一、安徽珍稀濒危植物区系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杨锋[1](2021)在《内蒙古沙漠植物区系及药用植物资源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采用实地调查与查阅文献相结合的方法,对内蒙古沙漠区种子植物区系与药用植物资源进行探讨。运用植物分类学、植物区系地理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对内蒙古沙漠区种子植物进行统计分析;参考中药学及药用植物学的划分对研究区药用植物资源特征进行系统性分析。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内蒙古沙漠区种子植物有497种,隶属67科254属。其中裸子植物有2科3属5种,被子植物有65科251属492种,区系优势现象明显,植物种类较为贫乏。生活型以草本植物为主,灌木其次;水分生态类型以中生、旱生为主。(2)内蒙古沙漠区种子植物区系具有明显的温带性质,在科一级分析中,世界温带分布型和温带分布为主的类型共有30科,占区系总科数的44.8%;在属一级分析中,以温带分布为主,共有134属,可划分为4个类型5个变型,占区系非世界分布属的58.5%;在种一级分析中,植物种主要起源于温带,而且深受地中海的影响。区系与热带有一定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本土为发源地,具有古老性,特有程度低。(3)内蒙古沙漠区珍稀濒危植物有21科,30属,32种。生活型以灌木和草本植物为主;水分生态类型以旱生占绝对优势;区系有一定地中海成分。(4)内蒙古沙漠区药用植物资源相对丰富,有217种,隶属于58科,154属,可划分为220种中药材,主要以全草入药,药性以寒性为主,药味以苦味为主,主要发挥清热及祛风湿的作用。
刘文剑[2](2021)在《湖南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南省南部,南岭山脉中段的骑田岭支脉,地势南高北低,生境复杂,承载着丰富的植物物种多样性。本研究通过大量的野外调查、标本鉴定以及资料查阅,基本摸清了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维管植物物种现状,进一步分析了该区域的维管植物区系的特点及特有现象,并结合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的分布状况及致危因素,提出了相应保护建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物种多样性丰富。现有维管植物2707种(含种下等级),除去栽培及逸生种外,野生维管束植物2527种,隶属于219科918属。其中蕨类植物有35科80属232种,裸子植物有6科11属16种,被子植物有178科827属2279种。(2)优势科、属明显。蕨类植物中,优势科有鳞毛蕨科Dryopteridaceae、金星蕨科 Thelypteridaceae、水龙骨科 Polypodiaceae、蹄盖蕨科 Athyriaceae,这 4 科包含34属127种,占本区总属数的42.5%,总种数的54.74%。优势属有12属,鳞毛蕨属Dryopteris、复叶耳蕨属Arachniodes、凤尾蕨属Pteris、短肠蕨属Allantodia、蹄盖蕨属Athyrium和铁角蕨属Asplenium等,这12属共112种,占本区总种数的48.28%;种子植物中,优势科有14科,禾本科Gramineae、菊科Compositae、莎草科 Cyperaceae、蔷薇科 Rosaceae、蝶形花科 Fabaceae、兰科Orchidaceae、茜草科 Rubiaceae、唇形科 Labiatae、樟科 Lauraceae、山茶科 Theaceae、壳斗科Fagaceae等,这些科包含347属1014种,占本区总属数的41.41%,总种数的44.18%。优势属有薹草属Carex、悬钩子属Rubus、杜鹃属Rhododendron、冬青属Ilex、蓼属Polygonum、荚蒾属Viburnum、山矾属Symplocos等88属,这88属共941种,占本区总种数的41%。(3)单种和寡种科、属是研究区内植物区系的主要成分。蕨类植物中,单种科和寡种科(含2-4属)占本区总科数的71.42%,单种属和寡种属(含2-4种)占本区总属数的85%;种子植物中,单种科和寡种科(含2-4属)占本区总科数的45.11%,单种属和寡种属(含2-5种)占本区总属数的89.5%。(4)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复杂,处于中亚热带向南亚热带过渡区,具有华南植物区系热带北缘的性质。蕨类植物中,在科级水平上可划为5个分布型,热带性质科有24科,而温带性质科仅1科。在属级水平上可划为10个分布型1个变型,其中热带性质属有46属,温带性质属为16属;种子植物中,在科级水平上可划为14个分布型,热带性质科与温带性质科比为2.05:1。在属级水平上可划为14个分布型16个变型,其中热带性质属与温带性质属比为1.27:1。该区维管植物具有中国绝大部分科、属分布型,且均表现出热带成分占优势,但是也有不少温带成分在森林群落的构建中属于优势种甚至建群种。(5)特有现象明显。研究区内虽无严格意义上的中国特有科,但准中国特有科有2科,为伯乐树科Bretschneideraceae和大血藤科Sargentodoxaceae,东亚特有科有3科,为猕猴桃科Actinidiaceae、三尖杉科Cephalotaxaceae和旌节花科Stachyuraceae。中国特有属有30属,占中国特有属总数的12.55%。植物区系中热带成分与温带成分在南岭地区交汇过渡,形成了不少南岭特有种,研究区内分布有南岭特有种33种,隶属于21科26属。(6)与同处中亚热带向南亚热带过渡的邻近植物区系关系密切。在属级水平上,研究区与东安舜皇山、湖南八面山、广东南岭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种子植物区系相似性均高于80%,其中广东南岭与研究区分属该段南岭山脉的南北坡,在区系成分上相互渗透,两地属的相似性高达86.23%。(7)珍稀濒危保护植物众多。研究区内分布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5种(国家Ⅰ级3种,国家Ⅱ级22种),湖南省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42种,被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收录的均为兰科植物,有84种。(8)发现植物新种2种,为南岭蛇根草Ophiorrhiza nanlingensi和湖南碎米荠Cardamine hunanensis;湖南省分布新记录植物15种,包含1个新记录科和1个新记录属。
李健玲[3](2021)在《广西姑婆山自然保护区维管植物区系研究》文中提出姑婆山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广西东部贺州市境内,是桂东地区重要的森林资源分布区和水源林涵养地,为了摸清该区域植物多样性本底,为保护区提升整体建设和管理水平提供基础资料,遂在相关项目支持下开展本次研究工作。通过广泛地收集文献资料、实地考察和标本采集、室内标本整理和鉴定等,统计并记录广西姑婆山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维管植物189科604属1223种(包括种下等级,下同),其中野生植物1150种,隶属于178科557属,包含蕨类植物35科61属134种,裸子植物4科5属6种,被子植物139科491属1010种;入侵、归化或栽培植物73种。本研究分别对保护区野生蕨类植物及种子植物进行了区系分析,阐明了保护区维管植物区系的组成、性质和特有现象,分析和评估了珍稀濒危植物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具体的统计和分析结果如下:1.保护区内分布蕨类植物134种,隶属于35科61属,按陆树刚对中国蕨类植物的区系划分原则,35个科可分为4个分布型,61个属可分为9个分布型和1个分布亚型,结果显示,在科和属水平上均以热带性质的分布型为主。保护区内蕨类植物优势科(≥10种)为鳞毛蕨科Dryopteridaceae、金星蕨科Thelypteridaceae、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和蹄盖蕨科Athyriaceae,包含21属59种,分别占保护区蕨类植物总属数的34.4%和总种数的44%;优势属(≥5种)为复叶耳蕨属Arachniodes、凤尾蕨属Pteris、短肠蕨属Allantodia、卷柏属Selaginella、鳞毛蕨属Dryopteris、毛蕨属Cyclosorus和铁角蕨属Asplenium,包含51种,占保护区蕨类植物总种数的38.1%。2.保护区内分布野生种子植物1016种,隶属于143科496属,按吴征镒对中国种子植物科和属的区系划分原则,143个科可划分为8个分布型和7个分布亚型,其中包括热带性质(2—7型)69科,温带性质(8—15型)32科,R/T值(热带性质与温带性质类型的数量比)为2.16;496属可划分为12个分布型和20个分布亚型,其中热带性质共286属,温带性质共175属,R/T值为1.63,表明保护区种子植物表现出亚热带植物区系的性质。保护区内种子植物优势科(≥30种)为菊科Compositae,兰科Orchidaceae,茜草科 Rubiaceae,莎草科 Cyperaceae,蔷薇科 Rosaceae,唇形科 Labiatae,山茶科Theaceae,禾本科Gramineae,所包含种类(310种)占种子植物总数的28.81%;优势属(≥10种)为薹草属Carex、杜鹃花属Rhododendron、柃属Eurya、悬钩子属Rubus、冬青属Ilex、蓼属Polygonum、锥属Castanopsis、铁线莲属Clematis、榕属Ficus和紫珠属Callicarpa。3.保护区野生维管植物大部分属内种类贫乏,以单种属、寡种属为主。蕨类植物中单种属32属,占蕨类总属数的52.45%;寡种属(2—4种)22属,占蕨类总属数的36.07%。种子植物中单种属300属,占种子植物总属数的60.48%,寡种属(2—4种)161属,占种子植物总属数的32.46%。4.保护区分布有东亚特有科2个,即三尖杉科Cephalotaxaceae和猕猴桃科Actinidiaceae;中国特有属4个,即陀螺果属Melliodendron,紫菊属Notoseris,四轮香属Hanceola,箬竹属Indocalamus;缺乏中国特有科和广西特有属;广西特有种19个,占保护区维管植物总种数的1.65%,保护区特有种1个,说明其隔离程度不高。5.保护区分布的珍稀濒危植物66种,隶属于18科44属,其中蕨类植物4种,裸子植物2种,被子植物60种,被列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8种,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保护野生植物58种。根据野外调查情况和IUCN物种红色名录标准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极危等级1种,濒危10种,易危20种,近危7种,无危28种,分析了物种致危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6.发现植物新记录种9个,其中中国大陆新记录种1个,即春天麻Gastrodia fontinalis,广西新记录种8个:皱果安息香Styrax rhytidocarpus、褐柄合耳菊Synotis fulvipes、出蕊四轮香Hanceola exserta、南方香简草Keiskea australis、长管香茶菜Isodon longitubus、长苞谷精草 Eriocaulon decemflorum、福建舌唇兰 Platanthera fujianensis、刺毛柳叶箬Isachne sylvestris。
曾敏[4](2021)在《珍稀濒危植物连香树的分布及潜在适生区研究》文中提出连香树(Cercidiphyllum japonicum)是连香树科一种雌雄异株的高大落叶乔木,全球现存仅1属2种。因其在系统演化中处于原始地位,并且对植物的系统演化研究具有重要价值,目前已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本文主要以珍稀濒危植物连香树为研究对象,从地理分布格局和潜在适生区预测两个部分对其分布进行研究。在地理分布格局部分,通过相关资料和网站搜集得到70条连香树科植物的化石记录,并结合古地质、古气候资料对连香树科植物的地史分布进行统计分析;通过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和相关文献搜集、筛选得到464条连香树分布数据,结合当前气候条件下的19个气候因子数据对连香树的分布现状进行统计分析。在潜在适生区预测部分,利用刀切法和方差膨胀因子分析法筛选得到对连香树分布影响最大的7个气候因子变量,结合未来2050 s(2040-2060)、2070 s(2060-2080)气候条件下的气候因子数据以及连香树分布数据,利用Max Ent模型对连香树的潜在适生区进行预测分析。在连香树的地理分布格局部分,数据统计结果表明:(1)连香树科植物起源于白垩纪晚期,晚白垩纪至第三纪时期为连香树科植物的生存、演化和扩散提供了优良的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其分布范围逐渐扩大,分布重心也逐渐从北美洲向亚欧大陆转移。第三纪末气候开始恶化,到第四纪时期冰期和间冰期交替出现,气温呈周期性的下降和升高。北美和欧洲大部分地区被冰川覆盖,连香树科植物在这些地方逐渐灭绝。东亚地区受冰川影响较小,在中国和日本部分地区形成了“避难所”,连香树得以保存下来,形成如今的中国-日本分布格局。(2)连香树当前在日本的水平分布范围在东经138.358°~145°和北纬35.52°~43.485°之间。在中国的水平分布范围在东经101.507°~119.68°和北纬23.614°~36.169°之间,垂直分布范围为650~2 700 m,集中分布在1 000~2 000 m之间。分布范围共覆盖13个省(直辖市)、130个区(县)和超过55个自然保护区。植被区划覆盖了2个区域7个地带,气候区划覆盖了6个一级区划13个二级区划,植物区系覆盖了2个区3个亚区6个地区17个亚地区。在连香树的潜在适生区预测部分,研究结果表明:(1)MaxEnt模型具有很好的模拟预测连香树潜在适生区的能力,AUC值均大于0.9。年均降水量(Bio12)和最冷月最低温(Bio6)能够为连香树的潜在适生区预测提供更多的有用信息。(2)当前气候条件下连香树的潜在适生区主要围绕横断山区-秦巴山区-鄂渝湘山区分布,同时南阳盆地、淮阳丘陵与东部部分地区也处于适生区范围内。未来气候条件下的潜在适生区范围与当前相比变化不大,但适生区面积总体处于收缩趋势。(3)物种扩散包括无限扩散和无扩散两种极端形式,在这两种扩散方式下连香树的潜在适生区面积均在收缩,说明气候变化确实会对连香树的分布造成负面影响。(4)由于连香树的潜在适生区在向海拔更高的云贵高原地区扩散,同时在东北地区方向的安徽省、河南省交界处有部分收缩,因此其分布重心在逐渐向西南方向移动。
刘剑锋[5](2020)在《羊狮慕种子植物区系及几种重要野生果树资源成分分析研究》文中提出羊狮慕地区位于江西省中部安福县境内,地理位置为E114°15′18″-E114°18′32″,N27°29′53″-N114°34′19″,西南边与武功山景区毗邻,西北边与萍乡市万龙山乡交界,东北边与宜春明月山毗邻,东南边与安福县章江乡交界。作者于2018-2019年期间在不同季节对羊狮慕地区的不同生境进行野外调查工作,共历时37天,采集植物腊叶标本2218号5000余份,获得影像资料74.9G。随后,作者历时近1年时间,通过查阅《中国植物志》、《Flora Of China》等工具书和参考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CVH)、中国植物图像库(PPBC)、JSTOR(Global Plant)等数据库对植物标本和彩色照片进行准确鉴定,并按相关标准对腊叶标本进行上台纸、数字化等处理,然后放置于南岭植物标本馆(GNNU)内保存。根据文献整理的结果和标本鉴定结果,按照APGⅢ系统整理得到羊狮慕地区种子植物名录。最后根据李锡文、王荷生和吴征镒先生等人关于种子植物区系的分析方法,对羊狮慕地区种子植物区系进行分析,结果如下:(1)羊狮慕地区种子植物种类丰富,寡种科和单种科以及寡种属和单种属现象明显。该地区共有种子植物144科601属1361种(包括种下等级),其中裸子植物4科9属12种,被子植物140科592属1349种;木本植物有720种,占总种数的52.9%,草本植物有641种,占总种数的47.1%,常绿乔木和落叶乔木的比值为0.99。寡种科和单种科包含的科数为110科,占总科数的76.39%,寡种属和单种属包含的属数为560属,占总属数的93.18%。(2)羊师慕地区种子植物区系组成复杂,为以热带性成分为主,具有热带性成分向温带性成分过渡的性质。该地区包含了10个科的地理分布区类型,其中世界广布型科有44科,热带分布型科有63科,温带分布型科有37科,其中未含中国特有科。科的R/T值为1.70;包含了14种属的分布区类型,其中世界广布型属有57属,热带分布型属有277属,温带分布型属有261属,中国特有属有6属,属的R/T值为1.06。(3)羊狮慕地区古老植物和珍稀濒危种子植物种类丰富。该地区包含众多的古老性植物,其最早的化石资料可追溯至白垩纪甚至更早。该地区有珍稀濒危种子植物89种,隶属于42科67属,其中中国特有植物44种,国家Ⅰ级保护植物3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8种,被列入《中国珍稀濒危植物图鉴》的有29种,被列入《江西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2005年)的有62种,被列入《中国高等植物受威胁物种名录》(2017年)的有14种,优先保护的植物有31种。(4)羊狮慕地区种子植物区系与平江幕阜山、江西铜钹山、江西武夷山、江西大觉山、湖南八面山、福建武夷山、江西井冈山和江西九连山植物区系联系较紧密,与江西寻乌县和广东南岭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也表现出一定的联系。(5)火棘、粗叶悬钩子、高粱泡、南方荚蒾和麻梨等五种重要的野生果树营养成分丰富。其中,糖酸比值最高的为粗叶悬钩子(17.183),南方荚蒾次之(14.309),粗叶悬钩子果实中的Vc含量最高(138.70 mg·(100g)-1);火棘果实中的矿物质元素总含量最高(288.881 mg·(100g)-1),Fe、Cu、Zn、Ca和Mg这5种矿物质元素在火棘的果实中含量最高,K在粗叶悬钩子果实中含量最高(133.745 mg·(100g)-1);P在高粱泡的果实中含量最高(54.682 mg·(100g)-1)。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索南邓登[6](2020)在《青藏高原濒危藏药资源致危因素及可持续利用路径研究 ——以掌裂兰为例》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藏医药学及其产业强劲发展,有限的藏药材资源以惊人的速度被消耗,越来越多的藏药材面临濒临灭绝的严峻现状。开展野生藏药药用植物资源的濒危状况研究并进行系统管理,是藏医药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前提。论文以野生濒危藏药材掌裂兰植物为典型案例,沿着―致危因素识别-濒危资源评价-可持续利用‖的研究路径,采用文献梳理、理论研究、实地调研、调查问卷、统计分析等方法,探讨了掌裂兰植物致危因素的内在逻辑关系,构建了濒危藏药生态适宜平衡模型,以此为基础,构建濒危藏药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及影响濒危藏药药用植物可持续利用路径模型。论文主要工作包括:第一,针对藏药资源的自然致危因素和适宜性问题,对青藏高原区域内掌裂兰分布点和样地进行生境特征、植物区系、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和种间关系等调查。研究发现,掌裂兰具有种群规模小、个体数量少、地理分布狭窄,喜潮湿环境,抗寒旱能力弱等特征。提取掌裂兰分布区生态因子进行空间叠加分析,研究发现青海省内掌裂兰适宜区总面积达30 700km2,其中河南县、泽库县、久治县和班玛县为主要适宜地,面积约为12 454 km2。构建了生态适宜面积平衡模型,为中藏药产业发展和规划种植奠定了基础,对藏药资源调查和管理的新方法和新手段进行了实证检验。第二,针对掌裂兰致危性的人为因素问题,通过实地调研、深度访谈,全面分析青海、西藏、甘肃等地主要医疗机构资源的需求状况,提出保护意识淡薄、过度采挖、过度放牧、草地鼠害和旅游等活动为主要的致危因素。第三,依据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从濒危性、遗传多样性、植物价值、管理利用等方面,构建了濒危藏药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包括4个准则层指标、18个评价指标层和14个评价因素层。最后,基于致危自然及人为因素识别、评价体系、系统管理的过程对可持续利用能力提升的研究假设,通过353份调查问卷,使用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关键因素和作用路径,提出应建立专项濒危藏药植物园,开展就地保护与种质资源库,加强濒危藏药药用植物资源生境调查,开展适宜种植区和规范化人工种植,建立濒危藏药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提高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加强濒危藏药资源的实时动态监测与市场监管。以政府为治理主体,对致危因素进行综合治理,是解决濒危藏药资源危机的路径。本文针对构建濒危藏药资源综合治理体系,提升濒危藏药资源可持续利用治理能力提出了政策建议。
何绍烽[7](2020)在《永丰水浆省级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及其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永丰水浆省级自然保护区处于永丰县,地理位置115°41′30″E-115°44′40″E,26°54′35″N-26°54′50″N。它是雩山山脉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植被类型多样,森林群落结构复杂是良好的研究区域。本研究前期是对研究区进行植物本底调查和群落样地调查,后期主要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区内种子植物区系分析选取相似性系数、科属种数量统计与重要保护植物统计等方法;植物群落结构特点和物种多样性分析采用多样性指数、植被分类和重要值等方法。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物种丰富,区系成分复杂。水浆自然保护区内野生种子植物165科657属1336种,分别占江西野生种子植物科属种的百分比为82.5%、56.64%、30%。其中被子植物有160科652属1330种,裸子植物有5科5属6种。科的分布区类型有9个分布区类型和9个分布区变型,属有14个分布区类型15个分布区变型。2.植物区系有较强的过渡性质。科属分布类型热带成分所占比例分别为63.16%、52.35%,温带成分所占比例分别36.84%、44.8%。科属区系成分中热带性质均占优,属的温带成分相比于科在增加,科的热带成分在降低,体现保护区植物区系热带向温带过渡性质。3.含较多起源古老区系成分。区内含有中生代遗留下的裸子植物南方红豆杉、刺柏等;含有伯乐树属、大血藤属和青钱柳属等单型属;含有发育较为原始的多心皮被子植物科如八角科、木兰科等。4.中国特有成分较多。区内有中国特有属17属,中国特有种522种分别占雩山山脉中国特有属和种的89.47%、60.21%。5.珍稀保护植物多。珍稀保护植物共有37科61属81种,其中分为裸子植物2科2属2种,被子植物35科59属79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有9种隶属于8科;《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中有32种隶属于18科;国家级保护植物有10种隶属于8科;省级保护植物有66种隶属于28科。6.与乐安老虎脑省级自然保护区和广昌抚河源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区系相似程度高,其次与武夷山脉的铜钹山、阳际峰和马头山自然保护区的相似性较高,与罗霄山脉的井冈山、九岭山和齐云山自然保护区相似性低,这说明水浆自然保护区区系特点具有武夷山脉植物区系地带性。7.水浆自然保护区植被分为植被型9个、群系55个和群丛65个。8.不同植被类型不同层次多样性指数总体表现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各植被型间多样性指数顺序为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竹林,基本符合亚热带森林植被演替特点,说明水浆自然保护区植被保护良好,水热资源条件丰富。
于明远[8](2020)在《内蒙古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物种多样性及其保护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内蒙古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一个以保护湿地珍稀鸟类及其繁殖栖息地为主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采用野外固定样方及随机踏查样方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对内蒙古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野生维管束植物进行调查,通过植物区系谱、相似性系数等计算方法对图牧吉自然保护区内野生维管束植物科属组成、区系地理成分进行系统的分析与统计,并将内蒙古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维管束植物与毗邻自然保护区野生维管束植物进行了比较与分析。采用野外实地调查的方法对内蒙古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陆生野生脊椎动物进行调查,运用G-F指数对内蒙古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陆生野生脊椎动物多样性进行了分析,选取野生维管束植物多样性保护价值、陆生野生脊椎动物多样性保护价值、珍稀濒危物种多样性保护价值,分别计算保护价值指数,并对结果进行了研究分析,最终确定自然保护区内物种的优先保护顺序。为该自然保护区制定科学的保护管理和技术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对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提出有效的建议。主要结果如下:1、本次调查共发现并鉴定野生维管束植物81科277属491种,其中蕨类植物2科2属6种;裸子植物1科2属2种;双子叶植物61科204属340种,单子叶植物17科69属143种;本次调查还发现了4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3种自治区级重点保护动物,1种外来入侵植物。保护区内野生维管束植物区系组成比较复杂,优势科显着,所调查的野生维管束植物的温带属性优势明显,同时也有一定的热带性质。在与邻近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比较中,图牧吉自然保护区与内蒙古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似性较高,与内蒙古达赉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似性次之,与内蒙古阿鲁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似性最低。2、本次调查共发现并鉴定陆生野生脊椎动物共27目74科160属313种,以鸟类居多,其中哺乳类6目14科22属23种;鸟类有17目53科127属276种;两栖类1目3科4属6种;爬行类3目4科7属8种。有62种物种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其中12种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50种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内蒙古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处于古北界的蒙新区的东部地带,区系成分复杂,该保护区内陆生野生脊椎动物的区系成分主要以古北种为主,并且还混杂着东洋种与广布种。分布型既包含着北方的分布型,如全北型、古北型、东北型、华北型等;又包含南方分布型,如东洋型、季风型等;另外,还兼有一个特殊的分布型,为草原型。G-F指数所得结果表明,各个陆生野生脊椎动物种类之间的G-F指数差异明显,其中最高为鸟类G-F指数(DG-F),为0.8292;哺乳类的G-F指数(DG-F)最低,为-1.4382。表明鸟类多样性较高。3、利用《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评估技术规程》(LY/T 2649-2016)中对于物种多样性保护价值的相关赋值和计算方法,对内蒙古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进行保护价值指数的计算,计算得出野生维管束植物多样性保护价值指数为21.07,陆生野生脊椎动物多样性保护价值指数为53.58,珍稀濒危植物多样性保护价值指数为3.46,珍稀濒危动物多样性保护价值指数为42.11,表明该自然保护区具有一定的陆生野生脊椎动物多样性和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保护优先性。另外,通过计算得出鸟类的保护价值指数远高于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及哺乳动物的保护价值指数,表明该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鸟类为主,在今后的实践中,应优先考虑保护鸟类。
周瑾婷[9](2019)在《华东黄山山脉、天目山脉植物多样性及群落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黄山山脉和天目山脉为华东地区主要的森林资源储存库,拥有多种森林群落,植物物种丰富。同时,该地区也是我国人口密集、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近30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的经济、社会、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是巨大的。过去30年虽然有一些局部调查,但存在局限性、不够系统性、调查方法差异、缺乏共享资源数据交流、交换平台等,仍存在一些重要问题值得深入研究:1)两大大山脉的植物多样性现状;2)不同地区植被类型群落特征和结构的差异;3)人类干扰对森林群落的影响,因此对于该地区植物多样性及群落特征的研究十分必要。为此,本研究采用典型样方–样线调查法对黄山山脉和天目山脉两个地区植物进行了植物群落和物种多样性调查,共调查358km样线、318个20 m×20 m面积达12.72 ha的样方,统计分析了2015–2018年获得的数据,分析了两大山脉物种组成、区系特点、群落特征、历史变化、经济发展与人类干扰对物种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为该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维持、以及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有意义的建议。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黄山山脉、天目山脉基于样方样线法调查数据进行的植物物种组成和区系成分分析的研究。记录到黄山山脉维管植物有175科760属1848种,其中种子植物158科734属1809种,蕨类植物17科26属39种;天目山脉维管植物173科661属1575种,其中种子植物151科622属1502种,蕨类植物22科39属73种,两山脉含物种数最多的科属均为菊科和薹草属。研究区域内分布有银杏、银缕梅、鹅掌楸、黄山梅等濒危保护野生植物。依据吴征镒对我国科属的区系划分原则,黄山山脉和天目山脉调查到的种子植物科属均属于14个分布型,都以热带分布科和温带分布属为主要成分,天目山脉植物区系的温带成分属其占比略大于黄山山脉。对天目山脉物种多样性历史变化的分析表明有5个科及部分种、属本研究未调查到,原因可能为调查范围仍不够广、部分植物物种分布有限等。2)两大山脉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点地区的物种多样性及其植物群落特征研究。选取了天目山脉的西天目、龙塘山和黄山山脉的黄山、牯牛降这4个主要山体,基于随机样方调查,进行了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分析,揭示西天目山单位面积的物种丰富度最高。根据各样方常绿阔叶、落叶阔叶和针叶树种重要值的比例,将样方划分成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4种森林群落类型,比较了4个地区这4种森林群落类型的优势种组成、α多样性(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径级结构,发现各山体这4种森林群落类型乔木层的优势种组成不相似;揭示在α多样性指数方面,除了针阔混交林的灌木层和草本层外,其它3种森林群落类型的各层次中,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都以西天目山样方最高;研究也表明在西天目山和龙塘山随机样方中,乔木层主要以胸径小于10 cm的小径木组成,而黄山和牯牛降随机样方中乔木的胸径较大(20 cm以上的个体较多);发现黄山和牯牛降样方乔木层的平均胸径均沿着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递减,但在针阔叶混交林中有升高,认为这很可能是由于这2个地区具有胸径较大的针叶树种---杉木的空间分布造成的。3)经济发展与人类干扰对物种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本研究基于人类干扰程度大小将天目山脉的样方分为了天然林(16个样方)、次生林(25个样方)和人工林(24个样方),并分别对它们进行了物种组成、种-面积曲线、Jaccard相似性系数计算、重要值计算和α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天然林维管植物为80科161属244种,次生林为101科208属332种,人工林为96科209属313种,认为次生林物种丰富度较高的现象符合适当干扰可以增加物种多样性的理论;研究发现该地区人工林的乔木层大多由毛竹、山核桃等经济树种组成,但大量草本种的侵入使物种数并不低;揭示该地区天然林和次生林乔木层主要由壳斗科、樟科等科的树种组成;研究发现天然林样方乔木层的α多样性指数均高于次生林和人工林。综合以上结果认为过度的人类干扰会造成自然植被的破坏,降低生物多样性,但适度的人类干扰会对群落生物多样性起到正效应。根据本研究结果,我们对保护华东地区植物多样性提出了增设自然保护区、加强保护区管理工作、加大宣传力度、人工干预等建议。
赵永昌[10](2019)在《雩山山脉种子植物区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雩山山脉位于江西省中南部,呈北北东-南南西向南北延伸,东与武夷山脉毗邻,西与罗霄山脉隔吉泰盆地相望,南连南岭山地。雩山山脉是武夷山脉的重要支脉,是连接江西西南部与东部山区重要的生态廊道。经过对雩山山脉地区种子植物的野外调查、标本采集与鉴定,并收集丰富的文献资料,后进行了物种多样性编目。本文以雩山山脉地区的种子植物作为研究对象,讨论了该地区植物区系的特征,包括科、属、种三个层次的区系分析、特有现象分析、珍稀濒危植物分析、与周边地区区系进行比较,得到结论如下:(1)物种多样,地理成分复杂:雩山山脉地区共有种子植物176科795属2116种,栽培种子植物51科81属97种,野生种子植物167科751属2019种,裸子植物8科15属18种,被子植物168科780属2097种。该地区种子植物科可划分为11个分布类型和6个变型;属可划分为14个分布类型和16个变型;种可划分为14个分布类型。(2)过渡性质明显:通过对科、属、种三个层级的成分比较分析,雩山山脉热带成分与温带成分相互交汇渗透,区系呈现出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特点。(3)植物区系成分起源古老:雩山山脉地区单型属丰富,裸子植物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mairei)、三尖杉(Cephalotaxus fortunei)、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等是中生代遗留下来的物种,被子植物科如木兰科(Magnoliaceae)、木通科(Lardizabalaceae)、伯乐树科(Bretschneideraceae)、大血藤科(Sargentodoxaceae)、毛茛科(Ranunculaceae)、金缕梅科(Hamamelidaceae)等为被子植物中的古老类群。(4)特有成分丰富:中国特有科2科,中国特有属19属,中国特有种867种,江西特有种7种。(5)珍稀濒危植物资源丰富:雩山山脉地区种子植物列入《IUCN红色名录》的植物共16种;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物种的植物共有36种;列入CITES名录物种附录Ⅱ中的植物共有28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共16种;江西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共96种。(6)与邻近山地区系比较表明,雩山山脉种子植物区系与武夷山脉相似性高,与罗霄山脉次之,是连接江西省东西部山区的重要迁移通道与生态廊道。
二、安徽珍稀濒危植物区系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安徽珍稀濒危植物区系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内蒙古沙漠植物区系及药用植物资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 植物区系地理研究进展 |
1.1.1 植物区系地理的萌芽阶段 |
1.1.2 植物地理学的建立及发展阶段 |
1.1.3 近现代地理区系研究阶段 |
1.1.4 植物区系的分区 |
1.2 药用植物资源研究进展 |
1.3 内蒙古沙漠植物区系及药用植物资源研究进展 |
2 研究区概况 |
2.1 地理位置 |
2.2 地质地貌 |
2.3 气候与水文 |
2.4 土壤类型 |
2.5 植被类型 |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3.1 研究内容 |
3.2 研究方法 |
3.2.1 野外调查及植物种鉴定 |
3.2.2 研究数据收集与分析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内蒙古沙漠植物区系分析 |
4.1.1 植物区系基本组成 |
4.1.2 科的分析 |
4.1.3 属的分析 |
4.1.4 植物种生活型与水分生态类型分析 |
4.2 区系地理的分析 |
4.2.1 科的植物地理区系分析 |
4.2.2 属的地理区系分析 |
4.2.3 种的地理区系分析 |
4.3 内蒙古沙漠珍稀濒危植物分析 |
4.3.1 基本组成及区系分析 |
4.3.2 珍稀濒危植物的分析 |
4.4 内蒙古沙漠药用植物资源 |
4.4.1 药用植物性能分析 |
4.4.2 药用植物入药部位的统计 |
5 讨论与结论 |
5.1 讨论 |
5.2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内蒙古沙漠种子植物名录 |
作者简介 |
(2)湖南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进展 |
1.2.1 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进展 |
1.2.2 植物区系研究进展 |
1.2.3 莽山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进展 |
2 研究地概况 |
2.1 地理位置 |
2.2 地质地貌 |
2.3 气候 |
2.4 水文 |
2.5 土壤 |
2.6 植被 |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3.1 研究内容 |
3.2 研究方法 |
3.2.1 外业调查 |
3.2.2 内业整理 |
4 植物区系分析 |
4.1 蕨类植物区系分析 |
4.1.1 蕨类植物科的统计分析 |
4.1.2 蕨类植物属的统计分析 |
4.1.3 蕨类植物科、属分布型分析 |
4.2 种子植物区系分析 |
4.2.1 种子植物科的大小统计分析 |
4.2.2 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型分析 |
4.2.3 种子植物属的大小统计分析 |
4.2.4 种子植物属分布型分析 |
4.3 小结 |
5 特有现象分析 |
5.1 特有科分析 |
5.2 特有属分析 |
5.3 特有种分析 |
6 与邻近植物区系的关系 |
6.1 与邻近区系种子植物属单位R/T值的比较分析 |
6.2 与邻近区系种子植物属的相似性系数分析 |
6.3 小结 |
7 珍稀濒危植物资源及其保护 |
7.1 国家及湖南省地方重点保护植物资源 |
7.2 兰科植物资源 |
7.2.1 兰科植物物种组成 |
7.2.2 兰科植物分布特点 |
7.3 致危原因 |
7.3.1 水电工程的建设 |
7.3.2 旅游开发 |
7.3.3 杉木林及竹林占据生存空间 |
7.4 保护建议 |
7.4.1 开展监测与保育工作 |
7.4.2 加强宣传教育和管理工作 |
7.4.3 控制毛竹林面积,改造杉木林 |
8 植物区系新资料 |
8.1 新种 |
8.2 湖南分布新记录 |
9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维管植物名录 |
附录B 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部分植物物种图片 |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3)广西姑婆山自然保护区维管植物区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1.1 广西姑婆山保护区植物研究历史 |
1.2 本次维管植物多样性调查的意义 |
2 广西姑婆山自然保护区自然概况 |
2.1 地理位置及历史沿革 |
2.2 地形地貌 |
2.3 气候 |
2.4 水文 |
2.5 土壤 |
2.6 植被概况 |
3 研究的目的、内容与方法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内容 |
3.3 研究方法 |
4 广西姑婆山自然保护区维管植物区系特点与性质 |
4.1 蕨类植物区系分析 |
4.1.1 蕨类植物科的分析 |
4.1.2 蕨类植物属的分析 |
4.2 种子植物区系分析 |
4.2.1 种子植物科的分析 |
4.2.2 种子植物属的分析 |
4.3 小结 |
5 广西姑婆山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中的特有现象 |
5.1 特有科、属的统计 |
5.2 特有种的统计 |
6 广西姑婆山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植物 |
6.1 珍稀濒危植物种类组成 |
6.2 珍稀濒危植物的致濒原因 |
6.2.1 生境破坏和恶化 |
6.2.2 药用植物和观赏植物被盗采盗挖 |
6.2.3 自然与人为灾害 |
6.3 保护策略 |
6.3.1 加强法律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加大普法力度 |
6.3.2 加强对保护区植物物种多样性的调查和研究工作 |
6.3.3 加强预防工事和物种保育工作 |
7 植物区系新资料 |
7.1 中国大陆新记录物种 |
7.2 广西新记录物种 |
8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广西姑婆山自然保护区维管植物名录 |
附录B 广西姑婆山自然保护区植被与环境状况 |
附录C 广西姑婆山自然保护区维管植物新资料 |
附录D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珍稀濒危植物连香树的分布及潜在适生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气候变化对植物的影响 |
1.2 物种分布模型在植物空间分布研究中的应用 |
1.3 连香树特性及研究现状 |
1.3.1 特性 |
1.3.2 研究现状与进展 |
1.4 连香树分布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6.1 研究内容 |
1.6.2 技术路线 |
第2章 连香树的地理分布格局 |
2.1 连香树的地史分布 |
2.1.1 数据搜集与处理 |
2.1.2 结果与分析 |
2.1.3 讨论 |
2.2 连香树的分布现状 |
2.2.1 数据搜集与处理 |
2.2.2 结果与分析 |
2.2.3 讨论 |
第3章 连香树的潜在适生区预测 |
3.1 数据的搜集与处理 |
3.1.1 气候数据的获取与处理 |
3.1.2 分布数据的处理 |
3.1.3 MaxEnt模型预测和评价 |
3.1.4 适生区分类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MaxEnt模型评价和主要气候因子 |
3.2.2 当前气候条件下连香树的潜在适生区 |
3.2.3 未来气候条件下连香树的潜在适生区变化 |
3.2.4 适生区迁移 |
3.3 讨论 |
3.3.1 MaxEnt模型的应用 |
3.3.2 潜在适生区变化 |
3.3.3 物种扩散能力 |
3.3.4 适生区迁移 |
3.3.5 连香树保护对策及建议 |
第4章 总结、不足与展望 |
4.1 总结 |
4.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5)羊狮慕种子植物区系及几种重要野生果树资源成分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植物区系的概念及内容 |
1.1.1 植物区系的概念 |
1.1.2 植物区系的研究内容 |
1.2 植物区系学与植物区系地理学的关系 |
1.3 植物区系的研究进展 |
1.3.1 世界植物区系研究简史 |
1.3.2 中国植物区系研究简史 |
1.4 江西及羊狮慕的研究现状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章 羊狮慕的自然地理条件 |
2.1 地理位置 |
2.2 地质地貌 |
2.3 气候和水文 |
2.4 植被特征 |
第3章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3.1 研究内容 |
3.2 研究方法 |
3.2.1 工具准备 |
3.2.2 调查路线布设和调查内容 |
3.2.3 野外采集具体情况 |
3.2.4 室内材料整理 |
3.2.5 标本鉴定和名录统计 |
3.2.6 标本入柜整理 |
3.2.7 数据统计分析 |
3.3 技术路线 |
第4章 羊狮慕地区种子植物区系分析 |
4.1 羊狮慕种子植物区系的基本特征 |
4.1.1 羊狮慕种子植物区系组成 |
4.1.2 科的数量特征 |
4.1.3 优势科的统计分析 |
4.1.4 属的数量特征 |
4.1.5 生长型分析 |
4.2 地理联系的基本特征 |
4.2.1 科的分布型统计 |
4.2.2 属的分布型统计 |
4.2.3 世界广布型分析 |
4.2.4 与热带地区的联系 |
4.2.5 与温带地区的联系 |
4.2.6 羊狮慕地区的特有现象 |
4.2.7 羊狮慕地区种子植物的R/T值分析 |
4.3 羊狮慕区系的空间特征分析 |
4.3.1 与其他区系的比较 |
4.3.2 空间联系的紧密度分析 |
4.4 小结与讨论 |
第5章 羊狮慕地区古老性和珍稀濒危植物分析 |
5.1 羊狮慕地区种子植物区系古老性分析 |
5.2 羊狮慕地区珍稀濒危种子植物分析 |
5.3 小结与讨论 |
第6章 羊狮慕植物区系分析的重要价值 |
6.1 几种重要野生果树资源成分分析 |
6.1.1 五种野生果树生物学习性特点 |
6.1.2 野外样品采集 |
6.1.3 测定方法 |
6.1.4 果实主要营养成分含量分析 |
6.2 野生果树资源的开发利用 |
6.3 对城市森林建设的指导意义 |
第7章 结论 |
附录1 |
附录2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青藏高原濒危藏药资源致危因素及可持续利用路径研究 ——以掌裂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图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4.1 主要创新点 |
1.4.2 研究不足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2.1.1 可持续发展概念及理论 |
2.1.2 公共自然资源理论 |
2.1.3 中药资源生态学理论 |
2.1.4 风险管理过程研究 |
2.1.5 计划行为概念及相关理论 |
2.1.6 藏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分析 |
2.2 研究综述 |
2.2.1 中藏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 |
2.2.2 濒危藏药资源灭绝风险等级 |
2.2.3 濒危藏药资源管理现状 |
2.2.4 濒危藏药资源立法与保护现状 |
第3章 濒危藏药掌裂兰自然致危因素识别与分析 |
3.1 濒危藏药掌裂兰生物学特性及濒危现状 |
3.1.1 濒危藏药掌裂兰生物学特性 |
3.1.2 濒危藏药掌裂兰研究现状 |
3.2 濒危藏药掌裂兰植物区系分析 |
3.2.1 濒危藏药植物区系分析 |
3.2.2 濒危藏药兰科植物区系分析 |
3.2.3 濒危藏药掌裂兰植物区系分析 |
3.3 濒危藏药掌裂兰生态适宜性区划分析 |
3.3.1 濒危藏药掌裂兰适宜区 |
3.3.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3.3.3 结果与分析 |
3.3.4 小结 |
3.4 掌裂兰植物群落结构及优势种群特征分析 |
3.4.1 濒危藏药掌裂兰分布区 |
3.4.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3.4.3 结果与分析 |
3.4.4 小结 |
3.5 生境对掌裂兰致危因子分析 |
3.5.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3.5.2 结果与分析 |
3.5.3 小结 |
3.6 气候、土壤与对掌裂兰适宜性分析 |
3.6.1 气候、土壤与适宜面积平衡论 |
3.6.2 构建气候、土壤与适宜面积平衡模型 |
3.6.3 气候、土壤与适宜面积模型问题分析 |
3.6.4 结果与分析 |
3.6.5 小结 |
第4章 濒危藏药掌裂兰人为致危因素识别与分析 |
4.1 开发利用对掌裂兰的致危因素分析 |
4.1.1 濒危藏药掌裂兰利用状况 |
4.1.2 收录国家、省部级法规标准情况 |
4.1.3 收录藏医药典籍情况 |
4.1.4 濒危藏药掌裂兰的市场流通情况 |
4.2 濒危藏药资源危机产生的人为因素分析 |
4.2.1 濒危藏药资源保护行为认知分析 |
4.2.2 长期过度采挖造成药用植物生境破坏 |
4.2.3 长期过度放牧造成药用植物资源生境退化 |
4.2.4 草地鼠害对濒危藏药适生生境的破坏 |
4.2.5 旅游活动造成药用植物资源环境污染 |
4.3 小结 |
第5章 濒危藏药掌裂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
5.1 构建评估指标体系 |
5.1.1 指标体系 |
5.1.2 评估指标体系的方法 |
5.1.3 野生药用植物濒危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 |
5.1.4 野生药用植物遗传价值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 |
5.1.5 野生药用植物价值评价指标 |
5.1.6 管理利用因素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 |
5.1.7 评测说明 |
5.2 权重分配及计算 |
5.2.1 权重分配 |
5.2.2 权重确定及计算 |
5.3 综合评价结果 |
5.3.1 野生药用植物濒危系数评价结果 |
5.3.2 野生药用植物遗传系数评价结果 |
5.3.3 野生药用植物价值系数评价结果 |
5.3.4 野生濒危藏药管理利用系数评价结果 |
5.3.5 各项准则层得分比较 |
5.4 小结 |
第6章 濒危藏药可持续利用路径分析 |
6.1 路径假设和概念模型 |
6.1.1 路径假设 |
6.1.2 概念模型 |
6.2 问卷设计和样本初测 |
6.2.1 问卷设计 |
6.2.2 样本数据预测 |
6.3 正式问卷数据分析 |
6.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6.3.2 信效度检验 |
6.3.3 实证分析 |
6.3.4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
6.4 濒危藏药可持续利用优化路径 |
6.4.1 利用动态监测系统,彻查濒危藏药资源量 |
6.4.2 开展濒危藏药资源替代品研究 |
6.4.3 建立专项濒危藏药植物园 |
6.4.4 开展就地保护与种质资源库 |
6.4.5 公众参与濒危藏药资源保护 |
6.4.6 加强立法,更新开发利用观念 |
6.4.7 建立濒危藏药生态采集模式 |
6.5 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7)永丰水浆省级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及其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植物区系研究进展 |
1.2.1 国外植物区系研究进展 |
1.2.2 我国植物区系研究进展 |
1.2.3 植被分类研究进展 |
1.2.4 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进展 |
1.2.5 区内研究概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2 研究区基本概况 |
2.1 自然环境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地质特征 |
2.1.3 气候与水文特征 |
2.1.4 植被概述 |
2.2 保护现状 |
3 水浆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分析 |
3.1 研究方法 |
3.1.1 植物种类调查 |
3.1.2 数据分析 |
3.2 种子植物组成分析 |
3.2.1 种类和数量 |
3.2.2 种子植物科与属的组成 |
3.3 区系地理成分分析 |
3.3.1 优势科和表征科 |
3.3.2 科的分布区类型分析 |
3.3.3 属的分布区类型分析 |
3.3.4 种的分布区类型分析 |
3.4 珍稀濒危植物 |
3.5 植物区系相似性比较 |
3.6 小结 |
4 水浆自然保护区植物群落分类及物种多样性 |
4.1 研究方法 |
4.1.1 群落调查 |
4.1.2 重要值 |
4.1.3 群落分类 |
4.1.4 多样性指数 |
4.2 植物群落类型 |
4.3 主要植物群落组成及特征 |
4.3.1 暖性针叶林 |
4.3.2 针阔叶混交林 |
4.3.3 阔叶林 |
4.3.4 竹林 |
4.3.5 灌丛 |
4.3.6 水生植物和草丛 |
4.3.7 人工林 |
4.4 不同植被型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 |
4.4.1 不同植被型不同层次群落物种多样性比较 |
4.4.2 不同植被型群落物种多样性比较 |
4.5 小结 |
5 结论与讨论 |
5.1 水浆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特征 |
5.2 水浆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归属 |
5.3 水浆自然保护区植被类型及群落物种多样性 |
5.4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水浆自然保护区野生种子植物名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内蒙古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物种多样性及其保护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物种多样性研究 |
1.2 动物多样性研究 |
1.3 动物多样性研究 |
1.4 物种多样性保护价值的研究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研究区域与方法 |
2.1 研究区域 |
2.2 研究方法 |
2.2.1 植物多样性分析 |
2.2.2 动物多样性分析 |
2.2.3 物种多样性保护价值分析 |
第三章 植物多样性分析 |
3.1 图牧吉自然保护区植物基本组成 |
3.1.1 植物基本组成 |
3.1.2 科的组成 |
3.1.3 属的组成 |
3.2 图牧吉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地理成分 |
3.2.1 科的地理成分 |
3.2.2 属的地理分布 |
3.3 图牧吉自然保护区与其它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的比较 |
3.3.1 图牧吉自然保护区与同类型自然保护区的植物种数比较 |
3.3.2 图牧吉自然保护区与同类型保护区野生区系谱比较 |
3.3.3 图牧吉自然保护区与同类型自然保护区植物相似性比较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动物多样性分析 |
4.1 图牧吉自然保护区动物物种基本组成 |
4.2 区系与分布型特征 |
4.3 G-F多样性指数测度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图牧吉自然保护区物种多样保护价值评价 |
5.1 珍稀濒危植物组成 |
5.2 珍稀濒危动物组成 |
5.3 野生动植物保护价值指数 |
5.4 珍稀濒危动植物保护价值指数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内蒙古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维管束植物名录 |
附录2 内蒙古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陆生野生脊椎动物名录 |
致谢 |
(9)华东黄山山脉、天目山脉植物多样性及群落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生物多样性 |
1.2 森林植物群落特征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 人类干扰对森林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
1.4 我国亚热带森林群落研究及主要森林植被类型 |
1.4.1 常绿阔叶林 |
1.4.2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
1.4.3 落叶阔叶林 |
1.4.4 针阔叶混交林 |
1.5 黄山山脉、天目山脉亚热带森林群落研究历史 |
1.5.1 黄山山脉 |
1.5.2 天目山脉 |
1.5.3 存在问题 |
1.6 本研究的目的、内容及意义 |
1.7 研究区概况 |
1.7.1 地理位置和地质地貌 |
1.7.2 水文、气候和土壤 |
1.7.3 植被 |
第二章 天目山脉与黄山山脉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及区系特点研究 |
2.1 引言 |
2.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2.1 研究对象和调查方法 |
2.2.2 分析方法 |
2.3 结果分析 |
2.3.1 各山脉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 |
2.3.2 区系特点 |
2.3.3 两大山脉濒危保护植物现状 |
2.4 讨论 |
2.4.1 两大山脉物种组成及植物区系 |
2.4.2 两大山脉濒危及保护植物 |
2.4.3 天目山脉物种组成与历史记录的比较 |
第三章 天目山脉与黄山山脉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地区的植物群落特征研究 |
3.1 引言 |
3.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2.1 研究对象 |
3.2.2 样方设置与群落调查 |
3.2.3 群落组成分析方法 |
3.2.4 α 生物多样性指数计算方法 |
3.2.5 径级结构分析方法 |
3.3 结果分析 |
3.3.1 各地区植物种类组成的数量特征 |
3.3.2 各地区不同类型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差异分析 |
3.3.3 α多样性指数分析 |
3.4 讨论 |
3.4.1 各地区物种多样性水平的差异 |
3.4.2 各样地不同森林类型样方植物群落特征 |
3.4.3 各样地不同森林类型样方植物群落径级结构 |
第四章 经济发展与人类干扰程度对天目山脉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及数量特征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4.2.1 研究对象 |
4.2.2 样方设置 |
4.2.3 群落物种组成、数量特征和相似性指数 |
4.2.4 种-面积曲线 |
4.3 结果 |
4.3.1 天然林、次生林、人工林的群落物种组成特征及相似性比较 |
4.3.2 三类植物群落的种-面积曲线 |
4.3.3 群落各层次优势种和α多样性指数的比较 |
4.3.4 人工林不同群落类型物种组成及特征 |
4.4 讨论 |
4.4.1 天然林、次生林、人工林群落特征 |
4.4.2 人类干扰对天目山脉森林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
4.4.3 不同类型人工林群落组成的差异 |
4.4.4 保护和维持生物多样性对策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10)雩山山脉种子植物区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植物区系概述 |
1.2 植物区系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意义 |
1.4 雩山山脉自然概况 |
第2章 雩山山脉种子植物组成 |
2.1 种子植物的种类和数量 |
2.2 种子植物科的组成 |
2.3 种子植物属的组成 |
2.4 小结 |
第3章 雩山山脉种子植物的区系分析 |
3.1 种子植物科的区系分析 |
3.2 种子植物属的区系分析 |
3.3 种子植物种的区系分析 |
3.4 小结 |
第4章 雩山山脉种子植物区系的特有现象 |
4.1 特有科分析 |
4.2 特有属分析 |
4.3 特有种分析 |
4.4 小结 |
第5章 雩山山脉珍稀濒危植物研究 |
5.1 珍稀濒危植物的种类组成 |
5.2 珍稀濒危植物类别分析 |
5.3 珍稀濒危植物区系分析 |
第6章 雩山山脉种子植物区系与其他山地区系的比较 |
6.1 雩山山脉区系及邻近山地区系的R/T值的比较 |
6.2 相似性聚类分析 |
6.3 共有成分相似性分析 |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
7.1 雩山山脉种子植物区系特征 |
7.2 雩山山脉种子植物区系归属 |
7.3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安徽珍稀濒危植物区系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内蒙古沙漠植物区系及药用植物资源研究[D]. 杨锋.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2]湖南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D]. 刘文剑.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2)
- [3]广西姑婆山自然保护区维管植物区系研究[D]. 李健玲.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2)
- [4]珍稀濒危植物连香树的分布及潜在适生区研究[D]. 曾敏. 西华师范大学, 2021(12)
- [5]羊狮慕种子植物区系及几种重要野生果树资源成分分析研究[D]. 刘剑锋. 赣南师范大学, 2020(08)
- [6]青藏高原濒危藏药资源致危因素及可持续利用路径研究 ——以掌裂兰为例[D]. 索南邓登. 天津大学, 2020(01)
- [7]永丰水浆省级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及其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D]. 何绍烽. 江西农业大学, 2020(07)
- [8]内蒙古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物种多样性及其保护价值研究[D]. 于明远.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9]华东黄山山脉、天目山脉植物多样性及群落特征研究[D]. 周瑾婷. 浙江大学, 2019(02)
- [10]雩山山脉种子植物区系研究[D]. 赵永昌. 江西农业大学, 2019(03)
标签:植物论文; 连香树论文; 自然保护区论文; 种子植物论文; 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