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企业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对策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张宁宁[1](2021)在《美国对华贸易政策与中国制造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分工研究》文中提出中美分别作为全球第二和第一大经济体,两者之间的双边贸易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当前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GVC)分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当前伴随着中美双边间贸易摩擦与争端地不断加剧,这使得双边经贸合作在难以正常开展的同时对中国相关产业在GVC中的国际分工以及价值链分工地位提升等也产生了一定影响或增加了难度。不可否认,在经济全球化下,自加入WTO以来,中国凭借自身比较优势合理配置资源,逐渐成为GVC分工和贸易体系中的重要参与者,并逐渐发展成为全球第一大贸易大国,自身经济在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获取了明显的收益。然而,随着中国参与GVC分工程度的加深以及在对外贸易中所获取的收益提升,中国在全球市场中所遭受的来自于贸易伙伴国的贸易摩擦或贸易壁垒限制也在日益增多,而相较于其他贸易伙伴国,中国所遭受的来自于美国等国家的高频次且具有明显保护主义性质的贸易摩擦或争端却尤为明显。如现阶段不断升级的新一轮中美贸易摩擦,特朗普政府以“中美双边巨额贸易逆差”为借口对华相关产业或产品通过加征高额关税或发动反倾销调查等贸易政策进行严厉打击或限制,甚至官方公开“污名化”中国,比如“中国威胁论”“中国是汇率操纵国”““一带一路”是中国版马歇尔计划”以及当前“新冠肺炎来源国”等,以期通过各种手段对华相关产业或产品进行围追堵截或打击。而细化看来,会发现美国对华所发起或实施的这一系列贸易政策或限制手段的根本目的为限制或遏制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或升级,矛头直指“中国制造2025”计划,以期在限制或扼杀中国中高端技术产业发展以及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同时维护自身在GVC分工中的核心利益或霸权地位免受威胁或动摇。而对于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制造业来说,在当前中美双边贸易摩擦愈演愈烈以及逆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的现实背景下,其转型升级以及在GVC中的分工地位攀升是否会受到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影响?会受到何种影响?具体的影响机制或机理是怎样的?以及基于此情境下如何实现自身向GVC中高端位置攀升?这一系列的问题均值得引起密切关注与探究。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与该国的对外贸易发展息息相关,贸易政策的作用不容忽视。为此,本文立足于中美双边贸易摩擦与争端不断频发的现实情境下,以美国对华贸易政策为研究视角,具体探究其对中国制造业嵌入GVC分工的影响,以期通过对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深化研究,为及时化解中国制造业在GVC中的被动局面,积极向价值链中高端位置攀升以及如何更好地规避或弱化美国对华贸易政策或壁垒限制、推动中美双边经贸正常合作等寻求可行的对策或建议。具体看来,首先,基于对研究背景与意义等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文献梳理,在发现已有研究不足的同时明确本文研究主题与方向;其次,借助数理模型就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对中国制造业嵌入GVC分工的影响进行理论分析,并就两者的作用机制进行细化阐述与分析,在此提出相关推论与待研究假设;再次,就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演变、中国制造业GVC国际分工现状进行典型化分析,并就本文重点探究的美国对华贸易政策与中国制造业GVC分工地位之间的关系进行初判;接下来,结合理论与典型化分析,重点就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对中国制造业GVC分工地位的影响进行实证考察,同时也就GVC参与度、国际竞争力作同步探究,具体主要从整体层面、作用机制层面等方面展开;另外,也就美国对华贸易政策视角下中国制造业在GVC中的分工利得进行拓展性考察,在对价值链中贸易利益进行解构与分析的同时进一步结合分解结果就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对中国制造业GVC增值能力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最后,基于前文理论分析、现实解读与实证检验,对中国制造业如何实现GVC分工地位攀升、积极规避或弱化贸易政策限制等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在理论分析部分,借鉴Lorz和Wrede(2008)中有关交易成本的思想以及D-S模型应用,结合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中美双边间的贸易壁垒或制度性障碍这一现实或政策本质,将贸易壁垒或制度性障碍引入模型,以此来探究其对要素流动以及企业生产状态的影响,并进一步在此基础上借鉴Antras等(2019,2013)的GVC多阶段生产模型,以此来分析GVC生产分工网络下美国对华贸易政策所可能产生的交易成本“累积扩大效应”及对其价值链国际竞争力、增值收益以及分工位置的影响。另外,结合现实中美国对华所采取的诸如反倾销等贸易政策会提高双边间贸易壁垒的特性以及有关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相关研究,可发现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本质为基于WTO“合法”外衣下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具有较为明显的歧视性,这会对中国进出口贸易产生直接“抑制”影响效应的同时,也会产生诸如“连带”、“污名化”等影响效应。为此,在此主要沿着“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即贸易政策(壁垒)限制——贸易成本变动——GVC分工”这一逻辑脉络对本文作用机制进行阐述,具体为美国对华贸易政策所产生或带来的贸易成本变动会通过“抑制连带效应”、“网络链条效应”、“投资跨越效应”以及“污名化效应”四个渠道对中国制造业嵌入GVC分工产生影响,并在此提出相关推论和研究假设。在现实解读部分,首先,通过对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演变进行分阶段梳理可发现,自中国“入世”以来美国对华贸易政策正逐渐由“复杂型”向“战略型”转变,且政策转向的动因与不同时期阶段下美国自身经济发展战略、利益集团博弈、社会认知、全球政治经济局势、中美双边关系等因素密切相关;另外,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工具由单一模式向多种模式逐渐转变,且贸易政策制裁领域也在逐步扩大。其次,基于生产分解模型对中国制造业在价值链中的国际分工状态典型化事实发现:中国制造业更多地是以后向参与的方式融入GVC,且同美、日相比较其后向和深度后向GVC参与度均相对更大;考察期内中国制造业GVC分工位置的波动轨迹大致呈“V”型,且从2012年起表现出明显攀升迹象,但相较于美、英等制造业强国其GVC分工位置仍相对较低,处于中下游位置;在国际竞争力层面,中国制造业相较于美国整体上具有相对更强的国际竞争力,但细化看来会发现中国制造业的这种竞争力更多体现在低技术类别制造业上,而美国却在高技术类别制造业中表现出了更强的国际竞争力,但近年来双边在高技术类别间的竞争力差距在不断缩小。最后,结合出口分解模型对价值链中的贸易利得进行解构发现,中国制造业在GVC中的增值收益或获益能力要相对低于美国,但细化看来会发现中国在低技术类别制造业中的增值收益或获利能力要高于美国,而在高技术类别尤其是在高技术制造业中,中国却明显低于美国,但近年来会发现双边在此类型下的价值链增值收益差距正在逐渐减小。在实证检验部分,立足于现实中各经济主体理性经济人的特性,考虑到产业在GVC中积极开展国际分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实现自身在价值链中分工地位的攀升或获取更多的增值收益,为此本文一方面着重探究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对中国制造业GVC分工地位的影响效应,并在此过程中对制造业GVC参与度和国际竞争力作同步考察;另一方面也将对美国对华贸易政策视角下中国制造业在GVC中的增值收益或增值能力进行拓展性分析与考察。以期基于对中国制造业在GVC分工中的前后向参与度(“我为谁生产”、“谁为我生产”)、国际竞争力(“我在GVC中的竞争力”)、分工地位(“我在GVC中的地位”)、增值收益(“我在GVC中的增值能力”)进行考察的研究脉络,实现对美国对华贸易政策视角下中国制造业嵌入GVC分工这一影响效应的全面细致考察与探究。首先,整体层面检验发现美国对华贸易政策不利于中国制造业GVC分工地位的提升,且这种影响效应会因不同的对华贸易政策呈现出差异性;同步考察检验发现美国对华贸易政策提高了中国制造业参与GVC的“门槛”且会抑制其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其次,行业技术异质性检验发现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对中国低技术类别制造业GVC分工地位提升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而对高技术类别并无明显影响。另外,基于GVC分工地位下有关贸易政策动态演变的检验中发现,“入世”以来美国对华贸易政策表现出了明显的动态复杂性。随后,利用中介效应模型对作用机制的检验发现,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对中国制造业GVC分工地位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会通过“抑制转移效应”、“网络链条效应”以及“污名化效应”三种渠道来实现。最后,基于调节效应检验发现,技术创新、“一带一路”建设以及国家制度环境或制度质量水平能够显着弱化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对中国制造业GVC分工地位提升所产的负面影响。而对于GVC增值能力的考察检验发现,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会不利于中国制造业GVC增值能力的增强。在对策建议部分,尽管美国对华贸易政策会对中国制造业嵌入GVC分工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制造业就难以实现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的目标,通过实证检验可发现中国制造业可通过积极借助或利用来源于自身或国家层面的特定竞争优势,比如自主创新、“一带一路”建设等进而以此来实现价值链分工地位攀升。基于此,本文从产业和国家层面就如何积极能动地推动中国制造业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提高自身竞争力以及规避或弱化污名化言论等提供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具体看来,可通过加强自主创新、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充分利用来源于母国制度环境的特定竞争优势、积极推进贸易自由化建设以及加强中美双边交流等途径,以此来助力中国制造业GVC分工地位更高攀升。
陈容[2](2020)在《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质量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经济发展不确定性越来越大,一些西方国家以保护本国产品免受进口冲击为由频频制造贸易摩擦,通过提高关税等改变市场开放度,贸易保护主义呈现上升的趋势。农产品作为国际贸易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出口农产品遭遇的贸易保护主义相关措施急剧增加。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推动贸易强国建设的外贸发展战略,要求积极应对外部风险挑战,推动外贸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出口产品质量成为我国由出口大国转向出口强国的重要发展方向。因此,在贸易保护主义频现的当下,探究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对农产品出口质量的影响效应和影响机制,将为我国政府制定和完善农业发展政策、积极应对贸易保护主义提供参考。本文结合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提供的贸易案件统计信息考察了中国遭遇的不同贸易保护主义壁垒,并克服单位价值等同于产品质量方法的缺陷,利用产品层面回归反推法测算我国农产品出口质量,分析了中国出口农产品贸易的质量结构特点;然后,以全球贸易预警(GTA)数据库提供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为基础,构建计量回归模型分析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质量的影响效应及其异质性,实证检验了技术创新、出口选择和贸易转移三条影响机制;进一步,以肯定列表制度作为准自然实验,构建双重差分模型检验其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质量的影响,并考虑出口企业所处位置、贸易模式、企业所有制性质的差异,分析影响效应的异质性;同时考察SPS措施的影响,并分析其对农产品出口质量的影响效应在不同地区企业、不同所有制企业、不同贸易类型企业的异质性。研究发现,中国遭遇的非关税进口覆盖率达到94%,中国农产品出口质量在2000-2013年总体呈上升趋势,2007-2012年呈现明显的“U”型变化。贸易保护主义动植物检验检疫措施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质量具有促进作用。相比传统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新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质量影响更大。出口目的国实施的动植物检验检疫措施能够通过促进技术创新带来农产品出口质量的提升,但是弱化了出口选择和改变贸易出口目的国对农产品出口质量的正面影响。动植物检验检疫措施仅对东部地区企业和从事一般贸易的企业农产品出口质量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而对中西部地区企业和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农产品出口质量没有显着影响。东部地区企业和从事一般贸易企业农产品出口质量受到国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影响比中西部地区企业和从事加工贸易企业更大。与来自发达国家的动植物检验检疫措施相比,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措施的影响更大。动植物检验检疫措施对国有企业农产品出口质量并没有显着的影响,但是对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农产品出口质量均有显着正向作用。考虑到对农产品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主要集中在技术性贸易壁垒方面,本文进一步选取了中国农产品的第一大出口市场且农产品保护程度最高的日本作为参照组,以日本肯定列表制度作为政策冲击,采用双重差分方法考察日本的肯定列表制度实施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质量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中国出口到日本的农产品质量受到日本肯定列表制度的影响,出现显着的下降倾向。平行趋势检验表明,该措施实施前中国出口到日本和其他国家的农产品质量不存在显着差异,而该措施实施后那段时间内,出口到日本和出口到其他国家的农产品质量存在显着差异,平行趋势假设成立。异质性检验表明,相比东部地区企业,该措施的实施对中西部地区企业农产品出口质量的下降作用更大。该措施并没有显着抑制从事加工贸易企业农产品出口质量。相反,该措施的实施会导致从事一般贸易的企业农产品出口质量大幅下降。集体企业农产品出口质量受到的抑制作用最大,其次是私营企业,然后是国有企业,最后是外资企业。进一步选取《卫生与植物检疫措施》(SPS)协议来考察卫生安全检验检疫措施对农产品出口质量的影响。本文的实证结果显示,SPS措施通报数对农产品出口质量具有抑制作用,且这一抑制作用在中西部地区的企业、从事加工贸易企业更为明显。另外,发达国家SPS措施增加能够显着促进中国农产品出口质量的提高,而发展中国家SPS措施增加不利于中国农产品出口质量的提高。从所有制结构的估计结果来看,集体企业受到SPS措施通报数的抑制作用最大,私营企业次之,国有企业受到的抑制作用相对较小。与之相反,SPS措施通报数对外资企业农产品出口质量有显着的促进作用。
李丹丹[3](2020)在《知识产权贸易壁垒对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影响研究 ——基于美对华337调查》文中指出随着档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的出口贸易正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发展,高技术产品的贸易规模逐渐扩大、国际竞争力逐渐增强,这威胁到了许多发达家国内企业的市场,为维护自身利益,发达国家开始凭借其技术优势,利用各种贸易壁垒阻碍我国高技术产品的进入,知识产权贸易壁垒作为一种隐蔽的非关税壁垒,在倡导贸易自由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美国是我国重要的贸易伙伴,也是我国高技术产品的主要进口国,我国出口到美国市场的高技术产品必然与其国内相关产品产生竞争,而美国内企业为维护其市场会相应的采取各种贸易措施,美国“337调查”作为一种典型的知识产权贸易壁垒就是其惯用手段之一,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我国出口产品频繁受到美国的“337调查”,而近年来对中国高技术产品的调查更是层出不穷。因此,以美对华“337调查“为缩影,基于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现状,探索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受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如何应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的知识产权壁垒.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将理论研究结合实证分析,深入探讨知识产权贸易壁垒对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影响。首先介绍我国高技术产品及其所遭遇的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相关的理论基础、研究文献等,为本文的实证研究做铺垫;其次探究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作用机制与贸易效应:然后以最具代表性的美国“337调查”为主,总结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中所遭遇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现状,并对其特点、趋势及影响进行分析;再次,运用引力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对其影响程度进行测定;最后,报据我国高技术产品在出口过程中遭遇的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现状及模型实证结果,提出提升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及应对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可行性建议。通过全文研究发现,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促进我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有积极影响。并从政府、行业、企业三个层面提出知识产权贸易壁垒德尔优化应对策略,以充分利用其积极影响,尽量避开其消极影响,或者说实现其积极影响远远大于其消极影响的战略目标,从而进一步实现跨越知识产权贸易壁垒,通过本文的研究,对于丰富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理论和知识产权保护理论,扩大高技术产品出口渠道,提高我国高技术产品的国际影响力有所助益。
徐宁[4](2020)在《美国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近年来西方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日渐抬头,以技术性贸易壁垒(TBT)为主的贸易保护措施比关税壁垒往往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对国内企业的创新效率和产出绩效将产生实质性影响。本文首先从研发成本效应、出口学习效应和贸易促进效应系统梳理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国内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然后,基于2001-2011年工业企业和海关企业的微观匹配数据,采用PSM-DID方法实证考察了美国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企业技术创新的平均效应;最后,鉴于企业股权结构、行业属性以及地区归属的异质性特征,本文还进一步构建异质性DID模型分析了美国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国内企业技术创新的异质性影响。本文的基本结论在于,美国TBT的实施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产生显着的抑制效应,即TBT的实施通过增加企业自主研发成本和降低技术溢出而弱化国内企业的创新动机。通过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检验以及变换控制组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基准结果依然稳健。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分样本回归”和“三重差分法”的异质性分析发现,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企业创新受到美国TBT负面影响显着且远高于非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企业的负面影响;除了国有集体企业创新受到美国TBT负面影响显着外,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都不受美国TBT显着影响;知识密集型企业创新受到美国TBT负面影响显着,而劳动密集型企业和资本密集型企业受美国TBT影响不显着;盈利水平较高的企业在遭到技术性贸易壁垒后的技术创新水平也相对较高;而出口规模较高的企业在遭到技术性贸易壁垒后的技术创新水平相对较低。结合上述研究结论,本文的政策启示在于,各级政府应不断完善贸易技术法规和知识产权保护,避免国家间不合理和不必要的贸易壁垒措施;企业应当加强自主研发能力,避免对国外技术的过度依赖。
陈卓[5](2020)在《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位置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思潮盛行,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如何更加深入参与全球价值链,值得重点关注。本文基于生产分解模型,构建上游度指数、下游度指数、GVC位置指数用以衡量全球价值链位置;采用中国主要贸易伙伴TBT通报量衡量中国制造业技术性贸易壁垒水平,从制造业整体以及劳动密集型行业、资本密集型行业、技术密集型行业等多个角度深入分析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位置的影响。从制造业整体层面来看,中国主要贸易伙伴技术性贸易壁垒逐年波动性增长;中国制造业GVC位置指数先是大幅度下降然后下降幅度逐渐缩小最后呈现向上攀升。技术性贸易壁垒倒逼制造业技术创新,扩大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制造业GVC位置具有显着的正效应,并且技术性贸易壁垒会推动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位置向上游攀升。从不同要素密集度行业层面来看,主要贸易伙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主要以资本密集型行业为主,技术密集型行业技术性贸易壁垒数目也在逐渐增加,食品、饮料、烟草制造业是各国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重点。技术性贸易壁垒倒逼劳动密集型行业技术创新,促使产业结构升级,显着推动其全球价值链位置向上游和下游两端攀升;技术性贸易壁垒同样倒逼技术密集型行业加快技术创新速度,显着推动其全球价值链位置向上游和下游两端攀升;技术性贸易壁垒倒逼资本密集型行业技术创新,获得竞争优势,淘汰落后产能,显着推动其全球价值链位置向上游攀升的同时减少下游低端生产环节。我们应辩证地对待技术性贸易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会在短期内阻碍产品出口,但从长期来看会通过倒逼效应来促进技术水平的提升,从而推动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的上游攀升。技术性贸易壁垒一旦发生,首先要做的是积极应对,在妥善解决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的同时,也要在中长期发挥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积极效应,以推动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
李帅[6](2020)在《中国应对新型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研究》文中提出当前,世界经济出现放缓的迹象,新型贸易保护主义呈现出了与以往不同的特点。中国是一个贸易大国,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至关重要。国际上新型贸易保护主义的持续加剧,使中国面临的国际贸易环境更加复杂,出口形势不容乐观。所以,研究如果应对新型贸易保护主义,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减少新型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的影响至关重要。本文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本论文的研究意义与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研究目标与创新。第二部分比较了贸易保护主义与贸易保护的区别,贸易保护主义与贸易限制的区别以及新型贸易保护主义与传统贸易保护主义的区别与联系,以此对贸易保护主义与新型贸易保护主义的基本含义进行界定。分析概括出新型贸易保护主义的新特点。总结贸易保护主义历史发展的五个阶段,分析规律并找出新型贸易保护主义兴起的原因。第三部分列举了新型贸易保护主义在法律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分别为贸易救济措施的滥用、新型贸易壁垒以及政府干预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分析这些具体表现形式所带来的影响。第四部分从WTO协议框架内与框架外对国际社会上应对新型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进行总结。WTO协议框架内,分别分析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政府采购协议》、《关于争端解决规则与程序的谅解》对新型贸易保护主义的制约以及不足之处。WTO协议框架外,分别分析了美国、欧盟、日本、印度关于贸易保护主义的国内立法。第五部分借鉴国际社会上应对措施,制定我国应对新型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在WTO框架下,积极利用WTO规则并提出完善建议,完善国内立法与WTO规则的协调,合理运用贸易救济措施。WTO框架外,宏观应对新型贸易保护主义应完善《对外贸易法》,优化我国贸易预警机制,加强“一带一路”以及自贸区区域性组织建设。应对贸易救济措施滥用的情况,我国应该规范出口秩序并积极应诉,完善“两反一保”国内立法。应对新型贸易壁垒,需要完善我国贸易壁垒调查法律制度以及劳动保护制度,完善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法律体系,企业自身应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应对外商投资国家安全审查,我国企业应该坚决反对超出国家安全范围的审查并积极采取救济措施,另一方面企业要更加谨慎进行海外投资。
单佳兰[7](2020)在《美国TBT对我国不同出口产业的差异化效应研究》文中指出当前国际经贸规则为更好地平衡新的贸易利益诉求,面临着重构的风险,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伺机抬头,对贸易频繁实施更为隐蔽的非关税贸易保护措施,导致全球贸易产生更大的不确定性。此外中美互为重要贸易伙伴,两国的贸易活动是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中美贸易政策的变动不仅牵扯两国经济,而且将大幅影响全球贸易状态。其中TBT作为美国对华高频实施的非关税贸易保护手段之一,对我国出口产业的作用并不亚于其关税壁垒。所以深入研究美国TBT对我国不同出口产业的效应,能够提升我国不同出口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价值和地位。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已有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包括TBT产生的理论基础以及关于TBT成因、效应等研究,总结现有文献的研究视角、结论,基于我国不同出口产业的要素密集度研究美国TBT效应的研究视角提出本文的研究意义与可能存在的创新。其次是通过对美国TBT对我国出口产业的短期及长期效应作用机理分别进行博弈分析,并且结果显示在短期内美国的TBT会对我国出口产业产生负向效应,而在中长期内具有一定的正向效应。然后,基于HS二级编码分别统计我国资源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与资本密集型技术产业遭遇美国TBT限制数据并进行描述性分析,这三类出口产业中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遭遇美国TBT壁垒程度较高。再者,根据理论推导,基于统计数据构建量化美国TBT的合理指标,测算我国这三类不同出口产业的美国TBT壁垒度;选择贸易引力模型进行拓展计算得出,资本技术密集型出口产业受到当期美国TBT的负面影响最大,其次是对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资源密集型出口产业影响程度相对最小。滞后一期的美国TBT对资源密集型出口产业仍具有显着的负面影响,但是对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则具有显着的正面影响,且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的正向效应更为显着。最后根据实证结果分析原因并分别针对三类产业的特点提供相应对策建议。
郑休休[8](2020)在《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下的中国企业产品出口二元边际、贸易偏转与质量升级》文中指出本文首先介绍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又称技术性贸易措施)的相关概念,厘清了技术性贸易壁垒与其他非关税贸易壁垒之间的区别,并通过文献综述的形式归纳了相关研究进展及其与贸易偏转、质量升级的关系。本文其次梳理了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历史背景、发展沿革和新时期特征,总结了技术性贸易措施通报和特别贸易关注提案在WTO平台的实施流程,分析了中国应对和使用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机制,以及中国企业受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的经典案例。本文在理论模型方面基于异质性多产品企业出口决策模型、贸易偏转模型,将技术性贸易壁垒同时表现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并引入产品质量衡量参数,构建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于企业出口数量、价格、动态决策、偏转影响的理论基础。在实证方面,作者整理了WTO双边技术贸易措施通报、特别贸易关注案例的配对数据,清理到国际统一的HS6产品层面,并在此基础上与清理所得的海关企业出口数据相匹配,定量分析了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企业-产品出口二元边际、贸易偏转、质量升级的影响,以及这一机制在各种异质性特征影响下所呈现出的差异化表现。在广延边际方面,中国的贸易伙伴所设置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导致中国细分产品-目的地市场中的出口企业总体个数显着削减(包括新进入者和幸存者),且新进入者的个数减少得更多。当样本限制为一般贸易形式、或者滞后两期时,该影响依然成立。在企业-产品-目的地市场层面,来自发达经济体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会导致中国相关企业在下一期更加倾向于退出遭受壁垒的原市场。这一影响对于直接生产商的负面冲击十分显着,对贸易中间商则不显着。这一退出倾向在对于相应细分市场出口规模较小的企业样本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不同所有制类型的企业在这一冲击中的表现有所差异。在集约边际方面,来自于发达经济体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导致了中国产品-目的地层面出口数量和金额的显着减少,但企业-产品-目的地层面的贸易阻碍影响却不显着。原因是发达经济体所设置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新进入者和幸存者的作用方向不同。如前所述,相关细分市场企业个数显着减少,导致目标细分市场对于部分新进入者的吸引力变大,表现为当期“经筛选后”进入相关受影响细分市场的新进入者的出口数量显着增加,抓住这一机遇的主要是私营所有制的新进入者;相反,幸存者在相关细分市场中的出口数量显着减少,这一贸易阻碍效应对于国有、私营、外资、中外合资合作所有制类型的企业均成立。在贸易偏转方面,发达经济体所设置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新进入者和幸存者的影响作用依然不同。发达经济体在上一期所设置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导致部分新进入者不仅在当期增加了出口数量,而且在全球范围内的市场组合也更加集中于这些目标市场,即在细分产品项下表现出对其它贸易伙伴出口数量的显着减少。同时,对于幸存者来说,也不存在显着的贸易偏转效应。然而,对于遭受发达经济体技术性贸易壁垒并选择退出的企业来说,它们在退出遭受壁垒的原细分市场后,转而显着增加了对于其他贸易伙伴的出口数量,即出现了退出原壁垒市场和偏转至其他伙伴市场的叠加效应。此外,总体上来看,生产能力越强的企业对于其他贸易伙伴的偏转规模越大,且生产能力越强的企业对于新市场组合的偏转规模越大,而生产能力越低的企业对于现有市场组合的偏转规模越大。在产品质量方面,来自发达经济体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企业出口产品优胜劣汰的质量升级效应,主要表现在促使细分市场中质量较差的企业退出市场,并引发幸存者和新进入者提升产品质量。这一现象主要出现在直接生产商样本中。进一步区分企业所有制时,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在这一机制中表现出的质量优胜劣汰效应尤为突出。技术性贸易壁垒在通报-生效-适用的不同时点也会对企业产生不同的影响。以美国这一使得中国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要来源国为例,本文进一步考虑了特别贸易关注提案者来源的异质性。三重差分模型的实证结果表明:技术性贸易壁垒加剧了通报-适用期间内美国进口市场中不同贸易伙伴之间的竞争。这一方面表现在壁垒遭受国出口企业对壁垒施加国相关产品出口价值的显着下降(贸易阻碍效应);另一方面表现为第三国在壁垒施加国的进口市场中对于壁垒遭受国原市场份额的占领(贸易创造效应)。受壁垒负面冲击的企业同时表现出了增加新出口目的地的偏转特征。此外,这一影响造成的价格上涨影响并不稳健。最后,本文还探究了技术性贸易壁垒产生的驱动因素,发现经济环境和外交关系都是影响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形成的重要动因。同时,本文衡量了中国出口所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产品和国别集聚特征,发现中国主要出口产品受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覆盖虽然广泛,但具有一定的国别-产品类别集聚趋势(例如食品、纺织品和化学品),为今后的预警判断和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基于上述详实的研究分析,本文最后从政府职能和企业对策两方面入手,提出了新形势下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政策建议。
郑晟[9](2020)在《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出口影响及应对措施 ——基于贸易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的经济体。中国在经济总量上与美国之间的差距在逐年缩小。这一形势引起了美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为了避免贸易逆差增大,美国不断对华采取提高关税、提出高科技出口禁令和进行反倾销通告等措施。特朗普执政以来,中国与美国之间的贸易摩擦愈演愈烈,特朗普政府于2018年3月9日宣布对中国进口的钢铁产品加征25%的关税,铝产品加征10%的关税,中美贸易摩擦由此持续升温。2020年1月中美刚结束为期22个月的贸易战,签订了第一阶段的和解协议,这个协议代表了中美贸易战的短暂平息,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国政府和企业的压力。而在2020年5月美国又重新点燃了战火,采取了制裁华为、限制中国企业在美上市、将33家中国公司及机构列入“实体清单”等措施。美国发起贸易战的初衷是为了降低贸易赤字,打压中国的经济和科技,同时维护特朗普自身的政治利益,因此美国在降低国内税率同时提高中国进口关税。毫无疑问,贸易战之后美国并没有实现其目标。那么这次贸易摩擦对中国出口会有怎样的影响呢?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基于中美贸易战的时代背景,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出口造成的影响。在定性分析部分,主要从中美贸易摩擦历史回顾、成因分析以及影响分析三大部分剖析了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在实证分析部分,通过stata做出时间序列回归分析,引入美国对中国加征关税、美国对中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337”立案数等作为贸易摩擦变量作为贸易摩擦变量,运用改进后的贸易引力模型定量分析了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在贸易引力模型中,对中国出口的定义不仅仅局限于中国的出口总额上,还体现在不同的产品品类中,实证研究了对于加工周期较短的产品、低附加值的轻加工产品和对于一些加工周期较长、技术工艺较为复杂的重加工产品的出口额的相关性的差异,得出了对于不同品类产品在贸易摩擦中受到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贸易摩擦与重加工产品的出口额相关性较为显着。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我国企业、各级政府等相关部门更有效地应对未来的贸易争端事件。
游祝[10](2019)在《中国通讯设备行业应对贸易壁垒的经验与教训 ——基于多案例视角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通讯设备行业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不断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一批又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涌现,如华为、中兴、联想、TCL、上海贝尔、烽火等,他们从刚开始的代工制造、代工设计,出口加工,慢慢发展成由自主品牌研发、国际品牌设计为主的创新驱动型跨国企业,在全球通讯设备行业价值链中的地位得到了大大的提升。然而我国通讯设备行业这种迅猛发展的势头也渐渐成为国际上各大贸易壁垒打击的对象,其中“国家安全”贸易壁垒、知识产权贸易壁垒、反倾销贸易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以下简称四大贸易壁垒)是该行业近年来频繁遭受的四个主要的贸易壁垒,对我国通讯设备行业的对外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增加了设备制造成本、出口成本,阻碍了产品在当地市场销售、限制了企业海外并购和投资,甚至造成企业直接退出当地市场。因此,面对接踵而至的贸易壁垒,有必要对我国通讯设备行业遭受的主要贸易壁垒进行深入分析。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律档案记录、具体案例证据收集,对通讯设备行业主要遭受的四大贸易壁垒进行案例研究,归纳总结之前企业遭受贸易壁垒的经验教训,并且在此基础上总结应对贸易壁垒的有效策略。本文的逻辑结构如下:首先,简要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并简要阐述了论文的研究方法,主要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其次,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对我国通讯设备行业所遭受主要贸易壁垒的现状和对策的相关文献进行评述,发现学者对我国通讯设备行业遭受贸易壁垒的研究不足,大多都是基于单个贸易壁垒进行分析,缺乏行业情况的研究,所提出的对策也缺乏动态全面性,从而提出本文的研究重点为我国通讯设备行业所遭受的四大贸易壁垒,以及应对贸易壁垒动态全面的策略;接着,阐述了我国通讯设备行业的发展和对外贸易情况,以及行业中主要企业(华为、中兴、联想)的对外发展情况,重点说明了选择四大贸易壁垒作为案例分析的代表性和所选企业的典型性;然后,案例研究部分介绍了四大代表性贸易壁垒的案例情况,分别以贸易壁垒给企业造成的影响、企业应有的做法、和实际的做法进行案例分析,归纳总结出我国通讯设备行业应对贸易壁垒的经验教训;最后,从案例分析的结果和不同国际化阶段阐述我国通讯设备行业遭受四大贸易壁垒的原因,基于案例分析的启示提出经验教训,结合国际化进程的五个阶段,从动态战略的视角总结出我国通讯设备企业应对贸易壁垒的一般性策略。通过对我国通讯设备行业遭受的四大贸易壁垒的分析,本文发现,许多国家都有滥用贸易条款的行为,其设置已经和WTO相关协议的宗旨和原则相违背,同时许多国家以不合理的审查程序,不公开透明的审查方式,强行给我国通讯设备企业扣上违反有关贸易规定的“帽子”。而我国通讯设备企业由于应诉态度消极(甚至因为较高的应诉费用和繁琐的应诉程序选择不应诉或者“搭便车”),行业内不少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淡薄,与发达国家存在技术差距和模仿时滞,出口产品附加值低,导致我国通讯设备行业不断受到国际上贸易壁垒的限制。因此结合经验教训,提出我国通讯设备企业对外要熟悉国际上相关贸易规定以及应诉流程,充分了解企业所在国的当地法律和市场规则。在应诉过程中,企业要积极应诉,联合其他企业,储备专业法律人才,掌握应诉的技巧和方法,把握每个审查环节,尽量要求每个环节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下进行。对内要根据企业所处的不同国际化阶段进行相应战略的准备和变化,进行产品技术革新,加强与行业内优秀企业的技术交流,积极参与行业技术标准制定,增加企业“技术”话语权。同时要深化知识产权战略,提升企业知识产权意识,优化知识产权人才结构,在研发和生产环节提高国内外专利申请的预警机制,在市场和管理环节树立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最后基于国际化的五个阶段提出我国通讯设备企业应该根据每个阶段所遭受贸易壁垒的特点,动态全面且防治兼备的应对国际贸易壁垒。
二、中国企业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对策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企业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对策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美国对华贸易政策与中国制造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分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结构与主要内容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结构 |
1.2.3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全球价值链理论相关研究 |
2.1.1 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发展脉络 |
2.1.2 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测算方法 |
2.1.3 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提升的影响因素 |
2.2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相关研究 |
2.2.1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动因 |
2.2.2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特点 |
2.2.3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方式 |
2.3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和价值链分工相关研究 |
2.3.1 中美贸易政策发展的新趋势及相关研究 |
2.3.2 中美价值链分工的相关研究 |
2.4 文献评述 |
第3章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对中国制造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分工影响的理论分析 |
3.1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对中国制造业嵌入GVC分工影响的理论模型 |
3.1.1 理论建模基础 |
3.1.2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对企业生产状态的影响 |
3.1.3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对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影响 |
3.2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对中国制造业嵌入GVC分工影响的作用机制 |
3.2.1 抑制转移效应 |
3.2.2 网络链条效应 |
3.2.3 投资跨越效应 |
3.2.4 “污名化”效应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与中国制造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典型化事实 |
4.1 中国制造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现实分析 |
4.1.1 测算方法 |
4.1.2 全球价值链参与度指数测算与分析 |
4.1.3 全球价值链位置指数测算与分析 |
4.1.4 全球价值链国际竞争力指数测算与分析 |
4.2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演变与具体贸易政策措施运用 |
4.2.1 “小布什政府”对华贸易政策(2001—2009) |
4.2.2 “奥巴马政府”对华贸易政策(2009—2017) |
4.2.3 “特朗普政府”对华贸易政策(2017—至今) |
4.3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与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关系初探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对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影响的实证分析 |
5.1 计量模型设定 |
5.2 变量设计与数据说明 |
5.2.1 变量选取与测量 |
5.2.2 数据来源与说明 |
5.3 基于整体层面的实证检验 |
5.3.1 基准回归分析 |
5.3.2 稳健性检验 |
5.3.3 行业技术异质性分析 |
5.3.4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动态演变分析 |
5.4 基于作用机制层面的实证检验 |
5.4.1 模型设定与研究方法 |
5.4.2 检验结果与说明 |
5.5 基于化解或突破贸易政策限制下GVC分工地位提升层面的实证检验 |
5.5.1 指标量化与说明 |
5.5.2 基准回归检验 |
5.5.3 稳健性检验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视角下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利得探究 |
6.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6.1.1 全球价值链分解 |
6.1.2 数据来源 |
6.2 中美制造业全球价值链贸易利益分析 |
6.2.1 中美制造业总值贸易与增加值贸易比较分析 |
6.2.2 中美制造业双边贸易利益分配 |
6.3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对中国制造业GVC增值能力影响的实证检验 |
6.3.1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
6.3.2 基准检验 |
6.3.3 稳健性检验 |
6.3.4 差异性检验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7.1 主要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质量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思路、内容框架及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主要内容 |
1.2.3 研究方法 |
1.3 创新点 |
第2章 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与农产品出口质量的文献综述 |
2.1 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文献综述 |
2.1.1 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概念界定及特征 |
2.1.2 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具体形式 |
2.1.3 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影响分析 |
2.2 出口产品质量文献综述 |
2.2.1 关于出口产品质量的测算 |
2.2.2 关于产品质量升级的研究 |
2.3 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对出口产品质量影响文献综述 |
2.4 文献评述 |
第3章 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与中国农产品出口质量的现状分析 |
3.1 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内涵界定及现状分析 |
3.1.1 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概念界定 |
3.1.2 中国遭受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现状分析 |
3.2 中国农产品出口质量的现状分析 |
3.2.1 农产品出口质量测算 |
3.2.2 数据来源 |
3.2.3 测算结果与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影响农产品出口质量的理论分析 |
4.1 引言 |
4.2 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影响农产品出口质量的理论基础 |
4.2.1 传统贸易保护理论 |
4.2.2 新贸易保护理论 |
4.2.3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
4.2.4 新兴古典贸易理论 |
4.3 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对农产品出口质量的影响机制分析 |
4.3.1 技术创新效应 |
4.3.2 出口选择效应 |
4.3.3 贸易转移效应 |
4.4 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影响农产品出口质量的理论模型构建 |
4.4.1 基本假设 |
4.4.2 本土企业和外国企业的最优生产抉择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质量的影响研究 |
5.1 引言 |
5.2 中国出口农产品遭遇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事实描述 |
5.3 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影响中国农产品出口质量的模型设定 |
5.3.1 模型设定 |
5.3.2 数据来源及数据说明 |
5.4 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影响中国农产品出口质量的实证分析 |
5.4.1 基本回归结果 |
5.4.2 理论机制检验 |
5.4.3 异质性检验 |
5.4.4 稳健性检验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日本肯定列表制度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质量的影响研究 |
6.1 引言 |
6.2 日本肯定列表制度的政策背景 |
6.3 日本肯定列表制度影响中国农产品出口质量的模型设定 |
6.4 日本肯定列表制度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质量影响的实证分析 |
6.4.1 基本回归结果 |
6.4.2 平行趋势检验 |
6.4.3 异质性检验 |
6.4.4 稳健性检验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SPS措施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质量的影响研究 |
7.1 引言 |
7.2 中国农产品出口面临的SPS措施 |
7.3 SPS措施影响中国农产品出口质量的模型设定 |
7.4 SPS措施影响中国农产品出口质量的实证分析 |
7.4.1 基本回归结果 |
7.4.2 异质性检验 |
7.4.3 稳健性检验 |
7.5 本章小结 |
主要结论及政策启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3)知识产权贸易壁垒对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影响研究 ——基于美对华337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2.1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2.2 研究方法 |
2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
2.1 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界定 |
2.1.1 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涵义 |
2.1.2 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典型表现 |
2.2 美国337调查 |
2.2.1 美国337调查的内容 |
2.2.2 “337调查”的程序 |
2.2.3 “337调查”的救济措施 |
2.3 高技术产品概念的界定与分类 |
2.3.1 高技术产品的界定 |
2.3.2 高技术产品的分类 |
2.4 文献综述 |
2.4.1 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特征 |
2.4.2 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成因 |
2.4.3 知识产权贸易壁垒对产品出口的作用 |
2.4.4 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应对 |
2.4.5 研究评述 |
3 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作用机制与贸易效应 |
3.1 知识产权贸易壁垒对出口贸易的作用机制 |
3.1.1 数量限制机制 |
3.1.2 价格控制机制 |
3.1.3 跨越促进机制 |
3.1.4 交叉影响机制 |
3.2 知识产权贸易壁垒对高技术产品出口影响的贸易效应 |
4 我国高技术产品遭遇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现状与原因分析 |
4.1 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现状 |
4.1.1 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整体现状 |
4.1.2 我国高技术产品对美出口现状 |
4.2 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遭遇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主要状况 |
4.2.1 技术标准型知识产权贸易壁垒 |
4.2.2 知识产权边境保护措施 |
4.2.3 知识产权滥用 |
4.3 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遭遇美国337调查的现状 |
4.3.1 调查主要集中于技术密集型行业 |
4.3.2 对象主要是高技术企业(产品) |
4.3.3 被诉案由主要为专利侵权 |
4.3.4 调查结果以和解和排除令居多 |
4.4 我国高技术产品遭遇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新趋势 |
4.5 我国高技术产品遭遇知识产权壁垒的原因分析 |
4.5.1 外部原因分析 |
4.5.2 内部原因分析 |
4.6 知识产权贸易壁垒对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带来的的影响 |
4.6.1 对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企业的影响 |
4.6.2 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影响 |
5 知识产权贸易壁垒对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 |
5.1 引力模型分析法 |
5.1.1 引力模型的定义 |
5.1.2 引力模型的构建 |
5.2 变量的选取及数据来源 |
5.3 知识产权贸易壁垒对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影响分析 |
5.3.1 数据处理及分析 |
5.3.2 回归结果及分析 |
5.3.3 Beta系数计算及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作用权重分析 |
5.4 实证分析与理论分析结果的综合比较 |
6 结论与建议 |
6.1 本文主要结论 |
6.2 对策与建议 |
6.2.1 政府应对知识产权壁垒的措施 |
6.2.2 高技术行业应对知识产权壁垒的措施 |
6.2.3 高技术企业应对知识产权壁垒的措施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参考文献 |
(4)美国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框架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2.文献综述 |
2.1 技术性贸易壁垒贸易效应的研究 |
2.2 技术性贸易壁垒技术效应的研究 |
2.3 文献评述 |
3.理论分析及假说提出 |
3.1 理论机制分析 |
3.2 假说提出 |
4.研究设计与数据说明 |
4.1 双重差分模型介绍 |
4.2 数据来源 |
4.3 变量选取与说明 |
5.实证研究 |
5.1 基准模型回归结果 |
5.2 稳健性检验 |
5.3 分样本检验 |
5.4 三重差分检验 |
6.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5)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位置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框架和方法 |
1.2.1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框架 |
1.2.3研究方法 |
1.3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3.1 创新点 |
1.3.2 不足之处 |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
2.1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相关研究 |
2.1.1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效应 |
2.1.2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衡量方法 |
2.2 全球价值链的相关研究 |
2.2.1 全球价值链的研究方法 |
2.2.2 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位置的相关研究 |
2.3 贸易壁垒与全球价值链的相关研究 |
2.4 文献评述 |
第三部分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位置影响的机理分析 |
3.1 倒逼效应 |
3.1.1 对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倒逼效应 |
3.1.2 对资本密集型行业的倒逼效应 |
3.1.3 对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倒逼效应 |
3.2 循环效应 |
3.2.1 对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循环效应 |
3.2.2 对资本密集型行业的循环效应 |
3.2.3 对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循环效应 |
3.3 替代效应 |
3.3.1 对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替代效应 |
3.3.2 对资本密集型行业的替代效应 |
3.3.3 对技术密集型行业的替代效应 |
第四部分 技术性贸易壁垒及全球价值链位置的指标构建与测算 |
4.1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指标构建与测算 |
4.1.1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指标构建 |
4.1.2 中国制造业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衡量 |
4.2 全球价值链位置的指标构建与测算 |
4.2.1 全球价值链位置的指标构建 |
4.2.2 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位置的测算 |
第五部分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位置影响的实证分析 |
5.1 面板模型构建 |
5.2 变量选取及数据说明 |
5.2.1 被解释变量 |
5.2.2 解释变量 |
5.2.3 控制变量 |
5.3 实证结果与稳健性检验 |
5.3.1 实证结果 |
5.3.2 稳健性检验 |
第六部分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2.1 企业层面 |
6.2.2 行业层面 |
6.2.3 政府层面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中国应对新型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4 研究目标及创新 |
第2章 新型贸易保护主义概述 |
2.1 新型贸易保护主义基本含义界定 |
2.1.1 贸易保护主义与贸易保护的区别 |
2.1.2 贸易保护主义与贸易限制的区别 |
2.1.3 新型贸易保护主义与传统贸易保护主义的区别与联系 |
2.2 新型贸易保护主义特点 |
2.2.1 新型贸易保护主义呈波动上升趋势 |
2.2.2 发展中国家增加新型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使用 |
2.2.3 政治因素影响力扩大 |
2.2.4 措施更加多样 |
2.2.5 实施主体区域化 |
2.3 新型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及成因分析 |
2.3.1 新型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 |
2.3.2 新型贸易保护主义兴起成因分析 |
第3章 新型贸易保护主义在法律运作中的表现及其影响 |
3.1 贸易救济措施的滥用 |
3.1.1 反倾销措施的滥用 |
3.1.2 反补贴措施的滥用 |
3.1.3 保障措施及特殊保障措施的滥用 |
3.2 新型贸易壁垒 |
3.2.1 技术性贸易壁垒 |
3.2.2 蓝色壁垒 |
3.2.3 知识产权壁垒 |
3.3 政府干预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 |
3.3.1 外资并购国家安全审查 |
3.3.2 政府限制采购 |
第4章 国际社会中应对新型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及启示 |
4.1 WTO协议框架内制约新型贸易保护主义的规定与不足 |
4.1.1 《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 |
4.1.2 《政府采购协议》 |
4.1.3 《关于争端解决规则与程序的谅解》 |
4.2 WTO协议框架外应对新型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 |
4.2.1 美国应对新型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 |
4.2.2 欧盟应对新型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 |
4.2.3 日本应对新型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 |
4.2.4 印度应对新型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 |
第5章 中国应对新型贸易保护主义应采取的措施 |
5.1 WTO协议框架内中国应采取的措施 |
5.1.1 积极利用WTO规则并提出完善建议 |
5.1.2 完善国内立法与WTO规则的协调 |
5.1.3 合理运用贸易救济措施 |
5.2 WTO协议框架外中国应采取的措施 |
5.2.1 新型贸易保护主义宏观应对措施 |
5.2.2 贸易救济措施滥用的应对措施 |
5.2.3 新型贸易壁垒应对措施 |
5.2.4 政府干预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应对措施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7)美国TBT对我国不同出口产业的差异化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主要框架 |
1.2.1 研究内容 |
1.2.2 主要框架 |
1.2.3 研究框架示意图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可能的创新及不足之处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2.1.1 贸易保护主义 |
2.1.2 贸易的技术效应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关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概念、表现形式的研究 |
2.2.2 关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成因研究 |
2.2.3 关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效应研究 |
2.2.4 关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相关实证研究 |
2.2.5 美国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的影响研究 |
2.2.6 对现有文献的评述 |
第三章 美国TBT对我国出口产业差异化效应的机理分析 |
3.1 关于TBT的概念界定 |
3.1.1 TBT定义的追溯 |
3.1.2 本文界定 |
3.2 美国TBT实施动因的理论分析 |
3.3 美国TBT对我国出口产业的短期效应动态博弈分析 |
3.3.1 美国TBT产生的短期效应分析 |
3.3.2 美国TBT短期效应的现实情境分析 |
3.4 美国TBT对我国出口产业的长期效应动态博弈分析 |
3.4.1 美国TBT的长期效应分析 |
3.4.2 美国TBT长期效应的现实情境分析 |
第四章 美国TBT对我国出口产业差异化效应的事实描述 |
4.1 我国对美出口产业的贸易现状 |
4.1.1 我国对美出口总体规模分析 |
4.1.2 我国对美出口产业结构分析 |
4.2 美国TBT影响我国出口产业的事实概述 |
4.2.1 美国非关税壁垒对华出口产业的实施现状 |
4.2.2 美国TBT对华出口产业实施现状 |
4.2.3 美国TBT对华出口限制的趋势 |
第五章 美国TBT对我国出口产业的差异化效应实证研究 |
5.1 确定美国TBT的量化指标 |
5.1.1 美国TBT壁垒度的定义与计算 |
5.1.2 不同出口产业的美国差异化TBT壁垒度统计 |
5.1.3 美国TBT壁垒度差异化的成因浅析 |
5.2 计量模型的设计与变量选择 |
5.2.1 模型的基本形式 |
5.2.2 模型设计与变量选择 |
5.3 变量来源及理论预期假设 |
5.3.1 变量说明及数据来源 |
5.3.2 模型的理论预期假设 |
5.4 模型检验与实证分析 |
5.4.1 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
5.4.2 模型的回归结果 |
5.4.3 回归结果的原因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突破美国TBT壁垒的对策及建议 |
6.2.1 资源密集型出口产业应积极建立紧急预警信息平台 |
6.2.2 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应主动利用美国TBT的“倒逼效应” |
6.2.3 资本技术密集型出口产业应优化合作促进自我技术革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下的中国企业产品出口二元边际、贸易偏转与质量升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概述 |
1.2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1.2.1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发展概况 |
1.2.2 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出口的影响 |
1.2.3 研究的现实必要性 |
1.2.4 选题的意义和重要性 |
1.3 研究内容、方法、技术路线及可行性 |
1.3.1 主要研究内容和关键问题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图 |
1.3.4 数据资料来源及概述 |
1.4 研究创新和难点 |
1.4.1 研究创新 |
1.4.2 研究难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和区分 |
2.2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2.2.1 非关税壁垒的相关理论研究 |
2.2.2 贸易偏转的相关理论研究 |
2.3 相关实证研究综述 |
2.3.1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贸易的影响 |
2.3.2 技术标准互认与贸易自由化 |
2.3.3 技术性贸易壁垒、外交关系与贸易保护主义 |
2.3.4 技术性贸易壁垒与产品质量升级 |
2.3.5 非关税壁垒与贸易偏转 |
2.4 文献研究述评 |
第三章 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制度背景、形成动机、集聚效应 |
3.1 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历史沿革和新时期特征 |
3.1.1 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历史背景 |
3.1.2 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发展沿革 |
3.1.3 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新时期特征 |
3.2 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实施流程与特别贸易关注提案 |
3.3 中国应对和使用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发展概述 |
3.3.1 中国遭受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情况 |
3.3.2 中国对外使用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情况 |
3.4 中国企业受TBT影响的经典案例——美国玩具产品铅含量标准 |
3.5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形成动机 |
3.5.1 数据来源及描述 |
3.5.2 基准回归模型设置 |
3.5.3 简单实证结果分析 |
3.6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国别-产品集聚效应分析 |
3.6.1 聚类分析方法说明 |
3.6.2 数据来源及描述 |
3.6.3 聚类结果及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理论模型的构建 |
4.1 集约边际影响——数量阻碍与价格提升 |
4.1.1 假设条件 |
4.1.2 需求 |
4.1.3 供给 |
4.1.4 双边单一产品市场均衡 |
4.1.5 引入技术性贸易壁垒与质量函数的关系 |
4.1.6 主要命题 |
4.1.7 主要结论 |
4.2 广延边际影响——进出决策与优胜劣汰 |
4.2.1 封闭均衡 |
4.2.2 开放均衡 |
4.2.3 主要命题 |
4.2.4 主要结论 |
4.3 贸易偏转效应——流向与流量 |
4.3.1 假设条件 |
4.3.2 需求 |
4.3.3 供给 |
4.3.4 开放均衡 |
4.3.5 主要命题 |
4.3.6 主要结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证模型检验——出口二元边际 |
5.1 广延边际:TBT-STC如何影响厂商出口决策? |
5.1.1 数据来源及描述 |
5.1.2 基准回归模型设置 |
5.1.3 实证结果分析 |
5.1.4 生产能力异质性企业的出口决策 |
5.1.5 稳健性检验 |
5.2 集约边际:TBT-STC是否导致贸易阻碍? |
5.2.1 数据来源及描述 |
5.2.2 基准回归模型设置 |
5.2.3 实证结果分析 |
5.2.4 新进入者和幸存者的集约边际表现 |
5.2.5 内生性处理——引入双边死亡率差异 |
5.2.6 稳健性检验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实证模型检验——贸易偏转效应 |
6.1 数据来源及描述 |
6.2 基准回归模型设置 |
6.3 实证结果分析 |
6.3.1 贸易偏转方向 |
6.3.2 贸易偏转规模 |
6.3.3 市场退出决策与贸易偏转规模 |
6.4 稳健性检验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实证模型检验——产品质量升级 |
7.1 数据来源及描述 |
7.2 基准回归模型设置 |
7.3 实证结果分析 |
7.4 稳健性检验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引入多时点、多对象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 |
8.1 实证模型检验——以中国出口美国的厂商为例 |
8.1.1 数据来源及描述 |
8.1.2 三重差分模型(DDD)的推导 |
8.1.3 基准回归模型设置 |
8.1.4 实证结果分析 |
8.1.5 稳健性检验 |
8.2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主要结论及研究展望 |
9.1 主要结论 |
9.1.1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出口二元边际的影响 |
9.1.2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贸易偏转的影响 |
9.1.3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质量升级的影响 |
9.1.4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多时点、多对象不确定性影响 |
9.1.5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驱动因素 |
9.1.6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集聚特征 |
9.2 政策建议及相关启示 |
9.2.1 技术性贸易措施(壁垒)影响下的政府职能 |
9.2.2 技术性贸易措施(壁垒)影响下的企业对策 |
9.3 研究创新及贡献 |
9.4 研究局限及未来可研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国家三位代码ISO3对应表 |
附录B 实证章节的主要模型和计量方法推导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9)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出口影响及应对措施 ——基于贸易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
2.1 贸易引力模型研究与应用现状 |
2.1.1 贸易引力模型的提出 |
2.1.2 贸易引力模型的应用和发展 |
2.2 贸易摩擦研究现状 |
2.3 中美贸易摩擦研究文献综述 |
2.3.1 中美贸易摩擦成因研究现状 |
2.3.2 中美贸易摩擦影响研究现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美贸易摩擦及其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分析 |
3.1 中美贸易摩擦历程回顾 |
3.1.1 美方挑起贸易战 |
3.1.2 中美贸易谈判 |
3.1.3 中美贸易战再起 |
3.2 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分析 |
3.2.1 中美贸易不平衡 |
3.2.2 特朗普为了维持其政治利益 |
3.2.3 中国高科技领域威胁到美国的领先地位 |
3.3 中美贸易摩擦影响分析 |
3.3.1 中国出口贸易额变动情况 |
3.3.2 贸易战对我国轻加工产品出口的影响 |
3.3.3 贸易战对我国重加工产品出口的影响 |
第四章 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 |
4.1 贸易引力模型构建 |
4.2 贸易引力模型中相关变量说明 |
4.2.1 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与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 |
4.2.2 关税 |
4.2.3 337 调查数 |
4.2.4 技术性贸易壁垒通报数 |
4.2.5 人民币汇率 |
4.2.6 国外直接投资额 |
4.2.7 中国总体关税水平 |
4.3 模型原始数据 |
4.4 模型检验及实证 |
4.4.1 贸易摩擦变量对中国出口额的影响 |
4.4.2 贸易摩擦变量对轻加工产品出口额的影响 |
4.4.3 贸易摩擦变量对中国重加工产品出口额的影响 |
4.5 实证结果与分析 |
4.5.1 实证结果 |
4.5.2 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
5.1 主要结论 |
5.2 建议 |
5.2.1 对政府的建议 |
5.2.2 对企业的建议 |
5.2.3 综合对策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致谢 |
(10)中国通讯设备行业应对贸易壁垒的经验与教训 ——基于多案例视角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可能的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关于中国通讯设备行业遭遇贸易壁垒原因和现状的研究评述 |
2.2 关于中国通讯设备行业遭遇主要贸易壁垒的研究评述 |
2.2.1 “国家安全”贸易壁垒 |
2.2.2 知识产权贸易壁垒 |
2.2.3 反倾销贸易壁垒 |
2.2.4 技术性贸易壁垒(TBT) |
2.3 关于中国通讯设备行业应对贸易壁垒策略的研究评述 |
2.3.1 应对“国家安全贸易壁垒”的策略研究 |
2.3.2 应对“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策略研究 |
2.3.3 应对“反倾销贸易壁垒”的策略研究 |
2.3.4 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策略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行业分析和案例选择 |
3.1 行业分析 |
3.1.1 我国通讯设备行业的发展概况和对外贸易情况 |
3.1.2 我国通讯设备主要企业对外发展情况 |
3.2 案例选择 |
3.2.1 我国通讯设备行业所遭受的代表性贸易壁垒 |
3.2.2 主要遭受贸易壁垒的代表性企业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案例剖析 |
4.1 案例一,我国通讯设备行业应对“国家安全”贸易壁垒的教训 |
4.1.1 案例介绍 |
4.1.2 案例分析 |
4.1.3 小结 |
4.2 案例二,我国通讯设备行业应对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经验 |
4.2.1 案例介绍 |
4.2.2 案例分析 |
4.2.3 小结 |
4.3 案例三,我国通讯设备行业应对反倾销贸易壁垒的教训 |
4.3.1 案例介绍 |
4.3.2 案例分析 |
4.3.3 小结 |
4.4 案例四,我国通讯设备行业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经验 |
4.4.1 案例介绍 |
4.4.2 案例分析 |
4.4.3 小结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 |
5.1 原因分析 |
5.1.1 我国通讯设备行业遭遇四大贸易壁垒的原因: 基于案例分析的结论 |
5.1.2 我国通讯设备行业遭遇四大贸易壁垒的原因: 基于不同国际化阶段的分析 |
5.2 对策建议 |
5.2.1 我国通讯设备行业应对贸易壁垒的策略: 基于案例分析的启示 |
5.2.2 我国通讯设备行业应对贸易壁垒的策略: 基于国际化战略动态视角分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中国企业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对策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对华贸易政策与中国制造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分工研究[D]. 张宁宁. 山东大学, 2021(11)
- [2]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质量的影响研究[D]. 陈容. 湖南大学, 2020(02)
- [3]知识产权贸易壁垒对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影响研究 ——基于美对华337调查[D]. 李丹丹.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4]美国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D]. 徐宁. 暨南大学, 2020(04)
- [5]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位置的影响研究[D]. 陈卓. 山东大学, 2020(11)
- [6]中国应对新型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研究[D]. 李帅. 沈阳工业大学, 2020(01)
- [7]美国TBT对我国不同出口产业的差异化效应研究[D]. 单佳兰. 苏州大学, 2020(03)
- [8]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下的中国企业产品出口二元边际、贸易偏转与质量升级[D]. 郑休休.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
- [9]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出口影响及应对措施 ——基于贸易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D]. 郑晟. 吉林大学, 2020(08)
- [10]中国通讯设备行业应对贸易壁垒的经验与教训 ——基于多案例视角的研究[D]. 游祝.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