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外特种化工文献精选(论文文献综述)
中国版本图书馆全国图书在版编目中心[1](2011)在《中国图书出版月度CIP数据选摘》文中认为
赵立民[2](2020)在《栾川小庙岭铜钼二次资源超导磁分离-浮选回收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铜钼分离是浮选的难题之一,特别是钼精选尾矿,由于其一般含有少量铜,且铜钼可浮性差异小、品位低、粒度细及受残余药剂的影响,使得传统浮选难以分离,铜钼精矿互含高,不利于资源高效回收利用。论文以栾川小庙岭钼精选尾矿为研究对象,提出了超导磁选实现铜钼分离,然后对超导磁分离产品分别进行铜钼浮选的方法,并进行了试验研究,为提高铜钼资源利用率以及深化超导磁选应用领域提供新思路。通过超导磁选分离钼精选尾矿试验研究,对脱药剂用量、背景磁场强度、磁介质类型、复合磁介质比例、分散剂用量、给矿矿浆浓度等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钼品位0.13%,铜品位0.17%的铜钼二次资源在脱药剂用量100 m L,背景磁场强度4 T,场内冲洗水流速22 L/min,六偏磷酸钠用量300g/t,复合磁介质(1.9×2 mm:1 mm菱形)比例为1:1,给矿矿浆浓度20%条件下,经过一次分离试验,可以获得良好的分离指标。其中非磁产品产品钼品位为0.15%,铜品位为0.04%,钼回收率为77.71%,铜回收率为15.35%;磁性产品钼品位为0.09%,铜品位为0.45%,钼回收率为22.29%,铜回收率为84.65%。进一步对超导磁选产品分别进行了钼浮选、铜浮选试验,对矿浆p H、分散剂用量、捕收剂用量及配比、起泡剂用量、矿浆浓度、浮选时间、精扫选次数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对于非磁产品,在矿浆p H=7,煤油和丁基黄药总用量300g/t且配比2:1,2#油45 g/t,矿浆浓度20%,浮选时间5 min条件下,经过一粗五精三扫开路浮选,可以获得钼精矿钼品位38.05%,回收率40.28%,铜品位0.19%的指标;对于磁性产品,在矿浆p H=9,水玻璃100 g/t,硫酸铜50 g/t,丁基黄药400 g/t,2#油30 g/t,矿浆浓度20%,浮选时间5 min条件下,经过一粗四精四扫开路浮选,可以获得铜精矿品位20.13%,回收率42.17%。在以上研究基础上,进行了超导磁选连续分离-铜钼分别浮选闭路试验,经过超导一次分离,非磁产品一粗五精四扫及磁性产品一粗四精四扫闭路试验,在不使用抑制剂的情况下就可以获得钼品位35.40%,非磁产品闭路浮选作业回收率89.64%,铜品位0.36%的钼精矿及铜品位18.16%,磁性产品闭路浮选作业回收率88.73%的铜精矿。经过数质量流程计算总的钼回收率为70.35%,总的铜回收率为78.72%。该论文有图46幅,表18个,参考论文127篇。
王思成[3](2020)在《风险治理导向下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路径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滨海城市兼具高经济贡献度与高风险敏感度,其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提升,有赖于对复杂且多样化“城市病”风险的源头管控。而当前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偏重空间与设施的被动应灾,缺乏动态风险治理技术支撑,导致防灾能力认知不清、“平灾结合”缺失、多规衔接困难等现实矛盾,工程性综合防灾体系亟待引入精细化风险治理思路进行拓展与完善。论文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基于智慧技术的滨海大城市安全策略与综合防灾措施研究》(13&ZD162)的支撑下,以安全风险治理为导向,探究滨海城市传统综合防灾规划体系的重构路径。全文按“发现问题--聚焦困难--寻找办法--应用反馈”的思路展开,在风险治理与防灾规划两大重要领域之间,构建耦合风险识别、评估与管控体系的综合防灾规划研究框架,将风险治理技术的应用,由规划前期分析,拓展到从编制到实施的全过程。通过理论探索、规划溯源、路径细化,辨析滨海城市安全风险机理特征,论证综合防灾规划困境及其重构路径,组建融合多元主体的风险评估系统,提出差异性防灾空间规划策略,达到摸清滨海城市安全风险底数、准确全面风险评估、提高综合防灾效率的目的。在风险治理理论探索层面。运用灾害链式效应分析方法,从物质型灾害和风险治理行为的“双视角”建立了滨海城市安全风险机理整体认知路径。由传统物质灾变能量的正向传递转为风险治理行为的反作用力研究,创建了风险治理子系统动力学模型,揭示出风险治理行为在应对物质型灾害“汇集-迸发”式的灾变能量正向传导时,具有“圈层结构”的逐级互馈特征,认为综合防灾规划的编制必须依此机理特征,形成多层级的防灾空间体系。嫁接风险管理学产品供应链的风险度量方法,构建了适用于滨海城市的灾害链式效应风险评估框架,认为综合防灾规划体系的重构,必须以全生命周期风险治理为目标,通过风险评估耦合风险治理技术与防灾空间体系,丰富了多学科交叉下的综合防灾规划理论内涵。在综合防灾规划溯源层面。论文通过纵向多灾种防灾技术演进分析,横向多部门防灾规划类比,认为现状综合防灾能力认知不清是导致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困境的根源。紧扣所有防灾规划均以最低防灾基础设施投资,换来最优防灾减灾效果的本质诉求,移植经济地理空间计量模型,首次提出运用综合防灾效率评价,规范并统一综合防灾能力认知方法。通过量化防灾成本、灾害产出、风险环境间的“投入--产出”关系,得到影响我国滨海城市综合防灾效率提升的5个核心驱动变量,依此制定韧性短板补齐对策。通过对滨海城市安全风险机理与综合防灾效率的研究,得到风险治理技术与防灾空间规划的响应机制。分别从多维度风险评估系统的拓展性重构,多层级防灾空间治理的完善性重构,形成传统综合防灾规划体系融合“全过程”风险治理技术的重构路径,为当前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困境提供了新的解题思路。在规划路径细化层面。突破传统综合防灾规划静态、单向的风险评估定式,细化“多维度”风险评估指标框架:通过多元主体的灾害链式效应分析,认为灾变能量在政府、公众与物质空间环境间,存在领域、时间与影响维度的衍生关系,逐项建立了集成灾害属性、政府治理、居民参与等多元主体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与评判标准,为综合防灾规划提供了理性数据支撑。改变防灾设施均等化配置或减灾措施趋同化集合的规划方式,细化“多层级”空间治理体系内容:通过多维度风险评估系统的组建,认为治理差异性是滨海城市防灾空间规划的关键点,针对不同空间层级的主导型灾害风险及其灾害链网络结构特征,分级划定风险管控与防灾规划的重点内容,最大程度地发挥防灾基建与管理投入的效用,提高综合防灾规划效率。以多元利益主体共同参与风险治理为目标,细化“全过程”综合防灾规划流程:认为耦合风险监测、评估、管控机制的综合防灾规划,必须具备风险情报搜集与分析、风险控制与防灾空间布局、风险应急处置与规划实施三个阶段。完整呈现了风险治理导向下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体系的重构路径。通过天津市中心城区综合防灾规划的应用反馈,表明本文“全过程”风险治理、“多维度”风险评估、“多层级”风险管控的规划路径,有利于提升滨海城市整体韧性,可为其他城市开展安全风险治理,建设综合防灾体系提供研究范例。
高宇[4](2020)在《西部超导转板上市案例分析》文中指出当前我国已进入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新时代,需要建立一批高科技企业,引领我国走向科技强国。而科创板的成立可以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吸引资金投向新经济、新业态的优质高科技企业。其次,外部环境有所恶化,世界经济下行,美国率先发动贸易战,并逐步扩大到金融战和地缘战,通过强加关税、打压高科技企业和实行技术封锁等手段企图遏制我国科技实力的快速提升。快速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补齐科技短板尤为重要。科创板作为资本市场改革的重要工程,能够极大增强金融服务科技的能力,提升金融供给的质量和效率。过去一些高科技企业由于业绩差等因素无法在主板或是创业板上市,只能选择新三板。但是新三板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市场交易不活跃、流动性不足、企业估值水平低等问题,难以满足高科技企业融资需求。科创板的出现为这些高科技企业提供了更好的融资平台,可以给予它们更合理的估值。因此出现了很多新三板的企业希望转板科创板,实现融资需求,推动公司快速发展。本文选取西部超导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对其转板的过程、细节以及转板后的整体表现进行细致的分析,进而得出一些启示和建议。首先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总结国内外学者对转板机制,注册制等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对当前新三板和科创板的发展情况做了简要陈述,并且从不同的视角主营业务、财务状况和行业状况等了解西部超导的基本情况。然后对西部超导转板上市做了深度的剖析:西部超导转板的动机主要是扩大经营规模、深化技术创新和满足流动资金需求;西部超导在持续经营、财务指标、公司治理等方面都满足科创板上市要求;西部超导作为首家携带“三类股东”申请科创板上市的公司,对其“三类股东”明确了过渡期安排;由于科创板实行注册制西部超导在转板过程中的时间成本相对较低;转板之后其估值水平和股票交易都有了大幅的提升。最后通过对西部超导转板上市深入的研究,我们总结其成功经验主要是不断地进行科技创新、完善的信息披露和妥善处理“三类股东”。关于资本市场的建设方面,本文建议改革完善新三板配套制度建设、规范“三类股东”运作和稳步推广注册制。
许哲挺[5](2020)在《A公司第三方物流服务商选择与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不断激烈,企业为了取得竞争上的优势,选择将非核心的业务外包,通过整合用第三方服务商优秀的专业化资源,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充分发挥自身核心竞争力和增强对市场环境的迅速应变能力的一种经营模式。第三方物流就是企业业务外包的一种重要形式,物流是目前最为活跃的经济领域之一,成为企业竞相追逐的“第三利润源泉”,因此不应该不重视企业物流领域所产生的成本。选择优秀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并进行有效管理,有利于控制和降低企业物流成本,有利于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A公司是从事香精香料生产与销售的一家国际性公司,是香料行业的龙头企业。由于行业特点,原料跟产品品种众多,快消市场变化跟产品更新越来越快,面对诸多不确定因素跟复杂的外部环境,A公司物流成本跟时效性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对于第三方物流服务商,无论是在选择过程、营运管理等方面都没有足够的重视。基于此,本文通过梳理A公司的物流现状,分析A公司的实际物流需求,进而研究A公司如何有效选择与管理第三方物流服务商。通过借鉴学习国内外第三方物流相关理论与文献,首先采用招标法初选,再进一步组成评估小组成员,通过访谈,交流,搜集信息跟数据,系统地分析物流需求各个因素,探索并确定物流服务商选择体系的各项指标,并计算出各选择指标的权重,从而构建出选择评价指标体系,其次采用层次分析法精选服务商,从而确定最适合A公司的物流服务商。在A公司物流服务商管理上,第一是注重选择过程的合理性;第二是建立考核管理KPI,有效管理考核物流服务商运营活动;最后探讨与物流服务商形成战略伙伴关系。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在于紧密结合A公司行业跟产品特性,运用第三方物流相关指标跟选择方法,探讨建立一套完整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商选择体系,为A公司选择最优的物流服务商;运用第三方物流管理理论,研究对A公司物流服务商的管理,有效改善物流服务商服务质量,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本课题的研究也可以为香料行业企业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的选择与后续管理提供解决方案,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施如心[6](2020)在《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及其经济后果研究 ——以江山股份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频繁曝光的社会责任和环境污染问题都将社会公众的焦点集中在企业的社会责任上。证监会在2008年要求部分上市公司披露其社会责任报告,形成了我国社会责任报告强制披露和自愿披露两种模式,使我国上市公司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有了较大的进展。那么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对企业社会责任承担有何种影响,进而又会产生怎样的经济后果呢?本文以社会责任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以江山股份为案例进行剖析。研究发现:(1)强制披露前后的变化。化工行业普遍存在社会责任披露不积极的情况;江山股份在披露社会责任报告前履行极少社会责任,而在强制披露社会责任报告后,其在社会责任各方面如环境保护、安全生产、职工权益保护,促进社会就业及公益方面做出了较大的努力。(2)财务绩效表现。江山股份在社会责任披露后经营绩效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与行业平均水平的差距拉大;行业内披露企业和未披露企业相比,其经营绩效也呈现下降趋势。(3)非财务绩效表现。随着江山股份社会责任意识的提升,其社会责任绩效有所提升,机构投资者满意度提高,媒体报道等方面表现良好。为避免个案研究的特殊性,使本研究更具代表性和指导性,本文采用实证研究法进一步佐证了强制社会责任报告披露与企业财务绩效的负相关关系;此外,这种情况在国有企业中更显着。社会责任信息强制披露提高了信息的透明度,使企业的社会责任受到了社会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更严格的监管,进而影响了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和承担意愿,使得企业资源在更多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分配,因而对其经济后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研究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和披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同时也对完善我国社会责任披露制度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马福州[7](2019)在《徐州市起重机械安全监管问题研究》文中提出起重机械是工业发展、城市基建等相关基础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基础设备,由于其结构的复杂性,操作需要极高的技术性,稍有操作不慎,易造成群死群伤的恶性事件。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起重机械造成的安全事故越来越多,对公共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威胁,社会影响比较恶劣。因此,当前如何运用有效的手段进行起重机械的安全监管成为了迫在眉睫的研究课题。将徐州市作为课题研究对象,对徐州市起重机械安全监管的现状进行了详尽的调查与研究,分析了徐州市起重机械安全监管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不足:法律体系有待完善、安全监管不到位、使用主体责任不强、检验检测技术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并对上述存在的不足进行了深入剖析。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归纳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在归纳总结、吸收借鉴先进理论、先进监管方式、经验的基础上,立足徐州市现有起重机械安全监管现状,探索出改进徐州市起重机械安全监管的有效方式、方法,即修改完善法律体系、建立健全监管体制、加强起重机械检验检测能力、有效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建立风险评估监管机制,从而对徐州市起重机械安全监管提供一个卓有成效的有益参考。该论文有图5幅,表7个,参考文献66篇。
曾国旺[8](2019)在《栾川三道庄钼尾矿中白钨矿浮选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家迅猛发展,白钨矿资源不断消耗,储量急剧下降,形势严峻,为满足不断增加的白钨矿需求,微细粒、低品位难选白钨矿石处理工艺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栾川三道庄某厂选钼尾矿粒度细、矿物组成复杂,含低品位有价白钨矿,常用白钨回收工艺不能有效回收这部分白钨。本文以该尾矿为研究对象,旨在寻找合适的工艺回收该尾矿中的白钨。工艺矿物学研究表明,该尾矿中钨(WO3)平均品位为0.12%,主要以白钨矿形式存在;其它金属矿物主要有黄铁矿、磁黄铁矿、辉钼矿;主要脉石矿物有石榴子石、透辉石、石英、斜长石,其次为滑石、萤石、方解石。探索试验发现,为了从该尾矿中得到高品位、高回收率白钨精矿,浮选分常温浮选和加温精选两段为宜。常温浮选条件试验表明,对于该尾矿,脂肪酸类捕收剂效果优于羟肟酸类捕收剂,选用油酸钠作捕收剂即可。碳酸钠、氢氧化钠、氧化钙三种调整剂中,碳酸钠效果最佳。水玻璃、CMC、氟化钠、氟硅酸钠四种抑制剂中,氟化钠效果最佳。通过常温浮选试验确立“一粗五精一扫”的浮选流程,浮选条件为:矿浆浓度25%,粗选段油酸钠用量2100g/t、碳酸钠用量600g/t、氟化钠用量800g/t,扫选段油酸钠用量为900g/t,可得品位为2.20%,回收率为75.65%的白钨精矿。加温浮选试验表明,常温浮选得到粗精矿,平均品位2%,在矿浆浓度为70%,添加水玻璃100kg/t进行强烈搅拌,将矿浆升温至95℃,保温90min的条件下处理后,稀释至25%的浓度,搅拌脱药三次后进行常温浮选,最终得到品位为22.34%,作业回收率为53.78%的白钨精矿。由此可知,常温浮选试验精矿可通过加温浮选富集,得到高品位精矿,表明通过上述常温浮选工艺及加温浮选工艺的联合处理,可成功将该尾矿中白钨回收。在对该尾矿的整体研究中,发现氟化钠对于脉石的抑制效果优于水玻璃,由此猜想两者对滑石的抑制效果有差异,由此进行对比试验。水玻璃和氟化钠对滑石抑制效果对比研究试验表明,水玻璃作抑制剂对滑石抑制差,氟化钠作抑制剂对滑石有明显抑制作用。
二、国外特种化工文献精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外特种化工文献精选(论文提纲范文)
(2)栾川小庙岭铜钼二次资源超导磁分离-浮选回收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3 技术路线和研究内容 |
2 文献综述 |
2.1 铜、钼资源概述 |
2.2 黄铜矿和辉钼矿性质 |
2.3 铜钼硫化矿选矿研究现状 |
2.4 铜钼硫化矿浮选药剂现状 |
2.5 超导磁选研究现状 |
3 试验矿样、设备、药剂及研究方法 |
3.1 矿石制备和性质 |
3.2 试验药剂 |
3.3 试验仪器 |
3.4 试验研究方法 |
4 超导磁选分离试验研究 |
4.1 条件试验 |
4.2 本章小结 |
5 铜钼分别浮选开路试验研究 |
5.1 非磁产品浮选试验 |
5.2 磁性产品浮选试验 |
5.3 本章小结 |
6 超导磁选-浮选闭路试验研究 |
6.1 超导磁选连续实验及结果分析 |
6.2 浮选连续试验 |
6.3 数质量流程图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风险治理导向下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 |
1.1.1 新型城镇化发展成熟期的城市病治理短板 |
1.1.2 滨海城市经济贡献与多灾风险的现实矛盾 |
1.1.3 重大改革机遇期的城市防灾减灾体系调适 |
1.1.4 城市安全危机演变下的风险治理应用创新 |
1.1.5 重大课题项目支撑与研究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与价值 |
1.3 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
1.3.1 有关风险治理的核心概念界定 |
1.3.2 滨海城市安全风险范围界定 |
1.3.3 滨海城市灾害链与综合防灾规划内涵 |
1.3.4 论文研究的时空范围划定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核心研究方法 |
1.4.3 整体研究框架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动态综述 |
2.1 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理论体系梳理 |
2.1.1 风险管理与城市治理的同源关系 |
2.1.2 灾害学与生命线系统的共生机制 |
2.1.3 安全城市与韧性城市的协同适灾 |
2.2 风险治理与防灾减灾关联性研究综述 |
2.2.1 国内外风险治理研究存在防灾热点 |
2.2.2 国内外防灾减灾研究偏重单灾治理 |
2.2.3 二者耦合的安全风险评估技术纽带 |
2.3 风险治理导向下的综合防灾规划研究启示 |
2.3.1 主体多元化:从风险管理到风险治理 |
2.3.2 治理立体化:从减灾工程到防灾体系 |
2.3.3 措施精细化:从灾前评估到动态管控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滨海城市安全风险系统机理特征辨析 |
3.1 滨海城市整体灾害链式效应的互馈机理 |
3.1.1 物质灾害与管理危机的海洋特性 |
3.1.2 空间是灾害链延伸的核心载体 |
3.1.3 物质与管理灾害链的互馈关系 |
3.1.4 全生命周期风险治理的断链减灾 |
3.2 风险治理行为反作用的系统动力学建模 |
3.2.1 风险系统之模糊开放与逐级互馈 |
3.2.2 治理行为之因果回路与反向驱动 |
3.3 滨海城市安全风险评估框架的构建 |
3.3.1 灾害链式效应动态风险评估模式 |
3.3.2 灾害信息集成综合风险评估框架 |
3.4 滨海城市安全风险治理特征的解析 |
3.4.1 要素治理的“复合”与“多维”特性 |
3.4.2 网络治理的“长链”与“双刃”特性 |
3.4.3 综合治理的多元化与全过程特征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困境及治理响应 |
4.1 综合防灾规划困境识别与矛盾梳理 |
4.1.1 整体认知错位导致规划实施低效 |
4.1.2 纵向防灾能力与设防标准冲突 |
4.1.3 横向多种规划间难以相互衔接 |
4.2 综合防灾效率评价与规划困境破解 |
4.2.1 综合防灾效率时空演进下认知防灾能力 |
4.2.2 综合防灾效率导向下补齐韧性治理短板 |
4.3 综合防灾规划与风险治理响应机制 |
4.3.1 风险治理耦合空间规划的必要性 |
4.3.2 综合防灾规划系统响应的可行性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耦合“全过程”风险治理的综合防灾规划路径 |
5.1 滨海城市传统综合防灾规划体系重构路径 |
5.1.1 规划内容与方法的并行重构 |
5.1.2 规划目标与定位的治理解构 |
5.2 全过程风险治理下的综合防灾规划流程设计 |
5.2.1 耦合事前风险分析的规划准备阶段 |
5.2.2 注重事中风险防控的规划编制阶段 |
5.2.3 兼顾事后风险救治的规划实施与更新 |
5.3 规划路径拓展之“多维度”风险评估系统 |
5.3.1 领域-时间-影响维度评估要素构成 |
5.3.2 灾害-政府-公众维度多元评估主体 |
5.3.3 是非-分级-连续维度四级评判标准 |
5.4 规划路径完善之“多层级”空间治理方法 |
5.4.1 宏观层风险治理等级与空间层次划分 |
5.4.2 中观层“双向度”风险防控空间格局构建 |
5.4.3 微观层风险模拟与防灾行动可视化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多元主体性的“多维度”风险评估路径 |
6.1 滨海城市多元治理主体的风险评估路径生成 |
6.2 灾害属性维度的风险评估指标细化 |
6.2.1 聚合城镇化影响的自然灾害指标 |
6.2.2 安全生产要素论的事故灾难指标 |
6.2.3 公共卫生标准化的应急能力指标 |
6.2.4 社会安全保障力的风险预警指标 |
6.3 政府治理维度的风险评估指标甄选 |
6.3.1 影响维度下的风险治理效能指标 |
6.3.2 政府风险治理效能评判标准细分 |
6.3.3 政府安全风险综合治理效能评定 |
6.4 公众参与维度的风险评估指标提炼 |
6.4.1 面向居民空间安全感的核心指标 |
6.4.2 融入居民调查的核心指标再精炼 |
6.4.3 滨海城市居民综合安全感指数评定 |
6.5 链接多维度评估与多层级防灾的行动计划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基于治理差异性的“多层级”空间防灾路径 |
7.1 区域风险源监控及整体韧性治理 |
7.1.1 区域风险分级之“一表一系统”区划 |
7.1.2 衔接国土空间规划的韧性治理 |
7.1.3 生命线系统工程的互联共享 |
7.2 城区可接受风险标准与防灾空间治理 |
7.2.1 城区防灾基准之可接受风险标准 |
7.2.2 “耐灾”结构导向的避难疏散体系优化 |
7.2.3 对标防灾空间分区的减灾措施优选 |
7.2.4 PADHI防灾设施选址与规划决策 |
7.3 社区居民安全风险防范措施可视化治理 |
7.3.1 社区设施适宜性之防灾生活圈 |
7.3.2 风险源登记导向的社区风险地图 |
7.3.3 对标全景可视化的防灾体验馆设计 |
7.4 建筑物敏感度评价及防灾细部治理 |
7.4.1 建筑物外部敏感度之易损性整治 |
7.4.2 灾时仿真模拟导向的安全疏散路径 |
7.4.3 对标功能差异性的内部防灾能力提升 |
7.5 防灾救灾联动应急管理响应方案 |
7.5.1 RBS/M分级的多风险动态管控响应 |
7.5.2 责权事权下的多部门联动救灾响应 |
7.6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风险治理导向下的综合防灾规划实证 |
8.1 天津市中心城区既有灾害风险环境特征识别 |
8.1.1 海陆过渡下的八类主导自然灾害 |
8.1.2 双城互动下的四类主体事故灾难 |
8.1.3 既有风险评估偏重单向风险分级 |
8.1.4 兼顾治理“核心-基础”划定研究范围 |
8.2 针对城区主导型灾害的“多维度”风险评估 |
8.2.1 灾害属性具备灾源防控与分级治理条件 |
8.2.2 政府治理存在专项防灾与系统实现短板 |
8.2.3 居民安全呈现生态与避难疏散供给不足 |
8.3 响应风险评估结果的“多层级”防灾空间治理 |
8.3.1 “源-流-汇”指数导向的生态韧性规划 |
8.3.2 动态风险治理导向的专项防灾响应 |
8.3.3 避难短缺-疏散过量矛盾下的治理优化 |
8.3.4 “三元”耦合导向的防灾空间治理系统实现 |
8.4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9.1 主要研究结论 |
9.2 论文创新点 |
9.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滨海城市安全风险治理子系统动力学模型 |
附录B:滨海城市自然灾害综合防灾能力与空间脆弱性指标详解 |
附录C:滨海城市居民综合安全感调查问卷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4)西部超导转板上市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文献综述 |
二、国外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创新点与不足 |
第二章 西部超导案例介绍 |
第一节 案例背景 |
一、新三板市场的现状 |
二、科创板建设历程 |
第二节 西部超导基本情况介绍 |
一、公司简介 |
二、主营业务 |
三、财务状况 |
四、行业状况 |
第三章 西部超导案例分析 |
第一节 转板历程 |
第二节 西部超导转板动机分析 |
一、经营规模扩大 |
二、技术创新需求 |
三、流动资金需求 |
第三节 西部超导转板条件分析 |
一、持续经营分析 |
二、财务指标分析 |
三、公司治理分析 |
第四节 西部超导“三类股东”问题分析 |
一、“三类股东”的弊端 |
二、监管层对“三类股东”的相关规定 |
三、西部超导“三类股东”情况 |
四、西部超导“三类股东”过渡期安排 |
第五节 西部超导转板成本分析 |
一、资金成本 |
二、时间成本 |
第六节 西部超导转板效果分析 |
一、估值水平显着上升 |
二、股票交易活跃 |
第四章 启示与建议 |
第一节 西部超导转板上市的启示 |
第二节 西部超导转板上市的建议 |
一、完善新三板配套制度建设 |
二、完善“三类股东”制度安排 |
三、稳步推广注册制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5)A公司第三方物流服务商选择与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物流服务绩效 |
1.2.2 选择评价指标体系 |
1.2.3 文献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物流相关理论与方法 |
2.1 物流相关理论概述 |
2.1.1 第三方物流理论 |
2.1.2 物流服务相关理论与概念 |
2.1.3 化工物流概述 |
2.1.4 物流成本理论 |
2.2 物流服务商选择评价方法分析 |
2.2.1 德尔菲法 |
2.2.2 模糊评估法理论 |
2.2.3 层次分析法(AHP) |
第三章 A公司介绍及物流现状分析 |
3.1 A公司业务介绍 |
3.2 A公司物流需求分析 |
3.2.1 国际贸易物流需求 |
3.2.2 食品级物流需求 |
3.2.3 化工物流需求 |
3.3 A公司物流现状分析 |
3.3.1 物流成本构成 |
3.3.2 储运及港口 |
3.3.3 物流风险管控 |
第四章 A公司物流服务商的选择分析 |
4.1 物流服务商选择的原则与目标 |
4.1.1 选择的原则 |
4.1.2 物流服务商选择的目标 |
4.2 服务商的初选和建立指标体系 |
4.2.1 服务商的初选 |
4.2.2 建立指标体系 |
4.3 各项指标说明 |
4.3.1 公司规模 |
4.3.2 储运能力 |
4.3.3 报关业务能力 |
4.4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物流服务商选择 |
4.4.1 候选服务商简介 |
4.4.2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实施步骤 |
4.4.3 第三方物流服务商评分 |
第五章 A公司物流服务商管理策略分析 |
5.1 服务商选择管理控制与分析 |
5.2 服务商营运管理考核 |
5.3 建立健全服务商系统化的管理机制 |
5.4 构建新型物流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及其经济后果研究 ——以江山股份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和框架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框架 |
四、本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社会责任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 |
二、经济后果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社会责任相关研究现状 |
二、社会责任披露及其经济后果 |
三、文献评述 |
第三节 理论基础 |
一、社会责任理论 |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三章 案例研究—以江山股份为例 |
第一节 公司概况 |
一、公司简介 |
二、行业概况 |
第二节 社会责任披露情况分析 |
一、总体披露情况 |
二、社会责任具体履行情况 |
三、放弃收购“毒地”事件 |
四、润灵环球的评价 |
第三节 社会责任披露的经济后果 |
一、财务绩效表现 |
二、非财务绩效表现 |
第四章 实证研究和分析 |
第一节 研究假设 |
第二节 研究设计 |
一、PSM-DID基本原理 |
二、数据说明 |
第三节 描述性分析 |
一、PSM样本描述性分析 |
二、分组描述性分析 |
三、相关性分析 |
第四节 PSM-DID分析结果 |
第五节 进一步分析 |
第五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建议 |
第三节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徐州市起重机械安全监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 创新点与难点 |
2 起重机械安全监管概念界定理论基础 |
2.1 起重机械安全监管概念界定 |
2.2 起重机械安全监管理论 |
3 徐州市起重机械安全监管现状 |
3.1 徐州市起重机械安全现状 |
3.2 徐州市起重机械监管状况 |
4 徐州市起重机械安全监管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徐州市起重机械安全监管存在问题 |
4.2 徐州市起重机械安全监管问题的原因分析 |
5 国内外起重机械安全监管经验及借鉴 |
5.1 国内起重机械安全监管经验 |
5.2 国外起重机械安全监管经验 |
5.3 国内外起重机械安全监管经验总结与借鉴 |
6 改进徐州市起重机械安全监管工作的对策 |
6.1 建立完备的起重机械法律体系 |
6.2 健全起重机械安全监管体制 |
6.3 加强起重机械检验检测机构建设 |
6.4 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
6.5 完善风险评估监管机制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栾川三道庄钼尾矿中白钨矿浮选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钨的性质及用途 |
1.1.1 钨的性质 |
1.1.2 钨及钨合金的应用 |
1.1.3 钨化合物的性质及其应用 |
1.2 白钨矿物和白钨矿床类型 |
1.2.1 白钨矿物 |
1.2.2 白钨矿床类型 |
1.3 白钨资源概况 |
1.3.1 世界白钨资源概况 |
1.3.2 我国白钨资源概况 |
1.3.3 白钨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1.4 白钨矿选矿技术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
1.4.1 白钨矿的选矿工艺 |
1.4.2 混合钨矿物中回收白钨矿的选矿工艺 |
1.4.3 白钨矿的浮选药剂 |
1.4.4 白钨矿选矿技术应用现状 |
1.5 白钨矿选矿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1.6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7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2.1 矿样 |
2.2 设备与药剂 |
2.3 试验方法 |
2.3.1 常温浮选试验方法 |
2.3.2 加温精选试验方法 |
2.4 数据分析和误差分析 |
第三章 工艺矿物学研究 |
3.1 矿物组成 |
3.2 白钨矿与其它矿物的赋存状态 |
3.3 粒度分析 |
3.4 解离度分析 |
3.5 结论 |
第四章 常温浮选试验 |
4.1 探索试验 |
4.1.1 重选试验 |
4.1.2 磁选试验 |
4.1.3 探索试验分析及建议 |
4.2 捕收剂种类及用量试验 |
4.2.1 苯甲羟肟酸作捕收剂试验 |
4.2.2 水杨羟肟酸作捕收剂试验 |
4.2.3 油酸作捕收剂试验 |
4.2.4 油酸钠作捕收剂试验 |
4.2.5 捕收剂种类及用量的确定 |
4.3 pH调整剂种类及用量试验 |
4.3.1 碳酸钠作pH调整剂试验 |
4.3.2 氢氧化钠作PH调整剂试验 |
4.3.3 氧化钙作pH调整剂试验 |
4.3.4 pH调整剂种类及用量的确定 |
4.4 抑制剂种类及用量试验 |
4.4.1 水玻璃作抑制剂试验 |
4.4.2 CMC作抑制剂试验 |
4.4.3 氟化钠作抑制剂试验 |
4.4.4 氟硅酸钠作抑制剂用量 |
4.4.5 抑制剂种类及用量的确定 |
4.5 离子对于浮选影响试验 |
4.5.1 阴离子调整剂浮选试验 |
4.5.2 阳离子调整剂浮选试验 |
4.6 组合用药试验 |
4.7 浓度试验 |
4.8 开路试验 |
4.9 闭路试验 |
4.10 小结 |
第五章 加温精选试验 |
5.1 加温精选试验的可行性研究 |
5.2 加温精选试验 |
5.3 小结 |
第六章 水玻璃和氟化钠对滑石抑制效果的对比研究 |
6.1 研究背景 |
6.2 水玻璃和氟化钠对滑石的抑制效果对比试验 |
6.2.1 水玻璃对滑石的抑制效果试验 |
6.2.2 氟化钠对滑石的抑制效果试验 |
6.3 小结 |
第七章 主要的研究结论 |
7.1 结论 |
7.2 进一步工作的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国外特种化工文献精选(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图书出版月度CIP数据选摘[J]. 中国版本图书馆全国图书在版编目中心. 全国新书目, 2011(03)
- [2]栾川小庙岭铜钼二次资源超导磁分离-浮选回收试验研究[D]. 赵立民.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3]风险治理导向下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路径研究[D]. 王思成. 天津大学, 2020(01)
- [4]西部超导转板上市案例分析[D]. 高宇. 郑州大学, 2020(02)
- [5]A公司第三方物流服务商选择与管理研究[D]. 许哲挺.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6]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及其经济后果研究 ——以江山股份为例[D]. 施如心. 浙江工商大学, 2020(05)
- [7]徐州市起重机械安全监管问题研究[D]. 马福州.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4)
- [8]栾川三道庄钼尾矿中白钨矿浮选工艺研究[D]. 曾国旺.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