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良肌纤维复位整复双侧完全性唇裂的临床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刘梓枫[1](2021)在《Fisher法与改良Mohler法修复单侧不完全唇裂的效果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患儿术后不同时段外观进行主客观评价,探讨应用Fisher法与Mohler法修复单侧不完全唇裂的术后效果,为单侧不完全唇裂外科修复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7.01-2019.06在深圳市儿童医院口腔科因单侧不完全唇裂接受手术治疗的患儿行回顾性研究,共有55例患儿被纳入研究,25例患儿接受改良Mohler术式修复唇裂,30例患儿接受Fisher术式修复唇裂。分别对两组患儿术后外观进行客观和主观评价。测量并记录健患侧唇长、唇高、鼻底宽度、鼻小柱高度、人中嵴高度的数据,观察并记录白唇、唇红、瘢痕外观、鼻孔对称性的状况。比较两组患儿在术后1周、术后1年的恢复效果。结果:对术后客观评价数据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主观评价数据进行χ2检验。术后1周,客观评价中,Fisher组较改良Mohler组在健患侧鼻底宽度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观评价中,在白唇及唇红方面,两组以评价“好”为主(>60%);在鼻孔对称性方面,Fisher组较改良Mohle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客观评价中,Fisher组较改良Mohler组在健患侧唇高差、鼻底宽度差以及人中嵴高度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Fisher组的唇高、鼻底宽度、人中嵴高度恢复理想。主观评价中,两组在唇红、瘢痕外观和鼻孔对称性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瘢痕外观、唇红方面评分“好”比例较术后1周有提升;在白唇方面,Fisher组较改良Mohle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术式均能对唇裂患儿获得较好修复效果。改良Mohler法因其设计较为明确,易于掌握。但术后仍有部分患儿出现患侧唇高下降不足等问题,往往需要二期整复术改善其术后畸形。与改良Mohler法相比,Fisher法在恢复患侧唇高方面、改善裂隙侧鼻畸形具有一定的优势,然而在临床我们也观察到少数患儿存在唇高恢复过长的现象。由于本文存在随访时间较短的问题,因此从长期看,Fisher法在单侧不完全唇裂患儿术后上唇及鼻部畸形改变是否一定优于改良Mohler法仍需进一步跟踪研究。
林秀虹[2](2021)在《多技术融合的单侧唇裂修复术后唇鼻对称性变化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改良Mohler法是先天性单侧唇裂修复最常用的手术方式之一。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唇腭裂治疗中心(以下简称我科)基于对唇鼻结构和生物力学仿真的认识,不断改进单侧唇裂手术方式。自2015年以来应用改良Mohler法+Tajima切口+小三角瓣法修复单侧唇裂手术。自2018年开始在上述术式的基础上,增加了唇鼻肌肉张力带重建+鼻中隔软骨复位法。本研究通过客观数据的分析,探讨了我科上述两个时期不同手术方式的术后唇鼻对称性效果及其变化规律,希望寻找到一种在术后能长期维持唇鼻对称的修复单侧唇裂的手术方式。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第一部分收集2015年0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我科接受手术方式一(改良Mohler法+Tajima切口+小三角瓣法)的单侧唇裂修复病例81例。第二部分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我科接受手术方式二(改良Mohler法+唇鼻肌肉张力带重建+鼻中隔软骨复位+Tajima切口+小三角瓣法)的单侧唇裂修复病例52例。使用专业的图片测量软件分别测量这两部分的患者术前以及术后1-14天、术后1月-3月、术后3月-6月、术后6月-1年,术后1年以上等6个时段内的正面照及仰面照中的12个线性距离(双侧红唇厚度、双侧鼻翼口角距、双侧唇峰口角距、双侧鼻翼唇峰距、双侧鼻翼宽度、双侧鼻孔高度)和1个测量角度(鼻小柱偏斜角)。以各个测量指标的对称率(SR)作为客观评价指标。应用配对t检验的方法分析两种手术方式术后各时段每个指标的SR和术前有无差异。通过每个指标SR均值的折线图分析不同术式术后各时段唇鼻对称性的变化规律。结果:第一部分:术后各时段大部分测量指标SR与术前SR存在统计学差异。在折线图上,红唇厚度、鼻翼口角距、唇峰口角距、鼻翼唇峰距的SR均值在术后第1-14天最低,术后中远期轻度升高,以1-3月时段的升高最明显。术后1年以上时段,SR均值又有降低,但仍略高于术后1-14天时段。鼻翼宽度、鼻孔高度的SR均值在术后1-3月时段最低,术后中远期轻度升高。鼻小柱偏斜角在术后各时段SR均值为5-10,均较术前明显降低,术后中远期有小幅波动。第二部分:除鼻小柱偏斜角外,患者鼻唇区对称性的术后早期改善效果大致与第一部分的效果大致等同。其中,唇峰口角距、鼻翼口角距、鼻翼宽度的SR均值在术后明显降低,且在观察时段内一直保持平稳持续低值。鼻孔高度SR均值术后下降最为显着,且术后1-14天、1-3月、3-6月等时段持续下降,最低值出现在术后3-6月,在术后6月-1年时段轻度升高。鼻小柱偏斜角在术后各时段SR均值为0-5,均较术前明显降低,且在观察时段内一直保持平稳持续低值。结论:采用手术方式一(改良Mohler法+Tajima切口+小三角瓣法)修复单侧唇裂能够达到术后早期较为满意的唇鼻对称性。受瘢痕牵拉影响,术后中期唇鼻对称性略有降低。术后远期唇鼻对称性较术后中期升高。采用手术方式二(改良Mohler法+唇鼻肌肉张力带重建+鼻中隔软骨复位+Tajima切口+小三角瓣法)能够达到术后早期对称和谐的唇鼻形态,术后中远期也能保持唇鼻的高度对称性。
彭剑波[3](2020)在《叉形瓣在双侧唇裂整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叉形瓣在临床上的应用历史悠久,并且经过国内外很多学者不断改进,能较好延长鼻小柱及膜性鼻中隔,有效解决双侧唇裂患者鼻小柱短小和鼻尖塌陷畸形等双侧唇裂修复中的难点。但传统的叉形瓣手术唇鼻修复需要分两期进行,增加了患者治疗的时间和成本。本文就叉形瓣在双侧唇裂整复术中的应用解剖基础及临床应用情况方面进行综述,为叉形瓣同期唇鼻修复提供基础理论支持。
段志红[4](2020)在《髂嵴软骨移植矫正单侧唇裂鼻畸形的临床应用和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利用自体髂嵴软骨移植修复单侧唇裂鼻畸形的临床应用,并应用手持式三维扫描仪进行效果评价,探讨新型评价手段在唇裂鼻畸形的应用。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9月我院收治的单侧唇裂鼻畸形患者共21例,其中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7例,平均年龄为12.5岁,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裂侧鼻翼外展,鼻穹隆塌陷,鼻基底发育不良,鼻小柱挛缩变短,口鼻瘘,鼻背偏斜、牙槽嵴裂等。本科室利用自体髂嵴软骨移植矫正唇裂鼻畸形,使用手持式三维扫描仪扫描患者术前、术后六个月的面部形态,结合Geomagic Studio软件工程对扫描获取的数据进行建模并测量,将术前、术后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评价采用髂嵴软骨移植矫正唇裂鼻畸形的手术效果。结果:使用髂嵴软骨移植修复唇裂鼻畸形,术后鼻部形态改善明显,患者及家属对手术效果表示满意。手持式三维扫描仪结合逆向工程软件Geomagic Studio可以快捷准确的测量唇裂鼻畸形的各项指标,对手术效果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结论:1.利用自体髂嵴软骨移植修复唇裂鼻畸形,具有良好的手术效果。2.三维扫描仪应用于颅颌面畸形的数据测量操作便捷,准确性高,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张校千[5](2020)在《自体肋软骨移植在唇裂二期修复上唇塌陷中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评估自体肋软骨移植修复唇裂二期上唇塌陷的临床安全性、有效性及稳定性,探讨其手术的方式方法及术后效果评价。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8月于四川省人民医院?四川省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使用自体肋软骨移植修复的22例唇裂二期上唇塌陷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5例,年龄18岁33岁,平均23岁。其中双侧唇裂15例,单侧唇裂7例,均于1岁3岁行唇裂一期修复术。收集整理患者临床资料后分别采用主观评估法和客观评估法进行统计分析。主观评估法由三位整形外科副高职称以上医师对每位患者的手术前后上唇塌陷貌进行评估,并对患者的切口愈合情况及术后并发症进行随访,以评估该术式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客观评估法主要评估两个指标:一为患者术后6月切口瘢痕宽度;二为患者手术前后上唇软组织形态变化。瘢痕宽度通过术后6月门诊随访直接测量;上唇软组织形态变化由同一医师在患者术前、术后3月、术后6月及术后12月分别拍摄定位侧位照片,采用照片测量分析法,对患者上唇软组织侧貌变化进行定量分析。测量指标包括:软组织面型角(G-Sn-Pg’),鼻唇角(Cm-Sn-UL),上唇最突点到审美平面的距离(UL-E)。测量后将数据导入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通过配对t检验比较术前及术后3月测量数据,通过单样本t检验比较术前、术后3月、术后6月及术后12月测量数据与正常值的差异,以评估该术式的有效性;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术后3月与术后6月、术后3月与术后12月测量数据评估该术式稳定性。结果:2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月36月,平均12月,其中18例患者随访时间≥6月,16例患者随访时间≥12月。主观评估结果:根据三位整形外科副高职称以上医师判断,患者术后上唇塌陷貌明显改善。1例患者术后出现上唇切口感染,经积极换药及对症处理后伤口延期愈合,余21例患者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未发现感染、裂开、脂肪液化等并发症,未发现切口形成增生性瘢痕。随访期间患者上唇软组织形态保持良好,未发现明显的软骨移位、吸收、外露及胸廓畸形等情况。1例患者于术后6月随访出现动态表情时软骨凸显,与患者沟通后经手术处理好转,余患者随访期间未出现明显的软骨凸显。客观评估结果:术后6月随访时测得18例患者供区切口瘢痕宽约2mm4mm,平均2.69mm;上唇切口瘢痕宽约1mm2mm,平均1.19mm。切口周围皮肤均无明显红肿及破溃,无明显瘙痒及疼痛,患者均表示能够接受瘢痕现状;22例患者术后3月软组织侧貌测量项目UL-E较术前明显减小,统计学均具有极显着差异(P<0.001);G-Sn-Pg’术前与术后3月比较统计学有极显着差异(P<0.001);Cm-Sn-UL术前与术后3月比较统计学有极显着差异(P=0.008)。患者软组织侧貌测量项目Cm-Sn-UL、UL-E、G-Sn-Pg’术后3月与术后6月、术后3月与术后12月测量数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G-Sn-Pg’、Cm-Sn-UL术前测量数据与正常值比较统计学均有显着差异(P<0.05),术后3月、术后6月及术后12月测量数据分别与正常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UL-E术前测量数据与正常值比较统计学有极显着差异(P<0.001),术后3月、术后6月及术后12月测量数据分别与正常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结论:1.自体肋软骨移植术式可有效改善唇裂二期上唇塌陷畸形貌,使术后的上唇形态接近正常,长期随访结果较为安全及稳定,操作简易,值得临床推广;2.自体肋软骨移植术式较既往临床修复上唇塌陷畸形术式简便,且能在术中较方便地调整患者上唇弧弧度及唇弓、唇红的显露,为临床修复上唇塌陷畸形术式提供了新的思路;3.自体肋软骨移植术式适用于上颌骨及上唇软组织发育成熟且无明显错牙合畸形的上唇塌陷患者,对于上唇塌陷症状较重的患者,该术式疗效有待进一步验证。
李一颖[6](2019)在《口腔黏膜瓣用于非综合征型单侧完全性唇裂中鼻底修复的效果评价》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非综合征型单侧完全性唇裂患儿在一期唇裂手术中联合应用口腔黏膜瓣的方法进行鼻底修复的术后效果,并对鼻底、鼻翼外形对称性等指标进行分析评价。方法:选取自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采用口腔黏膜瓣联合应用的方法进行鼻底修复的16例非综合征型单侧完全性唇裂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整理分类,根据患儿术后1周1年恢复情况,拍摄患儿正面、仰面照片,选择10名专业人员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分别对患儿的术后唇形态、鼻形态、鼻底形态进行主观评价,满分各为5分,总分均50分,每个患儿的满分为150分。通过照片测量16例患儿健、患侧鼻底宽度、鼻小柱高度、鼻孔高度及宽度,鼻的长度及宽度等指标,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运用对称比来进行客观评价。结果:16例患儿术后均未出现口鼻腔瘘及鼻底凹陷,鼻翼塌陷得到明显改善,所有患儿术后一周复诊的主观评价结果:唇形态的平均得分为46.375,得分最高的为50分,最低分为42分;鼻形态的平均的分为46.06分,得分最高的为49分,最低分为43分;鼻底形态的平均分为46.125分,得分最高的为49分,最低分为40分,16例患儿中总分在141145分的共3例,146150分的共3例;术后1年16例复诊患儿中唇形态主观评价的平均分为44.9分,得分最高的为48分,得分最低的为40分;鼻形态的平均分为43.31分,得分最高的为46分,最低为38分;鼻底形态鼻形态的平均分为43.44分,最高得分为47分,最低为38分,总得分在141145分的共1例,总分在146150分的为0。客观评价结果显示:术后1年鼻底宽度对称比为0.79±0.15、鼻孔宽度对称比为0.86±0.17,相比术后1周的鼻底宽度比值1.04±0.25、鼻孔宽度比值1.08±0.18对称比变小;术后1年鼻小柱高度的对称比为1.62±0.48、鼻孔高度比1.44±0.17,相比术后1周鼻小柱高度比1.10±0.22、鼻孔宽度比1.03±0.19增大。术后1周鼻底宽度对称比相对术前对称比变化量为0.53±0.24,术后1年鼻底宽度对称比相对术后1周变化量为-0.24±0.25;术后1周鼻小柱高度对称比相对术前对称比变化量为1.16±0.74,术后1年鼻小柱高度对称比相对术后1周变化量为-0.51±0.43;术后1周鼻底宽度对称比、鼻小柱高度对称比、鼻的长宽比、鼻孔宽度比、高度比与术前的各指标均不存在相关关系(P>0.05),术后1年鼻底宽度对称比与术前的鼻底宽度比值呈正相关(r=0.64,P=0.007),与鼻的长宽比呈负相关(r=-0.65,P=0.006)。结论:非综合征型单侧完全性唇裂患儿一期修复手术中采用口腔黏膜瓣的方法进行鼻底修复不仅可以减少口鼻腔瘘的发生,还能严密封闭鼻底裂隙,恢复鼻底形态,并保持良好的鼻翼外形及鼻孔对称性。
叶广春[7](2019)在《单侧完全性唇裂鼻唇特征的测量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直接测量法及三维扫描技术对单侧完全性唇裂患者术前、术后2周鼻唇特征进行测量研究。观察患者术后鼻唇结构对称性的恢复,为唇裂术后效果评价提供参考,并通过与直接测量法的比较分析,对三维扫描的临床运用进行初步的探讨。对随访至术后1年的患者的鼻唇特征进行直接测量,观察鼻唇部短期内发育情况及唇弓连续性的改善等,为后期畸形矫正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于我科治疗的唇裂患者(Ⅲ°)37例。以Farkas等的头面部测量研究内容为理论基础,共选择11个测量标记点,通过直接测量法及三维扫描对被测量者的11个测量项目(其中对称项目9个,非对称项目2个)进行测量。所有患者均进行随访,均给予拍照,对随访至1年的20例患者通过直接测量法对9个测量项目进行测量(均为对称项目)。结果:1.通过直接测量法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唇裂患儿术前及术后健患侧的差异得到缩小,健患侧的对称性、唇弓的连续性以及两侧鼻孔的对称性均得到很好的恢复,对11项测量项目进行统计学分析均具有意义。对术后1年的患儿9个测量项目进行直接测量,通过对比发现鼻孔宽、鼻小柱唇峰距、鼻底宽、唇峰口角距、鼻翼口角距及人中嵴长度等6个测量项目无统计学意义,鼻孔高、鼻小柱高及鼻翼唇峰距具有统计学意义。2.利用三维扫描仪对37例单侧唇裂(Ⅲ°)患儿进行面部扫描,获得患儿术前及术后面部形态数据,将其导入逆向工程软件Geomagic Studio 13.0中进行重建并进行数据测量。对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学检验,11项测量指标具有统计学意义。并与直接测量法得到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无统计学差异,可说明采用三维扫描技术获得的数据真实可靠,能够满足对术后效果评价的需要。且三维扫描能快速、准确地完成患儿面部形态的重建,并可以在软件中完成面部标志点的标定、既定标志点间距离的测量,证明可以以此为基础建立一种新型评价单侧唇裂修复术后效果的方法,为三维扫描在唇裂患儿的应用提供一定的指导。结论:通过测量统计发现单侧唇裂患者术后健患侧鼻唇特征的差异性明显缩小,鼻唇对称性得到良好的恢复,口轮匝肌连续性、运动功能得到恢复,双侧鼻孔的差异得到明显改善。对术后1年的测量发现鼻孔宽、鼻小柱唇峰距、鼻底宽、唇峰口角距及鼻翼口角距及人中嵴长度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健患侧之间无明显差异,随着患儿的发育,健患侧的差异在缩小,短期内即具有自行矫正的趋势。但鼻孔高、鼻小柱高及鼻翼唇峰距具有统计学意义,这与唇裂一期手术时未对鼻畸形进行修复有关,但两则之间的差异不大,有趋同的趋势,可以待合适时机行鼻畸形矫正。同时通过对三维扫描的初步应用发现,应用三维扫描仪结合逆向工程软件能快速、准确地完成患儿面部形态的重建,并可以在软件中完成面部标志点的标定、既定标志点间距离的测量,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一种新型评价单侧唇裂修复术后效果的方法,且该方法客观、准确、可操作性好,值得推广。
韩瑞,徐锦程,王尚华,程如玉,丁翔,丁丹[8](2018)在《基于鼻中隔后动脉的改良Millard术式在双侧完全性唇裂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基于鼻中隔后动脉的改良Millard术式治疗双侧完全性唇裂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方便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收治的双侧完全性唇裂患儿13例,基于鼻中隔后动脉为解剖学基础的改良Millard法,根据双侧完全性唇裂及鼻唇畸形的严重程度来决定是否对术式进行改良,依据个体差异设计不同的操作细节进行修复。结果 13例患儿均为一期愈合,随访3、6个月和(或)12个月,唇、鼻部外形随着颌面部的生长发育而得到改善。结论应用改良Millard方法修复双侧完全性唇裂,是一种综合修复的良好方法。
陈可琼,黄伟龙,刘玉生[9](2016)在《单侧唇裂同期修复唇鼻畸形的远期效果观察》文中提出据不完全资料统计,唇裂发病率为1‰[1],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的先天性畸形之一,单侧唇裂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鼻畸形发生,还有部分采用单纯唇裂修复术的患者术后继发鼻畸形,必须通过二期手术矫正,于其身心健康影响较大。传统唇裂手术主张将唇裂修复及鼻畸形矫正分期进行,患者年满12周岁后行鼻畸形矫正为宜[2],以规避早期鼻畸形修复造成的鼻软骨发育不全风险。但随着同期唇鼻畸形修复手术临床经验的积累及医疗条件的改善,
叶向阳,邱林,田晓菲,傅跃先,刘燕,肖军,李天武[10](2016)在《改良术式在单侧不完全性唇裂整复治疗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单侧不完全性唇裂的改良手术方式,以获得更为满意的手术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期间单侧不完全唇裂59例,设计改良直线切口术式进行唇裂修复,并同时进行初期鼻畸形修复。术后对唇鼻软组织进行精确测量,并由3名专科医师对手术效果进行主观与客观评价。结果:本组共进行59例病例,年龄从19天9.7岁。随访6月1.5年,所有病例唇部修复取得良好手术效果,患侧切口瘢痕位于人中嵴,重建人中自然,避免患侧鼻底及鼻小柱下方瘢痕;唇高满意,唇弓线明显,唇红线及唇红缘整齐弧线良好;上唇运动时口轮匝肌连续性好,患侧无局部球状突起。38例鼻部畸形矫正取得良好效果,双侧鼻孔基本对称,鼻底宽度一致,鼻穹窿高度满意;12例鼻部畸形取得中等良好矫正效果,患侧鼻孔较健侧略为低平;9例鼻形维持效果差,2月后鼻穹窿下移回复明显(术后未佩戴鼻模)。结论:本改良术式运用于单侧不完全性唇裂,可获得接近于自然唇鼻形态更为良好的术后效果。
二、改良肌纤维复位整复双侧完全性唇裂的临床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改良肌纤维复位整复双侧完全性唇裂的临床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Fisher法与改良Mohler法修复单侧不完全唇裂的效果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名词对照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2 手术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3.1 客观评价 |
2.3.2 主观评价 |
2.4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手术基本情况 |
3.2 单侧唇裂术后客观数据比较 |
3.3 单侧唇裂术后主观数据比较 |
4 讨论 |
4.1 唇裂术式的发展 |
4.2 改良Mohler法应用 |
4.3 修复效果分析 |
4.4 术后瘢痕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单侧唇裂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2)多技术融合的单侧唇裂修复术后唇鼻对称性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先天性唇裂 |
1.2 唇裂修复术的发展 |
1.3 MOHLER术式及其改良 |
1.4 “唇鼻肌肉生物力学仿真”理论 |
1.5 一期鼻整形修复 |
1.6 多技术融合的单侧唇裂改良修复术 |
第二章 2015—2017年应用手术方式一(改良MOHLER法+TAJIMA切口+小三角瓣法)修复单侧唇裂术后唇鼻对称性变化规律的研究 |
2.1 临床资料 |
2.2 手术方法 |
2.2.1 术前检查 |
2.2.2 手术准备及麻醉 |
2.2.3 切口设计 |
2.2.4 手术方法 |
2.3 术后处理 |
2.4 数据处理 |
2.4.1 定期随访 |
2.4.2 图像处理及定点测量 |
2.4.3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讨论 |
第三章 2018—2020年应用手术方式二(改良MOHLER法+唇鼻肌肉张力带重建+鼻中隔软骨复位+TAJIMA切口+小三角瓣法)修复单侧唇裂术后唇鼻对称性变化规律的研究 |
3.1 临床资料 |
3.2 手术方法 |
3.2.1 术前检查 |
3.2.2 手术准备及麻醉 |
3.2.3 定点标记 |
3.2.4 手术方法 |
3.3 术后处理 |
3.4 数据处理 |
3.4.1 定期随访 |
3.4.2 图像处理及定点测量 |
3.4.3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第五章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唇裂修复术后效果的评价方法 |
引言 |
1 直接评价法 |
2 间接评价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叉形瓣在双侧唇裂整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叉形瓣应用的解剖基础 |
2 叉形瓣各种应用情况及优缺点 |
2.1 叉形瓣两期法双侧唇裂修复术 |
2.2 叉形瓣一期整复双侧唇部裂隙及延长鼻小柱 |
2.3 叉形瓣双侧唇裂术后鼻畸形修复术 |
3 小 结 |
(4)髂嵴软骨移植矫正单侧唇裂鼻畸形的临床应用和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应用髂嵴软骨移植矫正单侧唇裂继发鼻畸形的手术方法 |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
二、临床资料与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结论 |
第二章 利用手持式三维扫描仪评价唇裂术后鼻畸形的手术效果 |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
二、资料与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B 个人简历 |
(5)自体肋软骨移植在唇裂二期修复上唇塌陷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典型病例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唇裂二期修复上唇凹陷畸形的研究现状(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6)口腔黏膜瓣用于非综合征型单侧完全性唇裂中鼻底修复的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对象和方法 |
1 病例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
1.3 手术方法 |
2 评价方法 |
3 测量指标及计算公式 |
3.1 标记点标注 |
3.2 测量长度标注 |
3.3 研究指标(单位 mm) |
3.4 计算公式 |
4 检验方法 |
结果与分析 |
1 主观评价结果 |
2 客观评价结果 |
讨论 |
1 异位解剖结构 |
2 评价方法 |
3 手术效果影响因素 |
4 口腔黏膜瓣联合应用的优势 |
5 术后效果的比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单侧完全性唇裂鼻唇特征的测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附录 A 标记点缩略词表 |
附录 B 测量记录表 |
附录 C 个人简历 |
附录 D 综述 |
参考文献 |
(8)基于鼻中隔后动脉的改良Millard术式在双侧完全性唇裂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案的设计 |
1.3 手术方法 |
1.3.1 术前准备 |
1.3.2麻醉方法 |
1.3.3 设计定点 |
1.3.4 手术切开 |
1.3.5 缝合 |
1.3.6 术后及护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手术技巧 |
3.2 Millard术式改良的解剖学基础 |
3.3 前唇瓣的宽度与长度 |
3.4 客观因素影响修复效果 |
(9)单侧唇裂同期修复唇鼻畸形的远期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标准: |
1.4 方法:所有受试者均予以单侧唇裂鼻畸形同期整复术:①行术前体征检测,入室后取仰卧位,经口腔气管内插管行静吸复合全身麻醉;②改良旋转推进修补法(Millard法)单侧唇裂修复手术[7]:设计并定点,将健侧唇峰处定为A点,人中切迹定为B点,分别将患侧唇峰瘢痕两侧定为C、D两点,确保A-B点距离等同于C-D点距离,且A至健侧口角距离需同D至患侧口角距离一致;根据A、B、C、D四点描画出红唇干湿线;于D点下端的干唇粘膜内规划设计黏膜肌瓣;沿着设计线切口,切除瘢痕,锐性分离肌层与黏膜,于皮肤下1cm处解剖口轮匝肌,剪断鼻唇束与鼻束肌纤维;将C点及患侧鼻底疤痕两侧的口轮匝肌外旋同鼻翼基底处的口轮匝肌缝合;剩余口轮匝肌予以对位缝合,重建人中嵴。③Bardach法鼻畸形矫正手术[8]:沿鼻小柱基部、两侧鼻翼内侧缘行切口至肌层,沿皮下锐性分离错位附着的口轮匝肌;沿上颌骨骨膜表面离断患侧鼻翼和上颌骨面的异常肌肉纤维黏连;钝性分离,掀起鼻小柱皮瓣,显露双侧鼻翼软骨;切断鼻中隔尾端,观察复位效果;将患侧鼻翼软骨外侧脚切断,使其同周围组织分离,并正中悬吊固位缝合,观察对称效果;对位缝合鼻小柱基部及患侧鼻翼基部肌肉,正中复位鼻小柱、缩小患侧鼻孔;有牙槽突裂者缝合牙槽突裂隙,后缝合口轮匝肌及切口,观察唇红缘对位效果;半月形切除患侧鼻翼穹窿部皮肤,延长鼻小柱;对位缝合鼻翼处多余皮肤;患侧鼻孔使用合适规格硅胶鼻模支撑塑形,约半年后取出。根据患儿病情发展予以序列治疗,逐步完善其面部形态、加强心理及生理建设。 |
1.5 评估标准: |
1.6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10)改良术式在单侧不完全性唇裂整复治疗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手术方式 |
1.2.1 麻醉方式 |
1.2.2 唇部整复 |
1.2.2. 1 手术定点设计 |
1.2.2. 2 白唇重建 |
1.2.2. 3 红唇重建 |
1.2.3 同期鼻部成形 |
1.3 术后效果评价 |
1.3.1 主观评价 |
1.3.2 客观评价 |
2 结果 |
2.1 主观评价结果 |
2.2 客观评价结果 |
3 讨论 |
3.1正常人中结构的恢复 |
3.2唇弓线趋于自然 |
3.3肌肉复至正常位 |
3.4畸形的矫正 |
四、改良肌纤维复位整复双侧完全性唇裂的临床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Fisher法与改良Mohler法修复单侧不完全唇裂的效果对比研究[D]. 刘梓枫.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2]多技术融合的单侧唇裂修复术后唇鼻对称性变化的研究[D]. 林秀虹. 汕头大学, 2021(02)
- [3]叉形瓣在双侧唇裂整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彭剑波. 广西医学, 2020(17)
- [4]髂嵴软骨移植矫正单侧唇裂鼻畸形的临床应用和效果评价[D]. 段志红. 蚌埠医学院, 2020(01)
- [5]自体肋软骨移植在唇裂二期修复上唇塌陷中的临床应用研究[D]. 张校千. 西南医科大学, 2020(11)
- [6]口腔黏膜瓣用于非综合征型单侧完全性唇裂中鼻底修复的效果评价[D]. 李一颖. 青岛大学, 2019(02)
- [7]单侧完全性唇裂鼻唇特征的测量研究[D]. 叶广春. 蚌埠医学院, 2019(01)
- [8]基于鼻中隔后动脉的改良Millard术式在双侧完全性唇裂中的应用研究[J]. 韩瑞,徐锦程,王尚华,程如玉,丁翔,丁丹. 中外医疗, 2018(04)
- [9]单侧唇裂同期修复唇鼻畸形的远期效果观察[J]. 陈可琼,黄伟龙,刘玉生. 山西医药杂志, 2016(14)
- [10]改良术式在单侧不完全性唇裂整复治疗的应用[J]. 叶向阳,邱林,田晓菲,傅跃先,刘燕,肖军,李天武.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