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治疗哮喘疗效及机制研究进展

经方治疗哮喘疗效及机制研究进展

一、经方治疗哮喘的药效及机理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窦豆[1](2021)在《基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上篇:以《金匮要略》仲景薏苡四方(即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薏苡附子散、薏苡附子败酱散和《千金》苇茎汤)为出发点,考证澄清四方条文的原文原貌和仲景原意,梳理后世注家流变和传承脉络,从古今相关医案报道中总结薏苡四方的临床应用情况。下篇:以上篇为基础,分析薏苡四方所体现的治则治法、配伍选药及剂量制法等规律,结合仲景对湿邪及痈、痹的“病脉证治”认识,总结提炼仲景之薏苡仁运用经验,并分析其对后世的影响。附篇:对薏苡仁“下气祛湿,解痹消痈”之功效进行初步的现代诠释。研究方法:上篇:对薏苡四方进行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研究,具体方法包括:1.版本校勘:将邓珍本、吴迁本等进行对照,对于差异较大者,考证其正误,以期最大限度接近原貌。2.字义考证:借助上古汉语文献对仲景薏苡四方条文进行逐字训义,从训诂学角度考证回归仲景原意。3.疑难问题辨析:分析后世注家对仲景原文诠释的流变,以求溯流澄源,结合字义考证结果,对条文和方药相关问题进行析疑。4.医案整理分析:借助中华医典和中国知网等数字工具,系统收集薏苡四方相关古今医案,进行定量数据分析整理,体现循证医学思想。下篇:从继承、发展和后世应用论述仲景运用薏苡仁的方法和规律,具体方法包括:1.文献研究:通过查阅文献,搜集、整理仲景之前先民对薏苡的认识;整理后世本草及医案医话等着作中对仲景运用薏苡经验的传承发展。2.理论探讨:结合《黄帝内经》中对于湿邪、痹、痈的有关论述,分析仲景对水、湿、痰、饮、雾等邪气致病的认识以及痹、痈之“病脉证治”,总结提炼仲景对薏苡仁功效的发展及其运用薏苡仁之经验。附篇:主要研究方法为蛋白组学检测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成果:上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麻杏苡甘汤剂量应以吴迁本为是,并非“轻剂”;本方证以湿邪致病为主,存在久聚寒凉的因素,而非“痹久化热”;全方散寒除湿,薏苡在方中起到祛湿除痹的关键作用,这蕴含着为仲景所独有、而后世却未能充分挖掘继承的治湿法,即“动以治静,下气祛湿”。2.薏苡附子散之“胸痹缓急”应理解为“(胸痹疼痛症状的)舒缓安适和紧切拘急”,即基于“缓”、“急(褊)”的本义“宽绰、窄紧”而直译。本病以湿邪痹阻心胸为核心,薏苡在其中具有下气祛湿除痹之功。本方为平素服用所设,而非急救之剂。3.薏苡附子败酱散所论之痈脓,属病久本湿标热之证,全方功效为清热除湿消痈,方中薏苡起到化湿消痈之用,附子为扶真阳以祛湿而非祛寒。方后“小便当下”并非误写,而是本方确能通利小便而消痈。薏苡附子败酱散在后世的解读中,逐渐被认为与大黄牡丹汤一祛寒湿、一治湿热,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方的应用。4.《千金》苇茎汤确属仲景原方,而非首创于《千金》;条文中之“烦满”指热郁而成的胸胁胀满,非情志症状;“胸中甲错”所述可能为心胸脏腑纹理之变化;“瓜”字在仲景时期专指果瓜中的甜瓜,故仲景之“瓜瓣”应为甜瓜子而非冬瓜子。注家对本方治疗湿热还是津亏存在争议,实际上湿热内壅即可形成津液疏布障碍,因而正适合使用既能利湿、又不温燥伤津的薏苡仁进行治疗。本方之变方、类方亦说明薏苡仁在方中发挥着祛湿、消痈、排脓的重要作用。5.由医案整理可知,仲景薏苡四方在后世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和运用,适应症不断扩大,同时在传承中也出现了诸多发展变化,如以麻杏苡甘汤配伍大量清热利湿之品治疗湿热证、以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大附子用量治疗寒湿阳虚证等。下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截至仲景之前,人们对薏苡功效的认识已经包括:治疗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下气;久服轻身益气/轻身省欲;胜瘴气;令人宜子。2.仲景对于湿邪为患的认识具有内在统一性:湿邪重浊、滞着不行,静而不动,寒湿闭阻而成痹、湿热壅滞则为痈。薏苡四方所治疗的风湿痹、胸痹、肠痈、肺痈之根本病机均不离湿邪为害。3.仲景将《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薏苡仁“下气”功效用于祛湿,将薏苡仁功效发挥为“下气祛湿,解痹消痈”,是其独有的发展和贡献,与后世之燥湿法有较大区别。仲景薏苡运用经验主要可概括为:通过“下气祛湿、动以治静”,治疗湿邪闭阻壅滞之痹与痈脓,在配伍上突显了薏苡“凉体而温用”的特点,在治法上达到了“治实以补虚”的目的。4.仲景的薏苡仁运用经验在后世得到传承。一方面是本草着作中的体现:薏苡四方主治之肺痈、风湿、胸痹等疾病在后世本草着作中作为薏苡主治范围得到了传承保留。另一方面是在临床运用中的体现:既有经方派的继承发扬,如运用薏苡诸方治疗痈、痹等证;亦有温病学派的拓展运用,如创立三仁汤等,从理论和临床上丰富了对薏苡的功效认识及运用经验。附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薏苡仁用药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清蛋白组学检测显示共有66种蛋白表达显着升高或降低。2.部分差异蛋白可能通过控制炎症反应和M2型巨噬细胞极化,在类风湿关节炎、冠心病、溃疡性结肠炎以及脓毒症、肝脓疡、急性阑尾炎等感染性疾病中发挥作用,即体现薏苡仁“解痹消痈”的功能。3.部分差异蛋白可发挥调节血脂、改善阿尔茨海默病等作用,同时,本研究发现薏苡仁能够下调10种促癌基因和上调1种抑癌基因的表达。这三类疾病均与中医之水湿痰浊关系密切,对这些蛋白的调节可能为薏苡仁“下气祛湿”化浊功效之体现。结论:1.本研究基于薏苡四方的原文原意澄清及流变梳理,得出了部分与现有认识不完全相同的理解。这些理解来源于较为可靠的考据方法和翔实的文献证据,因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回归仲景之原意。2.仲景基于薏苡仁“下气祛湿,解痹消痈”之功,通过下气祛湿、动以治静、凉体温用、治实补虚等方法,运用薏苡仁治疗痹、痈等,属湿邪为患、闭阻壅滞之病证。这些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提炼总结,使得《金匮要略》中部分隐性知识得以显性化,有利于其更好地为临床所用。3.蛋白组学研究初步对薏苡仁“下气祛湿,解痹消痈”之功进行了现代诠释,但本研究样本量小,仅为初步探索,后续还需更多研究进行验证。本研究的创新性体现在三个方面:1.纵横结合:上篇为纵向研究,即按照从上古汉语文献、历代注家到现代医案的脉络,从源至流,澄清仲景原意。下篇为横向研究,即探讨薏苡四方及其主治疾病之共性,挖掘其内在联系。纵向研究为横向研究之基础,而后者是前者的深入和延申。2.理论贯通:在《黄帝内经》关于湿邪、痹和痈的病理生理之经典理论指导下,探讨仲景对于痹和痈的“病脉证治”诊疗思路,使二者之理论相互贯通,深度阐发薏苡四方主治疾病规律和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3.古今融合:对于薏苡仁影响蛋白组学变化的分析,以结合中医理论为主,阐发其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关系,将中医理论与现代诠释有机融合,以期指导进一步的探索。

王建新[2](2021)在《基于GRADE系统方法学的中成药治疗成人支气管哮喘临床应用指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目前中成药治疗成人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研究证据有限,本研究拟运用The 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GRADE)系统方法学和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指南制定手册,系统检索中成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研究文献,应用Cochran系统评价方法,参考当前最佳证据,遵循“循证为主、共识为辅、经验为鉴”的原则,制定《中成药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应用指南》,遴选出临床定位准确、疗效确切、具有循证医学证据或专家共识意见高度支持的中成药,解决哮喘防治过程中存在的中成药滥用、不合理使用的问题,规范化并推广中成药在成人哮喘防治中的应用,提高哮喘控制水平,并推动高质量临床研究证据的产生。研究方法:1.形成指南制定小组:指南发起者中国中药协会建立指南指导委员会,指南指导委员会按照中西医并重的原则确立指南共识专家组成员、指南秘书处和指南专家顾问。2.指南选题:依据PICO(P:人群;I:干预措施;C:对比;O:结局指标)模式,确定指南范围、临床问题和结局指标。本指南主要关注中成药对成人支气管哮喘的临床优势。通过两轮调查问卷获取临床专家的意见并使用专家共识法完成临床问题的确立和结局指标重要性排序。临床问题通过PICO进行解构,达成共识。结局指标分为关键结局(7-9分)、重要结局(4-6分)、不重要结局(1-3分),由指南小组组员进行打分并有效排序。3.中成药遴选:基于全面的数据库(《国家医保目录》《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等药品查询网站)检索和专家推荐意见进行中成药的筛选。4.证据获取与系统评价:制定高效准确的检索策略,运用网络检索和手工检索相结合的方式,系统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英文数据库以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万方医学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9年6月30日,根据纳排标准,筛选系统评价和随机对照研究(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如果为质量较高的系统评价则直接利用,如果需要更新则在原研究基础上进行更新。如需进行新的系统评价,则严格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指导手册进行。应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对结局指标相同、数据类别相同的RCT研究的数据进行整合分析。结合中医药的特殊性,本指南充分考虑中医古典文献、中医教科书中推荐的中成药并将中医经典方药的汤剂文献也纳入到指南证据当中。5.证据质量分级:对于证据数量充足的中成药,采用GRADE方法对纳入的中成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证据体进行汇总和质量评价,制定证据总结表和从证据到决策的框架表。证据数量不足、无法进行Meta分析的中成药由秘书组制作共识意见表,通过德尔菲法进行问卷调查,形成基于专家共识的推荐意见。根据GRADE方法,专家应在充分考量5个降级因素(偏倚风险、间接性、异质性、不精确性和发表偏倚)和3个升级因素(大效应量、剂量效应关系和负偏倚)基础上形成证据总结表,得出初步推荐意见。6.推荐意见形成与共识方法:指南共识小组成员基于当前最佳研究证据,考虑经济学因素、患者偏好和价值观、公平性、可及性等因素就形成推荐意见。对基于临床证据水平的推荐意见采取1次或多次的专家共识法,对于某些中医传统经典名方和根据名老中医验方化裁的中成药,采用德尔菲(Delphi)法通过1轮调查,形成推荐意见共识。研究结果:1.循证研究:共纳入10种中成药(循证证据支持:8种,专家共识推荐:2种),涉及研究文献69篇,包括13篇小青龙汤研究、32篇苏黄止咳胶囊、3篇玉屏风颗粒、2篇丹龙口服液相关、3篇平喘益气颗粒、喘可治注射液10篇、2篇固本咳喘胶囊、三拗片4篇,另有寒喘祖帕颗粒、止喘灵口服液通过德尔菲(Delphi)专家共识法纳入指南。2.指南推荐意见:(1)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以喘息,气急,胸闷,喉中哮鸣音为主要临床表现,兼见遇寒受冷发作,咳嗽痰少或清稀泡沫痰,舌淡苔白(寒哮证)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推荐联合使用小青龙制剂(极低质量,强推荐);以喘息,气急,胸闷,喉中哮鸣音为主要临床表现,兼见咳嗽,咳痰较重(寒哮证)的患者,可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寒喘祖帕颗粒(弱推荐,仅依据专家共识);以喘息,气急、胸闷、喉中哮鸣音为主要临床表现,兼见痰白清稀、神疲乏力,怕风怕冷(气虚寒哮证)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推荐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平喘益气颗粒(低质量,弱推荐)。以喘息,气急,胸闷,喉中哮鸣音为主要临床表现,兼见痰黄粘稠、烦热燥渴,舌红苔黄(热哮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推荐联合使用丹龙口服液(中等质量,强推荐)。(2)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以喘息,胸闷为主要临床表现,兼见痰多,痰黄粘稠,舌红苔黄的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的可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丹龙口服液(弱推荐,仅依据专家共识);以喘息,咳嗽,胸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支气管哮喘慢性持期患者,如胸闷、咳嗽较重,兼见痰多,色白或黄白相间,可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止喘灵口服液(弱推荐,仅依据专家共识);以喘息,胸闷,气短为主要临床表现,兼见症状反复加重,怕风怕冷,面色苍白,腰膝酸软(肾虚挟痰证)的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可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喘可治注射液(极低质量,弱推荐);间歇状态或轻度持续患者,如患者不耐受或不接受吸入型糖皮质激素治疗时,可考虑单独使用丹龙口服液、止喘灵口服液或喘可治注射液(弱推荐,仅依据专家共识);(3)支气管哮喘临床缓解期:以出汗多,怕风怕冷,气短乏力,体弱易感冒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支气管哮喘临床缓解期患者,可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玉屏风颗粒(极低质量,弱推荐);以气短乏力,咳痰,食少,面色萎黄,手脚发冷,腰腿酸软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可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固本咳喘胶囊(低质量,弱推荐);(4)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以咳嗽,阵发性咳嗽,干咳无痰或少痰,舌苔薄白(风咳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可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苏黄止咳胶囊(低质量,强推荐);以咳嗽声重,咳嗽有痰,痰白清晰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在西医治疗基础上,推荐联合使用三拗片(低质量,弱推荐)。3.指南质量评价:纳入文献质量方面,本指南纳入的多数研究质量偏低,严重影响了研究结果的证据水平,因此本指南推荐意见的质量等级较低,只有1项B级(中等质量)、4项C级(低质量)和3项D级(极低质量)。指南方法学方面,基于AGREE-Ⅱ工具的指南评价显示本指南的得分较高,范围与目的得分为96.3%、参与人员为75.9%、制定的严谨性为93.1%、清晰性与可读性为90.5%、应用性为16.7%、编辑的独立性为100%,全面评估方面均为建议使用。研究结论:中成药治疗支气管哮喘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通过本指南的制定,将中成药治疗哮喘从经验用药发展为“循证为主、共识为辅、经验为鉴”推荐。经专家共识后得出以下推荐意见: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寒哮证患者正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小青龙制剂(强推荐,极低质量)、寒喘祖帕颗粒(弱推荐,仅依据专家共识),气虚寒哮证患者推荐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平喘益气颗粒(弱推荐,低质量),热哮证患者推荐联合使用丹龙口服液(中等质量,强推荐)。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推荐痰热壅肺证患者使用丹龙口服液(弱推荐,仅依据专家共识)、胸闷咳嗽痰多患者使用止喘灵口服液(弱推荐,仅依据专家共识)、肾虚挟痰证患者使用喘可治注射(极低质量,弱推荐),间歇状态或轻度持续患者,如患者不耐受或不接受吸入型糖皮质激素治疗时,可考虑单独使用以上中成药(弱推荐,仅依据专家共识)。支气管哮喘临床缓解期,推荐表虚自汗证患者使用玉屏风散(弱推荐,极低质量)、脾肾气虚证患者使用固本咳喘胶囊(弱推荐,低质量)。咳嗽变异性哮喘,推荐风咳证患者使用苏黄止咳胶囊(强推荐,低质量)、咳嗽声重有痰患者使用三拗片(弱推荐,低质量)。本指南基于循证方法,严格遵循指南制定方法学,但局限于低质量的临床研究和有限的证据,本指南推荐意见证据质量较低,且依赖于间接证据和专家共识意见,因此本指南的推荐意见可靠性较低。未来还需要更多高质量的研究为中成药治疗哮喘提供有力的证据。

牛明月[3](2020)在《基于文献的麻黄现代临床应用的回顾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文以麻黄作为研究对象,系统收集现代临床应用麻黄治疗病症的医案,统计总结分析医案中麻黄的所治病症与病证、配伍、炮制、剂量与煎煮方法,对麻黄现代临床应用进行回顾性研究,以展现麻黄的现代临床应用规律,拓展麻黄临床应用范围,系统地总结现代应用麻黄的成果,为临床更加安全、灵活、有效应用麻黄提供可靠的数据与理论支撑。方法:本研究通过对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和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网)检索,以“麻黄”为主题词,检索建库至2020年1月公开发表的所有应用含有麻黄处方治疗病症的期刊类文献,将所有含有麻黄处方纳入初步统计范围,并根据纳入与剔除标准进行筛选。将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症类别、辨证类型、处方组成与剂量、所用麻黄炮制品以及特殊煎煮方法分别录入Excel 2010软件。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建立数据库,录入Excel 2010中数据,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中“统计报表系统”及“数据分析系统”对病症、病证、配伍、炮制、剂量与煎煮方法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频次统计、组方规律。其中频率的计算方式为:频率=(频次/医案数)×100%。结果:共收集含有麻黄治疗病症的2819则医案,病症种数共计103。其中出现次数大于5次的病症共计37种,2489则医案。超过100则医案的病症共计8种,按从多到少的顺序分别为咳嗽、哮喘、痹证、水肿、荨麻疹、鼻鼽、小儿遗尿、感冒;50-100则之间的病症共10种,按从多到少的顺序分别为胸痹、发热、头痛、哮喘、心悸、喑哑、咳嗽、腰痛、瘙痒、发热;少于50则的病症共19种,分别为眩晕、咽痛、湿疹、嗜睡、症瘕积聚、黄疸、耳聋、肺胀、面瘫、痤疮、银屑病、水肿、癃闭、血证、无汗、精病、悬饮、腹泻、便秘。在脏腑辨证中,明确记录证型的医案共1678则,统计的21种病症的26个证型按照频次从大到小的顺序分别为:风寒袭/束肺(窍)、寒痰阻/伏肺、心肾阳虚、风寒湿痹/阻、肺热郁结、风水相搏、痰热郁/蕴肺、肾阳不足、心脉痹阻、阳虚寒凝、肺气郁闭、风湿热痹/阻、表寒肺热、脾肾阳虚、肺脾气虚、瘀血阻络、血虚风燥、肺气虚寒、风湿热浸、痰瘀痹阻、风热犯表、湿热郁表、肺经风热、肺气不足、心肾不交、寒湿内盛。在八纲辨证中,有表证556则,里证733则,表里同病446则;寒证949则,热证765则,寒热夹杂265则;实证789则,虚证579则,虚实夹杂318则。麻黄配伍药物以温性药物最多,寒性药物与平性药物次之,再次为热性与凉性药物;甘味药最多,辛味与苦味药次之,酸、咸、涩药味使用较少。麻黄在肺系5种病症多配伍杏仁、生甘草、细辛和桂枝;在心系4种病症多配伍细辛、制附子、桂枝、炙甘草和生黄芪;在经络类4种病症多配伍细辛、制附子和桂枝;在皮外科5种病症多配伍生甘草。麻黄炮制品主要为生麻黄、炙麻黄两种,在统计的2489则医案中,生麻黄使用频次更高,占79.07%。在所有科别中,皮外科使用生麻黄频率最高,儿科使用生麻黄频率最低。内科病症中,脾胃、肾和经络类病症生麻黄使用频率较高,肺系病症中生麻黄使用频率最低。在具体病症中,腹泻、癃闭与面瘫生麻黄使用频率最高,内科的哮喘与肺胀以及儿科的哮喘与咳嗽生麻黄使用频率较低。麻黄的总使用平均剂量为8.56g,在各科病症中,儿科使用麻黄平均剂量最低,为6.15g,内科使用麻黄平均剂量最高,为9.52g;寒证的平均使用剂量高于热证,实证的平均使用剂量高于虚证;生麻黄用量主要集中在6-10g,其次为3-5g,再次为11-15g,剂量范围为0.5-50g。炙麻黄用量主要集中在6-10g,其次为3-5g,剂量范围为1.5-40g。结论:麻黄“轻可去实”用以治疗肺系病症,“通阳散郁”用以治疗胸痹、心悸与皮肤病,“兴阳升阳”用以治疗小儿遗尿、眩晕、嗜睡与泄泻,“提壶揭盖”用以治疗水肿、癃闭、悬饮、便秘与黄疸,“通九窍”用以治疗鼻鼽、暗哑与耳聋,“散寒通络”用以治疗经络病,“散表邪、逐里邪”通治表、里证,“透邪发郁”通治寒、热证,麻黄“兴阳助阳”用于虚证,麻黄对气机的主要作用为“解气郁、兴阳气”,对水液代谢的主要影响为“发汗、利水、化气”。麻黄的主要配伍分别为①配伍茯苓治疗各型水肿,麻黄配伍茯苓可通过利小便与发汗的作用给积聚的水液以出路;②配伍石菖蒲用于各型小儿遗尿,一主攻兴阳化气,一主攻醒神开窍,共奏兴阳化气开窍之功;石菖蒲根部入药,主要入里,麻黄茎部入药,主要走表,二者相配,互引药效至己所不达之处;③寒证多配伍桂枝,其中桂枝既可相须助麻黄解表发汗,又可佐制麻黄过汗,又可凭自身入心经,善走四肢的特性引麻黄达其药力不至之处;④配伍甘草既可调和麻黄峻烈之药性又可辛甘化阳,助其阳性;⑤寒证热证皆可配伍杏仁,杏仁既可平衡麻黄宣发之肺气,调和肺气的宣降,又可凭其润肠通便的特性给邪气以出路,尤善助麻黄除湿热邪气;⑥表里同治配伍附子、细辛,既可作用于肺,又可作用于阳,还可通彻表里,作用于经络。麻黄的炮制、应用剂量与煎煮方法皆取决于临床使用的目的,相同剂量下,生麻黄发汗解表、升阳通阳功效更强,炙麻黄平喘功效更强;使用剂量与煎煮方法则要根据患者的体重、年龄、身体强度、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综合进行判断。一般情况下,寒证的使用剂量大于热证,实证的使用剂量大于虚证。减轻麻黄毒副作用的5个途径,分别为:①麻黄配伍酸味、甘味药如五味子、白芍、甘草,寒凉药如生石膏,补气药如人参、熟地黄等药皆可减轻麻黄的峻烈之性,从而达到减轻其毒副作用的效果;②在炮制上,炙麻黄与麻黄绒的发汗作用皆较生麻黄有所减轻,可酌情使用;③在剂量上,可根据患者病情与体质临证取决,没有把握时不轻易使用大剂量;④在煎煮方法上可临证选取去节、先煎去沫的煎煮方法;⑤在服药方法上,可少量多次服药,得汗即止,不汗再服,防止出汗过多而有亡阳之忧。

张琪[4](2020)在《中医经方序贯疗法对寒哮患者IL-37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中医经方序贯疗法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寒哮患者的临床疗效和血清白介素37(Interleukin-37,IL-37)水平的变化,探讨中医经方序贯疗法治疗该病疗效机制,进一步体现中医药治疗哮喘的优势,为日后哮喘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方向。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9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中药1组(经方序贯疗法+西医常规疗法)、中药2组(射干麻黄汤+西医常规疗法)、对照组(西医常规疗法),每组30例,疗程14天,观察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西医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肺功能、ACT评分以及IL-37水平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临床疗效:在西医临床疗效与中医证候疗效方面三组患者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疗效方面中药1组优于中药2组与对照组,中药2组优于对照组(P<0.05)。2.肺功能:三组患者疗后FEV1、FEV1/FVC%、FEV1改善率水平均有改善,治疗前后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组间比较,在FEV1和FEV1改善率水平的改善方面中药1组效果与中药2组相当(P>0.05),两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在FEV1/FVC%水平改善方面,中药1组优于中药2组与对照组,中药2组优于对照组(P<0.05)。3.ACT评分:三组患者疗后ACT评分均有提高,治疗前后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组间比较,中药1组优于中药2组与对照组,中药2组优于对照组(P<0.05)。4.IL-37水平:三组患者疗后血清IL-37水平均有上升,治疗前后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组间比较,中药1组优于中药2组与对照组,中药2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经方序贯疗法在寒哮患者的临床疗效方面,优于射干麻黄汤治疗和常规西医疗法。在IL-37、ACT评分和FEV1/FVC%水平方面效果优于射干麻黄汤和常规西医疗法。在FEV1、FEV1改善率疗效方面与射干麻黄汤治疗无明显差异,但均优于常规西医疗法。

王淞[5](2020)在《国医大师张志远内科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搜集、整理国医大师张志远先生的相关资料,追溯其学术思想形成的渊源,总结提炼其治疗内科系统疾病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使国医大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方法本文采用传统的文献学研究方法,以先生的手稿札记、学术着作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等资料为对象,追溯先生学术思想形成的源流,整理、分析并总结其临证经验,提炼学术思想,撰写研究论文。结果本文通过分析国医大师张志远先生的生平、治学、临证等方面内容,概括其治学特色,总结了先生对感冒、咳嗽、胸痹、狂证、痴呆、恐惧、泄泻、头痛、胆痹、臌胀、内伤发热、腰痛、痿证等内科疾病的病机治法认识、遣方用药的经验、规律和特色,并提炼升华出先生“三论、两观、两发明”的内科学术思想体系:“三论”,即大气一元论、玄府细络系统论、医易相通论;“两观”,即天人相应的时间医学观、胃气为本的治病观;“两发明”,即风药理论的发明、“人-症-方-药”量效理论的发明。结论通过研究得出,张志远先生治学严谨,具有独特的治学门径,德艺双馨,内科临证经验丰富,学术思想体系庞大,内容丰富,可以概括为以“易”指导、以“气”主宰的“三论、两观、两发明”辨治体系,颇具特色。其治学方法颇具借鉴性;其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具有很好的启发性、实用性和重要的临床价值。先生的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对中医学的继承和发扬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马师师[6](2020)在《周祯祥教授临床中药学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总结周祯祥教授临床中药学术思想。方法:以文献调研、跟师临床和深度访谈为主,搜集周祯祥教授公开出版的论文论着,从中筛选与“中药”名称源流、细辛毒性、本草中的用药指征、中药“七情”理论、中药功效名词术语规范、中药功能组学等有关的文献进行研读,结合定期跟师门诊、医案整理、听师讲座等方式,分析周祯祥教授对掉眩类疾病的诊疗用药特色,对周祯祥教授有关临床中药的学术观点及学术思想进行归纳总结。结果:1.筛选文献结果:搜集得到周祯祥教授发表的学术论文133篇,出版学术着作60余部,经筛选符合相关标准的论文87篇,着作以近期主编或独着的《本草药征》《中药学》《临床中药学》《细辛古今研究与临床应用》《临床中药研究心得》和《中医常见病证用药举要》等书为主。2.文献及临床病案整理分析结果:(1)“中药”一词由来已久,始见于《神农本草经》,为一种功效分类术语,作为中医治病物质的“中药”,经历了“药”“毒”“毒药”的变迁,现代意义上的“中药”最早出现于清末,最后,成都中医学院主编的第一版《中药学》教材将“中药”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确立下来。(2)细辛有毒,在单用、用末、正品细辛、用根、口服、生理状态六个条件下不可过钱。(3)本草蕴涵着丰富的用药证据,能指导临床有效用药。(4)中药七情配伍中的每一种配伍关系都有与之对立或相互冲突的另一面,每一种配伍关系自身也存在一定的矛盾。(5)通过合理炮制、适当配伍、安全用量、适宜用法等方法,能从多方面改变中药功能组学。(6)周祯祥教授针对中药功效名词术语不规范的现状,提出了规范中药功效名词术语的基本构想,并将中药功效进行分类,在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药学》和《临床中药学》中对常用中药功效名词术语详加诠释,主编全国大型工具书《中药学辞典》。(7)针对掉眩类的病症,周师提出“诸病掉眩,皆属于风”的学术观点,常配伍柴胡、防风、白芷等植物类祛风药或蝉蜕、地龙、僵蚕、全蝎、蜈蚣等虫类祛风或息风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1.周祯祥教授关于“中药”名称源流的研究有利于临床中药学学科体系的完善。2.“细辛不过钱”是在特定条件下的一种特殊限量,不具有普适性,更不宜作为普遍规律来指导临床用药。3.药征是药物临床应用的证据和指征。从本草中寻求中药治病奏效之机理,从源头上挖掘临床用药之证据,方能得其真要。4.对立统一是七情配伍“二律背反”的基本特质,对深刻认知七情内容和指导临床配伍用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5.中药是多药性、多功能的复合体。中药治疗效应的发挥不是单一或孤立的,而是多元素的整体表征。6.周祯祥教授初步构建了中药功效名词术语规范雏形,推动了临床中药学学科相关术语的规范化建设。7.周祯祥教授善于治疗掉眩类疾病,多从风论治遣药,在常规辨治的基础上加用风药,能显着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赵帅军[7](2019)在《经方序贯疗法精准干预寒哮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中医经方序贯疗法精准干预寒哮(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疗效,以期寻找诊断和有效治疗哮喘的新策略。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治疗组(经方序贯疗法+西医疗法)、B对照组(西医疗法),每组35例,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症状及体征、肺功能、ACT评分等。结果:A、B两组组内疗前疗后比较,在症状、体征、肺功能、ACT评分改善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对上述指标均有改善;治疗2周后,A、B两组组间比较,在喘息、胸憋、痰量、形寒肢冷、ACT评分改善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肺功能改善方面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A治疗组的疗效优于B对照组;但A、B两组在哮鸣音、咳嗽改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在改善上述指标方面疗效相当;在西医临床疗效方面,A治疗组总有效率、控显率分别为94.1%、52.9%,B对照组分别为72.7%、27.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A治疗组的西医临床疗效优于B对照组;在中医证候疗效方面,A治疗组总有效率、控显率分别为94.1%、58.8%,B对照组分别为72.7%、18.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A治疗组的中医证候改善优于B对照组。结论:1.经方序贯疗法联合西医疗法是治疗寒哮的有效方法,疗效优于单纯西医疗法。2.与单纯西医疗法相比较,经方序贯疗法联合西医疗法在改善喘息、胸憋、痰量、形寒肢冷、ACT评分、FEV1、FEV1/FVC%、FEV1改善率方面存在优势。经方序贯疗法干预哮喘的疗效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3.经方序贯疗法联合西医疗法在改善咳嗽、哮鸣音方面与单纯西医疗法相当。

尹湘君[8](2019)在《基于Ca等无机元素探讨石膏抗炎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石膏是中药材中清热泻火类药的典型代表,具有辛寒清热、除烦止渴功效,清代医家张锡纯谓其为“清阳明胃腑实热之圣药”。《伤寒杂病论》中载有含石膏方剂18首,石膏与麻黄配伍可辛寒宣肺,石膏与知母配伍可清阳明热,石膏与不同药味配伍发挥功效不同。现代临床中,石膏常被应用于治疗各种炎症免疫相关疾病,如外感高热、肺炎、病毒性心肌炎、类风湿关节炎、银屑病等。石膏善治肺胃气分热盛证,有研究报道称石膏大剂量使用时溶液早已达饱和,增大石膏用量对提高临床疗效无益,然临床上常见不同剂量石膏发挥药效不同,石膏发挥药效物质基础尚不清楚。目的本研究拟从无机元素角度出发,在不同炎症模型下探讨石膏抗炎作用的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为临床更好运用石膏提供依据。方法1.石膏水煎液中无机元素含量测定:运用ICP-MS法检测不同浓度石膏水煎液(240g/40mL,480g/40mL,960g/40mL)中无机元素含量,240g石膏与30g粳米同煎所得水煎液中无机元素含量,30g粳米单独煎煮所得40mL水煎液中无机元素含量;检测的无机元素主要有以下15种:钙Ca、锶Sr、铁Fe、铝Al、镍Ni、锰Mn、铬Cr、铜Cu、锌Zn、砷As、钴Co、硒Se、钛Ti、钾K、镁Mg;比较不同浓度石膏水煎液中无机元素含量差异;比较相同质量石膏情况下,加粳米与不加粳米水煎液中无机元素含量差异。2.在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反应模型下,探讨石膏水煎液抗炎作用:体外培养RAW264.7细胞,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石膏水煎液对RAW264.7细胞细胞活力影响,选取对RAW264.7细胞细胞活力无影响石膏水煎液浓度用于后续药效探索。取对数生长期RAW264.7细胞按1X106接种于24孔板,37℃、5%CO2培养箱中培养24h后,加入不同浓度石膏水煎液及LPS溶液(终浓度为1 u g/mL),细胞培养箱中继续培养24h,检测细胞上清液中NO生成量。3.在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反应模型下,探讨石膏、石膏粳米、含水硫酸钙水煎液抗炎作用:不同浓度石膏粳米水煎液、粳米水煎液、含水硫酸钙水煎液干预RAW264.7细胞,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选取对RAW264.7细胞细胞活力无影响浓度用于后续实验。取对数生长期RAW264.7细胞按1X106接种于24孔板,37℃、5%CO2培养箱中培养24h后,加入不同浓度石膏水煎液/石膏粳米水煎液及LPS溶液(终浓度为1μg/mL),细胞培养箱中继续培养24h,检测细胞上清液中NO生成量。选取最佳石膏水煎液干预浓度(终浓度0.75mg/mL),同时用石膏粳米水煎液(终浓度0.75mg/mL+46.875μ g/mL)、粳米水煎液(终浓度46.875 μ g/mL)、含水硫酸钙水煎液(终浓度0.75mg/mL)干预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反应模型,检测各组细胞上清液中NO生成量。4.在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小鼠模型下探讨石膏、石膏粳米、含水硫酸钙水煎液抗炎作用:连续7天于BALB/c小鼠背部涂抹42mg咪喹莫特乳膏,建立银屑病模型,分别用石膏水煎液(36g/kg)、石膏加粳米水煎液(38.25g/kg)、粳米水煎液(2.25g/kg)、含水硫酸钙水煎液(36g/kg)灌胃干预咪喹莫特乳膏诱导的银屑病小鼠模型7天,实验第8天用PASI评分评价小鼠背部皮损,HE染色观察各给药组对银屑病小鼠皮损病理结构的影响,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TNF含量,比较各给药组抗炎药效。5.不同浓度石膏水煎液对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小鼠抗炎作用研究:连续7天于BALB/c小鼠背部涂抹42mg咪喹莫特乳膏,建立银屑病模型,不同浓度石膏水煎液(36g/kg,9g/kg)灌胃干预咪喹莫特乳膏诱导的银屑病小鼠模型7天,实验第8天用PASI评分评价小鼠背部皮损,HE染色观察石膏水煎液对银屑病小鼠皮损病理结构的影响,比较不同浓度石膏水煎液抗炎药效。6.在LPS诱导的小鼠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模型下探讨石膏、含水硫酸钙、石膏粳米水煎液抗炎作用及机制:建立小鼠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模型,实验造模前0.5h予各给药组小鼠灌胃给药地塞米松水溶液(1Omg/kg)、石膏水煎液(36g/kg)、石膏粳米水煎液(38.25g/kg)、粳米水煎液(2.25g/kg)、含水硫酸钙水煎液(36g/kg),4h后予各组小鼠(正常组,LPS模型组,地塞米松组,石膏组,石膏粳米组、粳米组、含水硫酸钙组)眼球取血,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促炎因子TNF-α、IL-6含量。HE染色观察各给药组对小鼠肺组织的影响。RT-PCR检测小鼠肺组织IL-1 β、TNF-α、IL-6基因表达量,western blot 法检测 TLR4、MyD88、IKB α、phospho-NF-κ B p65 蛋白表达量。结果1.石膏水煎液中含有Ca、Mg、Ti、Sr等无机元素。在同一石膏水煎液中,无机元素Ca含量最高,Mg、Ti、Sr等的含量较少。在不同浓度石膏水煎液中,无机元素Ca的浓度在240g-480g/40mL石膏水煎液中呈上升趋势,且Ca浓度与水煎液中石膏质量具有显着相关性(P<0.05),而在480g/40mL、960g/40mL的石膏水煎液中Ca元素浓度变化不大;无机元素Ti、Mg的浓度在240g/40mL、480g/40mL、960g/40mL石膏水煎液中无显着变化;无机元素Sr的浓度在240g-960g/40mL石膏水煎液中含量逐渐上升,其浓度与水煎液中石膏质量有显着相关性(P<0.05)。石膏与粳米同煎,可增加水煎液中Ca、Mg等元素含量。2.与正常组比较,石膏水煎液在1.5ng/mL-15mg/mL浓度范围内,对RAW264.7细胞细胞活力无显着影响;与LPS模型组比较,15mg/mL、1.5mg/mL石膏水煎液干预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反应模型,细胞上清液中产生的NO含量显着减少(P<0.01)。3.石膏水煎液浓度范围在1.5mg/mL-0.375mg/mL时,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上清液中NO产生量随给药浓度的减小而增加。与LPS模型比较,石膏粳米水煎液浓度为(1.5mg/mL+93.75 μ g/mL)、(150 μ g/mL+9.375 μ g/mL)、(15 μ g/mL+937.5ng/mL)时,均可显着降低细胞上清液中NO的生成(P<0.01)。4.与LPS模型组比较,石膏组、石膏粳米组、含水硫酸钙组、粳米组细胞上清液中NO的生成均显着下降(P<0.01);与石膏粳米组比较,石膏组细胞上清液中NO的生成显着增加(P<0.01);与含水硫酸钙组比较,石膏组细胞上清液中N0产生量升高(P<0.01)。5.石膏水煎液、石膏粳米水煎液、粳米水煎液、含水硫酸钙水煎液均可显着降低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小鼠背部皮损PASI评分,其中石膏组与含水硫酸钙组PASI评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与石膏组比较,石膏粳米组小鼠背部皮损PASI评分显着降低(P<0.01);HE染色结果显示:石膏水煎液、石膏粳米水煎液、粳米水煎液、含水硫酸钙水煎液均可使小鼠表皮增厚程度减轻,表皮棘皮症减少,角化过度或角化不全细胞减少,炎症细胞浸润减少,其中石膏粳米组小鼠皮损病理组织改善最为明显,此后依次为石膏组、雷公藤组、含水硫酸钙组、粳米组;血清中促炎因子TNF检测结果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中TNF含量显着升高(P<0.01);雷公藤组、石膏组、石膏粳米组及含水硫酸钙组小鼠血清中TNF含量较模型组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0.05);各给药组中,石膏粳米组小鼠血清中TNF含量均值最低,此后依次为阳性药雷公藤组、含水硫酸钙组、石膏组、粳米组。6.石膏水煎液可显着降低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小鼠背部皮损PASI评分,HE染色显示石膏水煎液可使银屑病小鼠背部皮损增厚程度减轻,表皮棘皮症减少,角化过度或角化不全细胞减少,炎症细胞浸润减少;高剂量石膏水煎液较低剂量石膏水煎液在改善小鼠背部红斑颜色及皮肤浸润肥厚方面效果更明显。7.与LPS模型组比较,地塞米松水溶液、石膏水煎液、石膏粳米水煎液、粳米水煎液、含水硫酸钙水煎液均可不同程度改善小鼠肺组织结构紊乱、炎症细胞浸润程度及显着降低小鼠血清中TNF-α、IL-6含量(P<0.01),其中地塞米松组改善作用最明显,此后依次为石膏粳米组、石膏组、含水硫酸钙组、粳米组。8.与LPS模型组比较,石膏水煎液可显着降低LPS诱导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小鼠肺组织中IL-1 β、TNF-α、IL-6基因表达(P<0.05);当石膏与粳米配伍应用时,小鼠肺组织中IL-1 β、TNF-α、IL-6基因表达量较石膏组更低(P<0.05);含水硫酸钙可显着降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小鼠肺组织中TNF-α、IL-6基因表达(P<0.01),但对IL-1 β基因的表达影响不大。9.与LPS模型组比较,石膏水煎液、含水硫酸钙水煎液、石膏粳米水煎液均可显着降低TLR4、MyD88、phospho-NF-K B p65蛋白表达(P<0.01),同时减少LPS诱导的IKB α蛋白降解(P<0.05),然石膏粳米组TLR4/NF-κ B通路蛋白的表达与石膏组比较差异不大。结论1.石膏水煎液中含有Ca、Mg、Ti、Sr等无机元素。2.石膏水煎液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反应模型、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小鼠模型、LPS诱导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小鼠模型均有一定的抗炎药效,石膏水煎液可能部分通过抑制TLR4/NF-κ B通路激活发挥其抗炎作用。3.石膏水煎液发挥抗炎药效的物质基础有Ca元素,可能含有Mg、Mn元素。

陈聪[9](2018)在《基于文献信息挖掘的经方枳实芍药散、排脓散网络靶标及配伍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基于文献信息挖掘,探讨经方枳实芍药散(枳实-芍药)、排脓散(枳实-芍药-桔梗)的分子作用机制和配伍规律,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经方网络靶标研究模式,为经方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方法:通过文献检索,收集枳实芍药散、排脓散的古代文献信息、化学成分和生物信息,利用化学生物信息学构建两经方的网络靶标模型,运用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等现代化研究方法,进行经方文献信息的挖掘与分析,诠释两首经方的分子机制及配伍机制。结果:通过对两方古今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发现古代医家多用枳实芍药散治疗产后气血郁滞的里实型腹痛,今人不断拓展枳实芍药散的临床应用范围,除传统治疗产后腹痛,还用于治疗现代医学的肠易激综合征、肠痉挛等疾病;而排脓散方古人认为是治内痈,证属气郁血滞者,现代研究发现排脓散并不仅仅治疗内痈,还可以治疗上至鼻咽、中至肠腑、下至盆腔的各种化脓性疾病。基于文献检索与虚拟筛选,研究发现枳实芍药散主要活性成分10个,核心作用靶点5个,作用通路59条,潜在作用疾病149种;排脓散主要活性成分23个,核心作用靶点15个,作用通路88条,潜在作用疾病169种。构建两方“成分-靶点-通路-疾病”网络模型,关联分析复方主治、功效、配伍与微观分子之间的复杂联系。结论:通过对经方文献信息的挖掘与分析,发现经方对机体的整体性调节是基于机体“系统-系统”相互作用的复杂生物网络的调节,其“理气活血”的作用可能在于调节并恢复疾病所导致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功能平衡失调,即通过调节机体的整个大循环来发挥主体疗效。两经方配伍效应的呈现来自于方中各药物成分在作用靶点上的网络联系。复方配伍后其所含小分子通过协同作用于同一靶点的不同空腔或者协同作用于某一条通路,增强了对生物过程的刺激作用,使药物治疗疾病的终末效应增强,那么复方配伍后的疗效由于协同作用将大大超过单味药疗效的总和,体现了中医相须相使的配伍理论。当复方配伍由枳实-芍药(枳实芍药散)变为枳实-芍药-桔梗(排脓散)后,加味药物中的分子通过互补或者增强作用调节不同的靶点,使得两经方作用靶点存在不同,作用疾病宏观表型产生差异。本论文构建了基于文献信息挖掘的经方网络靶标研究模式,为经方的研究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王超群[10](2018)在《不同煎煮时间对小青龙汤治疗哮喘疗效影响的代谢组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第一部分:分别用《伤寒论》原量原法及现代用量煎煮小青龙汤,确定古法及现代煎煮时间;第二部分:复制大鼠寒饮哮喘模型,在9g细辛配伍及现代临床药物用量的基础上,从病理及代谢组学方面探讨不同煎煮时间对小青龙汤治疗哮喘的疗效影响差异,并进一步分析其作用机制;第三部分:实验总结及结果分析。方法:第一部分:查阅文献,确定小青龙汤古今剂量及煎煮加水量换算方法,经换算后,按《伤寒论》记载的方法煎煮,共测六次求平均值,确定煎煮时间;结合古今剂量比值确定现代加水量,用相同方法煎煮,确定现代煎煮时间;第二部分: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西药对照组,15分钟小青龙汤组,25分钟小青龙汤组,35分钟小青龙汤组,45分钟小青龙汤组,55分钟小青龙汤组。除正常组外,其余组按致敏和激发两步并结合中医证型复制大鼠寒饮哮喘模型,在激发哮喘的同时,除正常组外,其余组进行寒冷刺激并在冰水混合物中游泳,实验中喂食冰水和寒冷食物,之后正常组和模型组用生理盐水灌胃,西药组用氨茶碱灌胃,其余各组用不同时间的小青龙汤水煎液灌胃。激发2周结束后开腹,腹主动脉采血并采集肺组织,血液离心后取血清-80℃保存,之后行LC/MS检测,肺组织固定后作病理切片观察,并分别分析其结果;第三部分:通过PCA及OPLS-DA分析LC/MS检测结果,研究不同煎煮时间对小青龙汤治疗哮喘的疗效影响的机制,并综合分析实验结果。结果:1.按原法原量煎煮后确定小青龙汤的煎煮时间为45分钟;按估计剂量比值折算后煎煮确定现代煎煮时间为35分钟;2.从肺组织病理结果和LC/MS检测综合分析,本实验哮喘模型建立成功,并且与其他组相比,35分钟组小青龙汤的PCA结果更接近于正常组,疗效最好;3.找到大鼠血清中与小青龙汤治疗哮喘相关的14种潜在标志物,西药组及不同小青龙汤组通过调节标志物的含量发挥作用,这些标志物涉及糖基化磷脂酰基醇的生物合成、鞘脂类的代谢、溶血磷脂酸的代谢、甘油磷脂的代谢四条代谢通路四条代谢通路,对代谢通路分析后发现,小青龙汤主要是通过回调标志物的含量,以调节脂质代谢作用于哮喘的炎症、支气管收缩和气道重塑等环节,说明了小青龙汤的疗效机理。结论:1.经实物测量,小青龙汤的原法原量煎煮时间为45分钟,据现代用量煎煮时间为35分钟,二者对小青龙汤疗效影响有差异;2.在成功建立哮喘模型的基础上,与其它组相比,35分钟的小青龙汤治疗最好,说明现代煎煮时间更符合临床用药实际;3.基于LC/MS检测,分析小青龙汤治疗哮喘的潜在血清标志物及其涉及的代谢通路,发现小青龙汤通过回调血清中的标志物以控制炎症,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和气道重塑,脂质代谢在其调节作用中占重要地位,说明小青龙汤治疗哮喘的作用机制与脂质代谢密切相关。

二、经方治疗哮喘的药效及机理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经方治疗哮喘的药效及机理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金匮要略》薏苡四方研究述评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上篇:《金匮要略》薏苡四方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第一节 考证仲景原文原意及梳理后世流变的方法
        1 版本校勘,明确仲景原文
        2 字义考证,回归仲景原意
        3 针对疑难问题,梳理注家观点
        4 整理医案,分析后世应用传承与流变
    第二节 考证仲景原文原意及梳理后世流变的意义
    第三节 麻杏苡甘汤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1 版本校勘
        2 字义考证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4 医案分析
        5 小结
    第四节 薏苡附子散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1 版本校勘
        2 字义考证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4 医案分析
        5 小结
    第五节 薏苡附子败酱散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1 版本校勘
        2 字义考证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4 医案分析
        5 小结
    第六节 《千金》苇茎汤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1 版本校勘
        2 字义考证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4 医案分析
        5 小结
    第七节 上篇总结
        1 薏苡四方文献考证结果汇总
        2 薏苡四方传承流变的综合分析
第二章 下篇: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
    第一节 东汉时期之前的先民对薏苡的认识
        1 薏苡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种植情况
        2 夏商时期薏苡崇拜及其遗留影响
        3 截至东汉时期对薏苡药用价值的认识
        4 小结
    第二节 仲景运用薏苡仁临床经验及其对薏苡仁药用功能的发展
        1 仲景对《金匮要略》薏苡四方所治疾病的认识
        2 仲景对薏苡仁药用功能认识的发展
        3 仲景运用薏苡仁的具体经验
    第三节 后世对于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1 后世本草着作中体现的对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2 后世医案中体现的对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第四节 下篇总结
第三章 附篇:基于蛋白组学的薏苡仁功效现代诠释初探
    第一节 研究背景
        1 蛋白组学研究介绍
        2 蛋白组学与中医药
        3 技术方法的选择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方法
    第三节 结果
        1 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
        2 生物信息分析
    第四节 讨论和结论
        1 对差异蛋白功能的解读及其与薏苡仁功效的关系分析
        2 薏苡仁调节上述蛋白的成分基础分析
        3 本研究的不足和未来工作展望
        4 本研究的结论
    第五节 附篇总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M现代医案来源目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基于GRADE系统方法学的中成药治疗成人支气管哮喘临床应用指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近20年中药复方制剂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研究述评
        一、前言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方法
        四、技术路线
        五、文献综述结果与结论
        六、文献质量评估结果与结论
        七、讨论
        八、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我国中成药发展历程与临床应用分析
        一、前言
        二、中成药的概念
        三、中成药的发展简史
        四、中成药的命名与分类
        五、中成药常见剂型与制备
        六、中成药临床应用现状——以连花清瘟胶襄为例
        七、中成药临床应用存在的问题
        八、总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中成药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应用指南
    一、前言
    二、研究方法
        1. 临床问题
        2. 中成药遴选
        3. 文献检索
        4. 纳排标准与资料提取
        5.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6. 证据综合分析
        7. 证据体质量评价与推荐标准
        8. 推荐意见形成
    三、结果
        1. 研究概述
        2. 推荐意见及其证据描述
        2.1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
        2.2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
        2.3 支气管哮喘临床缓解期
        2.4 咳嗽变异性哮喘
        4. 指南质量评价
    四、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中成药治疗成人支气管哮喘临床应用指南》课题组
    附录2:临床问题调查问卷 《中成药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应用指南》临床问题调查问卷
    附录3 常用产品使用临床情况调查问卷 《中成药治疗支气管临床应用指南》常用产品临床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4 慢性持续续期中成药调查问卷 《中成药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应用指南》拟通过专家共识法新增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中成药的调查问卷
    附录5 新增中成药及修改意见调查问卷 《中成药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应用指南》拟通过专家共识法新增中成药品种及修改推荐意见调查问卷
    附录6 中成药筛选目录
致谢
个人简历

(3)基于文献的麻黄现代临床应用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麻黄的现代研究进展
    1 化学成分
    2 药理作用
    3 毒副作用
    4 配伍研究
    5 炮制与煎煮方法研究
    6 剂量研究
    7 应用规律研究
    8 医家经验研究
    9 植物特性、质量评价与鉴别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第一节 资料来源与处理
        1 资料来源
        2 纳入标准
        3 剔除标准
    第二节 研究方法
        1 数据收集与一般处理
        2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应用
第二章 麻黄现代临床应用的回顾性研究
    第一节 所治病症统计
    第二节 所治病(症)证统计
        1 病症与证型统计
        2 表里、寒热、虚实证统计
    第三节 配伍药物统计
        1 性味统计
        2 在病症中的分布情况统计
        3 病症下各证型分布统计
    第四节 炮制品使用统计
    第五节 应用剂量统计
第三章 总结与讨论
    第一节 所治病(症)证
        1 麻黄“轻可去实”治疗肺系病症
        2 麻黄“通阳散郁”治疗胸痹、心悸与皮肤病
        3 麻黄“兴阳升阳”治疗小儿遗尿、眩晕、嗜睡与泄泻
        4 麻黄“提壶揭盖”治疗水肿、癃闭、悬饮、便秘与黄疸
        5 麻黄“通九窍”治疗鼻鼽、喑哑、耳聋
        6 麻黄“散寒通络”治疗经络病
        7 麻黄“散表邪、逐里邪”通治表、里证
        8 麻黄“透邪发郁”通治寒、热证
        9 麻黄“兴阳助阳”用于虚证
    第二节 药性与应用探讨
        1 药性发微
        2 药性的临床应用探讨
        3 对麻黄特殊功效的理解与探讨
        4 小结
    第三节 核心配伍
        1 配伍茯苓用于各型水肿——发汗、利小便
        2 配伍石菖蒲用于各型小儿遗尿——兴阳开窍
        3 配伍桂枝多应用于寒证——相须、佐制、引经
        4 配伍甘草——调和、辛甘化阳
        5 配伍杏仁——调节肺气宣降、通便泻热
        6 配伍附子、细辛——表里同治、解表助阳散寒
    第四节 炮制与煎煮方法
        1 炮制
        2 关于麻黄“去节、先煎去沫”的探讨
    第五节 剂量与安全性
        1 剂量
        2 关于安全使用麻黄的探讨
结语
    1 成果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中医经方序贯疗法对寒哮患者IL-37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研究对象
        (一) 病例来源
        (二) 诊断标准
        (三) 病例选择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 病例分组方法
        (二) 治疗方案
        (三) 治疗疗程
    三、研究内容
        (一) 观察指标
        (二) 观察时间点
        (三) 疗效判定标准
        (四) 数据统计方法
    四、研究结果
        (一) 一般资料分析
        (二) 临床疗效比较
        (三) 肺功能疗效比较
        (四) ACT评分疗效比较
        (五) IL-37水平比较
        (六) 安全性指标观察
讨论
    一、西医方面
        (一) 哮喘与精准疗法
        (二) IL-37与哮喘精准治疗
        (三) 精准疗法目前存在的问题
    二、中医方面
        (一) 中医对哮喘的认识
        (二) 中医治则与精准疗法
        (三) 中医研究中目前存在的问题
    三、中医经方序贯疗法治疗哮喘的依据和优势
    四、结果分析和机理探析
        (一) 结果分析
        (二) 机理探析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一 中医治疗寒哮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白介素37与哮喘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1: 哮喘中医证候积分评分表
    附件2: ACT评分表
致谢
论文着作

(5)国医大师张志远内科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生平着作
    1 生平概述
    2 着作介绍
第二部分 治学特色
    1 博览广读、取采众长的治学方法
    2 实事求是、躬行践履的治学理念
    3 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4 内观自省、倾囊相授的大医胸怀
    5 修身齐德、淡泊名利的处世智慧
第三部分 内科临证经验
    1 肺系病证
        1.1 感冒
        1.1.1 风寒、风热之辨
        1.1.2 治疗法则
        1.1.3 分型证治
        1.1.4 经验用药
        1.1.5 注意事项
        1.1.6 小结
        1.2 咳嗽
        1.2.1 病因病机
        1.2.2 治疗法则
        1.2.3 分型证治
        1.2.4 特色用药
        1.2.5 小结
    2 心系病证
        2.1 胸痹
        2.1.1 病因病机
        2.1.2 治疗法则
        2.1.3 分型证治
        2.1.4 小结
        2.2 狂证
        2.2.1 病因病机
        2.2.2 治疗法则
        2.2.3 分型证治
        2.2.4 小结
        2.3 痴呆
        2.3.1 病因病机
        2.3.2 治疗法则
        2.3.3 分型证治
        2.3.4 小结
        2.4 恐惧
        2.4.1 病因病机
        2.4.2 治疗法则
        2.4.3 分型证治
        2.4.4 小结
    3 脾胃病证
        3.1 泄泻
        3.1.1 病因病机
        3.1.2 治疗法则
        3.1.3 分型证治
        3.1.4 临证要点
        3.1.5 小结
    4 肝胆病证
        4.1 臌胀
        4.1.1 病因病机
        4.1.2 治疗法则
        4.1.3 分型证治
        4.1.4 软化肝脾验方
        4.1.5 小结
        4.2 胆痹
        4.2.1 病因病机
        4.2.2 施治法则
        4.2.3 分型证治
        4.2.4 小结
        4.3 内伤头痛
        4.3.1 病因病机
        4.3.2 施治法则
        4.3.3 分型证治
        4.3.4 用药特色
        4.3.5 小结
    5 肾系疾病
        5.1 水肿
        5.1.1 病因病机
        5.1.2 治疗法则
        5.1.3 分型证治
        5.1.4 专药专方
        5.1.5 小结
    6 气血津液疾病
        6.1 内伤发热
        6.1.1 分辨外感内伤
        6.1.2 把握时间规律
        6.1.3 分型证治
        6.1.4 小结
    7 肢体经络病证
        7.1 腰痛
        7.1.1 病因病机
        7.1.2 治疗法则
        7.1.3 分型证治
        7.1.4 小结
        7.2 痿证
        7.2.1 病因病机
        7.2.2 治疗法则
        7.2.3 分型证治
        7.2.4 小结
第四部分 内科学术思想
    1 大气一元论
        1.1 大气一元论的理论渊源
        1.2 大气的形成及生理特点
        1.3 基于大气一元论的病机发挥
        1.4 调治人身大气为病之用药法则
        1.4.1 斡旋气机,调治气病
        1.4.2 治气当求脏腑之本
        1.4.3 祛除浊毒,以复气利
        1.5 基于大气一元论的治验举隅
        1.5.1 调胸中大气治胸痹
        1.5.2 调腑中大气治胃肠病
        1.5.3 调经络大气治肢肩背腰痹痛
        1.5.4 调补一身之气改善虚损
        1.5.5 调大气治精神行为病
    2 玄府细络系统论
        2.1 玄府细络系统概述
        2.2 玄府细络系统的微观实质
        2.3 玄府细络系统的生理特点与功能
        2.3.1 玄府细络分布广泛,结构微小
        2.3.2 玄府细络可宣通渗灌气血津液
        2.3.3 玄府细络可通达神机
        2.4 玄府细络系统病理与临床表现
        2.5 玄府细络系统病变的治疗和研究
    3 医易相通论
        3.1 医易相通理论探流
        3.2 易为指导,突出变字
        3.2.1 辨证恒动思维
        3.2.2 方剂灵活化裁
        3.2.3 剂型丰富发展
        3.3 两点论思维方法的实践
        3.3.1 判定病性,一分为二
        3.3.2 处方用药,阴阳兼顾
        3.3.3 亢害承制,确立治法
        3.3.4 病情顽固,杂合以治
    4 天人相应的时间医学观
        4.1 中医时间医学概述
        4.1.1 中医时间医学源流
        4.1.2 人体生理与四时、昼夜关系
        4.1.3 症候变化与四时、昼夜关系
        4.2 中医时间医学指导实践
        4.2.1 明辨病位
        4.2.2 治病于未发
        4.2.3 应时组方选药
        4.2.4 应时服药
        4.2.5 预测病势
    5 胃气为本的治病观
        5.1 “胃气为本观”概说
        5.2 重视胃气与胃津
        5.2.1 胃气是宗气之源
        5.2.2 胃气是生存之本
        5.2.3 胃气为脉之本
        5.2.4 胃津是津液之源
        5.2.5 胃气以通降为和
        5.3 重视胃与他脏联系
        5.4 治胃之法
        5.4.1 慢性胃病重滋养
        5.4.2 他脏之病从胃治
        5.4.3 阴虚津亏滋胃津
        5.4.4 处方用药护胃气
    6 风药理论的发明
        6.1 风药概说
        6.2 风药性能
        6.2.1 风药多味辛
        6.2.2 风药以泻为主
        6.2.3 风药性走
        6.3 风药作用及其配伍方法
        6.3.1 风药治风
        6.3.2 风药治血
        6.3.3 风药治湿
        6.3.4 风药助火
        6.3.5 风药升阳
        6.3.6 风药止痒
        6.3.7 风药通滞
        6.3.8 风药开玄
    7 “人-症-方-药”量效理论的发明
        7.1 “人-症-方-药”量效理论概说
        7.2 “人-症-方-药”量效理论的实践探索
        7.2.1 量从症变
        7.2.2 量从人变
        7.2.3 减量间服
        7.2.4 遵古不泥
        7.2.5 精准靶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查新报告
论文着作

(6)周祯祥教授临床中药学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厘定“中药”名称的来龙去脉
    1 古代“中药”别称
    2 外来药物对“中药”命名的影响
    3 “中药”名称的确立
    4 讨论
第二部分 诠释“细辛不过钱”的科学内涵
    1 “细辛不过钱”的源流探析
    2 影响因素
        2.1 细辛的药用部位与采制
        2.2 细辛的基原
        2.3 细辛的用法
        2.4 剂型
        2.5 配伍
    3 讨论
第三部分 强调从“本草”中挖掘用药证据
    1 本草蕴含的用药证据
    2 本草的科学性
        2.1人体实验
        2.2动物实验
        2.3其他实验
    3 从“本草”中挖掘用药证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4 讨论
第四部分 解析七情配伍中的“二律背反”说
    1 中药“七情”源流探析
    2 七情中的“二律背反”说
1'>2.1 1+1>1
    3 七情中个情自身的“二律背反”说
        3.1 相须、相使的背反
        3.2 相畏、相杀的背反
        3.3 相恶的背反
        3.4 相反的背反
    4 讨论
第五部分 提出“中药功能组学”的新理念
    1 中药功能组学的内涵
    2 影响功能组学发挥的因素
        2.1 炮制
        2.2 配伍
        2.3 剂量
        2.4 用法
    3 讨论
第六部分 构建中药功效名词术语规范雏形
    1 中药“功效”一词的演变及含义
    2 常用中药功效名词术语的不规范现象
        2.1 外延过泛
        2.2 一词多义
        2.3 一义多词
        2.4 功用不分
        2.5 词义重复
    3 常用中药“功效名词术语”的规范化建议
        3.1 广泛调研,确定选词范围
        3.2 认真审定
        3.3 准确定义
        3.4 聚类系统
        3.5 专家咨询
        3.6 形成标准
    4 中药功效名称术语规范化的初步成果
        4.1 对证功效
        4.2 对症功效
        4.3 对病功效
    5 讨论
第七部分 凝练“祛风增效”的治疗用药观
    1 “掉”“眩”及“风”的内涵
    2 “诸病掉眩,皆属于风”的理论依据
        2.1 外风、伏风致病
        2.2 内风致病
    3 治不离风
        3.1 已病治风
        3.2 重用虫类搜风,介类潜阳
        3.3 治风先治血
        3.4 未病防风
    4 临证举要
        4.1 眩晕
        4.2 泄泻
        4.3 支气管哮喘
    5 讨论
结语
    1 结论
    2 本研究的创新点
    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7)经方序贯疗法精准干预寒哮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研究对象
        (一)病例来源
        (二)病例选择
        1 诊断标准
        2 选择标准
        3 病例入选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样本量估计
        (二)分组方法
        (三)治疗方法
        (四)治疗疗程
    三、研究内容
        (一)观察指标
        (二)观察时间点
        (三)中医证候评分标准
        (四)疗效判定标准
        1 西医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2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3 单项症状、体征疗效判定标准
        4 ACT评分疗效判定标准
        (五)数据统计方法
    四、研究结果
        (一)一般临床资料检测
        (二)临床疗效比较
        (三)主要症状、体征疗效比较
        (四)肺功能疗效比较
        (五)ACT评分疗效比较
讨论
    一、中医方面
        (一)历代医家对哮喘的认识
        (二)导师对哮喘病因病机的认识
        (三)中医临床或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
    二、西医方面
        (一)西医对哮喘发病机制的认识
        (二)西医临床或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
    三、经方序贯疗法治疗哮喘的依据和优势
        (一)经方序贯疗法释义
        (二)经方序贯疗法治疗哮喘的依据和优势
    四、经方用量考究
    五、结果分析和机理探析
        (一)结果分析
        (二)机理探析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西医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表)
致谢
论文着作

(8)基于Ca等无机元素探讨石膏抗炎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石膏古今临床应用探析
        1. 传统中医药应用
        2. 石膏现代临床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石膏药效及物质基础实验研究进展
        1. 石膏药效及作用机制研究
        2. 石膏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3. 石膏煎服法探析
        4. 石膏用药安全性分析
        参考文献
前言
实验研究
    第一章 基于ICP-MS法不同浓度石膏水煎液无机元素分析
        引言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Ca等无机元素探讨石膏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反应作用研究
        引言
        实验一 石膏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
        实验二 基于Ca等无机元素探讨石膏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反应作用研究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Ca等无机元素探讨石膏对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小鼠模型抗炎作用研究
        引言
        实验一 基于无机元素探讨石膏对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小鼠模型抗炎作用研究
        实验二 基于Ca元素探讨不同浓度石膏对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小鼠模型药效研究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Ca等无机元素探讨石膏对LPS诱导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小鼠抗炎作用机制研究
        引言
        实验一 基于Ca等无机元素探讨石膏对LPS诱导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小鼠抗炎作用研究
        实验二 基于TLR4/NF-κ B通路探讨石膏抗炎作用机制研究
        参考文献
结语
    创新点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9)基于文献信息挖掘的经方枳实芍药散、排脓散网络靶标及配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概述
    1 经方及其研究进展
        1.1 经方的内涵
        1.2 经方现代研究进展
        1.3 存在的问题
    2 中药复方配伍及其研究现状
        2.1 传统中药复方配伍机制研究
        2.2 现代中药复方配伍机制研究
    3 研究思路
        3.1 经方文献计量学分析
        3.2 研究经方的选择
        3.3 枳实芍药散、排脓散的古今文献研究
        3.4 基于文献挖掘的化学生物信息研究
        3.5 枳实芍药散、排脓散的作用机制及配伍机制研究
        3.6 总体研究思路框架
    4 研究方法
        4.1 文献学研究方法
        4.2 化学生物信息学研究方法
        4.3 分子对接方法
        4.4 网络药理学方法
第二章 文献研究
    1 经方文献计量学分析
        1.1 文献收集与筛选
        1.2 研究结果
        1.3 讨论
    2 枳实芍药散
        2.1 溯源
        2.2 现代实验研究
        2.3 枳实-芍药药对的配伍分析及应用
    3 排脓散
        3.1 溯源
        3.2 临床应用变迁
        3.3 现代实验研究
第三章 基于文献挖掘的化学生物信息研究
    1 枳实芍药散
        1.1 药物组成
        1.2 配伍分析
        1.3 化学成分信息
        1.4 现代药理信息
    2 排脓散
        2.1 药物组成
        2.2 配伍分析
        2.3 化学成分信息
        2.4 现代药理信息
第四章 网络靶标研究
    1 化学成分的收集与筛选
    2 核心靶标的预测与筛选
        2.1 作用靶标的预测
        2.2 核心作用靶标的筛选及可视化网络的构建
第五章 分子机制研究
    1 枳实芍药散
        1.1 分子对接
        1.2 核心作用成分及潜在作用疾病分析
    2 排脓散
        2.1 分子对接
        2.2 核心作用成分及潜在作用疾病分析
第六章 配伍机制研究
    1 复方靶点作用通路整合
    2 复方靶点功能模块化研究
        2.1 枳实芍药散作用靶点模块化分析
        2.2 排脓散作用靶点模块化分析
    3 基于两方差异通路的复方配伍机制研究
    4 功能重定位研究
        4.1 枳实芍药散
        4.2 排脓散
第七章 讨论
    1 微观视角下的复方相须相使配伍
        1.1 复方药味组成在靶点水平上的协同作用
        1.2 复方作用通路上的信号串扰效应
    2 复方配伍与作用疾病宏观表型的关联性分析
        2.1 作用靶点偏好性分析
        2.2 调节疾病异同分析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1.1 构建基于文献信息挖掘的经方网络靶标研究模式
        1.2 复方配伍效应的微观呈现
        1.3 复方针对机体“系统-系统”的整体性调节
        1.4 复方作用靶点偏好导致作用疾病存在差异
        1.5 复方功能重定位
    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论文着作

(10)不同煎煮时间对小青龙汤治疗哮喘疗效影响的代谢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传统医学的相关认识
        1.1 传统中医对支气管哮喘的认识
        1.2 传统医学对小青龙汤的认识
    2.现代医学的相关认识
        2.1 现代医学对支气管哮喘的认识
        2.2 现代医学对小青龙汤的认识
        2.3 现代研究对复方煎煮方法的认识
    3.代谢组学的研究现状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基于《伤寒论》的小青龙汤煎煮方法的研究
        1.实验材料、仪器和试剂
        1.1 实验仪器
        1.2 实验药品
        2.实验步骤
        2.1 药物剂量换算
        2.2 按吴氏折算法换算小青龙汤原方剂量
        2.3 《伤寒论》煎煮方法及其换算关系
        2.4 药物煎煮
        2.5 现代煎煮
        2.6 讨论
    实验二 基于LC/MS技术的小青龙汤干预哮喘的疗效及其机制研究
        1.动物实验
        1.1 实验材料
        1.2 大鼠哮喘模型的建立
        1.3 给药方法
        1.4 样本的采集
        1.5 病理结果
        1.6 结果讨论
        2.不同煎煮时间的小青龙汤对支气管哮喘治疗作用的LC/MS研究
        2.1 .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
        2.2 分析测试条件
        2.3 数据处理
        2.4 检测结果
        2.4.1 方法学验证
        2.4.2 不同煎煮时间的小青龙汤对哮喘大鼠血浆代谢轮廓异常的调控作用
        2.4.3 生物标志物的鉴定
        2.4.4 小青龙汤对哮喘大鼠血清中病理标志物的调节作用
        2.4.5 小青龙汤对哮喘的治疗的相关药效生物标志物的作用
        2.4.6 生物学意义的阐释
        2.4.6.1 溶血磷脂酸的代谢
        2.4.6.2 糖基化磷脂酰基醇的生物合成
        2.4.6.3 鞘脂类的代谢
        2.4.6.4 甘油磷脂的代谢
第三部分 LC/MS的结果讨论
    1.实验中相关实验方法选择的理论依据
        1.1 支气管哮喘的中西医阐释
        1.2 小青龙汤治疗哮喘的代谢组学研究
    2.结果讨论
        2.1 模型验证结果
        2.2 PCA结果讨论
        2.3 生物标志物及代谢通路的讨论
    3.基于LC/MS的小青龙汤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综合分析
        3.1 小青龙汤抗支气管哮喘的LC/MS代谢组学研究
        3.2 小青龙汤抗支气管哮喘的相关代谢通路生物学意义的阐释
        3.3 实验结论
        3.4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经方治疗哮喘的药效及机理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D]. 窦豆.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2]基于GRADE系统方法学的中成药治疗成人支气管哮喘临床应用指南研究[D]. 王建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基于文献的麻黄现代临床应用的回顾性研究[D]. 牛明月.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中医经方序贯疗法对寒哮患者IL-37影响的研究[D]. 张琪.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5]国医大师张志远内科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D]. 王淞.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周祯祥教授临床中药学术研究[D]. 马师师.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0)
  • [7]经方序贯疗法精准干预寒哮的临床研究[D]. 赵帅军.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8]基于Ca等无机元素探讨石膏抗炎作用机制研究[D]. 尹湘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9]基于文献信息挖掘的经方枳实芍药散、排脓散网络靶标及配伍机制研究[D]. 陈聪.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10]不同煎煮时间对小青龙汤治疗哮喘疗效影响的代谢组学研究[D]. 王超群.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经方治疗哮喘疗效及机制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