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ACF国际汽车护理标准(论文文献综述)
单文顶[1](2020)在《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历史演进研究(1933-2019)》文中指出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价值追求和目标。伴随着对教育公平问题的持续关注,加强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治理已成为国际社会基本共识。由是,世界诸多国家纷纷通过立法推进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发展,有效维护了处境不利学前儿童的教育权益。虽然近年来我国日益重视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均要求发展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但我国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其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完善。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起步较早,历经近九十年的发展,业已形成较为完备的体系,积累了丰富经验。因此,本研究将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作为考察对象,以教育公平为主线,采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文本分析法,追溯与诠释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剖析其演进的影响因素、历史经验与现存不足,以期为正在发展中的我国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提供有益启示与借鉴。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是一个逐步发展与深化的过程。根据教育公平取向的变化,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分为四个历史阶段:(1)1933年至1963年,突出权利公平的肇始滥觞期。大萧条的冲击、联邦政府权力的扩张、儿童科学的发展共同促成了权利公平取向的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产生,同时实现了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在权利公平的价值导向下,联邦政府围绕紧急保育学校项目出台了系列政策,有效保障了处境不利学前儿童的教育权利。联邦政府的初次干预既确认了其发展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的责任,也促进了社会对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的认可。(2)1964年至1987年,聚焦机会公平的确立发展期。受反贫困战争、民权运动、智力变化论与贫困文化理论影响,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得以确立和发展,并把重心定位于教育机会公平,即让处境不利学前儿童享有公平入学机会的同时对他们在资源配置上予以倾斜和补偿,使他们与社会经济地位较高学前儿童处于平等的起点。为此,联邦政府通过《经济机会法》、《初等与中等教育法》、《提前开始计划法》等法案创建了提前开始计划、第一条款等针对处境不利学前儿童的补偿教育项目。一系列法案的颁布,既实现了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的有法可依,也推进了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公平的进程。然而,因过度追求平等和资源投入,教育质量在该阶段受到了忽视。(3)1988年至2001年,探寻兼顾机会的质量公平的调整延伸期。面对陷入质量危机的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联邦政府对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作出调整与修正,转向兼顾机会的质量公平之路。就兼顾机会而言,为覆盖所有符合资格的处境不利学前儿童,联邦政府一是加大了对提前开始计划、第一条款等原有项目的资金投入力度,二是推出了儿童保育与发展专款项目等新的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就质量公平而言,为让每个处境不利学前儿童享有有质量的教育,联邦政府通过设置质量改进资金、明确教师最低要求、修订绩效执行标准等强化了质量管理。兼顾机会的质量公平取得了较大成效,保证了学位的有效供给和质量的稳步提升。(4)2002年至2019年,追求结果公平的深化转型期。进入世纪之交,困囿于悬殊的学业成就差距以及居高不下的学前儿童贫困率,联邦政府再次提高了对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的要求,并把目光转向结果公平,以达到入学准备要求。为此,联邦政府构建了“蜘蛛网式”的政策干预体系,涉及课程、教学、质量监测、管理制度等多个方面,如制定学习结果标准、实施专项家访计划、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构建质量评级与提升系统、创新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在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演进过程中,政治经济气候的变化、学前教育价值理论研究的推进、问题源流的持续建构、域外国家的示范效应压力是影响政策演进的主要因素,以立法完善为机制保障、以专项项目为主要载体、以综合干预为内容构成、以家庭发展为重要辅点、以效果评估为促进手段则是政策演进的主要历史经验。虽然联邦政府在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上倾注诸多努力,且成就可观,但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仍存在一些突出矛盾与问题,如政出多门的政策法规体系、薪酬无力的师资队伍建设、后继乏力的财政投入机制、阻滞效力的府际利益博弈。基于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经验,结合我国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实际存在的问题,我国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完善:秉持公平取向,建立倾斜补偿机制;加快立法推进,健全政策法规体系;借助专项行动,精准靶向弱势儿童;引入家庭视角,筑牢儿童发展根基;强化绩效评估,动态优化精准施策。
邹群霞[2](2020)在《中美《早期儿童学习与发展标准·语言领域》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际学前教育质量提升背景下《早期儿童学习与发展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研究已成为早期儿童教育改革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语言领域是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其中一个领域,对中美《早期儿童学习与发展标准·语言领域》(以下简称《标准·语言领域》)的比较研究不仅可以为我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语言领域的修订确立相应的参照,也为我国早期儿童的语言教育理论与实践提供借鉴与思考。本文以中美《标准·语言领域》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法、文本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比较法对中美《标准》制定背景、价值取向、目标和《标准·语言领域》的内容、实施及效果等进行比较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通过对中美《标准》制定背景的比较,在国际背景方面,全球化时代背景是影响中美两国《标准》制定及其推进极其重要的元素;国内外学前教育相关研究成果交流直接或间接对中美《标准》制定起推进作用。同时,中美两国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背景的不同,进而对《标准》制定产生影响;(2)从课程政策视角探析中美《标准》的价值取向与目标,研究发现我国《指南》价值取向以幼儿为中心和幼儿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美国《标准》则呈现自由主义取向、保守主义取向和社会效率取向等多元价值取向态势。实现教育公平、提高学前教育质量、提升幼儿教师专业素质与能力、提升家庭教育质量、实施教学范式改革、实施评价改革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中美《标准》制定的目标,但中美目标方向并不一致;(3)通过对中美《标准·语言领域》的形式结构、内容结构和结构性质的比较分析,发现中美《标准·语言领域》同为指导幼儿语言学习与发展的学前教育课程政策文件,既有共性也有差异,不仅表现在编排体例、语言表述等形式结构方面,在基本框架设计上也呈现各自的特点,美国《标准·语言领域》结构框架所反映的框架性质和一体化衔接值得我们学习;(4)在借助于NVivo12软件对《标准·语言领域》相关内容进行编码与分析,结果表明:中美《标准·语言领域》在子领域分类、内容标准与表现标准、策略与建议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反映了两国语言领域的教育理念与理论取向。两国在早期儿童语言教育上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关注语言发展的全面性。美国《标准·语言领域》关注语言与文化的相互渗透,为特殊需要儿童的语言发展提供支持,语言发展强调向早期读写偏移等理念。中美《标准·语言领域》也分别体现了“全语言教育”取向和“平衡化教育”取向;(5)中美《标准·语言领域》实施状况、实施过程及实施效果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我国《标准·语言领域》实施现状总体没有美国的实施现状乐观;我国受访教师对《标准·语言领域》实施评价感知与认同度较低;在样本数据下,美国受访教师的实施效果测度值总均值高于我国受访教师的实施效果测度值总均值。通过对中美《标准·语言领域》的研究得出主要的启示:一方面,对我国《标准·语言领域》修订的启示是标准修订需兼顾稳定性与发展性;标准修订需考虑连续性与阶段性;标准修订需考虑综合性与个别化;标准修订需注重指引性与操作性的统一;标准修订需平衡统一性与适宜性。另一方面,对《标准·语言领域》实施的启示是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构建《标准·语言领域》实施的支持系统;发展我国幼儿语言学习与发展项目与评估体系。
敬丹[3](2020)在《2004-2018年重庆市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时空分布特征及预测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基于2004-2018年重庆市急性出血性结膜炎(Acute hemorrhagic conjunctivitis,AHC)监测数据,对其流行特征及人群分布情况进行分析,探究变化规律。同时利用时空分析方法了解AHC的地理分布特征,空间聚集情况。并根据重庆市AHC监测数据,构建差分季节性差分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Seasonal 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SARIMA)模型和小波神经网络模型(Wavelet Neural Network,WNN)对该病的发病率进行短期预测,评估SARIMA和WNN模型的预测效果,为相关部门制定科学的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收集并整理数据,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研究2004-2018年重庆市AHC病例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间的分布特征,并采用Excel 2007绘制图表。2、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空间分析技术,描述和分析重庆市AHC空间分布特点及发展规律变化趋势。根据不同年份重庆市各区县的总人口数和当地AHC发病数计算不同地区2004-2018年发病率,利用ArcGIS 10.4软件将重庆市AHC发病率信息与地理信息关联起来,绘制地图及实现空间分析数据的可视化,以不同的颜色表示AHC不同的流行程度,从而直观地判断不同地区AHC的流行差异。采用GeoDa 1.1软件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alysis),确定是否存在聚集性或其他空间特性,并能反映出区域单元属于高聚集还是低聚集;运用SaTScan 9.4软件进行时空扫描(Scan Statistic),分析重庆市AHC在时空分布上的聚集倾向和流行趋势,检验水准α=0.05。3、采用R 3.5.1建立SARIMA预测模型,对2004-2017年重庆市AHC月发病率进行拟合,并预测2018-2020年AHC月发病率的变化趋势。4、采用Matlab 2012a软件建立3个WNN预测模型,筛选最优模型,并预测2018年重庆市AHC月发病率。结果:1、重庆市2004-2018年AHC流行特征2004年至2018年,重庆市共报告AHC病例30686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7.04/10万。2004-2006年发病率较为平稳,2007呈现一小高峰(10.75/10万),之后2008和2009年有所下降,到2010年出现一个明显的高峰(41.17/10万),呈现出明显的暴发流行态势,除了2014年(8.36/10万)以外,之后2011-2018年发病率基本持平,15年间无死亡病例报告。报告男性病例18121例,女性病例12565例,病例平均男女性别比为1.44:1,高于重庆市2018总人口男女性别比1.02:1。从年龄构成来看,10-20岁的青少年最易患AHC(31.34%),75岁及以上的老年患者最少(1.59%)。由人群分类来看,AHC病例数前五位依次为学生(39.75%)、农民(28.05%)、幼托儿童(6.40%)、散居儿童(5.09%)和家政、家务及待业人员(4.91%)。AHC发病时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9月为发病高峰。2、AHC时空分布特征2004-2018年重庆市AHC年发病率的全球空间自相关,除了2012年(Moran’s I=0.2442,P=0.015)和2013年(Moran’s I=0.1661,P=0.039),其余年份AHC发病率没有显着的全球相关性,这意味着大多数年份AHC在所有地区的分布都不存在空间依赖性;局域空间自相关的高-高聚集区仅存在于2011年和2012年的城口和巫溪以及2013年和2015年的城口。郊区疫情高于主城区,其余年份均未发现热点;2004-2018年分别探测到4个聚集区,聚集时间均为2010年9月1日至2010年9月30日,一级聚集区域为东北部的开县、云阳县、万州区、城口县、梁平县和巫溪县;二级聚集区域为中西部的渝北区、大渡口区、北碚区、南岸区、渝中区、长寿区和沙坪坝区;三级聚集区域为西部的荣昌县、大足县、永川市、铜梁县、璧山县和潼南县;四级聚集区域为东南部的黔江区、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武隆县、丰都县和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3、基于ARIMA模型对重庆市AHC流行趋势的短期预测基于重庆市2004-2017年重庆市AHC月发病率拟合了SARIMA(1,1,2)(0,1,1)12模型,2018年实际发病率和拟合值发病率分别为0.42/10万和0.47/10万。根据预测结果,未来2年重庆市AHC月发病率将略有升高,预测2019和2020年重庆市AHC发病率分别为0.48/10万和0.51/10万。4、基于WNN模型预测2018年重庆市AHC月发病率根据各项评价指标,筛选出WNN net3 5-8-1网络结构为最优模型,并预测2018年AHC月发病率,此时MSE值为0.0282、RMSE值为0.0102、MAPE值为2.26%,模型预测效果良好且优于SARIMA(1,1,2)(0,1,1)12模型。结论:研究发现,除2007和2014发病率较高且2010年出现过暴发疫情,15年来重庆市AHC发病率总体较为平稳。10-20岁的学生、男性和农民更易患AHC,9月为发病高峰。东北部周边地区及主城区应作为重点防控对象。SARIMA预测模型提示2019-2020年重庆市AHC发病率将呈持续小幅度上升趋势,此次WNN模型对重庆市AHC月发病率的预测效果优于SARIMA预测模型。相关部门应加强对重点人群和热点区域的卫生管理和监测,促进不同地区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分配,根据预测结果得到提示,提前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避免造成大规模的传染病流行暴发疫情。
安昭辉[4](2020)在《微介孔碳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其对甲苯气体动态吸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严重危害已引起全世界关注。化石燃料燃烧,石化,油漆,涂料,农药,塑料等工业过程造成了很大一部分人为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排放。由于吸附具有成本效益,简单和低能耗的特点,其被认为是有效的VOC减排策略之一。吸附剂是吸附技术的核心。针对传统微孔碳材料吸附阻力大、容易堵塞等问题,本文以研发高性能吸附剂为目的,围绕介孔碳(OMC)材料的制备、分级微介孔构建、以及选取VOC典型污染物甲苯为目标污染物进行动态吸附性能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通过软模板法制备介孔碳(OMC)材料,采用SEM、TEM、小角XRD、氮气吸脱附仪、元素分析等进行结构表征,通过表征可知所制备OMC具有介观有序、排列均匀的介孔结构。孔径分布集中在3.5-5nm范围内,BET 比表面积为1343m2 g-1,总孔体积为1.237cm3 g-1。采用化学活化手段丰富OMC的孔道结构,从活化剂筛选、活化温度、碱碳比三方面结合动态吸附实验与表征手段对其进行活化工艺条件优化。得出活化后的样品具有分级微介孔结构,KOH活化OMC的产品在活化温度为800℃,KOH/OMC质量比为3:1时具有最大的甲苯动态吸附容量。其次,采用最佳工艺条件下制取的样品KOMC-3-800,对甲苯气体进行动态吸附性能研究。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依次改变甲苯初始浓度、吸附温度、气体流速等测试工艺因素,通过动态吸附穿透曲线与计算饱和吸附量分析环境因素对吸附性能的影响。并使用动态吸附模型Yoon-Nelson模型和Thomas模型对不同条件下吸附实验数据线性拟合,其线性拟合度均在93%以上,可以准确预测吸附时间和饱和吸附量。对KOMC-3-800进行了再生与循环使用研究,再生后的KOMC-3-800仍具有良好的循环使用效率,经过5个吸脱附循环使用之后,吸附效率依旧保持较高水平,说明KOMC-3保持了良好的吸附性能和结构稳定性,在甲苯气体吸附方面具有实际应用潜力。
鲁熙茜[5](2020)在《共享理念视角下美国0-3岁托育服务的政策分析及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照顾好、养育好儿童,不仅是家庭的责任,也是现代国家的基本职责。近现代世界各国发展的历史表明,对儿童的政策关怀,是最可靠和最明智的社会投资。近年来,0-3岁托育服务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我国国务院办公厅于2019年5月印发了《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婴幼儿托育行业规范化发展道路正式提上日程。研究者发现美国托育服务政策的发展对我国有诸多值得借鉴之处。基于共享理念的立场和视角,本研究梳理了美国0-3岁托育服务政策的发展历程,总结归纳出美国托育服务政策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其一,促进婴幼儿健康发展和学习,改善低收入家庭子女受教育的状况;其二,帮助家长获得充分的就业机会;其三,发展人力资本,为美国将来的劳动力市场作筹备。本研究通过对美国0-3岁托育服务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早期开端计划、早期学习与发展指南及托育机构的准入制度等进行文本分析,总结得出美国0-3岁托育服务政策的发展经验包括:政策以科学的理论为依据;重视托育服务与社会发展的双向作用;以立法来保障托育服务,加大对托育服务的投入;旨在促进公平,帮助处境不利的儿童;以及强调家长参与和社区合作综合服务体系的构建。目前我国托育服务政策面临着托育服务政策不完备、管理部门责任不明确、财政投入不足及对处境不利儿童关注不够的问题,影响了0-3岁托育服务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因此,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及访谈法对我国0-3岁家长托育服务与政策需求进行研究与分析,以期在美国相关经验的基础下为我国托育服务政策发展提出更具针对性的启示:基于共享理念,明确托育服务定位;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建立和完善托育服务管理体系;整合资源共享,推动托育服务可持续发展;建立专业托育服务队伍,完善队伍支撑。
杨珊珊[6](2020)在《KIBS对制造业出口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基于产业关联视角》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分离式生产”为特征的生产模式无法为出口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在时代洪流的冲击之下,中国制造业出口企业又该如何应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Knowledge 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简称KIBS)作为知识经济中知识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对制造业企业的创新起着极大的推进作用,面临美国对华关税加征措施愈加频发的背景下,知识密集型服务业(KIBS)是否能成为出口企业竞争力提升的助推器呢?KIBS又究竟将通过何种机制影响制造业出口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鉴于此,本文从产业关联视角切入,重点考察KIBS对制造业出口企业带来的“动态效率增益”。本文在理论部分分析和梳理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内涵与特征,阐明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产业互动与增益关系,即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在分工专业化效应、技术进步效应的综合作用下对于制造业出口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呈现出正反交互的“双刃剑”效应,其因果关系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本文在实证部分使用工业企业数据库结合我国投入产出数据测算了衡量KIBS与制造业之间产业关联水平指标,使用2000-2013年中国工企数据库对本文研究重点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产业关联水平对出口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有显着的促进作用,进一步的,本文从企业所有制、企业规模等方面进行异质性探索,实证分析表明:产业关联水平的提升对东、中部地区出口企业生产率的提升呈现促进作用,对西部地区企业呈现抑制作用;就要素密集度来看,KIBS对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出口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更为显着,对劳动密集型企业无显着增益;出口企业规模越大,产业关联水平对其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越为显着;T-KIBS与P-KIBS对出口企业的影响各异,P-KIBS与制造业产业关联水平越高,其对出口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就越为显着,而T-KIBS与之相反,呈现抑制作用;对外资企业提升最为显着,而对国有企业提升效果最弱。因此,本文提出相关建议:推进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因地制宜地逐步推进各地制造业与KIBS的互动融合发展,同时制造业出口企业应提高自身技术知识获取能力,利用KIBS实现自身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于晨[7](2019)在《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职业教育的“跨界”属性,促使校企合作政策成为改革开放后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的代表性政策。校企合作政策变迁的成效与走向,对我国职业教育办学育人水平的稳定与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以回顾总结政策变迁历程为契机,准确认识和系统把握政策变迁的动力机制,是实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合理有序变迁的基本前提。本研究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及其变迁历程”为研究对象,遵循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与规范性研究相结合的工作思路,坚持宏观层面方法论与微观层面分析技术的协同运用,在对政策演进历史分期、主要特征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阐释分析政策变迁的动力机制及其作用条件,并据此提出若干优化政策变迁路径的对策建议。改革开放后四十年间,国家政策实践在不同时期分别呈现出三种“范式”:从上世纪末之前国家总体性控制下校企一体共生的行政推动,到本世纪第一个十年间与职业教育结构调整相伴随的促校联企改革攻坚,再到当前以校企一体化办学、多元协同共治为核心的国家制度探索。不同政策范式对于如何看待校企双方的角色定位,以及如何稳定与密切校企合作关系,均存在显着的差异。以上述政策范式变化为依据,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变迁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1978年至1998年间的“校附行企、一体共生”阶段;1998年至2010年间的“校主企辅、促校联企”阶段;2010年至今的“校企同主、多元共治”阶段。不同阶段政策在类别形态、要素构成和变革强度等方面,呈现出由纲领性、散点式政策条文向系统与专门化政策体系发展,由权威命令与系统变革工具为主向多元工具协同应用转变,由依附共生范式变革后的渐进性调整向双主协同范式演进的特征。政策的产生及调整,归根结底是身为政策制定者的政府部门所作出的抉择。政府作出相应抉择的动力,一方面源自其所处环境的压力机制,另一方面则源自其自身的能动机制。长期以来,不同学者分别从上述两类机制入手,形成了社会中心论与国家中心论两种差异化的政策变迁解析路径。本研究综合运用政策网络、政策(政府)过程、新制度主义等多学科理论,基于“制度—场域—行动者”的辩证视角,构建政策变迁的“场域—学习”解释分析框架。该框架将“政策制定与执行场域”、“中央职能部门政策学习”确立为核心解析变量,力求从中央政府职业教育管理部门所处环境的压力机制及其自身的能动机制层面,系统探讨政策变迁的动力机制及其作用条件,从而实现国家中心论与社会中心论两种差异化解析路径的有机整合。通过应用该框架,本研究发现,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结构性因素和行动者能动性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政、行、企、校等各类关键行动者(公私组织)之间,因“权威”、“资金”、“信息”、“组织”、“合法性”等资源的彼此依赖而形成特定的相互作用关系,从而构成“政—政”、“政—行”两个政策制定场域和“央—地”、“企—校”两个政策执行场域。“政—政”制定场域涉及国务院系统内教育行政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之间的协同决策关系。“政—行”制定场域涉及国务院职业教育管理部门(主要是教育行政部门)与国家行业管理中介机构之间的分级决策或合作治理关系。上述政策制定场域的运作与变革主要受到国家行政管理、社会治理等制度的影响。“央—地”执行场域涉及中央政府(国务院职业教育管理部门)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权、事权关系。“企—校”执行场域涉及各类企业与中高职院校之间的办学合作关系。上述政策执行场域的运作与变革,主要受到国家税收分配、财政支付、产业经济、教育行政、劳动就业等制度的影响。政策制定与执行场域的持续运作与深刻变革,会对中央职能部门的决策与行为产生特定的压力机制,并引发校企合作政策在形态类别设置、工具选择运用乃至范式层面不断发生变迁。与此同时,作为具有自主能动性的“国家行动者”和政策的主要制定者,中央职能部门在特定制度结构性因素和场域关系性因素的影响下,会基于自身的角色定位与目标偏好,主动开展先期循证性学习、局部试验性学习、事后改进性学习,以引导和持续推动国家政策创新发展。这种中央职能部门的能动机制,为校企合作政策过程附加了源源不断的作用力,将国家政策实践限定在中央可控范围之内,并确保其始终具备旺盛的变革驱动力与发展调适力。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变迁优化路径的择定,必须高度关注上述影响政策场域运作变革、中央职能部门政策学习的主客观条件。国家应通过必要的制度设计,引导政策场域的有序运作与良性变革,并完善中央职能部门政策学习的组织程序。具体对策建议包括:强化全国人大与政协的顶层设计权能;优化中央跨部门协同决策的组织机制;保持中央财政资金的引导与扶持效力;完善全国性行业协会的社会中介职能;健全校企命运共同体的配套制度供给;破解局部试验性学习开展的现实瓶颈。
张艳超[8](2019)在《生态视角下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可持续发展观正在引领全球教育的前进方向,“全纳、公平、优质、终身学习”已经成为全球教育的核心发展理念。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如何创新办学模式,改善人才培养质量,拓展办学空间,已成为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办学院校以及劳动力市场普遍关切的问题。本论文以生态系统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框架,探索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统计分析法、数学建模法、情景预测法和访谈法,研究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演变过程及综合发展水平;探讨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现实困境、办学空间及发展趋势;关注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改革发展路径。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系统演变是外部环境与办学群落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先后经历“一枝独秀”“双雄并举”“三足鼎立”等三个发展阶段,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加快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目前,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办学群落整体发展处于生态失衡状态,不能有效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以及成人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同时,我国不同地区人力资源存量、继续教育机会、继续教育资源的差距较大,导致办学群落区域发展处于非均衡状态,滞缓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改革的推进步伐。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即将来临,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将逐步进入“融合统一”的发展阶段。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目前,我国31个省(区、市)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演化形成三个发展方阵,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快速变化和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推进而发生演变。结合生态学规律可知,解决供需矛盾是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的直接动力,教育政策主导下的异发演替是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演变的主要方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是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追求的办学目标,新时期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主要改革任务是提高质量、促进公平、改善环境、优化结构。综合分析,本文提出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改革发展建议:一是提升各省(区、市)办学自主权,采取区域推进方式进行差异化改革,第一方阵重点探索教育引领创新,拓展办学发展空间,第二方阵重点聚焦教育质量保障,提升院校办学水平,第三方阵重点推进信息技术应用,改善现有办学生态;二是明确系统整体办学生态位,生源输入环节建立基于师生比的规模生态位,办学群落优化结构生态位和质量生态位,资源输出环节形成基于多维评价的效益生态位;三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应用可持续发展模型,不断提升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丁文文[9](2019)在《VOCs吸附管设计与采样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被认为是评估室内和室外环境空气质量的重要参数。样品采集是监测环境空气中VOCs浓度水平的重要环节。吸附管采样采用尺寸很小的吸附管,可有效地富集一定大体积空气中低浓度VOCs,具有灵敏度高、检出限低、采样方便、损失率低等优点,已成为环境空气中VOCs的主流采样方法之一。吸附管中的吸附材料是决定采样效率的关键。目前常用有Tenax(聚(2,6-二苯基-1,4-苯醚)和活性炭等吸附材料,这些吸附材料既有自身的优点,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VOCs的种类众多、性质差异显着,单一吸附材料无法实现对大气VOCs进行全面采样的目的。因此,有必要进一步考察新型吸附材料对VOCs的采样效率,为大气VOCs的样品采集提供选择和技术支持。本研究选用活性碳纤维(ACF)、多壁碳纳米管(MWCNTs)等碳质材料作为吸附材料,进行了VOCs吸附管的设计,评估了其对不同类型VOCs的吸附解吸效果,并将其在某工业区环境空气VOCs采集中做了初步的应用测试。本研究根据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部大气环境保护标准(HJ 734-2014)和美国环境保护署(EPA)Method TO-17进行了ACF、MWCNTs、羟基化-MWCNTs(HMWCNTs)、硅胶(SG)单一材料吸附管的设计填装。以Tenax TA吸附管作为对照,通过常温吸附热解吸实验,采用热解吸(TD)预处理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方法评估了不同单一材料吸附管对36种不同类型VOCs的常温吸附解吸效果。单一材料吸附管MWCNTs的整体吸附性能较好,其对芳香烃、卤代芳香烃、含氧VOCs以及莰烯的平均回收率依次为88%±1%、60%±1%、87%±0%、117%±0%,其中对芳香烃的吸附解吸高于Tenax TA管。HMWCNTs和ACF吸附管仅对部分VOCs的吸附性能优于Tenax TA吸附管。基于单一材料吸附管的结果,将Tenax TA、ACF、MWCNTs和HMWCNTs等吸附材料进行组合获得组合材料吸附管Tenax TA-ACF(T-A)、MWCNTs-ACF(M-A)以及HMWCNTs-ACF(H-A)。组合材料吸附管T-A、M-A对芳香烃、卤代烃以及含氧VOCs的整体吸附性能较Tenax TA吸附管有所提高,组合吸附管T-A对芳香烃、卤代烃、含氧VOCs的平均吸附解吸回收率为83%±10%、96%±12%、84%±6%,M-A对这些物质的平均吸附解吸回收率分别为82%±4%、90%±12%、90%±11%。三种组合管对卤代芳香烃整体吸附解吸效果的提高并不明显。对某工业区环境空气中VOCs采样分析表明,自行设计填装的T-A、M-A组合管的采样分析结果优于商品化的Tenax TA采样管的采样分析结果,有被用于实际环境采样的潜力。
敖姝姗[10](2019)在《跨境电商自营商品销量预测研究 ——以X公司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跨境电商作为一种新型的外贸形式,发展潜力巨大。尽管跨境电商发展前景较好,但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和稳步发展,全球供应链的管理至关重要。相比境内电商,跨境电商在流程上更复杂、空间上距离更远、物流花费的时间也更长,这对其供应链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采购是供应链管理的源头,销量预测是制定采购计划的基础,准确的销量预测可以更好地指导采购,提高供应链效率。本文的研究问题是如何提高X公司自营商品的销量预测准确度。通过访谈与阅读文献发现,X公司在商品销量预测上存在预测因素考虑维度单一、使用主观的定性预测法这两个主要问题。销量预测准确率低造成公司部分商品库存积压以及另一部分商品时常缺货的问题,这不仅增加了成本而且在无形中降低了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因为销量预测的目的是为了制定采购计划,所以本文是以sku为预测单位的月度短期销量预测,这样预测更具有实际意义,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一是根据网络消费者行为理论、相关文献综述及公司实际数据情况,从用户行为、商品信息、交易行为三个维度初步筛选出了10个影响因子,并利用相关性分析,剔除相关度较低的因子,最后筛选出点击次数、加购次数、收藏次数、折扣、品牌、类目、sku历史销量等7个影响因子作为模型的特征变量。二是构建了基于以上7个影响因子的GBDT销量预测模型及只利用历史销量的ARIMA销量预测模型,通过实际测试集对模型预测结果进行对比评价。结果表明,GBDT模型平均相对误差8.93%低于ARIMA模型的23.77%,且二者均远低于X公司现在的平均预测相对误差41.88%。通过对训练后的GBDT模型各特征变量的权重进一步分析发现,对预测结果影响较大的三个变量为sku历史销售量、加购次数和收藏次数。这说明本文考虑多个影响因子、选择合适的预测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公司商品销量预测准确度,从而更好的制定采购计划、优化库存结构,对公司实际运营具有一定的意义。
二、ACF国际汽车护理标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CF国际汽车护理标准(论文提纲范文)
(1)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历史演进研究(1933-201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 |
(二)我国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法规亟待完善 |
(三)美国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具有借鉴价值 |
二、文献综述 |
(一)关于处境不利学前儿童的研究 |
(二)关于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研究 |
(三)关于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研究 |
(四)已有研究述评 |
三、概念界定 |
(一)学前儿童 |
(二)处境不利学前儿童 |
(三)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 |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六、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突出权利公平: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肇始与滥觞(1933-1963年) |
一、美国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的嚆矢 |
(一)个人慈善与公共支持:昙花一现的幼儿学校 |
(二)工业化、城市化与工作母亲:短暂辉煌的日托所 |
(三)社会改良与公民培养:异军突起的免费幼儿园 |
二、权利公平取向的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肇始 |
(一)经济危机促使国家干预理念兴起 |
(二)新政立法实现联邦政府权力扩张 |
(三)儿童科学蓬勃发展激发干预动力 |
三、权利公平期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内容 |
(一)明确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权利 |
(二)厘定具体事项管理以及教师培训 |
(三)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 |
四、权利公平期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实施 |
(一)兴建紧急保育学校,精准保障不利儿童 |
(二)构建师资培训体系,有效破解供给困境 |
(三)建立专人监督制度,强化政策执行体系 |
五、权利公平期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影响 |
(一)确认了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的政府责任 |
(二)促进了社会对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的认可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聚焦机会公平: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确立与发展(1964-1987年) |
一、社会危机与“伟大社会”改革 |
(一)贫困战争奠基教育平等改革运动 |
(二)民权运动下社会公众认知的转变 |
(三)智力变化论和贫困文化论的指引 |
二、机会公平期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内容 |
(一)明确教育机会公平的核心旨趣 |
(二)制定项目运行与实施具体事项 |
(三)关照师资队伍培育与建设 |
三、机会公平期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实施 |
(一)建立提前开始中心,打破贫困代际传递 |
(二)借助增量资金支持,激励增加学位供给 |
(三)应对教师数量挑战,保障基本师资水平 |
(四)出台绩效执行标准,推进保教规范运行 |
四、机会公平期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影响 |
(一)促使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有法可依 |
(二)推进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公平进程 |
(三)忽视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质量提升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探寻兼顾机会的质量公平: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调整与延伸(1988-2001年) |
一、危机呼唤教育改革 |
(一)质量危机催生教育优异改革运动 |
(二)学前教育质量研究新进展推进干预理念转型 |
(三)女性独立意识崛起促进学前教育需求再增长 |
二、兼顾机会的质量公平期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内容 |
(一)确立提升质量的核心目标与纲领 |
(二)明晰扩大教育机会的发展方向 |
(三)扩大处境不利学前儿童年龄范围 |
三、兼顾机会的质量公平期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实施 |
(一)落实投入增长机制,增加保教需求供给 |
(二)低龄延伸扶助对象,科学破解贫困危局 |
(三)设立专项改进资金,探寻质量突围路径 |
(四)明确教师最低资格,多举提升师资质量 |
(五)修订绩效执行框架,监管保教过程质量 |
四、兼顾机会的质量公平期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影响 |
(一)实现保教质量的稳步提升 |
(二)形成了多样化的发展格局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追求结果公平: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深化与转型(2002-2019年) |
一、弥合差距与新世纪蓝图设计 |
(一)理想现实鸿沟推动改革再出发 |
(二)社会投资理论引领治理新战略 |
二、结果公平期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内容 |
(一)强化学前教育的地位属性 |
(二)明确学习结果的政策指向 |
(三)推进政策间的协调与整合 |
三、结果公平期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实施 |
(一)强化学习内容要求,制定学习结果框架 |
(二)推进专项家访计划,构建良好家庭生态 |
(三)应对入学准备挑战,引导师资水平提升 |
(四)建立质量评级系统,助力缩小学业差距 |
(五)创新联邦地方关系,强化区域治理能力 |
四、结果公平期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影响 |
(一)推动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走向实质公平 |
(二)实现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体系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演进的审思与启示 |
一、探根究底: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演进的影响因素 |
(一)政治经济气候变化的形塑 |
(二)域外国家的示范效应压力 |
(三)价值理论研究推进的牵引 |
(四)问题源流建构的本源诉求 |
二、规律寻绎: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演进的历史经验 |
(一)以立法完善为机制保障 |
(二)以专项项目为主要载体 |
(三)以综合干预为内容构成 |
(四)以家庭发展为重要辅点 |
(五)以效果评估为促进手段 |
三、透视现实: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现存问题 |
(一)政出多门的政策法规体系 |
(二)薪酬无力的师资队伍建设 |
(三)后继乏力的财政投入机制 |
(四)阻滞效力的府际利益博弈 |
四、经验借鉴: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演进对我国的启示 |
(一)秉持公平导向,建立倾斜补偿机制 |
(二)加快立法推进,健全政策法规体系 |
(三)借助专项行动,精准靶向弱势儿童 |
(四)引入家庭视角,筑牢儿童发展根基 |
(五)强化绩效评估,动态优化精准施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2)中美《早期儿童学习与发展标准·语言领域》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概念界定 |
一、研究内容 |
二、概念界定 |
第四节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中美《标准》制定背景的比较 |
第一节 中美《标准》制定的国际背景 |
一、全球化趋势时代的发展 |
二、国际学前教育质量提升项目的推广 |
三、早期儿童理论研究成果的产出 |
第二节 中美《标准》制定的国内背景 |
一、政党的教育政策主张 |
二、政府财政的支持 |
三、教育立法的推进 |
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
五、学前教育的改革 |
第二章 中美《标准》价值取向与目标的比较 |
第一节 中美《标准》价值取向的比较 |
一、中美课程政策的决策模式 |
二、中美《标准》的价值取向 |
第二节 中美《标准》目标的比较 |
一、促进教育公平 |
二、提高学前教育质量 |
三、实施教学范式改革 |
四、促进教育质量评价方式改革 |
五、提升幼儿教师专业素质 |
六、提升家庭教育质量 |
第三章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结构的比较 |
第一节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形式结构的比较 |
一、文本呈现形式 |
二、文本编排体例 |
三、文字表述形式 |
第二节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内容结构的比较 |
一、组成要素 |
二、基本框架 |
第三节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结构性质的比较 |
一、框架的性质 |
二、一体化的衔接 |
第四章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内容的比较 |
第一节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内容概况 |
一、中美语言领域“语言”的内涵 |
二、语言领域内容的分析框架 |
三、语言领域指标统计概况 |
第二节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引言的比较 |
一、引言的内容 |
二、语言教育的基本理念的比较分析 |
第三节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子领域的比较 |
一、子领域的内容划分 |
二、子领域的比较分析 |
第四节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内容标准与表现标准的比较 |
一、内容标准和表现标准的内容 |
二、内容标准与表现标准的比较分析 |
第五节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策略与建议的比较 |
一、策略与建议的内容 |
二、策略与建议的比较分析 |
第五章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实施与效果的比较 |
第一节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实施现状的比较 |
一、调查问卷设计及数据处理 |
二、现状的统计结果与分析 |
第二节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实施过程的比较 |
一、《标准·语言领域》实施推进的层级 |
二、课程实施计划制订 |
三、教师的语言教育实践活动 |
第三节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实施效果的比较 |
一、实施效果测度指标体系 |
二、实施效果测度统计分析 |
三、教师对《标准·语言领域》及实施效果评价 |
第六章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研究结论、启示与反思 |
第一节 研究的结论 |
一、中美《标准·语言领域》之共性 |
二、中美《标准·语言领域》之差异 |
第二节 研究的启示 |
一、对我国《标准·语言领域》修订的启示 |
二、对我国《标准·语言领域》实施的启示 |
第三节 研究的反思 |
一、研究的不足 |
二、研究的展望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2004-2018年重庆市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时空分布特征及预测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区域 |
1.2 资料来源 |
1.3 诊断标准 |
1.4 研究方法 |
1.4.1 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 |
1.4.2 时空分析方法 |
1.4.3 SARIMA预测模型 |
1.4.4 WNN预测模型 |
1.4.5 统计分析软件 |
2 研究结果 |
2.1 重庆市AHC |
2.1.1 AHC基本流行情况 |
2.1.2 时间分布 |
2.1.3 人群分布 |
2.1.4 地区分布 |
2.2 AHC发病率预测模型 |
2.2.1 SARIMA模型 |
2.2.2 WNN模型 |
2.2.3 SARIMA模型与WNN模型的评估与比较 |
3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4)微介孔碳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其对甲苯气体动态吸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选题依据与研究思路 |
1.3 研究内容 |
1.4 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VOCs概述 |
2.1.1 VOCs来源及危害 |
2.1.2 VOCs常用控制方法 |
2.2 VOCs吸附材料 |
2.2.1 含氧类吸附材料 |
2.2.2 有机聚合物类吸附材料 |
2.2.3 多孔碳类吸附材料 |
2.3 多孔碳材料的活化 |
2.3.1 物理活化 |
2.3.2 化学活化 |
第3章 实验部分 |
3.1 实验仪器与实验试剂 |
3.1.1 实验仪器 |
3.1.2 实验试剂 |
3.2 材料表征方法 |
3.3 气体吸附性能评价 |
3.3.1 动态吸附实验 |
3.3.2 吸附容量确定方法 |
3.3.3 吸附动力学模型 |
第4章 分级微介孔碳的制备与表征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介孔碳(OMC)材料的制备 |
4.2.2 介孔碳(OMC)材料的活化 |
4.2.3 样品表征及工艺条件优化 |
4.3 介孔碳(OMC)的表征 |
4.4 介孔碳(OMC)的活化及表征 |
4.4.1 活化剂的筛选 |
4.4.2 活化工艺条件优化 |
4.4.3 活化介孔碳(OMC)的表征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分级微介孔碳对甲苯的动态吸附行为研究 |
5.1 前言 |
5.2 环境影响因素 |
5.2.1 甲苯初始浓度的影响 |
5.2.2 吸附温度的影响 |
5.2.3 气体流速的影响 |
5.3 动态吸附模型拟合 |
5.3.1 Yoon-Nelson模型拟合 |
5.3.2 Thomas模型拟合 |
5.4 KOH活化介孔碳(OMC)的再生与循环利用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5)共享理念视角下美国0-3岁托育服务的政策分析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托育服务 |
二、托育服务政策 |
三、共享理念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相关研究 |
二、国外相关研究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美国0-3岁托育服务政策的发展历程 |
第一节 托育服务政策的形成期 |
一、19 世纪30 年代前:家庭承担婴幼儿的教养责任 |
二、19 世纪30 年代—20 世纪初:托育服务初步产生 |
三、20 世纪30—50 年代:联邦政府职能转变 |
第二节 托育服务政策的变革期 |
一、20 世纪60—80 年代:托育服务政策快速发展 |
二、20 世纪90 年代至今:托育服务政策逐渐完善 |
第三章 当代美国0-3岁托育服务政策的主要内容 |
第一节 托育服务政策的内涵与外延 |
一、托育服务政策的内涵 |
二、托育服务政策的外延 |
第二节 “早期开端计划”的主要内容 |
一、“早期开端计划”的目标与基本原则 |
二、“早期开端计划”的组成部分 |
三、“早期开端计划”的实施成效与项目评估 |
第三节 托育服务政策的财政支持 |
一、资助家庭获取托育服务 |
二、基于税收福利支持家庭支付托育服务费用 |
三、确保“早期开端计划”的经费投入 |
四、保教人员的培训资助 |
第四节 托育服务政策的具体实施:以内布拉斯加州为例 |
一、制定早期学习与发展指南 |
二、严限准入资格 |
三、规范师资要求 |
四、质量监测与评估 |
五、创建网络服务平台 |
第五节 分析与总结 |
一、美国0-3岁托育服务政策的基本经验 |
二、美国0-3岁托育服务政策的局限性 |
第四章 我国0-3岁托育服务政策的现状 |
第一节 当前我国0-3岁托育服务政策存在的突出问题 |
一、托育服务政策不完备 |
二、管理部门责任不明确 |
三、国家与地方财政投入不足 |
四、对处境不利儿童关注力度不够 |
第二节 我国家长对0-3岁托育服务的需求调查 |
一、家长对0-3岁托育服务需求的调查结果 |
二、我国家长对0-3岁托育服务需求的调查结果分析 |
第五章 共享理念下美国0-3岁托育服务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
第一节 基于共享理念,明确托育服务定位 |
一、托育服务要坚持以婴幼儿为本 |
二、托育服务要体现公益性与普惠性 |
三、托育服务要坚持政府、社会与家庭合作模式 |
第二节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建立和完善托育服务管理体系 |
一、加快立法,为托育服务提供实施保障 |
二、建立合理成本分担机制,加大经费投入力度 |
三、明确责任划分,加强对托育服务的监管 |
四、建立托育服务标准体系,提高服务质量 |
五、关注处境不利婴幼儿,提供普惠性服务 |
第三节 整合资源共享,推动托育服务可持续发展 |
一、整合家庭与社区资源 |
二、整合社会力量参与托育服务建设 |
三、加强学术研究在托育服务发展中的指导作用 |
第四节 建立专业托育服务队伍,完善队伍支撑 |
一、拓宽托育服务保教人员培训渠道 |
二、建立托育服务保教人员的培训与资格认定体系 |
三、重视对托育服务保教人员的人文关怀 |
结语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6)KIBS对制造业出口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基于产业关联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内容 |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研究综述 |
一、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定义与构成 |
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 |
第二节 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综述 |
一、全要素生产率的定义与测算 |
二、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 |
第三节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产业关联度测度与现状分析 |
第一节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关联度的测算 |
第二节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制造业垂直关联的现状分析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理论机制分析 |
第一节 技术进步效应 |
第二节 分工专业化效应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KIBS对出口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实证研究 |
第一节 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
一、变量测算和数据说明 |
二、模型设定 |
第二节 实证结果与分析 |
一、基准回归结果 |
二、分组回归结果 |
三、稳健性检验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政策启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问题与背景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职业教育校企合作 |
二、政策变迁 |
三、政策场域 |
四、政策学习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一、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研究 |
二、政策变迁过程理论及应用研究 |
三、政策网络与政策变迁关系研究 |
第五节 研究方法 |
一、方法论层面 |
二、分析技术层面 |
第六节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一、研究思路 |
二、技术路线 |
第七节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的变迁轨迹 |
第一节 “校附行企、一体共生”阶段(1978—1998 年) |
一、实施行业企业自办或与教育部门联办方针 |
二、引导与支持职业教育校办产(企)业发展 |
三、选择在部分地区开展“双元制”改革试点 |
第二节 “校主企辅、促校联企”阶段(1998—2010 年) |
一、探索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路径 |
二、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工程 |
三、启动实训基地及师资建设项目 |
四、开展半工半读等国家政策试验 |
第三节 “校企同主、多元共治”阶段(2010 年至今) |
一、加快健全央地校企合作专属法规制度体系 |
二、充分挖掘国家行业系统的指导与协调功能 |
三、依托央财项目持续搭建校企合作政策平台 |
四、推动企业深度参与职教师资培训体系建设 |
五、支持基层创新探索校企深度合作体制机制 |
第四节 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变迁的主要特征 |
一、由行动纲领和散点式条文向国家政策体系发展 |
二、由少数政策工具主导向多元工具协同应用转变 |
三、由旧范式变革后的渐进调整向政策新范式演进 |
第三章 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变迁的解释分析框架 |
第一节 制度—场域—行动者:构建解释分析框架的基本视角 |
一、“结构”与“行动者”的辩证关系:社会科学“元理论”的启示 |
二、制度与场域:“结构”维度的主体构成要素 |
三、结果性逻辑与适当性逻辑:“行动者”的能动机制 |
第二节 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变迁的核心解析变量 |
一、政策场域 |
二、中央职能部门政策学习 |
第三节 解释分析框架的结构设计及理论预设 |
一、框架设计原则与整体结构 |
二、理论预设 |
第四章 政策制定场域与校企合作政策变迁的内在逻辑 |
第一节 “政—政”制定场域影响校企合作政策变迁的作用机理 |
一、由中央职能部门构成的场域关键行动者 |
二、从同级协商到上级协调:场域运作变革及其对政策变迁的影响 |
第二节 “政—行”制定场域影响校企合作政策变迁的作用机理 |
一、与政企分开改革相伴的场域关键行动者 |
二、从分级决策到合作治理:场域运作变革及其对政策变迁的影响 |
第五章 政策执行场域与校企合作政策变迁的内在逻辑 |
第一节 “央—地”执行场域影响校企合作政策变迁的作用机理 |
一、行政科层体制影响下的场域关键行动者 |
二、从市县为主到省域统筹:场域运作变革及其对政策变迁的影响 |
第二节 “企—校”执行场域影响校企合作政策变迁的作用机理 |
一、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场域关键行动者 |
二、从行政共生到互利共赢:场域运作变革及其对政策变迁的影响 |
第六章 中央职能部门政策学习与校企合作政策变迁的内在逻辑 |
第一节 政策学习:中央职能部门主动引导政策变迁的有效策略 |
一、国家“适应能力”的集中体现 |
二、政策学习的主要形式 |
第二节 中央职能部门政策学习影响政策变迁的作用机理 |
一、革命和国家建设实践成功历史经验的内化迁移 |
二、政策调整过程中节约政府决策成本的有效方法 |
三、有限理性约束下规避政策改革风险的合理选择 |
四、保障央地政策参与主体创新积极性的必要策略 |
第七章 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变迁的优化路径 |
第一节 强化全国人大与政协的顶层设计权能 |
一、推动全国人大主导校企合作立法进程 |
二、发挥政协协商决策职能助力政策创新 |
第二节 优化中央跨部门协同决策的组织机制 |
一、设立常设型的议事协调机构 |
二、建立健全国家行政协助制度 |
第三节 完善全国性行业协会的社会中介职能 |
一、健全国家法律体系,强化政策设计参与权 |
二、扩大利益代表范畴,提升协同决策合法性 |
三、推行购买服务机制,增强政策变迁影响力 |
第四节 保持中央财政资金的引导与扶持效力 |
一、加强专项性一般转移支付资金的拨付力度 |
二、保留适量中央财政专项资金重点支持项目 |
第五节 健全校企命运共同体的配套制度供给 |
一、推行协调性的劳动就业制度 |
二、完善国家培训质量标准制度 |
第六节 破解局部试验性学习开展的现实瓶颈 |
一、加强依法行政,推动政策试验法治化 |
二、畅通信息渠道,提升政策试验透明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8)生态视角下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第1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2节 研究问题与概念界定 |
一、研究问题 |
二、概念界定 |
第3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一、国外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研究 |
二、国内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研究 |
三、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研究述评 |
第4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特色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特色 |
第5节 研究思路及论文架构 |
第2章 理论基础及分析框架 |
第1节 生态系统理论 |
一、生态系统概述及其特征 |
二、生态系统构成要素特点 |
三、生态系统理论对于本研究的适切性 |
第2节 资源依赖理论 |
一、资源依赖理论概述 |
二、生态系统的资源依赖关系 |
三、资源依赖理论对于本研究的适切性 |
第3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 |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内涵及溯源 |
二、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 |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对于本研究的适切性 |
第4节 系统构成及生态分析框架 |
一、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系统构成 |
二、系统构成要素的“生物学”隐喻 |
三、生态分析框架 |
第3章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群落演变的生态分析 |
第1节 办学群落构成及子系统发展历程 |
一、成人本专科教育发展历程 |
二、自考本专科教育发展历程 |
三、网络本专科教育发展历程 |
第2节 成人本专科教育:“一枝独秀”演变分析 |
一、物种构成及种群关系 |
二、群落办学水平综合分析 |
三、群落演变动因生态分析 |
第3节 成人、自考本专科教育:“双雄并举”演变分析 |
一、物种构成及种群关系 |
二、群落办学水平综合分析 |
三、群落演变动因生态分析 |
第4节 成人、自考、网络本专科教育:“三足鼎立”演变分析 |
一、物种构成及种群关系 |
二、群落办学水平综合分析 |
三、群落演变动因生态分析 |
第4章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群落的现实发展困境 |
第1节 办学群落整体发展处于生态失衡状态 |
一、院校之间互斥竞争为主,缺少互利共生 |
二、质量优先的K对策发展模式难以形成 |
三、办学生态位模糊,人才培养质量低下 |
第2节 办学群落区域发展处于非均衡状态 |
一、各省(区、市)人力资源存量差距较大 |
二、各省(区、市)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机会差距较大 |
三、各省(区、市)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资源供给差距较大 |
第5章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办学空间及发展趋势 |
第1节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区域发展水平分析 |
一、31个省(区、市)综合发展水平测量 |
二、31个省(区、市)的三个发展方阵划分 |
第2节 国内外环境生态因子发展变化分析 |
一、国际环境生态因子 |
二、国内环境生态因子 |
第3节 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预测分析 |
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作用及贡献率分析 |
二、基于毛入学率指标的高等教育普及化预测 |
第4节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趋势透视 |
一、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办学空间所受影响 |
二、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群落生态演变规律 |
三、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未来发展趋势判断 |
第6章 促进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改革发展建议 |
第1节 采取区域推进方式进行差异化改革 |
一、第一方阵:重点探索教育引领创新,拓展办学发展空间 |
二、第二方阵:重点聚焦教育质量保障,提升院校办学水平 |
三、第三方阵:重点推进信息技术应用,改善现有办学生态 |
第2节 明确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系统办学生态位 |
一、生源输入:建立基于师生比的规模生态位 |
二、办学群落:优化结构生态位和质量生态位 |
三、资源输出:形成基于多维评价的效益生态位 |
第3节 实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 |
一、办学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 |
二、办学群落:应用可持续发展模型 |
三、办学行动: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针对成人学习者的访谈提纲 |
附录二:针对继续教育主管部门的访谈提纲 |
附录三:针对院校继续教育管理者的访谈提纲 |
附录四:针对院校继续教育教师的访谈提纲 |
附录五:针对函授站点(学习中心)的访谈提纲 |
后记 |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9)VOCs吸附管设计与采样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VOCs简介 |
1.1.1 VOCs概述 |
1.1.2 大气VOCs的来源与危害 |
1.1.3 环境空气VOCs的浓度水平 |
1.2 大气VOCs采集方法研究进展 |
1.2.1 全空气采样法 |
1.2.2 吸附富集被动采样法 |
1.2.3 吸附富集主动采样法 |
1.3 VOCs预处理方法研究进展 |
1.3.1 低温预浓缩法 |
1.3.2 溶剂萃取法 |
1.3.3 热脱附法 |
1.4 大气VOCs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
1.4.1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
1.4.2 气相色谱法(GC) |
1.4.3 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 |
1.5 主流的VOCs采样和分析集成方法及发展方向 |
1.5.1 主流的VOCs采样和分析集成方法 |
1.5.2 吸附管-热脱附-GC-MS分析法的发展方向 |
1.6 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
1.6.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6.2 研究内容 |
1.6.3 技术路线 |
2 单一材料吸附管对VOCs的吸附性能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吸附材料和填装材料 |
2.2.2 主要仪器和试剂 |
2.2.3 气体样品的制备 |
2.2.4 单一吸附管的组装 |
2.2.5 样品管的制备 |
2.2.6 测试条件 |
2.2.7 回收率的计算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芳香烃 |
2.3.2 卤代芳香烃 |
2.3.3 卤代烃 |
2.3.4 其他物质 |
2.4 本章小结 |
3 组合材料吸附管吸附性能与环境空气采集分析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吸附材料和填装材料 |
3.2.2 采样材料 |
3.2.3 主要仪器和试剂 |
3.2.4 气体样品的制备 |
3.2.5 组合吸附管的组装 |
3.2.6 样品管的制备 |
3.2.7 环境空气采集 |
3.2.8 测试条件 |
3.2.9 回收率的计算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芳香烃 |
3.3.2 卤代芳香烃 |
3.3.3 卤代烃 |
3.3.4 其他物质 |
3.3.5 环境空气样品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目标VOCs的分子直径与正辛醇-水分配系数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10)跨境电商自营商品销量预测研究 ——以X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2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网络消费者行为理论 |
2.2 销量预测方法综述 |
2.3 销量预测影响因素综述 |
3 X公司销量预测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X公司基本情况 |
3.2 X公司销量预测现状 |
3.3 X公司销量预测问题分析 |
4 数据分析与特征选取 |
4.1 样本数据介绍 |
4.2 探索性数据分析 |
4.3 特征选取 |
5 销量预测模型的构建与对比 |
5.1 数据预处理 |
5.2 ARIMA时间序列模型的构建 |
5.3 GBDT多因素模型的构建 |
5.4 模型对比与评价 |
6 启示、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管理启示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ARIMA模型代码 |
附录 B GBDT模型代码 |
致谢 |
四、ACF国际汽车护理标准(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历史演进研究(1933-2019)[D]. 单文顶.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2]中美《早期儿童学习与发展标准·语言领域》比较研究[D]. 邹群霞.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2004-2018年重庆市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时空分布特征及预测模型研究[D]. 敬丹. 重庆医科大学, 2020(01)
- [4]微介孔碳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其对甲苯气体动态吸附研究[D]. 安昭辉.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2020(02)
- [5]共享理念视角下美国0-3岁托育服务的政策分析及启示[D]. 鲁熙茜.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6]KIBS对制造业出口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基于产业关联视角[D]. 杨珊珊. 浙江工商大学, 2020(05)
- [7]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变迁研究[D]. 于晨. 天津大学, 2019(01)
- [8]生态视角下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D]. 张艳超.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 [9]VOCs吸附管设计与采样性能研究[D]. 丁文文.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3)
- [10]跨境电商自营商品销量预测研究 ——以X公司为例[D]. 敖姝姗. 暨南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