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型肝炎与活动性肝硬化患者医院感染预后因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云颖,关霞,任小平[1](2021)在《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病因形态学及防治策略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原发性肝癌(PHC)是中国居民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PHC病死率呈持续上升趋势。乙型肝炎病毒(HBV)是PHC中最常见的病因之一,慢性HBV、肝硬化、PHC关系密切。手术切除是公认的治疗PHC疗效较好的方法,但PHC病因复杂,绝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己错过了手术时机,临床疗效较差。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防治原则对于降低PHC病死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综述旨在通过整理和总结病毒性肝炎-肝硬化-PHC在病因形态学及防治策略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提供PHC防治和诊疗的参考价值。
伍静薇[2](2021)在《肝硬化合并轻微型肝性脑病影响因素分析及其营养管理方案构建》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肝硬化患者进行轻微型肝性脑病筛查,了解该疾病的临床检出率及相关影响因素;结合患病影响因素中与护理相关的指标,以循证为导向,构建轻微型肝性脑病患者营养管理方案。为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对目标人群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及改善患者疾病症状、生活质量提供一套可行的方案。方法:1.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9月在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感染科住院并符合纳排标准的肝硬化患者153例。运用神经心理学测试(PHSE)中的数字连接试验-A(NCT-A)、数字符号试验(DST)及简化版动物命名实验(S-ANT1)对患者进行轻微型肝性脑病筛查,以三项测试中异常项≥2项者为检出轻微型肝性脑病。通过筛查结果,了解肝硬化患者中轻微型肝性脑病的发病率,并将纳入患者分为轻微型肝性脑病组及非轻微型肝性脑病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民族、学历、病史等)、影像学资料(CT、彩超等)、实验室检查结果(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血脂等),分析肝硬化患者并发轻微型肝性脑病相关影响因素;采用慢性肝病生活质量问卷(CLDQ)、英国皇家自由医院营养优先工具(RFH-NPT)分别评估患者近期生活质量及营养风险,获取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出院后30天内非计划性再入院情况,评价并分析肝硬化合并轻微型肝性脑病患者整体生活质量。数据采用SPSS18.0及Graph Pad Prism8.4.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2.通过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知网、万方等国内外数据库及国内外指南制定网站,采用主题词和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检索轻微型肝性脑病营养管理相关证据,时限为2010年2020年。根据文献质量评定结果,将最终纳入文献中的相关指标进行证据总结,拟定初步营养管理方案。邀请相关领域专家进行方案的德尔菲法专家函询,根据函询结果及意见确定最终肝硬化合并轻微型肝性脑病患者的营养管理方案。结果:1.轻微型肝性脑病检出情况:共纳入住院肝硬化患者153人签署知情同意以后进行筛查,其中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122例,酒精性肝硬化7例,合并两种及以上病因引起的肝硬化16例,其他病因引起的肝硬化8例。经筛查,肝硬化合并轻微型肝性脑病患者87例,检出率为56.86%。在阳性患者中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占9.19%(8/87),失代偿期患者占90.81%(79/87)。2.影响因素分析结果:2.1一般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学历、民族、病因、BMI(身体指数)等方面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情程度、饮酒史、肝性脑病史、PPI持续使用情况、腹水及相关并发症(低蛋白血症、自发性腹膜炎、感染)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学意义(P<0.05)。2.2实验室相关数据比较两组患者在Child-Pugh分级、尿酸、血清钠、总胆红素、前蛋白、血清白蛋白、空腹血糖、国际化标准比值、血小板、总胆固醇、总蛋白等实验室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诊断为轻微型肝性病87例患者中Child A、B、C级者分别为2.29%(2/87)、54.02%(47/87)、43.69%(38/87),Child A+B级与Child C级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3生活质量比较两组患者在慢性肝病生活质量评分(CLDQ)、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出院后30天内非计划再入院情况,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4营养状况比较两组患者营养风险等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轻微型肝性脑病患者中,存在低/中营养风险患者29.89%(26/87)、高营养风险的患者占70.11%(68/8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5患病独立影响因素对有显着性差异的变量进行赋值,经Logistic回归发现,超10年的饮酒史、病情程度、腹水、血小板、血清钠、国际化标准比值、感染、慢性肝病生活质量评分(CLDQ)中的活动能力维度及Child C级是肝硬化患者并发轻微型肝性脑病的影响因素,而总胆红素(OR=1.027,P<0.01)和高营养风险(OR=3.450,P<0.05)是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白蛋白(OR=0.849,P<0.01)、慢性肝病生活质量评分(CLDQ)中疲乏程度维度(OR=0.803,P<0.01)是患病的独立保护因素。3.通过循证国内外相关研究,共纳入文献17篇,其中专家共识4篇,国际指南6篇,系统评价2篇,RCT4篇,队列研究1篇,初步总结出53条推荐意见。4.两轮专家函询积极程度的分别为88.89%、100%,提出意见率分别为43.75%、35.25%,权威系数为0.896;两轮专家咨询和谐系数分别为0.559、0.648,通过卡方检验均显示P<0.01。最终形成方案包括:营养管理团队构建、营养素管理、营养途径、液体管理、饮食频率管理、能量摄入管理及社会-心理支持7个维度共51条推荐意见。结论:1.在肝硬化患者中轻微型肝性脑病检出率较高、生活质量较差,临床工作中应加强对目标人群的筛查,并进行早期干预以促进病情的转归。2.轻微型肝性脑病是在以肝功能损害及营养缺失为核心的多种因素协同作用下发生的,临床工作中应加强对患者肝功能、营养风险、生活质量等相关指标的监测。3.本研究所构建的肝硬化合并轻微型肝性脑病患者营养管理方案基于临床研究及护理循证,并通过了国内营养、护理、临床多学科专家的修订,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及临床应用价值。
李雷[3](2021)在《细胞因子与肝衰竭的关系及人工肝治疗对其变化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不同模式人工肝治疗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细胞因子水平变化,探讨细胞因子在肝衰竭中的作用及不同模式下人工肝治疗的意义,为肝衰竭的病情评估及治疗提供新的理论证据。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住院的104例肝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血常规、肝功能、凝血功能和细胞因子水平的资料,分别依据肝衰竭不同阶段、人工肝治疗模式、预后情况进行分组,分析不同阶段肝衰竭患者临床指标和细胞因子水平特征,不同人工肝模式治疗前后临床指标和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以及细胞因子水平对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1、对于早、中、晚期肝衰竭患者,三组间的WBC、RBC、PLT、TBIL、DBIL、ALT、PT、PTA、INR、IL-5、IL-6水平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2、细胞因子与临床指标相关性分析表明IL-6、IL-17均与TBIL、DBIL呈正相关(r=0.37、0.36、0.33、0.36,均P<0.01);且IL-17与ALT、AST呈负相关(r=-0.46、-0.33,均P<0.01)。3、胆红素吸附(BA)组、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组、血浆置换(PE)+BA组、PE+DPMAS组肝衰竭患者ALB、TBIL、DBIL、ALT、AST、γ-GT、AL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其中BA组、DPMAS组ALB下降程度高于PE+BA组,DPMAS组TBIL、DBIL下降程度低于PE+BA组,BA组ALT下降程度低于PE+BA组、PE+DPMAS组,BA组AST下降程度低于PE+BA组。4、除外BA组,DPMAS、PE+BA、PE+DPMAS组肝衰竭患者促炎细胞因子水平均较前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其中DPMAS组以IL-2下降为主,PE+BA以IL-1β、IL-2、TNF-α、IFN-γ、IFN-α下降为主,PE+DPMAS以IL-2、IL-5、IL-6、TNF-α下降为主,且PE+DPMAS组中IL-5下降程度高于BA组(均P<0.05)。5、IL-6与肝衰竭患者的预后生存有关(P<0.01)。结论:1、不同阶段肝衰竭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肝功能及凝血功能恶化,在晚期肝衰竭患者中表现的更为明显。促炎细胞因子IL-6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IL-6水平越高,病情越重。2、BA、DPMAS、PE+BA、PE+DPMAS四组人工肝模式均能有效改善肝衰竭患者恶化的肝功能,其中PE+BA组治疗后肝功能的改善更为显着。3、DPMAS、PE+BA、PE+DPMAS三组均能有效降低肝衰竭患者的促炎细胞因子水平。4、细胞因子IL-6水平与患者的预后相关,应尽早选用最优化人工肝模式进行治疗。
赵敏[4](2021)在《302例肝衰竭患者的病因及诱因与临床预后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探讨引起肝衰竭(liver failure,LF)的病因及诱因与其临床预后的关系,为肝衰竭的进一步防治、降低死亡率提供一定帮助。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住院的302例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诊断标准符合《肝衰竭诊疗指南》(2018年版),收集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等人口学特征,引起肝衰竭的病因,诱因,入院时的重要实验室指标,包括: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血红蛋白(hemoglobin,Hb)、血小板(platelet,P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γ-谷氨酰转肽酶(γ-glutamyl transpeptidasey,γ-G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白蛋白(Albumin,ALB)、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time activity,PTA)、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钠离子(Na+)、钾离子(K+)、氯离子(Cl-)、钙离子(Ca2+)、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乙肝病毒核酸载量(hepatitis B virus deoxyribonucleic,HBV DNA)等,并分别计算各个患者的CTP评分值、MELD评分值,对以上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1.肝衰竭的病因分布为:单一病因249例(占82.5%),其中乙肝157例(占52%),酒精39例(占12.9%),戊肝28例(占9.3%),药物6例(2.0%),自身免疫性肝病6例(2.0%),原因不明6例(2.0%),丙肝3例(占1%),未分型肝炎病毒2例(占0.7%),血管性病变2例(0.7%)。多重病因53例(17.5%),其中乙肝+酒精33例(10.9%),乙肝+其他病毒6例(2.0%)(其他病毒分别为疱疹病毒3例,人细小病毒B19 1例,未分型肝炎病毒2例),乙肝+戊肝4例(1.3%),乙肝+药物3例(1.0%),乙肝+丙肝2例(0.7%),酒精+血管性病变1例(0.3%),戊肝+酒精1例(0.3%),乙肝+胆道疾病1例(0.3%),丙肝+自身免疫性肝病1例(0.3%),乙肝+甲肝1例(0.3%)。2.引起肝衰竭的常见诱因为:感染32例(10.60%),劳累22例(7.28%),酗酒20例(6.62%),不规范使用抗病毒药物19例(6.29%),受凉感冒14例(4.64%),自行停药14例(4.64%),药物12例(3.97%),并合其他嗜肝病毒8例(2.65%),消化道出血3例(0.99%),妊娠1例(0.33%),诱因不明157例(51.99%)。3.好转组患者年龄低于恶化组,两组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4.乙肝引起的肝衰竭患者中,好转组HBV DNA水平低于恶化组,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5.并发症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电解质紊乱、感染在两组的发生率存在显着差异(P<0.05)。与好转组患者相比,恶化组患者更容易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电解质紊乱、感染。6.好转组CTP评分值及MELD评分值低于恶化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本院肝衰竭主要病因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2.诱发肝衰竭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合并感染、劳累、酗酒和不规范使用抗病毒药物。3.肝衰竭患者年龄越大,预后越差。4.肝衰竭并发症种类越多,预后越差。5.肝衰竭患者入院时PLT、ALT、AST、ALP、TBIL、ALB、PT、INR、PTA、CTP评分大小、MELD评分大小是影响预后的重要指标。
孔雪杰[5](2021)在《不同肝病基础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评分模型预测效能比较》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不同肝病基础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评分模型对病情判断的准确性。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2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病科收治的262例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慢性肝病基础的不同将ACLF患者分为A(非肝硬化慢性肝病)、B(代偿期肝硬化)、C(失代偿期肝硬化)三个亚型,对三组患者的实验室指标、并发症发生率、预后评分模型的差异以及短期死亡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应用时间生存曲线(Kaplan-Meier法),即K-M生存曲线比较三组患者生存优势。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评估Child-Pugh、MELD、CLIF-C ACLFs、COSSH-ACLFs四种评分模型预测基线水平所有ACLF患者及三种不同亚型ACLF患者28天与90天预后生存情况。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ACLF患者短期死亡相关的风险因素。结果三组患者年龄无显着差异(P>0.05),三组病因中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和性别构成比有显着差异(P<0.05),但三组均以HBV感染和以男性为主,即三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因均无较大差异。三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值(INR)及肌酐(Cr)均无显着差异(P>0.05);A型与B型患者血清白蛋白(ALB)均显着高于C型患者(P<0.05);A型与B型患者血清尿素氮(BUN)均显着低于C型患者(P<0.05);A型患者血小板(PLT)计数显着高于B型与C型患者,且B型患者PLT又显着高于C型患者(P<0.05)。C型患者腹水和细菌感染发生率分别为70.6%和47.1%,分别显着高于B型患者的62.1%和33.3%、A型患者的40.7%和22.2%(P<0.05)。A组患者28天与90天生存率分别为63.0%和59.3%,与B组的69.0%和57.5%、C组的56.9%和47.1%均无显着差异(P>0.05)。三组患者28/90天生存优势相比,B型患者生存优势最大,其次是A型,C型患者生存优势最小。Child-Pugh、MELD、CLIF-C ACLFs、COSSH-ACLFs四种评分在预测ACLF患者短期病死率方面,MELD、CLIF-C ACLFs、COSSH-ACLFs显着优于Child-Pugh;COSSH-ACLFs评分预测ACLF患者预后的能力较好。谷丙转氨酶(ALT)水平与ACLF患者90天病死率呈负相关,而谷草转氨酶(AST)、肌酐(Cr)、TBIL、INR以及肝性脑病与ACLF患者90天病死率呈正相关。结论不同肝病基础的ACLF患者临床特征及并发症存在差异,预后存在一定差异,COSSH-ACLFs评分模型预测ACLF患者预后的能力较好。血清ALT、AST、TBIL、Cr、INR和肝性脑病是ACLF患者90天死亡的高危因素。
汤丹[6](2021)在《原发性肝癌合并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PLC患者原发病因、年龄分层划定、CNLC分期、肝癌患者合并感染的部位、培养出的病原菌分布等临床特点,探究PLC病人合并感染可能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通过搜集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及其他外科住院且符合纳入标准的200例PLC病人的相关病历数据等资料,将其分为2组(感染组133例、非感染组67例),对一般基线资料、实验室检测结果等数据进行了回顾性的分析,且对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200例PLC发病病因包括CHB(71%)、CHC(13.5%)等,CNLC IV期患者感染率最高(100%);45例PLC患者合并多部位感染,故133例PLC合并感染患者发生183次感染,感染部位主要为腹腔(61.2%),其次为呼吸道(18.03%)等,培养出的微生物以细菌43株为主,其次为真菌15株,其中革兰阴性菌有25(43.2%)株;将PLC患者分为非感染组与感染组进行多因素分析得出:患者有糖尿病史、有吸烟史、合并肝硬化、Child-Pugh评分高、住院时间≥10天、WBC升高、PTA降低、肝癌病程<1年、Hb<90g/L即中重度贫血、Alb减少为PLC患者合并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NLC IV期的PLC患者感染率最高,PLC合并感染的部位主要为腹腔,病原菌分布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且与糖尿病史、吸烟史、肝硬化、肝功能分级、住院时间、肝癌病程、WBC、PTA、Hb、Alb水平有关,临床上对于此类患者应该提高重视并积极采取相关措施来减少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
何丹青[7](2021)在《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及超声波数域衰减系数在体实验无创诊断肝纤维化及治疗后随访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疾病。HBV感染后有30%的患者会出现肝损害导致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HF),晚期出现失代偿性肝硬化。早期并准确评估HF程度,可以指导临床有效用药使HF甚至早期肝硬化逆转。因此,本研究第一部分旨在探讨超声实时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two-dimensional shear wave elastrography,2D-SWE)以及实验室基于超声波数域衰减系数(wave-number domain attenuation coefficient,W-Ac)在体诊断HF分期的价值,并对二者的诊断效能进行比较研究。探索W-Ac诊断HF的潜能。第二部分旨在探讨利用2D-SWE联合HF血清学指标在监测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1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接受HBV相关肝病治疗的住院患者64例为HF组,且住院期间行肝脏穿刺活检,男性37例,女性27例,年龄22~69,平均年龄(42.10±11.58)岁。其中METAVIR病理学显示F1 23例,F2 16例,F3 15例,F410例,进一步分为F1+F2为肝纤维化组,F3+F4为肝硬化组。另选30例F0为正常对照组。于肝穿刺前先采用法国Surpersonic Imagine公司的Aixplorer型Shear Wave TM实时剪切波弹性超声诊断,选择SC6-1凸阵探头,中心频率为1~6 MHz,于肝包膜下缘1~2cm测量杨氏弹性模量值。同时使用VINNO7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X4-12L线阵探头,中心频率为10MHz,成像深度6cm,焦点设在3cm处,能够输出所有患者的射频(post-beamforming radio frequency,PRF)数据。然后采集PRF数据;根据PRF数据采集点定位,超声检查后2小时内行肝脏穿刺活检。超声选择肝组织近场回声作为参考信号,以其远场肝脏为感兴趣区域,计算肝组织的W-Ac值。将2D-SWE测值及PRF数据W-Ac数值与肝组织活检METAVIR病理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并绘制两者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比较二者诊断效能。另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期间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就诊并接受恩替卡韦治疗CHB代偿期肝硬化患者50例为研究组,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25~69(43.10±11.48)岁,平均BMI(24.07±3.38)kg/m2。HBV相关肝病的病程6.8年(6~15年)。同时选取同期未接受恩替卡韦治疗的性别、年龄、BMI等相匹配的CHB代偿期肝硬化患者50例为对照组。两组均采用保肝和基础抗病毒治疗,研究组同时给予恩替卡韦0.5 mg,1次/d,治疗48周为实验终点。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HF血清学指标及2D-SWE测得的杨氏弹性模量变化,并分析2D-SWE测得的杨氏弹性模量值与HF血清学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随着HF程度进展(F0-F4期),肝脏杨氏弹性模量值及W-Ac值随之升高。2.正常对照组的整体杨氏弹性模量值及W-Ac值均明显低于HF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肝纤维化组及肝硬化组各组间杨氏弹性模量值及W-Ac值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显示HF不同病理分期和杨氏弹性模量值及W-Ac之间存在高度正相关关系(r=0.867,P<0.001;r=0.796,P<0.001)。4.2D-SWE诊断HF的ROC曲线分析显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receiver operating curve,AUC)为0.960,截断值为0.12253时,敏感性为0.806,特异性为0.930。W-Ac技术诊断HF的ROC曲线分析显示,AUC为0.890,截断值为0.12212时,敏感性为0.706,特异性为0.830。2D-SWE与W-Ac诊断HF的诊断效能比较,2D-SWE诊断HF的诊断效能高于W-Ac,且HF分期和杨氏弹性模量值之间的相关性大于HF分期和W-Ac之间的相关性。5.使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CHB48周后,两组肝功能,HF血清学指标及杨氏弹性模量值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两组间比较研究组HF血清学指标及2D-SWE测得的杨氏弹性模量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杨氏弹性模量值与HF血清学指标水平呈正相关性(r分别为0.50、0.48、0.38、0.51,P均<0.05)。结论:1.2D-SWE测得的杨氏弹性模量值诊断HF各组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2D-SWE技术可用于诊断HF且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2.PRF是实验室在体实验的一种新方法,即波数域衰减系数测量法。W-Ac值诊断HF各组具有比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在临床实践中,W-Ac具有在体无创诊断HF的诊断潜能。3.2D-SWE测得的杨氏弹性模量值及W-Ac值均与HF的METAVIR病理分期有显着相关性,但是2D-SWE测得的杨氏弹性模量值诊断HF各组的诊断效能优于W-Ac。4.2D-SWE联合HF血清学指标在监测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后随访中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周文玉[8](2020)在《感染对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感染是加重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已达成共识,但是对感染引起出血的因素尚不明确。故本研究通过回顾性病例分析,观察肝硬化合并感染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情况以及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血清钠、血清白蛋白、总胆红素、红色征及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的变化,探讨感染对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影响,为临床防治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回顾性选择2015年07月01日至2019年07月31日我院消化内科病例资料完整的185例肝硬化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135例,女性患者50例。根据是否合并出血分为出血组(89例)、未出血组(96例);是否合并感染分为感染组(73例)、未感染组(112例)。分别比较各组间年龄、性别、病因、出血、感染、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血清钠、血清白蛋白、总胆红素、红色征及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的变化情况。结果:在出血组与未出血组中,除感染与红色征外(P<0.05),年龄、性别、病因、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血清钠、总胆红素、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患者中肺部感染60.3%(44/73),感染合并出血者为64.4%(47/73),未感染合并出血者为37.5%(42/112)。感染组血清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降低/延长,与未感染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是感染合并出血时更加明显(P<0.05)。感染组中Child-Pugh B+C级患者比例达53.4%(39/73),与未感染组21.4%(24/112)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小板计数、血清钠、总胆红素、红色征在感染组与未感染组中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感染及红色征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感染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风险增加。2.感染可能进一步加重肝功能损害、降低血清白蛋白、延长凝血酶原时间,从而增加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风险。
杨燕卿[9](2020)在《重症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展为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六种评分模型预测价值比较》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重症化慢性乙型肝炎(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hepatitis B,AE-CHB)患者进展为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的危险因素并比较六种评分模型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科住院部275名AE-CHB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起病28天内是否发生ACLF分为ACLF组和non-ACLF组,采用SPSS19.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正态分布)或Mann-Whitney U检验(偏态分布),结果以均数±标准差(`x±s)或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M(P25,P75)]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χ2)检验,结果以率表示。计算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终末期肝病模型联合血清钠(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Na,MELD-Na)、整合MELD模型(integrated MELD,i MELD)、年龄-胆红素-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肌酐(age,serum bilirubin,INR,and serum creatinine,ABIC)、中国重症乙型病毒性肝炎研究小组-乙肝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评分(score of Chinese Group on the Study of Severe Hepatitis B-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COSSH-ACLFs)以及Ren等人建立的R模型(model of R,R)分值与ACLF发生率的关系。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判断六种评分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1、ACLF组及non-ACLF组在年龄、HBV DNA、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胆碱酯酶(cholinesterase,CHE)、白蛋白(albumin,ALB)、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 partial prothrombin time,APTT)、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activity,PTA)、INR、血小板(platelet,PLT)、4因子的纤维化指数(fibrosis index based on the 4 factors,FIB-4)、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及血小板比率指数(aspartate transaminase-to-platelet ratio index,APRI)及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epatitis B virus e antigen,HBe Ag)阴性等指标有统计学差异。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INR、HBV DNA是AE-CHB患者进展为ACLF的独立危险因素。3、ACLF组六种模型的分值与ACLF发生率均呈正相关。ABIC、i MELD、MELD和MELD-Na模型(AUC=0.785,95%CI 0.731-0.832;AUC=0.773,95%CI0.719-0.821;AUC=0.771,95%CI 0.717-0.820;AUC=0.751,95%CI 0.696-0.801)的AUC>0.7,有一定预测价值。R和COSSH-ACLFs模型(AUC=0.864,95%CI0.817-0.902;AUC=0.822,95%CI 0.772-0.866)的AUC>0.8,有较好的预测价值。结论:AE-CHB患者入院时HBe Ag阴性、高龄、高水平HBV DNA、TBIL、PT、APTT、INR、APRI、FIB-4和低水平CHE、ALB、PTA、PLT为进展为ACLF的危险因素,其中,年龄、INR、HBV DNA是AE-CHB患者进展为ACLF的独立危险因素。六种评分模型的分值均与ACLF的发生率呈正相关,R模型的AUC最大,R和COSSH-ACLFs模型对AE-CHB进展为ACLF有较好的预测作用,i MELD、ABIC、MELD和MELD-Na模型均有一定预测价值。
王红艳[10](2020)在《NLR、RDW联合MELD评分对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及目的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一种以慢性肝病急性失代偿和高短期死亡率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因为ACLF的存活率极低(28天死亡率:22%-77%),根据预后对患者进行分层是至关重要的,以确定肝移植(LT)的紧迫性。虽然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是评估ACLF患者最广泛使用的方法,但它缺乏临床事件的指标,如腹水、低钠血症、肝肾综合征和其他并发症。随着近年来肝病新疗法的不断涌现,迫切需要开发新的指标,完善评价ACLF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指标体系。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是反映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程度的一个简单而廉价的参数,传统上用于实验室血液学鉴别诊断贫血。最近,RDW作为各种疾病如脓毒症、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肝病的预后标志物而受到广泛关注。近年来,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作为全身炎症标志物的研究越来越多,特别是考虑到其通过常规血细胞计数快速、广泛和相对便宜的评估。NLR已被证明是各种实体肿瘤的独立预后因子,包括肺癌、结直肠癌、胰腺癌、乳腺癌、卵巢癌和胃癌。但是目前关于NLR、RDW联合MELD评分对ACLF预后的评估价值的研究较少,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影响ACLF预后的危险因素,探讨NLR、RDW联合MELD评分对ACLF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01月至2020年01月入住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的ACLF患者共141例,然后根据患者预后进行分组,其中76例恶化患者为研究组,65例好转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并发症、临床血液学指标,分析影响ACLF预后的危险因素,并探讨NLR、RDW联合MELD评分对ACLF预后的评估价值。所有数据使用SPSS 21.0软件进行分析,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ACLF恶化组患者入院时合并腹水、自发性腹膜炎、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电解质紊乱、肝肾综合征及感染的概率高于ACLF好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血液学指标上,ACLF恶化组白细胞计数、RDW、NLR、尿素、肌酐、总胆红素、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D-二聚体、凝血酶时间、C-反应蛋白、MELD评分均高于ACLF好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CLF恶化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谷丙转氨酶、谷氨酰转肽酶、纤维蛋白原、血清钠低于ACLF好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相关性分析显示NLR与MELD评分、白细胞计数、尿素、肌酐、尿酸、总胆红素、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之间呈正相关,与血清钠之间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DW与MELD评分、平均血小板体积之间呈正相关,与血红蛋白之间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LR(OR=1.293,P=0.006)、RDW(OR=1.467,P<0.001)、年龄(OR=1.056,P=0.012)、肝性脑病(OR=4.375,P=0.018)、感染(OR=7.472,P=0.001)是影响 ACLF预后的危险因素。5、NLR、RDW、MELD 评分、MELD 评分联合 NLR、MELD 评分联合RDW及MELD评分联合NLR、RDW对ACLF预后不良评估的ROC 曲线下面积分别为 0.740、0.756、0.686、0.759、0.786、0.846。NLR、RDW、MELD评分的最佳截断点分别为4.194、18.55%、23.5,当大于最佳截断点时,提示ACLF预后不良的可能性大;MELD评分联合NLR、RDW的敏感度为67.1%,特异性为90.8%,均大于单独MELD评分及MELD评分联合NLR、MELD评分联合RDW。结论1、ACLF恶化组患者常合并腹水、自发性腹膜炎、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电解质紊乱、肝肾综合征及感染。2、MELD评分联合NLR、RDW可提高预测ACLF预后的敏感度及特异性,预测价值比单独MELD评分及MELD评分联合NLR、MELD评分联合RDW更大。
二、重型肝炎与活动性肝硬化患者医院感染预后因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型肝炎与活动性肝硬化患者医院感染预后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病因形态学及防治策略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肝肝炎 |
1 1.1 肝炎的分型 |
1 1.2 肝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1 1.3 肝炎的治疗 |
2肝硬化 |
2.1肝硬化的分类 |
2.2肝硬化的病因 |
2.3肝硬化的治疗 |
3 PHC |
3.1乙型病毒性肝炎与PHC |
3.2肝硬化与PHC |
3.3肝炎、肝硬化与PHC |
3.4 PHC的治疗 |
4小结 |
(2)肝硬化合并轻微型肝性脑病影响因素分析及其营养管理方案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肝硬化合并轻微型肝性脑病影响因素分析 |
研究材料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肝硬化合并轻微型肝性脑病营养管理方案构建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轻微型肝性脑病患病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细胞因子与肝衰竭的关系及人工肝治疗对其变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肝衰竭概述 |
1.2 细胞因子在肝衰竭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
1.3 人工肝治疗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1.3 实验分组 |
2.2 研究方法 |
2.2.1 观察指标 |
2.2.2 治疗方法 |
2.3 临床疗效评估标准 |
2.4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一般临床资料 |
3.2 细胞因子与肝衰竭的关系 |
3.2.1 不同临床阶段肝衰竭患者临床指标分析 |
3.2.2 不同临床阶段肝衰竭患者细胞因子特征分析 |
3.2.3 细胞因子与各临床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3.3 不同模式下人工肝治疗对临床指标及细胞因子的影响 |
3.3.1 不同模式下人工肝治疗前后临床指标变化 |
3.3.2 不同模式下人工肝治疗前后细胞因子变化 |
3.3.3 比较不同人工肝模式治疗前后临床指标变化差异 |
3.3.4 比较不同人工肝模式治疗前后细胞因子变化差异 |
3.4 细胞因子与预后的关系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与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肝衰竭的研究进展及其对细胞因子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4)302例肝衰竭患者的病因及诱因与临床预后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研究内容 |
2.4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肝衰竭的病因分析 |
3.3 肝衰竭的诱因分析 |
3.4 预后与性别之间的关系 |
3.5 预后与年龄之间的关系 |
3.6 预后与并发症及并发症种类之间的关系 |
3.7 预后与住院时间之间的关系 |
3.8 预后与 HBV-DNA 水平之间的关系 |
3.9 预后与实验室指标的关系 |
3.10 预后与 CTP 评分水平及 MELD 评分水平的关系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中英文术语和缩略词对照表 |
附录 B 肝衰竭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C 致谢 |
(5)不同肝病基础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评分模型预测效能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汇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2.材料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6.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病理生理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6)原发性肝癌合并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研究方法 |
3.质量控制 |
4.统计学方法 |
5.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原发性肝癌合并感染的临床特征分析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7)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及超声波数域衰减系数在体实验无创诊断肝纤维化及治疗后随访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Abbreviations)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国内外HF评估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2.1 患者血清学检查指标诊断HF |
2.2 计算机断层扫描和核磁共振成像评估HF |
2.3 超声检查诊断HF |
2.4 组织声学参数测量技术 |
3 研究主要内容 |
第一部分 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及超声波数域衰减系数诊断HF分期应用价值的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检查方法 |
2.3 病理学评估 |
2.4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
3.2 对照组和HF组杨氏弹性模量织及W-Ac参数值比较 |
3.3 正常对照组和HF各组之间杨氏弹性模量值及W-Ac参数值比较 |
3.4 杨氏弹性模量值及W-Ac参数值与各组METAVIR病理分期的相关性分析及ROC曲线 |
3.5 2D-SWE与 W-Ac诊断HF的诊断效能比较 |
4 讨论 |
4.1 2D-SWE技术及W-Ac技术诊断HF的理论基础 |
4.2 研究对象的一般临床资料说明 |
4.3 各组杨氏弹性模量值比较分析 |
4.4 各组W-Ac值比较分析 |
4.5 杨氏弹性模量值和W-Ac与 METAVIR病理分期的相关性及其诊断效能分析 |
4.6 W-Ac及2D-SWE诊断HF的效能比较 |
4.7 W-Ac方法的优缺点 |
5 结论 |
5.1 全文研究总结 |
5.2 论文创新点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2D-SWE评价恩替卡韦治疗CHB疗效的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治疗方法 |
2.3 血清学指标监测方法 |
2.4 2D-SWE监测方法 |
2.5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
3.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指标水平比较 |
3.3 对照组和研究组杨氏弹性模量值比较 |
3.4 杨氏弹性模量值与HF血清学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4 讨论 |
4.1 血清学指标及2-SWE随访EVT治疗后效果的理论基础 |
4.2 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比较 |
4.3 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学及组织学比较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影像学检查在评估肝纤维化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8)感染对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重症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展为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六种评分模型预测价值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NLR、RDW联合MELD评分对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四、重型肝炎与活动性肝硬化患者医院感染预后因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病因形态学及防治策略的研究进展[J]. 张云颖,关霞,任小平. 癌症进展, 2021(17)
- [2]肝硬化合并轻微型肝性脑病影响因素分析及其营养管理方案构建[D]. 伍静薇.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3]细胞因子与肝衰竭的关系及人工肝治疗对其变化的影响[D]. 李雷. 南昌大学, 2021(01)
- [4]302例肝衰竭患者的病因及诱因与临床预后关系研究[D]. 赵敏.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5]不同肝病基础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评分模型预测效能比较[D]. 孔雪杰.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6]原发性肝癌合并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D]. 汤丹.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8)
- [7]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及超声波数域衰减系数在体实验无创诊断肝纤维化及治疗后随访的应用研究[D]. 何丹青.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8]感染对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影响[D]. 周文玉.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
- [9]重症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展为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六种评分模型预测价值比较[D]. 杨燕卿.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
- [10]NLR、RDW联合MELD评分对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D]. 王红艳. 郑州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