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论“肢解式”教学及其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汤莉[1](2020)在《新疆“内初班”作文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 ——以克拉玛依市某内初班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作文教学是一门人文性与工具性并存,综合性极强的课程。即在夯实学生写作知识的基础上,实施规范化协作训练,获得艺术的熏陶,培养学生欣赏美、创作美的能力,让学生通过系统地学习提取信息、合理想象、独立创作的方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实现写作品质的提升。作文教学即由写作的技能和情感激发的两个角度出发,教学过程中应将两者结合起来,写作技能的培养即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获得写作能力。情感激发即领会写作的内涵,并形成具有个性化的习作方法与习惯,产生个人真情实感。这就要求学生能够准确理清自己的写作思路规划自己的写作内容,并予以实践;在此过程中,能够促使学生发出个人真情实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达到对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提高其思维能力,形成创造性思维,以此推进学生参与生活,取得阅历,在关注时事和社会热点时能有自己的观念,并产生写作动力,全力以赴投入到写作的实践中来。需要指出的是:当前不少作文教学课上,教师的教学方法十分生硬,以逐条分析、肢解式教学方式为主,对于优美的范文不是带着学生去理解去领悟,而是让他们死记硬背,将那些优美的词句印在脑海里。学生不能掌握真正的写作技巧,写作时只会仿造范文,缺乏创作能力。尤其是面对“内初班”这种特殊学情的学生,内初班采用的是寄宿制教学方法,新生进入后,除了学习的压力外,还面临着适应环境和寄宿生活的困境,其中,语言文字方面的困难是其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部分内初班的学生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较弱,写作能力提升迟缓,写作学习方面的困难增多,学生在内心深处对写作的兴趣并不高,缺乏强烈的意愿去学好写作课程。这就会使得内初班的学生表现出与普通初中生不一样的写作学习认知。作文教学创新问题由此受到高度关注。本文在研究中,基于真实写作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等理论基础,采取案例分析结合调查与访谈的方法,对新疆克拉玛依市某内初班中学作文教学现状展开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因作文本身的原因、学生层面的原因、教师层面的原因、社会层面的原因,直接导致“内初班”初中生写作兴趣亟待培养、写作个性化方法未掌握、教师应用教法的指导性不强、写作评价应用性不高等问题产生。对此,文中提出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形成学生个性化写作方法、提升教师的教法指导有效性、建构初中语文作文课堂教学有效评价标准等策略,解决“内初班”特殊学情下的作文教学问题。
裴翠敏[2](2019)在《问题教学法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语文的学习与能力培养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其中语文阅读学习是语文学习与能力培养的核心要素。在高中生的语文阅读学习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意识成为了知识学习与思维能力提升的关键。在语文教学中以问题为切入点的问题教学法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问题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也存在不足之处。本文采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对问题教学法在高中语文阅读中的应用进行研究。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是提高课堂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绪论中指出了在教育理念不断更新与教学实践深入探索的新背景下,问题教学法新的时代意义与重要价值,并对问题教学法的发展以及在教学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综述介绍、概念界定等基础研究。第二部分包括三章内容。第一章主要是基于问题教学法中问题设计的基本点与核心价值,提出了问题教学法中问题设计的原则。从“打破程式化教学模式”到“引疑”两个角度论述了问题教学法在实践应用中的必要性,以实际教学案例证明了问题教学法在突破传统固化教学模式中取得的良好效果。第二章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这一教学法的运用进行调查研究,从反馈数据分析出该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存在形式单一、思维固化、学生消极被动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从教师与学生两方面分析了产生原因:教师的系统性思维缺乏与不当评价,学生被动的思维惯性与语文素养有待提高。第三章主要根据前文的分析结果提出了问题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改进措施。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问题意识、注重对学生生成性的培养等方面来提高学生的主动探究、主动参与精神。为当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教学法的使用提出具体的实施建议,提升教学效果。第三部对全文的研究工作与成果进行总结,对问题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展望。本论文主要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分析并指出问题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的不足,从多角度提出了改进措施。本文提出的问题教学法应用改进措施具有可操作性与实用性,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吴迪[3](2018)在《孙绍振文本解读法在初中古典诗歌教学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而入选语文教材的古典诗歌作品,更是经过了历史检验的精品。古代诗人尤为擅长使用最简练的措辞来暗示最富厚的内容,古典诗歌也由此形成了具有高度的凝练性这一突出特点。古典诗歌意境的优美含蓄使其更有魅力,但是也容易让学生们对学习古典诗歌产生天然的畏难情绪。高效的古典诗歌课堂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再者,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古典诗歌在初中教材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古典诗歌教学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古典诗歌教学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难点,广大语文教师为了提高古典诗歌课堂教学的质量,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提出了多种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教学方法。然而当前的初中古典诗歌的教学并不尽如人意,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我们不能停下探索的脚步,而是应当继续寻找初中古典诗歌文本分析的突破口。笔者在校学习时接触到了孙绍振先生的文本解读方法,并在导师的指导之下认真研究了这种方法,产生了较为深刻的感悟。文本解读法要求读者对作品的内容进行最细致地分析,语文教师如果能将这种方法合理地应用到教学中,学生也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到作者那精妙的艺术手法和思想情感,从而提高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因此笔者认为孙绍振先生的文本解读法为初中古典诗歌教学提供了新视野,是解决初中古典诗歌课堂教学的高耗低效问题的新途径。本论文拟分六部分。绪论部分主要论述了所要研究的问题的提出、相关概念的界定、进行研究的理论依据、内容和创新点,这也是论文写作的前期准备。本文首先指出了当前古典诗歌解读教学出现的问题,并做了原因分析。然后详细论述了文本分析的具体操作步骤,分析了将孙氏文本解读法引入初中古典诗歌课堂的可行性。最后进入到了本文的重点部分,提出了使用孙绍振先生的文本解读法进行古典诗歌教学的具体措施。由于文本解读法的应用对教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同时论述了语文教师提高自己文本解读能力的必要性和措施。
彭宇英[4](2015)在《昆山地区乡镇初中学生语文学习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亭林中学为例》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的发展,昆山成为流动人口的主要集中地,由此带来了其学校教育学生结构、家庭结构、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作为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语文学习教育,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巨大冲击。笔者试图通过课堂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学生访谈法来了解乡镇初中生的语文学业水平、语文认知水平、语文学习行为习惯以及非智力因素等语文学习现状,总结出乡镇初中生的语文学习存在学业水平较低、学习行为习惯差、学习方法缺失等问题。同时从学生自身、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等方面来分析出其问题存在的原因是:学生个体学习动机不足,意志力薄弱;特殊的家庭结构及教育观、教育方式偏误以及社会、学校环境的消极影响。同时试图针对上述问题的成因对症下药,从这几个方面寻找改善乡镇初中生语文学习现有状况的对策。针对这三方面的原因,根据乡镇初中生的学习特点,提出“慢教”的观点,期望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重拾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回归语文阅读本来的审美愉悦。提出“实效”课堂的教学观点,只有改变老师的教学观念,从“唯分数论”“唯高效论”中解放出来,追求实实在在的成效。同时根据时代特点、地域特点,开发课外语文学习资源,提高乡镇初中生课外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拉近学生与语文的距离。
张培茹[5](2015)在《整体性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探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和全球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表达方式、思维方式等都出现了很大变化,这一变化既对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严峻挑战,同时也为其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立足当代实践的整体性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进行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研究,势在必行。从整体性角度探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首先要回答的是什么是整体性的问题。人类关于世界的整体性认知,经历了从直观整体性出发,经由机械整体性,最后达到辩证整体性的发展过程。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整体性呈现出辩证性、系统性、复杂性和有序性的样态。任何事物都是条件性的存在,从整体性视角透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不例外。教育本身的系统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性研究提供了可能性。同时,以信息化、全球化为核心特征的现时代,公民社会的成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困境的突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成立,都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整体性及教育的整体性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课程文本、课程教学三个方面。无论是课程内容由简单到丰富、课程门类由分离到一体、课程规定由片面到全面的变化,还是一致的教学目标、一体化的教学结构、融通的教学方法、多样的话语方式,都彰显了整体性特质。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理性层面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性阐释给予实践理性层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整体性的落实以有力启示。立足整体性进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当下必须着力解决三方面问题:一是高扬主旋律,以其整合相关思想、命题,进而打通四门课程,使其以整体状态呈现;二是坚持整体优化的原则,对教育中各要素进行合理整合,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三是彻底解决理论与实际相分割、相断裂的问题,根据学生“精致的利己主义”思想蔓延的情况,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与教育。可以说,无论“从何处来”还是“向何处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都表明了其与整体性的内在关联。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也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史。进行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教学,就是马克思主义当代史的重要内容。
张丽[6](2015)在《初中古典诗歌教学研究 ——以人教版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古典诗歌教学一直都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也是教学的难点。笔者写作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初中古典诗歌教学存在的问题的反思,以人教版为例,探究初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策略,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本文分为五大部分:一、古典诗歌的内涵及其特点;二、初中古典诗歌教学概述,包括对古典诗歌教学历史、重要性及理论依据的论述;三、人教版初中语文古典诗歌选篇概述;四、初中古典诗歌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从教师、学生、教学三个方面对初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五、初中古典诗歌教学的策略,根据初中古典诗歌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三大解决策略,分别是提高教师素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优化教学方法。
李少波[7](2015)在《格式塔理论视野下高中古典诗歌教学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浩如烟海,诗人灿若星空。每一个中国人都以自己腹中有诗而感到自豪,诗也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一张闪亮的名片。回首过往,中国自先秦时期开始,便已有诗。凡有人居处,便有诗人的吟唱。然而放眼今朝,却不得不痛心的承认这样一个事实:中国的诗歌教育已然从“童子皆可言诗”沦落到了只会背几首诗的低级水平。是什么造成了中国的诗歌教育水平直线下滑?痛定思痛,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又该如何去应对这种局面,解决这个问题?本文力图通过对当下高中古典诗歌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借助对当下高中生的调查,找出古典诗歌教育中的误区与盲区,从而对症下药,提出以格式塔理论进行整体化教学,激发古典诗歌教学的活力。本文内容包括导言,正文六章,结语,凡八章。文章导言部分第一节主要介绍了本选题的研究缘由,简要概述了当下高中古典诗歌教学的现状,并提出了基本解决方案;第二节则研究了该问题的相关探索,通过对格式塔、诗歌教学及整体教学的相关研究论文的整理,发现对该问题的研究是零散的、缺乏实践验证和可操作性的,因此,本文的研究是有实际意义的;第三节则简要概述了一下本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正文第一章主要阐释格式塔理论的内涵及其在国内中学语文教育中的渗透,重点对格式塔理论中的两大核心概念进行了阐释:一是系统论,二是完形压强。第二章对当下高中语文古典诗歌的教学现状进行了全面分析,并运用格式塔理论进行审视,归纳出出现这些现状的原因,从大小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一是教师的教育理念与现实需要的脱节,二是教材与教法的选择与处理。第三章则梳理了格式塔理论视野下高中古典诗歌教学的基本类型,首先论证高中语文古典诗歌的整体性特征,由此入手来梳理出两大基本类型:一是顿悟式整体教学,二是渐进式整体教学。第四章在以上分析的基本上,提出格式塔理论视野下的高中古典诗歌的教学原则:一是不可本末倒置,二是不可进行肢解式分析,三是不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四是不可对学生进行一元式灌输。第五章则提出格式塔理论视野下的高中古典诗歌的基本教学步骤,并结合教学实践进行实验验证,证明教师通过打破文本原始结构,进行教材重组,系统优化组合,化零为整的教学步骤,是可以有效的提高高中古典诗歌的教学质量的。第六章补充分析了整体化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偏差,提出格式塔理论下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一是大胆取舍,二是旁征博引,三是勇于重组,四是跟踪测评。古典诗歌是中国的文化瑰宝,需要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去努力绽放它应有的光彩!
陈镯[8](2014)在《教师个人实践性知识察析 ——基于一位高中语文教师的教育叙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教育改革此起彼伏,教育理论研究空前繁荣,对于教师所需具备的知识结构的探讨大多集中于教师“应该”具有什么知识、教师“应该”怎么做,但是,对于教师“实际”需要什么样的知识、教师“实际”怎么做的却缺少关注。随着教育研究界对教师职业复杂性认识的不断提高,加之认知科学研究成果在教育领域的运用,教师个人实践性知识开始进入研究者的视野。教师个人实践性知识是以教师为主体,通过对日常教学情境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情境进行反思,结合教师自身的真实体验提炼而成的一种可以为后续行动提供指导价值的知识。这种知识将在后续的教育教学行为中表现出来,是教师真正信奉的,而不是外部强加的。它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理论素养、帮助教师发挥主体性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实质性地主导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本论文是一项立足于日常教育实践的研究,主要采用教育叙事研究方法。笔者在对教师个人实践性知识的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对一位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活进行教育叙事,在叙事中呈现该教师的个人实践性知识,以期为其他中小学语文教师提供观察和整理个人实践性知识的视角;同时,提出发展教师个人实践性知识的基本途径,尝试为中小学教师发展个人实践性知识提供切实可行的借鉴思路。本论文共四章。第一章概述论题的研究缘起、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和研究过程。本研究缘起于笔者的实践经历,采用教育叙事研究方法,以上海某高中一位中年高级语文教师、区学科带头人Y老师为研究对象,历时5个月,历经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撰写叙事文本等环节。第二章对本文的核心概念——教师个人实践性知识做出辨析和定义,并对相关国内外理论研究进行文献综述第三章是本论文的核心部分,由7个Y老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叙事组成,主要呈现了Y老师的个人成长经历、课堂气氛、语文教学方法和教育观念四个方面的内容。第四章从自我知识、学科内容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和课程知识五个方面对Y老师的个人实践性知识进行概说,并提出发展教师个人实践性知识的基本途径:回顾个人生活史、反思教学实践和融入教师学习共同体。本研究的目的不在于建立一套严密、普适、符合规范的理论体系,而在于通过一种叙事化的文本将语文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状态真实地呈现出来,并加以意义阐释,从而引发教育教学研究者、一线语文教师以及广大读者对教师个人实践性知识的关注、更新和发展。
石炜祥[9](2014)在《农村薄弱初中阅读教学中学生主动性学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现场观察和文献资料的整理,对农村薄弱初中和主动性学习作了分析,并分析了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性学习的可能性。其次,展现了薄弱初中学生在阅读教学的整个活动过程中课前不能主动预习、课堂不能主动进入文本、课后不能及时巩固等现状,并从语文教学内、外两个角度进行了具体的原因分析,就语文“内”而言,原因是教师未发挥应有的引导、学生未表现应有的“潜能”、文本未散发应有的“魅力”。最后,从语文教学“内”论述了主动性学习的实施:从转变课堂教学的传统观念、规划自身专业发展的蓝图、设计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等方面来促使语文教师发挥主动作用;通过想学、能学、会学、“逼”学等四个环节来促使学生向“我要学”转变;通过探寻文本的“魅力”,以期诱发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主动性学习。
王雪晴[10](2013)在《论初中古典诗词课堂教学现状及其对策》文中研究指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可是初中古典诗词教与学的现状堪忧,常见的是老师"口若悬河",学生"沉默是金"。一、初中古典诗词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试论“肢解式”教学及其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肢解式”教学及其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内初班”作文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 ——以克拉玛依市某内初班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创新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内初班 |
2.1.2 课堂教学 |
2.1.3 作文教学教师 |
2.2 理论基础 |
2.2.1 真实写作理论 |
2.2.2 建构主义理论 |
2.2.3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 |
3 新疆“内初班”作文教学现状调查 |
3.1 调查设计 |
3.2 调查结果 |
3.2.1 初中生写作兴趣亟待培养 |
3.2.2 初中生写作个性化方法未掌握 |
3.2.3 教师应用教法的指导性不强 |
3.2.4 写作评价应用性不高 |
4 新疆“内初班”作文教学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
4.1 作文本身的原因 |
4.2 学生层面的原因 |
4.3 教师层面的原因 |
4.3.1 模式化教学方式抹杀学生的天性 |
4.3.2 教学方法不当 |
4.4 社会层面的原因 |
5 新疆“内初班”作文教学对策建议 |
5.1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
5.1.1 诵读积累,内化于心 |
5.1.2 空白联想,激发情感 |
5.2 采用个性化写作方法 |
5.2.1 对比分析,揣摩文本 |
5.2.2 探究质疑,深入思考 |
5.3 提升教师的教法指导有效性 |
5.3.1 提高语文教师的知识素养与能力 |
5.3.2 正确处理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课前设计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
5.3.3 有效利用课堂作文教学性资源 |
5.3.4 努力凸显作文教学反思的作用 |
5.4 建构初中语文作文课堂教学有效评价标准 |
5.4.1 构建科学评价体系 |
5.4.2 有效课堂作文教学考试评价标准 |
6 结论与未来展望 |
6.1 结论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新疆“内初班”学生作文教学现状调查 |
致谢 |
(2)问题教学法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原则及必要性 |
第一节 问题设计的一般原则 |
一、创新性原则 |
二、思辨性原则 |
三、生成性原则 |
四、针对性原则 |
五、适度性原则 |
第二节 问题教学法在阅读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
一、打破“程式化”教学模式 |
二、引“思”、引“疑”,授之以渔 |
第二章 问题教学法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一节 现阶段采用“问题教学法”教学存在的问题 |
一、教学观念滞后,形式单一 |
二、“原地踏步”的固化思维 |
三、“旧思维”与“新方法”的无规则结合 |
四、学生问题意识薄弱,消极被动 |
第二节 高中语文问题教学的现状成因 |
一、教师方面 |
二、学生方面 |
第三章 问题教学法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措施 |
第一节 积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
一、突破传统思维模式 |
二、打破问题设计的限制性 |
第二节 激发学生主体的主动性 |
一、激发学生问题意识 |
二、注重生成性的养成 |
第三节 深化师生思维碰撞,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 |
一、师生思维的双向互动 |
二、多元化检验手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个人简介 |
(3)孙绍振文本解读法在初中古典诗歌教学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缘起 |
二、研究现状的综述 |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
四、研究的内容、创新点及方法 |
第一章 当前初中古典诗歌文本解读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教师在古典诗歌教学中应用文本解读时出现的问题 |
一、以灌输文本解读的成果来代替方法的传授 |
二、在解读古典诗歌文本的过程中滥用多媒体 |
三、教师对古典诗歌的解读浮于表面 |
第二节 初中古典诗歌教学出现问题的原因 |
一、应试教育观念的持续影响 |
二、语文教师忽视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 |
三、文本解读理论在初中诗歌教学中应用不当 |
第二章 文本解读法应用于初中古典诗歌教学的可行性和意义 |
第一节 孙绍振的文本解读法 |
一、孙绍振文本解读法的具体内容 |
二、孙绍振先生对古典诗歌的欣赏基础和词语联想机制的研究 |
第二节 将文本解读法应用于古典诗歌教学的可行性 |
一、古典诗歌的特点 |
二、古典诗歌的固有特点要求教师进行深入解读 |
三、教师文本解读能力的高低对古典诗歌教学质量有重要影响 |
第三节 文本解读法对初中古典诗歌教学的意义 |
一、文本解读法有助于实现微观分析和宏观分析的统一 |
二、文本解读法有助于达到初中诗歌教学目标 |
三、解读古典诗歌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
第三章 初中古典诗歌教学中运用文本解读法的策略及基本要求 |
第一节 初中古典诗歌教学应有侧重点 |
一、学习诗歌的意象内涵是解读古典诗歌的第一步 |
二、探寻意脉可以帮助学生深入解读古典诗歌 |
三、深入分析意境是古典诗歌教学的重点内容 |
第二节 将文本解读应用于初中古典诗歌课堂的方法 |
一、巧妙使用还原法来揭示古典诗歌的隐性矛盾 |
二、合理使用比较法可以对古典诗歌进行拓展探究 |
第三节 文本解读法的应用需要与古典诗歌的教学要点相契合 |
一、吟诵朗读,体会古典诗人营造的情感氛围 |
二、抓住诗眼,品味古典诗人的精妙笔法 |
三、展开合理想象,解读古典诗歌的含蓄意境 |
四、分析意脉,探寻古典诗歌的隐性矛盾 |
第四节 将文本解读法应用于初中古典诗歌教学的基本要求 |
一、初中教师在进行古典诗歌教学时应树立文本解读意识 |
二、文本解读法应用于古典诗歌教学需要以文本为出发点 |
三、文学常识丰富的教师能更好地使用文本解读法 |
四、初中古典诗歌解读教学需要教师灵活使用多媒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4)昆山地区乡镇初中学生语文学习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亭林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概念界定 |
三、研究意义 |
第一章 昆山地区乡镇初中生语文学习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课堂语文学习存在的问题 |
一、学业水平较低 |
二、语文“双基”薄弱 |
三、语文学习方法缺失 |
四、语文学习习惯差 |
第二节 课外语文学习存在的问题 |
一、积极性不高,学习方式单一 |
二、学习资源不足,活动方式单调 |
三、学习流于形式,效果一般 |
第二章 昆山地区乡镇初中生语文学习问题成因分析 |
第一节 学生个体学习动机不足,意志力薄弱 |
一、自我实现的需要被推迟导致学习动机不足 |
二、低水平的自我效能感导致意志力薄弱 |
第二节 特殊的家庭结构及教育观、教育方式偏误 |
一、隔代教育的宠溺与真空管理的空白使孩子缺乏约束力 |
二、情感交流的缺乏使孩子倾向早恋或网络寻找安慰 |
三、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使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 |
四、两套行为模式为孩子树立了错误的榜样 |
五、分数至上论的家庭教育观忽视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 |
第三节 社会、学校环境的消极影响 |
一、古镇文化的千年积淀受到现代文化的冲撞 |
二、学校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夹缝中难寻出路 |
第三章 昆山地区乡镇初中生语文学习对策思考 |
第一节 由慢养到慢教,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自信心 |
一、慢养好习惯,夯实语文“双基” |
二、慢读好文章,唤回阅读愉悦 |
三、慢达目的地,提高学习效能感 |
第二节 由“速效”到实效,转变教师课堂教学观念 |
一、加强语文学习策略指导 |
二、营造快乐轻松的学习氛围 |
三、用科学的评价机制关注学生、发展学生 |
第三节 由堵塞到疏浚,变网络为语文课外学习的有利平台 |
一、建立读写博客,提高学生课外写作积极性 |
二、化网络资源为语文学习的巨大资源库 |
第四节 由远离到亲近,融古镇历史文化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
一、因地制宜,挖掘古镇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
二、就地取材,拉近学生与语文的距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
后记 |
(5)整体性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和意义 |
(二)相关问题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整体性的阐释 |
(一) 世界的整体性认知 |
1. 直观的整体性 |
2. 机械的整体性 |
3. 辩证的整体性 |
(二) 整体性的表现 |
1. 辩证性 |
2. 系统性 |
3. 复杂性 |
4. 有序性 |
第三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整体性研究依据 |
(一) 立足整体性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可能性 |
1. 教育本身的系统性 |
2. 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 |
3.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 |
(二) 立足整体性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要性 |
1. 当代实践的整体性要求 |
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困境突围的要求 |
第四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性 |
(一) 课程设置的整体性 |
1. 课程设置的历史演变 |
2. 演变过程中的整体性逻辑 |
(1) 课程内容由简单到丰富 |
(2) 课程门类由分离到一体 |
(3) 课程规定由片面到全面 |
(二) 课程文本的整体性 |
1. “原理”课教材安排的有机性 |
2. “概论”课教材安排的逻辑性 |
3.“纲要”课教材安排的贯通性 |
4.“基础”课教材设计的有序性 |
(三) 课程教学的整体性 |
1. 一致的教学目标 |
2. 一体化的教学结构 |
3. 融通的教学方法 |
4. 多样的话语方式 |
第五章 立足整体性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着力点 |
(一) 理念:唱响主旋律 |
(二) 原则:整体优化 |
(三) 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6)初中古典诗歌教学研究 ——以人教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古典诗歌的内涵及其特点 |
(一)古典诗歌的内涵 |
(二)古典诗歌的特点 |
1.含蓄的意境美 |
2.丰富的情感美 |
3.凝炼的语言美 |
4.和谐的韵律美 |
二、初中古典诗歌教学概述 |
(一)古典诗歌教学探源 |
1.“诗教”的内涵 |
2.我国“诗教”的历史发展 |
(二)初中古典诗歌教学的重要性 |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
2.有利于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
4.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 |
5.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
(三)初中古典诗歌教学的理论依据 |
1.美学理论 |
2.文本中心理论 |
3.心理学理论 |
4.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
三、人教版初中语文古典诗歌选篇概述 |
四、初中古典诗歌教学存在的问题 |
(一)教师方面的问题 |
1.教学观念老套 |
2.文学素养不足 |
(二)学生方面的问题 |
1.兴趣不浓 |
2.动机单一 |
3.基础薄弱 |
(三)教学方面的问题 |
1.教学方式陈旧 |
2.偏重工具性 |
五、初中古典诗歌教学的策略 |
(一)提高教师综合素养 |
1.教师方面 |
2.学校方面 |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
1.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观 |
2.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感悟 |
3.注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 |
(三)优化教学方法 |
1.巧设情境,激发兴趣 |
2.涵泳吟诵,感知韵律 |
3.斟字酌句,品味语言 |
4.联想描摹,体会意境 |
5.联类比较,拓宽诗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格式塔理论视野下高中古典诗歌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 本选题研究缘由 |
二、 本选题文献综述 |
(一) 格式塔理论应用于中学语文教学的研究 |
(二) 关于中学语文古典诗歌教学的相关研究 |
三、 本选题研究方法 |
一、 格式塔理论视野下高中古典诗歌教学阐释 |
(一) 格式塔理论的基本内涵 |
(二) 格式塔理论在国内中学语文研究领域的渗透 |
1. 系统论 |
2. 完形压强 |
二、 格式塔理论视野下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现状透析 |
(一) 当下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现状 |
(二) 格式塔理论视野下对当下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的审视 |
(三) 原因分析 |
三、 格式塔理论视野下的高中古典诗歌教学的整体性特征与类型 |
(一) 格式塔理论视野下的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的整体性特征 |
1. 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需要整体性观照 |
2. 高中古典诗歌常见考点与整体性的关系 |
(二) 格式塔理论视野下的高中古典诗歌教学类型 |
1. 顿悟式整体关照 |
2. 渐进式整体关照 |
四、 格式塔理论视野下的高中古典诗歌教学原则 |
(一) 文本为基,不可本末倒置 |
(二) 整体为先,不可肢解分析 |
(三) 完整把握,不可一叶障目 |
(四) 开放解读,不可一元灌输 |
五、 格式塔理论视野下的高中古典诗歌教学步骤 |
(一) 生成蓝本 |
(二) 应用蓝本 |
(三) 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原则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
致谢 |
(8)教师个人实践性知识察析 ——基于一位高中语文教师的教育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缘起与进程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二节 课题成形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第二章 主概念及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第一节 概念界说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三章 Y老师实践性知识的叙事 |
叙事一 成长历程:随性、自由的Y老师 |
叙事二 语文,就在我们身边 |
叙事三 走进课堂之《蒹葭》 |
叙事四 提高效率:不和学生拼体力 |
叙事五 常规作业:有耕耘就会有收获 |
叙事六 课程探索:和学生一起读书 |
叙事七 鼓励,是一种习惯 |
第四章 基于叙事的理性探究 |
第一节 Y老师实践性知识概说 |
第二节 教师个人实践性知识的发展途径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农村薄弱初中阅读教学中学生主动性学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缘起 |
二、 理论依据 |
三、 研究方法 |
四、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农村薄弱初中与主动性学习 |
第一节 农村薄弱初中的现实概况 |
一、 学校管理水平受限 |
二、 生源质量较差 |
三、 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 |
第二节 关于主动性学习 |
一、 主动性学习的提出 |
二、 主动性学习与被动学习的比较 |
三、 主动性学习的外显特征 |
第三节 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性学习的可行性分析 |
一、 薄弱初中生个体的生理心理发展为主动性学习提供了条件 |
二、 社会与家庭的要求为薄弱初中个体主动性学习提供了动力 |
三、 薄弱初中个体的发展潜能为主动性学习提供了空间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农村薄弱初中阅读教学中学生学习概况 |
第一节 当前农村薄弱初中阅读教学的现状 |
一、 课前不能主动进行预习 |
二、 课堂不能主动进入文本 |
三、 课后不能及时巩固所学 |
第二节 教与学“外”的原因分析 |
一、 语文学科的特殊性 |
二、 社会、学校对语文的评价标准不甚科学 |
三、 家庭价值观指向有误 |
第三节 语文教学“内”的原因分析 |
一、 教师未发挥应有的引导 |
二、 学生未表现应有的“潜能” |
三、 文本未散发应有的“魅力”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农村薄弱初中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主动性学习的实施 |
第一节 语文教师主动作用的发挥 |
一、 转变课堂教学的观念 |
二、 规划自身专业发展的蓝图 |
三、 设计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 |
第二节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
一、 激发内在需要——想学 |
二、 夯实学生“双基”——能学 |
三、 给出阅读方法——导学 |
四、 设计学习程序——“逼”学 |
第三节 找寻文本的“魅力” |
一、 沟通文本和学生的生活体验 |
二、 发挥文本的积极效应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
附录:农村薄弱初中学生学习语文主动性调查问卷 |
后记 |
(10)论初中古典诗词课堂教学现状及其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初中古典诗词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
1. 重字词疏通, 轻吟咏诵读。 |
2. 重背诵默写, 轻涵泳体验。 |
3. 重内容讲解, 轻情趣情境 |
4. 重教材教参, 轻学法指导。 |
5. 重必修内容, 轻课外篇目。 |
二、加强初中古典诗词课堂教学的对策 |
1. 从“对写作有用”的角度组织问题教学。 |
2. 从“对口语交际有用”的角度组织问题教学。 |
3. 从“对理解诗文有用”的角度组织问题教学。 |
4. 从“对考试有用”的角度组织问题教学。 |
四、试论“肢解式”教学及其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内初班”作文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 ——以克拉玛依市某内初班中学为例[D]. 汤莉. 西南大学, 2020(01)
- [2]问题教学法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裴翠敏. 沈阳师范大学, 2019(08)
- [3]孙绍振文本解读法在初中古典诗歌教学的应用[D]. 吴迪. 河北师范大学, 2018(07)
- [4]昆山地区乡镇初中学生语文学习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亭林中学为例[D]. 彭宇英. 苏州大学, 2015(07)
- [5]整体性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探究[D]. 张培茹. 鲁东大学, 2015(07)
- [6]初中古典诗歌教学研究 ——以人教版为例[D]. 张丽. 渤海大学, 2015(01)
- [7]格式塔理论视野下高中古典诗歌教学研究[D]. 李少波. 山东师范大学, 2015(09)
- [8]教师个人实践性知识察析 ——基于一位高中语文教师的教育叙事研究[D]. 陈镯. 华东师范大学, 2014(11)
- [9]农村薄弱初中阅读教学中学生主动性学习研究[D]. 石炜祥. 苏州大学, 2014(04)
- [10]论初中古典诗词课堂教学现状及其对策[J]. 王雪晴. 考试周刊, 201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