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校党政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的对策研究

加强高校党政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的对策研究

一、加强高校党政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对策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小虎[1](2021)在《甘肃省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现状及路径优化研究》文中指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课程和主要渠道,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灵魂课程。教育部和中宣部规定每一位大学生必须修读“形势与政策”课程。“形势与政策”课程是大学生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渠道,也是针对大学生对国内外形势发展态势进行认识分析,对党和国家政策进行引导教育的主要路径,主要是培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的重要途径,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思政育人、铸魂育人的效果,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影响力,发展形势与政策教学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中之重。国内学者在党和国家相关文件要求的基础上,对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要性、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优化路径上也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本文选择以甘肃省高校为例,采用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归纳总结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甘肃省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设置、现状、原因、路径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从甘肃省高校在建设“形势与政策”课程中的教学内容、师资队伍、课堂规模、课程考核、新媒体新技术建设等方面入手,通过调查结果显示剖析问题,提出了优化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发展的路径。

尚明瑞[2](2021)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文中指出“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在旷日持久的国际人才竞争中,谁赢得了青年,就赢得了未来和希望。如何在西方中心主义甚嚣尘上的背景下,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逐渐成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不可回避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坚持问题导向,紧紧围绕社会普遍关注的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问题,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借助现代集成创新的思想、理论、方法,从历史足迹中探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可能,从时代境遇中考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现实之需,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框架体系,按照“施教”与“受教”并存的逻辑理路,从七个方面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路径与保障措施。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可能性、具象性和目标性提供了理论支撑;贝塔朗菲的系统论、马可·伊恩斯蒂的集成创新理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兼容并蓄思想以及教育学中的整体性教育理论等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集成创新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就,日渐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构成元素,为今后的进一步集成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诸如,基础理论支撑度不强、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共识度不高、内容的“碎片化”、方法的协同性差等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内在动力。如同芯片集成一样,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诸多构成要素实现优化组合集成创新需要一个集成母版。“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背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脚踏中国教育的现实问题,面向教育发展的美好未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集成创新最理想的集成载体。在此基础上,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过程和受教过程的逻辑进路,构建了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框架体系。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全部要素,是集成创新的内容,涵盖了目标体系的集成创新、任务体系的集成创新、学科体系的集成创新、课程体系的集成创新、教学体系的集成创新、教学评价体系的集成创新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如何实现,就是要在继承创新的基础上,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倡导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的大思政、建立马克思主义大学科、依托现代信息化大数据、构建全国性思想政治教育大平台、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的大环境、培育反映铸魂育人规律的大成果、实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大目标。同时,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还需要有良好的保障机制。要进一步加强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坚强领导,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在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中的关键作用。要进一步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财政投入力度,不断激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的动力。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监督管理水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尝试性地把物理学科的“集成”概念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对“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概念做出理论界定,并进行了系统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的专业学术范畴,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空间,对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借鉴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丛[3](2021)在《黑龙江省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校辅导员职业是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而产生的,承担着履行国家意志的崇高使命。高校辅导员是学校政工队伍的骨干力量,身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的双重责任,始终与大学生保持着紧密联系,对引领学生成长成才、塑造健康人格、充盈学生精神世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多年来,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为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制度保障。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从职业生涯发展的视角出发,分析研判黑龙江省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在黑龙江省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的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习近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将经典理论引入实践,为推进黑龙江省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提供对策,这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落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任务、提升黑龙江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由绪论、理论基础、现状分析、推进对策四个部分组成。通过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实证研究法、数理统计法等手段,对黑龙江省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情况进行实证调查,在借鉴以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职业发展等文献研究基础上,从理论层面、实践层面研究黑龙江省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命题,查找问题及成因,以破解问题、探讨对策为导向,对影响现阶段黑龙江省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的环境因素、组织因素、个体因素等进行剖析,从理论框架、实践应用、外部环境等维度提出推进黑龙江省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的对策。本研究概述了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的概念、特征和理论基础,通过实证分析,对黑龙江省高校辅导员在队伍规模、队伍结构、政策环境、培训培养、激励制度等方面取得的成效进行了总结归纳,从环境层面、组织层面、个体层面探究现阶段黑龙江省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存在的问题,对标三个层面的问题,分别从环境因素、组织因素、个体因素三个维度对问题成因进行分析,最终从优化职业发展环境、加强培育监督及充分发挥辅导员主体性三个维度提出推进黑龙江省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的对策。

郭宝燕[4](2021)在《广东公办高职院校中层干部领导力提升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当前,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载体,高职院校必然肩负着这一重要使命。而作为高职院校中坚力量、中流砥柱的中层干部,其领导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管理水平的高低、整体竞争力的大小,提升其领导力可以为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因此,本文对广东公办高职院校中层干部领导力提升对策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合运用相关领导理论,通过问卷、访谈等调查方法,研究分析显示广东公办高职院校中层干部领导力水平总体不太高。综合分析其存在问题,剖析深层原因,坚持问题导向,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广东公办高职院校中层干部领导力的有效对策。本研究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也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其研究成果可以为广东公办高职院校提升中层干部领导力、提高学校管理水平、适应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一点参考。

周万红[5](2020)在《党政管理中干部队伍建设的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干部作为学校党政管理中的重要执行者,是学校稳定发展的重要人才基础。现代化发展中,高校面临全面革新、创造开拓的新形势,其中干部队伍建设存在一定的问题。文章就现阶段党政管理中的干部队伍建设现状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总结思考出几点强化干部队伍建设的方法措施,希望对党政管理有所借鉴价值。党政管理中现阶段干部队伍建设现状与问题党政管理队伍与师资队伍之间设置不平衡。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扩招与建设速度的加快,各校为了快速提升办学层次和声誉影响,往往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设置管理机制时更多的是考虑师资队伍的组建,将高质的师资队伍组建作为学校

苟建强[6](2020)在《基于立德树人的高校“三全育人”路径研究》文中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党的十九大以来,聚焦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旨在解决新时代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高校落实以立德树人为基础的“三全育人”工作,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内在要求,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路径,更是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已进入新时代,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如何形成全员合力,全程有机衔接,全方位展现,真正做到人人参与、不留死角、不间断地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探寻基于立德树人的高校“三全育人”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论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首先,通过文献梳理,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评述,概述相关理论渊源和理论依据,对“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等概念进行界定,厘清二者的逻辑关系,概述基于立德树人的高校“三全育人”的基本特征和历史成就。其次,对基于立德树人的高校“三全育人”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找出在全员育人方面合力不足、全过程育人方面没能有机衔接,全方位育人方面没有多方联动等主要问题和不足。最后,提出基于立德树人的高校“三全育人”的实施路径:坚持党的领导,提高思想认识;全员参与,形成立德树人育人主体合力;全程跟进,加强立德树人各阶段有序衔接;全方位展开,形成立德树人多方联动格局;不断学习借鉴国外经验。以此,提高“三全育人”的效果,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刘雅静[7](2020)在《基于选聘配备视角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发展研究 ——以上海市H高校为例》文中认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大众化的趋势愈发明显,大学生群体的思想也逐渐体现出个性化、多元化、差异化的时代特征;此时,塑造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高校学生辅导员队伍成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在数量上日渐充实,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独立的职业群体,但在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质量上却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如何更加合理地建设辅导员队伍,实现队伍管理的最优化显得极为迫切和必要。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是推动高校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理应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众多学者和专家也切实围绕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展开了卓有成效的研究。辅导员的选聘与配备是影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关键因素,本文也正是基于这一研究视角全面探索如何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在深入研究教育部、市教委相关文件精神的基础上,通过对政策文本的内容分析,基于文献研究、案例分析等方法,并辅以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研究高校学生辅导员的选聘标准、配备结构模式;以选聘配备为视角,以上海市H高校为研究案例,系统分析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存在问题及原因,总结提炼富有成效的特色做法,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有针对性的探讨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切实可行的优化路径。首先,本文阐述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相关核心概念、理论基础和政策依据。界定了“高校辅导员”、“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内涵,以“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和“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梳理分析了我国二十年来出台的11项与高校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相关的政策文本内容及执行效果,并将其作为本文的政策依据,借助对政策文本的梳理,大致掌握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政策走向。其次,以上海市H高校作为本文的研究案例,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的形式对其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选聘配备、入职培训、职称评聘和职级评定、管理与考核、职业发展渠道等体系进行梳理分析,基于选聘配备的视角,总结提炼上海市H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可借鉴之处。最后,分析指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其中包括“招聘制度不完善、选聘标准不明确”,“招聘学历一刀切、盲目倾向重点院校”,“人员流动性大、队伍缺乏稳定性”,“专业化程度不高、专业知识匮乏”,“晋升渠道狭隘、职业前景不明朗”等问题;鉴于存在的以上问题,从“优化选聘机制、完善配备模式”,“精准帮扶和提高职业准入资格来加强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健全评聘体系、拓宽晋升渠道“等方面提出了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对策及优化建议。

陈勇[8](2015)在《高校辅导员双重身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1953年清华大学设立政治辅导员制度至今,我国的高校辅导员制度已经走过了60多年的历史,对辅导员的身份定位,也经历了“政工干部→政工干部也是师资队伍的一部分→允许评聘教师职称→承认教师身份→确立管理干部和教师的双重身份→强调专业化”的历史变迁。辅导员身份定位的变化,是辅导员制度变化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辅导员制度的变化,辅导员的称呼、选聘准入、职位设置、学历要求和培训培养等也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些变化折射出思想政治教育随着时代变迁的诸多转变。辅导员制度的变化,是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教育部24号令规定了辅导员的八大职责,主要分为教育、管理和服务三大方面,他们与辅导员的教师身份、干部身份密切相关,“双重身份”使得辅导员的职责与高校专任教师和管理干部有着很大的不同。辅导员的教师身份并不是通过课堂教学,而是更多地体现在课堂之外的日常教育。辅导员的管理身份也更多地是用管理的手段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更多地是要激发学生的自我管理。高校辅导员的职位设置,在国家层面是意识形态教育的需要,在社会层面是人才培养的需要,学校层面是学生工作队伍内部职责分工的需要,在学生层面是成长成才过程中得到学习、生活、交往、心理、就业、深造等具体指导和帮助的需要。借鉴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中的“岗位分析”理论,可以编写出辅导员的岗位说明书。通过岗位分析可以看出:辅导员的工作带有很强的实践色彩,单纯强调辅导员的管理干部身份或者是德育教师身份,或者是兼而有之的“双重身份”,都有很大的局限性。笔者进行的问卷调查和访谈显示,绝大多数辅导员和党总支副书记、学生处长等学工领导都认可辅导员的“双重身份”,认为保障了辅导员的待遇,提高了辅导员的地位,但是他们对双重身份带来的问题认识不到位。在职辅导员和新任辅导员都比较倾向于将辅导员的身份定位成一种“服务者”的角色,反映出他们一种更为平等的师生观,但在实际工作中他们可能更多地充当了“管理干部”的角色。如果能够转岗,大部分辅导员选择转岗至教师岗位,从事自己原来所学专业的教学工作。辅导员的双重身份的规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双重身份与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生管理模式、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现状相吻合,与我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相一致,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相对于原来的单一干部身份,双重身份提高了辅导员的职业声望和实际待遇,为辅导员发展提供了更宽广的空间,蕴含了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方向,有利于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双重身份与国家、社会以及学生家长对辅导员的要求相一致,有利于促进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双重身份的制度设计会在将来辅导员制度的发展变革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辅导员的双重身份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第一,双重身份是一种摇摆性的制度设计。双重身份给辅导员带来了身份上的不确定感,辅导员的身份认同面临挑战;调查显示,辅导员倾向于将自己确定为教师身份,而与辅导员工作密切相关的其他人:如大学生、专任教师和行政干部都倾向于将辅导员看成是管理干部;双重身份的定位有可能使辅导员产生教师和干部任何一方的核心利益都无法享受的蝙蝠效应。第二,双重身份给辅导员带来了严重的角色冲突。双重身份导致辅导员角色内容的矛盾性、角色结构的复杂性和不平衡性,双重身份引发辅导员职业价值观和职业行为的冲突。第三,双重身份凸显了辅导员制度体系内在的缺陷与矛盾。《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关于高等学校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等法律规章将高校岗位设为专业技术岗位、行政管理岗位、工勤服务岗位三类岗位,这是一种单一身份的岗位设置取向,而教育部24号令对辅导员的双重身份设置显然与上述上位法律规章不一致;双重身份同时也是一种权宜化的制度设计,具有过渡性、依附性、关照性的特点,不利于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双重身份的制度设计还与教育领域去行政化改革的发展趋向背道而驰。对辅导员双重身份的定位折射出我国长期存在的功利主义的教育理念、折衷主义的教育定位、管理本位的思维方式。这既是解放前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模式的直接影响,也有着政教不分、官师合一、“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思想等传统文化的深刻印记。从美国高等教育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发展的历史来看,经过三百多年的发展,美国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已渐趋成熟,其学生事务工作者的突出特点是队伍职业化、培养专业化、管理职能化、身份稳固化。这启示我们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上要强化辅导员身份的专业属性,明确辅导员的身份定位,推进辅导员的职责分工。鉴于高校辅导员双重身份制度设计的合理性因素逐步丧失,根据高等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趋势,我们应该逐步消解高校辅导员的双重身份,淡化其干部身份,强化其专业内涵。依据政治性与科学性的统一、现实性与未来性的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统一的原则,可以将辅导员的身份确定为“专业的学生工作者”。以专业学生工作者的身份为依托,依据《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可以将辅导员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等级,称为全科式、凝聚式、专科式三个发展阶段,实现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固化和专业分化的齐头并进,初步构建起有中国特色的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通道与路径。双重身份问题是目前制约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一个症结问题,对辅导员的身份定位进行政策上的调整,可能是推动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邵玉华[9](2014)在《论高校党政管理队伍的建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校党政管理人员是高校党政管理工作的实施者,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者,所以加强高校党政管理队伍建设是现代化高校蓬勃发展的战略需求和重要保障。本文以高校党政管理队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重点分析与思考了如何建设高校党政管理队伍。

沈莉莉[10](2010)在《试论如何加强党政管理干部队伍的建设》文中研究表明鉴于普通高等学校党政管理干部队伍的现状,作为长期在高等级学校从事党政管理的工作者,笔者结合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国际国内激烈竞争的形势和高等学校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所担负的重任,经过反复思考,认为高等学校党委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党政管理干部队伍的建设,对促进党风和政风建设,醇化社会风气,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加强高校党政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对策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强高校党政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甘肃省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现状及路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由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一)调查研究法
        (二)文献研究法
        (三)归纳总结法
        (四)问卷调查法
        (五)访谈法
第一章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概述
    一、“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内涵和特征
        (一)“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内涵
        (二)“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特征
    二、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发展历程和基本内容
        (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发展历程
        (二)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基本内容
    三、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与大学生成长成才
        (一)有利于挖掘课程内涵,不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
        (二)有助于引导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
        (三)有助于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有利于及时了解、认清国内外社会发展形势
第二章 甘肃省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现状
    一、甘肃省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调查说明
        (一)调查问卷的基本内容
        (二)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二、甘肃省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现状
        (一)“形势与政策”课程管理体系状况
        (二)“形势与政策”课程师资队伍建设状况
        (三)“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运行状况
        (四)“形势与政策”课程考核状况
        (五)关于访谈内容方面
    三、甘肃省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取得的成绩与基本经验总结
        (一)“形势与政策”课程取得的成绩
        (二)“形势与政策”课程取得的基本经验
第三章 甘肃省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面临的问题原因剖析
    一、管理体制不完善问题原因剖析
        (一)教学管理不规范
        (二)督导督查机制执行力不高
    二、师资结构缺乏合理性问题原因剖析
        (一)师资背景不同
        (二)师资学习培训有待加强
    三、课程建设不完善问题原因剖析
        (一)课堂教学规模太大
        (二)教学形式单调、方法单一
        (三)网络阵地建设有待加强
    四、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问题原因剖析
        (一)考核形式不够丰富和灵活
        (二)考核观念需要更新
第四章 甘肃省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路径优化对策思考
    一、进一步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管理体制
        (一)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
        (二)完善教学督导督查机制
        (三)增强参与部门之间的合力
    二、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择优遴选教师队伍
        (二)提高集体备课程度
        (三)加强师资培训
        (四)聘请先进模范人物进校讲学
    三、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规范化
        (一)加强教学管理且保证规范教学
        (二)丰富教学方法和创新教学手段
        (三)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并增强内容时效性
        (四)推动甘肃省特色文化资源融入课堂
    四、进一步完善课程考核体系
        (一)完善考核方式
        (二)转变考核观念和健全考核机制
    五、加强网络新媒体建设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Ⅰ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Ⅱ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问卷调查结果
附录Ⅲ 在学期间发表文章及获奖情况
致谢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的由来
        (二)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二)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核心概念与主要内容
        (一)论文研究的核心概念
        (二)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思路和框架
        (二)研究的主要方法
    五、研究重点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思想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
        (一)关于人的本质学说
        (二)关于社会发展学说
        (三)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
    二、贝塔朗菲的系统论思想
        (一)世界的系统性构成
        (二)系统的功能和要素构成
        (三)系统论思想的启迪
    三、马可﹒伊恩斯蒂的技术集成理论
        (一)关于“技术集成”概念的提出
        (二)集成创新理论的发展过程及其主要模式
        (三)集成创新理论的启示
    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兼容并蓄思想
        (一)兼容并蓄的哲学传统
        (二)有容乃大的君子人格
        (三)兼济天下的家国情怀
        (四)兼容并蓄思想的启示
    五、教育学中的整体性教育理论
        (一)世界的整体性构成
        (二)整体性理论的形成发展
        (三)整体性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
        (四)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作用
第二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历史前提
    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历史回顾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初步探索阶段(1949年-1965年)——思政教育格局初建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曲折前进阶段(1966年-1978年)——片面强调阶级斗争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78年-1997年)——全国各地积极探索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范提高阶段(1998年-2012年)——国家层面规范协调
        (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集成创新成为可能
    二、思想政治教育成就为集成创新提供可能
        (一)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成为集成创新的基本内核
        (二)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成为集成创新的技术手段
        (三)便捷有效的教学平台成为集成创新的交互载体
        (四)不断巩固的意识形态提供集成创新的理论自信
        (五)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提供集成创新的实现路径
        (六)日趋完善的学科体系提供集成创新的专业支持
        (七)软硬件的改善为集成创新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
    三、思政教育基本经验为集成创新提供遵循
        (一)坚持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
        (三)坚持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四)坚持围绕中心工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五)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与时俱进
        (六)坚持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现实之需
    一、基础理论不强、学科发展受限
        (一)基础理论发展不充分
        (二)学科体系架构不健全
        (三)学科的专业性不强、实操性不够
    二、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共识度不高
        (一)莫衷一是的教育理念
        (二)理念缺失所造成的影响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化较差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表述不统一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不强
    四、思想政治教学方法协同性较差
        (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断拓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的问题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优化成为提高吸引力需要
    五、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平台融合度不够
        (一)数字信息技术发展方兴未艾
        (二)与现代技术融合尚处在探索阶段
        (三)信息过载对主流信息的遮蔽
        (四)现代教育技术冲击传统教学优势
        (五)与现代技术高度融合成未来之需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基本框架
    一、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基本面板
        (一)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母版”
        (二)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鲜亮底色
        (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领导力量
        (四)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文化根基
        (五)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价值导向
        (六)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外部条件
    二、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要素构成
    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内在逻辑
        (一)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起点
        (二)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主线
        (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支点
        (四)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归宿
第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主要内容
    一、目标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目标及其作用
        (二)教育目标及其异化问题
        (三)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四)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集成优化
    二、任务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任务及其作用
        (二)教育的根本任务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四)任务体系的细化明确
    三、组织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组织及其结构
        (二)教育行政管理组织的架构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组织
        (四)组织体系的创新管理
    四、学科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学科的内涵与作用
        (二)“马学科”的领航功能
        (三)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四)“马学科”的创新发展
    五、课程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课程体系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集成创新
        (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体系集成创新
    六、教学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教学体系集成创新原则
        (二)教师队伍的培养建设
        (三)教学场域的情景构建
        (四)教学内容的取舍整合
        (五)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
        (六)教学效果的考核反馈
    七、评价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种类繁多的教育教学评价
        (二)不当评价造成的影响与危害
        (三)教育教学评价的规范与整合
第六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路径选择
    一、提升认识高度,形成从中央到地方协同发力的大格局
        (一)格局的内涵与价值
        (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大格局的内在逻辑
        (三)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的内容构成
    二、扩大育人广度,建立从理论到实践的全员育人大思政
        (一)科学认识“大思政”的意蕴与特征
        (二)认真贯彻落实十大育人体系
    三、夯实学科体系,建设马克思主义引领的社会科学体系
        (一)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领作用
        (二)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
    四、依托现代科技,培育信息化条件下的精准育人大数据
        (一)学习信息思维转变思想观念
        (二)依托数据资源丰富内容
        (三)借助信息技术革新方法
    五、净化社会风气,营造有利于高校学生健康成长大环境
        (一)顺应时代潮流,坚定政治方向
        (二)优化社会环境,形成育人合力
        (三)开展学风校风建设,美化学校育人环境
        (四)弘扬优良家教家风,建构和谐成长环境
    六、强化使命担当,实现教育强国和自由全面发展大目标
        (一)坚定做到“两个维护”
        (二)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第七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保障体系
    一、进一步加强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坚强领导
        (一)百年辉煌造就中国共产党卓越的领导才能
        (二)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对群众的教育和动员
        (三)中国共产党有丰富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经验
        (四)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二、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关键作用
        (一)保证教育者先受教育
        (二)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综合素质
    三、进一步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财政投入力度
        (一)进一步加大高校经费投入,强化经费投入的育人导向
        (二)加大专项发展资金支持,改善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物质装备
        (三)加大科研项目资金扶持,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水平
        (四)加大师资培养资金支持,提高思政课教师的专业能力
        (五)加大红色研学资金支持,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社会认知能力
        (六)积极筹措社会资金,给予思政课教师一定的专项补贴
    四、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监督管理水平
        (一)明确管理责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监督管理水平
        (二)严抓专项检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
        (三)深化重点督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四)强化整改责任,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长效机制
结语: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需要久久为功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连续性的施教过程
    二、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是个复杂的渐进过程
    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需要久久为功持续化推进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定有美好的前程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黑龙江省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
2 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的内涵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高校辅导员
        2.1.2 职业及职业生涯
        2.1.3 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
    2.2 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的特征
        2.2.1 岗位特殊性决定受政策影响较大
        2.2.2 内外职业生涯始终持续动态发展
        2.2.3 职业生涯发展具有特定周期规律
    2.3 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的理论基础
        2.3.1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3.2 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
        2.3.3 习近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2.3.4 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省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现状分析
    3.1 调查总体概况
        3.1.1 调查设计
        3.1.2 调查对象
        3.1.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2 黑龙江省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取得的成效
        3.2.1 队伍规模适度增长
        3.2.2 队伍结构日趋合理
        3.2.3 政策环境有所优化
        3.2.4 培训培养框架搭建
        3.2.5 激励制度基本建立
    3.3 黑龙江省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存在的问题
        3.3.1 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环境仍有待优化
        3.3.2 制度和组织上对辅导员支持力度较弱
        3.3.3 辅导员个体职业理念和行为不够坚定
    3.4 黑龙江省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的问题成因
        3.4.1 黑龙江地缘劣势与职业人文氛围不浓
        3.4.2 督查指导不到位与政策制度不健全
        3.4.3 职业理念不坚定与自我教育有缺失
    3.5 本章小结
4 推进黑龙江省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的对策
    4.1 持续优化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环境
        4.1.1 建立辅导员价值观念和目标体系
        4.1.2 有效提升辅导员物质保障条件
        4.1.3 创设良好的辅导员职业文化氛围
        4.1.4 促进辅导员个人与学校协同发展
    4.2 加强黑龙江省高校辅导员培育监督
        4.2.1 强化政策督导和政策完善
        4.2.2 严格执行辅导员准入制度
        4.2.3 优化管理模式和考评体系
        4.2.4 持续拓宽辅导员晋升渠道
        4.2.5 加强辅导员知识更新培训
    4.3 充分发挥职业生涯发展主体性作用
        4.3.1 深化职业道德培养
        4.3.2 持续开展自我教育
        4.3.3 加强职业能力培养
        4.3.4 增强职业规划能力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4)广东公办高职院校中层干部领导力提升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有关领导力的研究
        1.2.2 有关干部领导力的研究
        1.2.3 有关高校中层干部领导力的研究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核心概念和理论概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领导力
        2.1.2 中层干部
        2.1.3 中层干部领导力
    2.2 理论概述
        2.2.1 变革型领导理论
        2.2.2 领导特质理论
        2.2.3 权变领导理论
    2.3 理论适用性分析及框架构建
第三章 广东公办高职院校中层干部领导力现状分析
    3.1 领导力调查设计与实施
        3.1.1 问卷设计与实施
        3.1.2 访谈设计与实施
    3.2 领导力现状分析
        3.2.1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3.2.2 访谈资料分析
        3.2.3 现状分析
第四章 广东公办高职院校中层干部领导力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4.1 广东公办高职院校中层干部领导力存在的问题
        4.1.1 从理想化影响因素维度
        4.1.2 从愿景激励因素维度
        4.1.3 从智力激发因素维度
        4.1.4 从个性化关怀因素维度
    4.2 广东公办高职院校中层干部领导力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自身素质不够高
        4.2.2 责任意识不够强
        4.2.3 思想观念不够开阔
        4.2.4 选拔任用体系不够完善
        4.2.5 岗位目标责任不够科学
        4.2.6 教育培养模式不够多样
        4.2.7 监督保障机制不够健全
第五章 广东公办高职院校中层干部领导力提升对策
    5.1 提升中层干部自身素质
        5.1.1 坚定理想信念
        5.1.2 夯实知识基础
        5.1.3 提升能力技巧
        5.1.4 加强品德修养
    5.2 营造和谐愉快工作氛围
        5.2.1 树立团结合作精神
        5.2.2 构建共同发展愿景
        5.2.3 强化激励手段方法
    5.3 注重下属个性化关怀
        5.3.1 给予下属个性化支持与指导
        5.3.2 发掘下属优势合理分配工作
        5.3.3 明确下属需求提供合适培养
    5.4 建立完善选拔任用体系
        5.4.1 健全中层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办法
        5.4.2 建立完善中层干部引入竞争机制
    5.5 建立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5.5.1 建立完善中层干部岗位目标责任制
        5.5.2 健全中层干部考核评价办法
    5.6 建立完善教育培养体系
        5.6.1 建立完善中层干部培育机制
        5.6.2 健全中层干部交流锻炼实施办法
    5.7 建立完善激励保障体系
        5.7.1 健全中层干部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办法
        5.7.2 建立完善中层干部容错纠错机制
    5.8 建立完善管理监督体系
        5.8.1 建立完善中层干部监督约束机制
        5.8.2 健全中层干部问责实施办法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广东公办高职院校中层干部领导力调查问卷
附录 B广东公办高职院校中层干部领导力访谈提纲
致谢

(5)党政管理中干部队伍建设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党政管理中现阶段干部队伍建设现状与问题
加强党政管理中干部队伍建设的有效路径
结语

(6)基于立德树人的高校“三全育人”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1.2.2 研究的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主要创新点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概念阐述和理论依据
    2.1 立德树人的内涵及理论渊源
        2.1.1 立德树人的深刻内涵
        2.1.2 立德树人的理论渊源
    2.2 “三全育人”的内涵及提出过程
        2.2.1 “三全育人”的深刻内涵
        2.2.2 “三全育人”的提出过程
    2.3 相关理论依据
        2.3.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2.3.2 思想政治教育协调控制理论
        2.3.3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论
    2.4 立德树人与“三全育人”的逻辑关系
        2.4.1 立德树人是“三全育人”的思想统领
        2.4.2 立德树人是“三全育人”的价值追求
        2.4.3 “三全育人”是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
        2.4.4 “三全育人”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立德树人的高校“三全育人”的特征及历史成就
    3.1 基于立德树人的高校“三全育人”的特征
        3.1.1 主导性
        3.1.2 整体性
        3.1.3 全程性
        3.1.4 全面性
    3.2 基于立德树人的高校“三全育人”的历史成就
        3.2.1 理论内涵不断明确
        3.2.2 工作实效不断增强
        3.2.3 试点工作稳步推进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立德树人的高校“三全育人”现状调查分析
    4.1 基于立德树人的高校“三全育人”现状调查
        4.1.1 问卷调查目的
        4.1.2 问卷调查内容
        4.1.3 问卷调查对象
    4.2 基于立德树人的高校“三全育人”认识现状分析
        4.2.1 教师对立德树人重要性认识有待提高
        4.2.2 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对“三全育人”的认识存在差异性
    4.3 基于立德树人的高校全员育人的合力构建现状分析
        4.3.1 师德师风有待进一步加强
        4.3.2 辅导员队伍职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4.3.3 后勤服务人员育人意识不够
        4.3.4 家庭成员参与度不高
        4.3.5 学生自我教育意识不足
    4.4 基于立德树人的高校全过程育人的各阶段衔接现状分析
        4.4.1 入学前后立德树人工作衔接不够
        4.4.2 在校期间立德树人工作融合度不够
        4.4.3 毕业前后立德树人工作衔接不够
    4.5 基于立德树人的高校全方位育人的多方联动现状分析
        4.5.1 第一课堂立德树人形式较为单一
        4.5.2 第二课堂立德树人平台受到局限
        4.5.3 第三课堂立德树人空间开发不够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立德树人的高校“三全育人”实施路径
    5.1 坚持党的领导,提高思想认识
        5.1.1 坚持党的领导,提高立德树人重要性认识
        5.1.2 党委统筹协调,做好“三全育人”顶层设计
    5.2 全员参与,形成高校立德树人育人主体合力
        5.2.1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保证育人主体以身作则
        5.2.2 提高辅导员队伍水平,做好学生思想引领工作
        5.2.3 提升非教学人员素质,发挥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功能
        5.2.4 传承优良家风,发挥家庭教育作用
        5.2.5 强化学生主体自觉,保证立德树人双向互动
    5.3 全程跟进,加强高校立德树人各阶段有序衔接
        5.3.1 推动入校前后立德树人工作衔接
        5.3.2 确保在校期间立德树人各阶段有效衔接
        5.3.3 加强离校后立德树人工作衔接
    5.4 全方位展开,助推高校立德树人多方联动
        5.4.1 加强第一课堂,筑牢立德树人主阵地
        5.4.2 开辟第二课堂,建立立德树人大平台
        5.4.3 拓展第三课堂,开拓立德树人新空间
    5.5 学习借鉴国外有益经验
        5.5.1 立德树人工作必须以民族文化传统为底色
        5.5.2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开展立德树人的重要维度
        5.5.3 意识形态工作是成熟政党必须掌握的政治优势
    本章小结
结论和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情况

(7)基于选聘配备视角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发展研究 ——以上海市H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研究述评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实地访谈法
        (四)案例分析法
第一章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理论基础与政策依据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高校辅导员
        二、辅导员队伍建设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二、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
    第三节 政策依据
        一、政策文本梳理
        二、政策文本内容及执行效果分析
        (一)高校辅导员的角色演变
        (二)高校辅导员的配备与选聘
        (三)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发展方向
第二章 上海市H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调查
    第一节 上海市H高校辅导员队伍的选聘配备现状
        一、上海市H高校辅导员选聘标准
        (一)基本要求
        (二)专业要求
        二、上海市H高校辅导员队伍配备标准
        三、上海市H高校辅导员队伍配备结构
        (一)性别结构
        (二)年龄结构
        (三)学历结构
        (四)专业背景结构
        (五)师生配备比
    第二节 上海市H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发展现状
        一、入职培训
        (一)岗前培训
        (二)结对带教
        (三)年度培训
        (四)骨干培训
        (五)加强学历学位教育
        二、职称评聘和职级评定
        三、管理与考核
        四、职业发展渠道
第三章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高校辅导员队伍选聘配备存在的问题
        一、招聘制度不完善,选聘标准不明确
        二、招聘学历一刀切,盲目倾向重点院校
    第二节 高校辅导员队伍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人员流动性大,队伍缺乏稳定性
        (一)工作压力大
        (二)工资待遇低
        二、专业化程度不高,专业知识匮乏
        三、晋升渠道狭隘,职业前景不明朗
第四章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对策研究
    第一节 优化选聘机制,完善配备模式
        一、优化选聘机制,选拔适岗人才
        二、完善配备模式,实现队伍合理构建
    第二节 加强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一、建立辅导员队伍发展精准帮扶模式
        二、提高辅导员职业准入资格
    第三节 健全评聘体系,拓宽晋升渠道
        一、健全评聘体系,探索辅导员选拔新机制
        二、拓宽晋升渠道,延伸辅导员职业发展空间
结语
参考文献
    一、着作及译着类
    二、编着类
    三、杂志类
    四、学位论文类
    五、中文网站类
附录
    附录一 调查问卷
    附录二 访谈提纲
后记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高校辅导员双重身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徘徊在双重身份之间
    第一节 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现状
    第四节 思路与方法
    第五节 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高校辅导员身份定位的历史变迁
    第一节 高校辅导员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高校辅导员身份定位的发展轨迹
        一、政工干部
        二、是政工干部,也是师资队伍的一部分
        三、允许评聘教师职称
        四、承认教师身份
        五、管理干部和教师的双重身份
        六、专业化职业化
    第三节 与高校辅导员身份相关的其他制度的演变
        一、称呼
        二、选聘准入
        三、职位设置
        四、学历要求与培训培养
        五、制度变迁所折射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变化
    第四节 高校辅导员制度发展的动力分析
        一、高校辅导员制度的构建与演化
        二、高校辅导员制度发展的动力系统
第二章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及岗位设置
    第一节 高校辅导员工作职责的演变
        一、高校辅导员工作职责的演变历程
        二、现阶段高校辅导员的职责分析
        三、高校辅导员的教育职责与教师身份
        四、高校辅导员的管理职责与干部身份
    第二节 高校辅导员与专任教师工作职责的比较
        一、高校专任教师的工作职责
        二、工作职责比较
    第三节 高校辅导员与管理干部工作职责的比较
        一、高校管理干部的工作职责
        二、工作职责比较
    第四节 高校辅导员的岗位设置
        一、岗位设置的依据
        二、基于岗位分析理论的岗位设置
第三章 高校辅导员双重身份的认知调查
    第一节 问卷设计
        一、研究思路与问卷形成
        二、调查预想
    第二节 数据分析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二、辅导员工作的基本情况
        三、对辅导员工作的情感态度
        四、对辅导员岗位发展出路的打算
        五、对辅导员角色身份的认识
        六、关于职业化专业化的开放性问题
    第三节 调查结论
        一、辅导员队伍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二、辅导员双重身份的确立存在不少问题
        三、调查预想的验证
第四章 双重身份的价值和意义
    第一节 双重身份的产生背景
        一、“后继乏人”、“育人不教书”——政治辅导员的尴尬
        二、“教师化、专业化”——稳定政治辅导员队伍的举措
    第二节 双重身份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二、有利于推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
        三、有利于促进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
第五章 双重身份的挑战与困境
    第一节 身份定位的摇摆性
        一、辅导员的身份认同危机
        二、身份摇摆的实证调查
        三、身份摇摆与蝙蝠效应
    第二节 角色内容的冲突性
        一、角色的基本概念
        二、角色冲突的类型
        三、双重身份导致的角色冲突
    第三节 制度设计的矛盾性
        一、冲突性
        二、权宜化
        三、行政化
    第四节 双重身份的哲学反思
        一、双重身份的理念溯源
        二、双重身份的文化归因
第六章 高校辅导员的身份重建
    第一节 双重身份的变革依据和目标
        一、变革的依据
        二、变革的目标
    第二节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启示
        一、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简介
        二、美国高校学生事务工作者的基本特点
        三、对我国辅导员身份定位的主要启示
    第三节 高校辅导员身份定位的未来构想
        一、辅导员“专业学生工作者”的身份定位
        二、辅导员“专业学生工作者”的建构原则
        三、辅导员“专业学生工作者”的职业构想
余论 双重身份制度设计的政策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安徽省2012年高校辅导员上岗培训问卷调查表
附录2:安徽省2012年高校辅导员高级研修问卷调查表
附录3:高校专任教师和管理干部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9)论高校党政管理队伍的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 目前高校党政管理队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1 党政管理队伍建设与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极度不平衡
    1.2 党政管理队伍臃肿, 管理方式不适应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1.3 党政管理监督约束机制匮乏, 部分党政管理干部缺乏较高的道德修养
    1.4 党政管理人员墨守成规、循规蹈矩、缺少创新意识
2 加强高校党政管理队伍建设的措施
    2.1 建立健全党政管理干部工作机制、考核机制, 使管理队伍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2 强化身份认同感, 开拓创新, 增强主人翁意识
    2.3 抓好理想信念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切实提高党政管理人员的素质
    2.4 创建激励机制, 调动积极因素

(10)试论如何加强党政管理干部队伍的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 高等学校党政管理干部存在的主要问题
2. 高等级学校党政管理干部队伍建设
3. 高等级学校党政管理干部队伍的质量建设
4. 目前党政管理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建设
5. 结语

四、加强高校党政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对策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甘肃省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现状及路径优化研究[D]. 张小虎.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9)
  •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D]. 尚明瑞. 兰州大学, 2021(09)
  • [3]黑龙江省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研究[D]. 关丛.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4]广东公办高职院校中层干部领导力提升对策研究[D]. 郭宝燕. 兰州大学, 2021(12)
  • [5]党政管理中干部队伍建设的思考[J]. 周万红. 经营管理者, 2020(06)
  • [6]基于立德树人的高校“三全育人”路径研究[D]. 苟建强. 重庆工商大学, 2020(12)
  • [7]基于选聘配备视角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发展研究 ——以上海市H高校为例[D]. 刘雅静.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4)
  • [8]高校辅导员双重身份研究[D]. 陈勇. 安徽师范大学, 2015(12)
  • [9]论高校党政管理队伍的建设[J]. 邵玉华. 科技视界, 2014(08)
  • [10]试论如何加强党政管理干部队伍的建设[J]. 沈莉莉.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0(03)

标签:;  ;  ;  ;  ;  

加强高校党政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的对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