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拟固本汤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论文文献综述)
刘春柳[1](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的张宗礼教授治疗慢性肾炎用药规律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挖掘张宗礼教授治疗慢性肾炎的用药规律及学术经验,并进一步探究不同证型核心药物组合治疗慢性肾炎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1收集张宗礼教授门诊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治疗慢性肾炎的有效病历,建立Excel数据库,统计患者一般信息,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统计药物使用频次、药性功效,分析处方关联规则,得出核心药物组合,挖掘新方。2利用TCMSP数据库筛选慢性肾炎不同证型核心药物组合的化学成分及潜在作用靶点,通过Cytoscape3.2.1将其作用关系进行网络展示。在OMIM、Drugbank数据库及Di GSe E在线文本筛选慢性肾炎疾病靶点。筛选药物组合化学成分对应靶点与慢性肾炎相关靶点交集基因,导入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通过Cyto NCA筛选其核心靶点,利用DAVID数据库对交集基因进行GO注释和KEGG通路富集,并通过Omic Share Tools可视化呈现。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病例148例,共计517诊次,处方517首。纳入研究患者年龄分布于21-75岁,男性67人,女性81人。纳入病例中,本虚标实证442诊次。其中,脾肾气虚兼湿热证最多,肝肾阴虚兼湿热证次之。脾肾气虚兼湿热型慢性肾炎处方176首,用药116味,性寒味甘、归脾经药物应用频次最多,根据药物功效分类,涉及15大类,利水渗湿药应用频次最多,其次为补虚药、清热药等;药频统计结果显示,应用频次50次以上的药物共16味,关联规则结果显示,获得高频药物组合28个,关联规则药物组合29个;在“支持度个数为100,置信度为0.9”的条件下,得出核心药物组合“黄芪-茯苓-当归-车前草”;新方分析结果显示,衍化核心药物组合16个,挖掘新方8首。肝肾阴虚兼湿热型慢性肾炎处方130首,用药134味,性寒味甘、归肝经药物应用频次最多,根据药物功效分类,涉及17大类,补虚药应用最多,其次为利水渗湿药、清热药等;药频统计结果显示,应用频次20次以上的药物共24味;关联规则结果显示,获得高频药物组合65个,关联规则药物组合33个,在“支持度个数为52,置信度为0.9”的条件下,得出核心药物组合“女贞子-旱莲草-车前草、金银花-淡竹叶”;新方分析结果显示,衍化核心药物组合18个,挖掘新方9首。2筛选出脾肾气虚兼湿热型核心药物组合化学成分30种,获取潜在靶点230个,检索得到慢性肾炎疾病靶点441个,两者交集基因58个,其中AKT1、VEGFA、IL6等为核心靶点。通过基因作用机制分析,获得GO基因注释条目115个(p<0.05),包括生物过程条目87个,细胞组成条目10个,分子功能条目18个;KEGG通路富集条目98个(p<0.05)。肝肾阴虚兼湿热型核心药物组合化学成分38种,获取潜在靶点239个,与慢性肾炎交集基因57个,其中AKT1、VEGFA、EGFR等为核心靶点。分析得出GO基因注释条目115个(p<0.05),包括生物过程条目84个,细胞组成条目9个,分子功能条目22个;KEGG通路富集条目90个(p<0.05)。结论:1采用高层次数据挖掘方法可优化张宗礼教授中医药治疗慢性肾炎的学术经验整理与总结。同时,也为张宗礼教授中医肾病经验传承与临证辨治该病提供了可靠思路与参考依据。2核心药物组合治疗慢性肾炎机制探究体现了中药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特点,本研究结果为阐释其作用机制与深入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不同证型核心药物之间存在化学成分与潜在靶点的交集,通过其作用机制分析,从微观视角阐释了中医“同病异治”的学术内涵。
韦丹[2](2020)在《肾炎方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肾炎方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提供更可靠、更多的治疗方案。方法:将来源于2019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于甘肃省中医院肾病科门诊部和住院部就诊的慢性肾炎患者7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缬沙坦胶囊80mg,口服1/日)37例和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肾炎方)37例,两组均治疗12周。临床观察结束后分别对治疗前、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24小时尿蛋白定量(U-TP/24h),尿蛋白定性(PRO),尿沉渣红细胞(RBC)计数,血清胱抑素C(Cys-C)进行统计学处理及分析。结果:(1)临床总有效率:治疗12周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88.8%,对照组总有效率77.7%,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2)实验室指标: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蛋白定性、尿沉渣红细胞计数、血清胱抑素C等实验室指标在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前数据具有可比性,经12周治疗疗程结束后,上述实验室指标较前均有明显改善,经统计学分析,治疗后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3)中医症候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88.8%,对照组总有效率66.6%,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单个中医指标:浮肿、腰脊酸痛、畏寒肢冷、便溏(泄泻)、腰脊冷痛、面色晄白、食少纳呆、精神萎靡、性功能失常(或月经失调),两组治疗前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经12周治疗疗程结束后,上述单个中医症候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其中便溏(泄泻)、精神萎靡、性功能失常(或月经失调)指标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改善情况相当(P>0.05),无统计学意义,其余浮肿、腰脊酸痛、畏寒肢冷、腰脊冷痛、面色晄白、食少纳呆等中医指标治疗组改善情况较好,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过程中,均未见不良事件以及未发生不良反应,安全性实验室指标均未见明显异常变化。结论:肾炎方可显着改善浮肿、腰脊酸痛、畏寒肢冷、腰脊冷痛、面色晄白、食少纳呆等中医指标积分以及中医症候,显着降低24小时尿蛋白定量(U-TP/24h),尿蛋白定性(PRO),尿沉渣红细胞(RBC)计数,血清胱抑素C(Cys-C)数值,临床安全性良好,为临床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肾小球肾炎提供新的治疗方法。
黎敏刚[3](2020)在《真实世界中诊治慢性肾脏病用药配伍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分析江苏省中医院肾内科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用药特点和配伍规律,挖掘慢性肾炎、慢性肾衰(非透析期的)核心药物组合,总结治疗经验,为临床提供指导性帮助。方法:收集江苏省中医院肾内科肾系病(慢性肾炎,慢性肾衰非透析期)中药处方住院病例。收录的病历包括病人的基本信息,住院就诊基本信息,理化检查结果,诊断信息,治则治法,方名信息,具体处方用药,具有三次以上的中药处方,住院过程中完整的理化指标。经过规范化处理之后,统计分析江苏省中医院肾内科治疗肾系病(慢性肾炎、慢性肾衰非透析期)药物频数、性味、归经。将高频用药进行归类,并且运用中医药数据分析平台系统来进行关联规则、复杂网络分析研究,分析出江苏省中医院肾内科治疗肾系病(慢性肾炎、慢性肾衰非透析期)核心药物组合。最后结合分析结果,总结江苏省中医院肾内科治疗慢性肾脏病经验,分析经验指导下的用药规律,为我们在临床治疗慢性肾脏病提供指导性帮助。结果:1、收集江苏省中医院肾内科肾系病(慢性肾炎,慢性肾衰非透析期)中药处方住院病例共1001例。由于1001例住院病历中有107例病历(包含363首处方)不符合本研究的纳排标准,故筛选出慢性肾炎135例,慢性肾衰(非透析期)759例,合共894例病历。筛选出治疗慢性肾炎处方395首,治疗慢性肾衰(非透析期)处方3020首,合共3415首处方。2、江苏省中医院肾内科治疗肾系病使用药物有357味,其中黄芪、白术、六月雪、土茯苓、杜仲、石韦、党参、当归、积雪草、怀牛膝、川芎、紫苏梗、薏苡仁、鬼箭羽、续断、苍术、槐花、泽泻、郁金、泽兰等20味中药累积使用频率达到50%以上。治疗慢性肾炎使用有256味中药,其中黄芪、白术、石韦、杜仲、党参、当归、续断、薏苡仁、川芎、怀牛膝、白花蛇舌草、郁金、茯苳、山茱萸、土茯苓、山药、太子参、苍术、甘草、虎杖、紫苏梗、槲寄生、仙鹤草等23味中药累积使用频率达到50%以上。治疗慢性肾衰(非透析期)使用药物有335味,其中黄芪、白术、六月雪、土茯苓、石韦、杜仲、党参、当归、积雪草、怀牛膝、川芎、紫苏梗、鬼箭羽、薏苡仁、槐花、续断、苍术、泽泻、大黄等19味中药累积使用频率达到50%以上。3、统计结果显示,江苏省中医院肾内科治疗肾系病整体药物主要药性频数:温性21374次、平性19497次、寒性15073次,药味频数:甘味42049次、苦味36098次、辛味17753次,归经频数:脾经42641次、肝经42066次、肺经29415次。治疗慢性肾炎药物的主要药性频数:平性1964次、温性1898次、寒性1359次,药味频数:甘味4254次、苦味3243次、辛味2236次,归经频数:肝经3912次、脾经3479次、肺经3170次。治疗慢性肾衰(非透析期)药物的主要药性频数:温性17611次、平性15769次、寒性12399次,药味频数:甘味33882次、苦味29979次、辛味20093次,归经频数:脾经35424次、肝经34826次、肺经23260次。(均为前三位)4、最终分析结果得出治疗肾系病的核心药物组合有8味:黄芪-白术-六月雪-土茯苓-杜仲-石韦-党参-当归,治疗慢性肾炎的核心药物组合有5味:黄芪-白术-石韦-杜仲-党参,治疗慢性肾衰(非透析期)的核心药物组合有9味:黄芪-白术-六月雪-土茯苓-石韦-杜仲-党参-当归-积雪草。结论:通过对收集的江苏省中医院肾内科治疗肾系病(慢性肾炎、慢性肾衰非透析期)住院病历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按照总体的分析情况来看,用药的药性主要以平性、温性为主,其次是寒性,药味主要是甘、苦、辛味为主,药物归经主要是归肝、脾、肾、肺经为主,从核心药物和药物的功效情况来看,主要是补虚药,然后是清热利湿药,其次活血化瘀药。2、从三组核心药物组合用药情况来看,以益肾清利活血为重点,重用补虚药、清热利湿药、活血化瘀药,其中补虚药又以补气药为主,兼以补血、补阳。在此基础上,增加清热解毒药、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从而达到益肾清利活血之功效。3、从分析的治疗用药特点来看,治法上注重气血同治,肝脾肾同调,补虚扶正的同时,注重补益肾气。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补肾的同时,还需要顾护脾胃,做到益气养血,健脾补肾。祛邪则以清热、解毒、利湿、活血等为主,核心药物组合配伍特点为益肾清利活血之效,因此治疗上需要谨守病机,治法用药上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于凤济[4](2020)在《益肾健脾、清利湿热法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益肾健脾、清利湿热法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的临床疗效。材料与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原发性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7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5例,治疗上均予西医基础治疗:控制饮食、调脂、抗凝、预防感染等。其中对照组予奥美沙坦脂胶囊20mg日一次口服,治疗组予自拟益肾健脾、清利湿热方:(苍术10g、黄柏10g、薏苡仁10g、车前子10g、泽泻10g、黄芪30g、白术10g、太子参20g、山药10g、山萸肉20g、金樱子10g地龙10g、僵蚕10g、蝉蜕10g、芡实10g、牛膝10g)每日1剂,每剂水煎成300ml,口服3次/日。观察治疗前后的尿蛋白定性、24h尿蛋白定量、尿微量白蛋白、尿白蛋白排泄率等相关指标,并用Excel及Spss24.0数据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在尿蛋白定性的治疗上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是85.7%,对照组的总有效率是65.7%,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1)。2.在24h尿蛋白定量治疗上,两组治疗前后24h尿蛋白定量均有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有显着差异,对比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16)。3.在尿微量白蛋白治疗上,两组治疗前后的尿微量白蛋白均有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有显着差异,对比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31)。4.在尿白蛋白排泄率(尿白蛋白/随机尿肌酐)治疗上,两组治疗前后尿白蛋白排泄率均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有显着差异,对比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16)。5.在中医症候积分治疗上,两组的中医症候治疗前后组内对比,两组患者的所有中医症候均具有差异性(P<0.01)。治疗后两组间对比,治疗组对倦怠乏力、肢体困重、脘腹痞满、口渴不欲饮的缓解程度优于对照组,具有差异性(P=0.025,0.021,0.011,0.002)。结论:1.益肾健脾、清利湿热法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2.运用益肾健脾、清利湿热方在减少蛋白尿排泄(尿蛋白定性、24h尿蛋白定量、尿微量白蛋白、尿白蛋白排泄率)效果明显。3.运用益肾健脾、清利湿热法能改善患者倦怠乏力、肢体困重、脘腹痞闷等症状。
崔明明[5](2019)在《肾炎1号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肾炎1号方联合穴位贴敷对肾炎患者的临床症状,24h尿蛋白定量,尿常规等观察指标的影响以及用药安全性分析,探讨肾炎1号方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慢性肾炎患者蛋白尿的疗效,为临床提供相关依据。材料与方法:本文采用回顾性研究,选择2017年1月-2017年12月在辽宁中医住院治疗的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且符合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的127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应用肾炎1号方中药汤药的纳入对照组,共56例;应用肾炎1号方联合穴位贴敷的纳入治疗组,共71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尿蛋白定性,24小时尿蛋白定量等疗效性指标,中医临床症状的变化以及相关安全性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临床总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3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93%,经检验,两组有差异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总疗效优于对照组。2.中医证候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7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14%,两组存在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在改善中医证候方面优于对照组。3.降低蛋白尿: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有差异性(P<0.05),说明两组在用药后蛋白尿均有所改善。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有差异性(P<0.05),说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4.改善中医症状: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治疗前症状积分均明显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症状积分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在改善腰酸痛,食少纳呆,手足心热,神疲乏力,大便溏薄等症状尤为突出(P<0.05),,说明治疗组在缓解患者腰酸痛等症状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肾炎1号方联合穴位贴敷治疗肾小球肾炎蛋白尿的疗效更显着,不仅可以缓解临床症状,也能够保护肾功能而且无明显毒副作用,安全性较好。
倪家庆[6](2019)在《健脾益肾法针药结合治疗脾肾气虚型慢性肾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健脾益肾法针药结合治疗脾肾气虚型慢性肾炎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本次研究共纳入符合要求的72例脾肾气虚型慢性肾炎患者,均来自杨浦区中医医院门诊及住院部,研究病例的纳入时间为2018年5月至2019年1月,遵照随机原则将患者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两组同时予基础治疗,治疗组加予针刺治疗联合口服中药实脾固肾化瘀方,对照组加予口服实脾固肾化瘀方治疗,疗程为8周。观察两组第0周、4周、8周中医证候积分、24h尿蛋白定量及血肌酐(SCr)、e GFR(EPI公式)、血尿素氮(BUN)、尿蛋白/肌酐等疗效性指标,治疗0周、8周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白细胞、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等安全性指标的变化。结果:1.临床疗效比较:(1)治疗8周时,治疗组西医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7.22%,对照组为96.9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8周时,治疗组与对照组症状、体征均比治疗前改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4.55%,治疗组对中医证候疗效改善更显着;(3)治疗4周时,两组间中医证候积分未见明显差异(P>0.05),治疗8周时,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均比治疗前改善(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更优于对照组。2.观察指标比较:(1)治疗4周时,两组间24小时尿蛋白定量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8周时,治疗组与对照组24小时尿蛋白定量均比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治疗8周时两组肌酐比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两组间治疗4周、8周时均无明显差异(P>0.05);(3)治疗8周时,治疗组尿素氮比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间治疗4周、8周时,治疗组尿素氮比对照组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4周、8周后e GFR两组内及组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5)治疗8周时,治疗组尿蛋白/肌酐比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比治疗前未见改善(P>0.05),两组间比较,治疗组比对照组改善更显着(P<0.05)。3.两组均未出现终点事件和严重不良反应。结论:1.健脾益肾法针药结合治疗脾肾气虚型慢性肾炎有明确的疗效,可有效降低患者尿蛋白,降低尿素氮、尿蛋白/肌酐;2.健脾益肾法针药结合治疗可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中医证候积分;3.健脾益肾法针药结合治疗临床运用安全性好,无明显副作用。4.本研究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样本量偏少,研究时间偏短,期望下一步可以尽量做到大样本长期研究,提高临床研究效果。
田甜[7](2019)在《基于数据挖掘研究李明权教授治疗慢性肾炎的用药规律及临床疗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导师李明权教授治疗慢性肾炎临床经验,探索该病中医证候规律及中药处方用药特色,评估中药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次选取2013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李明权教授门诊的诊断为慢性肾炎的患者,通过本院信息中心调取门诊资料,总计1138例患者,诊次累计8467次。通过建立Excel数据库,运用频数分析、聚类分析、非参数分析等统计方法,探索慢性肾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导师中药处方特点。结果:1.通过对1138例患者进行中医证候分析,症状体征在前10位的为腰痛、尿频、腰酸、腰胀、口干、乏力、夜尿多、腹胀、咽痛、咳嗽。舌质以舌质红、舌质暗红、舌质暗淡多见,舌苔以黄腻、薄黄、白腻为主,脉象以细脉、数脉、滑脉为主,本虚证中以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肺肾气虚证为主。标实证中以湿热证,风热证,风寒证出,血瘀证为主,表明慢性肾炎患者的发病病机以肺脾肾三脏受损为主,风湿热瘀为辅。2.通过对1138例患者的12401个中药处方进行分析,结果如下:前18味中药为炒麦芽、黄芪、金樱子、黄芩、芡实、蒲公英、五味子、当归、防风、全蝎、蝉蜕、淡竹叶、薏苡仁、生甘草、莪术、白茅根、茜草、小蓟;前5位药类为清热解毒药、补益固涩药物,祛风通络药,清利湿热药,活血化瘀药;药性以寒,温,平为主,五味以甘,苦,辛为主,归经肝,肺,脾,肾经为主。通过聚类分析得出导师治疗慢性肾炎常用的16个药对和12个药味组合体。3.通过选取慢性肾炎患者130例,分为蛋白尿组94例及血尿组60例,分别分析比较其各临床疗效。24小时蛋白尿定量及尿红细胞计数经非参数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蛋白尿组经治疗后总有效率63.83%,血尿组经治疗后总有效率71.67%。由以上数据显示,中药改善慢性肾炎患者的中医症状效果显着,且在改善慢性肾炎蛋白尿、血尿方面有确切的疗效。结论:慢性肾炎患者的发病病机以肺脾肾三脏受损为主,风湿热瘀为辅。中药治疗以清热解毒药、补益固涩药物为主,兼以祛风通络,利湿化瘀。对慢性肾炎患者的中医症状、尿红细胞计数、24小时尿蛋白定量进行疗效分析,提示导师运用中药在改善患者中医症状方面疗效显着,在改善实验室指标方面有确切的疗效,且不良反应事件较少。
王金先[8](2015)在《芪地固本汤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气阴两虚证)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临床试验,客观评价导师经验方芪地固本汤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气阴两虚证)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为临床提供一份有价值的材料。方法:在吉林省人民医院中医科门诊选取2014年01月至2015年01月确诊为慢性肾炎蛋白尿(气阴两虚证)的60例患者,按照随机、对照的分组方法,将其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在基础治疗上,治疗组给予芪地固本汤,对照组给予肾炎康复片,连续服药8周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分别记录症状、蛋白定量及定性积分并进行统计学对比。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83.33%、70.00%,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86.66%、73.33%。上述对比结果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24h尿蛋白定量、尿蛋白定性和中医症状积分方面,分别进行两组内及组间对比,结果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中医症状方面,少气乏力,或易感冒,午后低热,或手足心热的结果无显着性差异(P>0.05)。面色无华、腰痛、浮肿、口干咽燥或咽部暗红、咽痛的结果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芪地固本汤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气阴两虚证),可显着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尿中蛋白含量,疗效确切。
陈维亮[9](2012)在《自拟肾炎一号方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脾肾两虚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在西医基础治疗上,加用自拟肾炎一号方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脾肾两虚型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的优势和可行性,为进一步改良及推广配方打下基础。方法:本研究收集慢性肾炎患者50例,并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控制蛋白摄入,降压、抗凝、降蛋白尿等西医基础治疗,试验组在西医基础治疗上加用肾炎一号方,疗程为二个月。观察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变化,并对症状及体征进行量化评分,作出疗效评价。结果:慢性肾炎蛋白尿中医量化评分:试验组总有效率88.0%;对照组总有效率68.0%。试验组用药后积分与用药前积分相比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和对照组在降低慢性肾炎蛋白尿方面有显着性差异;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降低蛋白尿效果较好。结论:自拟肾炎一号方配合西医基础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能显着改善患者身倦乏力、食欲不振、腰部酸痛等临床表现,从而显示出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的优势,是否有助于降低慢性肾炎蛋白尿有待大样本的进一步研究。
程琪[10](2012)在《双温脾肾汤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脾肾阳虚证)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临床试验研究,观察双温脾肾汤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脾肾阳虚证的临床疗效,丰富中医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的理论和经验,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01月至2012年01月在吉林省人民医院中医科就诊的慢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脾肾阳虚证的病人,依据试验病例纳入标准、试验病例排除标准从中选纳合格病例作为受试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人。在基础治疗上,治疗组予双温脾肾汤,对照组予肾炎温阳胶囊,两组均治疗8周。结果:通过统计学分析,在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7%,两组之间比较,存在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医证候疗效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7%,两组之间比较,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降低蛋白尿方面,两组间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安全性观测方面,两组在试验过程中均未发现与试验药物有关的不良反应,安全性较好。结论:双温脾肾汤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改善慢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脾肾阳虚证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尿蛋白含量。
二、自拟固本汤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自拟固本汤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的张宗礼教授治疗慢性肾炎用药规律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研究一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张宗礼教授治疗慢性肾炎的用药规律 |
1 研究对象 |
1.1 处方收集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1.3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
1.4 临床疗效评价 |
1.5 病例入选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资料整理 |
2.2 分析软件应用 |
2.3 处方录入核对 |
3 结果 |
3.1 一般资料统计 |
3.2 证候分布 |
3.3 脾肾气虚兼湿热证用药规律 |
3.4 肝肾阴虚兼湿热证用药规律 |
研究二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核心药物组合作用机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核心药物成分及靶点收集 |
1.2 化学成分-靶点网络构建 |
1.3 疾病靶点筛选 |
1.4 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的构建 |
1.5 核心靶点GO注释分析及KEGG信号通路分析 |
2 结果 |
2.1 脾肾气虚兼湿热证核心药物组合作用机制分析 |
2.2 肝肾阴虚兼湿热证核心药物组合作用机制分析 |
讨论 |
1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张宗礼教授治疗慢性肾炎的用药规律 |
1.1 一般情况统计结果讨论 |
1.2 辨证分型统计结果讨论 |
1.3 脾肾气虚兼湿热证用药规律分析结果讨论 |
1.4 肝肾阴虚兼湿热证用药规律分析结果讨论 |
2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核心药物组合作用机制 |
2.1 脾肾气虚兼湿热证核心药物组合作用机制分析结果讨论 |
2.2 肝肾阴虚兼湿热证核心药物组合作用机制分析结果讨论 |
3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慢性肾炎研究进展 |
1 病因病机阐释 |
2 治则治法 |
3 辨证论治 |
4 中成药 |
5 针灸治疗 |
6 其他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在中医药学术经验传承中的应用现状 |
1 中药用药规律总结 |
2 名老中医经验归纳 |
3 经典论着学术探究 |
4 现代文献医案整理 |
5 穴位配伍经验研究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网络药理学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现状 |
1 网络药理学常用数据库 |
2 网络药理学应用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肾炎方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试验设计 |
1.1 研究类型 |
1.2 随机方法 |
2 临床资料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剔除标准 |
2.6 脱落标准与脱落处理 |
2.7 研究终止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治疗方法 |
3.2 观察指标 |
3.3 疗效评定标准 |
3.4 安全性评价标准 |
3.5 统计学处理 |
4 结果 |
4.1 临床资料分析 |
4.2 两组患者治疗后数据比较与分析 |
4.3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 导师经验总结 |
1.1 病因的认识 |
1.2 病机的认识 |
2 慢性肾炎方方论 |
2.1 药物组成 |
2.2 临床加减用药 |
2.3 方药分析 |
2.4 组方配伍分析 |
2.5 单味药物分析 |
3 缬沙坦胶囊与本病的相关性 |
结果分析 |
1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 |
2 疾病疗效评价 |
3 安全性评价 |
4 西医治标与本病的相关性 |
4.1 对24h尿蛋白定量、尿蛋白定性的影响 |
4.2 对血清Cys-C的影响 |
4.3 对尿沉渣红细胞计数的影响 |
结语 |
1 结论 |
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表1 |
附表2 |
附表3 |
附表4 |
附表5 |
文献综述 |
1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研究进展 |
1.1 CGN的概念 |
1.2 流行病学 |
1.3 CGN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1.4 病理分型 |
1.5 CGN的临床治疗 |
2 中医学对CGN的认识及研究现状 |
2.1 中医古籍的相关论述 |
3 现代医家着名论治 |
4 中西医结合论治 |
5 中西外治法 |
5.1 穴位贴敷 |
5.2 耳穴压豆 |
5.3 针灸治疗 |
5.4 穴位注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习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真实世界中诊治慢性肾脏病用药配伍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慢性肾脏病概述 |
2. 慢性肾脏病中医病因病机 |
2.1 正虚 |
2.2 邪实 |
3. 慢性肾脏病中医治疗 |
3.1 补虚 |
3.2 祛邪 |
3.3 标本兼治 |
3.4 中医外治法 |
4. 慢性肾脏病现代医学治疗 |
4.1 饮食治疗 |
4.2 控制血压 |
4.3 控制蛋白尿 |
4.4 控制血糖 |
4.5 调血脂 |
4.6 纠正贫血 |
4.7 抗凝 |
4.8 替代疗法 |
4.9 其他 |
5. 结语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2.1 病案来源 |
2.2 慢性肾脏病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一般资料 |
3.2 中药名称规范化处理,频数,性味,归经统计 |
3.3 中药与疗效关联规则分析 |
3.4 复杂网络分析 |
3.5 用药规律的规则意外度进行评价 |
4. 研究结果 |
4.1 肾系病(整体) |
4.2 慢性肾炎 |
4.3 慢性肾衰(非透析期)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病历纳入情况和一般情况分析 |
2. 用药经验分析 |
2.1 高频药物分析 |
2.2 药物四气五味、归经分析 |
2.3 常用药对分析 |
3. 总结分析 |
结论 |
1. 创新不足与展望 |
2.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取得学术成果 |
致谢 |
(4)益肾健脾、清利湿热法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一般资料 |
2.诊断标准 |
3.病例选择标准 |
4.研究方法 |
5.观察指标 |
6. 疗效判定标准(以《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为标准[2]) |
7.统计方法 |
研究结果 |
1. 治疗前基本情况 |
2. 治疗后基本情况 |
3.安全性比较 |
讨论 |
1.实验结果及分析 |
2. 病因病机探析 |
3.益肾健脾、清利湿热法的确立 |
4. 益肾健脾、清利湿热法的临床应用 |
5.自拟方组方分析 |
6.研究不足之处与展望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及慢性肾炎湿热证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5)肾炎1号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分析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在读研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健脾益肾法针药结合治疗脾肾气虚型慢性肾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1.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收集 |
1.1.1 病例来源 |
1.1.2 基本情况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3 纳排标准 |
1.3.1 纳入标准 |
1.3.2 排除标准 |
1.4 剔除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基础治疗 |
2.2 治疗方案 |
3.观察指标 |
3.1 疗效性观察指标 |
3.2 安全性观测指标 |
4.疗效判定标准 |
4.1 西医疗效判定标准 |
4.2 中医疗效判定标准 |
5.统计分析 |
6.技术路线 |
7.结果与分析 |
7.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分析 |
7.2 两组疗效的比较分析 |
7.3 两组中医临床疗效的比较分析 |
7.4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分析 |
7.5 两组24小时尿蛋白定量的比较分析 |
7.6 两组肌酐、尿素氮、eGFR的比较分析 |
7.7 两组尿蛋白/肌酐的比较分析 |
7.8 两组安全性观测指标的比较分析 |
7.9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的比较分析 |
7.10 退出病例及不良反应情况 |
8.讨论 |
8.1 慢性肾炎的西医研究进展 |
8.1.1 慢性肾炎的流行病学 |
8.1.2 慢性肾炎的病理类型 |
8.1.3 慢性肾炎的西医治疗 |
8.2 慢性肾炎的中医概述 |
8.2.1 慢性肾炎的中医病名 |
8.2.2 慢性肾炎的病因病机 |
8.2.3 慢性肾炎的分型 |
8.2.4 慢性肾炎脾肾气虚型的症状及鉴别 |
8.3 叶景华教授学术思想及本课题的思路来源和工作基础 |
8.3.1 叶景华教授学术思想 |
8.3.2 本课题的思路来源 |
8.3.3 本课题的工作基础 |
8.4 慢性肾炎的针药结合治疗相关研究进展 |
8.4.1 慢性肾炎的针灸治疗研究进展 |
8.4.2 慢性肾炎的中药治疗研究进展 |
8.4.3 慢性肾炎的针药结合治疗研究进展 |
8.5 本课题针药结合慢性肾炎的特色及临床疗效 |
8.5.1 本课题针药结合慢性肾炎的特色 |
8.5.2 本课题针药结合慢性肾炎的临床疗效 |
8.6 本次研究的不足之处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 |
综述 针药结合治疗慢性肾炎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7)基于数据挖掘研究李明权教授治疗慢性肾炎的用药规律及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慢性肾炎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病例采集方法 |
3.2 建立数据库 |
3.3 数据分析及统计方法 |
3.4 观察指标 |
4 研究结果 |
4.1 性别、年龄分布 |
4.2 症状体征分析 |
4.3 舌象分析 |
4.4 脉象分析 |
4.5 证型分布规律 |
第二部分 李明权教授治疗慢性肾炎用药规律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数据收集、整理资料 |
3.2 数据规范化处理 |
3.3 建立数据库 |
3.4 数据分析及统计方法 |
3.5 观察指标 |
4 研究结果 |
4.1 用药频数 |
4.2 药类分析 |
4.3 药性分析 |
4.4 药物聚类分析 |
4.5 常用西药频次统计 |
4.6 肾穿报告统计 |
第三部分 中药治疗慢性肾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病例采集方法 |
3.2 建立数据库 |
3.3 统计方法 |
3.4 观察指标 |
3.5 临床疗效评定 |
4 研究结果 |
4.1 临床疗效分析 |
4.2 安全性分析 |
讨论 |
1 慢性肾炎证候分布规律 |
2 慢性肾炎用药规律 |
3.导师治法总述 |
4.临床疗效 |
5.数据挖掘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中医治疗慢性肾炎的进展 |
1.名医经验 |
2.慢性肾炎蛋白尿 |
3.慢性肾炎血尿 |
4.单药单方治疗 |
5.自拟方治疗 |
6.其他疗法 |
7.结语 |
西医常规治疗 |
1.一般治疗 |
2.控制高血压 |
3.减少蛋白尿 |
4.改善肾脏微循环 |
参考文献 |
附件1: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8)芪地固本汤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气阴两虚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现代西医学对本病的研究概况 |
2 中医学对本病的研究进展 |
2.1 中医病名及归属 |
2.2 病因病机 |
2.3 辨证论治 |
2.4 验方治疗 |
2.5 单药研究 |
2.6 针灸治疗 |
3 总结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试验结果 |
讨论 |
1 中西医学对慢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发生机理的认识 |
2 气阴双补,清热利湿,固涩精微法的确立 |
3 芪地固本汤组成及方解 |
4 本课题结果分析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自拟肾炎一号方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脾肾两虚型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Summary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2.1 中医诊断标准 |
2.2 西医诊断标准 |
2.3 病情程度分级 |
2.4 纳入标准 |
2.5 排除标准 |
2.6 观察方法 |
2.7 治疗方法 |
2.8 观测指标 |
2.9 疗效判定标准 |
2.10 统计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两组基本情况分析 |
3.2 治疗效果分析 |
3.3 安全性比较 |
讨论 |
1 蛋白尿的产生机制 |
2 立法思想的确立 |
3 肾炎一号方的方解及作用机制 |
3.1 肾炎一号方的组成和配伍 |
3.2 肾炎一号方的药理作用 |
4 药物对本课题各项辅助检查指标的影响 |
5 本课题的研究结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详细摘要 |
(10)双温脾肾汤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脾肾阳虚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现代医学研究梗概 |
2 祖国医学研究现况 |
2.1 中医病名及归属 |
2.2 病因病机 |
2.3 治疗 |
2.3.1 名医辨治 |
2.3.2 方药治疗 |
2.3.3 中西结合 |
2.3.4 其他治法 |
2.4 实验研究 |
临床研究 |
1 试验目的 |
2 试验方法 |
3 临床资料 |
4 试验结果 |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慢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产生机理的认识 |
2 祖国医学对慢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病因病机的认识 |
3 温补脾肾、化气利水、固涩精微治法的确立 |
4 双温脾肾汤组成及方解 |
5 本课题结果分析 |
6 问题与展望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自拟固本汤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的张宗礼教授治疗慢性肾炎用药规律及作用机制研究[D]. 刘春柳.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肾炎方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韦丹.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12)
- [3]真实世界中诊治慢性肾脏病用药配伍规律研究[D]. 黎敏刚.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4]益肾健脾、清利湿热法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临床疗效观察[D]. 于凤济.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肾炎1号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的临床观察[D]. 崔明明.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6]健脾益肾法针药结合治疗脾肾气虚型慢性肾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倪家庆.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基于数据挖掘研究李明权教授治疗慢性肾炎的用药规律及临床疗效[D]. 田甜.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8]芪地固本汤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气阴两虚证)的临床研究[D]. 王金先.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5(04)
- [9]自拟肾炎一号方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脾肾两虚型的临床疗效观察[D]. 陈维亮.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2(01)
- [10]双温脾肾汤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脾肾阳虚证)的临床研究[D]. 程琪.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