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人寿完成全球最大IPO港美两地成功上市(论文文献综述)
张蕾[1](2021)在《中概股赴港上市动因、路径与效果分析 ——以阿里巴巴港股二次上市为例》文中提出
刘漫[2](2021)在《中概股回归案例分析及路径选择》文中研究表明由于国内外资本市场的制度差异,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一大批中国企业为寻求融资,远赴海外上市,形成中概股上市潮。但是2014年以来,中概股在遭遇做空机构做空、股价被低估、海外上市维持成本高昂等压力下,又纷纷选择了回归国内资本市场。2020年美国通过了《外国公司问责法案》,使得中概股面临着融资环境不确定性,甚至被迫退市的风险,进一步催化了中概股的回归。国内一系列制度的改革与政策的支持,也为中概股回归扫清了障碍。回归国内资本市场成为中概股公司的重要选择,而对于中概股公司采用何种路径回归是必须要慎重思考的问题。本文基于近年来大批中概股回归的现象,首先分析了中概股回归的动因和几种路径方式,然后从众多的中概股回归案例中选取了阿里巴巴、中芯国际和奇虎360作为研究对象,回顾了三家公司的回归过程并对回归后公司估值水平的变化和财务绩效进行分析。之后从上市门槛、上市效率、上市成本、汇兑风险以及上市后对公司估值的影响等方面比较了港交所第二上市、A股IPO上市、A股借壳上市三种回归路径的利弊。期望给予计划回归的中概股以参考,以选择适合它们的回归路径。最后,对于不同类型计划回归的中概股提出了相应路径建议:大市值中概股优先港交所第二上市,私有化退市的中概股优选国内科创板/创业板IPO上市,不符合A股IPO上市条件的中概股可选借壳上市。为了中概股回归后有更好的市场环境,对监管部门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希望能够将港股第二上市证券纳入港股通,二是建议建设高质量信息披露制度,完善退市机制。并对已回归中概股提出了一些建议。本文为中概股回归案例提供了比较分析的思路,对中概股回归路径的选择有一定借鉴意义。
王洪振[3](2020)在《股市互联互通机制对AH股溢价率影响研究 ——来自沪港通与深港通的证据》文中研究说明长期以来,A+H股公司的A股股价均显着高于H股股价,学术界称之为AH股溢价现象。由于两地市场间市场分割的客观存在,AH股溢价现象具有一定合理性。但长期以来,A股平均溢价程度超过20%,极端时期甚至高达100%,这种程度的溢价率则显着超过了合理水平。因此,AH股溢价率中存在一定不合理的部分。过高的溢价率会导致市场机制扭曲,损害资本市场的公平和效率。探究AH股溢价的形成原因及如何降低AH股溢价率中不合理成分,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为降低AH股溢价率中不合理部分,监管部门采取了诸多措施去弱化市场分割带来的影响。2014年11月17日,沪港通正式开通。在沪港通平稳运行两年后,2016年12月5日,深港通亦正式启动。沪港通和深港通的成功运行,为香港市场和内地市场带来了增量资金,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两地市场结构。在此背景下,为研究沪港通、深港通对AH股溢价率的具体影响,本文基于传统市场分割理论四大假说,结合沪港通、深港通具体运作机制,从理论上分析了互联互通带来的可能影响,并提出了以下假设:假设1,沪港通开通导致同时在沪港两地上市的AH股溢价率缩小;假设2,深港通开通导致同时在深、港两地上市的AH股公司AH股溢价率缩小,且该政策效果较沪港通更为显着;假设3,互联互通的短期影响和中长期影响效果不同,中长期影响较短期影响更为显着;假设4,股市互联互通机制对金融企业、非金融企业影响存在差异,对金融企业效果更为显着。本文基于所构建的面板数据实证模型,利用64家沪港交叉上市公司2012年11月17日至2019年12月31日的日度股票数据和14家深港交叉上市公司2014年12月5日至2019年12月31日的日度面板数据,围绕互联互通机制对AH股溢价率具体影响进行了检验,并得出如下结论:第一,沪港通在短期降低了AH股溢价率,但中长期则起到了相反的效果;第二,深港通的开通有效降低了AH股溢价率,且不同时期影响均一致;第三,互联互通机制对金融企业与非金融企业影响并不存在显着差异。结合所得结论,本文向监管机构提出相应建议,以期更好地优化互联互通机制,提升资本市场效率:继续优化沪港通、深港通机制,实现更深层次互联互通;扩大互联互通试点范围,加快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注重深化内地资本市场改革;加强投资者教育工作;增强风险防范意识等。相比已有研究,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本文在分析框架上有所创新,将沪港通、深港通统筹在一个统一的框架中分析、研究,填补了之前深港通对AH股溢价率影响研究的缺失,为对比沪港通、深港通政策影响提供了可能;第二,本文在互联互通政策变量选择上较以往研究更为合理。本文利用沪港通及深港通开通后北上资金或南下资金每日买卖总额作为政策指代变量,从而可以更好地测度互联互通机制的持续政策效果;第三,本文根据互联互通机制开通时间长短将所有样本划分为短期、中期、长期三部分,研究了互联互通机制在不同时间阶段的影响。
张诗彤[4](2020)在《小米集团赴港上市案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由于我国互联网以及电子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相关的互联网公司也因此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提出了“互联网+”的概念,这一概念极大的促进了传统产业的升级创新,使得企业可以更好的适应市场的需求。制造业的企业纷纷看到了发展的曙光,竞相拥抱互联网,涌现了一批例如机器人、沈阳机床之类的“互联网+制造业”的企业。“互联网+制造业”模式的出现,对于传统制造业的经营,以及管理交易方式都带来了较为大的改变,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我国的监管层也不断的向科技创新型、具有重大发展潜力的公司出台了国家的优惠政策。2018年4月30日,香港交易所修订了《上市规则》,在主板上市规则中新增三个章节,其中一章为允许拥有不同股权架构的公司上市。这也为小米集团在香港上市提供了契机。不仅如此,2018年6月6日我国《存托凭证发行与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正式对外公布。为更好地促进独角兽以及创新型企业的发展,我国证监会推出了中国存托凭证,该办法可以更好地促进企业制度的优化,能够帮助优质的独角兽企业,因为股权架构长期为盈利以及VIE模式的企业难以在国内上市的问题,而采用中国存托凭证的方法回归国内,不仅解决了以上问题,而且境外上市的企业不需要拆除其原有的VIE结构,有利于保持企业发展的稳定性。因此,在我国政府针对创新型企业不断的推出优惠政策的背景下,小米集团于2018年7月9日在香港成功上市。本文第一章对研究背景以及研究意义等进行简述,发现小米的成功上市与时代背景以及国家政策不断的完善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其次,第二章介绍了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理论基础以及企业赴港上市的模式,为下文分析小米集团采用上市的模式以及对策的提出作出铺垫。第三章主要针对小米集团发展概况、融资及上市历程进行阐述,分析出小米集团目前处于迅速发展阶段,对资金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这也是小米集团上市的主要原因之一。第四章首先对小米集团内部上市的动因进行探究,小米上市主要是由于其所在行业竞争愈发激烈,赴港上市可以缓解其资金压力、完善治理结构并拓展海外市场。另外,小米选择在香港上市一方面是由于香港出台的政策红利并且在其上市的条件以及成本较低,另一方面是由于香港的区位优势,为其回归A股市场创造便利条件。本章还介绍并分析了小米集团上市搭建的VIE架构及其原因。本文的第五章首先运用财务指标以及杜邦分析法,分析得出其上市后的偿债能力以及营运能力有所改善,但盈利及发展能力有所欠缺,因此公司需要防范经营风险,制定适当的发展战略。结合小米上市后的市场反应情况来看,其上市初期市场反应过度,股价在发行后一直处于较为低迷的状态,说明资本市场并没有消除对小米集团发展的顾虑。同时还梳理了小米可能存在的风险。最后,文章对小米集团赴港上市进行总结,并分别从小米集团、未上市企业以及政府部门提出建议,希望企业可以结合自身情况选择上市模式及地点,保持稳健的发展态势,政府部门需要灵活调整政策法规,为我国企业融资提供便利条件。
宋家念[5](2019)在《A股与H股双重上市的价差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资本流动的全球化和一体化,国内越来越多的公司选择在不同的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从而在国际竞争中获得更有利的资本和核心竞争力。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经济学家们就针对同一资产在不同市场的价格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展开研究,发现不同市场间的法律限制、政策制度、交易成本等市场客观因素可能造成资产的定价不同,除此之外,信息不对称、投资者偏好、需求差异等主观因素也是造成资产在不同市场存在价差的重要原因。研究表明,国内投资者购买外资股时,常常会受到外资所有权等方面的限制,所以外资股通常比内资股定价更高以平衡国内投资者的利益。随着我国资本市场逐步开放,国内许多上市公司不仅在大陆A股市场上发行交易,并且也在香港H股市场上挂牌上市,以期在市场竞争中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市场环境的复杂性、投资主体的分散性以及投资背景和理念的多元性等因素造成了“同股不同价”的问题,导致同一家上市公司股票在不同市场上的定价不同,外资股价格通常高于内资股的价格,但是在中国却一直是内资股价格高于外资股,A股价格不仅一直高于B股价格,A股比H股溢价的现象更为突出。本文从三个方面探究影响A-H股价差的原因,一是传统的市场分割因素,二是市场中的其他因素,三是投资者因素,选取A-H股双重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选择股票相关数据作为代理变量,建立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研究发现,信息不对称、流动性差异、需求差异、风险偏好差异四个传统市场分割因素至今仍对A股溢价有一定解释力;市场其他因素对A股溢价也有显着影响,其中系统性风险和深港通对价差的影响与预期相符,沪港通没有如预期缩小A-H股价差,汇率因素对价差影响不显着;投资者因素中,投资者结构影响A-H股溢价趋势收敛,而投资者理念差异使A-H股溢价趋势不收敛。最后,针对假设预期和实证结果,文章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
薄纯康[6](2019)在《沪港通、深港通对A、H股价格发现影响的研究 ——基于A+H交叉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文中认为沪港通于2014年4月10日获得国务院批准,并于同年11月17日正式开通。这是我国资本市场与国际资本市场连通的一项重大举措,这是继QFII(2002)、RQFII(2011)和港股直通车政策之后最为重要的一步国际化策略。同样深圳证券交易所也是我国A股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沪港通试点的经验基础上,深港通在2016年12月5日正式开始交易。但是任何一项长期改革的政策实施效果往往都具有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正是投资者和学者关注的重点问题。近年来,国内愈来愈多的企业在香港股票市场上市融资,其中部分企业同时在A股股票市场上市发行A股,A+H交叉上市公司的股票成为研究香港和内地股票市场价格发现的重点对象。价格发现是金融市场最主要的功能,因此,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就是探讨沪港通和深港通的开通对A、H股的价格发现功能产生了何种影响,同时研究沪港通批准的政策消息对A、H股价格发现的影响。本文以A+H交叉上市公司的A股和H股为研究样本,利用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和Granger因果检验研究A股市场和香港股市的价格发现功能。考虑到上市时间和交易的连续性等因素后,在107家交叉上市的公司中,最终选取了61家公司的股票进行研究,其中A股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的有49只,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交易的有12只。对沪港通公告效应的研究发现沪港通批准的消息不仅没有加强A、H股股价联动,反而加剧了A、H股股价波动。对沪港通开通的研究发现,在沪港通开通之前仅有3家公司的A、H股具有协整关系,之后增加为19家,这说明沪港通交易大大加强了沪港两地股市的联动,误差修正模型的结果显示沪港通开通后港股市场的价格发现能力更强,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显示部分公司的A、H股收益率存在引领关系,但是无法证明A股总体收益率与H股总体收益率之间存在引领关系。对深港通开通的研究发现,深港通开通前有2家公司的A、H股具有协整关系,开通后增加为3家,从深港通成交量数据来看,投资者更倾向于投资五粮液、格力电器、美的集团等白马股,交叉上市股票的成交量偏低,因此A、H股的联动并没有明显加强,误差修正模型的结果显示深港通开通后香港股票市场在A、H股的价格发现过程中地位逐渐下降,而深圳股票市场在A、H股的价格发现过程中地位逐渐上升,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显示深港通开通后,两地股票收益率引导关系加强。最后根据实证研究结果对我国股市发展和沪深港通机制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加强投资者教育,引导投资者向价值投资者转变;二是扩大沪港通和深港通的可投资标的资产的范围;三是转变我国A股市场以融资为主要功能的定位,从增量发展转向质量发展。
孟楷健[7](2019)在《企业AH交叉上市对其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交叉上市又可被叫做跨境上市或多重上市,指同时在境内证券市场和境外证券市场上市的行为。国内的资本市场虽然处于发展阶段,但是公司的交叉上市行为也逐步走向正轨,数量越来越多。国内交叉上市公司一般都是大型的国有控股公司,涉及的也是国家的核心产业,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先行部队。随着这些公司在发达地区或国家上市,可以促使中国的资本市场能走向更国际化的方向。所以,交叉上市的有关研究结论可以协助有关管理部门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及时把握市场信号,同时也能为投资者提供更好的参考。文章首先对交叉上市的背景和意义进行介绍,阐述了相关研究思路框架和创新点,其次叙述了相关的机理研究,对交叉上市的演变过程和我国的现状进行解释分析,最后实证分析AH交叉上市是否会对公司的经营绩效产生影响。交叉上市分为双重和多重交叉上市,本文主要研究AH交叉上市,运用R做主成分分析来研究交叉上市对公司的经营绩效是否有正向的影响,最后通过每个公司的综合绩效得分和多元回归分析来得出结论。然而,结果表明,交叉上市并未使公司绩效提高,反而是短暂的下滑,结尾也对此结果的原因作出了自己的解释。最后根据以上的数据分析和实证结果,得出结论即AH交叉上市对公司经营绩效产生了短暂的负影响,同时对公司、证券市场和监管部门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陈吉[8](2013)在《证券公司国际化问题与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上世纪80年代经济全球化的提速和金融自由化的国际蔓延,金融行业的境外扩张充当了全球并购浪潮的重头戏,诸如欧美和日本的一些大型投行均已乘机实现了全球化经营。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新兴经济市场国家的部分证券公司也开启了国际化进程,追逐本国企业跨国经营活动带来的业务机会。经过20余年的“引进来”建设,我国证券市场的开放程度达到了一个新的高点,并随着国民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而变得更加具有活力,可以预见“十二五”期间将迎来国内证券公司扬帆出海、布局未来的关键时期。一方面,后危机时代国际投行的战略收缩和调整为国内证券公司提供了储备国际化人才良机的同时也腾出了未来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拓展境外业务有利于国内证券公司更有效地使用资本。此外,随着经济改革的持续深化,在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和券商业务创新方面,加速推进证券公司国际化进程亦能为此提供更多有益的海外借鉴。本文首先通过分析证券公司国际化的定义和内涵,解释了国际化经营策略的原因;然后总结了海外投行国际化的经验教训,以及我国证券公司国际化的历程和特点,借此突出国际化经营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风险;最后用定位国际化阶段的方式,提出了符合当下国情的路径选择。希望此文能为我国证券公司如何推进国际化进程提供些许参考。
陈雅琼[9](2010)在《A股十大IPO重排座次 农行居首交行下榜》文中提出借农行“全球史上最大IPO”项目的东风,7月份的A股市场IPO一浪高过一浪,上周A股IPO实际募资额高达756.6亿元,几乎可与牛市最高峰的2007年9月、10月和12月每月超过1000亿元的募资洪峰媲美。 4年前,中国工商银行“A+H”发行成就了当时全球证券史上最大IPO。不过这一
程彦敏[10](2010)在《中国公司交叉上市IPO及其后价格行为研究》文中提出交叉上市是指同一公司在不同交易市场或在同一市场面向不同投资者发行证券并公开挂牌交易的行为。企业在参与市场经济竞争过程中,基于商业动机(扩大市场份额、增加企业声誉、提高核心竞争力)和财务动机(筹集资金、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资产的流动性)的考虑,并在其驱使下进人国际和国内资本市场;同时,中国的高速发展吸引了全球各主要证券交易所的关注,其为了自身的竞争地位和利益,不断地吸引国内优质的潜在上市公司资源,进一步推动了我国跨境交叉上市的浪潮。同时,交叉上市作为当今国际金融市场的一大亮点,与此相关的研究正成为金融研究的一大主题。自1990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至今,已经有超过1600家公司的股票在境内挂牌上市,还有一千多家各种所有制企业以境内企业直接境外上市或涉及境内公司权益以红筹等形式在境外挂牌上市,同时还有近百家以国有控股为主体的公司在境内、境外交叉上市,其中尤以A+H形式居多。中国企业大规模境外上市始于1993年青岛啤酒在香港发行H股,并在国内发行A股上市,此后国内企业交叉上市现象日益增多。尤其是2000年后,以中央国企为核心的一大批关系国计民生的内地垄断行业企业和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龙头的金融、保险企业相继以IPO方式登陆以香港为基地的国际资本市场,成为国际公众公司,加速拉开了国内企业交叉上市的大幕。对于同一标的资产交叉上市后的证券在不同市场上表现出价格差异问题,是近期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本文通过对于中国公司最主要的A+H交叉上市模式的IPO价格行为实证研究,度量在现阶段两地市场价值发现功能以及两地市场内在联系,通过实证进一步回答与验证前述焦点问题。交叉上市及其IPO价格行为问题是一个较新的研究内容,在对现有文献进行查阅、整理与分析之后,本文通过有效市场理论、境内外交叉发行定价差别、市场分割理论和监管体系差异等方面对A股与H股价格差异状况进行了定性的分析比较与评价,同时将交叉上市公司IPO价格行为分解为3个互相关联的子项分别进行研究1.交叉上市公司两地IPO首日抑价问题的研究本文对抑价的研究是立足于发行公司的基础之上,通过统计两地市场首日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差异的程度,寻找决定这种差异的因素,通过对比差异,研究两地发行市场的区别和联系。2.交叉上市公司IPO后长期趋势研究。本文对于长期趋势的研究角度是站在投资者的立场上分析交叉上市公司IPO后长期价格趋势的均衡问题,以及对比交叉上市公司在不同上市地长期均衡趋势的差异。3.根据交叉上市公司特性,还需要研究两地市场的价格协整关系问题,并试图寻找有关本土定价权得失问题的答案。全文包括七章,其结构为:第1章:绪论部分,通过介绍中国公司境外上市概况引申出全文研究背景、研究对象与意义,并介绍研究方法,对论文基本框架做了总介与统领。第2章: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该部分介绍了国内外关于交叉上市、一价定律、本土定价权、IPO抑价和长期趋势以及交叉上市公司价格协整问题研究的主要观点和发展趋势,对相关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介绍与评价。第3章:通过有效市场理论、发行定价方式、市场分割和监管体系的角度对A股与H股价格差异状况进行定性的分析比较与评价。第4章:A+H交叉上市公司IPO抑价行为研究与分析,本章是全文重要的三大实证研究内容之一。通过比较分析A+H交叉上市公司发行股票的抑价现象,对比同一公司在A股和H股市场的抑价程度并分析影响因素,研究交叉上市公司IPO在不同市场间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定价效率和差异。实证研究结论表明交叉上市公司在A股市场的解释变量更接近于与交易市场因素相关指标,在H股市场解释变量接近于公司本身成长性和市场运行等因素相结合指标。第5章:A+H交叉上市公司IPO后长期价格趋势比较研究与分析,本章是全文重要的三大实证研究内容之一。IPO长期走势的研究是分析一个IPO完整过程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之一。本章采用了修正的Fama-French四因素模型对A+H交叉上市公司长期价格趋势进行了实证研究,交叉上市IPO股价的长期趋势研究结论表明,境外上市后的长期价格具有平和的波动性,如果从上市后总市值稳定性方面考察,境外上市明显高于境内上市,但是随着2005年股改的完成、国内金融创新和国内A股市场的不断开放(包括引入QFH制度),A股市场长期弱势的趋势正在逐渐减弱,与国际成熟市场的差距在不断缩小。第6章:部分A+H交叉上市公司股票价格协整关系研究与分析,本章是全文重要的三大实证研究内容之一。本章通过对A+H交叉上市公司股票价格协整关系的研究,得出了两地市场存在协整关系的结论,并对股改后的两地市场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第7章:结论与建议。根据全文的理论解释和实证研究,对于研究结果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相关建设性意见。全文在对交叉上市公司IPO及其后价格行为研究时,无论在研究视角与内容,还是研究对象与方法等方面都做了一些创新性研究,综合运用了金融经济学、数量经济学、管理学、控制论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理论和知识,从微观角度对于中国公司交叉上市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论文的研究在总结国内外IPO价格行为研究建模的基础上进行了实证分析。论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研究视角与内容创新。国内外对于发行公司在单一股票市场上IPO的定价、抑价或长期价格行为研究很多,但关于中国公司在不同股票市场上交叉上市的IPO定价行为、抑价以及不同上市地的长期价格行为关系的系统研究相对较少。2.摈弃了过往对IPO价格行为研究过程割裂IPO抑价和长期趋势的研究方法,将交叉上市公司IPO抑价、长期趋势和不同上市地交易价格协整关系等问题进行全面分析,综合描述交叉上市公司IPO及其后价格行为。3.在研究数据处理上采用总体和个股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在进行交叉上市IPO抑价和长期趋势研究过程,采用的总体研究方法;在进行协整关系的研究过程中采用了个股的研发方法。4.应用扩充和改进的Fama-French四因素模型对交叉上市公司IPO长期价格趋势进行实证研究。本文在进行交叉上市公司长期趋势研究过程中应用基于Fama-French修正后的四因素模型来分析长期超额收益率。较此前国内文献中应用三因素模型研究股票长期超额收益率问题具有较大改进。本文在原经典的三因素模型基础上吸收前人研究方法,通过引进Momentom和mi的回归系数,Momentom为自起始日持有至T日的前半年高股价收益扣除前半年低股价收益股票平均收益之差异,mi为股价之前表现风险报酬的回归系数,从而避免了三因素模型在计算长期超额收益率时产生的重新编制偏差、新股上市偏差和偏态偏差。通过扩展应用Fama-French模型,在解释、分析A股与H股长期弱势与价格波动性关系方面取得了相对满意的解释。研究结论表明A+H交叉上市有利国内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同时文章还提出了在交叉上市或者海外上市实际操作过程中关键要做到“支持以A股市场为中心的交叉上市模式、防范以境外基金并购国内企业海外套现的红筹上市模式”的政策建议。
二、中国人寿完成全球最大IPO港美两地成功上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人寿完成全球最大IPO港美两地成功上市(论文提纲范文)
(2)中概股回归案例分析及路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海外中概股纷纷回归中国资本市场 |
1.1.2 中概股回归面临更多路径选择 |
1.1.3 三个中概股回归案例具有一定典型性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关于中概股回归动因的相关研究 |
1.3.2 关于中概股回归路径的相关研究 |
1.3.3 关于中概股回归经济后果的相关研究 |
1.3.4 关于中概股回归风险的相关研究 |
1.3.5 关于中概股监管问题的相关研究 |
1.3.6 文献述评 |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创新点 |
第二章 中概股回归的动因及路径方式 |
2.1 中概股回归的动因 |
2.1.1 外部监管环境趋严 |
2.1.2 遭遇做空机构做空 |
2.1.3 上市维持成本高昂 |
2.1.4 国内政策利好 |
2.1.5 A股估值普遍高于美股 |
2.2 中概股回归路径 |
第三章 三家中概股公司的回归过程 |
3.1 港交所第二上市的阿里巴巴 |
3.1.1 阿里巴巴简介 |
3.1.2 阿里巴巴赴港第二上市过程 |
3.2 科创板IPO上市的中芯国际 |
3.2.1 中芯国际简介 |
3.2.2 中芯国际科创板IPO上市过程 |
3.3 国内借壳上市的奇虎360 |
3.3.1 奇虎360及江南嘉捷简介 |
3.3.2 奇虎360借壳上市过程 |
第四章 三家中概股公司回归绩效分析 |
4.1 公司估值水平分析 |
4.1.1 阿里巴巴公司估值水平未见明显提升 |
4.1.2 中芯国际公司估值水平提升 |
4.1.3 奇虎360 公司估值水平提升 |
4.2 财务绩效分析 |
4.2.1 阿里巴巴财务绩效分析 |
4.2.2 中芯国际财务绩效分析 |
4.2.3 奇虎360 财务绩效分析 |
第五章 中概股回归路径利弊分析 |
5.1 港交所第二上市利弊分析 |
5.1.1 港交所第二上市门槛较高 |
5.1.2 港交所第二上市更加便利 |
5.1.3 港交所第二上市股东汇兑风险小 |
5.2 A股IPO上市利弊分析 |
5.2.1 A股估值水平较高 |
5.2.2 科创板/创业板IPO上市效率高 |
5.2.3 科创板/创业板对公司定位要求高 |
5.3 A股借壳上市利弊分析 |
5.3.1 借壳上市门槛较低 |
5.3.2 优质的壳资源难寻 |
5.3.3 借壳上市成本较高 |
第六章 中概股回归的启示与建议 |
6.1 中概股回归的启示 |
6.1.1 合理的回归动机是前提 |
6.1.2 回归路径的选择是关键 |
6.1.3 注意规避回归风险是保障 |
6.2 对监管部门的建议 |
6.2.1 港股第二上市证券纳入港股通 |
6.2.2 建设高质量信息披露制度,完善退市机制 |
6.3 对未回归中概股的回归路径建议 |
6.3.1 大市值中概股优选港交所第二上市 |
6.3.2 私有化退市的中概股优选国内科创板/创业板IPO上市 |
6.3.3 不符合A股IPO上市条件的中概股可选借壳上市 |
6.4 对已回归中概股的建议 |
6.4.1 制定正确发展战略,增强自身实力 |
6.4.2 遵守法律法规,注重保护投资者利益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股市互联互通机制对AH股溢价率影响研究 ——来自沪港通与深港通的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五节 论文的贡献和可能存在的不足 |
第二章 AH股溢价现状与互联互通机制 |
第一节 内地股票市场与香港股票市场对比 |
第二节 AH股溢价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三节 沪港通与深港通运行机制 |
第三章 互联互通影响AH股溢价机制及检验模型构建 |
第一节 股市互联互通对AH股溢价影响机制分析 |
第二节 研究的基本假设 |
第三节 变量设定与模型设计 |
第四章 股市互联互通机制对AH股溢价率影响实证检验 |
第一节 样本选取与数据说明 |
第二节 实证检验结果分析 |
第三节 稳健性检验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小米集团赴港上市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三)文献评述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四、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一)创新点 |
(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中国企业赴港上市的理论基础与模式 |
一、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理论基础 |
(一)市场分割理论 |
(二)绑定假说 |
(三)流动性理论 |
二、中国企业赴港上市的模式 |
(一)H股模式(直接上市) |
(二)典型红筹架构 |
(三)协议控制模式(VIE) |
三、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小米集团赴港上市案例介绍 |
一、小米集团基本情况介绍 |
(一)公司介绍 |
(二)小米集团主营业务及收入 |
(三)小米集团行业属性探究 |
二、小米集团赴港上市前融资及上市历程 |
(一)小米集团赴港上市前融资历程以及融资工具 |
(二)小米集团赴港上市历程 |
三、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小米集团赴港上市动因及模式分析 |
一、小米集团赴港上市的内部动因分析 |
(一)自身融资需求 |
(二)规范公司治理结构 |
(三)国际化发展需要 |
二、小米集团赴港上市的外部动因分析 |
(一)赴港上市的条件较低 |
(二)赴港上市的时间及资金成本较低 |
(三)港交所新规允许双层股权结构公司上市 |
(四)着眼内地市场,为回归A股做铺垫 |
(五)避免与海外市场同类型产品竞争 |
三、小米集团赴港上市选择模式分析 |
(一)小米集团选择VIE架构原因 |
(二)小米集团的VIE架构 |
四、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小米集团赴港上市绩效分析 |
一、小米集团赴港上市的财务绩效分析 |
(一)盈利能力分析 |
(二)偿债能力分析 |
(三)运营能力分析 |
(四)成长能力分析 |
(五)杜邦分析 |
二、小米集团上市后的市场反应分析 |
(一)基于事件研究法的短期市场反应 |
(二)基于股票价格的长期市场反应 |
三、小米集团可能存在的风险 |
(一)商业模式存在的风险 |
(二)搭建VIE架构存在的风险 |
(三)缺乏知识产权存在的风险 |
四、小米集团上市需求基本实现 |
(一)小米集团与苏宁绩效对比分析 |
(二)小米集团上市目标基本达到 |
五、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小米集团上市后的结论与建议 |
一、结论 |
二、对小米集团的建议 |
(一)明晰主业,加大研发投入 |
(二)完善企业信息披露机制 |
三、对其他海外上市企业建议 |
(一)上市前合理评估自身上市状况 |
(二)合理选择上市地点、方式 |
四、对政府部门建议 |
(一)针对实际情况,灵活调整上市要求 |
(二)拓宽国内公司融资渠道 |
(三)调整市场监管思路 |
五、文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A股与H股双重上市的价差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4 研究的内容 |
1.5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
1.5.1 查阅文献资料 |
1.5.2 理论与实证分析相结合 |
1.5.3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
1.6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1.6.1 可能的创新 |
1.6.2 不足 |
2 相关理论分析 |
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 流动性理论 |
2.3 需求弹性理论 |
2.4 风险偏好理论 |
3 A股与H股价差的基本情况 |
3.1 A股和H股市场的发展情况 |
3.1.1 我国股票市场的开放进程 |
3.1.2 A股发展状况 |
3.1.3 H股发展状况 |
3.2 A-H股双重上市的概况 |
3.2.1 A-H股上市的模式介绍 |
3.2.2 A-H股上市公司行业分类 |
3.2.3 A-H股价格差异走势分析 |
4 A股与H股价差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 市场分割因素 |
4.1.1 信息不对称假说 |
4.1.2 流动性差异假说 |
4.1.3 需求差异假说 |
4.1.4 风险偏好差异假说 |
4.2 市场其他因素 |
4.2.1 汇率因素 |
4.2.2 系统性风险 |
4.2.3 沪港通政策影响 |
4.2.4 深港通政策影响 |
4.3 投资者因素 |
4.3.1 投资者结构差异 |
4.3.2 投资理念差异 |
5 A股与H股价差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5.1 样本与变量选择 |
5.1.1 样本数据的选择 |
5.1.2 被解释变量的选取 |
5.1.3 解释变量的选取 |
5.2 变量描述性统计及模型构建 |
5.2.1 影响价差各变量描述性统计 |
5.2.2 模型构建 |
5.3 实证分析 |
5.3.1 Pearson相关性分析 |
5.3.2 Hausman检验 |
5.3.3 面板数据的回归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可行性的建议 |
6.2.1 政府指定政策 |
6.2.2 上市公司恪守市场规则 |
6.2.3 加强市场信息披露监管 |
6.2.4 投资者理性投资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6)沪港通、深港通对A、H股价格发现影响的研究 ——基于A+H交叉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沪港通与深港通的开通 |
1.1.2 A+H交叉上市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本文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1.4.1 本文的创新点 |
1.4.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关于股票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研究 |
2.2 关于交叉上市公司股票价差的研究 |
2.3 关于交叉上市公司股价联动和价格发现的研究 |
第3章 A、H股市场发展现状及对比分析 |
3.1 A、H股及其交易市场概述 |
3.1.1 A股交易市场概述 |
3.1.2 H股交易市场概述 |
3.2 A股市场和香港证券市场的差异 |
3.2.1 发行上市制度的差异 |
3.2.2 投资者构成的差异 |
3.2.3 交易机制差异 |
3.3 本章总结 |
第4章 公告效应对A、H股价格发现影响的实证研究 |
4.1 研究方法 |
4.1.1 平稳序列及单位根检验 |
4.1.2 协整检验 |
4.1.3 误差修正模型与格兰杰因果检验 |
4.2 公告效应的实证检验 |
4.2.1 样本的选取与数据处理 |
4.2.2 平稳性检验 |
4.2.3 协整检验 |
4.2.4 误差修正模型 |
4.2.5 格兰杰因果检验 |
4.3 本章总结 |
第5章 沪港通、深港通对A、H股价格发现影响的实证研究 |
5.1 样本的选取与数据处理 |
5.2 实证研究 |
5.2.1 平稳性检验 |
5.2.2 协整检验 |
5.2.3 误差修正模型 |
5.2.4 格兰杰因果检验 |
5.3 本章总结 |
第6章 结论及对策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对策建议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企业AH交叉上市对其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交叉上市影响公司绩效的相关机理研究 |
1.1 相关理论 |
1.1.1 市场分割理论 |
1.1.2 投资者认知理论 |
1.1.3 流动性理论 |
1.2 交叉上市影响公司绩效的作用机制 |
1.2.1 资本成本机制 |
1.2.2 公司治理机制 |
1.2.3 政府干预的调节机制 |
2 中国公司交叉上市的演变过程及上市模式分析 |
2.1 中国公司交叉上市的演变过程 |
2.1.1 中国公司交叉上市的发展历程 |
2.1.2 中国公司交叉上市的现状 |
2.2 中国公司交叉上市模式分析 |
2.2.1 “先H后 A”模式 |
2.2.2 “A+H同步”模式 |
2.2.3 “先A后 H”模式 |
3 交叉上市对公司经营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 |
3.1 研究设计 |
3.1.1 研究方法 |
3.1.2 样本、指标的选择和数据来源 |
3.2 实证结果与分析 |
3.2.1 财务指标统计分析 |
3.2.2 确定相关系数矩阵 |
3.2.3 主成分提取 |
3.2.4 综合评价 |
3.2.5 实证结果分析 |
4 结论与对策建议 |
4.1 结论及原因分析 |
4.2 对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证券公司国际化问题与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及思路 |
1.3 相关研究综述 第2章 证券公司国际化的定义和内涵 |
2.1 证券公司国际化的内涵 |
2.2 证券公司国际化与证券市场国际化 |
2.3 企业国际化发展模型 第3章 我国证券公司为什么要实施国际化的经营策略 |
3.1 宏观层面—证券行业经营环境的根本性改变 |
3.1.1 中国企业的海外扩张需要 |
3.1.2 逐年增加的跨境投资需求 |
3.1.3 证券行业的全球化浪潮反推 |
3.2 微观层面—证券公司持续发展的内部需求 |
3.3 行业竞争格局和发展趋势的影响—国际化成券商创新突破点 第4章 海外大型投行国际化的路径 |
4.1 海外大型投行国际化历程 |
4.2 海外大型投行国际化的路径 |
4.3 海外大型投行国际化的基本要素 第5章 后来者方兴未艾―新兴市场国家证券公司的国际化历程总结 |
5.1 新兴市场国家证券公司国际化的表现 |
5.2 新兴市场国家证券公司国际化进程总结 第6章 海外投行的国际化经验与教训 |
6.1 资本实力和市场地位是国际化的基础条件 |
6.2 自主发展是国际化的的主流模式 |
6.2.1 投行发展国际业务倾向于自主模式的原因 |
6.2.2 美林证券并购发展的教训 |
6.3 国际市场定位是决定国际化战略成败的关键 |
6.3.1 野村证券国际业务的教训 |
6.4 研究实力是国际市场地位的影响因素 |
6.5 地区结构的选择影响国际化战略实施的效果 |
6.5.1 地区结构的选择对投行国际化的影响因素 |
6.5.2 台湾凯基证券区域化发展战略的成功经验 |
6.5.3 野村证券区位战略的失败教训 第7章 我国证券公司国际化的历程和特点 |
7.1 我国证券公司国际业务历史回顾 |
7.2 我国证券公司国际业务特点 |
7.2.1 国际业务主要集中在香港市场 |
7.2.2 中资证券公司参与了主要中资企业的香港发行 |
7.2.3 推动香港与内地市场联结进程的作用 |
7.2.4 中国证券公司国际化与中国企业的国际化道路相辅相成 |
7.2.5 中国证券公司国际业务集中度较高 |
7.2.6 国际业务发展路径从在香港设立机构向国际发达市场拓展 |
7.2.7 QFII 制度的建立为国内资本市场逐步国际化打下基础 第8章 我国证券公司国际化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
8.1 规模偏小 |
8.2 国际化发展初期,业务结构发展严重不均衡 |
8.2.1 境外业务主要集中在香港市场,其他市场较少 |
8.2.2 主要的客户群体是中国公司,缺少跨国公司 |
8.2.3 产品单一 |
8.3 面临国际投行激烈的竞争压力 |
8.4 受国内经济和政策制约较大 |
8.5 专业经验和技术差距较大 |
8.6 国际化人才短期的制约 |
8.7 跨境风险控制能力的挑战 第9章 我国证券公司国际化引发的风险 |
9.1 文化冲突 |
9.2 成本压力 |
9.3 治理模式和商业模式的冲击 |
9.4 合规风险 |
9.5 政治风险 第10章 我国证券公司国际化的路径分析与阶段策略 |
10.1 我国证券公司国际化的既有路径 |
10.1.1 国内国际化 |
10.1.2 区域国际化 |
10.1.3 全球跨国经营 |
10.2 我国证券公司国际化的阶段定位 |
10.2.1 不可逾越 国际化阶段决定战略选择 |
10.2.2 中国在哪里 券商国际化阶段定位分析 |
10.2.3 中国证券公司国际化阶段总结 |
10.3 我国证券公司如何推进国际化的战略思考 |
10.3.1 中国证券公司国际化的地区选择 |
10.3.2 中国证券公司国际业务结构安排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
(10)中国公司交叉上市IPO及其后价格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中国公司境外上市历史与概况 |
1.1.2 中国公司境外上市的途径与形式 |
1.1.3 中国公司交叉上市概况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样本和数据处理简介 |
1.4.2 研究方法 |
1.5 文章创新点 |
1.6 全文结构简介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2.1 引言 |
2.2 关于一价定律和本土定价权文献综述 |
2.3 关于交叉上市研究文献综述 |
2.3.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2.3.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2.4 IPO行为研究概述 |
2.5 IPO抑价理论研究综述 |
2.5.1 国外文献的研究 |
2.5.2 国内文献的研究 |
2.5.3 IPO抑价解释学说汇总 |
2.6 IPO长期弱势研究综述 |
2.6.1 国外文献关于IPO长期弱势的研究 |
2.6.2 国内文献关于IPO长期趋势的研究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交叉上市公司股票价格差异的理论分析 |
3.1 引言 |
3.2 国内学者关于交叉上市价格差异的定价权之争 |
3.2.1 中国公司跨境交叉上市特有现象 |
3.2.2 国内学者关于交叉上市价格差异的定价权之争 |
3.2.3 研究思考 |
3.3 交叉上市公司价格差异原因的理论阐释 |
3.3.1 不同的有效性市场差异导致价格差异 |
3.3.2 发行定价方式对于交叉上市公司IPO定价差异的解释 |
3.3.3 市场分割对于交叉上市公司价格差异的解释 |
3.3.4 监管、交易及发行体系对于交叉上市公司价格差异的解释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A+H交叉上市公司IPO抑价行为 |
4.1 引言 |
4.2 IPO抑价的度量方法 |
4.3 实证样本选择和因素选择 |
4.3.1 样本选择 |
4.3.2 因素选择 |
4.4 A+H IPO抑价行为的实证分析 |
4.4.1 模型设计与变量统计描述 |
4.4.2 多元线性回归结果分析 |
4.4.3 实证结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A+H交叉上市公司股价长期趋势研究 |
5.1 引言 |
5.2 IPO长期绩效研究方法 |
5.2.1 CAR模型和BHAR模型 |
5.2.2 Fama-French三因素模型 |
5.3 修正的FAMA-FRENCH四因素模型与IPO股票长期绩效关系 |
5.4 A+H交叉上市公司样本选择和数据处理方法 |
5.4.1 样本选择 |
5.4.2 数据来源和处理方法 |
5.4.3 变量构造 |
5.4.4 四因素模型的检验方法 |
5.5 基于四因素模型A+H交叉上市公司长期趋势实证研究 |
5.5.1 A股回归结果 |
5.5.2 H股回归结果 |
5.5.3 A+H股的长期走势的比较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部分A+H交叉上市公司股票价格协整关系 |
6.1 引言 |
6.1.1 本章研究主题与前述研究问题的内在关系阐述 |
6.1.2 定价权与价格发现的关系 |
6.1.3 A+H交叉上市公司股票价格协整研究的假设 |
6.1.4 本章研究的思路、工作方法和结论提示 |
6.2 样本的选择与数据处理假设 |
6.2.1 样本选择和研究时间段的划分 |
6.2.2 数据处理假设 |
6.3 协整模型的选取 |
6.3.1 协整关系的定义 |
6.3.2 单位根检验 |
6.3.3 因果关系检验 |
6.3.4 Johansen协整检验与VEC模型 |
6.4 部分A+H交叉上市公司股票价格协整实证研究 |
6.4.1 实证检验的基本思路 |
6.4.2 所选样本的单位根检验 |
6.4.3 Johansen协整检验与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
6.4.4 VECM模型检验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情况 |
致谢 |
四、中国人寿完成全球最大IPO港美两地成功上市(论文参考文献)
- [1]中概股赴港上市动因、路径与效果分析 ——以阿里巴巴港股二次上市为例[D]. 张蕾.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1
- [2]中概股回归案例分析及路径选择[D]. 刘漫. 河北大学, 2021(02)
- [3]股市互联互通机制对AH股溢价率影响研究 ——来自沪港通与深港通的证据[D]. 王洪振. 南京大学, 2020(02)
- [4]小米集团赴港上市案例分析[D]. 张诗彤. 西北民族大学, 2020(08)
- [5]A股与H股双重上市的价差影响因素分析[D]. 宋家念.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5)
- [6]沪港通、深港通对A、H股价格发现影响的研究 ——基于A+H交叉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D]. 薄纯康. 山东大学, 2019(09)
- [7]企业AH交叉上市对其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D]. 孟楷健. 辽宁大学, 2019(01)
- [8]证券公司国际化问题与路径研究[D]. 陈吉. 上海交通大学, 2013(04)
- [9]A股十大IPO重排座次 农行居首交行下榜[N]. 陈雅琼. 证券日报, 2010
- [10]中国公司交叉上市IPO及其后价格行为研究[D]. 程彦敏. 东华大学, 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