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党家村古民居雕饰艺术

浅谈党家村古民居雕饰艺术

一、党家村古民居雕饰艺术刍议(论文文献综述)

张安琪[1](2021)在《关中传统民居门簪雕饰艺术研究》文中提出

高瑞雪[2](2021)在《韩城历史城区历史建筑价值评估及分级保护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历史建筑是历史文化的空间载体,它们记录了城市的历史信息,更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对于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抓手。目前,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已经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韩城作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城市历史格局完整,历史风貌完好,古城内仍遗存大量的历史建筑。在前期历史建筑保护工作中,韩城已将部分优秀历史建筑进行挂牌保护,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有相当数量的历史建筑还未被甄选登录,从而导致其保护状况不容乐观。如何在已有保护基础上,继续完善韩城历史建筑价值的评价机制,对其进行针对性的筛选登录并探索其保护与利用的措施与方法,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本研究以韩城历史城区内的历史建筑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完成典型历史建筑的建筑测绘、现状图纸绘制等工作,基于此形成韩城老城区历史建筑的基础信息资料库;其次,通过文献综述,梳理分析国外发达国家登录建筑的认定机制与我国现行各层级、各地市的历史建筑认定标准,在总结其经验与教训的同时,结合韩城实际,提出符合韩城地域文化环境与遗存现状实际的历史建筑认定标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结合现有研究成果与调查信息,梳理韩城历史建筑的特征,并厘清其在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生成原因。针对韩城历史建筑的地域特征与遗存现状,研究采用AHP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构建韩城历史建筑价值评价体系模型,采用文献法与德尔菲法选取评价指标,进而对历史建筑进行分级评价,最终确定韩城第一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确定历史建筑保护优先层级。针对韩城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出保护原则、保护方式和保护措施。此外,本研究针对韩城历史建筑的不同保护状态,分别结合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论证,并依托其保护优先层级提出具体的保护建议和措施。本研究成果是结合地域文化特色与现状遗存实际来对历史建筑进行评价、遴选以及后续保护利用的地方探索,希望能够为当前我国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提供参考借鉴。

闫金丽[3](2020)在《韩城党家村民居装饰纹样的审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装饰纹样因记录着历史长河中的人们的生活经验且表达出审美意识,因此具有传承历史文化的价值。对于我国这样具有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传统装饰纹样经过上千年的积淀,其所蕴含的民族气魄与独创精神,在世界装饰艺术史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艺术价值。本文主要是通过对韩城党家村民居纹样的构图形式和造型特点及寓意的分析,介绍了装饰纹样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与传统儒家思想内涵,也折射出当时的时代背景、社会心态、民族心理和审美情趣。

陈伟[4](2020)在《晋中明清民居宅门调查与研究》文中认为宅门经历了漫长的衍变过程。中国最早的门大约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半地穴房屋中。在考古发掘所见的古城、建筑遗址以及墓葬的壁画、雕刻中可以推测复原远古时代的宅门。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高峰,特别是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门的种类,宅门的形制已经基本固定。进入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发展至顶峰,人们把注意力更多的集中到对宅门的装饰上。宅门作为身份地位的象征被赋予等级上的意义至迟在秦汉已经出现。随着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到了明清时期更是对此做出了明文规定。这一时期晋中地区商业发达,金融业蒸蒸日上,积累到财富的晋商们兴建了一大批富丽堂皇的宅院,又因为平遥、太谷、祁县等古城区保存相对完整,使得晋中地区保留了大量的明清古民居,这些民居规模大小不一,涵盖了社会上的各个阶层。通过运用田野调查法对平遥、榆次、太谷、祁县、介休、张壁古堡村五座明清古县城、一座明清古村落和马家大院、常家庄园、曹家大院、孔祥熙故居、渠家大院、王家大院六座晋商大院进行实地调查,对晋中明清民居宅门的形制特征、尺寸大小、附属物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调查所得材料,根据宅门所处位置将门分为宅院大门、内院门、厢房门、正房门;根据宅门的形制、结构将其分为砖雕门楼、木构门楼、拱券门楼;根据门的用途将其分为堡门、宅门、店面门、车马门等。分别研究了晋商大院和古城民居不同阶层的宅门,晋商大院宅门种类较多,入口处都修筑了高大的堡门,内部的四合院也都是屋宇式宅门,其体量大、装饰着豪华的雕刻和彩绘,门前附属物众多;而数量庞大的古城民居则以低矮的墙垣门或小体量的屋宇式大门居多,门面比较狭窄、装饰极少、罕有附属物。宅门的形制和装饰受到社会背景的深刻影响,除了人们的财富和地位之外,人们在修建宅门时也加入了对礼制、道德的尊崇、对吉祥幸福的祈盼和对仕途地位的向往。

谢茜[5](2019)在《宗法制度下晋陕豫祠堂与古民居地域性建筑形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宗祠主要是举行祭祀的场所,建筑形制在时代更迭中受种种条件而变化,但在礼制的约束下,始终保持为一种变化单一、严肃而庄重的空间建筑群。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为民间宗祠建筑,并与古民居进行对比,地理范围限定为晋陕豫三省地区,通过实地调研测绘晋陕豫地区民间古建筑为具体案例作深入分析研究,深挖古代宗法制度的发展,分别对其建筑形态、空间结构及建筑装饰艺术表达进行系统地研究,归纳与分析总结文化所蕴含的深层次意义,反映出特定地域历史文化下以家族为单位的对祖先的崇拜和家族伦理道德的规范,阐述古建筑特有的价值。论文首先从宏观角度论述民间祠堂的产生与发展,对地理概况及多种文化对古建筑的产生及发展的影响展开分析论述;其次,对建筑空间、建筑形制及装饰艺术文化进行具体的分析与深入剖析研究;最后,从宗祠建筑和宗祠文化两个层面,结合政府、社会和宗祠的现状总结晋陕豫地区宗祠保护传承中出现的问题,同时提出与思考宗族文化及宗祠建筑在新时代环境下地发展与传承。诣在通过此研究唤起当地广大民众对宗祠和古民居建筑的文化认同与社会记忆,同时探寻在当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环境下对民间古建筑的保护与文化资源开发的新路径,从而起到保护与传承的作用。

赵帆宁[6](2018)在《陕西韩城党家村民居雕刻中博古图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元明清时期的民居建筑——韩城党家村民居雕刻中的博古图像为研究对象。在实地调研基础上对党家村石雕、砖雕、木雕雕刻中的博古图像进行分类,并总结其图式规律,试图将博古图像在空间上还原至民居雕刻上的装饰纹样,在时间上将其归复于清代发展的鼎盛时期,从党家村民居雕刻中的博古图像的表现形式、图式规律探究其博古图像组合形式来源,以及党家村博古图像反映出的文化内涵,即从形式呈现到形式分析,再由形式分析到内涵挖掘的结构进行论证,企图从党家村博古图像这类小的视觉艺术现象,来窥探明清时期党家村民众所崇古、崇文、崇仕的社会文化风尚。文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党家村民居雕刻中博古图像的形成与发展,认为博古图像是从着录到图绘,从图绘到纹饰再到图绘的一个衍化与发展的过程,本文将研究对象定位于博古图像作为纹饰装饰在民居雕刻当中的这一部分,以石雕门墩石中箱型门墩石上的博古图像最为精美独特,并利用类型学按照雕刻中博古器的造型将门墩石上的博古图像分为:A型:鼎型器,B型:炉型器,C型:其他类型三种形制。第二部分从博古图像的构成形式入手,总结出博古图像在布局上呈对称性分布,方形构图的基本特征,并通过对党家村博古图像图式规律的总结与归纳,笔者将其定名为“炉瓶三式”及其组合形式来源于“炉瓶三事”的搭配形式。第三部分,通过利用平行材料对比分析党家村博古图像雕刻物象中所体现出来的崇古之风和崇文观念,进而探讨博古图像生成与演变过程中蕴含的多种文化内涵。博古图案作为民居雕刻上的一种装饰艺术,不仅具有视觉上的审美享受,更重要的是一种物化的“文化符号”。

孙光瑞[7](2014)在《陕西党家村民俗家具传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位于陕西省关中地区韩城市西庄镇的党家村,是陕西省乃至全国范围内保存最完整、尚有居民居住的古村落,其中留存的民俗家具数量和质量堪称陕西之最。本论文深入分析陕西党家村民俗家具的特征,并对影响其形成的文化因素进行探讨;将研究范围扩大到党家村所处关中地区,研究得到更具普遍性的关中民俗家具装饰规律;在此基础上,结合民俗家具研究已有的成果,构建民俗家具传承体系;从情感传承的角度对民俗家具传承体系进行应用探索。本研究将民俗家具置于“历史一现时—未来”的动态发展中看待,以求探索民俗家具研究创新之路。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历史人文环境使陕西党家村民居建筑独具特色,党家村家具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也独具特色,在布局、品类、造型、装饰、用材、结构与制作方面都具有自身鲜明的特征。党家村家具的艺术风格可以归纳为:造型简练、装饰有度,以方为美、曲以辅之,大气凝重、经济实用,量材制作、淳朴清新,地域特色、雅俗兼备。(2)党家村地处陕西关中韩城地区,党家村家具必然受到关中文化、当地民俗的影响。党家村家具主要服务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是农耕文化的产物。受党家村商农合一的发展模式影响,党家村人秉承“富润屋,德润身”的古训,建宅与兴教共同重视,党家村家具也受到儒、士、商文化的影响。党家村家具还受到党、贾两大宗族文化影响。(3)陕西关中民俗家具装饰总体特征是:装饰风格上刚柔并济;彩绘装饰突出;装饰形式规范;尚黑尊红。主要运用髹漆、雕刻等五种装饰手法。装饰题材:内容广泛,寓意丰富、美好,形式多样;依据题材内容可分为七大类。装饰部位成一定范式,重点装饰部位是椅背部、腿足部、牙子部等六个部位,此外还有满雕和个别特殊部位。(4)民俗家具传承体系的构建能够为民俗家具研究和新中式家具发展之间提供有效联结,该体系包括传承价值、内容和手段。传承价值包括历史、文化、精神、科学、社会、审美、教育和经济七种价值;传承内容包括民族标志、民族精神、情感宝库等七项;传承手段包括教育传承、媒体传承、产业传承、社会传承和民间传承。(5)现代设计理论中的情感化设计理论可以有效地实现民俗家具和新中式家具之间的情感传承。

车桂贤[8](2014)在《党家村传统民居砖雕艺术研究》文中指出党家村是我国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民居古村落,堪称中国“民居瑰宝”。本文通过对党家村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情、民居风貌、建筑砖雕装饰以及砖雕艺术文化内涵的重要性来研究。砖雕艺术发展源远流长,砖雕艺术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工艺手法及风格特点,砖雕艺术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研究民居砖雕可以达到宣传保护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砖雕艺术同时为现代建筑的创新提供新的参考资料。本文研究的党家村民居砖雕艺术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理论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砖雕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背景和很高的艺术价值。材质的朴素典雅和题材的丰富多样承载和继承着浓浓的历史文化内涵。砖雕艺术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对民居装饰意义很大,传统砖雕主要在古民居上起到装饰美化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急剧转变,现代建筑装饰简单的风格趋势,砖雕面临着无用武之地失去了可附着的基础,文中从深入了解砖雕的题材极其反映出的文化内涵,研究砖雕艺术风格特色以及砖雕在民居中的应用部位来表现砖雕作为民居装饰的重要意义。通过对砖雕艺术文化的正确解读、题材的拓展应用、装饰风格的借鉴来说明装饰艺术在民居应用中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的重要性。传统民居装饰具有多层面的意义,传统民居砖雕装饰是艺术资源,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源和文化教育资源,推动当地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和号召当地人保护砖雕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观念,基于砖雕艺术的发展现状可知砖雕艺术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已经遇到了瓶颈并岌岌可危,将砖雕艺术传承下去在当代显得十分重要。

李媛[9](2013)在《关中传统民居砖石雕刻艺术与内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陕西“关中”地区,是中国黄河流域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素有“八百里秦川”的美誉。关中传统民居建筑是关中地区的人文史,也是关中美学文化的教科书。现在还有不少城镇中保存着较多的明代、清代时期建筑风格的民居。其中以西安、韩城、渭南、三原等区域是关中传统民居建筑文化遗产的典范代表。传统民居扎根于自然,孕育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本文以关中传统民居砖石雕刻艺术与其内涵作为研究对象。无论是石雕,砖雕,还是木雕雕刻艺术,它们都是作为建筑结构上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历代关中官贾富商在建造住宅时,多通过砖石雕刻的手法来装饰。不论是屋脊、门、窗、墀头、影壁与花墙,甚至是一块石砖都有着各种各样的雕饰艺术与语言,这种雕刻装饰艺术与实用功能的相结合,为人们创造了一个理想的、舒适的居住装饰环境,而在为了达到技艺的熟练和建筑结构域体系的完美,设计师和工匠们不断在总结着技艺和经验。这些民居上的装饰雕刻体现着人们对生活方式、民俗文化、宗教信仰、审美意识等等。本文通过对关中传统民居建筑地理环境,人文特征及砖石雕刻装饰艺术类型的整理、归纳和总结,并通过民居不同建筑构件的雕刻装饰形式,从艺术角度来认识关中传统民居雕刻艺术、民俗文化、工艺美学在关中传统民居中所体现的装饰手法、装饰特点和艺术内涵,发掘那个时期当地的民间技艺,传统价值观,文化水准和审美观。目前我们面临着一个新时代与旧时代、科学与艺术、传统与创新等多方面的变革时期,如何在传承中求创新,怎样才能做到艺术与现代科学完美的融合,现在的“古为今用”,不能只是简单拿来就用,是要认真研究弘扬古代的民居建筑装饰艺术的精髓为今天所用,要在文化上理解、艺术上融会、技艺上传承,要能创造符合时代需求又被大众所接受,这样为今后关中新民居的建设及传统民居建筑传承与保护在文化记忆的艺术手法的创新提供一些有建设性的参考意见。

祁松[10](2013)在《关中传统民居特质影响下的民俗展示空间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民俗文化是人类伟大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代表了各民族最具特色的历史记忆,每一种地域性的优秀的民俗文化都有其特定存在的物质空间环境——传统民居,它为民俗文化提供了生存延续的土壤和空气,对其传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满足,人们体验传统民俗文化的需求也逐步增强,民俗旅游、民俗创意等产业应运而生。在这种大环境下,人们开始思考并重新认识传统民俗文化的价值,民俗展示作为一种重要的民俗传播和保护手段,越来越受到重视。相较于传统的博物馆民俗实物陈列展示,民俗村、民俗园等模仿传统空间形态进行民俗展示的空间形式无疑能很好的传达出地域精神,也能使人们更为直观的体验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在这种背景下,探索如何利用民居特质进行民俗展示空间设计,使其更好的传达出民俗的文化内涵,在此基础上满足人们民俗文化体验的需求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问题,对民俗展示空间的发展和现实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明确了传统民居对其空间设计的影响。第二部分分析问题,首先对关中传统民居进行研究,归纳其基本形态特征与空间组织方式,以及其空间特质对人心理与行为的影响;其次对关中民俗进行研究,重点论述关中民俗与关中传统民居空间的联系,阐明关中民俗文化的基本内涵,说明其在展示中所要体现的内容,并通过典型性的民俗调研进行阐述;最后结合关中地区民俗展示空间实例调研,从空间形态分析和参观者评价两方面论述民俗展示空间的文化性与功能性需求。第三部分解决问题,根据研究及调研内容总结关中传统民居特质影响下的民俗展示空间设计原则与策略,并以此对实践案例进行分析总结,指出不足之处并进行相应的更新与深化设计,进一步完善理论。

二、党家村古民居雕饰艺术刍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党家村古民居雕饰艺术刍议(论文提纲范文)

(2)韩城历史城区历史建筑价值评估及分级保护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针对历史建筑保护的高度重视
        1.1.2 历史建筑保护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1.1.3 韩城历史建筑的保护现状不容乐观
    1.2 相关概念阐释
        1.2.1 历史建筑
        1.2.2 历史建筑的价值
    1.3 研究对象及研究范围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范围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2 历史建筑保护及价值评估的相关理论研究
    2.1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1.1 历史建筑保护的相关研究
        2.1.2 历史建筑价值评估的相关研究
        2.1.3 韩城历史建筑的相关研究
        2.1.4 研究的进展与不足
    2.2 历史建筑认定标准
        2.2.1 国家层面的相关认定标准
        2.2.2 地方城市的相关认定标准
    2.3 韩城历史建筑认定标准
        2.3.1 标准的确定
        2.3.2 标准的阐释
    2.4 本章小结
3 韩城历史建筑现状及特征研究
    3.1 韩城概况
        3.1.1 自然地理与人文历史
        3.1.2 历史沿革与古城选址
        3.1.3 古城格局与古城街巷
    3.2 历史建筑特征
        3.2.1 分布特征
        3.2.2 院落
        3.2.3 建筑单体
        3.2.4 建筑结构及材料
    3.3 历史建筑保护现实问题
        3.3.1 建筑结构、材料破损严重
        3.3.2 建筑功能的不适应性
        3.3.3 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
        3.3.4 产权关系复杂
        3.3.5 各利益主体不同的价值诉求
    3.5 本章小结
4 韩城历史建筑价值评估及分级结果
    4.1 评价体系模型构建
        4.1.1 评价原则与方法
        4.1.2 评价指标选取
        4.1.3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4.2 初选历史建筑价值评估
    4.3 第一批历史建筑评估分级
        4.3.1 第一批历史建筑现状
        4.3.2 第一批历史建筑分级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价值评估的韩城历史建筑分级保护
    5.1 历史建筑的价值与保护状态
        5.1.1 价值与保护状态的关系
        5.1.2 高价值历史建筑保护状态
        5.1.3 中价值历史建筑保护状态
        5.1.4 低价值历史建筑保护状态
    5.2 韩城历史建筑的分级保护策略
        5.2.1 保护原则
        5.2.2 保护方式
        5.2.3 保护措施
    5.3 历史建筑保护实例
        5.3.1 高价值高保护状态历史建筑
        5.3.2 高价值中保护状态历史建筑
        5.3.3 中价值低保护状态历史建筑
        5.3.4 低价值低保护状态历史建筑
    5.4 本章小节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局限性
    6.3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
    附录一:部分地方城市历史建筑认定标准
    附录二:韩城历史建筑价值评价专家调查问卷
    附录三:韩城市历史建筑普查登记表
    附录四:韩城第一批历史建筑信息表
致谢

(3)韩城党家村民居装饰纹样的审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2 党家村民居建筑雕饰纹样的造型特征
    2.1 饱满繁复的造型特征
        (1)重心居中造型饱满
        (2)造型繁复荡气回肠
    2.2 意象为主的造型特征
3 党家村民居建筑雕饰纹样的构图
    3.1 重复格律式构图
    3.2 平视构图
    3.3 波浪式构图
4 党家村居民装饰纹样的寓意表现
5 结语

(4)晋中明清民居宅门调查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重难点及创新点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门的衍变与明清宅门的特征
    第一节 门的定义和起源
    第二节 宅门的衍变
        一、史前时期的宅门
        二、历史时期的宅门
    第三节 明清民居宅门的特征
        一、明清北方地区的宅门
        二、明清南方地区的宅门
第二章 晋中明清民居宅门的调查与统计
    第一节 晋中的自然和人文环境
        一、晋中的气候和自然环境
        二、明清晋中区划变迁
        三、明清时期晋中社会和经济状况
    第二节 晋商大院宅门的调查统计
        一、马家大院的宅门
        二、常家庄园的宅门
        三、孔祥熙故居的宅门
        四、曹家大院的宅门
        五、渠家大院的宅门
        六、王家大院的宅门
    第三节 古城民居宅门的调查统计
        一、平遥古城民居的宅门
        二、榆次老城民居的宅门
        三、太谷古城民居的宅门
        四、祁县古城民居的宅门
        五、介休老城区民居的宅门
        六、张壁古堡民居的宅门
第三章 晋中明清民居宅门研究
    第一节 晋中明清民居宅门的结构和种类
        一、门的结构
        二、门的种类
    第二节 晋中明清民居宅门的附属物
        一、匾额和对联
        二、门枕石和抱鼓石
        三、上马石和栓马柱
        四、照壁和影壁
    第三节 不同阶层民居宅门的异同点
        一、晋商大院和富裕阶层的宅门
        二、古城平民阶层的宅门
    第四节 宅门所反映的政治、经济与风俗文化
        一、宅门形制反映的政治与经济
        二、宅门反映的乡土情怀
        三、宅门装饰反映的风俗文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宗法制度下晋陕豫祠堂与古民居地域性建筑形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选题缘起
    1.2 研究背景与现状
        1.2.1 研究背景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对象的相关概念及研究范围
        1.3.1 相关概念
        1.3.2 研究范围及分布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课题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6 研究框架
    1.7 本章小结
2.民间宗祠相关理论及发展概况研究
    2.1 概念界定
        2.1.1 宗祠的概念
        2.1.2 宗祠文化
        2.1.3 宗法制度及其演变
        2.1.4 宗族的结构
    2.2 晋陕豫地区环境概况与历史
        2.2.1 地域环境
        2.2.2 人文背景
        2.2.3 文化概况
    2.3 明、清时期社会变动及建筑概况
        2.3.1 宗祠与古民居建筑的产生
        2.3.2 宗祠与古民居建筑的发展
        2.3.3 晋陕豫地域文化差异及古建筑社会价值研究
    2.4 宗法制度规范及其社会影响
        2.4.1 宗族教化活动规范
        2.4.2 家族政治下的族人生活
    2.5 本章小结
3.民间宗祠与古民居的建筑形态特征及文化内涵研究
    3.1 宗法制度下宗祠建筑形态特征
        3.1.1 宗祠分类与建筑类型
        3.1.2 选址与朝向
        3.1.3 建筑平面布局及空间秩序
    3.2 宗法制度下宗祠建筑空间与功能
        3.2.1 宗祠建筑空间结构和礼仪秩序
        3.2.2 宗祠建筑的社会功能
    3.3 宗法制度对宗祠及古民居建筑的影响
        3.3.1 宗祠建筑空间特点
        3.3.2 古民居建筑空间特点
        3.3.3 传统文化对宗祠与古民居建筑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宗祠与古民居建筑装饰艺术及对比
    4.1 宗祠建筑装饰艺术
        4.1.1 雕刻纹样装饰
        4.1.2 匾额楹联
    4.2 古民居建筑装饰艺术
        4.2.1 雕刻纹样装饰
        4.2.2 庭院景观装饰
    4.3 建筑装饰的地域特色对比与文化解读
        4.3.1 建筑装饰的自然特色审美
        4.3.2 礼教制度下的社会意识
    4.4 建筑装饰艺术内涵的应用
    4.5 本章小结
5.宗族文化的社会记忆与传承
    5.1 宗法制度的社会认知
    5.2 古建筑的社会记忆变迁与保护意义
        5.2.1 社会记忆变迁
        5.2.2 宗族文化的发展观念
        5.2.3 古建筑的现状问题及保护策略
        5.2.4 古建筑的保护意义
    5.3 宗祠文化的传承及发展
        5.3.1 宗祠文化遗产
        5.3.2 民间宗祠在文化社会中的传承
        5.3.3 民间宗祠在文化社会中的应用与发展
    5.4 本章小结
6.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图录
附录二 表录
附录三 山西省地区部分民间宗祠现状统计
附录四 陕西省地区部分民间宗祠现状统计
附录五 河南省地区部分民间宗祠现状统计
研究生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6)陕西韩城党家村民居雕刻中博古图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的缘由及研究对象
    二 相关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三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结构
    四 概念界定
        (一) 博古图像与博古图案
        (二) 博古图与清供图的区别
第一章 党家村民居雕刻中博古图像的表现形式
    一 博古图像形成与发展
        (一) 《宣和博古图》:器物到图录
        (二) 博古画:图录到图绘
        (三) 博古纹:图绘到纹饰
        (四) 海派博古画:器物到图绘
    二 党家村民居雕刻概况
    三 党家村博古图像分类
        (一) 石雕门墩上的博古图像
        (二) 木雕门扇上的博古图像
        (三) 砖雕墀头上的博古图像
第二章 党家村民居雕刻中博古图像的图式分析
    一 博古图像构成形式—“对称方形”
    二 博古图式组合规律—“炉瓶三式”
    三 图式组合形式来源—“炉瓶三事”
第三章 党家村民居雕刻中博古图像的文化内涵
    一 党家村博古图像蕴含的文化意象
        (一) 鼎、瓶:博古图像中的崇古之风
        (二) 炉、四艺:博古图像中的崇文观念
        (三) 孔雀翎:博古图像中的仕途倾向
    二 党家村博古图像呈现的文化观念
        (一) 礼制象征的蜕变
        (二) 雅俗趣味的融合
        (三) 民间信仰的整合
    三 博古图像生成与演变的文化阐释
结语
参考文献
插图出处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陕西党家村民俗家具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中国传统家具研究现状
        1.2.2. 民俗家具的研究现状
        1.2.3. 关于陕西民俗家具的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范围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范围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与架构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流程
    1.6. 研究贡献
    1.7. 相关概念及理论
        1.7.1. 相关概念辨析
        1.7.2. 相关理论
2. 陕西党家村传统民俗家具特征研究
    2.1. 陕西党家村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历史渊源
        2.1.3. 民居建筑
    2.2. 党家村民俗家具的布局与品类
        2.2.1. 家具的布局
        2.2.2. 家具的品类
    2.3. 党家村民俗家具的特征
        2.3.1. 造型特征
        2.3.2. 装饰特征
        2.3.3. 用材特征
        2.3.4. 结构与制作特征
        2.3.5. 品类特征
        2.3.6. 布局特征
        2.3.7. 艺术风格特征
    2.4. 本章小结
3. 影响陕西党家村传统民俗家具的文化因素研究
    3.1. 陕西党家村村落文化
        3.1.1. 自然环境
        3.1.2. 物质文化
        3.1.3. 居住状态
        3.1.4. 民俗生活
        3.1.5. 宗族文化
        3.1.6. 党家村受农、儒、士、商文化影响的文化氛围
    3.2. 影响党家村传统民俗家具的文化因素
        3.2.1. 关中文化对党家村家具的影响
        3.2.2. 农耕文化对党家村家具的影响
        3.2.3. 儒文化对党家村家具的影响
        3.2.4. 士文化对党家村家具的影响
        3.2.5. 商文化对党家村家具的影响
        3.2.6. 当地民俗对党家村家具的影响
        3.2.7. 宗族观念及制度对党家村家具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4. 陕西关中民俗家具装饰研究
    4.1. 研究范围
        4.1.1. 周家大院
        4.1.2. 高家大院
        4.1.3. 陕西关中民俗博物馆
        4.1.4. 西安市鼓楼
    4.2. 关中民俗家具装饰的总体特征
        4.2.1. 装饰风格
        4.2.2. 装饰题材
        4.2.3. 装饰手法
        4.2.4. 彩绘突出
        4.2.5. 形式规范
        4.2.6. 尚黑尊红
    4.3. 关中民俗家具的装饰手法
        4.3.1. 髤漆
        4.3.2. 雕刻
        4.3.3. 彩绘
        4.3.4. 描金
        4.3.5. 镶嵌
    4.4. 关中民俗家具的装饰题材
        4.4.1. 人物场景类
        4.4.2. 祥禽瑞兽类
        4.4.3. 植物花卉类
        4.4.4. 文字类
        4.4.5. 几何图案纹
        4.4.6. 器物博古类
        4.4.7. 综合类
    4.5. 关中民俗家具装饰部位
        4.5.1. 椅背部
        4.5.2. 牙子部
        4.5.3. 腿足部
        4.5.4. 端头部
        4.5.5. 结子部
        4.5.6. 板面部
        4.5.7. 特殊部位
    4.6. 关中民俗家具装饰的影响因素分析
        4.6.1. 关中民俗的影响
        4.6.2. 文化的影响
        4.6.3. 传统艺术的影响
        4.6.4. 关中传统民居建筑的影响
    4.7. 本章小结
5. 关于民俗家具传承体系的研究
    5.1. 民俗家具的可传承性
        5.1.1. 民俗家具传承研究的背景与现状
        5.1.2. 民俗家具的可传承性
    5.2. 传承的价值
        5.2.1. 民俗家具的历时性基本价值
        5.2.2. 民俗家具的共时性基本价值
        5.2.3. 民俗家具的重要时代价值
    5.3. 传承的内容
        5.3.1. 民俗家具作为文化遗产的传承内容
        5.3.2. 民俗家具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内容
    5.4. 传承的手段
        5.4.1. 教育传承
        5.4.2. 媒体传承
        5.4.3. 产业传承
        5.4.4. 学术传承
        5.4.5. 民间传承
    5.5. 本章小结
6. 新中式家具情感化设计研究
    6.1. 现代民俗家具、新中式家具概念辨析
        6.1.1. 传统民俗家具与现代民俗家具
        6.1.2. 现代民俗家具与新中式家具
    6.2. 新中式家具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6.2.1. 概念
        6.2.2. 现状
        6.2.3. 发展趋势
    6.3. 新中式家具情感化设计的必要性
        6.3.1. 情感化设计
        6.3.2. 新中式家具情感化设计的必要性
    6.4. 新中式家具情感化设计的层次
        6.4.1. 新中式家具本能情感化设计
        6.4.2. 新中式家具行为情感设计
        6.4.3. 新中式家具反思情感设计
    6.5. 新中式家具情感化设计策略
        6.5.1. 从家具的造型上体现情感化设计
        6.5.2. 从家具的使用方式上体现情感化设计
        6.5.3. 从家具的材料上体现情感化设计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建议
    7.1. 研究结论
        7.1.1. 陕西党家村民俗家具
        7.1.2. 陕西关中民俗家具装饰
        7.1.3. 民俗家具传承体系
    7.2. 研究创新点
    7.3. 研究局限性与建议
        7.3.1. 研究的局限
        7.3.2. 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附录

(8)党家村传统民居砖雕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现状
    1.5 研究框架
2 党家村民居砖雕艺术概况
    2.1 党家村探源
        2.1.1 党家村历史文化
        2.1.2 党家村民族风情
        2.1.3 党家村民居风貌
    2.2 党家村民居砖雕艺术概况分析
        2.2.1 砖雕艺术的历史沿革
        2.2.2 党家村民居砖雕的分类
    2.3 砖雕艺术形式和发展的基础
        2.3.1 青砖的制作
        2.3.2 社会文化基础
    2.4 党家村砖雕艺术的风格特点
        2.4.1 风格多样、具有秩序美
        2.4.2 巧妙构图、注重细节
        2.4.3 造型各异、逼真形态
    2.5 本章小节
3 党家村民居砖雕的艺术形态
    3.1 砖雕艺术在民居建筑中的应用
        3.1.1 屋脊与房瓦砖雕
        3.1.2 墙面砖雕
        3.1.3 墀头砖雕
        3.1.4 门头砖雕
    3.2 党家村民居砖雕题材界定
        3.2.1 民居砖雕装饰元素---动物
        3.2.2 民居砖雕装饰元素---人物
        3.2.3 民居砖雕装饰元素---植物
        3.2.4 民居砖雕装饰元素---器物
    3.3 党家村传统民居砖雕制作工艺及流程
        3.3.1 加工工艺及材料
        3.3.2 制作砖雕的工具
4 党家村民居砖雕折射出的文化价值
    4.1 传统民居中的砖雕内涵和精神气质
        4.1.1 完美民居砖雕装饰体现的宗族意识
        4.1.2 民居砖雕装饰透漏出的生活态度
    4.2 党家村民居砖雕装饰的现实意义
        4.2.1 对当今建筑装饰形式的启迪
        4.2.2 设计艺术的学科意义
        4.2.3 经济与文化价值
        4.2.4 深远的社会意义
    4.3 民俗文化在民居砖雕中的广泛应用
5 民居砖雕艺术的可持续发展意义
    5.1 砖雕艺术的发展现状
    5.2 党家村砖雕艺术的研究价值
    5.3 砖雕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原则
        5.3.1 直接引用
        5.3.2 简化抽象
        5.3.3 夸张变形
        5.3.4 分解与重构
    5.4 党家村传统民居砖雕在传承中求发展创新
        5.4.1 注重对党家村民居砖雕艺术的保护
        5.4.2 砖雕应用范围的拓展
        5.4.3 传统砖雕题材的大胆创新
    5.5 砖雕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6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关中传统民居砖石雕刻艺术与内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课题研究的方法和内容
    1.3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1.4 本章小结
2 关中地区建筑环境与民居特点概况
    2.1 关中传统民居产生的环境因素
        2.1.1 关中地区的地形地貌
        2.1.2 关中地区的自然气候
        2.1.3 关中地区人文历史
    2.2 关中传统民居建筑的形成
        2.2.1 关中传统民居建筑沿革概述
        2.2.2 关中传统民居的平面布局及建筑类型
        2.2.3 关中传统民居装饰造型特征
        2.2.4 关中传统民居建筑及建筑装饰材料
    2.3 本章小结
3 关中传统民居砖石雕刻艺术
    3.1 关中传统民居建筑砖石雕刻艺术
        3.1.1 关中传统民居建筑装饰艺术
        3.1.2 砖雕雕刻艺术的概念和源流
        3.1.3 石雕雕刻艺术概念和源流
        3.1.4 传统民居砖石雕刻技艺
        3.1.5 关中传统民居建筑雕刻艺术形式美的构成法则
        3.1.6 关中与苏州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砖石雕刻艺术装饰风格对比
    3.2 砖石雕刻在关中传统民居建筑构件上的装饰类型
        3.2.1 屋顶装饰
        3.2.2 墙壁装饰
        3.2.3 柱础装饰
        3.2.4 门的装饰
        3.2.5 其他装饰
    3.3 本章小结
4 传统民居砖石雕刻艺术的内涵
    4.1 历史文化的内涵
        4.1.1 历史的内涵
        4.1.2 民居民俗文化的内涵
    4.2 艺术题材的内涵
        4.2.1 吉祥富贵的题材
        4.2.2 展示草木花卉的题材
        4.2.3 “博古”题材
        4.2.4 民间传说与神话故事题材
        4.2.5 福字、寿字、云纹等图案
    4.3 本章小结
5 关中传统民居建筑与砖石雕刻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5.1 关中传统民居建筑的现状
        5.1.1 韩城党家村民居建筑
        5.1.2 咸阳旬邑唐家大院
        5.1.3 三原周家大院
        5.1.4 西安市长安区
        5.1.5 渭南地区合阳县坊镇灵泉村
        5.1.6 陕西省宝鸡市陇县地区
    5.2 关中传统民居砖石雕刻艺术保护与传承
        5.2.1 加强相关法规
        5.2.2 加强教育认知
        5.2.3 提倡鼓励民间保护
        5.2.4 保护周边环境
        5.2.5 尝试在现代设计中的重构与再生
        5.2.6 其他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附录2 图表

(10)关中传统民居特质影响下的民俗展示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民俗
        1.3.2 民俗展示
        1.3.3 展示空间
        1.3.4 民俗展示空间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4.1 对于关中传统民居的研究
        1.4.2 对于民俗展示空间研究
    1.5 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5.1 课题研究的内容
        1.5.2 课题研究的方法
    1.6 课题研究的框架
2. 民俗展示空间发展与现状分析
    2.1 民俗展示空间产生的背景
        2.1.1 民俗文化的保护
        2.1.2 民众精神文化的需求
        2.1.3 民俗旅游的兴起
    2.2 民俗展示空间设计的影响因素
        2.2.1 民俗展示活动的属性
        2.2.2 民俗展示内容
        2.2.3 地域空间语境
    2.3 现有民俗展示空间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2.3.1 存在的问题
        2.3.2 传统民居与民俗展示空间的类比
        2.3.3 总结与分析
    2.4 小结
3. 关中传统民居特质研究
    3.1 相关概念释义
        3.1.1 关中
        3.1.2 传统民居
        3.1.3 特质
    3.2 关中传统民居背景研究
        3.2.1 自然环境
        3.2.2 人文历史
        3.2.3 材料技术
    3.3 关中传统民居实地调研
        3.3.1 韩城党家村
        3.3.2 三原周家大院
        3.3.3 西安高家大院
    3.4 关中传统民居外部形态特征
        3.4.1 公共空间
        3.4.2 街巷空间
        3.4.3 院空间
        3.4.4 单体空间
        3.4.5 建筑细部
        3.4.6 环境景观
    3.5 关中传统民居内部空间结构
        3.5.1 群结构——静态空间构成
        3.5.2 序结构——动态空间构成
        3.5.3 拓扑结构——逻辑空间构成
    3.6 关中传统民居特质与空间体验
        3.6.1 心理体验
        3.6.2 行为体验
    3.7 小结
4. 关中民俗文化研究
    4.1 关中民俗概述
        4.1.1 关中民俗文化的特点
        4.1.2 关中民俗文化的内容
    4.2 关中民俗与关中传统民居的关系
        4.2.1 民俗空间概述
        4.2.2 关中民俗与民俗空间
        4.2.3 关中传统民居与民俗空间
        4.2.4 关中民俗与关中传统民居
    4.3 关中民俗调研与分析
        4.3.1 凤翔泥塑
        4.3.2 陇州社火
    4.5 小结
5. 相关实践项目调研与分析
    5.1 关中民俗博物院
        5.1.1 项目概况
        5.1.2 民俗展示内容解析
        5.1.3 空间形态特征
        5.1.4 设计手法分析
        5.1.5 调研评价
    5.2 袁家村——关中民俗体验地
        5.2.1 项目概况
        5.2.2 民俗展示内容解析
        5.2.3 空间形态特征
        5.2.4 设计手法分析
        5.2.5 调研评价
    5.3 凤翔泥塑艺博园
        5.3.1 项目概况
        5.3.2 民俗展示内容解析
        5.3.3 空间形态特征
        5.3.4 设计手法分析
        5.3.5 调研评价
    5.4 总结与分析
        5.4.1 综合评价
        5.4.2 调研分析
        5.4.3 相关启示
    5.5 小结
6. 关中传统民居特质影响下的民俗展示空间设计策略
    6.1 空间特征总结
        6.1.1 空间文化性
        6.1.2 空间功能性
    6.2 设计理念
    6.3 设计原则
        6.3.1 整体性原则
        6.3.2 人文性原则
        6.3.3 时代性原则
        6.3.4 可持续性原则
    6.4 空间场所性策略
        6.4.1 空间原型的同构
        6.4.2 细部与环境的模仿
    6.5 功能多样性策略
        6.5.1 新功能空间的植入
        6.5.2 功能布局的适应
    6.6 空间适应性策略
        6.6.1 空间尺度的调节
        6.6.2 流线组织的多元
    6.7 小结
7. 设计实践——关中西府民俗博览园设计
    7.1 项目概况
        7.1.1 项目背景
        7.1.2 区位分析
        7.1.3 基地及周边现状
        7.1.4 资源分析
    7.2 设计构思
        7.2.1 前期分析
        7.2.2 设计理念
        7.2.3 设计原则
        7.2.4 整体定位
    7.3 方案设计
        7.3.1 总体布局设计
        7.3.2 建筑及环境设计
    7.4 设计反思
        7.4.1 空间布局调整
        7.4.2 民俗展示设计
    7.5 小结
8. 结语
    8.1 本文的研究结论
    8.2 本文的研究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附录一 民俗展示空间调查问卷
附录二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四、党家村古民居雕饰艺术刍议(论文参考文献)

  • [1]关中传统民居门簪雕饰艺术研究[D]. 张安琪.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
  • [2]韩城历史城区历史建筑价值评估及分级保护策略研究[D]. 高瑞雪.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2)
  • [3]韩城党家村民居装饰纹样的审美研究[J]. 闫金丽. 西部皮革, 2020(24)
  • [4]晋中明清民居宅门调查与研究[D]. 陈伟.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5]宗法制度下晋陕豫祠堂与古民居地域性建筑形态研究[D]. 谢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6]陕西韩城党家村民居雕刻中博古图像研究[D]. 赵帆宁. 海南师范大学, 2018(01)
  • [7]陕西党家村民俗家具传承研究[D]. 孙光瑞. 北京林业大学, 2014(11)
  • [8]党家村传统民居砖雕艺术研究[D]. 车桂贤. 西安工程大学, 2014(03)
  • [9]关中传统民居砖石雕刻艺术与内涵研究[D]. 李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06)
  • [10]关中传统民居特质影响下的民俗展示空间设计研究[D]. 祁松.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05)

标签:;  ;  ;  ;  ;  

浅谈党家村古民居雕饰艺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