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反映“三个重大变化”的独特视角——评获奖作品《1503亿赤字预算意味什么》(论文文献综述)
王纲[1](2016)在《论作为宪政工具的预算》文中认为预算的法律性质,是我们认识理解预算制度时的一个基础性问题。它能够明确预算的功能和立场,助力预算的实施和效力发挥。目前对预算法律性质的探讨不仅较少,而且主要围绕着传统的“法律说”、“行政说”、“折中说”进行讨论。虽然这些学说中体现了财政宪政主义理念的深化融合,但是其中具有“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认识缺陷,这极易在预算过程中造成对对立一方的忽视与消解。究其根源,这与我国经济法研究中惯常使用的“二元对立”研究范式有关。因此,突破“二元对立”思维范式的藩篱,回避其内在的斗争特性,成为我们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发端于我国本土的中医学,伴随着华夏民族走过几千年的风风雨雨。在这个过程中,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已经对其有效性和科学性做了最好的证实。在中医这种重要的文化形态中,闪烁着耀眼的中国智慧,贯穿着一种强调对立统一、追求平衡协调的思想观念,这为我们进行经济法研究范式的转换、预算法律性质的拓新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政府的有效运作,离不开国家财政的支持保障。因此对财政的掌控,也被认为是规范政府权力的一个关键路径。预算作为一国财政的基本框架,控权是其最根本的特性。它通过对预算收入和支出的管理,最终保证了政府的收支不偏离纳税人的利益诉求,保障了公民的财产权利不受政府权力的侵犯。而宪政,作为一种普适价值,其中蕴含着浓郁的限制权力与保障权利的基本理念,体现着权力与权利、政府与公民之间的相依相存关系。因此在中医文化的指引下,将预算定位为一种宪政工具,不仅能够弥补现有的对预算法律性质认识之不足,而且是对“二元对立”研究范式的一次超越,从而有利于推动预算过程中的公权力与私权利走向平衡协调的最佳状态。对于预算的宪政工具性质之认知理路,笔者认为,应以全面整体为指导观念,全口径涵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以平衡协调为调节方向,追求预算中的“二元统一”与动态平衡;以“整体利益”为价值本位,补充完善公共利益的缺陷;以预算国家为追求目标,实现预算的政府管理工具与管理政府工具的二重功能。对于预算的宪政工具性质之落实路径,我们除了在预算的运行实践中将全面编制和全程监督相结合,在绩效考量时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统一外,还需要在理论层面上对预算的品性、功能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向进行思考,从而发挥预算在新时代的治理工具之价值功能。
孙书博[2](2011)在《The Study of the Nature of Preview and Close to the Masses of Economic Reports in the Economic Crisis Background》文中研究说明2007年4月,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对新世纪金融公司股票实行摘牌处理。这标志着,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在美国开始形成。有学者在论及该次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时,将其分为三个阶段。从2009年6月至今,为后经济危机阶段。当前我们已经进入了后经济危机时代。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们依然不能放松警惕,国际经济形势依然复杂多变,现在只是经济危机的一个发展阶段,并没有完全跨过经济危机。当2007年美国次级贷发生时,受众甚至是政府都觉得措手不及。负有监测和预警功能的新闻媒体,虽然做了详尽的后续报道,但遭到普遍质疑的是,媒体并没有及时发出预警,以引起经济部门乃至政府的高度重视。在预测危机到来这一点上,媒体集体失语,没有尽到自己的职责。这提醒媒体:经济报道除了传播信息,还应该在切近经济本身的同时具有前瞻性。当前,后经济危机背景下,多数经济报道流于表面经济事实的报道,并没有对前瞻性、切近性提起重视。这有可能造成受众在做经济决策时缺乏舆论指导,所以本文提出:后经济危机背景下,经济报道亟需前瞻性、切近性。本文通过对大量典型案例的分析,以及新闻心理学、传播学方面的理论支持,充分论述了后经济危机背景下,经济报道新的发展方向——即体现前瞻性、切近性,实现两者的共赢,从而满足受众更大的需求。本文还提出了预测性经济报道也要充分体现切近性的观点,从而扩大了经济报道前瞻性、切近性的外延,这是本文的一个创新点。最后,进一步阐明经济报道前瞻性、切近性是密不可分的,两者相辅相成。
李新文[3](2010)在《中国新闻奖通讯作品研究》文中指出经过文献检索,目前国内外尚未发现与本课题具有直接关联性的研究。中国新闻奖通讯作品不仅在坚持典型宣传、正面报道为主、弘扬社会主旋律方面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而且在主题挖掘、角度选择、语言描述等方面取得了显着成绩,急需学界与业界从中总结经验,然后在全国推广。同时,获奖通讯作品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舆论监督报道存在薄弱环节,通讯文本篇幅超长,地方媒体与小报获奖比例较小等。这为今后改进通讯作品写作和提高编采人员业务素质,提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研究课题。本论文从历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作品中选取最具代表性的典型作品,采取定量与定性、比较与归纳、样本与文献等分析方法,运用和借鉴大众传播学、统计学、叙事学等多种学科理论,对获奖通讯作品的概况、影响因素、题材、报道特色和价值取向等展开分析,揭示出获奖通讯作品的内在规律、创作经验与演变特征,进而对新闻业界队伍建设和地方媒体(包括“小报”)如何获取中国新闻奖提出一些可资借鉴的意见和建议。如,挖掘本土化题材,运用“以小见大”手法,创优新闻采写机制,树立先进典型人物,提高记者业务素养等。因此,无论是对学界还是业界,本论文都具有较强的理论创新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刘保全[4](2007)在《获奖精品是怎样选取新闻角度的——兼评部分“中国新闻奖”作品》文中研究指明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新闻同质化、表象化、浅层化的情况比较严重。新闻表象化、浅层化可以通过采写深度报道、巧妙运用背景材料等手段来加以解决。而同质化,实践证明可以通过选取新闻角度来加以克服,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巧。
时统宇[5](2001)在《反映“三个重大变化”的独特视角——评获奖作品《1503亿赤字预算意味什么》》文中提出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作出了“三个重大变化”的判断:“二十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使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迈上了一个大台阶,商品短缺情况基本结束,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市场
二、反映“三个重大变化”的独特视角——评获奖作品《1503亿赤字预算意味什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反映“三个重大变化”的独特视角——评获奖作品《1503亿赤字预算意味什么》(论文提纲范文)
(1)论作为宪政工具的预算(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
1.1.2 预算制度改革走向关键期 |
1.1.3 被回避的预算之法律性质 |
1.2 研究范式:一种本土中医文化角度的思考 |
1.2.1 经济法学的理论研究陷入“二元困境” |
1.2.2 从本土中医文化的角度进行思维范式转换 |
1.3 研究方法与意义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意义 |
2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2.1 预算与预算法制改革 |
2.1.1 预算 |
2.1.2 预算法制改革 |
2.2 宪政、宪政工具与经济宪政 |
2.2.1 宪法与宪政 |
2.2.2 宪政工具 |
2.2.3 部门宪法:经济宪法与经济宪政 |
2.3 中医文化的属性 |
2.3.1 一种与西方医学相对的东方医学 |
2.3.2 一个典型的东方文化样态 |
2.3.3 一套中国特色的方法论 |
3 宪政与预算控制 |
3.1 预算法定原则:财政宪政实现的重要路径 |
3.1.1 财政立宪主义 |
3.1.2 财政宪政主义 |
3.1.3 财政宪政主义的实现路径 |
3.2 预算的宪政逻辑 |
3.2.1 预算:财政的基本框架 |
3.2.2 预算权力(利)格局的宪政构造 |
3.3 预算的宪政工具论之思考 |
3.3.1 预算的工具性中立 |
3.3.2 对政府预算权的制约 |
3.3.3 对公民预算权的保障 |
3.3.4 对人大预算权的控制 |
4 作为宪政工具的预算如何生成 |
4.1 预算的历史考察 |
4.1.1 英国的预算 |
4.1.2 德国的预算 |
4.1.3 美国的预算 |
4.2 预算性质的现实维度 |
4.2.1 预算法律说 |
4.2.2 预算行政说 |
4.2.3 预算折中说 |
4.2.4 小结 |
4.3 预算的应然状态 |
4.3.1 预算性质的评价 |
4.3.2 超越预算中的选择偏爱主义 |
4.3.3 预算从管理工具走向治理工具 |
5 预算的宪政工具性之认知理路 |
5.1 基点: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 |
5.1.1 预算的全面性 |
5.1.2 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 |
5.2 功能:平衡协调 |
5.2.1 从“二元对立”走向“二元统一” |
5.2.2 动态平衡 |
5.3 中心:包含社会利益与个体利益的“整体利益” |
5.3.1 公共利益的模糊性 |
5.3.2 用“整体利益”理念来补充完善公共利益的缺陷 |
5.4 目标:走向预算国家 |
5.4.1 作为政府管理的工具 |
5.4.2 作为管理政府的工具 |
6 预算的宪政工具性之落实路径 |
6.1 预算的动静合一 |
6.1.1 静态的全面编制 |
6.1.2 动态的全程监督 |
6.2 预算的绩效评价 |
6.2.1 定量评价 |
6.2.2 定性评价 |
6.3 预算的品性拓展 |
6.3.1 预算的融实体程序性 |
6.3.2 预算的包容性 |
6.3.3 预算的政策性 |
6.4 预算的功能统领 |
6.4.1 控制政府 |
6.4.2 影响国民财富的分配 |
6.4.3 调整经济不景气和经济危机 |
6.5 预算的发展趋向 |
6.5.1 从年度预算走向与中期基础预算共存的预算体系 |
6.5.2 从实质预算走向与程序预算共存的预算过程 |
6.5.3 从平衡预算走向与赤字预算共存的预算价值 |
7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2)The Study of the Nature of Preview and Close to the Masses of Economic Reports in the Economic Crisis Background(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第1章 后经济危机背景下经济报道现状分析 |
1.1 “后经济危机”背景解读 |
1.2 后经济危机背景下经济报道前瞻性、切近性缺失 |
1.3 后经济危机背景下经济报道亟需前瞻性、切近性缘由 |
第2章 经济报道前瞻性的内涵及实现途径 |
2.1 经济报道前瞻性的内涵 |
2.2 后经济危机背景下经济报道前瞻性实现途径 |
2.2.1 经济报道前瞻性的必备条件 |
2.2.2 在经济新闻报道中体现前瞻性的办法和措施 |
2.3 把握分寸巧前瞻 |
第3章 经济报道切近性的本质及实现途径 |
3.1 经济报道切近性的本质 |
3.1.1 切近性是体现经济生活的风向标 |
3.1.2 切近性是国民经济良性运转的监视器 |
3.2 经济报道切近性的实现途径 |
3.2.1 选择切近受众经济生活的视角 |
3.2.2 增加信息的含金量 |
3.3 借鉴“华尔街日报体” |
第4章 后经济危机背景下经济报道前瞻性、切近性密不可分 |
4.1 经济报道前瞻性、切近性密不可分的缘由 |
4.1.1 切近为前瞻提供方向 |
4.1.2 切近为前瞻提供保障 |
4.1.3 宏观前瞻、微观切近是一体两面 |
4.2 实现经济报道前瞻性、切近性共赢的途径 |
4.2.1 经济新闻价值取向的重新界定 |
4.2.2 强化记者专业知识积累 |
4.2.3 强化记者各方沟通能力 |
4.2.4 发挥媒介接近权的作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中国新闻奖通讯作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思路 |
二、研究目的、意义和范围 |
三、文献回顾与探讨 |
四、研究方法 |
五、论文中的素材来源 |
第二章 中国新闻奖通讯作品概览 |
第一节 中国新闻奖通讯作品获奖概况分析 |
一、1-18 届获奖总数累计高达606 件,平均每届获奖比率约为16.6%,基本保持在稳定状态 |
二、特别奖单向获奖总数高居第一位,一等奖单向获奖总数超过消息奖项,二、三等奖单向获奖总数远远超过消息、评论等其他奖项 |
第二节 中国新闻奖通讯作品媒体行政级别分析 |
一、从总体上看,各个级别媒体获奖作品绝对数量呈现出中间多、两头少的特征,相对数量则完全是按照媒体的行政级别高低排序 |
二、媒体行政级别对评奖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
第三节 中国新闻奖通讯作品推荐单位分析 |
一、单项获奖数量和单项获奖比重悬殊巨大。政治影响大与行政级别高的推荐单位所推荐的作品,单项获奖数量多,单项获奖比重大 |
二、政治影响较大与行政级别较高的推荐单位所推荐的作品,累计获奖总数相对较多,累计获奖比重相对较大,其中非新闻性推荐单位影响很大 |
三、政治影响大与行政级别高的推荐单位获奖优势原因分析 |
第四节 中国新闻奖通讯作品评选活动举办地分析 |
第三章 中国新闻奖通讯作品文本分析 |
第一节 中国新闻奖通讯作品题材分析 |
一、题材对通讯作品评奖具有重要影响 |
二、题材对中国新闻奖通讯作品影响原因分析 |
第二节 中国新闻奖通讯作品正面与批评报道分析 |
一、批评报道与中性报道获奖比例逐年加大 |
二、批评报道与中性报道获奖比例逐年加大原因分析 |
第三节 中国新闻奖通讯作品特色分析 |
一、中国新闻奖通讯作品报道视角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 |
二、报道理念注重新闻本质和社会引导 |
三、中国新闻奖通讯作品讲究写作手法 |
第四节 中国新闻奖通讯作品价值取向分析 |
一、中国新闻奖通讯作品价值取向及其变化 |
二、中国新闻奖通讯作品价值取向嬗变原因分析 |
第五节 中国新闻奖通讯作品存在篇幅超长问题 |
一、篇幅超长问题分析 |
二、篇幅超长改进办法 |
第四章 中国新闻奖通讯作品对新闻业界的启示 |
第一节 中国新闻奖通讯作品对新闻队伍建设的启示 |
一、中国新闻奖通讯作品对记者素养的要求 |
二、中国新闻奖通讯作品对新闻队伍建设的要求 |
第二节 中国新闻奖通讯作品对地方报纸的启示 |
一、运用“以小见大”写作方法 |
二、充分挖掘本土化题材 |
三、创优新闻采写机制 |
四、树立先进典型人物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立项 |
附录2:历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作品获奖篇目 |
后记 |
四、反映“三个重大变化”的独特视角——评获奖作品《1503亿赤字预算意味什么》(论文参考文献)
- [1]论作为宪政工具的预算[D]. 王纲. 中国计量大学, 2016(05)
- [2]The Study of the Nature of Preview and Close to the Masses of Economic Reports in the Economic Crisis Background[D]. 孙书博. 河北大学, 2011(11)
- [3]中国新闻奖通讯作品研究[D]. 李新文. 广西师范学院, 2010(03)
- [4]获奖精品是怎样选取新闻角度的——兼评部分“中国新闻奖”作品[J]. 刘保全. 新闻传播, 2007(04)
- [5]反映“三个重大变化”的独特视角——评获奖作品《1503亿赤字预算意味什么》[J]. 时统宇. 新闻实践, 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