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学英语教案设计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杜小双[1](2021)在《高中英语教师学习的复杂动态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理解并促进有效教师学习,外语教师学习研究的理论视角不断演变,复杂动态系统理论为理解教师学习的过程和规律提供了新思路。本研究基于复杂动态系统理论视角,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对三名高中英语教师通过开展研究进行专业学习的过程进行了历时18个月的研究,收集了访谈、观察、反思日志、实物资料等多种数据资料,追踪描摹教师学习和认知变化的过程,分析、阐释了这一过程的复杂动态特征和系统性。研究结果表明:(1)三位案例教师通过专业学习不同程度地改进了英语教学的理念和实践,她们的认知系统呈现不同的变化轨迹。三位教师的认知系统受到多次“扰动”,并发生自组织变化;其中两位教师的认知系统经历了调整和重组的过程,最后呈现质变的趋势;另一位教师的认知系统经过调整后趋于稳固,未见质变的趋势。(2)教师认知系统受到“扰动”,并因此产生认知冲突或失衡,是教师学习和发生改变的主要动因。她们经历的典型“扰动”事件包括撰写和修改研究报告、与指导教师交流、接受专家点评与反馈等。(3)教师学习的机会和条件取决于教师认知系统内外要素之间的互动。随着学习活动的持续进行,教师认知系统内外要素及其关系不断发生变化,系统内、系统间各要素的互动和组合对教师学习构成支持或限制。比如,个人经历和身份认同的消极影响、知识基础的匮乏、机构文化的限制可能阻滞学习的发生;理论知识、实践经验与教师反思的交互或将促进学习的发生;“扰动”的力度和密度则极大地影响教师学习发生的可能性。(4)教师主观能动性(包括专业发展动机、身份、反思性等)参与系统互动,直接影响认知系统的变化。本研究对教师学习与专业发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第一,本研究通过分析系统间的交互关系解释复杂动态的教师学习现象,加深了对教师学习本质的理解;第二,推动了复杂动态系统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比如扰动、涌现等)的具体化,增强了复杂动态系统理论在实证研究中的适用度和操作性;第三,本研究将复杂动态系统理论用于研究国内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学习过程,有利于推动国内外语教师学习与专业发展研究的理论创新。本研究也将对中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实践提供重要启示。为了创造有效教师学习发生的条件,教师专业发展实践应把握以下原则:第一,保持教师学习系统的多元差异性的交互性。教师培训项目应确保多元主体参与,利用系统间、多主体间的交互创造学习机会。第二,尽可能制造“扰动”以创造教师认知失衡的机会。教师学习活动应具备高阶性、挑战性和转化性的特点,教育教育者(或培训者)应充当促进者、批判者或“扰动者”,帮助教师打破认知与实践惯性。第三,设计和实施持续的、循环迭代的学习活动,确保教师在“学习(研究)-反思-实践”的循环过程中逐渐实现非线性的认知和实践转变;第四,重视和培育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帮助教师成长成为自觉、自主、批判的学习者。
许义[2](2021)在《基于集体备课的初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调查研究 ——以Q中学为例》文中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发展,教师为本。锻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不仅是新时代现代教育的要求,也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做四有好老师”的务实行动。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之一,是影响一堂课好坏的重要因素。集体备课作为备课的创新形式,是学校校本教研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途径之一。集体备课是把同一年级、同一学科的教师分为不同的教研室,然后根据课程标准、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学生情况等来制定教学设计的过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集体备课的形式被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校应用。一方面,初中英语集体备课在促进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提升英语教师专业水平,形成互助合作的教研氛围,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在现实实践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为了解当前初中英语教师集体备课、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以及集体备课对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的现状,笔者以专业学习共同体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把Q中学的英语教师作为调查对象,随机选取了32位中学英语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有代表性地选取了5位教师进行访谈,并对初一初二英语备课组的集体备课进行非参与式观察。然后对调查资料进行系统全面地讨论,通过本研究,将力求回答和解决以下三大问题。(1)Q中学英语教师集体备课的实施现状如何?(2)Q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状况如何?(3)集体备课对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如何?笔者从Q中学英语教师集体备课的实施现状、Q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状况、集体备课对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等三大方面总结出了Q中学基于集体备课的初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实施成效和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Q中学集体备课在实施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信念与态度、专业知识、专业能力、自我发展意识与认识等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指出了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策略。本文的研究力求为基于集体备课的初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一些思路和见解,引起学校管理者和一线英语教师的重视,以更好地推动新课程改革在教学一线落实落地,发挥集体备课在促进教学水平提升,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董昱彤[3](2021)在《任务型教学法在小学生英语时态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在2012年正式发布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任务型教学法成为教育部明确提倡使用的教学方法,其优势自此开始吸引广泛注意。然而,在时态教学的应用过程中,尽管任务型教学法自身在理论上有多点优越之处,在任务型教学课堂实践的过程中,很多一线教师进行设计和实施时仍然会面对不少的问题。本研究基于这种背景情况确定了研究选题,并通过文献研究法、准实验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展开。通过文献研究,本研究检索相关文献信息,对国内外与任务型教学法和小学生英语时态教学相关的文献进行检索与分类,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阐述。在此基础上,本研究结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现实情况等因素,将任务型教学法与传统的3P(Presentation-Practice-Production)教学法相结合,总结开发出一个新的教学模式,以此为基础进行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开发。接着将其与单一使用传统3P教学法相对比,以上海市X教育机构为研究平台,选取四年级2个平行班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在实验班使用任务型教学法与传统3P教学法结合的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只使用传统3P教学法的对照班进行比较,从而验证该教学模式在小学生英语时态教学中应用的有效性。本文共有六个章节。第一章针对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进行了分析,接着阐释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第二章中界定了所涉及到的相关概念,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并介绍了本次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章将任务型教学法与传统3P教学法结合起来,设计出一个新的教学模式,并对其特点进行了阐述。第四章以上述教学模式为基础,依托ADDIE模型进行了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开发。第五章对对照实验的准备和实施过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分析了实验所得到的结果。最后,第六章在实验验证的基础上,对任务型教学法在小学生英语时态教学中应用的有效性予以肯定,并对所提出的新的教学模式的优势和设计关键进行进一步的梳理。本研究将任务型教学法与传统3P教学法的设计相结合,创新提出了新的融合式的教学模式,并对基于该模式的课程开发过程进行了阐释,通过实验验证了该模式的有效性,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何悠[4](2021)在《高中音乐微课程设计研究与应用实践》文中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变革了知识获取和传播的方式。顺应时代发展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教师提出探索时代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书育人本领的新期望。微课程作为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对教育系统的思想理念、资源配置、治理方式以及知识观念、评估测试等都产生影响。微课程的应用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便捷性资源,微课程知识点集中、形式多样、内容多变、便于下载等优势,已然融入到教育领域的核心地带。但从音乐学科发展现状表明,尽管国家实施课程改革,推行素质教育,音乐学科的微课程资源受学科之间的不平衡性,学科的地位与受重视程度影响,也包括教授者积极性与个人能力的问题,制约着音乐教育功能、审美功能的发展。因此,基于问题解决的微课程在高中音乐学科的设计及应用中具有一定意义。本论文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节是选题背景、研究现状、概念陈述、研究内容、研究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的简述。第二章节对微课程实践应用的可行性进行前期分析,从学生的学情、如何处理疑难知识、是否开展微课程、学生的音乐素养四个部分以及高中音乐教师教学现状进行调研分析,确保高中《音乐鉴赏》微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的可行性。第三章节从高中《音乐鉴赏》微课程教学设计为切入点,分为设计过程、版块设计、案例设计、设计目的四个部分进行归纳总结。第四章节围绕微课程设计效果进行建议与分析,从教学设计建议、教师工作建议、微课程实践运用过程中优缺点三个部分,整合资源,优化微课程设计。最后结论是基于当下高中音乐微课程实验结果进行优化与整改,同时对高中音乐微课程开发提出个人展望。本论文将微课程在高中音乐学科中的应用实践作为出发点,对高中《音乐鉴赏》教材进行版块状微课程设计,通过微练习即音乐鉴赏期末测评、微反馈即高中微课程调查报告以及微点评数据分析,合理运用微课程设置教学。从分析结果来看,学生接受高中《音乐鉴赏》微课程教学实验后,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缩小学习水平差距,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习效果的提升。作为传统教学方式的补充,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融入多媒体元素进行设计的音乐微课程教学结构顺应时代需要。以提高教育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推进学科专业调整为导向的微课程设计满足学生对于音乐知识的渴求,方便学生巩固音乐的人文知识,加强对乐理知识的了解。本论文通过对高中音乐微课程的研究与实践应用,基于学科教学的实际需要,也有利于学科教学的完整性。
阮氏兰(NGUYEN THI LAN)[5](2021)在《越南高校汉语教学的优化研究》文中指出汉语教学在我们越南国家已有着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汉语教学需求和教学形态也不同。但不管是方法手段上,或是策略上存在差异,最终的目标仍是不断完善,不断发展越南的汉语教学事业,实现汉语教学过程效果的优化。然而,一位教师如何能实现汉语教学优化之目标?应从哪方面入手?据现代教学思想,从教学优化的角度来看,想达成教学优化之目标,必须要从教学优化设计做起,要清楚教学准备实施之前的依据,和所遵循相关过程等,来解决教学中的一系列问题。“优化”该词在教学中一般都指的是创设相关条件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来提高当前教学效率。提到“优化”这一说法,学术界研究者都以苏联着名的教育学家——尤·克·巴班斯基所提“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作为优化方案的根据。这一理论体系对世界学术界来讲,它并不陌生,该理论在很久以前,大约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由苏联学者巴班斯基教授所提出来的一种全新教学学术理论体系。该理论主要运用在教学的理论研究之中,以现代教学系统理论的相关原则和方法,对教学理论体系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和求索。同时,该理论也获得学术界的共同观点,可以解决汉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减少学生的负担,解决教学效率偏低问题,使课堂教学质量达到最好的效果。目前,通过文献检索方法和实际调查,笔者发现越南汉语教学也存在着许多缺陷,面临着瓶颈问题,处于“无顶层设计缺支撑”状态,并与这方面的相关理论研究也不完善,急需现有一套标准、统一的汉语教学优化设计流程方案,帮助每一位越南汉语教师,在不同的教学环境条件和教学任务下,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协调修改,完成即定的教学任务,让教学的效率得到有效的提高。由此,笔者也是怀着笃行致远的目标,为改善越南高校汉语课堂教学的质量,而进行撰写本研究。在本研究中,笔者使用的资料主要来源于网络、专业数据库、图书文献检索、调查问卷、非参与性课堂观察、综合数据的整理等工作手段。理论方面上,以二语习得理论、交际学理论、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汉语教学理论作为本研究的指导理论,其中,借鉴巴班斯基教授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体系、汉语教学的理论(包括汉语教学设计理论)作为核心理论依据。本研究的研究思路具体如下:第一章是从越南高校汉语教学的发展历程,去了解在过去中至今的越南汉语教学形态和状况,确认其中的优势和需要改进的方面。第二章是对越南高校汉语教学情况进行实际调查,共调查了越南河内商业技术大学和越南河内首都大学两所学校的汉语教学情况。调查内容主要包含学校现行汉语教师使用的教材来源、教学的目标、教学所用内容、教学的方法、教学课件、课堂活动组织等方面,以及汉语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对汉语课堂教学内容的满意程度等,来了解越南高校汉语教学实施情况。第三章是根据目前越南高校汉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和现有的条件,经过分析原因,针对学校现存的问题试图为越南高校归纳制定,提供一套标准的、规范的汉语教学优化设计方案。第四章是通过优化设计的应用实施研究,来验证笔者的观点,为确认笔者在探索解决方法过程中,更有明确的方向和清晰的思路。第五章是笔者为促进实施越南高校汉语教学优化的方案提供的保障性建议。笔者是一位来自越南的汉语学习者,《越南高校汉语教学的优化研究》是笔者关注已久的课题,这一课题来源于笔者的汉语学习实践、教学实践和自身经历。在进行本研究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以教学优化设计方案作为目标设计,明显有助提高越南教师对于汉语的教学效率,以及学生的习得效果,并且通过实际案例验证了笔者的观点,证明这一套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的教学优化设计方案可以帮助教师们有效地展开教学工作,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并改善课堂教学质量。笔者衷心希望本研究能为越南的高校之中的汉语言教学优化研究方面的实施提出启示。在实践意义上,可应对越南高校汉语教学低效的问题。在理论意义上,可弥补越南高校教学优化设计研究方面的不足,为越南汉语教师给予理论性的帮助。同时,能够为当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提供有一定价值性的参考依据。为推动和深化中国、越南两国之间的关系稳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起到积极的贡献。
谭雅真[6](2021)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现状调查 ——以万州区三所中学为例》文中提出《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提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规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要求,各学科必须发挥德育功能,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能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此,无论从《新课标》的教学目标或英语教学的功能和目的出发,外语教学都需重视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现状如何,究竟从哪些方面,如何渗透?弄清这些问题对英语教学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万州区某三所中学校高中英语教师和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课堂观察,并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对所选取的三名英语教师的备课教案进行整理和分析,通过真实数据探究当前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现状,探索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是否存在问题以及可能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参考性建议。首先,笔者随机抽取重庆市万州区三所中学的300名高中学生和85名英语教师为研究对象,展开问卷调查,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其次,从三所中学各抽取1名英语教师,对他们的备课教案进行文本分析,了解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等现状;最后,从这三所中学分别选取一名英语教师进行课堂观察并做好相关记录,以期得到更真实有效的数据,并对课堂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三个:(1)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现状如何?(2)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是否存在改进的地方?(3)如何改进?笔者通过数据整理和分析发现,高中教师和学生普遍认可英语教学德育渗透的必要性,但目前德育渗透工作还存在德育效果有待提升、德育内容和素材不足、英语教师对学科德育理念认识不足以及英语教学德育渗透途径单一等问题。针对调查研究发现的不足以及成因,英语教师应该加强对英语学科德育渗透理念的学习,规范自身言行举止,挖掘德育内容,并在课堂中升华主题、开展讨论、真正理解语言本质和举办相关活动等教学活动体现德育渗透。只有师生充分重视了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清晰渗透的各种方法和途径,才能保证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知识、培养英语综合运用的能力的同时,高尚的道德情操等德育因素才可能较好地得以形成。
廖襄绮[7](2021)在《重庆市万州区初中英语教学资源共享现状调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国内对优质英语教育的诉求和区域英语教育均衡发展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突出。但从实际情况看,择校热等仍是较为突出的教育问题,区域、校际之间的英语教学资源配置依然存在明显差距。因此,校际英语教学资源共享等议题是迫切需要关注的研究议题。本论文以重庆市万州区为例,通过目的性抽样对区域内六所初中学校进行实地调查与走访,拟从英语师资资源共享和英语物质资源共享两方面来反映当前万州区初中学校英语教学资源共享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为不断优化和促进区域初中英语教学资源共享寻求对策和建议。根据问卷调查和访谈反馈,发现当前万州区初中学校拥有一支较为优秀,具备高水平和高质量的英语师资队伍,学校之间会通过同课异构、教学互访等各种英语教学研修活动实现英语师资资源间接共享,但较少通过学校联管或远程课程共享这类共享模式实现师资资源直接共享。在教学物质资源共享方面,各个学校会在第三方教学资源网站上统一购买英语教学资源,但基本没有自行建立英语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此外,学校之间也会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共享英语试卷、课件等教学材料,不过共享的频率较低、类型单一且范围有限。整体而言,万州区初中学校在英语教学资源共享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显着成绩,校际间极大地实现了英语师资资源和英语教学物质资源的流动与共享。同时,英语教学资源共享初显效用,对英语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学校英语教育发展等方面大有益处。但在实际共享过程中,由于教学研修活动效果欠佳、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不完善、英语教学材料共享类型简单以及参与主体共享意识浅薄等问题影响,各学校之间并未真正实现开放与共享。对于以上问题的解决,本研究认为学校和英语教师可从以下六个方面予以完善和解决:(1)转变传统私有观念,树立资源共享意识;(2)加强校际线下合作,增加共享交流次数;(3)完善硬件设施建设,搭建校际共享平台;(4)丰富资源共享类型,协调知识产权问题;(5)建立共享激励机制,强化教师共享行为;(6)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实现教学资源高效共享。
肖婷[8](2021)在《基于文化理解的初中英语诗歌教学研究》文中认为当今社会,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和密切,英语也逐渐成为了交流的重要媒介,英语课程的目标也包含了对学生人文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要求。但是在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中,存在着语言的工具性掩盖了语言的人文性的倾向,课堂过于重视语言的实用性,将很大的学习能量仅用于积累语法规则,而不注意产生语言现象的文化背景,导致学生们文化意识不强,对文化的理解和语言的运用不到位。学生的学习方式多依赖于死记硬背,教学内容也更倾向于语言知识和技能,忽略了语言文化情感,其中文化理解障碍是产生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针对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本研究以提高语言运用中的文化理解能力为着手点。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语言中出现的文化,感受中外语言文化之间的异同,真正独立地思考语言和文化,本研究借助英语诗歌作为教学媒介和教学内容。与此同时相应地在单元设计和教学设计上提出了指导建议,旨在帮助学生感受文化,真正理解语言,做到以一种理解性的态度去学习和运用英语,在增长语言和文化知识的同时,提高语言能力。同时,本研究还将设计的教学案例,在学校中进行了教学实施的实际尝试,并和学生就相关学习问题展开了交流,获得了相应的反馈。本研究也将这些教学实验信息用于了改进教学。
李爽[9](2021)在《“构式-语块”教学法在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以《轻松学中文》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围绕“构式-语块”教学法在实际应用中的教学效果和适用范围展开。针对《轻松学中文》的教学,分别使用“构式-语块”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进行教案设计和课堂教学,分析了不同班级学生的成绩差异,评估“构式—语块”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反思其适用范围,并对《轻松学中文》教材的使用提出了建议。本文先介绍了“构式-语块”教学法的理论来源、研究成果和操作方法。接着选取了《轻松学中文》教材中的三个句式使用该教学法进行了教案设计,比较了其与传统教案的差异。通过教学实例、课堂反馈和学生的成绩,分析了应用“构式-语块”教学法的教学效果,由此探讨“构式-语块”教学法的可行性与适用性。两种教案的对比结果和教学实践的反馈显示,使用“构式-语块”教学法讲解句式,更加简明和直观,更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句式的结构、意义和用法。学生成绩分析的结果显示,使用“构式-语块”教学法的班级成绩要高于其他班级,说明这种教学法是有效的,有助于学生更牢固地记忆汉语知识。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文给《轻松学中文》系列教材的使用、教师的教学以及汉语学习者提出了一些的具体建议,希望这些建议有助于提高汉语的教学效果。结合教学实践的结果和教学反思,本文认为“构式-语块”教学法在进行句式教学时展示得更加直观,学生更容易理解,但是它有其适用范围,在实际操作中也有难度,与其他教学法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起来使用效果会更好。
林威[10](2021)在《来华留学生汉语课堂设计与实践能力研究 ——以云南师范大学为例》文中提出云南师范大学是国内首批招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24所院校之一,2009年至今已经走过12年的办学历程,在该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为进一步考察该专业外国留学生的汉语教学能力,本文选择了培养方案中的核心课程之一《汉语课堂教学法》作为考察对象,选取课程中留学生的教案设计文本和模拟教学视频作为语料,发掘促成留学生表现优异的因素,探究其教学设计与实践方面存在的不足。同时,通过对任课教师、共同学习成员进行访谈和调查,对产生问题的原因做进一步研究,最后针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留学生的教学能力提升和培养提出建议。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析留学生的教案设计记录,考察留学生的教学设计能力。发现部分留学生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过于依赖自身的经验,存在部分知识点与预设教学对象不匹配的问题。第二个部分,观摩留学生的教学实践记录,考察留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通过观摩,发现多数留学生在汉语基础知识、课堂组织能力上达到了基本要求;少数留学生具备优秀的应变能力和教学机智,但在发音准确性上还有待改善;部分留学生在语用和文化理解上有所欠缺,临时例句的选择不太恰当;在教学法的实施上,少数留学生的听说法实施不够到位,实施到位的部分存在操练方式机械,趣味性不足的问题;极少数留学生能力和态度均存在问题,未具备汉语教师应有的素质。第三个部分,针对存在的问题,对任课教师和共同的学习成员进行访谈。确定留学生教学设计和实践表现的真实性,并证实了部分留学生在教学法理论知识上存在欠缺,少数留学生存在态度问题。第四个部分,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建议。研究认为应培养留学生的教学语用意识,提高对文化词汇的敏感性和生成恰当例句的能力;其次,提高留学生发音的准确性,开设正音课。同时,在技能训练上,培养语篇训练意识;最后,对那些学习态度存在问题的留学生要采取必要的处分;从师资培养的延续性出发,可以召回已毕业的优秀教师返校,定期进行经验分享,参与师资培养工作。
二、中学英语教案设计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学英语教案设计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英语教师学习的复杂动态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基础英语教育教学现状 |
1.1.2 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师在职专业发展现状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外语教师学习理论与实践 |
2.1.1 教师学习的定义 |
2.1.2 外语教师学习的理论与实践历史沿革 |
2.1.3 外语教师学习实证研究综述 |
2.1.4 批判与反思 |
2.2 复杂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教师学习 |
2.2.1 教师学习的复杂动态系统理论转向 |
2.2.2 复杂动态系统理论的关键概念及其含义 |
2.2.3 复杂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外语教师学习相关研究 |
2.2.4 本节小结 |
2.3 高校与中小学合作教师发展及相关研究 |
2.3.1 高校与中小学合作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渊源 |
2.3.2 高校与中小学合作教师专业发展相关研究 |
2.3.3 本节小结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本研究的研究问题与分析框架 |
3.1.1 研究问题 |
3.1.2 分析框架 |
3.2 研究方法的选择 |
3.2.1 教师教育研究的质性研究范式 |
3.2.2 本研究选择案例研究的合理性 |
3.3 研究场域 |
3.3.1 H项目和F大学培养基地 |
3.3.2 H项目概述 |
3.3.3 学员视角的H项目 |
3.3.4 依托H项目开展的研究活动 |
3.4 研究对象 |
3.4.1 进入现场和初步接触研究对象 |
3.4.2 研究对象背景信息 |
3.5 数据收集过程 |
3.5.1 访谈 |
3.5.2 观察 |
3.5.3 反思日志 |
3.5.4 实物资料 |
3.5.5 研究日志 |
3.6 数据分析 |
3.6.1 数据存储、转写与整理 |
3.6.2 数据分析 |
3.7 研究的可靠性与伦理 |
第四章 枫叶的学习与认知系统变化 |
4.1 教师认知系统的初始态 |
4.1.1 开展研究之前:小说教学理念与实践 |
4.1.2 教师认知系统的初始状态 |
4.2 调整期:检视并发现实践问题 |
4.2.1 扰动事件1:授课专家传递不同观点 |
4.2.2 扰动事件2:导师反馈冲击固有思维 |
4.2.3 教师认知变化的涌现 |
4.2.4 系统互动与教师学习的发生 |
4.3 稳固期:理念与实践保持不变 |
4.3.1 扰动事件3:行动方案“搁浅” |
4.3.2 扰动事件4:专家意见“冷处理” |
4.3.3 教师认知变化的涌现 |
4.3.4 系统互动与教师学习的发生 |
4.4 调整期:根据情境变化调整教学实践 |
4.4.1 扰动事件5:“文学圈”学生不配合 |
4.4.2 教师认知变化的涌现 |
4.4.3 系统互动与教师学习的发生 |
4.5 重组期:破除旧观念践行新身份 |
4.5.1 扰动事件6:报告遭到导师团队批驳 |
4.5.2 扰动事件7:学术导师深度介入指导 |
4.5.3 教师认知变化的涌现 |
4.5.4 系统互动与教师学习的发生 |
4.6 完成研究之时:教师认知系统建立新的平衡态 |
4.6.1 教师认知系统建立新的平衡态 |
4.6.2 与认知系统关联的其他系统及其要素的变化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梧桐的学习和认知系统变化 |
5.1 教师认知系统的初始态 |
5.1.1 开展研究之前:读写教学理念与实践 |
5.1.2 教师认知系统的初始状态:失衡态 |
5.2 调整期:辨析并确认实践问题 |
5.2.1 扰动事件1:导师反馈推动理性思考 |
5.2.2 扰动事件2:专家点评促进个人理解 |
5.2.3 扰动事件3:导师面谈指向学习原理 |
5.2.4 教师认知变化的涌现 |
5.2.5 系统互动与教师学习的发生 |
5.3 调整期:在行动中重构实践 |
5.3.1 扰动事件4:导师现场观课指导 |
5.3.2 扰动事件5:多方角色参与磨课 |
5.3.3 教师认知系变化的涌现 |
5.3.4 系统互动与教师学习的发生 |
5.4 重组期:持续深化理念和优化实践 |
5.4.1 扰动事件6:中期汇报加强抽象思维 |
5.4.2 扰动事件7:研究课继续优化教学操作 |
5.4.3 教师认知变化的涌现 |
5.4.4 系统互动与教师学习的发生 |
5.5 完成研究之时:教师认知系统恢复平衡态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银杏的学习与认知系统变化 |
6.1 教师认知系统的初始态 |
6.1.1 开展研究之前:文化教学理念与实践 |
6.1.2 教师认知系统的初始状态:平衡态 |
6.2 调整期:问题的形成与论证 |
6.2.1 扰动事件1: 课标带动教师反思和行动 |
6.2.2 扰动事件2: 选题受到导师团队质疑 |
6.2.3 教师认知变化的涌现 |
6.2.4 系统互动与教师学习的发生 |
6.3 调整期:从理论学习到实践转化 |
6.3.1 扰动事件3:语篇教学实践初体验 |
6.3.2 扰动事件4:中期汇报获专家指导 |
6.3.3 教师认知变化的涌现 |
6.3.4 系统互动与教师学习的发生 |
6.4 稳固期:实践转化未见成效 |
6.4.1 扰动事件5:研究课未关注行动目标 |
6.4.2 扰动事件6:撰写报告再获专家点评 |
6.4.3 教师认知变化的涌现 |
6.4.4 系统互动与教师学习的发生 |
6.5 完成研究之时:教师认知系统未发生质变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讨论 |
7.1 教师认知变化的复杂动态系统特征 |
7.1.1 三位教师的认知变化轨迹 |
7.1.2 三位教师的认知变化特点 |
7.2 教师学习过程的复杂动态系统分析 |
7.2.1 枫叶的学习过程 |
7.2.2 梧桐的学习过程 |
7.2.3 银杏的学习过程 |
7.2.4 系统内、系统间互动对教师学习过程的影响 |
7.3 教师学习的复杂动态系统机制 |
7.3.1 教师认知系统的“扰动” |
7.3.2 系统各要素在多个层级之间发生联动 |
7.3.3 教师主观能动性发挥重要作用 |
7.3.4 教师认知的渐进式或突变式发展 |
第八章 结论与启示 |
8.1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
8.2 本研究的理论贡献 |
8.3 本研究对教师专业发展实践的启示 |
8.3.1 保持教师学习系统的多元差异性 |
8.3.2 制造“扰动”以创造教师认知失衡的机会 |
8.3.3 设计和实施持续的、循环迭代的学习活动 |
8.3.4 重视和培育教师的主体力量 |
8.4 本研究的不足和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背景访谈提纲 |
附录二 半结构化访谈提纲(以枫叶为例) |
附录三 课堂观察笔记样例 |
附录四 教师反思日志样例 |
附录五 教师学习活动现场观察笔记(以银杏的开题答辩为例) |
(2)基于集体备课的初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调查研究 ——以Q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备课 |
2.1.2 集体备课 |
2.1.3 教师专业发展 |
2.1.4 英语教师专业发展 |
2.2 集体备课的相关研究 |
2.2.1 国外相关研究 |
2.2.2 国内相关研究 |
2.2.3 已有研究述评 |
2.3 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研究 |
2.3.1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研究 |
2.3.2 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研究 |
2.3.3 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
2.3.4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研究 |
2.4 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研究 |
2.4.1 国外相关研究 |
2.4.2 国内相关研究 |
2.4.3 已有研究述评 |
2.5 集体备课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研究 |
2.5.1 国外相关研究 |
2.5.2 国内相关研究 |
2.5.3 已有研究述评 |
2.6 研究基础 |
2.6.1 专业学习共同体理论 |
2.6.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问题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方法 |
3.3.1 问卷调查法 |
3.3.2 访谈法 |
3.3.3 非参与式观察法 |
3.4 研究过程 |
3.4.1 文献资料收集 |
3.4.2 研究工具编制 |
3.4.3 研究数据采集 |
3.4.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
4.1 Q中学英语教师集体备课实施情况 |
4.1.1 集体备课的管理制度 |
4.1.2 集体备课的实施流程 |
4.1.3 集体备课的具体活动案例 |
4.2 问卷调查结果讨论 |
4.2.1 Q中学英语教师集体备课的实施现状 |
4.2.2 Q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状况 |
4.2.3 集体备课对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
4.3 访谈结果讨论 |
4.3.1 Q中学英语教师集体备课的实施现状 |
4.3.2 Q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状况 |
4.3.3 集体备课对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
第五章 结论 |
5.1 研究的主要发现 |
5.2 研究的主要启示 |
5.2.1 做好顶层设计,健全科学高效的管理制度 |
5.2.2 激发工作动机,强化学习共同体意识 |
5.2.3 倡导教学反思,做“研究型教师” |
5.2.4 加强专业引领,打造专家型教师队伍 |
5.2.5 把握新课程理念,创新教学与研究方法 |
5.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基于集体备课的初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调查问卷 |
附录2 基于集体备课的初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访谈提纲 |
附录3 初二英语备课组独立备课阶段教学设计 |
附录4 初二英语备课组集体研讨后教学设计 |
附录5 初一英语教师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 |
附录6 初二英语教师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 |
致谢 |
(3)任务型教学法在小学生英语时态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英语教学改革的要求 |
(二)教师教学方法落后 |
(三)学生学习效果欠佳 |
(四)任务型教学法在小学生英语时态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准实验研究法 |
(三)问卷调查法 |
(四)访谈法 |
第二章 研究综述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一)任务型教学法 |
(二)3P教学法 |
(三)任务型教学法与传统3P教学法的比较 |
二、任务型教学法的相关研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小学生英语时态教学的相关研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四、理论基础 |
(一)最近发展区理论 |
(二)任务型教学理论 |
(三)ADDIE模型 |
第三章 基于任务型教学法的教学模式设计 |
一、设计所遵循的原则 |
(一)学生中心原则 |
(二)形式与功能结合原则 |
(三)递进性原则 |
二、设计所基于的模式 |
(一)任务型教学法的教学设计模式 |
(二)3P教学法的教学设计模式 |
三、任务型教学法与传统3P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设计 |
(一)注重以学生为中心 |
(二)将任务融入到3P教学法的三大阶段中 |
(三)建立完整的教学模式 |
第四章 任务型课堂的设计与开发 |
一、分析 |
(一)教学现状分析 |
(二)实施条件分析 |
(三)学习者分析 |
(四)教学内容分析 |
(五)教学目标分析 |
二、设计 |
(一)任务的选择 |
(二)任务的呈现 |
(三)任务的实施 |
(四)对任务完成的评价 |
三、开发 |
第五章 准实验研究 |
一、准实验研究设计 |
(一)实验对象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假设 |
(四)实验变量 |
(五)实验处理 |
(六)评价工具 |
二、实验实施过程 |
(一)第一阶段实验 |
(二)第二阶段实验 |
三、实验结果分析 |
(一)两班学生后测成绩对比分析 |
(二)学生问卷调查 |
(三)学生访谈 |
(四)课堂观察 |
(五)教师教学反思 |
第六章 结语 |
一、研究结论 |
(一)任务型教学法的优势 |
(二)关于任务型教学设计的建议 |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调查问卷 |
附录2:知识测试 |
附录3:访谈提纲 |
附录4:访谈记录 |
(4)高中音乐微课程设计研究与应用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高中音乐微课程的研究背景 |
第一节 高中音乐课程的发展历史 |
第二节 微课程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微课程应用现状 |
二、国内微课程应用现状 |
三、现状综述 |
(一) 微课程价值研究 |
(二) 微课程在教学中的应用 |
(三) 微课程的设计 |
第三节 微课程的概念特点与分类 |
一、微课程的概念特点 |
二、微课程的分类 |
(一) 按照课堂教学方法分类 |
(二) 按照微课程制作技术分类 |
第四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内容 |
(一) 微课程概念定义 |
(二) 高中音乐学科现状的分析与调查 |
(三) 高中《音乐鉴赏》微课程的设计 |
(四) 高中《音乐鉴赏》微课程的实践 |
二、研究意义 |
第五节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一) 文献查阅法 |
(二) 访谈法 |
(三) 问卷调查法 |
(四) 实验研究法 |
第二章 高中《音乐鉴赏》微课程前期分析——以扬州树人中学高一年级为例 |
第一节 扬州树人中学高一年级音乐微课程实践的相关调查与分析 |
一、学科学情相关统计 |
(一) 高中学生各科学情调查统计 |
(二) 如何处理疑难知识 |
(三) 学生对于开展微课程实践的想法 |
(四) 学生的音乐素养 |
二、高中音乐教师教学调查 |
(一) 改革音乐教学模式,推陈出新 |
(二) 通过“人文音乐”,提高学生兴趣 |
(三) 打破教学资源单一 |
(四) 创造科研环境 |
第二节 高中《音乐鉴赏》微课程开发与实践的可行性分析 |
一、满足个体差异性教学 |
二、生动文化底蕴,提高审美感受 |
三.丰富微课结构,满足分层教学 |
第三章 高中《音乐鉴赏》微课程教学设计 |
第一节 微课程教学要素 |
第二节 高中《音乐鉴赏》微课程设计目的 |
一、响应课程标准整改要求 |
二、提倡自主与合作学习 |
三、音乐课堂模式的创新,完善音乐教学资源 |
第三节 高中《音乐鉴赏》微课程教学设计版块 |
一、微课程教学设计总表 |
二、高中《音乐鉴赏》微课教学设计表 |
(一) 微课拍摄脚本设计表 |
(二) 课堂学习任务单设计表 |
第四节 微课程设计制作 |
第五节 高中《音乐鉴赏》微课程设计案例 |
一、高中《音乐鉴赏》教材单元设计 |
二、“民族乐器二胡”教案示例 |
三、微课脚本设计及应用 |
四、高中《音乐鉴赏》实践单元设计 |
五、高中《音乐鉴赏》微课版块 |
第四章 高中《音乐鉴赏》微课程设计效果分析 |
第一节 微课程效果建议 |
一、教学设计建议 |
(一) 紧密围绕音乐课程标准 |
(二) 微课程教学内容新颖、有趣 |
(三) 互动型教学模式 |
(四) 微课程框架设计的细节完善 |
(五) 完善微课程练习与评价功能 |
二、教师工作建议 |
第二节 微课程效果及分析 |
一、学生方面 |
二、教师方面 |
(一) 方便目标完善 |
(二) 活跃课堂氛围 |
(三) 提高学习成绩 |
三、不足分析 |
(一) 教师任务重 |
(二) 专业水平较弱 |
(三) 过度使用多媒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高中微课程教学模式应用调查表(学生) |
附录二 教师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越南高校汉语教学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越南高校汉语教学发展呈现新需求 |
(二)越南高校汉语教学亟需解决低效问题 |
(三)越南高校汉语教学的优化是低效问题解决的关键 |
(四)越南高校汉语教学优化设计研究不足 |
(五)本研究者具有越南高校汉语教学优化研究的条件 |
二、概念界定 |
(一)外语教学 |
(二)高校汉语教学 |
(三)汉语教学的优化 |
三、文献综述 |
(一)外语教学优化研究 |
(二)汉语教学优化研究 |
(三)越南高校汉语教学研究 |
(四)研究述评 |
四、理论基础 |
(一)二语习得理论 |
(二)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
(三)汉语教学理论 |
(四)交际学理论 |
五、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步骤 |
第一章 越南高校汉语教育的发展历程 |
一、萌芽阶段(公元前1 世纪至黎朝时期) |
(一)社会背景:封建社会政治、宗教上的影响和需求 |
(二)高校汉语教育状况:建立最早的封建社会汉语教学大学 |
(三)汉语教学的形态:个别式教学 |
(四)汉语教学的结果:教育资源受限,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 |
二、形成阶段(阮朝时期至1975 年) |
(一)社会背景:受政治的影响,汉语成为越南人学习的一种外语 |
(二)高校汉语教育状况:汉语主要由国家公办外语系大学进行教授 |
(三)汉语教学的形态:以传递—接受为标准教学形式 |
(四)汉语教学的结果:教学效果处于低效状态 |
三、发展阶段(1975 年至今) |
(一)社会背景:政治、经济、教育的需求,汉语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
(二)高校汉语教育状况:公办大学及民办大学大量开设汉语系 |
(三)汉语教学的形态:以传达—交换信息为标准教学形式 |
(四)汉语教学的结果:面临瓶颈问题 |
第二章 越南高校汉语教学设计与实施的现状分析 |
一、现状描述 |
(一)调查对象 |
(二)数据收集方法 |
(三)调查结果 |
二、现状存在的问题 |
(一)教学设计问题 |
(二)课堂教学实施问题 |
三、原因分析 |
(一)内部因素 |
(二)外部因素 |
第三章 越南高校汉语教学设计的优化 |
一、汉语教学设计优化的目标 |
(一)能够引导教学活动方向,提高教学质量 |
(二)要考虑到课程时间标准、精力的消耗和教学环境条件 |
(三)要明确完成教学任务之后,学生能否达到汉语能力培养目标的可能性 |
二、汉语教学设计优化的内容 |
(一)内容要以汉语教学设计优化的目标为基础 |
(二)内容要有完整性 |
(三)内容要有科学性和实践性 |
(四)内容要符合学生当前水平可接受的可能性 |
(五)内容要符合教程规定的课时标准 |
(六)内容要符合当前的教学条件和物质条件 |
三、汉语教学设计优化的理据 |
(一)二语习得理论对汉语教学设计优化的指导意义 |
(二)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对汉语教学设计优化的指导意义 |
(三)汉语教学理论对汉语教学设计优化的指导意义 |
(四)交际学理论对汉语教学设计优化的指导意义 |
四、汉语教学设计优化的形态 |
(一)教学设计优化的理念 |
(二)教学设计优化的形式 |
(三)教学设计优化的原则 |
(四)教学设计优化的方法 |
五、汉语教学设计优化的条件 |
(一)汉语教师能力要满足工作的专业性要求 |
(二)教学方案要符合学生的学习特征 |
(三)发挥现有教学条件的可能性 |
(四)创造适合本土学习的教学条件 |
六、汉语教学设计优化的过程 |
(一)课堂教学的前期信息调查分析阶段 |
(二)课堂教学的中期的课程策划阶段 |
(三)后期教学实施阶段 |
第四章 越南高校汉语教学的实施优化 |
一、准备的优化 |
(一)教学对象分析的优化 |
(二)教学环境分析的优化 |
二、运行的优化 |
(一)教学目标定制的优化 |
(二)课堂管理组织的优化 |
三、评估的优化 |
(一)评估的标准 |
(二)评估的内容 |
四、汉语教学优化设计案例分析 |
(一)初级汉语水平学生的汉语教学优化设计案例 |
(二)中级汉语水平学生的汉语教学优化设计案例 |
(三)高级汉语水平学生的汉语教学优化设计案例 |
第五章 促进越南高校汉语教学优化的建议 |
一、教材编写的建议 |
(一)推动针对越南本土学生的教材编写 |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
二、教师教学的建议 |
(一)教师的自身素养 |
(二)教师的教学设计方面 |
三、教学管理的建议 |
(一)创设必要的教学基础条件 |
(二)提升教师们的教学管理主体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研究对象综合信息调查问卷 |
附录二 研究对象特征调查问卷 |
附录三 学校教学环境调查问卷 |
附录四 教学对象特征的访谈提纲设计 |
附录五 教师的汉语教学现状及教学观念调查问卷 |
附录六 越南高校教师的访谈提纲设计 |
致谢 |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
(6)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现状调查 ——以万州区三所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 德育及德育渗透 |
二 英语学科德育渗透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调查目的 |
第二节 调查研究对象 |
第三节 研究内容 |
一 高中英语教学德育渗透现状调查研究 |
二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是否存在改进的地方 |
三 如何改进本地区高中英语教学德育渗透的现状? |
第四节 调查研究方法 |
一 文献研究法 |
二 问卷调查法 |
三 文本分析法 |
四 课堂观察法 |
第五节 研究思路 |
第四章 调查结果及分析 |
第一节 调查过程 |
第二节 调查问卷统计及分析 |
一 德育途径 |
二 德育内容 |
三 对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认识和态度 |
四 课堂教学 |
第三节 教师备课教案分析 |
第四节 课堂观察及分析 |
第五章 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影响因素 |
第一节 教师对学科德育渗透理论知识的缺乏 |
第二节 “功利化思潮”对学科德育渗透的影响 |
第三节 教学方法和德育渗透途径的单一 |
第四节 挖掘德育内容和素材的困难 |
第六章 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改进建议 |
第一节 加强德育渗透教学理念的学习,指导英语教学德育渗透 |
第二节 挖掘教材隐性德育内容,积累课外德育素材 |
第三节 设置德育教学活动,改进英语教学设计 |
一 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
二 基于课文主题,进行情感升华 |
三 设置问题和讨论,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 |
四 深挖语言现象的本质,融德育教育于教学之中 |
五 举办相关英语活动,巩固课堂德育成果 |
第七章 结语 |
第一节 主要发现 |
第二节 研究创新 |
第三节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7)重庆市万州区初中英语教学资源共享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是推进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措施 |
二、共享教学资源是均衡校际师资配置的辅助手段 |
三、教学资源共享对教师的专业成长赋有重要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与述评 |
一、国外相关研究 |
二、国内相关研究 |
三、研究述评 |
第三节 核心概念与界定 |
一、教学资源 |
二、资源共享 |
三、英语教学资源共享 |
第四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五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万州区初中英语教学资源共享现状调查 |
第一节 调查设计与实施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调查工具 |
四、调查实施 |
第二节 万州区初中英语教学资源共享现状 |
一、教师基本情况统计 |
二、英语教师师资资源共享现状 |
三、英语教学物质资源共享现状 |
四、英语教学资源共享效果 |
五、英语教学资源共享的成功经验与不足之处 |
第三章 万州区初中英语教学资源共享的成效与问题 |
第一节 当前初中英语教学资源共享所取得的成效 |
一、英语教学研修活动类型多样,搭建了校际英语师资共享桥梁 |
二、英语教学材料的共享途径灵活,解决了共享时间和空间难题 |
三、英语教学资源共享初显效用,促进了英语教师教学能力发展 |
四、英语教学资源共享市场初步形成,推动实现区域教育共同体 |
第二节 当前初中英语教学资源共享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英语师资资源共享模式偏少、教学研修活动效果欠佳 |
二、英语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不完善,校际缺乏资源共享平台 |
三、英语教学材料共享类型单一、共享范围有限 |
四、学校、英语教师的共享动力不足、共享意识淡薄 |
第四章 万州区初中英语教学资源共享的优化建议 |
第一节 转变传统私有观念,树立资源共享意识 |
第二节 加强校际线下合作,增加共享交流次数 |
第三节 完善硬件设施建设,搭建校际共享平台 |
第四节 丰富资源共享类型,协调知识产权问题 |
第五节 建立共享激励机制,强化教师共享行为 |
第六节 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实现教学资源高效共享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8)基于文化理解的初中英语诗歌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缘起 |
(一)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 |
(二)文化理解的需要 |
(三)诗歌教学的价值 |
二 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意义 |
三 研究方案设计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内容 |
(五)本文结构 |
四 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第一章 初中英语诗歌教学的理论 |
一 概念界定 |
(一)诗歌 |
(二)文化理解 |
(三)文化和跨文化 |
(四)文化理解与英语学习 |
二 理论基础 |
(一)文化相对主义 |
(二)建构主义理论 |
(三)韩礼德语言观 |
(四)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 |
第二章 初中英语诗歌教学的设计 |
一 教学内容 |
(一)现有初中英语诗歌内容 |
(二)教学内容的单元设计 |
二 教学目标 |
(一)提高学生语言学习能力,增长知识 |
(二)形成良好的语言技能和文学素养,提高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
(三)提高文化素养,形成国际性和民族性的统一,关注国际理解和本土文化 |
三 教学原则 |
(一)基于理解的角度 |
(二)注意语言教学的“融合模式” |
(三)注意教学的阶段性和顺序性,循序渐进 |
四 教学方法 |
(一)诵读、品读、译读相结合 |
(二)充分利用“前理解”,加强与中国诗歌的对比分析 |
(三)利用情景教学和直观教学,创设教学情境 |
五 教案分析和设计 |
(一)现有英语诗歌教案分析 |
(二)教学过程构思 |
(三)教案设计举例 |
第三章 初中英语诗歌教学的实施 |
一 教学实录与反思——以When Clouds Appear为例 |
(一)课堂教学实录 |
(二)课后的教学反思 |
二 关于学生教学反响的调查 |
(一)访谈调查的设计 |
(二)访谈调查数据提纲整理 |
(三)访谈调查的结果分析 |
三 初中英语诗歌教学的反思 |
(一)日常反馈 |
(二)初中英语诗歌教学的回顾与反思 |
结论 |
一 本研究的成果 |
二 本研究的不足 |
三 本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一 专着 |
二 学位论文 |
三 其他论文 |
附录:访谈调查实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构式-语块”教学法在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以《轻松学中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由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具体句式应用“构式-语块”教学法的教案设计 |
第一节 教学设计的背景 |
第二节 “......完......以后,......”句式教案设计及分析 |
第三节 “只有......才”句式教案设计及分析 |
第四节 “虽然......但是......”句式教案设计及分析 |
第二章 “构式-语块”教学法的教学实录、检测和成绩分析 |
第一节 “构式-语块”教学法的教学实录 |
第二节 “构式-语块”教学法的教学检测 |
第三节 七年级汉语普通班A班成绩分析 |
第四节 七年级汉语普通班整体成绩分析 |
第三章 关于应用“构式-语块”教学法的建议 |
第一节 对《轻松学中文》系列教材使用的建议 |
第二节 对教师的建议 |
第三节 对汉语学习者的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10)来华留学生汉语课堂设计与实践能力研究 ——以云南师范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教学设计能力考察 |
第一节 教学设计能力的评价依据 |
第二节 教学内容和资源的选择倾向 |
第三节 教学内容的加工和改编情况 |
第四节 教学法在各教学环节的设计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教学实践能力考察 |
第一节 教学实践能力的考察依据 |
第二节 教师语料分析 |
第三节 教学机智与应变能力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问题与分析 |
第一节 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优势分析 |
第四章 调查与访谈 |
第一节 学习组成员调查 |
第二节 任课教师过程性评价 |
第三节 访谈结果与分析 |
第五章 结论和建议 |
第一节 留学生教学设计与实践能力达标情况 |
第二节 分析与结论 |
第三节 针对教学设计能力培养的建议 |
第四节 针对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建议 |
第五节 本土师资培养的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教学设计情况表册 |
二、留学生实践情况表册 |
三、共同学习成员访谈反馈表 |
致谢 |
四、中学英语教案设计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英语教师学习的复杂动态系统研究[D]. 杜小双.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
- [2]基于集体备课的初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调查研究 ——以Q中学为例[D]. 许义.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3]任务型教学法在小学生英语时态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董昱彤.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2)
- [4]高中音乐微课程设计研究与应用实践[D]. 何悠. 扬州大学, 2021(09)
- [5]越南高校汉语教学的优化研究[D]. 阮氏兰(NGUYEN THI LAN). 西南大学, 2021(01)
- [6]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现状调查 ——以万州区三所中学为例[D]. 谭雅真. 重庆三峡学院, 2021(07)
- [7]重庆市万州区初中英语教学资源共享现状调查研究[D]. 廖襄绮. 重庆三峡学院, 2021(07)
- [8]基于文化理解的初中英语诗歌教学研究[D]. 肖婷.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9]“构式-语块”教学法在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以《轻松学中文》为例[D]. 李爽. 兰州大学, 2021(02)
- [10]来华留学生汉语课堂设计与实践能力研究 ——以云南师范大学为例[D]. 林威.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