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造板厂废水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丁炳寅[1](2016)在《农作物秸秆人造板工业发展概述》文中提出概述国内外农作物秸秆人造板工业发展历程。
薛大明[2](2014)在《类电芬顿-SBR生物反应器联合处理地板工艺废水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现代社会工业经济的迅猛发展,城镇及大型城市用水量急剧增加,相应污水排放量也越来越大,加剧了水环境的恶化,并随之引起众多的环境问题。目前,一些废水中往往含有大量的难降解类污染物,对常规的水处理技术带来严峻挑战。针对难降解类污染物,有效的处理方式是采用常规工艺与特殊工艺的结合,以多工艺的不同功能的耦合效应,提高对污染物的降解效率,进而提高废水的处理效果。电芬顿处理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高级氧化工艺,在水处理中具有其他工艺难以比拟的优越性而备受关注,尤其对难降解废水的处理具有较高的技术优势及发展应用前景。SBR在废水的生物处理工艺中具有较高的优势,对小规模废水的处理具有较高的应用前景。地板加工工艺等废水中往往含有大量的木质素等难降解物质,增加了工艺废水的处理难度。本文主要以某地板加工厂含部分工艺废水的综合废水为处理对象,通过平行对比研究,探求不同影响因素作用下类电芬顿工艺对地板废水的处理效果以及对生物处理的影响,研究类电芬顿工艺与SBR生物处理结合工艺对含木质素类废水的处理效果,同时对作用体系进行优化,阐明类电芬顿与SBR生物技术结合工艺对地板工艺木质素废水的处理技术有效性及可行性,指导后续的工艺应用。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类电芬顿技术对地板工艺木质素废水具有一定的处理效能,能在整体上显着改善SBR生物反应器对废水的处理效果。在研究条件下,经类电芬顿作用后再经SBR生物反应器进行处理,出水COD基本稳定在50mg/L左右,去除率约为90%;出水BOD5基本为40mg/L左右,相比运行效果远高于单纯SBR工艺的结果。类电芬顿技术改善了污水的性能,与SBR工艺结合提高了污水的处理效果。
苏强,胡礼伟,唐云[3](2012)在《浅析人造板厂剩余物及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文中指出根据人造板厂剩余及废弃资源利用情况,浅析人造板厂剩余物及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途径,旨在为今后人造板厂在资源综合化利用、降低资源消耗方面具有指导意义,以提高废物的资源化利用水平,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经济和环境双重效益的目的。
吴旭敏[4](2010)在《LBJ公司人造板项目商业计划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LBJ公司准备新建的人造板项目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LBJ公司内外部行业环境分析,根据公司的愿景和发展目标,设计出其人造板项目2010-2014年发展的商业计划,即建设年产10万m3多层实木复合地板、22万m3中(高)密度纤维板和20万m3的刨花板的现代化人造板厂。本文通过人造板项目市场环境和竞争态势分析,确立项目的可行性;利用营销战略,细分市场,选择目标市场、目标顾客群,进行市场定位。运用工商管理理论,找准企业的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制定出相应独特的产品策略及价格策略,走总成本领先、高科技、低碳环保的发展道路,再配合有效的渠道策略和丰富多彩的促销策略,将其生产的人造板成功推向市场。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理论,配设相应的管理机构和人员。选择风险与回报的平衡点,通过产业规模和打造品牌,实现市场占有率;通过签订长期购销合约,保证购销价格稳定;采取现代管理,降低生产成本和管理费用,使企业能够生存和发展,实现公司价值的最大化。
唐楠,王骁,陈非[5](2010)在《微电解法预处理木质素废水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以人造板厂生产废水为实验对象,探讨利用微电解法处理木质素废水。结果表明在适当的条件下,微电解是一种有效的处理该类废水的方法,COD去除率可达89.2%。微电解处理时废水的pH对处理效果的影响最大,其次还有铁炭比和反应时间等。最佳反应条件为:进水pH值在3左右,最终出水pH值调为8~9,温度为室温,铁炭比为1:1(100ml废水用铁量为5g),反应的最适时间为40分钟。
张颖心[6](2008)在《毛竹叶总黄酮的分离研究及基于循环经济的毛竹产业链设计》文中研究指明毛竹特产我国,是我国经济价值最高的竹种,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众多方面。但从总体上看,毛竹的综合利用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毛竹产业还基本上处于粗放型经营的状态。循环经济以推进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因此,本课题根据循环经济的理念,首次提出了一条毛竹产业链。其中,“竹叶黄酮厂”是产业链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目前毛竹叶资源尚未得到较好地开发利用,为了实现毛竹叶黄酮的连续工业化生产,从而大规模地开发毛竹叶资源,本课题对毛竹叶总黄酮的提取分离工艺进行了研究,然后在此基础上对产业链中的“竹叶黄酮厂”进行了工艺流程的初步设计。主要内容包括:1.运用循环经济的原则,模仿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和能量流,首次提出了一条毛竹产业链,以毛竹资源的深加工为主线,构建了从毛竹林培育、鲜笋加工到毛竹全株利用的产业体系。该产业链主要包括笋竹两用林、笋制品厂、竹叶黄酮厂、竹材人造板厂、竹炭厂、手工厂和饲料厂等七个环节。七个环节之间通过废弃物的减量、再用和循环,以及能量的集成,以期实现产业链的低消耗、低排放。2.为了较准确地测定毛竹叶提取物中的总黄酮含量,重点考察了NaNO2-Al(NO3)3-NaOH显色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和AlCl3-(HAc-NaAc)显色法,发现以AlCl3-(HAc-NaAc)显色法测定毛竹叶总黄酮含量比较好。3.研究了毛竹叶总黄酮的浸取工艺,考察了浸取溶剂、固液比等条件对浸取效果的影响,得到了一条较好地浸取毛竹叶总黄酮的工艺路线。然后采用间歇萃取的方式对浸取物中的总黄酮进行了分离研究,考察了溶剂类型、萃取次数、萃取剂用量、原料液浓度等因素对萃取效果的影响,得到了间歇萃取分离毛竹叶总黄酮的合适的工艺条件。4.针对现有脉冲萃取塔中脉冲发生器容易跑冒滴漏的现象,研制了一种新型的脉冲发生器。该新型脉冲发生器以磁力驱动旋转阀代替传统的机械旋转阀,解决了泄漏问题,而且只用两个脉冲罐就实现了同现有脉冲发生器(含有四个脉冲罐)同样的脉冲效果,从而简化了设备。然后以该新型脉冲发生器为基础,搭建了一套相应的脉冲填料萃取塔装置。5.为实现毛竹叶总黄酮的连续化分离,促进毛竹叶资源的规模化利用,将所研制的脉冲填料萃取塔用于毛竹叶总黄酮的萃取分离研究,并且取得了较好的分离效果。首先考察了正丁醇-水体系在脉冲填料萃取塔(塔径25mm,有效填料高度0.70m)上的液泛特性,然后研究了脉冲速度、相比、流体总流量等因素对总黄酮萃取效果的影响。
杨加猛[7](2008)在《林业产业链的演进、测试与拓展模型研究 ——以江苏林业产业链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林业产业涉及国民经济一、二、三产业的多个门类,产品种类多、产业链条长、覆盖范围广。加快林业产业发展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战略举措,是全面推进现代林业建设的主要内容。目前,我国林业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林业产业体系已初步建立,以资源培育和加工利用为主体的产业链雏形已逐步形成。但总体而言,我国林业产业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林业产业链条中的营林业、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仍然相对割裂,上下游产业间还亟待进一步相互延伸和拓展。因此,从产业链的角度审视林业产业各环节的定位与发展,提出林业产业链的相关理论模型和测度工具,对于把握现代林业发展的内在规律,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林业物质产品、生态产品和文化产品的多种需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对林业产业链的理论和实证问题进行研究。首先,在对林业产业链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林业产业链的演进模型。通过分析林业产业链的系统构成,明确林业产业链各产业环节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关联。综合供应链、价值链、产业组织、循环经济等相关理论,对林业产业链的内涵进行界定,探讨林业产业链拓展的多重动因。从林业产业的特点和我国林业产业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了包括产业集聚化、产业纵向集成化、产业横向集成化和产业网络化的林业产业链演进模型。其次,对林业产业链的测度模型和方法进行研究。借鉴有关林业产业链测度的研究基础,基于林业产业链的演进模型,提出由长度(Length、)、宽度(Breadth)、关联度(Correlativity)和厚度(Thickness)组成的林业产业链LBCT测度模型,为林业产业链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框架和测度工具。以测度模型为依据,设计了林业产业链的主客观综合测度方法、流程和测度指标体系,并分别给出了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林业产业链主观测度和基于代用属性的林业产业链客观测度的模型及一般步骤。再者,对林业产业链的多维拓展模型及其途径进行研究。从林业产业链涉及的不同层面和多种角度出发,以系统集成的思路,提出了林业产业链的多维静态拓展模型——四面体模型和林业产业链的多维动态拓展模型——蛛网模型,从供需维、空间维、价值维和组织维角度探讨了林业产业链的多维拓展途径。最后,以江苏林业产业链为例,进行产业链测度与拓展模型的应用研究。基于江苏林业产业发展现状,运用前述林业产业链测度模型和方法,对江苏林业产业链进行主、客观测度,根据综合测度结果,分析江苏林业产业链各个测度要素的状况和存在问题,提出基于多维拓展模型的江苏林业产业链拓展的具体途径。
金秋,张金石,李伟,乔松[8](2007)在《Fenton试剂预处理人造板厂废水的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应用Fenton试剂可对人造木板厂排放的难降解废水进行有效的预处理。25℃时,确定最佳反应条件是H2O2与Fe2+投加质量之比为2∶1,H2O2投加体积为0.4mL,FeSO4·7H2O晶体的投加质量为0.67g,原水的pH值为3.5,反应时间30min。在该条件下出水ρ(COD)在260mg·L-1左右,废水COD去除率可达84.4%。同时,Fenton试剂用于人造板废水处理时,需优先考虑m(H2O2):m(Fe2+)因素,维持最佳m(H2O2):m(Fe2+)将对保持处理效率稳定产生重要影响。
韩少杰[9](2007)在《中密度纤维板生产工艺纵横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我国中密度纤维板的发展与现状,简议原料与设备选型,介绍中密度纤维板生产与工艺观点。
陈琳[10](2007)在《农作物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的战略研究 ——以农作物秸秆人造板产业化发展为例》文中指出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将物质流动方式由传统的“资源—产品—废物”单向线型经济,转变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闭合循环模式。通过在生产和服务过程中贯彻“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3R原则,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废弃物排放的最小化,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使人类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使传统的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为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高利用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我国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这是根据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践提出的,是从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向可持续的经济运行模式转变的必然要求。发展循环经济,在我国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都是一个政策性产业,必须构建一整套适合于我国实际的配套政策法律体系,通过政府规制的政策导向来引导、促进和规范循环经济的发展,促进自身的良性循环。当前我国木材资源短缺、农作物秸秆资源浪费及人造板需求膨胀,这些因素为秸秆人造板工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当前秸秆人造板产业化进程缓慢,主要问题来自于原料特性及技术工艺的复杂性、生产成本过高导致与其他同类木质产品相比缺乏竞争力等方面。目前,国内外对农作物秸秆人造板的研究,主要是从胶粘剂、设备及工艺等技术角度进行探讨;而对农作物秸秆人造板产业发展所需的持续原料供应体系、产业发展所需的外部环境优化等缺乏系统的分析,秸秆人造板的产业化建设不仅需要技术创新,而且急需建立符合循环经济理念的资源管理体系、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本研究是在当前我国大力提倡循环经济、木材资源短缺、人造板市场需求旺盛,但是以农业废弃物——农作物秸秆为原料加工的秸秆人造板产业化进程缓慢的背景下提出的,结合当前秸秆人造板发展的实际情况,运用管理学、经济学、博弈论等方法建立数学模型,以提升农作物秸秆人造板产业化的理论研究水平。实施农作物秸秆人造板产业化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发展我国农作物秸秆人造板产业,本研究首先对农作物秸秆人造板产业发展进行了SWOT分析,指出原料的储量与社会优势是产业发展的优势所在;材料性能、生产成本、市场推广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是产业发展的劣势;资源匮乏、内需增长、贸易壁垒、绿色消费等因素为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而造纸业和木质人造板是产业发展的潜在威胁。在此基础之上,本文运用经济学、会计学和博弈论等方法,从绿色营销、市场开拓、产品开发和定价、成本管理等角度对农作物秸秆人造板的产业化发展进行了可行性论证;在此基础之上,从宏观调控、产业重构、社会认同层面设计了农作物秸秆人造板产业化的基本实现方式和基本途径,即以政策指引为源头、技术创新为主体、绿色消费为主线,规划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具备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和实践指导:即必须以完善的的法规为基础,以公众的绿色消费观念为推动,以行业规范为主导,以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文化、技术、人才为支撑,政府、企业、科学界、公众共同努力为配合,构建农作物秸秆人造板产业发展的政策、科技、资金、人才支撑保障体系。最后,基于先进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本文分析如何实现秸秆原料供应商、秸秆人造板生产商、秸秆人造板经销商等各节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探讨农作物秸秆人造板绿色供应链各节点企业间的信任机制、协商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
二、人造板厂废水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造板厂废水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农作物秸秆人造板工业发展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外农作物秸秆人造板的发展 |
2 我国秸秆人造板产业发展历程 |
3 结语 |
(2)类电芬顿-SBR生物反应器联合处理地板工艺废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地板工艺废水概述 |
1.2 水处理技术简介 |
1.3 电芬顿技术简介 |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装置与分析方法 |
2.1 实验废水的水质分析和工艺方案的确定 |
2.1.1 实验废水的水质分析 |
2.1.2 实验工艺方案的确定 |
2.2 实验装置 |
2.3 实验药品 |
2.4 实验仪器 |
2.5 实验运行条件 |
2.6 实验主要测试项目与分析方法 |
第3章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3.1 SBR生物反应器处理实验 |
3.1.1 微生物的培养驯化 |
3.1.2 SBR反应器对废水的处理 |
3.1.3 小结 |
3.2 类电芬顿技术对废水的处理效果研究 |
3.2.1 类电芬顿作用对COD_(Cr)的去除效果 |
3.2.2 类电芬顿作用对废水pH值的影响 |
3.2.3 类电芬顿作用对BOD_5的去除效果 |
3.2.4 类电芬顿作用对木质素的去除效果 |
3.3 类电芬顿-SBR生物反应器联合工艺对研究废水的处理效果 |
3.3.1 培养驯化中类电芬顿-SBR对废水的处理效果 |
3.3.2 类电芬顿-SBR长期运行对废水的处理效果 |
3.4 SBR与类电芬顿-SBR工艺对废水处理效果的比较 |
3.4.1 培养驯化过程中对废水的处理效果比较 |
3.4.2 类电芬顿-SBR生物反应器对废水的长期处理效果 |
3.5 小结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致谢 |
(4)LBJ公司人造板项目商业计划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表清单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1.1 背景 |
1.1.2 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我国人造板发展的回顾 |
1.2.2 我国人造板发展高速之下不乏顽疾 |
1.2.3 金融危机后人造板企业发展趋势 |
1.2.4 林板一体化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框架和内容 |
第二章 LBJ 公司人造板项目概况 |
2.1 LBJ 公司简介 |
2.2 人造板项目的基本情况介绍 |
2.2.1 本项目建设主要内容 |
2.2.2 项目建设进度 |
2.2.3 本项目产品简介 |
2.2.4 本项目选址 |
2.2.5 项目建设功能分区 |
2.2.6 项目建设目标 |
2.2.7 项目经济和社会效益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环境 |
3.1.2 经济环境 |
3.1.3 社会环境 |
3.1.4 技术环境 |
3.2 行业环境 |
3.3 市场环境 |
3.3.1 实木复合地板市场分析 |
3.3.2 中高密度纤维板市场分析 |
3.3.3 刨花板市场分析 |
3.4 SWOT 分析 |
3.4.1 优势(Strengths) |
3.4.2 劣势(Weaknesses) |
3.4.3 机会(Opportunities) |
3.4.4 威胁(Threats) |
3.4.5 经营战略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人造板项目运营策略 |
4.1 项目的建设与经营目标 |
4.1.1 项目的选址与建设 |
4.1.2 项目的经营目标 |
4.2 项目的营销战略 |
4.2.1 细分市场 |
4.2.2 目标市场 |
4.2.3 市场定位 |
4.3 项目的营销组合策略 |
4.3.1 产品策略 |
4.3.2 定价策略 |
4.3.3 渠道策略 |
4.3.4 促销策略 |
4.4 项目的实施与控制 |
4.4.1 项目的实施 |
4.4.2 项目的控制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人造板项目的组织架构与人员配备 |
5.1 项目的组织架构 |
5.2 项目的人员配备 |
5.3 人员培训与激励机制 |
5.3.1 职工来源 |
5.3.2 人员培训 |
5.3.3 薪酬方法 |
5.3.4 绩效管理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人造板项目的财务分析 |
6.1 项目的投资计划 |
6.1.1 投资估算 |
6.1.2 编制依据 |
6.1.3 资金来源与筹措 |
6.1.4 生产成本与费用 |
6.2 项目的收益分析 |
6.2.1 销售收入及现金流量 |
6.2.2 利润总额及分配 |
6.2.3 财务盈利能力分析 |
6.2.4 盈亏平衡点分析 |
6.2.5 敏感性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人造板项目的风险分析与控制 |
7.1 项目风险分析 |
7.1.1 政治(政策)风险 |
7.1.2 环境风险 |
7.1.3 技术风险 |
7.1.4 资金风险 |
7.1.5 市场风险 |
7.2 项目风险控制 |
7.2.1 政治(政策)风险对策 |
7.2.2 环境风险对策 |
7.2.3 技术风险对策 |
7.2.4 资金风险对策 |
7.2.5 市场风险对策 |
7.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微电解法预处理木质素废水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与研究方法 |
1.1 实验仪器 |
1.2 实验方法 |
1.3 正交实验 |
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1 pH对人造板厂废水COD去除率的影响 |
2.2 反应时间对人造板厂废水C O D去除率的影响 |
2.3 Fe/C对人造板厂废水CO D去除率的影响 |
2.4 正交实验结果直观分析 |
(1) 具体方法。 |
(2) 计算各计算各列的K、K平均及极差R。 |
(3) 成果分析。 |
3 结语 |
(6)毛竹叶总黄酮的分离研究及基于循环经济的毛竹产业链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缩写、符号清单和术语表 |
1 绪论 |
1.1 前言 |
1.2 循环经济及循环经济产业链设计 |
1.2.1 循环经济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
1.2.2 循环经济的"3R"原则和基本发展模式 |
1.2.3 产业链及循环经济产业链 |
1.2.4 循环经济产业链的设计方法 |
1.3 毛竹的生物学介绍 |
1.4 毛竹产业现状 |
1.4.1 竹子的开发利用 |
1.4.2 毛竹产业现状 |
1.5 竹子相关研究文献分析 |
1.6 竹叶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1.6.1 竹叶的化学成分 |
1.6.2 竹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
1.6.3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技术进展 |
1.7 本文的研究思路 |
本章参考文献 |
2 基于循环经济的毛竹产业链设计 |
2.1 前言 |
2.2 基于循环经济的毛竹产业链设计 |
2.2.1 笋竹两用林 |
2.2.2 笋制品厂 |
2.2.3 竹材人造板厂 |
2.2.4 竹炭厂 |
2.2.5 竹叶黄酮厂 |
2.2.6 饲料厂 |
2.2.7 手工厂 |
2.3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3 毛竹叶总黄酮的测定及浸取 |
3.1 前言 |
3.2 材料、试剂与仪器 |
3.3 毛竹叶总黄酮的测定 |
3.3.1 实验样品的制备 |
3.3.2 NaNO_2-Al(NO_3)_3-NaOH显色法 |
3.3.3 紫外分光光度法 |
3.3.4 AlCl_3-(HAc-NaAc)显色法 |
3.3.5 关于毛竹叶总黄酮测定方法的总结 |
3.4 毛竹叶总黄酮的浸取 |
3.4.1 浸取过程中的指标 |
3.4.2 石油醚脱脂对毛竹叶总黄酮浸取的影响 |
3.4.3 浸取条件的选择 |
3.5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4 毛竹叶总黄酮的萃取分离及脉冲萃取塔的研制 |
4.1 前言 |
4.2 毛竹叶总黄酮的间歇萃取研究 |
4.2.1 实验原料及操作 |
4.2.2 萃取溶剂的选择 |
4.2.3 萃取次数对萃取效果的影响 |
4.2.4 萃取剂用量对萃取效果的影响 |
4.2.5 原料液浓度对萃取效果及产品纯度的影响 |
4.2.6 数据分析 |
4.2.7 讨论 |
4.3 脉冲萃取塔的研制 |
4.3.1 萃取设备的选型 |
4.3.2 新型脉冲发生器的设计 |
4.3.3 脉冲萃取主塔的设计 |
4.3.4 脉冲萃取塔装置图 |
4.3.5 脉冲发生器的工作说明 |
4.3.6 脉冲萃取塔的设计特点 |
4.4 脉冲萃取塔用于毛竹叶总黄酮的萃取 |
4.4.1 正丁醇-水体系液泛实验 |
4.4.2 脉冲萃取塔(Φ25)用于毛竹叶总黄酮的萃取 |
4.5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5 毛竹叶总黄酮的精制探索及竹叶黄酮厂的流程设计 |
5.1 前言 |
5.1.1 正丁醇萃取物所含杂质分析 |
5.1.2 皂苷和总酚的测定 |
5.1.3 黄酮类化合物的定性鉴定 |
5.2 材料、试剂与仪器 |
5.3 皂苷的初步鉴别及测定 |
5.3.1 泡沫试验 |
5.3.2 Liebermann-Burchard反应 |
5.3.3 皂苷的测定探索 |
5.4 总酚的测定探索 |
5.5 反萃取实验 |
5.6 水转溶实验 |
5.7 HSCCC分离毛竹叶总黄酮的探讨 |
5.7.1 操作步骤 |
5.7.2 毛竹叶总黄酮的分离实验 |
5.7.3 讨论 |
5.8 柱层析法精制毛竹叶总黄酮的探索 |
5.8.1 聚酰胺柱层析 |
5.8.2 大孔树脂柱层析 |
5.8.3 讨论 |
5.9 竹叶黄酮厂的流程设计 |
5.10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6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附录 |
作者简历 |
(7)林业产业链的演进、测试与拓展模型研究 ——以江苏林业产业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一、林业产业的地位与作用 |
二、我国林业产业发展概况 |
三、林业产业链的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的产业链研究综述 |
二、国内的产业链研究综述 |
三、总结与评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内容 |
三、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林业产业链的系统分析与演进模型研究 |
第一节 林业产业链的系统结构 |
一、林业产业的系统结构 |
二、林业产业链的系统结构 |
第二节 林业产业链的系统原理 |
一、林业产业链的内涵界定 |
二、林业产业链的形成动因 |
第三节 林业产业链发展的演进模型 |
一、产业集聚化 |
二、产业纵向集成化 |
三、产业横向集成化 |
四、产业网络化 |
第三章 林业产业链的测度模型与主客观综合测度方法研究 |
第一节 基于演进模型的林业产业链LBCT测度模型 |
一、林业产业链测度研究的现状与LBCT测度模型的提出 |
二、林业产业链长度(Length) |
三、林业产业链宽度(Breadth) |
四、林业产业链关联度(Correlativity) |
五、林业产业链厚度(Thickness) |
第二节 林业产业链主客观综合测度流程与测度体系设计 |
一、林业产业链主客观综合测度的流程 |
二、林业产业链的测度体系设计 |
第三节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林业产业链主观测度 |
一、模糊评判矩阵构造 |
二、模糊合成和综合测度 |
第四节 基于代用属性的林业产业链客观测度 |
一、指标量化处理 |
二、计量模型建立 |
三、测度及验证 |
第四章 林业产业链的多维拓展模型及其途径研究 |
第一节 多维拓展模型构建及测度、拓展模型的关联性分析 |
一、林业产业链拓展的维度确定及依据 |
二、林业产业链的多维静态拓展模型——四面体模型 |
三、林业产业链的四维动态拓展模型——蛛网模型 |
四、林业产业链四维拓展模型与LBCT测度模型的关联性分析 |
第二节 供需维拓展途径 |
一、林产品延伸与拓展 |
二、生产要素需求与供给 |
三、政策、法律需求与供给 |
第三节 空间维拓展途径 |
一、影响林业产业布局的因素 |
二、实例分析——江苏林业产业链的合理布局 |
第四节 价值维拓展途径 |
一、林业产业链的生产环节拓展 |
二、林业产业链的技术环节拓展 |
三、林业产业链的营销环节拓展 |
第五节 组织维拓展途径 |
一、循环型林业产业链构建 |
二、循环型林业产业链拓展模式 |
三、实例分析——“江苏林浆纸一体化生态产业园”构建方案 |
第五章 江苏林业产业链测度与拓展的应用研究 |
第一节 江苏林业产业发展概况分析 |
一、江苏林业产业的基本状况分析 |
二、江苏木材加工产业发展概况分析 |
三、江苏林木种苗产业发展概况分析 |
四、江苏银杏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
第二节 江苏林业产业链测度结果分析 |
一、江苏林业产业链的主客观测度 |
二、江苏林业产业链测度结果分析 |
第三节 江苏林业产业链拓展的具体路径 |
一、产业集聚化的实施路径 |
二、产业纵向集成化的实施路径 |
三、产业横向集成化的实施路径 |
四、产业网络化的实施路径 |
第六章 结语 |
一、本文所做的工作 |
二、本文的创新点 |
三、进一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相关科研成果 |
详细摘要 |
(10)农作物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的战略研究 ——以农作物秸秆人造板产业化发展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农作物秸秆资源综合利用产生背景 |
1.1.1 资源综合利用的背景和意义 |
1.1.2 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综合利用背景 |
1.2 研究综述 |
1.2.1 资源综合利用的理论基础 |
1.2.2 国内外农作物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的研究现状 |
1.2.3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方法、路线和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路线 |
1.3.3 研究内容 |
2 人造板工业发展趋势预测与原料创新研究 |
2.1 人造板工业的发展趋势预测 |
2.1.1 中国木材消费呈扩大趋势 |
2.1.2 人造板工业的发展趋势预测 |
2.1.3 人造板原料演变:木质原料向非木质原料的转变 |
2.2 人造板工业的原料创新——农作物秸秆新型原料 |
2.2.1 农作物秸秆资源的可获量 |
2.2.2 农作物秸秆焚烧的外部性分析 |
2.2.3 农作物秸秆人造板发展的现实意义 |
3 农作物秸秆人造板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
3.1 秸秆人造板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优势分析 |
3.1.1 有足够的储量及适宜的原料收集环境 |
3.1.2 绿色工艺与社会优势 |
3.2 秸秆人造板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劣势分析 |
3.2.1 农作物秸秆材料性能方面的问题 |
3.2.2 农作物秸秆人造板技术方面的问题 |
3.2.3 农作物秸秆人造板产品生产成本方面的问题 |
3.2.4 农作物秸秆人造板产品市场推广方面的问题 |
3.3 秸秆人造板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机会分析 |
3.3.1 资源匮乏、内需增长提升秸秆人造板工业发展的空间 |
3.3.2 环境保护、贸易壁垒、绿色消费呼吁秸秆人造板产业的发展 |
3.4 秸秆人造板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威胁分析 |
4 基于博弈论的农作物秸秆人造板绿色营销机制构建 |
4.1 绿色营销的外部性分析 |
4.1.1 绿色营销外部经济性分析 |
4.1.2 绿色营销外部不经济性 |
4.2 秸秆人造板绿色营销博奕分析 |
4.2.1 人造板企业之间的博弈分析 |
4.2.2 人造板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博弈分析 |
4.2.3 政府与人造板生产企业之间的博弈分析 |
4.3 农作物秸秆人造板绿色营销机制的构建 |
4.3.1 农作物秸秆人造板绿色营销政策支持机制 |
4.3.2 农作物秸秆人造板信息对称机制 |
4.3.3 农作物秸秆人造板行业管理机制 |
5 农作物秸秆人造板产品创新和市场开拓战略 |
5.1 农作物秸秆人造板产品创新战略 |
5.1.1 农作物秸秆人造板创新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 |
5.1.2 农作物秸秆人造板应用领域拓展 |
5.1.3 农作物秸秆人造板产品多样化战略 |
5.2 农作物秸秆人造板市场开拓战略 |
5.2.1 目标市场开拓战略 |
5.2.2 农作物秸秆人造板的市场开拓模式 |
5.2.3 农作物秸秆人造板产品市场开拓支撑体系构建 |
6 农作物秸秆人造板产品成本管理战略 |
6.1 企业环境成本分析 |
6.1.1 企业环境成本 |
6.1.2 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的理论分析 |
6.1.3 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的动因分析 |
6.2 企业环境收益分析 |
6.2.1 企业环境收益的特征 |
6.2.2 企业环境收益的组成 |
6.3 农作物秸秆人造板企业的成本收益分析 |
6.3.1 农作物秸秆人造板的传统成本收益分析 |
6.3.2 农作物秸秆人造板的环境成本收益分析 |
6.3.3 基于生命周期的农作物秸秆人造板的成本收益分析 |
6.4 农作物秸秆人造板成本控制体系 |
6.4.1 建立健全农作物秸秆人造板技术创新体系 |
6.4.2 完善农作物秸秆人造板管理创新体系 |
7 农作物秸秆人造板绿色定价模型与策略分析 |
7.1 影响绿色产品定价因素 |
7.2 农作物秸秆人造板定价模型 |
7.2.1 农作物秸秆人造板定价假设 |
7.2.2 农作物秸秆人造板定价模型建立 |
7.3 农作物秸秆人造板产品绿色定价策略 |
7.3.1 绿色产品定价策略 |
7.3.2 农作物秸秆人造板绿色定价策略 |
8 秸秆人造板绿色供应链可持续发展战略 |
8.1 企业绿色供应链联盟发展机理 |
8.1.1 供应链联盟理论 |
8.1.2 企业供应链联盟形成动因分析 |
8.1.3 企业供应链联盟作用 |
8.2 秸秆人造板企业绿色供应链联盟可持续发展 |
8.2.1 农作物秸秆人造板企业绿色供应链联盟 |
8.2.2 绿色供应链联盟合作伙伴选择问题 |
8.2.3 绿色供应链联盟的稳定状态剖析 |
8.2.4 企业供应链联盟可持续发展关系管理 |
8.3 农作物秸秆人造板绿色供应链联盟可持续发展对策 |
8.3.1 农作物秸秆人造板绿色供应链企业间的信任机制 |
8.3.2 农作物秸秆人造板绿色供应链企业间的协商机制 |
8.3.3 农作物秸秆人造板绿色供应链企业间的激励—约束机制 |
8.3.4 农作物秸秆人造板绿色供应链企业的风险防范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详细摘要 |
四、人造板厂废水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农作物秸秆人造板工业发展概述[J]. 丁炳寅. 中国人造板, 2016(11)
- [2]类电芬顿-SBR生物反应器联合处理地板工艺废水的研究[D]. 薛大明. 大连海事大学, 2014(03)
- [3]浅析人造板厂剩余物及废弃物资源化利用[J]. 苏强,胡礼伟,唐云. 中国科技信息, 2012(15)
- [4]LBJ公司人造板项目商业计划书[D]. 吴旭敏. 华南理工大学, 2010(02)
- [5]微电解法预处理木质素废水的实验研究[J]. 唐楠,王骁,陈非. 科技资讯, 2010(26)
- [6]毛竹叶总黄酮的分离研究及基于循环经济的毛竹产业链设计[D]. 张颖心. 浙江大学, 2008(03)
- [7]林业产业链的演进、测试与拓展模型研究 ——以江苏林业产业链为例[D]. 杨加猛. 南京林业大学, 2008(10)
- [8]Fenton试剂预处理人造板厂废水的试验研究[J]. 金秋,张金石,李伟,乔松. 江苏环境科技, 2007(04)
- [9]中密度纤维板生产工艺纵横谈[J]. 韩少杰. 中国人造板, 2007(07)
- [10]农作物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的战略研究 ——以农作物秸秆人造板产业化发展为例[D]. 陈琳. 南京林业大学, 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