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霉酚酸酯防治肾移植后排斥反应的效果及安全性(论文文献综述)
伊海生[1](2021)在《四联免疫抑制方案治疗肾移植患者BK病毒感染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明确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器官移植中心肾移植术后病人BK病毒感染的现状;与先前应用的以来氟米特为基础的四联免疫抑制方案相比,评估以咪唑立宾为基础的四联免疫抑制方案在治疗肾移植患者BK病毒感染中的效果;为临床肾移植术后BK病毒感染的免疫抑制方案的合理选择提供一定的指导。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器官移植中心实施肾移植手术病人术后BK病毒感染的状况。我院肾移植中心自2016年起定期检测患者肾移植后血、尿BK病毒载量。本中心基本免疫抑制治疗方案包括泼尼松龙(Pred)、肠溶性霉酚酸钠(ES-MPS),以及他克莫司(Tac)或环孢素(CsA)。所有患者均在肾移植后口服他克莫司,剂量为0.1~0.15mg/kg,每日两次,皮质类固醇5~10mg/d,肠溶性霉酚酸钠0.72g/d。一旦尿液或血液样本中出现BK病毒,我们即改变免疫抑制方案。一般而言,2016年12月前的病人采取以来氟米特为基础的四联免疫抑制方案(他克莫司/环孢素+激素+霉酚酸钠+来氟米特),其中霉酚酸钠(MPS)的剂量由0.72g/天减至0.36g/天,来氟米特(LFN)的剂量为200mg/bid。2017年1月及以后采用以咪唑立宾为基础的四联免疫抑制方案(他克莫司/环孢素+激素+霉酚酸钠+咪唑立宾),其中霉酚酸钠(MPS)的剂量由0.72g/天减至0.36g/天,咪唑立宾(MZR)的剂量为100mg/qd。病人按照以下方案进行返院随访,以便更好地进行肾移植术后药物浓度的调整与病人健康状况的监测:肾移植术后3个月内至少每周随访一次,3至6个月每两周随访一次,6个月至1年每月随访一次,1年后每两个月随访一次。肾移植术后,如果患者在任何时候感到不适,如发热、恶心、呕吐等,需要到医院检查身体状况。随访的内容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血生化、尿酸、药物浓度(FK506、CsA、MZR)等。以上所有检验均由齐鲁医院临床实验室进行。通过查询病历及门诊问询补充核实,收集以上主要资料。分析转换免疫抑制方案后病毒尿和病毒血症的减少和清除情况。分别评估四联疗法治疗BK病毒感染的有效性。数据录入EXCELL表格,统计分析采用SPSS 22.0进行。结果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器官移植中心共有195名患者接受了肾移植手术。在随访过程中,其中1名患者术后8个月死于真菌性肺炎,其尿液、血液标本中均检测出BK病毒。其中,男性153人(占比78.5%),女性42人(占比21.5%);病人年龄最小13岁,最大年龄63岁。其中病人主要分布在20-52岁之间,占比达75.1%。在所有筛查的195名肾移植患者中,有127名患者尿液、血液标本中未出现BK病毒,可排除BK病毒感染,占比65.1%;有68名患者尿液中检测到BK病毒,尿液中BK病毒阳性率为34.9%,其中有29人同时在血液标本中检测出BK病毒,血液中BK病毒阳性率为14.9%。本中心先后用来氟米特和咪唑立宾治疗BK病毒。一般来说,来氟米特的治疗方案在2016年至2017年期间使用,咪唑立宾的治疗方案在2017年至2019年使用。回顾性分析表明,咪唑立宾对肾移植受者BK病毒感染有更好的治疗效果。最初筛选确定了 195名患者,其中27名符合BK病毒尿和病毒血症的纳入标准,其中来氟米特组8名,咪唑立宾组19名。2名BK病毒尿和病毒血症患者因数据不全被排除。纳入的27例患者中,三分之二为男性(18/27)。大多数患者维持由他克莫司、皮质类固醇和霉酚酸钠组成的标准免疫抑制方案。其中两名受试者在咪唑立宾组随访的最后三个月服用了停用他克莫司,改用环磷酰胺。1例患者服用来氟米特后出现轻度恶心,不影响服药,仍继续治疗。来氟米特的用药依从性可以从处方判断,表现良好。咪唑立宾从处方判断依从性良好,总体耐受性良好,在我们的研究中没有患者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来氟米特和咪唑立宾组治疗后8例和19例患者中,治愈3例(37.5%)和15 例(78.9%),好转 3 例(37.5%)和 4 例(21.1%),无效 2 例(25.0%)和 0例,总有效率分别为75%和100%,总治愈率分别为37.5%和78.9%。比较来氟米特组和咪唑立宾组BK病毒总清除率,发现两组病毒血症负荷均明显降低。按治疗用药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后,发现咪唑立宾组血液中BK病毒的清除率明显高于来氟米特组(Wilcoxon秩和检验,W=76.5,P=0.023<0.05)。我们还比较了转换方案后两组患者的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血尿酸和血液中他克莫司的药物浓度,没有发现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转换药物治疗方案后尿中BK病毒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中心肾移植患者尿液中BK病毒阳性率为34.9%,血液中BK病毒阳性率为14.9%。2.四联免疫抑制方案(他克莫司/环孢素+激素+霉酚酸钠+咪唑立宾)在肾移植术后的应用中可以提供适宜的免疫抑制强度,本中心没有发生与用药相关的免疫排斥反应及移植肾功能丢失,病人耐受性良好。3.与来氟米特方案相比,咪唑立宾方案(他克莫司/环孢素+激素+霉酚酸钠+咪唑立宾)能够更好的控制肾移植术后BK病毒血症的发展,从而更好的控制BK病毒相关肾病(BKVN)。本研究推荐以咪唑立宾为基础的四联免疫抑制方案治疗肾移植术后BK病毒感染。
方丽纳,张博,平丽英,张薇,周屹峰,柳志强[2](2021)在《霉酚酸酯的临床应用进展》文中研究说明霉酚酸酯作为第3类免疫抑制剂的主力之一,临床主要用于器官移植后预防急性排斥反应,提高移植器官的存活率。在众多免疫抑制剂中因霉酚酸酯具有选择性强、毒副作用小及复发率低等优势而广泛应用于临床。此外,霉酚酸酯常与其他类型免疫剂或激素联用,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并发症引起的肾炎、原发性肾病综合症、结节病、皮肤病及眼科疾病等方面带来很好的治疗效果。笔者从药代动力学和临床应用两个方面进行综述,为霉酚酸酯的进一步开发与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刘璇[3](2021)在《肾移植受者肺孢子菌肺炎先发治疗疗效分析》文中认为背景:肺孢子菌肺炎(Pneumocystis pneumonia,PCP)是一种发生于免疫功能低下个体的危及生命的侵袭性真菌感染。从症状出现到开始接受抗PCP治疗的时间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延误治疗可能导致患者发生难以挽回的呼吸衰竭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先发治疗是对已有真菌感染迹象但尚无明显临床表现的高危患者进行抗真菌治疗,有临床研究证明早期行先发治疗能提高深部真菌病患者的治愈率,改善患者预后。目前对于肾移植受者PCP先发治疗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评估基于临床诊断的肾移植受者PCP给予针对病因的先发治疗的疗效,优化临床诊疗策略。方法:回顾性收集并分析本院病案统计室编码的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临床诊断为肾移植受者PCP的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症、发病距肾移植手术的时间、临床症状、CT表现、实验室检查指标、氧饱和度、是否机械通气、治疗结局、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等信息。结果:研究共纳入53例患者,其中男性42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37±8岁,年龄范围23~60岁。从出现症状到接受目标先发治疗方案的平均时间是5.57±2.83天。患者最常见的合并症是高血压(17/53,32.08%),其次是糖尿病(2/53,3.77%)和冠心病(1/53,1.89%)。42例(42/53,79.25%)患者在移植后半年内发生PCP,发病中位时间是3.23(2.93~4.24)个月。最常见的症状是发热(50/53,94.34%),其次是进行性胸闷(39/53,73.58%),干咳(26/53,49.06%)和咳痰(18/53,33.96%)。入院时氧饱和度<91%的患者有21例(21/46,45.65%),氧饱和度≥91%的患者有25例(25/46,54.35%)。入院后单份血清(1,3)-β-D葡聚糖水平升高的患者有20例,双份血清(1,3)-β-D葡聚糖水平升高的有17例,平均值215.84±371.91pg/ml。CD4+T细胞比例低于正常水平的患者有11例(11/45,24.44%),平均值为38.64±11.39%。CRP水平升高的患者有45例(45/49,91.84%),平均41.02±26.56 mg/L。PCT水平升高的患者有7例(7/46,15.22%),中位水平为0.15(0.10,0.41)ng/m L。所有患者胸部CT均表现为对称的磨玻璃阴影,其他影像学特征中最常见的是支气管充气征(5/53,9.43%)、肺气囊(5/53,9.43%),其次是胸腔积液(4/53,7.55%),胸膜增厚(3/53,5.67%),气胸(2/53,3.77%)和肺实变(1/53,1.89%)。49例患者好转出院后随访,均达到临床治愈,临床治愈率92.45%,全因死亡率7.55%。住院期间有2例患者接受了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3.77%),1例(1.89%)气管插管。治愈后随访一年无患者因PCP再入院。平均住院天数14.75±10.01天,平均住院费用15665.44±16327.99元。结论:当肾移植受者术后符合PCP的临床诊断标准,立即予以规范化先发治疗,可以达到较高的临床治愈率,但经济学效益有待进一步评价。
丛琳,张小田[4](2020)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器官移植患者抗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文中指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多种实体瘤中取得了颠覆性的治疗进展,极大地延长了患者生存期,但对于接受实体器官移植术后罹患肿瘤患者是否同样有效尚无充分的循证证据,安全性也有待商榷。器官移植患者术后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体内免疫环境复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与免疫抑制剂之间的相互影响不明,该类患者常被排除在免疫治疗的临床研究之外。本文将基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与免疫抑制剂的相互关联及临床证据,探讨在器官移植术后患者应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安全性及疗效影响因素,为临床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依据。
朱海[5](2020)在《FK506和MMF联合的自组装载药体系在肝移植急性排斥中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肝脏移植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终末期肝脏和胆道疾病的治疗。肝脏移植的广泛应用不仅仅是手术技术的进步,作为术后急性排斥防治常规用药的免疫抑制剂,其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现在,肝脏移植术后使用的免疫抑制剂主要有:钙调磷酸酶抑制剂、代谢抑制剂、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点抑制剂、糖皮质激素和各种单克隆或多克隆抗体。在众多的免疫抑制剂中,钙调磷酸酶抑制剂他克莫司(FK506)是肝脏移植术后免疫抑制的基石。为了延长移植肝脏的寿命,肝移植患者术后须长期口服FK506。然而长期使用FK506也会带来各种不良反应,为了减少其不良反应并发挥协同治疗的作用临床上经常将FK506和抗代谢类的药物霉酚酸酯(Mycophenolate mofetil,MMF)联合使用。但是这两种免疫抑制剂都存在水溶性低,生物利用度和靶向性差的问题。并且由于低水溶性这两种药物临床上应用是以口服为主,难以制备成可常规使用的注射用药,这也限制了他们的临床应用范围。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在本研究中首次使用了基于前体药物的自组装载药体系(Self-Assembled Immunosuppressant Cocktails,SAIC)来装载这两种药。并且,我们还基于前期研究中利用多不饱和脂肪酸合前体药物的策略来构建载药体系。在本研究的第一部分,我们首先根据FK506和MMF分子的结构特点,选择MMF作为前体药物。并且选择了亚油酸(Linolenic acid,LA)、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庚酸(Heptanoic Acid,Hep)与MMF进行结合。这三种材料都可以和MMF结合成前体药物,并且都可以在水中自组装成的装载MMF和FK506的载药体系。接下来我们对由三种自组装载药体系行了体内分布的比较。比较的结果发现使用LA合成前药自组装的联合载药体系在肝脏、脾脏、淋巴结这些肝移植后急性排斥相关器官中分布是最多的。因此在第二部分的研究中,我们选择了以LA-MMF作为前体药物与FK506自组装成载药体系使用在大鼠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的模型中。LA-SAIC在与常规的FK506联合MMF口服比较中,载药体系可以显着延长接受了DA大鼠肝脏移植的Lewis大鼠生存时间。对各组移植肝脏的组织学比较中还发现载药体系显着的抑制了淋巴细胞的渗出和脉管周围渗出细胞的增生。而对各组移植肝脏中细胞因子谱的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发现,载药体系组的细胞因子谱一直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并且载药体系可以显着的抑制移植肝脏中各种趋化因子和促进T细胞增值的细胞因子,而且显着提升了Th2细胞来源的细胞因子。对各组的肝功能谱的主成分分析发现载药体系组肝功能谱的变化不明显,而且聚类分析结果提示各组间的肝功能谱在合成功能上有类似的趋势。在具体的比较各项肝功能指标后,我们发现载药体系组中肝脏合成功能显着优于其他两组,肝脏损伤和胆管损伤指标也明显好于排斥组。综上所述,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利用脂肪酸合成前体药物的策略,构建出可自组装的FK506和MMF联合的载药体系。并且筛选出LA作为理想的MMF前药合成材料,并使用LA-MMF与FK506一起自组装成联合的载药体系。该载药体系可以显着的延长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大鼠的生存时间,并且抑制移植肝脏中的急性排斥反应。这些结果表明该载药体系对肝移植术后的急性排斥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和临床应用前景。
李雪[6](2019)在《移植肾肾小球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探索》文中认为移植肾肾小球病(transplantglomerulopathy,TG)是以移植肾肾小球基底膜分层伴寡免疫复合物沉积为特点的一组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蛋白尿、血肌酐升高和高血压,是影响移植肾远期预后的重要原因。TG发病机制仍不明确,目前认为与慢性、反复的内皮细胞损伤有关。慢性活动性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chronic active antibody-mediated rejection,cABMR)是导致 TG 的最主要原因,其它原因包括自身抗体、T细胞介导的排斥反应(T cell-mediated rejection,TCMR)、血栓性微血管病(thrombotic microangiopathy,TMA)和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等。目前国内外TG相关研究较少,且多数研究样本量小,随访时间短。本课题依托本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病理资料,对TG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等关键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影响TG患者移植肾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以指导治疗。尿视黄醇结合蛋白(urinary retinol-binding protein,urRBP)是近曲小管损伤的无创性生物标志物,已有研究证实urRBP是多种肾小球疾病的预后标志物;我们中心常规检测urRBP的优势使我们能够研究TG患者urRBP与移植肾预后之间的关系,从而探究urRBP在TG患者病情评估和预后判断方面的价值。由于TG常出现于肾移植中后期,而移植后IgA肾病(immunoglobulin A nephrology,IgAN)的发病率也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加,因此在临床上TG常与IgAN合并存在。但目前国内外尚未见有关TG合并IgAN患者的相关报道。本课题对TG合并IgAN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预后进行探讨,以期提高对这类患者的诊断治疗水平。由于cABMR是导致TG的最主要原因,TG是cABMR的最主要表现形式,因此硼替佐米等去抗体药物是TG的重要治疗手段。目前有多项研究认为硼替佐米对肾移植后早期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ntibody-mediated rejection,ABMR)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对cABMR的治疗效果仍存在争议。因此,本研究对硼替佐米治疗cABMR的效果及安全性进行了探讨。研究一:移植肾肾小球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目的:旨在探究TG患者的临床病理、预后及影响移植肾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以及影响蛋白尿严重程度的病理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了 2004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东部战区总医院行移植肾活检明确诊断为TG且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15 ml·min-1,(1.73m2)-1的180例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根据Banff2017标准对移植肾活检病理进行评分。随访终点定义为eGFR<15 ml·min-1·(1.73m2)-1或再次接受肾脏替代治疗。使用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研究临床和病理学参数对预后的影响。结果:180例TG患者纳入研究,中位随访时间为5.0(2.6-8.2)年。在多因素生存分析中,Banff间质纤维化和肾小管萎缩(ci+ct)评分(风险比[hazard ratio,HR]3.1;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2.0-4.9),Banff 移植肾肾小球病(cg)评分(HR 1.7;95%CI 1.1-2.8),eGFR(HR 2.1;95%CI 1.4-3.2)和蛋白尿(HR2.4;95%CI 1.6-3.7)是影响TG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发现,Banff cg和Banff小球炎和管周毛细血管炎评分(g+ptc)是影响蛋白尿严重程度的病理指标(调整后R2=0.46)。结论:eGFR、蛋白尿水平、Banff ci+ct和Banff cg是影响TG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Banff cg和Banff g+ptc的组织学严重程度与蛋白尿程度显着相关。研究二:尿视黄醇结合蛋白在移植肾肾小球病预后判断中的意义目的:探究urRBP在TG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了 2004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东部战区总医院行移植肾活检明确诊断为TG且eGFR>15 ml·min-1·(1.73m2)-1的180例患者的urRBP对预后的影响,以及urRBP与TG间质纤维化/小管萎缩的关系。随访终点定义为eGFR<15 ml·min-1·(1.73m2)a或再次接受肾脏替代治疗。结果:180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5年,其中117例(65.0%)患者达到随访终点。在COX回归中,urRBP和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urNAG)与终点事件呈正相关。然而,在调整了 eGFR、蛋白尿水平、血红蛋白水平等临床指标后,仅urRBP是与移植肾预后相关的生物标志物(≥2.85比<2.85 mg/L)(OR 2.13;95%CI1.21-3.75,P=M0.0091)。另外,将 urRBP、urNAG 与间质纤维化/小管萎缩(Banffci+ct)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urRBP与Banffci-+ct显着相关(ρ=0.61,P<0.001),而 urNAG 与 ci+ct 无明显关系(ρ=0.24,P=0.06)。结论:urRBP与ci+ct显着相关,是与移植肾预后相关的生物标志物。作为一项简单有效的检测手段,urRBP对TG患者的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价值。研究三:移植肾肾小球病合并IgA肾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目的:总结分析TG合并IgAN(TG+IgAN)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预后特征。方法: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搜集南京总医院2004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收治的诊断为TG+IgAN的肾移植受者资料,总结其临床病理特点和转归。随访终点定义为eGFR<15 ml·min-1·(1.73m2)-1或再次接受肾脏替代治疗。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病理确诊TG+IgAN的患者49例,移植肾活检时年龄42.6±10.5岁,移植肾活检距肾移植中位时间为85月。对照组TG患者131例,两组患者移植肾活检时年龄、性别比例、免疫抑制方案均无统计学差异。临床表现方面,TG+IgAN患者移植肾活检时中位血清肌酐水平为1.98mg/dl,中位尿蛋白定量为1.45g/24h,16.3%的患者表现为肾病范围蛋白尿,镜下血尿的发生率为40.8%,平均血色素为10.5 g/dl;与不合并IgAN的TG患者相比,TG+IgAN患者eGFR、尿蛋白、urRBP、urNAG、血色素以及血淋巴细胞CD4、CD8计数均无统计学差异。病理方面,与不合并IgAN的TG组相比,TG+IgAN组患者肾小球系膜基质增生的程度明显较重(P=0.004),小动脉透明变性的程度较轻(P=0.043),其它病理表现,如间质炎症和小管炎(i+t)、动脉炎(v)、肾小球炎(g)、肾小管周毛细血管炎(ptc)程度及C4d阳性的比例均无明显差异。经Kaplan-Meier法计算,49例TG+IgA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36.9月,与不合并IgAN的TG组相比移植肾生存率无显着差异。结论:TG+IgAN患者与不合并IgAN的TG患者相比,镜下血尿发生率高,肾小球系膜基质增生的程度明显较重,小动脉透明变性的程度较轻,其它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差别。TG+IgAN患者的预后与不合并IgAN者无显着差异。研究四:硼替佐米对慢性活动性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的治疗探索目的:研究硼替佐米治疗cABMR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17年7月东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符合Banff 2017 cABMR诊断标准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硼替佐米组和对照组,使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对两组患者进行1:1匹配。随访终点定义为eGFR<15 ml·min-1·(1.73m2)-1或再次接受肾脏替代治疗。分析评价两组患者的预后及不良反应。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病理确诊的cABMR患者136例,其中硼替佐米组29例,对照组97例。两组患者移植肾活检时的临床资料如年龄、性别比例、免疫抑制方案、活检距移植时间、血清肌酐、eGFR、尿蛋白定量、血白蛋白、血色素、HCV抗体阳性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项病理指标(g、i、t、v、ah、mm、ci、ct、cv、ptc、c4d)的Banff评分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Kaplan-Meier法计算,硼替佐米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40.7月,对照组的中位生存期为36.9月,两组相比移植肾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3)。倾向性评分调整后,两组移植肾存活率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29)。不良反应方面,硼替佐米组恶心、腹泻及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硼替佐米并未改善cABMR的预后,且会增加恶心、腹泻及血小板减少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芮文斌[7](2019)在《中国肾移植受者缬更昔洛韦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建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测定缬更昔洛韦(VGCV)及其代谢产物更昔洛韦(GCV)的方法;研究两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建立肾移植初期的群体药代学模型;评估两种剂量在中国肾移植受者的暴露情况,并建立简化的GCV血浆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的计算公式。方法:选择电喷雾电离(ESI)作为电离源来源,以阿昔洛韦为内标,2mmol/L甲酸铵水溶液、2mmol/L甲醇作为流动相,以多重反应监测(MRM)模式测定血浆VGCV、GCV浓度;40例肾移植受者均接受FK506或环孢素联合MMF、强的松的三联免疫抑制方案。术后分二组,缬更昔洛韦450mg和900mg组,以预防巨细胞病毒感染。使用已建立并验证的LC-MS/MS法测定服药前及服药后0.5、1、1.5、2、3、4、6、8、12h的血浆VGCV与GCV浓度(C0、C0.5、C1.5、C1、C2、C3、C4、C6、C8、C12)。收集服药后不同时相的440份血样和相应的生理、病理及实验室数据,运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建立GCV的群体药动学模型;采用Winnonlin软件计算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并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得出适合中国人群的GCV AUC0-24h的简化计算公式。结果:采用LC-MS/MS测定血浆VGCV和GCV浓度,电喷雾电离源采用正离子模式,GCV的m/z为256.2→135.1amu,VGCV为355.3→151.9amu,阿昔洛韦为226.2→151.9amu。当GCV和VGCV的浓度分别为0.048-9.5mg/L(r>0.999)和0.0048-0.96mg/L(r>0.999)时,观察到线性关系。VGCV和GCV的萃取回收率分别为83.0-93.6%和86.2-98.9%;基质效应分别为107.7-125.3%和107.0-124.7%。VGCV的日内和日间变化为5.52-7.12%和8.66-10.4%,GCV为3.28-14.8%和6.33-12.3%。两者的稳定性都是可以接受的。日内和日间RSD值小于15%。中国肾移植受者VGCV的代谢产物GCV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有差异,VGCV 450mg和900mg组的VGCV Cmax分别为0.2 mg/L、0.35mg/L,GCV Cmax分别为4.24mg/L、8.64mg/L,GCV AUC0-24h平均值分别为28.40±8.35mg.h/L、60.67±17.50 mg.h/L。一阶吸收和消除二室模型符合GCV的药代学过程,通过引入CLcr作为CL/F的协变量,CL/F个体间变异从26.3%下降为21.4%.C4、C6、C8、C12与GCV AUC0-24h的相关性好(r2分别为0.807、0.894、0.906、0.876)。采用3个时间点取样(C0、C2、C8),得出GCV AUC的简化计算公式:AUC=0.64+9.51×C0+2.05×C2+13.7×C8。该公式GCV AUC的预测值与真实的GCV AUC0-24 h相关性好(r2=0.984);采用2个时间点取样(C0、C4),得出GCV AUC的简化计算公式:AUC=9.43+24.4×C0+5.59×C4。该公式GCV AUC的预测值与真实的GCV AUC0-24 h相关性好(r2=0.922);两个公式得出的预测值的绝对误差为(10.8±8.72)%和(4.55±5.04)%;95%CI为0.08-0.79和8.97-9.78。结论:所建立的LC-MS/MS方法被证实可用于GCV和VGCV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与西方人相比,服用VGCV的中国肾移植受者,GCV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有差异。同时发现对于中国肾移植受者,VGCV 450mg与900mg组分别存在暴露不足和暴露过量。清除率受肾小球滤过率的显着影响,未检测到明显的药物相互作用。得出取样点少(2个时间点或3个时间点)、预测效果好的口服VGCV后GCV AUC简化计算公式,可用于中国肾移植受者VGCV预防巨细胞病毒感染治疗药物监测。
Edoo Muhammad Ibrahim Alhadi[8](2019)在《肝移植后糖蛋白130多态性与新发糖尿病风险分析》文中提出目的: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研究和开发,肝移植患者的预后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然而,肝移植后新发糖尿病的发病率仍然很高,这已成为影响患者长期存活率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我们的目的是研究GP130的单核苷酸多态性是否与NODAT相关。方法:本研究纳入了 2009年至2014年我中心接受肝移植的469例患者,分为两组:NODAT组和非NODAT组。我们使用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筛选了 NODAT的独立危险因素。我们进一步构建了两个包含风险因子的NODAT预测模型。最后,我们通过单变量分析分析了生存时间和存活率。排除标准患有家族性糖尿病史,多器官移植,不到6个月的随访或急性排斥反应结果:肝移植6个月后新发糖尿病的总发生率为31.3%(147/469)。男性414例,女性55例,平均年龄45.7±11.1岁。使用单变量分析,年龄(P<0.001),BMI指数(P=0.029),GP130 rs1800796 和 rs10941411 与 NODAT 显着相关。rs1800796和rs10941411的显性模型进一步证实了这些风险因素。NODAT组患者和移植肝脏的总生存时间和存活率显着低于非NODAT(P<0.05)。结论:NODAT代表移植的主要代谢并发症。根据这一声明,所有前瞻性移植患者都应该被告知移植后患糖尿病的潜在风险,并且应该鼓励他们在LT之前采取适当的生活方式措施,以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此外,葡萄糖失调的筛查应该是系统性的,应该在移植过程的所有阶段进行。由于高血糖的程度可能因NODAT受试者而异,因此选择最合适的药物治疗以实现可接受的血糖控制非常重要。基于移植器官的恢复功能和抗糖尿病药物的毒性特征,应针对每位患者定制抗糖尿病治疗。因此,优化NODAT的预防和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与此病症相关的急性和长期风险.本研究首次证实GP130 rs1800796和rs10941411基因多态性与肝移植术后NODAT的发生密切相关。它揭示了年龄是NODAT的风险因素。进一步证实NODAT的存活时间和存活率比非NODAT的存活时间和存活率更差。
龙爱专,赵淑云[9](2016)在《免疫抑制剂在卵巢移植排斥反应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卵巢移植是治疗严重卵巢功能缺陷的有效方法,但是,因移植后强烈排斥反应,使移植后卵巢失活或存活率低,导致卵巢移植的发展缓慢,不能广泛运用。迄今为止,卵巢移植面临的最大问题仍是移植排斥反应,为克服排斥反应,各种免疫抑制制剂相继被研发,但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现对卵巢移植及免疫抑制剂的研究发展现状进行阐述。
李国文,胡建敏,刘永光,范礼佩,李留洋,赵明[10](2014)在《肾移植后并发肺结核感染的诊断与治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肾移植后患者肺结核感染率较高,临床表现缺乏典型性,给诊断和治疗带来不便。目的:总结同种异体肾移植后肺结核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0月期间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器官移植科诊断为肾移植后肺结核感染的13例患者相关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结果与结论:肾移植后并发肺结核感染的患者发病时间为肾移植后4-120个月,62%(8/13)患者于移植后18个月内发病。患者多以长时间发热为主要的临床表现,常以低热为首发表现。4例根据病史、影像学资料结合病原学阳性确诊,5例根据病史、影像学资料结合肺穿刺活检组织病理学阳性确诊,其余4例根据病史、影像学资料结合实验性抗结核治疗有效而做出临床诊断。患者肺部体征早期不明显,胸部CT有助于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所有患者遵循早期、规律、全程、适量、联合原则进行抗结核治疗,疗程一般6-10个月,经给予联合抗结核感染药物、调整免疫抑制剂及五酯胶囊保肝等综合治疗,13例患者均存活,未出现死亡病例。2例由于感染早期未及时正规治疗,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导致移植肾功能丧失而恢复血液透析,其余患者均痊愈出院,随访6个月肾功能正常(查血肌酐变化)。说明肾移植后并发肺结核病的患者应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CT引导下穿刺活检可作为肾移植后菌阴肺结核诊断和鉴别的有效且可行的手段。在调整免疫方案和抗结核治疗同时给予五酯胶囊可显着减少钙调神经蛋白抑制剂类药物剂量,减轻钙调神经蛋白抑制剂类药不良反应。
二、霉酚酸酯防治肾移植后排斥反应的效果及安全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霉酚酸酯防治肾移植后排斥反应的效果及安全性(论文提纲范文)
(1)四联免疫抑制方案治疗肾移植患者BK病毒感染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一、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材料 |
1.1.1 入选对象 |
1.1.2 纳入标准 |
1.1.3 排除标准 |
1.2 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免疫抑制方案及其转换 |
1.2.3 BK病毒的检测方法 |
1.2.4 定义 |
1.2.5 数据处理 |
二、结果 |
2.1 一般状况 |
2.1.1 性别与年龄 |
2.1.2 身体质量指数 |
2.1.3 HLA配型错配位点数 |
2.1.4 原发疾病分布 |
2.2 肾移植术后BK病毒感染 |
2.2.1 肾移植术后BK病毒感染情况 |
2.2.2 肾移植术后BK病毒首次出现时间 |
2.2.3 肾移植术后转换免疫抑制方案后BK病毒感染的清除状况 |
2.3 随访期间两组患者的一般状况 |
2.3.1 来氟米特组与咪唑立宾组的免疫抑制方案 |
2.3.2 血尿酸及估算肾小球滤过率的变化情况 |
2.3.3 他克莫司血药浓度的变化情况 |
2.3.4 来氟米特组与咪唑立宾组的用药相关副反应 |
三、讨论 |
3.1 肾移植术后BK病毒感染 |
3.2 肾移植术后BK病毒感染的时间 |
3.3 来氟米特治疗肾移植术后BK病毒感染的有效性 |
3.3.1 来氟米特治疗肾移植术后BK病毒感染的体外实验有效性 |
3.3.2 来氟米特治疗肾移植术后BK病毒感染的临床有效性 |
3.3.3 来氟米特临床副作用评价 |
3.4 咪唑立宾治疗肾移植术后BK病毒感染的有效性评价 |
3.4.1 咪唑立宾治疗肾移植术后BK病毒感染的体外实验有效性评价 |
3.4.2 咪唑立宾治疗肾移植术后BK病毒感染的临床有效性评价 |
3.4.3 咪唑立宾临床副作用评价 |
3.5 局限与不足 |
3.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肾移植术后BK病毒感染的防治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霉酚酸酯的临床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霉酚酸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
1.1 种 族 |
1.2 性别与年龄 |
1.3 肝肾功能 |
1.4 合用药物 |
1.5 基因多态性 |
2 霉酚酸酯的临床应用 |
2.1 器官移植 |
2.1.1 肾脏移植 |
2.1.2 心脏移植和肝脏移植 |
2.2 自身免疫性疾病 |
2.2.1 系统性红斑狼疮 |
2.2.2 自身免疫性肝病 |
2.2.3 风湿性关节炎 |
2.2.4 血 管 炎 |
2.2.5 重症肌无力 |
2.3 肾 病 |
2.3.1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
2.3.2 难治性肾病综合佂 |
2.3.3 糖尿病肾病 |
2.3.4 狼疮性肾炎 |
2.3.5 小儿过敏性紫癜肾炎 |
2.4 其他应用 |
2.4.1 皮 肤 病 |
2.4.2 结 节 病 |
2.4.3 眼科疾病 |
2.5 不良反应 |
3 结 论 |
(3)肾移植受者肺孢子菌肺炎先发治疗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实体器官移植后肺孢子菌肺炎的临床诊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5)FK506和MMF联合的自组装载药体系在肝移植急性排斥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中英文缩略词 |
序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FK506和MMF联合的自组装载药体系的合成及评估 |
1 前言 |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动物 |
2.2 实验试剂 |
2.3 实验仪器 |
2.4 实验方法 |
2.5 统计学分析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脂肪酸-MMF结合物载药体系的制备及评估 |
3.2 Cy5.5标记的载药体系在体内分布 |
3.3 LA-MMF纳米颗粒安全性评估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FK506和MMF联合的自组装载药体系在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中的作用研究 |
1 引言 |
2 实验材料 |
2.1 实验动物 |
2.2 实验试剂 |
2.3 实验仪器 |
2.4 实验方法 |
2.5 统计学分析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不同免疫抑制方案的生存观察 |
3.2 不同免疫抑制剂方案的移植肝脏排斥程度评估 |
3.3 不同免疫抑制剂方案的移植肝脏组织学检测 |
3.4 不同免疫抑制剂方案移植肝中趋化因子和细胞因子谱的检测 |
3.5 不同免疫抑制剂方案肝功能谱的检测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综述 纳米免疫抑制剂在进展及肝移植中应用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6)移植肾肾小球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绪论 |
1 组织病理表现 |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
3 临床表现及预后 |
4 治疗 |
5 小结 |
第二章 移植肾肾小球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
引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三章 尿视黄醇结合蛋白在移植肾肾小球病预后判断中的意义 |
引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四章 移植肾肾小球病合并IgA肾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
引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五章 硼替佐米对慢性活动性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的治疗效果分析 |
引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全文总结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中国肾移植受者缬更昔洛韦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第一部分 LC-MS/MS测定肾移植受者血浆中缬更昔洛韦和更昔洛韦的方法建立和验证 |
绪论 |
1.1 LC-MS方法的建立 |
1.1.1 实验仪器 |
1.1.2 药物和试剂 |
1.1.3 溶液的配制 |
1.1.4 血浆的预处理方法 |
1.1.5 LC-MS分析条件 |
1.2 LC-MS方法验证 |
1.2.1 质谱扫描 |
1.2.2 色谱行为 |
1.2.3 标准曲线的线性范围 |
1.2.4 灵敏度 |
1.2.5 精密度和准确度 |
1.2.6 提取回收率 |
1.2.7 基质效应 |
1.2.8 稳定性试验 |
1.3 讨论 |
第二部分 中国成人肾移植受者VGCV和GCV的药代动力学特征 |
绪论 |
2.1 资料与方法 |
2.1.1 临床资料及纳入标准 |
2.1.2 药代动力学分析及统计分析 |
2.2 结果 |
2.2.1 患者一般情况 |
2.2.2 VGCV和GCV药代动力学参数 |
2.3 讨论 |
第三部分 中国肾移植受者服用缬更昔洛韦后更昔洛韦的群体药代动动学研究 |
绪论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研究对象 |
3.1.2 药品、试剂和仪器 |
3.1.3 数据分析程序 |
3.1.4 血浆浓度监测方法 |
3.1.5 群体药代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3.1.6 模型的评价 |
3.2 结果 |
3.2.1 人口统计学的基本资料 |
3.2.2 群体药动学模型的建立 |
3.3 讨论 |
第四部分 采用有限取样法建立中国成人肾移植受者口服缬更昔洛韦后更昔洛韦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的估算模型和公式 |
绪论 |
4.1 口服VGCV后GCV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模型及简化计算公式的建立 |
4.1.1 数据拆分和模型构建 |
4.1.2 统计分析 |
4.1.3 结果 |
4.2 所选模型和公式对真实GCV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预测性能的验证 |
4.2.1 结果 |
4.3 讨论 |
结论 |
局限性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 |
(8)肝移植后糖蛋白130多态性与新发糖尿病风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Abbreviation |
1 Introduction |
2 Materials and methods |
2.1 Experimental materials |
2.2 Experimental method |
2.3 statistical analysis |
2.4 Diagnostic criteria |
3 Results |
3.1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NODAT group and Non-NODAT |
3.2 Association between gene polymorphism and NODAT |
3.3 Risk factors of NODAT |
3.4 Establishment of risk factors model for NODAT |
3.5 Comparison of curative effect after liver transplantation |
3.6 Comparison of overall survival rates and survival rates of liver graft after livertransplantation |
4 Discussion |
4.1 Metabolic syndrome after liver transplantation |
4.2 New onset diabetes mellitus after liver transplantation |
4.3 GP130 and diabetes mellitus |
4.4 Hepatitis virus and NODAT |
4.5 Probable mechanisms of B-cell damage after HCV and CMV leading toNODAT |
4.6 Analysis of the incidence of new-onset diabetes mellitus after livertransplantation |
4.7 Immunosuppresive Therapy |
4.8 Treatment for NODAT |
4.9 Significance of this research |
5 Conclusion |
Reference |
论文中文版 |
1 介绍 |
2 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Review |
Reference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9)免疫抑制剂在卵巢移植排斥反应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免疫抑制剂研究进展 |
1.1 糖皮质激素 |
1.2 抗代谢药 |
1.3 环磷酰胺 |
1.4 钙调磷酸酶抑制剂 (CNI) |
1.5 抗体制剂 |
1.5.1 利妥昔单抗 (rituximab) 是一种针对B淋巴细胞表面标志CD20的抗体, 能够通过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清除B淋巴细胞。 |
1.5.2 巴利昔单抗和达珠单抗是IL-2受体α单链的单克隆抗体, 可以阻断Th细胞白介素-2 (IL-2) 受体而发挥免疫抑制效应。 |
1.5.3 抗淋巴细胞球蛋白能选择性地与T淋巴细胞结合, 在补体参与下使外周淋巴细胞裂解, 且对T细胞的作用较强或封闭淋巴细胞表面受体使抗体失去识别抗原的能力。 |
2 免疫抑制剂在组织器官移植中的运用 |
2.1 肝脏移植 |
2.2 心脏移植 |
2.3 肾脏移植 |
2.4 卵巢移植 |
3 结语与展望 |
(10)肾移植后并发肺结核感染的诊断与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Introduction |
1对象和方法Subjects and methods |
设计 |
时间及地点 |
对象 |
诊断标准 |
纳入标准 |
排除标准 |
方法: |
肾移植后患者临床检查 |
诊断程序 |
肺穿刺 |
主要观察指标 |
统计学分析 |
2结果Results |
2.1肾移植后并发肺结核感染患者临床资料 |
2.2肾移植后并发肺结核感染患者的发病时间 |
2.3肾移植后并发肺结核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 |
2.3.1发热 |
2.3.2咳嗽、咳痰 |
2.3.3其他表现 |
2.4肾移植后并发肺结核感染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 |
2.5肾移植后并发肺结核感染患者的影像学检查结果 |
2.6肾移植后并发肺结核感染患者的诊断 |
2.7肾移植后并发肺结核感染患者的治疗经过 |
2.8肾移植后并发肺结核感染患者的疗效和转归 |
3讨论Discussion |
四、霉酚酸酯防治肾移植后排斥反应的效果及安全性(论文参考文献)
- [1]四联免疫抑制方案治疗肾移植患者BK病毒感染的临床观察[D]. 伊海生. 山东大学, 2021(12)
- [2]霉酚酸酯的临床应用进展[J]. 方丽纳,张博,平丽英,张薇,周屹峰,柳志强. 发酵科技通讯, 2021(01)
- [3]肾移植受者肺孢子菌肺炎先发治疗疗效分析[D]. 刘璇.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4]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器官移植患者抗肿瘤治疗中的应用[J]. 丛琳,张小田. 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 2020(03)
- [5]FK506和MMF联合的自组装载药体系在肝移植急性排斥中的作用研究[D]. 朱海. 浙江大学, 2020(01)
- [6]移植肾肾小球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探索[D]. 李雪. 南京大学, 2019(01)
- [7]中国肾移植受者缬更昔洛韦的药代动力学研究[D]. 芮文斌.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8]肝移植后糖蛋白130多态性与新发糖尿病风险分析[D]. Edoo Muhammad Ibrahim Alhadi. 浙江大学, 2019(03)
- [9]免疫抑制剂在卵巢移植排斥反应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龙爱专,赵淑云.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90)
- [10]肾移植后并发肺结核感染的诊断与治疗[J]. 李国文,胡建敏,刘永光,范礼佩,李留洋,赵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