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0年国际集装箱运输市场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汤霞[1](2021)在《集装箱班轮运价市场波动及传导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经贸往来的日益频繁,国际集装箱班轮运输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其他海上运输方式,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班轮运输市场波动也备受国内外学者关注。受国际经济形势、政治局势、重大事件、科技发展等多种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国际集装箱班轮运价市场波动剧烈,给航运企业、货主货代、金融机构等市场参与者带来极大的经营及投资风险,也不利于国家对外经贸的健康发展。如何从不同维度深入挖掘集装箱班轮运价市场波动及传导动力学特征,为市场参与者提供更全面有效的市场信息辅助决策,是航运经济领域的重点关注问题。因此,本研究在不同形式的集装箱班轮运价市场的复杂波动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引入复杂网络理论,分别对时间维度上集装箱班轮即期市场运价指数自相关波动、空间维度上集装箱班轮分航线市场运价关联波动、金融属性维度上集装箱班轮期现货市场价格关联波动的传导动力学特征进行了研究,揭示了集装箱班轮运价市场内在波动传导规律,提出了针对市场参与者经营及投资决策、政府部门航运产业调控措施的相关建议。主要研究工作及创新如下:(1)挖掘了集装箱班轮运价市场不同时间尺度下的波动规律。基于VMD方法构建了集装箱班轮运价市场波动特征分析及走势预测模型,以上海出口集装箱班轮市场为实证研究对象,对其即期、分航线和期货等不同形式的集装箱班轮运价市场的复杂波动特征进行了分析,较好地提炼了其内在时间尺度特征,合理表达了其蕴含的经济意义,为集装箱班轮运价市场波动传导特征研究奠定了基础。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形式的集装箱班轮运价序列均呈现非线性、非平稳和多时间尺度特征,不同时间尺度下表现出的长期趋势、周期性、季节性和不规则波动规律略有不同,是典型的复杂性系统。(2)引入符号动力学方法和复杂网络理论,构建了集装箱班轮运价指数序列的自相关波动网络模型,以SCFI为实证研究对象,通过网络的核心模态、传导模式、集群效应、传导媒介能力、传导距离等拓扑结构分析,探讨了其自相关波动传导动力学特征,从微观视角深入理解即期市场整体波动规律和机理。研究发现,SCFI自相关波动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周期性和集群效应,波动传导模式有规律可循,以正相关波动为主,存在波动状态转变的前兆模态,可为市场波动风险提供预警信息,预测SCFI的波动方向。(3)借助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与复杂网络理论,构建了集装箱分航线市场运价波动格兰杰因果网络模型,以SCFI分航线市场为实证研究对象,从系统整体新视角研究了其运价波动传导范围、传导距离、传导媒介能力、集聚能力及传导路径等动力学特征,从空间结构维度加深对集装箱班轮运价市场的认识。研究表明,SCFI不同航线运价波动的影响范围和被影响范围均不同、航线子市场间运价波动传导的速度很快、不同航线媒介能力及集聚能力不同、可划分为4个社团等。市场参与者可据此确定重点监测子市场,把握市场波动传导路径,优化经营决策,强化市场精准调控。(4)通过集装箱班轮期现货市场关联波动状态的定义、符号化和粗粒化处理,构建了集装箱期现货价格关联波动网络模型,以SCFI欧洲、美西航线期现货价格为实证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关联波动网络的拓扑结构研究了集装箱期现货价格关联关系的动态波动传导特征,从金融属性维度加强集装箱班轮市场发展特征的理解。研究发现,期现货价格关联波动的主要趋势为同向关联,美西航线同向关联概率大于欧洲航线,关联波动具有周期性、群簇性和小团体特征,存在少数介数高点强度低的关联波动模态是群簇关联波动转换的前兆。市场参与者可据此合理制定航线运价、调整跨市场投资策略等。
谢雨蓉[2](2020)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及中国的应对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国际物流是经济全球化的载体与手段,经济全球化涉及很多维度,其中一些因素对国际物流的发展演变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对这些影响因素的研究应抓住主要维度、聚焦关键因素。经济全球化在推进进程中,参与主体、推进机制、表现形式等不断变化,与之相伴的是国际物流的空间拓展、方式变革与形态演化等。当前,经济全球化正面临新的调整变化,既有的产业分工、贸易方式、利益分配格局等都在重塑之中,必将引发国际物流的巨大变革。在全球化当前阶段,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已骤然改变,自身的地位与作用也在悄然变化。在此背景下,中国发出“一带一路”倡议,致力于打造全球化合作新平台。国际物流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载体,也受到这一全球化新模式的深刻影响。中国需要根据相关因素变化,做出积极应对,调整国际物流发展策略,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提供有效手段,也为中国积极融入和主动推动经济全球化提供有力支撑。本文以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影响因素为研究对象,采用系统分析方法研究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物流之间的关系,以国际政治经济学、经济地理学、技术创新与扩散等学科理论为依据,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定经济全球化中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的主要维度,建立影响因素分析的理论框架。运用该理论框架,分析经济全球化在不同发展阶段每个维度对国际物流的影响,总结历史规律,并提出中国在全球化新阶段,国际物流的应对策略。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第一,在明确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物流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提出经济全球化中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的四个主要维度,分别是治理结构、空间格局、科学技术、规则体系,对每个维度的含义进行了阐释和界定,在各个维度上分析了经济全球化对国际物流的影响,建立了研究经济全球化中国际物流影响因素的四维分析框架,奠定了全文的理论基础。第二,以大航海为经济全球化的起点,分三个发展阶段,采用四维分析框架,研究了经济全球化对国际物流的影响。第一阶段全球化结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依靠暴力与资本推进,形成了根植于殖民地经济的国际生产贸易网络,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了国际产业分工和地理大发现,这一阶段全球化建立了资本推动、暴力维护的海洋运输体系,大航海将国际航线网络由地中海拓展至全球;第二阶段全球化至WTO多哈回合谈判中止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建立了发达国家主导、以WTO为代表的多边贸易体系,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垂直化、专门化国际分工,在全球形成欧洲、北美、东亚三大生产网络,在这一阶段的全球化中,跨国公司及其母国掌控着全球物流资源与市场,集装箱革命推动产业变革,国际物流中心伴随全球产业转移,在太平洋沿岸兴起;第三阶段的经济全球化仍在推进之中,随着新兴经济体崛起,全球化迈入多元共治与互利共赢时代,大规模的多边贸易合作转向以巨型自贸协定为代表的区域合作,国际物流格局加快调整,资源重配、市场重构、区域内需求快速增长、业态模式多元化发展将推动建立新的规则体系,也为后发国家参与规则制定创造了机遇。第三,采用四维分析框架,研究了“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中国提出的全球化新阶段下的新范式,对国际物流的影响,以及中国的应对策略。“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中国作为倡议的发出者,主动推动生产网络沿“一带一路”扩散,带动欧亚大陆中间欠发达地区发展。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国际物流将形成海陆双向发展格局。在海运物流格局基本稳定的情况下,中国应着力寻求国际物流陆向突破,构建陆路物流大通道,统一陆路国际物流规则,以此作为中国在全球化新阶段国际物流发展的应对策略之一。第四,提出以中欧班列为载体,寻求“一带一路”国际物流陆向突破发展。在四维分析框架下,梳理了影响中欧班列发展的具体因素,建立数学模型识别了关键因素、原因因素与结果因素,研究了中欧班列与海运物流围绕关键因素的竞争博弈,并从加快技术与模式创新,统一规则与标准体系等方面提出中欧班列的发展思路。第五,围绕中国在经济全球化新阶段,稳步推进海运发展、寻求“一带一路”国际物流陆向突破的应对策略,从中欧班列发展、“一带一路”国际物流发展和全球化新变革中的国际物流发展三个层面,提出具体对策建议。本文主要贡献和创新点体现在:(1)从治理结构、空间格局、科学技术、规则体系四个维度,构建了经济全球化中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的理论框架。(2)拓展了研究国际物流问题的时空视角:时间上,在经济全球化500年的历史进程中,分阶段系统研究了经济全球化对国际物流的影响;空间上,将对国际物流的研究从传统海运领域拓展到海陆两个方向、两大空间。(3)运用四维分析框架,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对国际物流的影响,提出中国在全球化新阶段,以市场为主导、以国家综合实力为支撑,在稳步推动海运物流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寻求“一带一路”陆路物流突破的应对策略。(4)提出围绕中欧班列实现“一带一路”国际物流陆向突破,运用数学模型方法识别了中欧班列发展的关键因素,分析了中欧班列与海运的博弈行为,提出具体对策建议。
上海航运交易所[3](2020)在《集装箱运输市场2019年回顾及2020年展望》文中研究表明1 2019年国际集装箱运输市场回顾1.1世界经济发展趋缓,运输需求受累疲软受国际政治环境恶化、贸易壁垒增加、金融市场波动加剧、生产率增长缓慢以及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等因素的影响,2019年世界经济增速再次下滑,降至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低点。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9年10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2019年世界经济增长率预计为3.0%,较2019年7月发布的预测值下调0.2个百分点,其中:美国经济增长率预计为2.4%,较7月预测值下调0.2个百分点;欧元区和英国经济增长率预计均为1.2%,与7月预测值相比均下调0.1个百分点;日本经济增长率预计为0.9%,与7月预测值持平;受投资减少、贸易壁垒加剧及区域政治经济不稳定等因素的影响,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长率预计为3.9%,较7月预测值下调0.2个百分点。
曹译文[4](2019)在《我国综合运输立法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借鉴国内外文献对于综合运输(integrated transport,comprehensive transport)和综合交通运输概念的阐述,本文将综合运输定义为包含水路、公路、铁路、航空和管道等各种运输方式和运输港站,并与土地和其他资源的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总体规划等因素有机协调的运输体系。综合运输已成为我国当代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完善的综合运输不但最大程度地为社会公众提供便捷、高效、安全的客货运输服务,同时与土地和其他资源的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规划相衔接,推动和保障国家整体经济与社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亦是促进和保障我国综合运输发展的有力手段。本文研究的综合运输法律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综合运输活动中产生的纵向抑或具有公法性质的特定社会关系,即综合运输经营者、综合运输服务消费者、政府综合运输管理部门之间在综合运输活动中产生的纵向抑或具有公法性质的的特定社会关系为调整对象,以法律的形式确立各种必要的制度,促进和保障综合运输为社会公众提供便捷、高效和安全的运输服务,以及综合运输经济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服务于国家整体经济和社会发展。目前我国综合运输发展和调整综合运输关系的法律尚处于初级阶段,综合运输法律主要表现为调整政府代表国家管理各种单一运输方式和运输港站的法律和少量设及综合运输的法律规定。现行法律调整模式和调整程度难以满足现阶段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综合运输综合性、系统性和整体性发展的需要,不能为我国综合运输建设、运行和发展提供完善的法律依据,不利于综合运输乃至我国整体经济和社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本文从我国综合运输的实际情况出发,综合考虑综合运输中各种运输方式和运输港站布局合理、有机结合和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以及综合运输与土地和其他资源的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因素的外部关系,在深入剖析我国调整各种运输方式和运输港站的法律规定的基础上,得出我国现阶段综合运输法律不能满足综合运输发展需要的结论。同时,运用法理学、立法学、经济法学和系统学的理论,以现行我国调整各种运输方式和运输港站的法律为基础,科学地借鉴国外先进的综合运输立法经验,论述综合运输立法的基础理论,包括综合运输法律的调整对象、目的、价值、基本原则和与其他法律的关系,并论证我国将来制定《综合运输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制度体系和各项制度的主要内容,以及我国将来制定《综合运输法》应采用的立法模式和主要内容的建议,为进一步开展综合运输法的理论研究和我国将来制定《综合运输法》提供理论参考。除引言与结论外,本文包括五章。引言部分阐述选题背景、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主要研究内容、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第一章“我国综合运输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其中我国综合运输立法的必要性体现在:我国综合运输发展迅速,但我国现行综合运输法律存在缺失,在法律体系、制度体系和制度内容上均存在很大不足,不能反映综合运输的综合性、系统性和整体性的特点,不能满足综合运输快速发展的要求,因而有必要制定《综合运输法》,构建我国综合运输法律制度体系;我国综合运输立法的可行性体现在:现行调整各种运输方式和运输港站的公法关系的法律已初步奠定了制定《综合运输法》的基础,国家重视完善综合运输法律、构建制度体系的政策导向,国外综合运输立法经验可供借鉴,以及立法部门对综合运输立法的关注度。第二章“我国综合运输立法基础理论”,运用经济法基础理论,论述综合运输法律的定义和调整对象;运用法理学、经济法和法哲学的理论,论述综合运输法律的价值;从建立和维护综合运输经济秩序,构建满足国家整体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全需要的综合运输体系,实现政府对综合运输经济的宏观调控,以及保障综合运输业可持续发展角度,论述综合运输立法的目的;运用立法学和经济法的理论,考察综合运输立法的特殊性,论述综合运输立法的一般原则和特殊原则;从综合运输法律的核心制度和保障性制度两个层面,论述我国综合运输法律制度架构;结合立法模式的理论,论述我国将来制定的《综合运输法》应采用纲领性立法模式,并与调整单一运输方式和运输港站的法律相衔接。第三章“我国综合运输法律的核心制度”,提出我国综合运输法律的核心制度包括综合运输管理制度、综合运输规划制度和综合运输市场规范制度,并对每一制度加以分析和论证。对于综合运输管理制度,一是结合综合运输管理体制的含义,从加强政府对综合运输行政管理、保障政府对综合运输依法和科学管理、满足综合运输对政府管理高要求的需要等角度,分析综合运输管理制度的意义;二是运用管理学、系统学和比较学的研究方法,从综合运输管理机构的设置与职能的角度,提出完善我国综合运输管理制度之要点构想。对于综合运输规划制度,一是结合规划与综合运输规划的含义,从综合运输经济发展、综合运输规划制度完善的需要等角度,分析综合运输规划制度的意义;二是运用比较法的研究方法,从综合运输规划的编制与审批、规划实施评估、公众参与等角度,提出完善我国综合运输规划制度之具体构想。对于综合运输市场规范制度,一是结合综合运输市场规范制度的含义,从综合运输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秩序规制、市场宏观调控规则等角度,分析综合运输市场规范制度的意义;二是从运用经济学和比较法学的研究方法,从综合运输市场主体、市场秩序和市场宏观调控的法律规制的角度,提出完善我国综合运输市场规范制度之要点构想。第四章“我国综合运输法律的保障性制度”,提出我国综合运输法律的保障性制度包括综合运输资金支持制度、综合运输普遍服务制度、综合运输安全保障制度、综合运输信息共享制度和综合运输绿色环保制度,并对每一制度加以分析和论证。对于综合运输资金支持制度,一是结合资金和综合运输资金的含义,从综合运输建设与发展之需要,综合运输资金保障和合理配置之需要,法律规范与保障资金的供给、分配和使用之需要等角度,分析综合运输资金支持制度的意义;二是从资金提供主体、融资渠道和融资鼓励政策等角度,提出建立和完善我国综合运输资金支持制度之要点构想。对于综合运输普遍服务制度,一是结合综合运输普遍服务制度的含义,从惠及社会公众利益之需要、法律保障之需要等角度,分析综合运输普遍服务制度的意义;二是运用比较法的研究方法,从综合运输普遍服务实施主体、监管主体和监管内容等角度,提出建立我国综合运输普遍服务制度之要点构想。对于综合运输安全保障制度,一是结合综合运输安全保障制度的含义,从综合运输服务供给的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保障等角度,分析综合运输安全保障制度的意义;二是从综合运输服务供给稳定和使用安全等角度,提出建立和完善我国综合运输安全保障制度之要点构想。对于综合运输信息共享制度,一是结合综合运输信息共享制度的含义,从综合运输经济发展的作用、保障综合运输经营主体和消费者权益以及政府部门管理要求等角度,分析综合运输信息共享制度的意义;二是从综合运输信息共享的原则、方式、具体要求和救济机制等角度,提出建立和完善综合运输信息共享制度之要点构想。对于综合运输绿色环保制度,一是结合综合运输绿色环保制度的含义,从保障绿色交通发展的需要、安全普惠原则的要求等角度,分析综合运输绿色环保制度的意义;二是运用环境法和绿色发展理论,从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等角度,提出建立和完善综合运输绿色环保制度之要点构想。第五章“制定我国《综合运输法》的建议”,论述我国将来制定的《综合运输法》应采用纲领化模式,提出《综合运输法》主要内容的具体建议,并从立法位阶、立法内容和文本结构角度,论述《综合运输法》与现行调整单一运输方式和运输港站等立法的衔接。其中,《综合运输法》的主要内容应包括总则、综合运输行政管理体制、综合运输规划、综合运输市场管理、综合运输资金支持、综合运输普遍服务、综合运输安全保障、综合运输信息共享、综合运输绿色环保、法律责任和附则。结论部分归纳本文的主要结论性观点。
邢玉伟[5](2019)在《远洋集装箱班轮运输船舶航速与航线配船优化》文中研究指明海运是国际贸易最主要的运输方式,集装箱运输则是国际工业品贸易的主体。尤其是对于世界主要贸易区域(如东亚,北美和欧洲)而言,远洋集装箱班轮运输更是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远洋集装箱班轮运输中,航线配船是班轮公司所面临的一项重要决策问题,它既是航线网络设计、船队规模和结构决策等战略层决策的具体落实,又是集装箱配积载、舱位分配等操作层决策的基础;与此同时,航线配船与船舶航速具有密切的关系,不同的船舶航速决定了不同的配船数量。由于远洋集装箱班轮运输具有货运量大、货物价值高、航程距离远、船舶配置数量多、船型巨大等特征,远洋航线船舶航速与航线配船决策不仅直接关系到班轮公司的经济效益,也影响到客户的利益和满意度。因此,远洋集装箱班轮运输船舶航速与航线配船优化研究已成为班轮公司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在系统归纳和分析航线配船问题、航速问题以及船舶航速与航线配船联合优化问题的研究成果后,发现随着当前市场环境的变化,许多研究模型和方法难以满足现实的背景要求。特别是针对当今集装箱班轮运输市场需求剧烈变动、船舶燃油价格居高不下、海运节能减排形势严峻、客户运输服务要求提高等现实情形,已有的相关研究还比较匮乏。为此,本文以远洋集装箱班轮运输作为研究对象,以船舶航速与航线配船作为主要研究内容,针对目前集装箱班轮运输中存在的几类现实情形,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首先,针对一些远洋航线存在沿海贸易权限制问题,结合远洋航线集装箱货物OD流的特征,分析了各航段船舶集装箱货物装载量与相关港口对间集装箱货物OD流量的关系,确定了分航段船舶运力约束,构建了考虑沿海贸易权限制下的船舶航速与航线配船非线性规划模型,并设计了结合枚举的逐步逼近算法。其次,针对一些远洋航线存在船舶碳排放量限制或碳排放区域控制问题,结合碳税和碳排放限额政策,将船舶碳排放量转换成碳成本加到目标函数中,并将船舶碳排放量作为一项硬约束引入到约束条件中,建立了考虑船舶碳排放因素的船舶航速与航线配船非线性规划模型,并针对模型设计了模型预处理的离散化算法。接下来,针对一些远洋航线上集装箱货物价值较高且客户对货物时间价值较为敏感的问题,通过分析在往返两个长航段上船舶航速变化对货物运输时间的影响,建立了随航速变化的集装箱班轮运输差异化定价函数,以班轮公司周总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分别构建了单航线与多航线下考虑货物时间价值的船舶航速与航线配船非线性规划模型,并且设计了与模型相对应的离散化求解算法。最后,针对一些远洋航线上存在着加油港油价差异较大的问题,基于航速调整策略,以班轮运营总成本最小化为目标,建立了考虑燃油补给策略的船舶航速与航线配船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模型,并且针对模型设计了分段线性逼近算法。研究结果表明:在有沿海贸易权限制的远洋集装箱班轮运输航线上,优化船舶航速、配置合理类型和数量的船舶,可以明显地降低班轮运输成本;在燃油价格剧烈波动的条件下,依据燃油价格的变化情况,适时采取“加船减速”或“减船加速”策略,可以有效地提高班轮公司的经济效益。在一些存在船舶碳排放量限制或碳排放区域控制问题的航线上,碳税的增加和碳排放量限额的减少将会导致船舶速度的急剧下降和配船数量的增加;同时,它将导致总营运成本的显着增长和碳排放量的急剧下降。在那些集装箱货物的价值较高且货主对运输时间的要求也比较高的航线上,考虑货物时间价值的船舶航速与航线配船优化,不仅可以降低客户集装箱货物的时间成本,而且也能够明显地增加班轮公司的总收益。除此之外,对于那些加油港燃油价格差异较大的航线,船舶采取分航段优化航速比采取统一的航速更加经济合理;在航运市场需求低迷的情况下,船舶更适宜采取较低的航速;采取灵活的加油港策略或放宽船舶到港时间窗限制,都能有效地降低班轮公司总成本。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于推动远洋集装箱班轮运输船舶航速与航线配船优化理论和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对于提高班轮公司和客户的收益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蔺妍[6](2017)在《我国货物多式联运立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单一的运输方式已经无法满足货物贸易的要求,货物多式联运应运而生并持续发展。《鹿特丹规则》将调整范围扩大到“海运+其他”的“门到门”货物多式联运,各国开始关注并加大货物多式联运尤其是含海运货物多式联运的立法力度。我国货物多式联运的法律规定散见于《合同法》、《海商法》及其他单式运输方式立法中,难以适应我国“海运强国”、“一带一路”的全局发展战略,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基于此,本文采用比较研究、理论联系实际等研究方法,借鉴国际社会、外国的立法经验,对我国货物多式联运立法展开全面性、系统性研究。本文除了引言、结论、附录外,共分为六章。引言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客观分析了我国货物多式联运立法研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介绍了国内外研究成果。在理清研究思路的基础上,确定了本文的研究重点。第一章明确了货物多式联运的概念并介绍其发展现状。笔者从“运输方式”、“多式”、“联运”等方面入手,确定了货物多式联运是水路运输、公路运输、铁路运输和航空运输中两种以上运输方式的组合。明确了以运输过程中是否存在运输工具的转换或者不同种类运输工具介入作为判断“多式”的标准;将货物多式联运与“综合运输”、“物流”、“联营运输”等概念进行了比较,突出这种运输方式的特殊性;并以“海铁联运”、“陆桥运输”、“海空联运”、“陆空联运”等主要联运方式为主线,介绍了国际货物多式联运以及我国货物多式联运发展现状。第二章在理论研究基础上确立了我国货物多式联运的单独立法模式。笔者通过区分广义立法模式及狭义立法模式,明确了货物多式联运立法模式的目的性、构造性、动态性和整体性。通过货物多式联运的域外立法例分析,指出了对货物多式联运立法模式的选择受一国政治、经济、文化、多式联运发展程度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通过介绍我国学者对货物多式联运单独立法模式和分散立法模式的不同观点,提出了采用单独立法模式的主张,即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货物多式联运法》(以下简称《货物多式联运法》)。建议该法由交通运输部负责提案,包含货物多式联运中具有私法性质的法律制度。在此基础上,主张修改完善已有法律,并逐步推进相关行政立法及地方立法。第三章论证了我国货物多式联运单独立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笔者从五个方面阐述单独立法的必要性,即货物多式联运单独立法可以顺应货物多式联运的发展,符合货物多式联运立法国际发展趋势,可以促进我国综合运输法律体系建设,解决实践中法律适用问题,弥补现有法律漏洞。同时指出了以“法律形式”进行立法的必要性,即这种形式符合我国立法权限的运行趋势,能有效避免法律效力上的冲突,可以包含具有私法属性的货物多式联运主要法律制度,并切合我国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笔者还指出,《鹿特丹规则》的通过,我国货物多式联运政策的支持,“大部制改革”的推进以及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为货物多式联运单独立法提供了可行性。第四章明确了我国货物多式联运法的性质。笔者运用公法/私法界分理论,分析了货物多式联运领域的公法与私法界分。提出了货物多式联运合同制度、货物多式联运单证制度、货物多式联运经营人责任制度、货物多式联运合同请求权时效制度等,具有典型的私法性质。这些制度作为《货物多式联运法》中的主要制度,决定了该法的私法性质。也明确了货物多式联运经营人准入制度、货物多式联运经营人管理及处罚制度、货物多式联运基础设施建设等具有公法性质,由行政立法机关以行政法规或部门规章等形式加以规范。第五章确立了我国货物多式联运法的地位。笔者明确指出《货物多式联运法》中未涉及的货物多式联运合同一般原则,适用《合同法》的规定。《货物多式联运法》的“网状责任制”下,《海商法》及其他单式运输方式立法作为区段运输立法,在满足条件时会被适用。《合同法》、《海商法》未来的修改趋势中,有关货物多式联运的规定要尽量与《货物多式联运法》保持一致。对域外立法的选择,适用国际私法的“意思自治原则”及“最密切联系原则”。第六章重点研究了我国《货物多式联运法》的主要法律制度。第一,明确了货物多式联运合同范围。即起运地或目的地有一个在我国境内的货物多式联运合同,无论多式联运中的两种以上运输方式是否包含水路运输。第二,明确规定了货物多式联运合同主体及其权利义务。建议引入《鹿特丹规则》中履约方的概念,将其界定为“多式联运经营人以外,直接或者间接在多式联运经营人的要求、监督或者控制下,履行或者承诺履行多式联运经营人在多式联运合同中有关货物接收、装载、搬移、积载、运输、照料、保管、卸载或者交付的任何义务的人。”明确了各主体的权利义务。第三,完善了货物多式联运经营人责任制度。借鉴《鹿特丹规则》中的“最小网状责任制”,确定了多式联运经营人对货物灭失、损坏及迟延交付的赔偿责任及责任限制适用“经修订的网状责任制”,但区段法律的适用被限制在最小范围内;明确了经营人责任基础为推定过错责任原则,并规定了免责事项及举证责任;明确了经营人的责任期间为“接管货物时起至交付货物时止掌管货物的期间”。明确了经营人的责任范围包括货物灭失、损坏的赔偿及迟延交付造成经济损失的赔偿,界定了迟延交付的情形;依据多式联运是否包含水路运输,确定了多式联运经营人对货物灭失、损坏的赔偿责任限制适用不同的标准。规定了迟延交付导致经济损失的赔偿责任限制以及赔偿总额限制。第四,完善了货物多式联运单证制度。提出了多式联运经营人应当凭可转让多式联运单证正本交付货物,适用“无单放货”的规定。第五,确立了货物多式联运合同请求权诉讼时效制度。指出了货物多式联运合同请求权诉讼时效不适用“网状责任制”,借鉴我国《民法总则》,统一规定不同区段运输合同请求权诉讼时效及多式联运经营人向履约方的追偿时效。通过以上章节的论述,笔者进行了法律条文设计,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货物多式联运法》(建议稿),作为附录,供我国立法部门参考借鉴。期待本文的研究成果能推动我国货物多式联运立法,完善我国货物综合运输法律法规体系,促进货物多式联运市场可持续发展,并为尽快实现我国“海运强国”、“一带一路”的全局发展战略目标贡献力量。
朱小檬[7](2014)在《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关联模型研究》文中提出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集装箱运输是交通运输现代化的重要形式。集装箱港口质量的好坏影响到对外运输成本,关系到外国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流入的数量。优质的港口基础设施会产生积聚效应,80年代我国集装箱运输业蓬勃发展催生了各地集装箱码头建设的热潮。由于集装箱港口具有建设资金投入量大、建设周期长的特点,盲目追求发展枢纽港的热潮将造成巨大的浪费。因此开展对我国和干线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十三五期间”(至2020年)预测对我国港口合理布局和规划以及对综合交通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国内外海港集装箱运输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对交通运输和经济学的主要理论介绍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GDP及其要素与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的灰色关联度,人均GDP和外贸与服务进出口总额对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变化的贡献率,总结出国内生产总值与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因果关系: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关联特性可以表示为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对属地GDP的弹性系数。为了分析GDP的三大要素对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的拉动作用,推导了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相对GDP的弹性系数和相对三大要素的弹性系数之间的换算公式。本文分析了美国集装箱体系的演化过程,梳理了日本集装箱吞吐量数据,比较中国、美国和日本集装箱运输业发展轨迹和产生三国集装箱吞吐量差别的原因。提出不同地区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关系也不一样,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关系是属地的自然禀赋、工业化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的模式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链条中分工的位置的综合反映。进而指出:中国海港集装箱运输业走了一条完全不同于发达国家(地区)的发展道路。为了预测我国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本文利用时间序列-因果关系结合法建立了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关联的指数模型。该模型用GDP数据取代时间作解释变量,为了克服非线性曲线带来的不稳定性,我们分别对集装箱吞吐量时间序列和GDP时间序列取自然对数,然后采用HP滤波技术,用GDP时间序列的趋势分量拟合集装箱吞吐量时间序列的趋势分量,建立了反映国内生产总值与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因果关系的指数模型。提出我国GDP若以年均7.5%的速度增长,2020年我国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将达到2.308亿TEU。我国GDP若以年均6.0%的速度增长,2020年我国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将达到2.258亿TEU。我国GDP若以年均4.5%的速度增长,2020年我国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195亿TEU。干线港集装箱吞吐量决定了我国集装箱吞吐量的走势,对我国干线港集装箱吞吐量的预测是对我国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结果的诠释。我们根据干线港集装箱吞吐量增长率的变化趋势,分别采用Logistic模型,指数模型和组合预测法对上海、深圳、广州、天津、宁波-舟山、青岛、大连和厦门等8个干线港集装箱吞吐量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表明:2014-2020年干线港集装箱吞吐量的增长速度呈现逐步减小的趋势,在GDP平稳增长常态化的条件下,干线港集装箱吞吐量增长趋势将有所减缓。对比2013年集装箱吞吐量和2020年集装箱吞吐量在全国占比平方和,推断我国集装箱港口体系由垄断型向竞争型发展的长期趋势。目前,世界经济形势错综复杂,我国正在推进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为主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我国作为“世界加工厂”的位置将得以改变。科学的预测对实现我国海港集装箱港口的合理布局和规划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范斐[8](2014)在《世界海洋运输格局时空演化》文中研究说明进入21世纪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和“海洋世纪”的双重作用下,各国利益范围迅猛扩大,海洋运输作为实现国际贸易的重要纽带和桥梁,地位和作用都有了空前提高。所以,本文将世界海洋运输格局的演化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发掘其所蕴含的“地理空间”属性,并进行相应的理论、实证与决策分析,从而为世界地理、交通地理与经济地理的学科融合,以及为国家战略决策提供借鉴。文章结构力求清晰明了,共由八个章节组成。其中,前两章为海洋运输的理论探讨。首先从海洋运输的空间视角、海洋运输的研究主题与研究方法等角度进行国内外文献综述,并总结出世界海洋运输研究现状的不足;其次从交通运输地理理论、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理论、集装箱运输的规模经济理论展开论述,为下文的实证与决策分析提供相应的理论框架。第3章到第6章在描述海运贸易与全球海洋货运系统的基础上,分别从世界大区、国家与地区、港口城市三个层面详细分析了世界海洋运输格局的时空分异、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第7章从中国港口国际集装箱运输贸易的角度探讨中国海洋运输的国际空间联系,第8章为结论与展望。第1章绪论。主要对文章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相关理论文献综述、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论文的内容与创新等进行阐述。在研究背景与意义中,从海洋运输是实现全球化的基础,海洋运输航线是国家战略资源和国际地位的重要支撑,中国研究世界海洋运输体系的紧迫性与必要性三个方面凸显本文研究的重要意义。理论文献综述部分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梳理,指出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以及现有世界交通运输问题研究的不足。随后梳理了文章的研究思路与框架、研究内容与创新。第2章是文章的理论分析与总结部分。首先从空间运输联系与经济联系、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作用、交通运输与工业区位、交通运输网络与综合运输体系等方面分析交通运输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空间联系,其次梳理国际分工与贸易所经历的三个不同阶段,并指出国际贸易与国际分工理论是海洋运输的经济理论基础,从而为后文的世界海洋运输网络结构的动态演化分析做铺垫。最后从集装箱运输系统中的规模经济、规模经济与集装箱港口运输体系的形成、港口功能的分化及影响与集装箱港口运输体系的演变阐述了集装箱运输的规模经济理论,为下文的全球港口间集装箱海运贸易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第3章到第6章为世界海洋运输部分。该部分详细分析了世界海洋运输格局的时空分异、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其中第3章首先回顾了全球经济和世界商品贸易的总体情况,其次梳理了世界海运贸易发展的整体趋势、海洋运输量与海运距离以及全球能源贸易流动变化趋势,并从海洋运输流通区域、全球主要海运航线及战略通道、航线类型的划分及全球主要转运市场等方面完整勾勒出了全球海洋货运系统的发展现状。第4章世界大区层面:基于能力结构关系模型的区域海洋运输合作。通过对世界18个大区海洋运输装卸载指数的研究发现,世界海洋运输基本呈现出发达经济体、发展中经济体、过渡经济体依次递减分布的格局。全球海洋运输装卸载能力结构耦合度网络存在明显的核心-边缘空间分异格局,逐步形成了北美、欧洲、亚洲发展中国家组群的主要大三角格局以及南美洲北部与东部海岸、过渡经济体、非洲发展中经济体的次三角格局。第5章国家与地区层面:海洋运输连接指数的时空关联模式。通过对全球157个国家与地区的海洋运输连接指数的研究发现,具有较高海洋运输连接指数的国家与地区基本按照群状分布,呈现出以东亚-东南亚、西欧、北美为核心的三极分布格局,且世界海洋运输连接指数的空间相关性日益弱化,空间分布的集聚现象在逐步减弱。第6章港口层面:全球港口间集装箱运输贸易流地位演变。根据估算所得的全球102港口间集装箱运输贸易流可以看出,全球目前已经形成以北美、西欧、东亚-东南亚三个区域港口间集装箱贸易连接为主体,三个区域内部港口间集装箱贸易连接为支撑的港口间集装箱运输贸易流网络空间格局。全球各港口间的集装箱运输贸易流经历一个由近及远的空间递减过程。通过使用全球港口间集装箱运输贸易联系值来衡量一个港口与其他港口集装箱运输贸易联系的水平,可以得出在规模经济的内在作用下,随着全球集装箱运输系统的发展和完善,集装箱港口功能分化趋势日益明显,已呈现出一个显着的趋势就是全球集装箱枢纽港与支线港的分离,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多区域集装箱运输贸易组团的海洋运输网络体系。第7章为中国海洋运输的国际空间联系。本章以中国港口的集装箱运输贸易来考察中国海洋运输的国际空间联系,首先揭示了中国港口集装箱运输贸易的国际空间分布以及中国港口在全球港口间集装箱运输格局中地位的演变,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港口与全球港口间集装箱运输贸易水平进行划分,并进一步测度中国港口集装箱运输的国际空间联系强度,进而刻画出中国港口集装箱运输体系国际空间布局的影响机制。第8章结论与展望。本章在总结全文主要结论的基础上,从交通地理、经济地理与世界地理综合交叉集成研究;针对世界海洋运输网络体系研究的社会网络分析法;基于海洋运输与航空运输的世界交通研究;中国国家安全与海上安全研究等方面,指出今后仍将需要进行的深层次、多方面的研究领域方向。
闵捷[9](2007)在《国际集装箱运输市场的现状、趋势及对策》文中提出在国际集装箱运输市场的两个主要影响因素增长速度总体趋于变缓的影响下,国际集装箱运输市场出现了一些新的现状和趋势。在分析国际集装箱运输市场主要影响因素变化的基础上,从市场需求、市场供给、市场价格、服务内容等方面分析了国际集装箱运输市场的现状;进一步地研究了国际集装箱运输市场的未来趋势。基于国际集装箱运输市场的未来趋势,主要从造船业、航运业、港口业、集装箱制造业等行业角度给出了具体对策。
闵捷[10](2007)在《大型班轮公司多级合作伙伴优化选择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在集装箱运输市场,多级合作伙伴选择优化策略的研究不仅是大型班轮公司管理实践面临的焦点问题,也是供应链或物流系统管理理论研究的主要问题。本文在对集装箱运输市场的现状、趋势和大型班轮公司面临的主要管理问题系统研究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大型班轮公司多级合作伙伴选择优化策略。建立了大型班轮公司多级合作伙伴级别选择数学模型和大型班轮公司多级合作伙伴关键环节选择优化数学模型;构建了系统的大型班轮公司多级合作伙伴管理策略。第一,研究了集装箱运输市场。研究了主要影响因素的变化趋势及其特点,从市场需求、市场供给、市场价格、服务内容等方面分析了国际集装箱运输市场的现状和未来趋势及其特点。对大型班轮公司的管理策略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分析,总结出大型班轮公司面临的主要焦点问题。结论是:大型班轮公司面临的焦点问题在于多级合作伙伴优化选择策略。第二,提出了大型班轮公司多级合作伙伴级别选择优化数学模型。总结了8种可以辨识的合作伙伴级别特征,构建了合作伙伴多级响应时间结构模型,分析了大型班轮公司面临的合作伙伴级别选择优化问题,提出了大型班轮公司多级合作伙伴级别选择优化数学模型,给出了模型具体的解法。结合具体数据,进行了实际应用分析。结论是:采用该模型可以求出大型班轮公司多级合作伙伴级别选择优化的最优解,提出大型班轮公司多级合作伙伴级别选择最优策略。第三,提出了大型班轮公司多级合作伙伴关键环节选择优化数学模型。建立大型班轮公司供应链或物流系统多级合作伙伴总响应时间网状结构模型,定义了大型班轮公司多级合作伙伴主响应时间的概念,构建了大型班轮公司多级合作伙伴主响应时间结构,建立了大型班轮公司多级合作伙伴关键环节选择优化模型:一个是大型班轮公司多级合作伙伴关键环节选择效率模型;另一个是大型班轮公司多级合作伙伴关键环节选择排序模型。结合具体数据,对大型班轮公司多级合作伙伴关键环节优化模型求解过程进行应用分析。结论是:采用该模型可以求出大型班轮公司多级合作伙伴关键环节选择优化的最优解,从关键环节、挖掘潜力和综合利益协调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应对策略。第四,提出了大型班轮公司多级合作伙伴管理策略。分析了大型班轮公司的现状,提出了大型班轮公司多级合作伙伴总体管理策略和具体管理策略。从管理结构和管理机制两方面提出了大型班轮公司多级合作伙伴组织管理策略,提出大型班轮公司多级合作伙伴设施网络规划均衡优化设施网络基本策略和其它具体策略,提出了大型班轮公司基于多级合作伙伴的信息系统策略和持续改进策略,提出大型班轮公司多级合作伙伴的各种可能的物流融资组织管理策略。在对各种方案的利弊进行详细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大型班轮公司多级合作伙伴物流融资管理策略选择方案,并给出了具体选择依据。在文章的结尾,对整个相关研究做一个总结,并对未来进一步研究指明了方向。主要从三方面对全文进行总结:关于国际集装箱运输市场的研究;关于大型班轮公司多级合作伙伴的选择优化模型研究;关于大型班轮公司多级合作伙伴的管理策略研究。本文的一些地方是不成熟的,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完善。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研究和解决的背景问题;模型数据的正确处理问题;伙伴管理策略的通用性问题。
二、2000年国际集装箱运输市场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0年国际集装箱运输市场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集装箱班轮运价市场波动及传导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2.1 航运运价市场波动特征及走势分析研究现状 |
1.2.2 航运运价市场波动传导特征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的主要问题及内容 |
1.3.1 研究的主要问题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结构安排 |
1.4.3 技术路线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意义 |
2 国际集装箱班轮概述及理论基础 |
2.1 国际集装箱航运市场 |
2.1.1 国际集装箱航运市场发展 |
2.1.2 国际集装箱航运市场特征 |
2.2 集装箱班轮运价概述 |
2.2.1 集装箱班轮运价定义及构成 |
2.2.2 集装箱班轮运价影响因素分析 |
2.2.3 集装箱班轮运价指数及其衍生品 |
2.3 航运运价波动及传导 |
2.3.1 航运运价波动 |
2.3.2 航运运价传导 |
2.4 复杂网络理论 |
2.4.1 复杂网络理论概述 |
2.4.2 复杂网络统计特征 |
2.4.3 复杂网络基本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3 集装箱班轮运价市场波动特征分析 |
3.1 问题描述 |
3.2 集装箱班轮运价市场波动特征分析模型构建 |
3.2.1 波动特征分析模型构建 |
3.2.2 波动走势预测模型构建 |
3.3 集装箱班轮即期市场运价指数波动特征实证分析 |
3.3.1 数据选取与分析 |
3.3.2 SCFI波动测算 |
3.3.3 SCFI波动特征分析 |
3.3.4 SCFI走势组合预测 |
3.4 集装箱班轮分航线市场运价波动特征实证分析 |
3.4.1数据来源与说明 |
3.4.2 SCFI分航线运价波动统计特征 |
3.4.3 SCFI分航线运价长期趋势特征 |
3.4.4 SCFI分航线运价周期性和季节性波动特征 |
3.4.5 SCFI分航线运价不规则波动特征 |
3.5 集装箱班轮期货市场价格波动特征实证分析 |
3.5.1 数据来源与处理 |
3.5.2 SCFI期货价格波动描述性特征 |
3.5.3 SCFI期货价格长期趋势特征 |
3.5.4 SCFI期货价格季节性波动特征 |
3.5.5 SCFI期货价格不规则波动特征 |
3.6 本章小结 |
4 集装箱班轮即期运价市场自相关波动传导动力学特性 |
4.1 问题描述 |
4.2 即期市场运价指数自相关波动网络模型构建 |
4.2.1 运价指数自相关波动的建立 |
4.2.2 运价指数自相关波动符号化过程 |
4.2.3 运价指数自相关波动模态粗粒化过程 |
4.2.4 运价指数自相关波动网络模型构建 |
4.3 即期市场运价指数自相关波动传导动力学特性实证分析 |
4.3.1 数据来源与说明 |
4.3.2 SCFI自相关波动网络模型构建 |
4.3.3 SCFI自相关波动模态统计特征分析 |
4.3.4 SCFI自相关波动传导过程中核心模态识别 |
4.3.5 SCFI自相关波动模态间传导模式 |
4.3.6 SCFI自相关波动传导的集群效应分析 |
4.3.7 SCFI自相关波动模态传导媒介能力分析 |
4.3.8 SCFI自相关波动模态传导距离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格兰杰因果网络的集装箱班轮运价波动传导特性分析 |
5.1 问题描述 |
5.2 分航线运价波动格兰杰因果网络模型构建 |
5.2.1 分航线运价波动序列平稳性检验 |
5.2.2 分航线运价波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
5.2.3 分航线运价波动格兰杰因果网络模型构建 |
5.3 分航线运价波动传导特性实证分析 |
5.3.1 数据来源与处理 |
5.3.2 SCFI分航线运价波动格兰杰因果网络构建 |
5.3.3 SCFI分航线运价波动传导范围 |
5.3.4 SCFI分航线运价波动传导距离 |
5.3.5 SCFI分航线运价波动传导媒介能力 |
5.3.6 SCFI分航线运价波动集聚能力 |
5.3.7 SCFI分航线运价波动传导路径 |
5.4 本章小结 |
6 集装箱班轮期现货价格市场关联波动传导特征 |
6.1 问题描述 |
6.2 期现货价格市场关联波动网络模型构建 |
6.2.1 期现货价格关联波动的建立 |
6.2.2 期现货价格关联波动符号化过程 |
6.2.3 期现货价格关联波动模态粗粒化过程 |
6.2.4 期现货价格关联波动网络模型构建 |
6.3 期现货价格市场关联波动传导特征实证分析 |
6.3.1 数据来源及处理 |
6.3.2 SCFI期现货价格市场关联波动网络模型构建 |
6.3.3 关联波动关键模态识别与分布特征 |
6.3.4 关联波动模态集聚能力分析 |
6.3.5 关联波动模态传导距离分布特征 |
6.3.6 关联波动模态传导媒介识别及分布特征 |
6.3.7 关联波动模态的小团体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及中国的应对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际物流与经济全球化的密切联系 |
1.1.2 经济全球化对国际物流格局的改变 |
1.1.3 新兴经济体崛起对国际物流秩序的重塑 |
1.1.4 “一带一路”倡议对国际物流变革的推动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方法与逻辑框架 |
1.3.1 研究方法 |
1.3.2 逻辑框架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管理科学理论与方法 |
2.1.2 系统理论和分析方法 |
2.1.3 博弈理论及其应用 |
2.1.4 其他相关学科与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经济全球化相关研究 |
2.2.2 国际物流的相关研究 |
2.3 既有文献对本文的贡献 |
2.4 本章小结 |
3 经济全球化中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的理论框架 |
3.1 基本概念 |
3.1.1 经济全球化的基本概念 |
3.1.2 国际物流的基本概念 |
3.2 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维度 |
3.2.1 国际物流与经济全球化的相互作用关系 |
3.2.2 经济全球化影响国际物流的主要维度 |
3.3 经济全球化中国际物流影响因素的四维分析框架 |
3.3.1 治理结构维度的影响 |
3.3.2 空间格局维度的影响 |
3.3.3 科学技术维度的影响 |
3.3.4 规则体系维度的影响 |
3.3.5 四个维度的交叉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4 第一阶段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 |
4.1 第一阶段经济全球化影响国际物流的四个维度分析 |
4.1.1 治理结构——西方列强对殖民地的瓜分与掠夺 |
4.1.2 空间格局——殖民经济与第一次国际产业转移 |
4.1.3 科学技术——工业革命大幅提升西方生产力与军事力量 |
4.1.4 规则体系——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
4.2 第一阶段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四个维度分析 |
4.2.1 治理结构——依靠军事强权和经济霸权争夺海上战略通道 |
4.2.2 空间格局——地中海贸易区扩张与两洋港口的兴衰 |
4.2.3 科学技术——天文、地理、航海、造船等技术的发展 |
4.2.4 规则体系——西方海权论思想与物流现代市场运行模式初现 |
4.3 本章小结 |
5 第二阶段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 |
5.1 第二阶段经济全球化影响国际物流的四个维度分析 |
5.1.1 治理结构——大国主导下的多边合作 |
5.1.2 空间格局——欧洲、北美、东亚三大生产网络的形成 |
5.1.3 科学技术——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垂直专业化产业分工 |
5.1.4 规则体系——以WTO为代表的多边贸易体系 |
5.2 第二阶段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四个维度分析 |
5.2.1 治理结构——国际资本深度参与国际通道、枢纽之间的竞争 |
5.2.2 空间格局——亚太物流市场扩张与国际航运中心崛起 |
5.2.3 科学技术——集装箱运输建立全新的国际物流运行体系 |
5.2.4 规则体系——统一的国际海运规则不断发展完善 |
5.3 本章小结 |
6 第三阶段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 |
6.1 第三阶段经济全球化影响国际物流的四个维度分析 |
6.1.1 治理结构——崛起的新兴经济体推动全球化共商共建共享 |
6.1.2 空间格局——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三大生产网络独立性提高 |
6.1.3 科学技术——工业4.0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
6.1.4 规则体系——新型经贸规则正在构建之中 |
6.2 第三阶段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四个维度分析 |
6.2.1 治理结构——国际物流面临资源重新配置与市场重构 |
6.2.2 空间格局——国际物流需求在部分区域内较快增长 |
6.2.3 科学技术——现代科技推动国际物流多元化与创新发展 |
6.2.4 规则体系——适应区域物流发展的国际规则亟待建立完善 |
6.3 本章小结 |
7 “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及应对策略 |
7.1 “一带一路”倡议影响国际物流的四个维度分析 |
7.1.1 治理结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7.1.2 空间格局——中国为主体的东亚生产网络沿“一带一路”扩散 |
7.1.3 科学技术——5G与新技术相互赋能推动数字经济发展 |
7.1.4 规则体系——依托自身优势引领区域经贸规则建立 |
7.2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际物流四个维度分析 |
7.2.1 治理结构——市场为主体、综合实力为支撑推进物流体系建设 |
7.2.2 空间格局——构建海陆双向物流大通道 |
7.2.3 科学技术——智慧物流与跨境电商市场广阔 |
7.2.4 规则体系——推动陆路物流规则统一与完善 |
7.3 中国依托“一带一路”倡议推进国际物流发展的应对策略 |
7.3.1 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对“一带一路”的启示 |
7.3.2 “一带一路”物流发展寻求陆向突破策略 |
7.4 本章小结 |
8 依托中欧班列实现国际物流陆向突破的策略 |
8.1 中欧班列在“一带一路”国际物流体系中的作用 |
8.1.1 中欧班列发展情况 |
8.1.2 中欧班列在“一带一路”陆路物流中的骨干作用 |
8.1.3 中欧班列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中的载体作用 |
8.2 中欧班列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
8.2.1 中欧班列发展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
8.2.2 中欧班列发展主要影响因素识别 |
8.2.3 中欧班列发展影响因素分类分析 |
8.2.4 中欧班列发展影响因素分析结论 |
8.3 中欧班列与海运物流的协调发展 |
8.3.1 中欧班列与海运物流的协作互补 |
8.3.2 中欧班列与海运物流的竞争博弈 |
8.4 中欧班列与跨境电商的融合创新 |
8.5 中欧班列国际规则的统一与完善 |
8.6 本章小结 |
9 中国在全球化新变革中的国际物流发展对策建议 |
9.1 中欧班列发展的对策建议 |
9.2 “一带一路”国际物流发展的对策建议 |
9.3 经济全球化新阶段国际物流发展的对策建议 |
9.4 本章小结 |
10 结论与展望 |
10.1 完成的主要工作与结论 |
10.1.1 完成的主要工作 |
10.1.2 主要结论 |
10.2 本文贡献与创新之处 |
10.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中欧班列到发欧洲国家的主要线路情况 |
附录 B 中欧班列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
附录 C 中欧班列问卷调查受访专家情况 |
附录 D 班列企业与班轮公司运价及政府最优补贴决策求解过程 |
附录 E 正文中专有名词简称、译文及缩写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集装箱运输市场2019年回顾及2020年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2019年国际集装箱运输市场回顾 |
1.1 世界经济发展趋缓,运输需求受累疲软 |
1.2 船舶运力增速平稳,闲置运力总体增长 |
1.3 租船市场行情紧俏,船舶租金总体上涨 |
2 2019年我国集装箱运输市场回顾 |
2.1 对外贸易总体下滑,集装箱吞吐量增速放缓 |
2.2 出口集装箱运输需求总体疲软,即期市场运价小幅下行 |
2.2.1 总体市场情况 |
2.2.2 分航线市场情况 |
2.2.2. 1 欧地航线 |
2.2.2. 2 北美航线 |
2.2.2. 3 澳新航线 |
2.2.2. 4 南美航线 |
3 2020年国际集装箱运输市场展望 |
3.1 世界经济小幅回暖,运输需求小幅增长 |
3.2 运力增速总体放缓,大船运力占比上升 |
3.3 供求平衡面临压力,市场行情不容乐观 |
4 2020年我国集装箱运输市场展望 |
4.1 总体市场展望 |
4.1.1 对外贸易 |
4.1.2 港口集装箱吞吐量 |
4.2 分航线市场展望 |
(4)我国综合运输立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我国综合运输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一节 我国综合运输立法的必要性 |
一、综合运输迅速发展需要法律的规范和保障 |
二、我国现行综合运输法律完善之需要 |
第二节 我国综合运输立法的可行性 |
一、国家重视综合运输发展的有利政策导向 |
二、现行综合运输法律的基础支持 |
三、国外综合运输立法经验可供借鉴 |
四、国家对综合运输立法的关注度提升 |
第二章 我国综合运输立法基础理论 |
第一节 综合运输法的定义和调整对象 |
一、综合运输法的定义 |
二、综合运输法的调整对象 |
第二节 综合运输法律的价值 |
一、法的价值与经济法的价值 |
二、综合运输法律的社会公平正义价值 |
三、综合运输法律的秩序价值 |
四、综合运输法律的效率价值 |
五、综合运输法律价值冲突的解决 |
第三节 综合运输立法的目的 |
一、确立综合运输立法目的的依据 |
二、综合运输立法的具体目的 |
第四节 综合运输立法的基本原则 |
一、基本原则确立的依据 |
二、制定《综合运输法》应遵循的一般原则 |
三、《综合运输法》应遵循的特殊原则 |
第五节 综合运输法律制度架构 |
一、综合运输法律制度确立的依据 |
二、综合运输法律制度体系 |
第三章 我国综合运输法律的核心制度 |
第一节 综合运输管理制度 |
一、综合运输管理制度的含义和意义 |
二、综合运输管理制度的要点构想 |
第二节 综合运输规划制度 |
一、综合运输规划制度的含义和意义 |
二、综合运输规划制度的要点构想 |
第三节 综合运输市场规范制度 |
一、综合运输市场规范制度的含义和意义 |
二、综合运输市场规范制度的要点构想 |
第四章 我国综合运输法律的保障性制度 |
第一节 综合运输资金支持制度 |
一、综合运输资金支持制度的含义和意义 |
二、综合运输资金支持制度要点构想 |
第二节 综合运输普遍服务制度 |
一、综合运输普遍服务制度的含义和意义 |
二、综合运输普遍服务制度的要点构想 |
第三节 综合运输安全保障制度 |
一、综合运输安全保障制度的含义和意义 |
二、综合运输安全保障制度的要点构想 |
第四节 综合运输信息共享制度 |
一、综合运输信息共享制度的含义和意义 |
二、综合运输信息共享制度要点构想 |
第五节 综合运输绿色环保制度 |
一、综合运输绿色环保制度的含义和意义 |
二、综合运输绿色环保制度要点构想 |
第五章 制定我国《综合运输法》的建议 |
第一节 《综合运输法》的立法模式和与现行立法的衔接 |
一、《综合运输法》的立法模式 |
二、《综合运输法》与现行立法的衔接 |
第二节 《综合运输法》的主要内容建议 |
一、总则 |
二、综合运输行政管理体制 |
三、综合运输规划 |
四、综合运输市场管理 |
五、综合运输资金支持 |
六、综合运输普遍服务 |
七、综合运输安全保障 |
八、综合运输信息共享 |
九、综合运输绿色环保 |
十、法律责任 |
十一、附则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表1-1 1978-2018年全国交通运输指标对比情况 |
表1-2 全社会客货运量和周转量变化 |
表1-3 各运输方式客货运量和周转量变化 |
表1-4 世界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前10位港口 |
表1-5 2018年全国铁路运输量与其他交通运输业比较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远洋集装箱班轮运输船舶航速与航线配船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进展 |
1.2.1 航线配船问题研究 |
1.2.2 航速问题研究 |
1.2.3 船舶航速与航线配船联合优化问题研究 |
1.2.4 研究现状综述 |
1.3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
1.4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2 相关理论概述 |
2.1 集装箱班轮运输相关概念 |
2.1.1 集装箱班轮运输概念及其决策层次 |
2.1.2 集装箱班轮运输的特点 |
2.1.3 集装箱班轮航线的概念及分类 |
2.2 航线配船相关理论概述 |
2.2.1 航线配船的概念及类型 |
2.2.2 航线配船的基本原则 |
2.2.3 航线配船的常用方法 |
2.2.4 航线配船的影响因素 |
2.3 航速设计相关理论 |
2.3.1 航速的概念及其分类 |
2.3.2 船舶航速变化所产生的影响 |
2.4 船舶航速与航线配船优化情形分析 |
3 考虑沿海贸易权限制的船舶航速与航线配船优化 |
3.1 问题描述及基本假设 |
3.2 参数设定及相关变量关系 |
3.2.1 航段集装箱货物运载量与港口对间集装箱货物OD流量的关系 |
3.2.2 船舶航速与往返时间及配船数的关系 |
3.2.3 船舶航速与船舶燃油消耗的关系 |
3.2.4 船队成本构成 |
3.3 模型构建及算法设计 |
3.3.1 模型构建 |
3.3.2 结合枚举的逐步逼近算法设计 |
3.4 算例分析及敏感性分析 |
3.4.1 算例分析 |
3.4.2 燃油价格的敏感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考虑碳排放政策的船舶航速与航线配船优化 |
4.1 问题描述与假设 |
4.2 参数设定及相关变量关系 |
4.2.1 船舶航速与燃油消耗量的关系 |
4.2.2 船舶航速与配船数量的关系 |
4.2.3 航段集装箱货物运载量与集装箱OD流量的关系 |
4.2.4 周总营运成本的构成 |
4.3 考虑碳排放政策的模型构建 |
4.4 模型预处理的离散化算法设计 |
4.5 算例分析及敏感性分析 |
4.5.1 参数设置及算例结果分析 |
4.5.2 不同碳排放政策下的敏感性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考虑货物时间价值的单航线船舶航速与航线配船优化 |
5.1 问题描述及船舶航速相关影响分析 |
5.2 单航线船舶航速与航线配船优化模型构建 |
5.3 变量等距划分的离散化算法设计 |
5.4 算例分析及敏感性分析 |
5.4.1 参数设置 |
5.4.2 算例结果分析 |
5.4.3 敏感性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考虑货物时间价值的多航线船舶航速与航线配船优化 |
6.1 问题描述 |
6.2 多航线船舶航速与航线配船优化模型构建 |
6.2.1 参数与变量定义 |
6.2.2 船舶航速与航线配船优化模型 |
6.3 枚举降维的离散化算法设计 |
6.4 算例分析及敏感性分析 |
6.4.1 算例结果分析 |
6.4.2 敏感性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考虑燃油补给策略的船舶航速与航线配船优化 |
7.1 问题描述及其基本假设 |
7.1.1 问题描述 |
7.1.2 问题的基本假设 |
7.2 燃油补给策略模型构建 |
7.2.1 相关参数及变量 |
7.2.2 模型构建 |
7.3 线性逼近算法设计 |
7.4 算例分析及敏感性分析 |
7.4.1 算例分析 |
7.4.2 加油港策略下的敏感性分析 |
7.4.3 时间窗约束的敏感性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我国货物多式联运立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的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货物多式联运概述 |
第一节 货物多式联运的概念 |
一、货物多式联运概念界定 |
二、货物多式联运与相关概念辨析 |
第二节 国际货物多式联运的发展 |
一、集装箱运输与货物多式联运 |
二、国际货物多式联运的发展现状 |
第三节 我国货物多式联运的发展 |
一、我国货物多式联运现状 |
二、我国货物多式联运发展的局限性 |
第二章 我国货物多式联运的立法模式 |
第一节 货物多式联运立法模式基本理论 |
一、立法模式基本理论 |
二、货物多式联运立法模式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
第二节 域外货物多式联运立法介评 |
一、有关货物多式联运的国际统一立法状况 |
二、货物多式联运立法模式的外国立法例 |
第三节 我国货物多式联运立法现状分析 |
一、我国货物多式联运立法概况 |
二、我国货物多式联运立法存在的问题 |
第四节 我国货物多式联运立法模式的选择 |
一、我国货物多式联运立法模式的不同观点 |
二、我国货物多式联运单独立法模式的构想 |
第三章 我国货物多式联运单独立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一节 我国货物多式联运单独立法的必要性 |
一、顺应货物多式联运迅速发展的需要 |
二、符合货物多式联运立法国际发展趋势的需要 |
三、促进我国综合运输法律体系建设的需要 |
四、解决货物多式联运实践中法律适用问题的需要 |
五、弥补现有法律漏洞的需要 |
第二节 我国货物多式联运以“法律”形式立法的必要性 |
一、符合我国立法权限的运行趋势 |
二、避免法律效力上的冲突 |
三、涵盖货物多式联运主要法律制度 |
四、切合我国立法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
第三节 我国货物多式联运单独立法的可行性 |
一、《鹿特丹规则》的通过提供了契机 |
二、我国货物多式联运发展政策提供了软环境 |
三、“大部制改革”的推进提供了条件 |
四、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提供了理论支撑 |
第四章 我国货物多式联运法的性质 |
第一节 公法/私法的界分理论 |
一、公法/私法划分的由来 |
二、公法/私法的划分标准 |
三、公法/私法的联系与发展 |
第二节 货物多式联运领域的公法/私法界分 |
一、货物多式联运领域公法与私法的划分 |
二、货物多式联运法中公法与私法的融合 |
第三节 货物多式联运法性质的外国立法借鉴 |
一、英美法系国家的界定 |
二、大陆法系国家的界定 |
三、两大法系公私法的融合趋势 |
第四节 我国《货物多式联运法》的性质界定 |
一、我国公法/私法的界分 |
二、我国《货物多式联运法》的私法属性 |
第五章 我国货物多式联运法的地位 |
第一节 货物多式联运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 |
一、货物多式联运法与民商法的关系 |
二、货物多式联运法与运输法及单式运输方式立法的关系 |
三、货物多式联运法与相关国际立法的关系 |
四、货物多式联运法与相关行政法规的关系 |
第二节 我国货物多式联运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 |
一、《货物多式联运法》与《合同法》的关系 |
二、《货物多式联运法》与《海商法》的关系 |
三、《货物多式联运法》与其他单式运输方式立法的关系 |
四、《货物多式联运法》与国际立法的关系 |
第六章 我国货物多式联运法的主要制度及条文设计 |
第一节 货物多式联运合同制度 |
一、国际公约及外国立法例的规定及评价 |
二、我国现有法律对货物多式联运合同的界定 |
三、我国《货物多式联运法》应采用之货物多式联运合同概念 |
四、货物多式联运合同的实践判断 |
第二节 货物多式联运合同主体及其权利义务 |
一、货物多式联运经营人及其权利义务 |
二、履约方及其权利义务 |
三、托运人及其权利义务 |
四、收货人及其权利义务 |
第三节 货物多式联运经营人责任制度 |
一、货物多式联运经营人责任制度理论基础 |
二、货物多式联运经营人责任制度的国际立法例 |
三、货物多式联运经营人责任制度的外国立法例 |
四、我国立法对货物多式联运经营人责任的规定 |
五、我国《货物多式联运法》中对多式联运经营人责任体系的设计 |
第四节 货物多式联运单证制度 |
一、货物多式联运单证的外国立法例 |
二、我国货物多式联运单证制度现状 |
三、我国《货物多式联运法》中的单证制度设计 |
第五节 货物多式联运合同请求权诉讼时效制度 |
一、货物多式联运合同请求权诉讼时效的外国立法例 |
二、我国货物多式联运合同请求权诉讼时效制度的缺陷 |
三、我国《货物多式联运法》中诉讼时效制度的设计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中华人民共和国货物多式联运法》建议稿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关联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论文研究目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港口集装箱运输体系的研究 |
1.3.2 集装箱港口经济管理方面的研究 |
1.3.3 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与腹地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 |
1.3.4 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模型的研究 |
1.3.5 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模型的突破空间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2 名词的界定和创新点的说明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工业化发展阶段理论 |
2.2 要素流动——我国集装箱运输业发展的全球化经济环境 |
2.3 交通运输经济学相关理论 |
2.3.1 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基本关系 |
2.3.2 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适应性 |
2.3.3 交通运输资源的时间配置模式 |
2.4 现代交通运输体系中的集装箱运输 |
2.4.1 国际集装箱枢纽港的分类 |
2.4.2 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关系的研究 |
3.1 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 |
3.2 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 |
3.2.1 三大要素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拉动作用 |
3.2.2 三次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拉动作用 |
3.3 我国海港集装箱运输的状况 |
3.3.1 中国海港集装箱运输业的蓬勃发展 |
3.3.2 我国海港集装箱运输业发展的四个阶段 |
3.4 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关系 |
3.4.1 GDP与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的关联度分析 |
3.4.2 人均GDP对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的贡献率 |
3.4.3 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因果关系 |
3.5 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相对GDP的弹性系数 |
3.5.1 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对GDP的弹性系数 |
3.5.2 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对三大要素的弹性系数 |
3.5.3 弹性系数换算公式及我国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的估计 |
3.5.4 我国干线港集装箱吞吐量对GDP的弹性系数 |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海港集装箱运输的国际环境分析 |
4.1 全球集装箱运输状况分析 |
4.1.1 世界经济增长趋势 |
4.1.2 世界集装箱港口吞吐量的分析 |
4.1.3 世界集装箱市场运力分析 |
4.2 美国海港集装箱运输状况分析 |
4.2.1 美国的集装箱港口 |
4.2.2 赫芬达尔一赫希曼指数 |
4.2.3 美国集装箱港口体系的演进过程 |
4.3 日本海港集装箱运输状况分析 |
4.3.1 日本的经济状况 |
4.3.2 日本海港集装箱运输状况 |
4.3.3 中日航线集装箱运输现状 |
4.5 中美日三国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的比较研究 |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的指数模型 |
5.1 建立海港集装箱吞吐量预测模型面临的问题 |
5.2 宏观经济时间序列分析的常用数学模型 |
5.2.1 灰色系统法GM(1,1)模型 |
5.2.2 戈珀资成长曲线法 |
5.2.3 趋势外推法 |
5.2.4 多项式回归方法 |
5.3 时间序列-因果关系结合法与关联指数模型 |
5.3.1 解释变量GDP的合理变化区间 |
5.3.2 t检验和拟合多项式阶数的确定 |
5.3.3 基于Shapley值权重分配的组合预测 |
5.3.4 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关联的指数模型 |
5.4 影响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关联模型预测结果的因素分析 |
5.4.1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我国集装箱运输业的影响 |
5.4.2 我国综合交通体系的发展对海港集装箱预测结果的影响 |
5.4.3 海运货物集装箱装箱率对预测结果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我国沿海干线港集装箱吞吐量模型的研究 |
6.1 基于集装箱吞吐量变化率的我国集装箱干线港的分类 |
6.1.1 我国大陆五大港口群体 |
6.1.2 我国集装箱干线港的分类 |
6.2 饱和型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的Logistic模型 |
6.2.1 上海港集装箱货物运输的发展状况 |
6.2.2 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的Logistic模型 |
6.2.3 三和值法确定Logistic模型的初始值 |
6.2.4 非线性最小二乘法的曲线拟合程序 |
6.2.5 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的Logistic模型 |
6.2.6 广州港集装箱吞吐量的Logistic模型 |
6.3 同步增长型海港集装箱吞吐量与GDP关联的指数模型 |
6.3.1 计量经济学的Panel Data平台 |
6.3.2 天津港集装箱吞吐量的指数模型 |
6.3.3 宁波-舟山港集装箱吞吐量的指数模型 |
6.3.4 青岛港集装箱吞吐量的指数模型 |
6.4 高速增长型集装箱海港吞吐量的研究 |
6.4.1 大连港现象 |
6.4.2 大连港集装箱吞吐量的研究 |
6.4.3 厦门港集装箱吞吐量的研究 |
6.5 预测结果综合分析 |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主要结论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
7.1 主要结论 |
7.2 对我国海港集装箱吞吐能力建设的建议 |
7.3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论文中应用的数据 |
附表1 中国的投资与消费(1978-2011) |
附表2 我国海港集装箱吞吐量(1981-2013) |
附表3 我国沿海省市自治区国内生产总值 |
附表4 我国海港城市地区生产总值 |
附表5 沿海干线港口集装箱吞吐量 |
附表6 世界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前二十位的港口 |
附表7 世界上部分国家或地区国内生产总值 |
附表8 美国国内生产总值构成(2001-2010) |
附表9 美国和日本国内生产总值和集装箱吞吐量(2000-2012)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作者简介 |
(8)世界海洋运输格局时空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海洋运输是实现全球化的基础 |
1.1.2 海洋运输航线是国家战略资源和国际地位的重要支撑 |
1.1.3 中国研究世界海洋运输体系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
1.2 理论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3.2 研究方法与手段 |
1.4 论文内容与创新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特色与创新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交通运输理论 |
2.1.1 交通运输的经济学解读 |
2.1.2 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 |
2.1.3 交通运输网络与综合运输体系 |
2.2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理论 |
2.2.1 国际分工理论 |
2.2.2 国际分工的特点及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
2.2.3 国家经济类型与产业结构特点 |
2.2.4 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地理条件 |
2.3 集装箱运输的规模经济理论 |
2.3.1 集装箱运输系统中的规模经济 |
2.3.2 规模经济与集装箱港口运输体系的形成 |
2.3.3 港口功能的分化及影响 |
2.3.4 集装箱港口运输体系的演变 |
第3章 海运贸易与全球海洋货运系统 |
3.1 世界经济形势与前景展望 |
3.2 世界海运贸易和货物出口 |
3.2.1 海运贸易整体发展趋势 |
3.2.2 海洋运输量与海运距离变化趋势 |
3.3 全球能源贸易流动 |
3.4 全球海洋货运系统 |
3.4.1 海洋运输流通区域 |
3.4.2 全球主要海运航线及战略通道 |
3.4.3 航线类型的划分及全球主要转运市场 |
第4章 世界大区层面:基于能力结构关系模型的区域海洋运输合作 |
4.1 数据处理与方法 |
4.1.1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
4.1.2 海洋运输装卸载能力结构关系模型 |
4.2 区域海洋运输装卸载能力的测度与分析 |
4.3 区域间海洋运输装卸载能力结构的耦合度分析 |
4.4 区域间海洋运输合作获益分配格局的演化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国家与地区层面:海洋运输连接指数的时空关联模式 |
5.1 数据处理与方法 |
5.1.1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
5.1.2 区域差异分解方法 |
5.1.3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 |
5.2 世界海洋运输连接指数的时空分异特征 |
5.2.1 世界海洋运输连接指数的时间分异特征 |
5.2.2 世界海洋运输连接指数的空间分异特征 |
5.3 世界海洋运输连接指数空间差异分解 |
5.3.1 世界海洋运输连接指数时空总体差异变化 |
5.3.2 世界海洋运输连接指数区际间及区域内部空间分异变化 |
5.3.3 世界海洋运输连接指数的区域差异成因 |
5.4 世界海洋运输连接指数分布模式的时空演化 |
5.4.1 世界海洋运输连接指数的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
5.4.2 世界海洋运输连接指数的局域空间自相关分析 |
5.5 世界海洋运输格局的形成机理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港口层面:全球港口间集装箱运输贸易流地位演变 |
6.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6.1.1 港口间集装箱运输贸易流的估算方法 |
6.1.2 箱线图法 |
6.1.3 数据来源与假设 |
6.2 全球集装箱贸易增长的发展趋势 |
6.2.1 全球主要集装箱贸易航线集装箱货物流动 |
6.2.2 全球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增长的基本态势 |
6.3 全球港口间集装箱运输贸易流的估算 |
6.4 全球港口间集装箱运输贸易流的箱线图 |
6.5 全球港口间集装箱运输网络的等级结构 |
6.5.1 全球港口间集装箱运输贸易联系 |
6.5.2 全球港口间集装箱运输贸易首位联系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中国海洋运输的国际空间联系 |
7.1 中国港口集装箱运输贸易的国际空间分布 |
7.2 中国港口在全球港口间集装箱运输格局中地位的演变 |
7.3 中国港口与全球港口间集装箱运输贸易水平划分 |
7.4 中国港口集装箱运输的国际空间联系强度 |
7.5 中国港口集装箱运输体系国际空间布局的影响机制 |
7.6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9)国际集装箱运输市场的现状、趋势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国际集装箱运输市场的主要影响因素 |
(1) 全球经济增长总体减缓, 增长速度出现下滑 |
(2) 世界贸易增长速率下降, 进出口贸易增速变小 |
2 国际集装箱运输市场的现状 |
(1) 需求增速连续数年达到10%, 基本维持了三年需求高峰期 |
(2) 运力供给增长率数年保持10%以上, 近年来更是逐年上升 |
(3) 结束近3年来运价高涨的态势, 总体开始出现下跌迹象 |
(4) 服务内容趋于综合一体化, 服务范围更加广泛 |
3 国际集装箱运输市场的未来发展趋势 |
(1) 市场需求趋于变冷, 我国将进入相对稳定发展期 |
(2) 运力供给过剩局面将成定局, 未来数年将会延续 |
(3) 价格持续趋于下降, 远洋航线表现尤其明显 |
(4) 集运业务全面融入现代物流, 服务内容更加趋于供应链一体化 |
4 主要对策 |
(1) 根据集装箱运输船舶需求的未来变化, 相对控制集装箱运输船舶的产能增长 |
(2) 增加运量较小的支线船舶、多用途特殊杂货船和超大型油轮船舶 |
(3) 基于航线运力供需的趋势, 加大已有船舶运力的航线布局 |
(4) 以航运业务为基础, 组建综合一体化物流服务网络 |
(5) 采取兼并 (收购) 或参加航运联盟, 提高船舶设施的利用率 |
(6) 增加国际港口区域的理解和沟通, 加强彼此间的协调 |
(7) 加大国内港口的协调力度, 控制港口的过热扩建 |
(8) 加大我国集装箱制造行业的协调力度, 防止产能过剩 |
5 结 论 |
(10)大型班轮公司多级合作伙伴优化选择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工作背景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 本文研究的关键问题和创新点 |
2 国际集装箱运输市场现状与趋势研究 |
2.1 主要影响因素的变化趋势及其特点 |
2.2 国际集装箱运输市场现状和特点分析 |
2.3 国际集装箱运输市场未来趋势和特点分析 |
2.4 大型班轮公司面临的多级合作伙伴管理问题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大型班轮公司多级合作伙伴级别选择优化模型研究 |
3.1 相关商业管理文献与企业实践的研究 |
3.2 大型班轮公司多级合作伙伴级别选择优化建模研究 |
3.3 大型班轮公司多级合作伙伴级别选择优化建模解法研究 |
3.4 大型班轮公司多级合作伙伴级别选择优化模型应用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大型班轮公司多级合作伙伴关键环节选择优化模型研究 |
4.1 大型班轮公司多级合作伙伴的响应时间结构模型研究 |
4.2 大型班轮公司多级合作伙伴关键环节选择优化模型研究 |
4.3 大型班轮公司多级合作伙伴响应时间模型求解应用研究 |
4.4 大型班轮公司多级合作伙伴关键环节排序模型求解应用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5 大型班轮公司多级合作伙伴管理策略研究 |
5.1 大型班轮公司多级合作伙伴的总体管理策略 |
5.2 大型班轮公司多级合作伙伴组织结构管理策略研究 |
5.3 大型班轮公司多级合作伙伴设施网络策略研究 |
5.4 大型班轮公司多级合作伙伴信息系统策略研究 |
5.5 大型班轮公司多级合作伙伴物流融资组织管理策略研究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和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二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研究项目目录 |
四、2000年国际集装箱运输市场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集装箱班轮运价市场波动及传导特征研究[D]. 汤霞. 大连海事大学, 2021(04)
- [2]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及中国的应对策略研究[D]. 谢雨蓉.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6)
- [3]集装箱运输市场2019年回顾及2020年展望[J]. 上海航运交易所. 集装箱化, 2020(Z1)
- [4]我国综合运输立法问题研究[D]. 曹译文.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6)
- [5]远洋集装箱班轮运输船舶航速与航线配船优化[D]. 邢玉伟.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7)
- [6]我国货物多式联运立法研究[D]. 蔺妍. 大连海事大学, 2017(02)
- [7]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关联模型研究[D]. 朱小檬. 大连海事大学, 2014(03)
- [8]世界海洋运输格局时空演化[D]. 范斐. 华东师范大学, 2014(10)
- [9]国际集装箱运输市场的现状、趋势及对策[J]. 闵捷. 中国造船, 2007(01)
- [10]大型班轮公司多级合作伙伴优化选择策略研究[D]. 闵捷. 上海海事大学, 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