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教师的职业道德和知识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郑天娇子[1](2021)在《案例教学法在《职业道德和法治》课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新课程标准全面推进,在最新颁布的课程标准中教育部对中职学生的法治意识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并且将原先的“德育”课程名称调整为“思想政治”,《职业道德和法治》课程是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思想政治”中学生能够较为全面地接触到法律知识的课程。新课程标准要求中职教师在教学中彰显职业教育特色,注重教学内容与社会、职业生活之间的联系,通过相关情境来突显实践取向,这一要求的提出与案例教学法不谋而合。虽然在《职业道德和法治》课程中案例教学法频繁地被使用,但是应用的效果往往差强人意,因此,案例教学在《职业道德和法治》课程中的应用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搜集资料,在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过程中发现案例教学法在《职业道德和法治》课程中应用研究较少,从而提出问题并确定研究内容,并且查阅文献丰富案例教学法的概念,以范例教学理论、学习迁移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作为全文的理论支撑。其次,案例教学法能够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与课程特点相契合、与学生的认知发展相符合,在《职业道德和法治》课程的应用中有一定的必然性,表明本文的研究是有价值的。再次,通过问卷调查与教育实验相结合的实证方法,通过对调查结果的数据分析,从而发现案例教学法在《职业道德和法治》课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有:案例选择内容不当、案例呈现方式单一、案例分析角度呆板,并且对问题的成因进行剖析。最后,对案例教学法在《职业道德和法治》课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优化方案。在选择案例方面,针对案例选择内容不当的问题,提出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的案例、提高中职案例资源库入库标准等策略。在案例呈现方面,针对案例呈现方式单一的问题,提出增强教师专业能力、转变传统教学理念等方案。在案例分析方面,针对案例分析角度呆板的问题,提出倡导做反思性教师,丰富案例本身等措施。
王肖[2](2021)在《基于目标导向教育(OBE)的中职法律课程教学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和法治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近两年教育部发布了多项关于促进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政策性文件,将职业教育的重心从主要关注技能培训转移到技能训练与道德法治素质培养兼顾上来,说明职业人才的法治道德教育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但由于传统的职业学校法律教育模式与观念限制,目前我国大部分职业学校的法律课程教学质量都不容乐观,究其原因,还在于大部分职业学校没有形成系统的法律课程教学模式,没有根据职业教育中法治教育的教学目标来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目标导向教育理念,作为一种针对职业技术人才综合能力培养的教育理论,如今已经普遍被应用于国内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中,这种教育理论以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方向为依据确定课程目标,再根据课程目标设置教学过程,最后通过科学的系统的课程评价机制检验教学目标的达成效果,形成了一套系统、有规律、不断循环不断提升教学质量的教学模式。本文尝试运用目标导向理论解决中职法律课程教学所面临的困境。本文包括绪论总共分六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对本文的选题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进行简要介绍。目前国内外对这一理论的教学实践应用已经逐渐普遍化,国内也产生了相对成熟的研究成果;第二部分则具体说明本文的理论依据即目标导向教育理论的相关理论基础以及该理论的定义原则及要求。说明目标导向教育理论是以教学目标为教学设计依据的教育理论体系;第三部分主要是对中职法律课程的现状调查以及对中职法律课程目前存在的教学问题及根本成因的归纳总结;第四部分介绍将目标导向教育理论作为中职法律课程教学设计理论依据的必要性及适用优势;第五部分即第四章是本文的核心部分,即基于目标导向教育理论展开的中职法律课程教学设计方案研究;围绕目标导向教育理论的四个原则和四个问题进行课程教学四个方面的方案设计,包括教学目标定位,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科学运用,以及动态的教学评估考核方式。最终形成系统的中职法律课程教学设计方案,提高中职法治教育教学质量。第六部分即第五章是基于目标导向教育理论指导的教学设计案例及分析。研究表明,基于目标导向教育理论对中职法律课程教学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教学设计改革,能够形成一套前所未有的,系统科学的中职法治教育模式,改变当前中职法治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缺乏创新性和灵活性不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等教学问题,不仅关注了社会需求,也能够满足学生的生活工作需要并改善社会整体法治面貌。
冯振艳[3](2021)在《高中教师胜任力现状调查及提升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中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改革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中教师能否胜任起教师这一职业直接关乎着师生的成长、教育的发展以及国家的未来。因此,探讨高中教师胜任力的现实状况,不仅有助于了解高中教师这一群体胜任力的存在问题及问题成因,还有助于提升高中教师胜任力水平,促进高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鉴于此,本研究以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为基础,对高中教师群体胜任力的现状、存在问题、问题成因及提升策略进行了探讨。本研究以山东省Q市与山东省P县四所普通高中学校教师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共回收有效教师问卷510份,并对6名高中教师、3名高中学生和3名高中学校管理者进行了半结构化访谈。研究发现,高中教师胜任力的整体状况表现一般,从高中教师胜任力的各个维度来看,高中教师在个人特质维度的表现最好,在心理健康维度的表现次之,在职业道德维度与教学能力维度的表现一般;基于不同性别、学校性质的高中教师胜任力无显着性差异,基于不同年龄、任教年级、教龄、职称、获奖情况的高中教师胜任力则具有显着性差异。高中教师目前在胜任力方面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专业性知识掌握尚不牢固,学生基本情况了解较不全面,部分教学能力较薄弱,自我情绪控制能力较差。学习意识淡薄,学习行动迟缓;科学观念缺乏,教学经验不足;培训针对性不强,学校管理观念落后;教师心理负担较重,激励措施不到位是制约高中教师胜任力提高的主要因素。最后,笔者结合研究结果对高中教师胜任力的有效提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切实增强学习意识,提升学习行动力度;树立科学教学观念,加强教学经验积累;有效完善培训机制,更新学校管理理念;加强教师心理疏导,提供可靠有利保障。
康琪[4](2021)在《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结构变迁特点及其内在逻辑研究 ——基于1980-2020年教师教育政策文本分析》文中指出
张雅倩[5](2021)在《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幼儿教师专业形象研究》文中认为20世纪80年代,国际教师教育领域专业化运动兴起,专业形象作为教师教育形象和职业形象的契合器,确立了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本的价值导向。当前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逐步得到国家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等政策文件的相继出台,为我国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指明方向。因此,在当下乃至今后的幼儿教师专业发展进程中,明确专业形象内涵,了解不同利益群体对专业形象的认知情况,有助于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地位,激发教师的职业期待,推进教师教育的专业化进程。本研究遵循质性研究思路展开,选择幼儿教师、幼儿园园长和幼儿家长三类影响专业形象确立的首要利益相关者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对三类群体发放开放式问卷、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其次,借助Nvivo12软件对原始资料编码分析,归纳提炼出专业形象的结构和要素,基于编码结果进行条件编码和矩阵编码查询,对三类利益群体的观点再次横向比较分析;最后,探索幼儿教师专业形象确立的影响因素,并从多个层面提出专业形象的提升策略。研究发现幼儿教师专业形象主要包括幼教理念、专业知能、职业道德、专业自主和专业成长五大核心范畴:其中,幼教理念方面包括幼儿教师的儿童观和教育观;专业知能方面包括专业知识结构、教育教学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反思实践能力和观察评估能力;职业道德方面包括职业情感态度和职业行为规范;专业自主方面包括教育教学自主和参与决策自主;专业成长方面包括职前专业培养和职后培训进修。幼儿教师基于教育者、学前教育服务的直接提供者身份,将自身的专业形象定义为具备专业素养、爱岗敬业的终身学习者;园长基于学前教育服务的管理者和教育者的身份,将专业形象解释为富有教育智慧、善于反思实践的开拓创新者;家长基于幼儿监护者、学前教育服务购买消费者的身份,将专业形象期望为师德高尚的、注重建立情感联结的成长陪伴者。此外,在幼儿教师专业形象确立的影响因素中,研究发现幼儿教师自身的专业性是专业形象确立的根本所在,园所文化是专业形象确立的促进要素,网络媒体报道是专业形象形成的重要手段。鉴于此,为全面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形象,应该以幼儿教师自身为主体,帮助幼儿教师实现形象自觉和专业自觉;以园所文化理念为核心,塑造教师专业发展共同愿景;以网络媒体报道为依托,增强媒体专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杨理华[6](2021)在《青海省民族中学理科教师胜任力模型建构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胜任力运动”的兴起为教师评价提供了新视角,教师胜任力模型的建构对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和教师队伍的建设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以来存在着理科教育薄弱的现象,制约理科教育发展的首要因素是师资,有必要以实证的方式专门建构民族中学理科教师胜任力模型,测评教师的胜任力水平,探寻教师队伍在实际建设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本研究基于胜任力理论和教师专业发展理论,采用文献法和访谈法初步收集青海省民族中学理科教师胜任力要素结构,并通过两轮德尔菲法将该要素结构进行修正和完善,形成青海省民族中学理科教师胜任力构想模型。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其信度、效度进行检验后,确立最终的青海省民族中学理科教师胜任力模型,基于模型编制并修订了《青海省民族中学理科教师胜任力水平自评问卷》,测查了青海省部分地区民族中学理科教师的胜任力水平。青海省民族中学理科教师胜任力模型由专业知识与能力、专业品格、双语能力3个一级维度及15个二级维度构成。其中双语能力是民族中学教师区别于普通中学教师的胜任力要素,二级维度中的实验教学能力是理科教师区别于其他科目教师的胜任力要素。《青海省民族中学理科教师胜任力水平自评问卷》包括53个题项,经项目分析检验,高、低分组具有显着的差异性,说明可以有效区分胜任力水平不同的教师;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各项拟合指数达标,说明整体拟合良好,问卷具备有效性;问卷α信度系数、折半信度系数、重测信度系数均大于0.7,说明问卷具有可靠性。综上,问卷信、效度良好,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推广使用。应用《青海省民族中学理科教师胜任力水平自评问卷》对四个市(州)的民族中学理科教师的胜任力水平进行测评。结果显示:青海省民族中学理科教师胜任力水平良好,量表评定结果为四级,即“基本符合”;教师胜任力水平基本不受专业背景、学科类别和学历的影响;受性别影响较小;受民族、是否为双语教师、地域、教龄这四个方面的影响较大。对部分学校理科教师进行小型座谈会,并结合问卷调查结果了解到,目前民族中学理科教师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缺乏实践性知识;实验缺失或教学效果不理想;未充分发挥资深教师的“能量”。
李筱曼[7](2021)在《中职《职业道德与法治》课案例教学研究 ——以广东省贸易职业技术学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赵丽[8](2021)在《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无锡市H技师学校为例》文中提出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健康需求不断增长,社会对卫技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增加。中职护校作为培养护士的重要途径之一,有义务培养出思想品德高尚、理论功底扎实、专业技能熟练的护理人才,以满足人民的健康需求。而在护生的整个培养过程中,顶岗实习是护生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融合的重要阶段,是提高护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护生树立正确职业道德观的重要时刻。因此,促进学校、医院、学生三方的合作,规范顶岗实习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当前顶岗实习实施情况不一,管理中仍存在较多问题,亟待解决。本研究选取无锡市H技师学校的80名中职护生作为研究对象;选取6名教师和8名护生作为访谈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护生一般资料,从实习规划、实习动员、实习方案的实施、校方实习指导、院方实习指导、实习跟踪、实习评价、实习改进8个方面收集顶岗实习全过程的管理现状,结合对学校教师、医院带教老师、护生的现场访谈详细了解中职护生顶岗实习管理情况,分析现状,查找原因,提出建议。本研究发现,在中职护生顶岗实习管理中存在医院和学校合作不紧密;学校对护生的跟踪管理不到位;学校检验护生实习效果的方法单一;医院带教老师的带教能力参差不齐;实习教育中缺乏职业道德教育;考核评价工作未做到同质化;护生未参与顶岗实习管理等问题。归纳原因为:学校缺少院校合作的经验,学校实习指导教师配备不足,医院缺少对临床带教老师的培训,职业道德教育能力不足,护生缺少参与实习管理的机会。结合文献资料、访谈结果、个人工作经历提出加强顶岗实习管理的建议:(1)发挥优势加强院校合作,包括利用优势开展合作项目;建立全流程合作;强化见习管理;推行双导师教学等措施。(2)积极引导强化道德教育,包括提高院校重视程度;优化职业道德教学方法;发挥教师对护生的影响力等措施。(3)信息助力实现高效管理,探讨信息手段在学生实习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教学评价管理中的运用。(4)多维考核实行综合测评,包括丰富考核内容、改革考核形式、拓宽考核维度等措施。(5)加强培训提高带教能力,包括对医院带教老师开设岗前培训;建立持续培训机制;规范教学成果考核等措施。
李海云[9](2021)在《学历提升对教师改变的影响 ——基于四位在职教师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教师的学历水平是衡量教师队伍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也是一个国家教育质量水平的体现。学历提升作为促进在职教师自身专业展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学者的关注。学历提升促进教师改变是毋庸置疑的,在教师改变的内容与其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与探讨。本研究主要采用访谈法和案例分析法,对四位攻读硕士学位的在职教师进行研究,重点在于从教师自身主体出发,通过进一步分析教师学历提升所带来的改变,探究在职教师硕士学习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相应地提出对策,推动教师通过学历提升促进自身发展。本研究主要从以下五个部分进行具体阐述: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首先介绍了研究的缘起、研究的意义、核心概念以及文献综述,分析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其次介绍了研究的基本思路、研究方法与对象;最后分析了本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点。第二部分主要介绍教师改变结构维度以及有关教师改变的理论基础。教师改变主要划分为四个维度,分别为教师职业认同、教师职业道德、教师专业知识以及教师专业能力。同时探究有关教师改变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动机理论、终身学习理论以及诺尔斯成人学习理论,为分析教师改变提供理论支撑。第三部分将从四个维度对教师改变进行剖析,即分析教师攻读硕士前后在职业认同、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以及专业能力四方面发生的改变。第四部分主要分析学历提升后教师改变的特点,并指出其中仍然存在的问题。教师职业认同感和道德感都有所提高,知识理解程度得到加深,专业能力水平不断提升,但在教师学历提升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探讨研究,例如,教师流动问题、本体性知识匮乏、实践监督缺失以及理论联系实践能力不足等问题。第五部分根据教师在促进自身改变的过程中存在问题或不足,分别从教师个人、政府、师范院校三方面提出了建议。首先,教师个体强化自主认同,提高教师自主学习意识;其次,政府出台相关教育政策,建立学历提升激励机制;最后,高校改革教师培养模式,为在职教师学历提升创造更多通道。第一扩大教育硕士招生规模,培养高质量教师;第二设置专业选修课,建立开放多元课程体系;第三扩充实践课程,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第四增强导师指导作用,倡导师生间的沟通交流。
陈雪[10](2021)在《我国中职学校卓越教师培养目标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对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研究正处于不断发展完善当中,但对于中职卓越教师培养的研究较少。因此,对中职卓越教师的培养进行研究探析并且构建其培养目标,对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以及职业教育的发展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人才培养目标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前提,是教育活动的最终归宿。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构建中职卓越教师职前培养目标,促进相关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基于以上考虑,本研究通过总结各学者们对卓越教师的研究、培养目标理论的研究、以及对国内卓越教师培养政策的分析并以此作为培养目标构建的理论依据;又总结了中职教师、教学名师、职业技术教育师范生毕业条件的特点,结合对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卓越师资班学生的培养需求调查,旨在构建出彰显时代要求、满足学生需求、突出职业教育特色的中职卓越教师职前培养目标,以期为国家制定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依据。本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1章对研究的背景、意义以及国内外已有的卓越教师相关理论进行了归纳整理,主要是相关研究的基础理论部分。第2章介绍了中职卓越教师培养目标的相关理论概述。包括卓越教师培养目标的依据以及培养目标确立的影响因素。第3章介绍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特质研究。主要探讨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特点、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毕业生“一践行三学会”特质、中职合格教师的特质以及中职名师的特质。第4章是中职卓越教师培养目标的确定,包括培养目标确定的原则、问卷的调查与分析以及从师德风范、教育教学能力、自我发展能力三个维度进行了培养目标的构建。最后,提出了中职卓越教师职前培养目标构建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二、浅谈教师的职业道德和知识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教师的职业道德和知识结构(论文提纲范文)
(1)案例教学法在《职业道德和法治》课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思路 |
一、相关概念论述 |
(一)案例的概念 |
(二)案例教学法的概念 |
(三)案例教学法的特征 |
1.真实性 |
2.目的性 |
3.典型性 |
4.情境性 |
(四)案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
1.范例教学理论 |
2.学习迁移理论 |
3.建构主义理论 |
二、案例教学法应用于《职业道德和法治》课程的必要性 |
(一)案例教学法与课程改革相适应 |
(二)案例教学法与课程特点相契合 |
(三)案例教学法与学生认知相符合 |
三、案例教学法应用于《职业道德和法治》课程的现状调查 |
(一)调查设计 |
(二)调查内容 |
(三)调查结果分析 |
1.学生问卷的调查结果分析 |
2.教师问卷的调查结果分析 |
3.教育实验的结果分析 |
(四)案例教学法在应用存在的问题 |
1.案例选择内容不当 |
2.案例呈现方式单一 |
3.案例分析角度呆板 |
四、案例教学法应用于《职业道德和法治》课程的问题成因 |
(一)案例选择方面 |
(二)案例呈现方面 |
(三)案例分析方面 |
五、案例教学法应用于《职业道德和法治》课程的优化方案 |
(一)选择适当的案例 |
1.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的案例 |
2.完善中职案例资源库的建设 |
3.推动案例教学法优化设计 |
(二)案例呈现方式多样化 |
1.增强教师专业能力 |
2.提高学生主动性 |
3.转变传统教学理念 |
(三)分析案例角度多元化 |
1.尊重中职学生群体特点 |
2.倡导做反思型教师 |
3.丰富完善案例本身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基于目标导向教育(OBE)的中职法律课程教学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一、目标导向教育理论概述 |
(一)目标导向教育的相关理论基础 |
1.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
2.泰勒原理(目标模式) |
3.科尔伯格道德发展六阶段理论 |
4.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 |
(二)目标导向教育理论的定义及原则要求 |
1.目标导向教育理论的定义 |
2.目标导向教育理论的原则及要求 |
(三)基于目标导向教育理论的教学设计 |
二、中职学校法律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
(一)中职学校法律课程教学现状 |
1.中职学校法律课程的涵义界定 |
2.中职学校法律课程教学现状调查 |
(二)中职法律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
1.法律课程教学目标定位偏差 |
2.法律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 |
3.法律课程教学方法相对传统 |
4.法律课程考核方式有待优化 |
(三)中职法律课程教学现存问题的根本成因 |
三、目标导向教育用于中职法律课程教学设计的合理性 |
(一)目标导向教育用于中职法律课程教学设计的必要性 |
1.职业技术人才的素质要求 |
2.中职学校法律课程性质要求 |
(二)目标导向教育在中职法律课中的适用性 |
1.目标导向教育与中职法律课程的结合 |
2.目标导向教育用于中职法律课程教学设计的优势 |
四、基于目标导向教育的中职法律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
(一)清楚聚焦中职法律课程学习成果 |
1.根据市场需求确定中职人才培养目标 |
2.根据培养目标明确中职法律课程教学目标 |
(二)反向设计教学内容及课时 |
1.科学设置课程内容 |
2.合理设置课时比例 |
(三)反向设计教学方法 |
1.目标成就教学法 |
2.案例教学法 |
3.模拟情境教学法 |
4.多媒体教学法 |
5.实践教学法 |
(四)动态课程评价体系设计 |
1.评价层次全面化 |
2.评价内容科学化 |
3.评价主体多元化 |
五、基于目标导向教育的中职法律课程教学设计案例-以《维护宪法尊严》一章为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中职法律课程教学调查问卷(学生版) |
附录二 中职法律课程教学调查问卷(教师版) |
附录三 访谈提纲 |
致谢 |
(3)高中教师胜任力现状调查及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缘由 |
1.基础教育政策导向的应然诉求 |
2.高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实需要 |
3.高中教师胜任力研究的客观审思 |
(二)文献综述 |
1.国外相关研究 |
2.国内相关研究 |
3.研究述评 |
(三)理论基础 |
1.人-职匹配理论 |
2.胜任力模型理论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1.胜任力 |
2.教师胜任力 |
(五)研究设计 |
1.研究问题 |
2.研究意义 |
3.研究方法 |
4.研究思路 |
一、高中教师胜任力的现状调查 |
(一)调查设计 |
1.调查目的 |
2.调查工具 |
3.调查对象 |
(二)调查实施 |
(三)调查结果分析 |
1.高中教师胜任力现状分析 |
2.不同群体间高中教师胜任力的差异分析 |
二、高中教师胜任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
1.专业性知识掌握尚不牢固 |
2.学生基本情况了解较不全面 |
3.部分教学能力较薄弱 |
4.自我情绪控制能力较差 |
(二)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
1.学习意识淡薄,学习行动迟缓 |
2.科学观念缺乏,教学经验不足 |
3.培训针对性不强,学校管理观念落后 |
4.教师心理负担较重,激励措施不到位 |
三、高中教师胜任力的提升策略 |
(一)切实增强学习意识,提升学习行动力度 |
1.强化专业发展意识,增强教学反省意识 |
2.逐渐丰富知识储备,努力补齐自身短板 |
(二)树立科学教学观念,加强教学经验积累 |
1.善于捕捉教学细节,增强职责使命感 |
2.设置经验积累目标,创造经验积累机会 |
(三)有效完善培训机制,更新学校管理理念 |
1.注重培训的针对性,加强培训的科学性 |
2.发挥管理者引导力,营造和谐学校氛围 |
(四)加强教师心理疏导,提供可靠有利保障 |
1.明确疏导目的与主体,寻找科学疏导方法 |
2.给予教师适当激励,提高高中教师影响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课题参与以及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5)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幼儿教师专业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问题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1.专业形象的确定有助于教师专业化成长 |
2.幼儿教师的专业形象日益受到重视但仍有待提升 |
3.现有关于幼儿教师专业形象的研究缺乏明确的结构和要素 |
(二)文献综述 |
1.关于教师形象的相关研究 |
2.关于幼儿教师形象的相关研究 |
3.关于教师专业形象的相关研究 |
4.对已有研究的评价与反思 |
(三)概念界定 |
1.幼儿教师专业形象 |
2.利益相关者 |
(四)研究问题 |
(五)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六)理论基础 |
二、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1.研究对象的选取 |
2.资料收集的方法 |
3.资料分析的方法 |
(四)研究效度和伦理 |
三、幼儿教师专业形象的结构和要素 |
(一)幼教理念 |
1.儿童观 |
2.教育观 |
(二)专业知能 |
1.专业知识结构 |
2.教育教学能力 |
3.沟通合作能力 |
4.反思实践能力 |
5.观察评估能力 |
(三)职业道德 |
1.职业情感态度 |
2.职业行为规范 |
(四)专业自主 |
1.教育教学自主 |
2.参与决策自主 |
(五)专业成长 |
1.职前专业培养 |
2.职后培训进修 |
(六)小结 |
四、不同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幼儿教师专业形象比较分析 |
(一)幼儿教师心目中的自身专业形象 |
1.身份角色:教育者、学前教育服务的直接提供者 |
2.期望诉求:具备专业素养、爱岗敬业的终身学习者形象 |
(二)园长心目中的幼儿教师专业形象 |
1.身份角色:学前教育服务的管理者和教育者 |
2.期望诉求:富有教育智慧、善于反思实践的开拓创新者形象 |
(三)家长心目中的幼儿教师专业形象 |
1.身份角色:幼儿监护者、学前教育服务的购买消费者 |
2.期望诉求:师德高尚的、注重建立情感联结的成长陪伴者形象 |
(四)小结 |
1.三类利益群体认知的一致性分析 |
2.三类利益群体认知的差异性比较 |
五、幼儿教师专业形象确立的影响因素 |
(一)教师自身的专业性是专业形象确立的根本所在 |
1.幼儿教师理念态度:第一印象专业与否 |
2.幼儿教师道德水平:以身作则德性引导 |
3.幼儿教师行为表现:用专业性感染他人 |
(二)园所文化是专业形象确立的促成要素 |
1.园所规章制度和组织氛围:文化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
2.园长管理风格和领导能力:园长引领教师专业形象确立 |
(三)网络媒体报道是专业形象形成的重要手段 |
1.网络媒体传播:标签化塑造教师形象 |
2.网络媒体报道:模糊弱化教师专业形象 |
六、幼儿教师专业形象的提升策略 |
(一)以幼儿教师自身为主体,建构专业形象,实现专业自觉 |
1.规范自身行为举止,努力实现形象自觉 |
2.持续自我反思学习,管理塑造专业形象 |
(二)以园所文化理念为核心,塑造教师专业发展的共同愿景 |
1.健全园所组织文化,坚定教师职业信念 |
2.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有效开展职后培训 |
(三)以网络媒体报道为依托,增强媒体专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
1.强化网络媒体责任意识,推动社会责任感建设 |
2.坚守网络媒体道德底线,追求真实客观媒体报道 |
结语: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6)青海省民族中学理科教师胜任力模型建构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缘起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缘起 |
第二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对象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思路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关于胜任力的研究 |
二、关于教师胜任力的研究 |
三、对相关文献的梳理 |
第二节 概念界定 |
一、胜任力 |
二、教师胜任力 |
三、理科教师 |
第三节 理论基础 |
一、胜任力理论 |
二、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
三、胜任力与教师专业发展的辩证关系 |
第二章 青海省民族中学理科教师胜任力要素梳理 |
第一节 基于文献统计教师胜任力要素 |
一、理科教师胜任力要素统计 |
二、民族中学理科教师胜任力要素统计 |
第二节 访谈法扩充民族中学理科教师胜任力要素 |
一、访谈对象的遴选 |
二、访谈的内容 |
三、访谈的实施 |
四、访谈资料的分析 |
第三节 民族中学理科教师胜任力要素结构分析 |
一、外显胜任力要素 |
二、内隐胜任力要素 |
第三章 青海省民族中学理科教师胜任力模型建构 |
第一节 德尔菲法的实施 |
一、德尔菲法的实施原则 |
二、德尔菲法的实施过程 |
第二节 专家问卷结果分析 |
一、第一轮问卷结果 |
二、第二轮问卷结果 |
三、民族中学理科教师胜任力构想模型分析 |
第四章 青海省民族中学理科教师胜任力模型的实证检验 |
第一节 民族中学理科教师胜任力的问卷调研实施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步骤 |
三、研究工具 |
四、施测对象 |
五、统计分析 |
第二节 民族中学理科教师胜任力的问卷调研结果分析 |
一、项目分析 |
二、探索性因子分析 |
三、验证性因子分析 |
四、信度分析 |
五、调查结果 |
第三节 民族中学理科教师胜任力模型解析 |
一、胜任力模型框架解析 |
二、胜任力模型一级维度构成解析 |
第五章 青海省民族中学理科教师胜任力模型的应用研究 |
第一节 民族中学理科教师胜任力水平初步测评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第二节 民族中学理科教师胜任力的现实问题 |
一、缺乏实践性知识 |
二、实验缺失或教学效果不理想 |
三、未充分发挥资深教师的“能量”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项目 |
(8)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无锡市H技师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四、已有研究的启示 |
第三节 研究的总体设计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工具 |
四、技术路线 |
第一章 对中职护生顶岗实习管理的现状调查 |
第一节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分析 |
一、中职护生一般情况分析 |
二、访谈教师的基本情况 |
第二节 H技师学校中职护生顶岗实习管理的现状 |
一、H技师学校中职护生顶岗实习前管理的现状 |
二、H技师学校中职护生顶岗实习中管理的现状 |
三、H技师学校中职护生顶岗实习后管理的现状 |
四、H技师学校中职护生顶岗实习管理现状各维度得分比较 |
五、不同医院实习管理现状得分的差异性分析 |
六、现状调查总结 |
第二章 中职护生顶岗实习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中职护生顶岗实习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一、学校在顶岗实习管理中的存在问题 |
二、医院在顶岗实习管理中的存在问题 |
三、护生在顶岗实习管理中的存在问题 |
第二节 中职护生顶岗实习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学校缺少院校合作的经验 |
二、学校管理教师人力配备不足 |
三、医院培训带教老师的能力不足 |
四、院校职业道德教育能力不足 |
五、护生缺少参与实习管理的机会 |
第三章 建议与展望 |
第一节 强化中职护生顶岗实习管理的建议 |
一、优势互补,加强院校合作 |
二、积极引导,强化职业道德教育 |
三、信息助力,实现高效管理 |
四、多维考核,实行综合测评 |
五、专业培训,提高带教能力 |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学历提升对教师改变的影响 ——基于四位在职教师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改变与教师改变 |
(二)学历提升 |
四、文献综述 |
(一)教师专业发展 |
(二)教师改变 |
(三)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五、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六、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
(一)研究重难点 |
(二)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教师改变及其理论基础 |
一、教师改变 |
(一)教师职业认同 |
(二)教师职业道德 |
(三)教师专业知识 |
(四)教师专业能力 |
二、教师改变的理论基础 |
(一)动机理论 |
(二)终身学习理论 |
(三)诺尔斯成人学习理论 |
第二章 学历提升后教师改变的表现 |
一、学历提升后职业认同的改变 |
(一)自觉、自尊与自信 |
(二)乐学与善教 |
二、学历提升后职业道德的改变 |
(一)修心养德 |
(二)以身示范 |
三、学历提升后专业知识的改变 |
(一)条件性知识增长 |
(二)知识面扩大 |
四、学历提升后专业能力的改变 |
(一)教学设计力提高 |
(二)教学实施力提高 |
(三)教育研究力提高 |
(四)班级管理力提高 |
第三章 学历提升后教师改变的特点 |
一、学历提升后教师得到提升 |
(一)职业认同:留任与敬业 |
(二)职业道德:自由与自律 |
(三)知识结构:深层理解 |
(四)专业能力:元认知与反思 |
二、学历提升后教师改变存在的问题 |
(一)本体性知识匮乏的问题有待解决 |
(二)缺乏必要的实践督导 |
(三)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不足 |
第四章 促进教师改变的策略 |
一、教师个人强化职业认同,树立终身学习思想 |
(一)提高自我认同能力,增强教师职业自信 |
(二)明确自我发展需求,树立终身学习思想 |
二、政府出台相关教育政策,建立学历提升激励机制 |
(一)出台相关教育政策,制定具体教育举措 |
(二)建立学历提升激励机制,提供免试就读机会 |
三、高校改革教师培养模式,为在职教师学历提升创造更多通道 |
(一)扩大教育硕士招生规模,培养高质量教师 |
(二)设置专业选修课,建立开放多元课程体系 |
(三)扩充实践课程,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
(四)增强导师指导作用,倡导师生沟通交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学历提升对教师改变的影响》访谈提纲 |
致谢 |
(10)我国中职学校卓越教师培养目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
1.1.2 教育改革与教师发展的诉求 |
1.1.3 落实国家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要求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1.3.1 中职学校 |
1.3.2 卓越教师 |
1.3.3 培养目标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1 国内研究综述 |
1.4.2 国外研究综述 |
1.4.3 国内外研究评析 |
1.5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第2章 中职卓越教师培养目标的相关理论概述 |
2.1 卓越教师培养目标的依据 |
2.1.1 理论基础 |
2.1.2 政策和实践依据 |
2.2 培养目标确立的影响因素 |
2.2.1 国家教育方针政策 |
2.2.2 教育类型特点 |
2.2.3 教育发展的时代性 |
2.2.4 学校自身办学条件 |
第3章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特质研究 |
3.1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特点 |
3.1.1 师德的“双重性” |
3.1.2 角色的“双重性” |
3.1.3 能力的“双师型” |
3.1.4 专业的“双实践” |
3.2 中职学校合格教师特质 |
3.3 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毕业生“一践行三学会”特质 |
3.4 中职学校教学名师的特质 |
第4章 中等职业学校卓越教师培养目标的确定 |
4.1 培养目标确定的基本原则 |
4.1.1 遵循卓越教师成长规律的原则 |
4.1.2 明确未来服务对象的原则 |
4.1.3 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
4.1.4 突出教师职业特性的原则 |
4.2 培养目标确定的维度 |
4.3 问卷情况 |
4.3.1 问卷的编制 |
4.3.2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4.4 调查结果与分析 |
4.4.1 基本信息的分析 |
4.4.2 需求调查的分析 |
4.5 培养目标的确定 |
4.5.1 总体目标定位 |
4.5.2 具体规格的确定 |
4.6 制定培养目标注意的问题 |
4.6.1 政策层面应贯彻党和国家的要求 |
4.6.2 院校层面应突出办学特色 |
4.6.3 学生层面应满足个性化需求 |
第5章 结语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创新 |
5.3 研究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中职卓越教师职前培养需求调查问卷 |
四、浅谈教师的职业道德和知识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 [1]案例教学法在《职业道德和法治》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 郑天娇子.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2]基于目标导向教育(OBE)的中职法律课程教学设计[D]. 王肖.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3]高中教师胜任力现状调查及提升策略研究[D]. 冯振艳.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4]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结构变迁特点及其内在逻辑研究 ——基于1980-2020年教师教育政策文本分析[D]. 康琪. 南昌大学, 2021
- [5]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幼儿教师专业形象研究[D]. 张雅倩.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6]青海省民族中学理科教师胜任力模型建构与实证研究[D]. 杨理华. 青海师范大学, 2021(02)
- [7]中职《职业道德与法治》课案例教学研究 ——以广东省贸易职业技术学校为例[D]. 李筱曼. 宁夏大学, 2021
- [8]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无锡市H技师学校为例[D]. 赵丽. 青海师范大学, 2021(02)
- [9]学历提升对教师改变的影响 ——基于四位在职教师的个案研究[D]. 李海云. 河北师范大学, 2021(02)
- [10]我国中职学校卓越教师培养目标研究[D]. 陈雪.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