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几个马尔可夫型可修系统的可靠性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高文星[1](2020)在《基于随机Petri网的煤矿井下主运输系统可靠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煤矿井下主运输系统是井下运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就是原煤的运出,矿井的生产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运输系统的系统运行性能。系统可靠性是系统性能的体现,矿井主运输系统的可靠性直接影响着矿井生产能力以及煤矿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对于煤矿井下主运输系统可靠性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以煤矿井下主运输系统为研究对象,针对煤矿井下主运输的复杂性、连续性以及可修性等特点,在系统可靠性理论、随机Petri网(SPN)理论、复杂系统可靠性建模方法的理论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基于SPN的井下主运输系统分层递阶可靠性模型构建方法。以X煤矿井下主运输系统为例,采用随机Petri网的分层递阶可靠性建模方法,构建了 X煤矿工作面运输、大巷运输、主斜井运输以及系统整体SPN可靠性模型。根据随机Petri网与有限马尔可夫链的同构性,对单工作面SPN模型进行了可靠性分析,由解析法得出单工作面系统可靠性计算公式,验证了该方法的在可靠性分析方面的可行性。最后利用PIPE4.3.0仿真软件,分别对三大子系统SPN模型进行仿真求解分析,得出相应的SPN模型可达标识图、马尔可夫状态转移矩阵以及三大子系统的系统可靠度数值。在此基础上计算得出X煤矿主运输系统的系统可靠度,经过仿真模拟,识别出大巷一、二部胶带为主运输系统的薄弱环节,并通过减少X煤矿主运输系统的系统环节,降低了系统故障率,提高了主运输系统的系统可靠性。将计算机领域的随机Petri网理论应用到煤矿井下主运输系统可靠性研究过程中,其构建的SPN模型既有可视化图形刻画系统静态结构,又有严谨的逻辑关系描述系统的动态变化,能很好的结合马尔可夫过程以及系统仿真技术,实现对系统的相关性能评估。将随机Petri网理论、可靠性理论以及分层递阶建模方法相结合,提出适用于煤矿运输系统的可靠性研究的具体方法步骤,为复杂可修系统的可靠性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程瑞军[2](2019)在《基于混成自动机的列车运行安全及可靠性分析方法》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列控技术的发展,列车运行控制系统获得了巨大的进步和发展。在安全苛求系统的设计开发中,引入形式化技术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各阶段开发过程的质量,同时可以改善开发效率、有效控制开发进度。然而,在保证列车运行的安全性方面,完全地应用形式化技术仍存在困难。1)在系统概要设计阶段,由于需求规范并不十分具体,导致所建立的系统形式化模型不可避免地包含某些不确定的参数。所以,在保证列车运行安全的前提下如何确定这类不确定参数的约束集,对系统初期设计显得极为重要。2)由于列控系统由多模块构成,无线通信系统模块在现代列车控制系统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基于车-车通信的移动闭塞无人驾驶系统中,无线通信系统通信性能的不确定性可能影响列控系统的控制效率与安全性。因此,如何有效评估随机性事件对列车运行安全的影响程度对保障列车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3)智能学习算法作为一种概率学习算法,算法本身并不具有安全控制机制。在实现多列车的安全智能驾驶时,需要引入一种安全机制,来保证列车运行过程的安全性。4)当前的可靠性研究与系统的安全分析联系并不紧密,两者的研究分析模型往往相互独立,这严重影响了可靠性分析结果的可信度。系统的可靠性分析须建立在系统安全的基础上,系统安全是可靠性分析的重要前提条件。论文以保证列车运行过程的安全性为目标,通过结合形式化验证方法、机器学习算法及可靠性分析方法,实现对列车运行过程的安全控制和关键设备性能的动态评估。论文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1.为了有效验证含有不确定参数的混成自动机模型,通过求解对应安全需求的控制参数的约束集的方式,实现对列车控制模型的概要设计。同时,提出时间有界的混成自动机验证算法来解决状态空间爆炸问题。该算法通过计算混成自动机控制模型在将来某段时间内的所有可执行路径,来降低传统形式化验证方法在工程实际中应用的难度,从而实现在线监控列车运行安全性的目的。2.为了实时监控列车的运行状态,提出了基于概率混成自动机模型的列车运行安全监控方法,通过将离线仿真验证和系统在线性能评估相结合的方式来降低形式化验证方法在实时监控方面的实现难度。首先,通过大量的离线验证获取与量化性能指标相对应的不确定控制参数和概率事件参数的可行域。其次,通过系统在线性能评估的方式实时获取系统的动态性能指标。最后,根据具体的系统性能指标,调取对应运行状态下列车控制参数的约束,评估系统的安全级别,并在安全级别下降的条件下提出相应的调整策略。3.为了提高列车控制过程的自主性和智能性,基于单列车的智能驾驶算法提出一种多列车安全智能驾驶策略。首先,智能驾驶算法使用的驾驶数据包括优秀司机的驾驶数据和ATO算法的仿真驾驶数据。其次,根据速度分级制动原理生成基于混成自动机的列车安全间隔控制模型。同时,运用迭代稀疏优化算法稀疏驾驶数据集,以降低智能驾驶模型的复杂性,提高智能驾驶模型的泛化能力。最后,运用集成分类回归树算法挖掘列车运行过程中潜在的驾驶规则。4.为了保证可靠性分析与安全验证结果的一致性,通过引入系统建模语言来描述系统的结构,并建立系统的动态故障树模型。其次,通过将所建立的动态故障树转换为连续时间Markov模型来评估系统的动态性能。为了提高系统可靠性计算效率,提出了分层迭代分析方法近似估算系统瞬态可靠性指标的方法。最后,研究了运用马尔可夫模型在不完全覆盖故障下的动态故障树模型的分析方法。
郄朝辉,李威,崔晓丹,刘福锁[3](2020)在《基于分层马尔可夫的可修复稳定控制系统可靠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前稳定控制系统(简称稳控系统)的可靠性建模分析尚属空白。为健全和完善稳控系统的设计、架构和运维,建立稳控系统的可靠性分析模型十分必要。通过功能结构分析,稳控系统具备多串联系统冗余配置和多系统表决的结构特点。稳控系统结构复杂、装置数目多,因此马尔可夫建模方法状态空间数量较大,无法直接建模计算求解。结合稳控系统结构特点,通过分层马尔可夫的概率映射方法,大大降低了状态空间数量和计算量,实现了稳控系统可靠性的分析计算。根据稳控系统的可靠性建模计算方法,对某典型稳控系统建立了详细的状态模型,该模型考虑了稳控系统装置的自检、检修、隐形故障和冗余配置等因素。根据稳控系统的可靠性分析,设备检修安排不合理可能降低系统可靠性,突破了检修提高系统可靠性的认知。
杨艳飞[4](2019)在《轨道车辆多状态故障模式劣化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轨道车辆设备作为典型的机械设备,在运用过程中明显表现出多级性能状态,即设备的性能随运行时间的累积逐级劣化,从完美工作到完全失效要经历许多中间状态。显然,认为设备仅存在“正常”和“故障”两种状态的二值状态理论并不能完整地描述车辆设备的劣化失效规律。而基于多状态理论对车辆设备可靠性及维修策略的研究,更加贴合设备实际工况,具有工程意义。据此,本文对轨道车辆系统中的多状态设备进行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针对车辆设备表现出的多级性能状态,综合考虑设备劣化、检测以及维修过程,基于马尔可夫理论和补充变量法建立设备状态转移模型,列出状态概率方程,利用Laplace变换求解方程并给出设备稳态可靠性指标,以日均维修费用为优化目标得到了设备的最优维修开端和最优检测周期;最终以北京铁路局丰城-沙城-大同路段HXD2型电力机车车轮的轮缘磨耗过程为实例,对模型进行了验算,得到了车轮的最优检测周期以及最优镟修开端。(2)基于单个部件多状态模型的研究,进一步研究了两部件串联系统的多状态转移模型。构建串联系统状态转移模型,给出了系统的日均维修费用函数表达式;最后以武汉地铁4号线列车轮轴系统为算例对模型的正确性进行验证,给出了轮轴系统日均维修费用最小时的检测周期以及预防性维修开端。(3)基于系统性能多状态理论,进一步考虑了系统内不同性能状态下尺寸类故障模式的级联效应。建立状态转移模型,利用数值方法对模型进行求解;最终以北京地铁4号线列车转向架系统作为具体研究对象,利用模型得到了级联效应下转向架系统尺寸类故障模式在各状态下的动态变化规律,从而指导转向架尺寸类故障模式维修策略的制定。
解楠[5](2019)在《休假排队系统与温备可修系统的性能分析》文中认为随机服务系统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计算机网络、工业系统等领域中。在工业生产系统中,由于作业机械资源有限,而需要被生产服务的作业单位,其到达和被服务时间都具有随机性,从而引起排队现象。例如在一个大型汽车保养4s店,进行保养工作的机械臂是系统中的服务器,由各车主送来需要保养的汽车是系统中的顾客,因此保养流水线就形成了一个排队系统。从经济学角度出发,顾客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制定相应的进队策略,而服务商制定合适的定价策略使得全局最优,二者形成一个非合作博弈。而在工业生产系统中为了节约能源和增大系统的可靠度,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服务商会为提供服务的部件准备备用部件,当工作中的部件发生故障时,备用部件会及时替换掉故障部件,系统继续运行,而被替换掉的故障部件会被修理,这就形成了一个可修系统。本文看重N-策略控制下的多重休假排队系统的顾客均衡和社会收益以及温备可修系统的可靠性分析。本文第一部分研究了N-策略控制下多重休假排队系统的顾客均衡策略和社会收益。我们考虑一个M/M/1排队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服务器同时被N-策略和多重休假策略控制,即当服务器处于休假状态,只要系统满足其中一种控制策略的条件,服务器则重新启动并开始工作。每当系统变空时,服务器将开始一个休假,期间若有N个顾客在队列中等待,或者假期结束时队列长度为正时,系统被重新激活;否则,如果在完成第一个休假时系统为空,则服务器将继续另一个假期。我们根据系统状态的不同信息情况为顾客推导出均衡策略。也就是说,到达的顾客可能知道或可能不知道服务器的状态和/或系统中的顾客的数量,然后根据奖励成本结构考虑自身利益后决定是否进入系统。我们还通过数值例对不同信息情况下的社会收益进行了比较,并分析了系统参数对不同信息水平下社会收益的影响。本文第二部分研究了温备可修系统的可靠性分析。我们认为生产系统中服务器可能会发生故障,为了提高系统整体的工作效率,我们准备备用服务器替换掉故障的服务器,继续进行服务,对故障的服务器进行修理,而备用的服务器在储备过程中也可能发生故障,为了研究该系统的可靠性分析,我们将服务器看作是部件,并将此系统看作是一种温备用可修系统,它由两个不同的部件,一个开关和一个修理工组成。部件具有两种故障模式,即机器缺陷故障模式和严重的人为错误故障模式。假设两个部件的工作时间都服从指数分布,部件修理时间服从一般分布。修理后的部件与新部件一样好。此外,我们假设系统中的转换开关是可靠的,并且部件1具有使用优先权。通过使用马尔可夫更新方法,我们获得了一些重要的可靠性度量,例如系统首次失效的平均时间(MTTFF),系统的稳态可靠度以及在时间段(0,t)内系统失效的平均次数。我们还通过数值例分析了特殊情况下的系统参数对这些可靠性度量的影响。
陈剑慧[6](2018)在《基于马尔可夫过程的系统可靠度与可用度分析》文中提出可靠性指标是定量评价系统性能优劣的重要依据,系统的主要可靠性指标包括系统的首次故障时间、系统的可用度、给定一段时间内的平均故障次数、系统的平均开工时间和平均停工时间等。然而传统的可靠性指标不能够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因此本文以马尔可夫可修系统为研究对象,根据状态空间聚合的系统模型,构建了一系列新的指标,并对提出的新指标进行了推导。在此基础上,基于马尔可夫系统,建立了二维及高维平衡系统可靠性模型,并推导了相应的可靠性指标计算公式。本论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建立了在给定固定时间阈值情况下马尔可夫可修系统新的点可用度和新的区间可用度指标。该指标的建立基于马尔可夫可修系统的理论模型,不仅要求系统在给定的点或区间上工作,而且要求系统在包含给定的点或区间的一个更长的区间内工作。根据马尔可夫可修系统模型,运用离子通道理论和聚合随机过程理论,推导出了该可靠性指标的具体表达式,并将新指标与传统指标做了比较,进而给出了新指标的一些性质。第二,建立了随机阈值下马尔可夫可修系统新的点可用度和新的区间可用度指标。该指标的建立基于马尔可夫可修系统的理论模型,不仅要求系统在给定的点或区间内工作,并且要求系统在包含给定的点或区间的一个长度随机的区间内工作。根据马尔可夫可修系统模型,运用离子通道理论和聚合随机过程理论,推导得到该情形下的可用度指标的解析表达式。第三,构建了马尔可夫环境下二维及N(N≥3)维平衡系统的理论模型,给出了该模型的可靠性指标。二维平衡系统是由两个独立运行的马尔可夫过程构成的,其保持平衡的条件为两个马尔可夫过程的状态差的绝对值不大于给定阈值,并且两个马尔可夫过程的状态值都不能大于给定的阈值。n维平衡系统由n个独立运行的马尔可夫过程构成,其保持平衡的条件为任意两个马尔可夫过程的状态差的绝对值不大于给定阈值;并且n个马尔可夫过程的状态值都不大于给定的阈值。根据离子通道理论和聚合随机过程理论,运用矩阵代数中的Kronecker和、Kronecker积、拉普拉斯算子,推导并得出了平衡系统的可靠性指标解析表达式。第四,建立了一系列马尔可夫环境下新的首达时指标。该指标的建立基于马尔可夫可修系统理论模型。新的首达时指标包括以下情形:(1)不仅要求系统到达给定状态,并且在该状态逗留时间大于给定的阈值;(2)不仅要求系统到达给定状态,并且在该状态逗留时间小于给定的阈值;(3)不仅要求系统到达给定状态且逗留时间小于给定阈值,还要求在前一个状态的逗留时间大于给定阈值;(4)要求系统连续k次在给定的状态逗留时间大于给定的阈值;(5)要求系统共有k次在给定状态的逗留时间大于阈值。利用离子通道理论、聚合随机过程理论和拉普拉斯算子得出了新指标的解析表达式。本文对于可靠性指标的研究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不仅构建了新的平衡系统模型,还给出了新的聚合随机过程,相关模型可以促进离子通道理论和聚合随机过程在可靠性中的应用。通过本文构建的一系列新指标,不仅可以丰富可靠性指标的内容,还拓展了可靠性的研究范围,为马尔可夫可修系统的维修、优化、设计、评估等提供了理论依据。
程畅[7](2018)在《几类可修冷贮备系统的可靠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可修冷贮备系统是可靠性研究中一类重要的系统,并且关于两部件可修系统的研究已经取得不少的成果。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开始研究三部件的可修系统。考虑到实际所需,学者将“优先权”引入到可修贮备系统中,但是在三部件的研究中,通常将贮备部件假设为与工作部件相同的部件,这样不仅会造成成本上的浪费,而且无法将“优先权”的实际意义体现出来。因此,本文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研究了三类有优先权的三部件可修冷贮备系统的可靠性,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得到各系统的可靠性指标。首先,在系统有一台维修设备且转换开关可靠的条件下,讨论了有优先权的三个不同部件组成的可修冷贮备系统的可靠性。开始时,两个工作部件1与2串联工作,且工作部件1有冷贮备部件3。系统中工作部件2比工作部件1有优先维修权,工作部件1比贮备部件3有优先使用权和优先维修权,三个部件的工作时间和维修时间服从参数不同的指数分布。建立并分析该系统的数学模型,得到系统所有可能的状态,根据马尔可夫模型,利用拉普拉斯变换,得到该系统可靠性指标的表达式。然后运用Matlab软件给出数值算例,并说明该系统的稳定性。其次,在系统有两台维修设备a和b且转换开关不可靠的条件下,讨论了有优先权的三个不同部件组成的可修冷贮备系统的可靠性。开始时,两个工作部件1与2串联工作,部件3为两个工作部件的冷贮备部件。系统中两个工作部件有优先权,维修设备a只对工作部件与贮备部件进行维修,维修设备b只对转换开关进行维修,且各部件和开关的工作、维修时间均服从指数分布。建立并分析系统模型得到系统的状态转移率矩阵,利用马尔可夫过程的相关理论,推导计算得到系统的稳态指标以及平均指标。然后用Matlab作出不同的开关寿命参数对系统可靠度影响的函数图像。最后,在一台修理设备且转换开关可靠的条件下,讨论了各部件的工作时间为指数分布,维修时间为一般分布的三个不同部件组成的可修冷贮备系统的可靠性。开始时,工作部件1工作,部件2和3为工作部件1的冷贮备部件。系统中工作部件1比贮备部件2和3有优先权,贮备部件中2比3有更高的优先权。建立并分析系统模型,利用马尔可夫更新过程理论以及拉普拉斯-斯蒂尔切斯变换,得到系统的首次故障前时间分布等。
李颜[8](2017)在《动态环境下离散时间的系统可靠性建模与评估》文中研究指明可靠性作为产品的一个重要质量属性,不仅被国际军事强国列为国防重大工程的考核指标,而且也成为各国民生所必须考虑的因素。其中,系统的可靠性建模与评估理论及方法不仅是可靠性理论和工程的基础,而且也是可靠性工作的前提。然而,实际工程应用中的多变环境、任务和准则,给静态情形下的可靠性理论尤其是可靠性建模与评估提出了新的重大挑战。因此,本论文主要开展动态环境下系统的可靠性建模与评估工作,以离散时间、离散状态的系统为研究对象,考虑了周期环境、随机环境、多任务、多失效准则、多状态等因素对系统可靠性建模的影响,针对不同的动态情形,建立了相应的新的可靠性模型,提出了一些新的可靠性指标,推导了各种可靠性指标的计算公式,计算了某些逗留时间的分布,给出了系统可靠性的评估新方法。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首先,以离散状态的不可修系统为研究对象,考虑了环境周期变化、部件具有“开”“关”两类失效模式的情形,利用马尔可夫链理论、Z变换等方法,建立了周期运行环境下离散时间的马尔可夫系统的可靠性模型。其次,推导出可靠度函数、平均寿命、失效率函数等一些可靠性指标的计算公式。再次,求得了完美运行逗留时间和两类不完美运行逗留时间的概率分布函数。最后,详细讨论了三个不同物理结构的阀门系统的建模过程,分别给出了环境逗留时间在两种情况下的数值算例。第二,以离散状态的不可修系统为研究对象,考虑了环境周期变化、部件或系统具有多种失效模式的情形,利用聚合随机过程理论、半马尔可夫链理论、Z变换等方法,建立了周期运行环境下离散时间的半马尔可夫系统的可靠性模型。其次,推导了可靠度函数、平均寿命、失效率函数等一些可靠性指标的计算公式。再次,求得了完美运行逗留时间和第一类不完美运行逗留时间的概率分布函数。最后,分别以环境逗留逗留时间服从负二项分布和几何分布为特例,详细给出了计算过程以及数值算例。第三,以离散状态的可修系统为研究对象,考虑了环境随机变化、部件或系统多状态的情形,利用聚合随机过程理论、马尔可夫链理论、Z变换等方法,建立了随机环境下离散时间的马尔可夫可修系统的可靠性模型。其次,推导了系统可靠度、非致命环境下系统的可靠度、点可用度、区间可用度、多点可用度以及多区间可用度等指标的计算公式。再次,求得了一些人们所感兴趣的逗留时间的概率分布函数。如:极好运行逗留时间、在指定环境下的运行逗留时间、基于时间阈值的逗留时间等。最后,以n中取k模型为例,给出了环境切换为马尔可夫链情形下的数值算例。最后,开展了工程应用案例研究。以某船舶电站系统为例,研究了其在正常行驶、停泊、进出港三种工况模式随机切换下系统的可靠性建模问题。不同的工况,系统的结构不同,可靠性准则不同,因此某些状态的聚类不同。推导出一系列适用于描述船舶电站系统的可靠性指标,如系统可靠度、非致命工况下系统的可靠度、系统的点可用度、系统在不同工况不同时间点的可用度等指标,计算了某些逗留时间的概率分布。这一案例研究为指导提高船舶业可靠度和经济效益提供了理论支持。本论文所研究的动态环境下离散时间的系统可靠性建模与评估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更符合实际要求和需求。新的模型、建模方法和计算方法,丰富了可靠性理论体系及内涵,拓展了其应用范畴,为进一步的维修与决策等提供了有效的方法支撑,为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其他分支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张静[9](2016)在《串联系统的冗余分配和备件库存联合优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资本密集化产业时代的到来,人们对系统可用度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提高一个可修系统的可用度,冗余分配和备件库存是两个十分重要的方法。然而在已有的可修系统的可用度研究中,这两个方面通常都是被分开来考虑的。虽然近期出现了一小部分冗余分配和备件库存联合优化的文章,但这些研究仅仅关注于最基础的热贮备冗余和(S-1,S)订货策略。本文基于已有的联合优化系统可靠性模型,提出了一个串联系统的冗余分配和备件库存联合优化模型。特别的是,这个模型分别考虑了冗余部件为热贮备、温贮备和冷贮备时的情形,并采用了更加一般化的(s,S)库存控制策略。首先,本文构建了系统的具体运行机制并提出了相应地假设条件,基于这些条件,构建了系统的马尔可夫状态空间;其次,根据连续时间马尔可夫过程的基础知识,推导出系统稳态可用度和故障间平均间隔时间等可靠性概率指标,并将系统稳态可用度最大作为目标函数,成本预算水平和备件可用度作为约束条件,构建联合优化系统的数学规划模型,采用分枝定界法进行求解;最后,对联合优化模型的相关可靠性概率指标和最优解进行比较研究,证明了本文提出的联合优化模型显着优于已有的联合优化模型。本文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最佳的批量订货策略通常不劣于最佳的一对一备件补给策略;同样条件下,冷贮备或温贮备冗余往往能使系统获得更高的稳态可用度。本文提出的联合优化模型一方面可以丰富相关可靠性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对于系统可靠性的设计、应用及管理决策等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张家雷[10](2016)在《以2UPS+UP机构为机械腿的六足仿生机器人的可靠性研究》文中提出以可靠性数学为分析工具,研究了一种六足仿生机器人的可靠性问题。该机器人由课题组与上海交大机械系统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研发,每条腿均为2UPS+UP机构。在安装调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条腿不协调的现象,经检查是一根滚珠丝杠的凹槽里混进了杂物,本文的研究即在此背景下展开。从静态到动态共采用三种方法研究了机械腿的可靠性。首先,以故障树为工具从静态角度研究八个运动副的可靠性对机械腿可靠性的影响:给出了机械腿失效的最小割集和最小路集,推导了可靠度计算公式,分析了机械腿可靠度关于各运动副可靠度的变化规律;提出了计算结构函数值的一种算法,编制了MATLAB代码,分析了各运动副结构重要度的大小关系。然后,以连续时间马尔可夫过程为工具从动态角度分析三条支链的故障率对机械腿可靠性的影响:采用可视化方法详细分析了可修系统的瞬态概率、瞬态可用度和故障频度的变化规律;得出了可靠度随三条支链故障率变化的关系式,比较了三条支链故障率对机械腿可靠度影响的大小关系;给出了稳态下的各项可靠性指标。最后,根据间隔固定时段进行检修的实际情况,采用离散时间模型分析机械腿可修系统的可靠性:推导了各项可靠性指标,比较了与连续时间模型下的各项可靠性指标的异同,并分析了原因。在对机械腿的可靠性进行充分讨论之后,对六足仿生机器人进行分析。首先,以5/6(G)表决系统为工具,研究最多允许一条机械腿故障的情况:推导了不可修系统的可靠度、故障率公式;得出可修系统的各项可靠性指标,并分析了可靠度与不可修时的关系。然后,研究最多允许两条不相邻机械腿故障情况:提出了可靠性数学中一种新型的研究工具——环形4/6(G)条件表决系统,并给出了完整定义;使用这一新工具,得出了不可修时的可靠度计算公式;给出了可修时系统的各项可靠性指标。最后,对两种情况下的可靠性指标进行比较,得出了两种情况下几个重要可靠性指标之间的大小关系。本文开始于机械腿可靠性的研究,结束于六足机器人可靠性的讨论。所得结论可用于指导2UPS+UP机构以及六足步行机器人的生产与售后服务;六足机器人可靠性的讨论结果,不局限于以2UPS+UP机构为机械腿;六足机器人两种情况可靠性指标的比较结果,证明了对有故障腿的六足机器人进行步态规划与轨迹规划的价值;对提出并已初步应用的新型可靠性系统结构——环形4/6(G)条件表决系统——进行继续研究可丰富可靠性数学的理论体系。
二、几个马尔可夫型可修系统的可靠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几个马尔可夫型可修系统的可靠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随机Petri网的煤矿井下主运输系统可靠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煤矿井下运输系统可靠性研究现状 |
1.2.2 随机Petri网可靠性建模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煤矿井下主运输系统及系统可靠性 |
2.1 煤矿井下主运输系统 |
2.1.1 煤矿井下主运输系统的系统构成 |
2.1.2 煤矿井下主运输系统特征 |
2.2 系统可靠性理论基础 |
2.2.1 系统可靠性基本定义 |
2.2.2 系统可靠性基本度量指标 |
2.2.3 系统可靠性典型模型介绍 |
2.3 煤矿井下主运输系统可靠性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随机Petri网的矿井主运输系统可靠性研究方法 |
3.1 Petri网理论基础 |
3.1.1 Petri网基本元素与数学定义 |
3.1.2 标识与网系统 |
3.1.3 Petri网基本性质 |
3.2 随机Petri网基础概念 |
3.2.1 随机Petri网定义与基本行为 |
3.2.2 随机Petri网分析方法 |
3.2.3 随机Petri网在系统可靠性分析中的应用 |
3.3 基于SPN的井下主运输系统分层递阶可靠性建模方法 |
3.3.1 煤矿井下主运输系统层次分解 |
3.3.2 煤矿井下主运输系统层次可靠性模型 |
3.3.3 随机Petri网在井下主运输系统中的表达方式 |
3.4 基于SPN的煤矿井下主运输系统可靠性研究方法步骤 |
3.5 本章小结 |
4 X煤矿井下主运输系统SPN可靠性模型构建 |
4.1 X煤矿井下主运输系统分层递阶模型 |
4.1.1 X煤矿主运输系统构成 |
4.1.2 X煤矿主运输系统层次分解 |
4.2 X煤矿串并联结构SPN模型构建 |
4.2.1 单工作面串联结构SPN模型 |
4.2.2 多工作面并联结构SPN模型 |
4.3 单工作面串联结构SPN模型的可靠性分析举例 |
4.3.1 单工作面串联系统SPN模型可达树分析 |
4.3.2 单工作面串联系统SPN可靠性模型求解分析 |
4.4 X煤矿井下主运输系统SPN模型构建 |
4.4.1 工作面、大巷、主斜井运输子系统SPN模型 |
4.4.2 X煤矿井下主运输系统整体SPN可靠性模型 |
4.5 本章小结 |
5 X煤矿主运输系统SPN可靠性模型求解与计算 |
5.1 PIPE4.3.0仿真软件特征 |
5.2 PIPE4.3.0仿真参数设置 |
5.3 X煤矿主运输系统SPN可靠性模型仿真分析 |
5.3.1 基础仿真数据统计 |
5.3.2 工作面子运输系统SPN模型可靠性求解 |
5.3.3 大巷、主斜井运输子系统SPN仿真求解 |
5.3.4 X煤矿主运输系统SPN可靠性分析 |
5.3.5 X煤矿主运输系统仿真优化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2)基于混成自动机的列车运行安全及可靠性分析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移动闭塞列车控制系统简介 |
1.2.2 复杂系统的形式化建模和验证方法 |
1.2.3 基于动态故障树的系统可靠性分析 |
1.2.4 列车的运行安全及智能控制 |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篇章结构 |
2 基于混成自动机模型的列车追踪安全监控方法 |
2.1 混成自动机概述 |
2.1.1 混成自动机的定义 |
2.1.2 混成系统的可达性及安全性验证 |
2.1.3 基于HUML的混成系统的建模方法 |
2.2 基于混成自动机模型的不确定控制参数分析方法 |
2.2.1 由HUML模型到HYTECH模型的转换规则 |
2.2.2 混成自动机模型中未知控制参数的分析原理 |
2.3 基于混成自动机模型的列车运行状态在线监控算法 |
2.3.1 基于混成自动机模型的时间有界的在线监控算法 |
2.3.2 由HUML模型到Hy SAT模型的转换规则 |
2.4 案例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概率混成自动机的列车运行状态量化安全评级方法 |
3.1 概率混成自动机及自动机之间的复合规则 |
3.2 列车运行状态的安全监控框架 |
3.3 案例分析 |
3.3.1 案例一 |
3.3.2 案例二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混成自动机及集成分类回归树的多列车智能驾驶策略 |
4.1 多列车的安全智能驾驶 |
4.1.1 多列车的安全智能驾驶策略及相关评价指标 |
4.1.2 基于速度分级制动的列车追踪间隔控制 |
4.1.3 基于稀疏优化及集成分类回归树算法的列车智能驾驶算法 |
4.2 案例分析 |
4.2.1 列车动态模型和仿真平台 |
4.2.2 数值仿真 |
4.3 本章小结 |
5 基于Sys ML和 DFT的关键设备可靠性在线评估 |
5.1 动态故障树分析方法 |
5.1.1 动态逻辑门 |
5.1.2 马尔可夫型可修系统 |
5.1.3 常用动态故障树到马尔可夫型可修系统的转换 |
5.2 基于动态故障树的可靠性在线评估方法 |
5.2.1 基于SysML模型的动态故障树建模方法 |
5.2.2 基于连续时间马尔可夫模型的动态故障树可靠性分析 |
5.3 案例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表目录 |
图目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轨道车辆多状态故障模式劣化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多状态系统研究现状 |
1.2.2 相关失效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2 可靠性理论 |
2.1 可靠性统计理论 |
2.1.1 评定可靠性的数量指标 |
2.1.2 常见的分布函数 |
2.1.3 可靠性数据的处理 |
2.2 拉普拉斯变换 |
2.3 马尔可夫过程 |
2.4 补充变量法 |
2.5 本章小结 |
3 可修部件多状态劣化模型 |
3.1 可修部件多状态劣化模型的研究思路 |
3.2 可修部件多状态劣化模型的构建与求解 |
3.2.1 模型建立 |
3.2.2 状态方程及其求解 |
3.3 可修部件多状态劣化模型可靠性指标 |
3.3.1 可用度 |
3.3.2 检测频度 |
3.3.3 故障性修理频度 |
3.3.4 预防性修理频度 |
3.4 多状态劣化可修部件的最优维修策略 |
3.5 轨道车辆车轮的最优镟修策略 |
3.5.1 参数求解 |
3.5.2 维修开端为W_1状态时的日均维修费用 |
3.5.3 维修开端为W_2状态时的日均维修费用 |
3.6 本章小结 |
4 串联可修系统多状态劣化模型 |
4.1 串联可修系统多状态劣化模型的研究思路 |
4.2 串联可修系统多状态劣化模型的构建与求解 |
4.2.1 模型建立 |
4.2.2 状态方程及其求解 |
4.3 串联可修系统多状态劣化模型的可靠性指标 |
4.3.1 可用度 |
4.3.2 检测频度 |
4.3.3 故障修理频度 |
4.3.4 异常修理频度 |
4.4 串联可修系统的最优维修策略 |
4.5 轨道车辆轮轴串联系统的最优维修策略 |
4.5.1 参数求解 |
4.5.2 车轮车轴系统日均检修费用求解 |
4.6 本章小结 |
5 考虑失效级联的可修系统状态转移模型 |
5.1 尺寸类故障模式的级联失效与状态转移规律概述 |
5.2 考虑失效级联的可修系统状态转移模型研究思路 |
5.3 失效级联可修系统状态转移模型的构建与求解 |
5.3.1 模型建立 |
5.3.2 转移率求解 |
5.3.3 模型求解 |
5.4 地铁车辆转向架尺寸类故障模式劣化趋势分析 |
5.4.1 尺寸类故障模式失效相关的定性分析 |
5.4.2 尺寸类故障模式统计 |
5.4.3 尺寸类故障模式劣化状态转移率计算 |
5.4.4 尺寸类故障模式的状态转移规律分析 |
5.4.5 日常维护率对尺寸类故障模式状态转移规律的影响 |
5.4.6 不同维护周期下转向架系统检修成本的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休假排队系统与温备可修系统的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排队经济学的研究背景及现状 |
1.1.1 休假排队系统 |
1.1.2 可修排队系统 |
1.2 系统可靠性的研究背景及现状 |
1.2.1 冷备用系统 |
1.2.2 热备用系统 |
1.2.3 温备用系统 |
1.3 预备知识 |
1.3.1 博弈论基础知识 |
1.3.2 可靠性理论基础知识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第2章 基于N策略和多重休假的M/M/1休假排队系统的均衡阈值策略 |
2.1 模型描述 |
2.2 性能分析 |
2.2.1 完全可见队列 |
2.2.2 几乎不可见队列 |
2.2.3 完全不可见队列 |
2.3 数值例 |
第3章 具有使用优先权的两部件温备可修系统的可靠性分析 |
3.1 模型描述 |
3.2 性能分析 |
3.2.1 系统首次失效的平均时间 |
3.2.2 系统可靠度 |
3.2.3 系统失效的平均次数 |
3.3 数值例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基于马尔可夫过程的系统可靠度与可用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主要研究内容 |
1.3 主要创新点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相关概念理论 |
2.1 现代可靠性工程的形成与发展 |
2.2 可靠性指标—衡量标准 |
2.3 马尔可夫可修系统 |
2.4 基础理论 |
2.4.1 连续时间马尔可夫链 |
2.4.2 离子通道建模理论 |
2.4.3 拉普拉斯变换 |
2.4.4 Kronecker积与Kronecker和 |
第三章 马尔可夫可修系统新的可靠性指标 |
3.1 引言 |
3.2 模型的假设定义 |
3.2.1 新的点可用度 |
3.2.2 新的区间可用度 |
3.3 可靠性新指标 |
3.3.1 包含时间点x区间长为τ的可用度 |
3.3.2 包含时间区间[a,b]长度为τ的可用度 |
3.3.3 N次工作时间超过阈值的任务可靠度 |
3.3.4 连续N次工作时间超过阈值的任务可靠度 |
3.4 随机阈值下的新的点可用度和区间可用度 |
3.5 随机阈值下新的区间可用度计算公式 |
3.6 两种新的区间可用度的性质 |
3.7 数值算例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马尔可夫环境下的平衡系统可靠性 |
4.1 引言 |
4.2 平衡系统的假设与建模 |
4.2.1 平衡系统的假设 |
4.2.2 平衡系统可靠性建模 |
4.3 高维情形下的平衡系统 |
4.3.1 高维情形模型1的定义 |
4.3.2 高维情形模型2的定义 |
4.4 平衡系统可靠度与寿命的矩 |
4.5 高维情形的系统可靠性分析 |
4.5.1 高维情形平衡系统可靠性模型 |
4.5.2 高维情形平衡系统可靠性分析 |
4.6 数值算例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马尔可夫聚合随机过程新的首达时指标 |
5.1 引言 |
5.2 聚合随机过程假设与建模 |
5.3 新的首达时指标 |
5.4 数值算例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工程案例应用——码头泊位的可用度 |
6.1 工程案例介绍及泊位可用度模型的建立 |
6.1.1 工程案例介绍 |
6.1.2 泊位可用度模型的建立 |
6.1.3 泊位可用度指标的提出 |
6.2 各种指标之间的比较 |
6.2.1 传统的点可用度和区间可用度 |
6.2.2 相同阈值的泊位点可用度与泊位区间可用度 |
6.2.3 相同阈值不同区间可用度 |
6.2.4 泊位点可用度与传统区间可用度 |
6.2.5 相同阈值和不同阈值的泊位区间可用度 |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参与科研项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几类可修冷贮备系统的可靠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结构及研究内容 |
2 相关知识 |
2.1 系统的相关概念 |
2.2 可修系统的常用可靠性指标 |
2.3 拉普拉斯变换与拉普拉斯-斯蒂尔切斯变换 |
2.3.1 拉普拉斯变换 |
2.3.2 拉普拉斯变换的托贝尔定理 |
2.3.3 拉普拉斯-斯蒂尔切斯变换 |
2.3.4 拉普拉斯-斯蒂尔切斯变换的托贝尔定理 |
2.4 马尔可夫型可修系统 |
2.4.1 有关马尔可夫过程的相关概念 |
2.4.2 有关马尔可夫型可修系统的相关结论 |
2.5 非马尔可夫型可修系统 |
2.5.1 马尔可夫更新过程 |
3 有优先权且开关可靠的可修冷贮备系统 |
3.1 系统模型 |
3.2 系统的状态分析 |
3.3 系统可靠性指标求解 |
3.3.1 可靠度 |
3.3.2 首次故障前平均时间 |
3.3.3 稳态可用度 |
3.3.4 稳态故障频度 |
3.3.5 其他平均指标 |
3.4 数值算例 |
3.5 本章小结 |
4 有优先权且开关不可靠的可修冷贮备系统 |
4.1 系统模型 |
4.2 系统的状态分析 |
4.3 系统可靠性指标求解 |
4.3.1 可靠度 |
4.3.2 首次故障前平均时间 |
4.3.3 稳态可用度 |
4.3.4 稳态故障频度 |
4.3.5 其他平均指标 |
4.4 数值算例 |
4.5 本章小结 |
5 维修时间为一般分布的可修冷贮备系统 |
5.1 系统模型 |
5.2 系统的状态分析 |
5.3 系统可靠性指标求解 |
5.3.1 首次故障前时间分布 |
5.3.2 系统可用度 |
5.3.3 (0,t]时间内故障频度 |
5.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8)动态环境下离散时间的系统可靠性建模与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安排 |
1.3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理论基础 |
2.1 可靠性工程和理论的相关研究 |
2.1.1 可靠性工程和理论概述 |
2.1.2 可靠性工程和理论的发展历程 |
2.1.3 可靠性工程和理论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2.2 系统可靠性建模的相关研究 |
2.2.1 一般可靠性建模方法与评估 |
2.2.2 动态环境可靠性的建模理论与方法 |
2.2.3 离散时间可靠性的建模理论与方法 |
2.3 相关理论基础 |
2.3.1 马尔可夫链及半马尔可夫链 |
2.3.2 聚合随机过程 |
2.3.3 常用运算介绍 |
第3章 周期环境下具有两类失效部件的系统可靠性建模与评估 |
3.1 引言 |
3.2 系统可靠性建模 |
3.3 系统可靠性评估及计算方法 |
3.3.1 系统可靠度 |
3.3.2 失效率函数 |
3.3.3 系统平均寿命 |
3.3.4 三类特殊阀门系统 |
3.3.5 特殊情况——环境逗留时间为固定常数 |
3.4 逗留时间的概率评估 |
3.4.1 完美运行逗留时间的分布 |
3.4.2 第一类不完美运行逗留时间的分布 |
3.4.3 第二类不完美运行逗留时间的分布 |
3.5 数值算例 |
3.5.1 环境逗留时间为几何分布 |
3.5.2 环境逗留时间为常数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周期环境下具有多类失效部件的系统可靠性建模与评估 |
4.1 引言 |
4.2 系统可靠性建模 |
4.2.1 模型假设 |
4.2.2 离散时间半马尔可夫模型的构建 |
4.3 基于聚合的可靠性评估与计算方法 |
4.3.1 划分和聚合 |
4.3.2 系统可靠度 |
4.4 逗留时间的概率评估 |
4.5 数值算例 |
4.5.1 系统可靠度评估 |
4.5.2 完美运行逗留时间的分布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随机环境下多状态可修系统的可靠性建模与评估 |
5.1 引言 |
5.2 系统可靠性建模 |
5.2.1 模型假设 |
5.2.2 模型的构建 |
5.3 基于聚合的可靠性评估与计算方法 |
5.3.1 划分和聚合 |
5.3.2 系统可靠度 |
5.3.3 非致命环境下系统的可靠度 |
5.3.4 点可用度 |
5.3.5 多点可用度 |
5.3.6 区间和多区间可用度 |
5.4 逗留时间的概率评估 |
5.4.1 系统极好运行逗留时间的分布 |
5.4.2 在第一个环境中逗留时间的分布 |
5.4.3 基于时间阈值的逗留时间的分布 |
5.5 数值算例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不同工况下船舶电站系统可靠性的建模与评估 |
6.1 工程案例介绍 |
6.1.1 船舶电站简介 |
6.1.2 船舶电站可靠性建模 |
6.2 系统可靠性评估 |
6.2.1 船舶电站系统可靠度 |
6.2.2 船舶电站非致命工况下系统的可靠度 |
6.2.3 船舶电站点可用度 |
6.2.4 船舶电站系统多点可用度 |
6.2.5 船舶电站系统逗留时间的分布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串联系统的冗余分配和备件库存联合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冗余分配的相关研究综述 |
1.2.2 备件库存的相关研究综述 |
1.2.3 系统可靠性联合优化的相关研究综述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主要创新点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相关可靠性基础理论 |
2.1 系统可靠性优化 |
2.2 马尔可夫(Markov)可修系统模型 |
2.2.1 马尔可夫过程的定义 |
2.2.2 马尔可夫型可修系统的常用指标 |
2.2.3 马尔可夫型可修系统的一般模型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马尔可夫过程的系统状态描述 |
3.1 系统描述和模型假设 |
3.2 系统的马尔可夫状态空间 |
3.2.1 系统状态定义 |
3.2.2 冗余部件为热贮备时的状态转移率矩阵 |
3.2.3 冗余部件为温贮备时的状态转移率矩阵 |
3.2.4 冗余部件为冷贮备时的状态转移率矩阵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串联系统的冗余分配和备件库存联合优化模型 |
4.1 系统相关可靠性概率指标的求解 |
4.2 联合优化模型 |
4.3 联合优化模型最优解的求解原理和步骤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联合优化模型的比较研究 |
5.1 联合优化相关可靠性概率指标的比较研究 |
5.2 联合优化最优解的比较研究 |
5.3 联合优化模型相关参数的灵敏度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以2UPS+UP机构为机械腿的六足仿生机器人的可靠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机器人可靠性的研究现状 |
1.3 所用可靠性数学工具的研究现状 |
1.3.1 故障树分析 |
1.3.2 可修系统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基于故障树的 2UPS+UP机械腿的可靠性分析 |
2.1 引言 |
2.2 故障树的建立 |
2.3 故障树的定性分析--数学描述 |
2.3.1 最小割表示 |
2.3.2 最小路表示 |
2.4 故障树的定量分析--机械腿的可靠度 |
2.4.1 三类运动副对机械腿可靠度的影响 |
2.4.2 八个运动副对机械腿可靠度的影响 |
2.5 运动副的结构重要度 |
2.5.1 机械腿的结构函数 |
2.5.2 计算结构函数值的算法 |
2.5.3 运动副结构重要度的大小关系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纯不连续马尔可夫过程的 2UPS+UP机械腿可修系统可靠性分析 |
3.1 引言 |
3.2 纯不连续马尔可夫可修系统的建立与状态转移率矩阵 |
3.2.1 模型描述 |
3.2.2 状态空间的建立 |
3.2.3 状态转移速率矩阵 |
3.3 可靠度与首次故障前的平均时间 |
3.3.1 可靠度的计算 |
3.3.2 故障率对可靠度的影响 |
3.3.3 首次故障前的平均时间 |
3.4 其余瞬态可靠性指标 |
3.4.1 瞬态概率解析解的讨论 |
3.4.2 瞬态概率的可视化分析 |
3.4.3 瞬态可用度与瞬态故障频度 |
3.5 稳态可靠性指标 |
3.5.1 稳态分布 |
3.5.2 可靠性指标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离散时间模型的 2UPS+UP机械腿可修系统的可靠性分析 |
4.1 引言 |
4.2 离散时间马尔可夫可修系统的建立 |
4.2.1 模型描述 |
4.2.2 状态一步转移概率矩阵 |
4.3 稳态可靠性指标 |
4.4 瞬态可靠性指标 |
4.4.1 瞬态概率分布的母函数 |
4.4.2 可靠度与首次故障前的平均时间 |
4.5 与连续时间马尔可夫可修系统所得结果的比较分析 |
4.5.1 与连续时间可修模型的比较 |
4.5.2 原因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六足仿生机器人的可靠性分析 |
5.1 引言 |
5.2 允许最多一条腿故障时的可靠性 |
5.2.1 可修系统模型的建立以及瞬态概率的计算 |
5.2.2 可修系统的瞬态可靠性指标 |
5.2.3 可修系统的稳态可靠性指标 |
5.3 允许最多两条腿故障并且两条故障腿不相邻时的可靠性 |
5.3.1 可修系统模型的建立与瞬态概率的计算 |
5.3.2 可靠度与首次故障之前的平均时间 |
5.3.3 稳态可靠性指标 |
5.4 两种情况下六足仿生机器人系统可靠性指标的比较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文中编制并使用的MATLAB代码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四、几个马尔可夫型可修系统的可靠性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随机Petri网的煤矿井下主运输系统可靠性研究[D]. 高文星.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2]基于混成自动机的列车运行安全及可靠性分析方法[D]. 程瑞军.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3)
- [3]基于分层马尔可夫的可修复稳定控制系统可靠性分析[J]. 郄朝辉,李威,崔晓丹,刘福锁. 中国电力, 2020(03)
- [4]轨道车辆多状态故障模式劣化模型研究[D]. 杨艳飞.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5]休假排队系统与温备可修系统的性能分析[D]. 解楠.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6]基于马尔可夫过程的系统可靠度与可用度分析[D]. 陈剑慧. 北京理工大学, 2018(06)
- [7]几类可修冷贮备系统的可靠性分析[D]. 程畅. 兰州交通大学, 2018(01)
- [8]动态环境下离散时间的系统可靠性建模与评估[D]. 李颜. 北京理工大学, 2017
- [9]串联系统的冗余分配和备件库存联合优化研究[D]. 张静. 北京理工大学, 2016(03)
- [10]以2UPS+UP机构为机械腿的六足仿生机器人的可靠性研究[D]. 张家雷. 燕山大学, 2016(01)
标签:马尔可夫论文; 可靠性分析论文; 马尔可夫模型论文; 马尔可夫决策过程论文; 建模软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