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标准化》杂志广告简则(论文文献综述)
申贇祎[1](2019)在《书后索引编制流程的梳理优化研究》文中指出书后索引起源于西方,作为图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通常以一书所涉及的各个局部主题和所讨论的具有信息价值的各种主题因素作为索引对象,相较于图书的章节目录能更加深入细致地反映图书的内容,并向读者提供与原书章节目录有区别的新的内容检索途径。书后索引编制的优劣,时常作为评估图书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也已经成为国际学术着作盛行的常例,是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图书结构要求。但纵观我国,书后索引的编制起步晚,其地位和作用均没有受到重视,导致我国编制书后索引不仅没有形成惯例,且现代编辑出版的图书都很少附有编制的书后索引,相应的理论研讨也一并没有形成有效的社会影响。书后索引的这种现状,不仅对我国图书的整体质量具有直接影响,还将波及到我国学术道德规范的建设、我国索引学科的成长、以及与国际索引学界的学术成果交流。究其根源,这主要与我国缺乏规范性的书后索引编制流程有关。那么,在这一情况下,展开对书后索引编制流程的梳理优化研究是势在必行的趋势。本研究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法复盘了21世纪以来包含书后索引编制流程具体内容的相关研究文献,梳理了现有书后索引编制流程的研究成果。再基于对书后索引编制流程现状的分析,进一步总结出书后索引编制流程的现状所存在的具体问题包括编制流程不完善及内容混乱、缺乏统一规范和现有流程滞后于索引学科发展这三个方面,进而论证了对书后索引编制流程进行优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而后笔者针对现存问题,以ESIA优化法为理论基础,从整合、补充、规范和半信息化这四个角度进行了优化设计,并与自身的编制实践相结合提出了具体的优化方案。按照优化策略和优化方案的具体指导,产出优化后的书后索引编制流程和具体流程图,并将优化流程与实际情况相结合,论证了优化后的流程具备建立统一规范、降低流程成本和提升编制质量的具体实施效果,还从保障优化后书后索引编制流程顺利实施的角度出发,提供了相应保障措施。整个研究过程中,笔者更加认识到梳理优化书后索引编制流程对于继续发展索引学科,更好地推动索引事业的向前迈步所具有的深远意义。
周仲谋[2](2013)在《中国早期电影的重要—翼 ——艺华影业公司研究》文中认为艺华影业公司是众多中国早期电影公司中值得关注和重视的一家民营电影公司,在其将近十年的发展历程中,艺华公司摄制出品了大量影片,其中不乏优秀之作。从最初作为左翼电影的阵地,到成为“软性电影”的大本营,再到后来“孤岛”时期的娱乐电影重镇,艺华公司见证并体现了中国早期电影发展的多样形态和复杂局面。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电影史观的局限,也由于胶片资料大量湮灭所造成的研究资料的匮乏,对艺华公司的研究相对薄弱,迄今尚未见到专门的研究着作,只有一些中国电影史着作中的部分章节涉及到艺华公司的相关情况。因此,本文试图从微观角度对艺华公司做出全面系统的研究,通过对相关史料特别是大量纸质报刊材料的搜集整理和深入发掘,重回历史现场,细致描绘艺华公司的发展过程、经营特点和影片生产、发行、放映情况;对艺华公司影片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以艺华公司为个案,透视和还原1932—1942年间中国电影的多样形态、复杂格局及其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复杂关系;并将艺华公司放在当时特定的时代环境中,重新定位该公司及其经营者在中国电影史上的历史地位,探寻艺华公司对中国当下电影业发展的可资借鉴之处。论文由绪论、正文六章、结语及附录几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阐明论文选题的价值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重点难点、主要方法,以及创新之处等。正文第一、二章从电影工业层面对艺华公司进行考察。第一章以丰富的史料为依据,详细描述艺华公司从草创到正式成立、再到宣告结束的整个发展过程。按照影片生产情况,将艺华公司的发展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并对各个阶段发生的主要事件进行分析和评述。第二章重点考察艺华公司的产业经营特点,包括公司的资金形态和组织结构,影片生产、发行、放映情况,以及在管理上的利弊得失。第三章至第五章,从电影美学层面考察艺华公司影片的美学风格和类型探索。第三章勾勒了艺华公司左翼电影的创作概况,并以田汉、阳翰笙、史东山的创作为范例,通过具体影片的分析,探讨他们各自富有独特个性的创作手法,由此把握艺华公司左翼电影的艺术特色。第四章试图对艺华公司的“软性电影”做出较为全面客观的分析评价,从有声歌舞片、喜剧片、侦探片、爱情片和伦理片角度,考察“软性电影”在商业类型片探索上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不足。第五章对艺华公司“孤岛”时期的电影创作情况进行全面介绍,通过对一些代表性影片的分析评价,揭示这些影片与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以及观众接受心理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以期呈现以往被主流意识形态和民族主义话语所遮蔽的混沌之域。第六章对艺华公司进行文化层面的考察和分析,揭示艺华公司被压抑的文化理想和斑驳、混杂的文化特质,深入剖析艺华公司影片中呈现的复杂文化色彩,借此透视1932—1942年间中国电影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结语部分将艺华公司放置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界的历史现场中加以观照,通过与明星、联华、天一、新华等公司的比较,试图对艺华公司在中国电影史上的地位作出客观公允的评价。既指出艺华公司在中国早期电影发展中所作出的贡献,也不回避其经营者曾经附逆的人格污点,并分析了艺华公司经验教训对当下中国电影产业的启示意义。附录部分包括:艺华公司大事记、艺华公司摄制影片一览、艺华公司影片在上海各影院放映情况。
赵小平[3](2012)在《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建设史考察 ——以法治科技观为视角》文中研究说明论文选取“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建设史考察”为题,以科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治科技观为线索,遵循历时与共时相结合的研究思路,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探索了法治科技观在共和国从萌芽到确立的艰难历程,并借助科技事件,进一步揭示了不同时期的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建设状况。论文具体分六章展开分析:第一章,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发展渊源(1921-1949)。根据地时期的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建设是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摇篮。在中国共产党早期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观与法治观指引下,根据地科技科技法制促进了科技文化建设。萌芽于根据地时期的法治科技观在共和国成立后得以初步确立并促进了科技事业的发展,但这种“阶级性”与“功利性”的法治科技观在共和国日后的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建设中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消极影响。第二章,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初步创建(1949-1957)。“阶级性”的法治科技观在共和国成立后初步确立,在法治科技观影响下,科技法制建设从科研机构与社团、科技奖励、科技人员的培养与管理、国际科技合作等方面展开,科技文化在科技法制的框架内建设发展。中国科学院的组建、留学生归国潮、技术革新运动以及“156项”工程的实施等科技事件揭示出法治科技观指引下的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建设,共同促进了共和国科技事业向前发展。第三章,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曲折发展(1957-1966)。在强调“阶级性”的重人治、轻法治科技观影响下,科技法制建设从总体上经历了停滞、削弱及走下坡路的过程,科技界反右、科技大跃进以及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等科技事件反映了“重人治、轻法治”科技观影响下的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在曲折中发展。正是有了科学精神的回归与中共中央即时纠偏,才能取得成功合成牛胰岛素等标志性科技成就,从而迎来共和国第一个科技发展的黄金期。第四章,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畸形发展(1966-1976)。“人治+群治”科技观影响下,毛泽东《最高指示》被视为科研领域人们行为与判断是非的准则。科技法制建设几近空白,科技事业遭受严重摧残。对相对论的批判与蜗牛事件是文革时期批判资产阶级学说、批判洋奴哲学的典型,揭示出“人治+群治”科技观影响下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畸形发展,共和国同世界本来缩小的科技差距又拉大了。第五章,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恢复发展(1976-1993)。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不仅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也推动了科技领域“人治”观念向“法治”观念的革新。摒弃“阶级性”的法治化科技观在这一时期逐步确立,以《科技进步法》为龙头的科技法制体系到1993年已初步形成。伴随着科技法制的恢复发展,科研机构与社团相继恢复建立,科技人员与科学的地位获得了极大提高,共和国迎来了科技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期。陈梦猇事件、韩琨事件以及曹时中事件反映出法治化科技观引导下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恢复发展进程;南极科学考察站的建立,使共和国获得南极事务的决策权,标志着共和国的极地考察事业进入一个新阶段,预示着共和国的国际科技合作走向世界。第六章,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谐调发展(1993-)。自1993年《科技进步法》实施以来,第三代与第四代领导人高度重视新时期的科技法制建设。“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在1999年以宪法形式确立,共和国终于从人治走上了法治的轨道。从此,共和国科技法制建设进入以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为主要内容、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科技为奋斗目标的新阶段。伴随着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法治科技观的确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法制体系在2010年基本形成,科技文化在建设健全的科技法制框架内谐调发展,共和国迎来科技发展的第三个黄金期。三桩科普文章官司反映了科技人员在自觉履行科技共同体的社会责任,揭示出中国科技界的社会分层状况与科学精神的部分缺失。“汉芯”事件的披露与处理显示出全社会尤其是科技共同体的科技法律意识在不断提高,促进了科研诚信法制建设,也反映出科技评价法律机制亟待改进;《科普法》中“伪科学”一词的存废之争事件,引起了全社会对科学精神的关注。这几起科技事件折射出“功利性”法治科技观的消极影响,启示我们应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和谐法治科技观。结论:萌芽于根据地时期的法治科技观在共和国经历了一个从“自在”到“自觉”的确立过程,以法治科技观为重要组成部分的科技文化是科技法制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而科技法制则是科技文化健康发展的制度保障。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建设的历程启示我们:必须坚决摒弃“阶级性”的法治科技观,逐步摒弃“功利性”的法治科技观,构建一种新型的和谐法治科技观。
陈冠初[4](1990)在《略论学报编辑工作的标准化》文中提出本文依据国家有关法令、法规和标准,阐述标准化的基本概念,介绍同学报编辑工作有关的标准,说明标准化在学报编辑工作中的作用。
二、《中国标准化》杂志广告简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标准化》杂志广告简则(论文提纲范文)
(1)书后索引编制流程的梳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来源和依据 |
1.1.2 理论意义 |
1.1.3 实际应用价值 |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书后索引概念界定 |
1.4 研究述评 |
2 书后索引编制流程的现状及问题 |
2.1 书后索引编制流程的现状 |
2.2 书后索引编制流程存在的问题 |
2.2.1 编制流程的内在问题 |
2.2.2 编制流程的客观问题 |
2.3 优化书后索引编制流程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
2.3.1 优化书后索引编制流程的可行性 |
2.3.2 优化书后索引编制流程的必要性 |
3 书后索引编制流程的优化设计 |
3.1 书后索引编制流程的优化方法 |
3.2 书后索引编制流程优化的目标和原则 |
3.2.1 书后索引编制流程的优化目标 |
3.2.2 书后索引编制流程的优化原则 |
3.3 书后索引编制流程的优化策略 |
3.3.1 整合相近的编制流程 |
3.3.2 补充必备的编制流程 |
3.3.3 实现流程的半自动化和信息化 |
3.3.4 规范流程的条文术语 |
3.4 书后索引编制流程的优化方案 |
3.4.1 索引设计 |
3.4.2 索引标引 |
3.4.3 编制索引款目 |
3.4.4 设置参照系统 |
3.4.5 索引款目的三校一读 |
3.4.6 索引款目排序 |
3.4.7 索引款目合并整理 |
3.4.8 索引定稿 |
4 书后索引编制流程的优化成效 |
4.1 书后索引编制流程的优化成果 |
4.2 书后索引编制流程的优化效果 |
4.2.1 流程优化建立了统一的规范 |
4.2.2 流程优化降低了流程成本 |
4.2.3 流程优化提升了编制质量 |
5 书后索引编制流程优化的保障措施 |
5.1 注重索引编制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
5.2 建立索引编制的监督机制 |
5.3 建立索引编制工作的鼓励机制 |
6 研究结论及不足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2)中国早期电影的重要—翼 ——艺华影业公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课题的提出与研究现状述评 |
二、研究的重点难点与主要方法 |
三、论文创新之处及篇章结构安排 |
注释 |
第一章 艺华公司的发展过程 |
第一节 在艰难与波折中诞生 |
第二节 从“左”到“右”的转变 |
第三节 “孤岛”时期的坚守与沦落 |
注释 |
第二章 艺华公司的产业经营 |
第一节 灵活多变的制片策略 |
第二节 多样化的宣传策略 |
第三节 多渠道的发行放映 |
第四节 有利有弊的管理特点 |
注释 |
第三章 艺华公司的左翼电影(1932.10—1935.12) |
第一节 田汉:革命激情的浪漫式书写 |
第二节 阳翰笙:底层苦难的写实性呈现 |
第三节 史东山:社会问题的伦理化表达 |
第四节 艺华公司的其他左翼影片 |
注释 |
第四章 艺华公司的“软性电影”(1935.12-1937.8) |
第一节 但杜宇与有声歌舞片的尝试 |
第二节 逐渐成熟的喜剧片 |
第三节 走向本土化的侦探片 |
第四节 缠绵悱恻的爱情片 |
第五节 关注女性命运的伦理片 |
注释 |
第五章 艺华公司的“孤岛”娱乐片(1938.5—1942.4) |
第一节 “软性电影”的延续 |
第二节 古装片的民族意识与商业诉求 |
第三节 时装片:在文艺和娱乐之间徘徊 |
注释 |
第六章 艺华公司的文化性质 |
第一节 备受压抑的文化理想 |
第二节 斑驳复杂的文化色彩 |
注释 |
结语:艺华公司的电影史地位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艺华公司大事记 |
附录二:艺华公司摄制影片一览 |
附录三:艺华公司影片在上海各影院放映情况 |
后记 |
(3)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建设史考察 ——以法治科技观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一) 选题缘起 |
(二) 研究意义 |
二 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 科技法制 |
(二) 科技文化 |
(三) 法治科技观 |
三 研究现状与问题 |
(一) 研究现状 |
(二) 研究存在的问题 |
四 研究思路与内容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三) 研究内容 |
五 研究重点难点、创新及不足之处 |
(一) 研究重点难点 |
(二) 研究创新之处 |
(三) 研究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发展渊源(1921-1949) |
1.1 中国共产党早期的科技观与法治观 |
1.1.1 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观 |
1.1.2 马克思主义的法治观 |
1.2 根据地科技法制建设 |
1.2.1 宪法性文件对科技的规定 |
1.2.2 优待科技人才的政策法令 |
1.2.3 奖励发明与技术改进的规章 |
1.2.4 发展农林牧业的规章 |
1.3 根据地科技法制促进了科技文化建设 |
1.3.1 吸引和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 |
1.3.2 组建科研机构和科学社团 |
1.3.3 边区的科技奖励活动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初步创建(1949-1957) |
2.1 法治科技观的初步确立 |
2.1.1 第一代领导人的有关论述 |
2.1.2 政策性文件的有关论述 |
2.1.3 科技共同体的关注 |
2.1.4 “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 |
2.2 科技法制的初创 |
2.2.1 《共同纲领》与《五四宪法》对科技的规定 |
2.2.2 科研机构与社团的规章 |
2.2.3 科技人员的法规规章 |
2.2.4 科技奖励的法规规章 |
2.2.5 特定科技领域的法规规章 |
2.2.6 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国际协定 |
2.3 科技文化观照下的科技事件 |
2.3.1 科技建制规章的彰显:中国科学院的组建 |
2.3.2 科技强国的召唤:留学生归国潮 |
2.3.3 科技奖励规章的凸显:技术革新运动 |
2.3.4 国际科技合作的先河:“156项工程”的实施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曲折发展(1957-1966) |
3.1 重人治、轻法治的科技观 |
3.1.1 第一代领导人的有关论述 |
3.1.2 未经法律程序的“科技宪法” |
3.2 科技法制的曲折发展 |
3.2.1 科研开发的法规规章与政策性文件 |
3.2.2 科技人员的法规规章与政策性文件 |
3.2.3 科技成果的法规规章 |
3.2.4 特定科技领域的法规规章 |
3.2.5 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国际协定 |
3.3 科技文化观照下的科技事件 |
3.3.1 阶级性科技观的初显:科技界的“反右”运动 |
3.3.2 科学精神的缺失:科技大跃进 |
3.3.3 科学精神的回归: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畸形发展(1966-1976) |
4.1 “人治+群治”的科技观 |
4.1.1 《五·七指示》:开门办科研 |
4.1.2 《七·二一指示》:从工农中选拔科技人才 |
4.2 几近空白的科技法制建设 |
4.2.1 《七五宪法》取消了公民的科研自由权 |
4.2.2 《科学院工作汇报提纲》 |
4.2.3 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国际协定 |
4.3 科技文化观照下的科技事件 |
4.3.1 批判资产阶级学说:对相对论的批判 |
4.3.2 批判洋奴哲学:蜗牛事件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恢复发展(1976-1993) |
5.1 科技观的法治化 |
5.1.1 第二代和第三代领导人的有关论述 |
5.1.2 科技共同体的关注 |
5.1.3 科技体制改革走上了法治化路径 |
5.2 科技法制体系的初步形成 |
5.2.1 科技基本法 |
5.2.2 科技研究开发法 |
5.2.3 科技成果法 |
5.2.4 特定科技领域的专门法 |
5.2.5 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法 |
5.3 科技文化观照下的科技事件 |
5.3.1 人治科技观的余毒:陈梦猇事件 |
5.3.2 法治化科技观的初步觉醒:韩琨事件 |
5.3.3 法治化科技观的再次觉醒:曹时中事件 |
5.3.4 南极事务决策权的取得:南极科学考察站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谐调发展(1993-) |
6.1 法治科技观的确立 |
6.1.1 第三代和第四代领导人的有关论述 |
6.1.2 政策性文件的有关论述 |
6.1.3 科技共同体的关注 |
6.2 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法制体系 |
6.2.1 科技基本法 |
6.2.2 科技研究开发法 |
6.2.3 科技成果法 |
6.2.4 特定科技领域的专门法 |
6.2.5 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法 |
6.3 科技文化观照下的科技事件 |
6.3.1 科技共同体的社会责任:科普文章官司 |
6.3.2 科研诚信的缺失:“汉芯”事件 |
6.3.3 科学精神的弘扬:《科普法》中“伪科学”一词的存废之争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四、《中国标准化》杂志广告简则(论文参考文献)
- [1]书后索引编制流程的梳理优化研究[D]. 申贇祎. 北京印刷学院, 2019(03)
- [2]中国早期电影的重要—翼 ——艺华影业公司研究[D]. 周仲谋. 复旦大学, 2013(03)
- [3]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建设史考察 ——以法治科技观为视角[D]. 赵小平. 山西大学, 2012(01)
- [4]略论学报编辑工作的标准化[J]. 陈冠初.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199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