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中国纺机部分国有股转让获批

ST中国纺机部分国有股转让获批

一、ST中纺机部分国家股转让获准(论文文献综述)

秦志敏[1](2012)在《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预警变量选择研究 ——基于A股公司2006-2010年的经验证据》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和证券市场的逐步完善,上市公司数量日益庞大,根据中国证监会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年底,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数量已达到2319家,加之创业板、中小板、权证等,上市公司的数量与规模不断给宏观监管的质量提出挑战。由于经济环境的多重不确定性和公司自身市场竞争程度等因素,优胜劣汰之公司生存法则亘古未变。作为上市公司其财务危机乃至破产清算,不仅会影响股东、债权人、证券市场的投资者、管理层和员工的利益,而且有的公司将会使整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和证券市场产生波动,其蝴蝶效应不可小视。马云曾经在品味公司经营之道时发人深省地说到:“一个公司在两种情况下最容易犯错误,第一是有太多的钱的时候,第二是面对太多的机会,一个CEO看到的不应该是机会,因为机会无处不在,一个CEO更应该看到灾难,并把灾难扼杀在摇篮里。”财务预警研究作为公司经济运行的观测指南,不仅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意义,而且具有较强的现实应用价值。无论是对于作为监管者的中国证监会和证券交易所等部门,还是对于中介机构、投资者以及各方利益相关者,乃至公司管理层和决策层,客观评价上市公司的业绩,及时发现上市公司在错综复杂的市场风险中,由于种种原因即将发生财务危机甚至退市风险,有效运用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及其相关信息,找出影响财务危机的显着性变量,建立科学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实时监控和预警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采取措施对危机予以遏制,其意义显而易见。随着经济学理论、管理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学术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及其日趋完善,财务预警研究在理论和实务应用中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尤其是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及其案例研究,推动了财务预警的理论研究向更新的领域探索与迈进。纵观国内外研究成果,财务预警研究领域具有两大动态,一是从资本市场宏观监管、投资者理性投资等多维视角研究与探索财务预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二是强化实证研究力度,用上市公司等大量数据验证财务预警的可操作性。面对可贵的研究成果,也尚有相对苍白的研究地带,主要体现在:(1)财务预警及其变量选择的宏微观系统理论依据不足。现有研究多数基于研究某个层面或者指标视角来预警财务危机,比较热衷于财务预警的模型及其应用研究,并非能完全阐释选择各类财务预警模型及其指标的理由,鉴于此,夯实财务预警的理论基础重要而又必要,系统而赋予逻辑的理论依据恰恰可以为目前各类预警模型提供较为严密和逻辑性的解释。(2)财务预警信息的透明度和牵制性考虑不足。目前我国的公司法、股票上市规则(2008年9月第六次修订)中规定实行ST、SP制度,上市公司管理层及其有关部门要求的“壳资源”,避免出现亏损或者连续三年亏损的需求往往会驱动公司采用盈余手段粉饰财务数据,而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变量选择时如果大量依据权责发生制数据,在财务报告人为歪曲、创造性会计的倍受青睐的驱动下,选择权责发生制下产生的预警变量将受到质疑。(3)基于历史研究结论的预警变量选取较多,对于这些变量的内涵解释度及其与非财务指标之关系以及与定性指标之关系阐述较少;等等。为此,本文从破解难题出发,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关于财务危机、财务预警及其预警变量选择的经典研究,在明确财务危机的概念及其本质的基础上,重点基于狭义财务预警变量的研究视角,直面财务预警的变量选择的多视角多维度的复杂性,引入能够全面指导财务预警及其变量选择的经济学与管理学理论,构建完整的财务预警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更多地站在投资者和债权人的角度,对财务预警变量选择予以理论分析,从影响财务危机的宏观因素与微观因素、财务因素与非财务因素的作用机理入手,进行公司财务预警变量选择的财务观视角论证,并从财务能力等多维视角构建上市公司财务预警变量的框架体系;针对多维度的解释变量予以较为严谨的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的实证检验和有效性判定,并根据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结果,提出本文的研究结论并提出研究启示。全文内容共分为七个部分,各部分的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为绪论。这部分主要阐述本文研究的最基本问题,包括本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以及技术路线和研究过程中使用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关于财务危机、财务预警及其预警变量选择的经典研究,通过梳理国内外关于财务预警、变量选择及其预警模型的观点之后,归纳总结了国内外关于财务危机影响因素的经验研究结论,并对现有的研究文献进行了评述,在总结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的基础上,归纳国内研究过程中尚待解决的问题,明确本文后续研究方向。第三部分为财务预警及其预警变量选择的理论依据研究。财务预警理论的建立要有其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的成熟理论做奠基,本文经过精心研究,总结了财务预警理论体系所涉猎的相关学科理论基础和依据,这些理论建立在核心概念基础上,而这些核心概念经过严密逻辑交织与演绎、系统有序地组织起来即形成公司财务预警理论基础。本文从公司财务预警环境为区分标志,以与公司财务预警相关的宏观和微观层面的理论视角为主线,将相关学科理论予以阐述与梳理,特别是将这些理论与财务预警及其变量选择问题予以推进式联系,紧扣焦点问题以进一步夯实财务预警及其变量选择问题的理论基础。第四部分为财务预警及其预警变量选择的理论分析与框架构建。本部分在财务预警变量选择理论指导下,根据环境目标论的逻辑起点,以公司财务危机的环境做切入点对财务危机各类诱因予以分析,阐述上市公司财务危机的共同特征,通过对已有国内外研究结果的梳理归纳,参考本研究问卷调研结果,经过变量选择的科学论证过程及其结果总结,构建上市公司财务预警变量体系框架。第五部分为财务危机预警变量选择的实证研究。本文以2006年~2008年沪深两市A股首次ST上市公司及按行业相同、股本相同或相近进行样本配对,以符合要求的共计250家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全面考察了六个维度30个预警变量的在ST公司前一年到前三年的有效性。本部分包括研究对象、研究样本设计与数据来源、研究变量及研究方法、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的构建以及T-1年~T-3年的预警变量的显着性总结。第六部分为财务预警变量选择有效性检验研究。本文以2009年~2010年沪深两市A股首次ST上市公司及按行业相同、股本相同或相近进行样本配对,以符合要求的共计136家公司为研究对象,以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予以T-1-T-3年的显着性预警变量的有效性检验,从递进研究时段和扩大样本的路径予以稳健性分析。第七部分为研究结论与启示。这部分首先对以上理论研究和实证检验的研究结论作以总结;其次,根据研究结论提出研究启示;最后,总结本文研究贡献,并展望后续研究方向。本文的创新在于:第一,基于理论创新方面:(1)本研究尝试性系统夯实了财务预警变量选择的理论基础。本文以公司财务预警环境为理论区分标志,基于公司财务预警的宏观和微观层面的理论视角,引入能够全面解释财务预警及其变量选择的经济学与管理学理论,对各种着名理论解析与梳理,并将这些理论与财务预警及其变量选择问题予以推进式关联性阐述与研究,紧扣焦点问题,探索性夯实财务预警及其变量选择的理论基础。(2)将预警变量选择问题作为独立板块研究,构建多维度的上市公司财务预警变量框架体系。本文以财务预警变量选择理论作指导,根据环境目标论的逻辑思想,阐明宏观因素与微观因素、财务因素与非财务因素对公司财务危机的作用机理,从公司财务能力的六维视角构建上市公司财务预警变量的框架体系。第二,基于实证的突破:(1)样本选择和数据截取的严谨性。为保证本研究结论的真实有效,区别于目前同类研究,本文审慎选择研究样本,并在保持与理论界定的逻辑一致性基础上对样本选择理由予以充分论证;同时在数据截取方面力求突破,按照行业相同、股本规模相同或相近的原则,对2006年~2008年连续三年首次ST公司予以样本组配对,直接对125对配对样本的ST前一年到前三年原始财务数据严谨分析并对30项预警变量认真计算,尽量减少过程偏差。经过ST前一年到前三年的样本描述统计与均值差异显着性检验,并对预警显着性变量予以萃取,结果表明:其一,在α=5%的显着性检验下,公司ST前三年到前一年,财务预警变量的数量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公司越临近ST其财务预警变量的显着性差异越大,尤其在公司ST前两年内。此结论很好地诠释了目前诸多预警研究中为什么从不同视角选取变量都相对有效的原因。其二,观测公司ST前三年到前一年的预警变量交集:投资现金流入结构比、投资现金流出结构比、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总资产周转率8个预警变量在样本组之间具有很高的显着性差异。其三,六个维度预警变量解释力足够强大,其中盈利能力预警变量当属首选,现金流量类变量越接近ST显着性变量越多,其他维度预警变量相互补充,在二元Logistic预警模型中的预警效力进一步得到证明。(2)用预测准确率进一步验证回代准确率,强化本研究的实用意义。本文比较有学术探索的实证思路在于,将2009年、2010年ST公司及其配对样本的136家公司前三年预警变量再次进入预警模型,从新数据集T-1年到T-3年财务预警模型预测准确率与原数据集回代准确率的比较可见:本文所构建的财务预警变量及其在此基础上的Logistic模型对于上市公司是否陷入财务危机具有较强的预测能力,且距离财务危机发生的时间越近模型的预测能力越强,预警模型在上市公司ST前一年和前两年的回代准确率均达到90%以上,预测准确率均达到85%以上。

李艳会[2](2010)在《中国股票市场分割下价格差异性及其原因的计量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国内企业在国内外市场双重上市带来了资产价格的重新调整,同时也带来了外资股折价这一特殊难题,这是传统理论所无法解释的。本文基于国内外股票市场发展历程,从双重上市公司股价差异角度开展研究,力图为促进我国股票市场健康发展提供有用的参考。本文从分析中国双重上市公司股价差异的典型化事实及国际比较入手。运用ICSS识别方差离散突变点、永久/暂时模型、信息分享模型、分整关系检验等方法对不同市场的波动特征和动态关联性进行考察;运用BEKK-MGARCH模型对双重上市公司内外资股股价的均值溢出效应和波动溢出效应进行识别;从投资理念差异与资本资产定价角度对股价差异问题进行实证考察;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对双重上市公司股价差异的现实表现及其核心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内地沪深股票市场与香港股票市场在价格发现功能上存在互为影响的关系,这也在实证上进一步说明A股市场与成熟的证券市场之间存在很大差距,开放程度不高、市场结构不合理等情况依然存在。A股市场和H股市场的融合程度较高,H股股票的价格受到A股价格变化的影响显着,H股换手率相对于A股换手率越大,A股与H股的实际流通股数的比值越大,H股相对于A股的收益率方差的比值越小,每股收益越大,那么A股和H股的价差就越小。鉴此提出,明确双重上市监管原则、完善内地新股发行制度、鼓励多种形式的发行模式、建立健全市场套利机制、加强资本市场信息披露、强化双重上市发行监管合作等参考政策。

莫如冰[3](2009)在《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的市场反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控制权转移是M&A活动中的一种,是指目标公司的控制权由原来公司董事会转移到另一家公司的董事会,或外来公司接替了目标公司原来的董事会(Jensen& Ruback,1983)。相关学者研究结论表示控制权可以给拥有者带来收益,这就是为什么当今世界兼并与收购活动风起云涌、控制权争夺如此激烈的原因。同时,控制权转移事件的发生也能够给股东带来收益,这是由于控制权市场的存在能够为股东创造价值,因为作为外部公司治理机制的控制权市场可以对无能的公司管理者形成外部威胁,促使其努力提高公司价值,否则控制权就会转移到能够提高公司价值的管理者手中。当发生控制权转移时,一些表现股票市场交易特征的指标,比如股价会发生异常波动,通过这些市场反应,股东有可能获得非正常收益。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从控制权转移的理论基础出发,充分分析我国现阶段的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的现状、制度背景、市场环境等,研究我国的控制权转移是否为股东创造了财富,是哪些因素影响着控制权转移的市场反应。以A股市场2002.01--2007.12期间发生股权转让交易的上市公司为基础,从中选取符合要求的涉及控制权转移的133个样本,以事件研究法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对于整体样本,控制权转移对目标公司有正的累计非正常收益率,CAR平均值为1.0892,即平均每家公司可以通过控制权的转移得到1.0892的累计非正常收益率,另外,在控制权转移公告日的前10天开始就有了CAR值的快速增长,说明存在着信息的提前泄露。将数据分组对比,发现05年前后的数据分析结果有着较大的差异,05前数据分析结果与总体样本相差无几,05后数据CAR值相比05前的数据样本要小得多,CAR样本均值为0.0174。本文还对影响市场反应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通过筛选,分别选取了转移方式、股权结构、行业变更、转移价格/二级市场价格、管理层变更五个指标,实证结果表明,对于我国的控制权转移,只有行业变更和管理层变更对控制权转移市场反应的影响是显着的。

焦巍巍[4](2009)在《A股为什么相对于H股溢价? ——中国A+H交叉上市公司股价差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97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对国际资本市场上交叉上市公司的“同股不同价”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他们提出了国际资产定价模型、市场分割假说、流动性差异假说、信息不对称假说、需求弹性差异假说,并尝试着运用行为金融学理论对某些“孪生”股票的价格差异问题进行解释。不过,当西方学者把研究目光投向中国的“A+B”和“A+H”交叉上市公司时,面对内资股(A股)相对于外资股大幅度溢价的现象,他们要么简单地称之为“特例”(Bailey etal.,1999),要么就不解地称之为“谜题”(Fernald and Rogers,2000),究其原因,是现有的理论虽能对交叉上市公司外资股溢价现象做出较好的解释,却不能对交叉上市公司内资股溢价的“中国之谜”做出令人信服的说明。1990年代以来,针对我国“A+B”股价格差异的研究渐渐多了起来。但资本市场发展的实践表明,H股市场比B股市场更为重要;截止2008年6月30日,在内地和香港市场上已经有55家“A+H”交叉上市公司了,令人遗憾的是,针对“A+H”股价格差异的研究还不多。因此,本文围绕着“A-H股溢价之谜”,对A-H股溢价的产生条件、表现形态、影响因素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全文分为七章,具体安排如下:首先,第一章介绍了研究的背景、意义、思路、方法、创新点及不足之处。其次,通过对有关研究文献的回顾(第二章)和交叉上市公司内外资股价格差异的国内外比较(第三章),发现“A-H股溢价之谜”确实存在。接下来,第四、五、六章分别不同角度来分析A-H溢价的成因和影响因素。第四章分析了A股IPO定价溢价率对A-H股溢价率的影响。研究发现:A股IPO定价溢价率与A-H股二级市场溢价率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其主要原因是:在A股交叉上市后较短的时间内,当初影响A股IPO定价溢价率的因素将继续影响A-H股二级市场溢价率。不过,A-H二级市场股溢价率远高于A股IPO定价溢价率,这主要是由A股抑价发行所造成的。第五章分析了市场分割对A-H股溢价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股票市场分割的情形具有一定的特殊性,A股市场与港股市场之间表现出“非对称分割”的特征;在跨境资本流动受到控制的情况下,内地和香港资金面的相对松紧程度是影响A+H上市公司A股溢价率的重要因素。第六章发现四个微观因素对A-H股溢价率具有显着影响,它们是内外资股的流动性差异,非流通A股比例,两地投资者行为差异,以及两地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其中,数量庞大的非流通股带来的A股二级市场供应短缺,是导致A-H股溢价的重要原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非流通股比例每降低1个百分点,A-H股溢价率将会降低3.5个百分点。最后,第七章对全文加以总结,并就未来较长时间内我国资本市场分割状况以及A-H股溢价率的变动趋势做出了展望。

冯先涛[5](2009)在《银行信贷决策与上市公司财务风险识别》文中指出商业银行是国家金融体系的核心,在经济运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我国的商业银行同样面临着信贷风险问题。由于债券市场尚不发达,银行借款成为公司负债融资的主要来源。因此,作为债权人的商业银行有效监控公司的财务风险并据此调整其信贷政策就显得非常重要。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存在一些被实施特别处理的公司。“特别处理”是我国上市公司中特有的现象,它不是对上市公司的惩罚,而是为了提示重大风险,保护投资者利益。但上市公司被特别处理本身一般表明其已经陷入财务困境,存在较大的偿债风险,并因此成为商业银行的重点关注对象。本文主要检验我国的商业银行能否在上市公司被实施特别处理前3年就已经预测到公司的财务风险,并调整对其的信贷政策。本文在对特别处理公司样本进行配对的基础上,建立了长期借款增量模型,并借助统计软件线性回归,结果发现:商业银行早在T-3年(T年为公司被特别处理当年)就对特别处理公司做出了谨慎性反应——显着降低了长期贷款规模。此外,还发现商业银行在预测特别处理风险时主要考虑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总资产周转率、公司的融资能力和长期借款是否逾期等因素。

李彤[6](2006)在《斯威特弥留》文中研究说明斯威特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即将解体的庞大飞机,伴随着巨大的部件不时脱落,呼啸着从人们头上掠过。“机长”严晓群能否使斯威特迫降在安全地带?

张歆[7](2006)在《全面股改第37批公司对价扫描》文中认为今日,全面股改第37批公司亮相,24家公司(上海14家、深圳10家)中,有9家公司披露了股权分置改革方案。同时,ST金杯600609、ST联华600617、900913、辽源得亨600699、ST烟发600766、东方锅炉600786、南纺股份6002?

张炳雷[8](2006)在《中国股票市场的制度缺失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中,股票市场无论对经济发展还是对社会经济秩序的调整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的。中国股票市场在经历了十几年的高速发展后,以往因为股市繁荣而掩盖的种种问题在短时间内集中暴露,长期累积的各种矛盾同时爆发,连续六年的股市低迷状态给中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中国股票市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出现这种状况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呢?中国股票市场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股票市场有着明显的区别。无论在对经济运行、金融秩序还是社会生活的影响上,都无法与发达国家甚至某些发展中国家的股票市场相比,在某种程度上,上市公司的日常经营活动甚至完全与其股票在市场上表现脱节。本文从中国股票市场的基础性缺失着手,详细分析了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以来中国特有的文化、经济背景下,股票市场的制度演进、变革过程,通过与发达国家成熟股票市场的对比和对中国股票市场内部基本矛盾的分析,找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即中国股市存在着基础性的缺失,是一个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畸形运行的市场。而这种基础性的缺失和制度的逆生性,无法形成制度供给上的正反馈,最终造成了有效制度供给不足。制度的缺失反映在微观行为上,显现为股市的强烈投机性、上市公司在股票市场及生产经营中的行为扭曲等形式。提出仅仅通过政府组织设计而建立的股票市场根本无法完成股票市场所应发挥的功能和作用,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龙云[9](2006)在《中国B股市场研究 ——功能缺失困境与出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B股市场的发展始于1991年底。所谓B股,全称是“境内上市外资股”,指的是在中国境内注册的股份有限公司向境内外投资者发行、募集外币资金并在中国境内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股票。应该说,B股市场的建立是顺应中国改革开放的要求而与A股市场几乎同时起步的一个中国资本市场的历史分支。随着中国经济持续获得了快速发展,中国资本市场也不断得到深化,股票市场尤其是中国A股市场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A股市场也面临众多问题,但是包括管理层在内的股票市场参与各方都在为A股市场的持续发展而不懈努力。然而,与A股市场同时起步的B股市场却在发展中遭遇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在中国资本市场不断发展的历程中出现了退化局面,市场本身也逐渐边缘化,陷入困难境地。主要表现在:第一,随着境外B股投资者的逐步退出,B股市场的发展不仅远远落后于设计者们的期望,更远远落后于几乎同时起步的中国A股市场,甚至落后于起步更晚的H股市场。B股市场在筹集资金方面近乎完全陷入瘫痪,自其创立15年来共筹集资金53亿美元,这一数字甚至不及中国联通2000年在海外市场IPO所筹集的资金。第二,B股更大的不足则表现在市场的整体表现和上市公司的质量方面。长期以来,B股上市公司总体质量低下,而B股市场除了在新设期以及2001年前后对境内居民开放时有过短期的突出表现外,十几年来B股指数的整体走势一直低迷,与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相背离,且给投资者的信心以严重的打击。因此,本文将研究重点放在了探究B股市场困境背后的历史与现实原因、揭示原因背后所隐含的系统性问题与制度缺陷。通过对B股市场困境进行深入研究,系统性探讨B股市场的出路,提出解决B股市场问题的方案,从而为中国证券市场未来发展战略的制定和调整提供政策借鉴依据。首先,本文从股票市场基础功能的角度出发构建了系统性分析B股市场困境的研究框架,并提出B股市场所面临的是一种功能缺失困境的重要结论。在以往的研究中,各种文献基本上都停留在对B股市场发展过程中的某一具体层面来进行研究,缺乏对中国整个B股市场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及其困境的系统性分析。本文通过对B股市场困境的层层解析,发现了B股市场所陷入的功能缺失困境不是由股票市场某一个基础功能退化或缺失所引致的,而是由于筹资功能、资源配置功能以及投资增值功能这三大股票市场基础功能共同的退化和缺失所造成的,并在此基础上推演出B股市场基础功能退化和缺失是必然而不可逆转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对B股市场开放性、历史定位以及市场本身区别于A股市场的特质进行了深入细致地研究,论证了B股市场已经空心化、丧失独立存在的必要性,并为关闭B股市场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基础。最后,本文探讨了各种可能的关闭B股市场的方案,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新兴的信托制度和QFⅡ制度提出了信托型B股市场关闭方案。通过这一方案,可望在最小的制度变革下快速平稳地解决B股市场功能缺失困境问题并促成了A、B股的市场合并,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吴战篪[10](2006)在《国际接轨中的A股估值:理念、制度与公司治理分析》文中认为在QFII制度引入、A股估值水平不断下行的背景下,关于国际接轨中的A股估值问题引发了一系列的讨论,其中的焦点问题为:A股估值水平是否已经实现了国际接轨?股票定价是否需要争夺本土定价权?对第一个问题的解答需要对A股市场的估值水平进行合理定位,对第二个问题的解答需要研究A股市场与成熟资本市场的估值理念差异。而A股估值水平与估值理念是受A股市场的制度安排与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影响的。现金股利的政府规制与股权分置改革是近年来两个比较重要的制度安排:中国政府在2001、2004、2005年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与强制性现金分红的措施; 2005年4月29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宣布启动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对这两项政策的成效与影响需要结合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进行分析。由此又衍生出另外两个问题:在中国上市公司特殊的治理结构下,现金股利的政府规制能否提升A股的投资价值?股权分置改革对A股估值有何重大影响?当前对这些问题的研究过分关注表面的结果,研究方法比较单一,未能全面考虑影响A股估值的制度与公司治理结构因素,寻求合适的估值方法与模型,将西方已经发展较为成熟的估值理论用之于中国的估值实践。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中非流通股占了63.58%,在股权分置的制度背景下,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财务目标同西方国家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进行估值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中应针对A股市场的特殊性,考虑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本文旨在以西方估值理论和发展财务学为指导,通过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归纳法与演绎法的结合,对国际接轨与制度变革时期的A股估值的状况、形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以及制度变迁对其的影响进行研究。本文的基本思路是,首先,对西方各种估值理论的思想进行述评,

二、ST中纺机部分国家股转让获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T中纺机部分国家股转让获准(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预警变量选择研究 ——基于A股公司2006-2010年的经验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财务预警的概念界定
        1.2.1 财务危机与财务困境
        1.2.2 财务预警变量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1.4.1 技术路线
        1.4.2 研究方法
2 财务预警变量选择的研究综述
    2.1 财务预警历史演进及其基本内涵研究综述
        2.1.1 财务预警历史演进的研究综述
        2.1.2 财务预警基本内涵的研究综述
    2.2 财务预警模型的研究综述
        2.2.1 一元判定模型
        2.2.2 多元判定模型
        2.2.3 逻辑回归模型
        2.2.4 单位概率模型
        2.2.5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2.2.6 模型的比较与评述
    2.3 财务预警变量选择的研究综述
        2.3.1 国外关于财务预警变量选择的研究综述
        2.3.2 国内关于财务预警变量选择的研究综述
    2.4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其启示
        2.4.1 存在问题
        2.4.2 启示
3 财务预警及其变量选择的理论依据研究
    3.1 基于宏观视角的理论依据研究
        3.1.1 有效市场理论与财务预警
        3.1.2 经济周期理论与财务预警
        3.1.3 宏观经济预警理论与财务预警
        3.1.4 权变理论与财务预警
        3.1.5 博弈理论与财务预警
    3.2 基于微观理论视角的理论依据研究
        3.2.1 风险管理理论与财务预警
        3.2.2 公司危机管理理论与财务预警
        3.2.3 不对称信息理论与财务预警
        3.2.4 信号传递理论与财务预警
        3.2.5 契约理论与财务预警
    3.3 小结
4 财务预警变量选择的理论分析及其变量框架构建
    4.1 环境因素对公司财务预警影响的理论分析
        4.1.1 宏观环境因素的理论分析
        4.1.2 微观环境因素的理论分析
    4.2 公司财务危机共性特征的理论分析
        4.2.1 基于阶段论视角的财务危机共性特征
        4.2.2 基于业务范畴论视角的财务危机共性特征
        4.2.3 基于性质论视角的财务危机共性特征
    4.3 财务预警变量选择的逻辑分析
        4.3.1 财务预警变量选择的主流观点剖析
        4.3.2 财务预警变量选择的基本前提
        4.3.3 基于财务观视角的变量选择理论分析
        4.3.4 基于现金流量观视角的变量选择理论分析
    4.4 财务预警变量的框架构建
        4.4.1 预警变量框架设计的基本原则
        4.4.2 预警变量框架体系的具体设计
    4.5 小结
5 财务预警变量选择的实证研究
    5.1 研究对象
        5.1.1 研究对象的界定
        5.1.2 研究对象界定的理由分析
    5.2 研究样本设计与数据来源
        5.2.1 研究样本设计
        5.2.2 数据的选取
    5.3 研究变量和研究方法
        5.3.1 研究变量
        5.3.2 研究程序和方法
    5.4 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的构建
        5.4.1 样本组描述性统计分析
        5.4.2 备选变量的均值分析
        5.4.3 T-3年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的构建与分析结果
        5.4.4 T-2年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的构建与分析结果
        5.4.5 T-1年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的构建与分析结果
        5.4.6 研究结果及其分析
    5.5 小结
6 财务预警变量选择有效性检验研究
    6.1 有效性检验的样本组设计
        6.1.1 2009年有效性检验的样本组设计
        6.1.2 2010年有效性检验的样本组设计
    6.2 有效性检验的结果
    6.3 模型结果汇总及其分析
    6.4 小结
7 研究结论与未来研究方向
    7.1 研究结论及其政策建议
        7.1.1 研究结论
        7.1.2 本文创新
        7.1.3 政策建议
    7.2 研究局限及其未来研究方向
        7.2.1 研究局限
        7.2.2 未来研究方向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2)中国股票市场分割下价格差异性及其原因的计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前言
第1章 中国股市同股不同价的现实考察
    1.1 典型化事实
    1.2 国际比较
第2章 关于股价差异问题的理论假说及相关研究综述
    2.1 传统理论假说
    2.2 理论研究进展及相关实证研究结果综述
第3章 不同市场股票价格的动态关联性计量分析
    3.1 对不同市场价差波动特征的识别
    3.2 基于永久/暂时模型及信息分享模型对价格形成的解释
    3.3 分整关系检验
第4章 股价联动性的信息传递效应识别
    4.1 信息不对称假说
    4.2 均值溢出效应和波动溢出效应
    4.3 基于BEKK-MGARCH 模型的实证检验
第5章 投资理性差异与股价差异的相关性分析
    5.1 Hietala 的投资理念差异模型和Sharpe 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5.2 投资理性差异模型构建
    5.3 模型估计及结果分析
第6章 股价差异影响因素的面板数据分析
    6.1 同股不同价问题影响因素分析
    6.2 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
    6.3 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第7章 股价差异性的综合评判及政策启示
    7.1 中国股票市场价格差异综合评判
    7.2 针对我国同股不同价现象的政策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后记
摘要
Abstract

(3)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的市场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 本文关于控制权转移的定义
第2章 我国控制权转移市场反应的理论背景及现状
    2.1 公司控制权理论
        2.1.1 公司控制理论
        2.1.2 控制权市场理论
        2.1.3 几种流行理论假说对控制权转移动机的解释
    2.2 我国控制权转移发展的历史阶段分析
    2.3 我国控制权转移的背景及市场环境分析
        2.3.1 股权分置状态下的控制权转移
        2.3.2 股权分置改革后的控制权转移及市场反应
    2.4 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及市场反应特征
        2.4.1 转移方式及市场反应特征
        2.4.2 转移目的不同情况下的市场反应特征
第3章 模型方法及数据的选取
    3.1 事件研究方法介绍
        3.1.1 股票日收益率的计算
        3.1.2 超常收益率的计算
    3.2 样本的选取
        3.2.1 数据来源
        3.2.2 数据选取
第4章 控制权转移的市场反应实证分析
    4.1 研究假设
    4.2 市场反应实证分析
        4.2.1 整体样本控制权转移的市场反应分析
        4.2.2 05年前后发生控制权转移的样本对比研究
    4.3 市场反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4.3.1 变量的选取及定义
        4.3.2 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及结果解释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B 数据处理表

(4)A股为什么相对于H股溢价? ——中国A+H交叉上市公司股价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对几个重要概念的界定
    1.3 研究框架和思路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及不足
第二章 交叉上市公司股价差异研究文献综述
    2.1 国际资产定价模型
    2.2 市场分割假说
    2.3 流动性差异、信息不对称和歧视定价模型
    2.4 行为金融学对交叉上市公司股价差异的解释
    2.5 对中国交叉上市公司股价差异的研究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从国内外比较看"A-H股溢价之谜"
    3.1 国际资本市场的交叉上市概况
    3.2 我国企业A+H交叉上市的发展状况
    3.3 国外交叉上市公司内外资股的价格差异情况
    3.4 对A-H股溢价率的描述性统计和趋势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A股IPO定价对A-H股溢价的影响分析与实证
    4.1 A股市场与港股市场发行上市制度的比较
    4.2 A+H上市公司IPO定价差异的统计特征及原因分析
    4.3 A股IPO定价溢价率对A-H股溢价率的影响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市场分割对A-H股溢价的影响分析与实证
    5.1 资本市场分割的概念与成因
    5.2 国内外资本市场分割的状况
    5.3 A股市场与港股市场分割性的判别
    5.4 市场分割对A-H股溢价率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若干微观因素对A-H股溢价的影响分析与实证
    6.1 市场微观结构对A-H股溢价的影响
    6.2 非流通A股对A-H股溢价率的影响
    6.3 两地投资者行为差异对A-H股溢价的影响
    6.4 对影响A-H股溢价率的微观因素的综合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几点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5)银行信贷决策与上市公司财务风险识别(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银行信贷风险和ST 公司
    1.2 本文结构
2 我国上市公司的特别处理制度
    2.1 我国特别处理制度的形成及其变迁
        2.1.1 1998 年3 月——特别处理制度的诞生
        2.1.2 2000 年——特别处理制度第一次修订
        2.1.3 2001 年——特别处理制度第二次修订
        2.1.4 2004 年——特别处理制度第三次修订
        2.1.5 2006 年——特别处理制度第四次修订
        2.1.6 PT 制度
    2.2 特别处理制度的意义
        2.2.1 警示
        2.2.2 监管
        2.2.3 公司治理
    2.3 财务预警研究文献回顾
        2.3.1 国外研究文献回顾
        2.3.2 国内研究文献回顾
        2.3.3 目前研究特点
3 银行信贷与风险
    3.1 银行信贷概述
        3.1.1 信贷定义、特征和原则
        3.1.2 信贷风险
    3.2 巴塞尔协议
        3.2.1 巴塞尔委员会和早期的巴塞尔协议
        3.2.2 协议的补充完善
        3.2.3 新巴塞尔协议
    3.3 银行信贷与预警
        3.3.1 应用财务比率判定
        3.3.2 信贷综合评分法
        3.3.3 以现象或行为特征判定信贷风险
    3.4 银行信贷研究文献
        3.4.1 国外的研究
        3.4.2 国内的研究
4 银行信贷决策与上市公司财务风险识别
    4.1 研究方法
        4.1.1 国内财务预警模型的适用问题
        4.1.2 本文的研究方法
    4.2 变量的选取和模型的建立
        4.2.1 变量的选取
        4.2.2 模型的建立
    4.3 样本和配对样本
    4.4 结果分析
5 本文结论
    5.1 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5.2 本文的缺陷和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中国股票市场的制度缺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本文选题的意义
        一、现实意义
        二、理论意义
    第二节 中国股票市场制度缺失问题的研究现状
        一、对中国股票市场单项制度的评述
        二、对中国股票市场总体制度的评述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逻辑及框架
        一、研究的思路逻辑
        二、论文的内容框架
    第四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
        一、辩证法的思想与方法
        二、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
        三、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相结合
        四、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
    第五节 本文研究的创新及不足之处
        一、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
        二、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对于中国股票市场涉及问题的相关理论综述
    第一节 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一、交易成本理论
        二、产权理论
        三、制度变迁理论
    第二节 金融不稳定模型
        一、费雪模型
        二、凯恩斯模型
        三、海曼·明斯基的“金融不稳定性假说”
    第三节 股票定价的相关理论
    第四节 信息不对称理论
第三章 中国股票市场制度演进历程及其制度缺失现状分析
    第一节 中国股票市场制度演进历程
        一、股票市场的初创阶段(1990 年12 月至1995 年1 月)
        二、股票市场的高速扩张阶段(1995 年1 月至1999 年7 月)
        三、股票市场的规范与完善阶段(1999 年7 月至今)
    第二节 中国股票市场制度缺失现状分析
        一、中国股票市场构成主体的制度缺失分析
        二、股票一级市场的制度缺失分析
        三、股票二级市场的制度缺失分析
        四、股票监管制度分析
第四章 中国股票市场制度缺失的深层原因分析
    第一节 中国股票市场的基础性缺失及其表现
        一、中国股票市场的基础性缺失
        二、中国股票市场基础性缺失的表现
    第二节 中国股票市场的特殊性
        一、公司上市和进行资本扩张的目的扭曲
        二、股票市场运行目的的偏差
        三、对金融资本的制度阻隔造成股票市场运行紊乱
        四、金融制度改革的同时面临金融市场开放的压力
第五章 发达国家与中国股票市场的制度安排比较分析
    第一节 股票市场投资主体构成的比较分析
    第二节 股票发行市场相关制度的比较分析
    第三节 股票交易市场相关制度的比较分析
        一、证券交易所的设立
        二、交易制度的安排
        三、股票交易市场的结构
        四、股票市场的监管制度
        五、股票市场与金融系统的整体性
第六章 中国股票市场制度重构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股票交易方式的制度完善
    第二节 股票交易市场的制度调整
    第三节 股票市场交易产品的补充
    第四节 股票市场整体运行环境的建设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论文摘要
ABSTRACT

(9)中国B股市场研究 ——功能缺失困境与出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论文结构与研究方法
    1.4 本文中可能的主要创新点
    1.5 尚需要进一步探讨之问题
    1.6 本章注释
2 理论基础
    2.1 制度变迁理论
    2.2 证券市场有效性理论
    2.3 股票市场监管理论
    2.4 信托制度理论
    2.5 本章注释
3 中国B股市场发展历程与功能缺失困境初探
    3.1 中国B股市场的发展历程
        3.1.1 中国B股市场的诞生及制度创设
        3.1.2 中国B股市场首轮低迷期
        3.1.3 B股政策推动下的恢复性上涨
        3.1.4 "2.19"对境内居民开放后B股市场大起大落
    3.2 中国B股市场陷入长期功能缺失困境
        3.2.1 中国股票市场基础功能分析
        3.2.2 中国B股市场陷入长期的功能缺失困境
    3.3 小结
    3.4 本章注释
4 中国B股市场功能缺失困境解析(一)——筹资功能严重退化
    4.1 以筹资功能为主之中国股票市场制度设计
    4.2 中国B股市场筹资功能严重退化
    4.3 制度变迁导致B股市场筹资功能退化
        4.3.1 发行监管制度变迁对改善B股市场筹资功能无益
        4.3.2 B股筹资规定削弱了其筹资功能
        4.3.3 A股增发制度弱化了B股市场筹资功能
    4.4 相对过高的筹资成本使B股市场筹资功能加速退化
        4.4.1 现代财务理论中企业融资方式的顺序
        4.4.2 中国上市公司反常融资顺序的解析
        4.4.3 相对过高的筹资成本影响了B股市场筹资功能
    4.5 外商直接投资高速进入使B股市场筹资功能退化
        4.5.1 外商直接投资政策与发展历程回顾
        4.5.2 外商直接投资高速进入使B股市场筹资功能退化
    4.6 小结
    4.7 本章注释
5 中国B股市场功能缺失困境解析(二)——资源配置功能严重缺失
    5.1 股票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一般分析
    5.2 B股市场效率低下使资源配置功能严重缺失
        5.2.1 B股市场的有效性讨论
        5.2.2 效率缺乏使B股市场资源配置功能严重缺失
    5.3 上市公司总体质量低劣使B股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缺失
        5.3.1 B股上市公司产业结构分析
        5.3.2 B股上市公司业绩分析
        5.3.3 B股上市公司总体质量低劣的主要原因
        5.3.4 B股上市公司总体质量低劣使市场缺乏资源配置功能
    5.4 流动性不足使B股市场资源配置功能严重缺失
        5.4.1 对B股市场流动性不足的分析
        5.4.2 B股市场流动性不足的原因
        5.4.3 流动性不足使B股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缺失
    5.5 B股市场并购功能匮乏使资源配置功能严重缺失
        5.5.1 股权分置抑制了B股市场并购功能
        5.5.2 有关法规限制了B股市场并购功能
    5.6 小结
    5.7 本章注释
6 中国B股市场功能缺失困境解析(三)——投资增值功能严重缺失
    6.1 股票市场投资增值功能的一般分析
    6.2 未能反映实体经济使B股市场投资增值功能严重缺失
        6.2.1 B股市场与宏观实体经济不同步的实证研究
        6.2.2 B股市场与宏观实体经济不同步使投资增值功能严重缺失
    6.3 境外投资者投资渠道的多样性使B股市场投资增值功能缺失
        6.3.1 外币投资渠道多样性使B股市场投资增值功能缺失
        6.3.2 QFII制度使B股市场投资增值功能缺失
        6.3.3 海外战略投资者进入使B股市场投资增值功能进一步缺失
    6.4 政策欠妥使B股投资增值功能严重缺失
        6.4.1 B股政策欠妥的一般探讨
        6.4.2 "B股对境内居民开放"的政策评析
    6.5 小结
    6.6 本章注释
7 中国B股市场功能缺失困境原因的深层次解析
    7.1 以筹资为核心的市场功能定位错误
    7.2 B股市场制度性缺陷
        7.2.1 B股市场也存在股权分置的缺陷
        7.2.2 B股制度变迁中的考虑欠妥
        7.2.3 监管制度安排中的缺陷
    7.3 金融全球一体化导致B股市场严重缺失竞争力
    7.4 小结
    7.5 本章注释
8 中国A、B股市场的根本区别与迥异命运
    8.1 A、B股市场本是同根生,同股同权同利
    8.2 A、B股市场存在类似的功能缺失困境和制度缺陷
    8.3 A、B股市场的根本区别与迥异命运
        8.3.1 B股市场在世界成熟资本市场残酷竞争中逐渐边缘化
        8.3.2 B股市场基础功能严重丧失
        8.3.3 B股市场吸引外资的历史地位逐渐丧失
        8.3.4 海外直接上市比B股上市更受内地企业青睐
        8.3.5 B股市场"空心化"情况严重
        8.3.6 人民币升值使B股投资价值远逊于A股
        8.3.7 后股权分置时代B股问题妨碍资本市场持续发展
    8.4 对A、B股市场迥异命运的分析
    8.5 小结
    8.6 本章注释
9 中国B股市场功能缺失困境的解决方案
    9.1 B股市场功能缺失困境的解决方案
        9.1.1 关闭B股市场的几种可能方式
        9.1.2 对关闭B股市场几种可能方式的评析
    9.2 信托型B股市场关闭方案:一种可行的快速关闭B股市场方案
    9.3 信托型B股市场关闭方案的重要意义与独特优势
        9.3.1 信托型B股市场关闭方案符合"国九条"精神
        9.3.2 信托型B股市场关闭方案有利于促进中国股票市场发展
        9.3.3 信托型B股市场关闭方案克服了关闭B股市场的关键障碍
        9.3.4 信托型B股市场关闭方案对各方都有积极意义
    9.4 本章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10)国际接轨中的A股估值:理念、制度与公司治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 要
Abstract
0. 前言
    0.1 研究目的及意义
    0.2 研究背景
    0.3 研究思路与内容
    0.4 研究方法
    0.5 创新之处
1. 股票估值的理论基础
    1.1 股票估值的目的与功用
    1.2 股票估值的理论与模型
    1.3 估值理论的发展脉络总结
    1.4 估值模型的实证研究:文献回顾
2. A股估值水平的实证研究
    2.1 A 股估值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2.2 国际接轨中的 A 股股价结构调整特征
    2.3 估值的国际比较:A 股估值水平的实证研究
    2.4 结论与启示
3. A股与H股估值理念差异比较
    3.1 问题的提出
    3.2 文献回顾
    3.3 制度背景与理论预设
    3.4 研究方法
4. 现金股利、公司治理与A 股估值
    4.1 A 股市场的分红状况与股利收益率
    4.2 问题的提出
    4.3 文献回顾
    4.4 中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与分红动机
    4.5 现金股利与流通股价值: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4.6 现金股利与流通股价值:基于治理结构的案例研究
    4.7 结论、建议及研究局限
5. 股权分置改革与A 股估值
    5.1 股权分置的改革历程
    5.2 股改“对价”的博弈分析
    5.3 股权分置改革对A 股估值的影响
    5.4 股权分置改革与A 股估值的国际接轨
    5.5 股权分置改革与构建上市公司新的治理机制
    5.6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四、ST中纺机部分国家股转让获准(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预警变量选择研究 ——基于A股公司2006-2010年的经验证据[D]. 秦志敏. 东北财经大学, 2012(06)
  • [2]中国股票市场分割下价格差异性及其原因的计量研究[D]. 李艳会. 吉林大学, 2010(09)
  • [3]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的市场反应研究[D]. 莫如冰. 湖南大学, 2009(02)
  • [4]A股为什么相对于H股溢价? ——中国A+H交叉上市公司股价差异研究[D]. 焦巍巍. 复旦大学, 2009(12)
  • [5]银行信贷决策与上市公司财务风险识别[D]. 冯先涛. 上海交通大学, 2009(12)
  • [6]斯威特弥留[J]. 李彤. 商界.中国商业评论, 2006(11)
  • [7]全面股改第37批公司对价扫描[N]. 张歆. 证券日报, 2006
  • [8]中国股票市场的制度缺失研究[D]. 张炳雷. 吉林大学, 2006(11)
  • [9]中国B股市场研究 ——功能缺失困境与出路[D]. 龙云. 复旦大学, 2006(02)
  • [10]国际接轨中的A股估值:理念、制度与公司治理分析[D]. 吴战篪. 西南财经大学, 2006(11)

标签:;  ;  ;  ;  

ST中国纺机部分国有股转让获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