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略导弹核潜艇回顾(论文文献综述)
刘畅,夏薇,张莹[1](2021)在《2020年国外弹道导弹发展回顾》文中认为2020年,美俄继续推动战略弹道导弹更新换代,并发展了多种类型和射程的导弹,提升了其武器系统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法国持续对潜射弹道导弹进行更新迭代,旨在提升其性能。印度开展多平台远程导弹研制,旨在提升打击能力。朝鲜坚持研发新型战术及战略武器系统,旨在提升防卫能力。梳理并分析了2020年国外弹道导弹领域的重大热点事件,统计了各国飞行试验和装备情况,并对2021年国外弹道导弹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黄金生[2](2020)在《白手起家完成“水中芭蕾” “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文中指出2020年1月10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黄旭华,共和国第一代核潜艇的设计功臣,从习近平总书记手中接过了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章。2019年,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中,8人被授予"共和国勋章",黄旭华便是其中之一。
刘畅,夏薇,张莹[3](2020)在《2019年国外弹道导弹发展回顾》文中指出2019年,世界各国积极推进弹道导弹发展。美俄进一步加强弹道导弹的现代化建设,研发新型运载平台和弹头。印度和朝鲜立足已有技术基础,力争发展多种运载平台的投送能力。对2019年国外弹道导弹领域重大热点事件进行了综述和分析,对飞行试验和装备情况进行了统计,并对2020年国外弹道导弹的发展进行了展望和预测。
小蝈,小敖[4](2019)在《中国首艘核潜艇》文中认为当今世界拥有核潜艇的国家总共有6个: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中国、印度。其中美国和俄罗斯拥有的核潜艇最多。世界上第一艘核潜艇"鹦鹉螺"号是美国海军研制和建造的,美国的国防实力也因之强大了不少。核潜艇的出现和核战略导弹的运用,使潜艇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长征一号"核潜艇
黄毓森[5](2019)在《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现代战争与经济关系研究》文中认为战争,是人类社会一种复杂且特殊的交往形式,其发展演变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战争发展演变的过程中,不同的因素会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战争造成不同的影响。经济,作为一种基础性的影响因素,则在战争的各个方面发挥着更为根本性、基础性的作用——无论是整体战略的确定、作战对象的认定,抑或是作战手段、作战模式的选择,无一不受到经济的影响与制约。与此同时,战争也会对经济产生深刻影响。本论文从马克思主义视角出发,对现代战争的经济动因、经济基础、经济成本以及经济收益等方面展开论述。论文从自然空间利益、社会空间利益、认知空间利益三个层面出发,对战争的动因展开探讨。通过分析,论文认为现代战争的动因尽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利益网络的交融而显得愈发多元,但归根结底都是以经济利益为基础的。随着现代战争技术含量的持续提升,战争对社会经济支撑的要求也正日益提高。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模式,是基于知识的信息经济发展模式,而非过去那种基于原料与劳动力的工业经济发展模式。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这一深刻转变,也会对建立于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战争产生诸多影响。论文从战争物质生产、军事人力资源、战略战术制定三个方面出发,对现代战争的经济基础进行探讨。在人类的军事实践活动中,战争并非完全被动地决定于社会经济状况,同时也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影响。战争的社会经济功能具有双面性。一方面,战争会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负面、阻滞的影响;另一方面,战争也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促进作用。这是战争与经济辩证关系研究最为基本的思考起点,也是战争与经济辩证关系研究的逻辑基础。按照时间维度展开,论文对现代战争准备期间——进行期间——结束之后的经济成本进行分析,并通过对现代战争的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的多维度透析,以更为全面深刻地认识战争的经济成本。与此同时,论文还从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善、经济发展动力的增强以及军事技术的先行发展与社会转移三个方面展开,具体分析战争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在总结分析现代战争的动因、经济基础以及战争的经济成本与经济收益的基础上,论文进一步探讨了中国在未来应该以怎样的思维、怎样的方式来实现富国与强军的有机统一,走好中国特色强军之路。
刘欣[6](2019)在《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计量研究》文中提出有关科技精英的研究是科学技术史和科学社会学交叉研究的议题之一,随着中国近现代科技的发展,中国科技精英的规模逐渐扩大,有关中国科技精英的研究也随之增多,但从学科角度进行科技精英的研究相对偏少;物理学是推动自然科学和现代技术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整个自然科学学科体系中占有较高地位,同时与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密切关联,是20世纪以来对中国影响较大的学科之一;中国物理学院士是物理学精英的代表,探讨中国物理学院士成长路径的问题,不仅有助于丰富对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结构和发展趋势的认识,而且有助于为中国科技精英的成长和培养提供相关借鉴;基于此,本文围绕“中国物理学院士的成长路径”这一问题,按照“变量——特征——要素——路径”的研究思路,引入计量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中国物理学院士这一群体进行了多角度的计量研究,文章主体由以下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第一章)以“院士制度”在中国的发展史为线索,通过对1948年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和国立北平研究院推选产生中国第一届物理学院士,1955年和1957年遴选出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两届物理学学部委员、1980年和1991年增补的物理学学部委员、1993年后推选产生的中国科学院物理学院士、1994年后的中国科学院外籍物理学院士和中国工程院物理学院士,及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华裔物理学院士的搜集整理,筛选出319位中国物理学院士,构成本次计量研究的样本来源。第二部分(第二至九章)对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进行计量研究。首先,以基本情况、教育经历、归国工作,学科分布、获得国内外重大科技奖励等情况为变量,对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总体特征进行了计量分析;其次,按照物理学的分支交叉学科分类,主要对中国理论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学、光学、高能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这五个分支学科的院士群体特征分别进行了深入的计量分析,对其他一些分支交叉学科,诸如天体物理学、生物物理学、工程热物理、地球物理学、电子物理学、声学、物理力学和量子信息科技等领域的院士群体的典型特征进行了计量分析,分析内容主要包括不同学科物理学院士的年龄结构、学位结构、性别比例,在各研究领域的分布、发展趋势和师承关系等;再次,在对各分支交叉学科物理学院士的基本情况和研究领域计量分析的基础上,对不同学科间物理学院士的基本情况进行比较研究,对中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和代际演化进行趋势分析。第三部分(第十章)在第二部分计量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结构特征、研究领域和代际演化的趋势特征。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结构呈现整体老龄化问题严重,但近些年年轻化趋向较为明显,整体学历水平较高,同时本土培养物理学精英的能力增强,女性物理学院士占比较低但他们科技贡献突出,空间结构“集聚性”较强,但近些年这种“集聚性”逐渐被打破等特征;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研究领域呈现出,物理学科中交叉性较强的研究领域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应用性较强的研究领域产业化趋势明显,当代物理学的发展与科研实验设施的关系越发紧密等趋势特征;中国物理学院士的代际演化呈现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需求导向下的相关物理学科迅猛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物理学院士研究兴趣与国家政策支持相得益彰,21世纪以来物理学院士个体对从事学科发展的主导作用越来越大等趋势特征。第四部分(第十一章)通过分析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特征得出中国物理学院士的成长路径。宏观层面,社会时代发展大背景的影响一直存在,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导向要素有所减弱,国家科技管理制度的要素影响有所增强,中国传统文化对物理学院士成长潜移默化的影响;中观层面,物理学学科前沿发展需求的导向要素显着增强,空间结构“集聚性”的影响逐渐在减弱,师承关系的影响主要体现于学科延承方面;微观层面,性别差异对物理学家社会分层的影响很弱,年龄要素对物理学院士成长具有一定的影响,个人研究兴趣对物理学院士的成长影响增强;可见中国物理学院士受社会时代背景、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一直存在,受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的导向影响有所减弱,而受物理学学科前沿发展和物理学家个人研究兴趣的导向逐渐增强,进而得出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社会分层总体符合科学“普遍主义”原则的结论。最后,在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发展展望中,提出须优化中国物理学院士年龄结构和培养跨学科物理科技人才,辩证看待中国物理学院士空间结构的“集聚性”和师承效应,发挥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研究优势弥补研究领域的不足,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和完善科技奖励机制,不断加强国家对物理学的支持力度等建议,以促进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良性发展和推动我国从物理学大国发展为物理学强国。
刘畅,夏薇,张莹[7](2019)在《2018年国外弹道导弹发展回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8年,国外弹道导弹发展态势较为平稳,各国继续推进弹道导弹的现代化,弹道导弹朝着实战化与多样化发展,但随着美俄之间竞争日益激烈,未来国际军控形势与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对2018年国外弹道导弹领域重大热点事件进行了综述和分析,对飞行试验和装备情况进行了统计,并对2019年国外弹道导弹的发展做出了展望和预测。
王继泽[8](2018)在《美苏限制战略武器谈判博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二战后,美苏由战时盟友转变为竞争对手,在战略武器领域展开了激烈竞赛;不仅给国家发展造成负担,还加剧了两个阵营的敌对,危机频频出现。在危机严重性不断提升的同时,美苏意识到双方的战略力量都达到了“相互确保摧毁”的大体均衡;为稳定战略关系,两国就战略武器开展谈判,达成多项军控协议,构成了限制战略武器谈判/会谈(SALT)的背景。限制战略武器会谈是美苏在1969年至1979年间开展的系列谈判,旨在达成限制双方战略武器。经过外交折冲,美苏同意启动限制战略武器会谈,但在界定谈判范围、确定核查方式、设定数量质量限制等问题上产生了严重分歧,并展开了激烈博弈。虽然在会谈中双方均做出了或多或少的妥协,且达成了一定共识,但美苏并不满足于战略均衡的状态,两国在军备控制领域博弈的同时还在谈判桌后开展着激烈的军备竞赛。核军备控制与核军备竞赛是一组对立统一的矛盾,两者都服从并服务于美苏整体战略;而限制战略武器会谈作为美苏实现国家整体战略的重要工具,其最终目标的失败有其内在必然性。限制战略武器会谈历时近十年,其后美苏(俄)两国也进行了相关后续谈判;可以说会谈不仅构成了美苏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展现了冷战中美苏整体战略的清晰脉络,并为美苏(及冷战后的俄罗斯)开展后续核军控谈判提供了可遵循的路径模式。
杨超,祝彬[9](2016)在《2015年国外战略弹道导弹发展综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一、年度概述2015年,国外军方共进行了24次战略弹道导弹试射。其中,美国9次,俄罗斯11次,法国1次,印度1次,朝鲜2次。在24次试射任务中,成功21次,失败2次,情况不明1次。总体来看,战略弹道导弹处于稳步发展阶段,持续提升其综合性能仍然是各国军方追求的首要目标。在战略弹道导弹领域,美国新一代陆基洲际弹道导弹的研制工作即将展开,而下一代潜射弹道导弹方案论证正在进行。回顾2015年,
刘畅,夏薇,张莹[10](2015)在《2014年国外弹道导弹发展回顾》文中研究表明对2014年国外弹道导弹的飞行试验和装备情况进行统计,对该领域的重大热点事件进行总结与分析,最后对2015年国外弹道导弹的发展和装备情况做出展望。
二、战略导弹核潜艇回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战略导弹核潜艇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1)2020年国外弹道导弹发展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美国 |
1.1美国罕见试射携带多弹头的民兵3导弹,验证分导式多弹头能力 |
1.2诺格公司获得陆基战略威慑系统合同,完成初步设计评审 |
1.3三叉戟2导弹开始携带低当量核弹头,进行第二次延寿改进,将实现超长服役期 |
1.4美国陆军启动陆基中程导弹研制,填补射程空白 |
2俄罗斯 |
2.1俄罗斯批准新版核威慑国家政策及《2021—2025年俄联邦国防计划》 |
2.2解密白杨M导弹部分关键技术,展示固体战略导弹技术先进性 |
2.3萨尔马特战略导弹项目持续推进,研制进度可能推迟 |
2.4先锋高超声速弹头可降低美导弹防御能力,年底继续部署 |
2.5布拉瓦潜射导弹系统在试验、部署及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积极成果 |
3法国 |
4印度 |
5朝鲜 |
6韩国 |
7 2021年展望 |
8结束语 |
(2)白手起家完成“水中芭蕾” “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论文提纲范文)
“共同舰队”风波 |
“核潜艇技术复杂,你们搞不了” |
“天字第一号”绝密工程 |
“我们欠下了海军这笔账” |
“就是戴手铐,核潜艇工程我也抓定了” |
用好三面“镜子” |
花甲痴翁,志探龙宫 |
(3)2019年国外弹道导弹发展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美国 |
1.1 美国退出《中导条约》发展陆基中程导弹武器 |
1.2 诺格公司成为陆基战略威慑系统项目最终承包商 |
1.3 三叉戟2导弹将延寿改进服役至2083年 |
1.4 装备潜射弹道导弹的首批W76-2低当量核装置生产完成 |
2 俄罗斯 |
2.1 俄开始研发和制造多型中程导弹 |
2.2 先锋、亚尔斯等战略导弹系统批量部署 |
2.3 强化军事演习震慑美欧敌对势力 |
2.4 潜射战略导弹实战能力遭受质疑 |
3 印度 |
4 朝鲜 |
5结束语 |
(4)中国首艘核潜艇(论文提纲范文)
历史回顾 |
历史回顾 |
(5)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现代战争与经济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rt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关于战争动因的研究 |
1.2.2 关于战争经济基础的研究 |
1.2.3 关于战争经济成本与收益的研究 |
1.3 研究思路与论文架构 |
1.4 研究方法与主要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战争与经济理论概述 |
2.1 战争的经济本源 |
2.1.1 战争的经济根源 |
2.1.2 战争的经济起源 |
2.1.3 战争的经济动因 |
2.2 战争的经济基础 |
2.2.1 武器装备生产以社会经济状况为基础 |
2.2.2 军事人力资源以社会经济状况为基础 |
2.2.3 军队作战方式与组织结构以社会经济状况为基础 |
2.3 战争的社会经济功能 |
2.3.1 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破坏 |
2.3.2 对社会制度变革的催化 |
2.3.3 对技术进步的牵引 |
第三章 以经济利益为基础的现代战争动因 |
3.1 自然空间利益 |
3.1.1 自然资源控制权 |
3.1.2 战略通道控制权 |
3.2 社会空间利益 |
3.2.1 地缘政治主动权 |
3.2.2 经济秩序主动权 |
3.2.3 科技发展主动权 |
3.3 认知空间利益 |
3.3.1 社会安全认知 |
3.3.2 意识形态传播 |
3.3.3 战略威慑效应 |
第四章 现代战争的经济基础 |
4.1 战争物质生产的经济基础 |
4.1.1 军事工业生产能力 |
4.1.2 民用部门生产能力 |
4.1.3 国家战争动员能力 |
4.2 军事人力资源的经济基础 |
4.2.1 军事人员的队伍规模 |
4.2.2 军事人员的职业技能 |
4.2.3 军事人员的身体素质 |
4.3 战争形态演变的经济基础 |
4.3.1 军事战略的制定 |
4.3.2 战争样式的变化 |
4.3.3 军队体制的变革 |
第五章 现代战争的经济成本 |
5.1 战争准备期间的经济成本 |
5.1.1 战争准备期间的人员成本 |
5.1.2 战争准备期间的物资装备成本 |
5.1.3 战争准备期间的经济发展间接成本 |
5.2 战争进行期间的经济成本 |
5.2.1 战争进行期间的人员成本 |
5.2.2 战争进行期间的物资装备成本 |
5.2.3 战争进行期间的经济发展间接成本 |
5.3 战争结束后的经济成本 |
5.3.1 战争结束后的人员成本 |
5.3.2 战争结束后的社会重建成本 |
5.3.3 战争结束后的经济发展间接成本 |
第六章 现代战争的经济收益 |
6.1 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善 |
6.1.1 经济发展安全环境的改善 |
6.1.2 社会制度的变革 |
6.1.3 军事人员与设施的社会转移 |
6.2 经济发展动力的增强 |
6.2.1 社会消费需求增加 |
6.2.2 拉动社会就业增长 |
6.2.3 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
6.3 军事技术的先行发展与社会转移 |
6.3.1 军事技术的先行发展 |
6.3.2 军事技术社会转移的价值运动 |
6.3.3 军事技术社会转移的溢出效益 |
第七章 对中国特色富国强军之路的启示 |
7.1 以国家发展利益为国防建设的根本指向 |
7.1.1 确立与和平发展相适应的军事战略 |
7.1.2 建设与和平发展相适应的军事力量 |
7.1.3 统筹运用军事力量营造有利战略态势 |
7.2 建设支撑世界一流军队的现代化国防工业体系 |
7.2.1 系统论视角下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 |
7.2.2 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内涵剖析 |
7.2.3 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实现路径与政策举措 |
7.3 走军民融合道路实现富国强军 |
7.3.1 走军民融合发展道路是军事力量建设的未来走向 |
7.3.2 走军民融合发展道路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 |
7.3.3 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基本抓手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6)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计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文献综述 |
二、论文选题和研究内容 |
三、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的产生与本土化 |
1.1 民国时期中国物理学院士的产生 |
1.1.1 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推选产生中国第一届物理学院士 |
1.1.2 国立北平研究院推选出与“院士”资格相当的物理学会员 |
1.2 当代中国物理学院士的本土化 |
1.2.1 中国科学院推选产生物理学学部委员 |
1.2.2 中国科学院物理学院士与中国工程院物理学院士的发展 |
1.3 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华裔物理学院士 |
1.4 中国物理学院士名单与增选趋势分析 |
1.4.1 中国物理学院士的名单汇总 |
1.4.2 中国本土物理学院士总体增选趋势 |
第二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总体特征的计量分析 |
2.1 中国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
2.1.1 女性物理学院士占比较低 |
2.1.2 院士整体老龄化问题严重 |
2.1.3 出生地域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 |
2.2 中国物理学院士教育经历的计量分析 |
2.2.1 学士学位结构 |
2.2.2 硕士学位结构 |
2.2.3 博士学位结构 |
2.3 中国物理学院士归国工作情况的计量分析 |
2.3.1 留学物理学院士的归国年代趋势 |
2.3.2 国内工作单位的“集聚性”较强 |
2.3.3 物理学院士的国外工作单位 |
2.4 中国物理学院士从事物理学分支交叉学科的计量分析 |
2.4.1 物理学院士从事分支交叉学科的归类统计 |
2.4.2 物理学院士获得国际科技奖励的计量分析 |
2.4.3 物理学院士获得国内科技奖励的计量分析 |
第三章 中国理论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
3.1 中国理论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
3.1.1 存在老龄化问题,当选年龄集中于“51-60 岁” |
3.1.2 博士占比52.83%,地方高校理论物理教育水平有所提高 |
3.2 中国理论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
3.2.1 主要分布于凝聚态理论和纯理论物理等领域 |
3.2.2 20 世纪后半叶当选的理论物理学院士内师承关系显着 |
3.3 中国理论物理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
3.3.1 理论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上升趋势 |
3.3.2 理论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
3.4 小结 |
第四章 中国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
4.1 中国凝聚态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
4.1.1 存在老龄化问题,当选年龄集中于“51—60 岁” |
4.1.2 博士占比57.83%,国外博士学位占比将近80% |
4.1.3 女性物理学院士在凝聚态物理领域崭露头角 |
4.2 中国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
4.2.1 主要分布于半导体物理学、晶体学和超导物理学等领域 |
4.2.2 凝聚态物理学的一些传统研究领域内师承关系显着 |
4.2.3 凝聚态物理学院士集聚于若干研究中心 |
4.3 中国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
4.3.1 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上升趋势 |
4.3.2 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
4.4 小结 |
第五章 中国光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
5.1 中国光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
5.1.1 存在老龄化问题,当选年龄集中于“61—70 岁” |
5.1.2 博士占比54.84%,本土培养的光学博士逐渐增多 |
5.2 中国光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
5.2.1 研究领域集中分布于应用物理学和激光物理学 |
5.2.2 光学院士工作单位的“集聚性”较强 |
5.3 光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
5.3.1 光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上升趋势 |
5.3.2 光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
5.4 小结 |
第六章 中国高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
6.1 中国高能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
6.1.1 老龄化问题严重,当选年龄集中于“51—60 岁” |
6.1.2 博士占比53.85%,国外博士学位占比超过85% |
6.2 中国高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
6.2.1 高能物理实验与基本粒子物理学分布较均衡 |
6.2.2 高能物理学院士的工作单位集聚性与分散性并存 |
6.3 中国高能物理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
6.3.1 高能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平稳趋势 |
6.3.2 高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
6.4 小结 |
第七章 中国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
7.1 中国原子核物理学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
7.1.1 老龄化问题严重,80 岁以下院士仅有3 人 |
7.1.2 博士占比48.84%,国外博士学位占比超过95% |
7.1.3 女性院士在原子核物理学领域的杰出贡献 |
7.2 中国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
7.2.1 原子核物理学院士在各研究领域的分布情况 |
7.2.2 参与“两弹”研制的院士内部师承关系显着 |
7.3 中国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
7.3.1 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下降趋势 |
7.3.2 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
7.4 小结 |
第八章 其他物理学分支和部分交叉学科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
8.1 中国天体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
8.1.1 天体物理学院士本土培养特征明显 |
8.1.2 天体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平稳上升趋势 |
8.1.3 天体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
8.2 中国生物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
8.2.1 群体年龄较小,当选年龄集中于“41—50 岁” |
8.2.2 生物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
8.3 中国工程热物理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
8.3.1 工程热物理院士内部师承关系十分显着 |
8.3.2 工程热物理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
8.4 中国地球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
8.4.1 主要分布于固体地球物理学和空间物理学研究领域 |
8.4.2 地球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
8.5 部分分支交叉学科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
8.5.1 电子物理学和声学院士的增选呈下降趋势 |
8.5.2 中国物理力学由应用走向理论 |
8.5.3 中国量子信息科技呈迅速崛起之势 |
第九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计量分析的比较研究和趋势分析 |
9.1 各分支交叉学科间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比较研究 |
9.1.1 一些新兴研究领域物理学院士年轻化趋势明显 |
9.1.2 21世纪以来本土培养的物理学院士占比一半以上 |
9.1.3 女性物理学院士在实验物理领域分布较多 |
9.2 中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分析 |
9.2.1 各分支交叉学科内的横向发展趋势分析 |
9.2.2 各分支交叉学科的纵向年代发展趋势分析 |
9.3 中国物理学院士代际演化的趋势分析 |
9.3.1 第一代物理学院士初步完成了中国物理学的建制 |
9.3.2 第二代物理学院士完成了中国物理学主要分支学科的奠基 |
9.3.3 第三代物理学院士在国防科技和物理学科拓展中有着突出贡献 |
9.3.4 第四代物理学院士在推进物理学深入发展方面贡献较大 |
9.3.5 新一代物理学院士科技成果的国际影响力显着增强 |
第十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结构特征和发展趋势特征 |
10.1 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结构特征 |
10.1.1 整体老龄化问题严重,但年轻化趋向较为明显 |
10.1.2 整体学历水平较高,本土培养物理学精英的能力增强 |
10.1.3 女性物理学院士占比较低,但科技贡献突出 |
10.1.4 空间结构“集聚性”较强,但近些年“集聚性”逐渐被打破 |
10.2 中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发展的趋势特征 |
10.2.1 物理学科中交叉性较强的研究领域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
10.2.2 物理学科中应用性较强的研究领域产业化趋势明显 |
10.2.3 当代物理学的发展与科研实验设施的关系越发紧密 |
10.3 中国物理学院士代际演化的趋势特征 |
10.3.1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需求导向下的相关物理学科迅猛发展 |
10.3.2 20世纪80 年代以来院士研究兴趣与国家支持政策相得益彰 |
10.3.3 21世纪以来院士个体对学科发展的主导作用越来越大 |
第十一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成长路径 |
11.1 影响中国物理学院士成长的宏观要素 |
11.1.1 社会时代发展大背景的影响一直存在 |
11.1.2 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导向要素有所减弱 |
11.1.3 国家科技管理制度的要素影响有所增强 |
11.1.4 中国传统文化对物理学院士潜移默化的影响 |
11.2 影响中国物理学院士成长的中观要素 |
11.2.1 物理学学科前沿发展需求的导向要素显着增强 |
11.2.2 空间结构“集聚性”的影响逐渐在减弱 |
11.2.3 师承关系的影响主要体现于学科延承方面 |
11.3 影响中国物理学院士成长的微观要素 |
11.3.1 性别差异对物理学家社会分层的影响很弱 |
11.3.2 年龄要素对物理学院士成长具有一定的影响 |
11.3.3 个人研究兴趣对物理学院士的成长影响增强 |
11.4 结语与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7)2018年国外弹道导弹发展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美国 |
1.1 特朗普政府出台新版《核态势评估》报告 |
1.2 美国拟将退出《中导条约》 |
1.3 美国工业部门提交陆基战略威慑系统设计方案 |
1.4 新一代战略核潜艇制造出现质量问题, 可能导致交付推迟 |
1.5 民兵3导弹发射试验自2011年后首次失败 |
2 俄罗斯 |
2.1 俄罗斯通过终版《2018—2027年国家武器装备计划》 |
2.2 萨尔玛特导弹完成弹射试验阶段 |
2.3 布拉瓦导弹正式批准服役 |
2.4 北风B级战略导弹核潜艇发展计划搁浅 |
3 印度 |
4 朝鲜 |
4.1 朝鲜宣布停止核试验与导弹试验 |
4.2 美朝就朝鲜半岛无核化问题签署联合声明 |
5 结束语 |
(8)美苏限制战略武器谈判博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缘由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写作思路与创新 |
第二章 美苏启动限制战略武器会谈的背景及战略考虑 |
2.1 美苏启动限制战略武器会谈的背景 |
2.1.1 会谈的政治基础:古巴导弹危机美苏关系缓和及达成多项军控协议 |
2.1.2 苏联战略核力量大跃升,美国有必要通过会谈进行遏制 |
2.1.3 苏联有必要限制美国研发先进核技术 |
2.2 美国对启动战略武器会谈的战略考虑 |
2.2.1 谋求通过会谈达成美苏战略稳定,缓和与苏联的关系 |
2.2.2 以会谈满足西欧盟国缓和与苏联关系的愿望 |
2.2.3 通过举行限制战略武器会谈摆脱越南战争泥潭 |
2.3 苏联对举行限制战略武器会谈的战略考虑 |
2.3.1 通过会谈减轻经济压力 |
2.3.2 以会谈减轻社会主义阵营分化带来的压力 |
2.3.3 通过会谈与美国达成战略稳定 |
2.4 美苏启动限制战略武器会谈 |
2.4.1 美苏启动会谈的外交折冲 |
2.4.2 美苏启动会谈的博弈策略与手段 |
第三章 会谈中美苏围绕战略武器界定与核查的博弈 |
3.1 美苏在战略武器界定方面的博弈 |
3.1.1 美苏在战略武器界定方面的分歧与外交折冲 |
3.1.2 美苏围绕战略进攻性武器和战略防御性武器关联性问题的博弈 |
3.2 美苏围绕核查问题的博弈 |
3.2.1 核查对限制战略武器的重要意义 |
3.2.2 美苏围绕现地核查的博弈 |
3.2.3 美苏在加密核查问题上的博弈 |
第四章 美苏围绕反弹道导弹系统问题的博弈 |
4.1 美苏反弹道导弹系统争议的缘起 |
4.1.1 美苏在反导系统发展方面的竞赛 |
4.1.2 美国国内对发展反弹道导弹的争议 |
4.1.3 反弹道导弹技术的进步对战略稳定构成挑战 |
4.2 会谈中美苏在反导系统问题上的激烈博弈 |
4.2.1 美国提议限制反导系统与苏联的反击 |
4.2.2 苏联态度的逆转与美苏博弈进程 |
4.2.3 美苏在反导系统问题上的博弈成果 |
第五章 美苏在分导式多弹头导弹问题上的博弈 |
5.1 分导式多弹头技术的发展及其战略后果 |
5.1.1 应对苏联发展反导系统:美国推动分导式多弹头技术研发 |
5.1.2 苏联追赶美国发展分导式多弹头技术 |
5.2 会谈中美苏围绕分导式多弹头问题的博弈 |
5.2.1 美苏在分导式多弹头上的立场 |
5.2.2 限制发展分导式多弹头提议的搁置 |
5.2.3 尼克松政府在限制分导式多弹头技术发展上的再次努力 |
5.2.4 美苏在限制分导式多弹头问题上的妥协 |
第六章 会谈中美苏在战略核武器数量与质量上的博弈 |
6.1 限制数量的博弈 |
6.1.1 战略核武器数量博弈的焦点:潜射弹道导弹及战略核潜艇 |
6.1.2 会谈中美苏限制战略核武器数量的博弈 |
6.2 美苏由限制数量的博弈到关注质量的博弈 |
6.2.1 在逆火式战略轰炸机问题上的博弈 |
6.2.2 在巡航导弹问题上的博弈 |
6.2.3 在新型导弹问题上的博弈 |
第七章 限制战略武器会谈的失败 |
7.1 美苏限制战略武器会谈的阶段性成果及其局限性 |
7.1.1 美苏限制战略武器会谈的阶段性成果 |
7.1.2 阶段性成果的局限性 |
7.2 战略态势变化与美国国会拒绝批准第二阶段协议 |
7.2.1 会谈启动后美苏战略力量对比的变化 |
7.2.2 苏联扩张对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武器会谈的影响 |
7.2.3 美国对限制战略武器会谈的反思 |
7.2.4 美国国内及西欧盟友反对会谈的压力增大 |
7.3 限制战略武器会谈无法完全达成限制军备竞赛的目的 |
7.3.1 美苏在会谈期间仍然大力扩张核发展 |
7.3.2 限制战略武器会谈对军备竞赛的有限限制 |
7.4 作为工具的会谈无法解决美苏在全球层面的战略分歧 |
7.4.1 美国的“缓和战略”:缓和的有限性和遏制的绝对性 |
7.4.2 缓和“外衣”包装下的苏联全球扩张战略 |
7.4.3 作为工具的会谈及其失败的必然性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9)2015年国外战略弹道导弹发展综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年度概述 |
二、重要进展 |
1.陆基战略弹道导弹 |
2.海基战略弹道导弹 |
三、影响与启示 |
四、战略导弹核潜艇回顾(论文参考文献)
- [1]2020年国外弹道导弹发展回顾[J]. 刘畅,夏薇,张莹. 飞航导弹, 2021(02)
- [2]白手起家完成“水中芭蕾” “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J]. 黄金生. 国家人文历史, 2020(05)
- [3]2019年国外弹道导弹发展回顾[J]. 刘畅,夏薇,张莹. 飞航导弹, 2020(01)
- [4]中国首艘核潜艇[J]. 小蝈,小敖. 小猕猴智力画刊, 2019(09)
- [5]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现代战争与经济关系研究[D]. 黄毓森. 国防科技大学, 2019(01)
- [6]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计量研究[D]. 刘欣. 山西大学, 2019(01)
- [7]2018年国外弹道导弹发展回顾[J]. 刘畅,夏薇,张莹. 飞航导弹, 2019(04)
- [8]美苏限制战略武器谈判博弈研究[D]. 王继泽.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2)
- [9]2015年国外战略弹道导弹发展综合分析[J]. 杨超,祝彬. 中国航天, 2016(02)
- [10]2014年国外弹道导弹发展回顾[J]. 刘畅,夏薇,张莹.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 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