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Python的行为型模式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张宇[1](2021)在《设计模式在外观管理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设计模式,主要用于对重复出现的问题提供可重用的解决方案。设计模式的提出,给出了一个强大的复用机制,使得软件开发能够在软件快速发展的今天适应不断发生变化的需求。设计模式能够非常有效地解决软件设计中的各种复用问题,将软件复用从代码复用提升至经验复用和软件开发各阶段的知识复用。设计模式在解决软件质量差、开发周期长、后期修改维护困难、开发成本高等问题上有着重要作用。首先,本文介绍了设计模式的基本概念,讨论了设计模式的四大要素和作用,并详细阐述了设计模式的分类方法,以及在实际开发过程中应该遵循的七大设计原则。然后,本文通过对汽车产品的设计流程、系统用户的用例描述和系统的功能性能这几个方面进行需求分析,明确了用户需求。然后,本文以设计模式相关技术为核心,设计了外观管理系统,该系统可以解决汽车产品在设计过程中存在地过多人工操作的问题,为产品设计人员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外观设计平台。该外观管理系统采用分层架构进行了总体设计,提高了系统的可维护性。本系统按照功能划分模块,本文阐述了各个功能模块的详细设计,其中包括:外观方案分配模块、外观设计器分配模块、导航器模块、编辑纹理模块、工作室材料库模块、纹理库模块。并且,通过对系统进行软件测试,验证了其功能的正确性。最后,本文提出了设计模式在软件中的应用策略,通过分析该外观管理系统中存在的问题,给出工厂方法模式、组合模式和单例模式在系统开发中的具体应用过程,提高各功能模块的软件质量,从实践的角度证明设计模式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的优势。本文通过具体的开发实践,验证了设计模式在外观管理系统中应用的优势,证明了设计模式的使用可以提升软件的可拓展性、可维护性和可复用性,降低系统后期的维护代价。
刘诗宇,陈科燕,曹鹏,马华清,杨思远[2](2021)在《染色方法在Python虚拟机内存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Python是一种使用极为广泛的动态语言,在人工智能、数据分析处理、网络服务运维等IT实践中被广泛应用。不同于传统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Python语言的动态特性是其深受开发人员青睐的主要原因。本文就Python虚拟机内存管理进行讨论,并探讨如何利用染色方法解决Python内存管理中的垃圾回收问题,希望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肖卓宇,郭杰,陈果,徐运标,王林春[3](2021)在《设计模式挖掘的有效性评估策略》文中指出针对设计模式挖掘结果有效性评估方法缺乏的问题,提出一种设计模式挖掘有效性评估策略,分结构型、行为型和创建型三类归纳了设计模式的设计意图,分析了设计模式挖掘的基准测试系统,探究了设计模式挖掘结果的中间形式表示,为设计模式挖掘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持。
熊壬浩[4](2020)在《知识驱动的软件模式识别》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软件系统的复杂性,理解现有软件已成为软件生命周期所有阶段中最昂贵的任务之一。据统计,理解软件系统花费了软件工程中多达60%的工作量。从遗留系统中恢复设计信息是一项相当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即使对于70K到280K源代码行的中型项目,也需要经验丰富的设计师平均花费100个小时来创建准确的架构。识别软件模式(software pattern)是理解软件系统的重要手段之一。包括架构模式(architectural pattern)和设计模式(design pattern)在内的软件模式总结了软件系统的设计或实现中特定的、重复出现的问题的解决方案。软件模式的识别提供了一种了解系统设计背后原理的有效途径。识别出的模式实例揭露了开发人员的意图,为维护人员提供了系统结构及其内部特征的深刻见解。软件模式本身提炼了有经验的专家从实践中获得的设计知识;而从中理解软件系统的制品(artifact),也可以理解为关于软件系统的一种知识形式。尽管如此,现有方法较少从知识角度出发探索软件模式的识别。识别软件模式涉及多方面的领域知识,现有方法往往单一的利用领域知识的某一方面作为模式存在的证据,这往往不够充分而产生误报。技术领域的上下文不明确,设计与实现之间的映射便难以自动化进行,致使识别模式需要较大的人工工作量。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的主要贡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Java语言的上下文中利用惯用实现识别设计模式:构造了一组本体,用于描述设计模式的概念以及Java语言的构造;进而提出了一种实体及关系抽取算法,用于从源代码中构建知识图谱,并构造了22种GoF(Gang of Four,四人帮)设计模式的模式模板;最终在五个开源的基准系统上展开实验,并与三种其他方法比较,评估了识别的准确性及时间性能。(2)在此基础上,使用动态分析方法进一步区分结构上相似的设计模式实例:提出了一种测试脚本标记语言以及一个基于该标记语言的测试用例生成算法,用于驱动模式实例运行;描述了一种程序追踪方法,无需插桩即可监视程序的运行状态;进而在知识图谱中引入基于间隔的时序关系,构建了一种运行时行为的建模和规范方法;最终使用六个开源基准系统,针对五个GoF设计模式,实验验证了五种现有方法报告的466个实例,进一步提高了识别的准确性。(3)基于扎根理论整合多方面的领域知识,利用专家的经验知识进行架构模式识别:提出了一种基于扎根理论的架构模式识别方法,即围绕案例分析,展开相关资料的调研,通过一种自顶向下的识别过程,构建出一个关于架构模式的“理论”;随之围绕两个开源系统,演示和分析了该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最终针对六个开源系统实验评估了该方法的准确性及时间性能。(4)抽象了基于静态分析、动态分析以及扎根理论解决设计模式和架构模式识别问题的过程及实现方法,建立了一种知识驱动的模式识别框架:利用层次结构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层次化知识图谱;在此基础上,使用描述逻辑形式化定义了模式,将模式识别问题转换为概念的可满足性问题;最终定义了模式识别的核心过程和部件,将识别过程的可变部分封装为可插拔的组件,并基于该框架实现了一个原型工具。
冯铁,靳乐,张家晨,王洪媛[5](2020)在《基于堆叠泛化的设计模式检测方法》文中研究表明设计模式检测是理解和维护软件系统的一项重要工作.以高效识别设计模式变体和提高设计模式识别准确率为目的,将面向对象度量与模式微结构相结合,提出一种基于堆叠泛化的设计模式检测方法.该方法应用典型的机器学习算法,分别训练度量分类器和微结构分类器,并基于两者的预测值和相关对象模型特征进一步训练,从而形成堆叠分类器.为了评估该方法,基于该方法开发了一个原型工具OOSdpd.该工具从Java字节码级别的系统实现中抽取设计模式实例,并在JUnit等几个经典的开源项目上进行实验.通过与现有的两种工具进行对比分析,实验验证了该方法在提高设计模式识别准确率及召回率方面的有效性.
程亮[6](2020)在《可复用物联网Web3D框架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软件工程要解决的核心问题,简单地说就是如何以最小的代价生产出最大效用的软件。解决该问题的基本途径之一,是研发具有高度灵活性和扩展性等特点的可复用软件及方法,其中框架就是典范。如果能够设计出一款具有高度可复用性的Web3D框架或平台,对于推动数据中心等物联网领域应用的发展将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做了以下尝试:(1)基于面向对象理论与方法的可复用Web3D框架设计。目前的Web3D应用大都使用了基于Web GL技术的Java Script软件包(如Three.js)进行开发,与其他主流的Web前端应用类似,都是使用传统的结构化编程语言实现,往往难以扩展与复用。因此,本文通过引入支持面向对象的ES6语言,充分发挥面向对象软件设计的重要理论、原则和方法等优势,并基于设计模式等相关理论,使用抽象工厂模式、模板方法模式、策略模式、单例模式、装饰者模式、发布-订阅模式等多种设计模式设计实现了一个全新并可适用于多个行业的可复用框架。(2)基于数据中心场景的可复用Web3D模型方法研究。首先,不同物体的3D模型往往不同,而且模型的格式、位置、角度、大小等属性和加载、呈现等方式的变化都会导致不同Web3D项目之间难以复用,所以,本文针对数据中心的场景建立了一套可用于不同项目的3D模型规范和加载呈现方案。其次,针对数据中心通常需要呈现设备之间关联和场景漫游等功能特点,分别研究建立了可复用的模型间连线算法和3D场景漫游算法。(3)本框架的优势分析。以数据中心的场景作为案例,通过应用本框架与传统方法于不同项目,分别从代码质量与开发效率等方面做了比较。首先,重复代码大大减少;其次,可复用性与可扩展性大大增强;最后,应用于新项目,开发时间也大大缩短。
聂新娜[7](2020)在《昌吉市优胜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员工激励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在市场经济崛起的背景之下,我国的企业无论从数量还是规模上都呈飞跃发展势态。市场中的新企业与日俱增,企业数量增多,企业的生存空间被逐步压缩,压力也与日俱增。为提升企业在市场当中的竞争力,争取更多的市场占有空间,人力资源逐步走进了人们的视线,成为了企业发展过程中为人所关注的重点。在这之中,员工的激励机制成为了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热门,具有科学性、合理性的激励机制能够使员工需求得到满足,在日常工作中更加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调动自身的工作积极性,为公司做出更多的贡献,公司团队也将有更大的凝聚力,企业也将得到长足的发展。所以,对我国现今企业所采取的激励机制进行研究则显得十分必要。本文主要围绕国内一家优胜教育咨询有限公司所采用的员工激励机制进行讨论,首先将国内国外与员工激励机制有关的研究列出,从而展开整理、分析和总结,得出国内外在此方面学术成果的现实情况以及不足之处。此外,整理得到了内容型激励理论和行为型激励理论两大理论,围绕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以及归因理论等科学理论展开讨论,作为此次研究的理论基础。其次,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昌吉市优胜教育咨询有限公司激励机制,主要的研究方法是文献查阅法、问卷调查法和案例分析法,主要研究和分析案例公司员工激励机制的应用情况和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分析。研究的目的是找出现阶段员工激励制度的问题,指出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采用合适的允许模式和流程,不断丰富我国公司激励机制理论,促进我国市场经济活动的发展。问卷调查采取内部调查的方式,仅针对研究对象内部500名员工展开,主要调查和分析该公司的绩效考核形式、薪酬和福利设置情况,激励机制和员工职业发展规划等。了解该公司在这些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立足于公司实情,指出要深入了解调查员工的实际需求,建立激励机制,调整激励程序和环境,丰富激励手段和方式,采取更加有效的激励措施,如重视团队力量,采用长期激励的方式,既重视对员工的奖励,也重视对员工的惩罚,构建完善的培训体系,制定岗位轮换制度。维持保障机制的正常运行,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是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研究案例公司员工激励机制的问题和优化措施,帮助我国理论学术界提供激励机制优化理论基础,推动我国企业的进步和发展。
赵柏言[8](2020)在《可重构的飞管MBIT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飞机现已广泛应用于军事和民用领域,飞行管理系统作为飞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飞机的飞行计划和飞行安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飞管系统的新机型或新版本的检测系统的快速、安全、高效实现,是目前科研领域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本文基于飞管系统检测系统的开发设计,从设计模式和故障诊断方法2个方面入手,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系统需求进行分析,针对飞管系统硬件部分构成复杂,检测工作繁琐的问题,采用维护性机内自检测(Maintenance Built-in-Test,MBIT,也称为维护BIT)方法,同时利用分层分系统的设计方法实现飞管系统的检测系统。阐述飞管系统分系统组成,并详细叙述各分系统的具体功能和组成,对飞管MBIT系统进行总体设计和模块划分。(2)针对飞管MBIT系统故障检测的可重构设计问题,研究和分析常用的23种设计模式,并设计选取设计模式的通用流程。根据所设计的流程选取本文所主要应用的设计模式,建造者模式,结合飞管系统的特点,对其提出改进,并对其他会使用到的设计模式进行分析和整理。(3)针对复杂系统的故障隔离问题,研究和分析常用于系统故障隔离的诊断方法的适用场景、优势和使用限制。分析飞管MBIT系统所主要关注的3方面问题,提出本论文所采用的基于符号有向图的故障隔离方法,并对其建模方法进行相关的研究。对该方法提出改进意见,保证系统分层分系统故障的传递性分析,并设计相应的隔离算法。本文所提出的方法已通过仿真和实测数据验证。结果表明,这些方法可以有效解决飞管MBIT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实现系统可重构的快速开发和系统的故障诊断。
曹瑞瑞[9](2019)在《面向模块化的MOVC设计模式研究和.NET高效开发框架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软件开发框架的设计是软件研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软件代码的开发效率、可移植性和可维护性等几个方面指标。一个优秀的软件开发框架必然有着良好的设计模式做支撑,从而可以更好地对软件系统的层次和结构进行划分。目前在Web系统的开发中,基于MVC的设计模式和三层架构的分层思想被广泛地应用。然而随着社会信息化地不断发展,软件系统地规模日益变大,传统的MVC设计模式在软件层次的划分和开发框架的搭建上并不能满足开发的需求,往往会造成代码过于臃肿,开发效率低,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能差等问题。本文在此背景下,提出了一种“模型-操作-视图-控制(Model-Operate-View-Controller,MOVC)”四层结构的设计模式,通过模块化、结构化的管理,形成MOVC模式开发框架。而后以MOVC模式为基础,构建了一套控件包装技术用来解决代码重复现象,完善软件开发框架。论文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MVC设计模式和三层架构在现有背景下存在的问题,研究构建MOVC设计模式,给出各模块的工作流程和构建思想,为开发框架的搭建提供可靠的支撑。(2)分析了代码的重复现象和控件技术,研究了基于MOVC设计模式的控件二次包装方法,扩展了控件的适用范围和层次,并将其作为MOVC开发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3)通过MOVC开发框架实现了多个实际项目,并在开发效率、可维护性、可移植性等代码质量性能指标上对这些项目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MOVC开发框架在提高软件开发效率、可维护性和可移植性上具有良好的表现。目前,已经使用MOVC开发框架完成多款软件系统,并且上线使用正常,系统运行稳定。
靳乐[10](2018)在《基于度量和微结构堆叠泛化的设计模式检测方法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设计模式检测是理解和维护软件系统的一项重要工作,它不仅有助于软件体系结构的恢复和发现,同时也是评估软件质量的一个重要依据。目前设计模式检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1)变体的检测效果不理想;2)结构相同意图不同的模式难以区分;3)行为型设计模式的检测复杂;4)组合爆炸问题依然突出;本文以高效识别设计模式变体和提高设计模式识别准确率为目的,将面向对象度量与模式微结构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基于堆叠泛化的设计模式检测方法。该方法应用典型的机器学习算法,针对每种设计模式,分别训练度量分类器和微结构分类器,并基于两者的预测值和相关对象模型特征进一步训练,从而形成堆叠分类器。通过这些分类器对一个候选的模式实例进行分类,从而预测候选的模式实例是不是真正的模式实例。在训练分类器之前,本文首先搜集训练用的正负模式实例,然后尽可能地为每个实例计算更多的候选度量特征和候选微结构特征,从而生成相关分类器的训练数据集,接着本文首先应用典型的特征选择算法对设计模式的候选度量特征和微结构特征进行特征选择,然后通过遍历典型的有监督学习算法来训练相关分类器,最终为实验的五种设计模式都找到了合适的度量特征集、度量分类器、微结构特征集、微结构分类器以及堆叠分类器。本文还对设计模式检测遇到的组合爆炸问题和变体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定义了设计模式微结构以及相关的基本概念与原理,将现有的设计模式微结构分为两类,方法类微结构和非方法类微结构,同时根据本文设计模式检测需要提出了五种新的方法类微结构,借助于方法类微结构的比特向量表示方式,给出了设计模式方法映射的思路,弥补了现阶段基于机器学习的设计模式检测方法的不足。对于行为型设计模式的检测,本文提出从微结构的角度去刻画模式的行为特征,降低了行为型设计模式检测的复杂度。对于设计模式检测遇到的组合爆炸问题,本文提出了使用设计模式必备微结构约束的方法。为了评估该方法,开发了一个原型工具,并且在JUnit等几个经典的开源项目上进行实验,同时与现有的两种工具进行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的方法能很大程度上解决组合爆炸问题,而且在设计模式识别准确率和召回率方面均有明显提升,特别地,对于观察者模式,本文方法的识别效果要明显好于基于结构相似度计算的方法。
二、基于Python的行为型模式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Python的行为型模式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设计模式在外观管理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2 设计模式的相关理论概述 |
2.1 设计模式的概念 |
2.2 设计模式的要素 |
2.2.1 模式的名称 |
2.2.2 模式针对的问题 |
2.2.3 解决方案 |
2.2.4 效果 |
2.3 设计模式的作用 |
2.3.1 软件需求的多样性 |
2.3.2 修改或替换系统内部算法 |
2.3.3 类和对象之间紧密藕合 |
2.3.4 方便开发人员交流沟通 |
2.4 设计模式的原则 |
2.4.1 单一职责原则 |
2.4.2 开放-关闭原则 |
2.4.3 里氏替换原则 |
2.4.4 依赖倒置原则 |
2.4.5 接口隔离原则 |
2.4.6 迪米特原则 |
2.4.7 组合/聚合复用原则 |
2.5 设计模式的分类 |
2.6 本章小结 |
3 外观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 |
3.1 研发背景 |
3.2 业务流程分析 |
3.2.1 汽车模型建模流程分析 |
3.2.2 外观材料库搭建流程分析 |
3.2.3 可视化方案设计流程分析 |
3.3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3.3.1 外观材料库管理员 |
3.3.2 可视化专家 |
3.3.3 设计工程师 |
3.3.4 厂商 |
3.4 系统性能需求分析 |
3.4.1 实用性分析 |
3.4.2 可靠性分析 |
3.4.3 安全性分析 |
3.4.4 容错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外观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4.1 系统层次结构设计 |
4.1.1 分层式系统架构 |
4.1.2 MVC模式介绍 |
4.1.3 系统各层次逻辑分析 |
4.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4.3 系统主要功能实现 |
4.3.1 外观方案分配模块 |
4.3.2 外观设计器分配模块 |
4.3.3 导航器模块 |
4.3.4 编辑纹理模块 |
4.3.5 工作室资料库模块 |
4.3.6 纹理库模块 |
4.4 系统功能测试 |
4.5 本章小结 |
5 设计模式在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
5.1 应用策略 |
5.2 应用分析 |
5.2.1 工厂方法模式 |
5.2.2 组合模式 |
5.2.3 单例模式 |
5.3 实验对比分析 |
5.3.1 Apdex应用性能指数 |
5.3.2 性能指标对比分析 |
5.3.3 功能实现对比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染色方法在Python虚拟机内存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运用染色方法解决Python内存管理中的垃圾回收问题 |
1.1 染色方法概述 |
1.2 染色方法的优势 |
1.3 染色方法的示例 |
1.4 染色过程的注意事项 |
2 结语 |
(3)设计模式挖掘的有效性评估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设计模式设计意图分类研究 |
3 设计模式挖掘的基准系统 |
4 设计模式挖掘结果的中间表示 |
5 效度分析 |
6 结语 |
(4)知识驱动的软件模式识别(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及问题分析 |
1.2.1 设计模式识别研究现状 |
1.2.2 架构模式识别研究现状 |
1.2.3 问题分析 |
1.3 研究内容与主要贡献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背景知识 |
2.1 软件模式 |
2.1.1 架构模式 |
2.1.2 设计模式 |
2.1.3 惯用法 |
2.2 知识处理和应用 |
2.2.1 知识获取 |
2.2.2 知识表示和知识图谱 |
2.2.3 知识推理 |
2.2.4 知识系统的构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惯用实现的设计模式识别 |
3.1 引言 |
3.2 设计模式的描述与识别 |
3.2.1 设计模式的描述 |
3.2.2 层次化知识图谱 |
3.2.3 实体和关系抽取 |
3.2.4 结构关系推理 |
3.2.5 模式模板匹配 |
3.3 实验评估设置 |
3.3.1 上下文选择 |
3.3.2 研究问题与度量指标 |
3.3.3 实验设置 |
3.4 评估结果分析 |
3.4.1 识别模式实例的准确性 |
3.4.2 与其他方法准确性的比较 |
3.4.3 时间性能 |
3.5 讨论 |
3.5.1 命名约定 |
3.5.2 语言学和动态扩展 |
3.5.3 有效性威胁 |
3.6 相关工作的比较 |
3.6.1 相关技术 |
3.6.2 相关工具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相似结构设计模式实例的区分 |
4.1 引言 |
4.2 基于ETA的相似结构模式实例区分 |
4.2.1 测试用例生成 |
4.2.2 运行时行为追踪 |
4.2.3 时序关系推理 |
4.2.4 相似结构模式实例的区分 |
4.3 实验评估设置 |
4.3.1 上下文选择 |
4.3.2 研究问题与度量指标 |
4.3.3 实验设置 |
4.4 评估结果分析 |
4.4.1 ETA改善现有方法准确性的表现 |
4.4.2 ETA与基于动态分析的现有方法准确性的比较 |
4.4.3 时间性能 |
4.5 讨论 |
4.5.1 增量的理解遗留系统 |
4.5.2 实践中的SparT |
4.5.3 有效性威胁 |
4.6 相关工作的比较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SparGT的架构模式识别 |
5.1 引言 |
5.2 SparGT:一种自顶向下的方法 |
5.2.1 扎根理论与REM方法 |
5.2.2 SparGT方法 |
5.3 案例研究——MVC模式的识别 |
5.3.1 MVC模式的描述 |
5.3.2 质性资料分析 |
5.3.3 设计规则抽取 |
5.4 实验评估 |
5.4.1 评估设置 |
5.4.2 结果分析 |
5.5 讨论 |
5.5.1 识别上下文的选择 |
5.5.2 动态分析的运用 |
5.5.3 有效性威胁 |
5.6 相关工作的比较 |
5.6.1 架构模式描述 |
5.6.2 模式驱动的架构恢复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KparF框架的设计与实现 |
6.1 引言 |
6.2 KparF框架的总体设计 |
6.2.1 KparF框架的组件 |
6.2.2 KparF框架的过程 |
6.2.3 KparF框架的冰点和热点 |
6.3 SparT原型工具的设计与实现 |
6.3.1 模式识别子系统 |
6.3.2 辅助分析子系统 |
6.3.3 追踪管理子系统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总结 |
7.2 未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5)基于堆叠泛化的设计模式检测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相关工作 |
2 面向对象度量与微结构 |
2.1 面向对象度量 |
2.2 微结构 |
3 设计模式检测方法 |
3.1 设计模式检测框架 |
3.2 基本概念定义 |
3.3 3个模型训练算法 |
3.4 设计模式检测算法 |
4 实验评估 |
4.1 模型训练评估 |
4.2 模式识别评估 |
4.3 有效性分析 |
5 总结与展望 |
(6)可复用物联网Web3D框架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物联网研究与应用现状 |
1.2.2 Web3D技术研究与应用现状 |
1.2.3 物联网Web3D框架发展与应用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2 软件复用与相关技术 |
2.1 概述 |
2.2 面向对象设计原则 |
2.3 设计模式 |
2.3.1 设计模式发展现状 |
2.3.2 设计模式分类 |
2.3.3 设计模式对可复用框架的意义 |
2.4 使用框架增强软件复用性 |
2.5 使用支持面向对象的ES6语言开发前端应用 |
2.6 本章小结 |
3 需求分析 |
3.1 物联网Web3D应用业务流程 |
3.2 功能需求分析 |
3.2.1 核心应用功能 |
3.2.2 基础业务组件 |
3.2.3 基础页面组件 |
3.3 框架非功能性需求 |
3.4 本章小结 |
4 框架的设计与实现 |
4.1 总体架构设计 |
4.2 框架运行流程 |
4.3 核心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
4.3.1 场景初始化模块 |
4.3.2 模型加载模块 |
4.3.3 场景交互模块 |
4.3.4 信息呈现模块 |
4.3.5 场景漫游模块 |
4.3.6 设备连线模块 |
4.3.7 异常告警模块 |
4.4 基础组件设计与实现 |
4.4.1 基础业务组件 |
4.4.2 基础页面组件 |
4.5 本章小结 |
5 Web3D模型与关键算法复用研究 |
5.1 模型文件复用方案研究 |
5.1.1 模型制作方案 |
5.1.2 模型命名方案 |
5.1.3 模型格式方案 |
5.2 模型定位方案 |
5.3 模型加载方案 |
5.4 关键功能复用算法研究 |
5.4.1 通用连线算法 |
5.4.2 通用场景漫游算法 |
5.5 本章小结 |
6 基于数据中心场景的应用案例分析 |
6.1 药监数据中心应用设计与实现 |
6.1.1 系统用例 |
6.1.2 系统开发环境 |
6.1.3 系统功能实现 |
6.2 系统比较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工作总结 |
7.2 论文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学期间完成的工作 |
(7)昌吉市优胜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员工激励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 |
2.1 相关概念 |
2.1.1 员工激励机制 |
2.1.2 激励机制设计的原理 |
2.1.3 激励机制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 |
2.2 内容型激励理论 |
2.3 行为型激励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昌吉市优胜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员工激励机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1 昌吉市优胜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
3.1.1 昌吉市优胜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基本情况 |
3.1.2 昌吉市优胜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员工结构 |
3.2 昌吉市优胜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员工激励机制现状 |
3.2.1 薪酬与福利 |
3.2.2 选拔与晋升 |
3.2.3 绩效考核 |
3.2.4 员工培训 |
3.3 昌吉市优胜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员工问卷调查 |
3.3.1 问卷调查对象 |
3.3.2 问卷调查发放 |
3.3.3 问卷调查的数据处理 |
3.4 昌吉市优胜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员工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
3.4.1 绩效考核形式化 |
3.4.2 薪酬与福利设置不合理 |
3.4.3 激励措施单一 |
3.4.4 不重视员工的长期发展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昌吉市优胜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员工激励机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1 领导层对员工需求重视程度偏低 |
4.2 未协调业绩和激励的关系 |
4.3 领导层掌握激励理论优化方法和手段较少 |
4.4 激励机制制度不完善 |
4.5 缺少激励机制实施的保障性机制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昌吉市优胜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员工激励机制优化策略及保障措施 |
5.1 昌吉市优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员工需求调查 |
5.2 昌吉市优胜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员工激励机制优化的原则 |
5.2.1 差别激励原则 |
5.2.2 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并行原则 |
5.2.3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
5.2.4 奖惩相结合原则 |
5.3 优化激励策略,丰富员工激励手段 |
5.3.1 增强团队意识和激励手段 |
5.3.2 增加长效激励措施 |
5.3.3 适当増加惩罚措施 |
5.3.4 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 |
5.3.5 开展员工岗位轮换 |
5.3.6 完善激励程序,完善规章制度的制定 |
5.4 昌吉市优胜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员工激励机制保障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8)可重构的飞管MBIT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飞行管理系统的研究现状 |
1.2.2 设计模式的研究现状 |
1.2.3 机内自检测的研究现状 |
1.2.4 故障诊断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与内容安排 |
第二章 飞管系统需求分析和MBIT总体设计 |
2.1 飞管系统的需求分析 |
2.1.1 功能性需求分析 |
2.1.2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2.3 BIT技术 |
2.3.1 BIT参数 |
2.3.2 BIT分类 |
2.4 MBIT系统设计 |
2.4.1 MBIT子系统结构原理 |
2.4.2 MBIT子系统功能模块的划分 |
2.4.3 MBIT系统功能划分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建造者模式的故障检测可重构设计 |
3.1 设计模式 |
3.1.1 设计模式的要素 |
3.1.2 设计模式的原则 |
3.1.3 设计模式的分类 |
3.2 设计模式的选取 |
3.3 飞管MBIT设计模式的选取 |
3.4 系统的可重构特性分析 |
3.4.1 飞管系统的故障来源 |
3.4.2 飞管系统的故障组成 |
3.4.3 飞管系统的故障特性 |
3.4.4 MBIT的可重构性能分析 |
3.5 基于建造者模式的控制层可重构设计 |
3.5.1 建造者模式的概述 |
3.5.2 建造者模式的改进 |
3.5.3 控制层的实现 |
3.5.4 控制层可重构设计的效果分析 |
3.6 其他设计模式的应用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符号有向图的故障隔离设计 |
4.1 故障隔离方法的选取 |
4.1.1 飞管系统的故障特性分析 |
4.1.2 隔离方法的比较 |
4.1.3 飞管系统隔离方法的选取 |
4.2 飞管系统符号有向图的设计 |
4.2.1 飞管系统建模方法的设计 |
4.2.2 飞管系统推理方法的选取 |
4.2.3 分系统分层SDG模型 |
4.2.4 自动分层算法 |
4.3 飞管系统有向图 |
4.3.1 飞管系统细化导航系统有向图 |
4.3.2 导航系统有向图 |
4.3.3 导航系统分层有向图 |
4.3.4 细化导航系统有向图 |
4.4 故障隔离算法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飞管MBIT系统的实现与测试 |
5.1 飞管MBIT系统的实现 |
5.1.1 开发环境 |
5.1.2 总体系统的实现 |
5.1.3 功能选择界面的实现 |
5.1.4 分系统检测的实现 |
5.1.5 符号有向图生成 |
5.2 飞管MBIT系统的基础功能测试 |
5.2.1 发布与测试平台 |
5.2.2 启动测试 |
5.2.3 功能选择的测试 |
5.2.4 一键式检测的测试 |
5.2.5 分系统检测的测试 |
5.2.6 导航系统一键式检测的测试 |
5.2.7 导航系统分部件检测的测试 |
5.2.8 诊断模型的测试 |
5.2.9 符号有向图生成的测试 |
5.3 飞管MBIT系统的符号有向图测试 |
5.3.1 测试理论 |
5.3.2 测试流程 |
5.3.3 测试结果 |
5.3.4 测试分析 |
5.4 飞管MBIT系统的可重构设计测试 |
5.4.1 测试流程 |
5.4.2 测试结果 |
5.4.3 测试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面向模块化的MOVC设计模式研究和.NET高效开发框架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相关技术介绍 |
2.1 框架研究理论基础 |
2.1.1 MVC设计模式 |
2.1.2 三层架构 |
2.1.3 MVVM模式 |
2.1.4 设计模式 |
2.2 系统开发技术 |
2.2.1 C#语言与.Net |
2.2.2 Ext.Net控件技术 |
2.2.3 Partial View分部视图技术 |
2.2.4 ORM技术 |
2.2.5 泛型技术 |
2.3 代码度量值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MOVC模式框架的构建 |
3.1 MOVC的整体结构 |
3.2 表示层 |
3.2.1 功能描述 |
3.2.2 设计思路 |
3.2.3 类层次结构设计 |
3.3 业务逻辑层 |
3.3.1 功能描述 |
3.3.2 设计思路 |
3.3.3 类层次结构设计 |
3.4 数据访问层 |
3.4.1 功能描述 |
3.4.2 设计思路 |
3.5 MOVC模式的优点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MOVC模式的控件包装技术 |
4.1 控件技术研究的必要性 |
4.2 MOVC模式下控件的设计思想 |
4.3 基于Ext.Net的控件包装过程 |
4.3.1 DataList控件的包装 |
4.3.2 DataComboBox控件的包装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MOVC模式的系统实现及性能分析 |
5.1 系统设计概述 |
5.1.1 系统概述与开发环境 |
5.1.2 功能分析及整体设计 |
5.2 用户管理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
5.2.1 需求分析及数据库设计 |
5.2.2 功能实现 |
5.3 代码度量值分析 |
5.3.1 开发效率 |
5.3.2 可维护性指数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总结 |
6.2 下一步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10)基于度量和微结构堆叠泛化的设计模式检测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相关工作 |
1.3 研究内容 |
1.4 全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相关理论介绍 |
2.1 设计模式 |
2.1.1 设计模式的定义 |
2.1.2 设计模式的分类 |
2.2 设计模式检测 |
2.2.1 设计模式检测框架 |
2.2.2 设计模式检测遇到的问题 |
2.3 堆叠泛化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度量和微结构 |
3.1 度量 |
3.2 微结构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设计模式检测方法 |
4.1 基于堆叠泛化的设计模式检测框架 |
4.2 基本概念定义 |
4.3 三个模型训练算法 |
4.4 设计模式检测算法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验与评估 |
5.1 模型训练评估 |
5.2 模式识别评估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基于Python的行为型模式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设计模式在外观管理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 张宇. 中北大学, 2021(09)
- [2]染色方法在Python虚拟机内存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 刘诗宇,陈科燕,曹鹏,马华清,杨思远. 信息与电脑(理论版), 2021(05)
- [3]设计模式挖掘的有效性评估策略[J]. 肖卓宇,郭杰,陈果,徐运标,王林春.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01)
- [4]知识驱动的软件模式识别[D]. 熊壬浩. 东南大学, 2020
- [5]基于堆叠泛化的设计模式检测方法[J]. 冯铁,靳乐,张家晨,王洪媛. 软件学报, 2020(06)
- [6]可复用物联网Web3D框架的设计与实现[D]. 程亮.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7]昌吉市优胜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员工激励机制研究[D]. 聂新娜.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8]可重构的飞管MBIT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赵柏言.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1)
- [9]面向模块化的MOVC设计模式研究和.NET高效开发框架实现[D]. 曹瑞瑞.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1)
- [10]基于度量和微结构堆叠泛化的设计模式检测方法的研究[D]. 靳乐. 吉林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