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略论诗歌意境的鉴赏(论文文献综述)
刘夏梦[1](2021)在《题画诗在高中山水画鉴赏中的教学程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彭丹[2](2021)在《高中杜甫诗歌群文阅读教学探究》文中提出古典诗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无论是在义务教育阶段还是高中阶段,它都是语文教材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而杜甫诗歌是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的一座丰碑,在语文教材中也占有重要地位,非常具有教学价值。然而当前整个古典诗歌的教学状况不容乐观,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不理想,一方面教师教学方法因循守旧,教学模式单一,教学过程程序化,导致课堂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另一方面由于古典诗歌语言凝练含蓄,艺术手法多样,且情感丰富深沉,传统的单篇讲授法不利于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基于此,本文尝试将群文阅读教学方式应用于高中杜甫诗歌教学,通过分析高中杜甫诗歌群文阅读教学,为解决目前高中古诗歌教学困境提供某种思路,同时,在解读杜甫诗歌的基础上,挖掘古诗词的“兴发感动”的教化功能,以使学生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前有关群文阅读教学研究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且研究多集中在小学阶段,针对高中阶段的研究不多,针对高中古典诗歌这种文学体裁的群文阅读研究更少,因而本文研究高中杜甫诗歌群文阅读教学,旨在为当前高中群文阅读教学方面的研究做一些补充。本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言,介绍研究缘起、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以及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是群文阅读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群文阅读相关概念包括群文阅读的概念界定、基本要素以及和其他阅读教学的区别。理论基础包括文本互织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知识迁移理论;第三部分是分析高中杜甫诗歌的选文和教育价值,主要是梳理杜甫诗歌在语文教材中的选编情况及概括选编特点,再阐述杜甫诗歌对当代中学生的教育价值;第四部分是阐述高中杜甫诗歌教学现状以及群文阅读的必要性,通过分析教师访谈情况和教案内容来分析教学现状,通过对教学现状的分析,进一步明确杜甫诗歌群文阅读教学的必要性和意义;第五部分是论述高中杜甫诗歌群文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包括议题设置策略、选文组合策略、课型选择策略和教学注意事项四个方面;第六部分是关于杜甫诗歌群文阅读教学的案例设计,本部分是在前几部分内容的基础之上对高中杜甫诗歌群文阅读教学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
谭艳丽[3](2021)在《朱光潜、宗白华和梁宗岱之诗论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苏静[4](2020)在《清代论词绝句研究》文中指出论词绝句是以诗歌绝句的形式对词人、词作及词体本身进行评述或议论。由于绝句自身的体量不大,其所能表达的内容也是比较有限的,因此论词绝句的主题集中而凝练,主要是评析鉴赏某位词人或某部词集,或者以读后感的形式,表达作者阅读词作后的感悟和所思,或者是批评者针对某个争议较大的词学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目前已知最早的论词诗是南宋刘克庄的《自题长短句后》,刘诗反映了南宋时期词体观念的新变,开以诗论词的先河。然而金元明时期论词绝句创作屈指可数,仅有王中立《题裕之乐府后》,元好问《题山谷小艳诗》,元淮《读李易安文》等少数篇章,直至清代论词绝句创作异峰突起,渐成规模。这与清代文学观念和创作实践的发展有关。极力扩大韵语文学的表现范围,是清人在面对古典文学发展至清代已“无体不备”的发展现状时作出的选择,这种自觉求新的意识表面上看是对文学传统的屈服和退让,而选择通过其他领域开拓新境,但实际上已孕育了超越和突破文学传统的要求及可能。在“另辟町畦”思想的驱使下,清代士人一方面进入戏曲、小说等主流文体之外的领域进行创作,另一方面也不断尝试以其熟识的文体容纳新的内容,而清代论词绝句的兴起也正是以此为背景。“清代论词绝句研究”意在通过研究论词绝句这一兼具诗歌文本和词论载体双重性的诗歌形式,发掘其所具有的文学价值和理论价值,并对清代文人学者的词学观念和创作心理进行探察。本文绪论部分对论词绝句的研究现状进行回顾,并概括说明本文的选题意义和研究思路。论诗绝句产生时代早于论词绝句,而且影响力也更大,论诗绝句从带偶然性的“戏为”“漫成”之作,转变为具有相对稳定形制的诗歌创作形式,并且从以诗论诗,延伸至以诗论画、论曲、论词等,因此可以说论词绝句是论诗绝句体式合乎逻辑的发展。第一章在对清代论词绝句发展进行历史分期的基础上,力图把握每一个历史阶段占据主导地位的理论形态和思想倾向,从而在清代文学和清代词学的大框架内实现对论词绝句发展历程的历史认知和建构。清初思想界仍以批判和反思明代王学空谈心性为主流,就词学而言,扫荡明词艳俗风气的同时也是新词风孕育成长的重要契机,相应地,清初论词绝句也以批评明词、评价清初词坛和反映对历代词的接受状况为主要内容;清代中后期的论词绝句创作与阳羡、浙西、常州诸词派的继起迭兴密切相关,这是因为不同时期词学派别对词坛的深远影响,已辐射到了论词绝句的创作内容和整体倾向;“词史”和“寄托”既是理解晚清词学的关键,也是理解晚清论词绝句的关键,一方面以地域词、闺阁词、国朝词为表现对象的论词绝句组诗创作渐成大观,另一方面晚清论词绝句创作逐渐显现出从词论向文学回归的趋势。第二章具体从创作主体身份和创作心理出发,探究在论词绝句发展过程中文学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作用。论词绝句的创作主体构成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由于主体身份的差别,词派人物、文人雅士、词学名家和词选编者在进行论词绝句创作时,在诗歌内容和创作形式上也会各有侧重。从创作心理而言,以“戏题”“杂感”“偶成”为题的论词绝句创作,通过观点提出的非正式性,消解了正面批评当世人物的严肃感和紧张感;清代是一个博学重才的时代,而论词绝句以短小篇幅谈艺论道,能够彰显出创作者个体的诗歌技艺和知识学问;论词绝句还是作者读词、论词文学活动的产物,集中反映了清代文人尚雅避俗的文化心理。第三章侧重从个案分析的角度考察论词绝句的创作活动。厉鹗的论词绝句不仅集中反映了浙西词派的词学思想,而且厉鹗本人对论词绝句的运用有创制之功,因此可以说,厉鹗及其论词绝句创作在清代论词绝句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宋翔凤论词绝句“缒幽凿险”的解词方式,不仅是常州词派以治今文经学方式解词的范本,而且是清代论词绝句从评词(对风格的评论)向解词(对词意的解读)转变的关键一环;在清代诸多论词绝句作者中,从数量和规模而言,谭莹的论词绝句组诗创作都堪称第一,而且谭莹、潘飞声以论词绝句组诗形式构建岭南词史,对于拓宽论词绝句的批评功能具有积极意义。第四章主要分析论词绝句的文学价值。清代论词绝句作者在借鉴诗歌传统艺术手法和批评手法的基础上,探索形成了论词绝句独特的审美形式。论词绝句对诗歌艺术手法的借用主要体现为寻章摘句的语言形式,巧喻设譬的艺术构思,以及情理交融的审美特征。论词绝句的创作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反驳了认为论词绝句因“以议论为诗”而欠缺文学性的观点。第五章主要分析论词绝句的理论价值。这部分主要从理论内容和文体观念两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就理论内容而言,词体起源、词体风格和批评鉴赏是论词绝句对清代词学贡献比较大的三个方面。此外,论词绝句的创作还反映了词学批评的“越界”问题,具体而言,可分为诗与论的结合,以及诗与词的结合。探讨论词绝句的“文体越界”问题,能够深化我们对清代词学批评“综合性”特征的理解。
贾颖[5](2020)在《贵州历年高考语文古诗词试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科举取士以来,中国形成一套完备的考试机制,有悠久的考试传统。现代以来,各类考试更是体系完备。高考作为众多考试中最为重要的一项,无论是对于国家人才的选拔还是对于考生自身都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语文作为基础学科被列为重要考试科目,一直受社会各界关注。由于中国有着浩如烟海的古诗词,最能体现中国的文化和审美,因此古诗词在高考语文中成为必考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优秀古诗词的阅读分析、鉴赏评价能力。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古代文化素养,也有利于我国古诗词的入脑入心,实现中华优秀文化的时代传承。本文以贵州省1978年至2019年高考语文卷的古诗词试题为研究对象。一是通过对高考原则、课程标准、考试大纲等规定性文件的解读,探求高考语文试卷的命题依据;对贵州历年高考语文用卷情况进行归并分析、对贵州历年所选用的语文试卷中古诗词试题的历史演变进行爬梳。二是通过分析课程标准及语文教材中对古诗词阅读学习要求和考查能力,比对高考试题中古诗词试题考核情况,总结古诗词在高考语文试卷中的考查内容,并对高考中古诗词阅读试题的命题规律进行概括,对命题趋势进行预测。三是通过分析近几年贵州考生答题情况,总结失分原因,结合国家教育文件精神、教材教学、出题趋势、得分情况等,提出一些关于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建议:从教师教学的角度而言,教师要引领学生实现与诗人和鉴赏者的思维同步,同时要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研读,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梳理清晰古诗词鉴赏的相关知识体系。就学生来说,要加强课后对古诗词知识的积累,包括历史脉络、作者作品、意象典故等知识的积累。此外,在考试时,要学会从题目、作者、注释、字词等材料获取关键信息,利用古诗词分析批评的方法,进行评价、赏析和审美判断。
陈姮[6](2020)在《基于召唤结构理论的中学古典诗词教学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古典诗词是中华优秀长河文化中的瑰宝,古典诗词教学对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培养学生审美文化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长期以来,古典诗词教学效率不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不上去等这些问题一直困扰中学古典诗词的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在诗词学习中的主动性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笔者将“召唤结构理论”引入到中学古典诗词的教学,用来指导实际的课堂教学。本文针对召唤结构理论内涵与古典诗词的相通性,古典诗词所呈现的召唤结构理论特征作为依据,重点阐释召唤结构理论如何因地制宜地指导中学古典诗词的教学。召唤结构理论强调读者在文本阅读活动中的作用,重视读者对文本意义的新阐释,其理论中的“意义空白性”和“意义未定性”吸引着学生参与到诗词阅读中,召唤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运用想象和联想对诗词中的“空白”进行填补,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来鉴赏诗歌的意蕴。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对召唤结构理论阐释,分析召唤结构理论内涵与古典诗词的相通性,即:古典诗词的留白艺术、古典诗词的多义阐释、古典诗词的含蓄美学,为召唤结构理论运用于中学古典诗词教学建立内在联系。第二部分重点阐释古典诗词所呈现的召唤结构理论特征,即:空白性、未定性、否定性、动态性,这些特征是召唤结构理论运用于古典诗词教学的重要依据。第三部分对当下中学古典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行分析,笔者尝试运用召唤结构理论来解决这些问题,将召唤结构理论作为诗词教学的指导。第四部分以召唤结构理论下古典诗词呈现的特性为基础,依据诗词教学的问题及成因,系统地阐释召唤结构在诗词中的教学策略。召唤结构理论运用在诗词教学中以寻找诗词空白、填补诗词空缺、掌握诗词否定性、动态运用,作为主要策略进行诗词的实际教学。总之,古典诗词教学可以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提高学生的诗词语言运用能力和诗词鉴赏能力。将召唤结构理论运用到中学古典诗词教学,教师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诗词的学习中,重视学生在诗词学习中的个性化阅读体验,激发学生在诗词鉴赏过程中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及文学素养。
姜亭亭[7](2020)在《审美教育视野下高中古诗词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古诗词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不可撼动的地位,审美教育视野下的古诗词教学是将对诗词美的静态分析转化为审美化的教学行为。引导学生体悟古诗词之美,既顺应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又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经调查研究发现,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普遍认识到古诗词审美教学的重要意义,高中古诗词审美教学在取得相应教学成绩的同时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是:注重翻译串讲忽视诗词的审美特性;教师主导课堂忽略学生的审美个性。这导致了学生对古诗词学习兴趣不高,影响了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因此,在审美教育的视野下观照高中古诗词教学十分必要。审美教育视野下的高中古诗词教学,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读,初步感知古诗词之美,在此基础上用任务群引领聚焦诗词之美,再通过群文阅读升华古诗词之美。是使学生获得知识,并在深化拓展的基础上,提升审美鉴赏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王文丽[8](2020)在《中国现当代诗歌教学与高中生想象力培养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现代传媒高速发展的时代,学生想象力的退化和萎缩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重要任务。而中学现当代诗歌教学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力的富矿。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不仅有心理学、文艺学、教育心理学为支撑的理论基础,还有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更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相契合。通过对天水市第一中学的调查发现,在中国现当代诗歌教学中,往往存在着学生学习态度被动,缺乏浓厚兴趣,学习方法单一死板,解读鉴赏能力弱,无法真正领悟现当代优秀诗作之美等问题,教师层面存在教师对现当代诗歌教学重视不够,解读乏味和情感投入不够,教学方法机械呆板,无法激活学生想象力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在高中阶段的现当代诗歌教学中,要通过推敲语言、弄通修辞、把玩意象、融入意境、体味情感、把握主旨等环节让学生充分体味诗意诗境诗情,感受诗人奇特丰富的想象力,再通过吟诵,类诗品读,摹写创作等方法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健康向上、富有激情和活力的一代新人。
宗育璠[9](2020)在《审美教育视角下初中部编本格律诗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格律诗兴盛于唐朝,经过历史的沉淀,已形成“自成一体”的艺术样式,名篇佳作浩如烟海,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厚的审美资源和文化底蕴,在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而在审美教育视角下探求格律诗教学方式,不仅能有效提高格律诗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建构真善美的心理,传承民族文化。因此,笔者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探讨审美教育视角下格律诗的教学问题。第一部分:在绪论部分中,主要说明选题背景、研究方法和研究价值,并概述文章的研究思路。第二部分:论述本文研究对象、研究方向,界定与格律诗相关的概念、探讨审美教育视角下的格律诗审美教育和审美价值,及格律诗审美教育所能达到的目标和标准,并从审美接受角度探索中学生的接受心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达到学习格律诗的审美目的。第三部分:深入实践,考察初中格律诗教学中的审美教学现状,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针对格律诗审美教育存在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及建议。最后,法无定法,学无止境。由于本人学习的视野还不宽阔,所以在论述格律诗审美教育教学时,还请各位专家学者们指正。
盛红[10](2020)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意象教学研究 ——以重庆市涪陵区第五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古典诗词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语文教材和高考知识点中都占有重要的比重,所以进行古典诗词教学时,不能浅层次的对诗词中的字词句进行赏析,而是要深层次的从诗词中去感受他的语言美、意境美、含蓄美。“古诗之妙,专求意象”,意象是古典诗词的重要范畴,是古典诗词的灵魂,是诗人情感的凝聚,因此鉴赏古典诗词时把意象作为切入点,是深入解读古典诗词的突破口。本论文绪论部分主要是对研究的缘起、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研究的创新之处进行阐述。第一章,主要是掌握意象的概念、特点,以及意象与物像、意境、形象三者的辨析,以及掌握意象教学概念和理论基础,了解意象教学在高中古典诗词鉴赏中的作用。第二章,主要是从意象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古典诗词分布特点和全国近几年高考对古典诗词意象相关题型的考查两方面阐述意象教学的必要性。第三章,主要是通过教师和学生的问卷调查来分析高中古典诗词意象教学的现状。第四章,主要是分析意象教学中出现的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两方面的问题第五章,主要是提出古典诗词意象教学建议和相关策略。
二、略论诗歌意境的鉴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略论诗歌意境的鉴赏(论文提纲范文)
(2)高中杜甫诗歌群文阅读教学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群文阅读教学文献综述 |
2.高中古诗词教学文献综述 |
3.杜甫诗歌教学文献综述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一、群文阅读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一)群文阅读的相关概念 |
1.群文阅读的概念界定 |
2.群文阅读的基本要素 |
3.群文阅读与其他阅读教学的区别 |
(二)群文阅读的理论基础 |
1.文本互织理论 |
2.建构主义理论 |
3.知识迁移理论 |
二、高中杜甫诗歌选文及教育价值 |
(一)高中语文教材中杜甫诗歌的选文 |
1.高中语文教材中杜甫诗歌的选编情况 |
2.高中语文教材中杜甫诗歌选编情况分析 |
(二)杜甫诗歌对当代中学生的教育价值 |
1.忧国忧民,强烈的爱国情怀 |
2.直面现实,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
3.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仁爱之心 |
三、高中杜甫诗歌教学现状及群文阅读的必要性 |
(一)杜甫诗歌教学现状 |
1.教师访谈内容分析 |
2.教案内容分析 |
(二)杜甫诗歌群文阅读的必要性 |
1.践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理念 |
2.全面解读杜甫诗歌作品 |
3.深度体味杜甫人格内涵 |
四、高中杜甫诗歌群文阅读教学策略探析 |
(一)议题设置策略 |
1.议题设置要点 |
2.议题的具体设置 |
(二)选文组合策略 |
1.选文组合要点 |
2.选文的具体组合 |
(三)课型选择策略 |
1.课型的分类 |
2.课型的具体选择与操作 |
(四)教学注意事项 |
1.设计问题引导教学 |
2.注重教师读议指点 |
五、高中杜甫诗歌群文阅读教学案例设计 |
(一)设计思路 |
(二)教学流程 |
1.群文议题 |
2.群文文本 |
3.教学目标 |
4.教学重难点 |
5.教学方法 |
6.课前预习 |
7.教学过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4)清代论词绝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清代论词绝句研究文献综述 |
二、选题意义及研究思路 |
三、从论诗绝句到论词绝句 |
第一章 清代论词绝句的历史嬗变 |
第一节 清代论词绝句的研究背景 |
一、清代之前的论词绝句 |
二、清代论词绝句的历史分期问题 |
第二节 清初词坛:词学复兴带动论词绝句的兴起 |
一、对明词的批评 |
二、对清初词坛的评价 |
三、对历代词的接受 |
第三节 清中后期词坛:词派论争推进论词绝句的发展 |
一、阳羡词派:髯陈端不让髯苏,跌宕沉雄绝代无 |
二、浙西词派:秀骨清魂画亦难,千秋白石压词坛 |
三、常州词派:千载春花与秋月,一经寄托便遥深 |
第四节 晚清词坛:多元并立拓展论词绝句的创作 |
一、评点本朝词人 |
二、聚焦地域词学 |
三、评点闺阁词人 |
四、“主寄托”带来文学性的回归 |
第二章 清代论词绝句作者的主体身份与创作心理 |
第一节 主体身份 |
一、词派人物 |
二、文人雅士 |
三、词学名家 |
四、词选编者 |
第二节 创作心理 |
一、“戏为”滥觞:“戏题”“杂感”与“偶成”的非正式批评 |
二、才学为诗:作为以学问解词、注词的产物 |
三、标举风雅:诗词创作的日常化 |
第三章 清代论词绝句名家综论 |
第一节 厉鹗的论词绝句 |
一、厉鹗作论词绝句的时代背景 |
二、论词绝句与浙西词学 |
三、厉鹗对浙派美学思想的发展 |
第二节 宋翔凤的论词绝句 |
一、宋翔凤作论词绝句的时代背景 |
二、从“论词”到“解词” |
三、宋翔凤“缒幽凿险”的解词方式 |
第三节 谭莹的论词绝句 |
一、谭莹作论词绝句的缘由 |
二、谭莹论词绝句中的词学思想 |
三、谭莹与潘飞声论岭南词人异同 |
四、论词绝句创作与岭南词史构建 |
第四章 论词绝句的文学价值 |
第一节 论词绝句的艺术手法和审美特征 |
一、诗与词的结合:寻章摘句,檃栝成文 |
二、象与喻的结合:巧喻设譬,形象生动 |
三、情与理的结合:亦情亦理,情理兼胜 |
第二节 作为文学样式的论词绝句 |
一、论词绝句题前小序略论 |
二、论词绝句对词本事的索解 |
三、论词绝句的文学性问题 |
第五章 论词绝句的理论价值 |
第一节 论词绝句的理论内容 |
一、词体起源说:从“辨体”转向“尊体” |
二、词体风格论:从“对立”走向“多元” |
三、批评方法论:从“鉴赏”到“感悟” |
第二节 论词绝句的“文体越界”问题 |
一、诗与论,诗歌题材内容的开拓 |
二、诗与词,“以高行卑”文体互参观念的发展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
后记 |
(5)贵州历年高考语文古诗词试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三、概念界定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贵州历年高考语文古诗词试题命题依据及历史沿革 |
第一节 贵州历年高考语文古诗词试题命题依据及原则 |
第二节 贵州历年高考语文试卷选用情况 |
第三节 贵州历年高考语文古诗词试题历史演变 |
第二章 贵州历年高考语文古诗词试题分析 |
第一节 古诗词阅读能力考查要求 |
第二节 古诗词阅读试题命题情况分析 |
第三节 古诗词试题得分情况及失分原因分析 |
第四节 古诗词试题命题规律及趋势 |
第三章 高考背景下语文古诗词教学提升策略 |
第一节 教师自身教学素养的提高 |
第二节 学生自身循序渐进的积累 |
第三节 学习及应考方法的掌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6)基于召唤结构理论的中学古典诗词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与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召唤结构的理论内涵及其与中国古典诗词的相通性 |
(一)召唤结构理论综述 |
1.召唤结构理论的渊源概述 |
2.召唤结构理论的内涵阐释 |
3.召唤结构的理论价值意义 |
(二)召唤结构理论的教学应用 |
1.开放性特点的应用 |
2.交流性特点的应用 |
3.建构性特点的应用 |
(三)召唤结构理论与中国古典诗词审美的内在契合 |
1.古典诗词的留白艺术 |
2.古典诗词的多义阐释 |
3.古典诗词的含蓄美学 |
二、中国古典诗词呈现的召唤性特征阐释 |
(一)古典诗词的空白性特征 |
1.诗词的空白表现在叙事中 |
2.诗词的空白体现在抒情里 |
3.诗词的空白表现在用典中 |
(二)古典诗词的未定性特征 |
1.古典诗词中读者的多角度参与 |
2.古典诗词具有“潜在的读者” |
3.古典诗词意象义的不确定性 |
(三)古典诗词的否定性特征 |
1.古典诗词作品主旨多元解读 |
2.古典诗词作品带有个性化解读 |
3.古典诗词中的创新性 |
(四)古典诗词的动态性特征 |
1.古典诗词存在开放性 |
2.古典诗词带有建构性 |
3.古典诗词具有交流性 |
三、当下中学古典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一)教学目标以应试为主,教学目标实现受阻 |
(二)教学方法模式化,学生形成学习固定思维 |
(三)教学设置限定性问题,忽视学生的自主性 |
(四)教师的独白为主,忽视学生对诗词的品悟 |
(五)学生对诗词的兴趣不高,对诗词的积累较少 |
四、召唤结构理论指引下的中学古典诗词教学策略 |
(一)寻找诗词中“空白”——培养学生诗词学习的主动性 |
1.学生在古典诗词的诵读中感悟“空白” |
2.学生从古典诗词的语言中发现“空白” |
3.学生从古典诗词的意境中探析“空白” |
4.学生从古典诗词的情理中探究“空白” |
5.学生从古典诗词的意象中探究“空白” |
(二)掌握诗词“未定性”——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
1.学生在想象中连接诗词中“空缺” |
2.学生在联想中补充诗词的“空缺” |
3.学生在创造中填补诗词的“空缺” |
4.学生在背景中填补诗词的“空缺” |
(三)掌握诗词的“否定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
1.通过对比鉴赏诗词 |
2.发掘诗词存在的矛盾 |
3.通过质疑来解读诗词 |
(四)诗词教学的动态运用——实现学生诗词学习的全程管控 |
1.课前的准备——学生对自我知识经验的建构 |
2.课堂的教学——教学主体与诗词间的交流 |
3.课下的巩固——学生对诗词意义的开放性理解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审美教育视野下高中古诗词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高中古诗词教学现状及问题成因分析 |
第一节 高中古诗词教学已取得的成绩 |
一、重视对古诗词诵读的训练 |
二、注重对意象与意境的品析 |
三、关注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 |
第二节 高中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一、重翻译串讲忽视诗词的审美特性 |
二、教师主导课堂忽视学生的审美个性 |
第二章 审美教育视野下高中古诗词教学的特点 |
第一节 古诗词审美教学的价值 |
一、获得审美愉悦,激活审美情感 |
二、强化审美意识,形成审美能力 |
三、升华阅读品质,提升核心素养 |
第二节 古诗词审美教学的独特性 |
一、情感愉悦性 |
二、形象生动性 |
三、个性鲜明性 |
四、和谐统一性 |
第三节 古诗词审美教学的原则 |
一、知人论世观照全篇 |
二、反复涵咏披文入情 |
三、驰骋想象合乎理性 |
第三章 审美教育视野下高中古诗词教学策略 |
第一节 变换读法感知美 |
一、反复朗读感知韵律美 |
二、默读圈点体会诗意美 |
三、略读浏览领略情感美 |
第二节 任务引领聚焦美 |
一、“品味字词”任务群 |
二、“抓住意象品味意境”任务群 |
三、“景物赏析”任务群 |
四、“形象鉴赏”任务群 |
五、“读写结合”任务群 |
第三节 群文阅读升华美 |
一、以意象为议题想象画面美 |
二、以风格为议题品味诗韵美 |
三、以情感为议题引发共鸣美 |
四、跨媒介整合触类旁通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附录一 高中古诗词审美教学现状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二 “酒中的诗情”群文阅读教学设想 |
致谢 |
(8)中国现当代诗歌教学与高中生想象力培养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1.1 论文选题的缘由 |
1.2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1.2.1 选题的目的 |
1.2.2 选题的意义 |
1.3 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问卷调查法 |
1.3.3 案例分析法 |
2.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国内研究现状 |
2.1.1 想象力培养的重要性 |
2.1.2 语文教学如何培养想象力 |
2.1.3 诗歌教学如何激发想象力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2.2.1 关于想象力的培养 |
2.2.2 关于古诗教学方面 |
3.想象力概述及想象力与高中生成长成才的关系 |
3.1 想象与想象力概述 |
3.2 想象力与高中生成长成才的关系 |
3.2.1 想象力的重要性 |
3.2.2 想象力培养对高中生成长的意义 |
3.3 中国现当代诗歌是驰骋想象力的富矿 |
3.4 通过现当代诗歌教学培养高中生想象力的理论依据 |
3.4.1 心理学依据 |
3.4.2 文艺学依据 |
3.4.3 教育心理学依据 |
4.高中生现当代诗歌教学现状的调查及分析 |
4.1 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
4.1.1 调查对象的选取 |
4.1.2 调查问卷的设计 |
4.2 高中生现当代诗歌教学现状分析 |
4.2.1 学生问卷分析 |
4.2.2 教师问卷分析 |
4.3 高中现当代诗歌教学现状调查所反映出来的问题 |
4.3.1 学生层面 |
4.3.2 教师层面 |
4.4 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
4.4.1 功利倾向严重 |
4.4.2 对诗歌教学的独特作用认识不够 |
4.4.3 现代传媒导致的想象力退化和萎缩 |
5.通过现当代诗歌教学激发高中生想象力的对策建议 |
5.1 引入诗境,放飞想象 |
5.1.1 推敲语言 |
5.1.2 弄通修辞 |
5.1.3 把玩意象 |
5.1.4 融入意境 |
5.1.5 体味情感 |
5.1.6 把握主旨 |
5.2 创新方法,激活课堂 |
5.2.1 吟诵 |
5.2.2 类诗品读 |
5.2.3 摹写创作 |
5.3 拓展阅读,培育诗性 |
5.3.1 指导课外阅读 |
5.3.2 指导第二课堂 |
5.4 现当代诗歌教学中激发高中生想象力应注意的问题 |
5.4.1 发挥主体意识,变灌输为激发 |
5.4.2 允许“信马由缰”,变“标准”为“多样” |
5.4.3 “巧”用多媒体 |
5.4.4 回到语言本身 |
6.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高中生现当代诗歌学习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二 :高中生现当代诗歌教学现状调查问卷(教师卷)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9)审美教育视角下初中部编本格律诗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1.格律诗之美的内容研究 |
2.国内外审美教育理论研究 |
3.格律诗的审美教学方法研究 |
4.教学与美学的融合 |
(四)研究方法 |
1.文献分析法 |
2.问卷调查法 |
(五)创新之处 |
一、审美教育视角下初中格律诗教学的理论依据与价值 |
(一)初中格律诗审美教学的理论依据 |
(二)格律诗的审美教育 |
1.从教者的角度谈审美教育理论 |
2.从受教者的角度谈审美接受理论 |
(1)期待视野 |
(2)移情与共鸣 |
(三)审美教学的价值 |
1.格律诗的审美特点及审美价值 |
(1)诗缘情 |
(2)诗言志 |
(3)歌咏言 |
(4)诗造境 |
2.格律诗审美教学价值 |
(1)学习格律诗知识,掌握格律诗的韵律和创作规律 |
(2)丰富自身情感,健全人格 |
(3)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
二、初中部编本格律诗审美教育的现状调查及存在问题 |
(一)初中部编本格律诗审美教育的教学现状调查 |
1.审美教育视角下格律诗教学现状调查 |
2.审美教育视角下学生学习格律诗现状调查 |
(二)部编本格律诗审美教育的教学中存在问题 |
1.教师方面 |
2.学生方面 |
三、审美教育视角下提升格律诗教育教学效果的策略和建议 |
(一)格律诗审美教育理论策略 |
1.加强自身知识储备 |
2.提升教师审美素养 |
3.重视学生的审美心理状态 |
(二)格律诗审美教育实践策略 |
1.情境教学法 |
(1)创设学生生活的情境 |
(2)创设历史背景的情境 |
2.吟诵法 |
(1)激发学生兴趣 |
(2)掌握吟诵常识 |
(3)发挥吟诵作用 |
3.意境教学法 |
(1)诱发情感,介入意境 |
(2)激发想象,营造意境 |
(3)抒发感受,感悟意境 |
四、审美教育视角下初中格律诗教学设计案例 ——以《闻王昌龄遥有此寄》为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人教版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意象教学研究 ——以重庆市涪陵区第五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意象与意象教学 |
第一节 意象 |
一、意象的概念 |
二、意象的特点 |
三、意象的辨析 |
第二节 意象教学 |
一、意象教学的概念 |
二、意象教学理论基础 |
三、意象教学在高中古典诗词鉴赏中的作用 |
第二章 意象在高中古典诗词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
第一节 高中语文教材诗词意象分布特点 |
第二节 高考试题对古典诗词意象的考查 |
第三章 高中古典诗词意象教学现状调查 |
第一节 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问卷的设计思路 |
四、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
第二节 意象教学存在的问题 |
一、教师“教”的问题 |
二、学生“学”的问题 |
第四章 意象教学问题的原因探究 |
第一节 教师“教”的原因 |
一、意象教学方式实施不当 |
二、自身的文学素养太欠缺 |
三、课堂教学目标难以完成 |
四、忽视诗词中意象的作用 |
第二节 学生“学”的原因 |
一、意象知识基础薄弱 |
二、脱离文本随意解读 |
三、高考升学压力过大 |
第五章 高中古典诗歌意象教学建议和策略 |
第一节 教学建议 |
一、教师方面 |
二、学生方面 |
第二节 教学策略 |
一、合理归纳,正确引导 |
二、想象联想,置身诗境 |
三、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
四、法无定格,贵在鲜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略论诗歌意境的鉴赏(论文参考文献)
- [1]题画诗在高中山水画鉴赏中的教学程序研究[D]. 刘夏梦.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2]高中杜甫诗歌群文阅读教学探究[D]. 彭丹.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3]朱光潜、宗白华和梁宗岱之诗论比较研究[D]. 谭艳丽. 新疆大学, 2021
- [4]清代论词绝句研究[D]. 苏静. 吉林大学, 2020(01)
- [5]贵州历年高考语文古诗词试题研究[D]. 贾颖.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6]基于召唤结构理论的中学古典诗词教学策略研究[D]. 陈姮.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7]审美教育视野下高中古诗词教学研究[D]. 姜亭亭. 青岛大学, 2020(02)
- [8]中国现当代诗歌教学与高中生想象力培养策略研究[D]. 王文丽. 天水师范学院, 2020(06)
- [9]审美教育视角下初中部编本格律诗教学研究[D]. 宗育璠. 鞍山师范学院, 2020(01)
- [10]人教版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意象教学研究 ——以重庆市涪陵区第五中学为例[D]. 盛红.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