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低成本培育优质河蟹大眼幼体技木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孙杰[1](2020)在《SS公司大闸蟹营销策略优化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通过对SS公司大闸蟹的营销策略进行研究和优化,不仅有助于提升SS公司的市场营销绩效和核心竞争能力,同时有助于SS公司商业模式的转型和创新,并且有助于拓展农副产品的市场营销理论的研究领域。本文以SS公司大闸蟹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分析和理论研究,确立了本文以STP市场营销理论、顾客感知价值理论和价值共创理论为本文的主要理论。本人首先采用PEST分析,结合消费者需求分析、竞争者分析和内部环境分析,同时结合SWOT分析,认为SS公司需要利用环境、政策、技术、成本等优势找准细分市场,以营销方式创新为保障,以市场为推动,让SS公司大闸蟹营销能够顺利推进。本文对SS公司大闸蟹营销的现状进行分析后发现,存在销售规模较小、市场占有率低、分销渠道运行效率低、产品销售利润率低等问题。导致这些营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目标市场定位模糊、缺少核心竞争力、“自主品牌”推广不够、产品附加值较低。本文针对SS公司的这些营销问题,基于目标市场定位,提出了品味生活营销理念,中高端市场定位、产品质量优先、销售渠道多元化及客户至上服务等策略对已有的营销体系进行优化,构建了SS公司大闸蟹营销策略的优化方案。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SS公司大闸蟹营销策略优化方案的实施措施和保障措施,并对营销策略优化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预测分析,从而验证了SS公司大闸蟹营销策略的优化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通过本文的研究,SS公司大闸蟹营销体系将更加完善,全面提升SS公司大闸蟹的核心竞争力,帮助SS公司大闸蟹营销转型和升级,顺利实现SS公司大闸蟹的经营目标,最终促进SS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董鹏生[2](2017)在《基于转录组学技术探究中华绒螯蟹胚胎发育期间的基因和通路表达特征》文中提出甲壳动物作为无脊椎动物最大的类群之一,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以及复杂的生活史。而胚胎阶段作为甲壳动物重要的发育时期,其经历了一系列的基因发育调控和表达模式的变化,然而,到目前为止,相关甲壳动物胚胎发育阶段的分子生物学机理研究并不充分,尤其是在中华绒螯蟹等十足目动物中。本文以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胚胎在受精卵(El),卵裂期(E2),囊胚期(E3),原肠期(E4),卵内无节幼体期(E5),眼点期(E6),心跳期(E7)和初孵幼体期(Z1)为研究对象,进行转录组测序,从中获得了一批生长发育相关的重要功能基因,初步解析了这一发育过程中重要生理现象的分子基础。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Illumina Hiseq2000测序平台,获得了总共108,338,422条原始双端测序读段,经过数据预处理和Trinity软件拼接组装,共获得60,985个非冗余基因,平均长度是614bp,其中有30,488条在Nr,Swiss-Prot,GO,COG,KEGG等数据库中得到了注释。通过对8个胚胎发育时期的转录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我们获得了在整个河蟹胚胎发育阶段基因表达谱,同时,我们利用层级聚类、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将8个胚胎样品分为4个时期,与河蟹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前期(El-E2),中期(E3-E5),后(E6-E7)以及初孵幼体(Z1)时期相对应。对河蟹相邻发育时期的转录组数据集进行差异基因分析和富集分析,我们发现,发育前期与中期共获得1,123个差异基因,它们大量富集在细胞分化和发育相关过程,有机物的代谢与运输以及内源性刺激反应等方面;从发育中期到后期共获得3,422个差异表达基因,它们在外源性生物降解和代谢,脂类代谢,氨基酸代谢,调控过程,肌肉的发生与发育,肌蛋白和肌原纤维组装等过程中显着富集;从胚胎发育后期到初孵幼体共获得1,729差异基因,它们主要富集到翻译、代谢过程、肌原纤维组装和肌肉发育、有机物的分解过程、转运和蛋白质稳定等过程。此外,我们鉴别出3,303个在整个胚胎发育阶段持续表达的基因,它们在整个发育阶段的表达量变化较为剧烈,表现出一定的时空表达特性。2.将获得的河蟹胚胎发育转录组数据集与河蟹草图基因组,河蟹EST数据以及三种节肢动物黑腹果蝇、家蚕和淡水枝角蚤基因组等数据进行比较,初步分析了河蟹转录组数据的序列信息和特征,为研究河蟹胚胎阶段相关功能基因的序列结构,选择性剪切事件等打下基础。3.根据组学数据,我们鉴别了发育相关基因(包含794条转录本),代谢相关基因(包含1 382条转录本)以及免疫相关的基因(包含662条转录本)等3大类群的基因数据集。其中鉴别出10个母体效应基因:aristaless,bicaudal,Goosecoid,Homeobox protein OTX2-A,nanos,polehole,pumilio,staufen,tudor和vasa;间隔基因(gap genes)共有6个,分别为bicaudal,crocodile,empty spiracles,giant,knirps-like以及krüppel基因;对控基因(pair-rule genes)共有8个,分别为bowel,even skipped,hairy,odd,odd skipped,runt,sloppy paired 2以及sob基因;体节极性基因(segment-polarity genes)共有14个,分别为armadillo,cap’n’collar,cubitus interruptus,frizzled,fused,gooseberry,invected,lines,pangolin,patched,roadkill,smoothened,wnt以及wntless基因;背腹分化基因(dorsoventral patterning genes)共有5个,分别为capicua,pipe,slalom,snail和twist基因;Hox基因Dfd,Dll,labial,Msx,pb,Scr和Ubx等。我们利用胚胎发育转录组数据集鉴别出了刺猬,JAK-STAT通路,MAPK,TGF-β,Toll样受体,NOD样受体、Wnt等调节胚胎形成和发育调控中起着关键作用信号通路,分析了通路中的基因在不同时期的表达情况。此外,我们根据中华绒螯蟹胚胎发育转录组数据中脂质代谢相关基因和的表达信息,绘制了胚胎发育阶段的代谢网路,这些可视化注释信息为深入了解胚胎发育的代谢路径提供了有利的资源。
刘皓[3](2015)在《长江、黄河、辽河水系中华绒螯蟹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与传统的遗传标记不同,分子标记可以从DNA水平上体现出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其中微卫星DNA标记由于具备诸多优点,通常被认为是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的理想标记。微卫星标记用于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群体遗传学分析的研究已有一些报道,然而之前报道由于采样时间较早、水域不同加之中华绒螯蟹(河蟹)野生群体的生存繁衍处在动态变化中,长江、黄河、辽河三个主产水系的遗传现状尚存在不确定性,进一步的种质评价工作有待进行。本研究针对中华绒螯蟹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分析这一目标,为更好的开展微卫星分子标记在河蟹种群遗传分析上的应用,首先从优化DNA提取方法入手,然后比较优选微卫星PCR产物分型技术,最后通过对长江、黄河和辽河三个水系野生河蟹种群的遗传结构加以分析,以期获得河蟹主产水系野生群体的当前的种质资源状况,对河蟹遗传育种工作提供基础资料。1.为优化中华绒螯蟹基因组DNA提取方法,本试验采用酚-氯仿法和吸附柱型试剂盒分别对中华绒螯蟹的鳃、肌肉、血淋巴液和刚毛4种组织进行DNA提取,并从纯度、浓度、片段完整性及微卫星标记PCR扩增效果共4个方面评价提取DNA的质量。结果显示:使用酚-氯仿法提取得到的DNA片段比用试剂盒提取的更完整,且DNA的浓度较高,但纯度稍低;两种提取方法,刚毛和血淋巴液中的DNA纯度都高于鳃和肌肉,4种组织中的DNA含量依次为鳃>肌肉>刚毛>血淋巴液,未剪碎刚毛中未能提取到基因组DNA;微卫星标记PCR产物的电泳条带表明,两种提取方法下4种组织中提取的DNA质量均可满足微卫星标记的应用要求。最终建立起一种简便的非损伤性中华绒螯蟹的采样及其DNA提取方法,这对于进行中华绒螯蟹遗传育种和分子标记研究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2.为对比荧光标记分型技术和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微卫星等位基因分型的效果,本试验选择6对微卫星引物,对60个中华绒螯蟹个体的总DNA分别进行PCR扩增。荧光标记法共检测出等位基因129个,平均每个位点21.5个等位基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共检测出等位基因174个,平均每个位点29个等位基因。对位点Esin67的PCR产物分别进行重复检测,发现荧光标记法的重复率为100%,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两次结果存在较大差异,该结果证实了荧光标记法在检测的可靠性显着的高于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两种方法的检测效率和经济成本的分析表明,荧光标记法虽然成本较高,但效率亦高于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建立单重PCR产物的多重毛细管电泳分型技术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3.利用23个微卫星标记,对3个水系(长江、黄河、辽河)河蟹的野生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分析。共检测到745个等位基因,各位点平均等位基因数为31个。遗传多样性分析显示,23个微卫星座位的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894,其中22个为高多态性位点(PIC>0.5)。所有位点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736,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903,有多个座位在不同群体中偏离哈代-温伯格平衡,总体上处于杂合子缺失状态。3个群体均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HO=0.725-0.752,I=2.729-2.769);香农信息指数(I)显示3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依次为:黄河群体>长江群体>辽河群体。AMOVA分析结果显示,99.76%的变异来源于种群内部和个体内部,群体遗传分化指数FST=0.0022-0.0056,群体间的遗传分化处于较低水平(FST<0.05)。基于Nei’s遗传距离的UPGMA聚类结果显示,黄河群体和辽河群体聚为一支,长江群体单独聚为一支。瓶颈效应分析显示,所有群体近期均经历了有效种群大小的降低。种群遗传结构分析未能成功划分最佳理论群体数,表明3个野生群体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基因混杂。对3个河蟹主产水系的野生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以下问题:河蟹3个主产水系的野生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作为育种基础群体进行遗传改良的潜力较大;地理种群间存在一定的遗传分化,与地理距离呈现一定的相关性;3个群体较低的遗传分化程度以及较为混乱的遗传结构,均暗示了养殖活动中的大规模跨地域引种以及养殖群体的逃逸等原因都可能会造成流域间天然河蟹种群的种质混杂。
范进凯[4](2014)在《稻蟹共育密度对土壤肥力与病虫害发生的影响及效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稻蟹共育是都市循环农业的重要模式,大都市发展高效农业的主要方向之一,然而长期以来对该模式的研究并不深入,尤其是在稻蟹共育密度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扣蟹和水稻产量以及品质的影响缺少深入的研究。本试验主要针对研究稻蟹共育模式中相关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对蟹种放养密度和水稻种植密度的复合设计,优化两者之间的协同互作效应,通过比较不同密度组合的水稻及扣蟹的产量与品质,探索出适合稻蟹共生的优化种养体系,实现水稻和扣蟹优质高产的双重目标。主要开展了下几方面的研究:1.在稻蟹共育种养系统内,研究了不同种养密度对扣蟹发病率和水稻病虫害发生率及产量的影响。共设定三种水稻种植密度(株行距分别为50cm×60cm、30cm×40cm、30cm×20cm)和三种蟹苗放养密度(15kg/hm2,18.75kg/hm2,22.5kg/hm2),每个处理设三次重复。试验结果表明:⑴不同种植密度对扣蟹产量有明显的影响。⑵三种扣蟹放养密度对水稻的产量影响不明显。⑶综合分析表明:水稻种植密度在株行距分为30cm×40cm,蟹苗放养18.75kg/hm2,所取得的综合经济效益最高。2.稻蟹共育模式下水稻在生长周期内化肥的施用量明显减少,稻蟹共育田块一般比单作稻田块要少施用碳酸氢铵(NH4HCO3)375kg/hm2,折合纯氮63.75kg/hm2,在施足基肥的情况下一般只需追肥两次,即分蘖肥和穗肥,扣蟹所产生的排泄物及投放饵料的残渣可以为土壤提供一定肥力。3.稻蟹共育模式比单一种植水稻或单一养殖扣蟹系统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由于稻蟹共育模式限制化学农药的使用,因此所生产的水稻明显高于一般有机食品的标准,其经济效益远高于单一种养系统,以2012年的销售情况为例,稻蟹共育体系的总产值为111750元/hm2(盈利97440元/hm2);单一养殖扣蟹系统的产值为93750元/hm2(盈利77085元/hm2);单一种植水稻产值15000元/hm2(盈利12075元/hm2)。
樊宝洪,周宏华,朱健[5](2010)在《河蟹产业快速发展实证研究——基于“中国河蟹之乡”江苏兴化永丰镇的调查》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渔业结构调整的深入,公司化、股份制等一些现代企业元素逐渐融入河蟹产业,促进了河蟹产业的发展壮大,河蟹业已成为一些地区现代农业的主导产业。江苏省兴化市永丰镇水产资源条件不具优势,其河蟹养殖历史也不长,但该镇河蟹产业迅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在产业组织形式、品牌建设、产业链管理等方面取得显着成效,走出了一条河蟹产业快速发展的"永丰之路"。通过实地调研、召开座谈会以及对近5年来永丰河蟹产业发展的主要指标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永丰河蟹产业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既有产业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又有政府及相关部门服务的外力推动,更离不开河蟹市场需求的有力拓展。"永丰河蟹发展之路"表明,进一步做强做优河蟹产业必须十分注重发挥品牌龙头企业的引擎作用,积极实施市场开拓战略,大力发展低碳渔业。
周明东[6](2009)在《池塘养殖不同规格、密度河蟹生长特性及养殖效果》文中研究指明于2007年1月至2008年11月在湖北省孝感市汉川刁叉湖养殖场进行河蟹池塘养殖实验,采用常规养殖方法,对5种河蟹精养饲料进行对比。筛选较好的河蟹饲料,然后全部采用相同的精养饲料进行大规模养殖,对不同的放养规格和放养密度的生长和养殖效益进行对比,找到较好的养殖模式,结果如下:1.2007年1月至9月,在养殖模式和其他条件基本一致的情况下,采用5种河蟹精养饲料养殖河蟹,即正大、金康达、大海、盛云和科盛,并且设计4组对照,正大vs金康达、正大vs大海、正大vs盛云和正大vs科盛进行养殖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在养殖模式和其他条件基本一致的情况下,使用正大河蟹精养饲料,河蟹的养成规格和生长性能均高于其他品牌的河蟹养殖饲料,正大饲料是养殖河蟹饲料中较好的饲料之一。2.2008年1月至11月,采用14个养殖池塘,采用不同的放养规格和放养密度的养殖模式,统一采用正大饲料进行精养,研究其生长性能和养殖效果。结果表明:放养规格相同时,河蟹的养成规格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加而下降;河蟹的放养规格和放养密度达到一定的关系时,河蟹的养成规格和产量都能达到较好的效果,经济效益也较高;试验表明放养规格为5g/只,放养密度为600只/667m2是较好的养殖模式,河蟹的养成规格平均为175g/只,产量较高的成活率为48.9%,亩产50kg,利润较高2802元/667m2,仅次于利润最大的3112元/667m2。3.池塘养殖河蟹合适的规格是4.5g/只~5.5g/只,合适的密度是1200只/667m2~1400只/667m2,通过科学的喂养和管理规格达到150g/只,成活率50%左右,产量达到90 kg/667m2~105kg/667m2,则可获得可观的利润。
赵军[7](2009)在《蟹种价格持续下跌缘由》文中研究说明根据对江苏太仓、南通及安徽省宣城市水阳地区的实地调查,亏损面为30%-35%,比去年上升约20个百分点;盈利户平均净利1000-1500元/667m2,远低于2008年的2500-3000元/667m2。
宋新成[8](2008)在《河蟹生态育苗技术体系研究及应用分析》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海洋污染的日趋严重,海区水质的日益恶化,中华绒螯蟹人工育苗在苗种培育过程中出现病害多、发病率高、抗生素用量大,造成幼体存活率低、苗种质量下降。同时由于育苗生产成本的加大、销售价格下降,绝大多数育苗厂处于亏本经营。为了提高人繁苗的竞争力,保持河蟹育苗的持续健康发展,进行育苗技术改进势在必行。对河蟹生态育苗技术体系研究就是在工厂化育苗的基础上,将土池生态育苗方法融入到工厂化育苗中,研究河蟹生态育苗技术体系最合适的单胞藻种类、布苗的最佳密度等。最终目的是在将出苗的时间提前到3月以前的前提下,将育苗成本降低至300~400元/kg左右,Z1至大眼幼体出池时的育成率达到60%以上,提高大眼幼体的质量,使大眼幼体变一期幼蟹的成活率达到60%以上,培育30 d后的回捕率达到30%以上。
胡海彦[9](2007)在《江苏省河蟹产业化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村经营体制的重大改革,作为引导广大农户进入市场的有效组织形式,它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分散的农户经营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农业增长方式和经营方式的重大转变,已成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及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农业产业化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农业产业化理论内涵、基本特征、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等。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理论与实践研究,对于加快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河蟹是我国目前主要的水产养殖对象和重要的出口创汇高档水产品,有关河蟹的科学研究和产业开发主要集中在河蟹优势产区,研究的方向主要有营养及品质、种质和苗种繁育技术等。我国河蟹产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天然捕捞期、人工放流期和人工养殖期等三个时期,“十五”期间,农业部启动了优势出口水产品-河蟹示范基地建设,将长江中下游列为我国河蟹优势出口养殖区,推动了河蟹产业的快速发展。江苏省是我国河蟹养殖大省,蟹苗繁育、蟹种生产、商品蟹养殖、商品蟹销售与加工水平处于全国前列,河蟹产业化发展初具成效,形成了具有江苏特色的蟹苗繁育-蟹种培育-大规格蟹健康养殖-河蟹深加工-销售网络的优势产业链,并呈现出“区域化生产特色显着,产业化格局基本形成”、“龙型经济初现规模”、“产业化主要组织形式基本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标准化生产初见成效,品牌化战略效果显着”等产业化特点,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河蟹产业已成为发展江苏渔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尽管江苏省河蟹产业化发展迅速,产业规模、产品质量、市场竞争力均显着增强,但江苏河蟹产业化经营总体上仍处于初级阶段,仍然存在着一些诸如河蟹品质下降、组织化程度低、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龙头企业规模小、产业链拓展不足、科技研究和技术推广薄弱等一系列问题,制约了整个河蟹产业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针对江苏省河蟹产业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借鉴农业产业化发展经验,从产业化理论角度提出了促进河蟹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即:科技创新,提高河蟹品质;提高组织化程度,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发展壮大龙头企业,提高辐射带动能力;大力发展加工业,拓展河蟹产业链;加大科技投入,建立科技研究和推广新体系。江苏省河蟹产业化经营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它作为市场农业崭新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尚处于发育之中,由于河蟹产业化经营涉及的内容太多,本文也只是在其理论与实践上做了一些初步的分析和研究,旨在为促进江苏省河蟹产业化发展作一些探索。
姜先华[10](2004)在《江苏省赣榆县河蟹育苗产业化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继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村经营体制的又一次重大改革,作为引导广大农户进入市场的有效组织形式,它实现了农业增长方式和经营方式的重大转变,成为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理论与实证研究,对于实现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江苏省赣榆县作为全国渔业百强县,在渔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培育了河蟹育苗这一区域特色产业,实现了河蟹育苗业产业化经营的初步发展,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在河蟹育苗业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首先从理论上介绍了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理论与发展的相关状况;第二部分对江苏省赣榆县河蟹育苗业的发展现状及产业化经营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从找出河蟹育苗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部分针对河蟹育苗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提出解决赣榆县河蟹育苗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本文通过对江苏省赣榆县河蟹育苗业产业化经营的状况进行深入调查,结合农业产业化的相关理论进行实证分析,旨在探索出实现河蟹育苗业产业化经营的有效途径,同时能为河蟹育苗业走出当前的困境提供思路。
二、低成本培育优质河蟹大眼幼体技木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低成本培育优质河蟹大眼幼体技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SS公司大闸蟹营销策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国内外理论综述和相关理论基础 |
2.1 国内外关于农产品营销理念的研究综述 |
2.2 国内外关于大闸蟹营销策略的研究综述 |
2.3 国内外研究成果评析 |
2.4 相关理论基础 |
2.4.1 STP理论 |
2.4.2 价值共创理论 |
2.4.3 顾客感知价值理论 |
第3章 SS公司大闸蟹的营销环境分析 |
3.1 SS公司及大闸蟹产品概述 |
3.2 SS公司大闸蟹的宏观营销环境分析 |
3.2.1 政治环境分析 |
3.2.2 经济环境分析 |
3.2.3 社会环境分析 |
3.2.4 技术环境分析 |
3.3 SS公司大闸蟹的微观营销环境分析 |
3.3.1 消费者需求分析 |
3.3.2 竞争者分析 |
3.3.3 内部环境分析 |
3.4 SS公司大闸蟹营销的SWOT分析 |
3.4.1 大闸蟹营销的优势分析 |
3.4.2 大闸蟹营销的劣势分析 |
3.4.3 大闸蟹营销的机会分析 |
3.4.4 大闸蟹营销的威胁分析 |
第4章 SS公司大闸蟹的营销现状分析 |
4.1 SS公司大闸蟹的营销现状 |
4.1.1 SS公司大闸蟹营销理念 |
4.1.2 SS公司大闸蟹营销策略 |
4.2 SS公司大闸蟹营销策略的问题分析 |
4.2.1 销售规模较小 |
4.2.2 市场占有率低 |
4.2.3 分销渠道的运行效率低 |
4.2.4 产品销售利润率低 |
4.3 SS公司大闸蟹营销策略问题的原因分析 |
4.3.1 目标市场定位模糊 |
4.3.2 缺少核心竞争力 |
4.3.3 品牌推广不足 |
4.3.4 产品附加值较低 |
第5章 SS公司大闸蟹营销策略的优化方案 |
5.1 SS公司大闸蟹营销策略的核心要素分析 |
5.1.1 营销理念因素 |
5.1.2 产品品牌因素 |
5.1.3 产品质量因素 |
5.1.4 分销渠道因素 |
5.1.5 产品服务因素 |
5.2 SS公司大闸蟹营销策略的优化方案 |
5.2.1 中高端市场定位策略 |
5.2.2 品味生活营销理念策略 |
5.2.3 产品质量优先策略 |
5.2.4 销售渠道多元化策略 |
5.2.5 客户至上服务策略 |
第6章 SS公司大闸蟹营销策略优化方案的实施 |
6.1 SS公司大闸蟹营销策略优化方案的实施措施 |
6.1.1 中高端市场定位策略的实施措施 |
6.1.2 品味生活营销理念策略的实施措施 |
6.1.3 产品质量优先策略的实施措施 |
6.1.4 销售渠道多元化策略的实施措施 |
6.1.5 客户至上服务策略的实施措施 |
6.2 SS公司大闸蟹营销策略优化方案的保障措施 |
6.2.1 组织架构构建 |
6.2.2 人力资源保障 |
6.2.3 企业文化建设 |
6.2.4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
6.3 SS公司大闸蟹营销策略优化方案的效果预测分析 |
6.3.1 增强品牌竞争力 |
6.3.2 增加市场占有率 |
6.3.3 提升客户满意度 |
6.3.4 提高产品销售额 |
第7章 研究结论和研究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大闸蟹调查问卷 |
致谢 |
(2)基于转录组学技术探究中华绒螯蟹胚胎发育期间的基因和通路表达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十足目胚胎发育的研究进展 |
1.1.1 十足目胚胎发育模式的特点 |
1.1.2 十足目胚胎发育生物学的研究进展 |
1.2 中华绒螯蟹胚胎发育生物学特点 |
1.3 组学技术及其在十足目甲壳动物胚胎发育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
1.3.1 组学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的快速发展 |
1.3.2 十足目甲壳动物组学研究进展 |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1.4.1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2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中华绒螯蟹胚胎发育转录组的建库测序与序列信息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2.2.1 中华绒螯蟹亲本交配和胚胎样本的收集 |
2.2.2 RNA的提取和质检 |
2.2.3 cDNA文库的构建 |
2.2.4 cDNA文库的测序 |
2.2.5 测序数据的质检 |
2.2.6 参考数据来源 |
2.2.7 序列比对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3.1 中华绒螯蟹胚胎样本的RNA提取与质量检测 |
2.3.2 中华绒螯蟹胚胎转录组测序数据的质量检测 |
2.3.3 中华绒螯蟹胚胎发育转录组测序数据与公开的基因数据集的比较 |
第三章 中华绒螯蟹胚胎转录组组装,注释与表达特征分析 |
3.1 引言 |
3.2 材料和方法 |
3.2.1 测序数据的质控和de novo组装 |
3.2.2 组装转录本的功能和通路注释 |
3.2.3 不同胚胎发育阶段转录组组表达量的评估和相关性分析 |
3.2.4 差异基因 (CEG) 的鉴定 |
3.2.5 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
3.2.6 GO和KEGG富集分析 |
3.2.7 数据的有效性和登记号 |
3.2.8 荧光定量PCR验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测序结果与组装 |
3.3.2 转录本的注释与蛋白预测 |
3.3.3 转录本的功能注释 |
3.3.4 胚胎发育阶段基因表达的分析 |
3.3.5 胚胎发育阶段持续表达基因(CEGs)的鉴定 |
3.3.6 差异基因(DEGs)的鉴定和其表达模式的分析 |
3.3.7 差异基因(DEGs) GO功能和KEGG通路的富集分析 |
3.3.8 荧光定量实验结果 |
第四章 中华绒螯蟹胚胎时期发育相关的分子机制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数据来源 |
4.2.2 数据分析 |
4.2.3 实验验证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河蟹胚胎发育期间基因的鉴定和分类 |
4.3.2 河蟹胚胎时期发育与代谢相关基因和通路的表达特征 |
4.3.3 河蟹胚胎时期部分功能基因的荧光定量结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和完成的文章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长江、黄河、辽河水系中华绒螯蟹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微卫星DNA在中华绒螯蟹研究上的应用 |
1.1 前言 |
1.1.1 中华绒螯蟹的生物学 |
1.1.2 中华绒螯蟹种质资源现状 |
1.1.3 微卫星分子标记 |
1.2 中华绒螯蟹微卫星DNA的应用 |
1.2.1 中华绒螯蟹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差异的微卫星分析 |
1.2.2 微卫星标记在中华绒螯蟹家系遗传和亲权鉴定上的应用 |
1.2.3 中华绒螯蟹数量性状位点(QTL)相关微卫星位点的研究 |
1.2.4 微卫星分子标记与河蟹遗传育种 |
第二章:不同提取方法和不同组织对中华绒螯蟹DNA提取效果的比较研究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样本采集 |
2.2.2 DNA提取 |
2.2.3 DNA质量检测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DNA完整性 |
2.3.2 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DNA纯度和浓度 |
2.3.3 微卫星引物PCR扩增检测 |
2.4 结论与讨论 |
第三章:中华绒螯蟹两种微卫星DNA分型方法的应用比较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样本采集 |
3.2.2 DNA提取 |
3.2.3 引物筛选和PCR扩增 |
3.2.4 扩增产物的检测分型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与荧光标记法检测效果比较 |
3.3.2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与荧光标记法成本及时效比较 |
3.4 讨论 |
第四章:长江、黄河、辽河水系中华绒螯蟹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分析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样本采集 |
4.2.2 DNA提取 |
4.2.3 引物筛选和PCR扩增 |
4.2.4 数据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微卫星位点的多态性及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
4.3.2 群体的遗传分化 |
4.3.3 瓶颈效应分析 |
4.3.4 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
4.4 讨论 |
4.4.1 遗传多样性分析 |
4.4.2 群体的遗传结构 |
4.5 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稻蟹共育密度对土壤肥力与病虫害发生的影响及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都市农业的概念及特征 |
1.1.1 都市循环农业的要概念 |
1.1.2 都市循环农业的基本特征 |
1.2 循环农业中稻田共育的意义 |
1.2.1 我国河蟹养殖的概况 |
1.2.2 河蟹养殖产业的发展方向 |
1.2.3 稻蟹共育模式概述 |
1.2.4 稻蟹共育模式优点 |
1.2.5 循环农业中稻田种养的意义 |
1.2.6 我国稻田养殖主要模式与生态学基础 |
1.2.7 稻蟹共育模式的发展现状 |
1.2.8 上海地区稻蟹共育发展前景与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品种 |
2.2 试验设计与方法 |
2.2.1 试验设计 |
2.2.2 试验方法 |
2.2.3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3.结果与分析 |
3.1 稻蟹共育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3.1.1 稻蟹共育对土壤 pH 的影响 |
3.1.2 稻蟹共育对土壤 NH_4~+的影响 |
3.1.3 稻蟹共育对土壤含氮量的影响 |
3.2 稻蟹共育密度对水稻病虫害和产量的影响 |
3.2.1 稻蟹共育密度对水稻病虫害的影响 |
3.2.2 稻蟹共育密度对水稻生长情况的影响 |
3.2.3 不同种养密度下的综合效益分析 |
4.结论与讨论 |
4.1 稻蟹共育减轻病虫害的发生与危害 |
4.2 稻蟹共育为河蟹生长提供良好的生态条件 |
4.3 控制了面源污染、提高了产品的质量 |
4.4 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产出率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河蟹产业快速发展实证研究——基于“中国河蟹之乡”江苏兴化永丰镇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一、永丰镇简况与河蟹产业发展特点 |
(一) 养殖面积迅猛扩大, 产量、产值不断跃升 |
(二) 经济效益不断增长, 增收作用比较显着 |
(三) 组织形式不断出新, 养殖水平逐步提高 |
(四) 品牌声誉逐步提高, 市场开拓初见成效 |
(五) 产业链逐步延伸, 产业化经营开始起步 |
二、永丰河蟹产业快速发展原因分析 |
(一) 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 |
(二) 组织机制的创新驱动 |
(三) 科技推广的应用促动 |
(四) 政府部门的行政推动 |
(五) 市场营销的强力拉动 |
三、几点启示及对策建议 |
(一) 龙头企业具有高能级的带动作用, 是河蟹产业快速发展的强大引擎和助进器, 政府应该坚定不移地加大支持力度 |
(二) 市场需求是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和风向标, 应注重质量管理, 提升品牌形象, 创新营销机制, 继续实施市场开拓战略 |
(三) 低碳渔业是现代渔业的重要内容, 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应加大高效生态养殖技术的推广, 形成独具特色的低碳养殖模式 |
(6)池塘养殖不同规格、密度河蟹生长特性及养殖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河蟹的生物学特征 |
1.1.1 河蟹的分类地位和地理分布 |
1.1.2 河蟹的形态特征 |
1.1.3 河蟹的生态习性 |
1.1.3.1 掘穴和栖息 |
1.1.3.2 食性 |
1.1.3.3 生殖习性 |
1.1.3.4 感觉与运动 |
1.1.3.5 自切再生 |
1.1.3.6 蜕壳与生长 |
1.2 我国的河蟹养殖业研究进展 |
1.2.1 种质资源 |
1.2.2 人工繁殖技术 |
1.2.3 中间培育技术 |
1.2.4 成蟹养殖 |
1.2.5 营养与饲料 |
1.2.6 河蟹的性早熟问题 |
1.2.7 病害防治 |
第2章 不同饲料条件下河蟹生长特性比较 |
前言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池塘条件 |
2.1.2 蟹苗放养 |
2.1.3.1 投喂 |
2.1.3.2 水位及水质调节 |
2.1.3.3 水草管理 |
2.2 结果 |
2.2.1 养成河蟹规格 |
2.2.2 河蟹个体增重倍数 |
2.2.3 河蟹群体增重倍数 |
2.3 讨论 |
2.3.1 河蟹养殖业存在一些问题 |
2.3.2 河蟹养殖饲料 |
第3章 不同规格、密度河蟹池塘养殖效果试验 |
前言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养殖地点及池塘条件 |
3.1.2 水草移植栽培 |
3.1.3 蟹种来源与放养 |
3.1.4 螺类移放 |
3.1.5 饲养管理 |
3.1.5.1 “四定”投饵 |
3.1.5.2 水质管理 |
3.1.5.3 水草管理 |
3.1.5.4 蟹病防治 |
3.1.5.5 日常管理 |
3.2 结果 |
3.3 讨论 |
3.3.1 放养密度对养成规格及产量的影响 |
3.3.2 放养密度与河蟹生长的关系 |
3.3.3 饲养管理要注重水草覆盖率 |
3.3.4 做好蟹病预防工作 |
3.3.5 及时掌握市场行情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河蟹生态育苗技术体系研究及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综述 |
一、河蟹育苗的历史 |
1、人工配制海水进行河蟹育苗 |
2、天然海水土池人工育苗 |
3、天然海水工厂化人工育苗 |
二、工厂化河蟹育苗存在的问题 |
三、河蟹生态育苗研究的历史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一、材料和方法 |
1、主要生产设施 |
2、亲蟹培育 |
3、藻类培养 |
4、生产前的准备 |
5、布苗生产 |
6、日常管理与统计 |
二、结果与分析 |
1、不同藻类幼体各期变态对比 |
2、不同布苗密度对比 |
3、成本核算 |
4、添、换水控制 |
5、苗种质量追踪 |
三、讨论 |
1、不同单胞藻对Z1-Z3 期河蟹幼体变态的影响 |
2、微生态制剂在河蟹生态育苗中的效果 |
3、布苗密度对河蟹育苗率的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江苏省河蟹产业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农业产业化理论研究进展 |
1 农业产业化国内外研究动态 |
2 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内涵和基本特征 |
2.1 理论内涵 |
2.2 基本特征 |
3 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 |
3.1 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 |
3.1.1 龙头企业带动型 |
3.1.2 中介组织带动型 |
3.1.3 专业市场带动型 |
3.1.4 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 |
3.1.5 主导产业带动型 |
3.2 农业产业化的运行机制 |
3.2.1 利益分配机制 |
3.2.2 营运约束机制 |
4 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概况 |
5 江苏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
6 农业产业化理论的实践意义 |
6.1 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 |
6.2 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 |
6.3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 |
6.4 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提高产业整合程度和规模效益 |
6.5 农业产业化是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措施 |
6.6 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
第二章 我国河蟹产业发展概况 |
1 河蟹产业的概念 |
2 河蟹产业技术研发情况 |
2.1 营养及品质研究 |
2.2 种质研究 |
2.3 苗种繁育技术研究 |
3 我国河蟹产业发展回顾 |
4 江苏省河蟹产业发展概况 |
4.1 蟹苗繁育和蟹种生产 |
4.2 商品蟹养殖 |
4.2.1 池塘养蟹 |
4.2.2 湖泊(网围)养蟹 |
4.3 商品蟹销售与加工 |
第三章 江苏省河蟹产业化发展现状 |
1 区域化生产特色显着,产业化格局基本形成 |
2 龙型经济初现规模 |
3 产业化主要组织形式基本建立 |
3.1 龙头企业带动型(公司+基地+农户型) |
3.2 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合作社或协会+农户型) |
3.3 市场带动型(专业市场+基地+农户型) |
3.4 股份制合作型 |
4 社会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
5 标准化生产初见成效,品牌化战略效果显着 |
第四章 江苏省河蟹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
1 河蟹品质下降 |
1.1 种质退化 |
1.2 养殖技术滞后 |
1.3 养殖环境恶化 |
2 组织化程度低,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 |
3 龙头企业规模小,辐射带动力不强 |
4 深加工能力弱,产业链拓展不足 |
5 河蟹科技研究和技术推广薄弱 |
第五章 江苏省河蟹产业化发展对策 |
1 科技创新,提高河蟹品质 |
1.1 种质改良 |
1.2 无公害养殖 |
1.3 标准化生产 |
1.4 实施名牌推进计划 |
2 提高组织化程度,创新利益联结机制 |
3 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
4 大力发展加工业,拓展河蟹产业链 |
5 加大科技投入,建立科技研究和推广新体系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致谢 |
(10)江苏省赣榆县河蟹育苗产业化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0.1 问题的提出 |
0.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0.3 研究内容和分析框架 |
1.农业产业化理论回顾 |
1.1 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理论 |
1.1.1 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理论内涵 |
1.1.2 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特征 |
1.1.3 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 |
1.1.4 农业产业化的机制分析 |
1.2 农业产业化理论的实践意义 |
1.3 对农业产业化理论的再思考 |
1.3.1 利益机制的定位模糊 |
1.3.2 约束机制的设计软化 |
1.3.3 过分强调“一体化” |
1.3.4 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的关系处理不当 |
2.赣榆县河蟹育苗业现状的产业分析 |
2.1 行业总体分析 |
2.2 产业化现状 |
2.2.1 区域特色明显 |
2.2.2 产业链条纵向拉长,横向延展 |
2.2.3 龙型经济初见规模 |
2.2.4 行业协会发挥作用 |
2.2.5 初步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 |
2.2.6 行业管理向制度化方向发展 |
2.3 产业化现状的形成原因 |
3.赣榆县河蟹育苗业产业化的现实问题 |
3.1 思想观念滞后 |
3.2 产业化组织形式单一 |
3.3 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完善 |
3.4 生产与市场脱节,市场(营销)意识淡漠 |
3.5 融资渠道不畅,企业扩大再生产受到限制 |
3.6 科技、人才开发力度不够 |
3.7 中小育苗企业普遍“弱质” |
3.8 政府在产业化经营中的作用有待加强 |
4.赣榆县河蟹育苗业产业化对策探讨 |
4.1 制度创新 |
4.1.1 产权制度创新 |
4.1.2 管理制度创新 |
4.1.3 经营机制创新 |
4.1.4 利益联结机制创新 |
4.2 管理创新 |
4.2.1 组织形式创新 |
4.2.2 管理方式方法创新 |
4.2.3 市场、营销创新 |
4.3 技术创新 |
4.4 融资渠道创新 |
4.4.1 提高企业素质,增强内在融资能力 |
4.4.2 拓宽间接融资渠道 |
4.4.3 拓宽直接融资渠道 |
4.5 强化政府的引导、服务功能 |
5.结束语 |
四、低成本培育优质河蟹大眼幼体技木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SS公司大闸蟹营销策略优化研究[D]. 孙杰.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7)
- [2]基于转录组学技术探究中华绒螯蟹胚胎发育期间的基因和通路表达特征[D]. 董鹏生. 上海海洋大学, 2017(02)
- [3]长江、黄河、辽河水系中华绒螯蟹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分析[D]. 刘皓. 上海海洋大学, 2015(02)
- [4]稻蟹共育密度对土壤肥力与病虫害发生的影响及效益分析[D]. 范进凯. 上海交通大学, 2014(07)
- [5]河蟹产业快速发展实证研究——基于“中国河蟹之乡”江苏兴化永丰镇的调查[J]. 樊宝洪,周宏华,朱健. 中国渔业经济, 2010(05)
- [6]池塘养殖不同规格、密度河蟹生长特性及养殖效果[D]. 周明东. 华中农业大学, 2009(07)
- [7]蟹种价格持续下跌缘由[J]. 赵军. 内陆水产, 2009(05)
- [8]河蟹生态育苗技术体系研究及应用分析[D]. 宋新成. 苏州大学, 2008(11)
- [9]江苏省河蟹产业化发展研究[D]. 胡海彦. 南京农业大学, 2007(02)
- [10]江苏省赣榆县河蟹育苗产业化问题及对策研究[D]. 姜先华. 南京农业大学, 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