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生物药品产业出口现状与发展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张宇杰[1](2021)在《广东省医药制造企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与提升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医药产业是人类生命健康之根本,是各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基本保障。近年来全球经济发展滞缓,医药产业国际竞争强度加剧。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在促进医药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纵观全球医药市场,我国医药产业与美国等欧洲国家相比起步较晚,但随着21世纪初期我国加入WTO医药产业受到了国外资本的关注,一方面解决了资金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为我国医药产业发展带来了先进的技术,促进了我国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经过几十年的时间,我国逐渐成为全球原料药制造大国,但由于医药产业早期发展对于国外先进技术的依靠,导致目前医药产业的自我创新、高端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了加快我国医药卫生健康事业再上新的平台,国家医药卫生管理部门,各地方政府相关单位为医药行业发展作出明确规划,“继续加强医药产业规模效益快速扩大,创新药物研发能力方面要显着突破,质量认证标准不断提高与国际标准接轨,促使医药产业国际化进一步加快”等。广东省坐拥珠三角经济产业区,作为改革开放的先锋队,医药产业抓住时机发展迅速,医药企业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出口交货值也在不断增加。虽然产业发展速度较快,但由于基础实力薄弱,目前总体实力与美国、欧洲发达地区的大型跨国医药企业相比国内的龙头医药企业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整体水平偏中等,在国际市场竞争力薄弱。从“十三五”“十四五”国家对医药行业的发展规划来看,从制药大国转向制药强国是我国医药产业跻身世界先进水平必须要打破的壁垒,也是新医改环境下医药企业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因此笔者以广东省医药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影响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本文主要基于理论机理分析与实证论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广东省医药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首先梳理了关于企业出口贸易影响因素、以及企业国际化的影响因素,通过对文献研究的汇总分析,对影响因素做出大致的判断和分类。接下来结合国内外知名学者在国际竞争力理论研究经验,以及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经验为参考,分析医药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核心要素。在现状分析章节,从企业规模与效益、布局和分类、市场结构特征、研发投入与创新成果等五个角度对广东省医药制造企业发展的现状进行系统的分析与介绍,同时列举出具有代表性的医药企业通过宏观和微观相结合,尽可能系统全面的对广东省医药企业发展作出描述。其次在文献研究以及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指标构建理论基础上,选取基本信息、盈利能力、研发创新、国际化水平、发展能力五个维度,对广东省17家医药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测算,通过测算结果对广东省17家医药制造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同时进一步探究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在实证测算的结果上采用面板数据回归方法,来验证不同影响因素对国际竞争力影响的大小,从而能够更精确为企业发展提供数据信息支持。最后基于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的结果,本文从国际化经营意识、研发投入增加、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多元化发展四个方面,为广东省医药企业国际竞争力提升提出建议及对策。
吴佳磊[2](2021)在《中国高技术产业战略性贸易政策研究》文中指出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依靠丰富的要素禀赋以及廉价的劳动力,在国际市场是获得一定的利润,当人口红利逐渐消失,要素的价格上升,如何改变中国全球价值链的低端锁定和优化中国出口结构,需要中国技术的发展以及技术与产业的融合,由此中国政府提出一系列政策鼓励创新,如国家创新发展战略、“双创”1活动,政府拨款专项基金,科技计划专项资金后补助,研发加计费用抵扣增值税等政策。研发活动得到新技术需要商业化,才能为民所用。高技术产业将先进的技术通过产业化或商业化带入商品阶段,因此中国改善出口的动力在于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在中国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高技术产业出口在中国出口商品占一定的地位。如何进一步促进高技术产业出口,以及如何提升高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成为政府的面临的重要问题。从其他国家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经验发现,在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必然有政府对其进行一定的扶持如韩国的芯片产业、日本的半导体产业,在产业具有一定的规模后,政府逐渐减少扶持力度。随着世界贸易自由化不断的发展,战略性贸易政策一些措施已经不适合当今社会,如高关税、配额和出口补贴等。随之而来的战略性贸易政策更加的隐蔽,R&D补贴、税收优惠、出口退税、出口信贷、技术标准等措施,政府采取一系列政策鼓励高技术产业的出口,如“科技兴贸”战略。美国2018年对中国高技术产品加征高关税。贸易摩擦对中国的高技术产业的出口产生巨大冲击,因此如何减弱中美贸易摩擦的冲击,扶持中国高技术产业出口,成为中国政府面临的巨大难题。本文首先从R&D补贴和税收优惠研究对高技术产业出口影响,通过文献分析发现R&D补贴对行业出口既有促进作用又存在抑制作用,税收优惠对行业出口具有促进也具有抑制作用。其次通过建立“第三国”模型研究R&D补贴和税收优惠对高技术产业出口影响,最后根据外部经济理论分析R&D补贴和税收优惠对研发的影响,研发投入的提升对高技术产业出口具有促进作用,因此R&D补贴和税收优惠对高技术产业出口存在通过研发的间接影响。R&D补贴和税收强度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发现R&D补贴变量显着为正,R&D补贴的提升对高技术细分行业出口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税收强度变量显着为负,税收强度的提高对高技术产业出口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将高技术产业分为应用互动型和科技创新型进行分析,发现税收强度的提高科技创新型产业具有抑制作用,对应用互动型高技术产业抑制作用不显着。R&D补贴对科技创新型产业出口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R&D补贴对应用互动型产业出口的影响不显着。现状分析中发现2016年科技创新型产业R&D补贴获得占68.83%,应用互动型产业仅占31.17%,R&D补贴存在严重的不平衡性。其次,本文通过对高技术产业出口通过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到税收强度和R&D补贴对出口增速具有正U型的作用机制,而R&D补贴对高技术产业作用不显着。将省份进行东中西部分组进行分析,R&D补贴对东部具有显着促进作用。但是R&D补贴对中西部的作用不显着。税收强度对东中西部均存在显着的正U型作用,说明税收强度的提升会导致高技术产业出口的下降,税收强度的提升导致高技术产业出口成本的增加,降低企业的出口竞争力,税收强度超过一定值时导致高技术产业出口又增加。使用省级面板数据建立R&D补贴和税收对高技术产业出口的机制分析,R&D补贴对高技术产业专利申请存在一定的促进作用。税收强度对高技术产业专利申请存在正U型的作用机制。将R&D补贴、税收强度和专利申请同时纳入面板数据模型中,发现税收强度对高技术产业出口仍然存在显着的正U型作用机制,R&D补贴变量系数由正变负但变量仍不显着,说明R&D补贴存在通过专利申请影响出口的作用机制,而税收强度通过专利申请影响高技术产业的作用较弱。最后根据文献回顾、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启示,鼓励科技创新型高技术产业国际R&D合作;应用互动型产业R&D补贴强度,降低税收强度;东部地区降低税收强度,优化R&D补贴结构;中西部地区培育产业发展良好环境;避免国际R&D补贴和税收优惠竞争;高技术产业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综合扶持手段。
赵萍[3](2020)在《生物制药行业上市公司绩效评价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生物制药产业逐渐成为世界发展竞争的焦点,我国越来越重视生物制药行业的发展。目前生物制药行业在国内处于有利的的发展状态,政府对行业的补贴、各种优惠政策的出台以及潜在的巨大市场,都对生物制药行业的发展形成了支持优势,但同时由于产品的高标准与高要求性,整个行业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可能会出现产品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出现产品质量问题、企业运营困难等问题。所以,探究与分析我国生物制药行业上市公司绩效水平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综述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分析了生物制药行业的现状,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依据,根据生物制药行业的特点、发展环境与发展定位,结合平衡记分卡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角度出发,确立生物制药企业的具体战略目标,并根据战略目标选取19个关键指标,形成生物制药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而且为了分析生物制药企业的共性,找出各企业绩效发展存在的问题,通对企业绩效评价方法的比较分析,确定了本文选用灰色关联分析法与聚类分析相结合的绩效评价方法。并以我国21家生物制药行业上市公司2016-2018年的数据为样本,运用熵权法计算各指标权重,灰色关联法进行各企业绩效的纵向与横向对比分析,在计算出各企业横向绩效得分后,采用聚类分析法对21生物制药行业上市公司进行分类。通过实证分析得出最后结论:生物制药行业公司绩效水平普遍不高,竞争激烈;客户维度与内部流程维度的发展好坏对生物制药公司绩效水平的影响较大;生物制药公司多方面发展都不均衡,都存在能力短板;生物制药公司深受行业政策的影响;且各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履行需提到战略目标高度。说明生物制药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多种问题,整个行业的绩效水平还有待提高。论文最后对生物制药企业如何提高绩效水平提出建议,以期能为今后学者研究生物制药行业的绩效评价提供参考。
钱景怡,余正[4](2020)在《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现状,为提高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出建议。方法:针对我国生物制药产业进行了贸易竞争力指数、国际市场占有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等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测算,以及基于波特钻石模型的国际竞争力分析。结果与结论:相较于制药强国,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较弱并需要进一步提高,建议要注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与引进,积极开拓多种融资渠道,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速产业规模化发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任怡[5](2020)在《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对专利密集型产品进口影响 ——基于21国贸易数据的实证检验》文中认为依靠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信息全球化的形成,世界商业模式不断更新,国际竞争也愈加激烈,国际贸易在竞争中无可避免地受到影响。专利密集型产品往往是高度集成的创新、研发成果,也是国际上各个国家的重要关注领域,密切关注专利密集型产品的进口结构、积极调整该领域的国内发展,对中国适应国际发展、保证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对于影响专利密集型产品进口的因素研究还不是十分丰富。本文把研究视角选定在知识产权保护强度,明确其与中国专利密集型产品进口贸易之间的关系,可以明晰我国专利密集型产品的进口特点,为制定专利密集型产品领域的发展策略提供支持。在具体研究中,学者们就知识产权保护增强对贸易产生的结果得出两种完全不同的效应,即市场扩张效应与市场势力效应。为了确定知识产权对专利密集型产品进口的影响,本文选取了在2014-2018年五年间,中国从21个贸易伙伴国进口专利密集型产品的数据,采用GLS方法分两次进行回归。首先对专利密集型产品总进口额、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进行回归,后分别对六类细分专利密集型产品的进口额和两种边际进行回归。发现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对中国专利密集型产品的进口额和集约边际的影响显着为正,在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强度时,专利密集型产品的进口扩张效应大于势力效应。在细分产品种类中,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强度的提高对不同专利密集型产品的进口效果不同,对现代交通装备、智能制造、新型功能材料以及高效节能环保等四类产品有从集约边际角度实现的数量增长;但是生物医药类产品会在扩展边际方面存在明显的抑制作用;信息技术类产品对知识产权保护强度的改变并不敏感。本文得到的结论,能够显示影响中国专利密集型产品进口的主要因素和作用方式,我国在制定专利密集型产品进口政策及国内产业发展战略时,应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和实际发展情况,从而不断优化进口结构促进产业发展。
熊阿珍[6](2020)在《基于DEA方法的制药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研究 ——以粤苏浙鲁上市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技术创新作为推动制药企业转型的关键因素,学界与产业界注重创新投入量的同时,技术创新效率问题亦值得研究,这对优化制药企业创新投资结构、实现制药企业健康发展有重要借鉴意义。研究目的:本文以粤、苏、浙、鲁在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制药企业技术创新面板数据为样本;从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与制药企业所属细分行业等角度,研究2015-2017年广东、山东、浙江、江苏药品生产企业技术创新资源配置情况。研究方法:采用专家咨询与文献研究法,构建制药企业创新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理论,建立VRS包络模型和规模收益不变的CRS模型;运用数据包络分析软件MaxDEA计算样本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研究结果:(1)VRS模型测度123个决策单元技术创新效率,79%的研究单元创新效率低于0.6。(2)分别有73%、66%DMU的PTE、SE位于中低效率水平;分解DMU的TE发现,全部评价对象PTE与SE均值分别为0.6535、0.6599,二者效率水平相差甚微。(3)新增发明专利量和营业收入作为研究对象创新产出指标,117个非DEA有效的决策单元,每个决策单元科技创新成果产出亏空平均不足1件专利,每个决策单元平均经济收益产出亏空5.9亿元。(4)从研究对象规模收益来看,91%评价单元的规模收益递增。(5)制药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测度结果显示,中药类、化学制药类、生物制品类企业创新效率依次为0.5323、0.3816、0.2770;结合样本企业所属子行业松弛变量情况来看,中药类企业创新投入冗余量和创新产出不足量均少于化学制药类企业。(6)从不同省份来看,2015-2017年样本企业创新效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粤>苏>鲁>浙。分解创新效率发现,江苏、浙江制药企业创新活动纯技术效率分别为0.7240、0.5650,对应为四省第一位和末位;广东、山东制药企业技术创新规模效率分别为0.7531、0.6061,对应为四省第一位和末位。主要研究结论:(1)2015-2017年,广东、山东、浙江、江苏制药企业创新效率水整体偏低,创新资源有效利用率提升空间较大。(2)研究期内,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共同制约制药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进步。(3)经济收益产出不足是我国大多数制药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现实问题。(4)调查期内,9成样本企业规模收益递增,推测我国药品生产企业规模收益主要处于递增状态。建议规模收益递增的制药企业适量增加技术创新投入,获得1+1>2的创新产出,达到规模效益。(5)中药类企业技术创新效率高于化学制药类、生物制品类企业。(6)江苏省制药企业创新活动具有纯技术效率优势,广东省制药企业技术创新具有规模效率优势。详细来看,在研究期内,江苏省、广东省制药企业分别具有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优势;浙江省制药企业创新活动纯技术效率、山东省制药企业技术创新规模效率处于相对劣势地位。
郭文,钟一鸣,周斌[7](2019)在《2019年前三季度我国医药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文中研究指明2019年前三季度,我国医药工业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有所下滑,是近3年来的最低水平。营业收入增速持续走低,同比增长8.4%。利润总额增速同样持续走低,同比增长10.8%。规模以上医药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速有所回暖,医药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速略有下降,新一轮的行业投资仍在逐步进行中。出口交货值增长较缓,且出口贸易结构正在调整中,呈现向好态势。
张海龙[8](2019)在《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实现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我国在“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规划中,都明确的提出了要加快推动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并在“十三五”期间,确立了实现建立较为完整的生物医药创新体系的目标。目前关于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研究还存在诸多不足,大多数学者对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路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策诱导;市场集中度;产业集聚;产、学、研相结合发展模式等方面,忽略了产业发展的创新环境以及构建创新体系等关键问题,尚未在理论上找到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根本路径及对策。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第一,以监管体系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为主要内容,阐明构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创新保障体系的重要意义。第二,提出以政府为主导,构建医、产、学、研一体化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体系。在重视企业和科研机构建立良好机制的基础上,强调政府和医疗机构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行业监督,医疗机构作为生物医药的临床试验基地以及生物医药产品的主要消费市场,政府和医疗机构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不容忽视。本文在阅读中外文献基础上,对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现状和问题进行研究,明确选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通过案例与实证分析,深入挖掘影响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及保障基础。在此基础上探索了以政府为主导,构建医、产、学、研一体化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对策。主要内容由以下七部分组成:第一,在理论上明确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基本内涵及主要目标。本文以供给侧改革理论、产业结构优化理论、创新理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理论为基础,结合我国实行供给侧改革的背景、内涵及意义,分析了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西方供给理论的发展,包括萨伊定律、凯恩斯主义、供给学派和供给管理理论;在产业结构优化理论中,重点阐述了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问题;在创新理论中,对技术创新理论和制度创新理论的本质问题进行了探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理论中,主要论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领域和发展趋势。其次,分析供给侧改革理论、产业结构优化理论、创新理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理论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之间的联系。第二,通过中外对比分析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首先,对生物医药产业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其次,对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及特征进行介绍,重点分析了生物医药产业的特殊性,研究了我国各地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情况,与国外生物医药产业进行对比分析;最后,从政府政策、医疗机构、企业和科研四个方面,总结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第三,对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从政府、医疗机构、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方面分析影响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基于政府的角度,从监管制度、药品定价、伦理审查和知识产权四个方面,分析政府政策对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影响;基于医疗机构的角度,从临床试验资源有限性、数据造假、机构定位不明确三个方面,分析医药机构对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影响;基于企业的角度,从生物医药企业集中度和原始创新、产学研联盟三个方面,分析企业对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影响。基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角度,从综合性高素质人才不足、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对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影响。第四,对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从政府、医疗机构、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四个影响因素出发,运用VAR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从政府政策的角度,主要选取利税、科研活动经费筹措额中政府投入资金和新产品销售收入为主要指标,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利税对新产品销售收入的影响相对较大。从医疗机构的角度出发,选取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和新产品销售收入为主要分析变量,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对新产品销售收入的影响显着。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分析企业不同生产要素投入对生物医药产出的影响,主要从土地、资金、技术和劳动力四个方面的投入,得出R&D经费内部支出和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对生物医药制造业产出的影响较大,企业数量和技术创新投入对生物医药制造业产出的影响相对较小。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角度,选取有效发明专利数和新产品销售收入为主要指标,在生物医药成果转化阶段,有效专利数量对新产品销售收入起到促进的作用,并且影响程度呈现递增的趋势。第五,国外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模式及案例分析。主要从政府和企业两个角度出发,对美国、日本和印度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模式进行分析,发现美国、日本和印度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出台不同的产业政策推动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选取美国辉瑞制药、日本武田制药和印度百康三家公司作为案例进行剖析,探寻三家典型生物医药企业在产业政策引导下企业的发展路径。美国辉瑞制药、日本武田制药前期重视新产品的研发,投入大量资金,纷纷推出了“重磅炸弹”级别的新药,帮助其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在规模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主要通过海内外并购等手段获取新产品的专利权,同时也拓宽了自身的销售渠道,形成了研发、生产和销售完整的产业链。印度百康前期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仿制药的研发和生产,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和研发能力的增强开始转向对创新药品的研发。分析美国、日本和印度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经验对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借鉴意义。首先,从政府的角度出发,完善相关产业政策。例如知识产权体系和监管制度的建设。其次,从企业的角度出发,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与印度存在一定的相似性,要提高对生物医药产品研发的重视,强调技术创新的作用。第六,构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创新保障体系。强调构建产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搭建了保障体系的整体构架,以监管体系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为主要内容,重点阐述保障体系的构建思路。从监管体系方面,研究了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监管现状和主要缺陷,提出了构建生物医药监管体系的重要意义。从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方面,对国内外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进行了研究,分析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了完善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建议。第七,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医、产、学、研创新体系。在之前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医、产、学、研创新体系的总构想,并提出以政府为主导的医产学研技术创新、政策创新和市场创新体系具体内容。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医、产、学、研创新体系,需要以政府为核心,从医、产、学、研四个着眼点出发,以技术创新、政策创新和市场创新为三条路径,以融资、研发、临床试验和投入市场为四个切入点,深入分析问题所在,系统提出解决方案。
章俊龙[9](2019)在《中国高技术产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生产率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新型国际分工体系的形成,世界各国纷纷开始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和产业结优化升级战略以实现提升国内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目的。我国“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坚持把技术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要继续做大做强高技术产业,就要加强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先导产业,高技术产业具有高成长性、高创新性、高附加值等独特的产业特点。它在各国产业结构优化、经济效益提升、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各国比较而言,目前中国高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效率发展程度较低,制约着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本文结合当今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内涵、中国高技术产业行业性质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的发展特征,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中国高技术产业全球价值链嵌入程度如何?其全要素生产率如何,相关的影响因素有哪些?价值链的嵌入对全要素生产率起什么作用,两者之间的呈现什么关系?针对以上问题,本文首先概述了经济增长理论、全球价值链嵌入度测算理论和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理论;其次概括了高技术产业的界定以及国内外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再次采用生产分解模型分别测算了2000-2014年间中国高技术产业全球价值链前后向嵌入度。利用三阶段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了2000-2014年中国高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并根据生产率内涵将其分解为技术效率效应、技术变动效应、纯技术效率效应和规模效率效应四大部分;最后通过对全球价值链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理进行分析后,运用固定效应模型从研发投入、人力资本、技术溢出、产业规模、科研经费、对外贸易、外商投资等方面探究造成中国高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影响机制以及对全球价值链嵌入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倒U形关系进行验证,并通过对产业和时间进行分类,分别讨论两者之间的影响机制。基于实证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中国高技术产业全球价值链前后向嵌入度在观察期内指数分别增加53.3%和43.8%,2000-2007年中前向嵌入度最大涨幅为10.89%,后向嵌入度最大涨幅为19.05%,各年嵌入度提升尤为明显。2008-2010年,价值链嵌入度呈现跳崖式的下降趋势,前向嵌入度下降趋势大于后向嵌入度下降趋势,下降程度分别为27.23%和17.07%。2011-2014年,多数高技术产业的嵌入度几乎维持不变,前向嵌入度增长速率略高于后向嵌入度增长速率。(2)三阶段DEA-Malmquist模型中第一阶段测算出来的结果低估了全要素生产率指数,三阶段得到的TFP年均增长率为3.8%,技术效率年均增长率为0.6%,技术变动年均增长率为3.2%,纯技术效率年均增长率为0.3%,规模效率年均增长率为0.3%。与剔除环境因素和随机误差因素之前比较,TFP指数年均增加0.2%,其中技术效率年均降低0.2%,技术变动年均增加0.5%,纯技术效率年均增加0.1%,规模效率年均减少0.3%。调整前后各分解因素的年平均波动幅度较小。(3)人力资本、科研经费、技术溢出、对外贸易强度等变量对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均起促进作用,作用系数分别为1.469、0.701、0.712和0.186。从作用系数大小可知劳动力素质是技术创新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源泉。研发投入的作用系数为0.861,为正,其“生产率悖论”不存在;产业规模对生产率提升起正作用,优化产业规模利于提升生产率;外商投资强度对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无法在短期内表现,更多的是表现长期趋势。(4)全球价值链嵌入度与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在参与全球价值链前期,嵌入度对生产率起促进作用;在达到嵌入度阈值时,嵌入度对生产率起抑制作用。2014年高技术产业样本中各细分产业的价值链嵌入度的均值(0.1573)小于倒U型关系的临界值(0.2836),表明中国高技术产业嵌入GVC的水平尚处于全要素生产率改善区间,扩展性分析中的结论也是如此。本文的主要贡献为:第一,运用三阶段DEA-Malmquist指数法对全要素生产率效应进行量化和分解。目前现有研究一般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其缺少对环境因素、随机因素以及统计噪声等因素的考虑。相比之下,三阶段法测算出来的结果更加接近经济现实。第二,研究的重点内容在于全球价值链参与程度导致高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效应提升的内在机制和两者形成倒U型关系的原因进行剖析,与以往对价值链嵌入是否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角度不同。第三,对于全球价值链的研究,与我国高技术产业结合的相关研究不足,本文着重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层面进行研究,并对其嵌入全球价值链之后的生产率效应进行研究。
张文彦[10](2019)在《知识产权保护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出口技术水平的影响分析 ——基于出口复杂度视角》文中研究指明高技术产业作为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对推动一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提升发挥了十分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入世以来,我国的高技术产业出口贸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96年到2017年的22年间,出口额累计增长了 32倍。但出口贸易规模的扩大并不意味着出口技术水平的提升,相较于德、日等发达国家而言,我国高技术产业出口技术水平落后,知识资本积累不足,仍主要通过加工组装等劳动密集型的生产工序参与全球价值链生产,处在价值链的中低端位置。我国要想实现从高技术产业“出口大国”向“出口强国”的转换,增强国际竞争力,就必须要提升我国高技术产业出口技术水平。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一国在鼓励内部自主创新和吸收外部技术溢出两难中权衡后的选择,对一国出口技术水平水平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既可能促进出口技术水平的提升,也可能抑制出口技术水平的提升。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确立,一方面为技术创新成果的公开和交流提供支持,有力打击了违法使用、剽窃等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有效维护了技术创新者的合法权益,刺激自主创新行为的不断产生,同时吸引了更多更优质的外国技术流入,通过吸收外部技术溢出,促进我国出口技术水平水平提升;另一方面可能会导致技术创新者过度依赖知识产权保护,自主创新动力不足,还可能提高企业模仿成本,不利于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溢出,在某种程度上阻碍出口技术水平水平的提升。那么,知识产权保护究竟会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出口技术水平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基于此,本文从内部自主创新和外部技术溢出这两方面入手,探究知识产权保护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出口技术水平的影响方向、作用机制及传导路径,并利用我国高技术产业1996-2016年的数据构建回归模型进行实证检验。本文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的基本方法,具体运用理论分析、文献分析、统计分析、对比分析、经济计量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探究知识产权保护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出口技术水平的影响,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是绪论,主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并对本文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以及可能存在的创新点和不足进行介绍。第二章是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首先明确了本文所要研究的高技术产业的概念,并进一步界定其具体范围,最后概括总结了相关的经典经济学理论,分别是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新经济增长理论、新新贸易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第三章是我国高技术产业出口技术水平和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首先分析了我国高技术产业整体的出口技术水平现状,并进行了国际比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其出口技术构成,发现尽管我国高技术产业整体出口技术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但跟其他样本国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且出口技术水平较高的产品所占的出口份额较小。随后从高技术产业细分行业角度探究了各细分行业出口技术水平差异,并对其国际地位进行分析,发现化学药品制造、航天器制造等行业国际排名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上升,而广播电视设备制造、电子器件制造等行业的国际排名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最后分析了高技术产业整体和细分行业的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发现高技术产业整体知识产权保护强度逐年提升,但各细分行业间还存在较大差异。第四章是知识产权保护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出口技术水平影响的理论分析,从内部自主创新和外部技术溢出这两方面入手,深入探究知识产权保护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出口技术水平的影响方向、作用机制及传导路径,发现知识产权保护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出口技术水平既可能产生正向影响,也可能产生负向影响,需进一步验证,而其他控制变量在理论上均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出口技术水平产生正向影响。第五章是知识产权保护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出口技术水平影响的实证检验,根据第四章的理论分析,选取适当的指标,构建计量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并对回归结果进行分析,实证结果表明知识产权保护和其他控制变量均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出口技术水平水平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且回归结果具有稳健性。第六章是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对本文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本文可能的创新点在于:第一,将知识产权保护作为核心变量纳入分析框架,从自主创新、外部技术溢出两个角度探究知识产权保护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出口技术水平的影响方向、作用机理和传导路径;第二,采用一国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和行业专利密集度的交叉项构建行业知识产权保护强度指标,来消除行业差距的影响,更准确的衡量高技术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强度。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第一,在测算我国高技术产业出口技术复杂度时,未剔除进口中间品的影响;第二,由于部分数据不可得,金融发展、基础设施等可能的影响因素未纳入到研究范围内。
二、我国生物药品产业出口现状与发展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生物药品产业出口现状与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广东省医药制造企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与提升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及不足点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点 |
1.5 研究路线图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文献综述研究 |
2.1.1 企业出口贸易影响因素研究 |
2.1.2 企业国际化影响因素研究 |
2.2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际竞争力相关理论机理 |
3.1 竞争优势理论 |
3.2 核心竞争力理论 |
3.3 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 |
3.4 理论小结 |
第四章 广东省医药企业发展现状分析及核心企业介绍 |
4.1 广东省医药制造企业发展现状 |
4.1.1 医药企业生产经营状况 |
4.1.2 医药企业规模和效益 |
4.1.3 医药企业经营分类及分布 |
4.1.4 医药企业市场结构特征 |
4.1.5 医药企业研发投入及成果 |
4.2 广东省核心医药企业现状分析 |
4.2.1 中成药以及中药饮片 |
4.2.2 化学药品制造 |
4.2.3 生物药品制造 |
4.3 广东省医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指数分析 |
4.3.1 广东省医药制造业贸易竞争优势指数 |
4.3.2 广东省医药制造业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
4.3.3 广东省医药制造业出口增长优势指数 |
4.3.4 广东省医药制造业国内出口市场占有率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广东省医药制造企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5.1 影响因素指标选取原则 |
5.2 广东省医药制造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5.2.1 指标体系解释及数据来源 |
5.2.2 数据来源 |
5.3 实证结果 |
5.3.1 因子分析法数据适用性检验 |
5.3.2 确定因子数 |
5.3.3 确定及命名成分因子 |
5.3.4 主因子得分计算 |
5.4 实证结果分析 |
5.5 回归分析 |
5.5.1 样本选择及描述 |
5.5.2 模型构建 |
5.5.3 实证结果 |
5.5.4 结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对策建议 |
6.2.1 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意识 |
6.2.2 加大研发投入,促进技术创新 |
6.2.3 加快产业规模调整,孵化国际化大药企 |
6.2.4 多元化发展 |
6.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2)中国高技术产业战略性贸易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概念界定 |
二、战略性贸易政策及文献综述 |
三、研发补贴对高技术产业影响的相关研究 |
四、税收对高技术产业影响的相关研究 |
五、专利对高技术产业出口影响的相关研究 |
第三节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数据来源 |
第四节 技术路线与文章结构 |
一、技术路线 |
二、文章结构 |
第五节 研究不足之处 |
第二章 R&D补贴、税收优惠与行业出口理论分析 |
第一节 利润转移理论分析 |
第二节 外部经济理论分析 |
第三节 理论假说 |
第三章 中国高技术产业现状分析 |
第一节 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
第二节 中国高技术产业出口现状分析 |
第三节 R&D补贴现状和税收优惠现状分析 |
一、高技术产业R&D补贴现状 |
二、高技术产业税收优惠政策现状 |
第四章 战略性贸易政策实证分析 |
第一节 高技术产业分行业出口的影响分析 |
一、数据来源 |
二、变量设定 |
三、行业总体回归结果 |
四、不同类型的产业出口的影响 |
第二节 省份高技术产业出口影响差异分析 |
一、变量设定 |
二、省际高技术产业出口回归结果 |
三、东部、中部和西部分组分析 |
第三节 R&D补贴和税收强度的作用机制分析 |
第四节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政策启示 |
一、鼓励科技创新型产业国际R&D合作 |
二、应用互动型产业提高补贴强度,降低税收强度 |
三、东部地区降低税收,优化R&D补贴结构 |
四、中西部地区培育产业发展良好环境 |
五、避免国际R&D补贴和税收优惠竞争 |
六、高技术产业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综合扶持手段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学术成果 |
(3)生物制药行业上市公司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1.3.2 企业绩效评价方法研究 |
1.3.3 生物制药行业绩效评价研究 |
1.3.4 文献述评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绩效评价 |
2.1.2 生物制药 |
2.1.3 生物制药企业 |
2.2 理论基础 |
2.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3 战略管理理论 |
2.2.4 平衡计分卡理论 |
3 生物制药行业分析 |
3.1 生物制药行业现状 |
3.2 生物制药行业特点 |
3.2.1 宏观层面 |
3.2.2 微观层面 |
3.3 生物制药行业的发展环境分析 |
4 生物制药行业上市公司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与方法的选择 |
4.1 指标体系设计 |
4.1.1 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
4.1.2 生物制药行业上市公司战略分析 |
4.1.3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战略目标与关键指标 |
4.1.4 指标体系确定 |
4.2 指标权重方法选择 |
4.3 绩效评价方法选择 |
4.3.1 灰色关联分析法 |
4.3.2 聚类分析法 |
5 生物制药行业上市公司绩效评价实证分析 |
5.1 企业样本选择 |
5.2 数据来源 |
5.3 数据处理 |
5.3.1 指标权重计算 |
5.3.2 绩效关联度对比计算 |
5.4 结果分析 |
5.4.1 生物制药行业上市公司绩效综合分析 |
5.4.2 生物制药行业上市公司绩效聚类分析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6.1.1 研究结论 |
6.1.2 对策建议 |
6.2 研究局限性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
附录B (主要数据) |
致谢 |
(4)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的测算 |
1.1 贸易竞争力指数 |
1.2 国际市场占有率 |
1.3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
2 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
2.1 生产要素 |
2.1.1 自然资源 |
2.1.2 人力资源 |
2.1.3 资金资源 |
2.2 需求状况 |
2.3 相关及支持产业 |
2.4 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 |
2.5 政府 |
2.6 机遇 |
3 提高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若干建议 |
3.1 注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
3.2 积极开拓多种融资渠道 |
3.3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
3.4 加速产业规模化发展 |
3.5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
(5)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对专利密集型产品进口影响 ——基于21国贸易数据的实证检验(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1.2.1 知识产权保护对贸易的影响 |
1.2.2 贸易增长中的边际研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结构安排 |
1.4 文章创新点与不足 |
1.4.1 本文的创新点 |
1.4.2 本文的不足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及界定 |
2.1.1 知识产权的定义 |
2.1.2 专利密集型产品的定义 |
2.2 理论基础 |
2.2.1 技术差距理论 |
2.2.2 交易成本理论 |
2.3 知识产权保护对进口贸易结构影响的作用机理 |
2.3.1 市场扩张效应 |
2.3.2 市场势力效应 |
2.3.3 净效应 |
第3章 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分析 |
3.1 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法制状况 |
3.2 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执法状况 |
3.3 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成果发展状况 |
3.3.1 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 |
3.3.2 专利申请结构 |
3.3.3 专利申请主体 |
3.4 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问题 |
第4章 中国进口贸易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 |
4.1 中国进口贸易发展及商品进口现状 |
4.1.1 中国进口贸易发展历程 |
4.1.2 中国进口商品总体情况 |
4.1.3 中国进口商品市场分布 |
4.2 中国专利密集型产品类别及进口情况 |
4.2.1 信息技术产品 |
4.2.2 现代交通装备产品 |
4.2.3 智能制造装备产品 |
4.2.4 生物医药产品 |
4.2.5 新型功能材料产品 |
4.2.6 高效节能环保产品 |
4.2.7 总结 |
第5章 中国专利密集型产品进口的二元边际分析 |
5.1 二元边际的测算方法及其经济含义 |
5.2 样本的选择与说明 |
5.2.1 样本数据及样本量说明 |
5.2.2 样本国家说明 |
5.3 中国专利密集型产品进口的二元边际分析 |
5.3.1 专利密集型产品进口总量的二元边际分析 |
5.3.2 不同专利密集型产品类别的二元边际分析 |
第6章 知识产权保护对进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
6.1 实证模型 |
6.2 变量与数据的选择和说明 |
6.2.1 被解释变量 |
6.2.2 解释变量 |
6.2.3 控制变量 |
6.3 实证分析 |
6.3.1 专利密集型产品总体回归分析 |
6.3.2 六类专利密集型产品回归分析 |
6.4 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7.1 结论 |
7.2 对策建议 |
7.2.1 国家层面 |
7.2.2 企业层面 |
附录 专利密集型产业分类名称及SITC编码表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后记 |
(6)基于DEA方法的制药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研究 ——以粤苏浙鲁上市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提出问题 |
1.1.1 理论研究层面存在的不足 |
1.1.2 实践发展层面存在的问题 |
1.1.3 确定研究主题 |
1.2 研究目标及意义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理论研究 |
1.3.3 实证研究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4.1 本文研究思路 |
1.4.2 论文框架 |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我国医药制造业创新现状及文献评述 |
2.1 界定研究对象 |
2.2 技术创新相关研究 |
2.2.1 技术创新内涵 |
2.2.2 我国技术创新现状文献综述 |
2.2.3 医药行业技术创新文献综述 |
2.3 医药行业创新资源配置现状研究 |
2.3.1 医药产业创新资源投入分析 |
2.3.2 医药产业创新产出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构建评价体系与数据预处理 |
3.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
3.1.1 创新效率评价指标概述 |
3.1.2 构建制药企业创新效率评价体系 |
3.2 研究对象数据来源 |
3.2.1 确定研究样本 |
3.2.2 样本公司数据来源 |
3.3 研究数据预处理 |
3.3.1 数据处理说明 |
3.3.2 DMU创新投入产出数据预处理 |
3.4 制药企业创新效率测度模型 |
3.4.1 数据包络模型的选择 |
3.4.2 制药企业创新效率评价模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制药企业创新效率实证研究 |
4.1 制药企业创新效率测算 |
4.2 制药企业创新效率分析 |
4.2.1 决策单元综合技术效率 |
4.2.2 决策单元纯技术效率 |
4.2.3 决策单元规模效率 |
4.3 不同省份制药企业创新效率 |
4.3.1 决策单元综合技术效率分析 |
4.3.2 决策单元纯技术效率分析 |
4.3.3 决策单元规模效率分析 |
4.3.4 小结 |
4.4 决策单元所属子行业创新效率分析 |
4.4.1 制药企业所属子行业TE分析 |
4.4.2 制药企业所属子行业PTE分析 |
4.4.3 制药企业所属子行业SE分析 |
4.4.4 小结 |
4.5 不同研究年份制药企业创新效率 |
4.6 其它方面制药企业创新效率 |
4.6.1 以省份与子行业区分的制药企业创新效率 |
4.6.2 以年份与子行业区分的制药企业创新效率 |
4.6.3 以年份与省份区分的制药企业创新效率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1.1 就全部样本企业而言 |
5.1.2 就不同省份制药企业创新效率而言 |
5.1.3 就样本企业所属细分子行业而言 |
5.1.4 就不同研究年份而言 |
5.1.5 其它 |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中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及路线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供给侧改革理论 |
2.1.1 供给侧改革的内涵与特征 |
2.1.2 供给侧结构改革与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
2.2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
2.2.1 产业结构合理化 |
2.2.2 产业结构高度化 |
2.2.3 产业结构优化与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
2.3 创新理论 |
2.3.1 技术创新理论 |
2.3.2 制度创新理论 |
2.3.3 创新理论与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
2.4 战略性新兴产业理论 |
2.4.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及特征 |
2.4.2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领域 |
2.4.3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趋势 |
2.4.4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
第3章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生物医药产业及特征分析 |
3.1.1 生物技术和生物医药 |
3.1.2 生物医药产业及其特征 |
3.1.3 生物医药产业的特殊性 |
3.2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
3.2.1 生物医药企业发展现状 |
3.2.2 生物医药产业各地区发展情况 |
3.2.3 国内外生物医药企业对比分析 |
3.2.4 生物医药产业与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对比 |
3.3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问题分析 |
3.3.1 生物医药产业政策体系不完善 |
3.3.2 生物医药产业临床试验资源紧缺 |
3.3.3 生物医药企业发展竞争力不强 |
3.3.4 生物医药产业科学研究基础薄弱 |
第4章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 政府制度影响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因素 |
4.1.1 政府监管制度 |
4.1.2 药品定价监管机制 |
4.1.3 伦理审查监管 |
4.1.4 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 |
4.2 医疗机构影响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因素 |
4.2.1 临床试验机构资源 |
4.2.2 临床试验数据 |
4.2.3 临床试验机构 |
4.3 企业影响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因素 |
4.3.1 生物医药产业集中度 |
4.3.2 企业原始创新动力 |
4.4 高校和科研机构影响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因素 |
4.4.1 综合型高素质人才 |
4.4.2 生物医药科研成果转化率 |
4.4.3 生物医药产学研联盟 |
第5章 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5.1 政府因素对生物医药产出的影响 |
5.1.1 数据来源和变量选择 |
5.1.2 实证研究 |
5.1.3 实证结果分析 |
5.2 医疗因素对生物医药产出的影响 |
5.2.1 数据来源和变量选择 |
5.2.2 实证研究 |
5.2.3 实证结果分析 |
5.3 企业各生产要素投入对生物医药产出的影响 |
5.3.1 数据来源和变量选择 |
5.3.2 实证研究 |
5.3.3 实证结果分析 |
5.4 科研因素对生物医药产出的影响 |
5.4.1 数据来源和变量选择 |
5.4.2 实证研究 |
5.4.3 实证结果分析 |
第6章 国外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案例分析 |
6.1 美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
6.1.1 美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
6.1.2 美国生物医药企业的成功案例——辉瑞制药有限公司 |
6.2 日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
6.2.1 日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
6.2.2 日本生物医药企业的成功案例——武田制药有限公司 |
6.3 印度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
6.3.1 印度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
6.3.2 印度生物医药企业的成功案例——百康公司 |
6.4 美、日、印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
6.4.1 政策引导生物医药企业发展 |
6.4.2 完善生物医药成果转化制度 |
6.4.3 生物仿制技术产业化带动技术创新 |
6.4.4 建设生物医药技术研发信息化网络平台 |
第7章 构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保障体系 |
7.1 构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监管体系 |
7.1.1 我国药品监督制度 |
7.1.2 我国药品监督体系的缺陷 |
7.1.3 生物医药监管体系构建 |
7.2 构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知识产权体系 |
7.2.1 国内外关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研究 |
7.2.2 我国目前知识产权制度建设现状及问题 |
7.2.3 完善生物医药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
第8章 构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体系 |
8.1 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医、产、学、研创新体系框架 |
8.2 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医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 |
8.2.1 创立生物技术创新服务联盟 |
8.2.2 打造国际生物医药技术创新研发平台 |
8.2.3 提高生物医药产业从业人员薪资待遇 |
8.2.4 提高生物医药企业研发水平 |
8.3 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医产学研政策创新体系 |
8.3.1 完善生物医药技术发展的行政审批制度 |
8.3.2 构建完善的投融资平台 |
8.3.3 构建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 |
8.3.4 完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
8.3.5 打破传统的产业集群壁垒 |
8.4 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医产学研市场创新体系 |
8.4.1 准确把握市场需求 |
8.4.2 促进生物医药产品市场化 |
8.4.3 完善生物医药产业激励机制 |
8.4.4 重点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攻读成果 |
致谢 |
(9)中国高技术产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生产率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三节 主要内容与框架结构 |
第四节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经济增长理论 |
第二节 全球价值链嵌入度模型理论 |
第三节 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方法理论 |
第三章 高技术产业的界定与发展现状研究 |
第一节 高技术产业的界定和统计分类 |
第二节 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
第三节 中国与美日高技术产业发展现状比较 |
第四章 高技术产业全球价值链嵌入度及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 |
第一节 全球价值链嵌入度测算分析 |
第二节 中国高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指标设计与数据处理 |
第三节 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分析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技术产业价值链嵌入度对生产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全球价值链嵌入度与全要素生产率倒U形关系分析 |
第二节 高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三节 面板模型设定及建模数据说明 |
第四节 影响因素面板实证结果及分析 |
第五节 高技术产业异质性和年份断点扩展性分析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第三节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致谢 |
(10)知识产权保护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出口技术水平的影响分析 ——基于出口复杂度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出口技术水平的测度 |
1.2.2 出口技术水平的影响因素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 |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高技术产业概念及范围界定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2.2.2 新经济增长理论 |
2.2.3 新新贸易理论 |
2.2.4 产业组织理论 |
3 我国高技术产业出口技术水平和知识产权保护现状 |
3.1 高技术产业整体出口技术水平状况 |
3.1.1 高技术产业整体出口技术水平发展现状 |
3.1.2 高技术产业出口技术水平的国际比较 |
3.1.3 高技术产业整体的出口技术构成分析 |
3.2 高技术产业细分行业出口技术水平现状 |
3.2.1 高技术产业细分行业出口技术水平发展现状 |
3.2.2 高技术产业细分行业出口技术水平国际地位比较 |
3.3 我国高技术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现状 |
3.3.1 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总体强度和力度 |
3.3.2 我国高技术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水平 |
3.3.3 我国高技术细分行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
4 知识产权保护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出口技术水平影响的理论分析 |
4.1 知识产权保护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出口技术水平影响的理论分析 |
4.1.1 知识产权保护对自主创新影响的理论分析 |
4.1.2 知识产权保护对技术溢出影响的理论分析 |
4.2 其他控制变量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出口技术水平影响的理论分析 |
4.2.1 人力资本对高技术产业出口技术水平影响的理论分析 |
4.2.2 研发投入对高技术产业出口技术水平影响的理论分析 |
4.2.3 市场竞争对高技术产业出口技术水平影响的理论分析 |
4.2.4 外商直接投资对高技术产业出口技术水平影响的理论分析 |
4.2.5 进口对高技术产业出口技术水平影响的理论分析 |
5 知识产权保护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出口技术水平影响的实证检验 |
5.1 模型设定与指标选取 |
5.1.1 模型设定 |
5.1.2 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
5.2 平稳性检验 |
5.3 多重共线性检验 |
5.4 回归结果及分析 |
5.5 稳健性检验 |
6 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我国生物药品产业出口现状与发展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广东省医药制造企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与提升路径研究[D]. 张宇杰. 广东药科大学, 2021(02)
- [2]中国高技术产业战略性贸易政策研究[D]. 吴佳磊.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3]生物制药行业上市公司绩效评价研究[D]. 赵萍.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2)
- [4]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J]. 钱景怡,余正. 中国药事, 2020(05)
- [5]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对专利密集型产品进口影响 ——基于21国贸易数据的实证检验[D]. 任怡. 天津财经大学, 2020(07)
- [6]基于DEA方法的制药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研究 ——以粤苏浙鲁上市公司为例[D]. 熊阿珍. 广东药科大学, 2020(02)
- [7]2019年前三季度我国医药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J]. 郭文,钟一鸣,周斌.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19(12)
- [8]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对策研究[D]. 张海龙. 吉林大学, 2019(02)
- [9]中国高技术产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生产率效应研究[D]. 章俊龙. 浙江财经大学, 2019(06)
- [10]知识产权保护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出口技术水平的影响分析 ——基于出口复杂度视角[D]. 张文彦. 东北财经大学,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