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省今年毕业生就业形势喜人 各类毕业生就业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论文文献综述)
戚晓思[1](2021)在《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研究 ——以H省17所本科院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研究指出,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仅需要在教学技能上不断提升,还需要在教育管理上进行创新突破。本研究通过对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调查,讨论并试图揭示促进其体系保障和建设的提升策略。本研究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视角,将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视为一个整体的质量管理系统,将其人才培养质量中的系统设计缺陷、全程性困境、优质性欠佳等问题,结合所需的影响因素进行剖析。研究者发现高校音乐专业通过对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制定和有效实施,设计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而激励人才培养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以此实现对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现状的认知与提升。关于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主体能动性,但是这些影响因素的理论研究,及其对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都尚未清晰。这既局限了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理论的发展,又影响了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实践的进程。鉴于此,本研究首先选取H省不同类型的三所公立本科高校音乐学院进行详细的个案实施研究;再通过对H省17所公立本科高校音乐学院的实地调研,访谈45名音乐专业领导和教师,运用编码对访谈资料进行处理,提出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问题及成因;最后找出影响其人才培养质量的三个关键因素及作用,并回收2112份学生调查问卷进行样本描述与实证检验。本研究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涉及H省公立本科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个案考察、主要问题及成因与影响因素作用。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通过深入探寻H省三所不同类型的高校音乐学院在其人才培养质量上存在的具体差异,再从H省17所高校音乐学院的广泛调研中归纳出其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发现其人才培养质量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分为四个方面,包括:师资结构不合理、培养质量差异大、研究创作成果少和社会服务较单一。针对其主要问题的内部归因包括:缺失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难以协调的专业师生比例、尚未健全的专业教学监督;外部归因包括:供给制约的外部发展环境、欠缺资源的专业教学实践、联动不足的专业成果转化。(2)研究指出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三个重要影响因素,分别是: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主体能动性。研究分析得出,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影响作用主要由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提供专业教学标准、评估专业教学质量构成;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作用主要由变革人才培养理念、设置专业特色课程、丰富专业教学模式构成;人才培养主体能动性的影响作用主要由提高领导管理效能性、激励教师教学积极性、强化学生专业认同感构成。并且这些影响因素在提升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实际工作中具有重要且积极的相互作用。基于以上结论,研究者以强化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为目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激励人才培养主体能动性为原则,从确立平等地位、优化教学条件、给予相应自主权、健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五个方面提出保障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策略建议,探寻高校音乐专业特色化、多样化、规范化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路径。
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2021)在《贵州省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文中认为各位代表:受省人民政府委托,现将贵州省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一、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2020年是贵州发展进程中极?
廖曼宁[3](2020)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职毕业生农村就业创业的问题研究 ——以广东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农村问题在我国一直深受重视,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再到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进行了具体部署,足以可见农村工作在我国建设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探索,广大农村地区在农村建设和治理等方面,取得很大进步,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稳步上升,逐步摆脱贫困,走向小康,乡村振兴取得初步成效。但在实际工作中仍面临诸多矛盾,核心之一是人才短缺。同时,我们又面临着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重大现实问题。如何打通农村人才短缺和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通道,就成为本文将要解决一个核心矛盾。本文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职毕业生农村就业创业的问题研究分为文献分析、农村基层就业创业现状与问题、深度访谈与问卷调查分析、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职毕业生农村就业创业思路与对策几个重点部分,结合运用人力资本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内容型激励理论进行分析研究。以广东为例,本文通过深度访谈了解已经在农村就业、创业高职毕业生的工作、生活情况,并通过对其身边相关人员进行访谈,从侧面对其工作状态做一了解,重点分析关注影响就业的个人因素、家庭因素、环境因素以及就业过程中的满意度、所产生的效益等几个方面。同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在校学生对农村就业、创业意愿情况,为培养乡村振兴战略建设者提供有效参考,同时为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提供一个新的思考方向。经过深入分析发现,积累基层锻炼经验、离家近、实现个人价值、城市就业压力大是高职毕业生选择到农村就业创业的重要原因,而在农村就业创业过程中则发现,政策保障不够或落实不够到位、再就业困难、缺乏优质创业项目、缺少培训教育机会等也成为了高职学生在农村长远发展的阻碍。最后根据调查结果,本文提出加大政府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相关保障政策、畅通再就业渠道,搭建就业创业服务平台、畅通城乡就业创业信息渠道、建立优质项目库,设置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激励方案,提升高职毕业生农村就业创业能力、转变就业创业观念、形成良好舆论氛围等对策建议,希望以此达到为政府制定农村人才政策、促进高职院校施行就业创业指导制度、建立农村创业项目库等提供有效参考,引导更多高职毕业生加入到乡村振兴建设队伍中来的效果。
佘至宁[4](2020)在《湖北省高中阶段“普职比”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自从1983年最早提出在高中教育阶段“普职比大体相当”政策以来,“普职比”问题几乎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全过程。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随着经济转型、科技发展以及社会进步,展露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中等职业教育陷入了困境,正在迎接着许多新的挑战,“普职比”问题已经成了教育领域中的热点问题。高中阶段的普职比,不仅仅只是一个简单的数学比例,这关系到我国未来国民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对于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和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普职比大体相当”相关政策的形成过程,并且审视当前阶段“普职比”的现状。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实地调查的方法,在以往学者们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湖北省四个地区进行了实地调研,调查对象包括了初中生,初中班主任,中等职业学校在读学生和专任教师,采用统计年鉴和实地调研数据,运用卡方检验、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湖北省“普职比”的影响因素,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希望对高中阶段“普职比”问题提出更科学、合理的对策建议。按照这样的逻辑思路,本研究框架如下:第一章为导论部分,包括问题提出、研究意义、核心概念界定、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六个部分;第二章、第三章分别回顾了我国和湖北省地区的高中阶段“普职比”相关政策,并从学校数量、在校生数和招生数三个方面来分析我国以及湖北省地区的高中阶段“普职比”现状;第四章是湖北省“普职比”的影响因素分析,通过对湖北省地区的调研数据和历年《湖北省统计年鉴》、《湖北教育年鉴》中相关数据的分析,辅以实地调研的访谈所得,客观的探究了湖北省“普职比”的影响因素;第五章、第六章基于第四章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了目前高中阶段“普职比”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问题的成因,从而有针对性的进一步提出对策建议。
刘田甜[5](2014)在《缝隙空间视域下的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以福州大学城高校为例》文中提出本论文以马克思主义空间哲学中缝隙空间理论为视角,以福州大学城各高校为实例调查对象对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研究。2014届全国大学毕业生多达700万人,如此多象牙塔里出来的学子蜂涌入社会,如果没有妥善安置和疏导,必将滋生出新的社会问题,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安全隐患。笔者从2008年本科毕业后就在高校工作,即使重回校园进行研究生深造期间也未离开高校,对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非常关注。因此,希望本研究能为我省大学生“就业难”现象提供参考,为妥善安置连年扩招的大学毕业生提供解决思路,为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贡献智慧,也为笔者将来的职业生涯提供继续研究的平台。本研究随机对福州大学城七所高校2013届1000名毕业生发放问卷,对大学生择业观、就业技能掌握和创业意愿等方面进行调查,将得到的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同时,笔者通过对福建省教育厅、大学城部分高校领导和从事相关研究的专家以及已毕业学生的访谈,对高校的专业设置、学校的办学思路以及国家政策的倾斜力度等有一定的了解,归纳分析出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通过调查研究和归纳总结,认为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和制约其结构性失业的因素很大一部分来源于我国长期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的产物,其中包括国家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所产生的有正式编制的单位与民营经济、私营经济并存的现象以及广大人民群众还停留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铁饭碗”、“铁交椅”的思想。要想真正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就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促使大学生由“身份”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国家要通过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并建立健全的大学生社会保障体系以解除大学生的后顾之忧。
曹洪军[6](2011)在《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的专业结构性矛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就业是民生之本。自高等教育大规模扩张以来,毕业生就业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实质是人才供需存在各种结构性矛盾,其中专业结构性矛盾则是涉及高等教育人才供给与社会发展需求的普遍性、深层次问题,是长期影响和制约本科毕业生就业的重要“瓶颈”,专门的系统深入研究亟待加强。毕业生就业的专业结构性矛盾,指由于高校所供给人才的专业结构及其数量与社会经济发展所需求人才的专业结构及其数量错位或互不匹配而产生的不同学科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与供过于求并存的矛盾。可以用多种理论从不同侧面对这一矛盾现象进行剖析。依据高等教育供需理论,由于本科人才培养周期较长,人才供给难以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同步,且高校办学缺少自我约束机制,加剧了毕业生就业的专业结构性矛盾。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认为,技术劳动力市场相互分割,而高校培养的不同专业人才之间的可替代性较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行业的兴衰起落,就必然导致相应技术劳动力市场人才供需失衡。结构性失业理论则从技术劳动力市场的固有分割状态和毕业生就业的专业特征并不能实现完全对接、人才供给结构难以与需求结构变化同步的角度解释了专业结构性矛盾现象。根据信号及筛选理论的观点,高校设置的专业门类和学生所学专业类别具有强烈的信号功能,但社会需求是不断变动的,依据学生所学专业作来筛选毕业生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专业结构性矛盾。虽然专业结构性矛盾主要体现为不同学科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差异,但成因复杂。不同学科专业人才供需在结构及其数量上失衡是造成专业结构性矛盾的直接缘由。高校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与社会发展需求存在差异,专业与职业划分标准不同,基于学科划分的专业结构与基于社会分工的职业结构不同,这是产生专业结构性矛盾的深层根源。人才培养体制及机制改革滞后于毕业生就业市场化改革,市场化人才配置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政府宏观调控及高校办学自我约束机制不健全,这是导致专业结构性矛盾产生的制度性因素。对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考察表明:高等教育大规模扩张并未产生总量性供需矛盾,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主要体现为专业结构性矛盾。用PEARSON分析法对产业结构调整、人才供给结构变化等因素与专业结构性矛盾的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因素对不同学科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影响度不同,这意味着解决专业结构性矛盾不能简单笼统地归结于追求高校人才供给的专业结构及数量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专业结构及数量的绝对平衡,而必须针对不同专业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为判断不同学科专业毕业生就业专业结构性矛盾的具体影响因素,构建了不同学科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影响因素分析模型,为有的放矢地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提供了帮助。协调专业结构性矛盾,需要采取综合的对策与措施。首先,针对矛盾产生的直接原因,保持高校人才供给的专业结构及数量与社会需求的相对平衡仍然是一个重要前提,具体包括专业招生规模与毕业生就业率适度挂钩、高校专业结构与社会需求良性互动等。其次,针对矛盾产生的深层根源,应当保持专业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的合理张力,具体包括确立高校办学的战略定位;协调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关系;端正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等。最后,针对矛盾产生的制度性因素,应当积极优化人才配置和专业设置的机制,具体包括完善人才资源的宏观调控机制;健全高校自主办学与自我约束机制;推进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
李树华[7](2010)在《培养创新型人才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文中研究说明前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我国未来十年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培养创新型人才、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成为社会的共识。5月11日上午,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成功举办了以“培养创新型人才、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主题的河南教育发展高峰论坛。在论坛上,入选“2010年?
王予波[8](2010)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合理确定招生规模全力推进毕业生就业——在全省普通高校招生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文中研究说明(二○—○年三月三十一日)同志们:今天我们召开省属普通高校招生和就业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省委强卫书记对我省高等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副书记、省长骆惠宁在省委第87次常委会和省政府第54次常务会
本刊编辑部[9](2010)在《围绕提高“五率”目标 努力办人民满意教育——专访江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虞国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7年11月,江西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围绕十七大提出的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个长远目标,开展调查研究,立足江西教育实际,提出了坚持以质量为核心,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职业教育就业率、高等教育贡献率、人民群众满意率"五率"的具体目标。两年多来,围绕提高"五率"目标,全省教育系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作为欠发达省份,江西率先"四个同步"免除了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教科书和学杂费,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9.5%以上,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近年大幅度上升至97.8%,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逐年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连续四年超过普通高中招生数,中等层次教育结构日趋合理,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已经初见成效,高等教育贡献率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率逐步提高,江西教育正朝着又好又快方向发展。事非经过不知难。为让广大读者详细了解两年来全省教育工作"五率"推进情况,本刊记者对江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虞国庆进行了专访。
庄晓芹[10](2009)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展,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江苏省作为经济大省以及教育大省,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省内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因此,研究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区域角度出发,在总结和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立足于江苏一个省际的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现状,从宏观上来分析金融危机背景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及就业政策,拟寻求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解决路径,以期对问题的最终解决提供些许启发。在当前政府主导的就业体制下,就业政策的导向作用对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解决意义重大。金融危机出现后,江苏省相继制定了一系列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本文从供给促进、需求促进及供需匹配促进三个方面对毕业生就业政策进行梳理,发现不仅部分单项政策存在不足,而且整体就业政策体系缺乏统整性和前瞻性,政策的“救急思维”比较明显,虽然能暂时缓解就业形势,但显然不能作为就业问题的治本之策。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仅依靠政府应急政策的推动是远远不够的,还需从深层次的高等教育体制与社会经济制度安排上来求解。为此,本文着眼于长远从政府、高校和大学生自身三个主体的角度提出了相关的对策:政府应该充分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实现就业增长型经济复苏,并从制度上为毕业生营造良好就业环境;高校要增强责任意识,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学生则应增强主体意识,调整就业心态,提升就业能力,才能实现就业突围。
二、我省今年毕业生就业形势喜人 各类毕业生就业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省今年毕业生就业形势喜人 各类毕业生就业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研究 ——以H省17所本科院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专业发展的客观需求 |
二、教学保障的政策要求 |
三、质量管理的理论诉求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创新之处 |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全面质量管理 |
二、高校音乐专业 |
三、人才培养质量 |
第二章 理论视角与研究述评 |
第一节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
一、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内涵 |
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演进 |
三、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启示 |
第二节 研究文献回顾 |
一、关于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概况的研究 |
二、关于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 |
三、关于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研究 |
四、关于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
五、关于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主体能动性的研究 |
第三节 研究述评 |
一、已有研究启示 |
二、已有研究局限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问题与分析框架 |
一、研究问题 |
二、分析框架 |
第二节 数据搜集 |
一、访谈法 |
二、个案研究法 |
三、问卷调查法 |
第三节 分析方法 |
一、访谈资料的整理 |
二、个案资料的分析 |
三、问卷数据的分析 |
第四章 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个案考察 |
第一节 综合类高校音乐学院个案分析 |
一、个案简介 |
二、应用导向的人才培养定位 |
三、需求导向的专业内涵建构 |
四、扎根本土的教学实践研究 |
五、案例小结 |
第二节 师范类高校音乐学院个案分析 |
一、个案简介 |
二、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变革 |
三、专业特色的教学范式改革 |
四、师生互动的专业教学新态 |
五、案例小结 |
第三节 理工类高校音乐学院个案分析 |
一、个案简介 |
二、边缘专业的学科发展定位 |
三、培养单一的专业方向设置 |
四、发挥主动的培养质量保障 |
五、案例小结 |
第五章 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及成因 |
第一节 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问题 |
一、师资结构不合理 |
二、培养质量差异大 |
三、研究创作成果少 |
四、社会服务较单一 |
第二节 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内部归因 |
一、缺失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 |
二、难以协调的专业师生比例 |
三、尚未健全的专业教学监督 |
第三节 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外部归因 |
一、供给制约的外部发展环境 |
二、欠缺资源的专业教学实践 |
三、联动不足的专业成果转化 |
第六章 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 |
第一节 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影响作用 |
一、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
二、提供专业教学标准 |
三、评估专业教学质量 |
第二节 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作用 |
一、变革人才培养理念 |
二、设置专业特色课程 |
三、丰富专业教学模式 |
第三节 音乐专业人才培养主体能动性的影响作用 |
一、提高领导管理效能性 |
二、激励教师教学积极性 |
三、强化学生专业认同感 |
第四节 影响因素作用的实证考察 |
一、项目分析 |
二、因子分析 |
三、相关性分析 |
四、差异性比较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现状及成因的归纳 |
二、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因素的作用 |
三、研究的总体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启示与建议 |
一、确立高校教育中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的平等地位 |
二、优化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条件 |
三、给予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相应的自主权 |
四、健全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体系 |
五、促进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 |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一、研究不足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访谈提纲 |
附录二: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研究的调查问卷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2)贵州省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
二、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
三、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
(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职毕业生农村就业创业的问题研究 ——以广东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问卷调查法 |
1.4.3 访谈法 |
第2章 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 |
2.1.1 乡村振兴 |
2.1.2 高职院校 |
2.1.3 就业创业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人力资本理论 |
2.2.2 劳动力市场二元分割理论 |
2.2.3 内容型激励理论 |
第3章 农村基层就业创业现状分析 |
3.1 乡村发展的人才基础需求 |
3.1.1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职毕业生农村就业创业必要性 |
3.1.2 农村基层就业创业主要形式 |
3.1.3 农村基层建设人才需求 |
3.2 农村就业创业市场需求 |
3.3 农村基层就业创业政策 |
3.3.1 我国针对人才前往农村基层就业创业出台引导激励政策 |
3.3.2 激励政策下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创业规模变化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职毕业生农村就业创业问题调查 |
4.1 高职毕业生农村基层就业创业的效果 |
4.1.1 确定访谈对象 |
4.1.2 访谈提纲设计 |
4.1.3 访谈结果分析 |
4.2 在校大学生的农村就业创业意愿 |
4.2.1 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
4.2.2 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 |
4.3 高职毕业生农村就业创业存在的障碍 |
4.3.1 城乡劳动力市场发展差距大 |
4.3.2 农村市场人才供给单一 |
4.3.3 配套政策有待更新 |
4.3.4 缺少农村基层实践机会 |
4.3.5 缺乏有效激励 |
4.3.6 创业孵化服务平台有待完善 |
4.3.7 农村基础软硬件建设有待提升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职毕业生农村就业创业思路与对策 |
5.1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确保政策落实到位 |
5.1.1 健全完善公共服务保障 |
5.1.2 开发公共服务岗位,完善基层管理模式 |
5.1.3 开辟金融“绿色通道”,提供资金支持 |
5.1.4 改善乡村环境,提高教学医疗质量 |
5.2 共同搭建就业创业服务平台 |
5.2.1 搭建就业服务平台,拓宽再就业的渠道 |
5.2.2 组建创业孵化服务平台,提供优质项目 |
5.3 合理设置激励方案 |
5.4 提升高职毕业生农村就业创业能力 |
5.4.1 增加专业实践教育 |
5.4.2 增加定向招生 |
5.4.3 提供就业创业培训 |
5.5 转变就业创业观念形成良好舆论氛围 |
5.5.1 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念 |
5.5.2 培育和形成良好舆论氛围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4)湖北省高中阶段“普职比”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问题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1.3.1 高中阶段 |
1.3.2 普职比 |
1.4 文献综述 |
1.4.1 普职比的影响因素研究 |
1.4.2 普职比相关问题研究 |
1.4.3 解决普职比问题的对策建议 |
1.4.4 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分析法 |
1.5.2 问卷调查法 |
1.5.3 实地研究法 |
1.6 研究思路 |
2. 我国高中阶段“普职比”相关政策回顾与现状分析 |
2.1 我国高中阶段“普职比”相关政策回顾 |
2.2 我国高中阶段“普职比”现状 |
2.2.1 学校数量的普职比 |
2.2.2 在校生数的普职比 |
2.2.3 招生数的普职比 |
3. 湖北省高中阶段“普职比”相关政策回顾与现状分析 |
3.1 湖北省“普职比”相关政策回顾 |
3.1.1 1958-1984:高中阶段教育结构的初建 |
3.1.2 1985-1998:高中阶段“普职比”大体相当 |
3.1.3 1999-2001:高中阶段“普职比”逐渐失衡 |
3.1.4 2002-2010:高中阶段“普职比”不断调整 |
3.1.5 2011-2017:高中阶段“普职比”渐趋降低 |
3 2 湖北省高中阶段“普职比”现状 |
3.2.1 学校数量的普职比 |
3.2.2 在校生数的普职比 |
3.2.3 招生数的普职比 |
4. 湖北省“普职比”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 高中阶段教育需求:学生升学意愿 |
4.1.1 升学意愿影响因素关联性分析 |
4.1.2 初中生升学意愿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4.1.3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就读动机 |
4.1.4 对“普职比大体相当”政策的看法 |
4.2 高中阶段教育供给:普职教育发展 |
4.2.1 经费支出 |
4.2.2 师资力量 |
4.2.3 专业结构 |
4.2.4 质量效益 |
4.3 高中阶段教育与生产力发展水平 |
4.3.1 湖北省普职比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
4.3.2 湖北省普职比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适应性分析 |
5. 湖北省“普职比”存在的主要问题 |
5.1 湖北省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待提高 |
5.1.1 生源状况不容乐观 |
5.1.2 办学条件亟待改善 |
5.2 湖北省高中教育阶段普职结构不协调 |
5.2.1 普职教育社会认可度不同 |
5.2.2 普职教育分离沟通不顺畅 |
5.2.3 普职教育纵向结构有差异 |
5.3 湖北省普职比难以适应地区发展的需要 |
6. 解决湖北省“普职比”问题的对策建议 |
6.1 加大力度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发展 |
6.1.1 稳定中等职业学校培养规模 |
6.1.2 改善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 |
6.2 努力打破普职教育之间沟通壁垒 |
6.2.1 积极开展职业教育启蒙 |
6.2.2 促进高中阶段普职融通 |
6.2.3 拓展职业教育纵向结构 |
6.3 坚持执行“普职比大体相当”政策 |
6.3.1 保持普职比相对稳定 |
6.3.2 明确普职比确定依据 |
6.3.3 加快普职比要求转型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初中学生问卷 |
附录二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问卷 |
附录三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问卷 |
附录四 访谈提纲部分样题 |
致谢 |
(5)缝隙空间视域下的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以福州大学城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案设计 |
(一) 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
(二) 研究方法 |
(三)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相关理论概述 |
第一节 传统的就业观念 |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就业观念 |
二、改革开放后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的转变 |
第二节 大学生“新失业”现象 |
一、“新失业群体”的基本概念 |
二、“新失业群体”的基本类型及特点 |
三、对“新失业群体”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三节 缝隙空间视域下的就业观念 |
一、缝隙空间的基本概念 |
二、中国的非正规就业的发展 |
第二章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形成“就业难”现象的经济原因 |
第一节 大学生就业现状 |
第二节 大学生“就业难”现状的经济原因 |
一、计划经济体制转轨使“正规岗位”与“非正规岗位”并存 |
二、“中心—边缘”理论影响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结构的发展 |
三、社会空间系统分布不均导致产业结构发展不均衡 |
第三章 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价值取向原因 |
第一节 趋中心性引发的城市情结 |
第二节 传统稳定观念终将被人力资本的空间流动所打破 |
第三节 职位的空间化引发毕业生的精英意识 |
第四节 个体生存空间的重要性要求消除性别歧视 |
第五节 逃避心理促使部分毕业生挤占社会“缝隙空间” |
第六节 社会及家庭意识的相对滞后性 |
第四章 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解决思路 |
第一节 空间协作的发展促使大学生在合理的产业结构下充分就业 |
一、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 |
二、加强大学生资源在市场中的空间流动 |
第二节 职位的缝隙化要求大学生由“身份”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 |
一、技术进步引起就业岗位的需求变化 |
二、加强职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促进作用 |
第三节 鼓励大学生创业带动“非正规就业”的发展 |
一、为社会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
二、提升大学生创业意识和综合素质 |
三、推进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和发展 |
第四节 职业生涯的碎片化发展要求健全大学生的社会保障体系 |
一、建立大学生失业保险供给模式 |
二、完善大学生失业保险保障标准 |
三、扩大大学生失业保险的覆盖率 |
第五节 社会各部门共同推动大学生就业促进体系的建立 |
一、社会、政府共创公平良好的就业环境 |
二、高校教育要及时把握市场动态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毕业生就业观念和求职意向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的专业结构性矛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图清单 |
表清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动态及文献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 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2 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理性之思 |
2.1 宏观背景:现阶段我国就业的总体形势 |
2.2 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面面观 |
2.3 毕业生就业的重要瓶颈:专业结构性矛盾 |
2.4 本章小结 |
3 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专业结构性矛盾解析 |
3.1 与毕业生就业专业结构性矛盾相关的概念界定 |
3.2 对毕业生就业的专业结构性矛盾的多维解析 |
3.3 毕业生就业的专业结构性矛盾产生原因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专业结构性矛盾实证分析——以江苏高校为例 |
4.1 江苏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的总体状况分析 |
4.2 专业结构性矛盾的影响因素及其相关性分析 |
4.3 不同学科专业就业率影响因素分析模型构建 |
4.4 本章小结 |
5 对策与措施:毕业生就业专业结构性矛盾的协调 |
5.1 形成专业招生规模与毕业生就业率适度挂钩机制 |
5.2 建立高校专业结构与社会需求良性互动机制 |
5.3 保持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合理张力 |
5.4 人才资源配置和专业设置机制的优化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研究的基本结论 |
6.2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合理确定招生规模全力推进毕业生就业——在全省普通高校招生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论文提纲范文)
一、近几年我省高校招生、就业和人才培养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及存在的突出问题 |
二、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对高校工作的要求 |
三、切实做好高校的招生工作 |
(一)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 合理确定招生规模和专业。 |
(二)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 合理确定省内外招生比例。 |
四、加大调整力度, 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结构 |
五、全力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
(一) 加强领导, 高度重视, 精心组织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
(二) 继续实施好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有关项目。 |
(三) 全面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水平。 |
(四) 重点做好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就业援助工作。 |
(五)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宣传引导工作, 确保就业安全和校园稳定。 |
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
(10)金融危机背景下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的演变 |
1.1.2 高等教育大众化后全国总体就业形势严峻 |
1.1.3 美国金融风暴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逐步加深 |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
1.3 研究综述 |
1.3.1 国外有关就业研究 |
1.3.2 国内高校毕业生就业研究 |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二章 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背景因素分析 |
2.1 江苏省高等教育发展概况 |
2.2 江苏省社会经济概况 |
2.2.1 江苏经济增长与就业 |
2.2.2 江苏产业结构与就业 |
2.2.3 江苏区域经济差异与就业偏好 |
2.2.4 外向型经济模式与金融危机下的就业 |
第三章 金融危机下的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
3.1 近几年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 |
3.1.1 基本就业情况 |
3.1.2 毕业生就业的特点 |
3.2 金融危机背景下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 |
3.2.1 毕业生总量压力巨大 |
3.2.2 市场有效需求增长不足 |
3.2.3 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
3.2.4 市场对毕业生质量的要求进一步提高 |
3.2.5 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大量海外人员回流,高端就业竞争重心下移 |
3.3 从市场供需角度看金融危机下制约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 |
3.3.1 供方高校专业设置与培养模式难以适应市场需求 |
3.3.2 就业主体就业能力不足,就业心态亟需调整 |
3.3.3 需方用人单位把持话语权,对应届毕业生存在就业歧视 |
3.3.4 毕业生就业市场机制不完善,管理欠规范 |
第四章 金融危机背景下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体系及存在的问题 |
4.1 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体系 |
4.1.1 需求促进政策 |
4.1.2 供给促进政策 |
4.1.3 供需匹配促进政策 |
4.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4.2.1 落实毕业生基层就业政策存有后顾之忧 |
4.2.2 自主创业政策执行难度大 |
4.2.3 就业见习和就业培训政策覆盖面狭窄 |
4.2.4 就业指导政策亟待向深层次延伸 |
4.2.5 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尚缺乏系统性、前瞻性和配套性 |
第五章 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对策与建议 |
5.1 政府对策 |
5.1.1 进一步明确政府责任,确保相关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完善与执行 |
5.1.2 发展就业增长型经济,扩大毕业生就业市场容量 |
5.1.3 着眼于长远制度建设,为毕业生就业创造并维护公平的就业环境 |
5.2 高校对策 |
5.2.1 调整专业结构,增强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 |
5.2.2 坚持能力本位,提升人才培养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 |
5.2.3 深化职业发展教育,构建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体系 |
5.3 大学生对策 |
5.3.1 培育和提升就业竞争力,增强职业胜任力 |
5.3.2 调整就业心态,实现就业突围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的反思 |
6.2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目录 |
四、我省今年毕业生就业形势喜人 各类毕业生就业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研究 ——以H省17所本科院校为例[D]. 戚晓思. 华东师范大学, 2021
- [2]贵州省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N]. 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贵州日报, 2021
- [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职毕业生农村就业创业的问题研究 ——以广东为例[D]. 廖曼宁.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4]湖北省高中阶段“普职比”问题研究[D]. 佘至宁.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5]缝隙空间视域下的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以福州大学城高校为例[D]. 刘田甜.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5)
- [6]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的专业结构性矛盾研究[D]. 曹洪军. 中国矿业大学, 2011(03)
- [7]培养创新型人才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N]. 李树华. 河南日报, 2010
- [8]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合理确定招生规模全力推进毕业生就业——在全省普通高校招生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 王予波. 青海教育, 2010(05)
- [9]围绕提高“五率”目标 努力办人民满意教育——专访江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虞国庆[J]. 本刊编辑部. 江西教育, 2010(Z1)
- [10]金融危机背景下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D]. 庄晓芹. 南京农业大学, 2009(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