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产儿胃肠道外营养总胆汁酸的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丁瑞伟,李娟[1](2021)在《早产儿胆汁淤积症影响因素及结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早产儿胆汁淤积症临床特征影响因素及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新生儿科住院并诊断为胆汁淤积症的112例早产儿(病例组)临床资料,同时选取同期住院、相同数量、胎龄及出生体重与其相近的非胆汁淤积症早产儿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了解早产儿胆汁淤积症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探讨其对早产儿发育的影响。结果病例组112例,男女比例2.02∶1;胎龄25~36周,中位胎龄(四分位间距)30(28,31)周,胎龄<32周者占78%。出生体重440~3 840 g,中位出生体重(四分位间距)1 142(979,1 300)g,出生体重<1 500 g者占83%。病例组肠外营养时间、住院时间、开始肠内喂养时间、达全肠内喂养时间分别为37 d、62 d、5 d、37 d,对照组分别为23 d、45 d、4 d、22 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中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动脉导管未闭、宫外生长发育迟缓发生率分别为16.1%、15.2%、91.2%,对照组相应疾病发生率分别为4.5%、6.1%、8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发生胆汁淤积后体重增长速度8 g/(kg·d),对照组体重增长速度13 g/(kg·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肠外营养时间久是早产儿胆汁淤积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早产儿胆汁淤积症多见于超早和极早产儿或超低和极低出生体重儿;胆汁淤积症促使发生宫外生长发育迟缓并延长住院时间;肠外营养时间久是早产儿胆汁淤积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赵丽娇[2](2021)在《早产儿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影响因素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早产儿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Parenteral nutrition associated cholestasis,PNAC)的发病率及影响因素,为临床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新生儿科住院,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使用时间≥14天,胎龄﹤37周的329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发生胆汁淤积的早产儿为PNAC组,未出现胆汁淤积的为非PNAC组,对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并发症、营养支持及肝功能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329例研究对象中发生胆汁淤积的有28例,发生率为8.5%,PNAC组胎龄、体重明显小于非PNAC组;2.合并败血症、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早产儿视网膜病(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贫血的早产儿PNAC的发生率明显升高;3.PNAC组全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持续时间、PN持续时间、开始胃肠喂养时间、葡萄糖平均用量大于非PNAC组,脂肪乳平均用量低于非PNAC组;4.PNAC组Apgar 1分钟评分、Apgar 5分钟评分低于非PNAC组,有创呼吸机使用时间、无创呼吸机使用时间大于非PNAC组。logistic回归显示PN持续时间>28天、TPN持续时间>3天、败血症是PNA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我院三年中早产儿PNAC的发生率为8.5%。2.PN持续时间>28天、TPN持续时间>3天、败血症是PNA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王杨[3](2021)在《早产儿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症流行病学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开展河北省早产儿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parenteral nutrition-associated cholestasis,PNAC)病例的回顾性多中心流行病学调查,探讨早产儿PNAC的发病率及其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制定PNAC早期干预策略和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本研究依据随机抽样原则,抽取河北省12家医院新生儿科为研究现场,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进行回顾性调查研究,并选取2014年1月1日至2019年8月30日,于被抽取的医院的新生儿救治中心住院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2.纳入标准:出生胎龄<37周,肠外营养时间≥14d。排除标准:由静脉营养以外原因引起的胆汁淤积患儿在本研究中予以排除;病毒性肝炎、先天性胆道发育畸形、遗传代谢病等引起肝功能损伤的患儿在本研究中予以排除。3.依据早产儿PNAC的诊断标准,将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早产儿分为胆汁淤积组(PNAC组)和非胆汁淤积组(非PNAC组)。收集纳入早产儿的出生资料和住院资料,采用Microsoft 365建立数据库,运用SAS9.4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4.定量资料将用均值、标准差、中位数、四分位数、最小值、最大值来进行描述,组间比较根据数据情况采用t检验或者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与百分比进行描述,组间比较根据数据情况采用卡方检验或者Fisher精确概率法。如无特殊说明,PNAC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1547例早产儿,分为两组,其中PNAC组患儿98例,非PNAC组患儿1449例,发病率为6.33%。PNAC组和非PNAC组组间男女性别构成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分娩方式构成比有统计学差异(P=0.0008)。2.本研究纳入的全部1547例早产儿,胎龄24+4~36+6周之间,平均胎龄为31.493±2.07周。PNAC组和非PNAC组组间胎龄及胎龄构成比有统计学差异(P?0.0001)。本研究纳入的全部1547例早产儿出生体重在650~3600克之间,平均出生体重为1490±375.57克。PNAC组和非PNAC组组间出生体重及出生体重构成比有统计学差异(P?0.0001)。组间Apgar评分、母孕期感染类疾病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新生儿感染、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动脉导管未闭(PDA)、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新生儿肺炎、颅内出血的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001),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新生儿贫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3.本研究纳入的全部1547例早产儿,PN持续时间25.0±10.24d,氨基酸使用时长为24.5±10.03d,氨基酸总量为48.16±29.02(g/kg),脂肪乳使用时长为22.5±12.24d,脂肪乳总量为45.86±30.62(g/kg),葡萄糖使用时长为25.1±11.24d,葡萄糖总量为177.61±97.46(g/kg),PN期平均每日体重增加量为13.76±10.16(g/d)。PNAC组和非PNAC组组间PN持续时间、氨基酸使用时长、氨基酸总量、脂肪乳使用时长、脂肪乳总量、葡萄糖使用时长、葡萄糖总量、PN期平均每日体重增加量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4.本研究纳入的全部1547例早产儿,禁食时间为1.4±2.34d;喂养方式中,采用母乳喂养15例,采用配方乳喂养567例,采用混合喂养965例;采用脐动脉插管的患儿209例,采用脐静脉插管的患儿387例,采用PICC的患儿869例,应用呼吸机的患儿1124例;应用氟康唑患儿1521例,头孢曲松78例,UDCA 177例,红霉素43例,益生菌506例。禁食时间、喂养方式、脐动脉插管、脐静脉插管、PICC,呼吸机应用、UDCA、益生菌、头孢曲松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应用氟康唑、红霉素无统计学差异(P?0.05)。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低出生体重、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肺炎、新生儿感染、颅内出血、配方乳喂养、禁食、过长的氨基酸使用时间、头孢曲松、UDCA是PNAC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呼吸机、益生菌是PNAC的保护因素。结论:1.纳入本研究1547例早产儿的PNAC发病率为6.33%,胎龄及出生体重越低,发病率越高。低出生体重是PNAC的独立危险因素。2.在新生儿相关基础疾病中,新生儿感染、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肺炎和颅内出血与PNAC发生密切相关,是PNAC的独立危险因素。3.配方乳喂养、禁食、过长的氨基酸使用时间是PNAC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临床治疗中,避免纯配方乳喂养,减少禁食及PN持续时间,尽快开展肠内营养是降低PNAC发病的关键因素。4.应用呼吸机可能为PNAC的保护因素,不同呼吸机类型及呼吸机应用时长对PNAC发病的影响尚需进一步研究确认。头孢曲松能够造成明确的肝损伤,是PNAC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临床治疗中应谨慎应用。应用益生菌是PNAC的保护因素,能够有效降低PN持续时间≥14天早产儿的PNAC发病风险,但益生菌在不同胎龄和出生体重患儿PNAC发病的保护作用及安全性仍需更多研究证实。5.PNAC的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在临床防治中,减少禁食、尽早开展肠道内喂养,有效缩短PN持续时间,控制合并症,注意治疗措施及药物的选择,是降低PNAC发病的关键因素。
伍高红[4](2020)在《双歧杆菌预防早产儿胆汁淤积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早产儿是指胎龄小于37周的新生儿,其胃肠道功能尚未发育完善,且在出生时或出生后往往因窒息、感染、出血或其他创伤应激等因素影响,易发生胆汁淤积、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of newborn,NEC)、喂养不耐受(feeding intolerance,FI),常需依靠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代替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得以生存,但长时间的PN会使早产儿PN相关性胆汁淤积(PN-associated cholestasis,PNAC)发生率逐渐增高,同时,长期的PN容易导致肠道菌群紊乱,胃肠道粘膜细胞受到损伤,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从而使内毒素吸收增加导致肝细胞损害,导致胆汁淤积更严重。因此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改善早产儿喂养耐受性,降低胆汁淤积发病率,已经成为围产医学关注的热点问题。目的:通过meta分析和临床前瞻性研究两部分研究,探讨双歧杆菌在早产儿胆汁淤积防治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安全性及对其生存质量的影响,为双歧杆菌应用于早产儿临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第一部分:双歧杆菌预防早产儿胆汁淤积的临床效果及对其生存质量影响的Meta分析分别确定英文和中文的检索词“cholestasis、Bifidobacterium、premature infant、prevention”,“胆汁淤积、双歧杆菌、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使用逻辑运算符(OR、NOT、AND)合并关键词和主题词,通过使用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维普网、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总目录全选),英文文献在 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 利用“cholestasis”、“Bifidobacterium”、“preterm infant”和“prevention”进行检索,收集从 1980年1月20日至2019年1月20日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双歧杆菌与早产儿胆汁淤积有关的文献。对初检文献进行通读,并提取文章相关信息(样本含量、发表时间、研究时间、研究地点、研究内容),按照纳入和排除的标准剔除不符合本研究要求的文献,将最终筛选出的符合要求的文献纳入分析。纳入文献方法学质量通过使用Cochrone体系评价质量标准进行评价,RCT的质量评价通过使用Revman5.3软件完成。使用Cochrone协作商网所提供的Revman5.3软件对出院前早产儿胆汁淤积、NEC和败血症的发生率,出院前死亡率,FI的发生率,早产儿恢复至出生体重及达到全胃肠喂养时间、住院天数8个指标进行Meta分析。对纳入文献采用Q检验及I2检验进行异质性评估,当I2≤50%且P>0.1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当I2>50%或P<0.1时,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计数资料使用优势比(odds ratio,OR)及其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表示,计量资料以标准差均数差(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SMD)及其95%CI表示,SMD表示各个临床试验治疗效应和标准试验的观察变量的相对大小。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二部分:双歧杆菌预防早产儿胆汁淤积症的初探选取2017年7月10日~2020年1月31日于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科住院、胎龄在28周~34周且出生体重低于2500g的低出生体重儿(本研究符合中国临床试验研究规范和赫尔辛基宣言(2013年版),而且获得了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与批准,所有患儿法定监护人都签署了知情同意书。),严格按照患儿入院时间的先后顺序,以简单随机化分组法分成对照组及研究组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入选早产儿均治疗原发病,保暖,配方奶喂养,均接受护理人员的专职护理,在患儿达到全胃肠道喂养前给予统一的PN管理,肝酶增高给予复方甘草酸苷(西安迪赛生物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2ml/支,2ml/kg,静脉使用,每天1次),发生胆汁淤积患儿给予熊去氧胆酸(德国霍克药厂生产,250mg/粒,10~15mg/kg.d,口服,分2次)联合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上海雅培制药有限公司生产,0.5g/支,30~50mg/kg.d,静脉使用,每天1次)治疗,疗程平均为10天,对于住院期间出现严重的腹胀、呕吐、便血或可能发生NEC等情况的患儿均先予以禁食,观察病情变化,计划下一步治疗方案。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双歧杆菌(生后24小时内予以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口服,0.5g/次,3次/d),直到全胃肠道喂养时停用。收集、记录并比较两组患儿一般临床资料(分娩方式(剖宫产、自然分娩)、G1P1、多胎、宫内窘迫、1分钟Apgar评分、5分钟Apgar评分、胎龄、性别(男、女)、出生体重)。临床评估、记录并比较两组患儿胆汁淤积、相关合并症(胆汁淤积性肝损、NEC、败血症)发生率,抗生素使用率,胃肠功能(FI,胎粪排空时间,禁食比例,平均禁食时间)及营养管理(EN开始日龄、PN持续时间、达到全胃肠道喂养时间)情况,生长发育(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EUGR)状况及住院天数。分别采集患儿入院时、入院第5天,入院第10天、出院时的外周静脉血,使用7600-010型日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并记录和比较两组患儿的主要肝功能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谷氨氨酰转肽酶(gamma glutamyl transferase,GG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甘胆酸(cholylglycine,C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数据的录入和分析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如果满足方差齐性,则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如果方差不齐,则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描述和统计采用率n(%)表示,同时检验理论数(T),若“T≥5”,且样本数≥40,采用Pearson x2检验(不校正);若“1≤T<5”,且样本数≥40时,采用Yatesx2检验(校正)比较;若T<1或样本数<40时,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所有检验结果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第一部分:初检文献128篇,按照纳入和排除的标准对所选文献进行通读,并提取文章相关信息(样本含量、发表时间、研究时间、研究地点、研究内容),剔除样本资料不完备(1篇)和诊断标准不规范(1篇)文献,剔除评论(40篇)、会议论文(42篇)等非随机对照文献,剔除重复(9篇)和无关(8篇)文献,最终入选文献28篇。文献质量评估结果提示轻度偏倚的研究有2篇,中度偏倚的研究有26篇,纳入研究总体处于中度偏倚。分别对两组出院前早产儿胆汁淤积、NEC和败血症的发生率、出院前死亡率、FI的发生率、早产儿恢复至出生体重及达到全胃肠喂养时间、住院天数8个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胆汁淤积(OR=0.45,95%CI:0.30~0.68,Z=3.81,P<0.01)、NEC(OR=0.19,95%CI:0.14~0.28,Z=8.84,P<0.05)、早产儿死亡率(OR=0.25,95%CI:0.15~0.41,Z=5.36,P<0.05)及早产儿 FI 发生率(OR=0.18,95%CI:0.13~0.26,Z=9.59,P<0.05)明显降低,早产儿的住院天数(SMD=-1.04,95%CI:-1.52~-0.56,Z=4.27,P<0.05)、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SMD=-0.77,95%CI:-1.36~-0.19,Z=2.58,P<0.05)及达到全胃肠喂养时间(SMD=-0.87,95%CI:-1.25~-0.49,Z=4.50,P<0.05)明显缩短,并未增加早产儿败血症(OR=0.78,95%CI:0.37~1.64,Z=0.66,P>0.05)的发生率。第二部分:选取2017年7月10日~2020年1月31日于我院住院期间胎龄在28周~34周且出生体重低于2500g的低出生体重儿270例,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有70例早产儿不符合入选的标准(先天性缺陷1例,喂养前即出现严重消化道症状5例,入院时已经诊断胆汁淤积4例,因家属担心继续参加试验会对患儿无益而要求退出研究25例,自动出院放弃治疗35例),最后入组病例为200例,男:女=8:5,平均出生体重(1237.25±172.08)g,平均胎龄(31.65±2.75)周,小于胎龄儿84例(42%),适于胎龄儿116例(58%),剖宫产88例(44.00%),自然分娩112例(56.00%),G1P153例(76.50%),多胎42例(21.00%),宫内窘迫 15例(7.50%),平均1分钟Apgar评分(8.85±1.04)分,平均5分钟Apgar评分(9.48±0.45)分。(1)两组患儿一般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儿一般临床资料分析结果显示:分娩方式(剖宫产、自然分娩)、多胎、宫内窘迫、1分钟Apgar评分、5分钟Apgar评分、胎龄、小于胎龄儿、适于胎龄儿、性别(男、女)、出生体重在两组间比较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儿胆汁淤积、相关合并症及抗生素使用情况比较两组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组胆汁淤积发生率、胆汁淤积性肝损发生率、NEC发生率、抗生素使用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败血症发生率与对照组败血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儿住院期间主要的肝功能指标比较两组患儿入院时ALT、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GGT、ALP、CG、TC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在住院第5天、第10天、出院时的ALT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在住院第5天、第10天、出院时的总胆红素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在住院第5天、第10天、出院时的直接胆红素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在住院第5天、第10天、出院时的GGT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在住院第5天、第10天、出院时的ALP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在住院第5天、第10天、出院时的CG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在住院第5天、第10天、出院时的TC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儿胃肠功能及营养管理比较两组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组FI发生率、禁食比例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胎粪排空时间、平均禁食时间均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EN开始日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N开始的日龄均小于28天,PN持续时间均大于7天,但研究组PN持续时间、达到全胃肠道喂养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儿生长发育状况及住院天数比较两组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组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住院天数均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EUGR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第一部分:(1)预防性应用双歧杆菌可降低早产儿胆汁淤积、NEC、FI的发生率,并能降低早产儿死亡率。(2)预防性应用双歧杆菌能缩短早产儿达到全胃肠道喂养时间、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及住院天数。(3)虽然本研究中双歧杆菌未增加败血症发生率,但其安全性仍需深入探讨。第二部分:(1)预防性应用双歧杆菌能降低早产儿胆汁淤积症、胆汁淤积性肝损、NEC发生率,且能减少抗生素使用率,并未增加败血症发生率。(2)预防性应用双歧杆菌能促进早产儿肝功能恢复,改善胃肠功能,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生存质量。(3)早产儿预防性应用双歧杆菌有一定安全性和可靠性,但其远期安全性仍需进一步研究验证。
丁瑞伟[5](2020)在《早产儿胆汁淤积症影响因素及结局》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早产儿胆汁淤积症临床特征及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第二新生儿科住院并诊断为胆汁淤积症的早产儿(病例组)临床资料,随机选取同期住院、相同数量、胎龄及出生体重与其相近的非胆汁淤积早产儿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了解早产儿胆汁淤积症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探讨其对早产儿影响。结果:全部病例112例,男/女2.02/1;GA25-36w,平均(M,IQR)30(28,31)w,GA<32w者占78%。BW 440-3840g,平均(M,IQR)1142(979,1300)g,BW<1500g者占83%。发生胆汁淤积症时中位日龄(M,IQR)35(27,44)d,中位纠正胎龄(M,IQR)36(33,37)w。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肠外营养时间(37(28,48)d vs.23(17,33)d,p=0.00)及住院时间(62(47,77)d vs.45(28,65)d,p=0.00)更长;开始肠内喂养时间(5(3,8)d vs.4(2,6)d,p=0.02)及达全肠内喂养时间(37(27,48)d vs.22(16,34)d,p=0.00)更迟;NEC(16.1%vs.4.5%,p=0.00)、PDA(15.2%vs.6.1%,p=0.03)、EUGR(91.2%vs.83.0%,P=0.01)比例更高;发生胆汁淤积后体重增长速度(g/kg.d)明显降低(12.7(10.1,15.5)vs.7.6(4.5,10.0),p=0.0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N时间久是早产儿胆汁淤积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早产儿胆汁淤积症多见于超早产儿和早期早产儿或超低和极低出生体重儿;胆汁淤积症增加EUGR发生,延长住院时间;肠外营养时间久是早产儿胆汁淤积症独立危险因素。
李彤[6](2020)在《早产低出生体重儿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的临床因素及近期结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早产低出生体重儿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parenteral nutrition-associated cholestasis,PNAC)的临床危险因素,分析PNAC合并肝损伤患儿肝功各项指标动态变化,为临床诊治提供有价值的线索,降低严重并发症。方法:统计分析2018年至2020年期间于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住院的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纳入标准:胎龄<37周;出生体重<2500g;接受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14天;PN应用前肝功能指标正常。排除标准:除外胆管解剖阻塞、先天性病毒感染及遗传代谢病所致的胆汁淤积。根据是否出现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34μmol/L(2mg/dl)分为PNAC组(共27例)及非PNAC组(共87例)。肝损伤标准为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50U/L。PN方法:所有早产儿在生后24~72小时经口试喂,不能耐受经口喂养或经口喂养不足者予PN支持,起始液体量80~100ml?kg-1?d-1,每日增量10~20ml?kg-1d-1,直至120~160ml?kg-1d-1。葡萄糖起使剂量4~8mg?kg-1?min-1,以1~2mg?kg-1?min-1的速度逐渐增加,最大剂量11~14mg?kg-1?min-1;生后24h内给予6%小儿复方氨基酸,起始量1.5~2.0g?kg-1?d-1,每日增量0.5g?kg-1?d-1,最大剂量3.5~4.0g?kg-1?d-1;生后第2日加用20%中长链脂肪乳起始量1.0g?kg-1?d-1,每日增量0.5~1.0g?kg-1?d-1,最大剂量3.0g?kg-1?d-1。每周监测肝功能指标监测PN并发症。比较两组出生情况、合并症、临床治疗及PN应用2周后的肝功能指标。其中,出生情况包括分娩方式、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合并症包括肺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败血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颅内出血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临床治疗包括住院时间、抗生素应用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开奶时间、PN持续时间、禁食时间及每日PN配比情况。对PNAC组患儿进行出院后随访,评估预后。结果:PNAC发生率23.6%,发生时间为应用PN后(32.8?12.5)d,在PN停止后(52.2?29.5)d恢复,PNAC组14例(51.8%)发生肝功能损伤,发生时间为应用PN后(42.0?14.7)d,滞后于胆汁淤积发生。肝损伤持续时间较胆汁淤积持续时间短,为(78.2?39.3)d,DB持续(90.2?42.1)d,总胆汁酸、γ-谷氨酰转肽酶恢复时间滞后于DB,分别为(108.4?45.9)d和(103.6?46.5)d。两组间比较发现,PNAC组住院时间、抗生素应用时间、机械通气时间、PN持续时间及禁食时间均长于非PNAC组,生后开奶时间晚于非PNAC组,氨基酸及脂肪乳累积使用量大于非PNAC组,PNAC组中合并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败血症比例均大于非PNA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禁食时间、PN应用时间、NEC是PNA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禁食时间与PNAC发生成正相关;PN应用时间越长,PNAC发生率越高;合并NEC的患儿PNAC发生率显着高于未合并NEC患儿。结论:PNAC是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应用PN过程中的常见并发症;长时间禁食、PN持续时间长及合并NEC是发生PNAC的独立危险因素;经过积极保肝利胆治疗,PNAC患儿大多预后良好。
陈海芳[7](2019)在《早产儿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症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文对131例使用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14天的早产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了解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症(Parenteral Nutrition-Associated Cholestasis,PNAC)在早产儿住院期间的实际发生率和相关危险因素,以利于临床早期诊断和干预,从而降低患儿的肝脏损伤,为PN在临床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新生儿科接受PN持续时间≥14天,胎龄小于37周、出生体重小于2500g的131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57例发生PNAC,为PNAC组,其余74例为非PNAC组;分别对胎龄、体重、性别、是否双胎、分娩方式、所患疾病、禁食时间、住院时间、PN持续时间、脂肪乳累积剂量、氨基酸累积剂量、PN总热卡摄入量及相关实验室指标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使用PN超过14天的131例早产儿发生胆汁淤积的有57例,发生率为43.5%,从单因素分析发现,PNAC组(n=57)的早产儿出生体重为1310±220g,非PNAC组(n=74)为1550±380g(P<0.001),而两组的平均胎龄分别为 30.74±1.83 周和 31.64±2.12 周(P=0.012)。PNAC 组在出生体重(BW)、胎龄(GA)上明显低于非PNAC组;2.PNAC组的并发症如新生儿肺炎(P=0.021)、颅内出血(P=0.001))、败血症(P=0.027)、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P=0.017)等发生率较高。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颅内出血是发生PNAC的重要危险因素。3.PNAC组与非PNAC组早产儿相比,禁食时间分别为82.02±51.01h和39.64±23.52h(P<0.001)、PN 持续时间分别为 23.67±7.16d 和 21.08±6.47d(P=0.032)、住院时间分别为 35.05±12.73d 和 30.08± 11.18(P=0.019),PNAC组在禁食时间、PN持续时间、住院时间上均明显长于非PNAC组。4.PNAC组与非PNAC组早产儿相比,脂肪乳累积剂量分别53.51 ±18.97kcal/kg 和 45.81±18.01kcal/kg(P=0.019)、氨基酸累积剂量分别为 53.65±19.87kcal/kg 和 45.82±18.22kcal/kg(P=0.021)、PN 总热卡分别为 1477.22±579.01kcal/kg 和 1265.75±530.23kcal/kg(P=0.032);PNAC 组在脂肪乳及氨基酸的累积剂量、PN总静脉热卡上均明显高于非PNAC组。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禁食时间、PN持续时间、脂肪乳累积剂量、PN总热卡是发生PNAC的重要危险因素。6.PNAC 组的 TBA(P=0.017)、DB(P<0.001)均高于非 PNAC 组,但 TBA的值<26.2μmol/L。[结论]1.131例早产儿PNAC的发生率是43.5%,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PNAC发生率越高。2.PNAC的发生与胎龄、体重、禁食时间、PN持续时间、脂肪乳累积剂量、氨基酸累积剂量、PN总热卡、住院时间、新生儿肺炎、颅内出血、败血症、NRDS等有关。3.禁食时间、颅内出血、PN持续时间、脂肪乳累积剂量、PN总热卡是PNAC的重要危险因素。、4.早产儿胆汁淤积的发生受多因素影响,尽早开始肠内喂养是降低胆汁淤积的关键因素。
周丽,徐晓红,易彬,蒋成鹏,陈灏予,王宝林[8](2017)在《熊去氧胆酸治疗早产儿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系统评价熊去氧胆酸治疗早产儿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PNAC)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和中国知网,时间和语种不限,检索时间从建库截止至2016年7月;纳入基于熊去氧胆酸对比常规治疗(营养液+护肝+防感染)方案治疗PNAC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研究者独立提取数据,并根据Cochrane Handbook 5.1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评价纳入研究质量,数据分析采用Rev Man 5.0软件。结果共纳入4项研究,包含16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提示:与常规治疗相比,熊去氧胆酸治疗早产儿PNAC可以有效降低总胆红素(MD=-44.97,95%CI-51.13-38.81,P<0.000 01)、直接胆红素(MD=-16.01,95%CI-18.09-13.92,P<0.000 01)、丙氨酸转氨酶(MD=-15.98,95%CI-19.68-12.28,P<0.000 01)、总胆汁酸(MD=-49.19,95%CI-55.07-43.31,P<0.000 01)和α-谷氨酰转肽酶(MD=-23.13,95%CI-29.56-16.70,P<0.000 01),然而在改善患者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4.14,95%CI 0.7124.04,P=0.14)。结论基于熊去氧胆酸方案可以作为早产儿PNAC有效的治疗方案之一,然而基于纳入研究质量较低,样本量较小,本结论的临床实践尚需谨慎。
陈萍,王宁玲[9](2015)在《血清总胆汁酸在早产儿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中的诊断意义》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血清总胆汁酸(TBA)在早产儿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应用胃肠外营养(PN)支持治疗14 d以上的早产儿65例,按照是否合并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PNAC)分为对照组(53例)及观察组(12例),对比观察两组早产儿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肽酶(GGT)、TBA、血清总胆红素(TBil)以及直接胆红素(DBil)之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早产儿血中ALT、AST、ALP、TBA及DBil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BA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高于ALT、AST、ALP、GGT、TBi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当血清TBA为36μmol/L时,其血清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3.3%、96.2%,此时TBA的准确度最高。结论监测血清TBA可作为早产儿PNAC的早期诊断指标。
蓝裕英[10](2014)在《穴位按摩防治早产儿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穴位按摩对早产儿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的影响。对象与方法:1.研究对象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收治的胎龄28~33周,出生体重1000~1499g,需胃肠外营养支持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2.肠外营养(PN)支持方法所有患儿于入院后予经口管饲,不能耐受胃肠内营养或经口管饲不能满足机体所需总热卡的70%或者总热卡小于100kcal/(kg·d)者,给予PN营养液。胃肠外营养液包括葡萄糖、小儿复方氨基酸、中长链脂肪乳、水溶性维生素、脂溶性维生素、电解质、多种微量元素等,采用“全合一”方式用周围静脉输液泵每日维持20h以上匀速输入。液体量从80-100ml/(kg·d)开始,放置在红外线辐射台或暖箱行蓝光治疗者,在此基础上增加10~20ml/kg,以后根据患儿尿量、皮肤弹性、精神反应等,每日增加约10~30ml/kg,直至140~180m1/kg。生后24h内开始输注葡萄糖,葡萄糖输注速度从3.5-4mg/(kg·min)逐渐增加至8-10mg/(kg·min),浓度不超过12.5%;氨基酸初始量1.0g/(kg.d),逐渐增加至3.5g/(kg-d);第2天加用脂肪乳,从0.5~1g/(kg.d)开始逐渐增加至3g/(kg.d)。根据患儿胃肠耐受情况逐渐过渡至完全经口喂养。3.穴位按摩方法于入院第7天开始穴位按摩,操作时间定在喂养后1个小时,15分钟/次,一日2次,10天为一疗程,治疗1个疗程。取仰卧位,操作前戴口罩、帽子,严格按照七步法洗手,在施术部位涂上维生素AD作为润滑剂。予补脾经、清肝经、揉外劳宫、揉二马、揉足三里。4.观察指标收集整理内容包括:性别、胎龄、入院日龄、出生体重、诊断、并发症、机械通气、肝炎病毒系列、TORCH.喂养情况以及PN相关内容(禁食时间、PN持续时间、氨基酸累积用量、脂肪乳累积用量、热卡摄入量等)。记录入院时、第6d、第9d、第12d、第15d、第18d、第23d、第28d的生化指标,包括血肌酐、血尿素氮、总蛋白、白蛋白、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总胆汁酸、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甘油三酯、胆固醇等。结果:1.观察组早产儿PNAC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静脉营养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氨基酸累积用量、脂肪乳累积用量、平均每日静脉输入热卡量均小于对照组。2.两组肝功能比较:动态监测生化指标,观察组血清TBIL、DBIL、TBA、ALP、 GGT、AST、ALT的峰值均低于对照组,升高幅度较对照组小,通过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示:时间因素对TBIL、DBIL及AST有影响(P<0.01),而穴位按摩可降低早产儿DBIL、GGT、ALP、AST及ALT,统计学有意义(P<0.05),时间及分组的交互作用则对TBA、DBIL及ALP有影响(P<0.05)。3.观察组患儿各项生长发育指标均优于对照组。4.穴位按摩过程中未发生皮损、休克、呼吸暂停等不良反应。结论:1、穴位按摩可缩短胃肠外营养时间,减少早产儿PNAC的发生;2、穴位按摩可促进早产儿胃肠道功能的成熟及建立,促进生长发育;3、穴位按摩运用于早产儿具有较好的依从性及安全性。
二、早产儿胃肠道外营养总胆汁酸的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早产儿胃肠道外营养总胆汁酸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2)早产儿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影响因素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早产儿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症流行病学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早产儿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的危险因素及防治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双歧杆菌预防早产儿胆汁淤积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双歧杆菌预防早产儿胆汁淤积的临床效果及对其生存质量影响的Meta分析 |
资料与方法 |
1 文献检索 |
1.1. 资料的来源 |
1.2. 文献的纳入标准 |
1.3. 文献的排除标准 |
2 结局指标 |
2.1. 主要结局指标 |
2.2. 次要结局指标 |
3 相关诊断标准 |
4 文献质量评价 |
5 统计学方法 |
6 文献检索流程图 |
结果 |
1 文献检索结果 |
2 文献质量评估结果 |
3 Meta分析结果 |
3.1. 两组患儿胆汁淤积的Meta分析 |
3.2. 两组患儿NEC的Meta分析 |
3.3. 两组患儿死亡的Meta分析 |
3.4. 两组患儿败血症的Meta分析 |
3.5. 两组患儿FI的Meta分析 |
3.6. 两组患儿住院天数的Meta分析 |
3.7. 两组患儿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的Meta分析 |
3.8. 两组患儿达到全胃肠喂养时间的Meta分析 |
讨论 |
局限性和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双歧杆菌预防早产儿胆汁淤积的初探 |
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伦理学要求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分组 |
1.5 随机化方法 |
2 研究方法 |
3 相关诊断标准 |
4 统计学方法 |
5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1 两组患儿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
2 两组患儿胆汁淤积、相关合并症及抗生素使用情况比较 |
3 两组患儿住院期间主要的肝功能指标比较 |
4 两组患儿胃肠功能及营养管理比较 |
5 两组患儿生长发育状况及住院天数比较 |
讨论 |
局限性和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新生儿胆汁淤积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汇表 |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早产儿胆汁淤积症影响因素及结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资料采集 |
2.3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两组早产儿一般情况 |
3.2 GA及BW与胆汁淤积症 |
3.3 早产儿胆汁淤积症危险因素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介 |
(6)早产低出生体重儿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的临床因素及近期结局(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一)前言 |
(二)资料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2.诊断标准 |
3.资料收集 |
4.方法 |
4.1 分组方法 |
4.2 肠外营养方法 |
5.统计学分析 |
(三)结果 |
1.临床资料特点 |
2.PNAC发生率及肝损伤情况 |
3.PNAC组和非PNAC组临床资料比较 |
3.1 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
3.2 生后2周肝功能比较 |
3.3 住院期间合并症比较 |
4.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5.PNAC近期转归 |
(四)讨论 |
1.早产儿PNAC发生情况 |
2.PNAC相关临床因素分析 |
2.1 禁食时间 |
2.2 感染 |
2.3 PN相关因素 |
3.PNAC治疗与预后 |
(五)结论 |
(六)参考文献 |
综述 早产儿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7)早产儿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症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熊去氧胆酸治疗早产儿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检索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文献筛选和数据提取 |
1.4 偏倚风险评估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文献筛选结果 |
2.2 基本特征 |
2.3 偏倚风险评估 |
2.4 Meta分析结果 |
2.4.1 有效率 |
2.4.2 总胆红素 |
2.4.3 直接胆红素 |
2.4.4 丙氨酸转氨酶 |
2.4.5 总胆汁酸 |
2.4.6 α-谷氨酰转肽酶 |
3 讨论 |
(9)血清总胆汁酸在早产儿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中的诊断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10)穴位按摩防治早产儿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试验分组 |
3 治疗方法 |
4 观察项目 |
5 统计学处理方法 |
结果 |
1 一般情况 |
2 临床资料比较 |
3 两组肝功能指标监测 |
4 两组早产儿PNAC的发生情况 |
讨论 |
1 西医对PNAC的认识 |
2 中医对早产儿PNAC的认识 |
3 穴位按摩的中医学理论基础 |
4 穴位按摩对早产儿干预后的结果及分析 |
5 安全性分析 |
6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7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图 |
附录 |
致谢 |
文献综述 |
文献综述(一)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四、早产儿胃肠道外营养总胆汁酸的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早产儿胆汁淤积症影响因素及结局[J]. 丁瑞伟,李娟. 国际儿科学杂志, 2021(06)
- [2]早产儿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影响因素评价[D]. 赵丽娇.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3]早产儿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症流行病学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D]. 王杨.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4]双歧杆菌预防早产儿胆汁淤积的临床研究[D]. 伍高红. 苏州大学, 2020(02)
- [5]早产儿胆汁淤积症影响因素及结局[D]. 丁瑞伟.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6]早产低出生体重儿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的临床因素及近期结局[D]. 李彤.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7]早产儿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症危险因素分析[D]. 陈海芳.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
- [8]熊去氧胆酸治疗早产儿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的Meta分析[J]. 周丽,徐晓红,易彬,蒋成鹏,陈灏予,王宝林. 医学综述, 2017(15)
- [9]血清总胆汁酸在早产儿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中的诊断意义[J]. 陈萍,王宁玲. 安徽医学, 2015(08)
- [10]穴位按摩防治早产儿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的临床研究[D]. 蓝裕英.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