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旧城改造步伐

加快旧城改造步伐

一、加快老城区改造步伐(论文文献综述)

李菁菁[1](2021)在《旧城改造对上市房地产公司股价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旧城改造是城市在实现更新换代、发展变迁的重要步骤,因而一直以来都受到政府以及多个社会主体的关注。而房地产企业凭借其专业的规划建造能力也成为旧城改造项目的重要参与主体。目前国内外文献主要是对房企参与旧城改造项目的定性影响分析,一般以案例来阐述二者之间的影响关系,并探讨不同改造模式的优缺点,而对于旧改项目与房地产企业这二者之间关系的定量分析较少。因此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是我国A股上市的房地产企业参与旧城改造项目是否会对其股价波动造成影响,以及导致这种影响的因素有哪些。本文主要使用了事件分析法来研究我国上市房企参与旧城改造项目这个事件的公示是否会对其股价在窗口期内造成异常波动,并检验不同期间异常收益的显着性;此外还采用了OLS回归来探讨造成这种异常波动的不同影响因素。本文通过事件分析法和OLS回归发现:我国A股上市的房地产企业参与旧城改造项目确实会使其股价产生显着的异常收益,特别是在事件公示日当天以及前后三天。表明在一般情况下,我国上市房企宣布参与旧城改造项目会给其股价带来显着的正向波动。并在对构建的OLS模型进行回归和实证检验后,观测到项目所涉及的地块总价以及规划建筑面积对股价的这种异常波动具有显着性的解释意义。其中地块总价会带来股价波动的负向影响,而项目的规划建筑面积则会带来正向影响。说明房企参与的旧改项目所涉及的地块总价过高反而使得市场投资者不看好该项目的预期发展,而项目的规划建筑面积则会对其股价产生正向影响。因此,在我国城镇化率愈高、房企拿新地愈发困难的背景下,房企应该转变发展模式,意识到将参与旧城改造项目作为扩大企业土地储备的重要方式之一。一方面以求更好的解决房企“拿地难”、“土储降”等问题;另一方面有助于缓解我国很多城市在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新旧城区”并存的问题,优化城市风貌,提高社会综合效益。

胡凯[2](2021)在《临潼文地谱系、空间分布特征及规划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城市在历代的城市规划营建中积淀了优秀的历史经验,并在实践中形成以人文视角进行文化用地建设的智慧营建传统。然而,现代以功能为导向的快速城市化进程忽视了文化用地建设的重要性,导致城市特色缺失、文化空间碎片化等,这是目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如今,面向文化复兴的战略要求,国家多次强调要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提升城市文化发展,塑造以文化为中心的城市空间,这就需要从文化用地的视角进行探讨研究。“文地”的提出从整体性视角为解决城市文化用地的用地承载及文化传承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因此,作为支撑城市文化空间发展的重要载体,既要厘清其历史内涵,还应该重视文化用地在当今的规划及建设意义。临潼作为华夏民族的源脉之地,历史渊源深厚,人文胜迹颇为丰富,经周秦至汉唐,一直是京畿之地,占据着中国历史文化基因的重要地位,有着独特的地方性城市空间格局特色,对于研究城市文化建设方面的内容有较为突出的借鉴意义。论文选取临潼为研究对象,首先梳理了史前至秦汉—隋唐时期—民国时期—建国以来临潼建成区城市空间发展概况,分析了城市空间建设对文地的影响;结合历史资料的挖掘梳理和实地调研,明确了临潼的文地谱系以文化精神标识用地、纪念用地、宗教用地、文化遗产用地、文化设施用地及文化产业用地为6大类文地类型,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了文地的具体分类并进行空间落位;结合量化统计与GIS的核密度法科学化的分析了临潼主要历史时期以来的文地分布特征,总结出临潼文地呈“老城强中心聚集+郊野多中心组团分布”的特征;探讨了影响文地生成的关键因素包括历史演变积淀、宗教民间祭祀活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产业驱动及现代城市文化设施建设,明确了其在文化空间建设上的动力机制;基于当下城市文化的发展诉求,分析了临潼文地在城市文地建设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及未来的发展构想,以实现城市文化传承为目的,提出文化传承的技术路线;基于临潼历史空间格局基底,构建了结合时代发展的山水人文空间格局,以此为促进城市格局发展的整体构架,并在现状文地的基础上进行了配置优化,以塑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风貌,彰显城市特色。本文通过深入的文献挖掘与梳理,及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得到的临潼文地谱系分类、空间分布特征及规划策略等相关研究成果有望推动城市文地的相关学术研究,充实“文地”的理论体系,并期望能为临潼的文化用地建设提供借鉴思路。

李维鑫[3](2021)在《基于城景交互的桂林城市规划历史研究(1949-2019)》文中研究指明在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城市与景观环境一直以来以一种互动关系共生于一个系统之中,以不同的组合方式创造了不同的城市类型,其中山水城市模式是古今中外公认的城市典范。中国古代营城往往离不开山水环境,视其为城市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今的城市研究却往往与古人营城所展示出来的山水人居环境思想有所偏差。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在城市建设中容易被忽视,过度人工化趋势明显,伴随着地域文化特色的逐步衰微,使得城市风貌特色逐步衰退,出现千城一面的城市趋同现象。桂林是我国国际旅游名城和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两千多年的建城史。桂林城市的风景建设一直与城市建设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对山水景观环境的保护与利用已成为指导桂林城市建设的核心思想,其城市与风景建设的发展历程在我国城市规划历史中具有重要地位,研究桂林城市规划的历史进程对城市特色构建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以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城景一体化理论为依据,以文献研究、实地调研以及比较分析为研究方法,基于城景交互的视角,将建国以后桂林的城市规划划分为城景决择期、城景协调期、城景创新期三个时期。并对每个时期的城市性质、城市结构、城市布局、建筑风貌、风景建设进行研究,详细分析各个时期城市发展与景观建设之间的关系,发现建国以后桂林城景交互具有“街巷对景”、“建筑隐景”、“城市融景”、“人文点景”四个规律,总结出具有桂林地方特色的城景交互模式。同时,依据桂林的城景交互规律和模式,探讨桂林城市的现状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未来发展构想,以期延续和强化桂林山水城市特征,为桂林城市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也为与桂林类似的山水城市提供借鉴。

罗富元[4](2021)在《存量规划背景下江西省万安县中心城区城中村改造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率显着提升,城市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与此同时,传统的大拆大建,无序扩张的城市发展模式也成为人们的聚焦点。在国家提出严控增量,盘活存量的刚性政策约束下,增量扩张转为存量优化的城市发展模式成为“新常态”,存量用地的挖潜盘活成为现阶段城市发展的新路径。作为城市存量用地的主要空间载体之一,城中村改造及存量土地优化成为当下研究热点。本研究以江西省吉安市万安县中心城区城中村为例,在对城中村空间演变和现状特征的认知基础上,提出万安县中心城区城中村改造的目标与策略;构建城中村改造潜力评价体系,依据评价结果对城中村改造进行分类;测算了万安县中心城区城中村存量用地挖潜的理论和现实潜力,对数量结构和空间布局优化,并对利用强度提出控制要求;分类型和重点提出了改造规划指引,并对建峰网格9城中村进行剖析,最后提出了城中村改造的实施路径。全文在“理论研究—现状认知—目标路径—潜力评价—布局优化—改造指引”的技术路线下展开了研究。“理论研究”—以我国城市发展的宏观背景与政策为导向,对城中村的相关概念进行了解析,阐述了城中村改造的相关理念;梳理了城中村在改造的基本形式、主体模式、总体思路三方面随时间变化的研究;从意识认知、概念解析、实践探索方面系统的阐述了存量规划的研究进展;最后从评价的指标研究和评价方法两方面对城中村评价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为城中村的评价与分类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撑。“现状认知”—以遥感影像、相关数据、规划资料等多源多尺度数据为基础,梳理了万安县中心城区城中村的发展变迁;从数量、位置、人口、用地、建设等方面摸清城中村的基本情况;基于现状的认知,分析万安县中心城区城中村的现状特征,以此作为城中村改造目标与策略提出的基础和依据。“目标路径”—通过分析万安县中心城区城中村的现状情况和基本特征,提出了万安县中心城区城中村改造的目标与策略,为万安县中心城区城中村改造潜力的评价,类型分类、改造指引明确了方向。“潜力评价”—基于城中村评价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万安县中心城区城中村自身改造的影响因素,构建了万安县中心城区城中村改造潜力评价体系。结合调查资料和相关数据,运用熵值法确定了各指标权重,得到了城中村改造的综合指数,基于综合指数将城中村改造划分为综合整治型、更新改造型和拆迁重建型。“布局优化”—参照国内学者姜满年对西安市城中村改造适用人均建设用地指标确定的研究方法,同时结合万安县中心城区城中村自身的特性,确定万安县人均城中村建设用地为85㎡/人,得到城中村的理论存量用地潜力;依据对工矿废弃地以及通过拆迁改造腾退出来的再利用用地的分析,得到城中村的现实存量用地潜力。在对存量用地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优化城中村存量用地布局和结构,依据不同的区位、不同类型城中村的用地功能进行土地使用强度管制分区管理,提出相应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控制引导指标,指导城中村存量土地的再开发利用。“改造指引”—基于城中村改造的类型划分,从风貌、环境、交通、设施、文化等方面对综合整治型城中村提出了改造指引;从违建空间、更新空间、粗放空间三个角度对更新改造型城中村提出了改造指引;从就地安置、政府主导、市场操作三个方面对拆迁重建型城中村提出了改造指引。基于区位条件优越、门户形象提升、改造动力凸显的划定原则,划定了城中村改造的重点区域,并提出了改造指引;以改造完成的建峰网格9为例,对改造模式进行剖析;最后提出城中村改造的实施保障措施。论文基于城市发展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优化,城中村作为未来存量用地储备需备受关注的大背景下,系统地构建了城中村评价体系,测算了城中村存量用地的潜力,优化了城中村存量用地布局与强度提出了城中村改造指引和实施措施。为万安县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参考,避免城中村土地的粗放利用;为《万安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的编制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借鉴。也为江西省其他县中心城区存量用地的挖潜提供理论探索。

薛睿[5](2020)在《哈尔滨中心城区形态演进研究(1898-2018)》文中指出哈尔滨的大规模城市化发展起源于1898年中东铁路的勘测与修建,百余年的历史相比于国内众多历史文化名城并不算久远,但其发展过程较为曲折,造就了哈尔滨独具特色的城市空间形态及其剧烈波动的演化过程。本文以哈尔滨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以城市形态学理论与方法为基础,从时间维度上划分出从前至后的6个形态演化周期,确定了中心城区与典型片区两个尺度层级,融合多种定性及定量分析方法,对哈尔滨相关形态要素特征的演变历程进行系统的分析及动因解读。本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包括第1章绪论与第2章城形态学理论解析及研究框架构建,是论文的基础分析部分,论述了论文写作的背景、目的与意义,从研究框架、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与要素等方面为其后论述提供理论及技术上的支撑;第二部分包括第3章近代时期与第4章现代时期的城市形态解析,分别对所确定的6个形态周期中的哈尔滨中心城区及各典型片区的发展背景与形态特征进行的分析与解读;第三部包括第5章城市形态演化规律分析与第6章城市形态演化动因分析,是整个论文的最重要结论部分,将各周期城市形态静态特征进行纵向比较,分析其演化的规律,并结合相关背景分析形态特征的生成及演化动因与机制。哈尔滨的中心城区的扩展经历了从以铁路与水路为依托的聚集式扩展,到以公路及产业网络为依托的外延式扩展,其间经历了三次明显的加速过程以及一次明显的降速过程。市区的结构形态经历了较为复杂的演化过程,从城市生成初期的松散的多中心结构,以及其后几个阶段中单中心结构的整合、迁移与分化过程,并逐渐朝着相对成熟的多核心结构发展,整个过程受到地缘环境不断转化的影响呈现出先“差异式”再“叠加式”的演化特征。较大的阶段性差异使城市结构发展的连续性较差,市区内始终未形成延续性较强的功能轴线。市区内受限于铁路、水系、大面积的工业用地等因素的阻隔,各片区之间的交通无法进行有效的整合,导致市区路网整体联系度较弱,无法对“双极多核心”结构的培育提供有效的交通支撑。在局部的城市形态生成及演化过程中,主要的指导思想从初期的以美学秩序为基础的欧式古典主义规划思想演化为后期的以功能理性为基础的现代城市规划思想,伴随这一过程哈尔滨的片区路网肌理形态从“图形化、内向型”的形式向“均质化、外向型”的形式转化,并体现出一定的“去地域文化性”特征;功能组织形态经历了从“线性组织”到“分区组织”,再到“组团式组织”的演化过程,组织层级上具有从“垂直化”到“扁平化”的演化特征;公共开放空间的类型经历了从“街区主导”到“公园绿地主导”的演化过程,并体现出小型化、带状化、多样化与商业化的趋势特征。哈尔滨城市形态生成及演化的动因较为复杂,其中主要以地缘环境及自然环境为主要的底层逻辑,以“城市的枢纽地位”及“移民城市及来自于俄国的影响”两条始终保有持续影响力的因素为主线,以经济体制、依托网络、空间门槛、规划思想、形态主导意向等因素的阶段性变化为最直接的动因,并以标志性事件为触发点,通过其对应的城市发展政策与相关规划直接作用在城市形态上。通过本文的研究形成以下创新性成果:提炼出城市形态学相关理论中的“时间”、“尺度”与“区域”三个核心概念,并以此为基础搭建了对中观尺度的城市形态的融合型研究平台;通过从静态到动态的形态特征分析,揭示了哈尔滨中心城区的各种形态要素的演化规律,并结合城市发展背景提炼出城市形态生成及演化的主要动因;结合哈尔滨城市形态演化过程及发展趋势,以片区尺度层面的6个维度及12组变量为基础建立了“肌理指数”的片区形态择优模型及初步的评价体系。

夏支奎[6](2020)在《呈贡区旧城改造案例研究 ——基于政府视角》文中认为旧城改造是指对城市中陈旧衰退地区进行改造,其主要目的是解决城市衰退中的物质性老化、功能性衰退和结构性衰退等问题,以使城市发展重新满足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本文通过对呈贡区旧城改造的问卷调查研究,对旧城改造各利益相关方进行现场访谈,对实地进行调研、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总结,通过深入呈贡区政府部门、街道、社区、开发商、被拆迁户等,充分了解了呈贡区旧城改造实施的背景、现状、相关的政策制度和安置房建设等情况,运用利益相关者研究理论,对政府、开发商、被拆迁户等各利益主体进行研究,对比国内外先进经验和做法,归纳呈贡区旧城改造在政策制定、政策实施、实施成效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产生的原因进行论证分析,基于政府视角提出呈贡区旧城改造实施的意见建议,为推动呈贡旧城改造建言献策,为类似开发建设中的旧城改造工作提供参考。本文通过对呈贡区旧城改造组织实施、安置补偿政策、安置房建设政策等分析,更全面、系统地归纳呈贡区旧城改造运行过程存在的问题,安置房建设难以推动等方面存在的弊病,科学客观地分析呈贡区旧城改造问题成因,找准问题要害,从旧城改造的顶层开始组织设计。该案例研究不局限于具体的征地拆迁和项目建设,而是从政府视角、宏观结合微观的角度去进行顶层组织实施设计、政策动态调整、工作流程兼顾所有利益相关者,更加凸显政府在旧城改造中的主导作用。

李丹丹[7](2020)在《城市空间更替背景下的韩城市居住空间演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市最主要的职能就是居住,居住空间是城市空间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居住空间也会跟着扩展,反之,随着居住空间的扩展,城市空间也会做出相应的变化。居住空间的合理布置,能够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并且增加居民工作的便捷性。本文以韩城市中心城区居住空间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韩城市城市空间更替背景下,研究韩城市居住的演变,采用卫星影像技术并借助GIS软件,对居住用地扩展的特征与发展规模进行评价研究,据此提出居住用地发展演变中的问题及其优化布局措施。首先第一章简要介绍了论文研究的基础工作,通过国内外研究综述,探讨了国内外城市空间扩展以及城市居住空间演变过程。第二章限定了城市更替在本文中的涵义,研究相关基础理论及居住空间演变分析框架。第三章通过遥感影像,历年规划文本资料,实地调研现状等,研究韩城市中心城区空间更替情况。从城市空间外延扩展、内部更新已经城市空间产业更替三方面来研究。第四章通过GIS操作平台研究韩城市居住空间演变时空特征、空间形态以及空间扩展模式,并从城市空间外延扩展、内部更新以及城市空间产业更替三方面来研究这三方面对居住空间数量、规模、分布的影响。讨论居住空间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第五章从讨论城市居住空间的影响因素,并分析韩城市各类影响因素的发展趋势以及对居住空间产生的影响。第六章提出居住空间优化提升策略。第七章最后总结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和不足之处。主要结论如下:(1)韩城市中心城区城市空间更替研究包括空间扩展、空间更新、产业演替。在城市空间扩展部分,2000-2005年韩城城市扩展速度相对较慢,2005-2013年韩城城市建设逐渐加快,2013-2018年该时期韩城城市扩展速度很快,发展迅速。在城市空间内部更新研究部分,在城市中心城区工业空间的总体趋势是由城市中心向城市外围搬迁,居住用地占据了原本的工业用地,老城区东侧则存在较大规模的居住空间拆除,转变为商服空间和公服空间。韩城中心城区内的产业较少,2000-2013年布局比较分散,2013年以后,产业逐渐向城市北部、新型工业区以及象山片区聚集。(2)2000-2018年韩城市居住空间一直处于快速增长的状态。韩城市居住空间整体布局较为松散。高密度地区主要分布在新城区的西侧以及南侧地区。除这两个高密度地区以外,还有许多中密度的居住空间分布在韩城市的各个方位,绵延成片。居住空间比重随着距离的增加,先是缓慢增加,然后波动性的降低。(3)空间的更新带来了空间功能的转变,进而对周边的居住空间产生影响,进一步影响居住空间分异。比较重视优质的公共服务资源的居民,更倾向于选择公共服务资源优厚的新城区住房;老旧的居住区更新为新型居住区,将能够吸引对小区的内部环境和管理更为重视的居民;比较重视商业中心等便捷的购物环境的居民,在城市空间更替为商业设施空间后,会更容易聚集在其周边居住。

陈姗姗[8](2020)在《合肥市老城区城市肌理断裂缝合研究》文中指出城市是个有机生命体,城市更新会伴随着城市发展不断出现,促使城市不断更新蜕变,中国早期的快速发展的城市模式导致现存很多功能衰败、物质形态老化以及文化衰退的建筑问题,城市更新走向大拆大建的风格,为了追求快速的城市发展,忽视了城市的发展本意是以人为本,导致城市出现各种各样的城市病,最终城市内部出现不同范围的肌理断裂。所以,创造一个具有整体性的、有活力的、以人为本的城市是城市更新领域一个重要的发展课题。本文根据城市目前的发展现状,提出城市面临的各种问题,从城市肌理角度入手,找出城市肌理中关系到城市病的相关因素,并把他归纳为“肌理断裂”,它的出现不仅仅影响城市空间形态上的关系,也在功能配比和文化脉络两方面都产生影响。这种断裂的体现不仅是在表象上的,它会直接城市中生活的居民的日常生活状态,最终导致城市居民生活幸福指数降低。在现代城市空间日趋异质化的背景下,笔者分析了城市肌理断裂具体的定义并且阐述断裂出现的人为原因和自然原因,针对空间、功能、文脉三种层次的肌理断裂提出相应界定方法,并给其分类为点状、线状和面状,最后笔者对合肥市老城区进行重点分析,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及资料收集,并借助gis软件通过数据分析划分出合肥市老城区肌理断裂的对应位置及分类。根据界定好及划分好的城市肌理断裂区域,在空间方面,提出整体性的原则,从内外两方面入手,共同缝合出一个完整的区域空间;功能方面,以混合性为原则,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共同缝合出一个有活力,功能细腻的城市面貌;在文化方面,以延续性为原则,结合新旧元素以及城市整体文化轴线,重构一个独特且多样的文化网络。从这三个层面共同缝合出一个具有细腻城市肌理的,有活力的城市。研究城市肌理断裂目的是在于针对以后城市发展更加注重肌理的整体性关系,对于老城改造,从总体入手,探索城市更新时城市肌理的渐变性缝合。最后,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方面对合肥市老城区更新发展提出改造策略,希望能给相关部门带来启示与帮助。

刘伟[9](2020)在《青岛老港区与城市空间发展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港口与城市的发展密切相关,正所谓“建港兴城,以港兴城,港为城用,港以城兴,港城相长,衰荣共济”[1],港口和城市相互作用,二者存在着重要的因果关系。港口发展带来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尤其是港口——城市及腹地的物流转运需求,促进了城市交通的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张以及城市形态的延伸。而城市的发展推动了港口向专业化、机械化发展,提高了港口转运效率和吞吐量。但无论是城市还是港口,在发展过程中都会有多样性的变化,有变化便容易产生冲突,在各种矛盾冲突下,港城的相互作用力逐渐降低甚至出现一定的负面作用。在港城相互作用下,港口和城市空间发展关系也随之变化,二者之间的关联性逐渐增强,但达到一定的上限时,关联性开始有所降低,最终重新建立新的空间关系,关联性再次加强或随老港区的消亡,关联性降至零点。青岛港是北方的重要港口之一,在其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中,对青岛市的发展一直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港口竞争愈发激烈,港口吞吐量呈现新一轮的高涨,青岛老港区开始出现结构性矛盾突出、功能适应性不强、管理体制约束生产力发展、航运功能退化、景观环境较差等自身发展矛盾。且随着城市的发展,港区与城区开始出现用地上的矛盾和冲突。为了满足现代港口城市发展要求,处理好老港区和城市之间的关系,有必要对老港区进行更新改造,逐步缩小老港区与城市之间的发展矛盾,采取合理有效的规划方案和政策管理对老港区和城市进行“缝合”。本文立足于港城发展历史,对青岛老港区与城市空间发展演变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首先,通过整理国内外港口和城市空间发展关系相关理论,学习相关研究经验,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其次,通过对港城空间发展相关方面的历史着作、青岛档案馆和青岛城市规划展览馆资料和图纸、历史新闻和相关记事等一手历史资料进行系统梳理,全面分析青岛城市和老港区的发展历史背景和演变过程,将青岛老港区和城市空间形态演变阶段历程为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独立——相互分离四个阶段,并对港城空间形态结构特征进行总结。然后,以青岛老港区和城市用地功能发展为研究重点,从历史发展角度,分时期以港城主要联系功能:交通、工业、居住和商业四个方面研究港城用地功能演变特征。最后,基于港口和城市空间发展历程,提炼青岛老港区与城市空间发展演变影响因素。从历史角度对于青岛老港区与城市空间发展关系进行研究,不仅能够探索每个时期青岛港城空间发展规律,还能从其发展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为未来青岛老港区和城市的共融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李鹏[10](2020)在《城市修补视角下的北京顺义中轴线规划设计研究》文中提出城市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地新陈代谢与追求更新的过程。当城市发展到一个特定阶段,必定会出现其发展的困境,为了打破这种发展瓶颈,往往需要对城市进行更新或者改造,实现城市的自我调节。对城市原有的结构进行改造并开拓新的城市发展渠道,是城市自我调节的有效途径。怎样把握其中的规律,让城市功能、空间风貌等多方面都能满足城市发展需求是摆在城市管理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促进新时期下的城市工作推进,快速推动城市健康有序发展,党中央和国务院先后多次出台了相关政策与法令。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针对当前各种城市病,在集约发展的总方针下,按照“框定总量、提高质量、盘活存量、限定容量”的原则,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同时对城市开发边界进行了合理界定。2016年,在三亚召开的全国“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会议上,再一次对“城市双修”的重要性进行明确。会议上确定了城市双修在未来城市工作的重要性。标志着我国城市改造工作从之前的外延式扩张正式全面转向内涵式发展,此次会议为我国当前的城市改造工作提供了总体指导方针。本文基于这样的社会背景与研究契机,以北京市顺义中轴线片区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首先进行相关基础理论研究、国内外城市更新综述及城市修补的理论综述,并进行系统全新的梳理与汇总。再通过对北京顺义中轴线片区的现状土地使用、功能结构、交通情况、设施水平、公共空间、风貌特色等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并梳理出相关问题。并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对城市设计在城市修补中的适用性研究。从多个侧面分析城市设计与“修补型更新”的协同性,在城市设计层面提出城市修补方法。最后针对北京顺义中轴线片区提出针对性的两级策略。即整体式缝合修补,在城市功能、交通系统、城市节点、公共设施、城市风貌等方面,提出整体的引导策略。另一层面,通过切入式催化修补策略,来完善各层级存在衔接问题。最终达到优化顺义中轴线片区空间结构,促进土地的集约利用,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并推动北京顺义中轴线片区走上动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希望本文可以为顺义中轴线片区的更新工作提供必要的指导,并充实对现阶段城市修补工作的研究。

二、加快老城区改造步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快老城区改造步伐(论文提纲范文)

(1)旧城改造对上市房地产公司股价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旧城改造”的定义
        1.1.2 研究背景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框架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旧城改造研究
        2.1.1 支持我国房地产企业参与旧城改造
        2.1.2 反对我国房地产企业参与旧城改造
    2.2 国外的旧城改造研究
    2.3 我国上市房地产企业股价的影响因素
        2.3.1 房企的土地投资行为
        2.3.2 房地产调控政策
        2.3.3 其他因素
    2.4 有效市场假说
    2.5 研究方法概述
    2.6 文献述评
3 案例分析
    3.1 保利地产简介
    3.2 保利地产发展困境
    3.3 保利地产的旧城改造项目
    3.4 案例小结
4 基于事件分析法的定量研究
    4.1 事件分析法模型概述
    4.2 事件分析法的步骤
        4.2.1 定义事件、确定事件日期与事件窗口
        4.2.2 确定估计期
        4.2.3 选择样本公司
        4.2.4 估计正常收益率
        4.2.5 估计异常收益率
        4.2.6 异常收益的显着性检验
        4.2.7 实证结果与分析
5 窗口期内股价异常波动因素的实证研究
    5.1 理论分析机制与模型构建
        5.1.1 理论分析机制
        5.1.2 指标选取与模型构建
    5.2 数据来源与概述
    5.3 OLS回归结果
        5.3.1 相关性分析及描述性统计
        5.3.2 实证结果与分析
    5.4 稳健性检验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与建议
    6.3 不足与局限性
参考文献

(2)临潼文地谱系、空间分布特征及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文化空间规划及建设的重要意义
        1.1.2 文化用地规划建设缺乏有效的技术路径
        1.1.3 临潼是研究文化用地的典型案例
    1.2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解析
        1.2.1 研究对象
        1.2.2 概念解析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3.3 临潼的相关基础研究
    1.4 研究意义与目的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目的
    1.5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2 临潼城市历史及城市空间建设历程
    2.1 临潼山水形胜与城市发展历程概况
        2.1.1 “山水环抱”的自然山水形胜
        2.1.2 临潼的发展历程概况
    2.2 史前聚落聚居至秦汉时期城市建设
        2.2.1 以姜寨遗址为代表的原始社会居民点的诞生
        2.2.2 以秦始皇陵为代表的陵邑工程建设
    2.3 隋唐时期城市建设
        2.3.1 皇家离宫——华清宫历代建设与完善
        2.3.2 唐昭应古城格局形成
    2.4 民国时期城市建设
        2.4.1 关中地区重要的地方防御格局建设
    2.5 建国以来城市建设
        2.5.1 建国至改革开放时期
        2.5.2 改革开放至今
    2.6 本章小结
3 临潼文地谱系
    3.1 文地的数据来源
    3.2 文地分类标准
    3.3 临潼文地分类
        3.3.1 文化精神标识用地
        3.3.2 纪念用地
        3.3.3 宗教用地
        3.3.4 文化遗产用地
        3.3.5 文化设施用地
        3.3.6 文化产业用地
    3.4 本章小结
4 临潼文地分布特征
    4.1 文地分布特征的测算方法
    4.2 文地的总体分布特征
        4.2.1 数量均衡覆盖面广,面积规模小但文地占比高
        4.2.2 老城强中心聚集+郊野多中心组团分布
    4.3 文化精神标识用地分布特征
        4.3.1 价值优先数量极少,但面积规模大文地占比高
        4.3.2 作为地区文化精神标识独立分布
    4.4 纪念用地分布特征
        4.4.1 数量较少几乎分布于老城,面积规模小文地占比低
        4.4.2 老城组团聚集
    4.5 宗教用地分布特征
        4.5.1 数量较少主要分布于老城,面积规模小文地占比低
        4.5.2 老城组团聚集+郊野散点式分布
    4.6 文化遗产用地分布特征
        4.6.1 数量较多覆盖广泛,面积规模大文地占比高
        4.6.2 老城强中心聚集+郊野均匀组团+带状分布
    4.7 文化设施用地分布特征
        4.7.1 数量多主要遍及老城,面积规模适中文地占比相对较高
        4.7.2 老城多中心组团聚集+郊野散点式分布
    4.8 文化产业用地分布特征
        4.8.1 数量较少主要分布于老城,面积规模小文地占比较低
        4.8.2 老城组团聚集+郊野散点式分布
    4.9 本章小结
5 临潼文地生成因素
    5.1 历史演变积淀
        5.1.1 古代历史事件遗址
        5.1.2 革命事件遗址
        5.1.3 唐华清宫的历代建设下的文地
    5.2 宗教民间祭祀活动
        5.2.1 纪念空间的产生
        5.2.2 宗教用地的建设
    5.3 文化遗产保护
        5.3.1 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掘带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建设
        5.3.2 唐昭应城墙的遗址保护
    5.4 文化产业驱动
        5.4.1 华清宫旅游升级转型下的文地建设
        5.4.2 规划政策带动下的文地建设
    5.5 现代城市文化设施建设
        5.5.1 文化设施需求提升
    5.6 本章小结
6 临潼文化传承策略
    6.1 临潼城市文地当前存在的问题
        6.1.1 各类文地之间联系薄弱,缺乏整体性保护
        6.1.2 文地规划建设缺乏均衡性
    6.2 文化传承的理念
        6.2.1 文化传承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基因的重要途径
        6.2.2 文化传承的技术路线
    6.3 城市文化精神定位与山水人文空间格局
        6.3.1 明确城市文化精神定位
        6.3.2 轴线构建与人文空间布局的原则和依据
        6.3.3 关键轴线的确立
        6.3.4 关键人文空间的规划布局选址
        6.3.5 构建基于历史与现代相呼应新时期山水人空间格局
        6.3.6 优化城市风貌,彰显城市文化特色
    6.4 临潼城市文地规划配置
        6.4.1 提升文化精神标识用地地域价值
        6.4.2 关联纪念用地“人物+事件”成网络
        6.4.3 划定宗教用地保护范围
        6.4.4 结合“原址保护+重点片区标识”的文化遗产体系
        6.4.5 提升文化设施用地服务配置
        6.4.6 促成文化产业用地合理布局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7.3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附录
作者在读研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基于城景交互的桂林城市规划历史研究(1949-201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范围和内容
        1.2.1 研究范围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和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框架
    1.4 概念和相关理论
        1.4.1 概念解析
        1.4.2 相关理论
    1.5 既往研究综述
        1.5.1 城市与景观交互关系研究
        1.5.2 我国城市规划历史研究
        1.5.3 桂林城市规划历史研究
        1.5.4 小结
第2章 桂林城市环境特征研究
    2.1 史地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历史沿革
    2.2 城市环境构成
        2.2.1 山水环境
        2.2.2 人文环境
    2.3 城市环境特征
        2.3.1 山水环境特征
        2.3.2 人文环境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桂林城市规划发展历程
    3.1 桂林城市规划历史分期
        3.1.1 分期依据
        3.1.2 分期内容
    3.2 建国以前桂林城市规划演进
        3.2.1 城市规划演进
        3.2.2 城景交互特征
        3.2.3 规划演进的影响因素
    3.3 建国以后桂林城市规划演进
        3.3.1 城景决择期
        3.3.2 城景协调期
        3.3.3 城景创新期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城景决择期:工业导向和工业与风景并重的城市规划
    4.1 工业主导的被动规划(1949-1958)
        4.1.1 社会背景
        4.1.2 规划建设
    4.2 工业与风景同步建设的探索规划(1959-1977)
        4.2.1 社会背景
        4.2.2 规划建设
    4.3 城景决择期桂林城景交互特征
        4.3.1 城市建设特征
        4.3.2 风景建设特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城景协调期:可持续发展导向下的城市规划
    5.1 理性主义思维下的保护规划(1978-1989)
        5.1.1 社会背景
        5.1.2 规划实践
    5.2 增长主义导向下的快速规划(1990-2006)
        5.2.1 社会背景
        5.2.2 规划实践
    5.3 城景协调期桂林城景交互特征
        5.3.1 城市建设特征
        5.3.2 风景建设特征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城景创新期:转型发展导向下的城市规划
    6.1 城市格局重构下的新规划(2007-2019)
        6.1.1 社会背景
        6.1.2 规划实践
    6.2 城景创新期桂林城景交互特征
        6.2.1 城市建设特征
        6.2.2 风景建设特征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桂林城景交互的发展规律、模式及未来构想
    7.1 桂林城景交互的发展规律
        7.1.1 街巷对景
        7.1.2 建筑隐景
        7.1.3 城市融景
        7.1.4 人文点景
    7.2 桂林城景交互的发展模式
    7.3 桂林城景交互的问题总结
        7.3.1 产业发展较慢
        7.3.2 绿地质量不高
        7.3.3 城市特色衰微
        7.3.4 新区活力不足
    7.4 桂林城景交互的发展构想
        7.4.1 产业转型
        7.4.2 景观共享
        7.4.3 文化保护
        7.4.4 新旧协调
        7.4.5 配套齐全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1.1 建国以后各时期桂林城景交互特征
        8.1.2 建国以后桂林城景交互规律
        8.1.3 具有桂林特色的城景交互模式
    8.2 创新点
        8.2.1 城市规划演进分期方法的创新
        8.2.2 桂林城市规划演进研究时限的创新
    8.3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图目录
表目录
个人简历、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存量规划背景下江西省万安县中心城区城中村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
        1.1.2 .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变
        1.1.3 .县城城中村改造理论处于探索阶段
        1.1.4 .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的迫切需求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范围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研究进展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存量规划
        2.1.2 .城中村改造
        2.1.3 .城中村存量用地
        2.1.4 .城中村存量用地潜力
    2.2 .相关理论研究
        2.2.1 .精明增长理论
        2.2.2 .城市更新理论
        2.2.3 .景观生态学理论
    2.3 .城中村改造的研究视角解析
        2.3.1 .改造的基本形式研究
        2.3.2 .改造的主体模式研究
        2.3.3 .改造的总体思路研究
    2.4 .存量规划的研究视角解析
        2.4.1 .存量规划的意识认知
        2.4.2 .存量规划的概念解析
        2.4.3 .存量规划的实践探索
    2.5 .城中村评价的研究视角解析
        2.5.1 .评价指标研究
        2.5.2 .评价方法研究
第三章 万安县中心城区城中村现状认知
    3.1 .城中村历史回顾
        3.1.1 .第一阶段(1949 年至1978 年)
        3.1.2 .第二阶段(1979 年至2000 年)
        3.1.3 .第三阶段(2001 年至2010 年)
        3.1.4 .第四阶段(2011 年至今)
    3.2 .城中村的基本情况
        3.2.1 .数量与位置分布情况
        3.2.2 .人口及社会经济状况
        3.2.3 .城中村耕地情况
        3.2.4 .城中村宅基地情况
        3.2.5 .城中村建设情况
    3.3 .城中村现状特征
        3.3.1 .土地利用粗放,制约城市发展
        3.3.2 .人居环境待提升,公共服务设施待完善
        3.3.3 .人口结构复杂,管理存在交叉
        3.3.4 .社会保障缺失,城乡差距巨大
第四章 万安县中心城区城中村改造目标与策略
    4.1 .城中村改造目标
        4.1.1 .盘活存量用地,推进城市更新
        4.1.2 .集约城市空间,优化资源配置
        4.1.3 .改善人居环境,协调城乡发展
    4.2 .城中村改造策略
        4.2.1 .集聚化改造,突出重点
        4.2.2 .差异化改造,引导多元
        4.2.3 .阶段性改造,保障进程
第五章 万安县中心城区城中村改造潜力评价
    5.1 .城中村改造潜力评价框架建立
    5.2 .城中村改造潜力评价体系构建
        5.2.1 .城中村改造潜力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5.2.2 .城中村改造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5.2.3 .城中村改造潜力评价标准确定
    5.3 .城中村改造潜力评价结果
        5.3.1 .城中村改造潜力单因子指数评价结果
        5.3.2 .城中村改造潜力综合指数评价结果
        5.3.3 .城中村改造分类结果
第六章 万安县中心城区城中村存量用地潜力测算与布局优化
    6.1 .城中村存量用地潜力测算
        6.1.1 .城中村存量用地潜力来源
        6.1.2 .城中村存量用地潜力测算方法
        6.1.3 .城中村存量用地潜力测算结果
        6.1.4 .城中村分期改造存量用地潜力分析
    6.2 .城中村存量用地布局优化
        6.2.1 .城中村存量用地现状分析
        6.2.2 .城中村存量用地规划布局
        6.2.3 .城中村存量用地用地强度优化
第七章 万安县中心城区城中村改造指引
    7.1 .城中村改造分类指引
        7.1.1 .综合整治型
        7.1.2 .更新改造型
        7.1.3 .拆迁重建型
    7.2 .城中村改造重点地区指引
        7.2.1 .重点区位划定原则
        7.2.2 .改造重点区域划定
        7.2.3 .重点地区城中村改造指引
    7.3 .城中村(建峰网格9)改造实例分析
        7.3.1 .基本概况
        7.3.2 .现状存在的问题
        7.3.3 .改造策略
        7.3.4 .改造目标
        7.3.5 .改造方式——综合整治
        7.3.6 .改造实施
    7.4 .城中村改造实施保证措施
        7.4.1 .完善管理机构
        7.4.2 .优化城中村规划管控体系
        7.4.3 .加强全过程的公众参与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其他成果

(5)哈尔滨中心城区形态演进研究(189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发展转型
        1.1.2 中观尺度的城市形态演化梳理
        1.1.3 哈尔滨总体城市设计专题
    1.2 研究意义和目标
        1.2.1 研究的意义
        1.2.2 研究的目标
    1.3 相关研究综述
        1.3.1 城市形态学
        1.3.2 城市结构形态
        1.3.3 城市功能布局形态
        1.3.4 路网形态量化研究
        1.3.5 城市形态演化
        1.3.6 哈尔滨城市形态发展
        1.3.7 相关研究评述
    1.4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对象及数据来源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形态学理论解析及研究框架构建
    2.1 相关理论及基本研究思路
        2.1.1 概念解析
        2.1.2 相关理论解析
        2.1.3 基本研究思路
    2.2 框架基础分析
        2.2.1 研究周期划定
        2.2.2 尺度层级划定
        2.2.3 研究区域划定
    2.3 研究要素及研究方法
        2.3.1 研究要素
        2.3.2 中心城区研究内容
        2.3.3 典型片区研究内容
    2.4 论文研究框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近代时期城市形态解析
    3.1 沙俄主导及中东铁路影响时期(1898-1932)
        3.1.1 城市发展背景—中东铁路影响下的城市初创
        3.1.2 城市规划设计思潮—俄国人眼中的理想城市
        3.1.3 中心城区形态特征分析
        3.1.4 典型片区形态特征分析
    3.2 日伪占领时期(1932-1945)
        3.2.1 城市发展背景—强权统治下的城市整合
        3.2.2 城市规划设计思潮—从古典主义到现代主义
        3.2.3 中心城区形态特征分析
        3.2.4 典型片区形态特征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现代时期城市形态解析
    4.1 解放初期及计划经济时期(1945-1979)
        4.1.1 城市发展背景—工业城市转型及发展
        4.1.2 城市规划设计思潮—社会主义工业城市
        4.1.3 中心城区形态特征分析
        4.1.4 典型片区形态特征分析
    4.2 改革开放初期(1979-2004)
        4.2.1 城市发展背景—改革与转型压力下的调整
        4.2.2 城市规划设计思潮—国内规划的新启蒙时期
        4.2.3 中心城区形态特征分析
        4.2.4 典型片区形态特征分析
    4.3 改革深化推进时期(2004-2015)
        4.3.1 城市发展背景—增长主义下的高速发展
        4.3.2 城市规划设计思潮——经营城市与多核心结构
        4.3.3 中心城区形态特征分析
        4.3.4 典型片区形态特征分析
    4.4 新型城镇化时期(2015- )
        4.4.1 新时期国内城镇化发展趋势
        4.4.2 哈尔滨城市发展机遇与问题
        4.4.3 中心城区形态发展
        4.4.4 典型片区形态特征分析
        4.4.5 相关规划的形态发展趋势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城市形态演化规律分析
    5.1 城市扩展形态演化规律
        5.1.1 扩展强度演化
        5.1.2 扩展的空间分异
        5.1.3 从“聚集式扩展”到“外延式扩展”
        5.1.4 扩展轴的政策带动倾向
    5.2 城市路网拓扑形态演化规律
        5.2.1 网络整体集成度分布演化
        5.2.2 路网联系度与合理程度演化
    5.3 城市结构形态演化规律
        5.3.1 结构的“差异式”与“叠加式”演化
        5.3.2 “单中心”与“多中心”相互交替
        5.3.3 公共轴线缺乏延续性
    5.4 片区形态类型演化规律
        5.4.1 街道街廓系统形态类型演化
        5.4.2 功能组织形态类型演化规律
        5.4.3 公共开放空间构成及形态类型演化
    5.5 片区形态相关变量演化规律
        5.5.1 街道街廓形态相关变量演化
        5.5.2 功能组织形态相关变量演化
        5.5.3 公共开放空间相关变量演化
        5.5.4 肌理指数评估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城市形态演化动因分析
    6.1 地缘及自然环境动因
        6.1.1 地缘环境引发的城市定位转向
        6.1.2 依水而起、顺势生长
        6.1.3 枢纽地位及俄国影响
    6.2 经济及技术动因
        6.2.1 经济因素的转换
        6.2.2 技术经济进步引发的依托网络的转化
        6.2.3 发展的空间门槛
    6.3 社会及文化动因
        6.3.1 典型的近代移民城市
        6.3.2 规划思想中文化与技术的主从关系
        6.3.3 形态主导意向的迭代
    6.4 政策及规划动因
        6.4.1 标志性事件及政策驱动
        6.4.2 政体关系与规划干预
        6.4.3 城市设计的实施与引导
    6.5 哈尔滨中心城区形态优化探讨
        6.5.1 政策层面
        6.5.2 中心城区层面
        6.5.3 典型片区层面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呈贡区旧城改造案例研究 ——基于政府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城镇化步伐进一步加快
        1.1.2 旧城实现更新是城市发展必然历程
        1.1.3 呈贡进入跨越式发展时期
        1.1.4 呈贡旧城改造推进缓慢
        1.1.5 小结
    1.2 研究目的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课题研究国内外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综述
    1.4 论文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论文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旧城改造
        2.1.2 城市更新
    2.2 理论政策基础
        2.2.1 理论基础
        2.2.2 政策基础
    2.3 旧城改造中政府角色研究
    2.4 案例及基础数据来源和分析方法
        2.4.1 案例及数据来源
        2.4.2 数据信度和效度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呈贡区旧城改造案例基本情况
    3.1 呈贡区基本情况
    3.2 呈贡区旧城改造基本情况
        3.2.1 现状
        3.2.2 历史回溯
    3.3 呈贡区旧城改造安置补偿基本情况
        3.3.1 现状
        3.3.2 历史回溯
        3.3.3 安置补偿原则
        3.3.4 拆迁安置流程
        3.3.5 拆迁安置具体政策标准
    3.4 呈贡区旧城改造实施成效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呈贡案例研究
    4.1 呈贡区旧城改造利益相关者界定
        4.1.1 呈贡区旧城改造利益相关者分析
        4.1.2 呈贡区旧城改造利益相关者类型
        4.1.3 呈贡区旧城改造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
    4.2 国内外旧城改造经验对比和启示
        4.2.1 美国
        4.2.2 英国
        4.2.3 上海
        4.2.4 青岛
        4.2.5 成都
        4.2.6 广西
        4.2.7 国内外经验与呈贡区对比分析
        4.2.8 国内外经验启示
    4.3 呈贡区旧城改造存在的问题
        4.3.1 旧城改造政策制定上存在的问题
        4.3.2 旧城改造政策执行上存在的问题
        4.3.3 旧城改造政策后评价上存在的问题
    4.4 旧城改造问题成因分析
        4.4.1 政府自身角色认识不清
        4.4.2 缺乏运作经验
        4.4.3 资金筹措方式有限
        4.4.4 拆迁补偿安置机制不畅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政府视角推进呈贡区旧城改造实施的对策建议
    5.1 政府要当好旧城改造统筹者
        5.1.1 主导牵头旧城改造实施
        5.1.2 建立旧城改造规划体系
        5.1.3 组建高效专业的组织统筹机构
        5.1.4 多渠道资金筹措投入
    5.2 政府要当好旧城改造制度体系建设者
        5.2.1 建立符合旧城实情的拆迁补偿机制
        5.2.2 建立引入社会投资人管理机制
        5.2.3 建立高效推进安置房建设机制
    5.3 政府要当好旧城改造公共利益维护者
        5.3.1 提升老城城市服务功能
        5.3.2 加强老城历史文物和民族特色保护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呈贡区旧城改造访谈提纲
附录 B 呈贡区旧城改造调查问卷
附录 C 呈贡区旧城改造调查问卷统计表

(7)城市空间更替背景下的韩城市居住空间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用地增量增长与存量增长并存
        1.1.2 城市空间快速扩展背景下城市用地的更新
        1.1.3 居住空间始终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1.1.4 韩城居住空间的发展道路仍需探索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框架图)
    1.5 国内外研究综述
        1.5.1 城市空间扩展研究综述
        1.5.2 城市空间更新研究综述
        1.5.3 居住空间国内外研究综述
2.城市更替与居住空间演变理论研究
    2.1 有关概念界定
        2.1.1 城市空间更替
        2.1.2 城市居住空间
    2.2 居住空间演变与城市空间更替
    2.3 居住空间相关理论研究
        2.3.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理论
        2.3.2 城市居住空间区位理论
    2.4 居住空间演变分析框架
        2.4.1 城市快速发展促进居住空间发展演变
        2.4.2 城市更新带来了居住空间的加速分异化
        2.4.3 政府是引导居住空间合理演变的主体
        2.4.4 市场是居住空间演变的动力之源
    2.5 本章小结
3.韩城市中心城区城市空间更替研究
    3.1 研究区域概况及范围
        3.1.1 韩城市概况
        3.1.2 研究区域范围
        3.1.3 数据来源
        3.1.4 研究思路
    3.2 中心城区的城市空间外延扩展
        3.2.1 中心城区扩展时间特征分析
        3.2.2 中心城区分维数特征及演化分析
        3.2.3 中心城区紧凑度特征及其演化分析
        3.2.4 中心城区空间扩展特征总结
    3.3 中心城区的城市空间内部更新
        3.3.1 居住空间与其他城市空间
        3.3.2 公服空间与其他城市空间
        3.3.3 商服空间与其他城市空间
        3.3.4 工业空间与其他城市空间
    3.4 中心城区的城市空间产业演替
    3.5 中心城区用地空间结构与功能变化
    3.6 本章小结
4.韩城市居住空间特征分析
    4.1 韩城市居住空间演变的历史回顾
        4.1.1 建国之前的韩城市居住空间
        4.1.2 建国之后至改革开放之前的韩城市居住空间
        4.1.3 改革开放之后的韩城市居住空间
    4.2 中心城区居住空间更替的时空特征
        4.2.1 中心城区居住空间数量的变化
        4.2.2 中心城区居住空间增长速率的变化
        4.2.3 中心城区居住空间分片区的变化情况
    4.3 中心城区居住空间空间形态特征
        4.3.1 中心城区居住空间密度分布
        4.3.2 中心城区居住空间圈层分布
        4.3.3 中心城区居住空间重心偏移
    4.4 中心城区居住空间更新演变特征
        4.4.1 居住空间和其他功能空间关系
        4.4.2 居住空间在城市更新下的变化
    4.5 中心城区居住空间演变模式
        4.5.1 同心圆+多中心组团
        4.5.2 核心+轴线+多中心组团
    4.6 中心城区城中村分布情况
    4.7 中心城区居住空间演化中存在的问题
        4.7.1 居住空间增长过快,供需关系失衡
        4.7.2 新城区内部部分居住空间杂乱分布
        4.7.3 老城区居住空间生活品质低,开发混乱
        4.7.4 象山片区居住空间环境较差,便利程度低
    4.8 本章小结
5.韩城市居住空间演变趋势
    5.1 中心城区居住空间演变影响因素分析
        5.1.1 城市空间结构
        5.1.2 城市经济产业发展
        5.1.3 城市交通网络
        5.1.4 城市景观与文化
        5.1.5 城市开发强度
        5.1.6 政府决策与市场经济
    5.2 影响因素作用下中心城区居住空间分异
    5.3 中心城区居住空间影响因素变化趋势
        5.3.1 城市空间结构与居住空间
        5.3.2 城市产业发展与居住空间
        5.3.3 城市交通网络与居住空间
        5.3.4 城市景观系统与居住空间
        5.3.5 政府调控与居住空间
    5.4 居住空间演变趋势
        5.4.1 城市居住的多元化
        5.4.2 城市居住沿交通干线分布
        5.4.3 居住空间逐步郊区化
        5.4.4 居住空间受产业集聚效应影响
    5.5 本章小结
6.韩城市居住空间的优化提升策略
    6.1 居住空间与居民需求供需平衡
        6.1.1 控制城市郊区开发
        6.1.2 加快低品质居住空间改造
    6.2 加强居住空间配建设施建设
        6.2.1 完善交通基础服务设施
        6.2.2 完善公共服务设施
    6.3 构建居住空间景观以及文化风貌
        6.3.1 建立优美的城市景观系统
        6.3.2 合理开发老城区,尊重传统文化
    6.4 政府合理引导居住空间发展建设
        6.4.1 引导合理稳定的开发
        6.4.2 提倡公共参与过程
    6.5 本章小结
7.结论与对策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反思与展望
        7.2.1 城中村及旧城改造模式反思
        7.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致谢

(8)合肥市老城区城市肌理断裂缝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研究综述和研究思路
        1.3.1 国外相关理论及实践
        1.3.2 国内相关理论及实践
        1.3.3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概念界定
    2.1 城市更新
    2.2 城市肌理断裂
        2.2.1 城市肌理的定义
        2.2.2 肌理断裂的定义
        2.2.3 城市肌理断裂的多种诠释
        2.2.4 断裂与缝合
    2.3 合肥市老城区范围界定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城市肌理断裂
    3.1 城市肌理断裂的形成原因
        3.1.1 自然原因
        3.1.2 人为原因
    3.2 城市肌理断裂的基本形态
        3.2.1 城市肌理断裂的表现形式
        3.2.2 界定方式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市空间肌理整体性研究
    4.1 空间肌理缝合原则
        4.1.1 城市空间肌理的特征
        4.1.2 缝合的整体性原则
    4.2 内部元素重塑
        4.2.1 轴线的加强
        4.2.2 交通网络精细化
        4.2.3 营建小尺度单元
    4.3 区域边界缝合
    4.4 案例分析
        4.4.1 杏花公园调研
        4.4.2 缝合策略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城市功能肌理混合性研究
    5.1 功能肌理缝合原则
    5.2 不同空间尺度的功能缝合
        5.2.1 街区尺度的功能混合
        5.2.2 单体建筑尺度的功能混合
    5.3 不同时间维度的功能缝合
        5.3.1 全天的功能混合
        5.3.2 全年的功能混合
    5.4 案例分析
        5.4.1 女人街调研
        5.4.2 缝合策略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城市文脉肌理延续性研究
    6.1 文脉肌理缝合原则
    6.2 区域文脉重塑
        6.2.1 保留旧元素
        6.2.2 新元素的融合
    6.3 与城市文脉的缝合
    6.4 案例分析
        6.4.1 城隍庙项目概况
        6.4.2 缝合策略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9)青岛老港区与城市空间发展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
        1.2.1 研究对象
        1.2.2 相关概念
    1.3 港城空间相关研究理论综述
        1.3.1 国外相关研究成果
        1.3.2 国内相关研究成果
        1.3.3 现有研究成果述评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1.5 创新点
第2章 青岛老港区与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特征
    2.1 港城相互依赖发展阶段(1897-1949年)
        2.1.1 港口建设几经发展与停滞
        2.1.2 港城空间相连,功能依赖
        2.1.3 港为结点,城市“人”字形带状发展
    2.2 港城相互促进发展阶段(1949-1978年)
        2.2.1 港口建设平稳发展,逐渐机械化作业
        2.2.2 港城空间发展,功能增加
        2.2.3 港为核心,城市“一”字形带状发展
    2.3 港城相互独立发展阶段(1978-1992年)
        2.3.1 港口建设实现机械化,集装箱运输逐渐发展
        2.3.2 港城空间矛盾,功能独立
        2.3.3 港城独立,城市“人”字形带状发展
    2.4 港城相互分离发展阶段(1992年至今)
        2.4.1 港口建设发展迅速至饱和
        2.4.2 港城空间分离,功能冲突
        2.4.3 港口转移,城市“品”字形环状发展
    2.5 小结
第3章 青岛老港区与城市用地功能演变特征
    3.1 港城交通用地演变
        3.1.1 港城交通联系密切,交通边缘式布局(1897-1949年)
        3.1.2 港城交通联系受阻,疏港交通负荷严重(1949-1992年)
        3.1.3 港城交通多样化发展,交通压力趋于缓和(1992至今)
    3.2 港城工业用地演变
        3.2.1 港城工业分散,呈斑块状扩大发展(1897-1949年)
        3.2.2 港城工业集聚,呈带状延伸发展(1949-1978年)
        3.2.3 港城工业转移,呈斑块状缩小发展(1978年至今)
    3.3 港城居住用地演变
        3.3.1 港城居住组团发展(1897-1949年)
        3.3.2 港城居住填充发展(1949-1978年)
        3.3.3 港城居住更新发展(1978至今)
    3.4 港城商业用地演变
        3.4.1 港城商业“丄”形向港区串联发展(1897-1949年)
        3.4.2 港城商业“Z”形向城区拓展发展(1949-1992年)
        3.4.3 港城商业“点状”商圈式分散发展(1992至今)
    3.5 小结
第4章 青岛老港区与城市空间发展演变影响因素
    4.1 自然环境因素的促进和限制作用
        4.1.1 地形地貌
        4.1.2 地理区位
        4.1.3 腹地资源
    4.2 社会文化因素的推动和引导作用
        4.2.1 殖民历史
        4.2.2 人口变化
        4.2.3 政策导向
        4.2.4 规划调控
    4.3 经济技术因素的改变和提升作用
        4.3.1 港口技术
        4.3.2 产业发展
        4.3.3 交通建设
    4.4 小结
第5章 结论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
    5.3 研究局限与不足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致谢

(10)城市修补视角下的北京顺义中轴线规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发展现状与矛盾
        1.1.2 发展阶段与变革
        1.1.3 发展困境与思辨
        1.1.4 发展机遇与动能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范围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范围
    1.4 相关概念定义
        1.4.1 “城市修补”相关定义
        1.4.2 “城市更新”相关定义
        1.4.3 城市设计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技术框架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实践
    2.1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2.1.1 城市触媒理论
        2.1.2 精明增长理论
        2.1.3 城市紧凑理论
        2.1.4 城市针灸理论
        2.1.5 有机更新理论
    2.2 理论产生背景及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2.2.1 城市修补理念产生背景
        2.2.2 国内外理论研究综述
    2.3 相关实践案例研究
        2.3.1 南昌上海路中轴线片区城市修补改造案例
        2.3.2 山西省吕梁市永宁西路街道空间修补案例
        2.3.3 重庆石板坡“嵌入式织补”策略案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北京顺义中轴线基本概况及问题分析
    3.1 北京顺义中轴线片区发展概况
        3.1.1 区域位置及组团构成
        3.1.2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3.1.3 规划定位及土地使用特征
        3.1.4 顺义中轴线发展特征及功能定位
    3.2 北京顺义中轴线要素评价
        3.2.1 区位交通优势
        3.2.2 历史与文化资源
        3.2.3 产业的聚合化与复合性
        3.2.4 发展趋势优势
    3.3 北京顺义中轴线片区问题分析
        3.3.1 用地结构与功能分析
        3.3.2 道路交通及出行条件分析
        3.3.3 公共空间分析
        3.3.4 慢行系统分析
        3.3.5 城市整体风貌特色分析
        3.3.6 天际线及建筑群体空间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城市修补视角下的规划设计适用性方法研究
    4.1 城市设计在城市修补中的适用性因素
        4.1.1 城市设计与城市修补的关系
        4.1.2 “媒介”与“先导”角色
        4.1.3 视角维度更广,要素体系更复合的技术特征
        4.1.4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
    4.2 城市修补视角下的规划设计应用原则
        4.2.1 整体性原则
        4.2.2 渐进性原则
        4.2.3 多维复合原则
        4.2.4 特色延续原则
        4.2.5 主体开放性原则
        4.2.6 公共参与原则
    4.3 城市修补视角下的城市设计方法的侧重点
    4.4 城市设计在城市修补中起到的作用
        4.4.1 促进催化反应
        4.4.2 激发片区活力
        4.4.3 加强城市意象
        4.4.4 促进共建共治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城市修补视角下的北京顺义中轴线实施策略
    5.1 总体框架制定
        5.1.1 策略分析
        5.1.2 价值导向
        5.1.3 操作路径
    5.2 北京顺义中轴线整体式缝合修补策略
        5.2.1 整体式织补缝合策略分析
        5.2.2 拼贴城市功能
        5.2.3 织补交通系统
        5.2.4 修补公共空间系统
        5.2.5 完善公共设施配置
        5.2.6 修补整体城市风貌系统
    5.3 北京顺义中轴线切入式催化修补策略
        5.3.1 切入式催化修补策略分析
        5.3.2 操作路径
        5.3.3 寻找中轴线核心症结
        5.3.4 塑造片区新生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研究的创新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加快老城区改造步伐(论文参考文献)

  • [1]旧城改造对上市房地产公司股价的影响研究[D]. 李菁菁. 浙江大学, 2021(09)
  • [2]临潼文地谱系、空间分布特征及规划策略研究[D]. 胡凯.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基于城景交互的桂林城市规划历史研究(1949-2019)[D]. 李维鑫. 桂林理工大学, 2021(01)
  • [4]存量规划背景下江西省万安县中心城区城中村改造研究[D]. 罗富元. 江西师范大学, 2021(12)
  • [5]哈尔滨中心城区形态演进研究(1898-2018)[D]. 薛睿.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6]呈贡区旧城改造案例研究 ——基于政府视角[D]. 夏支奎.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7]城市空间更替背景下的韩城市居住空间演变研究[D]. 李丹丹.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8]合肥市老城区城市肌理断裂缝合研究[D]. 陈姗姗. 安徽建筑大学, 2020(01)
  • [9]青岛老港区与城市空间发展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 刘伟. 青岛理工大学, 2020(02)
  • [10]城市修补视角下的北京顺义中轴线规划设计研究[D]. 李鹏. 北京工业大学, 2020(07)

标签:;  ;  ;  

加快旧城改造步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