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黄芪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预防作用的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刘结民[1](2019)在《热敏灸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小鼠脑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研究热敏灸大椎穴治疗新生儿小鼠缺氧缺血性脑病(NHIE)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SPF级健康ICR小鼠(重约3~5g)按随机对照原则分成假手术组、缺氧缺血模型组、艾灸治疗组;艾灸治疗组依据小鼠尾温变化再次分为非热敏灸组(尾温未上升)和热敏灸组(尾温升高)。缺氧缺血模型组、艾灸治疗组按照Rice-Vannucci和Levine的方法制备NHIE模型;以生长发育的体重、神经行为学测试(翻正反射、悬崖躲避试验、趋地反射试验、抓力试验)、形态学观察、TTC、TUNEL、caspase-9为检测指标。结果:纳入统计的四组新生小鼠体重统计学上无差异(P>0.05),在术后三天,与缺氧缺血模型组比较,非热敏灸组和热敏灸组的小鼠体重增长较快,统计学上有差异(P<0.05)。与缺氧缺血模型组比较,非热敏灸组和热敏灸组小鼠的翻正反射时间、悬崖躲避试验时间、趋地反射试验时间明显缩短,而抓力试验时间延长,统计学上有差异(P<0.05)。非热敏灸组和热敏灸组梗死面积较缺氧缺血模型组均减少(P<0.05),且热敏灸组梗死面积明显减少(P<0.05)。缺氧缺血模型组小鼠左侧脑组织表面出现大面积苍白、液化现象,且脑组织萎缩,大面积梗死;与缺氧缺血模型组比较,非热敏灸组梗死面积较小,热敏灸组梗死面积最小。缺氧缺血模型组左侧脑组织细胞排列顺序杂乱无章,细胞大量丢失,缝隙变大;与缺氧缺血模型组比较,非热敏灸组仅少量细胞脱落,热敏灸组细胞脱落数量最少。非热敏灸组和热敏灸组表达的TUNEL阳性细胞总数较缺氧缺血模型组减少(P<0.05);热敏灸组较非热敏灸组表达的TUNEL阳性细胞总数减少(P<0.05)。非热敏灸组和热敏灸组表达的caspase-9阳性细胞总数较缺氧缺血模型组减少(P<0.05);热敏灸组较非热敏灸组表达的caspase-9阳性细胞总数减少(P<0.05)。结论:热敏灸大椎穴可以增加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小鼠的体重,提高其运动功能,减少脑梗死面积,抑制细胞脱落,其机理也许与降低脑组织中caspase-9的阳性表达和细胞凋亡的数量有关。
黄天愚[2](2019)在《槐杞黄颗粒对新生大鼠HIE动物模型的疗效与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槐杞黄颗粒(还尔金)是目前广泛用于呼吸、免疫、肾脏等系统的一个中成药制剂。因安全有效而被西医各领域临床医生所接受和欢迎。企业为了拓展市场,瞄准新生儿领域,确立了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作为槐杞黄颗粒的治疗对象。为掌握第一手资料,企业委托我科室先从动物实验开始,观察其临床效果及作用机制。因HIE临床上以惊惕、痉挛、抽搐为其主要表现,属于中医的惊风范畴。中医言“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又言“肾主脑、生髓”。故本病的中医病机多属肝肾阴亏,阻络动风,当以养阴益气活血为该病的治疗大法。笔者以此为立题依据,选用槐杞黄颗粒作为实验试剂,建立实验动物模型,观察该制剂对HIE动物模型的治疗效果,同时初步明确其对于HIE的作用机制与途径,从而证明该制剂治疗HIE的有效性与可行性,为其投入新生儿临床运用提供有力的佐证。研究目的:本研究基于以上研究背景,通过进行有关HIE的中医文献与基础理论研究,结合现代西医学关于HIE的研究成果,并根据此次动物模型实验的数据结果来分析探讨槐杞黄颗粒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作用机制,为临床上运用槐杞黄颗粒治疗HIE提供可靠的理论及实验依据。实验方法:本实验选用Vannucci模型作为HIE动物造模模型,采用槐杞黄颗粒对新生SD大鼠进行灌胃治疗,通过对实验动物进行动物行为学观察以及病理切片的HE染色来评估新生大鼠HIE动物模型的脑缺氧缺血以及脑细胞的凋亡情况,同时通过免疫组化染色SP法、平均光密度测定以及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来测定Caspase-3、S100B两项指标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1.行为学观察:造模成功后,模型组SD大鼠均出现行为能力改变,主要表现为对侧肢体运动障碍,睁眼困难等改变。而假手术组SD大鼠无上述改变。槐杞黄组SD大鼠早期的行为能力有与模型组相似的改变,后期行为能力改变较前期而言有减轻。2.HE染色观察结果:完成造模后的几个特定时间点,假手术组SD大鼠脑组织细胞形态表现均正常;模型组SD大鼠脑组织细胞出现坏死以及细胞核溶解等情况;槐杞黄组与模型组相比,早期改变与模型组相似,后期脑组织改变优于模型组,与假手术组脑组织相似。3.免疫组化结果:模型组SD大鼠血清中S100B、Caspase-3浓度与假手术组SD大鼠S100B、Caspase-3浓度相比,在2h、1d、3d、7d四个时间点均有升高,差异明显,统计学意义显着(p<0.01),该结果提示:新生儿HIE动物模型造模的制备是成功的;造模后1d、3d、7d三个时间点,槐杞黄组中的S100B、Caspase-3浓度相较模型组而言均有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提示:槐杞黄颗粒具有下调新生儿HIE模型大鼠血清中S100B、Caspase-3浓度的作用。研究结论:1、槐杞黄颗粒可改善HIE模型大鼠的行为能力,并对HIE模型SD大鼠的脑组织结构具有一定修复功能,说明槐杞黄颗粒具有抗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病发展的作用。2、槐杞黄颗粒可以降低新生HIE大鼠模型脑组织中的Caspase-3蛋白酶含量,以减少脑细胞的凋亡,从而达到延缓疾病发展的目的。3、槐杞黄颗粒可以下调新生HIE大鼠模型脑组织中的S100B蛋白表达,表明槐杞黄颗粒可以通过干预S100B的表达以延缓病情的发展。通过上述实验研究表明,槐杞黄颗粒可以修复大脑缺氧缺血所致的脑组织损伤,以及减少脑神经细胞的凋亡,从而发挥抑制HIE病情发展的作用。
杨春松,林芸竹,张思思,杨亚亚,沈红欣,张伶俐[3](2016)在《黄芪治疗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系统评价黄芪治疗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 Med、Cochrane对照试验数据库、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全面收集黄芪治疗HIE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根据Cochrane协作网系统评价的方法进行评价。结果共纳入13项研究(1031名患者),其中11项研究为空白对照,2项为阳性对照。无随访12个月后病死率或致残率的研究报道,仅1项研究比较了黄芪组和空白对照组在治疗期末降低HIE病死率的疗效,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33,95%CI(0.04,3.07),P=0.33]。7项研究(n=597)评价了黄芪组和空白对照组治疗HIE的有效率,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22,95%CI(1.07,1.39),I2=48%,P=0.33]。3项研究(n=163)比较了黄芪组和空白对照组在改善第7天(NBNA)分值的疗效,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5.37,95%CI(1.46,9.27),I2=89%,P=0.007]。2项研究(n=111)比较了黄芪组和空白对照组在改善第10天NBNA分值的疗效,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2.03,95%CI(1.37,2.69),I2=0,P<0.000 01]。未见严重不良反应报道。结论基于当前的研究证据,因研究质量及研究样本的局限性,尚不足以推荐黄芪在治疗新生儿HIE中的应用,其长期疗效和安全性尚需远期高质量的研究证实。
李星儿[4](2012)在《针刺对宫内窘迫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大鼠新生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 HIE)严重危害新生儿的健康,是导致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 CP)、癫痫(epilepsy)等儿童脑病的直接因素。对此类疾病的治疗至今仍为世界性医学难题。如何有效改善HIE所致的病理状况一直是医学界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十几年来,针灸在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后遗症之一的脑瘫方面,取得了很大突破,针灸在脑瘫领域展现出空前的繁荣景象。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发现患儿接受针灸治疗的年龄越小,疗效越显着,因此萌生了在新生儿期即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患儿进行针灸治疗的想法。但由于HIE的危险性和严重性、现代医学目前在我国医学系统尤其是新生儿急救领域的主导地位、中医针灸对该病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尚属空白、中医“科学性”受现代医学质疑、针灸作为有创治疗在新生儿领域的安全性等多种原因,决定了目前中医针灸难以进入该领域一展所长。因此,先在动物实验上验证中医针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深入探索和揭示针灸治疗HIE的作用机制,将有助于推动针灸治疗进入新生儿HIE领域的进程。靳三针疗法是已故广州中医药大学治疗弱智儿童的首席教授靳瑞教授所创立的学术体系,被誉为“岭南针灸新流派”。靳瑞教授及其带领的靳三针团队,以“靳三针头穴”为主治疗小儿脑病二十余年,疗效肯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将“靳三针治疗儿童精神发育迟滞和儿童自闭症临床规范化研究”两项成果作为临床适宜疗法向全国推广。目前对“靳三针疗法”治疗小儿脑病的临床观察研究很多,但缺乏对其作用机理的实验基础研究。本论文目的有二:一方面,以“靳三针头穴”为切入点,旨在探索针刺对HIBD新生大鼠的作用机制是否与减少新生神经细胞凋亡有关,并进一步寻求其起效通路,为针灸治疗HIE寻找可靠的实验依据;另一方面,以针刺介入时间为切入点,比较HIBD发生后不同时间开始针刺对新生神经细胞凋亡相关指标的影响,为临床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方法文献研究本部分回顾了现代医学对新生儿HIE的认识和治疗进展、古代中医对新生儿HIE认识和现代中医治疗进展、神经干细胞凋亡基因的研究进展等三大内容。在此基础上对新生儿HIE的中西医治疗现状进行了归纳总结。实验研究本部分共包括六个实验项目。实验一采用延迟5min剖宫产术模拟宫内窘迫制造HIBD新生大鼠模型,设立正常组(自然分娩的新生大鼠)和假手术组(正常剖宫产术分娩的新生大鼠)作为对照组。根据新生大鼠出生时神经行为学表现、脑组织HE染色鉴定造模成功。将实验一中获得的各组新生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1组和针刺2组,每组再根据处死观察的时间分为21d、28d、35d、42d、49d亚组,每组雌雄各半,饲养到第14天时,用苦味酸标记后,进入后续实验。实验二观察各组新生大鼠14~49天的体重变化,研究针刺对HIBD新生大鼠体重的影响。实验三~六研究针刺对HIBD新生大鼠大脑皮层缺血灶中的新生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其中:实验三采用Tunel法检测大脑皮质中凋亡的神经细胞数量;实验四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脑皮质中促凋亡基因Caspase-3蛋白的表达;实验五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脑皮质中BrdU.Nestin蛋白的表达,来反映大脑皮质中新生神经干细胞的数量和细胞增殖状况;实验六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脑皮质中抗凋亡基因14-3-3蛋白的表达。结果实验研究1、建立模型1)新生大鼠死亡率:出生21天时各组死亡率为正常组5.13%(4/78),假手术组6.82%(3/44),模型组14.66%(28/191),卡方检验p=0.049。2)新生大鼠出生时表现:正常组甫出生即全身呈现较深的粉红色,在雌鼠的舔舐下可扭动身体、挥舞四肢、发出叫声,并可迅速吃乳。假手术组和造模组甫从子宫中取出时,均全身青紫或苍白,四肢伸展,没有呼吸,心跳过速,对触觉刺激无反应。3)新生大鼠出生第2天翻正反射:最短翻正时间假手术组<正常组<模型组,其中模型组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10次翻正中的成功次数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其中模型组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4)新生大鼠出生第14天悬吊试验: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完成试验的时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组完成试验的时间均短于正常组(P<0.01)和假手术组(P<0.01)。5)新生大鼠出生第14天斜坡试验: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完成试验的时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组完成试验的时间长于正常组(P<0.01),而和假手术组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正常组参加斜坡试验的新生大鼠27只,成功25只(92.6%),不成功2只(7.4%);假手术组参加斜坡试验的新生大鼠15只,成功13只(86.7%),不成功2只(13.3%);造模组参加斜坡试验的新生大鼠84只,成功55只(65.5%),不成功29只(34.5%)。卡方检验P<0.01,可以认为斜坡试验成功与否的结果与组别有关。6)脑组织HE染色:正常组大脑皮质的神经元分布由表及里可见分子层、外颗粒层、外锥体细胞层、内颗粒层、内锥体细胞层、多形细胞层,神经元的6层结构完整。神经元圆形或锥形,细胞质内见嗜碱性均匀分布的尼氏体,细胞核位于胞体中央,核膜明显。在一片正常细胞中间或出现个别固缩细胞。假手术组大脑皮质神经元的6层结构基本完整,局灶区域可见3层(外锥体细胞层)锥体细胞胞浆红染,胞核浓缩深染,结构消失。模型组大脑皮质的3层和5层(外锥体细胞层和内锥体细胞层)锥体细胞数量减少,细胞体积缩小,变成三角形,胞浆呈均匀的嗜伊红染色,胞核浓缩深染,结构消失。部分海马椎体细胞层细胞亦见上述变化。2、针刺对体重的影响:新生大鼠14-49天体重:35天龄前,模型组、针刺1组、针刺2组和正常组或假手术组的体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2天龄后,各组的体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针刺对细胞凋亡的影响:针刺1组凋亡细胞个数21-35天龄时和模型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2组凋亡细胞个数35-49天龄时均少于模型组(P<0.01)。35天龄时,针刺2组凋亡细胞个数少于针刺1组(P<0.05)。4、针刺对Caspase-3的影响:针刺1组Caspase-3的表达21天龄时和模型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8天龄时低于模型组(P<0.01),35天龄时高于模型组(P<0.01)。针刺2组Caspase-3的表达35天龄时高于模型组(P<0.01),42和49天龄时和模型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5天龄时,针刺1组和针刺2组Caspase-3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针刺对BrdU的影响:针刺1组BrdU的表达21-35天龄时和模型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2组BrdU的表达35-42天龄时和模型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9天龄时低于模型组(P<0.01)。35天龄时,针刺1组和针刺2组BrdU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针刺对Nestin的影响:针刺1组Nestin的表达21和35天龄时和模型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8天龄时高于模型组(P<0.01)。针刺2组Nestin的表达35-42天龄时和模型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9天龄时高于模型组(P<0.01)。35天龄时,针刺2组Nestin的表达低于针刺1组(P<0.01)。7、针刺对14-3-3的影响:针刺1组14-3-3的表达21天龄时高于模型组(P<0.01),28天和35天龄时,表达急剧降低,和模型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2组14-3-3的表达35天龄时低于模型组和正常组(P<0.01),42天和49天龄时,表达略有上升,而模型组和正常组在此阶段的大脑皮质中已经没有表达。35天龄时,针刺2组14-3-3的表达低于针刺1组(P<0.01)。结论文献研究1、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过程复杂,中西医多种方法综合治疗是未来的发展方向。目前国内外对该病的治疗仍以支持疗法和对症处理为主,高压氧、亚低温、神经营养因子、神经干细胞移植等多种方法仍以动物实验研究为主,未大规模应用于临床。2、古代中医对该病的理论认识和临床经验相当丰富,古人已经发展出一套处理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类似症状的辨证论治方案。迄今为止,尚未有学者对古代中医治疗该病的方法进行过系统总结,也未与现代中医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成功对接。这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值得广大中医研究者去挖掘和应用。3、现代中医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领域以数种单一中药提取物制剂为主,临床应用也未体现中医的辨证论证精神。针灸推拿对该病的治疗集中于其神经后遗症——脑性瘫痪上,真正在新生儿期介入治疗的临床报道非常少。实验研究1、延迟5min剖宫产术在短期内可以制备大量长期存活的HIBD新生大鼠,高度模拟胎儿宫内窘迫的发病机制,且操作简便,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研究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造模方法。该方法可造成相对温和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出生后21-49天存在神经细胞“延迟凋亡”现象,是研究中枢神经细胞凋亡的理想模型。2、获得正常新生大鼠神经系统发育和细胞凋亡的生理规律:(1)正常新生大鼠21-42天龄时大脑皮质的神经干细胞持续存在,42-49天年龄段突然下降,表明42-49天年龄段,新生大鼠神经系统发育接近成熟。(2)正常新生大鼠42天龄大脑皮质的神经细胞出现凋亡高峰,随后逐渐下降。42天以前,大脑皮质中可能存在某些抑制Caspase-3促凋亡作用的因素,抑制神经细胞过度凋亡,14-3-3可能是其中一个因素。42天以后,14-3-3表达消失,大量神经细胞进入凋亡程序,但Caspase-3可能与此无关。3、获得模型组新生大鼠细胞凋亡相关的病理规律:(1)该模型42天后大脑皮质的神经细胞开始大量凋亡,新生神经干细胞减少,同时伴随异常的细胞增殖,这些增殖的细胞很可能不是正常成熟的神经元,而是修复损伤的其他神经细胞。(2)42-49天年龄段,大脑皮质神经细胞出现“延迟凋亡”的现象,与Caspase-3的表达存在因果关系。4、获得针刺对观察指标的作用规律:(1)针刺具有抑制HIBD新生大鼠大脑皮质中的细胞凋亡和BrdU的表达、提高大脑皮质中Nestin和14-3-3表达水平的作用。其中,针刺2组的上述作用均优于针刺1组。(2)针刺对神经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可能与针刺提高14-3-3的表达水平有关,并通过抑制凋亡,间接抑制了BrdU的表达,另一方面,针刺具有促进Nestin在大脑皮质中表达的作用,能提高损伤区的新生神经干细胞水平,从而修复受损组织。(3)针刺对Caspase-3的抑制作用不明显,针刺抑制HIBD新生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的作用很可能不是通过Caspase-3途径来实现的。5、针刺介入时间研究对临床应用的启示:(1)决定针刺介入时间的关键,不一定在于越早越好。最佳的针刺介入时机,应取决于受针刺影响的靶蛋白,以及该蛋白在HIBD模型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表达发生转折的年龄段。(2)针刺影响靶蛋白表达的维持时间偏短,提示机体对针刺具有耐受性。因此找准关键时间点介入针刺治疗,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疗效。在治疗过程中,定时更换穴位进行刺激,可能有利于减少机体对该穴位的耐受性,提高针刺治疗敏感度。
孔定[5](2021)在《参附注射液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HIF-1α和VEGF-A表达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的作用,以及该作用是否与HIF-1α、VEGF-A的表达有无关系。方法:选取120只SPF级7日龄新生大鼠,将其中的30只大鼠随机设置为空白对照组(B组),不予任何干预;另外随机选取30只大鼠设置为假手术组(K组),手术过程仅剥离左颈总动脉而后缝合伤口,正常饲养呼吸空气;余下60只参照经典Rice法制造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造模后运用神经功能缺失行为学评分进行判断,符合要求者纳入实验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模型组(M组)、参附注射液治疗组(Z组)。随后将四组新生大鼠根据不同观察时间点再分为6h、12h、24h、72h、168h五个亚组,每组6只。模型组(M组)于缺氧装置中缺氧后按20ml/kg·天的剂量于右侧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参附注射液治疗组(Z组)则按20ml/kg·天的剂量于右侧腹腔注射参附注射液。根据相应观察的时间点处死大鼠,称量脑重计算脑含水量,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大脑皮质中HIF-1α及VEGF-Am RNA表达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HE染色和尼氏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进行各个组别的脑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1.对比空白对照组及假手术组,模型组及参附注射液治疗组缺氧后大鼠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损失(P<0.05),且有翻身不能、夹尾左旋等现象;2.造模后的脑组织病理切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变,神经细胞排列稀松,尼氏体数量改变等,而对参附注射液治疗组病理切片的观察中发现神经细胞损伤程度较轻;3.对比空白对照组及假手术组脑含水量,模型组及参附注射液治疗组较之均有增加,且参附注射液治疗后的脑含水量较模型组有所下降;4.HIF-1αm RNA在空白对照组中及假手术组中有微量表达,模型组及参附注射液治疗组均较空白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增多(P<0.05),且呈相同时间趋势,于6h开始有大量表达,12h持续上升,于24h表达呈高峰,而后72h、168h表达量下降,参附注射液治疗组表达量在每个时间点较模型组增多(P<0.05);5.VEGF-A m RNA在空白对照组及假手术组中有少量表达,模型组及参附注射液治疗组均较空白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增多(P<0.05),且呈相同时间趋势,于6h开始有大量表达,12h持续上升,于24h表达呈高峰,而后72h、168h表达量下降,参附注射液治疗组表达量在每个时间点较模型组增多(P<0.05)。结论:1.参附注射液治疗组较模型组病理损伤明显减轻;2.参附注射液治疗组可能减轻脑损伤急性期脑水肿症状;3.参附注射液在HIE早期起到脑保护作用,可能通过调控HIF-1α/VEGF-A通路,且呈时间相关性。
周丹丹[6](2020)在《TSPO在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大量研究结果显示小胶质细胞的激活与新生儿缺氧缺血有关,受损脑组织内小胶质细胞存在经典激活(M1)和替代激活(M2)两种表型,分别发挥促炎和抗炎、修复功能。在缺氧的早期,小胶质细胞迅速激活,表现为M1型,约24小时后转为M2型。从分子水平分析HIE中小胶质细胞活化的相关机制,可为此类患儿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研究显示TSPO在静息小胶质细胞中的表达很低,当小胶质细胞因神经系统受损而出现活化时,TSPO水平经检测呈现明显升高,表明小胶质的激活与TSPO的表达可能存在一定的联系。另有研究显示PPARγ通路的激活还可参与血肿的清除及神经功能的保护。因此本课题组通过体内、体外实验来探讨外周型苯二氮?受体转运蛋白(TSPO)是否介导PPARγ通路来调节小胶质细胞向M2型极化,从而为新生儿缺血、缺氧的治疗寻找新的靶点。方法:(1)体内实验:本次实验我们选择Rice-Vannucci法来建立新生Wistar大鼠缺血缺氧模型,将处理后的大鼠分成四组:(1)A组(假手术组,n=20);(2)B组(模型组,n=20);(3)C组(模型+PBS注射组,n=20);(4)D组[模型+Atriol(TSPO抑制剂)注射组,n=20]。各组大鼠造模后第3天后分两批处死,分别进行灌注取脑(用于免疫荧光分析)和断头取脑(用于蛋白检测)。对各组大鼠脑组织行尼氏染色检查,并检测大鼠脑组织含水量、伊文思蓝(EB)含量。通过Western blot法来检测造模后第3天不同组中PPARγ通路蛋白和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及Caspase-3蛋白的表达情况。选择免疫荧光染色法对脑组织中Iba-1+CD16/32、Neu N+caspase-3及Iba-1+CD206的共定位表达情况进行检测。(2)体外实验:分离BALB/c小鼠原代小胶质细胞,将上述培养处于对数生长期的原代小胶质细胞按照1×104的细胞数接种于48孔板内,并选择20ng/ml的r IL-4对小胶质细胞分别处理0,6,12,以及24小时。将细胞分成五组:(1)Control组:为正常培养的小胶质细胞;(2)IL-4组:为经过20ng/ml的r IL-4诱导小胶质细胞极化M2表型模型;(3)IL-4+Atriol组:为经过r IL-4诱导小胶质细胞极化M2表型模型加Atriol(50μM)处理;(4)IL-4+FGIN-1-27组:为经过r IL-4诱导小胶质细胞极化M2表型模型加FGIN-1-27(1μM)处理;(5)IL-4+HA-TSPO组:取转染处理后的小胶质细胞使用r IL-4进行诱导处理。将5组细胞置于37℃的细胞培养箱内继续培养12h。利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TSPO、PPARγ蛋白的表达情况;通过实时定量PCR法检测各组TSPO、PPARγm RNA及M2极化型小胶质细胞标志物CD206、Arg-1、YM-1和FIZZ-1的表达情况;使用Elisa法检测各组中BDNF、CNTF-1、IGF-1和NGF-1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1.体内实验:(1)造模后第3天B、C组大鼠的损伤侧可见明显的水肿,而D组大鼠的损伤侧水肿情况较B、C组大鼠显着减轻。经过统计分析,B、C及D组大鼠损伤侧脑含水量相较于A组大鼠显着升高;同时相较于B、C组大鼠,D组大鼠损伤侧脑含水量着降低(P<0.05)。同时B、C及D组大鼠损伤侧EB的含量相较于A组显着升高;而相较于B、C组大鼠,D组大鼠损伤侧的EB的含量显着降低(P<0.05)。Nissl染色结果则显示A组大鼠的海马区及大脑皮层的细胞整齐排列,具有正常的结构,而B、C、D组的上述细胞则可见结构出现紊乱,经统计分析3组细胞的丢失量显着高于A组大鼠(P<0.05)。然而D组大鼠右侧脑组织的细胞坏死及变性程度相较于B、C组大鼠显着减轻,且D组大鼠细胞的丢失量显着低于B、C组大鼠(P<0.05)。(2)相较于A组大鼠,B组、C组和D组大鼠脑组织中Neu N+Caspase-3荧光蛋白表达共定位的阳性细胞数表达水平显着增加,同时B组、C组大鼠脑组织中Neu N+Caspase-3荧光蛋白表达共定位的阳性细胞数表达水平显着高于D组大鼠(P<0.05)。A组大鼠的神经元基本未出现凋亡,而B组、C组和D组大鼠脑组织中Caspase-3、Bax蛋白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Bcl-2蛋白的表达水平显着下降;同时B组、C组大鼠脑组织中caspase-3、Bax蛋白的表达水平相较于D组显着升高,Bcl-2蛋白的表达水平较于D组显着下降,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3)B组、C组新生Wistar大鼠脑组织在造模后的第3天,Iba-1+CD206及Iba-1+CD16/32荧光蛋白共定位阳性细胞的水平经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但B组、C组和D组新生Wistar大鼠脑组织Iba-1+CD206及Iba-1+CD16/32荧光蛋白共定位阳性细胞的水平显着高于A组(P<0.05);同时B组、C组中荧光蛋白表达共位阳性细胞中Iba-1+CD16/32细胞的水平相较于Iba-1+CD206细胞显着升高;但在D组中,荧光蛋白表达共位阳性细胞中Iba-1+CD16/32细胞的水平相较于Iba-1+CD206细胞显着降低(P<0.05)。(4)B、C及D组大鼠脑组织中PPARγ蛋白的表达水平相较于A组均显着降低(P<0.05),而TSPO蛋白的表达水平则显着升高(P<0.05);同时D组大鼠脑组织中PPARγ蛋白的表达水平相较于B、C组显着升高(P<0.05),而TSPO蛋白的表达水平则显着降低(P<0.05)。2.体外实验:(1)小胶质细胞在镜下主要呈现长梭形、圆形及阿米巴样,该细胞贴壁生长。为了对小胶质细胞的纯度进行检测,我们对其进行DAPI和Lectin荧光双标,检测结果显示我们获取的小胶质细胞纯度已超过96%。(2)将纯化后的小胶质细胞使用20ng/ml的r IL-4分别诱导0、6、12和24小时,检测TSPO和PPARγ蛋白及m RNA在小胶质细胞中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结果表明,在r IL-4诱导6、12小时后,TSPO蛋白的表达逐渐降低,诱导24小时后略有恢复。r IL-4诱导后PPARγ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其最高表达水平在诱导12小时后。同时TSPO和PPARγ的m RNA表达水平变化与两者的蛋白表达水平一致。(3)为了进一步研究TSPO在极化为M2表型小胶质细胞中的功能,用不同TSPO配体处理小胶质细胞12小时,并测定PPARγ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活化的PPARγ定位于细胞核并引起靶基因的激活或抑制。在免疫印迹实验前提取小胶质细胞的核蛋白和胞质蛋白,分析PPARγ蛋白在细胞质和细胞核中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TSPO拮抗剂Atriol增强了极化为M2表型小胶质细胞中PPARγ蛋白的表达,而TSPO激动剂FGIN-1-27则抑制了PPARγ蛋白在细胞质和细胞核中的表达。TSPO在小胶质细胞中的过度表达可显着抑制r IL-4诱导后小胶质细胞细胞质和细胞核中PPARγ蛋白的表达。提示极化为M2表型小胶质细胞中PPARγ的表达和激活受到TSPO的调控。(4)为了确定r IL-4诱导的小胶质细胞M2极化是否受TSPO的调节,我们通过实时PCR方法检测TSPO干预后极化为M2表型小胶质细胞标志物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r IL-4明显增加小胶质细胞中CD206、Arg-1、YM-1和FIZZ-1基因的表达,表明小胶质细胞呈M2表型极化。同时TSPO拮抗剂Atriol增强了r IL-4诱导的小胶质细胞中CD206、Arg-1、YM-1和FIZZ-1基因的表达。与r IL-4诱导组相比,TSPO激动剂FGIN-1-27和TSPO过表组上述基因的表达显着降低。提示TSPO是参与小胶质细胞M2极化的重要调节因子。(5)我们使用TSPO配体对培养的小胶质细胞进行干预,检测培养液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睫状神经营养因子1(CNT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神经生长因子1(NGF-1)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r IL-4可诱导小胶质细胞释放BDNF、CNTF-1、IGF-1和NGF-1;PK11195同样可增强BDNF、CNTF-1、IGF-1和NGF-1的表达水平,FGIN-1-27和TSPO过度表达组上述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受到明显抑制。提示TSPO通路可能参与调控了小胶质细胞的促营养能力。结论:TSPO可能通过介导PPARγ通路调控新生大鼠缺氧、缺血后M2表型小胶质细胞的极化而对受损神经发挥保护作用。
王思进[7](2020)在《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的Meta分析》文中指出研究背景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是指由于围产期缺氧窒息导致的脑部分或完全性缺氧缺血性损害,是引起新生儿死亡和远期后遗症的主要原因。在我国,神经生长因子在临床上用于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已经较为广泛,但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目前仍未明确。目的 评价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资源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数据库进行全面的检索。收集以神经生长因子为干预措施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随机对照试验和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检索时间范围为:从数据库建库至2019年11月。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和提取资料,应用Cochrane协作网的研究方法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 共纳入26篇文献,包括患儿211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1)在临床有效率方面[OR=1.27(95%CI:1.22-1.34),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神经生长因子组治疗临床有效率高;(2)在提高行为神经评分方面,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后第7天[连续给药组RR=4.16(95%CI:3.62-4.70),P<0.00001]、第14天[RR=4.20(95%CI:3.91-4.50),P<0.00001]、第 28 天[RR=1.40(95%CI:0.92-1.89),P<0.00001]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而治疗后第7天[隔日给药组RR=0.16(95%CI:-0.11-0.43),P=0.243]、治疗前后14天行为神经评分变化值[RR=2.26(95%CI:0.05-4.48),P=0.05]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在提高智力发育指数(MDI)方面,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组在 3 个月[RR=7.85(95%CI:5.14-10.56),P<0.00001]、6 个月[RR=7.27(95%CI:4.22-10.33),P<0.00001]、10 个月时[RR=7.72(95%CI:3.12-12.31),P=0.0010]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在提高心理运动发育指数(PDI)方面,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组在3个月[RR=8.13(95%CI:5.07-11.20),P<0.00001]、6 个月[RR=8.65(95%CI:5.97-11.32),P<0.00001]、10个月[RR=7.45(95%CI:2.18-12.72),P=0.006]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神经生长因子组效果优于对照组;(4)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组在肌张力恢复所用的时间[RR=-2.38(95%CI:-2.55—-2.22),P<0.00001]、惊厥消退所用的时间[RR=-2.38(95%CI:-3.09—-1.67),P<0.00001]、意识恢复所用的时间[RR=-2.38(95%CI:-2.93—-1.84),P<0.00001]、原始反射恢复所用的时间[RR=-2.59(95%CI:-3.13—-2.05),P<0.00001]上均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本次Meta分析结果表明,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改善新生儿神经行为评分、促进智力和运动发育及缩短病程。因纳入研究的质量限制,仍需进行高质量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以明确此结论。
邓赣[8](2018)在《针刺对HIBD模型脑组织中Beclin-1、P62表达的影响》文中指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常见的新生儿颅脑性损伤之一,由于围生期窒息、缺氧所引起的脑缺氧缺血性损害。目前对HIBD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上尚无完整统一的治疗方案。而中医药在治疗儿童脑病方面有了突破性的进展,特别是针刺疗法,在治疗HIE后遗症方面,疗效显着。目的:“靳三针头穴”(脑三针、颞三针、智三针)临床治疗儿童脑病包括精神发育迟滞、自闭症、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等30余年,疗效肯定,而针刺对HIE的机制研究尚未明确,故深入研究针刺治疗HIE的机制是十分必要的。近年来,自噬是研究神经系统性疾病的新方向,许多研究提示在机体发生缺氧缺血性损伤亦有线粒体自噬的存在,线粒体自噬作为一种自我保护机制被发现可以改善HIE脑组织病理变化。前期实验发现,针刺可促进HIBD模型幼鼠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的表达,同时由研究表明,针刺可通过提高BNIP3蛋白水平诱导线粒体自噬的表达。而本实验沿用前期实验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宫内窘迫新生大鼠的模型,提高了新生大鼠的存活率,保证该模型下制备的HIBD大鼠缺氧缺血程度的一致性,研究针刺在加入雷帕霉素、3-MA自噬完全被抑制和过分激活下的作用情况,表明针刺对线粒体自噬的促进作用在针刺修复神经元中的重要程度。方法:通过模拟人类围生期宫内窘迫而延迟剖宫产术的造模方法构建宫内窘迫HIBD大鼠模型。设置模型组,针刺组,激活剂组,抑制剂组,针刺加激活剂组,针刺加抑制剂组,于新生大鼠出生后第14天,开始腹腔注射雷帕霉素、3-MA及针刺干预,针刺组、针刺及激活剂组、针刺加抑制剂组每天针刺干预,模型组、激活剂组、激活剂组针刺组等其他2组干预时进行空抓对照;激活剂组、抑制剂组、针刺加激活剂组及针刺加抑制剂组每天腹腔注射相应的溶液,模型组及针刺组每天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干预14天结束后,即是大鼠出生后28天为取材时间点,并采用HE染色观察各组中脑组织形态的改变,Western Blot检测各样本中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P62的含量,并用透射电镜检测观察自噬体的结构。结果:1、HE染色HE染色结果示模型组大鼠全脑细胞组织结构排列稍紊乱,细胞间隙变宽。针刺组:组织细胞排列较紧凑,坏死细胞减少,一些神经元形态接近正常。激活剂组:细胞间隙稍大,神经细胞排列略紊乱,但程度较模型组明显减轻。抑制剂组:细胞层数减少,神经元核固缩深染,细胞排列分散,大脑全层未见到正常形态的神经元。针刺加激活剂组:组织细胞排列相对紧凑,可见一些结构紊乱的细胞。针刺加抑制剂组:大鼠神经元细胞形态不规则,细胞排列分散。2、Western Blot检测结果Beclin-1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Beclin-1蛋白含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针刺可促进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的表达;与模型组相比,激活剂组Beclin-1的表达效果无差异。抑制剂组Beclin-1的表达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抑制剂可有效抑制Beclin-1的表达,抑制自噬;与激活剂相比,针刺加激活剂组Beclin-1表达显着升高,说明针刺可显着促进Beclin-1的表达;P62表达的结果: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P62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针刺可促进自噬,而P62是一个自噬负反馈的指标,自噬越高,含量越低;与模型组相比,激活剂组自噬水平上调而使P62含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抑制剂组P62表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透射电镜观察各组自噬体结果模型组神经元细胞核边缘稍规则,自噬小体偶见;针刺组神经元细胞,核大正圆,可见细胞周围空泡状的自噬溶酶体;激活剂组神经元细胞边缘规则,可见散在自噬体,自噬体数量相较于模型组增加;抑制剂组可见神经元细胞边缘不规则,与周边组织边界不清,几乎没有自噬小体;针刺加激活剂组神经元细胞边缘规则,核大正圆,可见自噬小体;针刺加抑制剂组神经元细胞边缘不规则,未见自噬小体。结论:(1)本课题沿用前期实验钳夹双侧子宫动脉造成宫内窘迫新生大鼠的模型,保证HIBD模型制备的一致性。(2)采用自噬激活剂(雷帕霉素)及抑制剂(3-MA)、靳三针头穴干预HIBD新生大鼠,在自噬过度激活和抑制情况下,针刺干预脑组织中的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P62有不同的表达。(3)从透射电镜观察自噬小体的结果看,针刺可以促进HIBD大鼠脑组织的线粒体自噬小体表达增加。
张誉耀[9](2018)在《针刺对HIBD模型大鼠脑组织自噬相关蛋白NIX、Bcl-2表达的影响》文中提出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hypoxia-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是围产期新生儿缺血缺氧引起的脑损伤疾病,是致使新生儿死亡和导致神经系统后遗症的重要原因之一,存活者多出现智力发育低下、运动发育迟缓、脑性瘫痪、癫痫等神经系统异常表现。因此,及时有效的治疗对于HIE患儿及其家庭意义重大。近年来,在治疗HIE方面,通过运用针刺、艾灸、穴位注射、小儿推拿、中药口服、熏蒸等中医疗法成效斐然,特别是针刺疗法,在治疗HIE后遗症方面,疗效极为显着。目的:以BNIP3介导的线粒体自噬保护通路作为切入点,建立缺血缺氧脑损伤(Hypoxia-ischemic brain damage,HIBD)大鼠模型,选择靳三针头部穴组(脑三针、颞三针、智三针)应用针刺干预,同时加入自噬激活剂雷帕霉素,通过免疫印迹等生物检测技术观察自噬相关蛋白NIX(Nip3-like protein X/adenovirus 19kDa interacting protein 3-like)、B 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 cell lymphoma/leukemia-2,Bcl-2)的表达变化,旨在探讨针刺对缺氧缺血诱导的受损神经元中线粒体自噬水平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有利于为临床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a ischaemic encephalopathy,HIE)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方法:SPF级SD雌鼠20只,雄鼠10只,按1:1合拢配种,成功配种得孕鼠16只,剖宫产大鼠8只,代乳鼠8只,经异氟烷麻醉后剖宫产术,钳夹双侧子宫动脉10min,不超过30S,将无菌纱布盖于双侧子宫上,钳夹时间结束后,取出新生大鼠,立即、抢救,共得66只仔鼠,其余鼠淘汰。按随机数字表法,每组11只,分为模型组、针刺组、激活剂组、抑制剂组、针刺加激活剂组、针刺加抑制组。在HIBD模型大鼠出生第14天开始干预,每天干预一次,连续干预14天。通过免疫印迹等生物检测技术观察自噬相关蛋白NIX、Bcl-2的表达变化,结果:通过剖腹后钳夹双侧子宫动脉制造宫内窘迫子代鼠模型,HE染色结果:模型组大鼠脑部海马区神经细胞排列散乱,可见肿胀的神经元,结构疏松,神经元部分出现核固缩、深染及神经元细胞空泡化。针刺组大鼠海马区神经细胞排列整齐、结构正常,细胞核清晰,核仁明显。抑制剂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细胞结构被破坏更为严重,可见较多变性坏死的神经细胞,结构疏松,细胞间隙增宽,核固缩、深染,部分神经元胞核消失,空泡化。较抑制剂组,针刺加抑制剂组海马神经细胞形态破坏稍有改善,细胞结构较前紧密,间隙变窄,但神经元仍存在肿胀现象,细胞边界欠光滑。相反,激活剂组大鼠海马区神经细胞排列致密,神经细胞结构完整,细胞边界清晰光滑。针刺加激活剂大鼠海马区神经元细胞质密度增加,细胞排列整齐,层次清晰。WB结果模型组子代鼠海马组织中自噬相关蛋白Bcl-2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组,提示造模24h内的自噬表达程度较高,可能与宫内窘迫模型(缺氧、缺血)激发自噬相关蛋白Bcl-2大量表达,从而促进自噬的发生有关。造模后,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NIX蛋白表达增加(P<0.05),提示针刺可以适当促进自噬,从而促进脑细胞的修复。与模型组相比,抑制剂组NIX蛋白表达减少(P<0.05),提示3-MA可有效抑制细胞线粒体自噬,在抑制剂的基础上加入针刺干预NIX蛋白表达较抑制剂组增加(P<0.05),提示在外在条件抑制自噬情况下,“靳三针”头穴针刺干预仍可以有效促进细胞自噬。与模型组相比,激活剂组NIX蛋白表达增加(P<0.05),提示雷帕霉素可有效促进细胞线粒体自噬,在激活剂的基础上加入针刺干预NIX蛋白表达较激活剂组增加(P<0.05),提示针刺干预“靳三针”头穴可以配合激活剂共同促进细胞自噬。造模后,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Bcl-2蛋白表达量明显减少(P<0.05),提示在给予针刺干预后,线粒体自噬情况有所增加。与模型组相比,抑制剂组Bcl-2蛋白表达显着增加(P<0.05),提示3-MA可有效抑制细胞线粒体自噬,在抑制剂的基础上加入针刺干预Bcl-2蛋白表达较抑制剂组减少(P<0.05),提示在外在条件抑制自噬情况下,“靳三针”头穴针刺干预仍可以有效促进细胞自噬。与模型组相比,激活剂组Bcl-2蛋白表达增加减少(P<0.05),提示雷帕霉素可一定程度促进细胞线粒体自噬,在激活剂的基础上加入针刺干预Bcl-2蛋白表达较激活剂组减少(P<0.05),提示“靳三针”头穴针刺干预可以配合激活剂共同促进细胞自噬,对因缺血缺氧而损伤的神经与脑细胞具有修复的积极作用。结论:1.针刺可以增强NIX表达及同时促进细胞自噬。2.针刺可影响自噬相关蛋白NIX、Bcl-2的表达,提示针刺促进受损神经元的修复可能与NIX、Bcl-2介导的线粒体自噬相关。3.针刺可适度促进受损区线粒体自噬的表达,同时减少受损区域神经元凋亡的发生,提示针刺可能通过促进线粒体自噬的适度表达,从而减少凋亡的发生。
黄雄峰[10](2018)在《黄芪注射液佐治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的系统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系统评价黄芪注射液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全面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和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等(各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起到2016年11月),同时检索相关文献的参考文献,并辅以手工检索相关杂志和会议论文等。收集有关黄芪注射液治疗新生儿HIE的随机或半随机对照试验,依据Coehrane Handbook推荐的文献质量评价办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应用RevMan 5.3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最终纳入6篇文献,总计390例患儿,包括黄芪注射液治疗组220例,常规治疗对照组17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可提高HIE患儿的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MD=3.61;95%CI(1.86,5.36)]、缩短临床症状的平均恢复时间[MD=-1.40;95%CI(-1.66,-1.15)],且原始反射、肌张力及意识恢复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纳入研究均未观察到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目前有限的证据表明应用黄芪注射液治疗新生儿HIE具有一定的疗效,但由于所纳入研究质量不高,且缺乏长期疗效评价的证据,尚需更多设计良好、规模较大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进一步加以验证。
二、黄芪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预防作用的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黄芪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预防作用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热敏灸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小鼠脑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西医对NHIE的研究 |
2 中医对NHIE的研究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案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热敏灸对HI模型小鼠尾温的影响 |
2.2 热敏灸对HI模型小鼠体重的影响 |
2.3 热敏灸对HI模型小鼠行为学测试结果的影响 |
2.4 热敏灸对HI模型小鼠脑梗死面积的影响 |
2.5 热敏灸对HI模型小鼠脑组织形态观察 |
2.6 热敏灸对HI模型小鼠脑组织TUNEL阳性细胞数的影响 |
2.7 热敏灸对HI模型小鼠脑组织caspase-9 阳性细胞数的影响 |
3 小结 |
讨论 |
1 实验动物的选择 |
2 HI模型的选择 |
2.1 气管夹闭术 |
2.2 延迟剖宫产术 |
2.3 动脉结扎法 |
3 热敏灸的概述 |
4 针灸大椎穴与脑病的探讨 |
5 腧穴热敏化的探讨 |
6 热敏灸治疗HI模型疗效的探讨 |
6.1 热敏灸对HI模型小鼠生理发育和行为学测试的探讨 |
6.2 热敏灸对HI模型的探讨 |
6.3 热敏灸对HI模型脑组织形态学的探讨 |
7 热敏灸治疗HI模型作用机制的探讨 |
7.1 热敏灸对HI模型小鼠脑组织TUNEL阳性细胞数的探讨 |
7.2 热敏灸对HI模型小鼠脑组织caspase-9阳性细胞数的探讨 |
结论 |
1 文献研究 |
2 实验研究 |
本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 |
创新之处 |
不足之处 |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答辩委员会名单 |
(2)槐杞黄颗粒对新生大鼠HIE动物模型的疗效与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现代临床医学研究 |
1.1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概述 |
1.2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致病因素 |
1.3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发病机制 |
1.4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诊断标准及分级 |
1.5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辅助诊断 |
1.6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治疗 |
2.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中医研究 |
2.1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中医病名及诊断依据 |
2.2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中医病因病机 |
2.3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中医治疗 |
第二部分 实验药物的选择依据 |
1.槐杞黄颗粒的治法功用符合新生儿的特殊体质 |
2.槐杞黄颗粒的治法功用符合新生儿HIE的生理病理及其中医病因病机特点 |
3.槐杞黄颗粒的方药分析与相关研究进展 |
3.1 槐杞黄颗粒的方解 |
3.1.1 槐耳 |
3.1.2 枸杞子 |
3.1.3 黄精 |
3.2 槐杞黄颗粒的现代研究进展 |
3.3 总结 |
第三部分 HIE动物模型的选择 |
第四部分 动物实验部分 |
实验一 、槐杞黄颗粒干预作用的动物行为学和病理学观察 |
1.实验动物与材料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4.实验小结 |
实验二 、观察槐杞黄颗粒对新生儿HIE大鼠模型S100B含量表达的干预作用 |
1.S100B对于新生儿HIE的临床价值 |
2.样本分组及实验材料 |
3.实验方法 |
4.实验结果 |
5.实验小结 |
实验三 、观察槐杞黄颗粒对新生儿HIE大鼠模型Caspase-3 含量的影响 |
1.Caspase-3 对于新生儿HIE的临床价值 |
2.样本分组及实验材料 |
3.实验方法 |
4.实验结果 |
5.实验小结 |
结论 |
1.文献研究部分 |
2.实验研究部分 |
创新点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二: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3)黄芪治疗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检索策略 |
1.4 文献资料的筛选和提取 |
1.5 文献质量评价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文献筛选 |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2.3 研究质量评价 |
2.4 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
2.4.1 病死率或致残率 |
2.4.2 有效率 |
2.4.3 NBNA评分 |
2.4.4临床症状恢复时间 |
2.4.5 脑CT或MRI异常 |
2.4.6 不良反应 |
2.5 敏感性分析 |
2.6 发表偏倚 |
3 讨论 |
4 结论 |
(4)针刺对宫内窘迫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大鼠新生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前言 |
第1章 文献研究 |
1.1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
1.1.1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和宫内窘迫 |
1.1.2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标准 |
1.1.3 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
1.2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中医治疗进展 |
1.2.1 古代中医对HIE的认识 |
1.2.2 现代中医对HIE的治疗现状 |
1.2.3 中医在新生儿HIE领域的现状和展望 |
1.3 神经干细胞凋亡基因研究进展 |
1.3.1 神经干细胞 |
1.3.2 细胞凋亡 |
1.3.3 小结 |
第2章 实验研究 |
2.1 实验一 宫内HIBD新生大鼠出生14天内行为学和脑组织HE染色 |
2.1.1 材料与方法 |
2.1.2 结果 |
2.1.3 讨论 |
2.2 实验二 针刺对HIBD新生大鼠体重的影响 |
2.2.1 材料与方法 |
2.2.2 结果 |
2.2.3 讨论 |
2.3 实验三 针刺对HIBD新生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
2.3.1 材料与方法 |
2.3.2 结果 |
2.3.3 讨论 |
2.4 实验四 针刺对HIBD新生大鼠CASPASE-3的影响 |
2.4.1 材料与方法 |
2.4.2 结果 |
2.4.3 讨论 |
2.5 实验五 针刺对HIBD新生大鼠新生神经细胞的影响 |
2.5.1 材料与方法 |
2.5.2 结果 |
2.5.3 讨论 |
2.6 实验六 针刺对HIBD新生大鼠14-3-3的影响 |
2.6.1 材料与方法 |
2.6.2 结果 |
2.6.3 讨论 |
第3章 实验间的相关分析与讨论 |
3.1 各指标之间的关系 |
3.1.1 直观认识 |
3.1.2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3.2 针刺1组和针刺2组效果比较 |
3.2.1 两组对各指标的影响比较 |
3.2.2 原因分析 |
3.3 存在问题与展望 |
3.3.1 新生大鼠14天前标记困难使体重观察不连续 |
3.3.2 BrdU标记的增殖细胞种类不明 |
3.3.3 假手术组设置多余 |
3.3.4 针刺组参数设计的优缺点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HE染色 |
附录二 凋亡细胞 |
附录三 CASPASE-3阳性细胞 |
附录四 BRDU阳性细胞 |
附录五 NESTIN阳性细胞 |
附录六 14-3-3阳性细胞 |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中英文对照与缩略词表 |
致谢 |
(5)参附注射液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HIF-1α和VEGF-A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引言 |
第一部分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1.1 仪器与设备 |
1.2 主要实验试剂及来源 |
1.3 实验动物 |
2 方法 |
2.1 实验动物分组 |
2.2 造模 |
2.3 Zea-Longa神经功能损失评分 |
2.4 给药方案 |
2.5 采取标本 |
2.6 脑组织病理观察 |
2.7 检测标本HIF-1α和VEGF-Am RNA的表达 |
2.8 脑含水量比较 |
2.9 统计学分析 |
第二部分 实验结果 |
1 新生大鼠造模后的评价 |
1.1 缺氧时形态观察 |
1.2 神经功能评估 |
2 脑含水量结果 |
3 脑组织病理切片观察 |
3.1 HE染色观察 |
3.2 尼式染色观察 |
4 脑组织HIF-1α和VEGF-AmRNA的相对表达量 |
讨论 |
1 中医对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认识 |
2 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的建立与评估 |
3 参附注射液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研究 |
4 HIF-1α/VEGF-A信号通路在缺氧缺血脑损伤中的作用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6)TSPO在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TSPO抑制剂调控 PPARγ通路对缺血、缺氧新生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TSPO通过PPARγ途径调控IL-4诱导的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M2极化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小胶质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及其靶向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致谢 |
(7)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研究的设计与方法 |
1.1 研究的设计 |
1.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3 文献的来源及检索方法 |
1.4 文献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
1.5 疗效判定指标 |
1.6 文献的数据提取及方法学质量评价方法 |
1.7 统计学分析方法 |
第二章 结果 |
2.1 文献检索及筛选结果 |
2.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2.3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
2.4 Meta分析结果 |
第三章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随机对照试验信息提取表 |
附录2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成果 |
致谢 |
(8)针刺对HIBD模型脑组织中Beclin-1、P62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现代医学对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的研究 |
1.1.1 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的发病因素 |
1.1.2 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的发病机制 |
1.1.3 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的诊断 |
1.1.4 现代医学对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的治疗 |
1.2 中医学对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的的研究 |
1.2.1 中医学对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
1.2.2 中医治疗缺氧缺血脑病的新生儿期后治疗 |
1.3 线粒体自噬与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 |
1.3.1 自噬(Autophgy) |
1.3.2 线粒体自噬机制 |
1.3.3 缺氧缺血脑病与线粒体自噬 |
1.3.4 药物干预线粒体对于HIBD新生大鼠Beclin-1,P62表达的影响 |
1.4 靳三针与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 |
1.4.1 靳三针疗法 |
1.4.2 靳三针头部穴组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 |
1.4.3 靳三针头穴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影响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饲养环境 |
2.1.3 实验用品 |
2.2 实验方法 |
2.2.1 配种 |
2.2.2 HIBD造模 |
2.2.3 实验分组 |
2.2.4 干预方法 |
2.2.5 实验取材 |
2.2.6 相关生物指标检测 |
2.2.7 统计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2.3.1 各组大鼠脑组织HE病理检测结果比较 |
2.3.2 WesternBlot检测Beclin-1,P62表达的结果 |
2.3.3 各组透射电镜观察自噬体的结果 |
2.4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研究生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9)针刺对HIBD模型大鼠脑组织自噬相关蛋白NIX、Bcl-2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新生儿缺血缺氧脑病的认识 |
一、新生儿缺血缺氧脑病的发病机制 |
二、新生儿缺血缺氧脑病的临床诊断 |
三、新生儿缺血缺氧脑病目前的临床治疗方式 |
第二节 新生儿缺血缺氧脑病与自噬 |
一、自噬的研究现状 |
二、线粒体自噬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
三、NIX与自噬的关系 |
四、BCL-2与自噬的关系 |
第三节 雷帕霉素、3-MA在基础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
一、雷帕霉素在基础研究中的应用 |
二、3-MA在基础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
第四节 祖国传统医学对新生儿缺血缺氧脑病的认识 |
一、传统医学对新生儿缺血缺氧脑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二、传统医学对新生儿缺血缺氧脑病的治疗 |
第五节 靳三针与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 |
一、靳三针疗法 |
二、靳三针治疗HIE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观察雷帕霉素,3-MA及针刺对自噬相关蛋白Bcl-2,NIX表达的影响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黄芪注射液佐治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纳入标准 |
1.1.1 研究类型 |
1.1.2 研究对象 |
1.1.3 干预措施 |
1.1.4 结局指标 |
1.2 文献排除标准 |
1.3 文献检索 |
1.4 文献质量评价与资料提取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及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2.2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
2.3 Meta分析结果 |
2.3.1 临床症状的平均恢复时间 |
2.3.2 神经行为评分 |
2.3.3 原始反射异常、肌张力异常及意识障碍消失时间 |
2.4 安全性评价3 |
2.5 发表偏倚分析 |
3 讨论 |
四、黄芪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预防作用的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热敏灸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小鼠脑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D]. 刘结民.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2]槐杞黄颗粒对新生大鼠HIE动物模型的疗效与作用机制研究[D]. 黄天愚.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3]黄芪治疗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J]. 杨春松,林芸竹,张思思,杨亚亚,沈红欣,张伶俐.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2016(04)
- [4]针刺对宫内窘迫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大鼠新生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研究[D]. 李星儿.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10)
- [5]参附注射液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HIF-1α和VEGF-A表达的影响[D]. 孔定.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1
- [6]TSPO在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周丹丹. 苏州大学, 2020(06)
- [7]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的Meta分析[D]. 王思进.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8]针刺对HIBD模型脑组织中Beclin-1、P62表达的影响[D]. 邓赣.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2)
- [9]针刺对HIBD模型大鼠脑组织自噬相关蛋白NIX、Bcl-2表达的影响[D]. 张誉耀.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2)
- [10]黄芪注射液佐治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的系统评价[J]. 黄雄峰.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