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去年外贸进出口额达4743亿美元(论文文献综述)
高波[1](2020)在《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县区政府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 ——以W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8年3月以来,特朗普政府奉行“单边主义”,造成中美之间贸易摩擦经历了加剧、缓和、冲突升级到再次缓和等一系列变化,中美贸易摩擦具有长期性、变化快等特点,已经成为了影响我国外贸高质量发展的最重要变量之一。W区位于长三角核心区域,外向型经济依存度高,对外贸易蓬勃发展,近10年来外贸进出口一直呈现增长态势。美国作为W区第一大出口市场,第六大进口市场,对W区外贸影响不言而喻。中美贸易摩擦不光影响外贸进出口总量和外贸企业,还会带来外资转移、对外投资转移、产业链升级压力等更为深远的影响,也会加大外贸高质量发展的隐忧。事实证明,只有坚持外贸高质量发展,采取建立健全中美贸易摩擦应对机制、提高外贸企业竞争力、优化营商环境、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等措施,提升外贸竞争力,才能将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降到最低,才能在这场“危机”中,找到机遇。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是中央重要决策部署,是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关系到就业和民生、关系到国民经济全局、关系到外界对我国经济的信心和评价的大事。2019年11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为外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也指明了发展方向。本文研究分析了外贸高质量发展的定义和内涵,以及地方政府在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方面的理论依据,以W区政府为例,分析W区外贸的发展现状、受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应对中美贸易摩擦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县区政府应对中美贸易摩擦,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希望为县区政府制定外贸发展政策,应对贸易摩擦,促进外贸发展提供一定决策依据。
梁氏雪梅(LUONG THI TUYET MAI)[2](2019)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越经济走廊建设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最近数据显示,在产品制造加工方面,从中国转移到越南的订单数量出现了显着增长。长期以来,中国的珠江三角洲一直被认为是全球制造商的中心加工工厂之一,但现在,对许多企业来说,留在该地区的成本太高了。过去几年,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业务从中国迁往越南,以规避加工成本的不断上升和监管环境日益复杂的局面。对于在东南亚各地开展业务的外国公司来说,越南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是进入其他东盟市场的理想出口中心。与该地区其他发展中市场相比,越南正在成为明显的低成本制造和采购领域的领导者,2017年制造业占越南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5.28%。目前,越南的劳动力成本是中国的50%,是泰国和菲律宾的40%左右。随着越南劳动力的逐年增长,越南工人变得廉价、年轻,而且技术越来越熟练。越南日益受欢迎的另一个驱动力是该国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FTA)和《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全面进步协定》(CPTPP)以及欧盟-越南自由贸易协定。越南正在谈判《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当这些贸易协定生效时,在低关税和一些便利条件的驱使下,越南出口的货物将可以自由进入世界上许多大市场。越南不断加强引进外资的力度。在监管和金融激励等方面,越南政府采取了改革金融业、简化商业监管、提高劳动力质量等一系列措施。自2000年以来,越南政府向寻求在该国开展业务的企业提供了极具竞争力的税收激励措施,例如,外来企业所得税税率征收较低,仅为20%。这些优势使越南成为许多外资公司眼中首要的“采购经济体”。从2013年9月和10月“一带一路”倡议被提出以来,中越两国不断加强战略对接,开启了政策沟通意愿明确、投资合作逐年提升、贸易合作发展迅速的良好局面。展望“一带一路”在越南的发展前景,两国的发展战略对接将更加精准、设施联通将更加具体、贸易合作将更趋平衡,另外中越两国全方位合作将走向更大的规模、更宽的领域以及向更深层次发展。本文希望通过对中越经济走廊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为中越走廊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一些理论支持和建议。
陈荔荔[3](2018)在《厦门BS公司战略转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港口物流属于综合性质的物流体系,具有其特殊性,一般出现在拥有绝对口岸优势的中心港口城市,借助于便利的软硬件环境,不断加强对港口周边物流行为的影响能力,表现出集货、存货、配货等优势,将临港产业作为依托,借助于发达的信息技术,以不断完善港口资源整合能力为目标,发展包含物流产业链全部环节特征的港口综合服务体系。BS公司是立足于厦门港的综合性港口物流公司,主要负责经营与管理厦门保税物流园区,当前业务以临港货物贸易为主。随着厦门保税物流园区被规划为厦门自贸区岛内核心区域,自贸区政府区域产业发展规划、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优化整合、全国通关一体化改革等一系列举措已逐渐进入深化阶段,这些将逐渐改变与颠覆现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及自贸区业务的操作规则,传统临港货物贸易亦将受到来自服务贸易日渐崛起的重大冲击,BS公司的战略转型迫在眉睫。本文运用SWOT方法分析BS公司外部和内部战略基础的变化,为公司战略转型方向、途径和保障提供基本依据。以处于自贸核心区的BS公司为具体研究对象,紧扣时代背景及行业热点,提出构建与自贸区战略协同发展的企业战略理念,是本文的主要特色。通过研究,本文的主要结论是:BS公司应当从原来的货物贸易战略向综合性贸易战略转型,以谋划在自贸时代新一轮产业发展中的主导权,并从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管理、财务资源支持等方面阐述了战略转型的保障措施。BS公司作为自贸区厦门片区的重点单位、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运营单位的佼佼者,在行业内有较显着的代表性与影响力。BS公司战略转型目标若成功实现,将有利于推动自贸区创新发展,形成新的业务亮点与政策优势,促进自贸区产业发展规划的落地与实施。同时,有助于促进行业认真思考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时代来临的紧迫性,推动行业从劳动密集型竞争向知识与技术密集型转变。
郝美彦,郑洁,王亚丽[4](2014)在《山西省外贸结构现状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山西省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对外贸易方式结构、对外贸易区域结构、对外贸易主体结构四个方面分析了近四年来山西外贸结构的现状,总结出山西外贸结构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期进一步探求优化山西外贸结构的对策。
王艳婷[5](2013)在《外贸发展模式比较与转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正确评价我国现阶段的外贸发展模式,将有助于推动外贸相关产业实现优化升级。本文以我国较有代表性的几个外贸大省,浙江、江苏、广东、福建呈现的不同的对外贸易发展模式的不同的发展路径为分析对象,运用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理论,结合案例与微观经济学统计工具,系统地分析比较上述四个省份的外贸发展模式,以期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找到更有利、更健康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在研究方法上,主要结合经典贸易模式理论和现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将通过我国,以及浙江、江苏、广东、福建四省对外贸易模式发展现状的总结,然后采用1978至2012年期间四省的外贸数据,综合运用定性定量结合,数据统计对比等方法,使用图形分析、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浙江省、江苏省、广东省、福建省的外贸规模、外贸主体、贸易方式、进出口产品结构、外贸竞争力、外贸依存度等方面展开论证和分析,探索不同贸易模式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俞永均[6](2012)在《变革在“风暴中心”》文中研究指明宁波,这座中国外贸大市,尽管仍处于欧债危机的"外贸风暴"漩涡中,但却逐步变迎风向,有效顶住了欧债风波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交出了一份超过预期的外贸成绩单。"海葵"台风过后的宁波港,一如往日的繁忙,一辆辆装满货物的集装箱卡车排队卸货。相隔不远处的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上千家企业开足马力,赶工被台风耽搁的出口订单。尽管受欧债危机影响,今年宁波外贸暂别以往两位数的增长态势,但这座外贸大市仍铆足了劲迎难而上,一场变革正悄悄进行。
林立[7](2012)在《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30多年来,恰逢经济全球化快速推进的历史时期,得益于我国坚持实施出口导向和积极引进外资的发展战略,政策措施得力,我国成为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之一,从一个贸易小国成长为贸易大国。然而,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转型升级面临挑战。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外贸发展整体上面临巨大困难,由原来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之一变成了基本持平甚至负增长。加工贸易企业面临多重外部压力叠加。而且中国加工贸易企业的同质化问题严重。破解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问题的核心在于技术创新。目前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研究以及企业实践尚不完善,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因此,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是“转型升级”,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培养和发展的路径。基本分析框架就是“环境——资源——路径(能力培养和发展的路径)”。本文研究沿着市场结构(转型升级的模式)-企业行为(转型升级的能力构建)-企业绩效(转型升级效果评价)的思路展开,从提升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创新战略和能力培养的视角,试图探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我国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的本质;二是我国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的环境;三是如何培养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的能力;四是如何提升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对绩效的作用;五是政府如何促进加工贸易企业的转型升级。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这是全文的研究基础和出发点。讨论加工贸易企业的概念和特征,分析了“转型”与“升级”的本质。阐述了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研究的必要性,并提出本文的研究重点,然后说明本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最后是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的介绍。第二部分(第一章、第二章)主要是理论研究。第一章文献回顾和研究框架。梳理了转型升级的文献。第二章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的环境分析。分析了汇率、劳动力、产业等外部因素。国际竞争的压力、市场集中度偏低,未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和同质竞争是我国加工贸易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同时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分析了我国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的障碍。第三部分(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是实证研究。第三章相关国家和地区转型升级的过程和启示第四章转型升级的宏观战略研究。从三个层面(国家层面、行业管理层面、加工贸易企业)和两个维度(需求维度和供给维度)阐述了政府在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提出了中国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建议,包括整体的政策体系,以及相关各项政策。第五章企业转型升级的战略研究。在更广泛的意义上验证创新能力与创新效果之间的关系。创新能力和企业绩效之间存在直接途径和间接途径。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有可能更多地通过降低运作成本、提升内部运作效率、规模扩张等途径得以实现。第六章企业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提出了基于双升级模式下的产业链的变化、加工贸易企业技术创新的变化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两个重要驱动力,并基于此划分出四类转型升级基本维度,分别是企业形态优化维度、市场结构优化维度、经营模式优化维度、自主知识产权优化维度。第四部分(第七章、第八章)是研究结论和附录的调查个案。第七章完善转型升级的政策和监管。公共政策对加工贸易企业的转型升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海关的监管和执行力度也显得非常重要。概括本文的重要结论,对理论和实践贡献及创新点,然后指出研究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对今后研究方向的展望。第八章几个省市推进转型升级的调查。附录了本次实地调查研究中,有代表性的地区的宏观政策及效果。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包括: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包括:(1)研究内容的创新。以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为核心,对加工贸易的宏观战略和企业战略等核心能力进行分析;(2)研究方法的创新。国内研究与国外研究相比,最大的不足是理论分析多、实证检验少。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建立自己的分析框架,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深度的案例研究和计量分析对假设加以验证,力求增强研究结论的说服力。
庄蕊[8](2011)在《知识产权壁垒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文中提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知识产权已经渐渐成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知识产权日趋成为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投资的替代品。本文通过运用大量的数据来分析知识产权壁垒是如何结合国际上的其他因素来影响我国的出口贸易的。本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知识产权壁垒的涵义、发展历程、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即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发展之路)又介绍了知识产权壁垒的表现形式和知识产权的特点。知识产权壁垒表现形式中的平行进口是关键,本章着重介绍了平行进口的问题,同时还对比分析了技术性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和知识产权壁垒之间在定义、表现形式和特点方面的区别。第二部分通过理论研究知识产权壁垒对国际贸易的影响,阐述了知识产权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数量的抑制效应,知识产权壁垒对出口贸易条件的理论分析,知识产权壁垒对贸易条件恶化和对收益的影响以及通过研究生产效率的埃奇沃斯矩形图还分析了知识产权壁垒对资源配置的作用情况。作出知识产权壁垒中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线,并分析了知识产权壁垒对贸易小国和贸易大国的影响。本文的第三部分是实证分析部分,首先以大量的数据来介绍我国外贸出口的基本情况、主要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接下来阐述我国外贸出口遭受知识产权壁垒的现状、原因。通过建立模型选择变量来研究包括知识产权壁垒在内的各种因素会对我国的外贸出口产生怎样的影响。然后进行各种变量的解释,以期达到实证分析的最终目的。本文的第四部分也是本文的最后一部分提出了为减少对我国实施知识产权壁垒的可能,我国政府和企业应采取怎样的措施,对我国知识产权壁垒方面法律的完善,加强国民尤其是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从“中国制造”转变成“中国创造”同时对知识产权滥用行为保持警惕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上研究更加强调了知识产权壁垒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不容小觑。
毕燕茹[9](2010)在《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研究 ——基于产业结构国际化视角》文中认为在当代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的推动下,通过贸易、投资等国际经济活动,不仅拓展了一国产业活动的地域空间,而且改变了产业结构演进的特点。一国产业结构演进日益受到国际分工和他国产业结构演进的深刻影响,国家间产业结构演进形成客观互动关系,即产业结构的国际化演进趋势。在经济区域化主流发展态势下,产业结构国际化更多表现为国际区域化特征。随着国家间产业结构互动程度的深入,国与国之间形成紧密的产业分工关系,最终形成区域内产业结构的整体演进,在实践中通常表现为区域经济合作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演进。中国是开放的大国,中国产业结构的国际化是一个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趋势。在产业结构国际化演进背景下,应突破以往以民族国家为立场的“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思维定势,立足中国产业结构国际化演进的视角,将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地缘经济战略联系在一起,扩大中国参与国际分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范围。在实践中表现为中国积极参与各种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如东向的东盟、亚太经济组织等,西向的上海合作组织。我国与中亚国家的区域经济合作就是在上海合作组织大框架下进行的,除土库曼斯坦外中亚国家都加入了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与中亚国家具有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有利条件,如地理相邻,经济结构强烈的互补,双方开展合作的良好意愿等,但目前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济合作还处于初级阶段,深层次的产业合作尚未展开。中国与中亚国家区域经济合作有两个问题要注意:一是中国与中亚国家贸易产品结构失衡问题,即中国长期向中亚国家出口工业制成品,从中亚国家进口原材料等初级产品,这种贸易失衡已经引起中亚国家心理失衡;二是中国新疆在中国与中亚国家区域经济合作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但与中亚国家相比,中国新疆的综合竞争力并不占优势,尤其是产业竞争力。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实践经验证明,区域经济合作深化将带动产业转移和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流动,促使区域内产业重新整合,各国(地区)都必将以不同方式和比较优势参与这一进程,谁掌握了产业整合的先机,谁就将在区域经济合作中拥有更多的主动权和话语权。显然中国应该力争掌握中国与中亚国家区域产业整合的主导权。本文正是基于产业结构演进国际化互动的大背景下,对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进行研究,通过加强双边的产业联系,深化中国与中亚国家区域经济合作。本文首先在理论上对产业合作定义、合作机制、内容进行了界定。产业合作是三次产业的全面合作,产业合作需借助贸易、投资、金融等产业合作互动机制实现。本文主体内容部分主要阐述了以下内容:第一通过对中亚国家产业发展及结构演进的定量、定性分析,得出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结构具有梯度差异和强烈互补性,具备开展产业合作的动力和物质基础;第二,通过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互动机制——贸易、投资以及金融合作的研究分析,得出各种机制在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强化,贸易合作是我国与中亚国家目前最主要的产业合作形式;第三从三次产业层次,梳理了中国与中亚国家已有产业合作的实践,并对其进行评价。中国与中亚国家三次产业合作都已经起步,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合作的深度、合作领域亟待拓展。最后本文在对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实践和互动机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的影响因素分析,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提出目前深化产业合作思路:宏观上要畅通产业合作互动机制,即贸易自由化、投资扩大化;中观上梳理出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的契合点,以拓宽双边产业合作的领域;微观上提出企业参与产业合作的思路。在分析中亚国家经济发展特点,以及中国与中亚国家区域经济合作的实践特点基础上,提出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的推进路径:以哈萨克斯坦为产业合作突破口,将中国新疆作为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的重要落脚点,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构筑中国东部——中国西部——中亚国家的产业转移雁行模式。最终通过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使中国的专业化生产在中亚国家区域内若干层次上展开,形成良性互动中的产业结构整体性演进,提高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实现区域产业合作的互利共赢。
杨惠钧[10](2010)在《湖南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度的不断加深,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越来越大且呈现出自由化发展趋势。借助于对外贸易,一些经济原本落后的国家实现经济腾飞,印证了对外贸易是促使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这一重要结论。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繁杂的,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或者同一国家同一个地区的不同发展阶段,其关系都有着不同的表现。国内外学者对于地区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不多,大多集中于对我国整体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但是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水平不同,各地区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同我国整体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情况不一致。我国中部地区对外贸易额占全国的份额偏低,因此,加速对外贸易是实现中部崛起的重要途径。中部地区是沟通东西,连接南北的重要战略枢纽,在全国地域分工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是湖南的对外贸易发展较为滞后,已成为制约湖南经济增长和崛起于中部的重要因素之一,反过来看,这也表明湖南对外贸易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在中央提出中部崛起的国家战略背景下,湖南对外贸易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湖南省作为我国中部地区的经济大省之一,也是贸易强省。以湖南省作为中部省份的研究对象,就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展开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以湖南省对外贸易为出发点,以加快湖南省经济增长为归宿,探讨了湖南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特定关系。在写作过程中,运用多种研究手段,如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等。首先,本文在对相关概念加以界定的基础上,回顾了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纵观国外学者对该问题的研究结论可分为:贸易促进论、贸易阻碍论和贸易折中论。同时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做了简单总结,为后面分析湖南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提供理论基础。其次,本文在第三章,从分析湖南省的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GDP)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据湖南省1987-2008年对外贸易和GDP的具体统计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学中协整检验分析技术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就湖南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并得出结论:湖南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单向因果关系,即湖南省对外贸易促进的湖南省经济的增长,但湖南省经济的增长并没有导致对外贸易的发展。再次,本文在第四章中探讨了在金融危机影响下湖南省发展对外贸易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了湖南省发展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最后,对本文所进行的研究做出了简要的总结。
二、去年外贸进出口额达4743亿美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去年外贸进出口额达4743亿美元(论文提纲范文)
(1)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县区政府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 ——以W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思路 |
1.2.3 研究方法 |
1.3 主要创新和不足 |
1.3.1 主要创新 |
1.3.2 不足之处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相关理论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1 国外研究综述 |
2.1.2 国内研究综述 |
2.2 相关概念 |
2.2.1 外贸高质量发展 |
2.2.2 中美贸易摩擦 |
2.2.3 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的地方政府职能 |
2.3 相关理论 |
2.3.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3.2 公共产品理论 |
2.3.3 政府干预理论 |
第3章 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W区外贸高质量发展现状 |
3.1 W区概况 |
3.1.1 W区基本情况 |
3.1.2 W区外贸基本情况 |
3.2 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W区外贸高质量发展的举措和成效 |
3.2.1 W区政府现有应对中美贸易摩擦的举措 |
3.2.2 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W区外贸高质量发展取得的成绩 |
3.3 中美贸易摩擦对W区外贸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
3.3.1 中美贸易摩擦对外贸进出口的影响 |
3.3.2 中美贸易摩擦对外贸企业的影响 |
3.3.3 中美贸易摩擦对产业的影响 |
3.3.4 中美贸易摩擦对境外投资的影响 |
3.3.5 中美贸易摩擦对招商引资的影响 |
第4章 W区政府应对中美贸易摩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存在的问题 |
4.1.1 对外贸高质量发展缺乏科学规划和政策引导 |
4.1.2 应对贸易摩擦体制机制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
4.1.3 缺少外贸管理专业人才 |
4.1.4 外贸管理部门间并未形成合力 |
4.1.5 在市场组织管理方面缺乏有效手段 |
4.2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政府对外贸高质量发展重视程度不够 |
4.2.2 政府引导企业应对中美贸易摩擦的经验不足 |
4.2.3 政府间合作与外贸统筹发展意识不强 |
4.2.4 政府对外贸新业态培育力度不够 |
第5章 县区政府应对中美贸易摩擦的对策建议 |
5.1 建立中美贸易摩擦应对机制 |
5.2 优化外贸发展营商环境 |
5.3 提升外贸企业竞争力 |
5.4 优化资源配置 |
5.5 发挥外贸平台作用 |
5.6 鼓励企业积极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 |
5.7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一带一路”背景下中越经济走廊建设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中国)相关文献研究 |
1.2.2 国内(越南)相关文献研究 |
1.3 论文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
1.4 论文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第2章 中越经济走廊概述 |
2.1 中越经济走廊建设的理论意义及实现意义 |
2.1.1 理论意义 |
2.1.2 实践意义 |
2.2 中越经济走廊的概述 |
2.2.1 经济走廊相关概念 |
2.2.2 中越经济走廊路线图 |
2.3 中越经济走廊建设的区位优势与其他条件 |
2.3.1 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 |
2.3.2 社会经济条件 |
2.3.3 基础设施条件 |
2.3.4 其他条件 |
第3章 中越经济走廊建设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建设的促进作用及对越南经济的影响 |
3.1 中越经济走廊建设的现状 |
3.1.1 交通运输 |
3.1.2 经济发展 |
3.1.3 对外贸易 |
3.2 中越经济走廊建设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建设的促进作用 |
3.2.1 连接中国-东盟各国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
3.2.2 有利于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与发展 |
3.2.3 有利于开拓市场,扩大出口 |
3.3 中越经济走廊建设对越南经济的影响 |
3.3.1 对商品出口影响 |
3.3.2 对服务贸易影响 |
3.3.3 对投资影响 |
3.3.4 教育影响 |
第4章 中越经济走廊建设的存在问题与面临挑战 |
4.1 中越经济走廊建设的存在问题 |
4.1.1 交通基础设施 |
4.1.2 贸易结构简单、贸易不平衡 |
4.1.3 中国对越南投资规模较小 |
4.2 中越经济走廊建设的面临挑战 |
第5章 促进中越经济走廊建设的政策建议 |
5.1 中越双方加强中越跨境经济合作 |
5.2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应采取的措施 |
5.3 引导对越南投资 |
5.4 中越双方完善贸易政策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厦门BS公司战略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与结构 |
1.2.1 研究方法 |
1.2.2 论文结构 |
1.3 论文特色与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SWOT分析方法 |
2.1.2 战略转型理论 |
2.1.3 港口物流与现代物流 |
2.2 研究现状综述 |
2.2.1 战略转型相关研究综述 |
2.2.2 港口物流行业与国家战略协同发展相关研究综述 |
2.2.3 贸易及通关便利化相关研究综述 |
2.2.4 自贸区当前特色热点业态研究综述 |
2.2.5 研究现状评价 |
第3章 BS公司战略基础变化分析 |
3.1 BS公司发展概况 |
3.2 BS公司原有战略存在的问题 |
3.3 BS公司外部环境变化分析 |
3.3.1 宏观环境 |
3.3.2 行业环境 |
3.3.3 竞争环境 |
3.3.4 小结 |
3.4 BS公司内部因素变化分析 |
3.4.1 BS公司资源分析 |
3.4.2 BS公司核心能力分析 |
3.4.3 小结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BS公司战略转型方案 |
4.1 BS公司战略转型方案匹配与选择 |
4.1.1 战略转型方案匹配 |
4.1.2 战略转型方案评价 |
4.1.3 战略转型方案选择 |
4.2 BS公司战略转型实施方案 |
4.2.1 战略转型的总体目标 |
4.2.2 战略转型重点途径 |
4.2.3 战略转型重要资源和能力支撑 |
4.2.4 小结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BS公司战略转型保障 |
5.1 调整组织结构 |
5.1.1 现有组织结构利弊分析 |
5.1.2 组织结构调整对策 |
5.2 优化人力资源管理 |
5.2.1 加速推进战略人力资源储备 |
5.2.2 构建有活力的薪酬激励机制 |
5.2.3 进一步加大人才交流力度 |
5.3 调整财务重点支持方向 |
5.3.1 资金的预算分配与绩效考核倾斜 |
5.3.2 争取集团更多的银行授信额度 |
5.4 加强信息技术支撑 |
5.5 优化激励约束机制建设 |
5.6 多争取试点政策落地与财政扶持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4)山西省外贸结构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山西省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
二、山西省对外贸易方式结构 |
三、对外贸易区域结构 |
四、对外贸易主体结构 |
(5)外贸发展模式比较与转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方法概括 |
1.3 论文的基本思路与框架结构 |
2 外贸模式文献 |
2.1 外贸模式(Patterns of Trade)的定义 |
2.2 国际贸易理论的起源及发展概述 |
2.3 我国对外贸易模式研究文献 |
2.4 浙江省对外贸易模式理论研究文献 |
3 外贸模式发展历程及现状 |
3.1 我国对外贸易模式转变历史 |
3.1.1 新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之历史沿革 |
3.1.2 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
3.1.3 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 |
3.2 浙江省外贸模式发展现状分析 |
3.2.1 浙江最近几年进出口发展主要特征 |
4 外贸发展模式比较分析 |
4.1 浙江、江苏、广东、福建四省的独特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
4.2 浙江、江苏、广东、福建四省对外贸易发展现状比较分析 |
4.2.1 近几年进出口贸易总量呈增长趋势 |
4.2.2 对外贸易依存度总体呈扩大态势 |
4.2.3 出口结构不断优化 |
4.2.4 民营外贸企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下降 |
4.2.5 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同增长 |
4.2.6 市场拓展呈现多元化发展 |
4.2.7 区域发展水平有趋向于平衡的态势 |
4.2.8 本章小结 |
5 浙江外贸发展模式特点与转型升级 |
5.1 浙江外贸发展模式的特色 |
5.2 浙江外贸产业发展模式存在问题 |
5.2.1 浙江传统产业的特征 |
5.2.2 浙江传统产业的现状 |
5.3 浙江外贸发展转型升级的途径 |
5.4 浙江外贸发展转型升级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变革在“风暴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力挽狂澜 |
多方抱团 |
渠道变革 |
(7)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内容 |
一、 论文的研究思路 |
二、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三节 “环境——资源(能力)——路径”研究框架 |
第一章 文献回顾和研究框架 |
第一节 企业战略理论以及分析框架 |
一、 环境学派 |
二、 资源学派 |
三、 战略联盟 |
第二节 有关加工贸易的文献回顾 |
一、 加工贸易概念 |
二、 制约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因素分析 |
三、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途径研究 |
第二章 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的环境分析 |
第一节 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 |
第二节 基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分析 |
一、 宏观层面:政策平台的构建 |
二、 中观层面:行业环境的培育 |
三、 微观层面:企业能力的提升 |
第三章 相关国家和地区转型升级的过程和启示 |
第一节 新加坡的经验和启示 |
第二节 澳门手信业的发展过程和启示 |
第四章 关于转型升级的宏观战略研究 |
第一节 整体推进战略 |
一、 进口与出口相协调 |
二、 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协调 |
三、 数量和质量协调 |
四、 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协调 |
第二节 循序渐进战略 |
一、 基于全球价值链环节的递进 |
二、 基于地区梯度转移的递进 |
三、 基于产业内升级换代的递进 |
第三节 区别对待战略 |
第四节 重点突破战略 |
第五章 企业转型升级的战略研究 |
第一节 干中学习战略 |
一、 个人层面的“干中学习” |
二、 组织层面的“干中学习” |
第二节 先易后难战略 |
一、 增量部分可先行转型升级 |
二、 存量部分可局部转型升级 |
第三节 稳中求进战略 |
一、 以订单为基础的业务转型升级 |
二、 以经济发展潜力为基础的市场转型升级 |
三、 以产业发展阶段为基础的产业升级转型 |
第四节 立足创新战略 |
第六章 企业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 |
第一节 研究假设 |
一、 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的可管理性分析 |
二、 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要素的四个维度 |
三、 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要素对企业绩效的作用 |
第二节 研究样本 |
第三节 研究变量测量与研究方法 |
一、 研究变量测量 |
二、 研究方法的选择 |
第四节 实证结果 |
一、 数据质量评估 |
二、 测量模型检验 |
三、 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检验 |
第五节 结论与启示 |
一、 企业转型升级必须具有市场结构优化的特征 |
二、 经营模式的优化对企业绩效具有正向作用 |
三、 自主知识产权结构优化正向影响企业 |
四、 相关企业案例 |
第七章 完善转型升级的政策和监管 |
第一节 宏观财政税收政策调整 |
一、 稳步推进加工贸易税收政策的统一 |
二、 尽快明确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税收政策 |
三、 积极引导异地委托加工业务,实现加工贸易梯度转移 |
第二节 关于促进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的措施 |
一、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
二、 以鼓励引导的方式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
三、 提高加工贸易产业水平,优化加工贸易产业布局 |
四、 加快“走出去的步伐” |
第三节 完善海关监管措施 |
第八章 几个省市推进转型升级政策的调查 |
第一节 重庆市在金融危机前后对加工贸易企业的政策扶持 |
一、 创新内陆加工贸易新模式 |
二、 创新内陆开放物流通行模式 |
三、 引进世界知名企业 |
四、 “走出去”带动外贸发展方式转变 |
五、 金融危机及加工贸易快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难 |
第二节 上海市在金融危机前后对加工贸易企业的政策扶持 |
一、 上海市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
二、 对外贸易运行情况 |
三、 重点任务 |
第三节 四川省外贸发展形势和趋势 |
一、 基本情况 |
二、 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
三、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问题 |
四、 关于开放型经济建设及相关问题 |
附件一 加工贸易企业经营情况及生产能力证明 |
附件二 经营者调查问卷 |
附件三 企业调查问卷 |
附件四 企业数据调查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知识产权壁垒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表目录 |
绪论 |
0.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0.1.1 研究目的 |
0.1.2 研究意义 |
0.2 文献综述 |
0.2.1 国外文献综述 |
0.2.2 国内文献综述 |
0.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0.4 创新之处 |
1 知识产权壁垒的涵义、发展历程、表现形式及其特点 |
1.1 知识产权壁垒的涵义 |
1.2 世界知识产权保护的发展历程极其在中国的发展 |
1.2.1 世界知识产权保护的发展历程 |
1.2.2 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发展历程 |
1.3 知识产权壁垒的表现形式 |
1.4 知识产权壁垒的特点 |
2 知识产权壁垒对进出口贸易的理论分析 |
2.1 知识产权壁垒对出口贸易的影响 |
2.1.1 知识产权壁垒对出口贸易的数量影响 |
2.1.2 知识产权壁垒对出口贸易条件的影响 |
2.1.3 知识产权壁垒对社会福利的影响 |
2.2 知识产权壁垒对贸易进口国的影响 |
2.2.1 贸易小国实施知识产权壁垒的效应分析 |
2.2.2 贸易大国实施知识产权壁垒的效应分析 |
3 知识产权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实证分析 |
3.1 我国外贸出口的基本情况、主要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
3.1.1 我国外贸出口的基本情况 |
3.1.2 我国外贸出口的主要特点 |
3.1.3 我国外贸出口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3.2 我国外贸出口遭受知识产权壁垒的现状、原因与实证分析 |
3.2.1 我国外贸出口遭受知识产权壁垒的现状 |
3.2.2 我国外贸出口遭受知识产权壁垒的原因 |
3.2.3 知识产权壁垒对我国外贸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 |
4 中国应对知识产权壁垒的策略 |
4.1 进一步完善我国知识产权立法 |
4.2 加强国民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 |
4.3 创新技术 |
4.4 警惕滥用知识产权行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9)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研究 ——基于产业结构国际化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导言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二、国内外有关中亚问题的研究综述 |
(一) 国内关于中亚问题的研究综述 |
(二) 国外关于中亚问题的研究综述 |
三、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的可行性分析 |
(一) 中国与中亚国家具有要素禀赋互补性 |
(二) 中国与中亚国家具有产业结构互补性 |
(三) 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具有良好外部条件 |
四、本文研究思路、方法、内容及创新和难点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三) 本文研究创新和难点 |
(四) 研究内容 |
第二节 区域产业合作相关理论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一) 产业相关概念的界定 |
(二) 国际区域产业合作 |
二、国际区域产业合作的互动机制 |
(一) 国际贸易 |
(二) 国际投资 |
(三) 国际金融 |
三、国际产业合作相关理论研究 第二章 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结构演进及互补性分析 |
第一节 中亚五国产业发展及结构演进 |
一、哈萨克斯坦产业发展及结构演进 |
(一) 哈萨克斯坦经济发展战略 |
(二) 哈萨克斯坦产业发展 |
(三) 哈萨克斯坦产业结构演进 |
二、吉尔吉斯斯坦产业发展及结构演进 |
(一) 吉尔吉斯斯坦经济发展战略 |
(二) 吉尔吉斯斯坦产业发展 |
(三) 吉尔吉斯斯坦产业结构演进 |
三、塔吉克斯坦产业发展及结构演进 |
(一) 塔吉克斯坦经济发展战略 |
(二) 塔吉克斯坦产业发展 |
(三) 塔吉克斯坦产业结构演进 |
四、乌兹别克斯坦产业发展及结构演进 |
(一) 乌兹别克斯坦经济发展战略 |
(二) 乌兹别克斯坦产业发展 |
(三) 乌兹别克斯坦产业结构演进 |
五、土库曼斯坦产业发展及结构演进 |
(一) 土库曼斯坦经济发展战略 |
(二) 土库曼斯坦产业发展 |
(三) 土库曼斯坦产业结构演进 |
六、中亚五国独立后产业结构演进的总体评价 |
第二节 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互补性分析 |
一、中国与中亚五国产业梯度差距 |
(一) 中国与中亚五国产业产出结构比较 |
(二) 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结构变动对比分析 |
二、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结构互补性分析 |
三、小结 第三章 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互动机制分析 |
第一节 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互动机制之一:贸易合作 |
一、中国与中亚国家整体贸易情况 |
二、中国与中亚各国的贸易情况 |
(一)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贸易 |
(二) 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的贸易 |
(三) 中国与塔吉克斯坦贸易 |
(四) 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贸易 |
(五) 中国与土库曼斯坦贸易 |
三、中国与中亚国家贸易潜力实证分析 |
(一) 贸易结合度分析 |
(二) 显性比较优势分析 |
(三) 贸易互补性分析 |
(四) 中国与中亚国家贸易影响因素分析 |
四、小结 |
第二节 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互动机制之二:投资合作 |
一、中亚国家吸引外资特点 |
(一) 外资来源国 |
(二) 投资领域 |
二、中国对中亚国家的投资状况 |
(一) 中国在中亚国家的直接投资 |
(二) 中国在中亚的间接投资 |
(三) 中亚国家对我国的投资 |
三、小结 |
第三节 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互动机制之三:金融合作 |
一、中亚国家金融业发展概况 |
二、中国与中亚国家金融合作 |
(一) 上合组织框架下的金融多边合作 |
(二) 中国与中亚国家金融双边合作 |
三、中国与中亚国家金融合作特点 |
四、小结 第四章 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实践与评价 |
第一节 中国与中亚国家第一产业合作 |
一、中亚五国农业概况 |
(一) 中亚五国农业概况 |
(二) 中亚五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二、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合作 |
(一) 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产品贸易概述 |
(二)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棉花贸易 |
(三) 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产品贸易潜力 |
三、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业技术与项目合作 |
四、小结 |
第二节 中国与中亚国家第二产业合作 |
一、中亚国家独立初与中国第二产业的合作 |
二、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 |
(一)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能源合作 |
(二) 中国和土库曼斯坦的能源合作 |
(三) 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的能源合作 |
三、小结 |
第三节 中国与中亚国家第三产业合作 |
一、我国与中亚国家电信业合作 |
(一) 中亚各国电信业发展概况 |
(二) 中国与中亚国家电信业合作现状 |
(三) 中国与中亚国家电信业合作评价 |
二、中国与中亚国家交通运输业合作 |
(一) 中亚国家交通运输业发展概况 |
(二) 中国与中亚国家交通运输合作 |
(三) 中国与中亚国家交通运输合作的机制建设 |
(四) 中国与中亚国家交通运输合作水平评价 |
(五) 中国与中亚国家交通运输合作的前景 |
三、小结 第五章 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的战略思考 |
第一节 影响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的因素分析 |
一、大国对中亚市场争夺 |
二、中亚国家经济实力和经济环境 |
(一) 中亚国家经济实力 |
(二) 中亚国家经济环境 |
三、中亚国家复杂心态 |
第二节 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的战略思考 |
一、中国与中亚产业合作推进路径 |
(一) 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的战略突破点——哈萨克斯坦 |
(二) 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中战略承接地—中国新疆 |
二、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的思路 |
(一) 完善产业合作互动机制 |
(二) 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的契合点 |
(三) 企业参与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的思路 |
三、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产业竞争力分析 |
(一) 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产业结构相似性 |
(二) 中国新疆工业产品出口能力分析 |
(三) 中国新疆与哈萨克斯坦产业竞争力比较 |
四、构筑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的雁行模式 |
(一) 雁行模式的实现前提 |
(二) 雁行模式的构筑方式 后记 参考文献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
(10)湖南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1.3.1 主要内容 |
1.3.2 本文创新点 |
2 相关理论研究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对外贸易 |
2.1.2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 |
2.2 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理论 |
2.2.1 贸易促进论 |
2.2.2 贸易折衷论 |
2.2.3 贸易阻碍论 |
3 湖南省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概述 |
3.1 我国经济与对外贸易发展概况 |
3.2 湖南省经济与对外贸易发展概况 |
3.3 湖南省与我国对外贸易状况的比较 |
3.4 湖南省对外贸易发展特点 |
4 湖南省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和作用测度 |
4.1 湖南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
4.1.1 宏观经济变量指标的选取与数据处理 |
4.1.2 实证检验步骤 |
4.1.3 宏观经济序列平稳性的ADF单位根检验 |
4.1.4 进口总额、出口总额和经济增长的协整检验 |
4.1.5 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
4.1.6 小结 |
4.2 湖南省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作用的测度 |
4.2.1 湖南省对外贸易依存度测度 |
4.2.2 湖南省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贡献大小测度 |
5 湖南省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 |
5.1 大力发展加工贸易 |
5.2 加快出口商品结构调整 |
5.3 积极培育出口产品基地 |
5.4 积极应对国际贸易摩擦 |
5.5 建立健全相关政策和服务保障体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去年外贸进出口额达4743亿美元(论文参考文献)
- [1]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县区政府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 ——以W区为例[D]. 高波. 南昌大学, 2020(06)
- [2]“一带一路”背景下中越经济走廊建设问题研究[D]. 梁氏雪梅(LUONG THI TUYET MAI). 云南大学, 2019(03)
- [3]厦门BS公司战略转型研究[D]. 陈荔荔. 华侨大学, 2018(01)
- [4]山西省外贸结构现状分析[J]. 郝美彦,郑洁,王亚丽. 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 2014(06)
- [5]外贸发展模式比较与转型分析[D]. 王艳婷. 浙江工业大学, 2013(04)
- [6]变革在“风暴中心”[J]. 俞永均. 今日浙江, 2012(16)
- [7]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研究[D]. 林立.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2(12)
- [8]知识产权壁垒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D]. 庄蕊. 辽宁大学, 2011(04)
- [9]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研究 ——基于产业结构国际化视角[D]. 毕燕茹. 新疆大学, 2010(11)
- [10]湖南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D]. 杨惠钧. 湖南师范大学, 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