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世纪改革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十大思路(论文文献综述)
夏倩倩[1](2014)在《网络恶搞“亚文化”存在的问题与思想政治工作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网络恶搞”的涵义,虽存在争议,但一般认为“网络恶搞”是指以戏仿、变造、拼贴、滑稽等手法来达到颠覆、解构、取乐等目的的一种行为。当前,网络恶搞已经是网民,特别是青年人的一种习惯性的“网络生活方式”。而且已发展成为一种相对于“主流文化”的“亚文化”。网络恶搞虽具有一些针砭时弊、启迪思想的作用,对恶搞者和阅读者能起到感情抚慰、情绪宣泄,调节心理,排解压力的作用,但也存在着种种不良的弊端。多数恶搞作品为获得点击率而抛弃文化作品本应具有的思想价值和审美情趣,导致了多数网络恶搞精神境界低下,出现许多低俗龌龊的作品。目前,文学、影视、艺术等人文精神正受到网络恶搞的冲击,举凡五千年以来的信念和信仰,在网络恶搞中几乎都受到怀疑和嘲弄。网络恶搞一方面从昔日的文化精英手中夺回了话语权,但却没有从精英手中接过正确价值观和对作品意义的执着追求;这样的恶搞不仅没有延续过去传统的批判精神,而且还对传统的批判精神所秉承的价值观进行了无情的解构。令人担忧的是,离经叛道的网络恶搞,却受到大批青少年的喜爱和追捧,其影响力急剧爆发。网络恶搞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热点时事常遭嘲讽;优秀文化常被歪曲;主流价值常被颠覆;机构和官员备受“抹黑”;恶搞内容趋于低俗;“娱乐至上”大行其道。总体上看,网络恶搞有着戏谑崇高、调侃神圣的“后现代”倾向,对大批青年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网络恶搞现象的产生及其存在的问题,与当今社会存在的问题与失衡密切相关;与青年人的主观心理相关;与当今社会环境、文化生态状况密不可分。网络恶搞对我们当前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尖锐的挑战,如果先进文化不能成为网络的主角,整个网络空间就会被低俗文化充斥,对此应该引起重视。
贾兆义[2](2012)在《社会创新视阈下创新型国家社会基础培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创新型国家战略是我国面对经济社会发展转型面临的实际需求做出的重大战略选择,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之一。创新型国家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是科技创新的发展,而是涉及社会各领域的系统变革,需要社会领域创新与科技领域创新的共同驱动。与此同时,社会建设目标的提出和社会管理创新的被关注表明中国要告别经济政策时代,走向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并重的时代。经过改革开放之后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力量不断成长,社会领域也逐渐同经济领域和行政领域相分离,发展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新阶段,社会领域的矛盾相对突出,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比有着较大差距。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创新作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双驱动力”之一,作为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缓解利益冲突,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和社会政策的有效手段,日益呈现出其重要性,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从社会创新的视角观察,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缺乏充满活力的社会基础的有力支撑,这制约着我国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在社会创新的视阈中观察创新型国家的社会基础,分析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社会基础存在的问题,探讨从政府职能转变、社会结构优化、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社会政策制定等方面培育创新型国家社会基础的现实路径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从关于社会创新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比较缺乏的现实出发,首先厘定社会创新的概念,把对社会创新的基本问题的研究和创新型国家概念的延展作为本课题研究的逻辑起点,在梳理和借鉴现有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明确了社会创新的价值取向、基本功能和行动路径,将创新型国家概念较多从技术创新考察的视角拓展到社会创新的视角,使创新型国家概念的内涵更加完善,更加契合我国的实际状况,夯实了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深入分析我国创新型国家社会基础的现状是培育创新型国家社会基础的前提,在当前我国的政府职能的转变、公民社会的成长、社会政策的制定、社会管理体制的现状都不能满足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充分涌流的社会,不能为创新型国家战略顺利实施提供有力的社会支撑,这就成为我们面临的紧迫而现实的问题。而且,全球化浪潮的影响,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特殊背景都对创新型国家社会基础的培育提出了紧迫要求,全球化的背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及其所带来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所形成的理论共识和鲜活的经验,又为创新型国家社会基础的培育提供了宏阔的资源和良好的理论向导,使其具有了现实可能性。在社会创新的视阈内培育创新型国家的社会基础,有利于社会创新与技术创新双重驱动力的发挥,通过促进创新文化的弘扬和国家创新体系的完善为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提供支撑。它作为社会领域建设的一部分,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子集,既可以利用和谐社会建设营造的良好氛围,也可以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支撑。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社会的发展必然以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其最终目的,创新型国家的社会基础必然遵循这一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社会基础的培育更是如此。在这个意义上,创新型国家社会基础的培育有助于我国人的发展向现实的展开,改变我国人的发展不均衡的现状,促进我国公民素质的提高,反过来,又为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培育创新型国家的社会基础最终要落到实处,必须有理念指导和现实的路径。从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实际出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的社会基础应当秉持社会公正、以人为本和共治共享的基本理念,从政府职能转变,社会阶层结构优化,协调和理顺利益关系,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的社会政策,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和构建科学而合理的社会创新系统等几个方面着力,使政府、市场和社会都发挥各自的功能和作用。在实施创新型国家战略的过程中,不遗余力的发现社会,培育社会,厘清各领域界限,激发社会创造活力,使社会创造源泉充分涌流,使公民的权利得到保障,利益关系得到协调,社会矛盾得以缓和,从而促进创新型国家战略的顺利实现,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徐志怀[3](2003)在《关于道德教育现代化的思考》文中研究指明新形势要求道德教育必须改革、创新,必须实现现代化。道德教育实现现代化需要道德教育的观念、内容、方法和手段等均实现现代化。为了实现道德教育现代化,必须做到:坚持继承优良传统文化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坚持“德治”与“法治”相结合;在培养人的现代化中强化道德教育;重视和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及信息资源;重视道德教育激励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黄秋明[4](2002)在《发展性德育教学模式研究 ——高职德育课程教学有效性探索:从理论和实践的视野》文中认为本研究旨在探讨文化多元背景下的社会转型期,高职学校如何从构建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入手,提高德育课程的教学有效性,以促进学校德育改革的整体效果,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自80年代以来,社会各界对改革学校德育的呼声日益高涨,无论是教育理论工作者还是实践工作者都分别从理论和实践的视野对以课程为中心的学校德育进行了全方位的反思,提出了各种有益和新颖的教学模式,如情感交流模式、角色扮演模式和小组讨论模式等以期打破灌输模式单一化的局面。本研究以我校近十年的改革实践为基础,试图从教学理论的高度构建“发展性德育教学模式”,既是对以往经验的升华,也为德育改革的大潮增添一滴新鲜的水滴。 本研究从我校德育课程教学现状的调查入手,提出了影响教学有效性的有关因素,梳理了与教学模式相关的若干概念,对三种西方流行的德育模式作了扼要点评以及从中获得的启示,在此基础上以历年来的实践素材为出发点,重点构建“发展性德育课程教学模式”。笔者认为,本研究在以下几点有一定程度的创新(详见文本):1 发展性德育教学模式比主体性德育教学模式更符合高职学校的特点。2 发展性德育教学模式是一种开放的弹性的教学模式,它本身具有一定的自适应性。3 从规则、原则、理想层次结合不同的教学对象进行分类教学。4 把认知、情感、行为在教学形式和课业评价中有机的结合起来。5 延伸和丰富课堂教学的外延并取得了一定的实际效果。6 把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发展性学力)放在突出的地位。由于篇幅所限许多操作细节并未展开。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是:发展性德育教学模式能有效促进学生“知识、情感、行为”三位一体的协调发展,使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一定的批判精神、较高的判断水平和较强的行动能力”,提高了高职德育课程的教学有效性。它不仅是在教学论意义上对灌输模式的反动,也是在教育哲学层面上对教师中心论的超越,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搭建了德育课程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平台,并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范式。尽管发展性德育教学模式还远非至善,但毕竟尝试着跨出了重要的第一步。
陈志[5](2000)在《新世纪改革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十大思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进一步深入改革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可以借鉴十个思路 :(1)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原则 ;(2)建立开放的学校德育体系 ;(3)注重培养人格和德性 ;(4)继承传统、借鉴别国经验 ;(5)重视民族精神教育 ;(6)注重培养思想道德能力 ;(7)实行全面主义教育 ;(8)增强教育内容的针对性 ;(9)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10)建立新的考评体系。
二、新世纪改革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十大思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世纪改革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十大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恶搞“亚文化”存在的问题与思想政治工作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网络恶搞“亚文化”的研究意义与思路 |
一、本选题的研究现状 |
二、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及创新 |
第二章 历史:网络恶搞亚文化的产生与发展 |
一、“恶搞”的渊源 |
二、“网络恶搞”的涵义与特征 |
三、“网络恶搞”发展历史中的大事件 |
第三章 现状:网络恶搞已经发展为青年人的“亚文化” |
一、恶搞现象已普遍存于网络中 |
二、网络恶搞形成为一种青年人特有的“亚文化” |
第四章 问题:网络恶搞亚文化的主要弊端 |
一、恶搞常嘲讽热点时事,歪曲事实,混淆了是 |
二、恶搞常篡改优秀文化,亵渎了传统经典 |
三、恶搞消解崇高精神,冲击了主流价值观 |
四、恶搞抹黑官员和机构,放大了社会矛盾 |
五、恶搞内容趋于低俗,影响了网络道德 |
六、恶搞过度追求娱乐,助推了“娱乐至上”的风气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原因:网络恶搞“亚文化”问题的原由 |
一、“网络恶搞”产生、发展、扩散的原因 |
二、“网络恶搞”制造低俗内容,助推娱乐至上的原因 |
三、“网络恶搞”戏谑经典文化,调侃主流价值观的原因 |
四、“网络恶搞”嘲讽热点时事,抹黑官员和机构的原因 |
第六章 对策:应对网络恶搞亚文化问题的思想政治工作策略 |
一、政府机构应加强审查管理,减少网络恶搞中有危害的内容 |
二、网络媒体应强化行业素养,遏制不良恶搞文化的传播 |
三、学校应加强引导,以抵御网络恶搞的不良思想 |
四、青年自身要警惕和防范网络恶搞中的不良思想 |
五、建立有利于提高网络恶搞质量的奖惩机制 |
结语 |
附录一 |
附录二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社会创新视阈下创新型国家社会基础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选题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四、研究方法与拟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社会创新视域下创新型国家社会基础培育研究的逻辑起点 |
一、基本概念与理论内涵的学理分析 |
(一) 社会创新概念的阐释 |
(二) 创新型国家概念的梳理 |
(三) 创新型国家社会基础概念的界定 |
二、社会创新的多维意蕴 |
(一) 社会创新的价值取向 |
(二) 社会创新的基本功能 |
(三) 社会创新的行动路径 |
三、社会创新、创新型国家与其社会基础三者的依存关系 |
第二章 创新型国家社会基础的现状分析与时代方位 |
一、培育创新型国家社会基础的现实状况 |
二、培育创新型国家社会基础的时代语境:全球化 |
(一) 全球化时代培育创新型国家社会基础的现实性 |
(二) 全球化时代培育创新型国家社会基础的必要性 |
(三) 全球化时代培育创新型国家社会基础的可行性 |
三、培育创新型国家社会基础的现实背景:经济社会发展转型 |
(一) 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特征 |
(二)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要求 |
(三) 社会发展方式转型的内在要求 |
四、培育创新型国家社会基础的理论向度:科学发展观 |
(一) 科学发展观的价值追求 |
(二) 科学发展观的逻辑彰显 |
(三) 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取向 |
第三章 培育创新型国家社会基础的意义解读 |
一、实施创新型国家战略的驱动力量 |
(一) 有利于形成社会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双驱动力” |
(二) 有利于弘扬创新文化 |
(三) 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
二、创新型国家社会基础与和谐社会的互促共进 |
(一) 培育创新型国家的社会基础对和谐社会的有力支撑 |
(二) 和谐社会为培育创新型国家社会基础提供良好社会氛围 |
三、培育创新型国家社会基础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
(一) 助推人的全面发展由现实向理想的展开 |
(二) 有助于解决我国人的发展的不均衡现状 |
(三) 促进创新型人才队伍的建设 |
第四章 社会创新视域下培育创新型国家社会基础的理念与路径 |
一、社会创新视域培育创新型国家社会基础的理念基础 |
(一) 社会公正 |
(二) 以人为本 |
(三) 共治共享 |
二、社会创新视域下培育创新型国家社会基础的实现路径 |
(一) 政府职能转变是前提 |
(二) 社会阶层结构优化是基础 |
(三) 协调和理顺社会利益关系是关键 |
(四) 制定和实施系统合理的社会政策是重点 |
(五)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是体制基础 |
(六) 整合建构科学合理的社会创新系统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发展性德育教学模式研究 ——高职德育课程教学有效性探索:从理论和实践的视野(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研究过程 |
2 理论初探 |
2.1 有关教学模式基本理论问题探讨 |
2.2 国际比较视野中的西方学校德育 |
2.3 西方主要学校德育模式扼要述评 |
2.4 影响德育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
3 模式建构 |
3.1 发展性德育教学模式的时代背景 |
3.2 发展性德育教学模式的历史基础 |
3.3 发展性德育教学模式的内涵表述 |
3.4 发展性德育教学模式的模式举要 |
3.5 发展性德育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
3.6 发展性德育教学模式的课堂纪实 |
3.7 发展性德育教学模式的基本原则 |
3.8 发展性德育教学模式的实施条件 |
附录 |
四、新世纪改革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十大思路(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恶搞“亚文化”存在的问题与思想政治工作对策[D]. 夏倩倩.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3)
- [2]社会创新视阈下创新型国家社会基础培育研究[D]. 贾兆义. 山东大学, 2012(02)
- [3]关于道德教育现代化的思考[J]. 徐志怀. 教育探索, 2003(01)
- [4]发展性德育教学模式研究 ——高职德育课程教学有效性探索:从理论和实践的视野[D]. 黄秋明. 华东师范大学, 2002(02)
- [5]新世纪改革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十大思路[J]. 陈志. 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 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