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惠洪文字禅的特点(论文文献综述)
李志明[1](2021)在《北宋词与禅关系研究》文中提出
任传印[2](2020)在《论日本有马赖底禅师的佛教文学》文中认为作为当代日本佛教禅宗临济宗法嗣,有马赖底的佛教文学成就值得关注。他认为佛教文艺的审美价值是明心见性的高峰体验。其禅学随笔旨在纾解民众的心理问题、犀利反思人类的现代化命运;其自传文学叙述从望族后裔到当代禅僧的修行历程;其游记文学传达游历佛教圣地的见闻与感受。就中日比较而言,有马赖底的佛教文学理论比较深刻全面,佛教文学作品彰显临济禅风,明睿峻烈,开放有为,形式与蕴藉都比较丰富,其得失具有参鉴价值。
向光会[3](2020)在《惠洪《石门文字禅》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惠洪被誉为“宋僧之冠”,其诗文集《石门文字禅》完整地诠释了惠洪用来试图改变禅林下衰的“文字禅”思想和“仿史传”的僧史观,系统地展示了其诗文创作情况、文艺理论水平。本文分析了《石门文字禅》的编纂情况、思想、内容及语言,并梳理了其接受情况。第一章介绍惠洪、觉慈以及《石门文字禅》的编纂。惠洪漂泊半生,四度入狱,两次被剥夺僧籍,着述丰富。弟子觉慈在宋代推崇文治、出版业繁荣的时代氛围以及禅师语录编纂之风等的影响下编纂了《石门文字禅》。《石门文字禅》初稿约于宣和六年(1124)完成,定稿约于建炎二年(1128)完成。觉慈以体裁为编纂基本准绳,再以时间、人物等辅助编纂。由于个人才能等原因,其中存在误收、编排混乱的情况。第二章是对《石门文字禅》内容的阐释。惠洪对语言的掌控力极强,擅长各种文体的创作,其诗、文、词、赋极具特色。他将诗歌用于咏史凭吊、参禅悟道、写景咏物和交游唱和,由于使用场合不同,故其诗歌呈现出清新畅快和雄健振踔两种风格。他用文赞美佛、菩萨、高僧,记载佛寺的修建,阐释佛学义理、“文字禅”思想、僧史撰述思想以及品评诗文字画等,呈现出轻秀和浩荡两种风格。惠洪的词用于交游唱和以及颂扬古德高僧,用赋抒情状物,将新的形式、方言等加入偈颂中,增加其趣味性和可读性。第三章是对《石门文字禅》中惠洪思想的阐释。惠洪面对禅林下衰的现状,倡导以文字为禅,其“文字禅”思想包含四个层面:语言文字是精神的载体,语言文字为入法之阶,语言文字是挽救佛法衰微的药石,但是又不可过分依赖语言文字。惠洪认为可以借助古德高僧的生平行事参禅,在《石门文字禅》中阐述了仿照史传重修僧史的初衷,希望给丛林参禅者留下“典刑”,号召禅僧“多识前言往行”。惠洪将禅宗“游戏三昧”的思想运用到文学领域中,形成了丽词绮语、“戏作”“诗成一笑”等“游戏翰墨”。惠洪以“妙观逸想”的“法眼”去鉴赏文学艺术作品,并阐释了“画家”为“非画师”“有声画”与“无声诗”的思想。第四章是对《石门文字禅》语言的分析。惠洪对佛教经典、儒家典籍以及前人诗文都非常熟悉。《石门文字禅》中大量的佛教专业术语、佛教典故、佛教禅宗典籍展示了其作为僧人“本业”的一面,而化用经典文献、前人诗文,大量使用比喻,选用贴切的典故,甚至自创奇语、奇句展现了其作为诗人“不类浮屠语”的一面。第五章是对《石门文字禅》接受的梳理。《石门文字禅》现有6个版本,但各本的祖本均为《径山藏》本。明以前,方回等人对惠洪人品的质疑,肯定其诗文价值的并不多。自释达观再次倡导“文字禅”之后,惠洪诗文得到明代禅林的肯定,僧人多有唱和惠洪作品,选本也开始重视惠洪。随着吴之振等人编选《宋诗钞》称赞惠洪为“宋僧之冠”以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惠洪其人其作品做出公正的评判之后,惠洪《石门文字禅》接受达到高峰。
屈丽蕊[4](2020)在《紫柏真可研究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紫柏真可(1543-1601),在明末佛教复兴运动中举足轻重。紫柏法师名满天下,身边众多宰官居士。其佛学思想自成体系,影响了当时居士文人的修学理念,也影响了后世"人间佛教"的佛学理论。他一生致力于弘扬佛法,复兴寺庙,发起民间刊刻"方册藏",营救太守吴宝秀,后因受晚明党争牵连而圆寂。鉴于在佛学界和思想界的特殊的身份和不平常的社会经历,紫柏是明代佛教史、思想史的研究内容,也是社会学、历史学、文化学关注的对象。笔者纵观紫柏研究的文献资料,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简单的梳理、比较和述评。
张丽丽[5](2019)在《宋代禅林笔记的追忆性书写——以惠洪《林间录》为例》文中认为以惠洪《林间录》为代表的宋代禅林笔记体现出强烈的追忆情结。考察此书可以发现,集古与传承是追忆之目的,惠洪记录尊宿大德的前言往行,正前代记录的不确之处,并补充丛林记忆未传后世者,塑造了足以垂训后学的禅林品质。见闻与亲历是追忆之途径,惠洪通过听闻口述、亲历记忆之场和题写画赞实现了对老成人记忆的转写、历史在场感的建立以及与先德的交流对话。最终惠洪整合个体和老成人的记忆,结合宗教仪式遗留下的器物与建筑,基于当下的立场,构建了丛林的集体记忆。
白雪[6](2019)在《晓莹笔记中的僧人书写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晓莹为南宋临济宗禅僧,着有《罗湖野录》与《云卧纪谈》两部笔记。这两部笔记继承了宋代禅林笔记的写作传统,又带有鲜明的个人印记。僧人书写是这两部笔记的写作重心,而晓莹的思想观念则贯穿僧人书写始终。目前关于宋代禅林笔记的研究尚且不多,对晓莹笔记的研究更是寥寥可数。本文从书写群体的择取、僧人典型的塑造、僧人作品的收录等方面入手,对《罗湖野录》与《云卧纪谈》中的僧人书写进行研究,重点关注其中蕴含的思想观念。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对晓莹笔记中的书写群体进行梳理。二书涉及的中心人物可分为僧与俗两个群体,其中僧人群体为主要书写对象,俗众群体则主要为与禅林关系密切的士大夫。僧人群体在时代、宗门派系、性别等方面的分布有其特点,在宗教贡献、品格德行等方面又有某些突出特征。晓莹便着眼于僧人的贡献与德行两个方面,树立相应的僧人典型。第二章从晓莹对僧人作品的收录来看僧人群体的文学表达。僧人的创作题材较为丰富,晓莹笔记的僧人书写主要涉及大量诗偈。这些诗偈按主题的不同可分为阐发佛理、寄赠交游、清修畅道三大类,它们的主要内容与诞生情境虽然有较大差异,但归根结底又都不离僧人诗偈融通佛理的宗教特色。第三章基于前两章对僧人典型以及僧人文学表达的归纳分析,探究晓莹笔记僧人书写折射出的主要思想观念。僧人的个性特征、对声名的选择、面对生死的态度等,与晓莹的品评相结合,最终体现出清晰的个性观、名声观与生死观。第四章从思想价值与文献价值两个方面衡量晓莹笔记的僧人书写。《罗湖野录》与《云卧纪谈》中体现的思想观念,无不密切关联着当时禅林。晓莹带着对宗门的热切关注,在僧人书写中直刺禅林不正之风:又以审慎的态度对一些宋代禅林文献进行补缺刊误,于宗门不无裨益。
侯本塔[7](2019)在《临济宗与宋代诗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历史发展到宋代,禅宗已成为最重要的佛教宗派,在禅门“一花五叶”仅存的临济、云门、曹洞三家中,又以临济宗的声势最为浩大。本文便是站在临济宗的本位立场,采用文献实证的研究方法,对宋代诗禅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进行考察,主要内容可分为以下五章。第一章是对临济宗传承、着述与交游之特色的分析。通过考察可知,宋代临济宗前后绵延一十五世,并发展出黄龙、杨岐、大慧、虎丘四个派系,它的影响在时间上贯穿两宋始末,空间上遍布全国各地。临济宗僧人的禅学思想丰富,文学素养精深,并创作了语录、灯录、僧传、笔记等多种类型的禅学着述。他们在与诗人的交游中,也展现出以公案、颂古和机锋为特色的时代新风。第二章为临济公案与宋代诗歌。该章对宋代八大颂古集和《正法眼藏》、《禅宗颂古联珠通集》所收临济公案进行量化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从“公案入诗”与“诗文入案”两个视角开展诗禅关系的考察。公案入诗方面,首先对“义玄悟道”等六则临济公案在宋诗中的运用加以探讨,揭示出各则公案在诗歌创作中的主要作用和内涵演变;其次从苏轼与“三十六对”公案以及张商英的颂古创作入手,对临济宗嗣法文人的公案接受进行分析,分别指出苏轼诗歌的取象方式、表达方法和张商英颂古的渔父唱道、艳诗明禅之特色所受禅门公案的影响。诗文入案方面,分别从帝王公案、文人公案和诗歌公案三个方向进行展开,指出禅门公案对帝王与文人形象的建构,和对文人诗歌的拈提参究及禅学理解。第三章为临济颂古与宋代诗歌。该章第一节采用统计学方法,对临济颂古进行竭泽而渔式的考察,共辑得颂古5000余则,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发展趋势、宗派特色和代表作家加以论述。第二节将临济颂古与前人诗歌文献对读,排查出100余则颂古借用前人诗歌的案例,继而从借用对象、借用手法和借用效果三个层面对临济颂古“借诗明禅”之特色展开讨论。第三节首先对当代宋诗总集的颂古收录标准进行考察,接着对这些总集误收、重收、失收的临济颂古加以辨析,最后以《禅宗无门关》为中心,指出临济宗颂古所具有的譬喻新颖、以贬为褒和豪猛粗放之特色。第四章为临济禅法与宋代诗歌。该章第一节对临济宗“峻烈活泼”的宗风特色和“触目是道”的悟道方法加以阐述,并指出二者之间的内在融通关系。第二节从呵佛骂祖、直下承当和杀活自在三个层面入手,对临济峻烈宗风与北宋中期士林风貌之关系进行考察,认为临济宗风参与到北宋文人变革精神、文化自信和人生态度的建构之中。第三节是对“触目是道”的悟道方法与宋代咏物诗关系的探讨,指出宋代咏物诗在创作理念和创作方法等方面所受临济宗的影响。第五章为宋代临济宗虎丘派禅诗研究。该章主要对松源崇岳、无准师范、虚堂智愚和西岩了慧等十余位虎丘派禅师的代表诗作、擅长诗体和典型诗风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虎丘派禅师重家风、轻文采、好拈颂的创作倾向。
宗艳红[8](2019)在《《楞严经合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惠洪是北宋时期着名的禅师,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对其禅学思想、文艺主张、各类着述、经历等方面的研究层出不穷,并取得了非常可观的成果。然而,目前学术界关于惠洪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诗歌、僧史撰着、文艺主张等方面,对其疏经造论、阐述禅教合一观等方面着作的研究还比较分散和匮乏。《楞严经合论》是惠洪关于《楞严经》的经解论着,惠洪在论中大量援引儒释道等内外典籍及思想学说,阐释《楞严》经义及禅理、融通三教文化,并以文字为禅阐述其“禅教合一”思想。通过对《楞严经合论》的研究,不仅可以更全面深入的了解惠洪的“禅教合一”、“文字禅”等禅学思想,而且可以对宋代各宗派间的关系、宋代禅宗的发展情况以及宋以前《楞严经》的注疏等情况有更深入细致的了解,对补充研究宋代禅宗史也具有一定的价值。此外,其中引用的《楞严经》注疏等各类文献,对《楞严经》注疏及一些文献的补充、复原等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以惠洪《楞严经合论》作为研究的主体,在目前学术界关于惠洪生平经历、思想、师承交友、文艺主张、着述等研究的基础上,对惠洪《楞严经合论》的成书背景、特征、价值、影响及评价等进行全面的研究,以丰富和补充学术界关于惠洪及宋代禅宗发展情况等方面的研究。论文结构,除绪论和结语外,正文部分共四章。第一章介绍《楞严经合论》的成书背景,包括社会背景和惠洪个人背景。以唐宋时期为时代背景,从《楞严经》的盛行、儒释道三教一体趋势的加强、禅教合一的发展等三个方面,对《楞严经合论》成书的社会背景进行分析。其次,从惠洪成长、求学、交友、被贬海南等个人经历及造论原因等方面,对成书的个人背景进行分析;第二章对《楞严经合论》的结构、流传及版本进行概述。首先,以明万历十七年(1589)王肯堂本《楞严经合论》为参考,对其结构进行仔细分析。其次,对其在宋及以后的流传情况进行阐述。最后,对其存在的版本进行梳理;第三章分析《楞严经合论》的特征,通过对《楞严经合论》中引用儒释道典籍及思想学说的检索、分类及统计、分析等,总结出《楞严经合论》有引徵儒道经典、疏解《楞严》经义、融通三教文化,禅教合一、籍教悟宗,以禅宗思想疏解《楞严经》经义及辞趣翩翩、言文行远等四个特点,并对其特点进行阐述;第四章分析《楞严经合论》的价值、影响,并对其进行评价。首先,从思想价值、史料价值、文学价值等三个方面对《楞严经合论》的价值进行分析。其次,从其禅教合一思想、文字禅思想的影响及其在后世的流传、刊刻、引用等情况对《楞严经合论》的影响进行分析。最后,通过后世禅僧及学者等对其评价的分析、总结,并结合时代背景及现实意义对《楞严经合论》进行评价。
雷洪伟[9](2016)在《北宋释惠洪绘画思想研究》文中认为释惠洪是北宋后期临济宗之高僧,于禅学、禅史、诗文、书画等方面皆有颇高造诣。他将禅宗思想与绘画创作相结合,形成了独到的绘画思想,对禅宗绘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以他绘画思想为研究方向,从四个方面展开讨论:第一、将惠洪置于北宋绘画史中,来讨论惠洪绘画思想产生的背景因素。通过分析唐以后禅宗绘画发展概况,以及惠洪与当时禅僧画家、文人士夫的交往,帮助认识惠洪绘画思想产生的历史语境,挖掘出影响惠洪绘画思想的时代因素。对惠洪绘画创作与鉴赏的分析以及审美取向的还原,为进一步理解其绘画思想的形成大有裨益。第二、通过讨论禅宗绘画在实践与理论上的矛盾,分析惠洪的绘画本质论。惠洪认为绘画与佛性是表象与本体的关系,通过表象可以认识本体,就像能通过花认识春天。进一步惠洪又将绘画视为参禅悟道的工具,提出“以笔墨作佛事”的说法。第三、惠洪结合佛教“游戏三昧”思想提出了“游戏翰墨”的主张,并以此作为禅宗参与绘画的要旨,为禅僧画家打通了以画悟道的方便法门。“游戏翰墨”不仅被禅僧画家广泛接受,促进减笔水墨风格的发展,也对文人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第四、惠洪将禅宗思想应用到绘画创作与审美鉴赏中,提出“妙观逸想”的艺术思维观,作为禅宗绘画创作的指导要求,对后世禅宗绘画的发展影响颇深。惠洪将禅宗绘画实践与禅宗思想相结合,将笔墨视为佛事,认为深得佛法三昧的人可以从中来去自由,无滞无碍,也能通过绘画了解佛法精义,借绘画来度诸有情。
曹逸梅[10](2015)在《日本五山襌林的典范选择与诗歌创作》文中提出这篇博士论文的研究,意在从典范角度考察宋诗对日本五山禅林诗歌所产生的影响。第一章,从五山诗歌的创作形态出发,论述了五山诗歌的整体风格,以及苏轼的典范影响。从诗歌发生学的角度来看,五山襌林诗歌是一种酬唱型诗歌,基於这一判断,第一节沿着创作形态的变迁,揭示了五山诗歌的演变过程。由於酬唱语境的存在,在以苏轼为典范的诗歌创作中,苏门酬唱诗受到五山襌僧的最大关心。第二节注意到了五山禅僧对苏门酬唱多方面、多层次的效仿,从形式上的次韵唱和、内容上的效仿其题材,到诗歌功能认识方面的以交际为诗、以诗歌实现日常的诗意化,五山禅僧在诗歌创作中的竞技心理与崇雅旨趣都体现了苏门酬唱影响的痕迹。第三节探讨了五山襌林图画和题咏中的东坡形象。通过对东坡图绘、题咏的文本细读,发现了普遍存在的对比叙事的模式:出现在禅僧笔下的虽然是失意的“坡老”形象,但对比的另一端则指向理想的“坡仙”。由此现象出发,本文认为东坡题咏中越来越普遍的对比叙事模式,其实是诗会酬唱中禅僧创作日趋同化的表现。诗会酬唱同化并强化了五山襌林中东坡题咏的对立模式,最终影响典范形象的塑造。第二章,论述了黄庭坚对五山襌林的典范影响,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展开。第一节认为禅僧选择黄庭坚为典范,不仅因为他是宋代最具代表性的诗人,还与他在宗教、艺术乃至人生追求方面也完美地契合禅僧理想有关,因此以“丛林韵人”和“白鸥”意象书写为中心展开了论述。第二节则从襌僧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出发,讨论了黄庭坚诗法理论对五山禅林诗歌创作的具体影响。通过对若干具体文献的细致考索,可以发现五山襌僧在接受山谷诗法时有所偏重:字法、用事和句法的学习是最为中心的部分。在这些具体诗法的学习过程中,可以看到襌僧狭隘理解和机械模仿某些诗法理论的事例,但襌僧对於山谷诗法中“生新出奇”精神的领会与追求,为诗歌创作提供了不少新鲜内容,也最大限度地减缓了五山诗歌日趋同化的过程。第三章,讨论五山文学的变貌与杜甫的典范影响,即在主流的以交际为诗、资书以为诗、典雅化诗风外,五山诗歌的另一重面貌。第一节梳理了整个五山襌林的杜诗阅读与阐释情况。可以发现五山禅僧的杜集阅读与阐释,经历从笺巧为主到批点为主的过程。第二节则通过对宋元及五山时期的杜甫图绘的观察,讨论了图绘中杜甫形象表现的丰富性,发现襌僧所刻画的杜甫面貌,都暗含着他们对现实社会的体认,体现了五山文学直面现实的因素。第三节集中讨论五山禅林文学政治性和现实性的一面,以此为题材的诗歌多受杜甫影响。在以杜甫岁除诗为典范的写作中,五山襌僧书写了自己的不遇之叹与忧生之嗟;而在南北朝时期和室町後期频繁的战乱中,战争带来的伤痛在如史诗般展开。襌僧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宋人关於杜诗“诗史”观念的叙述,部分诗歌创作体现了“以诗存史”和“暗寓褒贬”的意识。
二、惠洪文字禅的特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惠洪文字禅的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2)论日本有马赖底禅师的佛教文学(论文提纲范文)
一、禅艺理论 |
二、禅学随笔 |
三、禅修自传 |
四、参禅游记 |
五、比较互鉴 |
(3)惠洪《石门文字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由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一)惠洪生平研究 |
(二)惠洪思想研究 |
(三)惠洪《石门文字禅》研究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目的与内容 |
五、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 |
六、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惠洪与《石门文字禅》编纂 |
第一节 惠洪其人 |
一、惠洪生平 |
二、惠洪着作 |
第二节 《石门文字禅》编纂 |
一、编撰者觉慈 |
二、《石门文字禅》体例 |
小结 |
第二章 《石门文字禅》分体阐释 |
第一节 《石门文字禅》之诗 |
一、咏史凭吊之作 |
二、参禅悟道之作 |
三、写景咏物之作 |
四、交游唱和之作 |
第二节 《石门文字禅》之文 |
一、赞颂佛、菩萨、高僧之作 |
二、记载佛寺庙宇的修建之作 |
三、阐释佛学义理的见解之作 |
四、阐释“文字禅”思想之作 |
五、阐释僧史观之作 |
六、品评诗文字画之作 |
第三节 《石门文字禅》之词、赋、偈颂 |
一、词 |
二、赋 |
三、偈颂 |
小结 |
第三章 《石门文字禅》思想阐释 |
第一节 《石门文字禅》“文字禅”思想 |
一、惠洪对觉慈命名的认可 |
二、惠洪倡导“文字禅”的原因 |
三、惠洪“文字禅”思想 |
第二节 《石门文字禅》“仿史传”的僧史观 |
一、惠洪修僧史的初衷 |
二、惠洪僧史撰述思想 |
三、惠洪僧史撰述体例 |
第三节 《石门文字禅》“游戏翰墨”的创作思想 |
一、“游戏翰墨”的源头——“游戏三昧” |
二、惠洪“游戏翰墨”的表述 |
三、惠洪“游戏翰墨”的实践 |
第四节 《石门文字禅》“妙观逸想”的艺术思想 |
一、“法眼” |
二、“画家”为“非画师” |
三、“有声画”与“无声诗” |
小结 |
第四章 《石门文字禅》“僧”性与“诗”性语言 |
第一节 “惟带禅和气者不佳,固其本业耳” |
一、佛教术语 |
二、佛教典故 |
三、佛教经典 |
第二节 “其文俊伟,不类浮屠语” |
一、化用典故 |
二、大量运用比喻手法 |
三、自创语句营造奇趣 |
小结 |
第五章 《石门文字禅》的流传及影响 |
第一节 《石门文字禅》版本流传 |
第二节 《石门文字禅》在书目、总目中的着录 |
第三节 《石门文字禅》内容在诗词文选本、笔记中的着录及其接受 |
一、诗 |
二、词 |
三、文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生期间的科研情况 |
(4)紫柏真可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明清佛教史的研究 |
二、紫柏真可专题研究 |
(一)关于紫柏主持刊刻《嘉兴藏》的研究 |
(二)关于紫柏主要生平事迹的研究 |
(三)关于紫柏佛学思想的特质研究 |
(四)紫柏的文字思想与文人交游考辨 |
(五)紫柏与晚明佛教、晚明社会的研究 |
(六)其他相关研究 |
三、结语 |
(6)晓莹笔记中的僧人书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一章 晓莹笔记的书写群体 |
第一节 僧为主、俗为辅的人物构成 |
一、僧人——延续禅脉的主体 |
二、士大夫——崇佛习法的信徒 |
第二节 利宗教、修德行的僧人典型 |
一、以己身扶宗振教 |
二、以德行修身济世 |
第二章 晓莹笔下僧人的文学表达 |
第一节 阐发佛理 |
一、开悟示法 |
二、颂古 |
第二节 寄赠交游 |
一、酬答唱和 |
二、赠远送别 |
第三节 清修畅道 |
一、辞却世务 |
二、山居吟唱 |
第三章 僧人书写折射的思想观念 |
第一节 谦和洒然、疏狂不群的个性观 |
一、谦和自守、洒然尘外 |
二、特立独行、狂傲不群 |
第二节 淡泊世荣、推崇禅名的名声观 |
一、潜心修行、不慕世荣 |
二、重视禅名、慨叹无闻 |
第三节 生灭轮回、淡然处之的生死观 |
第四章 僧人书写的价值 |
第一节 赞颂大德、匡正禅林风气 |
一、讥攀权附贵之徒 |
二、讽贪慕虚荣之辈 |
三、刺耽于享受之风 |
第二节 考校禅籍、完善丛林记录 |
一、查补缺漏 |
二、刊正讹误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7)临济宗与宋代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宋代临济宗的传承、着述与交游 |
第一节 临济宗的法脉传承 |
一、北宋中期以前的临济宗 |
二、北宋中后期的临济宗黄龙派和杨岐派 |
三、南宋时期的临济宗大慧派和虎丘派 |
第二节 临济宗的禅学着述 |
一、语录灯录类着述 |
二、僧传笔记类着述 |
三、拈古颂古类着述 |
四、禅门宗义类着述 |
第三节 临济宗的士林交游 |
一、禅门公案与谈禅论道 |
二、禅门颂古与诗文酬唱 |
三、临济禅法与机锋对答 |
四、别集序跋与祖师真赞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临济公案与宋代诗歌 |
第一节 唐宋临济宗公案述论 |
一、“八大颂古”所收临济公案 |
二、《正法眼藏》所收临济公案 |
三、《禅宗颂古联珠通集》所收临济公案 |
第二节 公案入诗:临济公案及其诗歌表达 |
一、悟道公案:宋人“以临济公案入诗”之一 |
二、示法公案:宋人“以临济公案入诗”之二 |
三、勘验公案:宋人“以临济公案入诗”之三 |
四、宋代临济宗嗣法文人的公案接受研究 |
第三节 诗文入案:临济宗的特殊参学法门 |
一、帝王公案:皇帝形象的历史演变 |
二、文人公案:文人形象的禅门建构——以“韩愈见大颠”为中心 |
三、诗歌公案:上堂举诗与诗下开悟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临济颂古与宋代诗歌 |
第一节 宋代临济宗颂古发展析论 |
一、临济颂古的发展趋势 |
二、临济颂古的宗派特色 |
三、临济颂古的代表作家 |
第二节 借诗明禅:临济颂古与前人诗歌关系 |
一、借诗明禅之借用对象 |
二、借诗明禅之借用手法 |
三、借诗明禅之借用意义 |
四、借诗明禅与颂古入诗 |
第三节 颂古即诗:作为宋代诗歌的禅门颂古 |
一、当代宋诗总集的颂古收录标准 |
二、宋代临济颂古的辑佚考辨 |
三、临济颂古的诗歌美学特征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临济禅法与宋代诗歌 |
第一节 临济宗禅法特色论析 |
一、“峻烈活泼”的宗风面貌 |
二、“触目是道”的悟道方法 |
三、宗风特色与悟道方法之关系 |
第二节 呵佛骂祖,杀活自在——临济宗风与北宋中期士林风貌 |
一、呵佛骂祖:北宋文人的变革精神 |
二、直下承当:北宋文人的文化自信 |
三、杀活自在:北宋文人的人生态度 |
第三节 触目是道,物物真灵——悟道方法与宋代咏物诗之关系 |
一、咏物与说禅:宋代咏物诗的创作观念 |
二、蹇驴与桃花:咏物诗歌意象的禅学化 |
三、言体与言用:宋代咏物诗的创作手法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宋代临济宗虎丘派禅诗研究 |
第一节 虎丘派前三世的禅诗 |
一、朱瑾与像赞:虎丘绍隆的禅诗 |
二、蜻蜓与唱酬:应庵昙华的禅诗 |
三、送别与示徒:密庵咸杰的禅诗 |
第二节 虎丘派第四世的禅诗 |
一、自诒与贺寿:破庵祖先的禅诗 |
二、啸月与弄潮:峻烈激猛的松源诗风 |
三、赠别与山居:冲淡自然的松源诗风 |
第三节 虎丘派第五世的禅诗 |
一、衣食住行,花鸟草木:松源弟子咏物诗 |
二、肆口而说,迅机痛快:无准师范的禅诗 |
三、词章骈俪,敷腴调畅:石田法薰的禅诗 |
第四节 虎丘派第六世的禅诗 |
一、禅理生活,五律尤佳:虚堂智愚的禅诗 |
二、古体赠别,骚体祖赞:石溪心月的禅诗 |
三、禅会图赞,题号诗偈:西岩了慧的禅诗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唐宋临济宗禅师名录 |
附录二:禅林僧史灯录所收唐宋临济僧资料一览表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清单 |
后记 |
(8)《楞严经合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依据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 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四 研究方法 |
五 论文总体构思及研究重难点 |
(一)论文总体构思 |
(二)研究重难点 |
第一章 《楞严经合论》的成书背景 |
一 社会背景 |
(一)《楞严经》在唐宋时期的盛行 |
(二)唐宋时期“儒、释、道三教融合”的趋势加强 |
(三)“融通宗教,禅教合一” |
二 惠洪个人背景 |
(一)惠洪兼通儒释,博览内外典籍,文学素养深厚 |
(二)惠洪被流放海南,借注疏明其论经之志 |
第二章 《楞严经合论》诸相 |
一 《楞严经合论》的结构 |
二 《楞严经合论》的流传 |
三 《楞严经合论》的现存诸版本 |
(一)《嘉兴藏》本(汉文大藏经,又名《径山藏》、《方册藏》) |
(二)《续藏经》本(又名《大日本续藏经》、《卍续藏》) |
(三)义门本 |
第三章 《楞严经合论》的特点 |
一 引徵儒道经典,疏解《楞严》经义,融通三教文化 |
(一)援引儒家经典及学说,阐释《楞严》经义 |
(二)引用道家经典中寓言故事及学说来阐释佛理 |
(三)引用《易经》卦爻解释佛理 |
二 禅教合一,籍教悟宗 |
三 用禅宗思想疏解《楞严经》经义 |
四 辞趣翩翩,言文行远 |
第四章 《楞严经合论》的价值、影响及评价 |
一 《楞严经合论》的价值 |
(一)思想价值 |
(二)史料价值 |
(三)文学价值 |
二 《楞严经合论》的影响 |
三 《楞严经合论》的评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以儒道思想解禅对照表(部分) |
致谢 |
附件 |
(9)北宋释惠洪绘画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惠洪的绘画活动 |
第一节 唐以后的禅宗绘画概况 |
第二节 惠洪与画僧的交往 |
第三节 惠洪与文人的交往 |
第四节 惠洪绘画创作与鉴赏 |
第二章 以笔墨见佛性——绘画本质论 |
第一节 早期禅宗大德对绘画与佛性的反思 |
第二节 惠洪的文字禅思想 |
第三节 如春在花,如意在弦 |
第四节 以笔墨作佛事 |
第三章 “游戏翰墨”——绘画创作论 |
第一节 “游戏翰墨”与“游戏三昧” |
第二节 “游戏翰墨”与宋代文人“墨戏”思想 |
第三节 惠洪“游戏翰墨”思想的禅学意蕴 |
第四节 惠洪“游戏翰墨”说的意义 |
第四章 “妙观逸想”——艺术思维观 |
第一节 如幻三昧 |
第二节 妙观逸想 |
第三节 惠洪艺术思维观的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10)日本五山襌林的典范选择与诗歌创作(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理路:典范选择与文学演变 |
一、典范视角的选择 |
二、典范的选择 |
三、研究方法及构思 |
第二节 日本禅林的文字禅思想演进与创作风气的隆盛 |
一、五山文学的起点:排斥文字的场合 |
二、不离文字:前期日僧的文字禅思想与着述 |
三、从偈到诗:关於偈颂的讨论与禅林风气转折 |
四、诗禅一味:文字禅思想的变异 |
五、余论:惠洪的典范意义与五山禅僧之着述 |
第一章 五山禅僧诗歌创作的整体风格与苏轼的典范影响 |
第一节 应酬到诗会:五山禅林酬唱形态与诗歌演进过程 |
一、前期的交际应酬与诗歌发展 |
二、应永年间的雅集与五山诗风转变 |
三、後期的和汉诗会与汉诗“和样化” |
第二节 诗可以群:酬唱语境下五山诗歌的整体风貌一一兼论苏门酬唱的典范影响 |
一、诗战:五山禅僧的次韵酬唱与竞技骋才心理 |
二、慕雅:诗会创作的题材选择与日常的诗意化 |
第三节 五山绘画题咏中的东坡形象——兼论诗会酬唱对典范形塑的影响 |
一、坡老与坡仙:五山禅僧笔下的东坡形象 |
二、上元诗与上元图:诗会的题材选择与规范作用 |
结论 |
第二章 黄庭坚的典范影响与五山禅林诗法理论 |
第一节 丛林韵人与江上白鸥:黄庭坚的典范形象 |
一、佛法宰相,丛林韵人:五山禅僧的理想身份 |
二、涪江雅态犹鸥乌:五山文学中的白鸥意象与禅僧的江湖理想 |
第二节 灰里拨阴何:五山禅僧的诗法理论及其实践——黄庭坚诗法理论的典范意义 |
一、字法 |
二、用事 |
三、句法 |
四、余论 |
结论 |
第三章 作为典范的杜甫与五山文学之变貌 |
第一节日本五山禅林的杜诗阅读与阐释 |
一、虎关到义堂:前期的杜诗受容与在地变异 |
二、从笺注到批点:中期的杜集阅读与阐释 |
第二节 意象与图绘:五山禅僧笔下的杜甫形象 |
一、宋元图绘中的杜甫形象 |
二、五山时期的杜甫图绘 |
三、忠义与蹇涩:五山禅僧的杜甫形塑之一 |
四、风流与隐逸:五山禅僧的杜甫形塑之二 |
第三节 乱世哀歌:五山诗歌的现实性、政治性与杜甫的典范意义 |
一、四十明朝过:五山文学中的政治理想与不遇之叹 |
二、离乱之痛:五山时期的战乱描写与诗史情怀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惠洪文字禅的特点(论文参考文献)
- [1]北宋词与禅关系研究[D]. 李志明.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论日本有马赖底禅师的佛教文学[J]. 任传印.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20(03)
- [3]惠洪《石门文字禅》研究[D]. 向光会.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
- [4]紫柏真可研究综述[J]. 屈丽蕊. 法音, 2020(03)
- [5]宋代禅林笔记的追忆性书写——以惠洪《林间录》为例[J]. 张丽丽. 励耘学刊, 2019(02)
- [6]晓莹笔记中的僧人书写研究[D]. 白雪.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6)
- [7]临济宗与宋代诗歌研究[D]. 侯本塔. 暨南大学, 2019(12)
- [8]《楞严经合论》研究[D]. 宗艳红. 海南师范大学, 2019(01)
- [9]北宋释惠洪绘画思想研究[D]. 雷洪伟. 上海师范大学, 2016(02)
- [10]日本五山襌林的典范选择与诗歌创作[D]. 曹逸梅. 南京大学, 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