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苏召开电光源学术年会(论文文献综述)
崔宇航[1](2020)在《地域文化视角下的历史城区夜景照明设计研究 ——以正定历史城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良好的夜景照明有益于发展经济建设、提高城市知名度、提升居民幸福感。在我国当前城市的夜景照明建设实践中,存在着不少套用设计理念和照明效果雷同的现象,并且在塑造城市文化的独特性、当地建筑夜间风貌的辨识性等方面有待加强,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少城市盲目追求“亮化”和“夜游”,造成了“千城一夜”的景观照明样式。文章通过对地域文化和夜景照明的理论研究,探索照明在文化层面的表现方式,探讨在历史城区范围下营造地域文化特色照明的设计理念,展开地域文化视角下夜景照明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性探究,并以正定历史城区夜景照明为研究对象,提出地域文化视角下正定历史城区夜景照明设计策略,以期更好地保护传承当地地域文化。为正定夜景照明专项规划工作做出有益借鉴,并对同级别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城区的夜景照明工程建设提供参考。文章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对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对象及方法、国内外研究动态进行说明,在整理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确定论文框架。第二部分为理论研究,对地域文化、历史城区、夜景照明进行理论研究,建立其与“光”之间的关系,对照明的技术基础和视觉传达进行阐述,进而分析照明在美学价值、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等层面的具体表达。第三部分为案例分析、总结照明要素、提出设计原则。以地域文化为总领,依照城市、古城、历史城区三个层级分析夜景照明设计实例,归纳地域文化视角下历史城区夜景照明设计要素,提出地域文化视角下历史城区夜景照明要素控制指引和设计原则。第四部分为研究实验方法,从地理区位、空间结构、物质文化要素、非物质文化要素等方面着手提炼正定历史城区地域文化,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实测等方法对正定历史城区夜景照明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优化建议。第五部分为设计策略及实践,结合正定历史城区上位规划,从夜景照明框架、特色区域节点、文化夜游线路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夜景照明设计策略。第六部分为结论与展望。总结全文得出研究结论,提出后续研究展望。
柯鹏[2](2018)在《全面抗战时期迁川工厂联合会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迁川工厂联合会是伴随着工厂内迁而产生的,该组织于1938年4月17日在重庆正式成立,在全面抗战时期组织和会务不断发展,抗战胜利后随着国民政府复员,到1949年因中国全国工商联合会成立,从而正式结束,一共历经了11年的发展时间。迁川工厂联合会成立后,凭借其会员工厂在后方民营工业中的骨干作用,成为后方工业界中主要的社团组织之一,在后方工业界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以迁川工厂联合会为研究对象,根据已掌握的史料,对迁川工厂联合会的演变历程、组织框架、主要职能等情况进行探讨,以期能对该领域的研究有所贡献。迁川工厂联合会是以内迁重庆和四川的沿海沿江工厂为基础成立的,因此其兴衰与会员工厂的发展密切相关。随着其会员工厂的增加,其组织管理及对外协调能力日渐成熟,成为一个成熟的现代化资产阶级团体。在其存在期间,迁川工厂联合会通过逐步完善机构,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形成了以会员大会为中心的一整套现代化组织机构,内设机构分工明确,运作有序。其组织发展分为委员制和理事制两个时期,但只是名称变化,纵向组织框架并未发生巨大改变。组织制度的稳定促使迁川工厂联合会能够更加有效地进行会务活动的开展,这也是迁川工厂联合会在其存在期间能够取得很大成绩并成为在后方民营工业界有影响力的团体的重要原因。迁川工厂联合会组织机构的发展和完善是为了更利于其会务的开展,而迁川工厂联合会的会务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协助会员工厂解决困难、发展生产,代表会员工厂向国民政府经济行政部门提出合理要求,维护会员工厂的基本权益等;二是协助国民政府经济行政部门对会员工厂进行经济管理,以使其会员工厂纳入战时统制经济体制。为会员工厂服务是迁川工厂联合会的根本宗旨,为此迁川工厂联合会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为会员工厂和社会所公认的成绩。同时迁川工厂联合会作为大后方工业界主要的工业团体之一,与其它四个工业团体和工商团体也有紧密的联系。如中国全国工业协会就是在迁川工厂联合会的倡议下成立的,此外在一些经济活动上,迁川工厂联合会也和其它社团相互合作。如联合中国全国工业协会、中国战时生产促进会、西南实业协会等其他大后方工业团体联合组织全国生产会议促进会,推动国民政府召开全国生产会议,以解决后方生产中困难问题,并督促全国生产会议决议案的实施;通过与这些社团的合作,迁川工厂联合会在后方工业界的社会影响逐渐增强。总体而言,迁川工厂联合会作为大后方工业界主要的团体组织之一,在凝聚后方工业界力量,表达后方工业界愿望,解决后方工业界困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梁嘉利[3](2016)在《从灯具设计教学谈文化创意如何适应企业生产的转换》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有了巨大的发展与飞跃,我国在工业行业的发展已经趋向成熟期。现在已有文化创意产业新兴行业出现,不仅包括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互联网+、P2P、020等,也包括传统制造领域。我国现在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单凭传统制造业是不能够支持发展速度的。因此,文化创意产业为传统制造业注入了活力。本文通过中央美院城市设计学院产品设计工作室与照明企业丽比特有限公司的合作事件反映出校企合作可以给传统制造业带来文化创意的新兴活力。讲述了高校的教学需求与企业的发展需求有重合点。因为传统的高校教学模式往往停留在纸面上,与生产过程有很大的脱节,很多设计都无法实施。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建立一个新的产学研平台,从而培养一批有实践能力的产品设计人才,并推动企业的产品更新换代。这种校企合作可以使学生的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并创造出带有文化特色的创意产品,但是在合作的实践过程中也伴随出现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并不容易轻易解决。因为这些问题牵扯到高校的教学体制、知识产权的保护、产品设计与生产的成本、以及消费者对于产品价格的敏感程度等等方面。因此校企合作是一个需要长期实践、政策配套才能解决的深层次问题。但本文的研究对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数据。本文论述了丽比特照明企业所遭遇的发展瓶颈,这种困难事实上是丽比特照明企业所在的广东省中山市古镇几百家灯具生产企业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丽比特的决策者很早就意识到了这种深层问题,也尝试在许多方面突破发展瓶颈。把文化的概念注入产品无疑是一剂良方,但这是一个痛苦的,甚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丽比特勇敢地迈出了这一步,尽管还未达到预期目的,但是已经取得了不少可供借鉴的经验。通过本文的分析,对于灯具厂家如何摆脱低层次的价格竞争、利用文化创意推动新产品的研发、改变灯具产品市场的面貌,发展与文化创意产业更紧密合作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作用。
任登魁[4](2016)在《全球价值链视角贫困地区产业集聚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产业集聚以其特有的优势成为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但是当前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的主流大都是从发达地区出发,对于贫困地区的发展尚缺乏系统全面的论述,而贫困地区的发展对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更为重要。因此,从贫困地区的视角研究产业集聚发展显得更为迫切。首先,本文运用贫困和反贫困理论、发展经济学理论、产业集聚理论、全球价值链理论等文献,借助波特的钻石模型的六个维度对全球价值链下贫困地区产业的发展进行分析,不同维度的分析结果显示:借助于经济全球化、全球市场竞争格局大变化的机遇,在政府确立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及扶贫开发试验区、大力推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下,加快促进贫困地区的产业集聚,积极融入全球价值链中,是贫困地区脱贫的关键要素。在此之后,利用全球价值链与区域创新网络相结合的链网互动机制理论,构建了贫困地区劣势与产业集聚优势的耦合模型,以及阐述了贫困地区链网互动视角下产业集聚的分析网络,并利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分析了贫困地区产业集聚与嵌入全球价值链互动的适用性,指出产业集聚发展模式是贫困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其次,以19902013年576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为例,分析了我国贫困地区产业集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结论表明我国贫困地区在2005年以前主要以农业产业集聚为主,2005年之后工业和服务业产业集聚有所上升,农业产业集聚有所下降。并利用县级面板数据,采用Eviews软件对扶贫开发贫困地区产业集聚是否作用于居民收入,以及扶贫开发贫困地区产业集聚如何改变不同地区的经济差异程度等一系列重要问题进行了实证检验,结论表明,扶贫开发贫困地区产业集聚对居民收入存在积极的促进作用,并且产业集聚的收入增长效应还呈现出显着的地域差异。同时,长期内扶贫开发贫困地区产业集聚与居民收入之间还存在着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即扶贫开发贫困地区的产业集聚与居民收入水平的增加相互影响。用Stata软件对全球价值链下产业集聚与贫困地区的脱贫进行了实证分析,将参与全球价值链从引进来和走出去两个角度进行考虑,结果表明,参与全球价值链与产业集聚的交互作用对贫困地区的人均收入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可以积极解决贫困地区脱贫问题。再次,通过借鉴美国贫困地区以及贵州毕节产业集聚发展的历史经验,进一步对我国贫困地区产业集聚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并且以濮阳县为代表,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案例分析,检验了产业集聚以及全球价值链对于贫困地区脱贫的影响,本文针对若干产业发展方向采用问卷的形式进行了调查研究。在量化分析中,一是采用ANP方法和SD软件对研究模型进行了初步检验,二是采用SPSS软件和AMOS软件对问卷调研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参与全球价值链的产业集聚对贫困地区脱贫的作用最强。从学习能力、交流共享能力、演进整合能力三个方面对全球价值链视角贫困地区产业集聚发展模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我国扶贫开发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三种模式:基于小城镇建设和特色优势资源的要素集聚发展模式;基于工业园区发展和龙头企业带动的企业集聚发展模式;基于外商投资引进来与走出去的产业集聚发展模式。最后,针对当前贫困地区全球价值链视角产业集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产业集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第一,依据波特竞争优势理论,确立贫困地区产业集聚发展战略是立足协同性、突出差异化、培育成本领先、促进集中化;第二,改变贫困地区产业集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锁定低端环节价值增值,获得高端环节进入机会,培养与国际买家、跨国企业的竞合力量,建立有效的技术知识产权制度,改善契约环境;第三,提高贫困地区产业集聚创新能力和开发能力,吸引外资和人力资本回流,增强大学和科研院所对贫困地区产业集聚的研发力度;第四,通过政府或行业协会等提升贫困地区产业集聚关联性;第五,寻求跨国企业合作伙伴,提升国际市场拓展能力;第六,因地制宜发展贫困地区特色产业集聚。
刘德顺[5](2012)在《无钠无铅电光源玻璃的制备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电光源已经广泛应用于建筑照明、灯光艺术、电子信息工业、汽车工业、国防和医疗卫生等各个领域。国内照明用电在电力消费中所占的比例也逐年提高。因此,开发出高效、节能、环保和使用寿命长的电光源产品成为了照明行业努力追求的目标。玻璃作为制造电光源设备的主要材料,与电光源的节能、环保以及使用寿命息息相关。虽然我国是电光源玻璃生产的大国,但是却不是强国,技术还相对落后,生产的电光源玻璃档次和质量水平都比较低。目前符合欧洲Rosh标准的高品质的电光源用玻璃配方还主要被国外的几个大的电气公司掌握。因此,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且符合欧美市场环保的优质的电光源玻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飞利浦360玻璃为基础,根据相关的文献对无钠玻璃配方进行设计。然后采用传统的熔融法退火法制备了一系列的玻璃样品。样品的成分如下:50~70%SiO2;2~3.4%Al2O3;0~9%B2O3;0~3.2%Li2O;0~9%Na2O;5~14%K2O;1.3~3.3%MgO;1.9~3.9%CaO;4~6%SrO;8.4~10.4%BaO;0~1.5%CeO2;0~1%SnO2;0~1.5%TiO2:0.3%Sb2O3.对样品进行了密度,热膨胀性能,软化温度,电学性能,化学稳定性,红外光透过以及截紫外线性能和耐辐照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了配方中各化学组分对玻璃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当Li2O,Na2O与K2O三元碱金属氧化物共存时,热膨胀系数电学性能和耐水性等性能出现复杂的混合碱效应。随着B2O3/SiO2的增加,膨胀软化温度Td呈现非常明显的下降趋势;然而热膨胀系数曲线却是先降后升,在n(B2O3/K2O)≈1出现一个最低点。用氧化硼代替碱金属氧化物,可以明显的减小玻璃的介电损耗和降低碱在水中的析出量,增加玻璃在水中的耐水等级。相同含量的外加剂,Ce02比Ti02紫外吸收能力更强,而且可以获得更高的可见光透过率。此外,0.5%CeO2+0.25%SnO2复合掺杂得到耐辐照和截止紫外线(λ<315nm时,紫外透过率小于5%)性能都优良的电光源玻璃。
车俊英[6](2011)在《高职高专院校照明设计专业初探 ——以甘肃省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照明设计行业在国内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然而,照明设计教育却在高校仅仅属于其中一门课程隶属于建筑、景观、环艺、室内等专业开设,甚至于有的学校作为一门课程的一个章节来教授,更多的分散于各种电气相关学科,谈不上单独的照明设计专业建设。有的也只是照明设计培训、照明设计课程教学方法的实验,尚处于尝试阶段,理论架构鲜见与哲学范畴、美学范畴的思考研究,学科背景相对薄弱。目前,在只有照明课程而无照明专业的情况下,照明设计人才的缺乏已经严重影响到了行业、产业、城市美化的健康发展和人们生活品质的提升,行业、社会、时代都在呼唤照明人才的培养。本文重点阐述了照明设计学科建设的内部、外部环境、现状、特点以及高职高专教育及时适应市场需求的特征,来阐释基本的学科现状和行业困局,以引起社会、学术界、照明行业对在高职高专院校建立照明设计专业可行性的思考与支持。本文正是基于此对如何在甘肃省高职高专院校率先开展照明设计专业,教学与实施展开深入的研究与探索,试图解决照明设计目前有“术”无“学”的现象,提出了在高职高专院校建立照明设计专业教学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同时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出一套适合高职高专院校的照明设计专业教学系统。
安岚坡[7](2010)在《反映科技动向 内容丰富新颖》文中认为本报讯 “中国长三角照明科技论坛(2010·江苏)”于2010年11月24日-26日在南京召开。论坛由上海市照明学会、浙江省照明学会、江苏省照明学联合举办,江苏省照明学会主办。中国照明电器协会叶欣先生、上海市照明学会理事长章海骢先生、浙江省照明学会秘书长吴幼卿先生、江苏?
何秉云[8](2008)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展多样化学术活动》文中指出该文论述了学术交流的重要作用,介绍了贯彻"双百方针"与开展多样化学术活动的工作情况。强调创建学术活动的精品品牌,要根据学会自身的特点,要围绕学科及专业的前沿方向,还要紧紧围绕经济和城市建设,更要不断总结、提升,注入新的内容,增加活力,在办会主导思想、形式、方法、效果等方面打破旧观念,创造精神的附着物、新思维概念和"新闻眼",提高注意力。
刘丽,胡槿,杜华[9](2007)在《2006年中国近代史论着目录》文中指出
魏文享[10](2004)在《民国时期的工商同业公会研究(1918—1949)》文中指出行业组织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行会组织对于在封建时期卑列于“四民之末”的工商业者来说有着特殊的保障意义。到晚清民初,随着经济近代化的进程,传统行会也逐步向同业公会转化。但新兴的工商同业公会不仅仅作为商人团体或者行业组织而存在,作为一种行业治理机制,它具有更为深刻的制度内涵,蕴含着政府与企业、国家与社会间的复杂关系和变量。同业公会制度与商会制度共生互连,对于民国时期的国家与民间工商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运行均有相当程度的影响力。本文力图从其中间性的社会系统定位出发,将同业公会制度与民国时期的社会语境、国家形态相结合,尝试运用制度经济学、经济中介理论等方法来从不同层面探讨同业公会的兴起因素、治理结构及其制度角色,并进一步分析同业公会的中间性治理机制及其与国家形态间的关系特征。 近代行业组织形态的制度转型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潜流涌动的,但最终确立以工商同业公会制度为法定的行业组织制度却是政府与市场共同选择的结果。政府出于完善商会制度、加强社会管理、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的需求,不断通过立法对同业公会制度充实。企业出于节约市场交易成本、抵制外资压迫、维护行业发展的目的,其行业团体意识也不断增强。在晚清民初,行业组织制度的转型主要受企业及市场的内在因素支配,此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政府的强制对于制度的最终确立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总的看来,同业公会制度是诱导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融合体。 自1918年北京政府颁布《工商同业公会规则》以后,各届政府都出台了一系列同业公会法规,对同业公会的组织设置及职能范围进行了规定。此外,政府也通过备案程序和业务监管等方式逐步加强了对同业公会的管理。政府的法令规范与管理具有多重效应,一方面赋予同业公会以法律合法性,增强其组织权威,另一方面也对同业公会起着规范和制约的作用。这种双重效应既存在一致之处,也存在矛盾,是政府与行业利益关系的反应。同业公会作为同业企业的组合体,具有内在的权力运作规则和调控制度。同业公会的主体以同业公司、行号之主体人或经理人为限,建立有一系列的选举制度、议事制度、调控制度,同业公会的经费为自筹为主,使同业公会基本能够集合众议并按自主意愿来进行决策运作。同业公会还与商会及其它经济组织建立了紧密的网络关系。同业公会拥有自身的规约来保证其自治权的实现。在政府方面,为了使同业公会能够履行协助政府行政的责任,特别是在全面抗战爆发以后,政府采取种种措施来加强同业公会的组织和公共职能。可以说,同业公会与政府之间互有依赖和冲突,但同业公会在根本上仍代表着行业利益,政府的监管并没有完全改变同业公会的民间性特征。 同业公会不仅是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中间组织,是市场与企业间的中间组织,也是国家与商人群体之间的中间组织。同业公会是一个制度性的平台,既有利于同业企业及商人的自我治理和维护,也为国家提供一个调控社会的组织工具。在这种取向下,同业公会发挥了重要的中间性治理机制。在经济方面,同业公会在政府、企业与市场之间发挥着重要中介作用。同业公会与政府间的作用是双向的,既有利于政府的行业经济管理和财经政令的推行,也有利于同业公会反映问题参与行业决策。在同业公会与市场之间,同业公会在维护行业公益、维护行业秩序方面发挥着重要功能。在政府的宏观经济治理机制和企业的微观治理机制间,同业公会的中间治理机制发挥着“第三只手”的作用,对于完善市场法制及秩序体制具有重要意义。但在统制经济时期,同业公会的公共职能被加倍强化。在国家权威的监督下,同业公会被纳入到统制经⑧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SSER毛叼,10N济体制的建构中,在协助政府推行限价政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政治方面,同业公会也具有潜在的政治动员力量。在北京政府时期,同业公会与商会在政治运动中有着突山表现。在南京时期,在政府的制定安排中,同业公会在实施政治动员及社会调控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在实际运作中,同业公会在国民党和政府的政治动员中担负着一定的推施之责。但同业公会也有出于自身利益考虑的自主性政治参与,甚至会突破体制的框架,批评国民政府的独裁政治及在民族主义运动中的不良表现,保护商人的政治权益。在社会方面,同业公会承担着较为繁重的公益职能,同业公会的同业公益及社会公益活动是民国时期民间慈善救济活动的重要全助戊部分,同业公益主要体现在同业救济及同业教育方面,社会公益主要体现在向慈善团体提供捐助等方面。同业公益和社会公益有利于同业团结及建立良好行业形象,也有助于政府的社会行政,但公益职能对于同业公会带来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 总的说来,近代中国的同业公会制度在促进民族工商业的发展、维护商人群体的政治权益以及协助政府实施行业经济管理、推行财经政令、加强社会调控等方面发挥了多重作用。同业公会以行业自治权为基础,发挥了重要的中间性的治理机制。同业公会制度反映和调整着民国时期企业与政府、国家与社会间的利益关系。从其制度安排及实际绩效看来,
二、江苏召开电光源学术年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苏召开电光源学术年会(论文提纲范文)
(1)地域文化视角下的历史城区夜景照明设计研究 ——以正定历史城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夜景照明建设发展迅速 |
1.1.2 地域文化保护亟需加强 |
1.1.3 历史城区照明亟待优化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对象及方法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
1.4.1 研究的创新点 |
1.4.2 研究的难点 |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
1.5.1 国外相关研究动态 |
1.5.2 国内相关研究动态 |
1.6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6.1 研究内容 |
1.6.2 研究框架 |
第2章 地域文化、历史城区、夜景照明理论基础 |
2.1 地域文化基础研究 |
2.1.1 地域文化影响因素 |
2.1.2 地域文化价值体现 |
2.1.3 地域文化保护研究 |
2.1.4 地域文化照明意义 |
2.2 历史城区相关理论 |
2.2.1 历史城区特征 |
2.2.2 历史城区规划 |
2.2.3 历史城区保护 |
2.2.4 历史城区照明 |
2.3 夜景照明规划设计 |
2.3.1 夜景照明规划层次 |
2.3.2 夜景照明规划方法 |
2.3.3 夜景照明规划要求 |
2.3.4 城市夜游经济产业 |
2.4 照明技术介绍说明 |
2.4.1 照明基础技术指标 |
2.4.2 照明设计的规范性 |
2.4.3 照明方式的多样性 |
2.4.4 照明灯具的适用性 |
2.4.5 照明效果的诉求性 |
2.4.6 照明性格特征暗示 |
2.5 照明价值具体分析 |
2.5.1 照明的美学价值 |
2.5.2 照明的文化价值 |
2.5.3 照明的历史价值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历史城区夜景照明设计原则 |
3.1 地域文化特色夜景照明案例分析 |
3.1.1 国外古城夜景照明案例分析 |
3.1.2 历史文化名城夜景照明案例分析 |
3.1.3 古城区夜景照明案例分析 |
3.1.4 历史城区照明案例分析 |
3.2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历史城区夜景照明要素 |
3.2.1 空间结构照明表达 |
3.2.2 物质文化照明表达 |
3.2.3 非物质文化照明表达 |
3.3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历史城区夜景照明要素控制指引 |
3.4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历史城区夜景照明原则 |
3.4.1 构图主次分明 |
3.4.2 色彩统一有序 |
3.4.3 照明尺度明确 |
3.4.4 古建传情递景 |
3.4.5 分级分区控制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正定历史城区夜景照明研究 |
4.1 正定历史城区范围与保护 |
4.1.1 正定历史城区范围 |
4.1.2 正定历史城区保护 |
4.2 正定历史城区地域文化提炼 |
4.2.1 地理区位特征——“河朔文化” |
4.2.2 空间结构特征——“形胜文化” |
4.2.3 物质文化特征——“佛学文化” |
4.2.4 非物质文化特征——“文武文化” |
4.3 正定历史城区夜景照明现状研究 |
4.3.1 照明现状评估 |
4.3.2 开展问卷调查 |
4.3.3 采集照明数据 |
4.4 正定历史城区夜景照明优化建议 |
4.4.1 强调边界的限定性 |
4.4.2 增加道路的各异性 |
4.4.3 强化区域的整体性 |
4.4.4 增强节点的呼应性 |
4.4.5 提高历史的原真性 |
4.4.6 提升照明的人文性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正定历史城区夜景照明设计策略及实践 |
5.1 上位规划分析指导 |
5.1.1 正定县域规划 |
5.1.2 历史名城保护 |
5.1.3 夜景照明设计 |
5.2 搭建夜景照明框架 |
5.2.1 照明范围界定 |
5.2.2 照明轴线控制 |
5.2.3 南北格局划分 |
5.3 打造特色区域节点 |
5.3.1 总体布局管理 |
5.3.2 分区控制指引 |
5.3.3 重要节点照明 |
5.4 串联文化夜游路线 |
5.4.1 “河朔文化盛景远观”——前导游线 |
5.4.2 “形胜文化近感千年”——观光游线 |
5.4.3 “佛学文化庙话塔语”——感悟游线 |
5.4.4 “文武文化兼容并蓄”——体验游线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研究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正定历史城区夜景照明调查问卷 |
附录2 正定历史城区夜景照明调查问卷结果 |
(2)全面抗战时期迁川工厂联合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资料来源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一章 迁川工厂联合会的演变历程 |
第一节 厂矿内迁与迁川工厂联合会的孕育 |
一、战时沿海工厂的内迁 |
二、迁川工厂联合会的孕育 |
第二节 迁川工厂联合会的演变历程 |
一、迁川工厂联合会的快速发展(1938年4月至1941年) |
二、迁川工厂联合会陷入困境(1942年至1945年) |
三、迁川工厂联合会的结束(1945年至1949年) |
第二章 迁川工厂联合会的组织与职能 |
第一节 组织框架 |
一、会员成分及权利义务 |
二、会员大会 |
三、领导体制 |
第二节 机构设置及职权 |
一、理事会 |
二、监事会 |
三、专门性的办事机构 |
第三节 主要职能 |
一、经济职能 |
二、政治职能 |
三、公益职能 |
第三章 迁川工厂联合会与工商社团的联系 |
第一节 与四大工业团体的联系 |
一、与中国全国工业协会的联系 |
二、与其他三个工业团体之间的联系 |
第二节 与其他工商社团的联系 |
一、与重庆机器工业同业公会的联系 |
二、与中华工商协会、重庆市商会等社团的联系 |
第四章 迁川工厂联合会的历史评价 |
第一节 在大后方社团史上的地位 |
第二节 对抗战的贡献 |
一、会员工厂对抗战的贡献 |
二、积极参加劳军献金活动 |
第三节 对大后方经济开发的贡献 |
一、为抗战大后方开发的献计献策 |
二、对抗战大后方的经济调查研究 |
三、协助解决后方工业界遇到的经济、技术问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从灯具设计教学谈文化创意如何适应企业生产的转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学术史回顾与研究范围 |
第一节、同类论文的比较 |
第二节、研究范围与方法 |
第一章:教学与企业的各自需求 |
1.1 |
1.1.1 教学与需求 |
1.1.2 高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现状 |
1.1.3 高校工业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1.1.4 传统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现状 |
1.2 |
1.2.1 企业的需求 |
1.2.2 采访灯具企业丽比特区总的最初理想 |
1.2.3 灯具文化消费 |
1.2.4 高校与企业双方的需求正好是互补性的 |
1.3 |
1.3.1 文化创意管理咨询 |
1.3.2 视觉创意产业下的创意产品设计 |
1.3.3 视觉创意产业下的灯具情感体验 |
第二章:创意在实际市场中的现状 |
2.1 |
2.1.1 中国灯具之都——广东中山市古镇灯具市场现状 |
2.1.2 传统灯具产品企业的现状 |
2.1.3 远古时代灯具的艺术形式 |
2.1.4 灯具艺术发展的艺术性 |
2.1.5 文化创意产业是灯具制造业与创造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
2.2 产业环境分析 |
2.2.1 视觉创意产业下的产品设计产业的价值链 |
2.2.2 视觉创意产业设计的生命周期 |
2.2.3 视觉创意产业下的设计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
附录资料1:古镇发展史:从灯饰出发向现代照明进军 |
附录资料02:国内灯饰行业数据分析 |
第三章 中央美院产品工作室与灯具企业丽比特合作 |
3.1 |
3.1.1 合作之初 |
3.1.2 自主创新产品的市场反映和困难 |
3.1.3. 校企合作中院校的考量 |
3.1.4. 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办学的新对策 |
3.2 |
3.2.1 校企深度合作的SWOT分析 |
3.2.2 优势分析(Strengths) |
3.2.3 劣势分析(Weaknesses) |
3.2.4 机遇分析(Opportunities) |
3.2.5 挑战分析(Threats) |
3.3 |
3.3.1 以校企合作为突破口加快美院产品工作室教学改革和创新 |
3.3.2 加强美院产品工作室与丽比特之间的研究深入合作 |
3.4 |
3.4.1 灯具企业丽比特和中央美术学院合作的成果 |
3.4.2 丽比特和中央美院合作的优劣势 |
3.4.3 师生的设计是否适宜生产和市场 |
3.4.4 国内灯具艺术劳动产品在文化创意产业开发所面临的机遇 |
3.5 |
3.5.1 推动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特色实践教学模式的建议 |
3.5.2 人才培养合作模式 |
3.5.3 科技合作模式 |
3.5.4 就业合作模式 |
附录资料03:国内高校的其他专业与企业合作文化创意产业之路 |
附录资料04:国外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借鉴——德国学创新高校与企业的五种合作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书目 |
致谢 |
学术成果统计 |
(4)全球价值链视角贫困地区产业集聚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贫困与反贫困理论 |
2.1.1 贫困理论的演进及贫困的测量 |
2.1.2 反贫困理论的发展及扶贫模式的开发 |
2.1.3 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相关理论 |
2.2 产业集聚理论 |
2.2.1 产业集聚概念及影响因素研究 |
2.2.2 产业集聚发展路径及发展模式研究 |
2.2.3 产业集聚效应研究 |
2.3 全球价值链理论 |
2.3.1 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发展 |
2.3.2 全球价值链理论的聚焦视角 |
2.3.3 产业集聚与全球价值链理论的相关性研究 |
2.3.4 产业集聚的新视角:链网互动机制理论 |
2.4 系统论理论 |
2.5 理论述评 |
第三章 我国贫困地区产业集聚的发展演进 |
3.1 我国贫困地区产业集聚度的测度 |
3.1.1 产业集聚度测度方法 |
3.1.2 我国贫困地区产业集聚度的总体描述 |
3.2 我国贫困地区产业集聚的空间集聚变化 |
3.2.1 我国贫困地区产业集聚变化的共性特征 |
3.2.2 我国贫困地区产业集聚变化的差异性特征 |
3.3 全球价值链视角我国贫困地区产业集聚的问题 |
3.3.1 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基础和产业集聚特点 |
3.3.2 贫困地区产业集聚缺乏全球价值链的参与能力 |
3.3.3 贫困地区产业集聚的内部系统尚不完善 |
3.3.4 贫困地区产业集聚内生动力严重不足 |
第四章 全球价值链视角我国贫困地区产业集聚的理论框架 |
4.1 全球价值链视角贫困地区“钻石模型”的分析框架 |
4.1.1 生产要素 |
4.1.2 需求条件 |
4.1.3 相关与支持产业 |
4.1.4 企业战略、结构与同业竞争 |
4.1.5 机遇 |
4.1.6 政府 |
4.2 产业集聚发展与贫困地区脱贫的耦合模型 |
4.2.1 产业集聚优势与贫困地区劣势的耦合机理 |
4.2.2 贫困地区与产业集聚发展的动力机制 |
4.2.3 贫困地区与产业集聚耦合发展的红利模型 |
4.3 全球价值链推动贫困地区产业集聚发展的基本框架 |
4.3.1 链网互动治理结构网络 |
4.3.2 贫困地区产业集聚链网互动治理结构网络 |
4.3.3 全球价值链视角贫困地区产业集聚结构模型阐释 |
4.3.4 全球价值链视角贫困地区产业集聚复杂适应系统的适用性 |
第五章 全球价值链视角我国贫困地区产业集聚的实证分析 |
5.1 产业集聚对贫困地区脱贫的影响分析 |
5.1.1 理论假设 |
5.1.2 数据选择与模型建立 |
5.1.3 实证检验 |
5.2 全球价值链视角产业集聚对贫困地区脱贫的影响分析 |
5.2.1 数据选择与模型建立 |
5.2.2 实证检验 |
5.2.3 结论 |
第六章 全球价值链视角国内外贫困地区产业集聚的实践 |
6.1 美国西部地区产业集聚发展的经验分析 |
6.1.1 从单一要素集聚转变为多种开发模式 |
6.1.2 从依托地理集聚转变为空间集聚 |
6.1.3 依托人力资本的学习能力集聚 |
6.1.4 依托科技开发的创新能力集聚 |
6.1.5 法律法规保驾护航 |
6.2 贵州毕节试验区产业集聚发展的经验分析 |
6.2.1 人力资本学习能力的集聚 |
6.2.2 信息技术与基础设施增强交流能力的集聚 |
6.2.3 产业园区增强组织管理能力的集聚 |
6.2.4 基于本地比较优势的产业集聚 |
6.2.5 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全球价值链 |
6.2.6 政府的大力支持 |
6.2.7 结论 |
6.3 全球价值链视角濮阳县产业集聚发展的案例分析 |
6.3.1 濮阳县产业发展概况 |
6.3.2 濮阳县电光源产业的集聚 |
6.3.3 全球价值链视角濮阳县电光源产业集聚分析 |
6.3.4 全球价值链视角濮阳县电光源产业集聚结构模型分析 |
第七章 全球价值链视角贫困地区产业集聚发展模式选择 |
7.1 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
7.1.1 指导思想 |
7.1.2 基本原则 |
7.2 全球价值链视角贫困地区产业集聚发展模式的影响因素 |
7.2.1 学习能力 |
7.2.2 交流共享能力 |
7.2.3 演进整合能力 |
7.3 贫困地区产业集聚发展模式的路径选择 |
7.3.1 基于小城镇建设和特色优势资源的要素集聚发展模式 |
7.3.2 基于工业园区发展和龙头企业带动的企业集聚发展模式 |
7.3.3 基于外商投资引进来与走出去的产业集聚发展模式 |
7.3.4 结论 |
第八章 我国贫困地区产业集聚的对策建议 |
8.1 依据波特竞争优势确立贫困地区产业集聚发展战略 |
8.2 改变贫困地区产业集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 |
8.2.1 锁定低端环节价值增值,获得高端环节进入机会 |
8.2.2 培养与国际买家、跨国企业的竞合力量 |
8.2.3 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改善契约环境 |
8.3 提高贫困地区产业集聚创新能力和开发能力 |
8.4 通过政府或行业协会提升贫困地区产业关联性 |
8.5 寻求跨国企业合作伙伴,提升国际市场拓展能力 |
8.6 因地制宜发展贫困地区特色产业集聚 |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9.1 研究主要结论 |
9.2 研究不足 |
9.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5)无钠无铅电光源玻璃的制备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电光源的发展历程 |
1.1.1 热辐射光源 |
1.1.2 气体发光光源 |
1.1.3 固体发光光源 |
1.2 电光源玻璃的分类和用途 |
1.2.1 钠钙玻璃 |
1.2.2 铅玻璃 |
1.2.3 硼硅酸盐玻璃 |
1.2.4 高铝硅酸盐玻璃 |
1.2.5 石英玻璃 |
1.3 电光源玻璃的性能和发展趋势 |
1.3.1 电光源玻璃的性能要求 |
1.3.2 电光源玻璃的发展趋势 |
1.4 前景与展望 |
第二章 实验 |
2.1 实验原料与配方设计 |
2.1.1 实验原料 |
2.1.2 配方设计 |
2.2 玻璃的熔制 |
2.2.1 实验设备 |
2.2.2 熔制工艺 |
2.3 试样制备 |
2.4 测试方法 |
2.4.1 密度测试 |
2.4.2 热膨胀性能测试 |
2.4.3 介电性能测试 |
2.4.4 电阻率测试 |
2.4.5 化学稳定性测试 |
2.4.6 傅里叶红外光谱(FIRT) |
2.4.7 紫外光谱测试 |
第三章 不同玻璃组分对热膨胀性能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碱金属的影响 |
3.3 碱土金属的影响 |
3.4 硼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化学稳定性研究 |
4.1 网络外体对化学稳定性的影响 |
4.1.1 不同碱金属离子对化学稳定性的影响 |
4.1.2 不同碱土金属离子对化学稳定性的影响 |
4.2 网络形成体对对化学稳定性的影响 |
4.3 氧化物酸碱性对化学稳定性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电光源玻璃的光电学性能研究 |
5.1 介电性能和电阻性能研究 |
5.1.1 碱金属对电学性能的影响 |
5.1.2 碱土金属对电阻率和介电性能影响 |
5.1.3 硼对玻璃电阻率和介电性能影响 |
5.2 光学性能研究 |
5.2.1 CeO_2对紫外性能的影响 |
5.2.2 TiO_2截止紫外性能的研究 |
5.2.3 不同截止外剂性能比较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6)高职高专院校照明设计专业初探 ——以甘肃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照明设计教学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基础 |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5 研究现状 |
1.6 小结 |
第2章 高职高专教育概述 |
2.1 高职高专教育的定位 |
2.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2 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目标 |
2.2 高职高专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2.2.1 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存在结构性错位 |
2.2.2 高职高专院校自身社会职能属性定位不清 |
2.2.3 高职高专教育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教育制度、行业制度尚未建立 |
2.2.4 "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 |
2.3 小结 |
第3章 照明设计综述 |
3.1 照明设计相关概念 |
3.1.1 照明设计 |
3.1.2 可持续照明设计 |
3.1.3 绿色照明 |
3.1.4 光污染 |
3.2 照明设计的历史 |
3.3 照明设计与世界着名灯光节 |
3.3.1 法国里昂灯光节[Lyon Festival of Lights] |
3.3.2 中国北京灯光节[Beijing Festival of Lights] |
3.3.3 日本札幌白色灯树节 |
3.4 "亮化经济"与政府职能部门的需求 |
3.4.1 "亮化"的缘由 |
3.4.2 职能部门的需要 |
3.5 照明产业的现状及对设计师的要求 |
3.5.1 照明电器行业产值现状 |
3.5.2 全球照明需求产值现状 |
3.5.3 中国照明需求产值现状 |
3.5.4 中国照明产业特征 |
3.6 国内照明设计的现状及对设计师的要求 |
3.6.1 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 |
3.6.2 照明设计国外设计带动国内设计 |
3.6.3 LED照明向商用迈进,标准体系有待建立 |
3.6.4 照明设计求新求异,忽视整体设计 |
3.6.5 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划的缺失 |
3.6.6 照明设计在城市间复制严重 |
3.6.7 西部城市潜力巨大 |
3.6.8 光环境为主题的设计沙龙兴起 |
3.7 照明设计师的现状及对设计师的要求 |
3.7.1 缺口巨大,行业发展前途光明 |
3.7.2 设计师背景多样化 |
3.7.3 照明设计师的地位 |
3.8 照明设计协会现状与发展 |
3.8.1 国际照明委员会 |
3.8.2 英国灯光设计师协会(Association of Lighting Designers,简称ALD) |
3.8.3 中国照明学会[China Illuminating Engineering Society,缩写为CIES] |
3.8.4 中国照明电器协会[China Association of Lighting Industry] |
3.9 小结 |
第4章 甘肃省照明设计学科建设研究 |
4.1 照明设计学科教育现状 |
4.1.1 目前照明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及特点 |
4.1.2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照明设计的建设 |
4.1.3 同济大学照明设计的建设 |
4.1.4 清华大学照明设计的建设 |
4.2 甘肃省高职高专的特点 |
4.2.1 甘肃省高职高专教育的优点 |
4.2.2 甘肃省高职高专教育的缺点 |
4.3 甘肃省高职高专照明设计学科体系的组织结构和特点 |
4.3.1 教学目标 |
4.3.2 师资力量配置 |
4.3.3 教学方法 |
4.3.4 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 |
4.3.5 教材建设 |
4.3.6 校企合作与对外交流 |
4.3.7 照明实验室的建立 |
4.3.8 照明设计师资格认证 |
4.3.9 甘肃省照明学会的建立 |
4.3.10 照明设计与地方文化的融合 |
4.4 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目录 |
鸣谢 |
(8)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展多样化学术活动(论文提纲范文)
一、充分认识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作用 |
二、贯彻“双百方针”,学术活动多样化 |
(一)举办大型学术活动 |
(二)积极组织参加各类学术交流活动 |
(三)组织召开各种类型的中小型学术活动 |
三、争取党政领导重视,主管部门支持,国内外专家参与 |
四、抓住重点,创新学术活动的精品品牌 |
(一)创新“光文化”论坛精品 |
(二)亮点闪闪的精品活动 |
1、学术论文数量多、质量高、范围广 |
2、学术报告数量多,交流广泛,内容丰富 |
3、论坛格局高,层次高,规模大,名人荟萃 |
4、领导重视,扩大了国内外的影响力 |
5、会议时间安排紧凑,内容丰富 |
6. 与会者好评如潮 |
(10)民国时期的工商同业公会研究(1918—1949)(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行业组织形态及其制度角色 |
二、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三、研究视角与研究思路 |
第一章 同业公会制度:企业与政府的双重选择 |
一、同业公会兴起的市场因素 |
1、行业经济资本主义化和市场变迁 |
2、交易成本、市场秩序与行业意识 |
二、政府心态与制度选择 |
1、结社政策的变化及民间社团的发展 |
2、政府的重商政策及其影响 |
三、从立法到普设:同业公会的发展概况 |
1、阶段性特点 |
2、地域性特点 |
3、行业性特点 |
第二章 法律定位:工商同业公会的法律解读 |
一、同业公会的法律地位 |
1、社团立法调控 |
2、同业公会立法 |
二、政府对同业公会的管理 |
1、备案程序 |
2、业务管理 |
三、行业自治权及其内在冲突 |
1、行业自治权的演变 |
2、行业自治权所面临的冲突 |
第三章 治理结构与组织网络:工商同业公会的制度建构 |
一、同业公会的治理结构 |
1、会员资格及出入会问题 |
2、同业公会的组织结构 |
3、公会内部的权力运作 |
二、同业公会的经费问题 |
1、非营利地位的确立 |
2、经费筹措及其影响 |
三、同业公会的组织网络 |
1、同业区域网络 |
2、商会—公会体系 |
第四章 习惯与法令:工商同业公会的行规问题 |
一、行会时期行规及其演变 |
1、行会时期的行规 |
2、行规的近代遭遇 |
二、行规的法律效力:以1930年业规讨论案为中心 |
1、行规问题:习惯与法令的冲突 |
2、问题探源:行规形象与制度缺陷 |
3、行规问题案的解决 |
三、“重整行规运动”及其影响 |
1、“重整行规运动” |
2、习惯、法令与行规的法律效力 |
第五章 经济中介:工商同业公会的经济职能 |
一、政府与企业之间:同业公会的中介角色 |
1、民国时期的行业管理体制 |
2、同业公会与政府财经政令的推行 |
3、同业公会与维护商利 |
二、企业与市场之间:同业公会与行业自治 |
1、加强行业自律,维护行业秩序 |
2、服务会员企业,促进企业发展 |
三、同业公会与统制经济 |
1、战前关于商人团体与经济统制的讨论 |
2、战时工商团体管制 |
3、同业公会与统制经济的实施 |
第六章 社团政治:工商同业公会的政治参与 |
一、合作政治:同业公会与国民党的政治动员 |
1、训政体制下行业组织的政治建构 |
2、同业公会与国民党的政治动员 |
二、政治表达:同业公会的自主性政治参与 |
1、同业公会与地方及国内政局 |
2、同业公会与民族主义运动 |
3、维护商人参政权及政治利益 |
三、阶级政治:同业公会与劳资关系 |
1、同业公会与劳资分立 |
2、同业公会与劳资争议的处理 |
第七章 公益角色:工商同业公会的慈善救济活动 |
一、同业公益:同业公会的救济、教育活动 |
1、同业救济 |
2、同业教育 |
二、社会公益:同业公会的社会救济活动 |
1、同业公会社会救济之途径 |
2、同业公会社会救济之内容及影响 |
结语 |
一、同业公会的中间性治理机制 |
二、行业组织的比较制度分析 |
本文图表索引 |
表1-1 1895-1911年间民办工业企业行业分布表 |
表1-2 1929-1934年备案工商同业公会数量统计 |
表1-3 1941年各省市商人团体及会员统计表 |
表1-4 1942年沦陷区各主要城市同业公会分布情况 |
表1-5 上海部分传统行业同业公会发展情况表 |
表1-6 北京地区部分传统行业同业公会发展情况表 |
表1-7 上海市部分新兴行业同业公会成立情况表 |
表1-8 重要工业(附重要矿业)、输出业同业公会分布表(社会部直辖) |
表1-9 重要商业同业公会分布表 |
表1-10 非重要业同业公会分布表 |
图2-1 人民团体分类及组织系统图 |
表2-1 全国人民团体干部训练人数(1942—1948) |
表2-2 各人民团体中负领导责任之国民党员资历调查表(1938年) |
表3-1 上海卷烟工业同业公会1946年收支情况表 |
表3-2 社会团体申请经费补助表 |
表3-3 上海机器染织工业同业公会会员分级与会费标准 |
表3-4 上海市书业同业公会入会费、月捐费与选举权数分配表 |
表3-5 商业同业公会会费单位会员代表及权数计算表 |
表3-6 工业同业公会会费单位会员代表及权数统计表 |
表3-7 输出业同业公会会费单位会员代表及权数统计表 |
表3-8 上海绸缎业同业公会杭绸组财产录 |
表3-9 上海绸缎业同业公会湖绉组财产录 |
表4-1 各地商会、同业公会续呈通过行规问题案情况表 |
图4-1 上海市业规审议流程图 |
图5-1 政府—同业公会—企业关系图 |
表5-1 上海工商界晋京请愿团名单 |
表5-2 天津各业同业公会对实施营业执照规则的反映(1937-1940) |
图5-2 同业公会—企业—市场关系图 |
四、江苏召开电光源学术年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地域文化视角下的历史城区夜景照明设计研究 ——以正定历史城区为例[D]. 崔宇航.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 [2]全面抗战时期迁川工厂联合会研究[D]. 柯鹏. 西南大学, 2018(01)
- [3]从灯具设计教学谈文化创意如何适应企业生产的转换[D]. 梁嘉利. 中央美术学院, 2016(08)
- [4]全球价值链视角贫困地区产业集聚发展模式研究[D]. 任登魁. 天津大学, 2016(07)
- [5]无钠无铅电光源玻璃的制备与研究[D]. 刘德顺. 东华大学, 2012(12)
- [6]高职高专院校照明设计专业初探 ——以甘肃省为例[D]. 车俊英. 中央美术学院, 2011(12)
- [7]反映科技动向 内容丰富新颖[N]. 安岚坡. 消费日报, 2010
- [8]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展多样化学术活动[J]. 何秉云. 学会, 2008(06)
- [9]2006年中国近代史论着目录[J]. 刘丽,胡槿,杜华. 近代史研究, 2007(05)
- [10]民国时期的工商同业公会研究(1918—1949)[D]. 魏文享. 华中师范大学, 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