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学看待大型综合超市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王心君[1](2018)在《HL超市竞争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互联网电商的高速发展,目前我国零售市场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变革时期,各零售业态都在积极的寻找适应零售市场变化的发展方向。线上线下融合的新零售模式更是为我国零售市场注入新的力量,带动整个零售市场向前发展。西部地区一直因为经济发展缓慢,零售市场发展也相对滞后。但随着近几年经济内迁,西部地区经济呈现快速上升趋势,西部零售市场随着消费升级影响也开始展露快速增长趋势。总体而言,市场环境及企业自身一直都在不断变化,对于企业来说任何竞争战略都有其不足之处,要想保持竞争优势,企业就必须随时对竞争战略进行调整以适应内外部市场变化。有鉴于此,本文以贵州省本土企业HL超市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战略管理分析工具对HL超市进行分析,结合企业自身情况以及目前贵州零售市场发展趋势,为HL超市构建既符合企业发展需求又具有可行性的竞争战略,并提出相应实施策略和保障措施,试图为相关企业制定竞争战略而提供参考借鉴。本文共分为七章,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论文研究方法等。第二部分是论文相关理论研究情况,介绍了战略管理理论,竞争战略理论及宏观环境分析法、“五力模型”分析法。第三部分介绍了研究对象HL超市的基本发展历程及现状、企业发展目标等。并对HL所处的宏观环境进行分析。第四部分通过运用“五力模型”分析法从HL超市的同行业竞争者之间的竞争、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潜在替代品威胁、供应商议价能力、消费者议价能力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分析HL超市的优劣势。第五部分则结合HL超市实际情况及上述分析以研究竞争战略需求,依据需求为HL超市制定竞争战略及策略,制定以集中化战略为主导差异化、成本领先战略为辅的竞争战略及策略。第六部分为所构建的竞争战略提出一一对应的保障措施。第七部分则进行总结归纳。
张明月[2](2018)在《基于供应链合作伙伴的“农超对接”效果评价研究 ——以生鲜农产品为例》文中认为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为进一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和供给效率指明了方向。“农超对接”作为我国农产品流通方式的一次创新,是促进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经过近10年的发展,“农超对接”的优势逐渐显现,实现了农户、超市和消费者的多方共赢,使生产端与销售端联系更为紧密,市场反应更为灵活,质量追溯更为容易,但“农超对接”在具体实践中也暴露出对接不顺畅、合作不协调、收益分配不均衡等突出问题,使参与者对“农超对接”的效果产生了怀疑。那么,“农超对接”对农产品流通是否有效果?效果有多大?不同“农超对接”供应链条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哪些因素对“农超对接”效果产生影响?如何优化“农超对接”效果?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有助于为实施“农超对接”供应链全程监控、确保供应链个体行为与整体目标相一致提供理论参考和现实指导。基于以上背景,本文以生鲜农产品为研究对象,从供应链合作伙伴视角,遵循“现状分析→指标构建→实证评价→影响因素分析→提升与优化”的研究思路:(1)结合供应链、委托代理、规模经济等理论,深入系统认识“农超对接”供应链的基本问题。(2)在全国多省大量实地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依据计划行为理论,运用排序选择模型实证分析供应链合作伙伴参与“农超对接”的动机、意愿、行为及影响因素,以系统了解“农超对接”的现状,为后序评价提供必要的逻辑基础和参照系。(3)依据绩效评价理论,构建“农超对接”供应链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山东省为例,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对“农超对接”供应链效果进行实证评价,识别不同供应链条(产品、业态)之间的效果差异。(4)建立影响“农超对接”供应链效果的理论框架,明确“农超对接”效果的制约因素,借助Tobit模型和ISM模型具体测度各因素对效果的影响方向及影响程度。(5)运用激励和约束手段,提出优化“农超对接”供应链效果的相关制度安排。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合作伙伴参与“农超对接”的意愿存在明显差异,其参与意愿主要受对接优势、对接能力、外部环境等因素影响。其中,超市的参与意愿最强烈,81.7%的超市有明确的参与意愿,合作社和农户的持续参与意愿相对低,仅有64.14%的合作社和59.9%的农户有明确的参与意愿,充分印证了超市在“农超对接”中的核心带动作用。第二,运用平衡积分卡模型和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基于过程和结果两个方面,从内部经营维度、财务维度、顾客维度、学习成长维度、对接关系维度构建了“农超对接”效果评价三级指标体系。其中,内部经营维度考察“农超对接”综合能力,财务维度考察获利能力,顾客维度考察竞争能力,学习成长维度考察可持续能力,对接关系维度考察协调能力。第三,“农超对接”综合效果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且不同类型的产品、不同业态的超市参与“农超对接”的效果存在明显差异。从样本总体来看,综合技术效率均值为0.7310,为最优效率水平的73.10%,效率值变化大致呈现“N”型变化,规模效率较低是“农超对接”效率的主要制约因素。另外,50.64%的样本处于规模报酬递增或不变状态,仍有84.24%的样本未处于效率前沿面上。从不同类型产品来看,按照效率值排序为:水果(29)蔬菜(29)蛋奶日配(29)半成品(29)水产品(29)肉禽,半成品、肉禽和水产品主要处于规模报酬上升期,但有效单元比较低。从不同业态超市来看,按照效率值排序为:综合超市(29)大型商超(29)专卖店(29)社区超市(29)便利店,便利店处于低效状态,但处于规模报酬上升期。第四,“农超对接”各项投入和产出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冗余或不足现象,且不同类型的产品、不同业态的超市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从单项指标来看,为达到最优投入和产出,需要减少27.12%信息资源投入和27.32%的柔性资源投入,还需要提高9.62个百分点的毛利润;从不同类型的产品来看,水果的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度较低,肉禽和水产品的整体冗余和产出不足度则较高;从不同业态超市来看,便利店的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度较高,综合超市和社区超市的整体投入冗余程度相对较小,专卖店的整体产出不足度较低。第五,“农超对接”效果受供应链形成、运行、管理和监督四个环节的12个因素影响,且不同因素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不同。其中,物流设施、交货验货、结算付款和业务能力是表层直接因素;定价方式、人员配备、违约处罚和收益共享是中层间接因素;合作了解、合作意愿、合作方式和规章制度是深层根源因素。第六,“农超对接”效果的提升与优化应包括供应链个体行为规范、供应链条升级演化和外部环境优化三个方面。从供应链个体角度,应规范农户、合作社和超市不同环节的行为。从供应链整体角度,要促进供应链向深度、协调、公平和可持续发展演化。从供应链外部角度,应充分发挥政府的外部扶持和相关组织的帮助功能。
宫丹妮[3](2018)在《零售业入店行窃的情境犯罪预防 ——以大型综合超市为例》文中提出自零售业诞生以来,零售盗窃就成为伴其左右的“隐痛”。随着大型综合超市、美容用品、电子电器专卖店等各类零售门店的蓬勃发展,入店行窃问题日益突出,行窃事件频发、犯罪黑数巨大,不仅给零售商带来巨大经济损失,更是冲击着社会法治秩序,助长犯罪人侥幸心理,甚至导致模仿行为。入店行窃固然有其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原因,同样也被相当复杂的情境因素所驱使。分析零售业入店行窃犯罪与预防的现状与特征,从情境角度探究其原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探索有效预防策略、减少企业损失的前提和基础。本文选取大型综合超市这一营业面积较大、商品种类繁多、情境因素复杂的零售业态,立足国内实践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采取深度访谈的质性研究方法。首先,描述了大型综合超市入店行窃的犯罪现状与特征,明确三大类入店行窃犯罪人:临时起意型、职业型和盗窃癖型,指出前两类是重点预防对象;其次,梳理了目前超市应对入店行窃所采取的各项防范措施,从技术、人力和环境三方面进行总结;之后,依据犯罪分析三角从宏观的社会经济情境背景和具体情境两方面分析了诱发盗窃的情境要素,并描述了临时起意型和职业型盗窃的典型情境过程;最后,再从具体情境和宏观情境两方面分析预防对策的不足并提出完善建议,如引入风险决策矩阵等管理热门被盗商品。此外,本文还结合当下新零售的背景指出预防措施的发展方向。本文的研究结论是:零售业入店行窃是潜在盗窃犯罪人、零售门店环境与各项防盗措施这几类情境因素互动的结果,零售门店环境和防盗措施中存在的不足易诱发潜在犯罪人实施无特定目标物的临时起意盗窃,以及针对几类价值高、体积小和易转卖获利商品的职业盗窃。此外,目前对盗窃犯罪人的处罚力度不足,对之后情境中的潜在犯罪人产生正强化,重复实施入店行窃。可以针对以上因素完善预防对策,减少入店行窃的发生。
施晓峰[4](2011)在《商品组合价值对溢价支付意愿影响研究 ——基于零售品牌权益视角》文中认为过去数十年中,品牌化已经成为国际营销领域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和方向。近年来,随着零售市场出现的多媒体多渠道化发展趋势和竞争的不断升级,品牌化不仅是制造业管理者考虑的一个主要战略驱动因素,更成为包括零售业在内的服务业管理者决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品牌化战略的实施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成功的品牌可以给消费者提供比一般产品更多的价值,从而使消费者愿意为购买一个品牌而支付更高的价格(即支付溢价)。品牌所带来的这种消费者的差别化反应就是品牌权益,它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虽然已经有很多研究对品牌权益的来源和构成进行解释和实证检验,然而这些研究绝大部分都是以厂商品牌或产品品牌为研究对象的,认为品牌权益主要来自以产品质量为基础的消费者感知价值。即使有少数研究以零售品牌为对象,依然只是将零售品牌作为产品品牌理论的延伸或应用,认为消费者对店铺的溢价支付意愿来自他们对店铺内经营商品的质量和价格的感知,即商品价值。但实际上,零售品牌与厂商品牌却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差异,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点是,店铺内所经营商品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厂商决定的,因为除了少数实施纵向一体化的大型零售商,绝大多数零售商都不会自己生产商品。因此,商品价值不足以解释零售商品牌权益的形成机制。本研究认为,零售商在品牌化过程中向消费者提供的最重要的价值来源,除了依托于商品本身,还依托于来自不同厂商的各种商品形成的集合物,即商品组合。在商品流通环节中,零售商并不直接生产产品,而是汇集来自生产环节的众多产品,根据消费市场需求,有.选.择.地.提供具.有.个.别.价.值.的商品组合。围绕商品组合形成所展开的商品计划、采购、销售、库存管理等一系列经营活动是零售商的主要经营内容。遗憾的是,虽然商品组合的重要性早已被学者们所认知,并围绕商品组合规模(或多样性)和消费者感知与选择行为进行了许多研究,验证了商品组合规模对消费者的偏好、选择、乃至溢价支付行为的影响,却少有研究从品牌权益形成的视角解释商品组合为消费者带来的感知价值究竟是什么、通过何种路径以及怎样影响品牌权益、这种影响关系在不同零售业态间是否存在差异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零售品牌理论的建立和品牌化战略的实施及管理,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回顾和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从感知价值角度将商品组合价值界定为消费者从一家店铺的商品组合中获得的效用(收益)与其所付出努力(成本)之间的评价结果。根据消费者购买时的行为特征,分别讨论了不同商品类别间的组合(类别间商品组合)与同一类别内的组合(类别内商品组合)的感知价值来源。指出商品组合价值来自商品组合为消费者带来的第一次商品搜寻、多目的购物和关联购买、以及比较购买和多样化搜寻的便利。在此基础上,考虑到多渠道零售环境下,消费者对信息的获取和商品的获取可以在不同渠道内分别进行,而不再像单一渠道环境下那样是统一的。因此,研究按照信息和商品两种不同的价值获取形态,分别总结了商品组合价值的具体构成。其中,商品组合给消费者带来的信息获取价值包括:更好地提供分类的搜寻信息和想购买商品的信息、同类商品比较和选择的便利、使消费者更容易获得新商品信息、时尚信息及其它有用信息;商品获取价值则包括:方便的一站式购物、更容易买到偏好商品和对临时购买需求的满足。界定和解释了商品组合价值的概念之后,研究构建了一个以信息获取价值和商品获取价值两种商品组合价值形态为外生变量,店铺情感、态度忠诚、行为忠诚和溢价支付意愿为内生变量的研究模型,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进行实证检验,以解释零售商品牌权益的形成机制。实证部分共包括研究一和研究二两个部分,分别以样本总体和百货店与综合超市两个分组样本进行分析。结果,研究一发现:第一,商品组合价值的确是零售商品牌权益的重要前因,信息获取价值和商品获取价值都与店铺情感正向相关,并通过店铺情感影响态度忠诚和行为忠诚,进而带来消费者的溢价支付意愿。第二,在以商品组合价值为前因的情况下,无论是态度忠诚还是行为忠诚,都可以正向影响消费者对店铺的溢价支付意愿,并且态度忠诚与行为忠诚正向相关。另外,研究也验证了态度忠诚与行为忠诚的正向相关性。研究二检验了模型在不同零售业态间的恒等性。结果表明,两组子样本具有同样的因子结构和因子载荷,即具有测量的量尺恒等性,但在潜变量间关系上还存在差异。具体来说,在两种零售业态下,虽然信息获取价值对店铺情感都有显着的直接影响,但商品获取价值的影响效果却并不相同。对百货店而言,商品获取价值对店铺情感没有显着的直接影响;而对综合超市而言,商品获取价值可以直接影响店铺情感。并且,在百货店样本下,不仅态度忠诚不能直接带来行为忠诚,而且行为忠诚对溢价支付意愿的直接效应高于态度忠诚。由此,本研究指出,对零售商而言,商品组合是其品牌化的独特价值来源,并且价值带来溢价支付的内在机制是消费者为了维持与店铺之间长期交易关系而愿意付出资源。从长期收益来看,零售商应当更加重视信息获取价值的创造,并努力提高消费者对店铺的情感体验,才能更加有效地获得品牌权益。另外,对不同业态的店铺而言,也需要差别化地考虑信息获取价值和商品获取价值之间经营的取舍。对研究的不足之处和未来研究方向,本文也在最后做了讨论。
徐群[5](2011)在《上海地区超市品牌服装的设计企划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的课题是上海地区超市品牌服装的企划设计与研究。本文首先对研究范围即超市品牌服装进行了界定,包括超市的规模,品牌的规模,服装的运作方式等。然后,本文主要从服装设计的角度对超市品牌服装进行研究,包括服装产品的设计周期,品牌企划中的颜色,面料,款式,种类搭配等方面。同时涉及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市场营销等相关研究。超市品牌服装是随着大卖场的进驻才逐渐被人们接触和了解的,在人们的观念中是个较新的领域。之前有人对大卖场的自主品牌进行研究,还有对大卖场中服装环境进行研究,但是就服装设计,即服装货品本身进行主体性研究的相关文章很有限。因此此文具有一定的先创性。本文的研究目标是探索这一新兴发展领域,以超市这一范围的服装市场作为研究对象,着重看品牌是如何运营的;同时,通过对超市品牌服装的研究,从服装设计的角度深入研究受众很大的基本款的组合和运用;再次,关注超市品牌服装的变化,推测其可能的发展方向。本文以服装学和艺术设计学为基础,综合消费心理学、消费者行为学、数学和统计学以及其他相关理论的原理和方法,试图对国内外现发展较为成熟的超市品牌服装进行实例分析,通过对定位受众人群的采访分析,运用科学的统计分析,将定量分析和定性讨论结合起来,进行关于超市品牌服装的多学科交叉研究。本文的分析基于大量的调研图片和数据进行总结分析,从设计角度总结出卖场基本款的服饰特点。从超市品牌服装的运营角度分析和总结其发展前景。从品牌服装角度,在超市服装这样的一个小范围内分析和总结品牌服装的设计和运作流程以及规律。超市中的品牌服装在发展阶段,他们不管从面料、颜色、款式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完整的整合,采用了品牌服装的设计企划模式。此外,超市品牌服装目前主要销售的是物美价廉的基本款。这些基本款同时也是整个服装市场销售中必不可少的基本款。本文通过对超市品牌服装数月的调研,总结出了一些相关的基本款廓形。
李洁晶[6](2008)在《同天大型综合超市顾客满意度测评研究》文中认为在全球经济增长迅速的今天,零售业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大型综合超市作为零售业的典型业态,已经认识到只有不断创造并保持顾客满意才是应对严峻挑战、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市场战略和长期效益源泉。本研究选取地处河北省沧州市的同天大型综合超市作为测评对象,对其顾客满意度测评流程和方法进行深入研究,构建具体的顾客满意度指数测评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实地调查分析其顾客满意度以寻找差距和不足,旨在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为同天大型综合超市经营管理决策和监控提供可靠数据,为其战略制定和竞争能力提升提供建议。本文第一章首先简单介绍了研究背景,阐述了研究目的和意义,提出问题并指明论文结构及创新点。第二章为相关理论和技术概述。对基本概念、国内外顾客满意度研究理论模型和技术方法进行界定分析,为测评研究开展做了理论和技术准备。第三、四、五章为核心部分。第三章在对ACSI和ECSI模型进行借鉴、修正和补充的基础之上,结合同天大型综合超市特性,构建了顾客满意度测评模型及全面系统的测评指标体系。第四章基于调查方案设计,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同天大型综合超市顾客满意度进行实地调查,回收筛选问卷。第五章对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检验,找出超市在形象、价格、商品、环境、设施、服务等方面的不足,并提出针对性改进措施和方案建议。例如:加强品牌传播,塑造良好形象;调整价格结构,灵活有效促销;重视需求差异,改善商品结构;创造便利环境,营造舒适体验;提升服务价值,超越顾客期望等等。第六章总结研究结论,指出本次研究的实际贡献和不足之处,并对未来顾客满意度测评提出了展望。
黄琳[7](2007)在《我国大型综合连锁超市应对外资竞争的战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中国加入WTO,各大零售企业纷纷在中国市场投入巨资并开始了新一轮的扩张。国内大型综合连锁超市的经营者都将面对众多国际巨头的竞争。沃尔玛、家乐福、华润万家、大润发、好又多、易初莲花等外资零售巨头均以大型综合超市为主要业态在国内市场加速开店,对我国的零售业影响很大。大型综合超市作为目前零售业发展的主要业态之一,在我国市场的竞争将日趋激烈,外资大型综合连锁超市已经在我国零售业市场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不仅对我国大型综合连锁超市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为大型综合连锁超市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我国的大型综合连锁超市正处于一个十分关键的发展阶段,因此开展大型综合连锁超市的战略研究是一项迫切而切实可行的工作,制定合理、有效的战略方针,对于大型综合连锁超市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以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为基础,运用定标比超法和战略地位与行动评价矩阵(Strategic Position and Action Evaluation Matrix,简称SPACE矩阵)分析方法,以联华集团大型综合超市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各层面指标加以阐述和评价,并对比分析以沃尔玛为代表的外资大型零售企业,得出国内大型综合连锁超市普遍的优劣势所在,然后作出联华的SPACE矩阵图并确定其战略方向,最后在政府宏观调控、资源整合、企业国际化、人才培养和品牌建设等方面对我国大型综合连锁超市的发展提供了可行性的建议。
赵凯[8](2007)在《中国零售企业绩效来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论文在建立一个基本理论分析框架的基础上,按照抽象——具体、理论——实践的逻辑秩序,采取理论评述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零售业企业的绩效现状、绩效优势来源及如何具备绩效优势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论文的总体结构分为四部分,具体内容安排为8章。第一部分包括第1、2、3章,侧重于相关概念的界定、理论综述和理论分析框架的确立。第1章主要从理论和现实意义上提出研究中国零售业企业的绩效优势来源的重要性,接下来对现有国内外经济和管理学界对中国零售企业绩效的相关研究进行检索,然后对本文的研究对象的涵义和范围进行了界定。第2章对企业绩效优势来源理论进行了综述。指出当前主要有三大绩效优势理论学派——企业绩效优势内生论、企业绩效优势外生论和绩效优势动态能力论。论文通过对以上理论的评述,为零售企业绩效优势来源的研究及对策的提出作了铺垫。第3章在第2章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零售企业绩效优势形成机理的研究模型,提出零售企业绩效优势的三大来源:1.市场结构和企业行为的变化。2.围绕消费者的顾客价值核心资源和能力;围绕供应商的规模价值核心资源和能力。3.以顾客价值为中心正确的企业定位和零售网络的构建。第二部分包括4-6章,侧重于对零售业企业绩效优势来源的实证分析。第4、5、6章沿着上述分析框架分别从企业外部市场结构、企业内部核心能力视角依次对零售企业展开绩效分析。第4章对1990-2005年间市场结构衡量指标的变化特点进行论述和分析,结论为在1990-2005年间,中国零售业市场结构处于从原子型向中(下)集中寡占型市场结构过渡的过程中,零售企业从市场接受者逐步转变为市场影响者,零售业绩效水平的变化和市场结构与企业行为的变化特点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本文认为,零售企业绩效来源之一在于其所处的市场结构,市场结构影响企业行为,企业行为影响企业绩效。论文接下来以中国零售类主要上市公司为样本,发现尽管全体样本企业在绩效上大体上表现出了和市场结构变化特点趋与一致的现象,但是同时可以明显看出,不同企业在相同的市场结构中绩效存在较大差异。这也说明了企业的绩效位势差异不仅受外部市场结构的影响,也受内部核心能力的影响,甚至是绝对性的影响。第5章从顾客价值角度,选取10个具备绩效优势的样本企业为代表,对其绩效优势源泉之一——顾客价值竞争力即满足顾客价值的营销和管理能力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中国零售企业满足顾客价值的营销和管理竞争力低下,无法通过消费者获得盈利。第6章从规模价值角度,对零售企业的绩效及获得绩效优势的收入、资产等规模资源和规模扩张能力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中国零售企业从供应商那里获得规模价值的竞争力较强。但是文章同时指出,这种零售企业规模价值绩效优势的获得伴随着激烈的供零矛盾。所以这种绩效源泉也应进行改进。第三部分为第7章,主要内容为对策思考。第7章基于第一、二部分的理论分析框架和实证研究结果,从提高中国零售企业绩效的角度进行了对策思考:即在充分考虑外部环境和内部能力基础上、以顾客价值为中心进行企业定位和零售网络的构建。第四部分为第8章,第8章主要内容为全文结论,并阐述了论文的不足之处和后续研究。
曾爱青,刘智勇[9](2006)在《社区超市如何搞好特色服务》文中指出商品零售超市在经历以资金实力和规模为主的激烈竞争之后,理性的商家开始转向社区超市的经营,社区超市与大型综合超市在经营服务上具有明显的特殊性,本文从社区超市与大型综合超市的对比中,探讨了社区超市如何搞好特色化服务的方方面面。
于正志[10](2006)在《上海市购物中心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购物中心作为一种新型零售业态,最近几年在中国各主要城市——尤其在上海发展迅猛。借鉴国外购物中心的发展经验,通过对上海市购物中心发展模式的研究,将有助于零售地理学研究的新近发展,并对我国零售业的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国际购物中心协会教育基金会(ICSCEF)的资助下,对上海市购物中心发展模式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论文共分为八章。第一章为研究背景及综述。第二章以北美为例,介绍了国外购物中心的主要类型及发展历程;第三章从购物中心开发与运营管理的角度,对购物中心开发的外部环境、购物中心开发与运营管理中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做了简要分析,并对购物中心经营业态组合的选择和目前常采用的经营模式做了分析评价。第四章在对上海主要零售业态梳理的基础上,对上海市零售业态现状及发展趋势做了评述。 第五、六、七章是对上海市购物中心的研究。在第五章中,从购物中心的投资来源、规模、主力店构成、商品组合等角度对上海市购物中心发展的基本特征做了归纳。第六章是本论文的主要结论部分,主要有: 1、购物中心的发展模式。从不同角度,概括了上海市购物中心发展的五种模式:业态组合模式、区位类型模式、开发模式、建设模式和建筑形态模式等。 2、购物中心空间分布特征:(1) 购物中心目前仍集中分布于市区;(2) 空间分布分散化趋势明显;(3) 郊区及远郊区成为未来主要区位选择地。 3、购物中心的发展对城市商业空间结构重塑的影响:(1) 带动现存商业中心区功能的调整与提升;(2) 促使新商业中心的崛起;(3) 加快商业郊区化与离心化进程;(4) 使城市商业空间结构体系趋于分散化。 作为本研究论文的补充,在第七章中,从消费行为研究的角度出发,通过问卷调查,对购物中心和大型综合超市的消费者属性、行为特征做了比较研究。并且,基于消费行为的研究,本论文还对上海市购物中心商圈问题及消费者对购物中心的满意度做了评价。 第八章为小结与讨论。
二、科学看待大型综合超市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科学看待大型综合超市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HL超市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理论简介 |
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1 国外研究综述 |
2.1.2 国内研究综述 |
2.2 战略管理理论 |
2.2.1 战略管理 |
2.2.2 竞争战略的理论 |
2.3 竞争战略的类型 |
2.3.1 成本领先战略 |
2.3.2 差异化战略 |
2.3.3 集中化战略 |
2.4 宏观环境分析 |
2.5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法 |
第三章 HL超市简介及宏观环境分析 |
3.1 HL超市简介 |
3.1.1 HL超市基本情况介绍 |
3.1.2 HL超市主营业务简介 |
3.1.3 超市的现有竞争战略分析 |
3.2 宏观环境分析 |
3.2.1 政治环境 |
3.2.2 经济环境 |
3.2.3 社会环境 |
3.2.4 技术环境 |
第四章 HL超市“五力模型”分析 |
4.1 同行业竞争者之间的竞争分析 |
4.1.1 竞争者数量及实力对比 |
4.1.2 行业增长速度 |
4.2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分析 |
4.2.1 规模经济 |
4.2.2 产品差异优势 |
4.2.3 资金需求 |
4.3 潜在替代品的威胁分析 |
4.4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分析 |
4.5 消费者的议价能力分析 |
第五章 HL超市竞争战略选择、制定及实施策略 |
5.1 竞争战略的选择标准 |
5.2 HL超市竞争战略选择 |
5.3 HL超市竞争战略及策略制定 |
5.3.1 集中化战略及策略制定 |
5.3.2 以集中化战略为基础制定差异化战略及策略 |
5.3.3 以集中化战略为基础制定成本领先战略及策略 |
第六章 HL超市竞争战略实施保障 |
6.1 企业文化是整个竞争战略实施的基础保障 |
6.2 集中化战略实施保障 |
6.2.1 财务支持为市场拓展提供保障 |
6.2.2 信息化技术运用为选址布局提供保障 |
6.3 差异化战略实施保障 |
6.3.1 人力支持为实施服务差异化提供保障 |
6.3.2 提高创新能力为实施商品差异化提供保障 |
6.4 成本领先战略实施保障 |
6.4.1 建立高效组织为降低整体运营成本提供保障 |
6.4.2 人才引进为降低管理成本提供保障 |
第七章 总结 |
7.1 结论 |
7.2 研究的不足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基于供应链合作伙伴的“农超对接”效果评价研究 ——以生鲜农产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农超对接”增效性的研究 |
1.2.2 关于“农超对接”稳定性的研究 |
1.2.3 关于“农超对接”协调性的研究 |
1.2.4 关于“农超对接”评价的研究 |
1.2.5 已有研究评述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创新与不足之处 |
1.5.1 创新之处 |
1.5.2 不足之处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农超对接” |
2.1.2 “农超对接”供应链 |
2.1.3 效果评价 |
2.1.4 生鲜农产品 |
2.2 供应链合作伙伴分析 |
2.2.1 生产主体 |
2.2.2 流通主体 |
2.2.3 销售主体 |
2.2.4 其他主体 |
2.3 对接要素分析 |
2.3.1 对接产品 |
2.3.2 对接主体 |
2.3.3 对接方式 |
2.3.4 对接流程 |
2.4 理论基础 |
2.4.1 农产品供应链理论 |
2.4.2 委托代理理论 |
2.4.3 成本收益理论 |
2.4.4 规模经济理论 |
2.4.5 系统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3 “农超对接”合作伙伴参与现状分析 |
3.1 样本及调研情况的说明 |
3.1.1 样本选择 |
3.1.2 数据来源 |
3.1.3 描述性分析 |
3.2 农户参与“农超对接”的现状分析 |
3.2.1 理论分析与变量设定 |
3.2.2 实证分析 |
3.3 合作社参与“农超对接”的现状分析 |
3.3.1 理论分析与变量设定 |
3.3.2 实证分析 |
3.4 超市参与“农超对接”的现状分析 |
3.4.1 理论分析与变量设定 |
3.4.2 实证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农超对接”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1 评价的关键问题分析 |
4.1.1 评价标准的确立 |
4.1.2 评价对象的定位 |
4.1.3 评价维度的选择 |
4.1.4 评价单元的划分 |
4.2 “农超对接”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
4.2.1 评价指标构建的基本原则 |
4.2.2 评价指标构建的模型简介 |
4.2.3 评价指标构建的主要步骤 |
4.3 “农超对接”效果评价指标的选取 |
4.3.1 评价指标初选 |
4.3.2 评价指标筛选 |
4.3.3 评价指标确定 |
4.4 “农超对接”效果评价指标的处理 |
4.4.1 评价指标的量化 |
4.4.2 评价指标的标准化 |
4.4.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5 本章小结 |
5 “农超对接”效果评价:以山东省为例 |
5.1 样本情况说明 |
5.1.1 调研情况说明 |
5.1.2 样本特征分析 |
5.2 模型选择与构建 |
5.2.1 模型选择 |
5.2.2 模型构建 |
5.3 指标选取及说明 |
5.3.1 投入与产出指标 |
5.3.2 环境变量指标 |
5.4 分析过程与结果 |
5.4.1 第一阶段DEA分析 |
5.4.2 第二阶段SFA分析 |
5.4.3 第三阶段DEA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农超对接”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
6.1 理论分析及模型构建 |
6.1.1 理论分析 |
6.1.2 模型构建 |
6.2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 |
6.2.1 数据来源 |
6.2.2 变量选择 |
6.3 “农超对接”效果影响因素的识别 |
6.3.1 供应链形成的影响因素 |
6.3.2 供应链运行的影响因素 |
6.3.3 供应链管理的影响因素 |
6.3.4 供应链监督的影响因素 |
6.4 “农超对接”效果影响因素的层次结构 |
6.4.1 解析过程 |
6.4.2 结果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农超对接”效果的提升与优化 |
7.1 规范供应链合作伙伴个体行为 |
7.1.1 规范农户的对接行为 |
7.1.2 规范合作社的对接行为 |
7.1.3 规范超市的对接行为 |
7.2 促进供应链条整体升级演化 |
7.2.1 促进供应链深度发展 |
7.2.2 促进供应链协调发展 |
7.2.3 促进供应链公平发展 |
7.2.4 促进供应链可持续发展 |
7.3 优化“农超对接”合作环境 |
7.3.1 政策优化 |
7.3.2 非政策优化 |
7.4 本章小结 |
8 研究结论及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3)零售业入店行窃的情境犯罪预防 ——以大型综合超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大型综合超市发展现状 |
1.1.2 零售盗窃损耗持续上升的困境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大型综合超市的定义 |
2.1.2 入店行窃的界定 |
2.2 入店行窃的相关研究 |
2.2.1 入店行窃犯罪人相关研究 |
2.2.2 热门被盗商品研究 |
2.3 运用的理论及相关研究 |
2.3.1 情境犯罪预防 |
2.3.2 入店行窃的社会经济结构背景研究 |
2.3.3 入店行窃的具体情境研究 |
2.3.4 入店行窃行为的法律后果研究 |
2.4 对相关研究现状的评述 |
3 研究设计与实施 |
3.1 研究范式 |
3.2 研究假设 |
3.3 研究方法 |
3.3.1 文献研究 |
3.3.2 深度访谈 |
4 大型综合超市入店行窃的现状与特征 |
4.1 大型综合超市入店行窃的现状与危害 |
4.1.1 入店行窃造成的损耗严重 |
4.1.2 社会法治秩序受到冲击 |
4.2 大型综合超市入店行窃的特征 |
4.2.1 处理人、管理人和被害人的角色重合 |
4.2.2 犯罪暗数大,相关部门缺乏重视 |
4.2.3 存在多种盗窃犯罪人类型 |
4.2.4 盗窃手段呈多样化 |
4.2.5 犯罪时间具有集中性和规律性 |
4.3 大型综合超市应对入店行窃的各项措施 |
4.3.1 技术防范措施 |
4.3.2 环境防范措施 |
4.3.3 人力防范措施 |
5 大型综合超市入店行窃的情境分析 |
5.1 入店行窃的情境背景分析 |
5.2 入店行窃的情境要素分析 |
5.2.1 犯罪人维度 |
5.2.2 被害人维度 |
5.2.3 管理人维度 |
5.3 入店行窃的典型情境过程 |
5.3.1 临时起意盗窃的典型情境 |
5.3.2 职业盗窃的典型情境 |
5.4 小结 |
6 目前预防对策存在的不足及完善建议 |
6.1 监护者(地点管理人)维度——具体情境的完善 |
6.1.1 技术防范中存在的不足及完善建议 |
6.1.2 人力防范中存在的不足及完善建议 |
6.1.3 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的缺乏与完善建议 |
6.1.4 三类预防措施需有效整合 |
6.2 犯罪人维度——宏观情境的改良 |
6.2.1 完善相关立法,加重对入店行窃的处罚 |
6.2.2 建立零售盗窃防治合作联盟 |
6.3 加强相关理论研究 |
7 新零售背景下的入店行窃预防措施发展 |
7.1 新零售的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 |
7.2 入店行窃预防措施向技防倾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附录A 访谈提纲 |
致谢 |
(4)商品组合价值对溢价支付意愿影响研究 ——基于零售品牌权益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内容与意义 |
1.3 研究程序与论文结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零售品牌权益研究 |
2.2 零售品牌化特性与店铺形象研究 |
2.3 多渠道环境下的品牌化研究 |
2.4 商品组合相关研究 |
第3章 商品组合价值研究 |
3.1 商品组合价值界定 |
3.2 商品组合收益与成本 |
3.3 商品组合价值来源 |
3.4 商品组合价值构成 |
第4章 研究框架与假设提出 |
4.1 研究框架 |
4.2 理论基础 |
4.3 基本假设提出 |
4.4 零售业态间比较 |
第5章 研究方法与设计 |
5.1 变量的操作化定义与测量 |
5.2 数据收集方法 |
5.3 数据分析方法 |
第6章 数据分析与讨论 |
6.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6.2 测量项目分析与信度评估 |
6.3 测量模型分析与效度评估 |
6.4 研究一:假设模型检验与分析 |
6.5 研究二:零售业态间的模型分析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理论贡献与管理启示 |
7.3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5)上海地区超市品牌服装的设计企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内研究现状 |
1.1.2 国外研究现状 |
1.2 文献综述 |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1 研究范围的界定 |
1.3.2 品牌服装的概念 |
1.3.3 超市品牌服装的概念 |
1.3.4 大型综合超市的界定 |
1.4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方法 |
1.5.1 实例分析 |
1.5.2 归纳和提取 |
1.5.3 对比分析法 |
1.5.4 采访分析 |
1.5.5 数据统计分析 |
1.6 论文的特点和创新点 |
第二章 超市品牌服装的历史与现状 |
2.1 超市的历史回顾 |
2.1.1 超市的发展过程 |
2.1.2 超市在我国的发展 |
2.1.3 超市的特点 |
2.2 超市品牌服装的概述 |
2.2.1 超市品牌服装的起源 |
2.2.2 国外超市品牌服装发展现状 |
2.2.3 国内超市品牌服装发展现状 |
2.2.4 上海地区超市品牌服装消费者状态研究 |
2.2.5 我国大型超市服装SWOT分析 |
第三章 超市品牌服装产品整体分析 |
3.1 超市品牌服装的相关理论 |
3.1.1 超市品牌服装发展所需条件 |
3.1.2 超市品牌服装发展阶段的划分 |
3.1.3 超市品牌服装设计企划中的问题分析 |
3.1.4 超市品牌服装的竞争力分析 |
3.1.5 超市品牌的品牌延伸分析 |
3.2 超市品牌服装的定位 |
3.2.1 超市品牌服装的品类组成 |
3.2.2 超市品牌服装的价格定位 |
3.2.3 超市品牌服装的年龄定位 |
3.2.4 超市品牌服装的风格构成 |
3.2.5 超市品牌服装的产品结构 |
3.3 超市品牌服装的商品企划 |
3.3.1 服装主题和波段企划 |
3.3.2 服装的色彩企划 |
3.3.3 服装品类企划 |
3.3.4 服装价格企划 |
3.3.5 服装成本企划 |
3.3.6 服装生产周期企划 |
3.4 超市品牌服装的营销策略 |
3.5 超市品牌服装的推广战略 |
3.6 超市品牌服装的库存管理 |
3.6.1 目前超市品牌服装的库存产生的原因 |
3.6.2 库存处理方法 |
第四章 超市品牌服装典型案例产品设计分析 |
4.1 超市品牌服装典型案例概述 |
4.1.1 超市品牌服装典型案例的概述 |
4.1.2 超市品牌服装典型案例的Ⅵ系统 |
4.1.3 超市品牌服装货品陈列分析 |
4.2 超市品牌服装典型案例的产品分析 |
4.2.1 产品周期分析 |
4.2.2 产品结构分析 |
4.2.3 价格范围 |
第五章 结论 |
5.1 研究的结论 |
5.2 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目录 |
致谢 |
(6)同天大型综合超市顾客满意度测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问题的提出 |
1.4 论文结构及创新点 |
2 相关理论和技术概述 |
2.1 基本概念 |
2.1.1 顾客 |
2.1.2 顾客满意度 |
2.1.3 大型综合超市 |
2.2 顾客满意度指数测评模型理论 |
2.2.1 国外测评理论研究及成果 |
2.2.2 国内测评工作现状及问题 |
2.2.3 我国建立和应用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的启示 |
2.3 测评处理方法及技术 |
2.3.1 顾客满意度测评指标量化方法 |
2.3.2 顾客满意度测评指标权重设定方法 |
2.3.3 顾客满意度测评抽样技术 |
2.3.4 顾客满意度测评调查方法 |
2.3.5 顾客满意度测评数据分析计算方法 |
3 顾客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建立 |
3.1 工作遵循原则及测评实施流程 |
3.2 同天大型综合超市顾客满意度测评背景及要求 |
3.2.1 同天大型综合超市作为研究对象的特殊性 |
3.2.2 同天大型综合超市顾客满意度测评要求 |
3.3 同天大型综合超市顾客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和确定 |
3.4 同天大型综合超市顾客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 |
3.4.1 建立顾客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的基本要求 |
3.4.2 顾客满意度测评模型设计 |
3.4.3 顾客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形成 |
3.5 顾客满意度测评评价等级确定 |
3.6 顾客满意度测评指标权重分配 |
4 顾客满意度调查实施 |
4.1 调查方案设计 |
4.1.1 确定调查对象 |
4.1.2 抽样方式与样本量确定 |
4.1.3 问卷设计 |
4.2 市场调查及数据收集 |
4.2.1 问卷发放 |
4.2.2 问卷筛选 |
4.2.3 数据编码与录入 |
5 顾客满意度测评结果处理分析及建议 |
5.1 回收问卷的描述性基本统计信息 |
5.2 信度检验分析 |
5.3 效度检验分析 |
5.4 相关性分析 |
5.4.1 结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检验 |
5.4.2 顾客满意度与结构变量的相关性检验 |
5.5 按权重计算顾客满意度 |
5.6 具体数据结果及问题分析 |
5.6.1 超市形象亟需大力改善 |
5.6.2 价格结构有待重点修补 |
5.6.3 商品状况需要适当调整 |
5.6.4 环境设施存在一定隐患 |
5.6.5 相关服务凸现改进空间 |
5.7 针对性改进措施及建议 |
5.7.1 加强品牌传播,塑造良好形象 |
5.7.2 调整价格结构,灵活有效促销 |
5.7.3 重视需求差异,改善商品结构 |
5.7.4 创造便利环境,营造舒适体验 |
5.7.5 提升服务价值,超越顾客期望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本次研究存在的不足 |
6.3 满意度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7)我国大型综合连锁超市应对外资竞争的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框架 |
2 文献探讨 |
2.1 大型综合连锁超市相关理论 |
2.1.1 零售、零售业的概念及我国零售业态分类 |
2.1.2 零售业发展历程及趋势 |
2.1.3 大型综合超市的界定和连锁的概念 |
2.1.4 大型综合连锁超市的业态结构特点和基本特征 |
2.1.5 大型综合连锁超市国内外研究概况 |
2.2 竞争战略理论及论文所用评价方法 |
2.2.1 波特竞争战略理论 |
2.2.2 定标比超分析法 |
2.2.3 SPACE矩阵分析法 |
3 大型综合连锁超市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
3.1 大型综合连锁超市发展的条件 |
3.2 大型综合连锁超市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
3.2.1 本土大型综合连锁超市规模日益壮大 |
3.2.2 外资大型综合连锁超市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
3.2.2.1 外资进入我国大型综合超市市场的原因 |
3.2.2.2 零售业开放后外资大型零售企业加速扩张 |
3.2.2.3 大型综合超市业态上外资已占据主导地位 |
3.2.3 大型综合连锁超市在我国的发展特点 |
3.3 大型综合连锁超市在我国的发展趋势 |
4 中外大型综合连锁超市发展的比较分析 |
4.1 财务优势层面比较 |
4.1.1 联华集团财务项目概况 |
4.1.2 与国际零售巨头相比较 |
4.2 竞争优势层面比较 |
4.2.1 市场份额 |
4.2.2 顾客满意度、忠诚度及客户群规模 |
4.2.3 采购物流管理 |
4.2.4 信息技术应用 |
4.2.5 经营团队 |
4.3 环境稳定性层面比较 |
4.3.1 市场进入壁垒与产业政策 |
4.3.2 需求变化 |
4.3.3 竞争压力 |
4.3.4 本土化优势 |
4.3.5 企业社会责任 |
4.4 产业优势层面比较 |
4.5 通过联华SPACE矩阵图确定战略方向 |
5 我国大型综合连锁超市应对外资竞争的战略 |
5.1 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导向 |
5.2 重新整合国内企业资源,参与国际竞争 |
5.3 加强经营团队建设 |
5.4 加强自有品牌建设 |
5.5 加快信息化建设 |
5.6 转变经营观念,提高企业声誉,增强品牌效应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中国零售企业绩效来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原因 |
1.1.1 零售企业绩效对国家经济安全的意义 |
1.1.2 零售企业绩效状况对其他产业的意义 |
1.1.3 零售企业绩效对企业和社会发展的意义 |
1.1.4 理论界对中国零售企业绩效的研究 |
1.2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1.2.1 研究思路 |
1.2.2 技术路线 |
1.3 研究对象的界定 |
1.3.1 零售、零售业与中国零售企业的界定 |
1.3.2 零售企业绩效优势内涵的界定 |
1.3.3 零售企业经营绩效评价研究现状及方法 |
第2章 企业绩效优势来源文献综述 |
2.1 企业绩效优势外生论 |
2.1.1 绩效优势的市场结构来源 |
2.1.2 企业绩效优势的市场定位来源 |
2.2 企业绩效优势内生论 |
2.2.1 企业资源-绩效论 |
2.2.2 企业能力-绩效论 |
2.3 动态能力——企业绩效优势论 |
2.4 三种经典绩效优势理论的简要比较 |
2.5 零售企业绩效优势理论 |
第3章 中国零售企业绩效源泉理论分析框架 |
3.1 零售企业市场结构——绩效分析框架 |
3.2 零售企业资源、能力——绩效分析框架 |
3.2.1 理论基础:零售企业的盈利接触点 |
3.2.2 零售企业绩效优势的核心竞争力来源 |
3.2.3 零售企业绩效优势内部源泉理论模型 |
第4章 零售业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和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
4.1 中国零售业S—C-P 经验研究文献综述 |
4.2 影响零售业市场结构的宏观环境 |
4.3 中国零售业市场结构的实证研究 |
4.3.1 产业市场集中度 |
4.3.2 区域市场集中度 |
4.3.3 进入和退出壁垒分析 |
4.3.4 商品差异程度分析 |
4.3.5 市场结构分析结论 |
4.4 零售企业行为分析 |
4.5 市场绩效分析 |
4.5.1 零售业市场绩效分析 |
4.5.2 中国主要内资零售企业绩效分析 |
第5章 顾客价值竞争力与零售企业绩效优势来源 |
5.1 零售企业顾客价值竞争力-绩效优势形成机理步骤与模型构建 |
5.2 顾客价值-顾客满意-顾客忠诚-企业竞争优势-企业绩效优势形成机理 |
5.2.1 顾客价值概念及构成 |
5.2.2 顾客价值、顾客满意、顾客忠诚与企业绩效的关联度分析 |
5.3 零售企业顾客价值与企业绩效实证分析 |
5.3.1 确定顾客价值构成要素的注意问题 |
5.3.2 零售企业顾客感知价值构成的确定 |
5.3.3 顾客价值-顾客满意-顾客忠诚-竞争力-企业绩效框架实证分析 |
5.4 零售企业顾客价值竞争力分析 |
5.4.1 选择具有绩效优势的样本企业 |
5.4.2 对具有绩效优势的样本企业进行营销和管理能力验证 |
第6章 规模价值竞争力与零售企业绩效优势来源 |
6.1 规模价值竞争力-绩效优势理论形成机理步骤与模型构建 |
6.2 零售企业规模价值竞争力-绩效优势形成机理 |
6.2.1 零售企业规模及扩张方式分析 |
6.2.2 零售企业规模扩张现象 |
6.3 对零售企业的规模价值竞争力的实证研究 |
6.3.1 对具有绩效优势的零售企业规模价值竞争力的验证 |
6.3.2 零售企业规模价值竞争力-绩效优势分析结论 |
6.4 规模价值竞争力的保障系统 |
6.5 中国零售企业规模绩效优势获得与供应商的矛盾冲突 |
第7章 以顾客价值为中心进行企业定位和零售网络范式构建 |
7.1 基于内外部环境的、以顾客价值为中心进行企业定位 |
7.1.1 满足顾客价值的地理定位 |
7.1.2 满足顾客价值的业态定位 |
7.1.3 满足顾客价值的企业定位 |
7.2 零售企业价值网络构建 |
7.2.1 基于顾客价值的零售网络的涵义和构成 |
7.2.2 零售企业契约网络成员的合作 |
7.2.3 零售网络的特点和网络绩效优势效应 |
7.2.4 零售企业价值网络的构建、实施与调整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8.1 论文主要结论 |
8.2 论文主要贡献 |
8.2.1 理论创新 |
8.2.2 实践意义 |
8.3 研究局限性 |
8.4 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博期间科研成果发表、出版情况 |
附录 |
(9)社区超市如何搞好特色服务(论文提纲范文)
一、社区超市与综合超市的比较 |
二、社区超市如何搞好特色服务 |
(10)上海市购物中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 研究综述 |
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三 论文研究框架 |
1 资料来源及评价 |
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国外购物中心的发展演变—以北美地区为例 |
一 购物中心基本类型 |
1 邻里型购物中心 |
2 社区型购物中心 |
3 地区型与超地区型购物中心 |
二 购物中心的演变—专业购物中心 |
1 节日/专业中心 |
2 时装中心 |
3 厂家直销/折扣中心 |
4 关于“力量型”购物中心 |
三 复合式商业地产开发中的零售业 |
第三章 购物中心的开发与运营管理 |
一 购物中心发展的外部环境 |
1 区域经济环境分析 |
2 消费者特征 |
3 城市规划及城市结构因素 |
4 政府的商业发展政策 |
5 区域零售业发展态势 |
6 区域商业地产的供应量分析 |
7 社会公众的态度 |
二 购物中心开发与运营管理中的权益关系 |
三 购物中心经营模式定位 |
1 开发商自营模式 |
2 委托经营模式 |
3 统一出租模式 |
4 “出租十出售”模式 |
四 购物中心经营业态定位 |
1 标准超市/大型综合超市型 |
2 百货商店型 |
3 “百货商店型+大型综合超市/大型专业化商店”型 |
4 无主力店型 |
第四章 上海市零售业态的基本分类 |
一 上海市零售业态的基本类型 |
1 便利店 |
2 专卖店 |
3 专业店 |
4 超级市场 |
5 “大盒子”商店 |
6 百货商店 |
7 购物中心 |
二上海零售业态现状与发展趋势 |
1 中外零售业变革历程比较 |
2 上海零售业态现状与发展趋势 |
三零售业态的特殊类型—购物中心 |
1 国内外相关概念 |
2 对概念的理解和评述 |
第五章 上海市购物中心发展的基本特征 |
一 研究对象选取 |
二 购物中心资金来源 |
1 外资是最主要的投资渠道 |
2 外资来源地分布高度集中 |
3 本土资本发展势头迅速 |
4 欧美资本近乎缺失 |
三 购物中心规模特点 |
1 建筑规模特点 |
2 商店规模特点 |
3 停车位 |
四 主力店构成特征 |
1 “百货店+大型综合超市/大型专业化商店”型主力店 |
2 “百货商店”型主力店 |
3 “大型综合超市/大型专业化商店”型主力店 |
4 无主力店购物中心 |
五 商品组合特征 |
1 购物元素组合特征 |
2 餐饮元素组合特征 |
3 休闲娱乐元素组合特征 |
4 生活服务类元素组合 |
六 经营效益及评价 |
1 购物中心经营效益概况 |
2 购物中心经营效益评价 |
第六章 上海购物中心发展模式与空间结构 |
一 购物中心发展模式 |
1 业态组合模式 |
2 区位类型模式 |
3 开发模式 |
4 建设模式 |
5 建筑形态模式 |
二 购物中心空间分布特点 |
1 购物中心目前仍集中分布于市区 |
2 购物中心的空间分散化趋势明显 |
3 郊区及远郊区成为未来主要区位选择地 |
三购物中心的发展与城市商业空间结构重塑 |
1 带动现存商业中心区功能的调整与提升 |
2 促使新商业中心的崛起 |
3 加快商业郊区化与离心化进程 |
4 使城市商业空间结构体系趋于分散化 |
第七章 消费者购物行为特征研究 |
一 消费者属性分析 |
1 自然属性 |
2 社会经济属性 |
二 消费行为特征分析 |
1 顾客出行方式 |
2 出行同伴者类型 |
3 出行频率及时间特征 |
4 消费目的 |
5 消费目的地偏好 |
6 购物场所的选择行为 |
三 基于消费行为的购物中心评价 |
1 基于消费行为的购物中心商圈评价 |
2 消费者满意度评价 |
第八章 小结与讨论 |
一 本文所做主要工作 |
二 不足之处及未来研究愿望 |
1 资料的不完整性 |
2 国外样本选择比较单一 |
3 关于购物中心与大型综合超市、商业街等的比较 |
4 商业地产的开发和运营管理问题 |
5 对上海市购物中心未来发展模式及趋势研究不够深入 |
附录一 国家零售业态分类标准(GB/T 18106-2004) |
附录二 上海市地方标准《零售业态规范》(DB31/T260-2001) |
附录三 顾客问卷调查设计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科学看待大型综合超市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HL超市竞争战略研究[D]. 王心君. 贵州财经大学, 2018(03)
- [2]基于供应链合作伙伴的“农超对接”效果评价研究 ——以生鲜农产品为例[D]. 张明月. 山东农业大学, 2018(09)
- [3]零售业入店行窃的情境犯罪预防 ——以大型综合超市为例[D]. 宫丹妮.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18(04)
- [4]商品组合价值对溢价支付意愿影响研究 ——基于零售品牌权益视角[D]. 施晓峰. 吉林大学, 2011(08)
- [5]上海地区超市品牌服装的设计企划研究[D]. 徐群. 东华大学, 2011(07)
- [6]同天大型综合超市顾客满意度测评研究[D]. 李洁晶.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8(06)
- [7]我国大型综合连锁超市应对外资竞争的战略研究[D]. 黄琳. 南京理工大学, 2007(02)
- [8]中国零售企业绩效来源研究[D]. 赵凯. 厦门大学, 2007(07)
- [9]社区超市如何搞好特色服务[J]. 曾爱青,刘智勇. 江苏商论, 2006(11)
- [10]上海市购物中心发展研究[D]. 于正志. 华东师范大学, 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