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Delphi编程中报表网格打印的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石伟[1](2021)在《基于LabVIEW的巷道热湿环境及制冷设备性能实时监测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长期以来煤炭产业一直是我国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由于多年连续开采,浅层煤炭已经枯竭,只能向地下深井掘进。深井开采作业中因地热导致的高温围岩和高温涌水散热、机电设备散热、人体散热及氧化散热等散发的热量集中在矿井巷道势必面临高温高湿的热害问题,影响井下作业的正常进行及矿工人员的身体健康,从而严重降低劳动生产率。且从煤矿井下热害治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上来看,人工制冷降温技术现已成为井下降温所采取的主要手段。因此,建立一套先进可靠的巷道热湿环境和人工制冷设备性能实时监测系统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借助环境传感器(风速、温湿度等)及西门子PLC,通过Lab VIEW软件开发平台设计一套完整的数据采集、实时显示、存储和查询系统,并结合本文实际情况对空间插值算法进行再研究,利用改进后的反距离加权插值法进行离散点数据的可视化云图显示,完成对巷道热湿环境和最大制冷量450k W人工制冷设备性能的实时监测。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搭建煤矿模拟巷道,构建井下热湿环境动态模拟实验平台,根据监测系统的目标,制定总体方案,完成硬件系统的设计。(2)完成对监测系统软件架构和功能的分析与设计。梳理监测系统的功能要求和技术指标,采用模块化设计思想系统地对下位机采集程序和上位机显示界面及功能程序开展编程设计,并根据上下位机软硬件特点,正确实现两者之间的通讯。(3)研究了现有三种常用的空间插值算法,结合三者的优点提出了一种基于象限搜索和变异函数的反距离加权插值改进算法,并将改进后的插值算法应用于煤矿巷道热湿环境场,构建生成热湿环境可视化云图。本文设计的系统是巷道安全生产及管理方面的一个实时监测系统,通过该系统可使管理者快速、及时、准确地获取巷道内热湿环境及制冷设备性能等方面的相关信息,避免或减少因发现不及时而造成热害事故,确保煤矿的安全生产。最后运行测试结果验证了本文设计系统的合理性、准确性、稳定性。
金琛[2](2020)在《连续挤压生产线SCADA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连续挤压技术由于其具有材料利用率高、节省能源、工序少、生产效率高、组织性能均匀性好等优点在工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有的由组态软件开发出的监控系统的功能不够完备,同时价格比较高。因此尝试开发一个功能强大、界面美观的SCADA系统,并开发出一个基于Android手机的远程监控软件对生产线进行远程监控。本论文详细介绍了基于Visual Studio 2017开发平台,运用C#高级语言,采用GDI+绘图技术、TCP/IP通信协议、数据库管理等技术,通过研究西门子S7-1200型号PLC基于以太网的通信报文,运用套接字编程,实现工控机与PLC通信并实时读写数据;根据Modbus RTU通信协议实现与电能表通信并实时读取数据,开发出了连续挤压生产线SCADA系统。在该SCADA系统中,对现有的组态软件的故障报警模块进行了改进,利用表格来代替现有的指示灯显示,操作者可根据表格内故障处理的提示进行故障排查;对组态软件的实时曲线模块也进行了革新:将原有的一个坐标系变为三个坐标系,方便操作者对数据的分析;添加了现有的组态软件所没有的功能:PLC状态监控和清理数据库,方便操作者可以随时查看PLC状态,并可以节省查询历史数据的时间。基于Android Studio平台,运用Java高级语言,采用TCP/IP通信协议、流以及套接字编程技术开发出连续挤压生产线远程监控软件。进行了模块设计,并编写了相应的程序,可以流畅的完成远程数据监控和故障报警任务。最后,针对本文所做的工作进行了总结。本系统的成功设计和实现对同类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李仁壮[3](2020)在《基于BIM技术的明暗挖地铁车站参数化设计与力学仿真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各大城市经济体量与整体规模的不断发展,地铁建设在城市公共交通建设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例,其建设方式与技术也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地发生变化。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在经历了初期的浅层信息化阶段后,现阶段进入了更深层次的信息化、参数化的发展时期。BIM技术的优势在于工程信息可在建筑物全生命周期中进行流通,对于工程信息的集成度远超以CAD为主流的二维设计、施工模式。通过使用有限元软件对工程项目进行力学仿真分析,并根据计算分析结果对施工建设提供指导是进行施工安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青岛地铁四号线某明暗挖结合地铁车站为工程背景,在对车站的明挖基坑、暗挖隧道通过有限元软件进行力学仿真计算后对其结果进行分析,并将其结果与监测值进行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 BIM技术与有限元技术信息的结合与互通,重点研究了基于Dynamo可视化编程与API开发的参数化结构设计与信息集成—分析体系。详细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分析了 BIM技术及有限元技术的发展、应用与研究现状等,通过横向与纵向的对比,分析了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阐述了研究对象的工程背景,运用PLAXIS 3D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明暗挖结合地铁车站的明挖基坑、暗挖隧道进行了施工过程的仿真分析;通过对仿真分析结果的进一步分析并将其与实际监测值进行对比,总结了施工过程中地表沉降、支护结构支撑轴力及穿越桥桩的位移等关键数值的变化规律,并以此正确的对施工进行指导;其次研究了有限元模型的工程信息中结构信息部分与BIM模型间的互通,通过Dynamo可视化编程完成了有限元模型导入BIM模型及使用其在BIM软件中建立模型;使用Revit与Robot初步探讨了 BIM模型与有限元模型在纯结构工程中关于工程信息中有限元计算结果信息的互通与集成,并对车站标准段结构的稳定性进行了相应分析;最后以Dynamo可视化编程与API开发为基础,研究了有限元模型与BIM模型的工程信息的互通与集成,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工程需要完成了监测-预警体系的可视化窗口的开发工作。
曹磊[4](2018)在《循环水槽焊接CAPP开发及工艺优化设计》文中认为循环动力水槽尺寸较大、结构复杂,焊缝形式、坡口种类多样,涉及焊接母材、焊接方法、焊接材料、焊接设备,焊接工艺复杂繁多,因此焊接工艺的合理选择及高效利用将直接对水槽的生产效率产生显着的影响。为了提高企业生产信息数字化管理水平及焊接工艺设计的效率,缩短循环水槽制造周期,将CAPP(Computer Aided Process Planning)技术运用于循环水槽的焊装中,研发循环水槽焊接CAPP系统具有较大的理论及现实意义。分析循环水槽制造企业的实际需求,明确了系统的基本功能要求,并结合企业焊接技术人员的实际使用需求,确定了系统的网格模式C/S模式。系统结构主要包括焊接工艺模块、水槽分段模块、焊接知识模块以及系统维护模块。循环水槽焊接CAPP系统采用SQL Server 2005作为后台数据库开发工具,完成了数据库概念、逻辑结构及主要数据表的基本设计。同时对循环水槽焊接生产信息进行整理及归类,建立了以用户信息、焊接工艺信息、焊接材料信息、焊接基础知识、水槽分段信息、日志信息以及焊接工艺文件信息为核心的数据库系统。采用面向对象技术,使用Delphi语言作为前台开发工具,运用Delphi访问SQL数据库技术、Delphi调用AutoCAD平台技术等关键技术,三维焊接工艺设计思想,设计并开发了一套基于SQL Server数据库的C/S结构模式的循环水槽焊接CAPP系统。运用系统中的焊接工艺模块对水槽试验段典型的焊接接头进行焊接工艺的初步设计,得到了具有参考意义的焊接参数;运用KRⅡ500焊机进行304不锈钢的平板对接实验,对焊接试验的设计及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经焊接检验,该焊接工艺符合实际的生产质量要求,并将成熟的焊接工艺录入循环水槽焊接数据库系统得到相关的WPS。基于焊接变形控制的思想,运用ANSYS软件对循环水槽试验段典型的平对接接头进行焊接工艺优化设计。模拟结果表明,对称焊接效果优于顺序焊接,能够产生较小的焊接变形;在保证焊接质量的前提下,焊接过程,优先选用较小的焊接工艺参数。
王安吉[5](2018)在《基于虚拟仪器的制动性能试验台测力滚轮测试系统设计》文中提出轮轨力测量是一切轮轨关系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如何精确地测得轮轨力对于后续研究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轮轨力的观测与分析能够对列车行进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做出诊断和预测,保障铁路运行的安全性。本研究设计了一套基于虚拟仪器开发平台的轮轨力测量与分析系统,可以实现轮轨力的连续采集,并提供多种信号分析方法。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工作:1.确定了一套测力滚轮轮轨力的连续测量方法。研究了测力滚轮垂向力、横向力组桥方法及输出原理,基于傅里叶级数理论分析了常用测量电桥组桥方式的测量原理及输出信号成分。根据实际轮对尺寸建立ANSYS三维模型,仿真分析垂向载荷工况与横向载荷工况下应力应变的分布,确定应变敏感位置。分析垂向、横向载荷单独作用下径向应变随半径的变化情况,以及贴片孔内应变敏感位置,贴片打孔位置、孔径大小对应变测量的影响,最终确定垂向力与横向力测量电桥的贴片位置。制定了现场贴片、划线、走线、组桥的方案,并根据现场经验及仿真分析提出几点贴片、组桥的注意事项及建议。2.硬件系统的安装设计计算。本系统采用东华测试DH5908J动态应变测试设备作为数据采集硬件系统,以工业计算机为硬件平台。制定了采集设备安装方案,对安装位置、安装件自身强度、紧固件强度进行校核计算,确认方案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最后考虑极端工况的发生,并以此情况进行校核计算,确认安装方案的安全性。3.设计并开发了一套基于LabVIEW的测力滚轮测试软件系统。系统采用结构化的软件开发方式,把系统划分为模块,通过开发各个模块来实现一个功能全面的测量分析系统。系统由用户登录模块、数据采集模块、数据分析模块组成。数据采集模块包括多通道采集、无线设备通信、数据存储、数据预览、设备参数设置等功能;数据处理模块提供了数据回放功能,可实现数据时域、频域上的多种分析方法;用户登录系统包括用户登录管理、用户信息管理、用户权限管理等。系统设计完成后通过制动试验台试验和构造仿真数据对测力滚轮测试系统各个模块的功能进行验证,证明了系统功能的实用性与系统的可靠性。
刘野[6](2016)在《税务机关无纸化档案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21世纪是一个经济、文明和信息迅速发展的时代。这样的大环境下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核心业务,在这样一个充满机遇、充满挑战的时代下,企业传统的办公模式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或许不再适用。随着上世纪中期计算机的发明,到现在个人计算机以及中大型服务器的普及,为企业信息化、无纸化办公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本文主要讲述了税务机关无纸化档案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传统的模式下,档案管理不仅存储不方便,还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来管理,并且特别容易出现人为的纰漏,更糟糕的是难以备份档案信息,如果出现非可控范围内的灾难,造成档案的丢失,则难以恢复档案信息,造成不可挽回的灾难性损失。因此为了提高企业人员办公效率和对信息快捷安全地管理,信息化档案管理平台已经渐渐成为企业内部改革和加强管理的重要平台。1.目前税务机关的办公模式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导致了企业员工工作压力大,办公效率不高的情况出现。本文结合其传统的办公方案提出了一套电子化的档案管理方案,将纳税人提交申报表、提交财务报表和签章等操作以及档案存储集于一体,进一步减轻了纳税人的负担,优化纳税服务,加强数据报表的安全管理。2.响应透明化办公的号召,本文结合税务机关的业务流程,提出了一套信息查询方案,可以方便办公人员和纳税人追踪纳税信息和办公进度。针对纳税人和办公人员的不同需求,为这两类用户提供了不同的方案,把办公人员信息与业务相结合,让纳税人随时可以掌握办公的进度。3.基于所构建的档案管理方案和信息查询方案,本文分析设计并实现了税务机关的无纸化档案管理平台。在SSH框架的支持下,系统采用层次化设计,属于典型的Web信息管理系统。文中对系统进行了透彻详细的分析,提出了设计实现的具体方案以及测试系统正确性、安全性和性能的方案。本文结合目前税务机关办公中的不足为其提出了无纸化档案管理平台的设计方案,同时为了响应透明化办公,又提出了信息查询方案。结合以上特点本文着重讲解了税务机关无纸化档案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采用工程化的技术对系统进行分析后提出了其设计方案,并结合实际情况建立了系统的测试流程。最终系统基本实现了税务机关的无纸化档案管理,提高了企业的办公效率。
董雪[7](2016)在《基于虚拟仪器的热转印标签打印机测试系统的研究及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热转印标签打印机的市场正逐步扩大,被广泛应用于商超零售、快递物流、保险公司、政府执法等场合。由于热转印标签打印机的结构不同于普通热敏打印机,其软件和硬件的设计都极具特殊性,对标签的进纸和打印精度的要求都比较高。因此对线上的热转印标签打印机进行快速准确的测试,是保证其质量的重要环节。但是,对于传统热转印标签打印机的测试技术大多采用人工测试,效率低,难以实现高效实时性,因此实际的应用价值不高。如何针对热转印标签打印机设计一套自动高效的测试系统已经成为工程实践应用中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对于生产实践都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论文首先调研分析了热转印标签打印机及测试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并对热转印标签打印机的工作原理进行了详细研究,明确了测试项目与性能需求,结合虚拟仪器技术设计了针对热转印标签打印机的测试系统。整个测试系统主要包括打印机电路板功能测试和整机测试。论文详细介绍了功能测试系统设计思路,具体包括软件设计思路、硬件设计思路。着重对打印机的主要电控部分:按键板、指示灯和主板分别进行原理分析,单独设计测试方案,完成测试程序的设计与调试。此外,通过分析不同图像质量评价方法,本课题提出了针对打印二维码图像质量评价方法,从而实现了热转印标签打印机的整机测试。在分析二维码结构特点之后,对打印图像从参考译码、符号反差、调制比等级、固有图形污损、轴向不一致性5个方面评价图像质量,并在Lab VIEW平台上实现了对热转印标签打印机的功能测试和整机测试。最后对本课题所设计的热转印标签打印机的测试系统进行了实验与验证,实验表明,本课题基于虚拟仪器的测试方法的平均测试时间约是3.75分钟,极大地提高了测试效率。另外,对本课题提出的图像质量评价方法进行测试,测试效果与人眼视觉的主观评价吻合,可以有效地保证整机测试的精度。
李俊增[8](2016)在《轨道式铁钻工性能检测系统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铁钻工是井口自动化作业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辅助设备。铁钻工作为一种井口自动化装备,具有安全、高效、多功能的特点。铁钻工主要完成上卸扣动作、活动井下工具的工作。目前国外的铁钻工技术经过几十年的积累,产品十分成熟,可以达到性能稳定、设计理念超前、质量可靠的特点。我国铁钻工技术处于研发阶段,还处于消化吸收国外铁钻工技术的初步阶段。本文取材于渤海装备辽河重工有限公司的项目“轨道式铁钻工性能检测系统的设计”,这一套检测系统可以对已经设计加工完成的成品铁钻工进行功能检测和关键参数的检测。通过对关键参数和功能检测,可以了解所检测的铁钻工是否符合设计要求,也对产品性能有一个了解,同时也可以为今后铁钻工的研发和改进提供参考依据。本文在详细分析了轨道式铁钻工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的基础上,设计试验台,通过合理安置各种传感器对轨道式铁钻工的小车水平移动距离、小车垂直起升距离、旋扣钳起升距离、管线压力、应力应变、管柱转速、扭矩这些关键参数进行检测,同时为轨道式铁钻工配备了液压供给系统,保证设备正常运行。本次检测采用PLC对传感器的数据进行采集和处理,并对液压供给系统进行控制,利用STEP-7软件完成程序的编写。采用触摸屏并且配合组态王软件完成人机交互功能的开发,实现液压供给系统的控制、参数的实时显示、动画同步、实时趋势曲线、历史趋势曲线、报警、数据储存、打印、操作人员权限等功能。该系统以PLC为数据处理和控制核心,以触摸屏为操作平台,通过与上位机的通讯,可以实现数据的处理、分析和高速采集等功能。这种控制方式控制精度高、抗干扰效果好、可靠稳定的特点,充分发挥了工控机良好的处理能力。本文设计开发的轨道式铁钻工性能检测系统具有操作简单、功能全面、运行可靠、画面直观等特点。可以在实际检测中投入使用,为铁钻工的产品检测和后续开发改进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也为类似设备的检测提供一个良好的借鉴作用。
罗志高[9](2015)在《基于RFID技术的设备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文中认为随着RFID技术的广泛应用,采用传统的数据库管理设备已经不适合新形势下高校多校区和贵重设备多等的要求,而基于RFID技术的物联网依托校园网可以实现在多校区对设备进行帐物卡的实时监控管理。因此,基于RFID技术的设备管理将成为未来设备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以中山大学“基于RFID技术的设备管理系统”开发为背景,描述中山大学设备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过程,先对该系统的背景和当今的研究现状以及相关技术进行综述,进而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再详细论述了该系统的开发过程,从设计思想、需求分析、细节设计,再到系统实现,并且详细分析了系统的安全及采取的策略与手段,同时也提供部分核心程序代码,最后分析系统实现的结果,指出了系统目前存在的不足,提出来进一步的展望。本系统由两部分组成:一、基于RFID技术的物联网,采用B/S模式,运行于WINDOWS平台,使用IE等浏览器,每台仪器都有一个电子标签,通过采用圆极化天线,从多角度读取多台仪器的电子标签的信息,送到后台服务器中处理,管理人员可以通过互联网和有上网功能的手机实时查看仪器的情况,如果有电子标签的仪器拿出实验室,就会发出报警信号,及时通知管理人员,实现对物的实时监控管理,同时结合大楼的视频监控系统知道仪器的去向,同时将设备信息及时传递给相关部门领导,达到实验室仪器有效监控管理的目的,保证仪器的安全,特别是实验室的贵重仪器;二、采用C/S模式,利用高校的互联网资源,采用Visual Basic和微软SQL Server设计基于客户机/服务器(C/S)网络系统,实行了高校多校区设备账和卡等数据的网络化管理,便于设备账的网上查询录入打印等,方便设备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功能上主要分为用户管理,数据库维护,数据管理,报表打印和帮助五大模块:用户管理方面,为提高安全性,对用户进行级别分类,并就其级别进行不同权限定义;数据库维护方面,主要是对SQL Server中的数据进行维护,包括未报增记录管理,报废资产记录维护和附件记录管理;数据管理方面,包括表记录的添加,删除,修改,浏览等功能,而对这些记录的操作,又将其分成了四大类别,分别为仪器设备,家具,实验室技术人员和实验项目;报表打印方面,提供一般二维表,记录卡片,统计报表以及自定义打印项目的表单打印等;帮助模块向用户提供HTML帮助文档。
李蒙[10](2015)在《VB编程中网格控件的选用及使用方法分析》文中认为VB(Visual Basic)是由微软公司研制出来的一个具有面向对象特性的程序开发软件,该软件也逐渐成为当前社会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类开发工具。VB编程中的网格控件是该软件的特色之一,在实际编程过程中显现出了极大的灵活性及实用性。对此,本文详细分析了不同类型的网格控件的特点以及VB编程过程中网格控件选用的注意事项。
二、Delphi编程中报表网格打印的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Delphi编程中报表网格打印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LabVIEW的巷道热湿环境及制冷设备性能实时监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课题研究现状分析 |
1.2.1 煤矿监测系统国外研究现状 |
1.2.2 煤矿监测系统国内研究现状 |
1.2.3 LabVIEW的应用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时监测系统设计与构建 |
2.1 搭建巷道实验平台 |
2.1.1 实验平台总体构成概述 |
2.1.2 巷道构筑方案设计 |
2.1.3 传感器测点布置 |
2.2 系统监测项目和评价方法 |
2.2.1 监测项目 |
2.2.2 评价方法 |
2.3 监测系统硬件组成与选型 |
2.3.1 监测系统硬件组成 |
2.3.2 传感器的选型 |
2.3.3 上位机的选型 |
2.3.4 下位机的选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实时监测系统软件设计 |
3.1 软件总体设计 |
3.2 数据采集模块 |
3.2.1 数据采集模块组成 |
3.2.2 PLC程序设计 |
3.2.3 LabVIEW与 PLC通信 |
3.3 数据显示模块 |
3.3.1 制冷设备性能波形显示 |
3.3.2 巷道温湿度场云图显示 |
3.4 数据存储模块 |
3.5 报表生成模块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空间插值算法研究 |
4.1 空间插值概述 |
4.2 空间插值常用方法 |
4.2.1 反距离加权插值算法 |
4.2.2 六面体9 节点形函数插值算法 |
4.2.3 普通克里金插值算法 |
4.2.4 三种插值算法验证结果比较 |
4.3 反距离加权插值算法的改进 |
4.3.1 反距离加权插值法改进策略 |
4.3.2 反距离加权插值改进算法验证结果比较 |
4.3.3 反距离加权插值改进算法的性质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时监测系统误差分析与运行测试 |
5.1 监测系统误差分析 |
5.1.1 随机误差 |
5.1.2 系统误差 |
5.2 系统运行测试 |
5.2.1 系统测试的目的及原则 |
5.2.2 实时监测系统测试过程及方法 |
5.2.3 实时监测系统测试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2)连续挤压生产线SCADA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连续挤压技术概述 |
1.1.1 连续挤压技术原理简介 |
1.1.2 连续挤压生产线简介 |
1.2 SCADA系统发展概况 |
1.3 远程监控系统发展概况 |
1.4 课题的研究背景、意义及内容 |
1.4.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4.2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编程语言及主要技术 |
2.1 C#语言及其主要技术 |
2.1.1C#简介 |
2.1.2 计时器的应用 |
2.1.3 GDI+技术 |
2.1.4 网络编程 |
2.1.5 PLC通信简介 |
2.1.6 数据库的简介及配置 |
2.1.7 电能表通信简介 |
2.2 Java语言及其主要技术 |
2.2.1 Java简介 |
2.2.2 网络编程 |
2.2.3 PLC通信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基于C#的连续挤压生产线SCADA系统的设计 |
3.1 连续挤压生产线SCADA系统的需求分析 |
3.2 系统与PLC通信 |
3.3 系统与电能表通信 |
3.4 对连续挤压生产线SCADA系统的设计 |
3.4.1 切换菜单 |
3.4.2 首页界面 |
3.4.3 参数设定界面 |
3.4.4 状态显示界面 |
3.4.5 实时曲线界面 |
3.4.6 历史曲线界面 |
3.4.7 故障报警界面 |
3.4.8 数据报表界面 |
3.4.9 PLC监控界面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Java的连续挤压生产线远程监控软件的设计 |
4.1 连续挤压生产线手机远程监控软件的需求分析 |
4.2 对连续挤压生产线手机远程监控软件的设计 |
4.2.1 状态显示界面 |
4.2.2 故障报警界面 |
4.3 软件打包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基于BIM技术的明暗挖地铁车站参数化设计与力学仿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BIM技术 |
1.3 参数化设计 |
1.4 有限元分析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2 明暗挖结合地铁车站基坑的有限元分析 |
2.1 工程概况 |
2.2 明挖基坑开挖阶段的有限元数值模拟 |
2.3 暗挖隧道开挖阶段的有限元数值模拟 |
2.4 计算结果与监测值对比分析 |
2.5 有限元与BIM的工程信息交互研究 |
2.6 本章小结 |
3 基于BIM技术的参数化设计研究 |
3.1 Dynamo可视化编程 |
3.2 有限元模型参数化导入BIM模型 |
3.3 地铁车站的参数化建立及稳定性计算 |
3.4 本章小结 |
4 计算分析结果在BIM模型中的集成 |
4.1 车站结构计算分析结果在BIM模型中的集成 |
4.2 基坑支护结构计算分析结果在BIM模型中的集成 |
4.3 基于Dynamo与Revit API的可视化窗口开发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总结 |
5.2 今后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循环水槽焊接CAPP开发及工艺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1.2 循环水槽的研究 |
1.2.1 循环水槽的主要应用 |
1.2.2 循环水槽的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循环水槽的国内研究现状 |
1.3 焊接工艺计算机辅助设计(CAPP)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现有焊接CAPP系统存在的问题 |
1.3.4 焊接CAPP系统发展趋势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循环水槽焊接CAPP系统的总体设计 |
2.1 引言 |
2.2 系统设计原则 |
2.3 系统设计目标 |
2.4 系统功能分析 |
2.5 系统结构设计 |
2.6 系统的开发环境 |
2.6.1 前台界面开发工具 |
2.6.2 后台数据库系统开发工具 |
2.6.3 水槽三维模型读取工具 |
2.7 系统数据库设计分析 |
2.7.1 需求分析 |
2.7.2 数据库概念模型设计 |
2.7.3 逻辑结构的设计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循环水槽焊接CAPP系统的实现 |
3.1 引言 |
3.2 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 |
3.2.1 C/S模式 |
3.2.2 数据库连接访问技术 |
3.2.3 Delphi第三方组件技术 |
3.2.4 三维工艺设计技术 |
3.2.5 Delphi连接AutoCAD技术 |
3.3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的实现 |
3.3.1 系统启动模块 |
3.3.2 用户注册、登录模块 |
3.3.3 系统主界面模块 |
3.3.4 焊接工艺模块 |
3.3.5 循环水槽分段模型读取模块 |
3.3.6 典型焊缝工艺设计模块 |
3.3.7 焊接知识库模块 |
3.3.8 用户管理模块 |
3.3.9 系统维护模块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循环水槽焊接CAPP系统的应用检测 |
4.1 引言 |
4.2 循环水槽试验段制作工序 |
4.3 典型焊缝焊接工艺设计及试验 |
4.3.1 试验材料 |
4.3.2 焊接设备及方法 |
4.3.3 典型焊缝焊接CAPP系统辅助设计 |
4.3.4 平板对接焊接工艺试验 |
4.3.5 焊接温度场测试 |
4.3.6 焊接变形检测 |
4.4 典型焊缝焊接试验结果与分析 |
4.4.1 PT/UT测试 |
4.4.2 金相测试 |
4.4.3 硬度测试 |
4.4.4 拉伸试验及弯曲试验 |
4.5 试验段典型焊缝焊接工艺规程的制定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变形控制的焊接工艺优化 |
5.1 引言 |
5.2 典型焊接接头的选取及几何模型的建立 |
5.3 材料热物理性能参数的确定 |
5.4 单元类型的选择和网格划分 |
5.4.1 单元类型的选择 |
5.4.2 网格划分 |
5.5 热源模型的选择 |
5.6 初始条件及边界条件 |
5.7 载荷施加及求解 |
5.8 计算结果分析 |
5.8.1 焊道顺序变化对对接接头焊接变形的影响 |
5.8.2 焊接速度变化对对接接头焊接变形的影响 |
5.9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基于虚拟仪器的制动性能试验台测力滚轮测试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轮轨力测量技术研究现状 |
1.2.1 轮轨力测量的意义 |
1.2.2 轮轨力测量技术国外研究现状 |
1.2.3 轮轨力测量技术的国内研究现状 |
1.3 虚拟仪器研究现状 |
1.3.1 虚拟仪器概述 |
1.3.2 虚拟仪器国外研究现状 |
1.3.3 虚拟仪器国内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2章 测力滚轮测试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2.1 系统设计要求 |
2.2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2.3 硬件系统组成 |
2.4 虚拟仪器开发平台 |
2.4.1 LabVIEW开发环境 |
2.4.2 LabVIEW访问数据库的方法 |
2.4.3 LabSQL简介 |
2.4.4 LabVIEW报表打印的几种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测力滚轮连续测量方法及实现 |
3.1 测力滚轮连续测量原理 |
3.1.1 垂向力连续测量原理 |
3.1.2 横向力连续测量原理 |
3.2 测力电桥的布片原则与干扰因素 |
3.2.1 干扰因素 |
3.2.2 布片原则 |
3.3 测量电桥的组桥原理 |
3.3.1 对称式分布组桥 |
3.3.2 反对称式分布组桥 |
3.4 测力滚轮垂、横向力测量电桥贴片位置仿真 |
3.5 测力滚轮贴片、布线、组桥 |
3.6 本章小节 |
第4章 硬件系统安装设计 |
4.1 硬件设备安装方案 |
4.2 强度校验 |
4.2.1 采集设备及电源模块自身强度校核 |
4.2.2 安装夹具的选取与强度核算 |
4.2.3 极端工况强度校核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LabVIEW的软件系统设计 |
5.1 软件系统框架和设计流程 |
5.1.1 整体设计方案 |
5.1.2 软件系统的构成 |
5.1.3 分模块设计 |
5.2 软件设计使用的方法 |
5.2.1 软件设计使用的程序结构 |
5.2.2 软件设计使用数据传递方式 |
5.2.3 软件设计使用的设计模式 |
5.3 LabVIEW硬件连接配置 |
5.4 用户登录模块设计 |
5.4.1 用户信息管理数据库设计 |
5.4.2 用户登录模块程序设计 |
5.5 数据采集模块 |
5.5.1 前面板设计 |
5.5.2 设备通信模块程序设计 |
5.5.3 采集设备参数设置模块程序设计 |
5.5.4 采集参数设置模块程序设计 |
5.5.5 数据采集模块程序设计 |
5.5.6 帮助模块程序设计 |
5.5.7 报表管理程序设计 |
5.6 数据分析模块程序设计 |
5.6.1 前面板设计 |
5.6.2 数据回放程序设计 |
5.6.3 数据预处理模块程序设计 |
5.6.4 相关分析模块程序设计 |
5.6.5 频域谱分析模块程序设计 |
5.6.6 统计值分析模块程序设计 |
5.7 软件优化设计 |
5.7.1 内存优化设计 |
5.7.2 程序结构的优化设计 |
5.8 本章小结 |
第6章 轮轨力制动台连续测量与分析系统测试 |
6.1 用户登录模块测试 |
6.2 轮轨力数据采集模块测试 |
6.2.1 硬件连接及通信测试 |
6.2.2 轮轨力数据采集测试 |
6.3 数据分析模块测试 |
6.3.1 数据回放模块测试 |
6.3.2 数据预处理模块测试 |
6.3.3 相关分析模块测试 |
6.3.4 统计值分析模块测试 |
6.3.5 频域谱分析模块测试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6)税务机关无纸化档案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工作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相关技术概述 |
2.1 三层架构 |
2.2 XML |
2.3 SOA |
2.4 MVC设计模式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系统可行性研究 |
3.1.1 技术可行性研究 |
3.1.2 配置可行性 |
3.2 系统总体分析 |
3.3 系统业务陈述 |
3.3.1 注册功能 |
3.3.2 登录功能 |
3.3.3 数据采集 |
3.3.4 申报表签章 |
3.3.5 财务报表签章 |
3.3.6 签章报表查询 |
3.3.7 打印功能 |
3.3.8 签章规则管理 |
3.4 系统需求建模 |
3.5 系统数据建模 |
3.6 非功能性需求 |
3.6.1 安全性 |
3.6.2 可靠性 |
3.6.3 易用性 |
3.7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4.1 系统总体设计 |
4.2 系统功能设计 |
4.3 系统数据库设计 |
4.4 系统实现 |
4.4.1 注册功能的实现 |
4.4.2 登录功能的实现 |
4.4.3 数据采集的实现 |
4.4.4 申报表签章功能的实现 |
4.4.5 财务报表签章功能的实现 |
4.4.6 签章报表查询功能的实现 |
4.4.7 预览打印功能 |
4.4.8 签章规则管理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 |
5.1 测试环境 |
5.2 系统功能测试 |
5.2.1 测试用例及过程 |
5.2.2 测试结果及分析 |
5.3 系统性能测试 |
5.3.1 测试方法 |
5.3.2 测试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基于虚拟仪器的热转印标签打印机测试系统的研究及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热转印标签打印机的发展 |
1.2.2 热转印标签打印机测试技术的发展 |
1.2.3 基于虚拟仪器的检测技术的发展 |
1.2.4 打印机打印质量检测技术 |
1.3 课题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主要内容 |
第2章 热转印标签打印机测试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2.1 热转印标签打印机工作原理 |
2.2 系统总体需求分析 |
2.2.1 系统需求分析 |
2.2.2 系统测试项目分析 |
2.3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2.3.1 功能测试系统总体架构 |
2.3.2 功能测试系统硬件框架设计 |
2.3.3 功能测试系统软件框架设计 |
2.3.4 整机测试总体架构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热转印标签打印机功能测试系统的实现 |
3.1 开发平台介绍 |
3.1.1 Lab VIEW介绍 |
3.1.2 DAQ介绍 |
3.2 热转印标签打印机功能测试系统关键技术与难点 |
3.2.1 设备自检 |
3.2.2 参数配置 |
3.2.3 报表管理 |
3.3 热转印标签打印机功能测试系统在Lab VIEW平台上的实现 |
3.3.1 热转印标签打印机按键测试 |
3.3.2 热转印标签打印机指示灯测试 |
3.3.3 热转印标签打印机主板测试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热转印标签打印机整机测试的实现 |
4.1 图像质量评价的基本方法 |
4.1.1 主观质量评价 |
4.1.2 客观质量评价 |
4.2 QR码基础知识 |
4.2.1 QR码简介 |
4.2.2 QR码应用 |
4.2.3 QR码结构 |
4.3 打印二维码图像质量检测 |
4.3.1 获取测量图像 |
4.3.2 边缘检测 |
4.3.3 双向投影法确定感兴趣区域 |
4.3.4 图像质量等级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测试与综合实验 |
5.1 实验平台搭建 |
5.2 功能测试验证 |
5.2.1 按键板测试验证 |
5.2.2 指示灯测试验证 |
5.2.3 主板测试验证 |
5.3 整机测试验证 |
5.3.1 不同参考译码等级打印图像检测 |
5.3.2 不同对比度打印图像检测 |
5.3.3 不同污损区域打印图像检测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及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
(8)轨道式铁钻工性能检测系统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铁钻工应用与发展 |
1.1.1 国外铁钻工发展现状 |
1.1.2 国内铁钻工发展现状 |
1.2 机械设备的检测技术 |
1.2.1 机械设备检测技术概述 |
1.2.2 现代机械设备检测技术特征 |
1.2.3 机械设备检测系统的组成 |
1.2.4 现代机械设备检测技术常采用的方法 |
1.2.5 现代机械设备检测技术趋势 |
1.3 研究的问题 |
第二章 轨道式铁钻工性能检测方案的设计 |
2.1 轨道式铁钻工性能检测方案 |
2.2 轨道式铁钻工性能检测指标 |
2.3 试验台的功能组成 |
2.3.1 检测系统 |
2.3.2 试验台液压供给系统 |
2.3.3 电气控制与检测系统 |
第三章 轨道式铁钻工性能检测试验台设计 |
3.1 轨道式铁钻工工作过程概述 |
3.2 试验台检测设计方案 |
3.3 扭矩检测 |
3.3.1 扭矩检测设计 |
3.3.2 扭矩传感器的选用 |
3.4 小车水平移动距离检测 |
3.4.1 小车水平移动距离检测设计 |
3.4.2 激光测距传感器的选用 |
3.5 小车垂直移动距离检测 |
3.6 旋扣钳升降高度检测 |
3.7 管线压力检测 |
3.7.1 冲扣钳扭转液压缸管线压力检测 |
3.7.2 冲扣钳夹紧液压缸压力检测 |
3.8 应力应变检测设计 |
3.8.1 金属机构应力检测的目标 |
3.8.2 检测面的确定 |
3.8.3 铁钻工应力检测 |
3.8.4 应变测试系统的选用 |
3.9 管柱转速检测 |
3.9.1 管柱转速检测设计 |
3.9.2 光电转速传感器的选用 |
第四章 轨道式铁钻工性能检测试验台液压系统设计 |
4.1 液压系统设计 |
4.2 液压元件的选择 |
4.2.1 液压泵的选择 |
4.2.2 电动机的选择 |
4.2.3 液压阀的选择 |
4.2.4 油箱容量的确定 |
4.2.5 液压介质的选取 |
4.2.6 其他辅助元件的选择 |
第五章 电气控制与PLC模块系统设计 |
5.1 检测系统的整体设计 |
5.2 整机控制元件选择 |
5.3 CPU电源的预算 |
5.4 PLC控制程序的设计 |
5.4.1 电动机减压启动控制线路 |
5.4.2 元件地址分配表 |
5.4.3 外部接线 |
5.4.4 程序设计 |
第六章 轨道式铁钻工检测系统软件设计 |
6.1 组态王简介 |
6.1.1 组态王功能概述 |
6.1.2 轨道式铁钻工监控画面功能组成 |
6.2 组态王系统设计过程 |
6.2.1 创建新工程 |
6.2.2 定义硬件设备和数据变量 |
6.2.3 定义组态王数据变量 |
6.2.4 制作监控画面 |
6.2.5 报警程序的设置 |
6.2.6 实时趋势曲线的建立 |
6.2.7 历史趋势曲线的建立 |
6.2.8 实时报表的建立 |
6.2.9 历史报表的建立 |
6.2.10 组态王和数据库的连接 |
6.2.11 用户管理和权限 |
6.3 组态王功能仿真 |
6.3.1 仿真PLC的定义 |
6.3.2 定义仿真PLC的数据变量 |
6.3.3 监控系统模拟仿真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轨道式铁钻工功能检测程序设计 |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
致谢 |
(9)基于RFID技术的设备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基于RFID技术的设备管理系统概述 |
1.1 项目的背景和意义 |
1.2 全国高校现状 |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工作 |
1.4 论文的组织机构 |
第二章 系统开发的相关技术简介 |
2.1 客户机/服务器(C/S)结构模式 |
2.1.1 系统使用的数据库平台——SQL Server |
2.1.2 管理系统界面开发环境 |
2.1.3 帮助模块制作工具HTML HELP WORKSHOP |
2.2 浏览器/服务器(B/S)结构模式 |
2.3 射频识别技术RFID等 |
第三章 基于RFID技术的设备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 |
3.1 功能需求 |
3.1.1 现状调查分析 |
3.1.2 增加的设备账务管理模块和功能 |
3.1.3 构建基于B/S模式RFID技术的设备管理平台 |
3.2 数据流图 |
3.3 性能需求 |
第四章 管理系统总体设计 |
4.1 系统架构设计 |
4.2 系统功能设计 |
4.3 数据库设计 |
4.3.1 数据库E-R图的设计 |
4.3.2 主要数据库的表的设计 |
4.4 设备管理系统运行环境 |
第五章 管理系统的子系统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
5.1. 客户/服务器网络结构等的实现 |
5.1.1 客户机和服务器的主要技术特征 |
5.1.2 C/S结构的实现 |
5.1.3 C/S结构数据库设计 |
5.1.3.1 表 |
5.1.3.2 存储过程 |
5.1.4 VISUAL BASIC访问SQL SERVER数据接口 |
5.1.4.1 VISUAL BASIC 6.0访问数据库的方案 |
5.1.4.2 使用ADO |
5.1.4.3 DATA ENVIRONMENT设计器和DATA REPORT设计器实现报表 |
5.1.4.4 使用数据控件访问数据库 |
5.2 用户登录 |
5.3 用户管理 |
5.3.1 添加用户 |
5.3.2 删除用户 |
5.4 数据库维护模块 |
5.4.1 资产报增维护 |
5.4.2 对照表维护 |
5.4.3 附件记录清空 |
5.4.4 报废资产移除 |
5.5 数据管理模块 |
5.5.1 家具浏览记录 |
5.5.2 家具查询记录 |
5.5.3 家具添加记录 |
5.5.4 家具修改记录和删除记录 |
5.5.5 仪器设备添加记录 |
5.5.6 仪器设备记录查询 |
5.5.7 仪器设备记录的修改和删除 |
5.6 报表打印模块 |
5.6.1 报表制作基本思路 |
5.6.2 二维报表 |
5.6.3 统计报表 |
5.6.4 自定义报表 |
5.6.5 仪器设备报表打印 |
5.6.5.1 固定资产报增单 |
5.6.5.2 仪器设备增减变动情况表 |
5.6.5.3 仪器设备自定义报表 |
5.7 基于RFID技术的系统设计 |
5.7.1 RFID标签选择和系统主要功能设置 |
5.7.2 监控点和安全系统以及备份系统设计 |
5.7.3 维护系统设计和项目实施带来的效益 |
第六章 帮助文件制作和安装程序创建以及系统测试 |
6.1 帮助文件的制作 |
6.1.1 编写帮助文件 |
6.1.2 生成帮助文件 |
6.1.3 程序调用帮助文件 |
6.2 创建安装程序 |
6.3 设备管理系统测试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VB编程中网格控件的选用及使用方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几种不同类型的网格控件简介 |
1.1 Grid控件 |
1.2 DBGrid控件 |
1.3 True DBGrid控件 |
1.4 SSDBGrid控件 |
1.5 va Spread控件 |
2 VB编程中网格控件的选用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
2.1 控件的实际功能 |
2.2 控件的稳定性 |
2.3 控件的易用性 |
3 总结 |
四、Delphi编程中报表网格打印的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LabVIEW的巷道热湿环境及制冷设备性能实时监测系统研究[D]. 石伟. 燕山大学, 2021(01)
- [2]连续挤压生产线SCADA系统设计[D]. 金琛. 大连交通大学, 2020(06)
- [3]基于BIM技术的明暗挖地铁车站参数化设计与力学仿真分析[D]. 李仁壮.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4]循环水槽焊接CAPP开发及工艺优化设计[D]. 曹磊. 江苏科技大学, 2018(03)
- [5]基于虚拟仪器的制动性能试验台测力滚轮测试系统设计[D]. 王安吉. 西南交通大学, 2018(09)
- [6]税务机关无纸化档案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刘野.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6(04)
- [7]基于虚拟仪器的热转印标签打印机测试系统的研究及设计[D]. 董雪. 重庆邮电大学, 2016(03)
- [8]轨道式铁钻工性能检测系统设计与研究[D]. 李俊增. 东北石油大学, 2016(02)
- [9]基于RFID技术的设备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D]. 罗志高. 兰州大学, 2015(01)
- [10]VB编程中网格控件的选用及使用方法分析[J]. 李蒙.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