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优化初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照余[1](2014)在《水文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的同时,人们对于水资源的需求也在进一步的增加,水资源的安全供应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在近些年的水资源发展过程中,对其的开采力度愈来愈严重,从而致使了经济的发展和水资源的供不应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严重,在新的世纪的到来,我国的城市用水进一步的加大。本文主要在可持续利用的理念下对于水资源以及水文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重在说明其重要性,希望能够对此领域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石宗飞[2](2014)在《浅谈四川水资源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管理》文中认为详细分析了四川水资源环境问题,通过详细介绍四川水资源的分布状况和利用现状,并结合四川的人口分布状况以及地理地势情况,对四川水资源的利用情况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有效措施,以期对四川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建献策。
田浩然[3](2013)在《四平市市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优化配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四平市作为全国重点商品粮产量基地,因为技术落后,规划管理方式的不合理等因素,造成研究区内的水资源短缺和浪费现象十分严重。为了更合理分配研究区有限的水资源,让水资源发挥最大的综合效益,本文针对四平市区水资源进行了优化配置。本文首先系统介绍了研究区内的水资源的基本状况,包括地表水资源量以及水质情况,地下水资源量、可开采量以及水质。四平市区总水资源量为37119万m3/a,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24581.00万m3/a,水利设施可供水量为4136.10万m3/a,主要由研究区内水库供给。四平市区地下水可开采量总计为4136.10万m3/a。对研究区水资源开发潜力进行了分析,并根据现在的水质情况对研究区地表水进行一级水功能区和二级水功能区的划分。其次对研究区2020年和2030年的需水量进行预测,根据供水情况,进行了供需平衡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四平市区缺水情况十分严重,2030年缺水量为6678.12万m3。研究区水资源十分紧缺,因此除了开源节流外,要进行合理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本文对研究区内有限的水资源量进行了优化配置。首先根据国家政策和地方政府的规划方案以及具体情况建立多目标规划模型,其次通过计算机软件对模型进行求解,然后根据以人为本,兼顾公平的原则,最后得出配置方案,并提出实施方案的几点措施。该方案实现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利用,达到经济、社会、环境三者综合效益最大化。本文对研究区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可开发潜力进行研究,应用模糊识别方法,根据研究区的现状及自身情况特点选定评价指标,对研究区各个行政分区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程度以及可开发潜力进行评价并得出结果。结果表明:铁西区和铁东区的可持续利用的级别为3~4级,水资源开发潜力有限,叶赫镇、山门镇、石岭子镇的可持续利用级别为2~3级,具有一定的水资源可开发潜力。由于研究区内的地下水超采现象较为严重,所以本文建议充分开发利用过境地表水资源量,修建水利工程等都是保证研究区的生活、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
关涛,钮媚娜,侯越[4](2011)在《浅谈白洋淀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文中研究指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关系到国家稳定,关系到现代化建设及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白洋淀作为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可持续利用?本文通过分析白洋淀水资源现状及存在问题,阐述了对实现白洋淀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和建议。
徐晓丹[5](2011)在《抹面堵漏法堵漏剂的应用》文中提出地下防水工程出现的渗漏水症害,直接影响工程结构的安全、生产设备的寿命,给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带来极大危害,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进行治理。本文通过抹面堵漏法堵漏剂的应用分析,阐述渗漏的防治措施及治理方法。
王春霞[6](2010)在《泰安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作为人类所需要的不可替代的一种资源,既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又是重要的环境要素。水资源对于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已经越来越离不开水。人类必须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高度来解决水资源问题,提高全社会的水危机意识。泰安市地处鲁中山区,位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按照国际通行标准,泰安市属于水资源严重贫乏区。干旱缺水,水资源不足,是泰安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泰安市现状供水能力进行供需平衡分析,水资源的短缺将严重地威胁着泰安市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泰安市围绕为全社会提供水资源保障这个根本目标,坚持依法治水、科教兴水战略,在水资源管理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泰安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水资源的存量及分布情况等自然制约因素方面影响泰安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另一方面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认识不足、节水意识等社会制约因素方面,社会各界对水资源问题的重视程度还不够,依法治水、管水的力度还待加强。同时管理制度在不健全及相关制度的缺失等管理制约因素方面影响泰安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通过以上研究分析,泰安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首先是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建立水资源综合开发治理和管理保护的投入保障机制;其次是树立水商品观念和资源意识,增强节水意识,理顺水资源价格,引导居民合理用水;第三是搞好水资源的保护工程,以水功能区管理为重点,加强水资源保护,正确处理水资源统一管理和开发利用保护的关系,做好优化配置各种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平。
王钰佳[7](2010)在《可持续发展视角下水资源补偿机制研究 ——以张家口水资源为例》文中认为长久以来,水资源价值理论倍受“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传统价值观念影响,造成水资源长期被无偿地开发和利用,形成了巨大的水资源浪费,影响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水资源价格长期严重背离水资源价值,不仅影响水资源的合理定价,同时对人类的生存及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威胁。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提出,给日益尖锐的环境与发展这对矛盾指出一条可行的解决之路。资源价值及其补偿问题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源的合理利用更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但在目前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中不可避免的存在各式各样的问题,研究水资源的补偿机制不仅有利于合理利用水资源、维持水资源的水体功能,保证水资源的合理开发更是对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水资源补偿机制不健全的形势下,张家口市作为京津地区的水源地多次无偿向北京、天津调水,造成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突出表现为地下水位下降、水土流失严重、水污染加剧等。生态环境的恶化给经济发展带来重大影响,也制约着张家口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借鉴国外补偿机制研究经验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自然资源的价值及补偿理论,以此作为本文的理论基础和支撑。同时剖析张家口市水资源补偿机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以“水资源费”为核心的价格机制,既而以价格机制和市场机制为切入点,针对张家口市现行的水资源补偿机制提出几点政策性建议,并为张家口市水资源补偿机制提出可行性方案。
黄小丹[8](2008)在《介休市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介休市位于山西省中部,地处太原盆地的南端,该市人口密集、工农业发达。介休市一方面水资源严重紧缺,另一方面用水效率低下,浪费严重,导致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介休市的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不协调性将会进一步显现。从长远利益考虑,有计划、有目标地利用水资源,建立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水资源供需结构,对于提高介休市水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地区生态环境、保障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理论为指导,结合介休市的实际情况和“十一五”发展规划,通过对介休市5个经济功能区的社会经济情况进行分析,构建了能体现介休市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水资源优化配置体系,并以此体系为理论依据,建立了适于介休市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该模型以供水取得的经济效益、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粮食产量、就业人口、生态环境用水量为优化目标,以用水量和作物的播种面积为决策变量。通过MATLAB程序设计环境,用M-file Editor进行程序开发,编制了基于逐步宽容约束算法的水资源多目标优化配置模型的计算机应用程序,组成了自己的工具箱;利用MATLAB编译器和运行时服务器,生成独立的可执行程序,从而可以隐藏算法并避免依赖MATLAB;利用Excel生成器将M文件创建成Excel插件,从而实现与Lingo程序的无缝集成;在MATLAB搭建的软件平台上进行人机对话处理,最终获得介休市人口、经济、社会和环境整体效益最好的优化配置方案。经此方案配置后,介休市各方面发展相对比较均衡,协调度及整体满意度比较高。通过介休市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助于了解其供、用水关系,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对实现介休市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王永霞[9](2007)在《呼和浩特市水资源优化配置及生态环境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呼和浩特市地处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降雨的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地表水资源贫乏,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全国的1/6,是北方严重缺水城市之一。随着呼和浩特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用水量迅速增长,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十分严重,水资源地区间分配、行业间分配不均,水资源利用中农业灌溉用水比重较大,约占70%,因此,根据呼和浩特市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这些问题,研究呼和浩特市水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与可持续利用是必要的。本文从呼和浩特市水资源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出发,利用呼和浩特市1995年到2005年11年的水资源数据,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呼和浩特市水资源因果关系图构造出有六个模块组成的呼和浩特市水资源承载力系统动力学模型,改变其参数,设计出的四个方案,对呼和浩特市未来用水进行了预测,得出呼和浩特市未来20年的水资源承载力及用水量,结果表明随着单位面积节水率、污水处理率的提高和万元产值耗水量的减少,方案四的工业产值最高、用水量最少、污水量最低,是最优方案。2025年各部门用水量比重的比例是工业用水量、生活用水量、灌溉用水量、牲畜用水量、生态环境用水量依次20:27:49:2.6:0.62。2025年呼和浩特市水资源承载的总人口为480.4633万人,工业产值为853.9313亿元,灌溉面积为340.776千公顷,牲畜头数为179.3906万头。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灌溉用水比重在减少,而其它部门用水占的比重在增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呼和浩特市水资源三种优化配置对策,行业用水间的配置、资源类型的配置、地区间水资源量的配置,为呼和浩特市合理有效地利用水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黄海斌[10](2007)在《中国水资源利用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提出资源的合理利用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水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合理利用水资源对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关于水资源利用问题的研究,多是从自然科学角度,把水资源利用问题视为工程技术问题,导致水资源利用工程解决机制和社会解决机制的不协调,在产权制度、公共政策、管理模式等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较为滞后。水资源利用问题不仅包含工程技术问题,而且包括水资源利用的经济问题、社会制度安排、水资源文化等诸多问题,单一的学科并不能有效解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社会学的研究侧重从社会行动、社会关系、制度政策、结构与变迁等方面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行研究,是水资源利用研究不可缺少的重要领域。本文从社会学视角对水资源利用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展开研究,全文共由五部分构成,主要内容是:第一章,导论,侧重介绍对中国水资源利用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的背景,国内外研究的进展,本文研究的主要思路与研究方法和意义。第二章,水资源利用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侧重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进行考察,指出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要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关系,其核心问题是要有效利用好自然资源,使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续的支撑力,并指出水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是发展问题的核心之一。第三章,中国水资源利用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指出中国水资源短缺、挤占、污染、开发失序、利用效率低等问题突出,其主要原因有自然条件方面的原因,如:中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和单位面积占有量少、地区分布不均衡、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匀等,也有主观利用方面的原因,如:水资源管理的良性互动不足、节水意识不强、水资源行政管理落后、环境伦理道德失范、水资源未能得到最有效的配置等。第四章,构建水资源利用新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出应当从经济、政治、文化多角度,即从水资源利益补偿制度、信息分享机制、水资源产权制度的完善、公众参与式的组织管理以及水资源管理文化等方面构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新机制。第五章,结论与讨论
二、中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优化初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优化初析(论文提纲范文)
(1)水文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基本概述 |
2 水文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系探讨 |
3 水文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探究 |
4 结语 |
(2)浅谈四川水资源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四川水资源的现状 |
2 四川省水资源利用现状 |
3 水资源利用的优劣分析 |
4 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管理 |
5 结束语 |
(3)四平市市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优化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
0.1 研究意义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0.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一章 研究区概况 |
1.1 地理位置与社会经济概况 |
1.2 气象水文 |
1.3 区域地质 |
1.4 水文地质 |
第二章 水资源评价 |
2.1 水资源分区 |
2.2 降水 |
2.3 地表水资源评价 |
2.4 地下水资源评价 |
2.5 水功能区评价 |
第三章 供需平衡分析 |
3.1 社会发展目标 |
3.2 需水量预测 |
3.3 可供水量预测 |
3.4 供需平衡分析 |
第四章 水资源优化配置 |
4.1 水资源优化配置建模方法-多目标线性规划 |
4.2 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建立 |
4.3 模型运行方案及结果分析 |
4.4 水资源优化配置对策分析 |
第五章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程度分析 |
5.1 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模糊模式识别模型原理 |
5.2 研究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程度评价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研究成果 |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4)浅谈白洋淀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白洋淀概况 |
2白洋淀水生态环境的现状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 |
3白洋淀水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策略 |
3.1多渠道开源。 |
3.1.1异地调水。 |
3.1.2处理污水。 |
3.2健全配套的政策法规, 坚持依法治水。 |
3.3制定科学合理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体系。 |
3.4强化水环境保护。 |
结束语: |
(5)抹面堵漏法堵漏剂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常用材料 |
1.1 水玻璃促凝剂。 |
1.2 快燥精促凝剂。 |
2 堵漏剂的应用 |
2.1 高效5C机防水粉。 |
2.1.1 堵漏灵。 |
2.1.2 防水宝。 |
2.2 901速效堵漏剂。 |
2.3 902速效堵漏剂。 |
3 结论 |
(6)泰安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 本文框架 |
2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相关理论 |
2.1 水资源的含义 |
2.2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论 |
2.3 我国水资源的状况 |
2.3.1 我国水资源总体概况 |
2.3.2 水资源经济安全 |
2.4 我国水资源利用状况 |
2.5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
3 泰安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现状 |
3.1 泰安市水资源量 |
3.2 泰安市水资源特点 |
3.3 泰安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现状 |
3.3.1 泰安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概况 |
3.3.2 泰安市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
4 泰安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制约因素 |
4.1 资源制约因素 |
4.1.1 水资源存量少,分布不均 |
4.1.2 需水量不断增加,水资源量有逐渐减小的趋势 |
4.1.3 蓄水工程病险隐患多,水资源有效拦截率低 |
4.2 社会制约因素 |
4.2.1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认识不足 |
4.2.2 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
4.2.3 水资源污染严重 |
4.3 管理制约因素 |
4.3.1 管理机构不健全,体制不够理顺 |
4.3.2 水利政策没落实 |
4.3.3 社会对水资源问题的重视程度还不够 |
5 泰安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建议 |
5.1 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 |
5.1.1 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
5.1.2 建立水资源综合开发治理投入保障机制 |
5.1.3 发挥公众参与机制的作用 |
5.2 树立水商品观念和资源意识 |
5.2.1 树立水商品观念 |
5.2.2 理顺水资源价格,引导居民合理用水 |
5.2.3 增强节水意识 |
5.3 搞好水资源的保护工程 |
5.3.1 以水功能区管理为重点,加强水资源保护 |
5.3.2 加强对水资源污染防治 |
5.3.3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水资源保护的关系 |
5.3.4 实施依法治水,提高水资源安全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可持续发展视角下水资源补偿机制研究 ——以张家口水资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目的 |
1.3 国外水权制度的发展 |
1.4 本课题国内研究现状 |
1.5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6 创新点 |
第二章 自然资源补偿及相关理论分析 |
2.1 自然资源补偿理论基础 |
2.2 国外补偿机制 |
2.3 国内现有补偿机制 |
2.3.1 排污收费制度 |
2.3.2 生态环境补偿费 |
2.3.3 税收制度 |
2.3.4 财政补贴制度 |
2.4 经验借鉴 |
第三章 水资源补偿的特殊性 |
3.1 水资源价值理论 |
3.1.1 水资源自然特性 |
3.2 水资源补偿理论基础 |
3.2.1 水资源的价值理论 |
3.2.2 水资源补偿理论 |
3.3 建立水资源补偿机制的目的和意义 |
3.3.1 消除水资源使用的外部不经济效应 |
3.3.2 消除“公地的悲剧”和“搭便车”问题 |
第四章 张家口水资源补偿现状 |
4.1 张家口水资源概况 |
4.2 张家口市水资源补偿现状 |
4.2.1 张家口水资源定价 |
4.2.2 排污费 |
4.3 张家口水资源补偿存在的问题 |
4.3.1 人们对水资源重要性的认识仍存在很大偏差 |
4.3.2 水价征收标准偏低 |
4.3.3 水资源定价存在缺陷 |
4.3.4 管理体制权责不明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型可持续水资源补偿机制研究 |
5.1 传统补偿途径及方式研究 |
5.1.1 直接补偿 |
5.1.2 间接补偿 |
5.2 补偿方式创新 |
5.2.1 异地开发----建立异地发展实验区 |
5.2.2 “造血型”补偿 |
5.3 新型水资源补偿模型 |
5.3.1 水资源生态价格 |
5.3.2 水资源调水的价格 |
5.3.3 水权交易市场的建立 |
5.3.4 污水排污费 |
5.3.5 排污权交易制度 |
5.4 结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8)介休市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CONTENTS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与发展趋势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1.2.2 国内研究概况 |
1.2.3 发展趋势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概念及基本方法 |
2.1 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概念 |
2.1.1 内涵 |
2.1.2 配置形式 |
2.1.3 指导思想 |
2.1.4 基本原则 |
2.2 水资源优化配置的主要任务和实现机制 |
2.2.1 主要任务 |
2.2.2 实现机制 |
2.3 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法概述 |
2.3.1 单目标优化方法 |
2.3.1.1 线性规划方法 |
2.3.1.2 非线性规划法 |
2.3.1.3 动态规划法 |
2.3.2 多目标决策技术 |
2.3.3 大系统优化方法 |
2.3.4 交互规划法 |
2.3.5 其它方法 |
第三章 地质环境条件及社会经济概况 |
3.1 自然地理概况 |
3.1.1 地理位置与交通 |
3.1.2 气象 |
3.1.3 水文 |
3.1.4 地形与地貌 |
3.1.5 区域地质条件 |
3.1.5.1 地层岩性 |
3.1.5.2 地质构造 |
3.1.6 水文地质条件 |
3.1.6.1 地下水类型 |
3.1.6.2 地下水系统 |
3.2 社会经济概况 |
3.2.1 行政分区 |
3.2.2 旅游资源 |
3.2.3 经济功能分区 |
3.2.4 社会经济情况 |
第四章 介休市供用水现状及分析 |
4.1 介休市水资源组成 |
4.2 供水工程现状 |
4.3 供水现状及供水能力 |
4.3.1 地下水供水源地及其开采量 |
4.3.1.1 城区水源地 |
4.3.1.2 洪山泉岩溶水源地 |
4.3.1.3 兴地水源地 |
4.3.1.4 其它地下供水系统 |
4.3.2 地表水供水现状及供水能力 |
4.3.2.1 龙凤河水库 |
4.3.2.2 汾河橡胶坝水库 |
4.3.2.3 其它水库及供水工程 |
4.3.3 回用水供水能力 |
4.3.4 外调水供水能力 |
4.3.5 供水能力小结 |
4.4 现状用水量 |
4.5 现状排水量 |
4.6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
4.7 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
第五章 介休市经济发展趋势与水资源需求预测 |
5.1 预测概论 |
5.1.1 预测误差 |
5.1.2 预测分类 |
5.1.3 预测方法分类 |
5.1.3.1 调查研究预测法 |
5.1.3.2 因果分析预测法 |
5.1.3.3 时间序列预测法 |
5.1.3.4 指标分析法 |
5.1.3.5 系统预测法 |
5.2 经济社会发展趋势预测 |
5.2.1 国内生产总值预测 |
5.2.2 工业总产值预测 |
5.2.3 人口总量统计及预测 |
5.2.4 城市化进程估计 |
5.2.5 劳动力资源及就业人口预测 |
5.2.6 牲畜发展预测 |
5.2.7 COD排放量预测 |
5.3 水量需求分析预测 |
5.3.1 需水预测原则 |
5.3.2 生产需水预测 |
5.3.2.1 工业生产需水预测 |
5.3.3.2 农业生产需水预测 |
5.3.3 生活需水预测 |
5.3.3.1 方法概述 |
5.3.3.2 生活需水预测 |
5.3.4 生态需水预测 |
5.3.5 需水综合分析 |
5.4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
5.4.1 可供水量和可利用量 |
5.4.2 供水分析预测 |
5.4.3 供需平衡分析 |
第六章 水资源优化配置 |
6.1 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相关模型 |
6.1.1 工业用水优化配置模型 |
6.1.2 农业用水优化配置模型 |
6.1.2.1 单一作物优化配水模型 |
6.1.2.2 灌区作物间优化配水模型 |
6.1.3 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 |
6.1.3.1 目标函数 |
6.1.3.2 约束条件 |
6.2 介休市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的建立 |
6.2.1 模型中的目标 |
6.2.2 约束条件 |
6.3 多目标优化模型求解 |
6.3.1 求解方法的选择 |
6.3.2 模型参数的确定 |
6.3.3 模型的求解 |
6.3.3.1 逐步宽容约束法 |
6.3.3.2 整体效益目标评价 |
6.3.3.3 人机交互系统 |
6.3.4 求解结果 |
6.3.5 结果分析 |
6.3.5.1 满意度分析 |
6.3.5.2 缺水量分析 |
6.3.5.3 适用性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7.1 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项目 |
(9)呼和浩特市水资源优化配置及生态环境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研究综述 |
1.1 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及可持续发展论的概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
2. 研究区概况 |
2.1 研究区范围 |
2.2 自然地理环境 |
2.3 社会经济环境 |
3. 呼和浩特市水资源的现状 |
3.1 水资源数量 |
3.2 供水和用水现状 |
4. 呼和浩特市水资源承载力分析 |
4.1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4.2 呼和浩特市水资源承载力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构建 |
4.3 仿真预测结果分析 |
5. 呼和浩特市水资源优化配置及生态环境建设研究 |
5.1 呼和浩特市水资源优化配置 |
5.2 呼和浩特市生态环境建设研究 |
6. 结论与讨论 |
6.1 主要结论 |
6.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说明 |
致谢 |
(10)中国水资源利用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的基本思路 |
1.3.2 研究的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水资源利用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
2.1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
2.1.1 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及形成 |
2.1.2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
2.1.3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2.2 水资源利用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
2.2.1 水资源系统与经济社会系统的关系 |
2.2.2 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
2.2.3 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利用理念 |
第三章 中国水资源利用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1 中国水资源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 |
3.1.1 水资源短缺问题突出 |
3.1.2 水资源污染严重 |
3.1.3 水资源开发失序 |
3.1.4 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浪费现象严重 |
3.1.5 水资源挤占问题突出 |
3.2 水资源利用困境产生的原因 |
3.2.1 自然原因 |
3.2.2 人为原因 |
第四章 构建水资源利用新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
4.1 构建水资源利益补偿制度,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
4.1.1 水资源利益补偿制度建立的应然性 |
4.1.2 水资源利益补偿制度的必然性分析 |
4.1.3 水资源利益补偿制度的构建 |
4.2 构建信息分享机制,促进水资源管理的良性互动 |
4.2.1 信息分享在水资源利用中的作用 |
4.2.2 水资源信息分享机制的构建 |
4.3 经济制度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完善水资源产权制度 |
4.3.1 水资源产权与社会行动结构的关系 |
4.3.2 水资源产权的界定 |
4.3.3 水资源产权的结构分析 |
4.3.4 完善水资源产权制度 |
4.4 政治制度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资源民主化管理 |
4.4.1 公众参与式水资源组织管理的设计 |
4.4.2 公众参与水资源管理的实证分析 |
4.5 文化制度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构建良好的文化环境 |
4.5.1 改变传统的环境伦理道德观念,树立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观 |
4.5.2 普及水资源知识,加强宣传教育制度建设 |
4.5.3 培养水资源保护意识,建立健全环境教育网络体系 |
4.5.4 鼓励开展水资源文化节日活动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中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优化初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水文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J]. 张照余. 科技资讯, 2014(23)
- [2]浅谈四川水资源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管理[J]. 石宗飞. 广东科技, 2014(08)
- [3]四平市市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优化配置研究[D]. 田浩然. 吉林大学, 2013(08)
- [4]浅谈白洋淀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J]. 关涛,钮媚娜,侯越.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25)
- [5]抹面堵漏法堵漏剂的应用[J]. 徐晓丹.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25)
- [6]泰安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 王春霞. 山东农业大学, 2010(06)
- [7]可持续发展视角下水资源补偿机制研究 ——以张家口水资源为例[D]. 王钰佳. 天津商业大学, 2010(01)
- [8]介休市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 黄小丹. 太原理工大学, 2008(10)
- [9]呼和浩特市水资源优化配置及生态环境建设研究[D]. 王永霞.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7(03)
- [10]中国水资源利用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D]. 黄海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