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废铝重熔与氧气燃烧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康晓安[1](2021)在《脱氮二次铝灰-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指出脱氮二次铝灰(Denitrified secondary aluminum dross,DSAD)是二次铝灰经过水洗脱盐、脱氮后所得的固体粉末,其主要物相是氧化铝、氢氧化铝、镁铝尖晶石。丰富的铝元素含量表明其具有作为铝源,用于生产铝酸盐水泥、高铝耐火材料、含铝催化剂或催化载体等高附加值产品的巨大潜力。基于环氧树脂(Epoxy resin,EP)和酸酐固化剂的混合液与DSAD之间具有很好的润湿性,本文将DSAD作为脆性的环氧树脂的增强颗粒,制成DSAD-EP(Denitrified secondary aluminum dross-Epoxy resin)复合材料,以改善环氧树脂的机械性能。本文的主要工作将包含以下三个方面。(1)物相与化学分析表明,DSAD主要由氧化铝、镁铝尖晶石组成。DSAD与环氧树脂混合液的润湿性能测试表明,两者复合可以获得基体相-增强颗粒界面结合优异的复合材料,这可能与环氧预聚体中的环氧基团可以与DSAD表面的羟基通过氢键键合有关。通过静置将高DSAD填充量的环氧树脂混合液在重力方向上进行沉降。而后通过加热固化,将其制成在重力方向上具有一定性能梯度的复合材料。复合材料的分段表征结果表明,所制样品重力方向上的密度、拉伸性能、硬度值呈现出相似的变化规律。梯度方向上0~2mm的范围内具有最大的平均密度(1.42 g/cm3)。2~4 mm区域表现出最高的拉伸强度(75.7 MPa)、断裂伸长率(10.2%)、断裂韧性(3.75 MPa)与较高的杨氏模量(2.31 GPa)。复合材料的高填充区域由于产生跨颗粒断裂,而呈现出低的拉伸性能。低填充区域通过剪切屈服、裂纹挠度、颗粒拔出与微裂纹等机制实现材料增韧,从而改善环氧基体的脆性。硬度测试结果表明,高DSAD填充量的复合材料区域表现出更高的硬度。动态热分析表明,高填充量(>20 wt.%)可以有效地提高复合材料的储能模量。(2)复合材料高填充面的摩擦磨损测试表明,DSAD的填充可以有效提高复合材料的摩擦学性能,具体表现为耐磨性能的提高与摩擦稳定性的提升。通过对不同样品的测试结果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加大DSAD的填充量与提高制备时DSAD的沉降系数都可以进一步强化DSAD填充对环氧基体所带来的摩擦学性能的提高。DSAD的填充可以将纯环氧树脂的疲劳磨损与粘着磨损转化为复合材料的磨粒磨损,来强化环氧基体的摩擦学性能。离心方法的应用可以在样品的摩擦面上沉积一层致密的DSAD颗粒层,来提高基体的耐磨性。较前者而言,通过离心提高制备时DSAD沉降系数的方法的强化效果更为显着。(3)通过使用Voronoi单元法建立随机取向的DSAD弥散模型,采用有限元软件Solid Works 2018进行热力耦合计算对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进行预测,获得温度场、力场数据。孔隙对复合材料热学性能影响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与基体内的残余微孔相比,界面孔隙对导热性的阻碍作用更大。热应力与热应变模拟表明,高填充比的DSAD-EP复合材料具有更低的热应力与热应变。
敖晓辉[2](2018)在《废杂铝熔炼再生过程工艺能效与质量预报研究》文中认为废铝再生因具有资源循环、节能减排、原料成本低和生产周期短等优点受到铝合金熔铸行业的普遍关注,因此研究和开发废杂铝再生工艺和设备,进一步提高废杂铝再生过程的能源利用率和铸件质量将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价值。本文主要研究废杂铝再生过程工艺参数与能源利用率、熔体质量的关系,建立铝合金熔铸的工艺能效模型,制定出一条高能效的废杂铝再生工艺流程,提出再生铝合金质量控制和预报的方法,促进废杂铝再生工业绿色生产和质量升级。针对当前铝合金熔铸行业缺乏评价能源利用率的统一指标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同时考虑能量流和物质流更具有科学性的工艺能效概念,表征为消耗单位能量所产出的合格品质量。为了解决熔铸过程全流程的复杂性,将其拆解为熔化、合金化、精炼和变质四个主要工序,并分别建立了它们的工序能效计算模型。每个工序的耗能事件均包括物料熔化吸热、均匀化耗能、炉体散热、烟气散热、炉门散热、炉用工具吸热、炉渣耗能和气体溶解热。通过对各工序的耗能事件进行分析发现,主要耗能项依次是烟气散热、物料熔化吸热和炉门散热,三项总计占全流程总能耗的90%以上。定义了能效敏感度,并以此来衡量各工序能效对总工艺能效的影响程度。研究表明,熔化工序和合金化工序对总工艺能效的影响更显着,它们的能效敏感度分别达到了 83.58%和12.09%。采用理论和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各工序工艺参数对工序能效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熔化工序的工艺参数对能耗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炉气温度、熔炼温度、炉门开启时间和熔炼时间,它们对熔化工序能效的影响规律均可近似看作线性影响规律。分析了合金化物料种类、质量和烧损率对合金化工序能效的影响规律,得出“宁补料不冲淡、尽量不补硅”的合金化调整原则。最后以新型双室炉为熔炼设备,制定了具有提高能效约40%且可大量处理废杂料的新熔铸工艺。该工艺具有通过炉前配料和转炉配料实现精准配料、浸溶式连续熔化、固体原料在线检测、化学成分零调整、化学成分与气渣含量同步检测等先进特点,显着缩短了熔炼时间,提高了能源利用率。为了实现化学成分的精准调控,对铝合金化学成分进行了数字化表征。根据化学成分要求特点设定了优、良、合格、差四个等级,并制定了“差等级隶属度非零项”和“隶属度最大”相结合的原则对铝合金化学成分等级进行评定。然后利用修正后的模糊预控模型并结合废杂原料在线检测技术建立了熔化炉合金液化学成分优化控制方案,实例验证表明该方案对控制熔化炉合金液的化学成分具有良好效果。实验研究了以废杂铝为原料再生A356铝合金熔炼过程中典型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当熔炼温度恒定时,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Mg含量呈直线下降规律变化,Fe含量呈直线上升规律变化,Sr、Ca含量均呈逐渐减小的Exp3P2规律变化。基于这些实验规律,建立了合金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含量预报模型,经生产验证预报误差均小于10%。研究了以废杂铝为原料再生A356铝合金微观组织与工艺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在保温初期α-Al平均晶粒尺寸均随保温时间延长而减小,且熔炼温度越高晶粒细化速率越快。当保温时间超过3h后,640℃保温的α-Al平均晶粒尺寸继续减小,其他更高熔炼温度保温的平均晶粒尺寸呈现上升趋势,且熔炼温度越高,晶粒粗化程度越严重;α-Al枝晶的二次枝晶臂间距在低温熔炼时随保温时间无明显变化,在高温熔炼时随保温时间延长逐渐减小;共晶硅形貌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表现出由细纤维状向片层状转化的劣化变质效果趋势,且熔炼温度越高,变质劣化保温时间越短。共晶硅尺寸在720℃保温过程中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规律,其演变机制可用共晶硅溶解及团簇分解理论和化学元素对共晶硅形核的影响进行解释。采用Matlab语言中的GUI功能,将上述研究结果程序化,得到了铝合金熔铸过程能效分析和质量预报软件。该软件具有铝合金熔铸过程能效分析与质量预报两大功能,适用于天然气蓄热炉熔炼铝合金的能效分析以及亚共晶铝硅合金中镁、铁、锶、钙四种元素含量的预报,并且设置了其他牌号铝合金任意元素的含量预报和显微组织预报的程序接口,用于质量预报功能的拓展。
徐士尧,陈维平,万兵兵,刘健[3](2016)在《废铝再生熔炼中铝渣的回收处理工艺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铝渣是废铝再生熔炼时不可避免的副产物,含有大量的金属铝、氧化铝、氮化铝、熔盐混合物及其他组分。对铝渣的回收处理能提高铝生产企业的经济效益并减少环境污染。综述了铝渣中金属铝的热、冷回收处理工艺以及后续铝灰中有价成分的化学法、高温法再利用技术现状,铝渣中金属铝回收工艺主要包括盐浴翻炒法、压榨法、搅拌法、离心法等热法处理工艺和破碎筛分法、电选法等冷法处理工艺;后续铝灰中有价成分再利用技术主要包括预处理工艺、化学法、高温法等再利用技术,并对国内外研究动态与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徐士尧,陈维平,万兵兵,刘健[4](2016)在《废铝再生熔炼中铝渣的回收处理工艺进展》文中指出铝渣是废铝再生熔炼时不可避免的副产物,含有大量的金属铝、氧化铝、氮化铝、熔盐混合物及其他组分。对铝渣的回收处理能提高铝生产企业的经济效益并减少环境污染。综述了铝渣中金属铝的热、冷回收处理工艺以及后续铝灰中有价成分的化学法、高温法再利用技术现状,铝渣中金属铝回收工艺主要包括盐浴翻炒法、压榨法、搅拌法、离心法等热法处理工艺和破碎筛分法、电选法等冷法处理工艺;后续铝灰中有价成分再利用技术主要包括预处理工艺、化学法、高温法等再利用技术,并对国内外研究动态与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何向问[5](2014)在《铝及铝合金渣处理设备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文中研究表明通过介绍铝渣处理设备的应用背景、铝渣处理的工艺及主要设备,统计目前渣处理设备在国内的应用情况,分析并描述渣处理设备在我国应用的特点,指出了国内设备厂家应努力的方向。通过展示国内渣处理设备新技术,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高薇,王祝堂[6](2010)在《低碳铝熔炼技术之一:无焰燃烧》文中研究指明详细地介绍了林德公司的氧-天然气燃烧系统(烧嘴)工作原理及其在膛式铝熔炼炉中的应用,该系统具有热效率高、熔化速度快、渣形成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少等特点。
傅长明[7](2010)在《再生铝熔体处理技术》文中认为文章介绍了铝废料的来源,再生铝熔炼及其设备,以及再生铝熔体精炼技术与工艺。
郑磊[8](2010)在《铝灰高效分离提取及循环利用研究》文中认为基于资源紧缺、环境污染和经济发展的考虑,资源的再生和利用日益被重视。金属铝的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会产生铝灰,其含有大量的金属铝,而铝能被多次回收和利用,每次回收所消耗的能量仅为原铝生产的5%。但我国再生铝工业存在着铝回收率较低,二次铝灰不加以利用等缺陷,造成了铝资源的浪费及环境的污染。本文以包头铝业有限公司的铝灰为研究对象,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高效的铝灰分离剂,显着提高了铝的回收率。二次铝灰通过碱液浸出的方式进行处理,基本满足了返回铝电解循环利用的要求。主要实验内容及研究成果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确定了铝灰的基本性质,并通过球磨、筛分,得到不同粒级的铝灰。测定不同粒级铝灰中金属铝的含量,研究了不同粒级铝灰中金属铝分布的变化。研究发现,粒级大于0.9 mm铝灰中金属铝约占金属铝总量的72%;粒度小于0.15 mm的铝灰中金属铝的比重约为12%。(2)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铝灰分离剂的配方。考察了分离剂加入量、温度、Na3AlF6、Al2O3及不同添加剂等对铝回收率的影响。确定了铝灰分离剂的最优配方为:42.5%NaCl、42.5%KCl、10%Na3AlF6、5%CaF2,最佳使用温度为680℃。使用该分离剂配方后,铝回收率可达93.5%。(3)根据铝灰回收实验室实验的结果设计相关设备,并开展新型铝灰分离剂应用研究的中试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铝灰回收过程中,该分离剂的加入使得铝回收率从71%提高至92%;铝生产过程中,该分离剂的加入使得所产生铝灰中的金属铝含量从45%降低至11%。(4)本文提出对二次铝灰进行处理的方法。比较了一次水溶液浸出法、二次水溶液浸出法、热球磨浸出法以及碱液浸出法等对二次铝灰中Na、K、Cl、Si元素浸出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碱液浸出法的效果较好,最佳浸出条件为:NaOH浓度1.5 mol/L,浸出温度70℃。Na、K、Cl、Si的浸出率分别为87.4%、79.8%、96.9%、53.2%,基本满足返回铝电解循环利用的要求。
王祝堂[9](2010)在《无焰燃烧:高效低碳的铝熔炼技术》文中研究指明在铝生产过程中,熔炼是必不可少的工序。总结林德公司的氧-天然气燃烧系统(烧嘴)在膛式铝熔炼炉中的应用,发现这种以无焰燃烧为基础研发的低温氧烧嘴,有热效率高、熔化速度快、渣形成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少等特点,可谓高效低碳的铝熔炼技术。
覃静[10](2010)在《废旧泡沫铝回收利用及泡沫铝导热过程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泡沫铝集结构与功能材料特性于一体的特征,使其在汽车、建筑和航天航空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其所服役器件的更新换代势必会造成泡沫铝的报废;另一方面,泡沫铝在隔热、保温等方面的应用具有传统绝热材料所不可比拟的优势,然而现有的泡沫铝有效导热系数的理论预测模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难以反映出导热过程与泡沫铝内部复杂结构的关联性。因此,研究废旧泡沫铝的回收利用技术以及泡沫铝导热过程,对泡沫铝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理论意义。论文围绕废旧泡沫铝覆盖重熔回收的工艺以及再生铝二次发泡的条件控制进行研究,其后采用控制容积法和泡沫铝随机生成、计算机模拟等手段重点考察泡沫铝的导热过程以及影响因素。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废旧泡沫铝重熔过程研究表明,重熔时在泡沫铝上加熔剂覆盖,可防止铝在高温下氧化,有效分离铝液中的氧化物夹杂并消除泡沫铝浮体,提高铝回收率。影响废旧泡沫铝回收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熔剂组成、熔剂加入量以及重熔温度。熔剂的组成部分及其相对含量(氟盐加入量小于20%)对回收率有一定的影响;回收率随着熔剂加入量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温度对回收效果影响不是很大。当选用以NaCl-KCl为主,一定氟盐添加量(小于20%)组成的熔剂,熔剂加入量选择20%-30%,重熔温度控制在680℃-700℃之间时,回收铝效果最佳,一次性回收率可达80%左右。(2)再生铝中存在氧化物夹杂、气孔和裂纹等缺陷,不合适直接用以制备实体金属零件,用再生铝发泡制备泡沫铝是较经济的利用方式。再生铝中含有增粘剂和发泡剂的钙类残存物,导致再生铝熔体粘度过大,不宜直接用于制备泡沫铝。通过往再生铝中加入一定配比的原铝来实现对熔融的再生铝进行粘度“稀释”处理,可获取适宜制备泡沫铝所需粘度的熔体,原铝的适宜加入比例控制范围在5%-10%。(3)在熔体获得合适的发泡粘度后,加入新型发泡剂NFA再制备泡沫铝时,控制其工艺参数发泡温度720℃左右、发泡剂加入量1.60%-2.20%、搅拌时间3.0-5.0min、搅拌速度1500-2000rpm和保温时间8-10min,可以制备出孔径1-4mm,孔隙率60%-80%,孔隙基本均匀的泡沫铝。(4)采用控制容积法导出了泡沫铝导热过程的离散方程,编制出了有效导热系数的数值算法程序。计算值与实测值对比发现,程序计算值与实测值在83%孔隙率以上较吻合,低于83%以下的计算值大于实测值。低孔隙率泡沫铝基体中含有大量的微孔,开创性的考虑这部分微孔对有效导热系数的影响,用嵌套式算热系数的数值算法程序。计算值与实测值对比发现,程序计算值与实测值在83%孔隙率以上较吻合,低于83%以下的计算值大于实测值。低孔隙率泡沫铝基体中含有大量的微孔,开创性的考虑这部分微孔对有效导热系数的影响,用嵌套式算法修正计算程序,最终使得计算值与实测值相近,说明数值计算方法可靠。此处理方式考虑到了泡沫铝的客观组成,符合热导实际过程,所采用的计算方法和程序适用于分析随机分布的泡沫铝介质导热过程。(5)有效导热系数随着基体比例的增加(孔隙率的降低)基本呈现增大趋势;孔隙率相同时,由于孔隙的分布不一,导致有效导热系数不同,说明孔隙分布对泡沫铝导热性能存在影响。在温度场分析中得知,温度在基体与孔隙的交界处上有突变,温度梯度在孔隙中明显变大。非均匀的泡沫铝中的温度分布是不均匀的,与孔隙的大小、分布有紧密关系。(6)在孔隙率相同的情况下,孔隙的结构和分布对泡沫铝导热性能起主导作用,泡孔沿着垂直热流方向延伸或分布对热流的阻碍能力加大,甚至由于泡孔在垂直于热流方向上的连通,出现“高热阻墙”,导致导热性能的急剧下降。这说明仅依据孔隙率不能唯一确定泡沫铝有效导热系数,前人的研究结果(预测方程中仅包括孔隙率)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和不确定性。
二、废铝重熔与氧气燃烧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废铝重熔与氧气燃烧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脱氮二次铝灰-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铝灰概述 |
1.1.1 铝灰的形成及其组成 |
1.1.2 二次铝灰对环境的影响 |
1.1.3 二次铝灰的处理方法 |
1.1.4 二次铝灰的应用 |
1.2 环氧树脂概述 |
1.2.1 环氧树脂类型及其固化剂 |
1.2.2 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
1.2.3 环氧基摩擦材料 |
1.3 梯度功能材料 |
1.3.1 生物梯度现象与功能 |
1.3.2 梯度功能材料的制备 |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
1.4.1 目的与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第2章 梯度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拉伸性能、动态热机械性能研究 |
2.1 实验部分 |
2.1.1 实验主要试剂及材料 |
2.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2.1.3 材料制备过程 |
2.2 测试与表征 |
2.2.1 形态学表征 |
2.2.2 物相和成分鉴定 |
2.2.3 粒度分布测试 |
2.2.4 密度测试及孔隙计算 |
2.2.5 化学结构表征 |
2.2.6 接触角测试 |
2.2.7 硬度测试 |
2.2.8 机械性能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DSAD的理化性质表征 |
2.3.2 DSAD与环氧树脂结合性 |
2.3.3 DSAD-EP梯度复合材料的表征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梯度复合材料的干摩擦性能研究 |
3.1 实验部分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3.1.3 材料制备工艺流程 |
3.2 测试与表征 |
3.2.1 摩擦磨损测试 |
3.2.2 形态学表征 |
3.2.3 硬度测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磨损率与摩擦面硬度 |
3.3.2 干摩擦系数与摩擦过程稳定性 |
3.3.3 磨损面形貌与磨损机理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复合材料数值建模及磨损行为热力耦合有限元模拟 |
4.1 复合材料数值模型建立 |
4.2 基础理论 |
4.2.1 温度场计算数学方程式 |
4.2.2 热应力场计算数学方程式 |
4.3 导热系数预测 |
4.3.1 Voronoi(三维泰森)模型 |
4.3.2 复合材料形态 |
4.3.3 复合材料导热系数 |
4.4 磨损行为模拟 |
4.4.1 DSAD-EP热应力 |
4.4.2 DSAD-EP热应变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本文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废杂铝熔炼再生过程工艺能效与质量预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铝合金熔铸技术及其能耗研究现状 |
1.2.1 熔铸流程与设备 |
1.2.2 废杂铝再生技术 |
1.2.3 熔铸过程能耗研究现状 |
1.3 废杂铝熔炼再生过程的质量研究现状 |
1.3.1 熔炼工艺对铝合金质量的影响 |
1.3.2 杂质元素对共晶硅形核的影响 |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废杂铝熔炼再生过程的工艺能效模型研究 |
2.1 工艺能效的定义 |
2.2 工艺事件能耗的计算 |
2.2.1 物料吸热能耗的计算 |
2.2.2 均匀化能耗的计算 |
2.2.3 设备及器具能耗的计算 |
2.3 工艺能效模型的建立 |
2.3.1 工艺能效理论模型 |
2.3.2 工艺能效模型的验证 |
2.3.3 工艺事件的耗能权重分析 |
2.3.4 工艺能效的敏感度 |
2.4 熔化工序能效模型的应用 |
2.4.1 熔体温度的影响 |
2.4.2 烟气温度和流量的影响 |
2.4.3 炉气温度的影响 |
2.4.4 工艺时间的影响 |
2.5 合金化工序能效模型的应用 |
2.5.1 加料种类对合金化能效的影响 |
2.5.2 加料质量对合金化能效的影响 |
2.5.3 烧损率对合金化能效的影响 |
2.5.4 燃气供能对合金化能效的影响 |
2.6 小结 |
3 废杂铝熔炼再生高能效工艺流程研究 |
3.1 设备参数对能耗的影响 |
3.1.1 空燃比对能耗的影响 |
3.1.2 蓄热效率对能耗的影响 |
3.1.3 炉型对能耗的影响 |
3.2 高能效工艺流程研究 |
3.2.1 提高工艺能效的措施 |
3.2.2 高能效工艺流程的制定 |
3.2.3 新旧工艺流程的熔铸周期和能效对比 |
3.3 小结 |
4 废杂铝熔炼再生过程的化学成分预报研究 |
4.1 化学成分的质量评价与优度控制 |
4.1.1 单元素的质量等级表征 |
4.1.2 铝合金化学成分的模糊综合评价 |
4.1.3 合金液化学成分的优度控制 |
4.1.4 化学成分质量评价与优度控制的应用 |
4.2 化学成分变化规律研究 |
4.2.1 实验方案 |
4.2.2 Mg含量变化规律 |
4.2.3 Fe含量变化规律 |
4.2.4 Sr含量变化规律 |
4.2.5 Ca含量变化规律 |
4.3 化学成分预报模型的建立 |
4.3.1 高含量元素的化学成分预报模型 |
4.3.2 微量元素的化学成分预报模型 |
4.4 化学成分预报模型的验证 |
4.5 小结 |
5 废杂铝熔炼再生的凝固组织预报研究 |
5.1 实验方法 |
5.2 熔炼温度和保温时间对初生α-Al的影响 |
5.2.1 实验结果 |
5.2.2 分析与讨论 |
5.3 熔炼温度和保温时间对共晶硅的影响 |
5.3.1 实验结果 |
5.3.2 保温时间对共晶硅的影响 |
5.3.3 分析与讨论 |
5.4 小结 |
6 铝合金熔铸过程能效分析与质量预报软件 |
6.1 软件的功能设计 |
6.1.1 能效分析模块 |
6.1.2 质量预报模块 |
6.2 人机界面设计 |
6.2.1 主界面 |
6.2.2 能效分析模块的人机界面 |
6.2.3 质量预报模块的人机界面 |
6.3 软件的调试与试运行 |
6.4 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废铝再生熔炼中铝渣的回收处理工艺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铝渣中金属铝的回收工艺 |
1. 盐浴翻炒法 |
2. 盐浴翻炒法的改进 |
3. 其他铝渣热法处理方法 |
4. 铝渣冷处理方法 |
二、铝灰中非金属成分再利用 |
1. 铝灰的预处理工艺 |
2. 化学法制备环境材料 |
3. 高温法制备环境材料 |
三、结语 |
(4)废铝再生熔炼中铝渣的回收处理工艺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铝渣中金属铝的回收工艺 |
1.1 盐浴翻炒法 |
1.2 盐浴翻炒法的改进 |
(1)增加外加热源 |
(2)控制炉内气氛 |
(3)增加无害化处理工艺 |
1.3 其他铝渣热法处理方法 |
(1)压榨法 |
(2)搅拌法 |
(3)离心力法 |
1.4 铝渣冷处理方法 |
2 铝灰中非金属成分再利用 |
2.1 铝灰的预处理工艺 |
(1)机械活化 |
(2)除害除盐 |
(3)气体回收 |
2.2 化学法制备环境材料 |
2.2.1 浸出工艺 |
(1)酸浸 |
(2)碱浸 |
(3)低温碱性熔炼 |
2.2.2 制备工艺 |
(1)制备无机絮凝剂 |
(2)制备纯氧化铝 |
(3)其他新型环境材料研究 |
2.3 高温法制备环境材料 |
(1)制备建筑材料 |
(2)制备Sailon陶瓷 |
(3)制备氧化铝类耐火材料 |
(4)其他新型高温制备工艺 |
3结语 |
(5)铝及铝合金渣处理设备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铝及铝合金渣处理设备的应用背景 |
2 铝渣处理的几种典型工艺及其配套设备 |
2.1 热渣压制冷却工艺 |
2.2 搅拌—冷却 (破碎) —筛分联合处理工艺 |
2.3 热渣惰气冷却工艺 |
2.4 回转炉加热处理炉渣工艺 |
3 国内渣处理设备的应用情况及现状分析 |
4 渣处理工艺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
5 结束语 |
(6)低碳铝熔炼技术之一:无焰燃烧(论文提纲范文)
1 燃烧及无焰燃烧 |
2 上层熔体局部过热区的消除 |
3 低温氧-燃料烧嘴的应用 |
4 绿色的低碳氧-燃料燃烧技术 |
5 结束语 |
(7)再生铝熔体处理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一) 铝废料的来源与预处理 |
(二) 再生铝的熔炼及其设备 |
(三) 再生铝熔体精炼技术与工艺 |
1. 铝合金净化方法 |
(1) 吸附净化法 |
(2) 非吸附净化法 |
2. 国内外常用的铝熔体精炼技术 |
(1) 国外早期的铝熔体净化法 |
(2) 旋转喷粉法 |
(3) 泡沫陶瓷法 |
(4) 真空处理 |
(5) 电磁净化法 |
(6) 稀土元素精炼法 |
(7) LARS法 |
(四) 再生铝其它处理技术 |
(五) 结语 |
(8)铝灰高效分离提取及循环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概述 |
1.1.1 铝一次资源概述 |
1.1.2 铝二次资源利用状况 |
1.1.3 铝灰来源及性质 |
1.1.4 再生铝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 |
1.2 铝灰综合利用技术现状 |
1.2.1 回收金属铝 |
1.2.2 生产净水剂的原料 |
1.2.3 生产棕刚玉 |
1.2.4 合成聚合氯化铝 |
1.2.5 制备聚合硫酸铝 |
1.2.6 合成油墨用氧化铝 |
1.2.7 路用材料 |
1.2.8 制作阳极碳块保护环 |
1.2.9 其它用途 |
1.3 铝灰回收铝技术现状 |
1.3.1 压榨回收法 |
1.3.2 倾动回转炉处理法 |
1.3.3 回转窑处理法 |
1.3.4 等离子体速溶法 |
1.3.5 MRM (Metal Recycling Machine)法和改良的MRM法 |
1.3.6 ALUREC (Aluminium Recycling)法 |
1.3.7 重选法处理铝灰 |
1.3.8 电选法处理铝灰 |
1.3.9 炒灰回收法 |
1.4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1.4.1 选题意义 |
1.4.2 主要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铝灰基本性质研究 |
2.1 铝灰形成机制分析 |
2.1.1 熔渣的形成机制 |
2.1.2 熔铸温度条件下铝与一些气体发生的反应 |
2.2 铝灰成分分析 |
2.2.1 本项目所用铝灰的来源 |
2.2.2 铝灰的组成 |
2.3 不同粒级铝灰中金属铝含量的变化 |
2.3.1 XRD分析检测结果 |
2.3.2 XRF分析检测结果 |
2.3.3 不同粒级铝灰中金属铝含量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型分离剂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 |
3.2.1 实验原理 |
3.2.2 实验原料及装置 |
3.2.3 实验过程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3.1 分离剂加入量对铝回收率的影响 |
3.3.2 温度对铝回收率的影响 |
3.3.3 Na3AlF6含量对铝回收率的影响 |
3.3.4 铝灰中Al2O3含量对铝回收率的影响 |
3.3.5 不同添加剂对回收率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铝灰回收现场工业试验 |
4.1 铝灰分选装置 |
4.1.1 铝灰分选装置 |
4.1.2 生产验证 |
4.2 新型分离剂工业应用试验 |
4.2.1 试验思路 |
4.2.2 试验原料及装置 |
4.2.3 试验过程 |
4.2.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二次铝灰循环利用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 |
5.2.1 实验思路 |
5.2.2 实验原料及装备 |
5.2.3 实验表征 |
5.2.4 实验方法 |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3.1 水溶液浸出 |
5.3.2 二段浸出 |
5.3.3 热球磨浸出 |
5.3.4 碱液浸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9)无焰燃烧:高效低碳的铝熔炼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燃烧及无焰燃烧 |
上层熔体局部过热区的消除 |
低温氧-燃料烧嘴的应用 |
绿色的低碳氧-燃料燃烧技术 |
结束语 |
(10)废旧泡沫铝回收利用及泡沫铝导热过程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前言 |
1.2 泡沫铝的性能与工业应用 |
1.2.1 泡沫铝的性能 |
1.2.2 泡沫铝的工业应用 |
1.3 泡沫铝的研究进展 |
1.3.1 国内外泡沫铝研发概况 |
1.3.2 泡沫铝制备方法研究状况 |
1.4 废旧泡沫铝的回收概述 |
1.4.1 废旧泡沫铝回收的必要性 |
1.4.2 废旧泡沫铝回收利用现状 |
1.4.3 覆盖法重熔回收泡沫铝概述 |
1.5 泡沫铝热性能研究现状 |
1.5.1 实际测量法 |
1.5.2 均匀化解析研究 |
1.6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研究内容 |
1.6.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6.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废旧泡沫铝的回收 |
2.1 引言 |
2.2 实验条件和方法 |
2.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
2.2.2 检测方法 |
2.2.3 实验方法 |
2.3 熔剂作用原理分析 |
2.3.1 熔剂排杂热力学条件 |
2.3.2 杂质运输到铝液-熔剂界面的流体力学条件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泡沫铝预处理方式对回收率的影响 |
2.4.2 熔剂加入量对回收率的影响 |
2.4.3 正交优化实验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再生铝发泡的工艺控制 |
3.1 引言 |
3.2 实验原料与主要实验设备 |
3.2.1 实验原料 |
3.2.2 主要实验设备 |
3.2.3 性能检测分析 |
3.2.4 二次发泡工艺过程描述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再生铝的组织、成分及性能 |
3.3.2 再生铝与原铝配比探索 |
3.3.3 再生铝发泡控制工艺 |
3.3.4 再生铝泡沫化发泡过程分析 |
3.3.5 废旧泡沫铝再制备与原铝发泡成本对比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闭孔泡沫铝热性能探索 |
4.1 引言 |
4.2 实验方法及其原理 |
4.2.1 闭孔泡沫铝试样的制备与样品加工 |
4.2.2 导热仪测量装置及原理 |
4.2.3 泡沫铝导热性能计算 |
4.3 泡沫铝结构建模 |
4.3.1 孔隙率、平均孔径、孔壁厚度的关系推导 |
4.3.2 模拟生成泡沫铝程序 |
4.4 影响泡沫铝导热性能的因素分析 |
4.4.1 有效导热系数计算结果 |
4.4.2 孔隙结构对温度分布的影响 |
4.4.3 孔隙形状和连通性对导热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本文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废铝重熔与氧气燃烧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脱氮二次铝灰-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康晓安. 桂林理工大学, 2021(01)
- [2]废杂铝熔炼再生过程工艺能效与质量预报研究[D]. 敖晓辉. 北京交通大学, 2018(11)
- [3]废铝再生熔炼中铝渣的回收处理工艺进展[J]. 徐士尧,陈维平,万兵兵,刘健. 资源再生, 2016(11)
- [4]废铝再生熔炼中铝渣的回收处理工艺进展[J]. 徐士尧,陈维平,万兵兵,刘健. 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 2016(09)
- [5]铝及铝合金渣处理设备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J]. 何向问. 有色金属加工, 2014(05)
- [6]低碳铝熔炼技术之一:无焰燃烧[J]. 高薇,王祝堂. 轻合金加工技术, 2010(12)
- [7]再生铝熔体处理技术[J]. 傅长明. 大众科技, 2010(11)
- [8]铝灰高效分离提取及循环利用研究[D]. 郑磊. 中南大学, 2010(03)
- [9]无焰燃烧:高效低碳的铝熔炼技术[J]. 王祝堂. 世界有色金属, 2010(05)
- [10]废旧泡沫铝回收利用及泡沫铝导热过程模拟研究[D]. 覃静. 中南大学,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