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妇女参政现状及如何提高妇女参政质量

简述妇女参政现状及如何提高妇女参政质量

一、浅述女性参政现状及如何提高女性参政质量(论文文献综述)

赵梅[1](2021)在《从《妇女共鸣》看民国女性地位的转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女性地位研究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话题。我国封建社会长达2000多年,女子地位较男子相比,一直处于低贱状态。近代以来西方“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观念传入我国,这对我国传统“男主外,女主内”的女子形象产生了冲击,女性地位悄然发生改变,民国时期的女性地位的变迁也逐渐显露出来,它不仅是社会思潮影响下的产物,更与当时的政治革命息息相关。不论是康梁变法中维新派大力倡导创办女学,还是抗战爆发以来,女子应该走向社会抑或回归家庭的争论,这些事件无疑都是女界的转折点,对女性形象和新角色的转型起到推动作用。女性以何种形象奉献社会,服务家庭也能够更直观的反映当时的社会风尚,这无疑是社会史与女性史的结合。《妇女共鸣》杂志发表时间为1929-1944,它作为核心杂志被共鸣社创办,基本跨越整个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它的出刊受到国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主体内容集中于20世纪30年代。期间虽然由于经费短缺和抗战的爆发屡次遭遇停刊,但总体出刊时间较为连续,在研究20世纪30年代的女性杂志中具有代表性。本文主要从历史学角度分析对本杂志所反映出的民国女性地位的转变的认识,主要内容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对杂志主体内容进行介绍,角度集中于办刊机构、主创、主要内容以及办刊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等方面。第二章至第四章从不同方面对本杂志展现的女性地位变迁进行分析,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家庭、社会以及政治。家庭方面既包括女子在恋爱方面的追求自由和在婚姻方面的力求达到理想状态,也包括婚后节制生育思潮和科学育儿观的传入对我国女性在新型家庭建构方面造成的影响,以此来说明女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开始摆脱传统模式,自主地位逐渐提高。但20世纪30年代以来受国际“3k主义”的影响,国内刮起“贤妻良母”风,这一思潮在各大妇女杂志上纷纷涌现,《妇女共鸣》从新角度对这一概念做了全新阐述,但引发了《女声》、《妇女生活》等知名女性杂志对这一观点的声讨。第三章主要是女子在社会地位方面的变迁。长久以来女子受教育人数之低限制了女子的从业率,民国以来政府倡导女学的效果也仅是少数女子拥有了受教育的权力,这样一来的后果导致大部分女子争取不到合适的就业岗位。养家糊口的压力,加之传统社会遗留下来的娼妓和为婢现象,导致民国时期废娼和解救婢女成为政府的新任务。普及女子教育和增加女性就业岗位等相关措施的逐渐落实让解放娼妓和婢女成为可能。这也从侧面说明随着时代的进步,特殊群体的存在已经引发了社会的整治,而“禁娼令”和“释放婢女”政策的落实以及女子在职业和教育方面引起的社会的重视,足足可以说明这个时期的女性地位发生了质的改变。第四章主要立足于政治角度,通过论述女子对参政权力的争取以及新法律的制定、政府逐渐落实对女子财产继承权的规定说明女子在政治方面的自主意识更加强烈。女子更加渴望能像男子一样参政并且手握一定的合法权利,她们渴求通过政治方面的改革创造一个新型男女平等的社会状态。抗战的爆发使妇女运动进入新阶段。社会责任感的驱使使大批优秀青年女子进入战场,不论是担任宣传激情抗战的发声者,还是在抗战后方积极治疗伤兵的女护士,抑或是渴望进入战场杀敌的女战士,都为了保家卫国从不同领域向我们展示了新时期的新女性在保家卫国的任务上不输于男子的胆量,也反映了国难当头的背景之下女子逐渐从家中走向社会和战场,而女性在战乱时的行动也必然会导致女子政治形象和地位的提升。

曾一丹[2](2021)在《欧盟政党推动女性参政的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性别平等是欧盟的基本价值之一,也是近些年来欧盟在各领域不断致力于性别平等主流化的原因。实现政治领域的性别平等是实现决策领域性别平等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表现在提升女性政治地位,鼓励更多的女性参与到国家决策的过程中,增加国家决策部门和各职能部门的女性数量比例。经过欧盟几十年的耕耘,通过制定相关法律,出台相关政策,整个政治社会环境的性别平等化程度有了较大的改善,但离实现性别平等还需要更多努力。一些关于欧盟女性参政的研究报告指出: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是影响女性参政的主要因素。通过观察和研究近些年欧盟相关文件报告,可以发现欧盟越来越强调女性在民主政治中所起到的作用,并且政党应当主动扮演好推动女性政治参与的积极角色。在欧盟的号召下,许多政党为了应对实际情况的变化,扩大党内女性政治参与。针对当前女性参政所面临的自信心不足、资源获取困难、家庭与工作时间难以平衡等问题,进行了策略性的尝试。主要分为三大策略:修辞策略、积极行动策略和积极歧视策略。每一种策略体现出了政党对于女性参政的态度以及解决女性参政不足问题的侧重点。通过以上三种策略的实施,欧盟女性政治参与得到了发展,政党民主化的趋势也愈发明显。本研究把欧盟政党推动女性参政的策略作为研究对象,采取了社会性别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文献研究法,对政党推动欧盟女性参政的策略进行深入的探讨。主要从政党策略的实施背景、主要内容和实施效果等三个方面展开介绍。通过一定的数据、案例来分析欧盟各国政党在推动女性参政中采取的策略及其实施情况,对政党策略的主要类型进行总结,分析策略取得的成效以及存在的局限。论文具体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主要介绍文章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框架与方法、创新之处。第二章,主要是对女性参政与政党关系的梳理,从女性参政的概念着手,阐述政党在女性参政中的作用以及政党采取策略的必要性。第三章,以欧盟为分析样本对政党实施策略的背景进行分析,发现目前在欧盟女性参政过程中,政党的作用愈发明显,并且多重因素使得政党也开始反思自身对于女性参政的意义,并采取策略作为对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回应。第四章,对欧盟各国政党推动女性参政的三大策略,进行具体的案例分析,并对策略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第五章,对欧盟政党采取的策略进行反思,分析策略存在的局限性,以及从中获得的启示。最后是总结欧盟各国政党在推动女性参政过程中的经验以及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借鉴意义。

杨方[3](2021)在《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教育研究(1949-1956) ——以江苏泰兴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性别歧视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综合性问题,性别平等至今仍然是世界性的美好愿景。中国在这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我们不仅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妇幼健康高绩效十个国家之一,而且无论是在消除义务教育性别差距方面,或者女性在全社会就业人员中的占比,还是最近的互联网领域中女性创业者数量,都有相当可观的成绩;这跟两百年多前的封建社会相比,跟一百多前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相比,跟七十多年前的旧中国相比,都是翻天覆地的巨变。但“建设一个妇女免于被歧视的世界,打造一个包容发展的社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付出更大努力”,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妇女解放事业的伟大成就和重要经验是一个重要方面。中国共产党妇女解放理论及其早期实践是研究新中国妇女事业的逻辑起点。实现妇女解放的前提是妇女接受教育,成为自身解放的主体。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特别注重妇女教育事业。党和国家有关妇女教育的方针、政策如何落地重要、发挥作用,需要对其进行具体的考察。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为指导,以局部区域为代表,以当事人为对象,运用文献研究、个案研究、口述史研究等多种方法,结合相关档案材料,既有利于挖掘、丰富新中国成立初期妇女教育的史料,也有利于发现、梳理妇女解放、妇女教育事业发展的特色、经验、历史贡献和当代启示。泰兴地处苏北,解放初期的广大农村有三种不同类型,即老解放区、恢复区和新解放区,由于战争频繁,男子人口比例长期低于妇女,而且还有不少缺乏劳动力或者劳动力不足的烈军工属。以泰兴为样本,研究这一时期妇女教育问题,具有典型性。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妇女教育。国民革命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妇女解放思想的形成时期,基本确立了“人人平等,教育人人”、教育形式上不局限于学校、除了知识技能还要将革命思想融进教育并提高妇女政治参与能力的主要内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妇女人口中占绝大多数的农村妇女是决定中国革命胜败的重要力量,在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苏区妇女教育模式,即妇女干部培养、妇女识字培训、女童学校教育、女工职业教育紧密结合;抗日战争时期,妇女解放运动与民族解放运动紧密结合,在民主根据地,妇女支前、妇女生产、妇女参政,无不体现出妇女的力量;解放战争时期的妇女教育主要围绕服务解放战争和解放区建设展开,重点是培养妇女干部和提高妇女觉悟。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对全国女性教育重新进行了制度化、规范化、大众化改革,使女性教育成为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考察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妇女教育问题,可以设立四个“观测点”,即:女童入学教育,识字扫盲教育,妇女社会教育,妇女干部教育。女童教育既是妇女解放和妇女教育的起点,也是从源头上阻隔农村文盲、半文盲妇女产生的重要途径。新中国初期泰兴当地政府加强女童入学教育的政策措施,满足了农村妇女的内在要求,切合了当地社会的具体实际,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新中国初期泰兴女童入学教育的基本经验就是提升学龄女童入学率、降低辍学率,具体教育实践中主要把握好了四个关键点,即:整体设计,协同推进;统筹兼顾,循序渐进;深入基层,有的放矢;创新教法,确保质量。泰兴的农村识字扫盲工作开展比较早,早在1941年冬,当时的泰兴抗日民主根据地就开展大规模的冬学运动。新中国成立以后,泰兴各级党组织和人民政府积极动员农民继续参加冬学运动,并成立了专门的妇女识字班,开展识字扫盲;农村妇女在区乡妇联干部、村妇女干部和妇女代表的动员下,参与积极性远高于男性,不仅参加人数多,而且持续时间长,至1956年渐成高潮。泰兴妇女积极参与扫盲识字运动,宏观上讲为开展救灾备荒、实行土地改革、推进互助合作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具体而言,不仅使广大妇女能力素质得到了提高,而且切实增加了家庭收入,从而也为妇女地位的提升营造了氛围。通过社会教育活动促进女性从家庭走向社会,是促进妇女自身解放的重要路径。基于不同阶段形势和任务的需要,基于区域行政管理体制的调整,新中国初期泰兴农村妇女社会教育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1949-1952年,在苏北行署领导下,主要围绕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生产救灾、贯彻婚姻法等中心工作开展;1953-1956年,在江苏省委和扬州专区的领导下,主要结合基层普选、增产节约、农业合作化和统购统销运动等开展。但不管哪个阶段,形势政策、思想政治、生产劳动、卫生健康都是教育的重要方面和主要内容。苏北妇女社会教育促进了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农村妇女自我意识越发觉醒和增强,主体作用日益显现,社会地位显着提升。但也暴露出教育对象的局限性、教育过程的间歇性、教育内容的抽象性和教育形式的有限性等不足;原因是多方面的,妇女干部本身的素质和能力,以及社会整体氛围都是显着的影响因素。培养妇女干部、重视妇女参政是中国共产党促进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最具特色的重要举措。泰兴属于革命老区,早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许多妇女积极分子脱颖而出成长为妇女干部,为根据地和解放区经济发展和民主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成立妇女自己的组织动员机构,将妇女干部充实到各级党政机构,推举妇女干群模范,是这一时期泰兴妇女解放事业的三条战线。围绕这三条战绩,泰兴妇女干部规模迅速发展,培养路径更加多样,教育内容也日渐丰富;而通过开展文化教育,妇女干部的工作能力得以大幅度提高,通过学习时势政策,其业务水平也得到相当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妇女干部队伍的稳步发展,切实引导了社会舆论导向——她们不仅以其成功形象吸引着同辈人的效仿,而且影响、教育了守旧的父母及周遭“他者”,从而既在更大程度上获得社会认可,又反过来触动社会文化转型。但妇女干部教育同样也受到传统思维方式、现实社会环境甚至家庭方面的制约。新中国初期的泰兴农村妇女教育,不仅对农村社会秩序的重建、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妇女解放事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且留下了可供新时代农村妇女教育借鉴的历史经验。女童教育构筑了男女性别平等的基础,扫盲教育提升了农村妇女的综合素质,社会教育提高了农村妇女的主体地位,干部教育促进了农村妇女的社会动员——其经验就在于,要以农村妇女素质的提升促进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要在推进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促进妇女解放。新中国初期泰兴妇女教育是中国共产党推进农村妇女解放进程中的一个缩影,其经验对于加强与改善新时代农村妇女教育、对于实现《北京宣言》目标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宋兴[4](2021)在《内蒙古蒙古族女性干部培养选拔工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国家的稳定和谐,特别是对提高民族地区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在培养选拔民族干部的道路探索中取得了显着成绩。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对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干部的培养选拔任用工作提出了要求,不断继承和发展科学的干部理论政策,并多次颁布和修订相关法律,同时也针对培养选拔女性干部提出了要求,倡导男女平等,为培养少数民族的优秀人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加强对少数民族女性干部的相关研究,尤其是对内蒙古的蒙古族女性干部进行研究,有助于为内蒙古培养蒙古族女性干部提供理论指导。内蒙古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中,以乌兰夫为代表的民族干部在内蒙古地区大力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和女性干部,为推进革命建设和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乌兰夫对民族干部工作的有效实践探索,为我国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多年来内蒙古根据党中央民族政策的指示要求,继续加强探索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在对蒙古族女性干部的培养选拔实践中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取得了值得肯定的成绩。然而民族问题将始终伴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存在成为一个持久性的问题,不能在短期内彻底消除。时至今日少数民族女性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面临着新的时代环境,加强对蒙古族女性干部的培养选拔,充分发挥蒙古族女性干部的在基层社会及乡村振兴中作用具有积极意义,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文以内蒙古女性干部为研究对象,以中国共产党民族干部政策为基础,通过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的方法,分析研究内蒙古近年来蒙古族女性干部培养选拔工作的状况,提出完善培养选拔的对策建议。文章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全面梳理不同时期党的领导人关于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提出的理论政策,以及乌兰夫在民族干部培养选拔任用工作中的实践探索,通过搜集的内蒙古近年来关于民族干部的数据资料肯定取得的成绩,分析蒙古族女性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意义,第二部分分析近年来在培养选拔蒙古族女性干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对蒙古族女性干部培养选拔的工作中面临的不只是数量和质量上的问题,更在于对高层干部配比与基层干部的比重上,人员流动晋升不够灵活导致不能保证蒙古族女性人尽其才。问题的主要成因在于缺乏保障性措施、传统思想的残留、经济水平制约和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方面因素。第三部分提出内蒙古培养选拔蒙古族女性干部的对策建议,在完善保障性措施方面,既需要创新培养选拔方式,也需要响应国家政策逐步放宽年龄的限制、建立人才信息库管理制度、完善人才培养方式,还需要做好蒙古族女性人才培养对接工作;在乡村振兴中,需要加强对蒙古族女性干部的人文关怀,扭转社会中对女性的偏见,助力乡村产业兴旺;在家庭家风的建设中,则需要鼓励和引导蒙古族女性干部和其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才能有助于内蒙古进一步处理好民族事务,加强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在少数民族自治区中发挥好示范作用。

高萍[5](2021)在《妇女解放视角下印度女性参政对社会治理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

马晓红[6](2021)在《西吉县城镇化进程中女性价值实现研究》文中认为从古至今,女性为社会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女性发展并非孤立的,在立法方面,“男女平等”是当代中国女性发展的制度保障,不能否认,中国女性充分参与社会发展是目前女性全面发展取得进步的表现。然而当前我国有关女性发展问题层出不穷。制度上对女性的保障与现实中女性所享有的权利有所不符。例如,女性社会参与的被“边缘化”,参与劳动时角色冲突与角色困惑等等。因此女性实现全面发展仍是当今社会发展需要关注的问题。本文针对当下西吉县女性价值实现所面临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西吉县各项事业不断发展,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持续深入的发展,出现更复杂和隐蔽的问题,对西吉县女性的价值实现带来巨大影响。在传统思想观念影响下,西吉县女性的主流价值取向仍然是“贤妻良母”、“男主外、女主内”等,女性没有摆脱传统思维对她们的束缚,也没有在现代社会中实现真正的独立,这与现代职业女性身份要求不符。因此,在现实中女性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尤其是职业女性面临事业、家庭与自我价值实现的多重矛盾。本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为三章。第一章论述马克思关于价值与人的价值实现问题,分别阐述了人的价值结构与人的价值特性、人的价值实现的特殊性、人的价值实现的社会条件以及马克思关于实现女性价值的探索。第二章论述西吉县城镇化进程中女性价值实现现状。首先,从西吉县基本状况和样本选择进行论述。其次,分析西吉县城镇化进程中女性价值实现现状。最后,分析西吉县城镇化进程中影响女性价值实现的因素,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女性自主意识、社会性别分工等。第三章论述西吉县城镇化进程中女性价值实现的路径。首先,分析提升女性受教育程度是女性价值实现的现实条件。其次,分析促进女性就业是女性价值实现的经济基础。最后,分析强化女性主体意识是实现女性价值的关键。总之,本论文试图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价值理论出发,分析阻碍西吉县女性价值实现的因素,并根据当前城镇化发展现状,探索西吉县女性价值实现的路径和可行性。

宋健[7](2021)在《多琳·马西空间与性别思想研究》文中认为自社会理论发生空间转向以来,西方学界对于空间理论的研究呈持续升温状态,空间理论研究中性别这一分析视角越发重要。受第二次女性主义运动的影响,以性别与空间为关键词的女性主义地理学孕育而生,注重探究空间中的性别不平等现象,为人们了解性别与空间之间的关系提供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多琳·马西作为杰出的女性主义地理学家,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者,其空间与性别思想主要关注女性与空间的互动关联,运用女性主义视角分析性别关系在社会空间中的差异,批判性地揭露了女性在空间中处于从属与边缘地带的具体表现及原因,指出资本主义与父权制的强强联合是女性空间从属地位的缘由所在。马西的空间与性别思想为我国女性的解放提供了借鉴与启示。新中国成立以后,两性之间的关系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但女性的社会地位与空间处境受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与男性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在全球化、城镇化、信息化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广大中国女性已走出家门,进入社会公共领域,但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女性的就业空间,家庭空间,城市生活空间仍受到一定程度的压迫与忽视。本文采用文献查阅法、比较分析法、跨学科研究法对多琳·马西空间与性别思想进行探究。正文部分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多琳·马西空间与性别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全球化、后现代与空间维度的兴起对马西空间与性别思想的发生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促使马西意识到空间理论研究中性别视角的缺失,及空间领域中性别不平衡发展现象。因此,马西在吸取与借鉴马克思主义理论,女性主义地理学,列斐伏尔女性在场思想基础上对性别与空间的相互关系问题进行研究,创新性地将女性主义视角代入到空间理论之中,为女性解放开辟了新路径。第二部分阐释了多琳·马西空间与性别思想的主要内容。以性别在经济空间、政治空间与社会空间中的不平等为主线,从经济、政治与社会三个方面进行总结归纳。从经济方面来看,性别化的空间是被社会关系建构的,社会按照性别特征将男女分配至不同的劳动空间,由此产生的劳动空间分工实则为一种性别分工。资本主义利用这种性别化的空间分工,将女性归为“绿色劳动力”,打着适合女性工作的旗号为其生产剩余价值,增加资本积累,从而将女性置于经济空间的边缘地位。从政治方面来看,空间权力不平等加剧着性别关系不平等,资本主义父权制处于空间权力的强势一方,为维护其统治地位不被动摇,对女性的生产生活进行限定,致使女性空间权力处于弱势一方,由此可知资本主义与父权制的联合是空间权力失衡的根本原因。同时,女性群体内部的差异也使其争取权力的政治运动走向失败,进而影响女性政治空间地位的提升。从社会方面来看,西方主导的父权制文化将女性束缚在地方,赋予女性单一的身份认同,将女性约束在家庭空间之中,无视女性空间及女性主义的贡献。目的是对女性的性别身份进行限定,维护男性权威,彰显父权制文化中男性身份的优越,致使女性处于社会空间中的从属位置。第三部分是对多琳·马西空间与性别思想的评价。首先,对马西空间与性别思想的理论贡献与理论局限进行简要地评述。马西空间与性别思想不仅丰富了马克思妇女解放理论,同时也填补了空间理论研究中女性缺席状态。但思想受制时代影响难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次,结合具体实际,阐述其思想对我国妇女解放事业的现实启示,有利于促进我国女性的全面发展。总之,马西空间与性别思想作为马西思想的重要内容,为维护我国女性的权益,提高女性的生活质量,推动性别空间正义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指导意义。

陈福英[8](2019)在《性别配额制在村民自治进程中的探索研究 ——基于福建的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女性政治参与状况是衡量女性地位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新中国自成立以来,就在各项法律中明确,女性与男性享有平等的权利,并把推动女性的政治参与作为国家的重要责任。然而,受根深蒂固的传统性别观念影响,我国农村女性在村委会选举竞争中始终处于弱势,权力边缘化、职位低层化问题突出,参政状况不乐观,这极大地影响了农村女性民主权利的行使,制约了基层民主的完善与进步,也阻碍了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在广大农村的贯彻落实。在健全村民自治体系的同时,党和政府、各级部门采取积极政策,大力推动农村女性参与村民自治,从完善法律、构建体系、优化政策等方面做出巨大努力。经过漫长的探索,不断总结、凝练,最终使得以“妇女委员专职专选”为主要做法的性别配额制在村委会选举中成功实践,并在全国范围得以推广,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女性的政治参与,取得显着成果。本研究首先从性别配额制在我国村民自治的演进发展入手,全面、准确地把握性别配额制在基层的实践历程,揭示这一自发、自觉的探索中蕴含着农村女性政治参与的历史应然性与必然性。其次,选取福建省作为微观研究样本,以福建省开展的三次“农村女性政治参与状况”调查的分析数据作支撑,佐证性别配额制对推动农村女性政治参与的积极意义和价值。既有面的把握,又有点的分析,客观、真实地展现了近二十年来我国农村女性参与村民自治的变化情况。同时,以社会性别理论中的“交叉性”理论为视角,从宏观、中观、微观等多重因素解析性别配额制作为公共政策存在的问题与实践困境。提出填补政策缝隙、优化政策实践路径、培植先进性别文化和提升女性自身素质四个方面的建议,以进一步提升性别配额制在村民自治实践中的效力,推动农村女性政治参与,助力乡村振兴。

王静雯[9](2019)在《性别意识对女性政治参与行为的影响研究 ——基于2012年中国社会综合调查数据》文中认为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起,我国女性政治权利的平等化之路正式开启,男女平等政策的渗透、社会经济发展、女性教育水平提升以及配额制的出现带来女性参政比例上的回升,但以传统性别文化为根基的社会性别规范仍是女性政治领域活动的隐形限制,从女性自身的性别意识出发探究政治参与行为动因是对社会性别规范影响的印证,同时也是女性参政研究的又一新视角。本文采用文献共词分析绘制女性参政研究主题知识图谱,挖掘出女性参政研究的六大主题:女性参政整体性研究、女性参政实践、农村妇女参政、女性干部、女性参政制度与政策、女性参政运动。利用2012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进行女性性别意识与参政行为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一是,女性性别意识与政治参与行为存在关联,并且对不同类型的政治参与行为存在不同影响:女性性别意识与其投票行为显着负相关;性别意识越现代的女性,政治团体参与、本地事务参与活动程度更高,性别意识越传统的女性则反之。二是,城乡女性性别意识对政治参与行为的影响同样存在差异:性别意识强的城市女性比农村女性更倾向于参加本地事务讨论;城市女性性别意识与政治团体参与呈正相关,农村女性性别意识与政治团体之间的关系不显着;城乡女性性别意识与投票行为无显着性关系。

李梅[10](2016)在《新中国初女性参政情况研究 ——以1949-1956年《人民日报》上的“三八”节报道为研究对象》文中提出女性参政议政是男女两性和谐和社会解放的必然要求,是衡量当代政治发展程度的天然尺度。女性参政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着重要的作用,而新中国初的女性参政情况又具有着独特的历史意义。本文以1949—1956年《人民日报》上的“三八”节报道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人民日报》所呈现出来的新中国初女性参政的情况,再进一步探讨形成这些情况的缘由,得到女性参政的现代启示。第一部分是绪论。文章指出论文选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总结当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指出论文创作的重点等。第二部分是相关概念及论文的解释路径。文章对政治参与和女性参政的理论和概念进行了梳理和解释。同时通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的选定梳理出本文研究的脉络线。第三部分是新中国初《人民日报》上的女性参政内容量化呈现。文章选取了1949—1956年《人民日报》中的205篇有关女性参政的新闻报道,对样本分类可发现新中国初《人民日报》中关于女性参政情况的报道呈现以下特征:报道时间广泛、头版占据较多、报到地区不平衡、女性议题较杂、女性角色以女工和农妇为多、女性担任职务以妇联为主、以组织形式报道女性居多等;第四部分是新中国初《人民日报》上的女性参政状况质化探究。深入分析发现,女性参政主要呈现参政途径较广、参政性别特色突出、参政效果有限三个特征。女性参政的途径主要有响应政治号召、参加民主选举和步入领导岗位;参政性别特色突出表现在充分发挥女性参政优势和女性职务性别化倾向突出上;女性参政的效果重在促进女性解放,对决策立法影响甚微。第五部分是《人民日报》上影响新中国初女性参政的因素及其启示。文章将女性参政的促进因素分为女性的内在动力和党和政府的外在推力;女性参政的制约因素又包括女性自身状况、政治发展状况和社会思想状况。第六部分是结语。结语是对文章的回顾、总结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二、浅述女性参政现状及如何提高女性参政质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述女性参政现状及如何提高女性参政质量(论文提纲范文)

(1)从《妇女共鸣》看民国女性地位的转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方法
    四、资料来源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妇女共鸣》杂志概述
    第一节 《妇女共鸣》的创刊背景
    第二节 《妇女共鸣》简介
        一、办刊机构
        二、主创人员和读者群
        三、办刊宗旨及主要内容
        四、办刊主要困难及应对措施
第二章 《妇女共鸣》杂志中女性家庭地位的转变
    第一节 恋爱与婚姻
    第二节 家庭生活
        一、节制生育
        二、科学育儿
    第三节 “新贤良主义”
        一、国际背景——“3k主义”
        二、关于“新贤良主义”
        三、对“新贤良主义”的争论
第三章 《妇女共鸣》杂志中女性社会地位的转变
    第一节 废娼运动与解放婢女
        一、废娼运动
        二、解放婢女
    第二节 经济独立与谋求职业
        一、近代以来的女性职业观
        二、女性职业概况
        三、从近代女子就业看女性地位的转变
    第三节 教育平等与努力求学
        一、近代以来的女性教育观
        二、学校教育
        三、从近代女子教育看女性地位的转变
第四章 《妇女共鸣》杂志中女性政治地位的转变
    第一节 追求解放与参政运动
        一、女子参政频遇阻碍
        二、女子为什么要参政?
        三、近代女子对参政权的争取
    第二节 权利平等与法律制定
        一、女子继承权
        二、新法律的制定
    第三节 民族危机与救亡运动
        一、女性抗战动员
        二、妇女运动与民族复兴
        三、女性爱国救亡运动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2)欧盟政党推动女性参政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 创新点
第2章 女性参政与政党
    2.1 女性参政的概念及相关理论
        2.1.1 女性参政的概念
        2.1.2 女性参政的一般理论
    2.2 女性参政与政党的关系梳理
        2.2.1 女性参政推动政党的发展
        2.2.2 女性参政需要政党的支持
    2.3 政党策略对女性参政诉求的回应
        2.3.1 纲领性的变化
        2.3.2 组织性的变化
第3章 欧盟政党推动女性参政策略实施的背景
    3.1 欧盟女性参政现状
        3.1.1 欧盟女性参政取得的进步
        3.1.2 欧盟女性参政存在的不足
    3.2 政党在欧盟女性参政中的作用
        3.2.1 影响欧盟女性参政的要素分析
        3.2.2 政党在欧盟女性参政中的功能分析
    3.3 欧盟政党实施推动女性参政策略的背景
        3.3.1 欧盟对政党推动女性参政的倡议
        3.3.2 妇女运动对政党推动女性参政的呼吁
        3.3.3 选民偏好对政党推动女性参政的影响
第4章 欧盟政党推动女性参政策略的实施现状
    4.1 欧盟政党策略的主要内容
        4.1.1 修辞策略
        4.1.2 积极行动策略
        4.1.3 积极歧视策略
    4.2 欧盟政党策略的实施效果
        4.2.1 女性政治代表数量得到提升
        4.2.2 女性党内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4.2.3 女性党内参政环境得到改善
第5章 欧盟政党推动女性参政策略的局限性与启示
    5.1 局限性
        5.1.1 选举制度影响政党策略选择
        5.1.2 政党制度影响政党策略存续
        5.1.3 意识形态影响政党策略效果
    5.2 启示
        5.2.1 转变观念树立性别平等意识
        5.2.2 积极举措克服性别差距障碍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3)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教育研究(1949-1956) ——以江苏泰兴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之前党的妇女教育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妇女解放理论的形成
        一、传统中国妇女教育及其近代嬗变
        二、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及其在中国的传播
        三、中国共产党妇女解放问题的基本主张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之前党的妇女教育理论与实践
        一、国民革命时期的妇女教育
        二、土地革命时期的妇女教育
        三、抗日战争时期的妇女教育
        四、解放战争时期的妇女教育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女童教育
    第一节 新中国初期党领导下的学制改革与女童入学教育
        一、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根据地学制与女童入学教育
        二、新中国初期农村女童教育概述
        三、新中国初期学制改革与小学教育
        四、学校教育恢复中的女童入学教育
    第二节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学龄女童学校教育
        一、新中国成立之前苏北农村小学教育
        二、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小学教育
        三、苏北农村学龄女童入学的基本状况
        四、影响女童入学教育的多元因素
    第三节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女童入学教育成就
        一、苏北农村女童入学率的提升
        二、苏北农村女童辍学率的降低
        三、苏北农村女童教育环境的改善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识字扫盲教育
    第一节 新中国初期党领导下的识字扫盲教育政策与措施
        一、新中国初期农村妇女识字扫盲教育概述
        二、全国农村识字扫盲的方针政策
        三、江苏农村识字扫盲的具体措施
    第二节 新中国初期识字扫盲运动中苏北农村妇女教育状况
        一、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文盲率
        二、“三区”并存下的妇女参与社会变革
        三、政府主导的升级识字扫盲教育
    第三节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的识字扫盲教育成就
        一、苏北农村妇女能力素质的提高
        二、苏北农村妇女家庭收入的增加
        三、苏北农村妇女家庭地位的改善
        四、苏北农村识字扫盲教育的经验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社会教育
    第一节 新中国初期党领导下的农村妇女社会教育
        一、新中国初期农村妇女社会教育概述
        二、农村妇女社会教育思想的理论与实践
    第二节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社会教育的内容
        一、形势政策教育
        二、思想政治教育
        三、生产劳动教育
        四、卫生健康教育
    第三节 新中国初期农村妇女社会教育的主要成效
        一、农村妇女主体作用的显现
        二、农村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
        三、农村妇女自我意识的增强
        四、农村妇女社会教育的经验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干部教育
    第一节 新中国初期党领导下的农村妇女干部政策
        一、革命战争时期农村妇女干部政策
        二、新中国初期农村妇女干部政策
    第二节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干部教育成就
        一、苏北农村妇女干部规模迅速发展
        二、苏北农村妇女干部培养路径多样
        三、苏北农村妇女干部教育内容丰富
    第三节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干部教育的意义
        一、妇女干部教育与农村妇女解放
        二、妇女干部教育与农村社会进步
        三、妇女干部教育与妇女自身解放
        四、妇女干部教育的制约因素探究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教育的历史贡献与当代启示
    第一节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教育的历史贡献
        一、女童教育构筑了男女性别平等的基础
        二、扫盲教育提升了农村妇女的综合素质
        三、社会教育提高了农村妇女的主体地位
        四、干部教育促进了农村妇女的社会动员
    第二节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教育的当代启示
        一、为新时代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
        二、为新时代农村妇女教育改革提供方法
        三、为新时代农村妇女教育提供借鉴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口述材料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内蒙古蒙古族女性干部培养选拔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点难点
    (五)特色之处
一、内蒙古蒙古族女性干部培养选拔的理论政策及状况
    (一)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理论政策
    (二)乌兰夫关于民族干部的探索实践
    (三)内蒙古蒙古族女性干部培养选拔的成绩
        1.日益重视培养政治认同感
        2.培养选拔的干部队伍迅速日益壮大
        3.逐渐任用于重要的领导岗位
        4.积极搭建培训学习锻炼平台
        5.不断提高学历水平
    (四)内蒙古蒙古族女性干部发挥的作用
        1.充当党和政府联系蒙古族群众的桥梁与纽带
        2.成为维护团结和谐稳定社会的中坚力量
        3.撑起实现性别平等的半边天
        4.作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领头人
二、内蒙古蒙古族女性干部培养选拔的问题及成因
    (一)内蒙古蒙古族女性干部培养选拔存在的问题
        1.担任部门“一把手”的蒙古族女性干部比重低
        2.基层经验丰富的蒙古族女性干部偏少
        3.流动晋升有待优化
    (二)内蒙古蒙古族女性干部培养选拔问题的成因
        1.干部培养选拔保障措施欠缺
        2.受传统思想的影响
        3.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4.教育培训发展不平衡
三、完善内蒙古蒙古族女性干部培养选拔的对策建议
    (一)推进蒙古族女性干部培养选拔制度化
        1.创新培养选拔方式
        2.响应国家渐进放宽年龄限制的政策
        3.加强培训教育规范
        4.建立人才信息库管理制度
        5.建立高校人才输送保障制度
    (二)发挥蒙古族女性干部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1.加强人文关怀
        2.促进社会观念改变树立文明乡风
        3.助力乡村产业兴旺
    (三)发挥蒙古族女性干部家庭家风建设中的作用
        1.调动培养自强意识
        2.号召家庭成员鼎力支持
        3.激励以身作则引导家庭共同进步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西吉县城镇化进程中女性价值实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文章的创新点及难点
        (一)本文的创新之处
        (二)本文的研究难点
    四、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价值及人的价值的实现
    第一节 马克思关于人的价值论述
        一、人的价值结构
        二、人的价值特性
    第二节 马克思关于人的价值实现的特点及社会条件
        一、人的价值实现的特点与特殊性
        二、人的价值实现的社会条件
        三、马克思关于实现女性价值的探索
第二章 西吉县城镇化进程中女性价值实现现状分析
    第一节 西吉县基本状况和样本选择
        一、西吉县基本状况
        二、对西吉县城镇化进程中女性价值实现问卷调查分析
    第二节 西吉县城镇化进程中女性价值实现现状
        一、城镇化进程中发展的基本状况
        二、西吉县城镇化进程中女性价值实现现状
    第三节 西吉县城镇化进程中影响女性价值实现的因素
        一、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制约城镇化进程中女性价值实现的客观因素
        二、女性自主意识不强是阻碍女性价值实现的主观因素
        三、社会性别分工是阻碍城镇化进程中女性价值实现的现实原因
第三章 西吉县城镇化进程中女性价值实现的路径
    第一节 提升女性受教育程度是女性价值实现的现实条件
        一、加大教育投入,夯实物质基础
        二、打破二元城乡体制,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三、优化教育结构,推动协调发展
    第二节 促进女性就业是女性价值实现的经济基础
        一、发展经济新业态,创造就业机会
        二、建立灵活就业机制,推动女性就业
        三、加强劳动素质培训,提升就业能力
    第三节 强化女性主体意识是实现女性价值的关键
        一、通过教育提升女性的社会化能力
        二、建立和完善针对女性权益的社会保障制度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附录 西吉县城镇化进程中女性价值实现研究调查问卷

(7)多琳·马西空间与性别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1.重点难点
        2.创新点
一、多琳·马西空间与性别思想的形成
    (一)多琳·马西空间与性别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1.全球化时代的不平衡发展
        2.后现代思潮的多元化倾向
        3.空间维度的形成与崛起
    (二)多琳·马西空间与性别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
        1.马克思性别分工思想的批判继承
        2.女性主义地理学的吸收借鉴
        3.列斐伏尔女性在场思想的扬弃
二、多琳·马西空间与性别思想主要内容
    (一)经济空间对性别分工的利用
        1.社会关系建构下的性别空间
        2.劳动空间分工中的性别差异
        3.资本对性别差异的积极利用
    (二)政治空间中性别权力的失衡
        1.性别关系在空间权力中的失衡
        2.空间权力失衡的根本原因
        3.女性运动的本地化特征
    (三)社会空间中性别身份的限定
        1.地方身份认同对女性的束缚
        2.城市公共空间对女性的限制
        3.家庭私人空间对女性的约束
        4.文艺空间对女性主义的忽视
三、多琳·马西空间与性别思想评价
    (一)多琳·马西空间与性别思想的理论贡献
        1.丰富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
        2.填补空间观中女性缺席状态
        3.为性别空间正义提供有益指导
    (二)多琳·马西空间与性别思想的理论局限
        1.缺乏对女性身体空间的研究
        2.忽视男性对女性解放的影响
        3.女性解放策略呈现碎片化
    (三)多琳·马西空间与性别思想的现实启示
        1.促进家空间与工作空间的平衡
        2.优化女性参政议政的比例结构
        3.增强女性身份认同的主体意识
        4.推动男女共享城市空间的形成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8)性别配额制在村民自治进程中的探索研究 ——基于福建的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 创新之处与不足
    (五) 相关概念和术语
二、性别配额制在我国村民自治进程中的探索
    (一) 性别配额制在我国村民自治中的探索历程
    (二) 性别配额制的实践特点及成效
三、性别配额制在福建村民自治中的推动路径
    (一) 性别配额制在福建村民自治中的探索与演进
    (二) 性别配额制在福建村民自治实践中的成果
四、性别配额制在村民自治中的实践困境及原因分析
    (一) 性别配额制在村民自治中的实践困境
    (二) “交叉性”理论视角下的困境分析
五、完善村民自治中性别配额制的建议
    (一) 填补政策固有缝隙
    (二) 优化政策推动路径
    (三) 培植先进性别文化
    (四) 提升女性自身素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性别意识对女性政治参与行为的影响研究 ——基于2012年中国社会综合调查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与不足
2. 文献研究
    2.1 国外女性参政研究
    2.2 国内女性参政研究
    2.3 国内外女性参政研究的比较分析
    2.4 国内女性参政研究的共词分析
    2.5 文献述评
        2.5.1 女性政治参与理论
        2.5.2 女性政治参与影响变量
        2.5.3 女性性别意识与政治参与
3. 概念界定及假设
    3.1 性别意识
    3.2 政治参与行为
    3.3 政治参与意识
    3.4 研究假设
4. 数据及变量操作化
    4.1 数据来源
    4.2 变量选取
        4.2.1 被解释变量
        4.2.2 解释变量
        4.2.3 中介变量
5. 计量模型
6. 描述性分析
    6.1 整体描述性分析
    6.2 城乡描述性分析
7. 回归分析
    7.1 整体回归分析
    7.2 城乡分组回归分析
    7.3 中介效应分析
8. 结论与建议
9. 未来研究可拓展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10)新中国初女性参政情况研究 ——以1949-1956年《人民日报》上的“三八”节报道为研究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1.1 理论意义
        1.1.2 现实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
    1.3 论文的重点、难点、创新点
        1.3.1 论文选题的重点
        1.3.2 论文选题的难点
        1.3.3 论文选题的创新点
2 相关概念及本文的解释路径
    2.1 具体概念的界定
        2.1.1 政治参与
        2.1.2 女性参政
    2.2 本文的解释路径
        2.2.1 研究对象的选取
        2.2.2 研究方法的选定
3 新中国初《人民日报》上的女性参政内容量化呈现
    3.1“三八”节报道样本表面分布
        3.1.1 样本时间维度分析
        3.1.2 样本版面维度分析
        3.1.3 样本地区维度分析
    3.2 “三八”节报道样本内容呈现
        3.2.1 样本议题维度分析
        3.2.2 样本角色维度分析
        3.2.3 样本职务维度分析
        3.2.4 样本组织维度分析
4 新中国初《人民日报》上的女性参政状况质化探究
    4.1 女性参政途径较广
        4.1.1 响应政治号召——最广泛
        4.1.2 参加民主选举——最基本
        4.1.3 步入领导岗位——最直接
    4.2 参政性别特色突出
        4.2.1 性别优势充分发挥
        4.2.2 职务性别化倾向突出
    4.3 女性参政效果有限
        4.3.1 仅在促进女性解放
        4.3.2 对决策立法影响甚微
5 《人民日报》上影响新中国初女性参政的因素及其启示
    5.1 女性参政的促进因素
        5.1.1 女性参政的内在动力
        5.1.2 党和政府的外在推力
    5.2 女性参政的制约因素
        5.2.1 女性自身状况
        5.2.2 社会思想状况
        5.2.3 政治发展状况
    5.3 女性参政的相关启示
        5.3.1 坚信妇女理论的科学指导
        5.3.2 增强女性参政的主体意识
        5.3.3 发挥女性组织的良性作用
6 结语
附录一
附录二
参考文献
后记

四、浅述女性参政现状及如何提高女性参政质量(论文参考文献)

  • [1]从《妇女共鸣》看民国女性地位的转变[D]. 赵梅.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欧盟政党推动女性参政的策略研究[D]. 曾一丹. 江西财经大学, 2021(09)
  • [3]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教育研究(1949-1956) ——以江苏泰兴为例[D]. 杨方. 扬州大学, 2021(02)
  • [4]内蒙古蒙古族女性干部培养选拔工作研究[D]. 宋兴.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5]妇女解放视角下印度女性参政对社会治理的影响[D]. 高萍. 浙江理工大学, 2021
  • [6]西吉县城镇化进程中女性价值实现研究[D]. 马晓红. 北方民族大学, 2021(09)
  • [7]多琳·马西空间与性别思想研究[D]. 宋健. 河北师范大学, 2021(02)
  • [8]性别配额制在村民自治进程中的探索研究 ——基于福建的实践[D]. 陈福英. 厦门大学, 2019(08)
  • [9]性别意识对女性政治参与行为的影响研究 ——基于2012年中国社会综合调查数据[D]. 王静雯. 厦门大学, 2019(08)
  • [10]新中国初女性参政情况研究 ——以1949-1956年《人民日报》上的“三八”节报道为研究对象[D]. 李梅. 华中科技大学, 2016(11)

标签:;  ;  ;  ;  ;  

简述妇女参政现状及如何提高妇女参政质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