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路桥涵工程施工过程质量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徐文[1](2021)在《论公路桥涵台背回填施工技术及管理》文中指出公路桥涵台背工程建设施工中,为能从整体上提升施工质量,施工人员在技术应用方面要严格按照技术要求操作,保障技术应用符合规范。公路桥涵台背回填施工技术是比较常用的技术,这也是保障公路桥涵台背施工质量的重要方式,主要从理论角度就公路桥涵台背回填施工问题以及施工技术应用和质量控制措施详细探究,希望能为具体施工活动开展起到积极作用。
张经统[2](2020)在《基于EPS内模的装配式PC小箱梁施工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工程的持续发展及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小箱梁标准图集的颁布,小箱梁已成为目前桥梁工程中应用最广泛的结构形式之一。装配式PC小箱梁具有结构刚度大、抗扭性能好、结构高度小、反拱较小等优点。小箱梁的内模板工程是箱梁施工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传统的内模板工艺存在内模施工繁琐,施工周期长,质量不易控制等问题。为解决传统小箱梁内模板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基于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的广泛应用,项目组提出了采用聚苯乙烯泡沫内模来解决内模工艺问题的方案。并在依托工程中的20 m小箱梁的预制工程中采用了可免拆除的EPS永久性内模板,为了保证当采用EPS内模板时小箱梁预制工程的施工质量,避免该工艺引起桥梁的质量问题,本文针对该新型箱梁内模板工艺主要开展了以下研究:(1)根据聚苯乙烯泡沫塑料(EPS)材料的特性及20 m跨径装配式PC小箱梁的标准图,项目组研发了可应用于20 m小箱梁的EPS内模,并根据模板设计计算的相关规范,分析了EPS内模板在浇筑混凝土阶段的受力情况,提出了针对内模板的受力计算方法。(2)结合工程实践,对采用EPS内模的装配式PC小箱梁预制施工工艺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并总结了EPS内模小箱梁在施工中的注意要点,从内模的定位固定措施、减浮措施、混凝土浇筑工艺等方面提出了小箱梁的预制质量控制措施,并对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的可靠性进行了验算,结果表明内模材料可满足其受力及变形要求;对比了采用EPS内模工艺与传统内模工艺的小箱梁在施工工艺及经济性等方面的差异,实践表明该工艺适宜于流水作业,且具有无需拆除内模、节省工序、减少劳动量、施工质量易于控制等优点。(3)考虑到EPS内模材料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可能会改变小箱梁施工阶段混凝土水化热温度场及运营阶段箱梁日照温度场分布模式,运用温度场计算的基本理论,通过建立有限元计算模型,从水化热升温、里表温差、表面最大应力等方面分析了普通小箱梁与EPS内模小箱梁在施工阶段温度场分布差异;从小箱梁的温度梯度模式等方面分析了运营阶段强烈日照、寒潮降温两种最不利工况下小箱梁的温度场分布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EPS内模的置入对小箱梁水化热温度效应是不利的,但对运营阶段的温度梯度的分布相对是有利的,两个阶段温度场的变化均不大,且均在规范规定的限值之内,不会影响小箱梁的正常使用。(4)通过现场试验和有限元建模计算,开展了基于EPS内模的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箱梁受力及工作性能试验研究,并通过考虑EPS材料的置入,对比了EPS内模与普通内模小箱梁在试验荷载作用下应力及挠度的差异,得到了EPS内模的永久性置入基本不会影响小箱梁的受力性能,采用EPS内模板可以保证小箱梁的受力及工作性能。
潘宏[3](2020)在《杆件加工安装误差对钢桁梁桥性能影响研究》文中提出目前,国内外对杆件加工安装误差研究主要在理论分析方法这一层面,并且集中在高层钢结构建筑领域。但对于钢桁梁桥,杆件加工安装误差对结构性能影响的研究相对匮乏,因而就缺乏对加工安装误差的控制意识。本文建立带加工安装误差的H型截面钢压杆模型和钢桁梁桥全桥模型,研究杆件加工安装误差对结构性能的影响,为钢桥质量控制提供理论基础,建立有效的预控体系。为此,本文做了以下工作:(1)通过对国内外杆件加工安装误差研究成果对比分析,结合误差的来源及相关规定,总结出误差的分析方法,引入杆件截面尺寸、杆件长度、初弯曲、残余应力等加工安装误差基本量以及结构重量、截面刚度等加工安装误差导出量。(2)采用有限元软件Midas Civil建立标准钢桁梁桥模型,在此基础上施加杆件加工安装误差,计算结构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内力变化情况、活载作用下位移变化情况以及自重作用下各杆件应力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杆件轴向误差导致自身产生的初应力最大,为避免误差累积导致结构出现较大应力宜使节点误差分散,减小各个节点的误差,并采用搭接螺栓板、现场打孔或设置临时铰等方式降低杆件应力。而墩顶截面和跨中截面对结构重量的变化较敏感,应对其进行优化设计。(3)运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H型截面钢压杆模型,利用规范和ANSYS计算加工安装误差对单个杆件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杆件重量和截面刚度的变化对杆件的稳定系数影响相差不大。翼缘边缘为残余拉应力时杆件整体稳定性比翼缘边缘无残余应力高,说明残余应力并不都是使杆件稳定性降低,存在提高杆件稳定性的残余应力。(4)采用绘图软件Auto CAD计算论证不同残余应力模式对粗短、细长杆件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残余应力模式对粗短、细长杆件稳定性的影响趋势大致相同,与ANSYS和规范计算结果吻合。但残余应力对粗短杆件的影响大于细长杆件,在实际工程中应给予注意。(5)使用有限元软件Midas Civil对结构稳定性影响进行分析,根据成桥阶段的实际受力情况,主要考虑恒载、风荷载以及移动荷载作用。结果表明,当偏离标准模型相同数值时结构重量比截面刚度对结构稳定性影响小,而两者对单个杆件稳定性影响相差不大。主桁杆件轴向误差中腹杆轴向误差对结构的稳定性影响大,在实际工程中需对腹杆轴向误差加以控制。
刘宁[4](2020)在《公路桥梁的钻孔灌注桩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公路桥梁建设的快速发展,钻孔灌注桩基础凭借其承载力高、适应性强以及抗震能力强等优点,在公路桥梁建设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钻孔灌注桩在现场进行施工时,需要进行把桩孔处的土排出地面、清除孔内的沉渣、安装并放置钢筋笼、浇筑混凝土等施工工序,整个工程施工相对复杂,且属于隐蔽工程的一种,有着较大的风险性。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如果施工人员操作不当,很容易导致坍孔、卡管、断桩等质量问题的出现,影响桩的承载能力以及影响到桩身的完整性,使工程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所以有必要针对实际工程,对钻孔灌注桩的施工方法以及质量控制要点进行深入研究,避免施工质量问题的出现。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查阅国内外有关桩基础施工的相关文献,根据桩施工方法的不同,对桩基础进行了分类;详细的介绍了目前钻孔灌注桩基础施工的研究现状以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对以后类似的实际工程提供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2)对竖向轴心荷载作用下桩基础的设计方法进行了综述,对钻孔灌注桩的设计方法进行研究。根据研究的设计方法为后面长春东大桥改建工程的基础设计提供理论依据。(3)论述了钻孔灌注桩具体的施工过程,并对施工工艺与施工方法进行了细致的说明;其次,为了更加深入地对钻孔灌注桩的施工工艺、质量管控措施的研究,提出成桩质量控制要点以及桩基检测方法。(4)结合工程实例,进行钻孔灌注桩基础设计和支护设计,选用旋挖钻机成桩的施工方案进行施工。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论述了旋挖成孔灌注桩的施工工艺、施工要点以及桩基质量检测,并对旋挖成孔灌注桩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要点以及施工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对以后类似的实际工程提供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袁青[5](2019)在《预制混凝土T梁外观质量控制及评价体系研究》文中认为预制T梁在桥梁中的应用极为普遍,对混凝土结构的外观质量和耐久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国内混凝土桥梁结构普遍存在外观质量缺陷,如何对预制梁外观质量进行系统快速地评定,可为外观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本文结合官渡黄河特大桥北引桥的预制T梁工程,对预制梁的外观质量评价体系进行研究,旨在提出一种系统性好、可操行性强的外观质量评价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如下:(1)形成了贯穿于预制T梁施工全过程的外观质量控制技术。结合预制T梁施工过程,形成了T梁肋板钢筋绑扎限位装置、T梁齿板钢筋的定位胎架、T梁钢筋分类存放装置、T梁翼板钢筋整体吊装桁架、T梁吊装的护角装置、预制梁存放和运输的护架等6项专利。结合施工过程,形成了T梁养生采用“1+6”智能喷淋能养生工法。该工法获河南省省级工法,并在省内推广。基于混凝土原材料选择、混凝土合理配合比优化、模板体系选择、钢筋工程、混凝土合理浇筑、合理养护、预应力的控制、存梁运梁等预制T梁各个环节,形成了贯穿于预制T梁施工全过程的外观质量控制技术。(2)建立了预制T梁混凝土外观质量评价体系。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走访专家,并与现场交流,基于《公路桥梁技术状况评定标准》(JTG/T H21-2011),建立了预制T梁混凝土外观质量评价体系。该体系包括结构层次、外观层次和附属物方面的内容。其中,结构层次关注混凝土回弹强度、保护层厚度(漏筋)、裂缝、结构线形、结构尺寸等5方面的内容,需要借助便携式设备进行测量。外观层次方面包括混凝土蜂窝麻面、剥落掉角、孔洞空洞、砂线与色差(包括锈斑与锈点)等4方面,可借助肉眼观察进行观测。另外将预留钢筋和预埋件的外观质量纳入,以综合反映预制梁的外观质量。根据这10类单项评定的结果,最后对混凝土外观质量做出评定。利用该评价体系,对现场预制梁外观质量进行评定。北引桥预制梁中未出现五类梁,四类梁仅占0.1%,一类梁占比80%以上,一类梁和二类梁占比大于90%。这说明现场预制梁预制质量良好。(3)编制了《官渡黄河特大桥预制梁外观质量控制指南》。指南在本项目生产中得到成功应用,有效保障了混凝土预制T梁外观质量,提高了预制生产效率。该指南在局内推广应用。本文为官渡黄河大桥北引桥的成功修建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也可为同类预制结构的外观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郑跃磊[6](2019)在《高速公路桥涵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措施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针对高速公路桥涵施工现状,进行合理分析,并结合高速公路工程实例,介绍了做好高速公路桥涵施工质量控制工作的重要价值,如提升高速公路桥涵整体施工质量、减少桥涵施工材料的浪费等,提出高速公路桥涵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措施,可为类似工程提供一定的参考。
郑跃磊[7](2019)在《高速公路桥涵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措施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针对高速公路桥涵施工现状,进行合理分析,并结合高速公路工程实例,简要介绍了做好高速公路桥涵施工质量控制工作的重要价值,如提升高速公路桥涵整体施工质量,减少桥涵施工材料的浪费等等,提出高速公路桥涵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措施,可为类似工程提供一定的参考。
张万鹏[8](2019)在《基于实时响应的简支变连续梁桥施工控制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简支变连续梁桥相对普通简支桥梁而言,施工流转周期长——场地转换、多次浇筑混凝土及预应力张拉、体系转换等,施工过程较复杂,施工偏差的不断积累将导致桥梁的成桥线形、应力水平等与设计理想状态可能不符,从而影响桥梁的施工质量、运营性能及使用寿命。本文以云南省交通运输厅科技计划项目“先简支后结构连续桥梁精细化动态施工控制技术及质量管理体系研究”为依托,结合先简支后连续梁桥的构造施工特点,基于施工变量偏差与结构响应间数学对应关系,提出基于实时结构响应的桥梁施工控制方法,并在工程实例中进行应用证明。主要研究内容有:(1)针对先简支后连续梁桥的施工精细化控制存在不足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实时结构响应的桥梁施工控制方法的基本理念:通过由标准理想化桥梁施工分析模型和人为假定偏差代入分析得到的大量分析样本,建立假定偏差与结构响应间对应关系的施工控制样本大数据,施工控制时将调整结构线形(应力)转换为调整偏差,从而在下一工况减少或消除与设计理想状态间的差异。这一施工控制理念与数据库技术及智能平台相结合,可实现桥梁施工控制的人工智能化。(2)根据基于实时结构响应的桥梁施工控制方法的概念,建立了桥梁施工过程中主客观多种施工可能偏差集合的施工变量场概念,依据连续梁桥施工特点提出了六个施工工况及各工况的主要施工变量,基于各类规范及调研数据提出了各施工变量的合理变化范围。(3)定量地分析了工况持续和间隔时间、混凝土材性、预应力张拉、温度以及湿度等多种施工变量对简支变连续梁桥施工不同阶段的结构响应偏差,提出了各施工变量对不同梁段在不同施工阶段的影响规律。(4)基于施工变量场内变量对结构响应的影响方程,开展了基于权重熵值法的变量影响权重敏感性分析,提出了以影响权重排序为依据的不同施工阶段施工变量场权重序列;结合施工控制措施,提出了基于实时结构响应的桥梁施工控制的流程和方法。(5)将本文施工控制方法应用于某实际工程中,施工控制结果与无控制结构对比表明,基于实时结构响应的桥梁施工控制可以有效的改善桥梁的成桥应力及线形状态。
苟龙泉[9](2018)在《高速公路桥涵台背回填施工工艺与质量控制的探讨》文中研究表明我国高速公路的建设工作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高速公路建设施工涉及到许多方面,桥涵台背回填施工为其中一方面,所以需注重桥涵台背回填施工工艺的科学应用,优化施工工艺,确保整体施工的质量。本文着重对高速公路桥涵台背回填施工工艺和质量的控制进行详细探究,通过此次理论研究,希望能有助于实际施工的顺利进行。
贾文世[10](2017)在《浅谈如何提高公路桥涵施工的质量》文中研究指明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推动了我国公路交通事业的发展,而桥梁建设事业也蓬勃发展起来。在公路施工建设中,桥梁建设具有重要的地位,有利于行车的安全和交通的畅通。然而,在公路桥涵的施工中,还存在一些质量问题,对于经常出现的质量通病没能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缓解,混凝土外观质量不佳,影响美观。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公路桥涵施工的质量控制,推动公路桥涵事业的发展。文章对此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探讨,希望通过文章的研究,可以为相关人士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二、公路桥涵工程施工过程质量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公路桥涵工程施工过程质量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论公路桥涵台背回填施工技术及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 公路桥涵台背回填施工问题 |
1.1 回填压实度问题 |
1.2 回填材料的问题 |
1.3 施工人员技术能力薄弱 |
2 公路桥涵台背回填施工技术应用和质量控制 |
2.1 基层回填要点 |
2.2 基坑回填要点 |
2.3 台背回填要点 |
3 结 语 |
(2)基于EPS内模的装配式PC小箱梁施工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装配式PC小箱梁的发展与应用 |
1.1.2 问题的提出 |
1.1.3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小箱梁内模板的发展与应用 |
1.2.2 永久性模板研究现状 |
1.2.3 EPS材料研究现状 |
1.2.4 EPS内模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 |
1.2.5 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小箱梁EPS内模板构造设计及计算研究 |
2.1 EPS材料特性 |
2.1.1 EPS材料的制造工艺 |
2.1.2 EPS的材料性能 |
2.1.3 EPS材料的受力性能 |
2.2 EPS内模板构造特点 |
2.2.1 20m小箱梁结构特点 |
2.2.2 20m小箱梁EPS内模板构造尺寸 |
2.3 模板的计算方法 |
2.3.1 规范中模板计算的相关规定 |
2.3.2 模板承载能力计算方法 |
2.4 小箱梁内模板的计算分析 |
2.4.1 内模板受力状况分析 |
2.4.2 内模板侧面受力分析 |
2.4.3 内模板上浮力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EPS内模小箱梁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研究 |
3.1 依托工程概况 |
3.2 采用EPS内模箱梁的预制工艺 |
3.2.1 预制施工主要工序 |
3.2.2 施工注意要点 |
3.3 小箱梁预制质量控制措施 |
3.3.1 横向定位措施 |
3.3.2 消能减浮措施 |
3.3.3 防上浮措施 |
3.3.4 混凝土浇筑工艺 |
3.3.5 材料质量控制措施 |
3.4 小箱梁内模工艺经济性分析 |
3.4.1 技术适用性分析 |
3.4.2 成本经济性分析 |
3.4.3 EPS内模工艺总结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小箱梁施工阶段和运营阶段温度场及温度效应分析 |
4.1 概述 |
4.2 温度场及温度效应计算基本理论 |
4.2.1 混凝土的热学性能 |
4.2.2 混凝土水化热 |
4.2.3 热传导理论 |
4.2.4 初始和边界条件 |
4.3 施工阶段水化热温度场模拟计算 |
4.3.1 计算基本假定 |
4.3.2 施工阶段温度计算模型的建立 |
4.3.3 计算结果与分析 |
4.4 运营阶段温度场模拟计算 |
4.4.1 模拟计算方法 |
4.4.2 运营阶段温度计算模型的建立 |
4.4.3 计算结果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EPS内模小箱梁工作性能研究 |
5.1 概述 |
5.2 试验方案 |
5.2.1 试验荷载确定 |
5.2.2 加载方式 |
5.2.3 测点布置 |
5.3 有限元模型计算 |
5.4 试验结果分析 |
5.4.1 应力结果分析 |
5.4.2 位移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杆件加工安装误差对钢桁梁桥性能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钢桁梁的发展历史 |
1.2.2 杆件加工安装误差研究现状 |
1.3 发展趋势 |
1.4 课题来源和主要研究内容 |
1.4.1 课题来源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加工安装误差模型与结构分析理论 |
2.1 概述 |
2.2 杆件加工安装误差 |
2.2.1 误差的来源与规定 |
2.2.2 考虑钢桁梁杆件误差的方法 |
2.3 结构分析相关理论 |
2.3.1 压杆非线性相关理论 |
2.3.2 结构稳定分析相关理论 |
2.4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2.4.1 钢桁梁桥的基本概况 |
2.4.2 计算参数 |
2.4.3 有限元分析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加工安装误差对结构静力行为影响分析 |
3.1 概述 |
3.2 成桥运营阶段受力分析 |
3.2.1 结构内力分析 |
3.2.2 结构支座反力分析 |
3.3 截面尺寸对主梁受力影响分析 |
3.4 杆件轴向误差产生的初应力分析 |
3.4.1 产生初应力的误差分析 |
3.4.2 钢桁梁桥初应力分析 |
3.4.3 杆件轴向误差模拟精度验证 |
3.4.4 杆件轴向误差问题处理措施 |
3.5 重量对主梁受力影响分析 |
3.5.1 重量对主梁内力影响 |
3.5.2 重量对主梁位移影响 |
3.6 截面刚度对主梁位移影响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加工安装误差对结构稳定性影响分析 |
4.1 概述 |
4.2 单个杆件稳定性分析 |
4.2.1 重量对杆件稳定性的影响 |
4.2.2 截面刚度对杆件稳定性的影响 |
4.2.3 残余应力对杆件稳定性的影响 |
4.2.4 残余应力对杆件稳定性影响处理措施 |
4.3 成桥状态下结构稳定分析 |
4.3.1 荷载计算与加载工况 |
4.3.2 结构稳定性分析 |
4.4 杆件轴向误差对结构稳定性影响分析 |
4.4.1 恒载作用下结构稳定性影响 |
4.4.2 风载作用下结构稳定性影响 |
4.4.3 移动载作用下结构稳定性影响 |
4.5 重量对结构稳定性影响分析 |
4.6 截面刚度对结构稳定性影响分析 |
4.6.1 恒载作用下结构稳定性影响 |
4.6.2 风荷载作用下结构稳定性影响 |
4.6.3 移动荷载作用下结构稳定性影响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公路桥梁的钻孔灌注桩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桩基施工技术及发展概况 |
1.2.1 桩基施工技术概述 |
1.2.2 灌注桩的发展趋势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钻孔灌注桩设计方法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桩基础设计要点 |
2.2.1 桩型的选择 |
2.2.2 持力层的选择原则 |
2.2.3 桩的平面布置 |
2.2.4 桩长与桩径的选择 |
2.2.5 桩基承载力计算 |
2.3 桩身设计 |
2.3.1 桩顶竖向力的验算 |
2.3.2 桩基沉降验算 |
2.4 灌注桩结构设计还需注意的问题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研究 |
3.1 钻孔灌注桩成孔机械的选择 |
3.1.1 施工机械的种类及施工特点 |
3.1.2 钻孔灌注桩施工成孔机械方法的比选研究 |
3.2 钢护筒埋设 |
3.2.1 钢护筒的作用 |
3.2.2 钢护筒的埋设要求 |
3.3 钻孔施工工艺 |
3.3.1 钻孔前准备 |
3.3.2 钻孔施工 |
3.4 泥浆护壁工艺 |
3.5 钢筋笼制作与吊装 |
3.5.1 钢筋笼制作 |
3.5.2 钢筋笼吊装工艺 |
3.6 清孔施工工艺 |
3.6.1 清孔的主要形式 |
3.6.2 沉渣厚度的测量 |
3.7 水下混凝土灌注工艺 |
3.7.1 水下混凝土灌注的方法 |
3.7.2 导管法施工工艺 |
3.7.3 桩顶灌注标高及桩头处理 |
3.8 基坑支护设计 |
3.8.1 基坑支护选型的原则 |
3.8.2 钻孔灌注桩中常用的基坑支护形式 |
3.8.3 钢板桩支护技术 |
3.9 本章小结 |
第4章 钻孔灌注桩施工质量控制与检测 |
4.1 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
4.1.1 成孔质量控制 |
4.1.2 成桩质量控制 |
4.2 桩基检测 |
4.2.1 桩身完整性检测 |
4.2.2 桩基承载力检测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东大桥桩基础施工工艺研究 |
5.1 工程概况 |
5.1.1 场地地形地貌条件 |
5.1.2 场地地层岩性及分布特征 |
5.1.3 拟建场地水文地质条件 |
5.1.4 区域气候条件 |
5.1.5 不良地质作用评价 |
5.1.6 岩土物理力学参数的分析与评价 |
5.2 基础设计 |
5.2.1 桥梁地基基础方案分析评价 |
5.2.2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
5.2.3 桩数及平面位置的确定 |
5.2.4 桩长的确定 |
5.2.5 承载力的验算 |
5.2.6 桩基沉降验算 |
5.3 施工部署 |
5.4 施工设备与人员的安排 |
5.5 钻孔灌注桩施工工艺 |
5.5.1 护筒的制作与埋设工艺 |
5.5.2 成孔工艺选择 |
5.5.3 钢筋笼制作及安装 |
5.5.4 旋挖桩清孔工艺选择 |
5.5.5 沉渣的检测方法 |
5.5.6 水下混凝土浇筑工艺研究 |
5.6 检测方式 |
5.6.1 检测依据 |
5.6.2 检测方法 |
5.6.3 桩身完整性检测结果分析 |
5.7 基坑支护 |
5.7.1 基坑支护形式的选择 |
5.7.2 基坑支护设计做法 |
5.7.3 拉森Ⅳ型钢板桩施工 |
5.7.4 基坑降止水 |
5.7.5 基槽土方开挖 |
5.7.6 施工注意事项 |
5.7.7 施工要点 |
5.8 进度管理计划 |
5.9 质量管理措施 |
5.10 绿色施工管理计划 |
5.11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预制混凝土T梁外观质量控制及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预制梁的应用与发展现状 |
1.2.2 混凝土外观质量评定技术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工程背景及难点分析 |
2.1 工程概况 |
2.2 施工工艺 |
2.3 施工气候环境 |
2.4 施工难点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混凝土预制梁外观质量控制 |
3.1 概述 |
3.2 原材料选择与配合比优化 |
3.2.1 原材料选择 |
3.2.2 配合比优化 |
3.2.3 规范存放和使用 |
3.3 模板工程 |
3.3.1 模板设计 |
3.3.2 模板安装 |
3.3.3 模板拆除 |
3.4 钢筋与波纹管安装工程 |
3.4.1 钢筋下料与存放 |
3.4.2 钢筋骨架制作 |
3.5 混凝土浇筑与振捣 |
3.6 混凝土养护 |
3.6.1 混凝土早龄期物理力学性能测试 |
3.6.2 梁体养护 |
3.6.3 水化热控制 |
3.7 预应力工程 |
3.7.1 预拱度的控制 |
3.7.2 锚下预应力 |
3.8 存、运梁施工质量保障 |
3.8.1 T梁吊装 |
3.8.2 T梁存放和运输 |
3.9 本章小结 |
第4章 混凝土预制梁外观质量定量评价体系 |
4.1 概述 |
4.2 混凝土外观质量评定流程与控制指标 |
4.2.1 混凝土外观质量评定流程 |
4.2.2 单项控制指标及标度的确定 |
4.3 混凝土外观质量等级分类 |
4.3.1 评定等级与评定描述 |
4.3.2 混凝土总体外观质量评定注意事项 |
4.4 混凝土外观质量评定计算 |
4.4.1 各评定指标评分标准 |
4.4.2 混凝土外观质量评定计算公式 |
4.5 混凝土外观质量评定实例与结果 |
4.5.1 评定案例 |
4.5.2 评定结果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进一步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
附录 B 问卷 |
附录 C 调查结果 |
致谢 |
(6)高速公路桥涵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措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质量控制重要价值 |
2 工程概况 |
3 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 |
3.1 桥涵墩台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措施 |
3.1.1 桥涵墩台施工技术分析 |
3.1.2 质量控制措施 |
3.2 桥涵桥面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措施 |
3.2.1 桥涵桥面施工技术 |
3.2.2 质量控制措施 |
3.3 提升高速公路桥涵过渡段施工技术管理力度 |
3.4 裂缝问题质量控制要点 |
4 结束语 |
(7)高速公路桥涵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措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做好高速公路桥涵施工质量控制工作的重要价值 |
2 工程概况 |
3 高速公路桥涵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措施研究 |
3.1 桥涵墩台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措施 |
3.1.1 桥涵墩台施工技术分析 |
3.1.2 质量控制措施 |
3.2 桥涵桥面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措施 |
3.2.1 桥涵桥面施工技术 |
3.2.2 质量控制措施 |
3.3 提升高速公路桥涵过渡段施工技术管理力度 |
3.4 裂缝问题质量控制要点 |
4 结束语 |
(8)基于实时响应的简支变连续梁桥施工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的选题背景 |
1.2 简支变连续桥梁的典型病害 |
1.2.1 桥梁外观缺陷 |
1.2.2 梁体病害 |
1.2.3 支座病害 |
1.2.4 墩顶负弯矩区病害 |
1.2.5 桥墩病害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简支变连续桥梁力学行为的影响因素 |
1.3.2 简支变连续桥梁施工过程病害分析及控制技术研究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简支变连续梁桥施工过程的变量场分析 |
2.1 问题的提出 |
2.2 简支变连续梁桥的施工及结构特点 |
2.2.1 施工特点 |
2.2.2 结构特点 |
2.3 项目工程背景 |
2.3.1 主梁概况 |
2.3.2 主梁的设计参数 |
2.3.3 施工工序 |
2.4 基于施工过程的施工变量场分析 |
2.4.1 工况持续及间隔时间 |
2.4.2 混凝土力学特性 |
2.4.3 有效预应力 |
2.4.4 环境温度场 |
2.4.5 环境湿度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施工变量场对简支变连续梁桥力学响应的影响规律 |
3.1 引言 |
3.2 各工况施工持续及间隔时间影响分析 |
3.2.1 未张拉预制梁养护龄期的影响 |
3.2.2 张拉完预制梁存梁时间影响 |
3.2.3 湿接头龄期对混凝土收缩附加内力的影响 |
3.2.4 湿接头龄期对负弯矩有效预应力的影响 |
3.2.5 小结 |
3.3 混凝土的力学特性 |
3.3.1 混凝土弹性模量变化对预制梁阶段的影响 |
3.3.2 混凝土容重变化对预制梁阶段的影响 |
3.3.3 小结 |
3.4 预应力张拉影响 |
3.4.1 正弯矩钢束张拉工况的预应力影响 |
3.4.2 负弯矩钢束张拉工况的预应力影响 |
3.4.3 小结 |
3.5 环境温度场 |
3.5.1 日照辐射温度场分析及与规范比较 |
3.5.2 合拢温度对连续处的影响 |
3.5.3 整体温度变化对体系转换过程的影响 |
3.5.4 小结 |
3.6 湿度场 |
3.6.1 分析参数及工况 |
3.6.2 存梁工况的湿度影响 |
3.6.3 浇筑纵向湿接头工况的湿度影响 |
3.6.4 小结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简支变连续桥梁的施工控制方法及其应用 |
4.1 施工可变量的影响规律曲线及响应变化范围 |
4.1.1 施工可变量的影响曲线 |
4.1.2 单施工变量的影响输出范围 |
4.2 多施工变量的权重分析 |
4.2.1 熵值分析法的定义 |
4.2.2 熵值法在施工控制因素敏感性分析中的应用 |
4.2.3 施工可变量的影响权重排序 |
4.3 施工变量的控制措施 |
4.3.1 张拉龄期的控制措施 |
4.3.2 存梁时间的控制措施 |
4.3.3 混凝土弹性模量的的控制措施 |
4.3.4 混凝土容重的控制措施 |
4.3.5 预应力张拉力的控制措施 |
4.3.6 预应力管道的控制措施 |
4.3.7 环境温度的控制措施 |
4.3.8 环境相对湿度的控制措施 |
4.4 基于实时响应的施工控制方法及工程应用 |
4.4.1 施工控制思路 |
4.4.2 施工控制工况及施工可变量的确定 |
4.4.3 各工况的设计理想施工要求与设计理论值 |
4.4.4 工程应用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
5.1 本文主要结论 |
5.2 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9)高速公路桥涵台背回填施工工艺与质量控制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高速公路桥涵台背沉降的原因及回填施工工艺 |
1.1 高速公路桥涵台背沉降的原因分析 |
1.2 高速公路桥涵台背回填施工工艺 |
2 高速公路桥涵台背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
3 结语 |
四、公路桥涵工程施工过程质量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 [1]论公路桥涵台背回填施工技术及管理[J]. 徐文. 黑龙江交通科技, 2021(11)
- [2]基于EPS内模的装配式PC小箱梁施工与应用研究[D]. 张经统. 长安大学, 2020(06)
- [3]杆件加工安装误差对钢桁梁桥性能影响研究[D]. 潘宏. 长安大学, 2020(06)
- [4]公路桥梁的钻孔灌注桩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D]. 刘宁. 长春工程学院, 2020(03)
- [5]预制混凝土T梁外观质量控制及评价体系研究[D]. 袁青. 湖南科技大学, 2019(05)
- [6]高速公路桥涵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措施分析[J]. 郑跃磊. 建筑技术开发, 2019(09)
- [7]高速公路桥涵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措施分析[J]. 郑跃磊. 建筑技术开发, 2019(08)
- [8]基于实时响应的简支变连续梁桥施工控制方法研究[D]. 张万鹏.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
- [9]高速公路桥涵台背回填施工工艺与质量控制的探讨[J]. 苟龙泉. 江西建材, 2018(03)
- [10]浅谈如何提高公路桥涵施工的质量[J]. 贾文世.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7(07)
标签: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论文; 钻孔灌注桩论文; 模板工程论文; 质量控制方法论文; 预制混凝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