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市公司资产重组中商誉价值的经济计量(论文文献综述)
冉慧[1](2021)在《M公司商誉减值动因案例研究》文中认为
邓亚南[2](2020)在《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中的“高承诺”是否会导致“高溢价”? ——基于关联关系及第三方评估机构声誉的异质性分析》文中提出
彭山山[3](2020)在《飞利信并购商誉会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A股资本市场的各项制度不断健全,为上市公司的各种资本运作提供了基础。在市场经济的鼓励和监管政策的引导下,A股资本市场的并购重组持续升温。伴随着并购事件的增多及并购标的额的不断扩大,A股上市公司中合并商誉的规模急剧增加,商誉占上市公司整体总资产、净资产的比重持续增加,给A股市场带来的减值风险日益扩大。中国证监会2018年11月发布的风险提示(《会计监管提示第8号——商誉减值》),给A股资本市场带来了巨大冲击,多家上市公司开始就合并商誉大额计提减值准备。这一现象的发生,一方面反映了合并商誉核算的复杂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上市公司会计核算可能存在不规范的情形。本文以上述事件为背景,在对相关理论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A股市场整体情况,选取了具有典型意义的上市公司飞利信作为研究案例,对A股市场并购及后续核算过程中商誉的确认、计量及减值过程进行深入分析,寻找市场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并尝试就有关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改进建议和意见,为A股市场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出现提供参考。通过对A股市场的分析和对上市公司飞利信的案例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在并购过程中,由于未来业绩预测不合理、业绩承诺偏高、净资产确认不足等原因,普遍存在着溢价过高、商誉确认金额偏大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尤其是巨额商誉的形成及后续减值风险,给上市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由于商誉确认过程本身的不确定性,减值测试过程中又存在着许多专业判断的内容,这就给了上市公司较大的盈余管理操纵空间。通过延迟计提商誉减值规避交易对手业绩承诺、通过一次性大额计提减值进行业绩大洗澡等,商誉的减值测试似乎成了上市公司实现特定目标的有利工具。在深入分析上述问题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只有减少上市公司并购过程中不合理的未来收益预测及业绩承诺,明确可辨认净资产的确认标准,切实规范高溢价并购行为,才能避免不合理大额商誉的形成;只有不断强化商誉减值测试的及时性要求、规范减值测试中关键参数指标的估计、加强商誉减值信息的披露要求,并应切实发挥内外部独立监督机构的作用,才能使商誉减值更加合理、合法、公正、透明,才能切实保护上市公司本身及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为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
王一珍[4](2020)在《文化传媒企业商誉形成及后续计量研究 ——以慈文传媒为例》文中提出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资本市场日益活跃,企业之间的并购重组成为一种常态,而商誉作为并购重组之下的产物,已发展为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伴随着我国信息化、科技化程度的显着提升,5G技术领跑全球,居民的物质生活质量逐渐提高,使得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不断上升,文化消费结构显着升级,文化传媒企业在我国市场方兴未艾。鉴于文化传媒企业本身“轻资产”的属性,其并购普遍存在着“高估值、高溢价、高业绩承诺”的现象,并购形成高额商誉已成为该行业新的发展态势。但是,伴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下滑和并购重组业绩承诺的逐步到期,产生的减值风险也随着商誉的累计不断增加,多数企业受到巨额商誉减值的影响。根据2019年4月30日资本市场上市公司披露的2018年年报,大量企业因计提商誉减值准备导致业绩下滑乃至亏损,而其中轻资产的文化传媒企业尤为突出,行业内“业绩变脸”等乱象频发。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文化传媒企业在并购过程中形成了高额的商誉之外,商誉的后续计量方法也未有效地促使企业正确且相对合理地反映商誉的真实数额。因此,对于商誉规模不断累积的文化传媒企业来说,针对其并购形成高额商誉的原因以及高额商誉已形成之后的后续计量问题的研究就显得非常迫切。本文基于商誉形成原因及后续计量两个角度对巨额商誉产生的源头以及后续如何消化巨额商誉进行全面剖析。结合慈文传媒收购赞成科技形成高额商誉后又计提大额商誉减值导致企业巨额亏损的典型案例,探究文化传媒企业在并购过程中形成高额商誉的原因,并在高额商誉形成之后进一步探究现行商誉减值测试法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综合对比分析减值测试、系统摊销以及减值与摊销并行三种商誉后续计量方法,揭示不同的商誉后续计量方法对企业财务信息的影响。分析得出高额商誉的形成以及商誉后续计量方法的选择会给企业积累巨大的商誉减值风险,并且研究发现商誉减值测试法的使用会间接导致高额商誉的形成。在此基础上,针对如何避免形成高额商誉即降低并购过程中的商誉数额方面给出相应的建议。而对于如何化解已经形成的高额商誉,则要从商誉后续计量方法上进行思考,从改进现行商誉后续计量减值测试法以及采用摊销与减值测试法相结合的角度提出相关建议。
俞亮[5](2020)在《并购重组中资产评估结果的认可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得益于政策支持,并购重组活动越来越频繁。鉴于并购重组的巨大需求,资产评估行业迅速发展,在并购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越来越多声音要求并购重组活动公允,越来越多目光关注到资产评估的客观公允问题上。本文先从资本市场角度出发,研究了资产评估结果的市场反应,以此来寻找鉴别评估结果合理性的方法。又研究了并购双方对评估结果认可度问题,从信息不对称角度出发,具体研究了资产评估机构聘请主体交易地位与并购双方对评估结果认可度关系及其影响因素问题。以期获取导致并购双方对评估结果产生不同认可度的原因。本文从回顾相关文献开始,运用了价值评估理论、资本市场有效理论以及信息不对称理论作为分析基础,对资产评估结果与市场反应及其影响因素和评估机构聘请主体交易地位与并购双方对评估结果认可度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进行逻辑分析,构建了理论分析框架。其次以20072018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事件为样本,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实证检验了理论分析提出的假设。研究发现:(1)并购重组中标的资产评估增值率偏离同行业评估增值率中值越大,市场认可度越差,即资产评估异常增值率与市场反应显着负相关;(2)评估机构聘请主体的产权性质和其注册地制度环境均影响评估结果的市场认可度,评估机构聘请主体为非国有企业以及其注册地制度环境好时的市场反应差于为国有企业和制度环境劣时。(3)相较于目标方(卖方)聘请资产评估机构,并购方(买方)聘请资产评估机构时,其评估值越会被作为并购重组定价的依据,表现为并购双方对评估结果的认可度越高即并购重组交易价与评估值差异越小。(4)聘请主体外部治理对评估机构聘请主体交易地位与并购双方对评估结果认可度的关系具有调节效应,聘请主体外部治理好可以降低资产评估机构聘请主体交易地位不同带来的影响,提升并购重组定价时并购双方对评估结果认可度。相同地,资产评估机构声誉对这二者关系也具有调节效应,资产评估机构声誉高时可以提升并购重组时并购双方对评估结果的认可度。(5)聘请主体注册地制度环境影响评估机构聘请主体与并购双方对评估结果认可度的关系,制度环境好时并购双方对评估结果的认可度更高。最后,为提升资产评估结果的合理性以及并购双方对评估结果的认可度和促进并购重组更为客观公允,提出建立资产评估结果数据库以及改进资产评估机构聘请制度等相关建议。
刘小凤[6](2020)在《制造业上市公司并购商誉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的制造业正在进入“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深水期”。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是制造业企业实现转型发展,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本文以2012-2018年的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通过LP法估算了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以混合效应回归模型研究了制造业上市公司并购商誉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制造业企业的商誉资产投入与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关系,并购商誉对制造业企业全要生产率水平的提升产生抑制效应;(2)不同产权性质的制造业上市公司中,并购商誉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抑制效应具有不同的表现程度,并购商誉对国有控股的制造业企业的全要素成产率起到的抑制作用更为显着;(3)通过分开对比不同溢价程度的企业样本后发现,并购商誉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负向影响主要是因为存在高商誉的上市公司样本;(4)企业所处的市场化程度越低,并购商誉对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抑制效应越显着;(5)资产结构越轻的企业中,并购商誉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抑制效应越显着,而倾向于固定资产投资的企业可以缓和并购商誉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的消极影响;(6)进一步将制造业细分为八个行业领域,研究了并购商誉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程度的差异发现,并购商誉对全要生产率的抑制作用在电器及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电子设备制造业、金属和非金属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以及医学制造业中比较突出,尤其是金属和非金属制造业企业领域中,这种抑制效应最强,但在专用和通用设备制造、汽车铁路和航空航天等运输设备制造业、其他制造业中,并购商誉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抑制性并不突出。因此,需重新审视并购商誉的作为资产的实际价值。对于投资并购的决策者来说,应完善商誉资产的价值评估,防止商誉资产过高投入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抑制作用。而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说,应考虑商誉作为资产核算的实际价值,制定相应政策引导企业健康发展。而对于投资者来说,理性解读商誉信息,正确评估企业价值。
王结[7](2020)在《盈峰环境跨行业连续并购动因及绩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我国传统行业发展存在产能过剩、成本过高、竞争力减弱等问题,同时,随着我国数字经济规模持续扩大,传统行业将会面临更大的困难与挑战,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企业期望进行行业转型。次贷危机过后,各企业之间的并购活动也越来越多,连续并购与跨行业并购成为国内并购的新趋势。随着国家对于环保领域的重视,环保行业日益发展为黄金产业,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企业希望能向环保行业进行行业转型。然而,由于每个行业的运营方式不同,管理机制也各有差异,跨行业并购失败的风险较大,连续性的并购又使企业的并购风险进一步提高。跨行业连续并购如何能为企业带来积极影响的问题值得关注。基于这一背景,本文选择对跨行业连续并购这一主题进行研究,以盈峰环境作为此次的案例研究对象。盈峰环境通过跨行业并购6家环保行业企业,成功由器械制造业转向环保行业,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本文通过对盈峰环境的跨行业连续并购事件进行梳理,结合公司并购前后所处行业的发展状况,对盈峰环境的并购动因和并购产生的绩效进行分析,并得出相应启示。首先,本文认为盈峰环境进行跨行业连续并购的动因主要有以下四点:减少行业壁垒;打响知名度;追求并购协同效应;完善产业链布局。其次,从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成长能力和现金流状况五个方面对此次跨行业连续并购行为进行财务绩效分析,分析发现盈峰环境在进行系列并购后,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现金流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但此次连续并购并没有给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和成长能力带来正面影响。然后,从市场层面、研发与技术层面、员工层面对盈峰环境此次连续并购行为进行非财务绩效评价,研究发现通过此次系列并购,盈峰环境市场份额和员工规模不断扩大、研发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通过对盈峰环境跨行业连续并购的动因与绩效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发现盈峰环境此次跨行业连续并购整体取得积极的绩效成果,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一案例主要得出跨行业连续并购应当围绕公司战略展开、要注重发挥协同效应、要注重加强企业现金流管理、应警惕商誉减值风险等启示。同时,从行业角度出发,对未来一些想要进行跨行业连续并购的企业提出相关建议。
李颖[8](2020)在《上市公司商誉后续计量方法的经济后果研究 ——以三湘印象为例》文中认为十九大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继续加速和推进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而并购重组作为结构性转型和升级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来越来越多地被中国企业和政府采用。据wind数据库统计,2015年至2018年我国累计发生境内并购交易20383起。与此同时,A股市场商誉总额也由2015年的6550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13106.67亿元,翻了一倍不止。但是虚高的商誉和低业绩承诺完成率造成了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商誉的直接暴雷,导致企业当期业绩骤降和股价暴跌,给资本市场带来骚乱。商誉规模的不断膨胀使其重要性和减值的风险越来越大,而我国现有准则对商誉后续计量的规定还存在很大的探讨空间,通过对现有文献的研究、进行实证分析和对典型案例的分析,探究商誉减值的经济后果。采用实证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按照“商誉后续计量方法”影响“经营效果”诱发“盈余管理动机”导致“会计信息质量”受影响,干扰“市场反应”的传导效应进行分析。以2013-2018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对象,按照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对企业经营效果的影响和对市场反应的影响对减值测试法下的经济后果进行实证分析,再结合三湘印象的案例对其在减值测试法和系统摊销法下的经济后果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实证和案例研究得出结论:在会计信息质量方面,减值测试法可靠性和及时性更好,但是谨慎性较系统摊销法稍差;减值测试法下商誉减值与企业的经营业绩和股价呈显着负相关,会加剧企业业绩和股价波动。虽然减值测试法更加符合商誉超额盈利能力的的本质,且能反映商誉增长,但单纯采用减值测试法有违谨慎性原则,且一次性集中计提减值也并不能反映商誉的消耗进度,而在此基础上引入系统摊销法既能更好地反映商誉价值状况,减少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也可以减轻资本市场的波动。对我国A股市场商誉减值测试法经济后果的实证分析和对典型案例三湘印象的分析丰富了商誉减值经济后果的有关研究,能够为商誉后续计量政策优化和企业对商誉确认和减值行为带来一定的启示。
王思齐[9](2020)在《创新型企业债务违约风险分析及对策研究 ——以坚瑞沃能债务危机为例》文中指出我国通过推出一揽子刺激计划和产业政策,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此类产业中的创新型企业大部分成立时间不长、资金实力有限、所处行业的技术更迭较快,公司经营容易受到外部条件的变化的影响,尤其容易受到政策变化的影响。新能源汽车行业属于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于本世纪初开始发展。2017年开始,政府给予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补贴面临退坡,整个行业进入调整期。在补贴退坡期,行业中不少企业的现金流持续恶化,债务违约问题频出,尤其是在新能源动力锂电池行业。动力锂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重要部件,对新能源汽车性能有着直接的影响。在补贴退坡期,动力电池行业中多家公司出现流动性困难的问题,其中坚瑞沃能由于债务危机进入破产重组、国能电池欠薪停产、湖北猛狮债台高筑资不抵债。这样的现象值得关注与研究。本文选取曾在锂电池行业排名第三的坚瑞沃能公司的债务危机案例作为分析对象,研究新能源动力锂电池公司及类似的创新型公司的债务违约风险的评估,并通过对坚瑞沃能债务危机的成因分析提出降低此类公司债务违约风险的对策。坚瑞沃能从2017年8月出现第一笔债务违约开始,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债务连连爆雷,到2018年末公司已有99亿元的逾期债务,占据公司总债务一半以上,公司年报表明战略决策失误、扩张速度过快、补贴政策的调整是导致公司出现资金流紧张局面的原因。尽管从危机出现开始,公司利用很多手段进行挽救,但是还是没有解决公司债务违约问题。2019年年末,公司被迫进入破产重组阶段。坚瑞沃能的债务危机是我国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期动力电池行业流动性紧张问题的一个缩影,对于政府和其他同类型的创新型企业都有一定警示。这类创新型企业的债务违约风险的分析评估以及相应的降低风险的对策值得进一步的探讨。本文先从坚瑞沃能债务总体情况、财务单指标分析、债务违约相关财务指标因子分析等财务报表的角度、再从KMV模型的角度分析公司的债务违约风险,发现从财务报表角度和KMV模型的角度都反映了公司债务违约风险的上升,而KMV模型更是提前预警了公司债务违约的发生。然后从多个方面对公司的债务危机成因进行分析,并相应的提出应对之策。对于坚瑞沃能而言,公司应该重视研发,停止对无效产能的扩张,并采用多元化的方式进行融资,才能降低公司出现债务违约的风险。对政府而言,应优先扶持研发能力强,资金实力较充足的规模较大的创新型企业,并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补贴。其他创新型企业也应该引以为戒,重视研发创新,采用多元化的方式进行融资,适度负债,并建立风险预警体系,从而降低出现债务违约的可能性。
郭倩楠[10](2020)在《天神娱乐并购商誉减值计提案例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商誉是企业并购重组过程中产生的标的资产估值溢价。数据统计显示,2018年871家上市公司共计提商誉减值金额高达1667.94亿元,占当年总商誉金额的12.7%,引起监管层、学术界和业界人士的极大关注。大连天神娱乐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年报显示,企业2018年度实际亏损71.5亿元,较上年亏损803.52%,其中,计提商誉减值准备40.60亿元,成为当年A股“亏损王”。基于上述背景,本文采用案例分析的形式,分析当前企业合并商誉巨额减值计提的动因、会计处理及影响。一方面,希望警示相关部门加强相关风险的防范工作;另一方面,希望通过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剖析我国企业合并商誉减值现行会计处理方法,进一步研究商誉减值测试法与摊销法的利弊,丰富相关会计政策改革问题研究,为准则的制定方与监管机构提供一定的建议。经过分析,本文认为天神娱乐商誉减值计提的原因主要体现在溢价并购、对赌失败及盈余管理动机三个方面;在处理方法上,商誉减值测试法易被企业用作盈余管理工具,采用系统摊销与减值测试相结合的方式更为稳妥;影响方面,商誉巨额减值造成公司业绩下降、中小股东利益受损、信用等级降低。针对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建议:首先,规范商誉的初始确认,规范并购标的的资产评估、明确可辨认净资产识别标准;其次,防范不合理业绩承诺行为的发生;再次,调整商誉的后续计量方式,建议将商誉减值计提方式由单一的减值测试法改为与系统摊销法相结合的方式;最后,加强内外部监督,完善会计信息披露。
二、上市公司资产重组中商誉价值的经济计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市公司资产重组中商誉价值的经济计量(论文提纲范文)
(3)飞利信并购商誉会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第2章 基本理论及概念方法 |
2.1 基本理论 |
2.1.1 并购理论 |
2.1.2 商誉的本质 |
2.1.3 资产减值 |
2.2 概念方法 |
2.2.1 并购估值方法 |
2.2.2 商誉确认及计量 |
2.2.3 资产减值准则变化 |
第3章 飞利信并购过程 |
3.1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商誉现状 |
3.1.1 并购商誉现状 |
3.1.2 并购商誉减值 |
3.1.3 市场反应 |
3.2 飞利信并购战略分析 |
3.2.1 并购双方 |
3.2.2 并购战略分析 |
3.3 并购过程 |
3.3.1 第一次并购过程 |
3.3.2 第二次并购过程 |
3.3.3 两次并购的区别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飞利信并购商誉确认 |
4.1 商誉确认明细 |
4.2 商誉确认过程 |
4.2.1 未来业绩预测 |
4.2.2 并购业绩承诺 |
4.2.3 可辨认净资产确认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飞利信并购商誉减值 |
5.1 并购商誉减值概况 |
5.1.1 飞利信商誉减值明细 |
5.1.2 并购商誉减值影响因素 |
5.2 飞利信并购商誉减值分析 |
5.2.1 飞利信商誉减值因素 |
5.2.2 减值计提的及时性 |
5.2.3 商誉减值参数估计 |
5.3 商誉减值市场反应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1.1 商誉形成阶段 |
6.1.2 减值测试阶段 |
6.2 建议 |
6.2.1 规范高溢价并购 |
6.2.2 完善商誉监管准则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文化传媒企业商誉形成及后续计量研究 ——以慈文传媒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1.2.1 关于文化传媒企业的文献综述 |
1.2.2 关于商誉本质的文献综述 |
1.2.3 关于商誉形成的文献综述 |
1.2.4 关于商誉后续计量的文献综述 |
1.2.5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商誉概念与特点 |
2.1.2 商誉后续计量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协同效应理论 |
2.2.2 并购价值评估理论 |
2.2.3 盈余管理基本理论 |
2.2.4 信号传递理论 |
第3章 文化传媒企业商誉形成及后续计量概述 |
3.1 文化传媒行业背景及并购概况 |
3.1.1 行业背景 |
3.1.2 并购概况 |
3.2 文化传媒企业商誉现状及形成因素 |
3.2.1 文化传媒企业商誉现状 |
3.2.2 商誉形成因素分析 |
3.3 文化传媒企业商誉后续计量现状 |
第4章 慈文传媒商誉形成原因分析 |
4.1 案例概况 |
4.1.1 并购双方简介 |
4.1.2 合并商誉的产生 |
4.2 高额商誉的形成原因 |
4.2.1 行业环境促生高溢价动机 |
4.2.2 获取并购协同效应 |
4.2.3 高附加值的特性 |
4.2.4 价值评估方法的选择 |
4.2.5 业绩承诺条款的支撑 |
第5章 慈文传媒商誉后续计量分析 |
5.1 慈文传媒商誉后续计量现状 |
5.2 系统摊销法下慈文传媒商誉后续计量 |
5.3 减值与摊销并行法下慈文传媒商誉后续计量 |
5.4 不同商誉后续计量方法比较评析 |
5.4.1 财务报表相关项目对比 |
5.4.2 经济效果对比 |
5.4.3 综合对比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1.1 商誉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 |
6.1.2 高额商誉积累商誉减值风险 |
6.1.3 减值摊销并行可抑制高额商誉形成 |
6.2 降低并购过程商誉的建议 |
6.2.1 利用尽职调查全面评价目标企业 |
6.2.2 改进文化类企业会计准则 |
6.2.3 改良资产价值评估方法 |
6.2.4 优化现有业绩承诺机制 |
6.3 针对商誉后续计量的建议 |
6.3.1 提高商誉减值会计可操作性 |
6.3.2 采用摊销法与减值测试法相结合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并购重组中资产评估结果的认可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资产评估结果被操纵问题研究 |
2.2 资产评估结果影响因素的研究 |
2.3 资产评估结果和交易价格二者关系的问题 |
2.4 文献述评 |
3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
3.1 理论基础 |
3.2 并购重组中资产评估结果的市场认可度分析 |
3.3 评估机构聘请主体交易地位与并购双方对评估结果认可度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研究设计 |
4.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4.2 研究变量定义 |
4.3 实证模型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实证结果与分析 |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2 相关性分析 |
5.3 多元回归分析 |
5.4 稳健性检验 |
5.5 本章小结 |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对策建议 |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制造业上市公司并购商誉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论文研究的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图 |
1.4 研究创新点 |
2.文献综述 |
2.1 并购经济后果的相关研究 |
2.2 并购商誉的价值相关性研究 |
2.3 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相关研究 |
2.4 文献评述及问题提出 |
3.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3.1 相关概念 |
3.1.1 商誉的相关概念 |
3.1.2 全要素生产率的相关概念 |
3.2 理论基础 |
3.2.1 核心竞争力论 |
3.2.2 企业资源理论 |
3.2.3 交易成本理论 |
3.2.4 委托代理理论 |
3.2.5 自由现金流理论 |
4.研究设计 |
4.1 研究假设的提出 |
4.1.1 并购商誉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的影响 |
4.1.2 不同的产权性质下并购商誉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的影响 |
4.1.3 不同的溢价程度下并购商誉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的影响 |
4.1.4 不同的市场进程下并购商誉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的影响 |
4.1.5 不同的资产结构下并购商誉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的影响 |
4.2 变量的选取 |
4.2.1 被解释变量 |
4.2.2 解释变量 |
4.2.3 调节变量 |
4.2.4 控制变量 |
4.3 模型的构建 |
4.3.1 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模型构建 |
4.3.2 回归模型的构建 |
4.4 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
4.4.1 数据的来源与样本选择 |
4.4.2 数据处理 |
5.实证结果与分析 |
5.1 描述性统计 |
5.1.1 全行业样本描述性统计 |
5.1.2 分样本描述性统计 |
5.2 相关性检验 |
5.3 面板数据的平稳性检验 |
5.4 多元线性回归结果分析 |
5.4.1 并购商誉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分析 |
5.4.2 不同产权性质下并购商誉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 |
5.4.3 不同溢价水平下并购商誉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 |
5.4.4 不同的市场化背景中并购商誉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 |
5.4.5 不同资产结构下并购商誉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 |
5.4.6 不同行业分类下并购商誉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 |
5.5 稳健性检验 |
6.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2.1 宏观政策建议 |
6.2.2 微观政策建议 |
6.3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盈峰环境跨行业连续并购动因及绩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连续并购研究 |
1.2.2 跨行业并购研究 |
1.2.3 企业并购绩效评价方法研究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主要创新之处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跨行业连续并购的概念界定 |
2.2 跨行业连续并购动因相关理论 |
2.2.1 行业生命周期理论 |
2.2.2 协同效应理论 |
2.2.3 产业链理论 |
2.2.4 多元化理论 |
2.3 跨行业连续并购相关绩效评价方法 |
2.3.1 财务绩效评价 |
2.3.2 非财务绩效评价 |
3 盈峰环境跨行业连续并购案例介绍 |
3.1 公司介绍 |
3.1.1 盈峰环境基本情况 |
3.1.2 盈峰环境的股权结构 |
3.2 跨行业连续并购前后所处行业背景介绍 |
3.2.1 传统器械制造业务发展空间有限 |
3.2.2 环保行业进入黄金发展期 |
3.3 盈峰环境跨行业连续并购历程 |
3.3.1 盈峰环境跨行业连续并购前的准备 |
3.3.2 并购对象的选择 |
3.3.3 并购方案的设计 |
3.3.4 盈峰环境跨行业连续并购结果 |
4 盈峰环境跨行业连续并购案例分析 |
4.1 盈峰环境跨行业连续并购动因分析 |
4.1.1 减少行业壁垒 |
4.1.2 打响知名度 |
4.1.3 追求并购协同效应 |
4.1.4 完善产业链布局 |
4.2 盈峰环境跨行业连续并购财务绩效分析 |
4.2.1 盈利能力分析 |
4.2.2 偿债能力分析 |
4.2.3 营运能力分析 |
4.2.4 发展能力分析 |
4.2.5 现金流量分析 |
4.3 盈峰环境跨行业连续并购非财务绩效分析 |
4.3.1 市场层面分析 |
4.3.2 研发与技术层面分析 |
4.3.3 员工层面分析 |
4.4 盈峰环境跨行业连续并购案例启示 |
4.4.1 跨行业连续并购应围绕公司战略开展 |
4.4.2 跨行业连续并购应加强产业链联动 |
4.4.3 跨行业连续并购应加强企业现金流管理 |
4.4.4 跨行业连续并购应警惕商誉减值风险 |
5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5.2.1 跨行业连续并购需要关注并顺应政策变化 |
5.2.2 跨行业连续并购应基于战略布局选择并购标的公司 |
5.2.3 跨行业连续并购应加强并购整合 |
5.2.4 跨行业连续并购应注意优化资本结构 |
5.3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上市公司商誉后续计量方法的经济后果研究 ——以三湘印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商誉后续计量方法的研究 |
1.2.2 关于商誉后续计量方法经济后果的研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4.1 研究创新 |
1.4.2 研究不足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商誉 |
2.1.2 商誉的后续计量方法 |
2.2 理论基础 |
2.2.1 信号传递理论 |
2.2.2 委托代理理论 |
2.2.3 有效市场理论 |
第3章 我国上市公司商誉的后续计量方法概况 |
3.1 系统摊销法的使用及减值情况 |
3.2 减值测试法的使用及减值情况 |
第4章 我国上市公司商誉后续计量方法的经济后果分析 |
4.1 引言 |
4.2 我国上市公司商誉减值测试法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分析 |
4.2.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4.2.2 研究设计 |
4.2.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4.3 我国上市公司商誉减值测试法对企业经营效果的影响分析 |
4.3.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4.3.2 研究设计 |
4.3.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4.4 我国上市公司商誉减值测试法对市场反应的影响分析 |
4.4.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4.4.2 研究设计 |
4.4.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5章 案例分析-以三湘印象为例 |
5.1 案例简介 |
5.1.1 公司简介 |
5.1.2 商誉后续计量方法的使用概况 |
5.2 商誉后续计量方法的经济后果分析 |
5.2.1 商誉减值测试法的经济后果分析 |
5.2.2 商誉系统摊销法的经济后果分析 |
5.3 两种商誉后续计量方法的经济后果比较分析 |
5.3.1 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的比较分析 |
5.3.2 对企业经营效果影响的比较分析 |
5.3.3 对市场反应影响的比较分析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1.1 商誉减值测试法比系统摊销法下的会计信息质量更好 |
6.1.2 商誉系统摊销法比减值测试法更能反映企业的真实业绩水平 |
6.1.3 商誉系统摊销法比减值测试法更有利于资本市场的稳定 |
6.2 建议 |
6.2.1 上市公司角度 |
6.2.2 监管机构角度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创新型企业债务违约风险分析及对策研究 ——以坚瑞沃能债务危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图 |
1.4 本文的主要贡献 |
第2章 相关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 |
2.1 相关理论 |
2.1.1 权衡理论 |
2.1.2 委托代理理论 |
2.1.3 债务与资产期限匹配理论 |
2.1.4 信用风险评估相关理论 |
2.2 相关文献综述 |
2.2.1 企业债务违约相关文献 |
2.2.2 债务违约风险评估相关文献 |
2.2.3 文献评述 |
第3章 坚瑞沃能及其债务危机介绍 |
3.1 坚瑞沃能介绍 |
3.2 坚瑞沃能债务危机事件 |
3.3 坚瑞沃能债务危机应对 |
3.4 坚瑞沃能债务危机事件后续 |
3.5 案例存在的问题 |
第4章 坚瑞沃能债务违约风险分析 |
4.1 坚瑞沃能债务违约风险财务分析 |
4.1.1 坚瑞沃能整体债务情况 |
4.1.2 坚瑞沃能的财务指标分析 |
4.1.3 基于因子分析的坚瑞沃能的财务分析 |
4.2 基于KMV模型的坚瑞沃能债务违约风险评价 |
4.2.1 KMV模型及其理论基础 |
4.2.2 违约距离预警值设置 |
4.2.3 坚瑞沃能债务违约风险评价 |
第5章 坚瑞沃能债务危机成因分析及化解思考 |
5.1 坚瑞沃能债务危机成因分析 |
5.1.1 补贴退坡政策 |
5.1.2 产品技术落后 |
5.1.3 盲目铺设大量运营公司 |
5.1.4 短贷长投导致流动性压力趋紧 |
5.1.5 坚瑞沃能债务危机成因小结 |
5.2 坚瑞沃能债务危机化解方式思考 |
5.2.1 专注研发从而提升技术水平 |
5.2.2 采取多元的融资方式 |
5.2.3 合理扩张产能 |
5.2.4 加强公司内控 |
第6章 案例启示与建议 |
6.1 案例启示 |
6.2 案例建议 |
6.2.1 基于政府层面 |
6.2.2 基于创新型企业层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天神娱乐并购商誉减值计提案例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问题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4 案例特殊性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并购商誉相关理论 |
2.1.1 好感价值论 |
2.1.2 超额收益论 |
2.1.3 剩余价值论 |
2.2 国内外上市公司并购商誉减值计提现状 |
2.2.1 国外并购商誉减值计提现状 |
2.2.2 国内并购商誉减值计提现状 |
2.2.3 国内外并购商誉情况对比 |
2.3 国内外上市公司并购商誉减值计提文献综述 |
2.3.1 国外文献综述 |
2.3.2 国内文献综述 |
2.3.3 文献述评 |
第三章 案例描述 |
3.1 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
3.1.1 基本信息 |
3.1.2 经营现状 |
3.1.3 财务状况 |
3.1.4 股权关系 |
3.2 公司并购商誉形成过程 |
3.2.1 并购时间线 |
3.2.2 并购商誉形成过程 |
3.3 公司并购商誉减值计提过程 |
3.3.1 对赌协议及其实现情况 |
3.3.2 商誉减值计提情况 |
第四章 案例分析 |
4.1 行业及宏观政策分析 |
4.1.1 所处行业分析 |
4.1.2 宏观政策分析 |
4.2 公司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分析 |
4.2.1 公司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分析 |
4.2.2 可比公司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分析 |
4.3 财务分析 |
4.3.1 偿债能力分析 |
4.3.2 营运能力分析 |
4.3.3 盈利能力分析 |
4.3.4 发展能力分析 |
4.4 并购商誉巨额减值计提原因分析 |
4.4.1 超价并购 |
4.4.2 对赌失败 |
4.4.3 盈余管理 |
4.5 并购商誉巨额减值计提会计处理分析 |
4.5.1 并购商誉巨额减值计提会计处理分析 |
4.5.2 存在的问题 |
4.5.3 利用摊销法对商誉进行后续计量的模拟分析 |
4.6 并购商誉巨额减值影响分析 |
4.6.1 对公司业绩的影响 |
4.6.2 对投资者的影响 |
4.6.3 对市场的影响 |
第五章 结论与启示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启示 |
5.2.1 规范商誉初始确认 |
5.2.2 调整商誉的后续计量方式 |
5.2.3 加强内外部监管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上市公司资产重组中商誉价值的经济计量(论文参考文献)
- [1]M公司商誉减值动因案例研究[D]. 冉慧.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21
- [2]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中的“高承诺”是否会导致“高溢价”? ——基于关联关系及第三方评估机构声誉的异质性分析[D]. 邓亚南. 上海财经大学, 2020
- [3]飞利信并购商誉会计研究[D]. 彭山山. 山东大学, 2020(05)
- [4]文化传媒企业商誉形成及后续计量研究 ——以慈文传媒为例[D]. 王一珍.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1)
- [5]并购重组中资产评估结果的认可度研究[D]. 俞亮.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6]制造业上市公司并购商誉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D]. 刘小凤.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7]盈峰环境跨行业连续并购动因及绩效分析[D]. 王结. 河南大学, 2020(02)
- [8]上市公司商誉后续计量方法的经济后果研究 ——以三湘印象为例[D]. 李颖. 天津财经大学, 2020(07)
- [9]创新型企业债务违约风险分析及对策研究 ——以坚瑞沃能债务危机为例[D]. 王思齐.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10]天神娱乐并购商誉减值计提案例分析研究[D]. 郭倩楠. 兰州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