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济全球化与“走出去”战略──金城集团“境外加工贸易模式”案例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衷冉[1](2020)在《集团公司境外分拆上市动因与绩效分析研究 ——以中集集团港股IPO为例》文中提出自国内企业开始股改上市以来,资本市场发展日益活跃,从资本市场的整体大环境来看,国内资本市场的诸多限制并不能够满足上市公司的国际化发展和扩张需求,加之受到国际贸易摩擦的影响,境外分拆子公司独立上市成为许多集团公司的国际化扩张战略选择,“沪港通”、“深港通”的开通为公司联通境外资本市场提供诸多政策便利。国内许多集团公司试图通过境外分拆上市,优化集团内部资本结构和,达到资本国际化的效果,进而促进集团整体发展扩张的国际化,提升集团的整体价值。为研究集团公司分拆上市的动因、效果及取得的国际化成效,本文选取“深港通”背景下中集集团分拆子公司独立港股上市的案例进行研究,分析中集集团多次分拆核心板块境外上市的SWOT动因和战略、财务状况分析、国际化绩效评价以及市场反应。分析发现,获得独立业务资本运作平台、优化整合多元业务、更好的进入国际市场、融资需求、提升集团价值等是促使中集集团多次分拆上市的主要动因,而分拆子公司境外独立上市是促进集团国际化的可行战略;集团分拆中集车辆独立境外上市子公司获得财务积极影响大于母公司获得的积极影响,中集集团并未获得明显的财务状况提升,更多的正面财务状况提升体现在中集车辆上;资本市场对于集团分拆中集车辆境外独立上市的反应没有以前年度案例激烈,这与投资者较为消极的态度和资本市场环境有关;分拆后中集集团的国际化绩效得到了“优”等次,境外分拆对集团的国际化程度有明显的提升作用。在本文的最后结合分拆上市对财务绩效、国际化绩效以及市场反应的效果影响,对集团公司分拆行为总结经验。同时对公司分拆上市行为和国际化道路提供五点启示:一是合理选择境内外分拆市场;二是重视母子公司的中长期发展;三是发展多元化国际业务,分散风险;四是利用融资国际化提高市场关注度;五是创新发展,加强绩效管理,降低成本。
刘苇[2](2015)在《中国海外投资发展战略法律构建研究》文中指出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虽然国际贸易与投资在一些市场出现不同程度的收缩,但总体上呈现出发展的趋势。伴随全球经济逐步复苏的态势,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应把握好此次全球经济布局调整的机会拟定对外发展战略。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需要应对更为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态势和更大的国内民生压力。在国际经济层面,中国通过加入WTO以国际贸易的方式迅速将建国以来积攒的人口红利、资源红利转化为资本和技术,必然需要大力发展海外投资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革新产业结构,实现资本红利和技术红利;从国际政治层面考量,中国自我认知与国际社会不同层次国家对中国崛起的认知间具有微妙差异,唯有以发展为导向,强调长期利益和长远布局的战略性安排方可弥合中国自身角色和国际预期的多重需求。脱胎于“走出去”战略的海外投资发展战略应运而生。通过积极参与国际机制中“共同规则”的制定,可以更好地塑造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合作性权力”。海外投资发展战略的促进和实现,有必要通过整体性法律构建的研究和制定,规则化地表达中国的利益诉求。通过健全我国海外投资的国内法律体系,建立多层次的国际法律体制和实施机制,开拓中国海外市场、促进中国海外投资发展、保护中国海外投资利益、维护海外投资者合法权益、促进有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本文通过历史分析法,对中国海外投资从无到有、从单纯利益考量到立体性战略设计的历史回溯,分析了中国海外投资发展战略的发展过程,研究了中国海外投资法律规制与中国经济发展、国际政治关系的历史发展关系,指出通过规则化表达以促进、保障、监管中国海外投资是中国海外发展战略的最佳选择。通过比较分析法,以战略视角审视海外投资法律机制,对不同国家、不同国际投资法律机制之间的立场、优劣等进行比较研究,为中国海外投资法律构建与国际投资法律规制寻找衔接点或趋同性方向。最终通过规范分析法,从海外投资发展战略法律建构角度,对中国国内法、国际法中法律规范的研读,分析现行法律与我国海外投资现状的吻合度,提出符合我国海外投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建构意见。具体安排如下:第一章“中国海外投资发展战略的历史演进及其法律规制”,研究了中国海外投资历史发展,指出中国海外投资发展战略是“走出去”战略在当今国际政治经济态势和中国自身综合实力发展的具体演化。通过区分中国海外投资产生、初步发展、逐步增长、高速稳定增长和发展战略的五个发展阶段,以及当时中国海外投资法律与践行的研究,指出中国通过规则化表达以促进、保障、监管中国海外投资是中国海外发展战略的最佳选择。第二章“中国实现海外投资发展战略的法律构建框架调整”,结合中国海外投资现状,研究了海外投资经济理论和国际政治关系理论,预测了中国海外投资未来发展趋势,指出对应中国海外投资发展战略横向、纵向多层次展开,法律构建应设定多维的战略目标和不同的战略层次,在成熟的全球性多边投资机制中,中国应扮演积极的参与者,接受这些机制的规则和理念,但应明确表达自身意愿;在处于磋商建设阶段的全球性多边投资机制中,中国应扮演理性的建设者,在坚持国家核心利益的基础上可以让渡某些利益,一方面协调机制运作,一方面积极推动机制的规则建设;在区域性和双边投资机制中,中国应当扮演活跃的倡导者,对投资规则的倡议、条文的草拟、谈判的推动与相关辅助机制起全面主导的作用。提出了海外投资发展战略法律构建应遵循的一般原则和特殊原则及其重点与主要任务。第三章“中国海外投资发展战略之国内法构建”,研究了中国与海外投资相关的内国法规范,针对性地分析了促进、管理和保障三个法律体系的功能实现和缺位等现实问题,提出:我国海外投资促进法律制度应该从税收优惠、金融扶持、技术援助、提供信息服务方面进行完善;我国海外投资管理法律制度应该通过强化事后监督加以完善;我国海外投资保障法律制度应该通过构建全面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的方式加以完善。第四章“中国海外投资发展战略之双边投资条约构建”,以国际投资法体系中bits的重要性为基础,提出中国海外投资发展战略法律构建中bits具有承前启后、平衡权重的作用。对比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两类国家bits签订情况后,提出了用更开放的态度签订bits以促进中国海外投资,用更灵活的方式使用bits以保证中国海外投资的利益的制度设计理念。第五章“中国海外投资发展战略之多边投资条约构建”,研究了自贸区、非自贸区、普遍性国际投资条约发展,提出:应当基于中国地缘性经济贸易地位突出的特点,优先参与制定地缘性多边投资条约;基于中国参与自由贸易投资条约制定的成功实践,重点参与制定多边自由贸易区投资条约的制定;基于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长期合作发展的历史以及中国在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利益必要性,主导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出于“同类国家”角度制定多边投资条约。对普遍性投资条约晚近的几个发展趋势进行梳理,提出相应的应对建议。
杨丽丽[3](2010)在《国际化与企业绩效的理论及实证研究 ——以江苏制造业企业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当今世界,无论是知名学者还是业界巨头,几乎都认同国际化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然而,近四十年来,西方学者针对欧美等发达国家企业国际化程度与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却得出不一致的结论。一些学者研究得出国际化程度的提高有利于企业的成长,但也有学者研究发现国际化会影响企业的投资收益,部分研究甚至认为两者之间没有任何关系。与此同时,我国企业国际化的实践也常常使我们困惑,一方面是出口贸易额和对外直接投资额节节攀升,另一方面却是许多大型企业海外经营负面消息不断。理论和实践共同指向了一个问题:在我国这样一个处于经济转型和新兴工业化时期的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化程度的提高能否促进企业绩效的改进?通过在我国特殊的情境中检验国际化自身的价值这一国际商务研究的基本命题,不仅有助于进一步揭示国际化影响企业绩效的机理,也能够为我国企业国际化的战略决策提供依据。针对现有文献中国际化程度与企业绩效关系莫衷一是的现象,很多学者认为国际化战略的内生性、多样性,以及国际化与企业绩效关系的情境依赖性是导致研究结论差异化的主要原因,而各种不同的国际化程度测量指标也使得研究结论不具有可比性。为此,本研究根据权变观点,将企业国际化的资源基础作为前因变量、国际化过程中的组织学习作为调节变量,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国际化程度与企业绩效关系模型,系统地分析了企业资源、国际化、组织学习与企业绩效间的关系;并通过区分国际化广度和国际化深度,揭示了不同国际化扩张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差异性影响。论文首先回顾了企业国际化的相关理论以及国际化程度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然后分析了我国企业国际化的发展历程和现状特征,在此基础上,从经济学、行为学和战略管理等视角对国际化程度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进行了理论探讨,通过综合各学派的观点,构建了一个包含企业资源、国际化的扩张战略、组织学习和企业绩效的整合性分析框架,并根据我国企业国际化的实践,提出相关的研究假设。本研究认为,企业国际化战略的实施必须以一定的产品优势和资源优势为前提,而当企业能够在国际市场成功利用其资源时,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又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盈利,即国际化对企业资源与绩效具有中介作用;与此同时,国际化过程中社会、技术和市场学习能够加大国际化的潜在利益,对国际化程度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论文以江苏制造业企业为例,通过基于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对理论模型进行了验证。首先,通过筛选和借鉴国内外现有文献使用过的量表或测量指标,结合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现状和特征,对概念模型中的各变量进行了操作性定义,构建了一个包含国际化广度与深度的二维国际化程度测量指标体系,据此设计了调查问卷:其次,采取关键被调查人和方便抽样两种方式对江苏境内从事国际化经营活动的制造业企业进行了问卷调研,共获得有效问卷205份;再次,在验证问卷信度和效度的基础上,运用结构方程建模的方法对研究假设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显示:企业的资源优势对其国际化程度,包括国际化的广度和国际化的深度,均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国际化广度的提高能够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而国际化深度的提高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则不明显;由于企业资源对其绩效仍具有显着的直接影响,国际化在企业资源与绩效之间仅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国际化过程中的社会学习和技术学习能够增强国际化对企业绩效的正向影响,而市场学习对国际化与企业绩效的调节效应则不显着。论文在对实证结果分析的基础上,最终得出研究结论,并针对研究结果揭示出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我国制造业企业为了更好地参与国际化竞争,必须加强自主创新,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加快培养和引进国际化经营与管理人才,为国际化扩张做好准备;根据企业的资源基础,选择合适的国际扩张战略;建立组织学习机制,提升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能力。作为支持和服务性机构,政府应该积极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市场环境,协助企业获取国际化所需的资源,为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创造各种学习的机会,帮助企业更好地“走出去”
吴伟达[4](2010)在《境外直接投资法律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境外直接投资是指资本输出国(又称母国)的投资者在境外直接经营企业,并对境外企业经营管理享有较大控制权的投资活动,具体指母国的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以及自然人将其资金、实物、工业产权等投放到境外,依外国法在当地设立企业或收购当地企业,进行生产经营并取得管理控制权的一种资本输出活动。境外直接投资具有如下特征:投资行为跨越国界,投资者对企业有控制权,投资主体是私人,投资活动受到投资者母国和东道国的双重管辖,调整投资的规范的目的和内容包括管理、促进或保护其境外直接投资三个方面。我国企业境外直接投资大致经历了国际化经营的尝试性阶段、国际化经营管理框架形成并强化的阶段和国际化经营迅速发展阶段。近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境外直接投资活动的增长态势有所放缓,但这只是暂时的。境外直接投资法是为规范和保障国家调节境外投资行为而制定的法律,其产生缘于国家对境外投资行为调节职能的发达。现阶段国际直接投资市场上,调节机制已呈现“三元化”的格局:市场调节、国家调节和国际调节。这三种调节相互配合,综合发挥调节功能。其中的国家调节在法律渊源上表现为境外直接投资国内法规范,国际调节则表现为境外直接投资的国际法规范。国际调节是对各国的国家调节的再调节。各国的国家调节需要接受国际调节,并尽可能同它保持一致。事物的本质属性决定事物体系的格局和大小。尽管我国有关境外直接投资的规定仍分散在一些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之中,但从其调整的目的和内容看,无非体现在促进、管理和保护三个方面:一是境外直接投资促进法律制度;二是境外直接投资管理法律制度:三是境外直接投资保护法律制度。这一“三分法”的观点也得到国内一些学者的间接认同。“三分法”观点的确立,为境外投资法律制度体系的完善,奠定了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如果我们在立法时,能遵循这一科学的“三分法”思路,境外投资法律制度各单行法之间的矛盾冲突、不配套、混乱等现象由此可望得到有效的解决。作为经济法一个部门的境外直接投资法,必然要遵循我国经济法立法的价值取向:效率、公平和社会本位,同时兼顾国际社会利益。但是,境外直接投资法有其特殊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的特殊性是由境外直接投资法在经济法体系中的特殊本质决定的。根据境外直接投资法在经济法体系中调整对象和功能分工,以及国际投资市场特有的政治风险和商业风险,境外直接投资法需要重点考虑投资活动的安全以消除投资者的顾虑。所以,境外直接投资法律制度应以安全和效率为自己的法律价值。我国境外投资立法的宗旨和任务应该是有利于经济结构和运行协调、稳定和发展。作为经济法的一个重要部门,境外直接投资法有其特有的调整对象和功能,故其立法活动除了要体现经济法的基本原则——维护社会经济总体效益,兼顾各方利益外,也应体现其特有的原则:国际化原则。境外投资立法模式应采用先单行法后基本法,基本法与单行法相配套,国内法规范与国际法规范相协调发展的立法模式。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和法国等国家在境外直接投资法律制度建设上的一些成功实践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当前境外直接投资促进法律制度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应结合国际惯例,.特别是WTO规则,通过建立亏损税收减免、税收抵免、税收饶让、允许有条件的延期纳税、给予中小企业特别税收优惠、建立海外投资准备金制度,完善税收法律制度。通过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扩大提供信贷的金融机构及其业务范围,建立境外直接投资基金,完善金融扶持法律制度。通过发挥政府有关部门的特殊优势,设立专门的机构,建立信息化平台,完善技术援助和信息服务法律制度。从而真正发挥上述各项制度促进境外直接投资发展的作用。我国境外直接投资管理法律制度大概经历了:制度起步、制度形成并强化、制度逐步完善三个阶段。我国境外投资管理法律制度存在“重事前审批,轻事后监理”的现象。因此,今后在立法导向上,应做到审批和管理并重。通过建立投资单位和主管财务机关之间的协调配合机制,发挥驻外经济商务参赞处(室)的监管优势,组建境外直接投资管理委员会,建立境外投资报告制度,强化对境外投资中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的监管和民营企业投资行为不规范的监管。境外投资保护产生于投资者在境外可能面临各种风险(包括政治风险和商业风险)和安全威胁的需要。当前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了境外直接投资法律保护制度(如境外投资保证、境外商务投诉服务、境外企业机构与人员安全保护、国际保护等),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如境外保险制度的投保人的范围不合理、投保审批制度缺少国家调节、代位权实现难,国际法律保护的力度有限。因此,应该重点完善我国的境外投资保险法律制度、加强外交保护及运用好国际法保护。
李春顶[5](2009)在《异质性企业国际化路径选择研究 ——新—新贸易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应用》文中指出新-新贸易理论是国际贸易的理论前沿,其最重要的创新是将企业异质性引入原有模型框架,从微观企业行为视角重新分析和解释国际贸易与投资以及跨国企业全球组织生产的抉择。这一理论已经显示了对于最新贸易和投资现象的巨大解释能力,且正处于创立和发展阶段,代表了未来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方向,所以该领域的研究理论价值和意义重大。从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看,改革开放三十年,对外贸易、利用外资以及对外投资均取得了飞速发展,尤其是对外贸易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和源泉;然而,改革与发展的深入已经到了需要转型和升级的重要时期,此时中国的对外开放该何去何从,外贸发展战略应该如何调整,中国企业是否已经到了大规模“走出去”阶段,这些正成为摆在我国面前的亟需解决和应对的主题和难题。在此背景下,论文将最新的理论与我国现实的需要结合起来,找到了两者之间的契合点,对理论进行了扩展和中国数据的检验,并从理论与实证结果出发,指出了当前我国的外贸发展战略与投资战略调整思路,剖析我国企业应有的国际化路径选择,以及对外直接投资时的模式选择。论文的主要部分及研究结果如下。新-新贸易理论文献综述部分。从早期的经验实证开始,介绍了新-新贸易理论的两条研究主线:一条是企业的国际化路径选择,即企业如何在出口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之间抉择;另一条是企业的全球组织生产选择,即企业如何在外包与一体化之间抉择。文献梳理主要对比了相关研究的主要结论和研究方法。异质性企业出口贸易行为选择部分。在模型中,引入了企业对于市场信息明确和对称的假设,推导结果显示:生产率高的企业选择出口,而生产率低的企业只供应国内市场;而出口贸易对于企业生产率的影响方向是不确定的,但会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率水平。实证研究中,用分行业企业面板数据和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分别检验的结果基本都符合理论的主要结论,虽然存在“生产率悖论”,但这是加工贸易引起的。由此推理,当前我国的对外贸易和出口促进战略不可逆转,但出口至上的思路需要抛弃,出口质量和结构需要提升。在此基础上,论文提出了适应我国需要的“市场主导的非对称出口促进战略”,即以市场主导的自由贸易战略为主要方向,对那些技术含量高的重点产业有区别的鼓励和支持其对外出口的一种策略措施。异质性企业出口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行为选择部分。在模型中,加入了企业对于自身的生产率信息清楚和对称的假设,从而能够确定自身是否应该进入市场以及是否应该出口或FDI。得出的结论显示:生产率高的企业会选择对外直接投资,而生产率低的企业会选择出口贸易;在出口和FDI之间,多数情况下存在的是替代关系。实证中,根据我国分行业企业数据,用三种方法计算和校正了各行业的真实生产率状况,参照有关国外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生产率水平指标,对比的结果表明:我国整体行业和企业的生产率水平并不高,尚没有到大规模对外直接投资阶段,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生产率状况决定出口和FDI。异质性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模式选择部分。在模型中,对相关文献框架进行了简化,专注于分析企业跨国并购与绿地投资选择。模型将企业的异质性分为两类:一类表现在具有可流动能力的产业,即企业的差异化能力和竞争力可以在国际间流动和传递;另一类表现在具有不可流动能力的产业。得出的结论是:异质性表现在具有可流动能力的产业,生产率高的企业选择跨国并购,而生产率低的企业选择绿地投资;异质性表现在具有不可流动能力的产业,生产率高的企业选择绿地投资,而生产率低的企业选择跨国并购。在实证中,通过对我国三十年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状况分析发现,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水平滞后于对外贸易和GDP发展水平,需要有步骤地着力发展。在具体模式选择上,技术密集型产业应更多的选择跨国并购方式,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应更多的选择绿地投资方式。总之,论文是将最新国际贸易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一项研究,在理论上扩展和检验了相关结论,在实际中指导了我国企业对外贸易和直接投资的现实。然而,限于我国微观企业数据获取的困难,以及理论模型扩展的难度,论文的局限和问题在所难免,尚需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
邢倩倩,张卓,彭静[6](2009)在《金城集团摩托车产业国际化发展案例评析》文中认为金城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49年,成立时隶属于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在近六十年的发展历程中,金城集团不断成长壮大,成为拥有机电液压、轻型动力、车辆、国际、生产服务五大产业的大型企业集团。E
曹旭平[7](2006)在《海外投资项目的风险评价及控制研究》文中提出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国与国之间的经济竞争越发激烈,而跨国投资领域也将逐渐演化为经济竞争的主战场。然而,由于各国间存在着语言、文化、经济发展水平、政治环境等诸多不同之处,海外投资项目是存在较大风险的,这种风险具有客观性、共存性、多样性和复杂性等特征。对于海外投资企业来说,海外投资项目风险的识别、评价与控制就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迅猛,许多企业已经或正准备加入海外投资的队列。值得关注的是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存在的问题是比较多的,投资失败的案例更是远多于成功的案例,而导致投资失败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投资者对海外投资项目风险缺乏有效的评价及控制。本文在详尽分析了海外投资项目风险的定义、特性、类型和评价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海外投资项目的二阶段风险评价模型,首先采用综合评价法计算出海外投资项目的整体风险;接着采用期望值概率分析法,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对海外投资项目的经济风险进行评价。最后从政府和企业两个角度对海外投资项目进行风险控制,并分别针对海外投资项目不同类型风险提出了具体的防范策略。
何建英[8](2006)在《中国加工贸易的“地区梯度转移”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加工贸易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纵观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繁荣,以及加工贸易从发达国家转移到新兴工业化国家最后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历程,追述我国的经济发展,并结合区域经济学中的“梯度推移理论”,可以推断出加工贸易在我国的发展之路:由东部沿海开放地区转移到中西部较落后地区,最后转移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第一步由东部沿海开放地区转移到中西部较落后地区,是加工贸易在我国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第一步转移将从“理论支持:梯度推移理论”、“完成转移的途径:产业结构升级”、“政策指导:西部大开发战略”与“实际问题:加工贸易中农民工问题”四个方面,理论结合实际展开分析讨论;第二步由我国国内转移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是我国由加工贸易过渡到一般贸易的必经之路,就现阶段而言是我国转移贸易顺差的有效途径,第二步转移将从“理论支持:梯度推移理论”、“完成转移途径:境外加工贸易”、“政策指导:走出去战略”与“实际问题:转移贸易顺差”四个方面,理论结合实际展开分析讨论。需要指出的是,这两个转移步骤并无时间先后之分,应该视我国经济运行具体情况同时进行,甚至能够有效结合的进行。
万丽娟[9](2005)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绩效分析与发展对策》文中认为本研究以现代投资理论、开放经济理论为基础,并吸收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基本理论,构建了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框架。然后在此理论框架的指导下,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制度变迁与现状进行实证考察。本文认为,虽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诸多问题,但最根本的问题是绩效问题。因此,本文建立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绩效评价的准则与体系,并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微观与宏观绩效进行了较深入的实证分析,从而找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关键问题即绩效不佳。在此基础上,找出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绩效不佳的原因。其后在借鉴国外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经验与教训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目标与发展对策。 一、论文的基本结论 1.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决策是在满足国家利益动态最大化的前提下,追求企业国外经营与国内经营总收益的长期动态最大化。发展中国家企业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决策时,不仅要考虑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均衡,同时要注意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协调问题。通过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与实践的考察,研究发现影响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因素包括国内与国外的成本差异、市场空间大小、贸易壁垒等,同时还有众多的非经济因素如空间偏好、技术获取、国家利益偏好等。但在发展中国家,政府在对外直接投资中起着主导作用。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决策是在满足国家利益动态最大化的前提下,追求企业国外经营与国内经营总收益的长期动态最大化。 2.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制度是典型的政府主导型投资制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制度的变迁与中国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每一次变革都与中国经济发展变革相联系。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制度的变迁明显落后于中国整体经济制度的变迁进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制度的变迁过程也是政府主导的对外直接投资制度形成的过程。每一次对外直接投资的大发展都与政府的推进密切相关。而政府能支配的主要是国有企业,所以在政府主导的对外直接投资制度下,对外直接投资的微观主体大多是国有企业。由于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滞后,现代企业制度未完全建立起来。因此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微观主体在制度变迁中的主动
张鹏[10](2004)在《全球化环境下中国企业国际化资本运营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经济全球化正在改变中国企业的发展模式。在全球化蓬勃发展的今天,企业无论大小都向着全球化的经营模式发展。为了应对国际竞争的新局面,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走出国门,投入到国际竞争的浪潮之中。 国际化资本运营是企业走向国际化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国际上,国际跨国集团已经加大进入国内市场的力度,并利用其丰富的资本运作手段来加速其对国内产品市场的占领,将其先进的技术与中国低廉的劳动力结合形成了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他们同时利用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融资的手段来支持其全球扩张的战略。要缩短与国际化大企业的差距,中国企业必须依靠国际化资本运营的手段来以最小的成本及最快的速度赶上和超过国际竞争对手。通过国际化资本运营,建立整合国际资源的新模式,尤其是获取中国企业发展所必需的创造性资产,已成为大部分中国优势企业的战略选择。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企业已经有了一批拥有一定技术经济实力、熟悉国际化经营管理、适应国际市场激烈竞争的企业。然而,应该看到,同世界水平相比,我国企业的国际化资本运营还处于非常落后的阶段。中国企业运用的国际化产业投资较多,比如国外投资建厂、合资等,但我国企业海外投资所具有的这种投资少、规模小的特点既不利于海外企业本身的生存和发展,也和国家要求的发展一批集团化、国际化的跨国性大企业的目标不一致。同时,利用国际资本市场的运营手段比较少,近年来中国企业境外上市融资及并购开始逐步发展起来,这应该是中国企业做大做强的一条便捷之路,更多的企业应该利用国际资本市场来加快发展,收购国外先进的核心技术和研发能力。本文以海尔为例,说明了对中国企业运用国际化资本运营的借鉴意义。 在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进程中,一系列传统的政策和管理体制还在制约着中国企业对外投融资的发展,中国企业本身的制度问题和竞争能力,也使中国企业的跨国资本运营充满了风险。当中国企业国际化大潮初起的时候,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和风险,并积极寻求解决的途径与应对之策。在本文中,针对中国国际资本运营的情势,试着提出了一些完善我国国际化资本运营的战略构想。在中国企业国际化资本运营的进程中,首先要注重提高自身的实力,其次应选好国际资本运营的方式,文中已对其中主要的运营方式作了比较,企业应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具体的方式。同时,也应针对目前国际资本运营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改进企业自身以及宏观政策层面的缺陷等。企业应该加大国际资本运营的力度,以致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经济全球化与“走出去”战略──金城集团“境外加工贸易模式”案例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经济全球化与“走出去”战略──金城集团“境外加工贸易模式”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集团公司境外分拆上市动因与绩效分析研究 ——以中集集团港股IPO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和框架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 融资理论 |
2.3 文献综述 |
2.3.1 分拆上市与整体上市 |
2.3.2 分拆上市动因 |
2.3.3 分拆上市的利与弊 |
2.3.4 分拆上市后的绩效评价 |
2.3.5 国际化路径和绩效指标 |
2.3.6 总体评述 |
第三章 分拆上市动因、路径及国际化绩效 |
3.1 “深港通”背景下集团公司分拆上市动因:SWOT分析 |
3.1.1 优势(Strength) |
3.1.2 劣势(Weakness) |
3.1.3 机会(Opportunity) |
3.1.4 威胁(Thread) |
3.1.5 SO战略(优势--机会) |
3.1.6 WO战略(劣势--机会) |
3.1.7 ST战略(优势--威胁) |
3.1.8 WT战略(劣势--威胁) |
3.2 集团公司分拆上市的路径 |
3.2.1 两地分拆上市制度比较 |
3.2.2 分拆子公司境内上市 |
3.2.3 分拆子公司境外上市 |
3.3 国际化绩效评价 |
3.3.1 国际化绩效 |
3.3.2 国际化绩效指标体系 |
第四章 案例介绍 |
4.1 中集集团及其分拆子公司介绍 |
4.2 香港市场“中集系”介绍 |
4.3 中集集团分拆上市和国际化发展历程 |
第五章 案例分析 |
5.1 中集集团分拆中集天达影响分析 |
5.1.1 分拆动因 |
5.1.2 市场反应 |
5.2 中集集团分拆中集车辆影响分析 |
5.2.1 分拆动因 |
5.2.2 财务绩效分析 |
5.2.3 国际化指标体系分析 |
5.2.4 市场反应 |
第六章 结论与启示 |
6.1 结论 |
6.1.1 集团公司境外分拆上市可以获得市场一定程度的认可 |
6.1.2 集团公司境外分拆上市子公司获得的财务效果大于母公司 |
6.1.3 集团公司境外分拆上市提升了公司的国际化程度 |
6.2 对集团公司的启示 |
6.3 对公司分拆上市和国际化道路的启示 |
6.3.1 合理选择境内外分拆市场 |
6.3.2 重视分拆上市后母子公司的长期发展 |
6.3.3 发展多元国际业务,分散风险 |
6.3.4 利用融资国际化提升关市场注度 |
6.3.5 创新发展,加强绩效管理,降低成本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2)中国海外投资发展战略法律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意义与目的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视角 |
四、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
五、本文核心概念界定 |
第一章 中国海外投资发展战略的历史演进及其法律规制 |
第一节 作为外交战略的组成部分(1949-1978) |
一、国际经济政治形势 |
二、投资的重点形式 |
三、法律规制 |
第二节 作为改革开放战略的组成部分(1979-1990年) |
一、国际政治经济形势 |
二、中国海外投资的准备与尝试 |
三、法律规制 |
第三节 作为“走出去”战略形成期的组成部分(1991-2000年) |
一、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与国内经济良性发展 |
二、“走出去”战略政策的形成 |
三、法律规制 |
第四节 作为“走出去”战略成熟期的组成部分(2001-2007年) |
一、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 |
二、“走出去”战略的成熟 |
三、法律规制 |
第五节 中国海外投资发展战略阶段(2008至今) |
一、国际经济背景 |
二、中国海外投资发展战略 |
三、法律规制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中国实现海外投资发展战略之法律构建框架调整 |
第一节 国际投资理论与法律构建框架调整 |
一、国际投资传统理论 |
二、全球化浪潮下的新国际投资理论 |
三、中国的海外投资理论探索 |
四、基于投资理论的法律构建框架调整 |
第二节 国际政治关系理论与法律构建框架调整 |
一、国际政治关系理论 |
二、基于国际政治关系理论的法律构建框架调整 |
第三节 中国海外投资的现状与法律构建框架调整 |
一、中国海外投资现状 |
二、中国海外投资发展趋势 |
三、基于中国海外投资现状的法律构建框架调整 |
第四节 中国海外投资发展战略法律构建框架调整应遵循的原则 |
一、中国海外投资发展战略法律构建之一般原则 |
二、中国海外投资发展战略法律构建之特殊原则 |
第五节 中国海外投资发展战略法律构建的重点和主要任务 |
一、法律政策的导向性转变 |
二、法律体系结构的调整 |
三、法律体系层级的调整 |
四、国内法律规制的类型调整 |
五、多边投资条约的制定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调整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国海外投资发展战略法律构建之国内法构建 |
第一节 中国海外投资促进法律制度 |
一、现状考察 |
二、问题剖析 |
三、我国海外投资促进法律制度的科学构建 |
第二节 中国海外投资管理法律制度 |
一、现状分析 |
二、我国海外投资管理制度完善的路径 |
第三节 中国海外投资保险法律制度 |
一、中国海外投资面临的政治风险 |
二、中国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的完善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海外投资发展战略法律构建之双边投资条约构建 |
第一节 中国与他国BITS签订情况 |
一、中国与发达国家签定的BITs |
二、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签定的BITs |
第二节 中国签订BITS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
一、不同缔约对方的BITs具有不同的特点 |
二、中外BITs的发展趋势 |
第三节 对中国未来谈判签订BITS的若干建议 |
一、关于投资促进条款 |
二、关于投资保护条款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国海外投资发展战略法律构建之多边投资条约构建 |
第一节 多边自贸区投资条约发展趋势及法律构建 |
一、多边自贸区是深化区域一体化的重要手段 |
二、中国的多边自贸区投资条约实践及成效 |
三、中国多边自由贸易区投资条约构建 |
第二节 非自贸区多边投资条约发展趋势与法律构建 |
一、相邻地区(地缘性)多边投资条约的构建 |
二、非相邻地区多边投资条约的构建 |
第三节 普遍性投资条约发展趋势与法律构建 |
一、投资与投资者定义条款 |
二、投资待遇条款 |
三、投资保护条款 |
四、投资争端解决条款 |
五、环境保护条款 |
六、劳工保护条款 |
七、例外条款 |
八、投资措施和履行要求禁止条款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3)国际化与企业绩效的理论及实证研究 ——以江苏制造业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2 研究的问题及意义 |
1.3 关键概念的界定 |
1.3.1 企业国际化 |
1.3.2 国际化程度 |
1.3.3 企业绩效 |
1.3.4 制造业企业 |
1.4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
1.4.1 研究方法 |
1.4.2 资料来源 |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及内容安排 |
1.6 创新之处 |
第2章 国际化与企业绩效:文献评述 |
2.1 企业国际化理论的演进 |
2.1.1 传统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
2.1.2 基于行为学的企业国际化研究 |
2.1.3 战略管理视角的企业国际化研究 |
2.2 国际化程度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
2.2.1 企业国际化程度的测量 |
2.2.2 国际化程度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形态 |
2.2.3 各种情境因素的作用 |
2.2.4 实证研究的总结 |
2.3 国内学者对我国企业国际化的研究 |
2.3.1 企业国际化的动因 |
2.3.2 企业国际化的战略与模式 |
2.3.3 企业国际化的所有权优势 |
2.3.4 企业国际化程度的评估 |
2.3.5 国际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我国企业国际化的发展历程与特征 |
3.1 我国企业国际化的发展历程 |
3.1.1 探索阶段(1979-1985年) |
3.1.2 起步阶段(1986-1991年) |
3.1.3 稳步发展阶段(1992-1999年) |
3.1.4 加速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 |
3.2 我国企业国际化的战略演进 |
3.3 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特征 |
3.3.1 主体特征 |
3.3.2 行业特征 |
3.3.3 区位特征 |
3.3.4 绩效表现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国际化与企业绩效:理论模型与假设 |
4.1 国际化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理论探讨 |
4.1.1 基于经济学的分析 |
4.1.2 基于行为学的解释 |
4.1.3 战略管理的观点 |
4.2 国际化与企业绩效分析框架的整合 |
4.2.1 资源基础视角的前因变量 |
4.2.2 企业国际化的战略变量 |
4.2.3 组织行为视角的调节变量 |
4.3 概念模型与假设 |
4.3.1 企业国际化的资源基础 |
4.3.2 国际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
4.3.3 组织学习的调节作用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国际化与企业绩效:实证研究设计 |
5.1 实证研究的方法 |
5.2 变量的操作性定义及衡量 |
5.2.1 企业国际化程度的测量 |
5.2.2 企业绩效的评价 |
5.2.3 企业国际化的资源基础 |
5.2.4 国际化过程中的组织学习 |
5.3 调查问卷的设计 |
5.4 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 |
5.4.1 数据收集 |
5.4.2 数据分析方法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国际化与企业绩效:实证检验及讨论 |
6.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6.1.1 样本的特征描述 |
6.1.2 样本特性分析 |
6.2 信度与效度分析 |
6.2.1 信度分析 |
6.2.2 效度分析 |
6.3 结构方程分析 |
6.3.1 整体模型的分析顺序与评估标准 |
6.3.2 资源基础、国际化程度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
6.3.3 组织学习对国际化程度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影响 |
6.4 检验结果的讨论 |
6.4.1 资源基础对企业国际化程度的影响(H1) |
6.4.2 国际化对企业资源与绩效的中介作用(H2/H3) |
6.4.3 组织学习对国际化程度与企业绩效的调节作用(H4)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发现 |
7.2 相关建议 |
7.2.1 我国制造业企业国际化成长的对策建议 |
7.2.2 政府部门促进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
7.3 本研究的贡献与不足 |
7.3.1 本研究的主要贡献 |
7.3.2 本研究的局限 |
7.4 未来研究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1:国际化程度与企业绩效关系实证研究文献整理 |
附录2:研究之调查问卷 |
附录3:关键被调查企业名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4)境外直接投资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0.1 问题的提出、背景和选题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0.2.1 国外研究现状 |
0.2.2 国内研究现状 |
0.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0.4 研究的方法、基本思路、内容与结构 |
0.4.1 研究方法 |
0.4.2 基本思路 |
0.4.3 研究的内容与结构 |
第一章 境外直接投资法律制度概述 |
1.1 境外直接投资的概念与特征 |
1.1.1 境外直接投资的概念 |
1.1.2 境外直接投资的特征 |
1.2 境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及简要历史 |
1.2.1 境外直接投资的理论 |
1.2.2 境外直接投资的简要历史 |
1.3 境外直接投资法律制度的产生、体系结构及演进 |
1.3.1 境外直接投资法律制度的产生 |
1.3.2 境外直接投资法的体系构成 |
1.3.3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境外直接投资法律制度的演进 |
1.4 境外直接投资法律制度的立法价值、宗旨和模式 |
1.4.1 境外直接投资的立法价值 |
1.4.2 境外直接投资的立法宗旨 |
1.4.3 境外直接投资的立法原则 |
1.4.4 境外直接投资的立法模式 |
1.5 主要国家的境外直接投资法律制度概况 |
1.5.1 美国境外直接投资法律制度 |
1.5.2 加拿大境外直接投资法律制度 |
1.5.3 英国境外直接投资法律制度 |
1.5.4 德国境外直接投资法律制度 |
1.5.5 法国境外直接投资法律制度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境外直接投资促进法律制度 |
2.1 我国境外直接投资促进法律制度的性质和地位 |
2.1.1 境外投资促进法律制度的性质 |
2.1.2 境外直接投资促进法律制度的地位 |
2.2 我国境外直接投资促进法律制度的现状考察 |
2.2.1 税收优惠法律制度 |
2.2.2 金融扶持法律制度 |
2.2.3 技术援助、信息情报服务法律制度 |
2.3 我国境外直接投资促进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剖析 |
2.3.1 税收法律制度方面的问题 |
2.3.2 金融法律制度方面的问题 |
2.3.3 技术援助、信息情报服务方面的问题 |
2.4 我国境外直接投资促进法律制度的科学构建 |
2.4.1 税收法律制度的合理构建 |
2.4.2 金融扶持法律制度的合理构建 |
2.4.3 技术援助和信息服务法律制度的合理构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境外直接投资管理法律制度 |
3.1 我国境外直接投资管理法律制度任务和体系 |
3.1.1 境外直接投资管理法的概念 |
3.1.2 境外投资管理法律制度的任务 |
3.1.3 境外投资管理法律制度的体系 |
3.2 我国境外直接投资管理法律制度发展的三个阶段 |
3.2.1 管理法律制度的起步阶段(1979-1983) |
3.2.2 管理法律制度形成并强化阶段(1984-2000) |
3.2.3 管理法律制度的逐步完善阶段(2001至今) |
3.3 我国境外直接投资管理法律制度的现状分析 |
3.3.1 境外直接投资审批法律制度的现状 |
3.3.2 境外直接投资监管法律制度的现状 |
3.3.3 我国境外直接投资管理法律制度的总体评价 |
3.4 我国境外直接投资管理制度立法完善的路径 |
3.4.1 完善境外直接投资审批制度的路径选择 |
3.4.2 完善境外直接投资管理法律制度的路径选择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境外直接投资保护法律制度 |
4.1 境外直接投资面临的风险评述 |
4.1.1 政治风险的类型及产生原因 |
4.1.2 商业风险种类及民营企业境外投资风险的特点 |
4.2 我国境外直接投资法律保护的现状考察 |
4.2.1 我国境外投资保证法律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
4.2.2 我国企业境外商务投诉服务法律制度的初步建立 |
4.2.3 我国境外企业机构与人员安全保护工作的基本思路 |
4.2.4 我国境外直接投资保护的国际立法进程及内容 |
4.3 我国境外直接投资保护法律制度的构建 |
4.3.1 现行境外直接投资保护法律制度存在问题评述 |
4.3.2 我国境外直接投资保护法律制度的构建设想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 |
5.3 不足 |
5.4 展望 |
主要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后记和致谢 |
(5)异质性企业国际化路径选择研究 ——新—新贸易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导论 |
1.1、选题背景 |
1.2、选题目的、意义 |
1.3、研究方法 |
1.4、论文创新点及存在的不足 |
1.5、写作结构安排 |
第2章、新-新贸易理论文献综述 |
2.1、新-新贸易理论简述 |
2.1.1 关于企业异质性 |
2.1.2 新-新贸易理论的内容、研究方向和基本假定 |
2.1.3 新-新贸易理论与前期贸易理论的关系 |
2.2、前期经验实证文献 |
2.3、异质性企业国际化路径文献 |
2.3.1 文献的基本内容和结论 |
2.3.2 理论研究方法 |
2.3.3 有关经验检验文献 |
2.4、异质性企业全球组织生产文献 |
2.5、小结 |
注释 |
第3章、异质性企业的出口贸易行为选择 |
3.1、引言 |
3.2、基于HMCFMEC框架的一个模型扩展 |
3.2.1 基本假设 |
3.2.2 均衡结果分析 |
3.2.3 经济效应分析 |
3.2.4 相关结论及对我国的启示 |
3.3、实证检验:中国制造业分行业企业面板数据的分析(1997-2006) |
3.3.1 数据描述 |
3.3.2 基于DEA方法的分行业企业TFP增长率计算 |
3.3.3 各行业分年度出口贸易数据描述 |
3.3.4 实证研究结果 |
3.3.5 结论 |
3.4、基于中国300万家制造业企业数据的检验(1998-2007) |
3.4.1 数据来源和处理、生产率计算方法 |
3.4.2 初步检验与出口企业的"生产率悖论" |
3.4.3 "生产率悖论"的全面检验 |
3.4.4 出口企业出口规模与生产率负相关吗? |
3.4.5 出口贸易是否提高了我国企业的生产率 |
3.4.6 结论 |
3.5、中国贸易战略转型的宏观背景:三十年出口与增长的经验 |
3.5.1 十年经济成就 |
3.5.2 理论回顾及相关研究结果 |
3.5.3 我国出口与增长的定量检验(1978-2008) |
3.5.4 中国三十年外贸改革与发展之路 |
3.5.5 经验总结 |
3.6、中国外贸发展战略调整与政策选择:来自新-新贸易理论的启示 |
3.6.1 外贸发展战略的有关理论 |
3.6.2 我国现有外贸发展战略及其存在的问题 |
3.6.3 新-新贸易理论视角的外贸发展战略调整思路 |
3.6.4 相关贸易政策选择 |
3.7、小结 |
注释 |
第4章、异质性企业出口与FDI行为选择 |
4.1、引言 |
4.2、异质性企业的选择:模型及其扩展 |
4.2.1 基本假设 |
4.2.2 模型分析 |
4.2.3 模型结论 |
4.3、中国实证:基于分行业企业数据的生产率估算与矫正 |
4.3.1 实际生产率估算 |
4.3.2 各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矫正 |
4.4、中国分行业的国际化路径选择:定量结果的启示和结论 |
4.5、中国企业的出口和FDI抉择:基于理论和现实的解析 |
4.5.1 中国企业是否应该大规模"走出去"? |
4.5.2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策略选择和注意问题 |
4.6、小结 |
注释 |
第5章、异质性企业FDI进入方式选择 |
5.1、引言 |
5.2、绿地投资、跨国并购与异质性企业FDI方式抉择:一个理论框架 |
5.2.1 模型设定 |
5.2.2 模型分析 |
5.2.3 模型结论 |
5.3、中国企业FDI抉择的宏观背景:三十年历程回眸(1978-2008) |
5.3.1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
5.3.2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 |
5.3.3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影响因素 |
5.3.4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体系 |
5.4、中国企业如何选择FDI方式:绿地投资or跨国并购 |
5.4.1 中国企业现有的对外直接投资模式 |
5.4.2 新-新贸易理论视角的解析与启示 |
5.4.3 中国政府应有的行为选择 |
5.4.4 中国企业应有的行为选择 |
5.5、中国绿地投资方式的一个案例及其评析: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 |
5.5.1 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的现状和特点 |
5.5.2 境外经贸合作区的优势和问题 |
5.5.3 政府行为选择和定位 |
5.5.4 企业行为选择与定位 |
5.6、小结 |
第6章、总结 |
6.1、主要研究结论 |
6.2、研究结果刘于中国的政策启示 |
6.3、未来发展方向及进一步研究思路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
(6)金城集团摩托车产业国际化发展案例评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金城集团摩托车产业国际化发展的动因分析 |
2. 金城集团摩托车产业国际化发展的实施路径 |
3. 金城集团摩托车产业国际化发展的成效及原因 |
4. 金城集团摩托车产业国际化发展的几点启示 |
(7)海外投资项目的风险评价及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二章 海外投资项目风险概述 |
2.1 风险的含义与特征 |
2.2 海外投资项目风险的含义与特征 |
2.3 海外投资项目的整体风险与经济风险 |
2.3.1 整体风险与经济风险的概念 |
2.3.2 整体风险与经济风险的关系 |
2.3.3 区分整体风险与经济风险所带来的优越性 |
2.4 海外投资项目整体风险的分类 |
2.4.1 政治风险 |
2.4.2 外汇风险 |
2.4.3 经营风险 |
2.4.4 管理风险 |
第三章 海外投资项目二阶段风险评价模型的建立 |
3.1 风险评价概述 |
3.2 风险评价的方法 |
3.3 海外投资项目的二阶段风险评价模型 |
第四章 海外投资项目的整体风险评价 |
4.1 综合评价法的引入 |
4.2 海外投资项目整体风险评价体系的设计 |
4.3 海外投资项目整体风险的综合评价 |
4.4 海外投资项目整体风险综合评价的案例分析 |
4.4.1 海外投资项目概况 |
4.4.2 海外投资项目的整体风险评价 |
4.4.3 海外投资项目整体风险的评价结果分析 |
第五章 海外投资项目的经济风险评价 |
5.1 经济风险评价概述 |
5.2 经济风险评价的期望值概率分析法 |
5.2.1 期望值概率分析法的引入 |
5.2.2 期望值概率分析法的步骤 |
第六章 海外投资项目的风险控制 |
6.1 政府支持策略 |
6.1.1 制定和完善海外投资的政府支持战略 |
6.1.2 建立海外投资保险制度 |
6.1.3 积极签订双边和多边保护协定 |
6.1.4 金融支持战略 |
6.1.5 实行境外投资登记备案制,建立完善的海外投资法规体系 |
6.2 企业防范策略 |
6.2.1 政治风险防范 |
6.2.2 外汇风险防范 |
6.2.3 经营、管理和经济风险的防范 |
6.3 金城集团海外投资的风险控制案例分析 |
6.3.1 金城集团海外投资项目概况 |
6.3.2 金城集团海外投资项目的风险控制 |
6.3.3 金城集团海外投资项目的风险控制案例带来的思考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8)中国加工贸易的“地区梯度转移”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一 前言 |
二 梯度推移理论 |
(一) 梯度推移理论简介 |
(二) 梯度推移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
三 第一步:加工贸易从东部沿海地区转移到中西部较落后地区 |
(一) 理论支持:“国内”梯度推移理论 |
(二) 完成转移的途径:产业结构升级 |
(三) 政策指导:西部大开发战略 |
(四) 实际问题:农民工问题 |
四 第二步:加工贸易从我国国内转移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
(一) 理论支持:“对外”梯度推移理论 |
(二) 完成转移的途径:境外加工贸易 |
(三) 政策指导:“走出去”战略 |
(四) 实际问题:转移贸易顺差 |
五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中文详细摘要 |
(9)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绩效分析与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引言 |
第1章 总论 |
1.1 研究问题及背景 |
1.2 研究内容及思路 |
1.3 研究的基本方法 |
1.4 研究的数据资料 |
第2章 理论回顾与借鉴 |
2.1 开放经济理论 |
2.2 现代投资理论 |
2.3 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理论 |
2.3.1 垄断优势理论 |
2.3.2 内部化理论 |
2.3.3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2.3.4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
2.3.5 比较优势理论 |
2.4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基本理论 |
2.4.1 小规模生产技术理论 |
2.4.2 技术地方化理论 |
2.4.3 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 |
第3章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框架 |
3.1 对外直接投资的概念界定 |
3.2 对外直接投资的经济效应分析 |
3.3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分析 |
3.3.1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非经济性动因 |
3.3.2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综合动因模型 |
3.4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分析 |
3.4.1 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内涵 |
3.4.2 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类型 |
3.4.3 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影响因素 |
3.5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政府行为 |
第4章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分析与制度变迁 |
4.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现状及其特征 |
4.1.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现状 |
4.1.2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特征 |
4.2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制度变迁及其特征 |
4.2.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制度变迁过程 |
4.2.2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制度变迁的特征 |
第5章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绩效评价的准则与体系 |
5.1 对外直接投资绩效评价的内涵 |
5.2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绩效评价的准则 |
5 2.1 差异化与一致性原则 |
5.2.2 全面性与总体性原则 |
5.2.3 短期与长期绩效结合原则 |
5.2.4 微观与宏观绩效结合原则 |
5.3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绩效评价体系 |
5.3.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微观绩效评价体系 |
5.3.2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宏观绩效评价体系 |
第6章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绩效的综合分析 |
6.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微观绩效的综合概述 |
6.1.1 基于部分调查资料的分析 |
6.1.2 基于部分企业个案的分析 |
6.2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宏观绩效综合分析 |
6.2.1 宏观绩效评价的相关计量技术介绍 |
6.2.2 对外直接投资宏观绩效评价的数据 |
6.2.3 对外直接投资宏观绩效的实证分析 |
6.3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绩效评价的结论 |
第7章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绩效不佳的原因 |
7.1 直接原因 |
7.1.1 投资规模太小 |
7.1.2 投资波动频繁 |
7.1.3 融资渠道不畅 |
7.1.4 投资风险较高 |
7.1.5 投资经验欠缺 |
7.1.6 核心技术缺乏 |
7.2 深层原因 |
7.2.1 制度安排不当 |
7.2.2 投资主体错位 |
7.2.3 政府行为失当 |
第8章 对外直接投资的国际经验 |
8.1 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经验与启示 |
8.1.1 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概况 |
8.1.2 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特征 |
8.1.3 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经验与启示 |
8.2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经验与启示 |
8.2.1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概况 |
8.2.2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特征 |
8.2.3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经验与启示 |
8.3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经验与启示 |
8.3.1 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概况 |
8.3.2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特征 |
8.3.3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经验与启示 |
第9章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对策 |
9.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目标 |
9.2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对策 |
9.2.1 培育合理高效的对外直接投资主体 |
9.2.2 完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监管体系 |
9.2.3 优化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布局 |
9.2.4 建立有效的对外直接投资进入渠道 |
9.2.5 构筑高效的对外直接投资融资平台 |
第10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运用 |
10.1 研究结论 |
10.2 政策运用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及科研项目 |
(10)全球化环境下中国企业国际化资本运营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国际化资本运营概述 |
1.1 资本运营理论 |
1.1.1 资本运营的内涵 |
1.1.2 资本运营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
1.1.3 资本运营的运作模型及实施步骤 |
1.2 国际化资本运营发展的基本态势 |
1.2.1 国际资本运营产生的历史背景与基本条件 |
1.2.2 国际资本运营的发展阶段及特点 |
1.3 经济全球化下国际资本运营的发展趋势 |
2 企业国际化资本运营行为分析 |
2.1 国际资本的直接投资 |
2.1.1 国际直接投资的投向 |
2.1.2 国际直接投资的方式 |
2.2 国际证券市场投资 |
2.2.1 国际证券市场投资种类 |
2.2.2 我国利用国际证券投资的现状 |
2.3 国际资本的跨国并购 |
2.3.1 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分析 |
2.3.2 实施跨国并购的条件 |
2.3.3 中国企业进行跨国并购的主要类型 |
2.4 国外企业资本运营策略及作用分析 |
2.4.1 成功企业并购重组的策略分析 |
2.4.2 国外企业资本运营作用分析 |
3 中国企业进行国际化资本运营的必要性分析 |
3.1 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可行性分析 |
3.2 我国企业进行国际化资本运营的必要性 |
3.3 中国入世后国际化资本运营的发展趋势 |
4 我国企业的跨国资本运营 |
4.1 我国企业跨国资本运营现状 |
4.2 海尔资本国际化运营分析及对中国企业的启示 |
4.2.1 海尔美国绿地投资 |
4.2.2 海尔集团搭建红筹载体并进一步注资 |
4.2.3 注资完成后的国际化资本运营计划 |
4.2.4 海尔集团国际化资本运营对我国企业的启示 |
4.3 我国企业跨国资本运营中存在的问题 |
5 完善我国企业国际化资本运营的战略构想 |
5.1 推进我国企业跨国投资与资本运营的战略选择 |
5.1.1 中国企业投资型市场进入战略 |
5.1.2 中国企业国际化资本运营模式选择 |
5.1.3 实施培育强有力的竞争优势战略 |
5.2 完善我国企业跨国投资与资本运营的对策 |
5.2.1 调整投资规模和方式 |
5.2.2 完善企业经营管理 |
5.2.3 建立我国政府对跨国投资与运营的管理体系 |
5.2.4 培育及发展我国的资本市场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四、经济全球化与“走出去”战略──金城集团“境外加工贸易模式”案例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集团公司境外分拆上市动因与绩效分析研究 ——以中集集团港股IPO为例[D]. 衷冉. 江西理工大学, 2020(01)
- [2]中国海外投资发展战略法律构建研究[D]. 刘苇. 西南政法大学, 2015(03)
- [3]国际化与企业绩效的理论及实证研究 ——以江苏制造业企业为例[D]. 杨丽丽. 江苏大学, 2010(07)
- [4]境外直接投资法律制度研究[D]. 吴伟达. 中南大学, 2010(11)
- [5]异质性企业国际化路径选择研究 ——新—新贸易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应用[D]. 李春顶. 复旦大学, 2009(12)
- [6]金城集团摩托车产业国际化发展案例评析[J]. 邢倩倩,张卓,彭静. 对外经贸实务, 2009(02)
- [7]海外投资项目的风险评价及控制研究[D]. 曹旭平. 东南大学, 2006(04)
- [8]中国加工贸易的“地区梯度转移”问题研究[D]. 何建英.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6(08)
- [9]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绩效分析与发展对策[D]. 万丽娟. 西南大学, 2005(03)
- [10]全球化环境下中国企业国际化资本运营战略研究[D]. 张鹏. 中国海洋大学, 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