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民精神重塑的百年追思(论文文献综述)
纪方雄[1](2019)在《超离“惑溺”-福泽谕吉启蒙思想的实践论批判》文中研究表明“惑溺”是福泽谕吉在前期的理论创作中经常使用的一个名词,但这一词语并不是他原创的,它在根本上是一个汉语文言词汇,并在后世的流变中逐渐具有了较为丰富的内涵。总体而言,在中国,对它的运用偏向于“溺”之一字,而在日本则偏向于“惑”之一字。福泽谕吉对这一词语的运用具有着鲜明的启蒙意味,他借用这一词语实际上是在批判那种缺少怀疑与批判意识的传统性精神。需要注意的是,对“惑溺”问题的揭露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于福泽谕吉那里的偶然性现象,对相似问题的批判也推动了西欧近代启蒙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惑溺”在现实中表现为不重视事物的外部效用而轻信、盲信事物本身的民众精神状态,由于其导致的客观结果是事物价值的内在化,因而也被称为价值的内在化“惑溺”。福泽谕吉的整个启蒙思想体系,特别是“文明论”思想都是以对这种精神问题的分析、理解与克服为核心线索而构建起来的。“文明论”是他整个思想理论的结晶,凝聚了三次西洋游历思想认识的精华,正像他本人所定义的那样,“文明论”不过是一种“群众精神发展论”,也就是说,他的启蒙思想虽然包罗万象,但都不能脱离民众精神的发展进步的根本指向。民众的精神发展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代即是日本国民精神的现代化,而这也能鲜明的体现他作为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实际身份。福泽谕吉所意欲的超离“惑溺”的精神现代化实践,在动力上寻求资产阶级启蒙知识份子英雄式的教化作用,因此,实践的主体也只能是为数不多的觉醒了的社会阶层中的先进人物。同时,他还把实践的条件规定为“权力的偏重”现象的破除与民众智德水平的普遍进步,又把实践的目标指向为以资本主义式的文明的精神取代传统社会的野蛮的精神。诚然,福泽谕吉的认识在那个年代具有着鲜明的批判性与进步性,但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阶级身份也现实的决定了,福泽谕吉的超离“惑溺”思想必然带有相当程度的阶级局限性。站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立场,必须要指出的是,福泽在超离“惑溺”的实践构造中,一是将实践动力“英雄”化了,即没有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作用;二是将实践条件片段化、表面化了,即忽视了人类社会转型的整体性与有机性;三是在实践目标上具有先天不足,因为内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所谓“文明的精神”本身就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批判的对象。同时,福泽谕吉对于“文明的精神”的片面推崇导致其陷入了另一重“惑溺”状态。正是这一“惑溺”状态为他赋予了极具功利性的工具理性思维,这在客观上引起了他的思想前后期的巨大变动。福泽谕吉的超离“惑溺”思想及这种思想所暴露出来的内在的固有的理论缺陷启示我们必须超越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本身,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开辟社会主义的国民精神现代化的“实践”进路。一方面,社会主义的精神现代化要以推动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为根本前提,这又客观的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人民群众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的基本逻辑。另一方面,还要为这一实践赋予一种综合了类与个体自由的价值属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向度。总之,研究福泽谕吉的超离“惑溺”思想对于界定福泽谕吉启蒙思想的核心议题、确证福泽谕吉其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阶级实质以及超越这一“启蒙”本身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也有助于深化我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认识与理解,特别是为社会主义的国民精神现代化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王雯[2](2014)在《全球化视阈下大学生的“国民性”建构——高校国民精神培育的基本维度与策略原则》文中研究说明国民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化背景下应当立足中国情怀的国民精神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国家民族意识。大学生国民精神培育需要从国民性、价值性、现代性三个维度全面考量并确定有效的策略原则。高校培育大学生国民精神应当有效运用现代教育理论,促进大学生国民精神的主动性建构,展开国民精神的专题性教育,并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推动国民精神培育模式创新。
李红贞,管勤[3](2008)在《国民品格与行政诉讼制度关系之探讨》文中认为本文从国民品格于行政诉讼关系的角度来分析对行政诉讼制度产生影响的人的因素,以及制度构建对人民品格的影响,并且希望通过这些分析能够得到一些对我国制度构建改革的启示。
尚环归[4](2007)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山区农村人口素质问题研究 ——以湖南省溆浦县为例》文中提出论文基于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决定,将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的背景下进行。旨在以溆浦为例,揭示山区农村人口素质现状、成因以及与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卫生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关系,提出提高山区农村人口素质的措施和对策,为各级党委和政府制定农村政策提供参考,指导农村人口素质改善,推动新农村建设。论文采取了文献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为了科学合理的评价山区农村人口素,围绕人口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四个方面,建立了一套由四个一级指标、四十一个二级指标构成的农村人口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同时,为了全面反映山区农村人口各项素质指标,还设计了一套涵盖多个方面内容,总共104道答题的调查问卷。在走访教育、卫生等相关部门的基础上,在全县四十三个乡镇、十个贫困村和一所职业中专进行问卷调查。对收回的有效问卷进行甄别后,进行系统分析处理。课题从山区农村人口素质评价及现状分析、山区农村人口素质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影响山区农村人口素质的因素分析以及提高山区农村人口素质的措施与对策等四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直观反映了农村人口身体、心理、文化和思想道德等综合素质情况。身体和心理素质基于遗传,文化和思想素质获于教育。溆浦山区农村人口综合素质偏低,有经济、思想观念、婚姻习俗、教育等多因素影响,最主要是经济因素的影响,所有素质都与经济条件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受经济条件制约。反过来,人口综合素质的高低又制约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的发展。溆浦山区农村经济文化落后,随经济收入由高到低,人口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都呈现出由好而差的递减规律,人口综合素质与经济条件成正相关。论文的创新之处是充分关注了思想观念对人口素质的影响,通过问卷设计,解决了思想道德测评指标的实际化和具体化问题,弥补了前人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泛泛而论、过余抽象等到不足。
叶智辉[5](2005)在《近代国民性改造思潮及其对当代的启示》文中研究说明“国民性”是学术界迄今为止最具歧意的复杂概念之一,不同的学科对它有不同的理解和界定。启蒙思想家通过“国民性的改造”思潮,初步形成了一个具有民族自觉意义的“人的现代化”命题。当代学术思想界应不断深化“国民性的改造”历史性的课题研究,努力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思想观念体系,推进人的现代化。
甘代军[6](2005)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制度伦理探析》文中研究表明制度伦理是指制度的合伦理性。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换实质上掀起了中国社会关系的一场深刻革命。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以国家控制社会各领域资源、个人和组织过多依赖于政治国家为根本特征的传统社会不复存在,而逐步代之以个人和社会组织自由发展、平等获取社会政治经济生活所需资源的市民社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民主政治的发展、完善,制度伦理大大发展。然而制度伦理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发展却存在着不彻底、形式化甚至缺位的历史局限,因此,我们必须找到超越此局限的正确途径,通过制度伦理的完善实现其对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论文由导论和三章内容构成。导论阐述了当代中国制度伦理问题凸现的时代原因,分析了理论界对当代中国制度伦理研究的成果与不足,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基本思路。同时,还阐释了“制度”“伦理”“制度伦理”及“德性伦理”等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区别与联系。 第一章“制度伦理的发展”主要考察了市场经济体制与民主政治的发展、法治与德治的推进所实现的制度伦理的回归及其表现,揭示了我国制度伦理的发展趋向。第二章“制度伦理的局限”阐述了由于制度机制的缺陷和制度与人的内在张力,市场经济时期的制度伦理仍存在缺位、不彻底和形式化三大局限。第三章分析了超越制度伦理局限的可能性和途径,预示了制度伦理进一步拓展、完善的光明前景。
郑镇[7](2000)在《国民精神重塑的百年追思》文中指出中国最早于19世纪末提出国民精神重塑的问题。五四新文化运动虽然抓住提高国民素质的两大关键性问题──科学与民主,然而由于其新思想是“舶来品”,与民众的思想观念存在着严重的脱节,难以产生广泛的社会效果。在紧张的政治斗争中,又对农民身上的封建文化因素作某些体让。所以,中国民众始终未受现代性的陶冶与训练。今天,我们要站在时代的高度,进行科学与民主的普及与提升的工作。当前,重点是培育国民的科学精神;不但要把民主作为社会制度来实现,而且要作为培育人的独立性人格的价值目标来实现。同时要认识中国民主化进程的特殊性、长期性。
二、国民精神重塑的百年追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民精神重塑的百年追思(论文提纲范文)
(1)超离“惑溺”-福泽谕吉启蒙思想的实践论批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分歧与有待解决的难题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意义 |
第2章 “惑溺”: 福泽谕吉启蒙思想的核心基本概念 |
2.1 “惑溺”概念的语义溯源 |
2.1.1 沉迷: “惑溺”在中国的原初意义 |
2.1.2 迷信: “惑溺”在日本的衍生意义 |
2.2 福泽谕吉视域内的“惑溺”概念及其重要地位 |
2.2.1 福泽谕吉“惑溺”概念里的外文翻译因素 |
2.2.2 福泽谕吉的“价值的内在性”思想与“惑溺”范畴 |
2.2.3 “惑溺”: “文明论”的“中核”概念 |
2.3 福泽谕吉“惑溺”概念的启蒙论要旨 |
2.3.1 福泽谕吉的启蒙思想与“惑溺”批判 |
2.3.2 批判“惑溺”就是批判封建社会的传统性社会意识 |
第3章 “惑溺”批判: 福泽谕吉启蒙思想的实践进路构想 |
3.1 “惑溺”妨害启蒙:福泽谕吉对启蒙症结的诊断 |
3.1.1 文明的结构性分析 |
3.1.2 “惑溺”精神妨害了智德进步 |
3.2 “惑溺”溯源: 福泽谕吉对“惑溺”成因的批判性分析 |
3.2.1 权力的偏重导致自由的缺乏 |
3.2.2 国民智德的普遍低下 |
3.3 超离“惑溺”: 福泽谕吉的启蒙实践论构型 |
3.3.1 超离“惑溺”的动力 |
3.3.2 超离“惑溺”的目标指向 |
第4章 批判的批判: 对福泽谕吉超离“惑溺”思想的实践论批判 |
4.1 实践论批判: 主观与客观、继承与克服对立统一的批判方法论 |
4.1.1 主观与客观的二元对立: 贯穿哲学史的基本问题 |
4.1.2 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及其“综合”属性 |
4.2 福泽谕吉超离“惑溺”的目标的先天不足 |
4.2.1 陷入新的“惑溺”:绝对的时空规制等于绝对的实用主义 |
4.2.2 新型“惑溺”的哲学阐释:对自然之“真”的客体性从顺 |
4.3 福泽谕吉对超离“惑溺”的实践动力、条件的片面理解 |
4.3.1 实践动力: 典型的资产阶级英雄史观 |
4.3.2 实践条件: 被割裂的社会转型整体性结构 |
4.4 福泽谕吉超离“惑溺”的消极实践效应 |
4.4.1 从民权思想家到国权迷信者 |
4.4.2 文明进化论: 福泽谕吉的现实选择 |
第5章 反思和批判福泽谕吉超离“惑溺”理论的现实实践启迪 |
5.1. 实践症结启示: 中国现代化也需要超离“惑溺” |
5.1.1 双重“惑溺”妨碍了中国现代化的进一步推进 |
5.1.2 社会主义现代化与对福泽谕吉“惑溺”思想的借鉴与超越 |
5.2 实践路径启迪: 生产力的发展是超离“惑溺”的根本前提 |
5.2.1 超离“惑溺”与生产力的决定性作用 |
5.2.2 精神革新具有相对独立性 |
5.3 实践目标启迪: 超离“惑溺”的社会主义价值向度 |
5.3.1 个体自由: 人类实践的终极归宿 |
5.3.2 和谐共存: 主体间交往的价值原则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2)全球化视阈下大学生的“国民性”建构——高校国民精神培育的基本维度与策略原则(论文提纲范文)
1 国民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 |
2 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国民精神培育的三个维度 |
2.1 国民性 |
2.2 价值性 |
2.3 现代性 |
3 高校培育大学生国民精神的策略原则 |
3.1 坚持现代教学理念促进大学生国民精神的主动性建构 |
3.2 围绕大学生国民精神的三个维度展开专题性教育 |
3.3 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推动国民精神培育模式创新 |
4 结语 |
(3)国民品格与行政诉讼制度关系之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法理学角度来分析国民品格对法律制度构建的作用 |
二、行政诉讼制度与国民品格的关系 |
1. 不设行政法院。 |
2. 没有对行政公益诉讼做出规定。 |
三、行政诉讼制度对国民品格的影响 |
(4)新农村建设中的山区农村人口素质问题研究 ——以湖南省溆浦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1 研究的背景 |
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3.1 国外对人口素质问题的研究 |
3.2 国内对人口素质问题的研究 |
4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二章 山区农村人口素质评价——以湖南省溆浦县为例 |
1 研究的范围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
2 山区农村人口素质评价指标体系 |
2.1 对现有几种单项评价指标体系的比较和评价 |
2.2 山区农村人口素质测评指标体系设计 |
2.3 山区农村人口素质测评指标体系解析 |
3 溆浦农村人口身体素质状况分析 |
4 溆浦农村人口心理素质状况分析 |
5 溆浦农村人口文化科学素质状况分析 |
6 溆浦农村人口思想道德素质状况分析 |
第三章 山区农村人口素质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
1 山区农村人口素质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
2 山区农村人口素质对农村政治生活的影响 |
3 山区农村人口素质对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影响 |
4 山区农村人口素质对农村社会生活的影响 |
第四章 影响山区农村人口素质的因素分析 |
1 传统文化对山区农村人口思想观念的影响 |
2 贫穷落后的经济条件对山区农村人口身体素质的影响 |
3 陈旧婚姻习俗对山区农村人口种族遗传基础的影响 |
4 薄弱的农村教育对山区农村人口文化科学素质的影响 |
4.1 师资素质对山区农村教育的影响 |
4.2 投入对山区农村教育的影响 |
4.3 社会风气对山区农村教育的影响 |
第五章 提高山区农村人口素质的措施与对策 |
1 导入市场经济文化促进山区农村人口思想观念转变 |
2 实施婚育干预阻止山区农村低素质人口出生 |
3 大力发展经济为山区农村人口综合素质改善创造物质条件 |
4 加强农村教育提高山区农村人口的文化科学素质 |
4.1 抓实农村基础教育,确保山区农村新生劳动力素质不再下降 |
4.2 完善农村职业教育,满足现代山区农民职业发展需要 |
4.3 普及农村成人教育,改造现有山区农民素质 |
5 强化社会教化,同步提高山区农村人口的思想道德素质 |
6 加快法律制度建设为山区农村人口素质提升提供制度保障 |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发表或交流论文 |
(5)近代国民性改造思潮及其对当代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国民性概念的界定 |
二、近代国民性改造思潮内容及历史局限性 |
三、人的现代化:国民性改造的历史性递进和深化 |
四、近代国民性改造思潮对当代的启示 |
(6)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制度伦理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章 制度伦理的发展 |
一、平等自由精神的张扬——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发展 |
二、民主精神的涌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启动推进 |
三、底线伦理与美德伦理之善——法治与德治的实施 |
第二章 制度伦理的局限 |
一、制度伦理的缺位 |
二、制度伦理的不彻底 |
三、制度伦理的形式化 |
第三章 超越局限 |
一、超越的可能性 |
二、超越的途径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国民精神重塑的百年追思(论文参考文献)
- [1]超离“惑溺”-福泽谕吉启蒙思想的实践论批判[D]. 纪方雄.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7)
- [2]全球化视阈下大学生的“国民性”建构——高校国民精神培育的基本维度与策略原则[J]. 王雯. 时代教育, 2014(23)
- [3]国民品格与行政诉讼制度关系之探讨[J]. 李红贞,管勤. 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 2008(04)
- [4]新农村建设中的山区农村人口素质问题研究 ——以湖南省溆浦县为例[D]. 尚环归. 湖南农业大学, 2007(07)
- [5]近代国民性改造思潮及其对当代的启示[J]. 叶智辉. 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S1)
- [6]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制度伦理探析[D]. 甘代军. 云南师范大学, 2005(08)
- [7]国民精神重塑的百年追思[J]. 郑镇. 东南学术, 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