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徐州方言向普通话靠拢趋势的考察——新老派语音差异及变化特点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帅[1](2021)在《成山方言语音变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成山方言属于胶辽官话登连片烟威小片,它的形成与明代以来的驻军有关。今成山方言是在军屯移民方言、原住民方言和普通话三重影响下竞争性演变的产物,在胶辽官话中具有代表性。本文以成山方言为研究对象,以语音变异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综合运用方言学、社会语言学和实验语音学的研究方法,选取成山方言声韵调中具有代表性的语音特点作为调查对象,以时间变异和地域差异为横纵轴,对成山方言中的语音变异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与研究。调查发现,成山方言老派音系的主要特点为:声母方面,分尖团,团音有尖音化的趋势;古知庄章组字由二分开始呈现出三分的迹象;止摄开口三等字外的日声母多读零声母;韵母方面,果摄开合口一等见系字存在文白异读;蟹止山臻四摄合口端系字u介音脱落;部分咸山摄ian韵字和深臻摄in韵字读音混同;声调方面,清声母的平声字今读阴平,全浊声母的平声字今读阳平,次浊声母的平声字今读阴平与阳平,且分化无规律可循;全浊上声归入去声;入派三声,其中清入多归上声,全浊入多归阳平,次浊入多归上声和去声。在语音变项的年龄差异调查上,成山方言呈现出以下特点:声母上,古知庄章组字由老派中多读舌叶音和舌尖后音发展到在新派中多读舌尖后音和舌面前音。韵母上,老派中咸山摄ian韵字的“异调分韵”现象在新派中已逐渐消失。声调上,新老派调型较为一致,调值存在较大差异,其中阴平调由53>51,阳平调由342>243>242>131,上声调由3241>3231>2131,去声调由441>331。调阶在新派中呈现出了较为明显的系统性下降的趋势。新老派的声调时长模式一致,即上声>去声>阳平>阴平。在语音变项的地理差异比较中,成山方言老派呈现出以下特点:声母上,东、中、西三片老派古知庄章组字的读音较为一致,按照等呼主要分为舌尖后音和舌叶音两大类,此外部分遇摄合口三等字和入声字在老派中存在读舌面前音的情况。韵母上,东部和西部老派咸山摄ian韵字的“异调分韵”现象相对接近,中部则较为独立,呈现出不同的变韵类型;遇臻通摄合口三等u韵字变读?u韵的现象在今成山半岛上自西向东呈现出递增的趋势。声调上,中部和东部老派的声调格局更为接近,东、中、西三片老派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声调时长模式,其中西部和东部老派的时长模式一致,为阴平<阳平<去声<上声,中部老派的时长模式为阴平<去声<阳平<上声。根据语音变项在时间和地域上的变化结果,可以看出成山方言正处于“进行中的语言变化”阶段。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是引起成山方言语音发生变异的原因,其中内部因素包括语音系统内部的调整以及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外部因素包括普通话强有力的影响以及当地人的语言态度。外部因素在引起成山方言语音变异的原因中占有主导地位。随着时间的发展变化,成山方言会继续朝着普通话的方向发展演变。
何芳[2](2021)在《中原官话和西南官话过渡地带方言语音变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陕西南郑区、青树镇、喜神坝村与四川南江县城处于中原官话和西南官话的过渡地带。南郑区的方言属于中原官话汉勉小片,其余三个方言点的方言都属于西南官话,南江县城方言属于西南官话成渝小片,青树镇和喜神坝方言属于西南官话陕南片西部汉中片。特殊的地理位置、深度的方言接触、加上共同语的影响等因素,使得过渡地带的四地方言语音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变异现象。长期以来,川陕交界地带的方言调查和研究一直比较薄弱,相关研究成果匮乏。因此,本文旨在研究川陕交界地带的两种方言——中原官话和西南官话在方言接触和共同语的影响下所发生的语音年龄变异并探寻变异的原因,试图为过渡地带的方言语音研究尽一点绵薄之力。本文在实地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描写位于中原官话和西南官话过渡地带的陕西南郑区、青树镇、喜神坝村与四川南江县城的方言音系特点;分别以地域变异和年龄变异为纵横轴,重点探讨若干有区域特色的语音变项在四个方言点内部的年龄变异表现;最后试图结合语言内部和外部因素解释四个方言点语音年龄变异的原因。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五个语音变项在两大方言区过渡地带的四个方言点都处于变异中,四个方言点变异速度不同。变异主要由语言内、外部两大因素共同作用导致。造成四个方言点变异速度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不同方言点所受到的共同语或方言过渡地带其他方言的影响不同。
陈斯舒[3](2020)在《宿松方言词汇代际使用差异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宿松方言词汇代际比较为切入点,多角度考察老中青三代词汇的使用差异,并由此考察宿松方言词汇的变化。研究方法主要为田野调查法、定量与定性结合法、对比分析法。宿松方言词汇代际间共性与差异并存。宿松方言词汇在不同代际的变化速度不一,老中两代之间的变化速度慢于中青两代。不同语义类的词汇变化速度也不一样,亲属、天文、农业、红白大事等几类词汇变化最活跃。总体而言,不同语义类词汇老中两代的差异主要体现为中年一代对老年一代词语的保留与否,青年一代与老中两代的差异主要由青年一代对新词语的使用造成。从语音方面看,老中青三代单音节词语、双音节词语、多音节词语变化趋势不同,但双音节词语仍占优势。宿松方言中有AA式、AAB式、AABC/AABCD式、AAB式音节重叠形式,青年一代的音节重叠形式多于老中两代。从构成成分看,老中青词汇代际差异可以分为替换部分构成成分、替换全部构成成分、增删部分构成成分、构成成分逆序四种情况,且替换成分之间可能构成同义关系、反义关系或上下位关系,增删成分一般为修饰成分、同义成分、陪衬成分、词缀、叠音成分。代际差异词语中替换部分构成成分的情况最普遍,其次为替换全部构成成分,构成成分逆序情况最少。从语法单位的选择看,老中青在用词还是短语的表达上存在差异,对同一词目的表达不同代际可能会分别使用词或短语两种不同的语法单位,同一代对同一词目的表达也可能同时使用词和短语两种语法单位。在具有地方特色的表达形式如“动词/动词性短语+的个”格式、“名词+一+动词+动态助词(着、倒)”格式的使用上也存在代际差异。从造词法看,老中两代摹声造词法、比喻造词法的使用频率高于青年一代。宿松方言词汇代际差异的产生有社会、认知、个人、语言系统内部等多方面原因。
王海林[4](2020)在《江苏贾汪方言语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贾汪位于江苏省徐州市北部,贾汪方言属于中原官话洛徐片。本文以江苏贾汪方言语音为研究对象,对贾汪区境内8个乡镇街道方言情况进行田野调查并记录,总结出贾汪方言音系特点,最后对声母、韵母等方面一些特点进行深入的描写分析。同时结合周边方言语音的研究资料,试图描写出贾汪方言语音演变规律。本文共分为五章,核心部分在第二章至第四章: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包括贾汪区地理环境、历史行政沿革的概况以及有关贾汪方言的研究综述,同时还包含了本文的选题意义、研究方法以及材料来源。第二章,贾汪方言音系及特征。本章总结了贾汪方言的音系,并从声母、韵母、声调的角度简要概括贾汪方言音韵特点,对贾汪方言音系进行整体认识。第三章,贾汪方言声母的有关特点。本章选取贾汪方言声母的一些特点,重点介绍古知庄章组字声母、影疑母字声母在贾汪方言中的演变,并对其中知庄章声母读为唇齿音,影疑母读为浊擦音现象进行讨论与分析。第四章,贾汪方言韵母的有关特点。本章选取贾汪方言韵母的一些特点,主要介绍贾汪方言韵母的文白异读、以及古阳声韵的演变情况,并对其中鼻化韵现象进行原因分析。第五章,结语。
郭静[5](2020)在《湖南汨罗大荆15年三峡移民新派方言语音和新老派比较》文中指出湖南省汨罗市大荆镇的三峡移民已经在这里生活15年。移民方言受到强势语言例如普通话、当地方言等的影响,出现一些变化。移民方言的新派和老派即使不移民也会有差异。移民后这种差异同时会受到当地方言的一些影响。我们的研究是继承15年前移民刚刚来到这里的摸底调查研究。通过对移民15年后的移民新派新派方言的语音进行详细描写,并且跟移民老派方言进行比较,发现差异。对这些差异做具体分析,发现规律,预测未来的变化趋势。全文共分成6个部分:第一章是绪论。包括大荆三峡移民的基本情况和语言使用情况、相关研究的现状、发音人信息以及研究内容、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步骤等方面。第二章描写大荆新派移民方言的语音系统。从声母、韵母、声调等语音系统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配合关系这两个角度进行较为全面的描写。第三章整理大荆新派移民方言语音的同音单位表格。第四章把大荆新老派移民方言的语音进行比较分析。声母主要从古代非组晓组字、古代泥母来母字、古代日母字、古代庄组字、古代疑母影母字等入手,比较它们的声母在读音方面存在的差异。韵母主要从果摄字、曾梗通摄字、宕摄江摄字、部分泥组字、部分明母字等角度切入,分析其韵母读音的不同。声调的比较则主要针对入声。第五章探究大荆新派移民方言语音产生变化的原因。从语言接触、使用者心理因素的影响、社会因素以及系统内部调整等方面进行,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普通话的影响。第六章是结论。总结本文的研究结论,对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进行说明,另外预测大荆移民方言语音未来的发展趋势,它在继续向普通话靠拢的同时,原先比较稳固的语音特点会依然保持,短期内不会被取代。
廖才敏[6](2020)在《梧州市城区话语音及其演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梧州市城区话属于粤语广府片,与粤语的标准音广州话十分接近,从音系对比来看保留了大量早期广府粤语的痕迹。目前对梧州城区话的研究非常少。本文对城区话及近郊长洲镇方言进行了田野调查,获得了城区话老派音与新派音以及长洲话三份同音字表,并结合杨祯海所作的同音字表,将城区话各个时期的语音进行了详细的对比,从而得出了一些城区话的语音及其演变和广府粤语音系的整体演变的结论,并希望此文能为深入研究梧州话与广府粤语音系演变提供帮助。本文共分6章。第1章介绍了梧州市的地理、历史、语言等情况,概述了本文的选题意义和研究现状,同时说明了本文的语料来源以及方言调查发音人的相关情况。第2章描写了城区话的声韵调系统,并对其中老派音与新派音在音系方面的不同做了简单说明。第3章是对杨氏音、老派音和新派音进行穷尽式的对比,也是本文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本章分2节,第1节对杨氏音、老派音不同于新派音的差异读音进行对比,第2节对杨氏音、老派音与新派音的又读音进行对比,列举了所有的不同之处。第4章是以老派音为演变的中间节点对城区话的语音演变进行分析,按时间顺序分为2节。第1节分析了杨氏音在老派音中的发展,第2节分析了新派音的新发展。这两节的演变主要是音系方面的变化,是可以从同音字表的对比中直接发现的。第5章是对除第4章外的演变的分析,是不能直接从同音字表的对比中发现的,包括变读音的增加与溪晓匣母的演变两类,其中溪晓匣母的演变不但是城区话的问题,也是整个广府粤语的重要研究方向。第6章是结语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既分析了本文研究的结论,也承认了本文存在的不足。
李雅兰[7](2019)在《临澧方言元音[o]变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临澧方言是常德方言的一个重要分支,属于西南官话片区。在普通话的强势影响下,临澧方言的语音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异,特别是韵母[o],出现了三种语言形式并存的局面。本研究以语言接触和词汇扩散理论为指导,采用访谈法和观察法,并以32名临澧当地人为调查对象收集自然谈话口语语料,运用GOLDVARBX和Excel 2016软件分析语料,探究韵母[o]的整体变异情况,以及语言内部因素(词频和重读音节)和社会因素(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对变异的影响有何不同。研究结果显示,临澧方言的语音系统受普通话影响很大,韵母[o]正在向普通话靠拢,标准变体[γ]正在进入临澧方言的韵母系统,与此同时,变异也受到源方言的影响,出现了[γ]儿化后的第三种变体。从整体分布来看,标准形式[γ]的使用数量略大于旧形式[o],第三种形式的使用总量最低。从词频和变异的关系来看,总体趋势呈正相关,使用频率越高的汉字,变异程度越高。另外,当变异程度相对较低的汉字出现在低频率的短语中时,则以标准形式呈现。音节重读不利于变异,人们采用旧形式来表达强调。年龄和标准形式的使用情况呈负相关;女性比男性更倾向用标准形式。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大学是变异程度最高的群体。韵母[o]的变化体现了地方方言向普通话靠拢的必然趋势,这是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必然结果,也与当地人的积极态度密不可分。本研究探析了制约元音[o]变异的语言内部因素和社会外部因素,丰富了临澧方言的变异研究。
朱莉娜[8](2019)在《夏邑方言语音变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夏邑方言语音的变异为样本,观察在当前社会中方言变异的形式与趋势。首先细致地描写了夏邑方言的语音系统,分析了夏邑方言的音韵特点,从语言自身系统、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夏邑方言的语音变异进行了详细具体的分析,最后对夏邑方言语音变异的原因进行了探讨。首先,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夏邑方言语音的特征有:声母方面,中古精组和见组、晓组声母在今细音前的读法保持对立而不混淆,即分尖团;知庄章组字二分:知组二等字、庄组开口字和章组止摄开口三等字的声母今读[ts][tsh][s],其余该组字的声母今读[t(?)][t(?)h][(?)],普通话与[(?)]相拼的合口字读[f];有声母[v]。韵母方面,山臻摄合口三等来母、精组字与一等字合流,介音读合口呼[-u-];宕江摄入声药铎觉三韵与山摄合口入声末薛月屑韵合流,读[?][uo][yo];曾梗摄入声的读音属于德陌麦合一型,读[e][ue]。声调上平分阴阳,浊上归去,入派二声。其次,通过研究发现,夏邑方言在语音方面发生了诸多变异,主要体现在:声母方面,尖团音的对立正在消失,不同年龄阶段消失的比例存在差异;中古知系字在夏邑方言中读[ts][tsh][s]的正在向[t(?)][t(?)?][(?)]演变,知系合口字读[f]的声母正在向[(?)]演变;[v]声母正在消失。韵母方面,单元音韵母[e][?][(?)]逐渐变为复元音[ei][ai][(?)o]([(?)u]);蟹止摄合口三等非组字的韵母[i]逐渐变为复韵母[ei];果摄合口一等见组字的韵母[uo]变为[?];山臻摄合口三等精组字由合口呼变为撮口呼,韵母的介音由[-u-]变为[-y-]。变异后的夏邑方言在语音上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1)声母简单,韵母复杂;(2)变异趋向性明显;(3)变异仍在持续。通过分析,我们认为造成夏邑方言语音发生变异的原因有:(1)语音结构的影响,语言系统的制约。夏邑方言语音虽然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变化的形式受到语音系统的制约;(2)受强势方言普通话的影响,读音向普通话靠拢。夏邑方言在学校教育、家庭环境、社会生活等方面都受普通话的影响表现出向普通话靠拢的趋势。(3)使用者语言态度的影响。使用者对本地方言和普通话的不同态度,影响其方言语音发生变异的程度。(4)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变化,也反应到语音中,方言中不常使用的字最容易出现变化。
冯娴婷[9](2019)在《淮安方言入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淮安方言属于江淮官话洪巢片。同该片区其它方言一样,淮安方言仍存在入声。近些年,普通话的强势推广对淮安方言造成了很大冲击,淮安方言入声的演变速度有明显加快的趋势。对淮安方言的入声现状进行微观分析,有助于把握淮安方言入声演变的规律和趋势。本文综合运用现代方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方法,以淮安方言入声调和入声韵为研究对象,通过一系列具体调查数据描写分析淮安方言入声演变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总结淮安方言入声演变的特点、规律和原因。全文除绪论和结语之外,共分四章:第一章主要描写淮安老派方言入声调今读情况。中古全清、次清、全浊、次浊声母的入声字在淮安老派方言中保留入声以及入声舒化的具体情况各不相同,入声舒化字的声调归派与北京话有别,有自己的归派规律。第二章主要描写淮安老派方言入声韵今读情况。淮安老派方言现有1 1个入声韵,分布于九个韵摄。中古咸山两摄及深臻曾梗四摄相应的入声韵类合并。四等间主元音舌位高低的区别特征已不明显。舒化韵归派呈现出丢失喉塞尾、主元音发生音变、增加韵尾等特征。第三章主要是淮安方言新老派入声差异对比。分别比较了淮安方言新老派入声调、入声韵和异读的差异。新老派舒化趋势大致相同,老派舒化字声调归派有自己的规律,而新派则与北京话归派规律相同。新老派中梗摄、通摄易出现舒化,深摄字较稳定。舒化后的韵母多归入开口呼和齐齿呼。异读的差异主要分为五种情况:老派读入声、新派舒入两读,老派读入声、新派读舒声,新老派均读入声/舒声但读音不同,老派读舒声、新派读入声,新老派均舒入两读但读音不同。第四章总结淮安方言入声的演变规律和原因。演变规律为淮安方言入声以词汇扩散方式进行,整体上向普通话靠拢,新派演变速度快于老派,舒化是其最终演变趋势。演变原因主要有:方言系统内部调整、语言接触以及年龄、性别、职业、受教育程度等社会因素。
黎霞[10](2019)在《四川省双流区西航港方言研究》文中提出双流方言属于我国西南官话灌赤片岷江小片,是西南官话的入声独立区,其中的西航港方言兼具“湖广话”和“南路话”特色,处于二者的交界地带。文章通过田野调查整理相关语料,归纳和对比了西航港方言新老派语音特点,然后根据对比结果确立一定数量的语音变项,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新派语音进行批量式调查,目的在于了解西航港方言新旧语音变化,并运用社会语言学相关理论解释新派语音变异原因,最后预测西航港方言的发展趋势。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简述双流区与西航港街道概况,包括地理位置、历史沿革、人文背景和语言概况;简述四川方言语音、“南路话”语音、双流方言语音和社会语言学的研究现状;简述文章研究意义、研究程序、研究方法、使用符号和语料来源。第二章为西航港方言老派语音,这部分较为细致地描述了西航港方言老派语音面貌,包括声韵调系统、语流音变、老派语音与中古音对比以及老派语音中的“南路话”特色。第三章为西航港方言新老派语音的对比,分别比较了新老派语音的声母、韵母和声调。第四章为西航港方言新派语音的发展,具体运用社会语言学相关理论对新派语音的变异进行研究,分别整理了新派语音声韵调的变化、西航港青年语言态度与语言环境的变化以及新派读音中的“南路话”遗存情况。第五章为西航港方言语音发展的原因,文章将共时差异与历时演变相结合,分别从语言系统的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寻找新派语音发展变化的原因,并对西航港方言语音的发展趋势做出合理预测。最后总结在方言调查中获得的启示以及研究的不足之处。
二、徐州方言向普通话靠拢趋势的考察——新老派语音差异及变化特点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徐州方言向普通话靠拢趋势的考察——新老派语音差异及变化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成山方言语音变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成山人文地理及方言概况 |
1.1.1 成山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人文概况 |
1.1.2 成山方言的历史形成与区域归属 |
1.1.3 成山方言的内部分片 |
1.2 相关文献研究 |
1.2.1 山东胶辽官话研究现状 |
1.2.2 荣成方言研究现状 |
1.2.3 成山方言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成山方言音系 |
2.1 成山方言声韵调系统 |
2.1.1 声母系统 |
2.1.2 韵母系统 |
2.1.3 声调系统 |
2.1.4 声韵配合情况 |
2.2 成山方言与中古音比较 |
2.2.1 声母的比较 |
2.2.2 韵母的比较 |
2.2.3 声调的比较 |
2.3 成山方言与普通话比较 |
2.3.1 声母的比较 |
2.3.2 韵母的比较 |
2.3.3 声调的比较 |
2.4 成山方言同音字汇 |
第三章 成山方言语音变项的年龄差异调查 |
3.1 声母的语音变项调查 |
3.2 韵母的语音变项调查 |
3.3 声调格局 |
3.3.1 声调格局的实验说明 |
3.3.2 单字调的音高分析 |
3.3.3 单字调的时长分析 |
3.3.4 单字调实验结果与传统方言学研究结果的比较 |
3.3.5 成山方言声调中的降尾问题 |
3.3.6 成山方言“异调分韵”现象的探讨 |
第四章 成山方言老派语音变项的地理差异比较 |
4.1 声母的语音变项比较 |
4.2 韵母的语音变项比较 |
4.2.1 咸山摄ian韵字 |
4.2.2 遇臻通摄u韵字 |
4.3 声调格局比较 |
4.3.1 单字调的音高分析 |
4.3.2 单字调的时长分析 |
第五章 成山方言语音变异的进程及原因分析 |
5.1 成山方言语音变异的进程 |
5.2 成山方言语音变异的原因 |
5.2.1 内部原因 |
5.2.2 外部原因 |
5.3 成山方言的发展趋势 |
第六章 结语 |
6.1 本研究的主要观点 |
6.2 本文的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成山方言语音变项调查 |
附录二:调查问卷 |
附录三:发音合作人名单 |
(2)中原官话和西南官话过渡地带方言语音变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方言点概况 |
1.1.1 地理概况 |
1.1.2 历史沿革 |
1.2 “变异”与“变化” |
1.3 研究方案 |
1.3.1 研究内容与意义 |
1.3.2 调查范围和对象 |
1.4 文献综述 |
1.4.1 中原官话和西南官话的语音变异研究 |
1.4.2 方言交界地带的语音研究 |
第二章 南江县城方言语音的年龄变异 |
2.1 南江话的音系特点 |
2.2 泥来母洪音字的读法 |
2.2.1 老年组发音人的读法 |
2.2.2 中年组发音人的读法 |
2.2.3 青年组发音人的读法 |
2.2.4 少年组发音人的读法 |
2.3 精组细音字的读法 |
2.3.1 老年组发音人的读法 |
2.3.2 中年组发音人的读法 |
2.3.3 青年组发音人的读法 |
2.3.4 少年组发音人的读法 |
2.4 果宕咸山摄开口一等见晓字的读法 |
2.4.1 老年组发音人的读法 |
2.4.2 中年组发音人的读法 |
2.4.3 青年组发音人的读法 |
2.4.4 少年组发音人的读法 |
2.5 曾梗假咸山摄开口字的读法 |
2.5.1 老年组发音人的读法 |
2.5.2 中年组发音人的读法 |
2.5.3 青年组发音人的读法 |
2.5.4 少年组发音人的读法 |
2.6 清、次浊声母入声字的今读调类 |
2.6.1 老年组发音人的今读调类 |
2.6.2 中年组发音人的今读调类 |
2.6.3 青年组发音人的今读调类 |
2.6.4 少年组发音人的今读调类 |
第三章 喜神坝方言语音的年龄变异 |
3.1 泥来母洪音字的读法 |
3.1.1 老年组发音人的读法 |
3.1.2 中年组发音人的读法 |
3.1.3 青年组发音人的读法 |
3.1.4 少年组发音人的读法 |
3.2 精组细音字的读法 |
3.2.1 老年组发音人的读法 |
3.2.2 中年组发音人的读法 |
3.2.3 青年组发音人的读法 |
3.2.4 少年组发音人的读法 |
3.3 果宕咸山摄开口一等见晓字的读法 |
3.3.1 老年组发音人的读法 |
3.3.2 中年组发音人的读法 |
3.3.3 青年组发音人的读法 |
3.3.4 少年组发音人的读法 |
3.4 曾梗假咸山摄开口字的读法 |
3.4.1 老年组发音人的读法 |
3.4.2 中年组发音人的读法 |
3.4.3 青年组发音人的读法 |
3.4.4 少年组发音人的读法 |
3.5 清、次浊声母入声字的今读调类 |
3.5.1 老年组发音人的今读调类 |
3.5.2 中年组发音人的今读调类 |
3.5.3 青年组发音人的今读调类 |
3.5.4 少年组发音人的今读调类 |
第四章 青树镇方言语音的年龄变异 |
4.1 泥来母洪音字的读法 |
4.1.1 老年组发音人的读法 |
4.1.2 中年组发音人的读法 |
4.1.3 青年组发音人的读法 |
4.1.4 少年组发音人的读法 |
4.2 精组细音字的读法 |
4.2.1 老年组发音人的读法 |
4.2.2 中年组发音人的读法 |
4.2.3 青年组发音人的读法 |
4.2.4 少年组发音人的读法 |
4.3 果宕咸山摄开口一等见晓字的读法 |
4.3.1 老年组发音人的读法 |
4.3.2 中年组发音人的读法 |
4.3.3 青年组发音人的读法 |
4.3.4 少年组发音人的读法 |
4.4 曾梗假咸山摄开口字的读法 |
4.4.1 老年组发音人的读法 |
4.4.2 中年组发音人的读法 |
4.4.3 青年组发音人的读法 |
4.4.4 少年组发音人的读法 |
4.5 清、次浊声母入声字的今读调类 |
4.5.1 老年组发音人的今读调类 |
4.5.2 中年组发音人的今读调类 |
4.5.3 青年组发音人的今读调类 |
4.5.4 少年组发音人的今读调类 |
第五章 南郑区方言语音的年龄变异 |
5.1 南郑话的音系特点 |
5.2 泥来母洪音字的读法 |
5.2.1 老年组发音人的读法 |
5.2.2 中年组发音人的读法 |
5.2.3 青年组发音人的读法 |
5.2.4 少年组发音人的读法 |
5.3 精组细音字的读法 |
5.3.1 老年组发音人的读法 |
5.3.2 中年组发音人的读法 |
5.3.3 青年组发音人的读法 |
5.3.4 少年组发音人的读法 |
5.4 果宕咸山摄开口一等见晓字的读法 |
5.4.1 老年组发音人的读法 |
5.4.2 中年组发音人的读法 |
5.4.3 青年组发音人的读法 |
5.4.4 少年组发音人的读法 |
5.5 曾梗假咸山摄开口字的读法 |
5.5.1 老年组发音人的读法 |
5.5.2 中年组发音人的读法 |
5.5.3 青年组发音人的读法 |
5.5.4 少年组发音人的读法 |
5.6 清、次浊声母入声字的今读调类 |
5.6.1 老年组发音人的今读调类 |
5.6.2 中年组发音人的今读调类 |
5.6.3 青年组发音人的今读调类 |
5.6.4 少年组发音人的今读调类 |
第六章 四个方言点语音变异原因分析 |
6.1 四个方言点语音变项的年龄变异情况 |
6.2 发音机制的影响 |
6.3 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 |
6.3.1 共同语的影响 |
6.3.2 方言之间互相接触的影响 |
6.3.3 共同语和南郑话的影响 |
6.4 社会因素的影响 |
6.4.1 普通话的普及 |
6.4.2 行政区划的影响 |
6.4.3 交通经济的影响 |
6.4.4 社会心理的影响 |
6.5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调查字表 |
附录二:发音人名单 |
(3)宿松方言词汇代际使用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意义 |
1.3 宿松县地理与方言概况 |
1.4 相关研究综述 |
1.4.1 宿松方言研究现状 |
1.4.2 方言代际差异研究现状 |
1.5 研究方法 |
1.6 调查合作人简介 |
1.7 体例说明 |
2 从语义类看宿松方言词汇代际使用差异 |
2.1 差异词的语义类统计 |
2.2 亲属类词汇差异的表现 |
2.3 天文类词汇差异的表现 |
2.4 农业类词汇差异的表现 |
2.5 红白大事类词汇差异的表现 |
2.6 其他语义类词汇差异的表现 |
2.7 本章小结 |
3 从词汇形式看宿松方言词汇代际使用差异 |
3.1 语音差异 |
3.2 构成成分的差异 |
3.3 表达形式的差异 |
3.4 本章小结 |
4 从造词法看宿松方言词汇代际使用差异 |
4.1 摹声造词法 |
4.2 比喻造词法 |
4.3 本章小结 |
5 宿松方言词汇代际使用差异产生的原因 |
5.1 社会因素 |
5.2 认知因素 |
5.3 个人因素 |
5.4 语言内部因素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语 |
6.1 宿松方言词汇代际变化的规律 |
6.2 宿松方言词汇发展趋势 |
6.3 本文不足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致谢 |
(4)江苏贾汪方言语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贾汪概况 |
1.2 贾汪方言研究现状 |
1.3 选题意义、研究方法及材料来源 |
第二章 贾汪方言音系 |
2.1 贾汪方言的声韵调 |
2.2 贾汪方言音系特征 |
第三章 关于贾汪方言声母的几个问题 |
3.1 贾汪方言知庄章组声母的特点 |
3.2 贾汪方言影疑母字的特点 |
第四章 关于贾汪方言韵母的几个问题 |
4.1 贾汪方言韵母的文白异读 |
4.2 贾汪方言古阳声韵的演变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湖南汨罗大荆15年三峡移民新派方言语音和新老派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1.1.1 研究内容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
1.2.1 研究方法 |
1.2.2 研究步骤 |
1.3 相关文献及其利用的综述 |
1.3.1 方言语音接触的相关研究 |
1.3.2 新派和老派方言语音的比较研究 |
1.3.3 三峡移民方言的相关研究 |
1.3.4 大荆三峡移民方言的研究 |
1.4 大荆移民相关情况 |
1.4.1 移民的历史地理 |
1.4.2 移民语言使用情况 |
1.5 发音人信息 |
1.6 符号说明 |
2 大荆新派移民方言的语音系统 |
2.1 语音系统要素 |
2.1.1 声调 |
2.1.2 声母 |
2.1.3 韵母 |
2.2 语音系统要素的配合关系 |
2.2.1 声母和韵母的配合 |
2.2.2 声调和声母、韵母的配合 |
3 大荆新派移民方言同音单位表格 |
4 大荆移民方言新老派语音比较 |
4.1 声母的比较 |
4.1.1 声母系统的比较 |
4.1.2 声母主要特点的比较 |
4.1.3 其他声母的比较 |
4.2 韵母的比较 |
4.2.1 韵母系统的比较 |
4.2.2 韵母主要特点的比较 |
4.2.3 其他韵母的比较 |
4.3 声调的比较 |
5 大荆移民方言新老派语音变化的原因 |
5.1 语言接触的影响 |
5.1.1 受普通话的影响 |
5.1.2 受当地方言的影响 |
5.2 使用者心理因素的影响 |
5.3 社会因素的影响 |
5.4 语言系统内部原因 |
5.4.1 语言演变的经济原则 |
5.4.2 系统的自我调整 |
6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大荆移民方言语音的发展趋势 |
6.3 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
【附录1】调查 得到 的 语料 音频 |
【附录2】调查 研究 日志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梧州市城区话语音及其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概述 |
第一节 梧州市概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的意义与方法 |
第四节 语料来源、发音合作人及相关材料说明 |
第二章 梧州市城区话的语音系统 |
第一节 声母 |
第二节 韵母 |
第三节 声调 |
第三章 杨氏音、老派音与新派音的对比分析 |
第一节 杨氏音、老派音中不同于新派音的读音差异 |
第二节 杨氏音、老派音与新派音的又读音 |
第四章 梧州市城区话语音演变的分析 |
第一节 杨氏音在老派音中的发展 |
第二节 新派音的新发展 |
第五章 专题讨论 |
第一节 变读音 |
第二节 溪晓匣母的演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梧州市城区话同音字表 |
附录2 梧州市长洲镇白话同音字表 |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7)临澧方言元音[o]变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Introduction |
Research Background |
Research Objectives and Research Questions |
Significance of this Research |
Organization of this Thesis |
Chapter One Literature Review |
1.1 Previous Researches on Phonetic Changes |
1.1.1 Chain Shifting as Motivation |
1.1.2 Accommodation as Motivation |
1.1.3 Contact as Motivation |
1.2 Previous Researches on Linli Dialect |
1.2.1 Background of Linli Dialect |
1.2.2 Phonetic Researches of Linli Dialect |
1.2.3 Tones and Pitch Values of Linli Dialect |
1.3 Comments on Previous Researches |
Chapter Two Theoretical Framework |
2.1 Dialect Contact |
2.1.1 Dialect and Dialect Contact |
2.1.2 Contact-induced Dialect Convergence |
2.2 Lexical Diffusion |
2.2.1 Lexical Diffusion Theory |
2.2.2 Word Frequency and Lexical Diffusion Change |
Chapter Three Research Methodology |
3.1 Hypothesis |
3.2 Sele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Variable |
3.3 Selection of Informants |
3.3.1 Age of Informants |
3.3.2 Gender of Informants |
3.3.3 Education of Informants |
3.4 Data Collection |
3.4.1 Tape-recorded Spontaneous Speech |
3.4.2 Observation of Daily Conversation |
3.5 Data Processing |
3.5.1 Transcription of Speech Data |
3.5.2 Distributional and Multivariate Analysis |
Chapter Four Results and Discussion |
4.1 Variation of the Vowel [o] |
4.1.1 Overall Distribution of the Variation |
4.1.2 Standard Form[γ] |
4.1.3 [γ] with Retroflex Ending [-er] |
4.2 Internal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Variation |
4.2.1 Word Frequency |
4.2.2 Stressed Syllables |
4.3 Social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Variation |
4.3.1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New Forms of Vowel [o] |
4.3.2 Age |
4.3.3 Gender |
4.3.4 Combination of Gender and Age |
4.3.5 Education |
4.4 Causes for the Variation |
4.4.1 Impacts from Putonghua |
4.4.2 Interference from Linli Dialect |
4.5 Implications |
4.5.1 Preservation of Linli Dialect |
4.5.2 Enriching Variation Studies on Linli Dialect |
Conclusion |
Major Findings of the Study |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 an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y |
Works Cited |
Acknowledgements |
Appendix A: Coding for Each Factor Group |
Appendix B: Samples of Vowel [o] Variation in Linli Dialect from the Excel DataFile |
Informative Abstract in Chinese |
Resume and Publications since Entering the Program |
(8)夏邑方言语音变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夏邑概况 |
(一)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
(二)方言概况 |
二 研究现状 |
(一)夏邑方言的研究现状 |
(二)相关音变的研究现状 |
三 本文的研究意义、方法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之处 |
四 调查概况 |
(一)调查过程 |
(二)体例说明 |
第一章 夏邑方言的语音系统 |
一 夏邑方言声韵调系统 |
(一)声母 |
(二)韵母 |
(三)声调 |
二 夏邑方言的儿化韵 |
第二章 夏邑方言的音韵特点 |
一 声母的特点 |
(一)中古全浊声母今全部清化 |
(二)中古精见组声母的对立 |
(三)中古知庄章组字二分 |
(四)中古影疑母今读零声母 |
(五)部分微母、喻母声母今读[v] |
二 韵母的特点 |
(一)山臻摄合口三等来母精组字与一等合流 |
(二)咸深山臻摄阳声韵的主元音鼻化 |
(三)药铎觉与末薛月屑同韵 |
(四)德陌麦韵合一 |
三 声调的特点 |
(一)平分阴阳 |
(二)浊上归去 |
(三)入派二声 |
第三章 夏邑方言语音的变异 |
一 声母的变异 |
(一)尖团音的变异 |
(二)[ts-][t(?)-]类声母变异 |
(三)[v]声母变异 |
(四)[f]声母变异 |
二 韵母的变异 |
(一)单韵母变异 |
(二)复韵母变异 |
(三)介音变异 |
第四章 变异的原因 |
一 语音结构的影响 |
二 普通话的影响 |
(一)普通话影响的途径 |
(二)普通话影响夏邑方言的方式 |
三 语言态度的影响 |
四 社会发展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发音人合作情况表 |
附录B 尖团音调查表 |
附录C 知二庄开口字调查表 |
附录D 其他调查表 |
致谢 |
(9)淮安方言入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淮安方言简介 |
二、研究内容、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和调查说明 |
第一章 淮安方言入声调的今读情况分析 |
第一节 淮安方言入声调的保存情况 |
一、中古全清声母的字 |
二、中古次清声母的字 |
三、中古全浊声母的字 |
四、中古次浊声母的字 |
第二节 舒化入声字今声调的归派情况 |
一、完全舒化的入声字声调归派情况 |
二、舒入两读的入声字舒声调归派情况 |
三、舒化入声字的声调归派特点 |
第二章 淮安方言入声韵今读情况分析 |
第一节 淮安方言入声韵的中古来源 |
一、(?)类入声韵的中古来源 |
二、(?)类入声韵的中古来源 |
三、[a]类入声韵的中古来源 |
四、(?)类入声韵的中古来源 |
五、(?)类入声韵的中古来源 |
第二节 淮安方言入声韵在各韵摄的分布情况 |
一、咸摄 |
二、深摄 |
三、山摄 |
四、臻摄 |
五、宕摄 |
六、江摄 |
七、曾摄 |
八、梗摄 |
九、通摄 |
第三节 舒化入声字今韵母的归派情况 |
一、完全舒化的入声字韵母归派情况 |
二、舒入两读的入声字韵母归派情况 |
三、舒化韵的归派特点 |
第三章 淮安方言新老派入声对比分析 |
第一节 淮安方言新老派入声调对比分析 |
一、入声调的保留情况对比 |
二、入声舒化字声调归派情况对比 |
第二节 淮安新老派方言入声韵对比分析 |
一、入声韵保留情况对比 |
二、舒化韵归派情况对比 |
第三节 新老派入声异读对比分析 |
一、新老派异读概况 |
二、新老派入声异读的分类 |
三、新老派入声异读在中古声母和各摄的分布 |
四、新老派异读反映的音变规律 |
第四章 淮安方言入声演变的规律和原因探析 |
第一节 淮安方言入声的演变规律 |
一、以词汇扩散的方式演变 |
二、新派演变速度快于老派 |
三、淮安方言向普通话靠拢 |
四、入声舒化是淮安方言最终的演变趋势 |
第二节 淮安方言入声演变的原因 |
一、方言系统内部调整 |
二、语言接触 |
三、社会因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四川省双流区西航港方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成都双流区概况 |
1.2 西航港街道概况 |
1.3 研究现状 |
1.4 创新之处与研究意义 |
1.5 调查程序与研究方法 |
1.6 使用符号说明与语料来源 |
2.西航港方言老派语音 |
2.1 西航港方言老派语音声韵调系统 |
2.2 西航港方言老派语音声韵调配合表与同音字汇 |
2.3 西航港方言老派语音音韵特点 |
2.4 西航港方言老派语音的“南路话”特征 |
3.西航港方言新派语音与老派语音的对比 |
3.1 声母对比 |
3.2 韵母对比 |
3.3 声调对比 |
4.西航港方言新派语音的发展 |
4.1 调查材料 |
4.2 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
4.3 调查结论 |
5.西航港方言语音发展的原因 |
5.1 语言自身结构整合的影响 |
5.2 不同方言接触的影响 |
5.3 社会环境的影响 |
5.4 语言心理的影响 |
5.5 西航港方言发展的趋势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徐州方言向普通话靠拢趋势的考察——新老派语音差异及变化特点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成山方言语音变异研究[D]. 王帅.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1)
- [2]中原官话和西南官话过渡地带方言语音变异研究[D]. 何芳.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2)
- [3]宿松方言词汇代际使用差异研究[D]. 陈斯舒. 暨南大学, 2020(04)
- [4]江苏贾汪方言语音研究[D]. 王海林.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5]湖南汨罗大荆15年三峡移民新派方言语音和新老派比较[D]. 郭静.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梧州市城区话语音及其演变研究[D]. 廖才敏.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临澧方言元音[o]变异研究[D]. 李雅兰. 湘潭大学, 2019(02)
- [8]夏邑方言语音变异研究[D]. 朱莉娜. 河南大学, 2019(01)
- [9]淮安方言入声研究[D]. 冯娴婷. 扬州大学, 2019(02)
- [10]四川省双流区西航港方言研究[D]. 黎霞. 西南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