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图书馆老年人服务的现状与问题——自立、参与、关怀、自我实现、尊严

日本图书馆老年人服务的现状与问题——自立、参与、关怀、自我实现、尊严

一、日本图书馆为老年人服务的现状和课题——自立 参与 关怀 自我实现 尊严(论文文献综述)

安璐[1](2021)在《基于乡村书屋文化认知功能的留守儿童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关芯[2](2021)在《视障人士社区教育需求研究 ——以上海市轻度视障残疾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截至2019年中国视障残疾群体约有1731万人,这类群体在整个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他们是一群非共性的特殊群体,尤其是已经成年的视障者,很多成年的视障者由于视力原因错失了正规教育的机会。在终身教育的大背景下,不仅学校是学习的场所,每个社区都是学习的场所,社区学院便成为了成人视障者的教育场所之一。这要求社区教育要重视视障学习者自身的学习需求,不仅关注知识、技能的需求,也要关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需求。了解成年视障者的社区教育需求,提高视障人士的生活质量,这无论是对视障人士还是对其家庭甚至整个社会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本研究正是着眼于视障人士这类特殊群体。结合自身所学知识和实践,笔者发现有关视障残疾人的研究滞后于特殊教育的研究,有关视障残疾人的社区教育研究内容不足,研究视角狭窄。鉴于此本人以上海轻度视障成年残疾人为研究对象集中研究以下三个问题:第一,上海市轻度视障残疾人的教育现状如何?第二,轻度视障残疾人的社区教育需求有哪些?第三,影响视障残疾人社区教育需求的因素有哪些?笔者通过上海各个区的残联寻找可以填写调查问卷和进行访谈的轻度视障人士,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收集资料,结合社会学和成人教育学等相关理论对研究问题进行剖析。研究结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发现:首先,视障成年残疾人的教育现状不佳,并且大多数的视障残疾人没有接受过特殊教育。其次,视障残疾人群体对社区教育的需求很强,需求呈现多样化、多层次的特点。具体表现为参与目的多样化,主要参与目的如为了有丰富业余生活、培养兴趣爱好和提高自我涵养等。教育形式需求多样化,视障残疾人能够接受的教育形式主要有学习互动小组、社区巡回授课和游学等形式。对社区教育内容的需求主要有文化艺术需求和心理健康需求。最后,视障残疾人的社区教育需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影响视障人士需求的因素有个人层面、社区教育层面和社会层面。个人层面的影响因素有视力情况和教育经历;社区教育层面的影响因素有距离、教育时间、教育内容和社区教育的无障碍设施;社会层面主要是残联与社区教育之间的合作教学。通过以上分析,笔者以全纳教育的理念为基础,从满足视障残疾人士的学习需要,激发视障残疾人的内在学习需求为出发点提出建议。笔者认为,首先我们可以在社区教育层面上开展丰富实用的活动,提供便捷无障碍的学习环境,其次可以根据视障残疾人的差异,提供个性化教育和支持,从而能够为帮助视障残疾人融入社会和改善教育现状做出贡献。

钱宇星,李浩,倪珍妮,桂文瑄[3](2021)在《论坛式网络信息服务适老化困境与应对——以“银龄网”关停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意义]旨在以国内大型老年在线社区"银龄网"关停事件为例,提炼论坛式网络信息服务适老化问题的相关要素,揭示论坛式网络信息服务适老化存在的困境,探索今后应对策略。[研究设计/方法]爬取老年在线社区"银龄网"管理员与用户关于在线社区关停公告的讨论内容,共计两篇主题贴及358条有效评论文本。采用内容分析法,从用户情感、用户需求、问题与挑战、应对措施四个方面对文本内容进行梳理归纳。[结论/发现]论坛式网络信息服务适老化问题涉及服务的方式与内容、运营模式等多方面问题。其适老化的困境主要体现在坚持公益性与维持运营、落后的服务系统与不断增长的用户需求、吸引新用户与维护现有用户使用习惯三个方面的矛盾。需要从筹集运营资金、获取技术支持和加强用户研究三个方面加以应对。[创新/价值]探索了论坛式网络信息服务适老化过程中遭遇的困境与可行应对策略,为今后加速其适老化进程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建议。

寇垠,何威亚[4](2020)在《日本图书馆参与地域综合照护网络的经验》文中提出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中国政府开始推行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建设工程,公共文化机构如何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建设成为新的重要议题。日本作为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通过建立地域综合照护网络实现了70%以上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机构通过资源和服务嵌入支持了照护网络的建设,这些经验对中国有重要借鉴意义。通过文献研究,总结日本地域综合照护网络基本概况,归纳日本图书馆参与照护网络建设的经验,再以两个图书馆的典型案例展示不同参与模式的细节,最后提出中国公共文化服务要加强社区文化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公共文化机构要积极融入社区养老综合服务网,基层政府要通过政策引导和激发用户参与驱动公共文化机构主动嵌入社区养老综合服务体系建设。

李宏洁[5](2020)在《“互联网+”背景下农村老年人积极老龄化干预方案的构建与效果评价》文中认为目的调查了解农村老年人积极老龄化水平和现状,并基于“互联网+”背景构建和实施农村老年人积极老龄化干预方案,评价其初步运行效果,为今后促进农村老年人实现积极老龄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方法本研究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农村老年人积极老龄化现状研究第一阶段 农村老年人积极老龄化水平现况调查以本研究中修订后的《农村老年人积极老龄化问卷》为调查工具,便利抽取河南省某地市下辖的行政村内625名农村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并分析农村老年人积极老龄化的实际程度和影响因素,为后续干预方案的设计提供依据。第二阶段 农村老年人及照护者对积极老龄化的认知体验研究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7名农村老年人、17名老年人家属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了解农村老年人积极老龄化需求和存在问题,为干预方案的设计提供参考依据。第二部分:农村老年人积极老龄化干预方案的构建及修订本部分是基于“互联网+”背景,在前期文献回顾、访谈分析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制定农村老年人积极老龄化干预方案初稿,并采用Delphi专家咨询法对初稿进行修订,最终形成干预方案实施稿。第三部分:农村老年人积极老龄化干预方案的效果评价①类实验研究,采取知情同意原则选取河南省鹤壁市下辖某两个行政村A、B的农村老年人各50人,分别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老年人参与农村老年人积极老龄化干预方案;对照组老年人在健康层面参与村卫生室的常规健康教育活动,在参与层面参与当地村委会组织的日常活动;在保障层面参与当地乡镇卫生院组织的常规科普宣传活动。在干预前后采用农村老年人积极老龄化问卷、健康行为能力自评量表(Self-rated Abilities for Health Practices Scale,SRAHP)、休闲利益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PSSS)两组老年人进行测评。②质性研究,采用目的抽样选取8名老年人、4名老年人照护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并分析资料。结果第一部分:①农村老年人积极老龄化总得分为70.00(30.00)分,处于较低水平;具体维度中“自理能力”得分最高,“建立经济保障”得分最低;影响农村老年人积极老龄化的因素有:年龄、婚姻状况、居住情况、个人月收入、睡眠质量、每周锻炼次数、健身活动设施情况以及家属对社会参与支持情况。②针对访谈资料分析,从积极老龄化“健康”层面提炼出3个主题和2个亚主题:健康认知缺乏、健康信念积极、保健行为偏差(延迟就医行为明显、诊疗依从性不足);从“参与”层面提炼出4个主题和3个亚主题:社会参与愿望强烈、社会参与活动单一、影响社会参与的因素(担心增加家庭负担、缺乏社会参与设施、他人对老年人态度)、易受不良商业行为误导;从“保障”层面提炼出2个主题:社会保障知识缺乏、存在多样化的保障需求。第二部分:初步构建干预方案后,根据两轮Delphi专家咨询意见进行修订,最终构建农村老年人积极老龄化干预方案,共8个活动主题:走近积极老龄化、积极互助胜远亲、居家安全动手做、自我保健样样通、积极防范擦亮眼、发挥余热有劲头、维权保障助我行、积极生活永相随。第三部分:①类实验研究:干预组和对照组老年人基线资料均衡(P>0.05)。10周的干预活动结束后,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干预组老年人积极老龄化总分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老年人健康行为能力总分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老年人领悟社会支持总分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老年人休闲利益总分高于对照组(P<0.05)。②质性研究:共提炼出3个主题,分别是干预方案的优点、干预方案的效果、对干预方案的进一步期待。干预方案的优点:形式多样、趣味易懂,微信群互动产生“榜样的力量”;干预方案的效果:积极老龄观的树立,健康层面的转变(健康知识的掌握、自我健康管理的践行)。参与层面的转变(互动互助行为的增加、风险防范意识的建立),保障层面的转变(老年保障知识的获得、对社会支持的感知);对干预方案的进一步期待:增加户外活动形式,保证干预资料的长期可用性,针对突发情况设置替代方案。结论基于“互联网+”背景构建的农村老年人积极老龄化干预方案,可提升农村老年人的积极老龄化整体水平、增强农村老年人的健康行为能力、提高农村老年人对社会支持的感知、改善农村老年人对休闲利益的认知,可为今后开展农村地区积极老龄化普及行动提供参考与借鉴。

周一琛[6](2020)在《城市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适老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我国老龄人口数量已达高峰且还在逐年上升,城市地区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也愈加良好,对提高生活生命质量的需求也不断上升,其中就包括对文化体育服务的需求。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是公共服务中的重要内容,是为了保障全体公民的公共文化与体育权益提供的对应公共产品。老年群体因其生理或心理的一定特殊性,对于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的需求也与其他群体有一定差别,而当前城市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还不能很好地满足老年群体的需求。因此本文提出城市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适老化建设命题,旨在基于当前养老模式下,促进对城市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的优化改进,使之对老年群体更加友好。这也是践行积极老龄化行动、科学应对老龄化问题的重要举措,是形成敬老孝老良好氛围、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重要一步。本文主要运用文献分析和逻辑分析的方法,将当前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体系、养老服务体系、老年人需求特点分析等内容作为适老化的逻辑基础;进行城市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适老化的理论构建,构成要素包括主体要素和适老要素,适老化机制包括管理体制、服务供给机制和保障机制;随后通过这一理论框架对当前我国城市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适老化建设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分析,存在城市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适老化理念不明、主体权责不清,服务平台适老性缺乏,城市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适老化准备不足等问题;最后借鉴总结国外发达国家在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适老化相关方面的一些做法和经验,结合我国实际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一、深化适老理念,营造适老氛围;二、推动协同合作,打造多元主体;三、制定适老标准,培养适老人才;四、打破信息阻塞,供需信息共享;五、加强理论科研,保障资金准备;六、强化相关立法,加强政策保障。

屈璐[7](2019)在《日本课后服务的场域建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日本社会已经进入严重老龄少子化的时代,一方面它面临着国际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人才需求的不断扩大、雇佣环境的持续变更以及经济差距的激烈加剧等社会背景,另一方面则是学校中心地位的动摇、学生在校时间的压缩、教育差距的加剧等产生的所谓教育病理性现象。其中尤其就如何加强对就读基础教育的孩子进行课后“真空”时间的有效看管,已经成为了日本社会与家庭共同予以高度关注的问题。而日本政府通过提供有效“福利”到有效“教育”的过程,对解决课后儿童看管的需求问题,从单纯的福利或教育部门的单向操作而转向行政统一、联合推进的融合改革,其反映了日本政府利用公权力的力量积极介入以及出台有效政策的思路。其最终结果证明,一国之政府如果能够站在民众的立场,坚持公平正义的原则,那么它就可以通过政策制度的构建,试图缓解因贫富差距所造成的底层工薪阶层孩子无法享受课后服务的困境,即布迪厄场域理论的根源。因此开启独具特色的日本课后服务建构体系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以质性研究为主,分别采用文献分析法、历史研究法、参与观察法、深度访谈法以及比较研究法等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从日本课后服务的现场出发,参照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作为分析框架,基于日本课后服务的政策沿革、发展现状、历时与共时的演变,通过三个课后服务的典型场域——学校、儿童馆、公民馆来试图探寻课后服务场域建构中规则、资本和惯习之间的能动作用以及动态平衡关系。本研究共分为八章,第一章为导论,主要阐述研究背景与研究缘起、研究意义、国内外先行研究的现状、研究方法、研究过程以及核心概念的界定等。第二章为本论文的研究框架——场域理论的基础,从物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三门不同学科的视角解读场域的理论缘起,从而定位场域理论在本研究中的教育学意义。第三章为制度视野中课后服务场域建构的政策梳理,即通过法律及政策文本的解读,归纳课后服务发展的三个重要时期及其特点。第四章从国家宏观层面的官方数据着手,剖析实践视域中课后服务的发展现状及动力机制。第五章至第七章选取日本课后服务的三个典型场域空间,特别是通过地方实践的考察去剖析地方实践模式,并关注不同场域中的各种元素在场域建构中的作用。第八章将根据本研究从宏观层面到实践模式的探索,最终进行学理上的总结,并回归我国课后服务的发展现状与问题,提出若干可行的政策建议与意见。论文的最后反思既是对于问题本身的反省,同时也是对于研究课题的反思。本研究最后得出以下几点结论:一是国家政策、地方细则和实践推进之间相互影响,其中政策规则在课后服务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引领的作用。二是场地以及基本设施的提供是课后服务实施的重要保障。三是通过不同场域空间的创设而产生的具有抽象意义的场域,即既非学校、也非家庭的所谓“第三空间”,继而通过地缘关系产生了与第三空间中“重要他人”的连接,地区中的孩子由此产生了一种不同于与老师、家长的纵向关系,也不同于与同学、伙伴的横向关系的“第三人”斜向关系。四是场域通过政府设立课后服务相关人员的“准入门槛”,进而吸引最为合适的行动者进入并服务于场域中。政府保障下的普惠性课后服务的场域建构不是任由资本市场所占有进而制定“游戏规则”的空间,而是保证底层孩子也可以进入以前不为他们所开放的场域之中,某种程度上破解或缓和了布迪厄所批判的场域规则为上层有钱人所制定,底层孩子无法入场或即使入场也无法适应而不得不离场的不公平困境。对日本课后服务场域建构理论及其实践的探究,对于我国制定课后服务的政策、运行机制建立乃至实践价值提升都将起到举一反三的重要借鉴作用。

原艳[8](2018)在《养教结合的城市社区老年教育模式构建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医疗科技的进步,我国人口平均寿命延长,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老年人养老与教育问题凸显。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老年教育,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形成覆盖广泛、灵活多样、特色鲜明、规范有序的老年教育新格局。养教结合,构建新型城市社区老年教育模式,兼顾社区养老与教育,为老年人打造一个快乐学习、健康养老的在地化老年社区。本研究选取台北、福州等4所城市中的8所社区老年教育机构为研究点,采取半结构式访谈的研究方法,对社区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志愿者以及参与学习的老年人等80位社区老年教育的参与者,进行深入访谈,鼓励受访者说出内心的真实想法。旨在以老年人为导向,探寻当前社区老年教育模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改进社区老年教育模式,形成中国特色老年教育提供借鉴意义。通过调查发现,我国目前的社区老年教育模式,大多以政府为主导,民间参与较少,课程设计以兴趣教育、补偿教育为主,专业师资缺乏,参与对象也多是经济背景良好,教育程度较高的“优势老年人”,真正年纪较大、经济状况不佳、身体较差的“弱势老人”参与学习的情况不太理想。养教结合的社区老年教育模式,整合社区养老与教育资源,满足老年人养老与教育的客观需求,促进了终身教育体系完善。所谓的“养”是指除了提供给老年人健康服务外,也希望老年人能主动负担起维护个人健康的责任;所谓的“教”则是希望透过文化传承的理念,让老年人参与社区文化活动,认识到自我的价值,服务社区,贡献社会。此模式以Howard McClusky的需求幅度理论为课程依据,按老年人的实际需求设计课程内容,采用开班授课和多元活动的教学方法。常规班将开放给附近社区老人,并鼓励对课程有兴趣的社会大众报名参加,通过代际、混龄教学的灵活应用,消除代际的疏离,增进亲子教育和家庭关系。通过社区教学,鼓励老年人培养新的兴趣,分享彼此成长过程中的文化经验,写下生命的故事。

苏文培[9](2017)在《城市公共阅读设施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今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而民众精神文明建设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国进一步发展的绊脚石。因此我国政府在意识到民族文明程度的提升取决于我国人民的阅读高度时,即全国人民的阅读参与度决定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价值观和发展空间,就提出了建立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基于这一背景,文章主要致力于探寻有效推进中国大众阅读推广进程的方法和服务于城市精神文化建设的公共阅读设施建设方法。文章首先从公共阅读设施的发展现状出发,剖析了公共阅读设施的含义和特性,确定了城市公共阅读设施的定位。其次从四个不同的角度做了城市居民的用户分析,了解城市居民的行为特点、阅读需求、使用空间类型和对阅读设施的功能需求,并以此为依据完成了城市公共阅读设施的分类。随后文章以社会、城市、个人为主体分析其不同层面的需求,明确了城市公共阅读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和需求点。然后通过对公共阅读设施建设的困境和可行性的分析确定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和方法。城市作为推广阅读的节点的标杆性尤为重要,最终文章对于具有代表性的省会城市武汉的城市阅读公共设施进行了设计思考,以验证城市阅读公共设施系统设计的可行性。一是文章通过对武汉城市现状和阅读公共设施建设现状的分析确定根源层设计,将共享经济概念引入城市公共阅读设施建设中。文章希望通过系统的公共阅读设施的建设,使图书分享和图书流通方式得到改变,从而帮助城市居民建立“阅读即生活”的价值观,使阅读升华为一种生活方式。二是文章结合武汉市的环境现状、市民情况和技术保障等,通过城市公共阅读设施不同分类的定位思考进行了表征层的设计尝试,完成了设计构思、设计建模、设计组合、设计效果的设计过程。三是文章结合武汉市的经济文化和政策现状进行了生成层中推广方式的构思。综上,文章的创新点主要有三点,第一是完成了公共阅读设施的分类,第二是为我国城市大众阅读推广开辟了新思路,第三是找到了公共阅读设施系统建设的方法步骤,并为城市公共阅读设施设计提供了方案。

吕慧[10](2017)在《战后日本社会教育理论发展研究(1945-1980)》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终身学习理念的普遍深入和学习社会的全面构建,社会教育活动以社区为重要载体得到了活跃开展。然而,社会教育的理论则较为滞后,未能起到引领、指导实践活动的作用。因此,本研究以发展较为成熟的日本社会教育理论为研究对象,把时间节点定位于二战后,通过对二战后日本社会教育理论的发展脉络与主要问题的厘清,为我国社会教育理论的发展提供借鉴,并为社会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提供理论性的指导。本研究试图通过各种基本关系的澄清来把握社会教育的本质,并以这种本质性的探究为一以贯之的研究线索。即围绕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民主教育、社会教育与自我教育、社会教育与终身教育等战后社会教育理论发展中所重点关注的基本关系,通过对比二战前后、终身教育引入前后社会教育理论的多元性发展,来揭示社会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发展逻辑。首先,本研究从纵向的时间发展维度,以社会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中的典型事件为标志,把战后日本社会教育理论的发展划分为启蒙阶段(1945-1948)、重构阶段(1949-1954)、发展阶段(1955-1959)、深化阶段(1960-1964)、高涨阶段(1965-1970)、跨越阶段(1971-1980)等六个阶段。与此同时,从横向的内容研究维度,初步确立了研究的基本框架,提出了战后日本社会教育理论发展中的主要关注点,即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民主主义、社会教育与自我教育、社会教育与终身教育等基本关系。接着,以学校教育为参照物,第二章通过“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间的关系研究,来把握社会教育理论的本质特征和发展程度。在此,划定了社会教育的学术研究范畴,将其定位于教育学领域;进一步,从不同的教育学体系出发,来呈现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间的多样化关系;在此基础上,从社会教育的领域三分法、发展形态论等方面,揭示社会教育理论发展中二者间的理想状态。围绕“社会教育与民主主义”间的内在关联,第三章探讨了社会教育的民主性特征。战前在国家主义、军国主义统治下,日本的社会教育通常被作为国家统制的手段,但其内在的具有民主性的内涵;战后研究者对民主性社会教育的本质问题、特征结构、主体形成等基本问题进行了集中探讨,揭示了社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权利的本质特征;基于此,从公共性社会教育出发,分析了社会教育民主化的具体表征,并探寻了其现实化的路径。通过把握“社会教育与自我教育”间的关系,第四章探讨了以自我教育为中心的社会教育。具体而言,阐述了作为社会教育理论源流的自我教育及其运动本身的概念、发展和理论;明晰了社会教育与自我教育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立足于不同视角,呈现了以自我教育为中心的社会教育的各种理论主张和本质特征。可以说,作为教育权利的社会教育,主要是在自我教育运动中获得实现的。第五章聚焦于“社会教育与终身教育(学习)”间的关系,透过终身教育思想在日本的引入与开展所形成的日本型终身教育论,从法律、理论、实践等方面分别呈现了社会教育与终身教育关系的动态变化,以此实现对终身教育视域下社会教育的本质内涵、理论发展的应然和实然状态等问题的综合性把握。本研究以基本问题探究的形式,从第二章到第五章分别对社会教育理论发展过程中的四对基本关系进行了研究,系统阐述了社会教育理论发展中的本质性理论问题。因此,在第六章中,归纳了战后日本社会教育理论发展的五方面特征:外来因素的影响、本质研究的凸显、理论范式的转变、基本矛盾的博弈、现代化的进程等,为我国社会教育理论的构建与完善提供一定的启示。

二、日本图书馆为老年人服务的现状和课题——自立 参与 关怀 自我实现 尊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本图书馆为老年人服务的现状和课题——自立 参与 关怀 自我实现 尊严(论文提纲范文)

(2)视障人士社区教育需求研究 ——以上海市轻度视障残疾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目的
    四、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五、研究思路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社区教育
        (二)视障残疾人
        (三)教育需求
    二、理论基础
        (一)终身教育
        (二)全纳教育
        (三)马斯洛需求理论
    三、国内外社区教育需求研究现状
    四、国内外残疾人教育需求研究现状
        (一)残疾人教育需求研究现状
        (二)残疾人社区教育需求研究现状
    五、国内外视障人士社区教育研究现状
    六、研究述评
第三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访谈法
        (四)相关性分析法
    三、研究工具
        (一)研究工具的编制
        (二)研究工具内容
        (三)研究工具的信效度检验
        (四)数据收集过程
第四章 研究结果
    一、调查问卷的结果呈现和分析
        (一)教育情况
        (二)社区教育需求情况
        (三)影响因素
        (四)开放性题目结果分析
        (五)社区教育需求的相关性分析
    二、访谈内容的呈现和分析
        (一)视障人士访谈内容
        (二)残联工作人员访谈内容
        (三)社区学院教师访谈内容
第五章 研究分析与讨论
    一、教育现状
    二、社区教育需求情况
        (一)社区教育参与目的
        (二)教育形式的需求
        (三)教育内容的需求
        (四)教育场所的需求
        (五)具体课程需求
        (六)其他需求
    三、影响因素
        (一)身体性因素
        (二)发展性因素
        (三)支持性因素
        (四)总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一)满足视障残疾人的发展需要,激发视障残疾人的学习需求
        (二)开展丰富实用的教育活动,提供便捷无障碍的学习环境
        (三)根据视障残疾人的差异,提供个性化教育和支持
    三、研究创新与局限
    四、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调查问卷
    附录2:视障人士访谈提纲
    附录3:残联工作人员访谈提纲
    附录4:社区教师的访谈提纲

(3)论坛式网络信息服务适老化困境与应对——以“银龄网”关停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相关研究
3 数据来源与方法
    3.1 数据来源与数据预处理
    3.2 内容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编码结果统计分析
    4.2 用户情感表达分析
    4.3 用户需求表达分析
    4.4 论坛发展的问题与挑战
    4.5 应对措施
5 讨论与建议
6 结语

(4)日本图书馆参与地域综合照护网络的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日本地域综合照护网络概况
    1.1 基本内容
    1.2 服务理念
    1.3 服务实施
2 日本图书馆参与照护网络建设的经验
    2.1 参与动因
    2.2 服务内容
    2.3 合作机制
3 典型案例
    3.1 川崎市立宫前图书馆:单体参与模式
    3.2 鸟取县立图书馆:组团参与模式
4 结论与启示
    4.1 结论
    4.2 启示

(5)“互联网+”背景下农村老年人积极老龄化干预方案的构建与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1 研究背景
        1.1 立题依据
        1.2 相关概念及定义
        1.3 国内外文献回顾
        1.4 小结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3 理论依据
        3.1 积极老龄化理论
        3.2 生态位理论
    4 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农村老年人积极老龄化现状研究
    第一阶段 农村老年人积极老龄化水平现况调查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工具
        2.3 样本量计算
        2.4 资料收集
        2.5 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阶段 农村老年人及照护者对积极老龄化的认知体验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访谈提纲
        2.3 资料收集与处理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部分 农村老年人积极老龄化干预方案的构建及修订
    1 研究目的
    2 干预方案初拟
    3 形成专家咨询表
    4 确定咨询专家
    5 咨询过程
    6 资料分析
    7 结果
第三部分 农村老年人积极老龄化干预方案的效果评价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工具
        2.3 研究步骤
        2.4 质量控制
        2.5 伦理原则
    3 结果
    4 讨论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积极老龄化理论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6)城市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适老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思路及重难点
        一、主要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重难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第一节 研究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辨析
        二、相关理论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相关研究现状
        二、研究述评
第三章 城市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适老化的逻辑基础
    第一节 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体系
        一、我国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体系发展概况
        二、我国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体系内容
    第二节 养老服务体系
        一、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概况
        二、我国养老服务体系构成
    第三节 公共文化体育服务和养老服务的协同体系
    第四节 适老化建设原则
    第五节 老龄人口服务需求特点分析
        一、从老年心理学视角分析
        二、从需求层次理论视角分析
第四章 城市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适老化的理论构建
    第一节 城市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适老化构成要素
        一、主体要素
        二、适老要素
    第二节 城市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适老化机制
        一、管理体制
        二、服务供给机制
        三、保障机制
第五章 城市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适老化的现实问题分析
    第一节 城市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适老化理念不明、主体权责不清
        一、适老理念欠缺
        二、服务供给主体权责不清
    第二节 服务平台适老性缺乏
        一、实体服务平台适老性缺乏
        二、数字服务平台适老性缺乏
    第三节 城市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适老化准备不足
        一、理论准备不足
        二、资金准备不足
        三、相关立法不足
        四、政策准备不足
第六章 城市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适老化建设对策建议
    第一节 国外经验借鉴
        一、美国
        二、德国
        三、日本
        四、国外经验总结
    第二节 城市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适老化对策建议
        一、深化适老理念,营造适老氛围
        二、推动协同合作,打造多元主体
        三、制定适老标准,培养适老人才
        四、打破信息阻塞,供需信息共享
        五、加强理论科研,保障资金准备
        六、增加适老立法,加强政策保障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日本课后服务的场域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缘起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的研究
        (二)国外的研究
        (三)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过程
    五、核心概念界定
        (一)课后服务
        (二)场域建构
        (三)资本
        (四)行动者的惯习
        (五)“游戏规则”
    六、研究框架与研究限制
        (一)研究框架组成部分
        (二)研究限制
第二章 场的理论基础
    一、场理论的缘起
        (一)场的字源
        (二)物理学的场理论
        (三)心理学的场理论
        (四)社会学的场理论
    二、教育场域论的建构
        (一)时空维度
        (二)核心元素极其构型
        (三)实践逻辑
第三章 日本课后服务制度发展脉络——场域建构的历时分析
    一、萌芽时期的综合场
    二、发展时期的单一场
        (一)单一的福利行政场
        (二)单一的教育行政场
    三、联动时期的复合场
第四章 日本课后服务实践现状——场域建构的共时分析
    一、课后服务项目总览
    二、场域空间
        (一)以学校为场域的课后服务推广
        (二)以儿童馆为场域的课后服务推广
        (三)以公民馆为场域的课后服务推广
    三、时间
    四、资金投入与项目内容
        (一)资金投入
        (二)项目内容
    五、行动者
    六、参与者
    七、各元素的关系场域建构以及效果
第五章 以学校为场域的课后服务建构—牛久市案例分析
    一、物理形态的场
    二、场域的“游戏规则”
        (一)制度视域的“游戏规则”
        (二)实践逻辑的“游戏细则”
    三、行动者的惯习与文化资本传递
        (一)“入场权”下的惯习
        (二)知识文化、技术技能及教养的传递
        (三)重塑惯习
    四、场域建构下的实践逻辑
        (一)先于政策的行政“游戏细则”
        (二)地缘空间
        (三)地缘关系
        (四)教育福利的边界
第六章 以儿童馆为场域的课后服务建构——筑波市案例分析
    一、物理形态的场
        (一)筑波市地理位置
        (二)筑波市儿童馆
    二、场域的“游戏规则”
        (一)筑波市课后服务整体情况
        (二)儿童俱乐部的“游戏细则”
    三、行动者的惯习与文化资本传递
        (一)往昔“杂乱的”入场者
        (二)老师?保姆?
        (三)新鲜血液的注入
    四、场域建构下的实践逻辑
        (一)无规矩难成方圆
        (二)场所设施的紧箍咒
        (三)朝着公平多元的目标前行
        (四)艰难的去留决定
        (五)多选题:公营?民营?指定管理者?
第七章 以公民馆为场域的课后服务建构—国立市案例分析
    一、物理形态的场
        (一)国立市地理位置
        (二)国立市公民馆
    二、场域的“游戏规则”
        (一)国立市课后服务的整体行政运营
        (二)公民馆内独具地方特色的“地域未来塾”
        (三)带来灾难的“游戏细则”
    三、行动者的惯习和文化资本传递
        (一)高门槛准入下的冲突
        (二)“利益”的漂移
        (三)“威望”的带入
        (四)场域自由的吸引力
    四、场域建构下的实践逻辑
        (一)第三空间
        (二)斜向关系
        (三)聆听多方的声音
        (四)实践即教育
第八章 研究总结与启示
    一、日本课后服务场域建构总结
        (一)规则的创设
        (二)空间中的“显场”与“潜场”
        (三)行动者的惯习与文化资本遴选
        (四)动态平衡的场域建构
    二、日本课后服务场域建构对我国的启示
        (一)我国课后服务发展现状与困境
        (二)日本课后服务场域建构对我国的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采访提纲
附录二 部分采访笔记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8)养教结合的城市社区老年教育模式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目标、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与局限
        1.4.1 研究的创新
        1.4.2 研究的局限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社区老年教育
        2.1.2 养教结合
        2.1.3 社区教育模式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积极老龄化理论
        2.2.2 成功老龄化理论
        2.2.3 Howard McClusky的需求幅度理论
3 我国当前城市社区老年教育的现状及其问题
    3.1 调查设计与数据获取
        3.1.1 调查设计
        3.1.2 数据获取
    3.2 现状分析
        3.2.1 政府与社会团体共同参与社区老年教育建设
        3.2.2 社区学习氛围浓厚
        3.2.3 社区课程满足老年人的兴趣与喜好
        3.2.4 老年学习者对必修与收费课程参与意愿低
        3.2.5 教师工作负担沉重
        3.2.6 社会交往是老年人参与学习的主要目的
        3.2.7 “弱势老人”参与度较低
        3.2.8 外部因素影响老年人参与社区教育
    3.3 存在的问题
        3.3.1 社区老年教育资源不均衡
        3.3.2 课程规划类型单一
        3.3.3 教育理念落后
        3.3.4 师资储备不足
        3.3.5 社会对老年人偏见
        3.3.6 养老与教育分离
4 养教结合城市社区老年教育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4.1 是满足老年人的客观需求的必要条件
        4.1.1 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4.1.2 满足老年人的教育需求
    4.2 是整合老年教育和养老服务资源的重要途径
    4.3 是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必然选择
5 养教结合城市社区老年教育模式的构建
    5.1 构建意蕴
        5.1.1 是赋权增能的教育
        5.1.2 是促进成功老化与健康老化的教育
        5.1.3 是社区化教育与在地化养老的有机结合
    5.2 构建原则与特色
        5.2.1 构建原则
        5.2.2 构建特色
    5.3 模式架构
        5.3.1 引入市场化管理机制
        5.3.2 破除老年人歧视障碍
        5.3.3 构建社区养老保障体系
        5.3.4 设置需求层次化及地区特色化课程
        5.3.5 推进多种教学形式
        5.3.6 依托大专院校储备优秀师资人才
        5.3.7 推动网络化养老与学习服务
6 实施策略
    6.1 坚持量的普及和质的提高相统一
    6.2 弹性调整课程设计
    6.3 鼓励老年人自主学习
    6.4 规范师资与人力资源管理
    6.5 拓宽经费来源渠道
    6.6 充分开发和整合社区教育资源
    6.7 设置区别化评估考核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9)城市公共阅读设施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文献综述
    1.4 研究的内容
    1.5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城市公共阅读设施的概念、特征与用户分析
    2.1 城市公共阅读设施相关概念
    2.2 城市公共阅读设施的特性
        2.2.1 城市公共阅读设施的公共性
        2.2.2 城市公共阅读设施的人文性
        2.2.3 城市公共阅读设施的引导性
        2.2.4 城市公共阅读设施的可持续性
    2.3 城市公共阅读设施的用户分析与分类
        2.3.1 城市公共阅读设施的用户分析
        2.3.2 城市公共阅读设施的分类
第三章 城市公共阅读设施建设的重要性
    3.1 对社会的重要性
        3.1.1 正视角探讨阅读设施建设对于社会重要性
        3.1.2 反视角探讨阅读设施建设对于社会重要性
    3.2 对个人的重要性
        3.2.1 宏观的个人需求
        3.2.2 微观的个人需求
    3.3 对城市文化的重要性
        3.3.1 公共阅读设施为文明城市建设发展提供新思路
        3.3.2 公共阅读设施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新方案
第四章 城市公共阅读设施建设的困境及可行性
    4.1 城市公共阅读设施建设的现实困境
        4.1.1 困境一缺乏大众广泛阅读的思想基础
        4.1.2 困境二缺乏公共阅读设施研究理论指导
        4.1.3 困境三缺乏城市管理机制
        4.1.4 困境四当下公共阅读服务的体系矛盾
    4.2 城市公共阅读设施建设的可行性
        4.2.1 充足可靠的人力资源
        4.2.2 逐渐完善的城市公共空间
        4.2.3 共享精神的开发期
第五章 基于设计层次解析的系统设计方法
    5.1 城市公共阅读设施的系统设计要素分析
    5.2 城市公共阅读设施的系统层次解析
    5.3 城市公共阅读设施的系统设计方法
第六章 以武汉为例的城市阅读设施的设计实践
    6.1 武汉市开展城市公共阅读设施建设的现实状况
        6.1.1 经济文化基础
        6.1.2 政策支持
        6.1.3 市民基础
        6.1.4 现状问题
    6.2 武汉市的城市公共阅读设施建设方案
        6.2.1 武汉市公共阅读设施的设计思考
        6.2.2 武汉市公共阅读设施的布置
        6.2.3 武汉市公共阅读设施的技术支撑
        6.2.4 武汉市公共阅读设施的设计探索
        6.2.5 武汉市公共阅读设施的推广方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战后日本社会教育理论发展研究(1945-198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
    二、相关概念界定与比较
    三、已有研究成果的述评
    四、研究宗旨和基本思路
    五、本研究所使用的方法
    六、核心问题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 战后日本社会教育理论的发展谱系
    第一节 社会教育理论发展阶段划分的意义及其依据
        一、社会教育理论发展的阶段划分意义
        二、社会教育理论发展的阶段划分依据
    第二节 战后日本社会教育理论的发展阶段
        一、启蒙阶段(1945—1948)
        二、重构阶段(1949—1954)
        三、发展阶段(1955—1959)
        四、深化阶段(1960—1964)
        五、高涨阶段(1965—1970)
        六、跨越阶段(1971—1980)
    第三节 战后社会教育理论发展中的基本关系
        一、社会教育理论发展的范式理解
        二、社会教育理论发展的关系框架
第二章 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以学校教育为参照的社会教育
    第一节 社会与教育关系探讨中的社会教育
        一、社会教育学术性范畴的概念论争
        二、在教育本质研究中把握社会教育
    第二节 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相互关系
        一、社会教育形成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二、学校教育中心下二者的关系类型
        三、民主主义背景下二者关系的论争
    第三节 以学校教育为参照物的社会教育
        一、社会教育的领域三分法
        二、社会教育的发展形态论
        三、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理想状态
第三章 社会教育与民主主义:具有民主性特征的社会教育
    第一节 社会教育的统制性与民主性特征
        一、社会教育与国家统制的从属关系
        二、社会教育与民主主义的充要关系
    第二节 民主性社会教育的基本问题探究
        一、民主性社会教育的本质探讨
        二、民主性社会教育的结构设想
        三、民主性社会教育的主体形成
    第三节 民主性社会教育的现实路径追寻
        一、民主性社会教育的自由性表征
        二、民主性社会教育的公共化路径
        三、民主性社会教育的教育权获得
第四章 社会教育与自我教育:以自我教育为中心的社会教育
    第一节 自我教育及其运动的基本性问题
        一、自我教育及运动的概念阐释
        二、自我教育运动的形成与发展
        三、自我教育运动理论的元探讨
    第二节 社会教育与自我教育间的相互关系
        一、社会教育与自我教育的重叠关系
        二、社会教育与大众运动的对冲关系
        三、社会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多样关系
    第三节 作为自我教育的社会教育理论
        一、社会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范畴归属问题
        二、把自我教育作为基础的社会教育理论
        三、把自我教育作为本质的社会教育理论
        四、作为自我教育的社会教育的本质特征
第五章 社会教育与终身教育:具有终身学习特点的社会教育
    第一节 终身教育思想在日本的引入与发展
        一、现代终身教育思想的产生
        二、终身教育思想在日本的引入
        三、日本型终身教育论的生成
    第二节 社会教育与终身教育间的相互关系
        一、社会教育与终身教育在政策中的关系变化
        二、终身学习社会中社会教育的自我定位
        三、终身学习施策推进中社会教育的对应态度
    第三节 终身教育视域下社会教育理论的发展
        一、日本社会教育自身孕育的终身教育思想
        二、终身教育视域下社会教育理论的再探讨
        三、终身学习支援系统中社会教育的边缘化
第六章 战后日本社会教育理论的发展特征
    第一节 社会教育理论发展中外来因素的影响
        一、欧美社会教育理论对日本社会教育理论的影响
        二、国际成人教育理念对日本社会教育理论的影响
        三、外来影响下社会教育理论的教化与自由性特征
    第二节 社会教育理论发展中本质研究的凸显
        一、社会教育四对关系中的本质表征
        二、社会教育三种理论中的本质表征
        三、社会教育本质的个人与社会立场
    第三节 社会教育理论发展中研究范式的转变
        一、社会教育理论研究的基本范式
        二、学校教育体系下“国家—国民”关系范式
        三、终身教育体系下“社会—学习者”关系范式
    第四节 社会教育理论发展中基本矛盾的博弈
        一、社会教育理论中基本矛盾的明确化
        二、社会教育理论基本矛盾的呈现样态
        三、理论基本矛盾在教育中的彰显
    第五节 社会教育理论发展中的现代化进程
        一、社会教育理论的现代化发展与趋势
        二、社会教育理论现代化的民主化手段
        三、社会教育理论现代化的集团化作用
结语
附录
    附录一: 二战后日本社会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着作
    附录二: 二战后日本社会教育基本理论研究论文
    附录三: 二战后日本社会教育学会出版刊物汇总
    附录四: 《月刊社会教育》杂志特辑主题
    附录五: 《社会教育》杂志特辑主题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致谢

四、日本图书馆为老年人服务的现状和课题——自立 参与 关怀 自我实现 尊严(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乡村书屋文化认知功能的留守儿童教育研究[D]. 安璐. 贵州民族大学, 2021
  • [2]视障人士社区教育需求研究 ——以上海市轻度视障残疾人为例[D]. 关芯.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
  • [3]论坛式网络信息服务适老化困境与应对——以“银龄网”关停为例[J]. 钱宇星,李浩,倪珍妮,桂文瑄. 图书情报知识, 2021(02)
  • [4]日本图书馆参与地域综合照护网络的经验[J]. 寇垠,何威亚. 图书馆论坛, 2020(10)
  • [5]“互联网+”背景下农村老年人积极老龄化干预方案的构建与效果评价[D]. 李宏洁. 郑州大学, 2020(02)
  • [6]城市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适老化建设研究[D]. 周一琛.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2020(07)
  • [7]日本课后服务的场域建构研究[D]. 屈璐.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 [8]养教结合的城市社区老年教育模式构建研究[D]. 原艳. 福建农林大学, 2018(01)
  • [9]城市公共阅读设施建设研究[D]. 苏文培. 武汉大学, 2017(06)
  • [10]战后日本社会教育理论发展研究(1945-1980)[D]. 吕慧. 南京师范大学, 2017(12)

标签:;  ;  ;  ;  ;  

日本图书馆老年人服务的现状与问题——自立、参与、关怀、自我实现、尊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