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托学龄前儿童营养状况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肖述月[1](2021)在《2020年我国五市城区3~6岁儿童营养状况及与饮食行为关系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分析2020年我国五市城区3~6岁儿童体格生长状况及饮食行为问题流行情况,探索儿童营养状况与饮食行为之间的关系,为改善儿童营养状况,纠正不正确的饮食和喂养行为,开发适合我国儿童的饮食行为评价和干预工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研究对象本研究属于科技部基础资源调查“中国0~18岁儿童营养与健康系统调查与应用项目”的一部分。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别选取吉林省通化市东昌区、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区、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各2所幼儿园3~6岁儿童纳入研究,总样本量为1741例。2.研究方法于2019年7月至2020年12月通过医学体检、实验室检测和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现场调查,获得五市城区3~6岁儿童体格生长、营养状况和饮食行为等数据资料。体格生长指标包括身高、坐高、体重,儿童营养状况的评价指标包括低体重、生长迟缓、消瘦、超重、肥胖和贫血。本文中所指饮食行为包括儿童饮食行为和看护人喂养行为两部分。利用因子分析提取饮食行为分类公因子的方法,将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和看护人喂养行为问题分为四种饮食行为和四种喂养行为维度。采用量化记分法,将各项饮食行为维度得分按百分位数划分为Q1(下四分位数)、Q2(中位数)和Q3(上四分位数),把饮食行为维度得分>Q3的定义为有该维度饮食行为问题的组,Q1<饮食行为维度得分<Q3的定义为不能判定有该维度饮食行为问题的组,饮食行为维度得分<Q1的定义为无该维度饮食行为问题的组。使用SPSS 23.0软件进行χ2检验和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3~6岁儿童营养状况与饮食行为的关系,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五市城区3~6岁各年龄组男童女童身高、体重均值均超过WHO 7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参考标准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5~岁组和5.5~6.0岁组男童身高与WHO参考标准差值最大,超出3.5cm;5.5~6.0岁组女童身高与WHO参考标准差值最大,超出2.5cm;5.5~6.0岁组儿童体重与WHO参考标准差值最大,男童超出2.4kg,女童超出1.5kg。与我国2015年九市儿童体格发育调查相比,除4.5~岁组男童身高、体重,5.5~6.0岁组男童体重均值略高于九市调查中同年龄段同性别儿童身高、体重均值外,其余各年龄组男童女童身高、体重均值均低于或等于九市儿童体格发育调查中测量值,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本研究发现五市城区3~6岁儿童中,低体重率为0.52%,3~岁组(1.57%)低体重率高于4~岁组和5~6岁组。儿童生长迟缓率为1.09%,3~岁组(2.27%)生长迟缓率高于4~岁组和5~6岁组。儿童消瘦率为1.03%。儿童超重率为3.04%,男童(4.10%)超重率明显高于女童(1.97%)。儿童肥胖率为0.92%,独生子女组(1.45%)肥胖率高于非独生子女女组(0.36%)。儿童贫血患病率为4.31%,分娩方式为剖宫产组(5.46%)贫血率高于阴道分娩组(3.27%),母亲职业为家务组(6.40%)贫血率高于母亲职业为生产/服务业(4.31%)和事业单位组(0.64%)。3.各年龄组儿童饮食行为问题流行率不同。3~岁、4~岁和5~6岁组儿童存在的饮食行为问题主要有经常只吃自己爱吃的食物(流行率分别为40.73%、47.04%和43.79%),经常拒绝尝试不喜欢的食物(流行率分别为40.56%、39.50%和42.16%)。5~6岁组儿童与3~岁和4~岁组相比,自己用筷子或勺子吃饭、自己挑选食物、与大人同桌吃饭的比例有所提高。4.各年龄组儿童看护人喂养行为问题流行率不同。3~岁、4~岁和5~6岁组儿童看护人存在的喂养行为问题主要有食物选择和烹调很少征求孩子意见(流行率分别为37.94%、28.19%和23.69%)、经常让孩子尽量多吃一些(流行率分别为22.55%、24.06%和27.45%)。5~6岁组儿童与3~岁和4~岁组相比,吃饭时不需要看护人喂、能对食物选择和烹调提出意见的比例有所提高。5.在儿童营养状况与饮食行为关系的研究中,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饮食行为限制(OR=4.720,95%CI:1.406~15.841)是儿童生长迟缓的危险因素,不良进食习惯(OR=3.644,95%CI:1.006~13.339)是儿童消瘦的危险因素,不良进食习惯(OR=1.503,95%CI:1.003~3.026)、缺乏鼓励健康饮食(OR=2.322,95%CI:1.014~5.315)是儿童超重的危险因素,逼迫喂养(OR=1.961,95%CI:1.074~3.582)是儿童贫血的危险因素。结论1.我国五市城区3~6岁儿童身高、坐高、体重均值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年龄组男童女童身高、体重均值均高于WHO 7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参考标准;大部分年龄组男童女童身高、体重均值均低于或等于2015年九市儿童体格发育标准。2.我国五市城区3~6岁儿童营养状况问题主要为生长迟缓和超重,对此应有针对性的加强科学喂养指导,帮助儿童树立良好饮食习惯,积极改善儿童营养不良状况。3.我国五市城区3~6岁儿童及看护人饮食和喂养行为问题流行率均较高,不仅需要改变儿童饮食行为、促进其良好饮食习惯的养成,还应加强看护人的喂养知识,提高其营养健康素养。4.不良进食习惯、逼迫喂养、缺乏鼓励健康饮食、饮食行为限制等是影响我国五市城区3~6岁儿童营养状况的重要因素。看护人应为儿童提供良好的就餐氛围,增加食物种类,注意烹调方式,尊重孩子的主观进食意愿。
沈丽萍[2](2021)在《母乳喂养持续时间和辅食添加时间与3~5岁儿童体成分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索婴幼儿时期是否母乳喂养、不同母乳喂养持续时间(从未、<4月龄、4-<6月龄、6-<12月龄、12-<24月龄以及≥24月龄)以及不同辅食添加时间(≤5月龄、6月龄以及≥7月龄)与3-5岁儿童体成分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研究对象为3-5岁健康儿童。研究基于科技部十三五科技基础资源调查项目——“中国0-18岁儿童营养与健康系统调查与应用”数据,选取截至2021年1月同时完成问卷调查、体格和体成分测量的儿童,剔除实际年龄<3岁或>5岁者、非单胎妊娠者、问卷中喂养信息缺失者、体格和体成分信息缺失者。研究对象分布在五个省六个调查县(区),分别为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县、吉林省通化市东昌区、吉林市永吉县、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区、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以及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本研究通过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号:2019-009)。所有调查对象的监护人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研究采用结构化调查问卷,调查员通过面对面询问3-5岁儿童母亲或其他主要监护人回顾性地收集其在婴幼儿期母乳喂养和辅食添加时间信息,同时收集儿童及其父母亲的社会人口学信息。经专业培训的测量员采用生物电阻抗仪(InBody770人体体成分分析仪)测量3-5岁儿童的体成分。研究的暴露变量为母乳喂养(是、否)、母乳喂养持续时间(从未、<4月龄、4-<6月龄、6-<12月龄、12-<24月龄以及≥24月龄)以及辅食添加时间(≤5月龄、6月龄以及≥7月龄)。主要结局变量是儿童全身(包括瘦体重、瘦体重指数、身体水分含量、骨骼肌含量、骨矿物质含量以及体脂、体脂指数和体脂率)和各节段体成分指标(包括上/下肢、躯干瘦体重和脂肪含量,躯干与四肢脂肪含量比值和内脏脂肪面积)。全身瘦体重含量、瘦体重指数、身体水分含量、骨骼肌含量、骨矿物质含量、体脂率、肢体和躯干瘦体重近似正态分布,用均数±标准差(mean±SD)描述其集中分布趋势及离散程度,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比较组间差异。全身体脂含量、体脂指数、肢体和躯干脂肪含量、躯干脂肪与四肢脂肪比值(Trunk to extremities fat mass ratio,BFMt/e)以及内脏脂肪面积(Visceral fat area,VFA)等非正态分布数据,用中位数(上四分位数,下四分位数),即M(P25,P75)描述,两组间上肢、躯干脂肪含量以及BFMt/e差异比较用Wilcoxon秩和检验,多组间比较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其余指标经对数转换后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比较组间差异。按照年龄分层,正态分布或对数转换后正态的数据采用多因素线性回归模型计算调整潜在混杂因素后的均值、均差及95%CI,躯干与四肢脂肪含量比值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计算OR值及95%CI。多因素回归模型校正儿童性别、出生体重、调查点、年龄别身高 Z 评分(Height-for-age z-score,HAZ)/年龄别体重 Z 评分(Weight-for-age z-score,WAZ)、夜间睡眠时间、中高等强度身体活动时间、饮食行为得分、平衡膳食指数得分、父母亲BMI和文化程度,用于分析是否母乳喂养、不同母乳喂养持续时间和不同辅食添加时间与3-5岁儿童全身和各节段体成分的关系。结果:研究最终共纳入2008名研究对象,3岁、4岁和5岁儿童分别为642人、700人和666人。其中,男童1008人,占50.20%;女童1000人,占49.80%。按照地区划分,城市 1102 人(54.88%),农村 906 人(45.12%);北方 1106 人(55.08%),南方902人(44.92%)。研究对象的母乳喂养率为89.19%,其中,6月龄前断乳者占26.26%,6-<12月龄断乳者占28.38%,12-<24月龄断乳者占41.43%,有3.94%的儿童母乳喂养持续至24月龄及以上。≤5月龄、6月龄和≥7月龄添加辅食的儿童分别占比38.45%、38.72%和22.83%。儿童平均身高为107.08±7.43 cm,BMI为15.36(14.56,16.30)kg/m2。儿童年龄别体重(WAZ)为0.22±1.05,年龄别身高(HAZ)为0.20±0.98,身高别体重Z评分(WHZ)为0.10 ± 1.00,年龄别BMI Z评分(BAZ)为0.13±1.10,儿童生长迟缓率为1.10%,消瘦率为1.69%,低体重率为0.85%,超重/肥胖率为9.61%。1.母乳喂养与3-5岁儿童瘦体重指标的关系对于3岁组儿童,校正儿童性别、出生体重、调查点、HAZ(瘦体重指数不校正HAZ)、夜间睡眠时间、中高等程度身体活动时间、饮食行为得分、平衡膳食指数得分以及父母亲BMI和文化程度后,母乳喂养组儿童全身瘦体重含量(12.84 kg vs 12.52 kg,F=5.91,P=0.015)、身体水分含量(9.53 kg vs 9.27 kg,F=6.51,P=0.011)、骨骼肌含量(5.64 kg vs 5.44 kg,F=6.20,P=0.013)以及躯干瘦体重含量(5.39 kg vs 5.19 kg,F=4.61,P=0.032)均高于非母乳喂养组,两喂养组儿童全身的瘦体重指数、骨矿物质含量以及上、下肢瘦体重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4岁组儿童,调整可能的混杂因素后,母乳喂养组儿童全身瘦体重含量(14.31kg vs 14.64kg,F=3.92,P=0.048)、骨骼肌含量(6.47 kg vs 6.68 kg,F=4.17,P=0.042)以及下肢瘦体重含量(1.65 kg vs 1.73 kg,F=4.68,P=0.031)均低于非母乳喂养组;两组儿童全身的瘦体重指数、身体水分含量、骨矿物质含量,上肢和躯干瘦体重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于5岁组儿童,调整可能的混杂因素后,母乳喂养组与非母乳喂养组儿童全身和各节段瘦体重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母乳喂养持续时间与3-5岁儿童瘦体重指标的关系对于3岁组和4岁组儿童,调整可能的混杂因素后,不同母乳喂养持续时间组的儿童全身和各节段瘦体重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于5岁组儿童,不同母乳喂养持续时间组的儿童全身瘦体重含量(F=4.09,P=0.001)、身体水分含量(F=3.74,P=0.003)和骨骼肌含量(F=4.07,P=0.001),上肢(F=2.34,P=0.041)、下肢(F=3.71,P=0.003)和躯干瘦体重(F=3.61,P=0.003)差异总体均有统计学意义,但不同母乳喂养持续时间组与参照组(从未母乳喂养)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母乳喂养持续时间组的儿童全身瘦体重指数和骨矿物质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辅食添加时间与3-5岁儿童瘦体重指标关系对于3岁组儿童,调整可能的混杂因素后,不同辅食添加时间组(≤5月龄、6月龄和≥7月龄)儿童全身瘦体重含量(12.89 kg vs 12.66 kg vs 12.94 kg,F=4.42,P=0.013)、身体水分含量(9.56 kg vs 9.39 kg vs 9.59 kg,F=3.93,P=0.020)和骨骼肌含量(5.67 kg vs 5.53 kg vs 5.69 kg,F=3.80,P=0.0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6月龄添加辅食的儿童瘦体重(均差(95%CI):-0.23(-0.45,-0.02))和身体水分含量(均差(95%CI):-0.16(-0.33,-0.002))均低于≤5月龄添加辅食的儿童。不同辅食添加时间组儿童全身瘦体重指数、骨矿物质含量,以及上、下肢和躯干瘦体重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于4岁组儿童,调整可能的混杂因素后,不同辅食添加时间组的儿童全身和各节段瘦体重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于5岁组儿童,调整可能的混杂因素后,从全身体成分来说,不同辅食添加时间组(≤5月龄、6月龄和≥7月龄)儿童瘦体重含量(16.27 kg vs 16.23 kg vs 16.66 kg,F=5.40,P=0.005)、身体水分含量(11.95 kg vs 11.93 kg vs 12.27 kg,F=5.68,P=0.004)和骨骼肌含量(7.57 kg vs 7.56 kg vs 7.83 kg,F=5.47,P=0.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7月龄添加辅食的儿童瘦体重(均差(95%CI):0.39(0.08,0.70))、身体水分含量(均差(95%CI):0.32(0.08,0.56))和骨骼肌含量(均差(95%CI):0.26(0.06,0.46))均高于≤ 5月龄添加辅食的儿童,不同辅食添加时间组儿童的瘦体重指数和骨矿物质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各节段体成分来说,不同辅食添加时间(≤5月龄、6月龄和≥7月龄)组的儿童下肢(1.79 kg vs 1.81 kg vs 1.90 kg,F=5.51,P=0.004)和躯干瘦体重(6.49 kg vs 6.51 kg vs 6.75 kg,F=4.41,P=0.013)随辅食添加时间的延迟而增加,其中,≥7月龄添加辅食的儿童下肢(均差(95%CI):0.06(0.03,0.18))和躯干瘦体重(均差(95%CI):0.26(0.05,0.47))高于≤5月龄添加辅食的儿童;不同辅食添加时间组的儿童上肢瘦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校正可能的混杂因素后,母乳喂养组与非母乳喂养组、不同母乳喂养持续时间组和不同辅食添加时间组的3-5岁儿童全身和各节段体脂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调查儿童婴幼儿时期母乳喂养和辅食添加时间可能与其3-5岁时部分瘦体重指标相关,但与其体脂、体脂率、体脂分布等指标可能无关联。2.对于不同年龄的儿童,婴幼儿时期母乳喂养与其部分瘦体重指标之间关系可能存在差异。3岁时母乳喂养组儿童的瘦体重、身体水分含量和骨骼肌含量均高于非母乳喂养组,4岁时母乳喂养组儿童的瘦体重和骨骼肌含量均低于非母乳喂养组,5岁时母乳喂养与非母乳喂养组儿童的各瘦体重指标均无差异。3.对于不同年龄的儿童,婴幼儿时期辅食添加时间与其部分瘦体重指标之间关系可能不一致。≤5月龄添加辅食组儿童3岁时的瘦体重、身体水分含量和骨骼肌含量大于6月龄添加辅食的儿童,婴幼儿期辅食添加时间与儿童4岁时的瘦体重无关联,≤5月龄添加辅食组儿童5岁时的瘦体重、身体水分含量和骨骼肌含量小于≥7月龄添加辅食的儿童。
单文顶[3](2020)在《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历史演进研究(1933-201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价值追求和目标。伴随着对教育公平问题的持续关注,加强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治理已成为国际社会基本共识。由是,世界诸多国家纷纷通过立法推进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发展,有效维护了处境不利学前儿童的教育权益。虽然近年来我国日益重视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均要求发展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但我国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其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完善。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起步较早,历经近九十年的发展,业已形成较为完备的体系,积累了丰富经验。因此,本研究将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作为考察对象,以教育公平为主线,采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文本分析法,追溯与诠释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剖析其演进的影响因素、历史经验与现存不足,以期为正在发展中的我国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提供有益启示与借鉴。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是一个逐步发展与深化的过程。根据教育公平取向的变化,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分为四个历史阶段:(1)1933年至1963年,突出权利公平的肇始滥觞期。大萧条的冲击、联邦政府权力的扩张、儿童科学的发展共同促成了权利公平取向的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产生,同时实现了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在权利公平的价值导向下,联邦政府围绕紧急保育学校项目出台了系列政策,有效保障了处境不利学前儿童的教育权利。联邦政府的初次干预既确认了其发展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的责任,也促进了社会对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的认可。(2)1964年至1987年,聚焦机会公平的确立发展期。受反贫困战争、民权运动、智力变化论与贫困文化理论影响,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得以确立和发展,并把重心定位于教育机会公平,即让处境不利学前儿童享有公平入学机会的同时对他们在资源配置上予以倾斜和补偿,使他们与社会经济地位较高学前儿童处于平等的起点。为此,联邦政府通过《经济机会法》、《初等与中等教育法》、《提前开始计划法》等法案创建了提前开始计划、第一条款等针对处境不利学前儿童的补偿教育项目。一系列法案的颁布,既实现了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的有法可依,也推进了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公平的进程。然而,因过度追求平等和资源投入,教育质量在该阶段受到了忽视。(3)1988年至2001年,探寻兼顾机会的质量公平的调整延伸期。面对陷入质量危机的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联邦政府对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作出调整与修正,转向兼顾机会的质量公平之路。就兼顾机会而言,为覆盖所有符合资格的处境不利学前儿童,联邦政府一是加大了对提前开始计划、第一条款等原有项目的资金投入力度,二是推出了儿童保育与发展专款项目等新的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就质量公平而言,为让每个处境不利学前儿童享有有质量的教育,联邦政府通过设置质量改进资金、明确教师最低要求、修订绩效执行标准等强化了质量管理。兼顾机会的质量公平取得了较大成效,保证了学位的有效供给和质量的稳步提升。(4)2002年至2019年,追求结果公平的深化转型期。进入世纪之交,困囿于悬殊的学业成就差距以及居高不下的学前儿童贫困率,联邦政府再次提高了对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的要求,并把目光转向结果公平,以达到入学准备要求。为此,联邦政府构建了“蜘蛛网式”的政策干预体系,涉及课程、教学、质量监测、管理制度等多个方面,如制定学习结果标准、实施专项家访计划、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构建质量评级与提升系统、创新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在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演进过程中,政治经济气候的变化、学前教育价值理论研究的推进、问题源流的持续建构、域外国家的示范效应压力是影响政策演进的主要因素,以立法完善为机制保障、以专项项目为主要载体、以综合干预为内容构成、以家庭发展为重要辅点、以效果评估为促进手段则是政策演进的主要历史经验。虽然联邦政府在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上倾注诸多努力,且成就可观,但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仍存在一些突出矛盾与问题,如政出多门的政策法规体系、薪酬无力的师资队伍建设、后继乏力的财政投入机制、阻滞效力的府际利益博弈。基于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经验,结合我国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实际存在的问题,我国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完善:秉持公平取向,建立倾斜补偿机制;加快立法推进,健全政策法规体系;借助专项行动,精准靶向弱势儿童;引入家庭视角,筑牢儿童发展根基;强化绩效评估,动态优化精准施策。
金海玉[4](2020)在《延边地区6~23月龄婴幼儿营养状况的流行病学调查》文中认为目的:调查延边地区6~23月龄婴幼儿体格发育状况,分析该地区婴幼儿当前的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并为改善当地婴幼儿营养状况和进一步提高生长发育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选择《吉林省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管理系统中的延边地区3个城市和2个贫困县,采用概率比例规模抽样方法抽取该地区6~23月龄婴幼儿1598名,并对其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收集全部研究对象的月龄、性别、民族及居住地,用智能体检仪现场准确测量婴幼儿身长和体重,采用统一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人员进行统一培训,实施过程进行严格质量控制。通过与中国标准、世界卫生组织(WHO)儿童生长发育标准和2015年中国九市儿童体格发育调查结果比较,了解延边地区6~23月龄婴幼儿体格发育水平;采用Anthro 3.2.2软件计算不同月龄的年龄别身长(Z-scores oflength/height for age,HAZ)、年龄别体重(Z-scores ofweight for age,WAZ)、身长别体重(Z-scores ofweight for length/height,WHZ),并根据WHO推荐的标准判定生长迟缓、低体重、消瘦、超重和肥胖。现场采集婴幼儿指尖末梢血,用Hemocue Hb301型血红蛋白便携式分析仪快速检测其血红蛋白含量。结果:1.延边地区6~23月龄婴幼儿身长和体重水平存在性别、民族、月龄差异,其中各月龄组男婴幼儿平均身长和体重均高于女婴幼儿,汉族婴幼儿的平均体重高于朝鲜族婴幼儿,平均身长和体重均随着月龄的增长而增加,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延边地区各月龄组男、女婴幼儿平均身长和体重均高于中国(除15月龄身长)和WHO(除21月龄身长)参考标准,且HAZ、WAZ(除了 21~23月龄组)和WHZ均值均为正值;汉族婴幼儿WAZ值高于朝鲜族,城市WAZ和WHZ值均高于贫困县,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延边城市地区15~、18~、21~23月龄组男婴和各月龄组女婴(除6~月龄组)平均身长均低于2015年中国九市城区同月龄别平均身长,且15~、21~23月龄组男婴和8~、10~、15~、21~23月龄组女婴平均体重均低于2015年中国九市城区同月龄别平均体重;本地区贫困县各月龄组男、女婴幼儿(除15~、21~23月龄组)平均身长均高于2015年中国九市郊区同月龄别平均身长,且21~23月龄组男婴和8~、10~、15~、21~23月龄组女婴平均体重均低于2015年中国九市郊区同月龄别平均体重。4.延边地区6~23月龄婴幼儿总的生长迟缓率、低体重率、消瘦率、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2%、1.7%、1.8%、5.3%和1.5%,且面临着营养缺乏(6.7%)和超重肥胖(6.8%)双重负担。不同月龄组的营养状况有所不同,生长迟缓高发月龄在21~23月龄组(7.3%)、低体重高发月龄在15~月龄组(4.1%)、消瘦高发月龄在15~月龄组(3.3%)、超重和肥胖高发月龄均在6~月龄组(8.7%和2.4%),且高月龄组的营养缺乏患病危险较高,而低月龄组的超重肥胖问题却很严重。延边地区6~23月龄朝鲜族和汉族婴幼儿生长迟缓率分别为7.0%和3.0%,男、女婴幼儿肥胖率分别为2.1%和0.9%,城市和贫困县婴幼儿超重率分别为6.1%和3.8%,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延边地区6~23月龄婴幼儿贫血患病率为17.9%,12~月龄组以下贫血患病率为24.2%,12~月龄组患病率高达25.6%,而其后月龄组贫血患病率为11.5%,且不同月龄组贫血患病率差异显着(P<0.05)。6.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延边地区6~23月龄婴幼儿生长迟缓相关因素包括性别、民族和月龄,且男婴幼儿生长迟缓患病危险高于女婴幼儿(OR=3.722,95%CI:1.891~7.325),朝鲜族婴幼儿生长迟缓患病危险高于汉族婴幼儿(OR=2.705,95%CI:0.989~7.399),生长迟缓的患病危险随着月龄的增长而增加,其β值为0.820(OR=2.270,95%CI:1.753~2.938);低体重相关因素包括性别和月龄,且男婴幼儿低体重患病危险高于女婴幼儿(OR=5.488,95%CI:2.013~14.957),低体重的患病危险随着月龄增长而增加,其β值为0.568(OR=1.765,95%CI:1.518~2.052);消瘦相关因素是性别,且男婴幼儿消瘦患病危险高于女婴幼儿(OR=13.199,95%CI:2.722~64.002);超重及肥胖相关因素包括性别和地区,且男婴幼儿超重及肥胖患病危险高于女婴幼儿(OR=1.426,95%CI:0.961~2.117),城市婴幼儿超重及肥胖患病危险高于贫困县(OR=1.440,95%CI:0.933~2.223);贫血相关因素包括月龄和生长迟缓,且贫血的患病危险随着月龄增长而降低,其β值为-0.081;(OR=0.923,95%CI:0.898~0.948),生长迟缓婴幼儿的贫血患病危险显着增加(OR=1.834,95%CI:0.929~3.621)。结论:1.延边地区6~23月龄婴幼儿身长和体重水平存在明显的性别、民族、月龄分布特征的差异。本地区婴幼儿WAZ和WHZ值存在明显的民族和地区分布特征的差异。2.本地区婴幼儿生长发育水平高于国家(2009年版)和WHO(2006年版)参考标准,城市≥15~月龄组男婴和各月龄组女婴的生长发育水平低于2015年中国九市城区,且贫困县女婴平均体重低于2015年中国九市郊区,应选择适宜的参考值评估本地区的生长发育和营养状态。3.延边地区6~23月龄婴幼儿总的营养状况相对良好,但是依然存在着营养不良现象,且存在性别(肥胖)、民族(生长迟缓)和地区(超重)分布特征差异。本地区婴幼儿生长迟缓、低体重及消瘦患病水平相对较低,超重肥胖和贫血是目前本地区面临的主要营养问题。4.不同特征婴幼儿营养不良的患病危险性有所不同,应根据婴幼儿性别、民族、月龄及居住地等不同特征制定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营养改善措施。
许丹[5](2018)在《儿童幼儿园膳食结构调查》文中指出目的:3~6岁的学龄前儿童正处于健康地成长和快速地发育的黄金时期和关键阶段。学龄前儿童在这个阶段活动能力大幅提高,大脑和身体器官的生长速度也明显的加快,要保证这个阶段的儿童健康、快速地成长的物质基础是提供足量并且均衡的营养物质,因此合理平衡的膳食对于3~6岁儿童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但在我国幼儿园管理中,幼儿园膳食管理方面虽然有一些成文的规定,但在幼儿园管理体系的实际操作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龄前儿童的食谱如何制定,如何安全地管理儿童膳食,如何保证幼儿每天有足够并且合理的营养摄入,这些问题仍然需要我们卫生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一起探究并合力解决,为此,我们调查了本辖区幼儿园在园儿童的各种营养素的摄入情况,并结合“六一”体检,了解该园儿童的体格及营养状况,提出符合该年龄段儿童的适宜干预对策和预防措施。方法:选择辖区规模最大的一所幼儿园为研究单位,采用称重法,连续5d记录在园儿童食物摄入量,通过膳食分析软件计算在园儿童每人能量和营养素的摄入情况;通过“六一”体检,了解儿童贫血、超重、肥胖和发育不良的发生率。结果:本次共调查平均在园儿童1169名,男孩607,女孩562,平均年龄4.2岁。膳食调查结果表明:该幼儿园儿童的三大产能营养素供能比达到了推荐比值的范围,能量的供给也符合要求,维生素B1:110.00%,维生素A:76.96%,维生素B2:126.67%,维生素 C:132.99%,钙:74.17%,铁:157.96%,锌:82.42%。“六一”学龄前儿童的健康体检结果表明:1169名体检儿童中,超重105人,超重率为8.98%;肥胖人数为73人,肥胖率为6.24%;消瘦率为0.68%;低体重率为0.68%;生长迟缓率为0.09%;血红蛋白测定发现轻度贫血的人数有38人,患病率为3.25%,中度和重度贫血没有发现。结论:1、该幼儿园儿童的三大产能营养素供能比达到了推荐比值的范围,能量的供给也符合要求;维生素A摄入量偏低;钙摄入不足,并且植物性钙摄入比例相对较高;脂肪来源比例失衡,源于动物脂肪的构成比值为54.4%,大于推荐比值,而植物类脂肪的构成比值为45.65%,植物类脂肪构成比值未达到推荐比值。2、该幼儿园儿童营养状况良好,消瘦率为0.68%,低体重率为0.68%和生长迟缓率为0.09%,结果远低于2015年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中的数据。同时发现有105名儿童存在超重的问题,超重率为8.98%;73名儿童存在肥胖的问题,肥胖率为6.24%,结果高于2015年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中的数据。根据检查发现该幼儿园的儿童还是存在轻度贫血的问题。3、为了要改善该所幼儿园儿童的膳食结构,应该从两方面入手,第一,对于幼儿园保健老师来说要不断地学习,加强健康理论知识,以便能更好地为儿童制定合理的食谱,为儿童提供平衡膳食,促进儿童健康的生长发育。第二,幼儿园的保健老师还要定期开展营养讲座,组织家长和学校的厨师参加,帮助家长和厨师掌握基本的营养知识,从观念上重视膳食平衡对儿童生长发育的重要性,和幼儿园一起培养儿童良好的饮食习惯,还要减少营养素供给失衡情况地发生,从根本上解决儿童的超重、肥胖及贫血的问题。
李晓红,周健,王飞[6](2017)在《西安市北郊入托幼儿膳食营养状况》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西安市北郊入托幼儿膳食营养摄入状况,为探讨学龄前儿童营养适宜摄入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西安市北郊3所公立幼儿园共计836名入托幼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记账法和24 h回顾法相结合进行膳食调查,并根据食物成分表计算幼儿每人每日各类营养素和能量摄入情况,依据中国营养学会2000年修订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标准(DRIs)进行评价。同期测量幼儿身高和体重,并对其营养状况进行评价。结果 4岁组男童每日钙、锌摄入量未达到适宜摄入量,4,5岁组女童钙、锌摄入量未达到适宜摄入量;入托儿童膳食结构中肉类、蛋类和豆类摄入量较低,肉类、豆类食物摄入量仅占2.7%和0.9%。儿童日常膳食中脂肪供能比例偏低;836名入托幼儿营养不足检出率为2.4%,营养过剩检出率为10.9%。结论入托幼儿膳食结构有待完善,应加强家园营养教育,提高入托幼儿膳食营养水平。
王丽楠,杨丹[7](2015)在《当前我国学龄前儿童的营养状况》文中研究说明近些年来,学龄前儿童的健康程度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营养状况,备受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在我国,随着人民的总体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儿童的营养摄入量及生长发育较改革开放前期均得到了极大改善,但较推荐标准仍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我国应及早建立针对少年儿童的营养干预组织,对儿童尤其是学龄前儿童的膳食营养进行指导、干预及监控。此项措施将对降低我国居民儿童时期的生长发育不良的发生率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此项措施亦可在降低我国居民成年后患某些目前常见的慢性疾病(如
张世瑶[8](2014)在《新疆和田地区787名维吾尔族学龄前儿童营养状况调查》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新疆和田地区维吾尔族学龄前儿童营养现状的调查,评价该地区维吾尔族学龄前儿童营养与发育状况,初探营养干预方向并给予合理化建议。方法:采取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新疆和田地区3-6岁维吾尔族儿童787名并对其进行调查。(1)采用问卷调查法和3d称重法调查儿童的一般情况和营养状况,膳食调查分析结果分别与中国居民膳食宝塔及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及《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规范》中集体膳食要求进行比较并评价;(2)对儿童进行体格测量,测量结果与2005年中国九城市、郊区儿童体格发育调查参考值进行比较,并使用均值离差法和Z评分法评价儿童生长发育情况;由调查结果分析儿童体格发育的相关因素;(3)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静脉全血钙、镁、铁、铜、锌的含量;采用高铁氰化钾法测定血红蛋白的含量,了解儿童矿物质缺乏及贫血情况。由测定结果分析体格发育、血红蛋白含量与血矿物质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1)该地区维吾尔族学龄前儿童集体膳食食物来源,谷类摄入量达标,其他食物摄入不足,无水产品摄入,膳食结构不合理。能量、蛋白质、脂肪,占两个标准比例分别为60.77%、75.96%,53.07%、66.33%和78.16%、96.04%;优质蛋白占总蛋白质摄入量比例为15.71%;各类维生素及矿物质摄入量均不足,其中维生素C及钙的摄入量最低,分别为11.21%、14.02%和11.09%、13.86%;(2)均值离差法评价结果:生长迟缓率为20.67%,低体重率为3.10%,消瘦率为1.03%,营养过剩率为6.98%,超重/肥胖率为7.24%;Z评分法评价结果:生长迟缓率为22.74%,低体重率为5.43%,消瘦率为1.03%,营养过剩率为6.20%,超重/肥胖率为8.53%。儿童体格发育与家庭状况有一定的关系,母亲文化程度为儿童低体重的保护因素;(3)低血钙率为46.67%,低血镁率为2.59%,低血铁率为95.19%,低血铜率为2.59%,低血锌率为17.41%;贫血患病率为10.44%。血钙、血铁、血铜、血镁均与体格发育呈显着正相关,血铁、血铜与血红蛋白含量呈显着正相关;而血钙与血镁均与血红蛋白含量呈显着负相关。结论:新疆和田地区维吾尔族学龄前儿童膳食摄入不足,体格发育水平低,矿物质缺乏率及贫血率高于本省其他地区水平,营养状况有待改善。
魏学燕[9](2014)在《兰州市城区3-6岁儿童膳食平衡指数的建立和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分析兰州市城区托幼机构3-6岁儿童膳食结构和质量,借鉴成人膳食平衡指数法的思路,尝试性建立3-6岁儿童膳食平衡指数。进而应用其评价该人群膳食,以期能快速、准确地发现该人群存在或可能存在的膳食营养问题、及时采取科学合理的膳食营养干预措施,并为指导改善3-6岁儿童个体及群体膳食营养状况及养成良好的饮食行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参照中国膳食平衡指数(DBI),结合3-6岁儿童生理特点和营养需求,依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平衡膳食宝塔中对3-6岁儿童的营养要求,初步建立兰州市城区3-6岁儿童膳食平衡指数;根据兰州市城区托幼机构地域分布、保育水平级别等,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2008-2013年共96所幼儿园695份儿童营养食谱为研究对象;利用建立的兰州市城区3-6岁儿童膳食平衡指数综合评价分析该人群膳食营养结构和质量。结果1.2008~2013年兰州市城区各级幼儿园不带量食谱评价分析发现:二、三级幼儿园不带量食谱膳食中,米面及其制品、蔬菜、和畜禽肉类食用比例较高,薯类、粗杂粮、豆类及其制品和蛋类次之,水果、奶及奶制品、鱼虾类食用比例较低。2.参照中国膳食平衡指数(DBI-07)的建立方法,依据3-6岁儿童平衡膳食宝塔的食物推荐摄入量,对3-6岁儿童食谱DBI指标进行选择和取值;DBI指标评价体系由谷类、蔬菜、水果、奶及奶其制品、豆类及其制品、动物性食物、含糖和碳酸饮料、限制食用的零食及食物种类等组成;以总分、负端分、正端分、膳食质量距及平衡膳食模式构成反映膳食结构与质量。3.利用建立的膳食平衡指数法对兰州市城区3-6岁儿童膳食结构和质量分析发现:3.12008-2013年兰州市城区3-6岁儿童带量食谱反映的总体膳食特点为:谷类食物、新鲜蔬菜、豆及豆制品、畜禽肉类和蛋类摄入较充足,摄入量达到或接近推荐摄入量的食谱超过50%的分别为98.9%、63.5%、83.0%、100%和96.4%;水果、奶类和鱼虾类的摄入较少,摄入量达到或接近推荐摄入量的食谱占47.3%、14.8%和16.6%;加工类蔬菜和糖及碳酸饮料摄入量达到或接近推荐摄入量的食谱占74.7%和81.6%;限制食用的零食摄入量达到或接近推荐量的食谱只有17.7%;食物种类较充分,每天吃6种以上食物的占72.6%。3.22008~2013年兰州市城区各级幼儿园带量食谱总体膳食结构中,主要以摄入不足为主,低度摄入不足普遍存在,但也存在一定的摄入过量。79.4%的食谱存在低度摄入不足,14.8%的食谱存在中度摄入不足;37.2%的食谱存在低度摄入过量;84.8%的食谱存在低度不平衡。3.32008~2013年兰州市城区各级幼儿园带量食谱膳食质量状况3.3.1DBI-LBS(摄入不足)不同幼儿园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级幼儿园食谱摄入不足比例最高,为100%:DBI-LBS(摄入不足)不同年份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8年和2011年幼儿园食谱摄入不足比例最高,均为100%。3.3.2DBI-HBS(摄入过量)不同幼儿园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级幼儿园食谱摄入过量(包括低度和中度)比例最高,为60.5%:DBI-HBS(摄入过量)不同年份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0年幼儿园食谱摄入过量比例最高,为53.6%。3.3.3DBI-DQD(摄入不平衡)不同幼儿园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级幼儿园食谱摄入不平衡比例最高,为100%:DBI-HBS(摄入不足)不同年份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42008~2013年兰州市城区各级幼儿园带量食谱DBI模式有A、B、D和E四种膳食模式,所占比例分别为38.3%、24.5%、19.9%和17.3%。膳食模式不同幼儿园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一级幼儿园食谱中膳食模式A为主,比例为66.0%,三级幼儿园食谱以膳食模式E为最多,比例为44.2%。膳食模式不同年份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膳食模式A、B、D和E分别在2008、2011、2010和2011年为最多,所占比例分别为62.5%、34.1%、30.4%和29.3%。4.2008~2013年兰州市城区各级幼儿园食谱食物加工烹饪方式食谱中食物加工方式不同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食物加工方式较合理(蒸、煮、焖、炖、炒)食谱比例为49.8%,另外50.2%的食谱存在不同程度的欠合理加工方式(炸、煎、烧、烤、熏);食谱中食物加工方式不同年份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欠合理加工方式2008年食谱所占比例最高,为63.4%。结论建立与应用3-6岁儿童膳食平衡指数的主要核心点在对膳食摄入不足、摄入过量及摄入不平衡等的准确量化。本研究建立的3-6岁儿童膳食平衡指数可用于评价该人群膳食质量,具有综合、定量和有效等特点,但关于园外就餐、双休日膳食行为无法确切评价。应用该法评价2008-2013年兰州市城区3-6岁儿童总体膳食,发现该人群膳食有摄入不足与摄入过量并存的状况,保育级别不同的幼儿园儿童膳食结构和质量存在一定差异。提示各级托幼机构和儿童家长应增进互动交流,对3-6岁儿童营养状况予以高度重视,及时了解和改善儿童膳食结构,树立儿童合理营养、平衡膳食的科学理念,培养儿童良好的饮食习惯,以保证儿童的健康成长。
张超,蔡晶晶,段凯,韩煜,柴巍中[10](2012)在《北京某军队幼儿园儿童营养与体格发育现状调查与评价》文中指出目的:调查并分析评价某军队一级一类幼儿园学龄前儿童营养和体格发育状况,为幼儿园儿童科学供膳提供根据。方法:选取北京市海淀区某军队一级一类幼儿园301名学龄前儿童,采用称量法和记账法相结合连续进行5d膳食调查,进行体格检查和测定血红蛋白。结果:该幼儿园儿童膳食品种多样,奶与奶制品摄入偏少,水果摄入量较充分;膳食宏量营养素、维生素供给基本达标,但锌、钙摄入不足。儿童体格中等及上等发育水平的比例分别为:WAZ为99.4%、HAZ为100%、WHZ为100%。低体重、生长迟缓和消瘦检出率分别为0%、0.7%和0%,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1.6%和6.6%,贫血患病率为0.3%。结论:该幼儿园儿童膳食营养摄入与生长发育状况较好,但部分微量营养素供给不足,超重和肥胖问题比较突出,应当进一步加强幼儿园儿童的科学供膳。
二、日托学龄前儿童营养状况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托学龄前儿童营养状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2020年我国五市城区3~6岁儿童营养状况及与饮食行为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研究背景 |
1 我国儿童体格生长与营养状况调查现状 |
1.1 中国九城市7岁以下儿童体格发育调查 |
1.2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 |
1.3 中国食物营养监测 |
1.4 现有调查的不足之处 |
2 国内外儿童饮食行为评价工具 |
2.1 国外评价工具 |
2.2 国内评价工具 |
3 儿童营养状况与饮食行为关系研究现状 |
3.1 学龄前儿童营养状况与饮食行为关系研究现状 |
3.2 学龄前儿童营养状况与看护人喂养行为关系研究现状 |
3.3 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
4 本研究的意义 |
研究目的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现场 |
2 研究对象与抽样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样本量计算 |
2.3 抽样方法 |
3 研究内容 |
3.1 调查内容 |
3.2 数据收集 |
4 资料分析 |
4.1 数据录入和整理 |
4.2 统计分析 |
5 质量控制 |
6 技术路线图 |
研究结果 |
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
1.1 样本情况 |
1.2 人口学基本信息 |
2 体格生长现状 |
2.1 体格生长测量值 |
2.2 身高与WHO参考标准比较 |
2.3 体重与WHO参考标准比较 |
2.4 身高与2015年九市儿童体格发育调查比较 |
2.5 体重与2015年九市儿童体格发育调查比较 |
2.6 营养状况 |
3 儿童饮食行为现状 |
3.1 饮食行为模式因子分析 |
3.2 不同年龄组儿童饮食行为问题流行情况 |
4 看护人喂养行为现状 |
4.1 喂养行为模式因子分析 |
4.2 不同年龄组儿童看护人喂养行为问题流行情况 |
5 儿童营养状况与饮食行为关系的单因素分析 |
5.1 儿童营养状况与儿童饮食行为关系的单因素分析 |
5.2 儿童营养状况与看护人喂养行为关系的单因素分析 |
6 儿童营养状况与饮食行为关系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讨论 |
1 儿童体格生长及营养状况 |
1.1 体格生长情况 |
1.2 营养状况 |
2 儿童饮食行为问题流行情况 |
3 儿童营养状况与饮食行为关系 |
3.1 人口学因素与低体重、生长迟缓、消瘦、贫血率的关系 |
3.2 人口学因素与超重、肥胖率的关系 |
3.3 饮食及喂养行为因素与生长迟缓、消瘦、贫血率的关系 |
3.4 饮食及喂养行为因素与超重、肥胖率的关系 |
4 创新性 |
5 局限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学龄前儿童喂养与饮食行为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母乳喂养持续时间和辅食添加时间与3~5岁儿童体成分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目的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设计 |
1.1.1 研究设计 |
1.1.2 样本量估算 |
1.1.3 数据来源和抽样方法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4.1 调查和测量方法 |
1.4.2 研究变量及相关定义 |
1.4.3 质量控制 |
1.4.4 统计分析方法 |
1.5 数据分析流程图 |
2 结果 |
2.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
2.1.1 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 |
2.1.2 出生情况 |
2.1.3 生长发育情况 |
2.2 研究对象婴幼儿期的喂养情况 |
2.2.1 婴幼儿期的喂养情况 |
2.2.2 不同特征儿童母乳喂养率的比较 |
2.2.3 不同特征儿童母乳喂养持续时间的比较 |
2.2.4 不同特征儿童辅食添加时间的比较 |
2.3 3-5岁儿童体成分状况 |
2.3.1 儿童全身体成分状况 |
2.3.2 儿童各节段体成分状况 |
2.4 婴幼儿期喂养状况与3-5岁儿童体成分的关系 |
2.4.1 婴幼儿期喂养状况与3-5岁儿童HAZ、WAZ和WHZ/BAZ的关系 |
2.4.2 婴幼儿期喂养状况与3-5岁儿童全身体成分的关系 |
2.4.3 婴幼儿期喂养状况与3-5岁儿童各节段体成分关系 |
3 讨论 |
3.1 母乳喂养与3-5岁儿童体成分的关系 |
3.2 母乳喂养持续时间与3-5岁儿童体成分的关系 |
3.3 辅食添加时间与3-5岁儿童体成分的关系 |
3.4 创新点和局限性 |
4 结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母乳喂养和辅食添加时间与学龄前儿童体成分关系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发表文章 |
致谢 |
(3)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历史演进研究(1933-201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 |
(二)我国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法规亟待完善 |
(三)美国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具有借鉴价值 |
二、文献综述 |
(一)关于处境不利学前儿童的研究 |
(二)关于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研究 |
(三)关于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研究 |
(四)已有研究述评 |
三、概念界定 |
(一)学前儿童 |
(二)处境不利学前儿童 |
(三)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 |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六、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突出权利公平: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肇始与滥觞(1933-1963年) |
一、美国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的嚆矢 |
(一)个人慈善与公共支持:昙花一现的幼儿学校 |
(二)工业化、城市化与工作母亲:短暂辉煌的日托所 |
(三)社会改良与公民培养:异军突起的免费幼儿园 |
二、权利公平取向的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肇始 |
(一)经济危机促使国家干预理念兴起 |
(二)新政立法实现联邦政府权力扩张 |
(三)儿童科学蓬勃发展激发干预动力 |
三、权利公平期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内容 |
(一)明确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权利 |
(二)厘定具体事项管理以及教师培训 |
(三)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 |
四、权利公平期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实施 |
(一)兴建紧急保育学校,精准保障不利儿童 |
(二)构建师资培训体系,有效破解供给困境 |
(三)建立专人监督制度,强化政策执行体系 |
五、权利公平期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影响 |
(一)确认了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的政府责任 |
(二)促进了社会对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的认可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聚焦机会公平: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确立与发展(1964-1987年) |
一、社会危机与“伟大社会”改革 |
(一)贫困战争奠基教育平等改革运动 |
(二)民权运动下社会公众认知的转变 |
(三)智力变化论和贫困文化论的指引 |
二、机会公平期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内容 |
(一)明确教育机会公平的核心旨趣 |
(二)制定项目运行与实施具体事项 |
(三)关照师资队伍培育与建设 |
三、机会公平期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实施 |
(一)建立提前开始中心,打破贫困代际传递 |
(二)借助增量资金支持,激励增加学位供给 |
(三)应对教师数量挑战,保障基本师资水平 |
(四)出台绩效执行标准,推进保教规范运行 |
四、机会公平期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影响 |
(一)促使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有法可依 |
(二)推进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公平进程 |
(三)忽视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质量提升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探寻兼顾机会的质量公平: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调整与延伸(1988-2001年) |
一、危机呼唤教育改革 |
(一)质量危机催生教育优异改革运动 |
(二)学前教育质量研究新进展推进干预理念转型 |
(三)女性独立意识崛起促进学前教育需求再增长 |
二、兼顾机会的质量公平期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内容 |
(一)确立提升质量的核心目标与纲领 |
(二)明晰扩大教育机会的发展方向 |
(三)扩大处境不利学前儿童年龄范围 |
三、兼顾机会的质量公平期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实施 |
(一)落实投入增长机制,增加保教需求供给 |
(二)低龄延伸扶助对象,科学破解贫困危局 |
(三)设立专项改进资金,探寻质量突围路径 |
(四)明确教师最低资格,多举提升师资质量 |
(五)修订绩效执行框架,监管保教过程质量 |
四、兼顾机会的质量公平期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影响 |
(一)实现保教质量的稳步提升 |
(二)形成了多样化的发展格局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追求结果公平: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深化与转型(2002-2019年) |
一、弥合差距与新世纪蓝图设计 |
(一)理想现实鸿沟推动改革再出发 |
(二)社会投资理论引领治理新战略 |
二、结果公平期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内容 |
(一)强化学前教育的地位属性 |
(二)明确学习结果的政策指向 |
(三)推进政策间的协调与整合 |
三、结果公平期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实施 |
(一)强化学习内容要求,制定学习结果框架 |
(二)推进专项家访计划,构建良好家庭生态 |
(三)应对入学准备挑战,引导师资水平提升 |
(四)建立质量评级系统,助力缩小学业差距 |
(五)创新联邦地方关系,强化区域治理能力 |
四、结果公平期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影响 |
(一)推动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走向实质公平 |
(二)实现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体系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演进的审思与启示 |
一、探根究底: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演进的影响因素 |
(一)政治经济气候变化的形塑 |
(二)域外国家的示范效应压力 |
(三)价值理论研究推进的牵引 |
(四)问题源流建构的本源诉求 |
二、规律寻绎: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演进的历史经验 |
(一)以立法完善为机制保障 |
(二)以专项项目为主要载体 |
(三)以综合干预为内容构成 |
(四)以家庭发展为重要辅点 |
(五)以效果评估为促进手段 |
三、透视现实: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现存问题 |
(一)政出多门的政策法规体系 |
(二)薪酬无力的师资队伍建设 |
(三)后继乏力的财政投入机制 |
(四)阻滞效力的府际利益博弈 |
四、经验借鉴: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演进对我国的启示 |
(一)秉持公平导向,建立倾斜补偿机制 |
(二)加快立法推进,健全政策法规体系 |
(三)借助专项行动,精准靶向弱势儿童 |
(四)引入家庭视角,筑牢儿童发展根基 |
(五)强化绩效评估,动态优化精准施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4)延边地区6~23月龄婴幼儿营养状况的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营养低下流行现状 |
1.2 微量营养素缺乏流行现状 |
1.3 营养过剩或过度流行现状 |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2.3 评价标准 |
2.4 质量控制 |
2.5 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生长发育分布特征 |
3.2 与其他儿童生长发育标准比较 |
3.3 营养状况分布特征 |
3.4 贫血分布特征 |
3.5 贫血与营养状况的关系 |
3.6 营养状况和贫血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生长发育状况 |
4.2 营养状况 |
4.3 小结 |
4.4 研究的创新点和局限性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课题目录 |
(5)儿童幼儿园膳食结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学龄前儿童营养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第二部分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内容 |
2.3 研究方法 |
2.4 调查前准备 |
第三部分 结果 |
3.1 一周食谱及每人每日摄入量 |
3.2 能量及各种营养素的摄入状况 |
3.3 体格检查 |
3.4 在园儿童血红蛋白测定 |
第四部分 讨论 |
4.1 营养摄入量分析 |
4.2 体检结果分析 |
4.3 建议 |
4.4 局限性 |
第五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6)西安市北郊入托幼儿膳食营养状况(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2.1 膳食调查 |
1.2.2 身体测量 |
1.3 质量控制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平均每人每日摄入的各类营养素和能量 |
2.2 膳食结构 |
2.3 三大能量营养素摄入构成 |
2.4 营养状况 |
3 讨论 |
(7)当前我国学龄前儿童的营养状况(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目前学龄前儿童的膳食营养情况 |
2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的现状 |
3营养素与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的密切关系 |
(8)新疆和田地区787名维吾尔族学龄前儿童营养状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9)兰州市城区3-6岁儿童膳食平衡指数的建立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略词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1.1 膳食平衡指数(DBI)的由来及在我国的应用概况 |
1.1.1 中国膳食平衡指数(DBI) |
1.1.2 膳食平衡指数(DBI)在我国的应用概况 |
1.2 膳食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
1.3 膳食平衡指数(DBI)在3-6岁儿童膳食评价方面的研究进展 |
1.3.1 我国3-6岁儿童膳食营养状况 |
1.3.2 膳食平衡指数(DBI)在3-6岁儿童营养膳食评价方面的研究进展 |
1.4 本研究意义、思路、主要内容及特色 |
1.4.1 研究意义 |
1.4.2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
1.4.3 本研究的特色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兰州市城区3-6岁儿童膳食平衡指数的建立 |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2 研究结果 |
2.2.1 3-6岁儿童膳食平衡指数(DBI)的构成指标 |
2.2.2 3-6岁儿童膳食平衡指数(DBI)指标的取值方法 |
2.2.3 3-6儿童DBI分值计算 |
第三章 兰州市城区3-6岁儿童膳食平衡指数的应用 |
3.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2 研究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4.1 兰州市城区3-6岁儿童膳食平衡指数的建立 |
4.2 2008~2013年兰州市城区各级幼儿园不带量食谱评价分析 |
4.3 兰州市城区3-6岁儿童膳食平衡指数在评价该人群膳食质量中的应用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不足与建议 |
6.1 不足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北京某军队幼儿园儿童营养与体格发育现状调查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儿童食物摄取状况 |
2.2 儿童每日膳食营养素摄入状况 |
2.3 儿童膳食供能与蛋白质来源分布 |
2.4 儿童体格发育情况 |
2.5 儿童营养状况 |
3 讨论 |
3.1 儿童食物摄取状况 |
3.2 儿童膳食营养摄取状况 |
3.3 儿童生长发育现状 |
4 结论与建议 |
四、日托学龄前儿童营养状况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2020年我国五市城区3~6岁儿童营养状况及与饮食行为关系的研究[D]. 肖述月.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02)
- [2]母乳喂养持续时间和辅食添加时间与3~5岁儿童体成分的关系研究[D]. 沈丽萍.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02)
- [3]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历史演进研究(1933-2019)[D]. 单文顶.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4]延边地区6~23月龄婴幼儿营养状况的流行病学调查[D]. 金海玉. 延边大学, 2020(05)
- [5]儿童幼儿园膳食结构调查[D]. 许丹. 苏州大学, 2018(04)
- [6]西安市北郊入托幼儿膳食营养状况[J]. 李晓红,周健,王飞. 中国学校卫生, 2017(06)
- [7]当前我国学龄前儿童的营养状况[J]. 王丽楠,杨丹.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 2015(05)
- [8]新疆和田地区787名维吾尔族学龄前儿童营养状况调查[D]. 张世瑶. 新疆医科大学, 2014(03)
- [9]兰州市城区3-6岁儿童膳食平衡指数的建立和应用[D]. 魏学燕. 兰州大学, 2014(11)
- [10]北京某军队幼儿园儿童营养与体格发育现状调查与评价[J]. 张超,蔡晶晶,段凯,韩煜,柴巍中.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