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QY8汽车起重机上车液压系统压力偏低故障的排除(论文文献综述)
陈有权[1](2018)在《前置并联式液压混合动力起重机制动能量管理及控制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增长,工业生产及交通运输不断进步,但随着石油资源日渐匮乏以及环境污染日趋加重,节能减排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工程机械作为高耗能行业,相关的技术探索从未停止,近年来呼声更加强烈。其中,混合动力技术是目前实现车辆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之一,混合动力技术在汽车领域的成功应用为工程机械的节能减排提供了有益的参考。近年来,对工程机械混合动力系统的研究中,无论国内还是国外,主要集中在挖掘机、叉车、推土机等产品上面,且我国对混合动力工程机械研究较晚,核心技术照国外还有一定的差距。在工程机械领域中,汽车起重机的这种机型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由于其整车质量非常重,所以要求装机功率大、又由于其起动、制动比较频繁等原因,所以燃油消耗很大,同时,排放性能也非常差。混合动力起重机产品种类非常少,相关理论尚不完善,缺乏系统整体性研究,且局限于油电混合方式,没有液压混合动力产品。而液压混合动力系统功率密度大,在提高起重机燃油经济性的同时,还可以提供较大的驱动力,尤其适用于重负载的工程机械领域。为了提高汽车起重机整机性能、行业技术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进而促进整个工程机械行业的技术革新和产业化升级,开展汽车起重机液压混合动力的研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现实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论文的研究是在吉林大学与国内某知名企业的合作项目——“起重机底盘液压混合动力系统开发”的资助下,以50吨级汽车起重机底盘为研究对象,在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参数优化匹配、设计合理的控制策略、计算机仿真和实验对并联式液压混合动力系统的应用进行了较为详细、深入的研究,实现起重机节能减排目标,为以后的产业化升级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论文主要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进展:1、在充分分析国内外关于混合动力车辆的研究现状、混合动力系统关键技术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前置双轴式并联液压混合动力结构,充分利用变速箱的调节作用,较大幅度地提升起重机的动力性能,并非常适合车辆改装;2、从系统的角度建立了整车纵向力学模型、发动机、液压泵/马达、液压蓄能器等关键元件的数学模型,为系统参数匹配及系统仿真打下理论基础;3、在对汽车起重机液压混合动力系统关键元部件重要参数匹配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动力系统优化目标函数,利用提出的改进多目标粒子群算法(IMOPSO)对系统关键元部件的主要参数进行了优化匹配,参数优化结果将作为关键元部件最终选型的重要参考依据;4、通过对整机行驶模式的分析,制定了制动能量再生、利用与主动充能控制策略。为了提高转矩控制对系统参数大范围摄动的鲁棒性,采用分数阶PID控制方法,对液压泵/马达进行转矩控制,其控制效果优于智能PID控制方法;5、为了缩短混合动力系统的开发时间并节约成本,寻找最佳设计方案及设计参数,本文采用虚拟样机技术,应用LMS Imagine.Lab AMESim多体动力学仿真软件,建立前置并联式液压混合动力起重机的虚拟样机模型,并进行了相关的仿真分析和评估,找出了早期方案的不足,提前预测系统性能;6、基于国产某型号传统起重机,与企业联合开发了前置并联式液压混合动力起重机试验样机,并成功地将液压混合动力系统移植到起重机底盘中,设计了系统性能测试方案并进行了物理样机测试,验证了理论分析及仿真的正确性。
马建,孙守增,芮海田,王磊,马勇,张伟伟,张维,刘辉,陈红燕,刘佼,董强柱[2](2018)在《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文中认为为了促进中国筑路机械学科的发展,从土石方机械、压实机械、路面机械、桥梁机械、隧道机械及养护机械6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筑路机械领域的学术研究进展、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土石方机械方面综述了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平地机技术等;压实机械方面综述了静压、轮胎、圆周振动、垂直振动、振荡压路机、冲击压路机、智能压实技术及设备等;路面机械方面综述了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沥青混凝土摊铺机、水泥混凝土搅拌设备、水泥混凝土摊铺设备、稳定土拌和设备等;桥梁机械方面综述了架桥机、移动模架造桥机等;隧道机械方面综述了喷锚机械、盾构机等;养护机械方面综述了清扫设备、除冰融雪设备、检测设备、铣刨机、再生设备、封层车、水泥路面修补设备、喷锚机械等。该综述可为筑路机械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
谢腾宇[3](2017)在《大吨位汽车起重机主要液压回路的分析与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增长带动着国家基础建设发展越来越快,对大型机械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其中,汽车起重机在大型基础建设中扮演着及其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在城市建设、厂房建立、道路和机场的施工,还是港口卸货,甚至救灾抢险中都离不开汽车起重机的身影,其工作效率要远远大于人类工作的极限。为了满足发展迅速的基础建设市场,汽车起重机发展方向也随着市场需求发生着变化,从小型到中大型、从单一设备到多品种设备,起重力矩越来越大,起重吨位越来越高。而我国汽车起重机行业目前还停留在中小型吨位的生产上,吨位大部分为50t以下,大吨位汽车起重机生产的很少,且性能稳定性较差,很难满足市场对于大吨位汽车起重机的要求。而液压系统是汽车起重机重要的组成成分之一,其中液压回路的好坏对起重机械工作稳定性与否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有必要对汽车起重机液压系统进行研究。汽车起重机液压回路主要有四个,分别是支腿系统液压回路,回转系统液压回路,变幅系统液压回路,起升系统液压回路。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详细分析了汽车起重机及其液压系统的现状与发展,剖析了汽车起重机中液压系统的构成,并对系统中重要的液压回路变幅回路和起升回路进行了重点概述。确定使用AMESim软件,确定本文主要研究内容。(2)以某型号80t汽车起重机的变幅系统和起升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并且对两种液压系统中主要液压元件进行数学建模确定其主要参数,来分析影响系统性能的主要因素,得出变幅系统中造成变幅抖动的主要原因为各元件流量匹配不合理、平衡阀开启过快和比例阀换向过快导致液压冲击等,得出起升系统中影响起升二次下滑现象的主要原因为系统中部分元件内泄漏、油液可压缩性和二次起升时充油延迟。(3)利用AMESim仿真软件,对变幅系统及其主要液压元件进行建模,设定各元件主要参数,针对变幅抖动问题进行仿真分析,得出通过调整平衡阀背压使变幅俯臂低速运行,才能有效的减少吊臂抖动。(4)利用AMESim仿真软件,对起升系统及其主要液压元件进行建模,设定各元件主要参数,针对二次起升下滑现象进行仿真分析,通过以往的“被动补油”方式改变成“主动补油”方式来避免二次起升下滑现象的发生。
赵释迦[4](2017)在《折臂式随车起重机伸缩臂液压系统节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车起重机又称为随车起重运输车,普遍应用于交通运输、矿山、建筑工地等行业。目前,国内的随车起重机普遍现状即在工作时起重机负载的大小会随着起吊重物质量变化,而起重机的额定重量为定值,不会随着负载的变化而变化,这便导致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为保证重物匀速下降,起升重物的质量越小则整个系统中液压泵所需提供的压力越高,泵的输出功率也越大,因此,当大吨位的随车起重机起吊轻质量的物体时,会造成液压泵输出功率的浪费,而且还会出现液压油升温过快,零部件老化速度加快等弊端。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在对目前国内外起重机了解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出一种新型的负载敏感平衡回路,并将它应用于原液压系统中,使得整个系统的功率利用率提高,以实现节能目的。本文以大吨位折臂式随车起重机的起升机构液压系统为研究对象,对随车起重机伸缩臂液压系统做出了一定的改进设计。首先,研究国内传统起重机伸缩臂液压系统的工作原理,找出其普遍存在的问题,即起升机构额定重量为固定值,不会随着负载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无论负载是否满载,平衡阀的背压值不变,这便导致了在重物下降过程中,液压泵可能需要额外输出压力来支持负载下降。本文在此基础上对传统的液压系统平衡回路做出一定的改进研究,同时设计出一种新型的负载敏感平衡阀,替换掉普通平衡阀,理论分析出新型液压系统平衡回路可减少泵的输出压力,提高整个系统的功率利用率。之后再运用液压仿真软件AMESim对新涉及到负载敏感平衡阀以及平衡回路进行建模,进而对改进前后两种液压系统进行建模。模型建立完整之后,设置相关参数,在重物下降过程中,分别对同等条件下改进前后的起升机构液压系统进行仿真实验,对比液压泵的输出压力,再根据公式计算出改进前后两种液压系统泵的输出功率大小。通过实验数据表明,相同参数条件下改进后的液压系统泵的输出功率明显小于改进前,证明改进后的负载敏感系统提升了功率利用率,实现了节能的初衷。
叶鹏彦[5](2015)在《汽车起重机起升机构液压系统的节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起重机是工程机械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汽车起重机以其行走速度快,机动性能好等特点,在起重机行业使用更加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建筑、道路、矿山等各种场合。汽车起重机要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工作,在起重机工作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的负载重量需求,而起重机的额定起重量是固定的,当发生用大吨位起重机去起重质量较轻的重物时,会造成系统较大的能耗损失。也就是汽车起重机的额定起重量一定时,起吊的负载越小,液压系统中泵所需提供的压力越高,这样产生的能耗损失越大,导致汽车起重机液压系统效率明显降低。为解决这种小负载反耗大压力的问题,通过分析国内外汽车起重机的研究现状,总结汽车起重机液压系统现有的不足,分析汽车起重机在额定起重重量下起重小吨位重物时引起能耗损失大的原因,提出将一种新型负载敏感平衡阀应用到汽车起重机液压系统中的思路,以期达到汽车起重机液压系统的节能目的。论文以20吨汽车起重机起升机构的液压系统为例,研究这种新型负载敏感平衡阀应用于该液压系统中后对系统能耗损失的影响。通过比较普通平衡阀和这种新型负载敏感平衡阀起升机构液压系统中泵的输出功率,得到两者起升机构液压系统的泵输出功率的差距,用这一差值来判别新型负载敏感平衡阀起升机构液压系统能否达到节能的效果,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本文主要应用AMEsim仿真软件对两个系统进行分析比较。分别在三种特殊工况下(空载、轻载、重载),模拟仿真普通平衡阀起升机构液压系统和新型负载敏感平衡阀起升机构液压系统的工作情况,并做出这三种特殊工况下两个液压系统相应的泵的输出功率曲线图,然后对图中曲线上的数据进行比较计算,得到两个液压系统能耗损失的大小。经计算分析后得到:在负载下降工况,新型负载敏感平衡阀液压系统能耗的节省率高达90%以上。应用AMESim对两个液压系统仿真分析后,对汽车起重机起升机构液压系统的吊重载荷谱进行了研究,确定了汽车起重机吊重载荷的两种分布:标准载荷谱和假设的正态分布。汽车起重机的吊重载荷先按标准载荷谱分布时,分别计算在该载荷谱下负载下降时,普通平衡阀起升机构液压系统和负载敏感平衡阀起升机构液压系统的泵的输出压力的大小,并对两液压系统的压力值进行分析对比计算。吊重载荷按正态分布时,同样算出两系统的输出压力并进行比较。在这两种载荷谱下,对两液压系统的能耗进行了定量分析,均得到与仿真分析相一致的结果。证实了新型负载敏感平衡阀的应用降低了系统的能耗损失,达到了系统节能的目的。
窦艳涛[6](2015)在《汽车起重机关键结构件损伤的声发射特性与源识别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汽车起重机作为一种被广泛应用的特种设备,在中国数量多、增速快。且由于其关键结构件长期受交变载荷的作用,所处工作环境恶劣,因此易产生裂纹、锈蚀等损伤缺陷,从而造成整机的灾难性事故,因此对其进行损伤检测与分析研究十分必要。由于声发射技术能够检测金属材料早期裂缝产生和扩展过程,使其非常适合作为结构件局部损伤的监测方法。现阶段对汽车起重机的关键结构件进行局部损伤监测还处于初级阶段,对其声发射源特性缺乏清晰的认识,未形成行之有效的方法与策略对关键结构件局部损伤及危险状态进行预警,而且对工作环境下汽车起重机局部损伤声发射源的识别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因此结合国家重点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开展了相关课题的研究工作,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通过汽车起重机常用Weldox960钢和HG70钢母材及焊接试件拉伸破坏的声发射监测实验,对材料损伤过程中声发射信号特征参数变化规律及其对损伤行为的敏感性进行了研究,并采用时差滤波方法实现了裂纹损伤声发射信号的有效分离。研究结果表明:有效值电压(RMS电压)对材料屈服变形损伤较为敏感,据此提出了一种基于RMS电压局部极小值的材料屈服变形损伤预警方法,其对HG70钢母材预警应力比为75%、对Weldox960钢母材为90%左右;而质心频率、峰值频率及幅值的变化可有效监测裂纹萌生及扩展过程。(2)汽车起重机服役过程中其多个部件受弯曲载荷作用,因此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声发射技术监测了其常用钢母材及焊接缺陷试件的三点弯曲实验过程,研究了不同损伤阶段的声发射特征,并提出了一种基于最小改进b值(最小Ib值)的裂纹损伤预警方法。实验结果表明:最小Ib值可以实现对焊接裂纹扩展损伤的预警;幅值、振铃计数等多个特征参数值对母材损伤变形过程较为敏感;而信号能量计数值、质心频率等多个特征参数可作为焊接试件裂纹扩展的敏感特征指标。(3)提出了一种声发射检测点优化设计及局部损伤定位方法,该方法首先进行汽车起重机结构件的建模和有限元分析,然后结合分析结果与加载应力实验确定应力集中及易损伤区,以此为依据确定声发射监测的重点部位,最后进行声发射检测实验方案及四探头阵列的声发射定位方法设计。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准确确定了声发射监测的两个重点区域,断铅模拟实验及起重机加载实验均验证了该方法能够对吊臂等关键结构件上的损伤源实现准确定位。(4)提出了一种基于混合特征向量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汽车起重机典型声发射源识别方法。首先结合小波包分析,信号时域及频域特征分析生成声发射混合特征向量,然后结合类间距离评估因子方法对生成的特征向量进行降维处理,再将其作为输入值带入构造的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识别模型完成识别分析。通过对工业现场常见6种典型声发射源数据识别结果表明:该模型对不同声发射源的识别率均超过了93%,而且相较于神经网络方法有更高的识别精度。通过论文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汽车起重机关键结构件损伤声发射源的全面了解,为相关声发射检测标准的制定提供理论及实验基础,对加速声发射技术在相关领域的推广应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李琴[7](2014)在《汽车起重机液压系统常见故障分析和解决》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的发展,汽车起重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日常生产过程中,因液压系统而出现的故障问题较多,这些故障问题的出现严重影响了汽车起重机的正常生产运行,故而针对汽车起重机液压系统常见故障问题,给予有效的、正确的分析和探究,以找到最佳解决方案。文中利用"替代法""排除法""截止法""综合法"方法解决了液压系统中最常见的"系统压力不足、液压缸自行回缩、起升机构不动作或动作较慢"等故障。
周建[8](2014)在《矿井应急救援装备的研究》文中提出矿井应急救援装备是矿山机械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在矿难事故的救援工作中,其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为矿井应急救援装备中非常实用的一种矿井救援装备—矿井救援车。本文参考轮式汽车起重机的整体结构,同时结合矿井救援的特点和要求,对矿井救援车整体结构方案进行分析和研究,此整体结构方案包括底盘结构,吊臂结构以及起升机构的方案设计,在分析和设计过程中,重点考虑结构的合理性和安全可靠性。为了使系统能实现重载工作,在系统分析和设计中,采用了液压和电气系统控制方式控制,而且重点分析设计矿井救援车的液压系统,其回路主要包括液压泵控制回路、支腿液压控制回路、吊臂液压控制回路(吊臂的伸缩、变幅、旋转动作)、起升液压控制回路,同时对主要液压元件进行分析和选型。为了提高系统设计的合理性,对所设计的系统进行动力匹配性分析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原动机与液压泵之间、液压泵与液压马达之间的匹配性问题。最后分析和设计系统的电气控制系统,采用可编程控制器控制,同时进行控制程序的程序编写,并对重要的电气控制元件进行了选型,对所编程序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本文以轮式汽车起重机的成熟技术作为理论参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改进和优化,不仅能够保证其工作的可靠性,而且使之成为适用矿井救援的工程机械矿山装备,对矿井救援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对矿井救援装备的研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胡石勇[9](2014)在《液压汽车起重机重大风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估方法研究》文中认为近些年,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与发展,起重机械在我国工程建设领域内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由于起重机械是易发生事故的典型器械,国家从设计、制造、使用过程中的检验检测等方面制定了严格法规,确保其安全可靠性,但事故时有发生,究其原因,有诸多方面。显然,找出起重机械潜在的风险因素,对其进行风险评估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本文采用事故树分析(FTA)对汽车起重机重大风险源进行辨识,并基于半定性半定量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汽车起重机风险值计算方法和风险等级划分方法,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定量评估方法的复杂以及对数据要求苛刻等问题。主要研究如下:1)汽车起重机主要损伤模式的统计分析:在收集、整理有关汽车起重机故障和事故案例的基础上,对汽车起重机损伤模式和故障表现进行统计分析,找出汽车起重机的主要损伤模式类型,为开展检验工作和提出事故预防措施提供依据。2)汽车起重机重大风险源辨识:运用事故分析方法(FTA),系统性、全面性地建立汽车起重机使用维护环节事故树并对其进行定性分析,找出汽车起重机使用维护环节的重大风险源,给出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3)汽车起重机风险分析方法研究:建立汽车起重机风险评估模型和指标体系,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汽车起重机失效可能性影响因素和失效后果性影响因素的指标权重,在此基础上提出汽车起重机风险值计算方法及风险等级判定方法。
李刚[10](2013)在《铁路救援起重机液压系统仿真开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铁路救援起重机是实施铁路救援所必不可少的重大装备。随着铁路行业的高速发展,干线铁路对救援机的需求与日俱增。铁道部(现中国铁路总公司)已在全路建立若干个救援基地,并从国内外批量引进了大量先进的救援起重机。然而,对铁路救援起重机司机人员的培训并非易事。虽然国外已经拥有相对成熟的铁路救援起重机司机人员训练仿真系统进行培训,但由于价格昂贵,国内尚无引进此类仿真器,这给国内司机人员的培训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为此,本论文基于铁路救援起重机仿真器开发项目,对救援起重机液压系统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建立相应的模型,从AMESim模型中导出动态库,成功地在第三方平台进行步进仿真,为救援起重机仿真器提供了底层仿真逻辑计算。本论文首先对普通液压系统进行了基本的分析,介绍了各液压元件的工作原理,涉及到的概念与公式,以及基本用途和作用等。为救援起重机液压系统的建模及模型参数设定提供理论基础。AMESim是目前液压仿真建模较流行的软件,与多个软件有接口,并能够导出模型非托管动态库,在第三方平台进行仿真,保障了仿真器模块化的研究。本论文结合KIROW铁路救援起重机液压部分,研究了各液压回路系统,建立了对应的AMESim模型,并设置参数输入输出接口,导出非托管动态库。当前最流行的C#编程语言以完全面对对象进行编程的优势,让编程人员从繁琐的程序语句中脱离出来,更专注于对象模型。本论文将C#作为第三方平台,对AMESim导出的非托管动态库进行调用,并成功地实现了联合仿真,达到了系统模块化设计,联合仿真的要求。
二、QY8汽车起重机上车液压系统压力偏低故障的排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QY8汽车起重机上车液压系统压力偏低故障的排除(论文提纲范文)
(1)前置并联式液压混合动力起重机制动能量管理及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件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混合动力车辆研究现状 |
1.2.1 混合动力汽车发展现状 |
1.2.2 混合动力工程机械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3 混合动力起重机发展现状 |
1.3 混合动力系统关键技术分析 |
1.3.1 混合动力车辆底盘构型 |
1.3.2 储能技术 |
1.3.3 混合动力车辆的控制策略 |
1.4 课题的提出及主要研究内容 |
1.4.1 课题的提出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液压混合动力起重机系统数学建模 |
2.1 引言 |
2.2 液压混合动力起重机系统原理 |
2.3 液压混合动力起重机整车模型 |
2.3.1 建模思想 |
2.3.2 整车纵向动力学模型 |
2.3.3 车轮模型 |
2.4 驾驶员模型 |
2.5 发动机模型 |
2.6 液压二次元件模型 |
2.6.1 伺服滑阀数学模型 |
2.6.2 变量油缸数学模型 |
2.6.3 液压二次元件数学模型 |
2.6.4 液压二次元件的转矩控制 |
2.7 液压蓄能器模型 |
2.7.1 液压蓄能器的工作过程 |
2.7.2 理想气体能量方程 |
2.7.3 液压蓄能器热损失修正 |
2.7.4 液压蓄能器SOC定义 |
2.7.5 蓄能器低压系统 |
2.8 转矩耦合器模型 |
2.9 整车控制模型 |
2.10 本章小结 |
第3章 动力系统关键元件参数优化匹配 |
3.1 引言 |
3.2 系统关键部件参数匹配分析 |
3.2.1 发动机功率的匹配 |
3.2.2 液压蓄能器匹配 |
3.2.3 液压二次元件参数匹配 |
3.3 系统关键部件参数优化 |
3.3.1 多目标优化问题及相关概念 |
3.3.2 多目标优化问题求解方法 |
3.3.3 改进多目标粒子群算法(IMOPSO) |
3.3.4 基于IMOPSO算法的系统关键部件参数优化匹配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液压混合动力起重机制动能量控制策略 |
4.1 引言 |
4.2 整车行驶模式及能量管理策略分析 |
4.2.1 整车行驶模式分析 |
4.2.2 模式切换及能量管理策略 |
4.3 混合动力系统控制策略 |
4.3.1 制动能量再生策略 |
4.3.2 制动能量利用策略 |
4.3.3 主动充能控制策略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液压混合动力起重机仿真 |
5.1 引言 |
5.2 整车底盘系统仿真建模 |
5.3 混合动力车辆性能评价指标及仿真分析 |
5.3.1 车辆整体性仿真分析 |
5.3.2 制动效能评价指标 |
5.3.3 动力性能评价指标 |
5.3.4 燃油经济性评价指标 |
5.3.5 平顺性评价指标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液压混合动力起重机实验 |
6.1 引言 |
6.2 实验设计 |
6.2.1 实验样车整体结构及主要参数 |
6.2.2 实时控制系统 |
6.2.3 测点布置与信号采集 |
6.2.4 测试工况及方法 |
6.3 整机测试与分析 |
6.3.1 系统响应及噪声特性测试与分析 |
6.3.2 制动性能测试与分析 |
6.3.3 动力性能测试与分析 |
6.3.4 节油效果测试与分析 |
6.3.5 缓冲效果测试与分析 |
6.3.6 主系统能量利用及损失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论文提纲范文)
索引 |
0引言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提供初稿) |
1 土石方机械 |
1.1 推土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肖茹硕士生, 吉林大学赵克利教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统稿) |
1.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1. 1 国外研究现状 |
1.1.1. 2 中国研究现状 |
1.1.2 研究的热点问题 |
1.1.3 存在的问题 |
1.1.4 研究发展趋势 |
1.2 挖掘机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团队、华侨大学林添良副教授提供初稿;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统稿) |
1.2.1 挖掘机节能技术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刘昌盛博士、郝鹏博士, 华侨大学林添良副教授, 中南大学胡鹏博士生、林贵堃硕士生提供初稿) |
1.2.1. 1 传统挖掘机动力总成节能技术 |
1.2.1. 2 新能源技术 |
1.2.1. 3 混合动力技术 |
1.2.2 挖掘机智能化与信息化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 中南大学胡鹏、周烜亦博士生、李志勇、范诗萌硕士生提供初稿) |
1.2.2. 1 挖掘机辅助作业技术 |
1.2.2. 2 挖掘机故障诊断技术 |
1.2.2. 3 挖掘机智能施工技术 |
1.2.2. 4 挖掘机远程监控技术 |
1.2.2. 5 问题与展望 |
1.2.3 挖掘机轻量化与可靠性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王德军副总工艺师, 中南大学刘强博士生、万宇阳硕士生提供初稿) |
1.2.3. 1 挖掘机轻量化研究 |
1.2.3. 2 挖掘机疲劳可靠性研究 |
1.2.3. 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1.2.4 挖掘机振动与噪声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 中南大学刘强博士生、万宇阳硕士生提供初稿) |
1.2.4. 1 挖掘机振动噪声分类与产生机理 |
1.2.4. 2 挖掘机振动噪声信号识别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4. 3 挖掘机减振降噪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4. 4 挖掘机振动噪声存在问题与展望 |
1.3 装载机 (吉林大学秦四成教授, 博士生遇超、许堂虹提供初稿) |
1.3.1 装载机冷却系统散热技术研究 |
1.3.1.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2 研究发展趋势 |
1.3.2 鱼和熊掌兼得的HVT |
1.3.2. 1 技术原理及结构特点 |
1.3.2. 2 技术优点 |
1.3.2. 3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4 中国研究现状 |
1.3.2. 5 发展趋势 |
1.3.2. 6 展望 |
1.4 平地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赵睿英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1.4.1 平地机销售情况与核心技术构架 |
1.4.2 国外平地机研究现状 |
1.4.2. 1 高效的动力传动技术 |
1.4.2. 2 变功率节能技术 |
1.4.2. 3 先进的工作装置电液控制技术 |
1.4.2. 4 操作方式与操作环境的人性化 |
1.4.2. 5 转盘回转驱动装置过载保护技术 |
1.4.2. 6 控制系统与作业过程智能化 |
1.4.2. 7 其他技术 |
1.4.3 中国平地机研究现状 |
1.4.4 存在问题 |
1.4.5 展望 |
2压实机械 |
2.1 静压压路机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2.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2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
2.2 轮胎压路机 (黑龙江工程学院王强副教授提供初稿) |
2.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2 热点研究方向 |
2.2.3 存在的问题 |
2.2.4 研究发展趋势 |
2.3 圆周振动技术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2.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1 双钢轮技术研究进展 |
2.3.1. 2 单钢轮技术研究进展 |
2.3.2 热点问题 |
2.3.3 存在问题 |
2.3.4 发展趋势 |
2.4 垂直振动压路机 (合肥永安绿地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宋皓总工程师提供初稿) |
2.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4.2 存在的问题 |
2.4.3 热点研究方向 |
2.4.4 研究发展趋势 |
2.5 振动压路机 (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杂志社万汉驰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2.5.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5.1. 1 国外振动压路机研究历史与现状 |
2.5.1. 2 中国振动压路机研究历史与现状 |
2.5.1. 3 特种振动压实技术与产品的发展 |
2.5.2 热点研究方向 |
2.5.2. 1 控制技术 |
2.5.2. 2 人机工程与环保技术 |
2.5.2. 3 特殊工作装置 |
2.5.2. 4 振动力调节技术 |
2.5.2. 4. 1 与振动频率相关的调节技术 |
2.5.2. 4. 2 与振幅相关的调节技术 |
2.5.2. 4. 3 与振动力方向相关的调节技术 |
2.5.2. 5 激振机构优化设计 |
2.5.2. 5. 1 无冲击激振器 |
2.5.2. 5. 2 大偏心矩活动偏心块设计 |
2.5.2. 5. 3 偏心块形状优化 |
2.5.3 存在问题 |
2.5.3. 1 关于名义振幅的概念 |
2.5.3. 2 关于振动参数的设计与标注问题 |
2.5.3. 3 振幅均匀性技术 |
2.5.3. 4 起、停振特性优化技术 |
2.5.4 研究发展方向 |
2.6 冲击压路机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2.6.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6.2 研究热点 |
2.6.3 主要问题 |
2.6.4 发展趋势 |
2.7 智能压实技术及设备 (西南交通大学徐光辉教授, 长安大学刘洪海教授、贾洁博士生, 国机重工 (洛阳) 建筑机械有限公司韩长太副总经理提供初稿;西南交通大学徐光辉教授统稿) |
2.7.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7.2 热点研究方向 |
2.7.3 存在的问题 |
2.7.4 研究发展趋势 |
3路面机械 |
3.1 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 (长安大学谢立扬高级工程师、张晨光博士生、赵利军副教授提供初稿) |
3.1.1 国内外能耗研究现状 |
3.1.1. 1 烘干筒 |
3.1.1. 2 搅拌缸 |
3.1.1. 3 沥青混合料生产工艺与管理 |
3.1.2 国内外环保研究现状 |
3.1.2. 1 环保的宏观管理 |
3.1.2. 2 沥青烟 |
3.1.2. 3 排放因子 |
3.1.3 存在的问题 |
3.1.4 未来研究趋势 |
3.2 沥青混凝土摊铺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周小浩硕士生提供初稿) |
3.2.1 沥青混凝土摊铺机近几年销售情况 |
3.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2.2. 1 国外沥青混凝土摊铺机发展现状 |
3.2.2. 2 中国沥青混凝土摊铺机的发展现状 |
3.2.2. 3 国内外行驶驱动控制技术 |
3.2.2. 4 国内外智能化技术 |
3.2.2. 5 国内外自动找平技术 |
3.2.2. 6 振捣系统的研究 |
3.2.2. 7 国内外熨平板的研究 |
3.2.2. 8 国内外其他技术的研究 |
3.2.3 存在的问题 |
3.2.4 研究的热点方向 |
3.2.5 发展趋势与展望 |
3.3 水泥混凝土搅拌设备 (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冯忠绪教授、赵凯音博士生提供初稿;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统稿) |
3.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3.1. 1 搅拌机 |
3.3.1. 2 振动搅拌技术 |
3.3.1. 3 搅拌工艺 |
3.3.1. 4 搅拌过程监控技术 |
3.3.2 存在问题 |
3.3.3 总结与展望 |
3.4 水泥混凝土摊铺设备 (长安大学胡永彪教授提供初稿) |
3.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4.1. 1 作业机理 |
3.4.1. 2 设计计算 |
3.4.1. 3 控制系统 |
3.4.1. 4 施工技术 |
3.4.2 热点研究方向 |
3.4.3 存在的问题 |
3.4.4 研究发展趋势[466] |
3.5 稳定土厂拌设备 (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李雅洁研究生提供初稿) |
3.5.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5.1. 1 连续式搅拌机与搅拌工艺 |
3.5.1. 2 振动搅拌技术 |
3.5.2 存在问题 |
3.5.3 总结与展望 |
4桥梁机械 |
4.1 架桥机 (石家庄铁道大学邢海军教授提供初稿) |
4.1.1 公路架桥机的分类及结构组成 |
4.1.2 架桥机主要生产厂家及其典型产品 |
4.1.2. 1 郑州大方桥梁机械有限公司 |
4.1.2. 2 邯郸中铁桥梁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
4.1.2. 3 郑州市华中建机有限公司 |
4.1.2. 4 徐州徐工铁路装备有限公司 |
4.1.3 大吨位公路架桥机 |
4.1.3. 1 LGB1600型导梁式架桥机 |
4.1.3. 2 TLJ1700步履式架桥机 |
4.1.3. 3 架桥机的规范与标准 |
4.1.4 发展趋势 |
4.1.4. 1 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 |
4.1.4. 2 智能安全监测系统的应用 |
4.1.4. 3 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 |
4.2 移动模架造桥机 (长安大学吕彭民教授、陈一馨讲师, 山东恒堃机械有限公司秘嘉川工程师、王龙奉工程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吕彭民教授统稿) |
4.2.1 移动模架造桥机简介 |
4.2.1. 1 移动模架造桥机的分类及特点 |
4.2.1. 2 移动模架主要构造及其功能 |
4.2.1. 3 移动模架系统的施工原理与工艺流程 |
4.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4.2.2. 1 国外研究状况 |
4.2.2. 2 国内研究状况 |
4.2.3 中国移动模架造桥机系列创新及存在的问题 |
4.2.3. 1 中国移动模架造桥机系列创新 |
4.2.3. 2 中国移动模架存在的问题 |
4.2.4 研究发展的趋势 |
5隧道机械 |
5.1 喷锚机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谷立臣教授、孙昱博士生提供初稿) |
5.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1.1. 1 混凝土喷射机 |
5.1.1. 2 锚杆钻机 |
5.1.2 存在的问题 |
5.1.3 热点及研究发展方向 |
5.2 盾构机 (中南大学易念恩实验师, 长安大学叶飞教授, 中南大学王树英副教授、夏毅敏教授提供初稿) |
5.2.1 盾构机类型 |
5.2.1.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
5.2.1. 2 存在的问题与研究热点 |
5.2.1. 3 研究发展趋势 |
5.2.2 盾构刀盘 |
5.2.2.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2.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2. 3 存在的问题 |
5.2.2.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3 盾构刀具 |
5.2.3.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3.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3. 3 存在的问题 |
5.2.3.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4 盾构出渣系统 |
5.2.4. 1 螺旋输送机 |
5.2.4. 2 泥浆输送管路 |
5.2.5 盾构渣土改良系统 |
5.2.5.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
5.2.5. 2 存在问题与研究热点 |
5.2.5. 3 研究发展趋势 |
5.2.6 壁后注浆系统 |
5.2.6.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
5.2.6. 2 研究热点方向 |
5.2.6. 3 存在的问题 |
5.2.6.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7 盾构检测系统 |
5.2.7.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7.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7. 3 存在的问题 |
5.2.7.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8 盾构推进系统 |
5.2.8.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8.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8. 3 存在的问题 |
5.2.8.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9 盾构驱动系统 |
5.2.9.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9.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9. 3 存在的问题 |
5.2.9. 4 研究发展趋势 |
6养护机械 |
6.1 清扫设备 (长安大学宋永刚教授提供初稿) |
6.1.1 国外研究现状 |
6.1.2 热点研究方向 |
6.1.2. 1 单发动机清扫车 |
6.1.2. 2 纯电动清扫车 |
6.1.2. 3 改善人机界面向智能化过渡 |
6.1.3 存在的问题 |
6.1.3. 1 整车能源效率偏低 |
6.1.3. 2 作业效率低 |
6.1.3. 3 除尘效率低 |
6.1.3. 4 静音水平低 |
6.1.4 研究发展趋势 |
6.1.4. 1 节能环保 |
6.1.4. 2 提高作业性能及效率 |
6.1.4. 3 提高自动化程度及路况适应性 |
6.2 除冰融雪设备 (长安大学高子渝副教授、吉林大学赵克利教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高子渝副教授统稿) |
6.2.1 国内外除冰融雪设备研究现状 |
6.2.1. 1 融雪剂撒布机 |
6.2.1. 2 热力法除冰融雪机械 |
6.2.1. 3 机械法除冰融雪机械 |
6.2.1. 4 国外除冰融雪设备技术现状 |
6.2.1. 5 中国除冰融雪设备技术现状 |
6.2.2 中国除冰融雪机械存在的问题 |
6.2.3 除冰融雪机械发展趋势 |
6.3 检测设备 (长安大学叶敏教授、张军讲师提供初稿) |
6.3.1 路面表面性能检测设备 |
6.3.1. 1 国外路面损坏检测系统 |
6.3.1. 2 中国路面损坏检测系统 |
6.3.2 路面内部品质的检测设备 |
6.3.2. 1 新建路面质量评价设备 |
6.3.2. 2 砼路面隐性病害检测设备 |
6.3.2. 3 沥青路面隐性缺陷的检测设备 |
6.3.3 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
6.4 铣刨机 (长安大学胡永彪教授提供初稿) |
6.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6.4.1. 1 铣削转子动力学研究 |
6.4.1. 2 铣削转子刀具排列优化及刀具可靠性研究 |
6.4.1. 3 铣刨机整机参数匹配研究 |
6.4.1. 4 铣刨机转子驱动系统研究 |
6.4.1. 5 铣刨机行走驱动系统研究 |
6.4.1. 6 铣刨机控制系统研究 |
6.4.1. 7 铣刨机路面工程应用研究 |
6.4.2 热点研究方向 |
6.4.3 存在的问题 |
6.4.4 研究发展趋势 |
6.4.4. 1 整机技术 |
6.4.4. 2 动力技术 |
6.4.4. 3 传动技术 |
6.4.4. 4 控制与信息技术 |
6.4.4. 5 智能化技术 |
6.4.4. 6 环保技术 |
6.4.4. 7 人机工程技术 |
6.5 再生设备 (长安大学顾海荣、马登成副教授提供初稿;顾海荣副教授统稿) |
6.5.1 厂拌热再生设备 |
6.5.1.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6.5.1. 2 热点研究方向 |
6.5.1. 3 存在的问题 |
6.5.1. 4 研究发展趋势 |
6.5.2 就地热再生设备 |
6.5.2.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6.5.2. 2 热点研究方向 |
6.5.2. 3 存在的问题 |
6.5.2. 4 研究发展趋势 |
6.5.3 冷再生设备 |
6.5.3.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6.5.3. 2 热点研究方向 |
6.6 封层车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杨光兴硕士生提供初稿) |
6.6.1 前言 |
6.6.2 同步碎石封层技术与设备 |
6.6.2. 1 同步碎石封层技术简介 |
6.6.2. 2 国外研究现状 |
6.6.2. 3 中国研究现状 |
6.6.2. 4 研究方向 |
6.6.2. 5 存在的问题 |
6.6.3 稀浆封层技术与设备 |
6.6.3. 1 稀浆封层技术简介 |
6.6.3. 2 国外研究现状 |
6.6.3. 3 中国发展现状 |
6.6.3. 4 热点研究方向 |
6.6.3. 5 存在的问题 |
6.6.4 雾封层技术与设备 |
6.6.4. 1 雾封层技术简介 |
6.6.4. 2 国外发展现状 |
6.6.4. 3 中国发展现状 |
6.6.4. 4 热点研究方向 |
6.6.4. 5 存在的问题 |
6.6.5 研究发展趋势 |
6.7 水泥路面修补设备 (长安大学叶敏教授、窦建明博士生提供初稿) |
6.7.1 技术简介 |
6.7.1. 1 施工技术 |
6.7.1. 2 施工机械 |
6.7.1. 3 共振破碎机工作原理 |
6.7.2 共振破碎机研究现状 |
6.7.2. 1 国外研究发展现状 |
6.7.2. 2 中国研究发展现状 |
6.7.3 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
6.7.3. 1 研究热点 |
6.7.3. 2 发展趋势 |
7 结语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提供初稿) |
(3)大吨位汽车起重机主要液压回路的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汽车起重机国内外发展概况 |
1.2.1 国内发展概况 |
1.2.2 国外发展概况 |
1.3 汽车起重机主要液压回路的概述 |
1.3.1 起升系统液压回路 |
1.3.2 变幅系统液压回路 |
1.4 论文研究意义和内容 |
1.4.1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4.2 课题的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汽车起重机变幅系统的研究与数学模型建立 |
2.1 汽车起重机变幅机构原理概述 |
2.2 大吨位汽车起重机变幅系统综述 |
2.2.1 变幅系统液压回路分析 |
2.2.2 变幅系统关键液压元件分析 |
2.3 关键元件数学模型建立 |
2.3.1 平衡阀的数学模型建立 |
2.3.2 阀控缸的传递函数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变幅液压系统动态特性研究 |
3.1 变幅系统的建模仿真技术概述与软件选择 |
3.2 基于AMESim软件建立变幅液压系统仿真模型 |
3.2.1 多路换向阀HCD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
3.2.2 定差减压阀HCD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
3.2.3 平衡阀的HCD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
3.2.4 变幅系统的HCD模型建立与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汽车起重机起升系统的研究与数学模型建立 |
4.1 汽车起重机起升机构原理概述 |
4.1.1 起升机构的组成 |
4.1.2 起升机构的工作原理 |
4.2 汽车起重机起升系统综述 |
4.2.1 汽车起重机起升系统液压回路分析 |
4.2.2 起升系统重要液压元件选择与数学模型建立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起升液压系统的动态特性研究 |
5.1 基于AMESim软件建立起升系统关键元件的仿真模型 |
5.1.1 负载敏感泵的建模与仿真分析 |
5.1.2 布赫平衡阀的建模与仿真分析 |
5.2 汽车起重机起升系统的研究与分析 |
5.2.1 汽车起重机二次起升下滑现象 |
5.2.2 汽车起重机起升系统建模仿真与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1.总结 |
2.创新点 |
3.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4)折臂式随车起重机伸缩臂液压系统节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起重机的种类与分析 |
1.2.1 门式起重机 |
1.2.2 电动葫芦起重机 |
1.2.3 液压起重机 |
1.3 国内外随车起重机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
1.3.1 国外随车起重机的发展现状 |
1.3.2 国内随车起重机的发展现状 |
1.3.3 国产起重机与国外的差距 |
1.3.4 随车起重机的发展趋势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起升机构液压系统与平衡阀 |
2.1 液压起升机构的简介 |
2.2 起升机构液压系统的构成 |
2.3 液压系统的原理图及分析 |
2.4 负载敏感平衡阀 |
2.4.1 平衡阀的构造 |
2.4.2 平衡阀的特点及其工作原理 |
2.4.3 平衡阀的优点 |
2.5 液压起升机构的相关参数计算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改进后液压系统平衡阀的建模 |
3.1 AMESim建模软件简介 |
3.2 AMESim主要功能的介绍 |
3.2.1 草图模式 |
3.2.2 子模型模式 |
3.2.3 参数模式 |
3.2.4 仿真模式 |
3.3 负载敏感平衡阀的建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改进前后液压系统的仿真实验及其对比 |
4.1 起升机构的模型简介 |
4.2 改进前后两种平衡回路的分析 |
4.2.1 普通平衡回路 |
4.2.2 负载敏感平衡回路 |
4.3 起升机构液压系统AMESim模型搭建 |
4.3.1 液压泵的选择 |
4.3.2 模型搭建 |
4.3.3 仿真相关参数计算 |
4.4 起升机构液压系统的仿真对比 |
4.4.1 参数设置 |
4.4.2 仿真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起重机能耗基于多元回归模型的分析方法 |
5.1 起重机能耗现状分析 |
5.2 起升机构的运行特性 |
5.3 系统变量的选择确定 |
5.4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
5.5 建立回归方程 |
5.6 现场数据测试与方程验证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撰写的论文 |
(5)汽车起重机起升机构液压系统的节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汽车起重机的发展概况 |
1.2.1 国外汽车起重机的发展概况 |
1.2.2 国内汽车起重机的发展概况 |
1.2.3 汽车起重机的发展趋势 |
1.3 汽车起重机存在的问题 |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汽车起重机起升机构液压系统 |
2.1 起升机构概述 |
2.2 液压起升机构的典型形式 |
2.3 起升机构液压系统及其改进 |
2.4 等效起升机构液压系统原理图及其理论分析 |
2.5 起升机构液压系统的参数计算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起升机构液压系统的平衡回路 |
3.1 常见平衡回路及其存在的问题 |
3.2 新型负载敏感平衡阀的平衡回路 |
3.2.1 负载敏感平衡阀的结构及其特点 |
3.2.2 负载敏感平衡阀的工作原理 |
3.2.3 新型负载敏感平衡阀优势的应用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 AMESim 的起升机构液压系统模型仿真 |
4.1 AMEsim 软件简介 |
4.2 AMEsim 主要分析工具简介 |
4.3 新型负载敏感平衡阀的模型搭建 |
4.4 起升机构液压系统模型搭建及其仿真 |
4.4.1 起升机构液压系统模型搭建及参数设置 |
4.4.2 起升机构液压系统仿真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汽车起重机载荷谱下的能耗统计分析 |
5.1 起重机吊重载荷谱 |
5.2 汽车起重机吊重载荷谱的选取 |
5.3 一定载荷谱下的统计分析 |
5.3.1 标准载荷谱下的统计分析 |
5.3.2 载荷服从正态分布的统计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全文研究总结 |
6.2 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6)汽车起重机关键结构件损伤的声发射特性与源识别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声发射技术概述及国内外发展与现状 |
1.2.1 声发射技术概述 |
1.2.2 国外声发射技术的发展和现状 |
1.2.3 国内声发射技术的发展和现状 |
1.3 起重机结构件常见损伤形式分析 |
1.4 声发射技术在起重机检测中的应用现状 |
1.5 声发射信号分析方法与信号源识别技术 |
1.5.1 声发射特征参数分析方法 |
1.5.2 声发射波形分析方法 |
1.5.3 声发射信号源识别技术 |
1.6 目前汽车起重机声发射检测技术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
1.7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汽车起重机结构件常用钢拉伸损伤的声发射特性研究 |
2.1 引言 |
2.2 声发射特征参数分析技术及线性定位的基本原理 |
2.2.1 声发射特征参数分析技术 |
2.2.2 线性定位的基本原理 |
2.2.3 基于时差滤波的典型损伤源信号特征提取 |
2.3 典型拉伸试件损伤的声发射数据样本的获取 |
2.3.1 试验装置及设备 |
2.3.2 试样制备及传感器布置 |
2.3.3 试验加载方式及降噪措施 |
2.4 母材拉伸变形过程中的声发射源特性研究 |
2.4.1 拉伸过程的的力学性能分析 |
2.4.2 声发射特征参数分析 |
2.4.3 声发射波形及频谱特征分析 |
2.5 预制裂纹缺陷试件拉伸损伤过程中的声发射特性分析 |
2.5.1 声发射特征参数分析 |
2.5.2 声发射波形及频谱特征分析 |
2.6 焊接试件拉伸损伤过程中的声发射特性分析 |
2.6.1 无缺陷焊接试件 |
2.6.2 预制焊接裂纹缺陷试件 |
2.7 基于 RMS 电压局部极小值的材料屈服变形损伤预报 |
2.8 采用时差滤波方法提取损伤源声发射信号对比分析 |
2.9 本章小结 |
第3章 汽车起重机结构件常用钢弯曲损伤的声发射特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基于声发射的材料损伤程度评价方法 |
3.2.1 常规方法 |
3.2.2 基于历史指数和严重程度指数的评价方法 |
3.2.3 b 值分析方法 |
3.2.4 改进的 b 值分析方法 |
3.3 标准母材试件弯曲损伤的声发射特性分析 |
3.3.1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损伤样本数据的获取 |
3.3.2 声发射特征参数分析 |
3.3.3 声发射源定位特征分析 |
3.3.4 声发射波形及频谱特征分析 |
3.4 焊接结构件弯曲损伤的声发射特性分析 |
3.4.1 无缺陷焊接试件的声发射特性分析 |
3.4.2 宏观焊接裂纹缺陷试件的声发射特征分析 |
3.4.3 微观焊接裂纹缺陷试件的声发射特征 |
3.5 不同焊接缺陷类型试件的声发射特征分析 |
3.5.1 不同焊接缺陷试件的力学性能分析 |
3.5.2 声发射特性参数分析 |
3.6 基于最小 Ib 值的局部裂纹损伤预警方法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声发射检测点优化设计及局部损伤定位方法研究 |
4.1 引言 |
4.2 汽车起重机的关键结构件建模及有限元分析 |
4.2.1 汽车起重机的关键结构件 |
4.2.2 研究对象及整车受载情况分析 |
4.2.3 起重机各承载结构建模方法及预处理 |
4.2.4 网格划分及工况确定 |
4.2.5 加载及约束处理 |
4.3 关键结构件的应力测试及实验研究 |
4.3.1 测试工况及载荷的选择 |
4.3.2 应力测试点的选择 |
4.3.3 应力测试结果及与有限元方法计算结果的比较 |
4.4 起重机现场声发射检测试验研究 |
4.4.1 四探头阵列的平面定位原理 |
4.4.2 关键结构件缺陷损伤源的定位分析 |
4.4.3 关键结构件上背景噪声及波速衰减测试 |
4.4.4 关键结构件声发射定位特征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起重机关键结构件局部损伤的识别方法研究 |
5.1 引言 |
5.2 支持向量机的多类分类方法 |
5.2.1 支持向量机基础理论 |
5.2.2 支持向量机的多类分类问题 |
5.2.3 线性可分情况及线性不可分情况 |
5.2.4 Mercer条件及核函数 |
5.2.5 常用的多类分类方法 |
5.3 结构件损伤模拟实验方案设计及典型声发射信号的获取 |
5.3.1 起重机加载及损伤模拟实验设计 |
5.3.2 基于时差滤波的典型损伤源信号提取 |
5.3.3 基于欧氏距离的声发射信号相似度测量 |
5.4 汽车起重机结构件加载实验过程中的典型声发射源特征分析 |
5.4.1 声发射时域及频域特征分析 |
5.4.2 基于小波包能谱系数值的声发射时频特征分析 |
5.4.3 典型声发射源信号敏感特征参数指标的提取 |
5.5 汽车起重机典型声发射信号源的识别方法及实例分析 |
5.5.1 分类器的选择 |
5.5.2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识别结果 |
5.5.3 结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创新点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致谢 |
(7)汽车起重机液压系统常见故障分析和解决(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汽车起重机结构 |
2 汽车起重机液压系统常见故障分析法 |
3 汽车起重机液压系统常见故障诊断和解决对策 |
3.1 系统压力不足 |
3.2 液压缸自行回缩 |
3.3 起升机构不动作或动作较慢 |
4 油路噪声污染过严重 |
5 结语 |
(8)矿井应急救援装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矿井救援车的总体设计 |
2.1 概述 |
2.2 主要技术指标 |
2.3 总体结构布局的方案设计 |
2.4 底盘方案设计 |
2.5 吊架方案设计 |
2.6 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起升结构设计 |
3.1 救援舱 |
3.2 钢丝绳 |
3.3 滑轮 |
3.4 卷筒组 |
3.5 减速机 |
3.5.1 减速机输出(卷扬驱动)功率计算 |
3.5.2 减速机输出(卷扬驱动)转速计算 |
3.5.3 减速机输出(卷扬驱动)扭矩计算 |
3.5.4 减速机型号的选择 |
3.6 制动器 |
3.7 联轴器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主液压系统总体设计 |
4.1 制定基本方案 |
4.2 液压系统设计 |
4.2.1 系统方案设计 |
4.2.2 液压泵控制回路 |
4.2.3 支腿控制回路 |
4.2.4 吊臂伸缩回路 |
4.2.5 吊臂变幅回路 |
4.2.6 吊臂旋转回路 |
4.2.7 起升回路 |
4.3 主要液压元件的设计计算与选型 |
4.3.1 液压马达型号的选择 |
4.3.2 液压缸的选择 |
4.3.3 液压泵型号的选择 |
4.3.4 选择单向阀 |
4.3.5 选择换向阀 |
4.3.6 选择平衡阀 |
4.3.7 选择溢流阀 |
4.3.8 选择减压阀 |
4.4 选择液压辅助元件 |
4.4.1 选择管件 |
4.4.2 选择过滤器 |
4.4.3 选择油箱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动力匹配分析 |
5.1 原动机与液压泵的匹配性问题分析 |
5.1.1 驱动功率的匹配 |
5.1.2 驱动扭矩的匹配 |
5.2 液压泵与液压马达的匹配性问题分析 |
5.2.1 液压泵与液压马达的排量的匹配 |
5.2.2 液压泵与液压马达的效率的匹配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矿井救援车电气控制的设计 |
6.1 控制系统简述 |
6.2 控制系统方案及原理分析 |
6.3 程序控制分析 |
6.4 程序设计 |
6.5 程序功能分析 |
6.6 可编程控制器选型 |
6.7 系统干扰因素及解决措施 |
6.8 本章小结 |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液压汽车起重机重大风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起重机械风险源辨识研究现状和研究的必要性 |
1.3 起重机械风险评估研究现状和研究的必要性 |
1.3.1 风险评估理论在工程机械领域研究现状 |
1.3.2 风险评估理论在起重机械领域研究现状 |
1.3.3 汽车起重机风险评估方法研究的必要性 |
1.4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液压汽车起重机概述 |
2.1 汽车起重机的定义及分类 |
2.2 汽车起重机的组成 |
2.3 汽车起重机的工作机构 |
第3章 液压汽车起重机失效模式统计分析 |
3.1 统计样本情况说明 |
3.2 主要失效模式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液压汽车起重机重大风险源辨识 |
4.1 液压汽车起重机危险源辨识基础 |
4.2 风险源辨识的方法 |
4.3 汽车起重机事故树分析 |
4.3.1 事故树原理概述 |
4.3.2 汽车起重机事故树的建立 |
4.3.3 事故树的定性分析 |
4.4 重大风险源辨识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风险分析模型建立的方法 |
5.1 前言 |
5.2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风险分析模型的建立 |
5.2.1 理论基础 |
5.3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液压汽车起重机风险分析模型的建立 |
5.3.1 概述 |
5.3.2 失效可能性模型的建立 |
5.3.3 失效后果性模型的建立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液压汽车起重机风险等级划分 |
6.1 风险评估的数学模型 |
6.2 确定各影响因素指标得分 |
6.3 失效可能性影响因素分级评定细则 |
6.3.1 臂架系统钢结构失效指标评定细则 |
6.3.2 钢丝绳失效指标评定细则 |
6.3.3 吊钩失效指标评定细则 |
6.4 失效后果严重度分级评定细则 |
6.5 液压汽车起重机风险等级划分方法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铁路救援起重机液压系统仿真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外技能培养外概况 |
1.3 铁路救援起重机总体情况 |
1.4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及目标 |
1.4.1 设计任务 |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液压系统 |
2.1 液压系统概述 |
2.2 液压元件介绍 |
2.2.1 液压泵 |
2.2.2 方向控制阀 |
2.2.3 压力控制阀 |
2.2.4 流量控制阀 |
2.2.5 液压执行元件 |
第3章 KIROW铁路救援起重机液压系统 |
3.1 KIROW铁路救援起重机概述 |
3.2 上车部分液压系统组成 |
3.3 下车部分液压回路 |
第4章 AMESIM建模 |
4.1 AMESIM软件介绍 |
4.2 KIROW铁路救援起重机液压系统建模 |
4.2.1 单向变量泵Q1模型 |
4.2.2 雷诺系数RE |
4.2.3 液压阀阀口 |
4.2.4 滑阀阀口流量系数确定 |
4.2.5 具有阀座的锥阀 |
4.2.6 节流阻尼孔 |
4.2.7 液压冲击和空穴现象 |
4.2.8 单向阀 |
4.2.9 其他液压阀 |
第5章 搭建C#调用平台 |
5.1 VISUAL STUDIO 2010介绍 |
5.2 AMESIM模型动态库生成 |
5.2.1 需要用到的AMESIM动态库函数介绍 |
5.2.2 上车液压系统动态库输入输出接口变量介绍 |
5.3 AMESIM模型部分回路仿真结果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QY8汽车起重机上车液压系统压力偏低故障的排除(论文参考文献)
- [1]前置并联式液压混合动力起重机制动能量管理及控制策略研究[D]. 陈有权. 吉林大学, 2018(04)
- [2]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J]. 马建,孙守增,芮海田,王磊,马勇,张伟伟,张维,刘辉,陈红燕,刘佼,董强柱. 中国公路学报, 2018(06)
- [3]大吨位汽车起重机主要液压回路的分析与研究[D]. 谢腾宇. 河北工程大学, 2017(04)
- [4]折臂式随车起重机伸缩臂液压系统节能研究[D]. 赵释迦. 太原科技大学, 2017(01)
- [5]汽车起重机起升机构液压系统的节能研究[D]. 叶鹏彦. 太原理工大学, 2015(09)
- [6]汽车起重机关键结构件损伤的声发射特性与源识别方法研究[D]. 窦艳涛. 北京理工大学, 2015(07)
- [7]汽车起重机液压系统常见故障分析和解决[J]. 李琴. 机械工程师, 2014(10)
- [8]矿井应急救援装备的研究[D]. 周建. 长安大学, 2014(02)
- [9]液压汽车起重机重大风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估方法研究[D]. 胡石勇. 武汉工程大学, 2014(03)
- [10]铁路救援起重机液压系统仿真开发研究[D]. 李刚. 西南交通大学, 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