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发育促进技术对脑卒中后功能影响的探讨

神经发育促进技术对脑卒中后功能影响的探讨

一、神经发育促进技术对脑卒中后期功能疗效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吴雨涵,王庆杰,邱凤霓[1](2022)在《PNF技术在脑卒中康复治疗中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康复治疗学发展迅速,国际上常用的一些物理治疗的方法,也逐渐传到国内,并且在临床上应用,PNF技术作为一种源自国外的神经发育疗法,也被广泛应用在神经康复中。脑卒中作为一种典型的神经系统受损的临床综合征,其康复治疗是一项研究的重点。近年来,关于PNF技术与脑卒中康复治疗的研究越来越多,但当前的研究过于集中。本文回顾了近十年来有关PNF技术在脑卒中康复治疗中的有关研究,介绍了PNF技术的临床治疗效果、大体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进展。

谷梦雪,浦元臻,彭娟娟,张艺雄[2](2022)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在脑卒中治疗的应用进展》文中提出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作为一种新型康复治疗技术在各个治疗领域的效果均很显着,本文主要回顾PNF技术在脑卒中患者中的治疗应用进展,介绍关于PNF技术的理论基础及阐述其在脑卒中应用的主要临床效果。

成天琼[3](2021)在《不同时机运用Brunnstrom技术对针刺治疗急性期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不同时机运用Brunnstrom技术对针刺治疗急性期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探寻针刺疗法与现代康复技术如何结合可更好地促进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方法:2019年7月-2020年7月我院就诊的急性期卒中偏瘫患者,首先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分为同步治疗组和非同步治疗组,然后在两组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各选取38例进行对照观察。同步组:上午针刺治疗(头针+体针)30分钟后取出体针,头针保留;同步加上Brunnstrom技术治疗30分钟后取出头针。非同步组:上午针刺治疗(头针+体针)30分钟后取出体针,头针保留30分钟后取出;下午再行Brunnstrom技术治疗30分钟。两组患者均每天治疗1次,共治疗14天为一疗程。于治疗前、治疗1周后、治疗疗程结束后采用功能性步行分级法、上肢功能测试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评估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康复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FMA、UEFT、FAC、MBI评分组内比较:治疗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均有改善(P<0.05),治疗1周后MBI、FMA、UEFT(V-VI类)评分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UEFT(I-IV类)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疗程结束后同步组FMA、UEFT、FAC、MBI评分均高于非同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后FMA、MBI评分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UEFT评分及FAC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Brunnstrom技术可以促进急性期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康复,且同步治疗方式优于非同步治疗方式。

胡赫其[4](2021)在《针刺改善缺血性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及神经功能缺损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并评价针刺对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下肢运动、神经功能障碍的改善情况,聚焦针刺对比/联合康复物理疗法的效能差异。方法:本研究病人来源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临床部病房,纳入时间为2020.3~2021.1,共纳入60例缺血性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1组、对照2组各20例。三组均在西医基础治疗基础上,试验组予“醒脑开窍”针刺法,对照1组予“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康复,对照2组予假针刺联合康复,所有治疗3次/周,治疗6周,共18次。在治疗前、治疗3周及6周对患者进行简化Fugl-Meyer评定量表下肢部分(simplified 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Lower extremity,sFMA-L)、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分并计算有效率,最后使用SPSS 26.0统计软件分析,Graph Pad 8.0软件作图,并进行结果评价。结果:共纳入病例60例,脱落0例,最终完成60例。1基线资料三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肌力、sFMA-L评分、NIHSS评分、MBI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临床疗效2.1有效率试验组、对照1组、对照2组有效率分别为90%、95%、75%。三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试验组与对照1组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2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1组与对照2组组间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2.2量表评分(1)sFMA-L评分比较:“组别*时间”对评分的交互作用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1)时间因素(组内比较):三组组内不同时间点之间的评分总体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均P<0.01),且各组3周与治疗前,6周与治疗前,6周与3周的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均P<0.01)。(2)组别因素(组间比较):治疗3周,试验组评分低于对照1组但高于对照2组,三组总体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除试验组与对照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组间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均P<0.01);治疗6周,试验组评分低于对照1组但高于对照2组,三组总体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除试验组与对照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组间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均P<0.01)。(2)NIHSS评分比较:“组别*时间”对评分的交互作用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1)时间因素(组内比较):三组组内不同时间点之间的评分总体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均P<0.01),且各组3周与治疗前,6周与治疗前,6周与3周的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均P<0.01)。(2)组别因素(组间比较):治疗3周,试验组评分高于对照1组但低于对照2组,三组评分总体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除试验组与对照1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6周,试验组评分高于对照1组但低于对照2组,三组评分总体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与对照1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组间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均P<0.01)。(3)MBI评分比较:“组别*时间”对评分的交互作用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1)时间因素(组内比较):三组组内不同时间点之间的评分总体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均P<0.01),且各组3周与治疗前,6周与治疗前,6周与3周的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均P<0.01)。(2)组别因素(组间比较):治疗3周,试验组评分低于对照1组但高于对照2组,三组评分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6周,试验组评分低于对照1组但高于对照2组,三组评分总体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试验组与对照1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1单一针刺、针刺联合康复、单一康复均能有效治疗缺血性卒中后下肢运动障碍,其中针刺优于康复,但与针康联合疗法疗效相当;2单一针刺、针刺联合康复、单一康复均能促进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其中针刺优于康复,但与针康联合疗法改善程度相当。

熊文君[5](2021)在《PNF技术治疗脑梗死早期偏瘫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PNF技术治疗脑梗死早期偏瘫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64例脑梗死早期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物理因子治疗、传统针刺及康复护理。对照组按照Brunnstrom分期给予相应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运用PNF技术,治疗时间为4周。采用简化Fugl-Meyer(FMA)评分表、Holden步行能力(FMA)、Berg平衡量表(BBS)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量表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FMA评分、Berg评分、MBI评分和Holden步行分级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PNF技术治疗脑梗死早期偏瘫患者可有效提高其运动功能,并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刘阳[6](2020)在《虚拟现实技术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探讨虚拟现实技术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为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康复提供新思路。方法经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共选取4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各2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相同的常规治疗,包括常规的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任务导向性训练,每日2次(上、下午各1次),每次30min。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则进行虚拟现实技术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每种训练每日各1次(上午进行任务导向性训练,下午进行虚拟现实训练),每种训练每次各30min。两组患者均进行每周5天,共4周的治疗。治疗前及4周治疗后采用Fugl-Meyer上肢量表(FMA-UE)、香港版偏瘫上肢功能测试(FTHUE-HK)、改良Barthel量表(MBI)及脑卒中影响量表(SIS)对患者进行上肢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评估。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病程、病变部位及病变性质)及各项评估指标(FMA-UE、FTHUE-HK、MBI、SIS)均无显着差异(P>0.05)。4周治疗后,两组患者FMA-UE、FTHUE-HK、MBI、SIS评分均比治疗前有显着改善(P<0.05),且4周治疗后实验组患者FMA-UE、FTHUE-HK、MBI评分显着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4周治疗后实验组患者SIS量表中的力量、日常活动能力、手功能三项评分也显着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4周治疗后两组患者SIS量表中的行动能力项评分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虚拟现实技术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且除了和行动能力相关的生活质量改善效果和任务导向性训练相当外,其余疗效均优于任务导向性训练。

王鑫基[7](2020)在《运用新Bobath疗法联合推拿对卒中后痉挛性偏瘫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新Bobath疗法联合推拿和单纯新Bobath疗法对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由肌张力等级、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作为评定标准,观察新Boba th疗法联合推拿在康复上肢时的疗效,为中风后的肢体探索出一种临床疗效佳,价格优廉的康复治疗方案。方法:将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神经内科康复病区住院的患者,收集符合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的患者,共60例。将6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30例(新Bobath疗法联合推拿),对照组30例(新Bobath疗法),各组患者每星期均需要治疗6次,每日1次,周日不做治疗,持续4周。在治疗前后患者肢体运动能力评分由改良MAS分级、改良的BI指数及简化FMA运动功能评分作为评定标准。观察经4周治疗后,患者上肢痉挛程度的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及上肢运动功能是否提高,进行整合分析及评价两组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由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1、在治疗后,根据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量表得出,两组患者肌张力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5);2、根据简化F 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得出,经组内比较,治疗前后FMA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经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根据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得出,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经组内比较前后BI评分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经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经治疗后的总体疗效,治疗组要优于对照组。结论:在常规治疗不变的情况下,新Bobath疗法联合推拿康复训练比单独应用新Bobath疗法更能促进脑卒中后上肢痉挛肢体肌张力的降低、更有效地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更能够促进痉挛上肢运动能力的恢复。

朱宗俊[8](2019)在《头针互动虚拟现实技术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头针互动虚拟现实技术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探求对本病症有效的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新技术,也为脑卒中功能障碍的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提供一种新思路。方法:采用前瞻性、单盲、随机对照研究,将6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3例,两组均在常规的西医内科治疗、中药治疗、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进行研究,观察组采用头针互动虚拟现实技术(同步模式)治疗,对照组采用头针治疗后行虚拟现实技术(非同步模式)治疗,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6天,连续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对患者进行MAS、FMA-UE、偏瘫手功能分级、MBI量表评定,并对中医证候积分及疗效进行评价,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病例完成情况:研究结束时共有5例患者脱落,其中观察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3例,最终观察组31例、对照组30例共61例患者完成全部研究。2.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包括一般情况(性别、年龄、病程、偏瘫侧),治疗前MAS、FMA-UE、偏瘫手功能分级、MBI量表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3.治疗后结果显示:观察组、对照组研究对象在经4周的治疗之后,其MAS、FMA-UE、偏瘫手功能分级、MBI量表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MAS、FMA-UE、偏瘫手功能分级、MBI量表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显着(P<0.05),组间比较各指标改善情况,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4.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共31人,治疗4周后有效29人,无效2人,总有效率93.54%;对照组共30人,有效27人,无效3人,总有效率90.00%;观察组、对照组研究对象在接受4周的治疗后与治疗前对比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疗效更为显着(P<0.05)。结论:1.头针互动虚拟现实技术(同步模式)是基于“互动式针刺”理论,在头针留针同时行虚拟现实技术的治疗模式,同步模式使二者疗效相互增益,充分体现中西医康复疗法有效结合的优势。2.头针互动虚拟现实技术(同步模式)可改善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上肢痉挛状态,提高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手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3.头针互动虚拟现实技术同步模式与非同步模式相比,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疗效更为显着。

马帅[9](2018)在《运动再学习疗法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康复疗效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系统科学的评价运动再学习疗法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疗效。方法:对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刊群、pubmed、cochrane library以及google scholar进行检索,获得将运动再学习疗法用于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临床康复治疗的相关文献。文献的筛选依照预先制定好的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收集整理纳入文献中所需的数据,并采用软件RevMan5.2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29项随机对照试验。MRP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康复疗效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对于患者FMA评分的提高情况,MRP与接受药物治疗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WMD=17.89,95%CI[14.55,21.23];但MRP与神经发育疗法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WMD(95%CI)为10.91[0.33,21.78],P=0.05,敏感性分析显示统计结果不可靠。MRP对卒中后患者上肢功能障碍康复疗效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MRP能够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FMA-UE(总分分别为66分和36分)评分情况,WMD及95%CI分别为:13.47[0.85,26.09]和8.42[6.40,10.45]。MRP对卒中后患者腕手功能障碍康复疗效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接受MRP治疗前后患者腕手功能改善情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及其95%CI为-7.02[-10.70,-3.33]。在排除病程的影响后,MRP疗效要优于神经发育疗法,SMD=0.72,95%CI为[0.45,0.99]。MRP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障碍康复疗效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MRP能有效的提高患者FMA-LE评分情况WMD=5.45,95%CI为[3.78,7.12]。MRP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从坐到站的能力,WMD及其95%CI为1.36[0.47.2.26]。MRP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步行能力,WMD=1.45,95%CI为[0.99,1.92]。MRP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障碍康复疗效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MRP对患者平衡功能的改善与神经发育疗法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使用Fugl-Meyer平衡量表和Berg平衡量表对患者功能进行评定时WMD和95%CI分别为1.74[0.37,3.10]及5.73[2.33,9.14]。结论:MRP能有效的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并且在腕手功能和平衡功能方面,MRP的疗效要优于神经发育疗法。但对患者整体运动、上肢以及下肢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目前的证据并不足以证明MRP的疗效优于神经发育疗法。

谢晓佳[10](2016)在《电针对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大鼠下丘脑基因表达谱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以及社会竞争性的增强,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焦虑状态下的人群应激性高血压患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已成为医学界的共识。为将心血管疾病防治阵线前移,2003年美国JNC-7第一次明确提出“高血压前期(Prehypertension) "的概念,是指:收缩压在120-139mmHg之间和或舒张压在80-89 mmHg之间的阶段。高血压前期全球发病率高达15%—40%,在我国的发病率约为38.9-41.3%,且呈现年轻化的趋势。研究表明高血压前期常常合并一种或多种危险因素,不仅与远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呈正相关,部分患者甚至已经开始出现血管,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因此,若能在高血压前期这个关键阶段采取必要的干预手段将能有效的遏制高血压的发生并可对靶器官进行有效的保护,对于显着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维护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亟须寻找高血压防治的新靶点和新策略。但是目前的研究多集中在已经形成的高血压的治疗以及靶器官保护方面,对高血压前期的研究及早期干预则相对不足,利用基因芯片技术更加深入的研究针刺对高血压前期的干预效果以及对靶器官的预防性保护作用更尚未见报道。研究目的:本研究遵照中医治未病的原则,瞄准“高血压前期”这一关键过渡阶段,运用基因芯片技术、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以及RT-PCR方法观察电针对应激性高血压前期的降压以及对靶器官的保护作用,揭示电针调控应激性高血压前期的干预靶点及效应机制,为高血压病的防治提供新的依据和可靠的治疗手段。研究方法:实验一:电针对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大鼠血压及主动脉组织形态学的影响将33只雄性Wistar大鼠(9周龄,220±30g)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模型+电针3组,每组各11只。运用足底电击结合噪声的复合刺激方法对模型组与电针组大鼠进行为期14天的造模,制备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大鼠模型,并在造模过程中对电针组进行电针干预。分别在针刺治疗前以及接受刺激后的第3、5、7、9、11、13、15天测量三组大鼠收缩压,并于治疗结束后第15天进行取材,运用HE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主动脉组织形态学变化。实验二:电针对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大鼠下丘脑基因表达谱的影响及关键基因PCR验证治疗结束后采用Gene Chip Rat Gene 2.0 ST芯片技术观察三组大鼠下丘脑组织基因表达谱的改变,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P<0.05, Fold Changes≥1.5 or Fold Changes(?)-1.5)。运用G0功能富集分析(Gene Ontology)以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等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对致病相关差异基因以及电针治疗后的反应基因进行相关生物学功能与通路分析,之后运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筛选出的关键基因进行验证,以期揭示电针调控应激性高血压前期的干预靶点及效应机制,为高血压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结果:实验一:造模结束后,模型组大鼠收缩压较基值明显升高,达到前期高血压状态(120-139mmhg),与空白组相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造模过程中,模型组大鼠出现眼睛充血,易激惹等外观和行为学上的改变,HE染色结果也显示模型组主动脉出现内皮细胞脱落、平滑肌细胞增生等病理改变,提示造模成功。各组大鼠血压变化值显示:在针刺治疗的第5、7、9天,模型组与电针组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1),在针刺治疗的第11、13、15天,模型组与电针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电针太冲、曲池穴对于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具有明显的降压效应,且短期效应较好。同时,根据各组大鼠主动脉HE染色图片结果发现,电针组大鼠主动脉组织损害较轻,说明电针对于模型组大鼠主动脉组织细胞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实验二:我们的基因芯片结果显示:电针可显着影响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大鼠下丘脑基因表达谱的改变:与正常组大鼠相比较,模型组大鼠共有差异表达基因307条,其中234条基因表达上调,73条基因表达下调;经治疗后,与模型组大鼠相比较,电针组大鼠共有差异表达基因383条,其中,110条基因表达上调,273条基因表达下调;G0功能富集分析发现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功能主要涉及应激反应(response to stimulus) 、细胞进程(cellular process) 、免疫系统反应过程(immune system process) 、细胞增生/迁移调节过程(growth/localization)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menbrane part)、抗氧化活性(antioxidant activity)、受体活性(receptor activity)、分子转导活性(molecular transducer activity)等方面,KEGG信号通路分析发现与高血压密切相关的24条通路被激活。另外对三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筛选发现共同表达基因有105条,经文献检索发现其中有6条基因与应激性前期高血压发病密切相关,分别是:HspB1、vtn、BMP-4、 p2rx4、Ppplrl4a、TH,这些基因在模型组表达均显着上调,经电针治疗后均发生下调,对这6个关键基因进行RT-PCR验证后发现与芯片结果相一致,推测,这6个关键基因与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发病机制密切相关,并且电针降压机制可能是通过参与调控这6个关键基因的功能表达及其信号转导通路来实现.结论:1.电针曲池、太冲穴对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大鼠具有明显的降压效应并且对大鼠主动脉损伤具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2.电针曲池、太冲穴可对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大鼠下丘脑组织基因表达谱产生影响。3.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大鼠下丘脑组织基因表达谱HspB1、vtn、BMP-4、p2rx4、Ppplr14a、 TH基因的mRNA异常表达是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发生和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分子生物学机制。4.电针曲池、太冲穴降压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心血管舒缩功能(HspB1、vtn、BMP-4),Ca离子浓度(p2rx4、Ppplr14a)以及交感神经功能(TH)相关基因及其信号转导通路实现。

二、神经发育促进技术对脑卒中后期功能疗效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神经发育促进技术对脑卒中后期功能疗效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PNF技术在脑卒中康复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PNF技术概述
    1.1 基本原理
    1.2 基本技术
    1.3 特殊手法技术
2 脑卒中功能障碍常用评定方法
    2.1 运动功能评定
        2.1.1 Brunnstrom运动功能评定
        2.1.2 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
    2.2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Barthel指数
    2.3 平衡功能评定:Berg量表
3 PNF技术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影响的相关研究
4 PNF技术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恢复的研究
5 PNF技术结合其他康复治疗方法的相关研究
6 结语

(2)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在脑卒中治疗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理论基础
2 在脑卒中的治疗应用
    2.1 吞咽功能
    2.2 上肢功能
    2.3 步行功能
    2.4平衡功能
    2.5 其他传统上,PNF
3 结语

(3)不同时机运用Brunnstrom技术对针刺治疗急性期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在脑卒中后运动功能康复中的应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4)针刺改善缺血性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及神经功能缺损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讨论
    1 传统中医对卒中后运动障碍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卒中后运动障碍的认识
    3 “醒脑开窍”针刺法理论及选穴依据
    4 干预措施的选取
    5 疗效评价指标选择
    6 结果分析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中西医外治法治疗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进展
    1 传统中医疗法
    2 现代康复疗法
    3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PNF技术治疗脑梗死早期偏瘫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脱落剔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对照组
        2.2.2 观察组
    2.3 观察记录指标
    2.4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研究结果
    3.1 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3.2 简化Fugl-Meyer评分表(FMA)运动功能的比较
    3.3 Holden步行能力分级(FAC)的比较
    3.4 Berg平衡量表分值(BBS)的比较
    3.5 改良Bathel指数(MBI)的比较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简化Fugly-Meyer评定量表
    附表2 Holden步行功能分级
    附表3 Berg平衡量表
    附表4 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量表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脑梗死早期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6)虚拟现实技术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一) 临床资料
        1. 病例资料
        2. 纳入标准
        3. 排除标准
        4. 脱落标准
    (二) 研究方法
        1. 实验设计
        2. 治疗方法
    (三) 临床评估与观察
        1. 评估指标
        2. 依从性观察
        3. 安全性观察
    (四) 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 临床数据分析
        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功能评分比较
        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
        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二) 依从性观察结果
    (三) 安全性观察结果
三、讨论与分析
    (一) 脑卒中功能康复的机制
    (二) 脑卒中上肢功能康复常规治疗方法
        1. 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法(PNF)
        2. Brunnstrom疗法
        3. Bobath疗法
        4. 多种感觉刺激疗法(Rood)
        5. 运动再学习(MRP)
        6. 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
        7. 镜像疗法
    (三) 任务导向性训练的概念与研究现状
    (四) 虚拟现实技术的概念与研究现状
    (五) 虚拟现实技术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六) 虚拟现实技术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七) 虚拟现实技术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八)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附表
致谢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7)运用新Bobath疗法联合推拿对卒中后痉挛性偏瘫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经典及名家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2 各家学说对推拿治疗中风后偏瘫肢体痉挛的认识
    3 中医对中风后痉挛肢体的治疗
        3.1 中药治疗
        3.2 针灸治疗
        3.3 推拿治疗
    4 西医对卒中后肢体痉挛的认识
        4.1 脑卒中及肌痉挛的流行病学
        4.2 痉挛状态的神经生理病理基础
    5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性偏瘫的治疗研究
        5.1 药物治疗
        5.2 手术治疗
        5.3 现代康复治疗
        5.4 综合治疗
    6 新Bobath概念的理解
    7 推拿对神经系统的作用机制
        7.1 推拿对中枢神经的作用机制
        7.2 推拿对周围神经的作用机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西医的诊断标准
        1.3 中医的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和脱落标准
    2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3 康复方案
    4 研究方法
        4.1 对照组(新Bobath疗法)
        4.2 治疗组(新Bobath疗法联合推拿)
        4.3 基础治疗
    5 观察指标
    6 统计方法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1 研究结果分析
        1.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shworth分级情况对比
        1.2 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arthel指数)
        1.3 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
    2 讨论
        2.1 新Bobath治疗偏瘫上肢的核心技术
        2.2 推拿对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作用机制
        2.3 两者结合应用的优势
    3 临床疗效分析
    4 问题及进一步研究思路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
    附录2 《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
    附表3 改良Ashworh痉挛评定量表
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 Bobath技术对脑损伤康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8)头针互动虚拟现实技术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中医对脑卒中及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认识
        1.1 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名溯源
        1.2 气虚血瘀型脑卒中的病因病机
        1.3 中医对缺血性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认识
    2.西医康复缺血性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认识
        2.1 缺血性脑卒中概述
        2.2 西医对缺血性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认识
    3.中医康复治疗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进展
        3.1 针灸
        3.2 推拿
        3.3 其他适宜技术
    4.西医康复治疗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进展
        4.1 物理因子
        4.2 运动疗法
        4.3 康复设备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研究对象
        1.1 诊断标准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剔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1.6 意外情况处理预案
    2.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及分组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定标准
        2.5 中医疗效评定
        2.6 统计方法
    3.研究结果
        3.1 病例完成情况
        3.2 一般资料分析
        3.3 观察指标分析
    4.安全性评价
第三部分 讨论
    1.头穴选穴分析
    2.VR治疗分析
    3.疗效分析
        3.1 MAS评分
        3.2 FMA-UE评分
        3.3 偏瘫手功能分级
        3.4 MBI评分
        3.5 中医证候积分
        3.6 总体疗效
    4.研究创新与意义
5.结论
6.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9)运动再学习疗法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康复疗效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文献检索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1.6 偏倚风险评估
    1.7 质量评价
    1.8 统计分析方法
研究结果
    2.1 文献筛选结果
    2.2 纳入文献的特征
    2.3 偏倚风险评估结果
    2.4 质量评价结果
    2.5 Meta分析结果
        2.5.1 MRP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疗效
        2.5.2 MRP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康复疗效
        2.5.3 MRP对脑卒中患者腕手功能障碍的康复疗效
        2.5.4 MRP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障碍康复疗效
        2.5.5 MRP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障碍的康复疗效
讨论
    3.1 Meta分析结果相关讨论
    3.2 MRP相关理念的研究情况
    3.3 本研究的局限性
    3.4 对后续临床研究的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着作

(10)电针对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大鼠下丘脑基因表达谱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应激性高血压前期研究概况
    1. 应激性高血压研究概况
    2. 高血压前期现代研究概况
    3. 中医对高血压前期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基因芯片技术及其在医学领域研究进展
    1. 基因芯片技术概述
    2. 基因芯片技术与心血管疾病
    3. 基因芯片技术在中医药领域中的应用
    4. 基因芯片技术与针灸学
    5. 基因芯片技术的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电针对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大鼠血压及主动脉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实验二:电针对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大鼠下丘脑基因表达谱的影响及关键基因PCR验证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研究创新点
存在问题与不足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四、神经发育促进技术对脑卒中后期功能疗效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PNF技术在脑卒中康复治疗中的研究进展[J]. 吴雨涵,王庆杰,邱凤霓.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2(02)
  • [2]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在脑卒中治疗的应用进展[J]. 谷梦雪,浦元臻,彭娟娟,张艺雄.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22(03)
  • [3]不同时机运用Brunnstrom技术对针刺治疗急性期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D]. 成天琼.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4]针刺改善缺血性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及神经功能缺损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D]. 胡赫其.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PNF技术治疗脑梗死早期偏瘫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D]. 熊文君. 南昌大学, 2021(01)
  • [6]虚拟现实技术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D]. 刘阳.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运用新Bobath疗法联合推拿对卒中后痉挛性偏瘫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鑫基.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头针互动虚拟现实技术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D]. 朱宗俊.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9(02)
  • [9]运动再学习疗法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康复疗效的meta-分析[D]. 马帅.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10]电针对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大鼠下丘脑基因表达谱的影响[D]. 谢晓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标签:;  ;  ;  ;  

神经发育促进技术对脑卒中后功能影响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