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西药物结合治疗大骨节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苗飞翔,易智[1](2021)在《成人大骨节病的治疗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大骨节病是一种病因、病理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的地方性骨关节病,致残率极高。大骨节病患者自身情况的差异和病情轻重程度的不同,导致治疗方法千差万别,常用的治疗方法有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其本质都是为了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本文查阅文献,对大骨节病治疗方法进行系统的回顾分析,旨在为临床诊疗过程提供科学的指导。
肖雄[2](2021)在《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至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十七年间,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领导的针灸推广运动从开始实施到广泛普及的历史进程,勾勒针灸推广运动的社会图景;结合时代背景、政治动因、社会环境等进行历史分期研究,探讨不同历史时期针灸推广运动的阶段性特点;剖析针灸推广运动数次高潮起伏的原因及国家力量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并对运动中的典型事例进行个案研究;全面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相关卫生政策的制定和针灸(中医)工作进一步开展提供参考。方法:在掌握丰富史料和文献材料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综合运用历史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对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文化大革命”全面开始前在中国大陆地区开展的针灸推广运动全过程进行系统考察,力求再现“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基本历史面貌。同时,结合这一时期政治动因、政策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变迁,采用分析归纳法、比较研究法和数据统计法等,对“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数次高潮的发生原因、主要内容和阶段性特色进行研究;并运用个案研究法、历史考据法对针灸推广运动中产生的技术革新和典型临床运用进行分析考察。成果:将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置于宏大历史叙事角度下,分析领导组织力量、参与群体、学习内容、推广方式诸要素,全面考察了针灸推广运动的社会图景,客观再现了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基本史实。确定了针灸推广运动开始的时间与标志性事件;将推广运动分为四个历史时期:针灸推广运动初期(1951年2月《人民日报》发出号召至1954年中医政策调整之前)、中期(1954年中医政策调整后至1958年“大跃进”正式发动前)、高潮期(1958年“大跃进”正式发动至1962年底)和后期(1963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并分别客观分析、总结了各时期的阶段性特色和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对“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中出现并普及使用的电针、水针、耳针、梅花针四种典型新针法和针灸治疗疟疾、针灸治疗血吸虫病、针刺治疗阑尾炎、针刺治疗聋哑四项典型临床运用进行个案研究和历史考证。重新梳理了电针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与推广情况,水针发明过程、代表人物及推广情况,耳针被介绍至国内并被推广和经典化的过程,梅花针的发明、推广应用与更名争议等。从国家政策和卫生建设需要的角度分析研究针灸推广治疗疟疾和血吸虫病的史实;梳理了针刺治疗阑尾炎的历史进程;并对针刺治疗聋哑的发明情况、政治推动因素等进行了考察。同时,对针灸推广运动中出现的“针灸休克”治疗精神病、首例针刺麻醉的学术争议以及“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对“文化大革命”时期针灸工作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历史研究。从国家建设、政治领导、针灸特质等角度深度剖析了“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原因;总结归纳了针灸推广运动的政治特点和组织特点;考察了针灸推广运动对不同参与群体在思想意识、政治品格和医学认知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对当代针灸发展和国家卫生建设的影响;客观总结了“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结论:“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中医药参与卫生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典型事例,在不同历史条件和环境下呈现出阶段性特色和数次高潮起伏。其不仅是一项卫生工作,振兴并重塑了中国针灸学和当代针灸业;更被上升为国家行为和政治任务,产生了广泛、深远的社会影响。新中国卫生建设与国家治理的客观需要,中共领导人对针灸的信任与重视和针灸疗法“多、快、好、省”的特质是这场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重要原因。坚持依靠党的领导和政治保障,采用培养骨干、层层推广的模式以及大力开展群众性运动是针灸推广运动的主要特点。通过针灸推广运动,针灸医师接受了社会主义政治规训和现代医学知识,改变了传统从业与受业方式;西医接受了政治身份的重新塑造,培养了无产阶级政治品格,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对待中医的态度;普通民众增强了对针灸的认知,基层、边远地区人民的卫生健康得以有更多医疗保障。针灸推广运动也影响了疗法自身的形塑,使针灸学走向科学化、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为当代针灸的传承发展和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参与构建了新中国中医药事业基本框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新中国的卫生面貌,有助于强化政治宣传,巩固国家治理。其历史经验在于:自上而下、分级培养、逐步扩大的推广模式值得借鉴,推广中医疗法有助于增进社会主义医疗福祉,保障人民健康。其历史教训提示:医学技术推广工作应贴合实际需要,统筹规划,以科学为依归;同时应科学使用行政手段,注意过度行政干预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研究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有助于深化考察中共领导下的中医工作和新中国卫生事业建设,可为当代针灸及医疗卫生技术的进一步普及、中医工作开展和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参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提供参考。
张立毅,林剑浩[3](2021)在《大骨节病的治疗方法及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大骨节病是一种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以骺软骨、骺板软骨和关节软骨多发对称性变性、坏死以及继发性退行性变为主要病变的慢性、地方性、变形性骨关节病,累及我国多个地区。患者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增粗、变形、活动受限,肌肉萎缩,严重者出现短指、短肢甚至矮小畸形。目前尚无大骨节病特效治疗方法,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非甾体抗炎药、保护软骨组织药物、中医中药治疗以及关节镜手术、关节置换术等。文中就大骨节病的治疗方法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旨在为大骨节病的治疗提供更为全面的参考依据。
叶柠远[4](2021)在《刘沈林教授治疗结直肠癌术后排便功能异常的临床经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以刘沈林教授治疗大肠癌术后排便异常医案为研究基础,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和总结刘师治疗该病的临床经验。采用自身前后对比方法,观察刘师治疗该病的临床疗效。通过典型医案分析,剖析刘师临证思路。使其学术思想能够得到较为全面的传承,同时为大肠癌术后的中医诊疗提供思路与方法。研究方法(1)收集刘师2019年1月-2020年12月诊治的大肠癌术后排便异常的医案,建立数据专库,采用Medcase Ver3.8数据记录挖掘系统,对符合标准的119例(397诊次)病案运用频数法、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方法,结合刘师本人和学生的论文、古代文献以及自己的跟师体会,对挖掘结果进行分析讨论。(2)采用自身前后对照方法,观察大肠癌术后排便异常患者治疗后症状疗效;评定生活质量采用QLQ-C30和QLQ-CR29量表,评定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疗效采用LARSS量表。(3)通过典型医案,剖析刘师临证思路。研究结果(1)数据挖掘研究结果显示:大肠癌术后排便功能异常病位以脾为主,涉及多脏;病机为脾胃虚弱,升降失调,瘀毒残留;当补益脾胃,扶助正气;调理气机,化瘀解毒。核心方为:党参、黄芪、莪术、陈皮、木香、三棱。大肠癌术后泄泻以脾气虚弱,脾肾阳虚为发病之本;病位尚可涉及肝肺;湿热、血瘀、癌毒是发病之标。治当益气健脾,温补脾肾以治其本;疏肝宣肺,调理气机;清化活血、抗癌解毒。两种症状聚类方法共可聚出中虚气滞证、脾肾亏虚证、脾虚肝郁证、寒热错杂证、中气下陷证、脾阳虚弱证、脾虚湿热证7种证型。药物和方剂聚类可聚出相应证型的方药。大肠癌术后便秘病位在大肠,与五脏相关;气阴两虚为本,燥热气滞为标;治当寓补于通,整体治疗;苦寒通降,酌情使用;行气导滞,贯穿始终;活血化瘀,抗癌解毒。两种症状聚类方法可聚类出中气下陷证、气滞郁热证、阴阳两虚证、阴虚气滞证和气滞证5种证型。根据药物K均值聚类和刘师经验还可以补充湿浊内阻,阳气不通的湿秘证型。药物K均值、系统和方剂聚类可聚出相应方药。(2)临床疗效观察:治疗14天后与治疗前相比,腹痛、腹胀、大便不尽、肛门坠胀有统计学差异(P<0.05),大便性状、便急有显着差异(P<0.01),排便频率、每周完全自发排便次数、大便次数、大便失禁、大便不畅未见明显变化。治疗28天后与治疗前相比,每周完全自发排便次数、腹胀、肛门坠胀有统计学差异(P<0.05),大便性状、排便频率、大便次数、腹痛、大便不畅、大便不尽、便急有显着差异(P<0.01)。仅大便失禁未见明显改变。治疗28天与治疗14天相比,大便性状、排便频率有显着差异(P<0.01),其余各项症状无统计学差异(P>0.05)。LARSS量表显示: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有显着差异(P<0.01)。一般生活质量(EORTC QLQ-C30)评分显示:治疗前后总体生活质量具有显着差异(P<0.01)。在功能维度上,治疗后患者的各项功能比治疗前均有提高,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躯体功能和角色功能上有显着差异(P<0.01)。在症状维度上,疼痛、气促、食欲丧失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疲倦、便秘和腹泻有显着差异(P<0.01)。肠癌特异性生活质量(EORTC QLQ-CR29)评分显示:在症状维度上,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尿频、尿失禁、排尿困难、臀部疼痛、大便中有粘液和血、掉发、味觉异常、大便失禁、肛周皮肤疼痛无统计学差异(P>0.05);口干、排便尴尬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腹痛、腹胀、胃肠胀气、大便频繁有显着差异(P<0.01)。在功能维度上,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焦虑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各项症状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说明刘师治疗大肠癌术后排便异常有较好疗效,能改善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症状,提高大肠癌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结论采用数据挖掘技术能够较好总结刘师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临床研究表明刘师治疗大肠术后排便异常有较好疗效,能够改善LARSS症状并提高大肠癌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
王继成[5](2020)在《成人大骨节病患者跟骨X线表现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利用X线片影像资料对大骨节病患者跟骨相关参数测量,比较大骨节病患者及正常成人跟骨解剖形态参数差异,初步明确大骨节病性跟骨的X线影像改变特点,为大骨节病的早期诊断、疾病严重程度的判断以及大骨节病预防和治疗有效性的评估提供理论参考,为大骨节病患者距下关节炎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初步为建立大骨节病性跟骨解剖形态参数数据库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选择2018年11月至2018年12月于大骨节病流行病区(榆林市)调研时所获得的X线影像资料,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选择成人大骨节病患者100例,当地正常成人100例作为对照,所有患者均为汉族,对200例患者双侧跟骨X线影像进行测量研究,大骨节病患者根据中国WS/T KBD诊断标准(WS/T 2007-2010)进行分度,对所得研究样本进行跟骨X线相关参数测量,分析大骨节病患者跟骨X线的表现特点。结果:(1)大骨节病患者体重、身高与当地正常成人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BMI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2)正常成人跟骨B?hler’s角、Gissane’s角、跟骨倾斜角、跟骨长度、跟骨高度、跟骨高-长比左右侧别间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成人男性跟骨B?hler’s角、Gissane’s角及跟骨高-长比与女性相比,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而男性跟骨倾斜角、跟骨长度、跟骨高度与女性相比,差异存在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即男性跟骨倾斜角、跟骨长度、跟骨高度均大于女性。(3)大骨节病患者跟骨B?hler’s角、Gissane’s角、跟骨倾斜角、跟骨长度、跟骨高度、跟骨高-长比左右侧间比较结果均为P>0.05,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大骨节病患者男性跟骨B?hler’s角、Gissane’s角、跟骨倾斜角、跟骨高-长比与女性比较结果均为P>0.05,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而男性跟骨长度、跟骨高度与女性比较结果P<0.05,差异存在明显统计学意义;以疾病严重程度分度为变量进行统计学分析时,大骨节病患者跟骨B?hler’s角、跟骨倾斜角、跟骨长度、跟骨高度、跟骨高-长比比较结果均为P>0.05,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而跟骨Gissane’s角比较结果P<0.05,差异存在明显统计学意义,跟骨Gissane’s角与疾病严重程度存在负相关性(P<0.05)。(4)大骨节病患者跟骨Bohler’s角、Gissane’s角、跟骨倾斜角、跟骨长度、高度的测量结果均小于正常成人,差异存在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大骨节病患者跟骨高-长比大于正常成人(P<0.05)。结论:本研究针对大骨节病患者进行了跟骨X线相关参数的数据测量,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回顾性测量研究,所得数据结果集中性良好,离散程度低,初步明确了大骨节病性跟骨的X线影像改变特点,其中B?hler’s角、Gissane’s角、跟骨倾斜角、跟骨长度、高度均小于正常成人,跟骨短缩及高度减小是大骨节病患者的特征性改变,且大骨节病性跟骨Gissane’s角可能与疾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这些对大骨节病的早期诊断、疾病严重程度的判断以及大骨节病预防和治疗有效性的评估及大骨节病患者距下关节炎个体化治疗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同时初步为建立大骨节病性跟骨解剖形态参数数据库提供了数据支持。
羊措吉[6](2020)在《常见疾病的藏医治疗进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属藏医临床医技医法理论基础研究。首先通过藏区十个县地级藏医院的从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的出院病人诊断病例为主,通过对疾病类别进行统计、分析和整理,筛选出四十余种藏区多发病。并以《秘诀补遗》和《工竹元旦加措藏医笔记》、《新编藏医学》三大藏医着作为主要指导依据,通过拜读名着、收集经验治疗药方、专家采访、临床实地考察以及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对藏区常见病及多发病的治疗方法进行归纳总结,把具有藏医特色的内服藏药及老药新用和新的治疗方法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整理,特别对已失传多年但近年来已恢复的藏医脉泻发等。重点研究对藏区常见病及多发病中极富成效,又顺应时代要求且经济实用的藏医药临床治疗方法中濒临失传的部分外治疗法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简便化的总结。最终对这些藏区常见病的内服藏药,外治疗法的具体用药、用法、用量及疗程进行了系统且相对完整的整理和研究,以期为藏医药临床治疗疾病提供临床理论支撑,使其临床使用更为方便。
周国干,陈斌,张晓亮,袁普卫,刘德玉[7](2018)在《中西医治疗成人大骨节病研究评述》文中指出成人大骨节病中晚期患者症状明显,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及工作。中医内治法根据证型进行辨证论治,中医外治法治疗大骨节病疗效独特,具有作用迅速、痛苦小、副作用小等优点,主要有熏洗法、中药外敷、涂药按摩、针刀、按摩等诸多方法。西医则根据病情选择西药口服或手术治疗。单独运用中医或西医治疗难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功能,而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发挥各自所长,取长补短弥补单独治疗的不足之处。
张强,马静,陈黎林,王雪,刘海青,何多龙,白生录[8](2016)在《药物治疗对大骨节病患者血清氧化损伤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采用3种不同的方法药物治疗青海省大骨节病患者,探讨其对患者血清氧化损伤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在青海省贵德县、兴海县和班玛县大骨节病病区居住的大骨节病患者27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组(n=91)、B组(n=89)、C组(Al=94)。A组患者给予塞来昔布+小活络丸(浓缩丸);B组患者给予塞来昔布+壮骨关节丸;C组患者给予塞来昔布+抗骨质增生片,均治疗3个疗程,于治疗6个月后观察治疗效果。于治疗前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患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一氧化氮合酶(NOS)和诱导型ー氧化氮合酶(iNOS)的活性。结果 A组显效11例(12.09%),有效62例(68.13%),无效18例(19.78%);B组显效6例(6.74%),有效63例(70.79%),无效20例(22.47%);C组显效11例(11.70%),有效62例(65.96%),无效21例(22.34%)。3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3组患者血清SOD、GPX、NOS、iNOS活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治疗后血清SOD活性较治疗前均升高(P<0.05);3组患者治疗后血清GPX、NOS、iNOS活性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种治疗方法均取得一定疗效,但均不能根治大骨节病;3种治疗方法均能升高血清SOD活性,对GPX、NOS和iNOS活性无影响。
郝振勇,于洪文,王清华,房玉利[9](2016)在《大骨节病性膝关节炎的分阶段性治疗》文中提出大骨节病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是一种地方性、慢性变形性关节病,经过我国科学工作者历经二十多年的努力,对大骨节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防治措施的研究取得了重大成就,儿童新发生的病例已经很少见。但是,既往大骨节病患者今天依然大量存在,他们大部分生活在农村,医疗条件差,但是我国目前缺少针对大骨节病患者的系统治疗计划,由于不同医院的技术水平不同,对大骨节病的认知水平不同,这类患者大多数并没有得到科学的治疗,使有限的医疗资源不能得到高效的利用。近十年,对成人大骨节病的治疗方案进行了归纳总结,形成了系统的大骨节病分阶段治疗计划,取得了良好效果。
赵志军,徐小青,李强[10](2015)在《大骨节病治疗现状》文中认为随着全国儿童大骨节病病情的下降,成人大骨节病研究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成人大骨节病没有确实有效的治疗方法。对成人大骨节病患者进行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及物理疗法等不同层次的治疗,目的在于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同时这些治疗方法为成人大骨节病二级预防提供了基础资料,为科学防治成人大骨节病积累了经验。
二、中西药物结合治疗大骨节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药物结合治疗大骨节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2)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缘起 |
(一) 选题依据 |
(二) 选题意义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一) 新中国“十七年” |
(二) 针灸与针灸推广 |
(三) 运动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 研究对象与内容 |
(二)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
(三) 研究方法 |
四、研究材料 |
(一) 材料来源 |
(二) 材料的甄选 |
五、国内外研究进展述评 |
(一) 当代针灸史研究现状 |
(二) 当代中医史研究现状 |
(三) 当代医疗社会史(医学发展与政治方向)研究现状 |
(四) 简要评议 |
第一章 楔子:近代针灸境遇的不同面向 |
第一节 针灸生存危机与业者自强举措 |
一、民国政府统治下针灸生存危机频现 |
二、针灸业者尝试“科学化”革新 |
第二节 中共领导下普及针灸的尝试 |
一、毛泽东重视发挥中医力量 |
二、中共领导下根据地及军队普及针灸的情况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曲折行进:针灸推广运动的初期 |
第一节 新中国“针灸推广”的提出 |
一、卫生部确立“团结中西医”方针 |
二、《人民日报》揭开针灸推广帷幕 |
第二节 针灸疗法实验所探索推广针灸 |
一、在北京先行培训针灸师资 |
二、在多地推广针灸培训模式 |
三、针灸疗法实验所推广针灸的成效 |
第三节 针灸推广在国内的初步实践 |
一、针灸教学开始普及 |
二、组织针灸医师开展临床工作 |
第四节 新针灸学:推广初期的核心内容 |
一、“新针灸学”的学术特点 |
二、“新针灸学”的推广情况 |
第五节 针灸推广初期的成效与困难 |
一、针灸推广初期取得的成绩 |
二、针灸推广初期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步入正轨:针灸推广运动的中期 |
第一节 中医政策调整,针灸推广迎来新阶段 |
第二节 推广针灸的四大主要途径 |
一、西医学习针灸 |
二、改进中医针灸教育 |
三、培训基层卫生人员掌握针灸技术 |
四、“中医带徒弟”助力培养针灸人才 |
第三节 典型事例:江苏省针灸推广与教学革新 |
一、分设中、西医班级培养针灸师资 |
二、开展短期针灸巡回教学,培养校外医务人员 |
三、承担委托教学任务,培养更多针灸人才 |
四、编写《针灸学》,为统编针灸教材确立范式 |
第四节 推广中期的主要成效:临床应用取得进展 |
一、应用范围扩大,治疗病种增加 |
二、推动献方工作,发掘民间针灸 |
第五节 推广中期潜在的问题与新的趋势 |
一、中、西医间的龃龉与“整风运动” |
二、“技术革命”催生针灸新方向,“跃进”苗头初现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跃进”与“革命”:针灸推广运动的高潮 |
第一节 “大跃进”历史背景下的针灸推广 |
一、“大跃进”正式发动,《健康报》呼吁进一步推广针灸 |
二、河北省开展“普及针灸”群众运动 |
三、保定会议组织中医药界“大跃进” |
第二节 “人人学会针灸” |
一、学习主体:干部带头,医务人员广泛参与 |
二、学习形式及主要内容 |
三、针灸出版物大量涌现 |
第三节 掀起针灸“技术革命” |
一、以“土”为主的医药卫生技术革命 |
二、积极开展针灸经络科学研究 |
三、新式针法与器具大量涌现 |
第四节 针灸“跃进”的高潮与后续 |
一、针灸“跃进”达到高潮 |
二、形势发生变化,针灸工作转入调整阶段 |
第五节 “大跃进”时期针灸推广的特点 |
一、强调党的领导,政治挂帅 |
二、提倡短期速成,大放“卫星” |
三、开展群众运动,影响广泛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面向农村:针灸推广运动的后期 |
第一节 “把医疗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 |
一、卫生工作新方向 |
二、毛泽东发布“六·二六”指示 |
第二节 农村成为针灸推广重点场域 |
一、鲁之俊重提针灸推广 |
二、山西省在农村推广针灸的经验 |
第三节 农村地区针灸推广的具体情况 |
一、针灸推广的培养对象与师资力量 |
二、针灸推广的主要传授形式 |
三、针灸推广的主要学习内容 |
四、在农村推广针灸的成效与影响 |
第四节 城镇针灸教育与科学研究趋于规范 |
一、针灸教育进一步普及与规范 |
二、针灸在科技领域的发展 |
三、针灸学术交流活跃,政府加强统一领导 |
第五节 针灸推广运动与“文化大革命”时期针灸工作 |
一、赤脚医生与针灸术在农村的继续传播 |
二、新针疗法的出现与普及 |
三、针刺麻醉热潮出现及后续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针灸推广运动中的创新针术 |
第一节 电针的发明与推广 |
第二节 水针的发明与推广 |
第三节 耳针在国内的推广与经典化 |
一、临床普及耳针运用 |
二、围绕耳针的技术革新 |
三、耳针的经典化过程 |
第四节 梅花针的发明与推广 |
一、孙惠卿与“刺激神经疗法” |
二、在各地的推广: 以上海市和江西省为例 |
三、推广中的争议——“梅花针”之名 |
第七章 针灸推广运动中的典型应用 |
第一节 针灸治疗疟疾 |
一、1956年前针灸治疟的使用情况 |
二、1956年后针灸治疟在各地推广 |
三、针灸治疟的后续发展 |
第二节 针灸治疗血吸虫病 |
一、严峻疫情要求中西医合作治疗 |
二、推广针灸用于血吸虫病防治 |
三、“血防大跃进”中针灸推广的高潮及后续 |
第三节 针灸治疗阑尾炎 |
一、针灸治疗阑尾炎的缘起与演进 |
二、推广中关于针刺治疗机理的研究与讨论 |
三、推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研究 |
第四节 针刺治疗聋哑 |
一、吴芝升等人初试针治聋哑 |
二、“大跃进”时期针治聋哑迎来高潮 |
三、推广针治聋哑高潮下的问题 |
第八章 分析与讨论 |
第一节 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原因 |
一、新中国卫生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客观需要 |
二、中共领导人对针灸的信任与重视 |
三、针灸疗法具备大范围推广的特质 |
第二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特点 |
一、依靠党的领导和政治保障 |
二、采用自上而下、培养骨干、层层推广的模式 |
三、广泛开展群众性运动 |
第三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影响 |
一、对参与群体的影响 |
二、对当代针灸学形塑的影响 |
三、对针灸普及和中医工作的影响 |
四、对卫生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影响 |
第四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
一、自上而下、分级培养、逐步扩大的推广模式值得借鉴 |
二、推广中医疗法有助于增进社会主义医疗福祉,保障人民健康 |
三、推广工作应贴合实际需要,统筹规划,以科学为依归 |
四、科学使用行政手段,注意过度干预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
结语 |
一、本研究创新之处与主要成果 |
二、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后续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群众迫切要求推广针灸疗法》 |
附录2: 《有组织地研究与推广针灸疗法》 |
附录3: 《认真地学习和推行针灸疗法》 |
附录4: 《进一步学习推广针灸》 |
附录5: 《广东省卫生厅召开的农村中医教育工作会议纪要》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
致谢 |
附件 |
(4)刘沈林教授治疗结直肠癌术后排便功能异常的临床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现代医学对大肠癌术后排便功能异常的研究进展 |
1.1 定义 |
1.2 术后排便异常的发生机制 |
1.3 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评估方法 |
1.4 治疗 |
1.5 预后 |
2 中医对大肠癌术后排便功能异常的研究进展 |
2.1 对病名的认识 |
2.2 病因病机 |
2.3 治疗 |
2.4 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 |
第二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沈林教授治疗结直肠癌术后排便功能异常的临床经验与分析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基础数据库构建 |
2.2 研究数据采集 |
2.3 诊断标准 |
2.4 数据纳入及排除标准 |
2.5 数据清洗 |
2.6 数据分析 |
3 研究结果-总表 |
3.1 计量性趋势数据结果 |
3.2 关联规则数据结果 |
3.3 聚类分析数据结果 |
4 研究结果-泄泻 |
4.1 计量性趋势数据结果 |
4.2 关联规则数据结果 |
4.3 聚类分析数据结果 |
5 研究结果-便秘 |
5.1 计量性趋势数据结果 |
5.2 关联规则数据结果 |
5.3 聚类分析数据结果-便秘 |
6 讨论 |
6.1 大肠癌术后排便异常讨论 |
6.2 大肠癌术后泄泻的讨论 |
6.3 大肠癌术后便秘的讨论 |
6.4 药对分析 |
第三部分 刘沈林教授治疗大肠癌术后排便功能异常临床疗效观察 |
引言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试验设计类型 |
1.3 病例选择 |
2. 研究方法 |
2.1 治疗用药 |
2.2 疗程 |
2.3 合并用药 |
2.4 观察项目 |
2.5 疗效标准 |
2.6 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治疗结果 |
3.3 讨论 |
第四部分 典型病案 |
1 大肠癌术后泄泻案 |
2 大肠癌术后便秘案 |
创新点 |
存在问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1 中英文对照表 |
附表2 数据挖掘图表题名中英文对照表 |
附表3 临床症状频次频率分布 |
附表4 病机频次频率分布 |
附表5 治法治则频次频率分布 |
附表6 药物频次频率分布 |
附表7 EORTC QLQ-C30 (version 3)生活质量调查问卷 |
附表8 EORTC QLQ-CR29肠癌生活质量调查问卷 |
附表9 QLQ量表的评分方法 |
附表10 LARSS量表(中文版) |
附表11 LARSS量表评级标准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成人大骨节病患者跟骨X线表现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回顾 |
1 大骨节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
2 大骨节病治疗的研究进展 |
第一部分 |
1 资料 |
1.1 研究样本 |
1.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1.2 样本资料 |
2 方法 |
2.1 影像测量方法 |
2.1.1 跟骨及踝关节X线摄片方法 |
2.1.2 跟骨X线测量参数指标 |
2.1.3 跟骨参数指标测量方法 |
2.2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常见疾病的藏医治疗进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正文 |
参考文献 |
(7)中西医治疗成人大骨节病研究评述(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治疗 |
1.1 中药内治 |
1.2 中医外治 |
1.3中医综合治疗 |
2 西医治疗 |
2.1 药物治疗 |
2.2 手术治疗 |
3 中西医结合治疗 |
4 结语 |
(8)药物治疗对大骨节病患者血清氧化损伤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治疗方法 |
1.3 疗效分析 |
1.4 血样采集及检测方法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3组临床疗效比较 |
2.2 3组血清SOD、GPX、NOS、i NOS活性比较 |
3 讨论 |
3.1 3种治疗方法效果分析 |
3.2 自由基致病机制 |
3.3 SOD活性的影响 |
(9)大骨节病性膝关节炎的分阶段性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一期大骨节病 |
2 二期大骨节病 |
3 三期大骨节病 |
4 结语 |
(10)大骨节病治疗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药物治疗 |
2 手术治疗 |
3 理 疗 |
4 结 语 |
四、中西药物结合治疗大骨节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成人大骨节病的治疗进展[J]. 苗飞翔,易智.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2021(06)
- [2]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D]. 肖雄.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大骨节病的治疗方法及研究进展[J]. 张立毅,林剑浩.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2021(03)
- [4]刘沈林教授治疗结直肠癌术后排便功能异常的临床经验研究[D]. 叶柠远.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成人大骨节病患者跟骨X线表现的临床研究[D]. 王继成. 西安医学院, 2020(08)
- [6]常见疾病的藏医治疗进展研究[D]. 羊措吉.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12)
- [7]中西医治疗成人大骨节病研究评述[J]. 周国干,陈斌,张晓亮,袁普卫,刘德玉. 河南中医, 2018(08)
- [8]药物治疗对大骨节病患者血清氧化损伤的影响研究[J]. 张强,马静,陈黎林,王雪,刘海青,何多龙,白生录. 中国全科医学, 2016(S1)
- [9]大骨节病性膝关节炎的分阶段性治疗[J]. 郝振勇,于洪文,王清华,房玉利.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6(03)
- [10]大骨节病治疗现状[J]. 赵志军,徐小青,李强. 医学综述, 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