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除草剂的微筛选方法——小球藻法研究(续)

新型除草剂的微筛选方法——小球藻法研究(续)

一、新除草剂微型筛选方法──蛋白核小球藻法的研究 (续)(论文文献综述)

张哲,霍静倩,赵斌,董海焦,张金林,敖兰[1](2015)在《噻吩甲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除草活性》文中认为为了寻找具有较高除草活性的噻吩类化合物,本试验合成了6种噻吩甲酰胺类化合物,命名为SaSf,其结构均经过了核磁共振氢谱、质谱确证。采用油菜平皿法、小杯法、小球藻法和茎叶处理法分别对以上6种化合物进行除草活性筛选。平皿法结果显示,化合物SaSf对油菜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中Sd的抑制效果较明显。小杯法结果显示,Sa和Sb对马唐和反枝苋的根茎表现出较好的抑制作用,抑制率达60%以上;茎叶法处理结果显示,Sa、Sb和Sd对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 L.表现出较强的除草活性;小球藻法结果表明,Sa、Sb和Se对小球藻的活性较高。经活性测试,6种化合物均表现出较好活性,有必要进一步探究其作用机制,以期发现新的除草作用靶标。

韩川[2](2012)在《用于微生物除草剂的杂草病原真菌的筛选与评价》文中研究说明本项研究的目的是为微生物除草剂的研究与开发提供更多的菌种资源。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杂草病原真菌的采集及分离研究。从浙江、上海、江苏、江西、马来西亚不同生态条件下的稻田采集自然感病杂草标样300余份,从感病标样中共分离到病原真菌336株。经形态学鉴定,确认所分离病原真菌主要分布于以下属:链格孢属Alternaria、弯孢属Curvularia、平脐蠕孢属Bipolaris、突脐蠕孢属Exserohilum、镰刀菌属Fusarium、茎点霉属Phoma、黑孔菌属Nigroporus。其中,链格孢属、弯孢属、平脐蠕孢属、突脐蠕孢属是优势菌属,占分离菌种的80%左右。具除草潜力病原真菌的筛选及鉴定研究。通过培养皿生测法从336株病原真菌筛选到34株菌株作为下一步温室盆栽生测试验的复筛菌株。通过盆栽生测法对34株潜力菌株复筛,发现有6株菌株对稗草叶片有较强的致病性,并且对稗草的株高和鲜重有较高的抑制率。提取6菌株DNA,对其rDNAITS序列做了测序和鉴定,试验结果显示:用ITS1和ITS4扩增的6菌株rDNA的ITS序列均为单一清晰条带,片段大小为600bp左右。根据序列测序结果,用Neibour-Joining法构建系统发育树。通过系统发育树,6株菌株与Bipolaris oryzae (Breda de Hann)和Cochliobolusmiyabeanus(Ito et Kuribayaski Drechsler ex Dastur)(稻平脐蠕孢菌有性态)的亲缘关系最近,相互聚为一簇,构成一个分支,bootstrap value为98%。结合菌落及孢子形态学特征和rDNAITS区域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可以确定6株潜力菌株为稻平脐蠕孢菌。潜力菌株的杀草谱及对常见作物安全性测定研究。6株稻平脐蠕孢菌丝体悬浮液对目标杂草处理7d后,稗草、千金子、六蕊假稻、鸭舌草、矮慈姑、野荸荠均有不同程度的致病性,对双穗雀稗、异型莎草、看麦娘不致病。其中对禾本科稗草和千金子、雨久花科鸭舌草、泽泻科矮慈姑的致病力较强,对禾本科六蕊假稻、莎草科野荸荠有较弱的致病力。尤其是L5对稗草,以及L4、L5和L8对鸭舌草,它们的感病指数均大于60%,因此表现出较高的杀草活性。6株稻平脐蠕孢菌丝体悬浮液对主要农作物安全或致病性很弱,具有进一步开发为生物除草剂的潜力。潜力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探索了温度、光照、pH、氧气、碳氮源对6株稻平脐蠕孢菌落生长的影响,确定了6株稻平脐蠕孢菌株固体平板培养菌丝生长的最佳培养条件,为以后潜力菌株的固体、液体发酵培养基扩大培养研究奠定基础。通过对不同培养时间发酵液毒素的HPLC分析,确定6株稻平脐蠕孢发酵液毒素的主要成分为蛇孢毒素A(ophiobolin A),同时确定了各个菌株在常规PDB发酵产毒的最佳时间,为以后各个菌株的杀草机理研究和液体发酵产毒研究奠定基础。

李志斐[3](2011)在《三甲基氯化锡对三种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文中研究指明三甲基氯化锡(Trimethyltin chloride,TMT)是一种重要的有机锡化合物,广泛应用于工业塑料热稳定剂、木材防腐剂、防腐涂料、农药和杀螺贝剂等方面,也曾用于化学消毒剂和杀菌灭虫剂,与工农业生产关系密切。特别是随着工业有机锡塑料及二手塑料再加工的迅速发展,TMT随生产废水、地表径流等途径进入水环境中,已在海洋、江河、水库、地下水、水生生物机体内等广泛存在。TMT具有较强的亲水性和亲脂性,极易通过消化和皮肤黏膜进入机体,对水生生物产生毒性并在体内富集,因此极有可能对水生生物造成潜在危害。然而目前对TMT的水生态毒性研究较少,正确了解TMT的水生生物毒性毒理效应及其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为环境安全评价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具有现实意义。本研究选取水生态系统中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鱼类三个营养级上的代表生物,即蛋白核小球藻、大型溞和斑马鱼为试验生物,采用急性毒性试验方法,研究TMT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结果如下:1.TMT对蛋白核小球藻的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呈现出明显的剂量-效应相关关系。在整个生长试验过程中,0.1、0.38和1.14 mg/L处理下蛋白核小球藻虽然生长受到抑制但仍然在缓慢生长;5.31和20 mg/L处理细胞数目没有增长,表现为很强的抑制作用,从试验开始蛋白核小球藻生长就下降直至实验液逐渐透明,镜下观察藻细胞分解,大量藻细胞死亡。TMT浓度与叶绿素a含量表现出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且随药物浓度的增大,藻体内叶绿素a含量增长速度减慢,其变化趋势与藻细胞密度的变化趋势基本吻合。TMT对蛋白核小球藻的96 h-EC50为0.46 mg/L,属于极高毒物质。2.随着试验时间的延长和TMT浓度的增加,大型溞的死亡率和抑制率逐渐增加。TMT浓度为0.05 mg/L时,48 h对大型溞活动产生部分抑制,但无死亡现象;TMT浓度为0.185 mg/L时,24 h大型溞的死亡率为60%,抑制率为80%,48h大型溞的死亡率已升到100%。TMT对大型溞的24 h和48 h半数影响浓度LC50分别为:0.15和0.087 mg/L,TMT对大型溞的毒性属极高毒性。3.TMT对斑马鱼的96 h-LC50值为2.35 mg/L,TMT对斑马鱼的毒性属高毒。TMT对斑马鱼鳃Na+,K+-ATPase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当TMT浓度≥0.78 mg/L时,酶活性被完全抑制,抑制率>32%;当TMT浓度为0.39 mg/L时,酶活性先表现为抑制,24 h后有恢复到对照组水平的趋势。TMT对斑马鱼头部AchE活性表现为抑制,暴露时间内随着时间的延长和药物浓度的增加,酶活性抑制增强,由于鱼脑AchE的高波动性,试验中只有最高浓度(1.17 mg/L)组受到明显的抑制(p<0.05)。TMT对斑马鱼肌肉SOD活性总体表现为先激活后下降趋势,TMT浓度越高酶活性激活越快,下降也越快,其中0.39、0.78和1.17 mg/L组活性分别在48 h、24 h和12 h激活达到最大,分别为对照组的153%、145%和153%。以上结果表明,TMT对斑马鱼属于高毒。斑马鱼鳃Na+,K+-ATPase是三甲基氯化锡的作用标靶,可以作为TMT对斑马鱼毒性效应的敏感指标。4.TMT对斑马鱼胚胎发育有较强的毒性效应,可导致胚胎孵化率显着下降,畸形率和死亡率显着升高,TMT浓度≥0.5 mg/L,96 h的孵化率﹤50%,畸形率>35%,死亡率>25%。表明TMT对鱼类发育存在威胁。5.根据TMT对藻类、溞类和鱼类的急性毒性实验结果(EC50和LC50),在评价因子为1000的条件下,采用商值法对TMT的生态影响进行风险评价,得出0.087μg/L作为TMT对水生生物的无影响浓度。

卓静[4](2011)在《典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对蛋白核小球藻和四尾栅藻的毒性效应及机制》文中指出本文研究典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对蛋白核小球藻和四尾栅藻的毒性,测定12种表面活性剂对受试藻种致毒的半抑制浓度EC50以及一些生理指标包括叶绿素含量和蛋白质含量。随后,挑选2种代表性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测定其作用下受试藻种SOD酶活及丙二醛含量的变化,并通过光镜和扫描电镜进行细胞表面结构损伤观察,用流式细胞术研究表面活性剂造成的藻细胞凋亡损伤情况,比较表面活性剂对蛋白核小球藻和四尾栅藻藻细胞的毒性,并从生物角度分析其致毒机理。最后,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对表面活性剂分子结构参数与其对藻细胞毒性(-lgEC50)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分别建立二者间的QSAR模型,并用交叉验证法进行验证,以期为同类表面活性剂的生态毒性进行预测。论文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果:1)表面活性剂对藻细胞的生长抑制效应受浓度和时间的影响显着,不同浓度表面活性剂对蛋白核小球藻和四尾栅藻的生长量和生化组分(包括叶绿素、蛋白质含量等)均有影响。低浓度表面活性剂在不同程度上刺激了藻细胞的生长和生化组分合成,高浓度表面活性剂则显着抑制藻细胞的生长和生化活性。2)表面活性剂对蛋白核小球藻和四尾栅藻的刺激存在差异,四尾栅藻对表面活性剂的抗性一般强于蛋白核小球藻。表面活性剂对藻的毒性强弱不是简单地在浓度上的线性增加,也不是在藻抗性强弱上的对应变化。3)生长抑制实验发现,部分表面活性剂在低浓度时对藻细胞SOD酶活有促进作用,说明藻细胞自身能调节抗氧化机制,促进抗氧化机能,降低低强度逆境对藻细胞生长和生理机能的影响。随着暴露组浓度超过细胞耐受极限,脂质过氧化带来的损伤大于细胞自身的修复能力,SOD酶活受到抑制,自由基产生和消除之间的平衡被破坏,细胞开始受到毒害,藻细胞生长也受到明显抑制。MDA是细胞膜脂质过氧化的产物,同时也是膜损伤的重要指标,其变化与SOD活性变化相对应。随着暴露组浓度的增加,SOD活性下降,细胞抗氧化能力也降低,引起藻体内H2O2的积累,导致脂质过氧化造成细胞膜通透性增大,藻细胞内MDA含量上升,这种现象随暴露组浓度增大表现愈加明显。并通过细胞电镜观察和流式细胞仪检测中得出表面活性剂首先攻击藻类细胞的靶位置是细胞膜上的膜脂分子,验证了表面活性剂是通过损伤藻细胞的细胞膜进而破坏细胞内的核酸生成机制。4)以16种理化、量子化学参数值为自变量,以急性毒性(-lgEC50)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出表面活性剂对蛋白核小球藻、四尾栅藻的的毒性与其量参数间的定量构效关系,建立相应QSAR模型。共同进入预测表面活性剂的急性毒性的QSAR模型的参数分别是X轴主惯性矩σxx,总连接性系数TC和碳链长度CL,该模型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预测性能。5)推测表面活性剂对藻种的制毒机制:表面活性剂首先穿过细胞膜,在生物体内积聚,然后表面活性剂分子与蛋白质、核酸进行结合吸附,减少藻类蛋白质和核酸的合成,进而破坏细胞内部结构。

曹波[5](2010)在《铜绿微囊藻与小球藻种间竞争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水华藻过量发生不仅影响水质和水体景观,也严重的阻碍了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过去的研究指出,水华的发生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同时也受到水体中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的影响,但是当前对富营养条件下水华藻占据绝对优势的生态学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本文针对华南养殖水体中普遍存在的水华藻(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与饵料藻(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种间竞争现象,采用实验生态学研究方法,从外源营养负荷作用、蚤状溞牧食作用等方面研究两种微藻种间竞争关系,以探讨水华藻铜绿微囊藻对饵料藻小球藻形成竞争优势的生态学机制。研究结果显示:1)外源营养负荷如树叶(紫荆花)对铜绿微囊藻和小球藻均有很强的抑制作用;鱼药对小球藻的毒性效应十分明显,对铜绿微囊藻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2)铜绿微囊藻与小球藻的竞争结果与两者的初始藻密度比例密切相关,这在牧食者蚤状溞存在的条件下表现更为明显。3)铜绿微囊藻对蚤状溞具有明显毒性效应,降低了牧食者的个体寿命和生殖率,从而进一步加强了自身在牧食者滤食压力下的竞争优势。4)捕食者唐鱼幼鱼对牧食者蚤状溞种群调节作用明显,显着提高了其种群个体平均大小和生殖量。由于大个体牧食者对藻类具有更高的虑食效率,捕食者促进牧食者种群个体大小维持在较高水平,从而提高其群体对藻类的操控压力。5)牧食者不能有效利用铜绿微囊藻而产生饥饿,利用树叶降解产生的有机碎屑可以在短期内维持种群增长。6)在外源营养负荷、藻、溞与鱼类整体相互作用系统的研究显示,在水体富营养条件下,铜绿微囊藻对小球藻的竞争优势并不明显,且并不因牧食者的存在而发生逆转,系统实验突出了树叶对铜绿微囊藻的显着抑制作用。本文在实验条件下初步揭示了藻与外源营养负荷、溞、鱼类相互作用关系,在水体富营养条件下水华藻铜绿微囊藻对饵料藻小球藻形成竞争优势的可能原因之一在于逃脱了牧食者的控制压力,在自身对资源争夺能力较强的基础上取得这一优势。

刘翠[6](2009)在《竹叶化感作用筛选及除草活性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结球生菜、小青菜、凹头苋等为供试植物,筛选、评价了71种竹叶对供试植物幼苗生长的影响,研究了苦竹等6种竹叶剂量-效应关系;以罗汉竹、长叶苦竹等为对象,比较了提取方法对提取物抑制植物生长活性的影响。初步评价了罗汉竹、长叶苦竹、麻竹、甜龙竹等4种竹叶对早熟禾、葡匐翦股颖、红三叶、狗牙根等杂草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琼脂混粉法,对71种竹叶抑制植物生长活性进行快速筛选。在10g/L添加浓度下,各竹叶对供试植物幼苗均表现出较强的抑制生长作用,且对幼根的抑制活性明显高于对幼芽的抑制活性。对结球生菜幼根的抑制率在90%以上的竹叶有11种,分别为麻竹、云南龙竹、甜龙竹、撑绿竹、福建茶杆竹、金镶玉竹、月月竹、长耳箬竹、长叶苦竹、罗汉竹、孝顺竹;对结球生菜幼芽的抑制率在90%以上的竹叶有6种,分别为麻竹、云南龙竹、甜龙竹、毛竹、撑绿竹、福建茶杆竹。对小青菜幼根的抑制率在90%以上的竹叶有2种,分别为云南龙竹和凤尾竹;对小青菜幼芽的抑制率在80%以上的竹叶有9种,分别为云南龙竹、凤尾竹、长叶苦竹、甜龙竹、花吊丝竹、撑绿竹、瓜多竹、光箣篌竹、麻竹。对凹头苋幼根的抑制率在80%以上的竹叶有7种,有4种竹叶对凹头苋的幼芽表现出一定的促进生长作用。2.选择长叶苦竹、罗汉竹、云南龙竹、甜龙竹、金镶玉竹、麻竹等6种竹叶,研究了竹叶抑制植物幼苗生长的剂量-效应关系,结果表明,6种竹叶对结球生菜幼根均有极强的抑制生长活性,对结球生菜幼根的EC50值在0.22g/L -1.24g/L之间,以甜龙竹效果最好,其EC50值为0.22g/L,麻竹为0.24g/L,金镶玉竹为0.46g/L,长叶苦竹为0.46g/L,云南龙竹为0.90g/L,罗汉竹为1.24g/L。6种竹叶对小青菜幼根的EC50值在0.06 g/L -0.57g/L之间,以长叶苦竹效果最好,其EC50值为0.06g/L,金镶玉竹为0.23g/L,甜龙竹为0.57g/L,麻竹为0.30g/L,云南龙竹为0.32g/L,罗汉竹为0.45g/L。6种竹叶对凹头苋幼根的EC50值在0.45g/L-1.94g/L之间,以长叶苦竹效果最好,其EC50值为0.45g/L,罗汉竹为1.16g/L,金镶玉竹为1.08g/L,甜龙竹为1.81g/L,麻竹为1.94g/L,云南龙竹为1.01g/L。3.选择罗汉竹和长叶苦竹竹叶为对象,以乙酸乙酯为提取溶剂,分别采用索氏抽提、超声波提取和冷浸法提取。结果表明,索氏抽提法的提取率最高,罗汉竹与长叶苦竹的索氏提取率为14.3%、14.8%;超声波提取的提取率为5.3%、3.9%;冷浸法提取率为1.3%、2.1%。索氏抽提法提取的长叶苦竹和罗汉竹提取物,在10g/L条件下,对结球生菜幼根与幼芽的抑制活性为100%,完全抑制结球生菜幼苗生长;提取物对凹头苋幼根与幼芽的抑制率分别为长叶苦竹(78.10%、69.37%),罗汉竹(76.14%、59.37%);提取物对小青菜幼根与幼芽的抑制率分别为长叶苦竹(100%、50.27%),罗汉竹(88.52%、42.43%)。4.罗汉竹提取物液液萃取初步分离结果表明,乙酸乙酯相抑制植物生长的活性最高,对凹头苋幼根的EC50值为1.14g/L,对小青菜幼根的EC50值为1.32g/L,对结球生菜幼根的EC50值为0.78g/L;水相对三种供试植物幼根的EC50值,凹头苋为2.00g/L,小青菜为1.94g/L,结球生菜为1.80g/L;石油醚相对三种供试植物幼根的EC50值,凹头苋为6.89g/L,小青菜为7.13g/L,结球生菜为41.64 g/L。5.除草活性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罗汉竹等4种竹叶对供试杂草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幼根的抑制活性高于幼芽。早熟禾对竹叶的敏感性最高,罗汉竹对早熟禾幼根的EC50值为1.90g/L,长叶苦竹为1.63g/L,麻竹为1.23g/L,甜龙竹为0.54g/L。罗汉竹对狗牙根幼根的EC50值为1.79g/L,长叶苦竹为1.94g/L,麻竹为1.79g/L,甜龙竹为1.24g/L。罗汉竹对葡匐翦股颖幼根的EC50值为2.37g/L,长叶苦竹为3.39g/L,麻竹为3.92g/L,甜龙竹为3.43g/L。罗汉竹对红三叶幼根的EC50值为2.28g/L,长叶苦竹为1.65g/L,麻竹为4.60g/L,甜龙竹为4.93g/L。

卢宗志[7](2009)在《雨久花对磺酰脲类除草剂抗药性研究》文中指出磺酰脲类除草剂是一类高效、低毒常用除草剂,但该类除草剂作用位点单一,杂草极易对其产生抗药性。雨久花(Monochoria korsakowii)是我国北方各省水稻产区主要恶性杂草之一。该杂草与水稻竞争光、水和养分,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本文以吉林省水稻田发生的雨久花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该杂草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磺酰脲类除草剂的抗药性水平和抗性机理,并初步筛选了新的防治药剂。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生物学特性观察发现,雨久花是一种水田重要恶性杂草。6月~7月在田间具有持续出苗能力,其中6月份出苗的雨久花植株对水稻的危害最大。在与水稻共存的情况下每株可产种子3000-6000粒。水稻移栽后30天为雨久花与水稻的竞争临界期,每平方米有雨久花30株时为雨久花与水稻的竞争临界密度。2.采用盆栽法首次对吉林省7个水稻产区的雨久花进行了抗磺酰脲类除草剂的抗药性鉴定,结果表明各地发生的雨久花对磺酰脲类除草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其中以柳河县和龙井市两地发生的雨久花抗性最高,对苄嘧磺隆的抗性系数分别为13.7和12.2。公主岭市、榆树市、德惠市、蛟河市、磐石市等地雨久花对苄嘧磺隆的抗性水平较低,抗性系数在6.3~9.2之间。雨久花对吡嘧磺隆的抗性水平与对苄嘧磺隆的抗性有相同的趋势,柳河县和龙井市发生的雨久花抗药性生物型对吡嘧磺隆的抗药性系数分别为8.4和8.3,而其他中部各县市发生的雨久花对吡嘧磺隆的抗药性系数在5.2~6.2之间。说明各地抗药性雨久花对这两种磺酰脲类除草剂均存在交互抗药性。3.抗药性雨久花生物型对磺酰脲类除草剂的抗药性是由其体内乙酰乳酸合成酶(Acetolactate synthase,ALS)活性降低造成的。对柳河县和德惠市内稻田发生的雨久花ALS进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抗药性雨久花的ALS活性明显比敏感性雨久花的低。在离体条件下苄嘧磺隆对柳河县抗性、敏感性雨久花ALS的EC50分别是15262.7 nmol/L和237.6 nmol/L,抗性系数为64.2。对德惠市抗、敏感性雨久花ALS的EC50分别是10737.2nmol/L和397.5nmol/L,抗性系数为27.0。吡嘧磺隆对柳河县抗性、敏感性雨久花ALS的EC50分别是1152.8 nmol/L和165.2 nmol/L,抗性系数为67.5。对德惠市的抗、敏感性雨久花的EC50分别是10961.3 nmol/L和188.6 nmol/L,抗性系数为58.1。活体条件下苄嘧磺隆在柳河县抗性、敏感性雨久花ALS的GR50分别是411.0g ai/hm2和12.9g ai/hm2,抗性系数为31.9。对德惠市抗、敏感性雨久花的GR50分别是234.3g ai/hm2和17.6g ai/hm3,抗性系数为13.3;吡嘧磺隆对柳河县抗性、敏感性雨久花ALS的GR50分别是225.2 gai/hm2和8.0 g ai/hm2,抗性系数为28.2。对德惠市抗、敏感性雨久花ALS的GR50分别是204.1 ai/hm2和10.6 g ai/hm2,抗性系数为19.3。两地雨久花的ALS对磺酰脲类除草剂均存在交互抗药性。4.采用PCR技术,分别对抗药性和敏感性雨久花生物型的ALS基因片段进行扩增和基因克隆,并对获得的DNA序列片断进行测序比对,在国内外首次从分子水平上明确了雨久花对磺酰脲类除草剂的抗药性机理。与敏感性雨久花生物型ALS相比,抗药性雨久花生物型的ALS基因共有三处发生突变,即第197位脯氨酸突变为组氨酸,第200位蛋氨酸突变为缬氨酸,第388位精氨酸突变为组氨酸,其中第197位突变与诸多文献报道相符。说明抗药性雨久花ALS基因第197位的突变可能是雨久花对磺酰脲类除草剂产生抗药性的主要原因。其他两个氨基酸突变是否也导致杂草对磺酰脲类除草剂产生抗药性未见相关报道,有待进一步研究。5.利用其他5种非磺酰脲类除草剂丙炔恶草酮、恶草酮、五氟磺草胺、灭草松、二甲四氯钠盐对抗药性雨久花进行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他们都对其有很好的防治效果。田间试验和盆栽试验均证明抗磺酰脲类雨久花对ALS抑制剂咪唑乙烟酸和五氟磺草胺没有交互抗性。两种药剂无论对抗药性还是对敏感性雨久花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对我国雨久花的抗药性机理进行了研究,从生物测定、酶水平和分子检测三个方面均证明雨久花对磺酰脲类除草剂产生了抗药性。该研究结果对深入开展杂草对ALS抑制剂的抗药性机制研究,尤其是杂草对磺酰脲类除草剂的抗性机制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严航贞,张安平,林春绵[8](2009)在《96孔板法用于除草剂高通量筛选的研究》文中提出分别用三角瓶法和96孔板法研究了4种除草剂(精吡氟禾草灵、精喹禾灵、氯氟吡氧乙酸、乙草胺)对小球藻的72 h生长抑制急性毒性效应,结果表明:这四种除草剂均对小球藻表现出一定的水生毒性,用两种方法测得的除草剂对小球藻毒性趋势基本一致,半抑制浓度EC50值非常接近.96孔板法用于农药高通量筛选时,与国际标准组织推荐的三角瓶法的可靠性程度基本相同.三角瓶法筛选农药时需要毫克级的量,而96孔板法只需要微克级的量即可满足筛选的需要.

刘洁[9](2007)在《新化合物P0603和P0406除草活性的生物测定》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通过培养皿法初筛、温室盆栽法复筛和田间小区试验,对由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新研制的氨基甲酸酯类除草化合物4-(2-甲基-4-氯苯氧乙酰氨基)苯磺酰氨基甲酸甲酯(试验代号P0603)和4-(2,4-苯氧乙酰氨基)苯磺酰氨基甲酸甲酯(试验代号P0406)的除草生物学基本特性进行了研究,明确了其除草活性、杀草谱、使用方法和时期、对作物的安全性,为其商品化及安全、科学、有效地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试验所得结论如下:1.P0603和P0406能有效防除多种阔叶杂草和部分禾本科杂草,对阔叶杂草的防效尤为显着。可适用于阔叶杂草的整个生长期,在禾本科杂草4~8叶期使用效果较好。这两种除草剂的活性均高于对照除草剂磺草灵,低于二甲四氯。P0603较P0406的除草活性好。2.田间除草试验表明,在剂量2.0~7.5 kg a.i./hm2范围内,P0603对秃疮花、播娘蒿、蛇莓、窃衣、藜、葎草、卷耳、荠菜、夏至草、婆婆纳、铁杆蒿、斑种、附地菜、黄花蒿、猪殃殃、小飞蓬、泽漆和莎草等杂草具有80%以上的防效;P0406能有效防除藜、葎草、铁杆蒿、猪殃殃、附地菜、小飞蓬、斑种、黄花蒿等杂草。P0603对看麦娘、莎草和秃疮花的防效优于对照除草剂二甲四氯。3.盆栽试验表明,P0603和P0406土壤处理杀草效果比茎叶处理好,有效剂量应大于或等于2.0 kg a.i./hm2。4.使用剂量大于或等于1.0 kg a.i./hm2,P0603茎叶处理对阔叶作物苜蓿、油菜、番茄等会产生药害,而低于4.0 kg a.i./hm2和2.0 kg a.i./hm2分别对小麦和玉米生长无影响。P0603土壤处理对小麦和玉米的最高安全剂量是5.0 kg a.i./hm2。P0406在2.0 kg a.i./hm2茎叶处理对小麦较安全,对油菜、白菜、玉米不安全,不能土壤处理用于小麦和油菜。5.P0603能用于小麦和玉米田间除草,在小麦4叶期,玉米4~5叶期使用,茎叶处理安全用药量分别为2.0~4.0 kg a.i./hm2和2.0 kg a.i./hm2;土壤处理时的安全剂量均为5.0 kg a.i./hm2以下。而P0406只能用于小麦田除草,使用方法是茎叶喷雾,使用剂量不高于2.0 kg a.i./hm2。

岳霞丽,张新萍,胡先文,董元彦[10](2006)在《苄嘧磺隆对蛋白核小球藻的生长效应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苄嘧磺隆对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pyrenoidosa)的生长效应,评价苄嘧磺隆的生态风险。【方法】通过不同浓度的苄嘧磺隆对蛋白核小球藻的96h急性毒性试验,研究苄嘧磺隆对小球藻的生长及藻细胞中叶绿素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低浓度苄嘧磺隆(<1mg·L-1)具有刺激藻细胞生长的作用,其叶绿素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均有明显的增加;高浓度的苄嘧磺隆(>5mg·L-1)抑制藻的生长,藻细胞叶绿素含量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随药剂浓度增加而明显下降,且表现出较好的计量-效应关系,其对蛋白核小球藻的96h-EC50值为15.7mg·L-1。【结论】苄嘧磺隆对蛋白核小球藻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属低毒。

二、新除草剂微型筛选方法──蛋白核小球藻法的研究 (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除草剂微型筛选方法──蛋白核小球藻法的研究 (续)(论文提纲范文)

(1)噻吩甲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除草活性(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材料
    1.2试验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2.2除草活性结果
3结论与讨论

(2)用于微生物除草剂的杂草病原真菌的筛选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微生物除草剂研究进展
        1.1.1 微生物除草剂的定义及商品化应用现状
    1.2 具生物除草潜力的杂草病原微生物及利用研究进展
        1.2.1 具生物除草潜力杂草病原真菌的种类及利用研究现状
        1.2.2 具生物除草潜力的病原细菌、放线菌、病毒种类及利用研究现状
    1.3 研究基础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与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意义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菌种
        2.1.2 供试种子
        2.1.3 主要培养基
        2.1.4 主要试剂
        2.1.5 主要仪器及生产厂家
    2.2 试验方法
        2.2.1 杂草病原真菌的采集分离及保存
        2.2.2 具除草潜力病原真菌的筛选
        2.2.3 潜力菌株的形态学和分子鉴定
        2.2.4 潜力菌株的杀草谱及对常见作物的安全性测定
        2.2.5 潜力菌株的生物学特性测定
第三章 试验结果与分析
    3.1 杂草病原真菌的采集分离及保存
    3.2 具除草潜力病原真菌的筛选
        3.2.1 潜力菌发酵液对稗草的根长芽长生长抑制试验
        3.2.2 PDA 平板菌落对稗草根芽抑制及致病力试验
        3.2.3 温室条件下菌丝体悬浮液对稗草的活力测定
    3.3 潜力菌株的形态学和分子鉴定
        3.3.1 形态学观察
        3.3.2 分子鉴定
    3.4 稻平脐蠕孢的杀草谱及对常见作物安全性测定
        3.4.1 温室条件下菌丝体悬浮液的杀草谱
        3.4.2 温室条件下菌丝体发酵液对主要作物的安全性测定
    3.5 稻平脐蠕孢的生物学特性测定
        3.5.1 温度对稻平脐蠕孢菌丝生长的影响
        3.5.2 pH 值对稻平脐蠕孢菌丝生长的影响
        3.5.3 光照对稻平脐蠕孢菌丝生长的影响
        3.5.4 氧气对稻平脐蠕孢菌丝生长的影响
        3.5.5 不同碳源氮源对稻平脐蠕孢菌丝生长的影响
        3.5.6 稻平脐蠕孢菌发酵液毒素主要成分的鉴定及发酵时间对毒素产量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
    4.1 杂草病原真菌的采集分离及保存
    4.2 具除草潜力病原真菌的筛选
    4.3 潜力菌株的形态学和分子鉴定
    4.4 稻平脐蠕孢的杀草谱及对常见作物安全性测定
    4.5 稻平脐蠕孢的生物学特性
    4.6 有待研究的问题
第五章 全文总结
    5.1 杂草病原真菌的采集及分离研究
    5.2 具除草潜力病原真菌的筛选
    5.3 潜力菌株的形态学和分子鉴定
    5.4 稻平脐蠕孢的杀草谱及对常见作物的安全性
    5.5 稻平脐蠕孢的生物学特性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三甲基氯化锡对三种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文献综述
        1.1.1 水环境中有机锡的来源和归趋
        1.1.2 有机锡的结构-活性关系
        1.1.3 有机锡的生物累积与代谢
        1.1.4 有机锡对水生生物的毒性和毒理
        1.1.5 有机锡的健康效应
        1.1.6 有机锡的水生态基准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三甲基氯化锡对蛋白核小球藻的急性毒性实验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受试毒物
        2.1.2 生物材料
        2.1.3 仪器与器皿
        2.1.4 实验设计
    2.2 数据处理
        2.2.1 藻类生长数据处理
        2.2.2 藻类叶绿素a 数据处理
    2.3 结果
        2.3.1 蛋白核小球藻的生长与光密度关系
        2.3.2 TMT 对蛋白核小球藻的生长的影响
        2.3.3 TMT 对蛋白核小球藻的叶绿素的影响
        2.3.4 TMT 对蛋白核小球藻的生物量和叶绿素a 含量影响的相关性分析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三甲基氯化锡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实验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受试毒物
        3.1.2 生物材料
        3.1.3 仪器与器皿
        3.1.4 实验设计
    3.2 数据处理
    3.3 结果
        3.3.1 TMT 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甲基氯化锡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实验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受试毒物
        4.1.2 生物材料
        4.1.3 仪器与器皿
        4.1.4 实验设计
    4.2 数据处理
    4.3 结果
        4.3.1 TMT 对斑马鱼生长的影响
        4.3.2 TMT 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影响
        4.3.3 TMT 对斑马鱼的生理生化指标影响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三甲基氯化锡的水生态风险评价
    5.1 评价方法
        5.1.1 危害识别
        5.1.2 暴露-反应估算
        5.1.3 暴露评价
        5.1.4 风险表征
        5.1.5 不确定性分析
    5.2 TMT 的生态风险评价
        5.2.1 TMT 对三种水生生物毒性效应的比较
        5.2.2 TMT 的水生态风险性评价
    5.3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1 缩略表(ABBREVIATIONS)
附录2 BG11 培养基配方
附录3 死亡百分数-机率单位换算表
附录4 推导PNEC 的评价系数
附录5 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4)典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对蛋白核小球藻和四尾栅藻的毒性效应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表面活性剂
        1.1.1 表面活性剂概述
        1.1.2 表面活性剂应用现状
        1.1.3 表面活性剂污染现状
        1.1.4 表面活性剂的危害分析
        1.1.4.1 土壤中表面活性剂的危害分析
        1.1.4.2 水体表面活性剂的危害分析
    1.2 藻类毒性实验
        1.2.1 国内外研究状况
        1.2.2 藻类毒性实验的应用
        1.2.3 藻类毒性实验评价环境生态风险
    1.3 定量构效关系(QSAR)
        1.3.1 QSAR 概述
        1.3.2 多元线性回归建模方法与技术
        1.3.3 QSAR 研究的基本步骤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1.4.1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4.2 论文的研究方案、研究路线和创新点
第二章 表面活性剂对藻细胞生长和生理指标的影响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藻种的培养
        2.2.2 细胞浓度的测定
        2.2.3 藻类生长抑制实验
        2.2.4 藻细胞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2.2.5 藻细胞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2.3 结果和讨论
        2.3.1 表面活性剂对蛋白核小球藻和四尾栅藻生长的EC50
        2.3.2 表面活性剂对蛋白核小球藻的96h 毒性抑制效应
        2.3.3 表面活性剂对四尾栅藻的96h 毒性抑制效应
        2.3.4 表面活性剂对藻细胞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2.3.5 表面活性剂对藻细胞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2.3.6 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表面活性剂对藻细胞凋亡和抗氧化机制的影响
    3.1 实验仪器与试剂
        3.1.1 主要实验试剂
        3.1.2 主要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SOD 活力的测定
        3.2.2 MDA 含量的测定
        3.2.3 细胞表面结构观察
        3.2.4 流式细胞仪观察藻细胞凋亡状况
    3.3 实验结果
        3.3.1 表面活性剂对藻细胞SOD 活力和MDA 含量的影响
        3.3.2 表面活性剂胁迫下藻细胞镜检观察
        3.3.3 FCM 观察表面活性剂作用下藻细胞的凋亡/坏死
    3.4 表面活性剂对藻细胞制毒的机理讨论
        3.4.1 藻细胞在毒物胁迫下的抗氧化机制
        3.4.2 表面活性剂对藻细胞膜的破坏机制
    3.5 小结
第四章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对藻细胞毒性的QSAR 研究
    4.1 表面活性剂理化参数和半致死浓度的确定
        4.1.1 表面活性剂半致死浓度的确定
        4.1.2 表面活性剂理化参数的确定
        4.1.3 模型的建立和评价
    4.2 表面活性剂对蛋白核小球藻毒性的QSAR 模型的建立
        4.2.1 模型的最优方程及主要指标的确定
        4.2.2 模型的稳定性和预测性能的检验
    4.3 表面活性剂对四尾栅藻毒性的QSAR 模型的建立
        4.3.1 模型的最优方程及主要指标的确定
        4.3.2 模型的稳定性和预测性能的检验
    4.4 两种QSAR 模型的对比与参数机理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论文不足之处
    5.3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及录用的论文
致谢

(5)铜绿微囊藻与小球藻种间竞争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3 国内外研究进展
        3.1 微囊藻水华的发生及危害
        3.2 环境因素对藻间竞争的影响
        3.3 捕食关系对藻类种间竞争关系的影响
    4 研究内容、研究创新点及技术路线
第一章 两种微藻环境适应性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两种微藻的生长曲线
        2.2 两种微藻细胞密度与吸光度值的关系曲线
        2.3 温度对两种微藻生长影响
        2.4 外源负荷对两种微藻生长的影响
        2.5 鱼药对两种微藻生长的影响
    3 讨论
第二章 蚤状溞的牧食胁迫对两种微藻竞争关系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材料
        1.2 研究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分别以两种微藻为食时蚤状溞的生命表特征
        2.2 两种微藻共培养状态下的竞争特点
        2.3 蚤状溞牧食条件下两种微藻共培养下的竞争特点
    3 讨论
        3.1 不同食物对蚤状溞生存和繁殖的能力影响
        3.2 蚤状溞牧食胁迫对两种微藻种间竞争关系的影响
第三章 模拟生态系统中两种藻的竞争作用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仔鱼捕食压力对蚤状溞生长、生殖的影响
        2.2 唐鱼捕食压力对蚤状溞种群生活史策略的影响
        2.3 25℃下树叶、蚤状溞、唐鱼幼鱼对两种微藻竞争关系的组合影响
        2.4 30℃下树叶、蚤状溞、唐鱼幼鱼对两种微藻竞争关系的组合影响
    3 讨论
        3.1 仔鱼捕食压力对蚤状溞生长、生殖的影响
        3.2 鱼类捕食压力对蚤状溞种群及生活史策略的影响
        3.3 外源物质、蚤状溞、仔鱼对两种微藻种间竞争的影响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竹叶化感作用筛选及除草活性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试剂
    2. 实验仪器
    3. 供试材料
        3.1 供试竹叶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3.2 供试植物
    4. 竹叶提取物的制备
        4.1 索氏抽提法
        4.2 超声波提取法
        4.3 冷浸法
    5. 提取物的初步分离
    6. 生物活性测定
        6.1 琼脂混粉法
        6.1.1 含药培养基的制备
        6.1.2 含毒培养平板的制备
        6.1.3 种子催芽
        6.1.4 种子移植
        6.2 提取物生物测定方法
        6.2.1 供试药剂的配制
        6.2.2 生物活性测定
    7.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结果与分析
    1. 竹叶对三种植物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的抑制
        1.1 对凹头苋幼苗生长的影响
        1.2 对结球生菜幼苗生长的影响
        1.3 对小青菜幼苗生长的影响
    2. 竹叶对植物根生长的剂量-效应关系
        2.1 对结球生菜幼苗根EC_(50) 测定结果
        2.2 对小青菜幼苗根EC_(50) 测定结果
        2.3 对凹头苋幼苗根EC_(50) 测定结果
    3. 提取方法对提取物生物活性的研究
        3.1 罗汉竹不同溶剂提取率的比较
        3.2 提取方法提取率的比较
        3.3 提取方法对提取物抑制植物生长活性的影响
    4. 活性物质的初步分离
    5. 除草活性初步研究
        5.1 竹叶对杂草发芽的影响
        5.2 竹叶对杂草幼根生长的剂量-效应关系
讨论
    1. 筛选方法的建立
    2. 竹叶化感作用范围
    3. 提取物的活性
    4. 竹叶化感作用的应用前景
结论
    1. 竹叶化感作用筛选
    2. 竹叶对供试植物的抑制活性
    3. 竹叶不同提取方法提取物的抑制植物生长活性
    4. 罗汉竹的乙酸乙酯相抑制植物生长活性最
    5. 罗汉竹等竹叶的除草活性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7)雨久花对磺酰脲类除草剂抗药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杂草抗药性及杂草对ALS抑制剂抗药性研究进展
    1 农田杂草危害
    2 化学除草剂的发展与应用
    3 抗药性杂草的发生与发展
    4 农田杂草抗药性研究进展
        4.1 影响抗药性杂草形成因素
        4.2 杂草抗药性形成途径
        4.3 杂草对除草剂的抗药性机理
        4.4 抗药性杂草检测
        4.5 抗药性杂草传播
        4.6 抗药性杂草治理
    5 杂草对乙酰乳酸合成酶(ALS)抑制剂抗药性研究进展
        5.1 ALS抑制剂的作用特点
        5.2 抗ALS抑制剂杂草的产生与发展
        5.3 不同杂草生物型对ALS抑制剂的吸收、传导与代谢
        5.4 杂草对ALS抑制剂的抗性机制与交互抗性
        5.5 抗ALS抑制剂杂草适合度
        5.6 ALS抗性基因的应用
        5.7 ALS活性与抗磺酰脲类除草剂杂草抗药性测定
第二章 雨久花生物学特性及对水稻产量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雨久花在吉林省的分布及其发生密度
        1.2 雨久花生物学特性
        1.3 雨久花对水稻产量影响
        1.3.1 竞争临界期
        1.3.2 竞争临界密度
    2 结果与分析
        2.1 雨久花在吉林省的分布及其危害
        2.2 雨久花的生物学特性
        2.3 雨久花对水稻产量影响
        2.3.1 竞争临界期
        2.3.2 竞争临界密度
    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雨久花对磺酰脲类除草剂抗药性鉴定及抗药性水平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抗药性鉴定
        1.3 抗药性水平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抗药性鉴定
        2.2 抗药性水平测定
    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雨久花对磺酰脲类除草剂的抗药性机理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品、试剂及主要仪器
        1.2 乙酰乳酸合成酶活性测定
        1.2.1 供试材料的采集与培养
        1.2.2 溶液配制
        1.2.3 乙酰乳酸合成酶提取
        1.2.4 乙酰乳酸合成酶活性测定
        1.3 雨久花乙酰乳酸合成酶基因突变研究
        1.3.1 试剂准备
        1.3.2 DNA的提取
        1.3.3 引物设计
        1.3.4 PCR扩增
        1.3.5 PCR产物的回收纯化
        1.3.6 PCR回收产物克隆
        1.3.7 基因序列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乙酰甲基甲醇标准曲线
        2.2 蛋白质标准曲线
        2.3 乙酰乳酸合成酶活性测定
        2.4 雨久花乙酰乳酸合成酶基因突变研究
        2.4.1 DNA的提取
        2.4.2 ALS基因片段扩增与克隆
        2.4.3 基因片段测序结果
        2.4.4 雨久花ALS基因片段生物信息学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抗磺酰脲类雨久花对其他ALS抑制剂交互抗性与田间防治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植物
        1.1.2 供试药剂
        1.1.3 试验仪器
        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1.2.1 交互抗性测定
        1.2.2 抗磺酰脲类雨久花田间防治
        1.2.3 各施药处理对水稻产量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 交互抗性测定
        2.2 抗磺酰脲类雨久花田间防治
        2.3 各施药处理对水稻产量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8)96孔板法用于除草剂高通量筛选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与仪器
        1.1.1 实验材料
        1.1.2 实验仪器
        1.1.3 试 剂
    1.2 实验方法
    1.3 实验分析方法
        1.3.1 抑制百分率P的计算
        1.3.2 EC50的计算
2 结果与讨论
    2.1 藻体生物量的测定
    2.2 农药对藻的毒性
    2.3 三角瓶法与96孔板法测定结果比较
3 结 论

(9)新化合物P0603和P0406除草活性的生物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第一章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化学除草的研究进展
        2.1 杂草的定义与危害
        2.2 化学除草剂研究进展
    第三章 除草剂生物测定研究进展
        3.1 除草剂生物测定的应用范围
        3.1.1 除草活性的确定
        3.1.2 杀草谱的确定
        3.1.3 施用剂量、使用时期、使用方法的确定
        3.1.4 除草剂对作物安全性的研究
        3.1.5 环境条件对药效的影响
        3.1.6 除草剂混用联合作用方法和效果的评判
        3.1.7 除草剂的环保评价
        3.1.8 杂草抗药性和耐药性的研究
        3.2 除草剂生物测定的方法
        3.2.1 整株水平测定
        3.2.2 组织或器官水平测定
        3.2.3 细胞或细胞器水平测定
        3.2.4 酶水平测定
    第四章 氨基甲酸酯类除草剂的研发进展
    第五章 对照药剂
试验部分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1.1 室内培养皿法除草活性测定
        1.1.1 材料
        1.1.2 方法
        1.2 盆栽法除草活性及作物安全性测定
        1.2.1 材料
        1.2.2 方法
        1.3 田间小区筛选试验
        1.3.1 P0603 的杀草谱试验
        1.3.2 P0406 的杀草谱试验
        1.3.3 杀草谱扩大试验
    第二章 结果与分析
        2.1 室内培养皿法除草活性测定
        2.2 盆栽法除草活性生物测定
        2.3 温室盆栽对作物安全性试验
        2.3.1 P0603 对作物的安全性
        2.3.2 P0406 对作物的安全性
        2.4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2.4.1 P0603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2.4.2 P0406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2.4.3 杀草谱扩大试验结果
    第三章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3.2 讨论
        3.2.1 培养皿内生物测定
        3.2.2 应进一步做的生物测定
        3.2.3 P0603 和P0406 除草机理初探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10)苄嘧磺隆对蛋白核小球藻的生长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试剂及仪器
    1.2 供试生物及其培养
    1.3 藻类生长量的测定[9, 10]
    1.4 苄嘧磺隆对小球藻的生长效应研究
    1.5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1.6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藻的测定方法研究
    2.2 不同浓度苄嘧磺隆对小球藻的生长效应
    2.3 苄嘧磺隆对小球藻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2.4 苄嘧磺隆对小球藻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四、新除草剂微型筛选方法──蛋白核小球藻法的研究 (续)(论文参考文献)

  • [1]噻吩甲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除草活性[J]. 张哲,霍静倩,赵斌,董海焦,张金林,敖兰.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5(05)
  • [2]用于微生物除草剂的杂草病原真菌的筛选与评价[D]. 韩川.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12)
  • [3]三甲基氯化锡对三种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D]. 李志斐. 上海海洋大学, 2011(04)
  • [4]典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对蛋白核小球藻和四尾栅藻的毒性效应及机制[D]. 卓静. 华侨大学, 2011(04)
  • [5]铜绿微囊藻与小球藻种间竞争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曹波. 暨南大学, 2010(10)
  • [6]竹叶化感作用筛选及除草活性的初步研究[D]. 刘翠. 安徽农业大学, 2009(S2)
  • [7]雨久花对磺酰脲类除草剂抗药性研究[D]. 卢宗志. 沈阳农业大学, 2009(12)
  • [8]96孔板法用于除草剂高通量筛选的研究[J]. 严航贞,张安平,林春绵.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2009(02)
  • [9]新化合物P0603和P0406除草活性的生物测定[D]. 刘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06)
  • [10]苄嘧磺隆对蛋白核小球藻的生长效应研究[J]. 岳霞丽,张新萍,胡先文,董元彦. 中国农业科学, 2006(09)

标签:;  ;  ;  ;  ;  

新型除草剂的微筛选方法——小球藻法研究(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